社区治理的难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9:10

社区治理的难点篇1

(一)认真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进城乡居民自治。一是完成了全省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收尾工作。积极督导没有换届的村完成换届任务,依法做好少数延期选举村的换届工作的跟踪指导。2月,向省委、省政府报告了全省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情况,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潘立刚在省委常委会上专题汇报了20__年全省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情况。2月8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表彰20__年全省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的通报》,通报表彰了25个县(市、区)、75个乡镇为20__年全省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先进单位、100名同志为先进工作者。5月31日,我省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经验在全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座谈会上作了典型交流。二是指导部分市州完成了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今年,我省武汉、孝感等部分地方社区居委会任期届满,需要依法进行换届选举工作。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民政部《关于切实做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要求,下发了《关于做好城市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对全省城市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了部署。目前,这些地方都顺利完成了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实行直接选举和户代表选举的社区达到40%以上。三是深化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会同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等部门制发了《湖北省村务公开目录(试行)》(鄂民政规〔20__〕2号),规范了村务公开内容、时间和程序,确定了村务公开栏参考模板样式,加强了对基层的指导。四是创新了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形式和内容。通过召开现场会、大会典型交流等形式,认真总结推广了荆州市沙市区推行“居民说事”制度的经验,总结推广了武汉市汉阳区整合社区工作力量、创新社区管理与服务体制等经验,进一步推进了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沙市区、汉阳区分别在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全省民政工作会议、全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发言或交流。

(二)开展“难点村”治理工作,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8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了全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部署了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各地按照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等十部门联合下发的《湖北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方案》,共排查出“难点村”656个,占村总数2.57%,建立了“难点村”治理工作台账。10月中下旬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协调小组组织8个厅局4个督查组分赴8个市州16个县(市、区)对“难点村”治理工作进行了督查。11月12日,黄书记、张省长主持会议听取了省督查情况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研究。各地根据“难点村”总数20%的比例确定试点单位,开展治理试点,探索治理途径,不断创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办法。经请示省委、省政府同意,定于12月30日在团风县召开全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现场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部署下步“难点村”治理工作。10月29日至11月3日,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一行7人来我省,抽查了武汉市、孝感市、黄冈市的“难点村”治理工作,检查组对我省的工作给予了“动作快、工作实、方法好、有成效”的较高评价。在全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情况报告上,省长李鸿忠批示“‘难点村’治理工作十分必要。此项工作涉及到党和政府的基层基础巩固问题”,并对解决经费问题提出了意见。

(三)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了城乡社区平台。一是探索推进武汉城市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根据部省合作共建武汉城市圈创新型民政事业发展示范区的协议,编制了《20__年—20__年武汉城市圈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和《武汉城市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两型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共确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区”建设试点社区20个。二是加强了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省级以上投入资金2370万元,新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107多个,其中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个,比年初目标任务超额完成57个;指导各地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站602个,比年初目标任务超额完成102个。三是完成了部省合作协议的年度目标任务。认真抓好鄂发〔20__〕2号、鄂政办发〔20__〕9号、鄂办文〔20__〕11号和鄂民政发〔20__〕47号等文件涉及到的职责任务的落实,向民政部报送了《关于解决武汉城市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请示》,制定了《20__-20__年武汉城市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表》和《20__年武汉城市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计划》,部省合作协议的年度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四是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确定仙洪监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杜柳等5个建制村为省民政厅农村社区建设联系点,制定村级民主监督办法,向联系点投入实验经费105万元,主要用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五是开展了“十二五”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按照省发改委的意见,编制了《20__年—2014年湖北省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落实省民政厅被民政部评为社区建设史料征集工作先进单位。

(四)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提升了城乡社区建设水平。一是开展了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活动。根据《民政部关于切实做好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命名表彰工作的通知》(民发〔20__〕142号)要求,广泛开展了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通过各地申报、考核验收、媒体公示、专家评审等环节,我省共有12个城区、10个街道和25个社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示范街道或示范社区,其中城区数位居全国第三。二是深入开展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达标村创建活动。在20__年全省有4677个达标村基础上,20__年全省再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达标村3970个。在12月21日召开的《居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20周年座谈会上,省民政厅等7个单位和14名个人被民政部授予贯彻落实《居委会组织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荆州市沙市区在座谈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推进“居民说事”制度、完善居民自治的做法,受到部领导和与会代表的好评。

(五)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提高了婚姻登记水平。一是强化婚姻规范化登记工作。截止11月底,全省共办理婚姻登记645074对(国内婚姻643211对,涉外婚姻1863对)。其中,结婚496046对,离婚78386对,补领70635对,撤销7对,合格率达100%。二是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新增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68个,使我省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的比例由38.6%提高到87%,全省达标单位数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位,提前一年超额完成民政部规定要求85%的目标。省民政厅被民政部评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三是提高婚姻登记服务质量。清理婚姻登记服务机构违规收费和搭车收费,普遍推行微笑服务、规范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部分地方周六、周日照常开展婚姻登记。四是加强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据统计,全省各地共投入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5000余万元。

(六)举办城乡社区干部培训,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在松滋市召开了全省社区建设工作培训会议,传达贯彻了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部署了全省社区基础情况调研和普查工作,并对与会人员进行了培训,培训人员150多人。举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培训班4期,培训400人。以会代训培训婚姻登记管理150多人。截止11月底,全省各地已对25573个村的村主任已经普遍进行了轮训,共培训村委会成员23950人,占村委会成员总数的36.6%。

二、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主要措施

(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经过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全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潘立刚任组长,省政府副省长张岱梨任副组长,20多个省直单位为成员单位;调整了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任组长,省政府副省长张岱梨任副组长,13个省直单位为成员单位。全年,省委、省政府共召开第七届村委会选举表彰会议、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电视电话会议湖北分会场会议、全省“难点村”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难点村”治理工作现场会五次,召开城乡社区建设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小组会议三次,每次都是省委、省政府领导出席并做重要讲话,这在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通过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协调小组这两个平台,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任务,调动了他们参与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先后组织6个相关部门负责人成立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考核验收小组,对申报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街道和社区的单位进行了考核验收;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后,24个成员单位组成了8个调研组,分赴各地就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8个有分量的调研报告;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协调小组组织8个成员单位成立4个督查组,对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督办。

(三)大力加强调研和理论研究。城乡社区建设、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等工作,都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而开展的工作,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必须由理论创新为先导。一年来,先后与省政府研究室、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与省政府研究室联合开展的《湖北省小城镇社区建设研究》,被省委《决策参考》刊载,省领导张昌尔、李春明等做了重要批示;谢松保厅长关于《湖北省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经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审核评定,被评为“良好”等次,谢松保厅长关于《建国60年来/!/湖北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荣获民政部理论研究二等奖。

(四)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我处具体负责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社区建设和婚姻登记管理三大块业务,承担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协调小组两个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承担22个省领导协调机构的联络任务,还要对涉外婚姻登记中心进行业务指导,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为完成年度工作目标,我处加强党支部建设,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同志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团结协作,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保证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除完成主要业务工作外,还高质量完成了

人大提案4件、政协提案3件;全年接待、处理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和婚姻登记电话、信件和来人110余件(次);参加省级相关领导协调机构组织召开的会议50余次,上报各种材料40余份,较好地履行了领导协调机构联络员职能;开展了全省城乡社区“互助促和谐、慈善在你身边”活动。

20__年的工作要点

一、村民自治工作

1、全面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20__年是“难点村”集中治理阶段,在20__年完成20%试点任务的基础上,力争使全省70%的“难点村”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为此,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增强治理专班工作力量,每个“难点村”都有专班帮助指导治理工作。要落实对口帮扶。根据《湖北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对口帮扶“难点村”治理工作的通知》,每个“难点村”确定1个成员单位对口帮扶。要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以点带面,相互促进。要督导检查,对“难点村”治理进行考核验收。继续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合作,组织调研组深入“难点村”调研,探索治理经验,用理论指导实践。

2、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根据民政部相关文件精神,研究制定“十二五”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根据民政部《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扩大全省农村社区实验范围,力争各市(州)有1个实验县(市、区),每个县(市、区)有1个实验乡镇,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进一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全覆盖”创建,尤其是社区服务全覆盖,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从中受益。争创“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全覆盖示范单位”。

3、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湖北省村务公开目录(试行)》,指导各地认真开展村务公开工作和民主管理达标创优活动,在20__年的基础上,争取有12%的村再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达标村。加大宣传力度,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信息化建设,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奖评选活动。

4、广泛开展新修订《村委会组织法》的宣传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通过电台、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依据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指导村民自治工作。

二、城乡社区建设工作

1、出台政策性文件,加强对全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开展调查研究,草拟《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着力解决影响全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发展的体制、机制、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工资待遇等困难和问题,争取以省委、省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适时召开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加强对全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拟在荆门市召开全省社区建设工作现场会,推广社区建设“三基”行动计划的做法。

2、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按照全省统一标识、统一软件和各地总体规划、分步建设的要求,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改进手段、创新机制,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公开征集“湖北社区”标识,确定统一标识。继续争取资金,加大投入,省级以上力争筹资2500万元,完成100个社区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对“十一五”期间的所有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办。编制全省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十二五”规划。

3、开展“难点社区居委会”治理,加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以“难点居委会治理”为切入点,加强社区组织体系、基础设施、干部队伍和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夯实社区工作平台。一是制定“难点社区居委会”标准,开展调查摸底,按照全省社区总数10%的比例,确定全省“难点社区居委会”底数,选择50个社区作为20__年全省“难点社区居委会”治理试点社区;召开“难点社区居委会”治理试点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难点社区居委会”治理试点工作。二是贯彻落实中央准备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居委会建设的意见》,制定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意见。三是培训基层从事社区建设工作的干部和居委会干部500人。

4、加强舆论宣传工作。以全省开展城乡社区建设10周年为契机,以荆州市沙市区“居民说事”制度为重点,以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称号的城区、街道和社区为主要对象,认真总结先进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加强舆论宣传。一是举办社区建设论坛和理论研讨会,打造“居民说事”等一批社区建设品牌。二是分城区、街道和社区三个层次召开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座谈会,研究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的措施。三是编辑出版《湖北社区建设十年》文件资料汇编。四是与《学习月刊》联合举办“社区建设”专栏,宣传城乡社区建设的典型。五是在《湖北日报》办一个专版,集中宣传我省社区建设工作推进10年来取得的成效。

5、深化示范创建活动,努力营造社区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继续深入开展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打造一批湖北城乡社区建设的品牌。以省政府的名义评选表彰全省“百佳社区”。争取1-2个城市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

6、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水平。按照一线连接、一键直通、一网受理的要求,继续推进全省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导各地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一是召开现场会,总结社区信息化建设成绩,研究部署任务。二是开展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开发全省社区工作统一软件。三是完成省级中心系统建设任务,实现省与市州中心系统的联网和数据交换。四是指导各地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督导襄樊、荆州、孝感完成信息平台建设任务,争取全省建成社区服务信息平台的城市达到8个。

三、婚姻登记工作

1、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建设。深化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巩固达标成果,加强对未达标单位的督办指导,表彰一批全省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2、加强婚姻登记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做好婚姻登记历史数据的补录工作,进一步完善婚姻登记信息网络系统,完成婚姻登记系统重新开发工作,全面实现实时在线登记。按照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标准,继续加大婚姻登记基础设施建设,为婚姻登记当事人提供良好舒适的婚姻登记环境。

3、规范婚姻登记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一是继续与省物价部门协商,解决出具婚姻记录证明的收费问题,规范婚姻服务收费行为。二是加强婚姻服务工作的监管力度,坚决杜绝借婚姻登记强行开展有偿

婚姻服务问题。婚姻登记和婚姻服务要严格实行机构、人员、场地、财务四分开,坚持当事人自愿服务的原则,不得推行强制服务。在服务前,婚姻服务机构必须与当事人签定接受自愿服务委托书。三是规范婚姻登记员的行为礼仪,全面提升婚姻登记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努力提高婚姻登记服务质量。

社区治理的难点篇2

关键词:石油企业综合治理社区化网络化

石油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原则上是围绕石油生产与管理开展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石油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也出现了新的挑战,石油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也从以往只注重自身的内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逐步向所辖社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来。本文对新形势下石油企业所面临的综合治理工作进行分析与探讨,为石油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1、石油企业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

1.1单一企业厂区向多功能社区转变

石油企业大都建立在地理位置较偏远、周边交通生活环境不便的地方,以前的石油企业主要是针对厂区方面进行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也大都局限于企业的社会治安方面,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加之石油企业自身内部环境的不断改善,石油企业的社区化功能不断凸显,这就与企业的业务功能与服务功能发生了一定的矛盾。由于石油企业作为一个生产企业,其性质限制了自身的综合治理工作内容,依照市场规律,石油企业只能对自己业务范围内的工作进行管理,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社区化的建立,从一定程度了提高了石油企业员工的生活环境,方便了大家的工作,但社区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则强加给石油企业,这就给石油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同时增加了石油企业综合治理的难度,比如社区化后,小区内的闭路电视信号、小区大门外的交通拥堵、小区的盗窃、医疗卫生服务、学前教育服务、老年工作服务等问题,都会让石油企业来解决,这使得石油企业在管理自己的同时,还要承担政府的职能,与石油企业的实际性质冲突较大,也相应地让石油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额外增加不少。因此,社区居民对石油企业综合治理寄予的这种高期望,希望石油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能够附带解决社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把石油企业的综合治理从“重管理”转变到“管理与服务并重”的状态,也使石油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从以往只注重企业自身的内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逐步转变到社区所辖居民小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治理上来,为石油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与挑战,这一方向性的转变,将很多难题摆在了石油企业综合治理工作者的面前。

1.2社会治安环境日益复杂

社区化给石油企业周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也让石油企业周边的环境变得复杂,石油企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复杂化程度也不断增加。这种复杂化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方面。一是新型违法犯罪案件不断出现。例如近年来出现的短信诈骗、银行卡诈骗,同时,伴随着这些新的违反犯罪案件的发生,在社区发生多发财案件如“盗窃机动车”等也呈现出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等特点。这些新型的违法犯罪不断给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带来新难题。二是矛盾纠纷日趋复杂化。随着石油企业周边环境的好转,社区居住人员的多元化,带来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难度在不断增大,需要协调好的关系更为复杂。三是移交社区负责的特殊群体人数众多,管理难度大。按照石油企业管理的统一部署,社区化后接手管理的特殊群体有:退养家属、协解人员、企业失业子女、改制单位移交油田人员。这些特殊群体在油田每个社区人数都数以千计,是社区在职职工人数的数倍。巨大的人员底数,带来的是管理难度的增大。

2、石油企业综合治理措施探讨

2.1完善综合治理机构

为适应新形势,保证综合治理工作顺利进行,应改变思想观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成立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班子成员副组长,具体分管这项工作,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人及工作职责,并把综治治理工作作为一项制度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之一。

2.2加强保卫队伍的建设

加强保卫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综合治理工作在新形势下的适应能力。一是加强思想建设,将综治工作与党政工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经常开展“爱企、敬业、守法”教育。坚持正面引导,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思想教育,尽量多照顾有困难的职工,让他们安心工作,增强保卫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二是加强作风建设,从抓保卫人员风纪入手,严明组织纪律。从军事训练入手,使保卫工作真正成为半军事化组织,把保卫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懂业务,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为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内外治安环境,为构建和谐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2]。

2.3利用信息化网络辅助管理

由于社区化的功能增加,给石油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因此,石油企业内部的综合管理就相应的会减弱,而在工作人员不能快速扩充的情况下,有必要通过一些高科技的辅助手段来加强综合治理工作,使用信息化的监控网络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也可以利用其他的防控措施,所以我们可以通过:(1)加强与公安机关的联防联动。石油企业综合治理工作依靠公安机关的支持与配合,增加企业周边联网防控,才能真正震慑犯罪,打击犯罪,确保企业平安(2)加强人口流动密集区域监控。在企业与社区人口流动密集的区域,重点加强视频监控,对可疑人员随时掌握动向,必要时,通过视频锁定可能带来综合治理隐患的人员。(3)与地方政府的联防联动。由于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隶属于一个地方政府,搞好好社区的综合治理工作,还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并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综合治理工作专项行动。(4)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联防联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本身就是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对象,社区居民是社区综合治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一只重要力量,吸引居民参与到社区综合治理工作中来,做到治安一起管,防控一起抓,社区治安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才能真正铸就抵御违法犯罪的铜墙铁壁。

参考文献

社区治理的难点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我是谁啊”为你整理了这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为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晋城、法治晋城,按照政协晋城市委员会2020年度协商计划安排,2020年11月—12月,由市政协副主席崔守安带队,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对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进展情况

去年12月3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召开,部署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会后,我市对标一流,迅速行动,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中央、省委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城市的决策部署,立足我市连续八年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名列全省第一,三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的优势,提出创建试点城市目标。有关部门结合我市实际,积极申报,完成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今年5月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我市以“三零”单位创建为抓手,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紧盯治理难题,聚焦基层基础,突出晋城特色,整合资源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督导考核,形成了党建联片共建、矛盾联调共治、信息联通共享、部门联手共创、城乡联动共赢的互联共建态势,试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暨“雪亮工程”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支持和肯定。从进展情况看:

一是制定了明确细化的目标体系。坚持市委统一领导,出台了三个指导性文件:《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共晋城市委平安晋城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020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任务分解表》。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结合实际,认真对照各项目标任务,逐条细化工作措施,印发了工作方案,建立了目标评价体系。目前,市县两级已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全市平安建设考评和市委目标责任考评体系,与各级表彰奖励、干部提拔使用、晋升晋级、文明单位创建挂钩,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地。今年5月20日我市召开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动员部署大会。市委书记张志川作动员讲话,要求“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晋城经验”、提供“晋城样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石云峰就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安排部署。9月11日我市组织召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观摩交流会和工作推进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抓好任务落实,完成工作进度。成立了市委党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纳入了党校教育。同时,还召开3次建言献策座谈会、7场“法学沙龙”。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就试点中的目标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深入研讨、开展交流,提出工作建议。当前,全市目标导向明确,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形成了有效运转的责任链条。按照市委关于试点城市创建和文明城市创建“双轮驱动、双创并重”的要求,我市把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了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根据工作需要,我市成立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组,在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试点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和党建引领工作推进小组、法治工作推进小组、德治工作推进小组、自治工作推进小组、智能化工作推进小组。各县(市、区)按照市委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目前市、县“一办五组”工作专班都已按年度重点建设项目要求,发挥牵头作用,加快组织实施。为推动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建立了试点工作联络员报告制度和督办制度。同时注重宣传推动,在主流新闻媒体和“一网两微三号”晋城政法新媒体宣传群组开设市域社会治理专栏,反映工作进展,总结特色经验,创造良好氛围。

三是推出了具有特色的典型经验。在自治方面,城区洞头村、陵川县小召村、沁水县下沃泉村等,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式,广泛开展村民议事、民情恳谈等基层民主协商活动。在法治方面,积极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沁水县龙港镇派出所、城区白水街派出所、阳城县凤城镇派出所、高平市城南派出所争先进、创亮点,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陵川县县城老干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发挥离退休干部专业知识和经验优势,32年服务平安陵川建设,受到中组部表彰。沁水县组建了以县矛盾调解中心为龙头、区域调委会为依托,乡、村两级调委会为前沿,有关调解室为补充的人民调解网络,“司法确认”和“调援对接”机制调动了调解纠纷的主动性积极性。泽州县川底法庭建立和事佬工作室,开展诉前调解,打造“川底模式”。在德治方面,阳城县演礼乡献义村重视道德教化作用,坚持以德治村,坚守和谐之道。城区黄城社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精髓,打造陈廷敬文化品牌,为社区治理提供精神动力。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创新开发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智能化工作平台。“雪亮工程”走在全省前列,已接入7720路一类监控视频、4000路二、三类监控视频,联通了视联网,具备省、市、县、乡视频会议功能。市大数据局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的智慧政务、智慧停车等16个集成建设项目,获2019—2020年度数字政府建设卓越实践奖。高平市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支撑,打造出县域社会治理“高平新样本”。城区实行全科网格管理,划分网格682个,为每个网格落实了每年6000元的绩效补贴,提高了网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在心治方面,泽州县实施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实现一般人员不脱节、重点人员不失控两个确保,社会心理健康水平整体提高,社会治安案件连年下降。

二、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我市在试点工作中激发了活力,取得明显进展,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党建引领有待加强。有的党组织党建理念和工作方式陈旧,不适应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弱化、虚化、边缘化,领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工作机制不适应治理需要,街道社区和农村统筹协调能力弱,共治共建未形成常态;有的工作行政化、停滞化、务虚化倾向严重,创建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不强。

2.治理主体参与不够。政府职能部门民主决策不够到位,依法行政仍有差距,提供的公共产品不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行业监管存在失位缺位现象,齐抓共管矛盾风险机制未形成常态;群团组织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预防违法犯罪的制度化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宽,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全市1100多个社会组织整体上发育不健全,城乡基层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专业调处类、治安维稳类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不够明显;青年参与缺乏支持。基层社会治理制度滞后于青年日益增长的参与热情,还没有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开辟足够的空间,对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相关部门对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在经费保障、业务培训、孵化支持、联系对接等方面缺少有效举措;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不完善,尚未建成平行、互动、多样的群众参与网络平台,网络问政刚刚起步。如何有效引导各界人士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治理,也成为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3.多元解纷尚未形成。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社会普遍关心、支持、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氛围不浓,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志愿者占人口比重较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信访不信法”的社会心态依然存在;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各部门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定位和职责散见于各级各类文件中,纠纷解决的工作机制、程序设置及资源配置等具体规定多是基于各县(市、区)实践经验的总结,针对多元纠纷化解途径、化解流程、法律效力的确认、组织保障等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调解工作发展不均衡。司法调解发展迅速且相对规范,行政调解较为被动且实效不强,人民调解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社会组织调解尚在探索起步中。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人民调解员绝大多数都是兼职的,整体年龄偏大,政策法律素质不高,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现象明显。调解经费保障落实难,有预算无经费的情况普遍存在;人案矛盾非常突出。全市法院员额法官人均结案173件,阳城法院人均结案276件,反映出诉前调解还有很大空间。潜在矛盾风险还很突出。我市房地产领域的违规预售和延迟交房风险、金融领域的非法集资风险处在集中爆发期,受疫情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信访积案化解困难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站在更高层面完善多元解纷机制,提前布局解决问题。

4.信息共享还有差距。多年来,相关部门都建有平台,但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共用难、相互流转难,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壁垒”“各自为政”现象,缺乏统一规划、联动协作,信息平台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如市法院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开展诉调对接和繁简分流工作。市检察院依托“12309”检察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市公安系统正在推广建立“立体化信息化治理防控平台、智慧大脑、晋治安app、掌上派出所”为主的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司法系统建有统一的指挥平台。市大数据局也建立了“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但这些平台未执行统一标准,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不完善,社会治理有关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存在困难。在网格化管理中,许多诉求和问题上报到街道或县级指挥中心后,因为事权问题无法及时处置,而指挥中心又无法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导致事件流转不畅通、群众不满意。

5.保障机制仍需完善。在调研中,通过对社会治理组织体系、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社会治理配套设施、社会治理保障举措指标的分析,反映最为强烈的是社会治理保障举措,最需要的是资金和人才。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开展公共服务的支持,远远不能到位。市县两级财政紧张,费随事转的经费投入机制未有效建立,用于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资金有限。市级财政2019年安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费82.8万元,2020年安排专项经费85万元,要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行动计划所列项目还有很大困难。从对社区的支持力度看,城区财政每年列专项经费,而其他县相对较差。在社会资金投入方面,由于相关支持政策不完善,目前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和农村服务严重不足。基层自身“造血”功能更是低下。人才制约较为突出。我市注册志愿服务组织2000余个,志愿者35万余人,我市也为所有在职党员颁发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证》。但这两支队伍主要是在创文中组建的,如何以常态方式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从组织和制度上进一步完善。社区和农村骨干人才队伍选、育、管、用“成长链”不健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人难选、人难留问题突出。普遍面临工作人员不足,很难抽出专人开展工作,加之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所限,社会工作者青黄不接。

三、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意见建议

为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探索具有晋城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子。一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锚定目标、先行先试。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试点建设为牵引,以防范化解市域重大风险为着力点,以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坚持统一性与创造性相结合、试点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统一、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衔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使市域社会治理更好体现试点要求和晋城特色;二要按照市委党建“四句话”要求,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厚植市域社会治理优势。打破思想观念、行政级别、行业分割籓篱,统筹兼顾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把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治理合力;三要以良好政治生态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环境。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零”单位创建等重点工作,不断促进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山清水秀;四要创新党建模式,增强市域社会治理活力。在党建引领方面,推进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包括县级党群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商圈楼宇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驿站,构建“15分钟党建服务圈”,打通最后“一公里”,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主阵地。在街道社区,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和兼职委员制。开展“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在乡镇农村,推进“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城乡联建”大党建格局,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村级治理体系。

(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一要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机制,完善政府社会治理考核问责机制。以人为本,解决好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和发展短板等问题,集中做好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工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民谋划、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要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牢牢抓住基层基础这一本源,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明确乡镇推动社会治理具体任务,最大限度将各类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广泛开展行业依法治理,加强全过程监管,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重点对道路交通、劳动争议、婚姻家庭、土地、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旅游、医疗等纠纷多发领域进行排查,及时发现不稳定风险隐患;三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推动民主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推动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广泛动员组织群众投身市域社会治理实践。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健全激励补偿机制,鼓励社会组织积极依法参与社会治理。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展,让社会组织的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还要发挥青年日益增长的参与积极性,为他们充分参与社会治理开辟足够空间。发挥律师在协调解决社会矛盾、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发挥新媒体网络人士在传达公共意见和利益诉求、传播正能量等方面的作用;四要坚持晋城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开展美好社区、美好乡村示范创建活动。及时总结、广泛宣传基层社会治理的做法和经验,以示范创建带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先行先试带动各地普遍创新,形成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开展电视问政和网络问政。加大群众意见在社会治理绩效考评中的权重,让人民群众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最终评判者。

(三)建设多元解纷平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一要充分认识多元解纷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广泛宣传多元解纷的典型案例和特点优势,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非诉讼方式调解的便捷、高效和低成本,提高群众认可度;二要完善政策规定,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司法机关、基层组织及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纠纷化解主体的职责任务。对多元解纷的资源配置、途径渠道、程序设置、法律效力的确认、组织保障,以及多元主体参与调解的渠道、不同调解类型的衔接配合等作出总体设计。探索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将调解、仲裁、公证等多元解纷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重视引入“两代表一委员”、心理专家、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等力量参与解纷工作;三要建立统一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推动地区、部门之间技术兼容、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探索提供线上咨询、评估、调解、仲裁、诉讼等专业服务。当前应以各县(市、区)为主体,推动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融合,建设集受理接待、协同指挥、分流转办、调处化解、司法确认、跟踪督办为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一个窗口”受理群众提出的各类纠纷化解诉求。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或引导政法部门、行政部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法律咨询、心理服务、仲裁、鉴定、公证、评估、保险等调解主体和社会力量入驻中心。建立受理窗口与入驻部门协调对接机制,对有非诉讼方式调解意愿和可能的矛盾纠纷,依据纠纷性质分流至不同调解组织和主体予以化解。对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及时出具调解协议书,如有必要可引导当事人依法申请司法确认,提高调解协议履约率。对调解不成或不适合调解的矛盾,导入仲裁或诉讼程序,构建闭环化解流程,做到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社区治理的难点篇4

按照区委、区政府召开的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的精神和安排部署,贯彻落实《2006年全区社会治安工作要点》结合我镇综治工作的实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平安xx为主题,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十六大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这一重要指示,为我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跨越发展,为区委x届x次全会提出的“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特提出本年度综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具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镇党委、政府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列入年度的一级工作目标,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汇报,把平安创建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目标管理制和一票否决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的工作格局。挂村领导和挂村人员要将所挂村的综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二、健全预警机制,将矛盾解决在苗头

坚持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作为镇党委政府的政治任务和首要任务,进一步健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领导责任、工作信息、工作预警三个网络,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不断化解妥善处理,杜绝有重大政治社会影响的闹事事件的发生。

三、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农闲时间,把依法治理与综合治理宣传结合起来,加大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力度,采取集中宣传和经常性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对禁毒、安全文明小区创建、流动人员管理、安全生产企业内部治安管理条例的宣传,强化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尤其是要大力宣传《xx省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表彰见义勇为先进人物,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四、进一步健全严打整治的长效机制

加强对我镇社会治安形势的综合分析,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方针,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两抢”、“两盗”等犯罪。充分发挥治保会、巡逻队等群防群治队伍的作用,健全整治的长效机制。全镇全年刑事案件破案数提高3%,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

五、抓好治安热点难点的重点整治

今年我镇重点整治部位确定为xx村,该村位于xx路两侧,与xx镇接壤,交通相对发达,人口流动较大,但该路段晚上无路灯,容易发生抢夺、抢劫案件;同时,我辖区内的特种行业如废品收购站(点)、汽(摩托)车维修厂(店)、加油站等散布于唐巴路新峰村路段两侧,易被犯罪份子利用。而且xx村又是我镇现在唯一的xxx基地,其中“xxxxx”占地200余亩。村内并拥有大同唯一一个5星级农家乐,已成为xx镇休闲娱乐的中心场所,人员比较集中,容易造成治安问题。被整治部位的党政组织企事业单位要与镇综治办、派出所密切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措施,加大治安防控,有效遏制违法犯罪。

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创模”细胞工程活动

今年将按照“整体推进、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务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把解决治安问题和增强群众安全感作为创建的重点,继续扎实推进创建平安村(社区、单位),在2005年的基础上针对重点、难点,组织力量,强化措施,突破难点,使更多的村(社区)、单位成为平安示范单位,带动和促进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发展力争成为全区示范镇。

七、进一步完善整体联动防范工程

充分发挥综治成员单位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职能作用,积极参与整体联动防范工作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好整体联动长效机制,着力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使今年全镇盗窃、抢劫等多发性案件及大的灾害事故明显下降。

八、继续抓好“防邪”工作

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继续抓好“防邪”工作。对“”重点人员要进一步落实监控措施,并作好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对已转化的人员要作好回访工作,定期了解他们的情况,同时,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家同“”组织斗争到底。

九、继续抓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

镇司法所、调委会加强对村调委会工作的指导,畅通信息渠道,在春耕大忙期间开展一次矛盾纠纷的集中的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及时进行处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同时要坚持人民调解制度,做好全年的民事调解工作。

社区治理的难点篇5

一、社区民警工作时间难以保证,社区民警的作用难以发挥

从社区民警方面看,其社区工作时间难以保证,社区民警的作用难以发挥。社区民警是开展社区安全防范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本来应该发挥着重要作用:(1)组织、指导作用。(2)宣传作用。(3)整合作用。(4)服务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影响着社区民警这种作用的发挥。从主观上看,民警社区意识薄弱,民警自身素质不够。公安机关实施社区警务战略,责任区民警改称为社区民警,这不是简单的名称的改变,而是表明民警的管理、服务对象发生了显著变化。“社区”与“责任区”二者在划分的主体、原则、标准等方面都有差异,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可以说,相对于派出所根据辖区情况划分的责任区,社区的划分更加科学、合理、规范,因为社区是在注重地域性、资源共享性、认同感以及便于居民自治和服务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的。有的社区民警缺乏对社区内涵的正确认识,将二者混为一谈,“立足社区,与社区公众共同联手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理念未完全确立,工作中坚持老一套做法,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安全防范工作的要求,影响自身作用的发挥。同时,民警自身素质也制约着社区民警作用的发挥。实践中,有的社区民警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能力不强,尤其是不懂得现代社区安全管理知识,没有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警务工作与居民之间互动的规律,导致工作中缺乏整体规划,难以有效地驾驭、控制社区治安;有的社区民警习惯于打击犯罪,不善于做预防犯罪和服务、发动群众的工作,听不进群众的批评建议,工作方法生硬、简单,引起群众误解,影响安全防范工作的开展。从客观上看,一是管理、防范的职能缺乏保障。虽然公安部规定派出所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和防范,并且规定不得向所队下达抓人、罚款和收费指标,切实减轻所队负担(公安部2月23日出台了《公安部关于加强基层所队正规化建设的意见》),但实际上派出所工作重心尚未完全转移。公安机关接连不断地给派出所下达了数量不等的抓人、罚款和收费的指标,指标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到单位的荣誉和个人的前程,致使许多基层派出所把处罚、打击当作硬任务,而把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当作软任务。这必然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社区民警深入社区开展工作的时间、工作量得不到有效保障,达不到融入社区,与群众打成一片,挖掘、利用社区治安资源的要求。有的社区居民十几天还见不到一次社区民警,居民找民警还要预约等现象。另一种是防范、管理工作做得好的派出所,民警无法完成抓人、罚款和收费指标,只能跨辖区执法,否则只能受处罚的怪现象。这也极大地打击了民警抓防范、管理的积极性。二是民警不堪重负。公安部规定每名民警负责管辖1000户居民,而我市实际上民警负责管辖的居民已达3000户以上,有的达到6000户,超过规定五倍多,再加上日常治安案件的处理和各种勤务工作,治安巡控工作,工作量可见一斑。而且社区警务形式上的东西太多,社区警务室挂满了条条规规、职责、义务、办法、机构、人员名单等,有人把它形容是“牛皮癣”,还有社区民警的簿簿册册一本比一本厚,受理一起案件就要填好几个本子,多项重复工作。对照社区民警的主要职责,社区民警有点“不务正业”了,上级公安机关为社区民警规定的“框框”太多。三是社区建设不完善。社区建设是开展安全防范的基础。欧美发达国家的社区大多是在较长的城市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我国现阶段的社区行政化特征明显,社区建设也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的文化、卫生、服务等公共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政府各职能部门(如司法、民政、城管、卫生等)与公安机关缺乏信息沟通,未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社区防范可以依托的资源还不很丰富。特别是社区公众的自治、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较低,仍旧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服从管理、被动的行为方式,缺乏主动参与社区管理、建设的积极性。这种状况既增加了民警调动群众治安积极性的难度,也影响了社区民警作用的发挥。四是社区民警工作考核不够合理。实践中对社区民警工作的考核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考核存在着“一刀切”现象,考核内容注重形式忽略实质内容,造成一些民警平时工作不扎实,为考核而考核,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背离社区警务战略的宗旨;查处违法犯罪人员、破获案件情况在考核中所占分值较重,变相误导民警偏离工作重心。五是执法环境恶化,打击民警积极性。近年来,警察依法执行公务受阻碍、受侵害事件层出不穷,违警、扰警、袭警、恶意投诉警察的事件频频发生。但在这些事件的处理上,往往不够严厉,当事人不能得到应有的处罚,加上媒体的误报、误导,又把当事民警置于不力的尴尬境地,严重打击了民警的积极性,出现了有些民警出工不出力消极敷衍的现象。

二、群防群治组织名存实亡

在新的形势下,群防群治工作由行政性变为民间性,群防群治人员由原来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虽然群防群治组织在形式上都有设立,并且还比较丰富,但从实际运作看,是处于瘫痪的状态,出现了“五难”问题,即“观念转变难、经费筹集难、人员发动难、警民互动难、防范落实难”的问题。由于一些领导和民警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那种行政命令的方式,在组织实施群防群治工作中仍局限于传统的老观念、老套路,不愿意或不善于做过细的宣传、组织工作,从而在新的形势下吃“闭门羹”,无法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加上目前,在城市,群防群治的日常管理经费是本着自愿的原则,采取财政安排一点,受益单位和个人出一点,开展便民活动解决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但由于社会成员法制意识和“纳税人意识”的加强,认为自己已经纳了税,国家就应该保证纳税人的安全,自然就没有必要再为安全防范工作出钱了,因此采用这种办法进行筹集资金是很困难的。由此引发了“观念转变难、经费筹集难、人员发动难、警民互动难、防范落实难”的连锁反映。

三、社区干部基本无暇顾及治安问题

随着社区建设的升温,不少政府部门纷纷把职能任务延伸到社区。社区对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不能拒绝,只有尽力应付,工作任务特别繁重,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之中。通过调查表明,其常年性工作、阶段性工作、季节性工作、临时性工作、报表台帐等累计高达100多项。社区干部要用2/3的时间来应付各种检查和评比的各种表格。(而且这种表格是没有一点现实意义的。在调查中,社区主任都表示:各种表格的数字都是用“蒙”的)。同时,社区干部的文化水平一般不高,知识结构单一,而上级各部门较多的是下任务、提要求、要成果,而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养不够,受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所限,缺乏比较扎实的工作理论基础和领导经验,组织才能,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工作方法,做工作有闯劲而无创新,更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另外,由于其他工作(如计生、卫生等)都有专项经费,而综治没有,又加上综治的“一票否决制”不如计生的刚性。因此,社区干部当然更愿意去做有补贴、领导重视的工作,基本无暇顾及治安问题。

四、社区居民自防意识不够、“花钱买平安”意识不强

社区居民自防意识是社区安全防范的重要内容。但社区居民自防意识较差,由此引发的案件占发案数的40%。如溜门入室盗窃、诈骗、机动车、自行车乱停乱放引发的盗窃等,都是由于社区居民自防意识不够引起的。自防意识不够还表现在报案率上,调查中发现,居民一般案件的报案率达不到70%。发生案件不报案,报案率低的原因主要在报案成本高和破案率低。在调查中,有的居民认为:报案要跟民警到派出所做笔录,少则几小时,多则大半天,有的一个案件要好几次到派出所、做好几次笔录,而且不是做了笔录案件就能破,损失就能拿回来,还是自认倒霉算了。另一方面,民众普遍缺乏“花钱买安全”的意识。安全服务是一种“商品”的观念尚未确立,广大民众过分依赖政府的力量,认为维护治安是公安机关的职责,“有事找政府,出事怪警察”。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政府机关只向社会提供最基本的公共安全保障,无法满足单位、公民特殊的安全需求。由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许多民众、组织及专家学者呼吁政府从“万能政府”过渡到“有限政府”,但对民众事事依赖政府的意识针贬较少。民众仍将自己的人身、财产等安全寄托于政府,不愿自己花钱增加安全防范。:

五、技防不普遍而且布局不科学

社区治理的难点篇6

一、__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主要模式

近年来,__市在建设治安防控体系中,从山区地域、经济和治安状况出发,注意加强分类指导,初步建立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治安防控体系模式。

(一)以__市为代表的旅游城市治安防控体系模式。__市公安局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初步构建起具有旅游城市特色的治安防控网络。一是科学布局,重点防控。根据武夷山市的地理位置和治安特点,着力抓住“一线”(__市境内南武路交通要道和人流、物流集中的地段、区域)、控制“三区”(__市城区、景区和度假区)、突出“八点”(公路、铁路沿线复杂地区的8个中心警务室),一个社区配备3至4名民警,组织群防群治力量在社区内部及周边地区开展巡逻防控。二是建立五支动态防控队伍。以巡警为主的快速反应队伍、以刑警为主的追逃队伍、以群众为主体的夜巡队伍、乡镇治安民兵应急小分队和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为主的农村防控队伍。城区、景区分局分别成立专业夜间治安巡逻队,每年市财政拨出30万元作为专项巡逻经费。三是建立以派出所为重点的信息网络系统。目前,已有51家宾馆酒店与公安机关实现了微机联网,城区、景区重点单位的“三防”(防火、防盗、防事故)面积已达90%以上。

(二)以__为代表的县级市城关治安防控体系模式。近年来,__城区刑事案件约占全市的80%,其中盗窃、抢劫等侵财案件又约占刑事案件的80%。因此,__公安局把城区作为防控重点,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一是把巡警下到派出所,充实警力,改革勤务,加强路面巡逻防控。二是组建社区保安队,加强小巷的巡逻防控。三是发展保安有偿服务,加强商业网点、服务场所的联防守护。由保安公司投资13万元购置防盗自动报警联网系统,设立电脑联网防盗报警中心,成立专门巡逻守护的机动保安队伍,在市区商业网点推广智能报警、定点守护、有偿服务、负责理赔的保安服务措施。四是建立以人防为重点的内部单位保安服务网络。针对近年来一些企事业单位转制后内部保卫力量有所削弱的问题,保安公司积极拓宽服务渠道,为各企事业单位提供派驻式保安服务。五是组建机动保安队,加强治安复杂场所的保安联防。机动队每晚在市区50多家公共场所开展治安巡逻,集中力量预防和处置场所内发生的各种案件或纠纷。

(三)以__为代表的县城城关治安防控体系模式。__地处闽浙赣三省结合部,治安形势复杂,城关刑事立案数占全县的70%以上,盗抢等侵财案件占70%左右,其中夜间盗抢案件又占70%以上。针对这个治安特点,__公安局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在城区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夜间治安巡逻队伍,实行高密度、全方位的夜间治安巡逻。在具体运作中,把巡警与夜间治安巡逻队紧密结合,白天由巡警负责巡逻,夜间由巡警带班与夜巡队共同巡逻,加强对重点场所和案件多发区的安全防范工作。一是科学管理、严格要求。夜间治安巡逻队由公安局巡警大队负责管理,与夜巡队员签订用工合同,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定严格的考核、考勤、奖惩制度,直接与工资奖金挂钩。同时巡警大队成立夜巡督察小组,每天深入街面、居民区检查监督,以保证夜巡工作的落实。二是夜巡队的经费来源渠道走向市场化。县委、政府根据中发[20__]14号文件的有关精神,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专门制定了群防群治经费筹集办法。规定以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每月100至200元,沿街店面每月10至30元,住户每月4元的标准收取。同时严格经费管理,借助自来水公司和电力公司的收费窗口进行收费,并在县财政设立专户,经费使用公开透明。三是为单位、住户(商户)保险,探索治安防控市场化运作机制。努力实现义务与权利的平衡,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从__市的总体情况看,虽然各级公安机关围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存在不少影响和制约着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现行警务运行机制滞后于治安形势。公安机关长期以来存在重打轻防思想,加上社会转型期打击任务繁重,专项斗争频繁,警务运行机制向以打为主倾斜。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对构建治安防控体系,工作思路不清晰,缺乏整体规划,目前处于旧机制未完全打破,新机制未完全建立的状况。

(二)社会治安资源的整合不力。群防群治网络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础,也是目前较为薄弱的环节。各地群防群治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费困难、机构人员减少、工作弱化等问题,有的甚至濒临解散,直接影响了治安防控工作的落实。同时大部分的县市在城市规划中对治安防控必要设施未予考虑。一些地方的停车场、停车棚等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安全防范的需求,社区划分不合理,造成社区警务工作难以开展,安全文明社区创建难度大。

(三)已建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辅警力量非法行使执法权。由于各地警力严重紧缺,没有更多的警力带领辅警力量巡逻,容易造成被动巡逻,或巡逻队员非法行使执法权等问题。二是指挥中心和110报警服务台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南平市不少的县(市)公安机关未成立指挥中心,110接报警工作所必需的技术设备落后或未到位。已建立指挥中心的地方也普遍存在维护升级经费无法落实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快速反应系统功能的发挥。三是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范格局远未形成。犯罪活动不断升级,组织化、智能化、专业化、暴力化趋势明显,目前各地的初级防范模式,已远不能适应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

(四)保障工作落实不够到位。警力不足、经费短缺不仅是长期以来困扰公安机关的“瓶颈”问题,也是制约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刑侦、巡警、派出所等一线警力紧缺。从经费保障看,受现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制约,南平市绝大多数地方公安工作经费十分紧张,在防控体系建设上的投入十分有限,人防、物防、技防水平较低。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根据“谁受益、谁出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建立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但对费用由谁来收、如何收、收多少等缺乏明确规定,有关政策难以得到贯彻执行,经费保障难以到位。

三、推进城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公安机关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整合警力资源和社会治安资源,形成以巡警、交警、刑警和派出所民警等诸警种合成为主体,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警务、阵地控制和单位内部防控为基础,以全时空巡逻防控为基础勤务方式,以快速反应机制为保障,集打击、防范、控制、管理、教育、改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且各组成部分互相配合、协调运行,能对社会治安实施有效控制的警务工作系统。建立新型的打、防、控一体化的综合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仅是解决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关键所在,而且是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建设“平安福建”的根本措施。在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确立的情况下,社会人、财、物的大流动表现为一定的无序性,现行警务运行机制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建立以公安民警为主,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既能有效打击和遏制各种违法犯罪,确保社会治安秩序长期稳定,又贯彻了“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思想,有效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

(二)必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建设“平安福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完善齐抓共管机制。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综治委各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发挥合力,积极参与全社会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三是要创新群众性治安防范工作,以社会化、市场化为途径,有效整合社会治安资源,落实社会防控力量。四是要完善必要的法律保障。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对保安服务公司、辅警组织等治安辅助力量在法律法规上作出必要规定,以规范组织管理和保障。

(三)必须建立多警协作、打防控一体化新机制。一是要把公安派出所建设成为集防范、管理、打击、服务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战斗实体,深化警务机制改革,强化以社区警务为核心的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派出所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二是要加强公安指挥系统建设。进一步强化公安指挥中心功能和“110”社会联动,实现“110”、“119”、“122”三台合一,完善G卫星定位系统、GaS电子监控系统、技防报警控制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公安指挥中心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指挥、协调作用。三是要建立治安巡逻防范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巡区为单位,易发案时段为重点,治安服务卡点为依托,巡警、派出所民警、交警、群防群治巡防队员为基本力量的巡逻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充分发挥巡逻防控在打击、遏制社会面违法犯罪中的作用。四是要建立针对有组织犯罪、涉黑犯罪、涉毒犯罪、恐怖活动、严重暴力犯罪、经济犯罪和高科技犯罪等主要犯罪的专项防控网络,发挥攻坚克难作用。五是要改革公安内部机构设置。简化机构设置,精简人员,形成小机关大基层,完善动态治安管理的勤务模式。理顺一线警种的协作关系,建立协同作战机制,形成合力。

社区治理的难点篇7

2010年我街社区建设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八届八次、七次全会和南平市委三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按照市2010年社区建设工作要点,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重点,以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围绕中心,把握大局,多措并举,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在内容上有所拓展,在质量上有新提升,在群众满足度上有新提高,真正把社区建设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馨幸福家园,为构建我街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社区党建,推进民主建设。

1、加强社区党建。

社区党组织建设是社区工作的核心和根本保证。各社区要创新工作方式,整合资源,推进“共驻共建”。以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带动社区各类活动的开展。同时加强对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对生活困难党员的帮扶力度,使其能尽快脱贫、致富,把帮扶困难党员和帮扶困难群众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党员志愿者服务,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在社区亮明身份,公开承诺服务内容真心为社区居民服务。通过服务,全面推开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服务能力。积极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及时培养和发展新党员,不断增强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2、健全社区自治组织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委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在社区中推行户代表会议制度、民主评议社区居委会和干部制度,搭建社区居民参政议政、行使民利的活动平台。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务、居务公开制度,拓展党务、居务公开内容。社区居委会财务公开严格执行潭城街道办事处专题文件精神:社区居委会的支出原则上由居委会主任“一支笔”审批。审批权限为:300元以内由居委会主任审批;301-1000元由居委会主任会同书记协商后,由书记会签、证明、居委会主任审批;1001元以上由居委会两委成员讨论通过并形成会议纪要后方可执行。并向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通报,年终由办事处派员审计。加强社区与辖区、驻会单位的联系,每年召开1-2次联席会议,尽最大潜能发挥党建、共建联席会作用,实现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结合实际将我街十一个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3、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一是提高社区工作队伍素质。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测试。力争“一社区一名大学生”,推广“一社区一名专业社工师(社会工作者)”,着力优化社区班子结构,强化终身学习理念,引导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区工作者职业岗位考试,逐步向持有社会工作者专业证书上岗过渡。通过学习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和依法办事、服务群众、发展社会事业的能力。二是实行绩效考评制度。进一步完善奖惩办法,对工作务实,成效突出的社区工作者予以奖励。同时,连续三年通过综合考评被评为先进奖作为评先推优的依据。三是通过考核评定,评出级别、档次。激励考出社区创新能力、创优业绩,激励出干劲和信心,在社区形成你追我赶、比学赶帮的竞争机制,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上新台阶。

4、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

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队伍登记制度,每个社区志愿者在积极吸纳老年人、离退休党员干部参加志愿者组织的同时,还要动员和鼓励有专业技能的年轻人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在“一帮一”、“一助一”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推动下,社区志愿者向更高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拓展社区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1、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全程服务制。

进一步完善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社区服务站,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体系。不断增加便民利民的服务项目。同时将服务窗口前移,全面推行社区全程服务制。在已推行全程服务的基础上,西门、西市、宝山社区不断规范提升服务内容。永安、中南、西桥、黄花山、北门、桥南、兴建、南阳社区今年全面实行全程的服务。通过全程规范化服务管理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把党和政府面向居民的各项利民惠民举措落到实处。

2、拓展便民利民服务。

(1)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服务。

以服务社区困难居民为重点,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等问题。完善低保制度,对社区困难群众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实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协助社区困难群众解决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过重问题。完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开展消除社区“零就业”家庭活动,实施就业援助服务。同时,深化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提高纳入社区管理的比例,按时协助市退管办做好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及时掌握企业退休人员增减变动信息数据,组织退休人员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娱性活动,要加快公共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按照文件精神要求,做好中南、西市、兴建和宝山社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今年中南社区作为社区心理咨询室的试点,其它有条件的社区也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心理咨询室,开展社区心理咨询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

各社区配合医疗机构建立“一户一卡”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义诊和医疗保健咨询服务。社区计生服务站、专职计生管理员、计生协会,要充分发挥中心户长、楼栋长作用,明确职责,确保计划生育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今年西市、西门、宝山、黄花山要争创计生工作一类社区,中南、永安、西桥、兴建、北门、南阳要争创二类计生社区。

(3)政策法律服务。

社区调委会、治保会,要组织开展法律咨询、法律宣传教育和帮教活动,不定期地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及时化解社区居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制意识。

(4)开展就业培训服务。

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要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服务,特别是面对金融风暴影响导致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的情况下,更要加大技能培训的工作力度,各社区要根据下岗失业人的需求,最少要完成一期30人以上的技能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的再就业能力,大力开发适合“4050”人员的就业岗位。为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条件。力争推荐就业人数不少于30人。

狠抓平安创建,确保安全稳定。

1、完善社区治安管控网络。

完善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配齐、配强社区综治办主任、综治协管员,加强治保会、调委会建设。切实发挥由社区保安、小区内保人员、治安巡逻队员、社区调解员等多方力量组成的群防群治防控网络的作用,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维护社区稳定和安定。

2、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

以“五五”普法为工作载体,结合综治宣传月、“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开展评选“平安社区热心人”活动,推进社区工作者和居民踊跃参与社区综治工作和平安创建活动,力争30%以上的社区达到“民主法治社区”示范标准,95%以上的社区达到“平安社区”标准,开展“平安家庭”活动覆盖率达90%以上。人民群众对社区治安的满意与基本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3、强化治安综合治理。

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和两劳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及青少年结对帮扶工作,预防犯罪。加强社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组织开展流动人口全程服务和管理试点工作,健全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管理工作机制,减少流动人口犯罪。强化社区、学校内部和周边网吧及城市边角区域的治安整治,加大社区禁毒工作力度,突出社区消防、减灾、交通安全等宣传工作,维护社区安定稳定。

开展社区活动,推进文明建设。

1、深化“七进社区”活动。

把“七进社区”活动作为提升社区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认真制定“科教、文体、法律、卫生、环保、涉台教育、计生进社区”活动方案,细化工作职责,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促进城乡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科技方面充分利用科普宣传栏、宣传角,向广大群众普及科普知识,各社区科普宣传栏要定期更换新的内容,提高社会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文体方面要改善社区文体活动设施,积极组织和发动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文娱体育活动;指导、扶持社区各类文艺体育团体、协会等组织开展活动。法律方面要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法律“三进”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卫生方面要贯彻落实《南平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卫生保健知识讲座和健康体检,提高居民的防病保健意识。环保方面要全面整治社区生活环境,深入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加大对《国家法》和对台工作的宣教力度,扎实开展涉台教育进社区工作。

2、继续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

继续在各社区广泛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依托社区的人文、区域资源优势,通过建立社区廉政文化宣传阵地,开展廉政文化广场文艺节目、廉政文化法律法规咨询、廉政书画展、播放专场廉政电影等多种形式的社区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各社区播放反腐电教片不少于4场,配合电影工作站播放廉政电影不少于2场,在各醒目地段设置廉政文化宣传图版和反腐倡廉警示格言牌,丰富社区文化生活,营造社区廉政文化氛围。

3、继续开展“评明星知荣辱促和谐”活动。

提升“评明星知荣辱促和谐”评选活动的水平。坚持一年一评制度,通过居民群众的推荐评议将符合明星标准的先进人物推选出来,并把他们的事迹制成宣传图版在社区中向公众展示,同时召开表彰大会或送喜报上门。在社区内真正树立一批典型人物,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感染和熏陶社区。

4、继续开展文明和谐社区示范活动。

在巩固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开展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活动,西市社区在省级文明示范社区的基础上,今年要创全国文明示范社区;西门、黄花山、永安、中南创南平市级文明社区,其他社区要创市级文明社区,创建的重点是要搞好面向全体居民的行政事务、便民服务、社会救助服务、福利和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服务,做好以社区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理工作和以平安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整体水平。

1、解决好社区办公、活动用房不足问题。

要多方筹措资金,多渠道、多途径地解决社区办公用房活动场所不足问题。规划中南社区办公用房新建问题,协调解决北门社区办公场所购置问题,通过以上措施逐步改善社区办公条件。

2、创新社区工作机制。

努力为社区成员提供共商社区建设大计,参与社区事务管理,解决生活中热点、难点问题的平台。2009年西市社区实行家访制,永安社区搭建志愿者平台,南阳社区实行“议事园”制,宝山社区实行爱心积分制、六必访制,中南社区开展“电子阅览室”,黄华山社区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在创新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各社区要结合实际总结经验,不断开创社区工作新局面。

社区治理的难点篇8

作为人口密度非常高的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是直面民生的工作,充分的公众参与是了解民众需求、解决民众难题、保障民众利益的必然途径。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地区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已经探索出了公众参与的多样路径与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键词]社会治理;公众参与;老城厢;黄浦区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28X(2017)03-0036-03

补好短板,被列为2016年上海市委唯一的重点调研课题。围绕整治“五违”(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和违法居住)问题,推进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是全市补短板聚焦的重点任务之一,要做好这项工作,离不开社会治理主体的共同参与。多元主体是上海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要求,真正意义上的基层社会治理应该是治理体系的各参与者,包括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社区居委会、各类社会组织及经济组织、社区居民之间,相互合作、平等协商、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一种合作共治关系,前提是要清晰界定各资源主体在社区这一实践场域中的角色地位与功能定位,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以及与其他主体的关系问题。

2015年7月29日,市委书记韩正到黄浦区四牌楼路及周边实地调研后,提出了“精准施策补短板”的工作要求。作为老城厢的中心地带,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老、旧、脏、乱、差”的特点突出,辖区内二级旧里所占比重大,房屋多是砖木结构,超龄危房多,人口密度高,居民生活条件差,外来人口集中,群租现象突出,消防隐患多,违章建筑存量多,经多次整治,成效并不明显,可以说情况复杂、顽疾突出,此次被纳入黄浦区环境综合治理的市级重点区域。

(一)违法建筑量大、面广、点多。一方面辖区内违章存量多,搭建历史久,很多违章建筑还是居民满足最基本生活要求的保障,不能一拆了事,更要考虑到居民的生活需求问题;另一方面困难人群多,对于“拆违”抵触情绪大,不愿拆或者无力拆,如何在拆除违章的同时保障甚至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就成为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违法经营有需求、易回潮。老城厢地区低端商业结构导致低端服务业、低端零售、低端餐饮集聚,这些低端业态也正是无证无照经营、占道跨门经营等环境综合治理顽症的高发业态。例如,街道辖区的小商品市场和小吃广场,存在不少无证照经营现象,商品质量投诉频发、食品安全无法有效监管;另一方面,老城厢地区人口密度大,居民需求多样,由于价格便宜,违法经营的“黑店”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困难群众的需求,因此整治后再回潮现象频发。

(三)传统“一元”中心的整治模式治标难治本。在传统“一元”行政管理模式向新型“多元”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过程中,充分、有序的公众参与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老城厢困难人群多,一些违法建筑和违法经营有切实的生活需求,因此部分公众参与治理的意愿不强,甚至反对治理。二是党建引领的系统性、有效性不足。很多“公字头”单位甚至街道、居委会自身都存在违章搭建,在综合治理行动之前这些单位内的党组织没有很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发挥不足。三是各方协作的紧密性、长效性不足。“五违”问题存在已久,之前的多次治理都是以集中突击为主要形式,虽然也摸索出一些有效的经验做法,但往往都是针对现象层面的,可复制性不强。“1+6”改革后,环境综合治理的牵头主体落实到街道,然而街道在指挥权、o督权、考核权方面的权威性还不够,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现象仍有存在,而且往往某个专项行动结束后就终止了协作,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在老城厢环境综合治理的推进中,公众参与是一种有计划的行动。它通过政府部门和公众之间双向交流,使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能参加决策过程并且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机构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冲突。新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老城厢环境综合治理中,更多表现为公众参与渠道的畅通和效果的显化。

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黄浦区老城厢地区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已经探索出了公众参与的多样路径与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公众参与老城厢环境综合治理的途径。一是居民自治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四牌楼路管会”由社区居民、沿街商户、驻区单位和城管辅助等4方面代表组成,共招募吸纳志愿者30名,其中党员23名。自筹建以来,路管会召开了多次议事会,制定了《路管会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明确了运行初期要当好“三大员”、做好“四件事”。“三大员”,即当好监督员、宣传员和信息员。“四件事”:一是定时开展街面巡查,发现无证摊贩或沿街商户跨门营业、占道堆物等情况,及时上前劝导;二是路管会中的沿街商户和辖区单位代表,率先落实门前责任制;三是大力营造宣传氛围,广泛传播“我的家园我管理”的自治理念,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和居民商户共同抵制无证菜摊、无证餐饮的良好氛围;四是落实每周通气会和每月议事会制度,沟通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商定有效的管理措施,为执法管理提供有效信息。

二是社会组织。多元共治的优势在于从“国家权力-公民权利”二分格局之外构建一个稳定有效的公共空间来补充现行政治体制的缺失,社会组织在公共空间中承载了很多政府精简下来的职能,是公众有序参与的重要载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居民情况十分复杂,有一些实际问题和合理的个性化要求,街道难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予以解决,但不解决又确实会在客观上影响工作的推进,因此需要联合社会组织层面、相关爱心企业等第三方机构给予慈善帮助,政府作为协调方起牵头联系协调作用。这样既严格遵循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维护了政府威信,又能使居民得实惠,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保障拆违工作顺利推进。

三是驻区单位的参与。“拆违”开始之初,群众不理解,工作遇到很大阻力。对此,街道率先拆除了自身的所有违章建筑,相关居委及居委干部纷纷带头拆、主动拆,为群众做示范。同时,对“公字头”驻区单位的违法搭建,街道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涉及单位21家,共拆违72处,面积1100平方米左右。

四是群团组织。群团组织一般面向某一特定群体或行业服务,是党联系这方面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该地区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推进中,积极引导发挥团工委、工会和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了解不同群体的特定需求,分析探索对策,多头推进、综合作用,以利于预定治理目标的实现。比如,街道团工委引导直属团组织集中开展“1+10+X”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区域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广大青年投身社区,积极参与补短板、破瓶颈的工作。又如,街道妇联在居民区成立“妇女之家”议事会,以“我参与、共议事、促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基层妇女组织的有序参与平台作用。

(二)公众参与老城厢环境综合治理的方法。一是党建引领是公众参与发挥作用的核心和关键。公众参与可分为有序参与和无序参与,有序参与表现为制度化和规范化,只有有序参与才能正确表达民意。在环境综合治理中,公众参与要发挥正面作用必然是有序参与,而党建引领是公众有序参与的核心和关键。例如,在四牌楼路整治中,该地区非常重视居民对整治是否“一阵风”的顾虑,认识到单靠执法力量的固守并非长久之计,只有发展居民、商户自治共治,让居民做居民的工作,让沿街商户、辖区单位承担起社会责任,才能真正使整治成果常态化。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推动下,成立了由热心居民、驻区单位代表等组成的“路管会”,让有心维护整治成果的社区民众都能参与进来,一年多的实践表明“路管会”已经成为公众有序参与老城厢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又如,街道以区域化党建为平台,通过社会公益双向认领模式,增强“两新”组织和相关爱心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对老城厢困难群众给予慈善帮助,解决环境综合治理中政府难以覆盖的部分困难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二是构建有效的参与平台是公众参与的重要保障。基层治理体系中不同性质主体的交往过程应该做到“协商、协调、协作、协同”,这是各方利益诉求达成平衡的有效途径。市委“1+6”文件对公众参与平台的构建有明确要求,“建立健全以议事协商为重点的民主决策机制,切实发挥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作用,健全自下而上的自治议题和自治项目形成机制,有序引导居民全程参与自治事务”。在这方面,黄浦区有比较成熟的经验积累,即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群众事务制度(简称“三会一”)。在四新小区厨卫工程改造中,街道事前邀请党员代表、楼组长、志愿者以及居民代表等连续召开四次民意调查座谈会,广泛深入听取居民意见。在全面启动改造工程征询工作后,针对居民提出的新的问题、意见和顾虑,街道与老城厢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协商,再次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与房管局、城管执法局等职能部门一起向居民耐心解释改造工程的目的、补贴政策、施工方案等,化解居民疑惑,真正做到了知民意、惠民生、“好心办好事”,而不是拍脑袋想当然地为民做主。

三是党员骨干的核心引领和带头示范是公众参与的重要方式。“两学一做”要求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党员要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不论是“公”字头单位还是自治组织和普通居民,党员骨干身先士卒,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从自身做起,带动周围群众,对顺利推进老城厢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拆违工作中,社区党员亮身份,带头签订协议书,对于拒不签约的“钉子户”,相熟的党员主动宣传政策,积极竦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市委“1+6”文件对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政府主导作用全面发挥,社会各方有序参与,基层群众自治成效明显,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局面基本形成,社会治理多元合力显著增强。”这表明,在最终建成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党的领导是核心,公众参与是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主次分明又缺一不可。

(一)发挥区域化党建的动员作用。构建“区-街道-居民区”的三级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加强街道、居民区党组织与区域内各党组织之间的联系、沟通、合作。在街道和居民区层面,健全完善街道、居民自治组织和居民区驻区单位党组织联席会议的组织架构和功能,积极发挥联席会议政治引领、组织动员、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的平台作用,通过“四互”(组织互联、资源互通、功能互补、工作互动),围绕“三共同”(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建立健全区域化党建的动力机制,以做好群众性、社会性、地区性、公益性事务为目标抓手,引导、组织公众有序参与老城厢环境综合治理。

(二)优化社区协商共治平台。街道党工委要围绕“四协”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探索在党建引领下推进社区协商共治,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环境综合治理的路径与方法。完善社区代表会议制度,代表构成覆盖居民骨干代表、社区行政单位代表、驻区单位代表等,对社区群众性、社会性、地区性、公益性事务行使议事、协商、评议、监督职能。建立健全议题形成、调查研究、协商议事、项目执行、评估评议、跟踪监督等机制,注重发挥公众参与作用,共同解决社区治理难题。

社区治理的难点篇9

一、落实领导责任,保障工作更加落实有力。

1、抓工作推动。是社区两委把深化平安建设、争创平安村寨工作作为全村重点工作纳入全村工作规划,推动落实。社区两委每季度至少开一次综治维稳会,会议要求排查分析各时期的社会稳定形势,安排下阶段的工作任务,社区主要领导亲自参与村主要矛盾纠纷和信访件的化解和办理工作,确保全村社会综合治理维稳工作常抓不懈,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2、抓经费保障。为确保综治及平安建设各项工作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社区两委班子对综治维稳及平安建设工作专门经费纳入村级财务预算。

二、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适应社会稳定新形势。

1、整合力量、提高素质。一方面进一步抓好村综治维稳室运行,开展矛盾纠纷“联排联调”、平安家庭、平安“村寨”等工作,综治力量得到大大加强。另一方面抓业务素质提高,对综治工作业务和新时期的综治平安建设理念进行了深入学习领会,不断适应新形势。

2、宣传发动工作不放松。深入各小组和学校举办各类普法和平安建设讲座,大力宣传法律知识。

三、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保持社会稳定。

(一)畅通信息渠道,及时收集掌握各类矛盾纠纷信息。

1、严格落实“三排查一促进”活动要求,做到重大时期重点排查,日常排查做到一周一排查,一月一汇总,对辖区矛盾纠纷、重点人员和社会治安状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2、认真开展信访受理工作,不断拓宽信访渠道,通过下组接访活动、重点人员重点约访等形式,切实掌握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1、坚持村两委班子包组抓综治平安建设工作,挂社责任人捆绑共同化解矛盾纠纷,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坚持关口前移,超前工作。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及苗头性问题深入事发地下访解决,面对面地做好群众工作,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可能引发群众上访的各类社会矛盾做到早发现、早反映、早协调、早解决,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因工作滞后造成上访和越级上访问题。

3、规范信访事项办理,不断提高信访办理水平。村两委、综治成员及时学习信访办理有关文件规定,保证交办信访件有人办、按时办、办得好。

四、开展优化发展环境专项治安整治活动,进一步优化我村发展环境。

1、有效排查消除辖区及周边环境安全隐患。

2、坚决维护群众合法利益。

五、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工作机制,确保我村校园安全。

1、排查整改

2、处安全隐患,包括建筑安全、消防设施、安全警示标志和围栏、食品安全等方面。

3、完善校园安保措施,成立护校队。

六、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深化。

我村自开展“平安家庭”“平安村寨”创建工作以来,通过抓示范户的培育、抓整体氛围营造。

1、创建工作不断深入人心,广大群众争相参与。

2、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越来越多的家庭在懂法守法,安全防范、家庭邻里和睦等方面争相表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总之,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全村社会的平安。

七、落实各项治安防范、打击措施,有力地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1、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确保辖区治安稳定。

2、做好重点人员稳控。在十八大三中全会召开期间,我村启动维稳预案,对辖区可能越级进京访人员落实专人管控,杜绝人员非正常进京上访。对辖区民办、代课教师以及援越老战士的说服监控。

总之,今年来,全村社会安定、稳定,综治和平安建设保持良好势头。但是,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不足,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或诉求过高或无政策依据的信访事项处理难度大,给稳控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社区治理的难点篇10

马龙区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服务能力建设,强化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聚焦问题求实效,在破解城市基层党建重点难点上实现新突破。抓住影响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党建+”为抓手,精准施策、集中攻坚。瞄准“街道主责主业不清、统筹协调不力”的问题,打出“党建+基层治理”组合拳。党的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以发挥好街道党组织联结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的“轴心”作用为重点,推进街道体制机制改革,实现街道、社区单位共驻共建。要盘清、用好、用活社区所辖范围内的各项资源,发挥街道社区的主动作用,通过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整体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构建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二)释放潜能激活力,在锻造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骨干队伍上实现新突破。在街道、社区现目前的状况是,责大权小、权责不清,往往有心无力,特别是面对拆除违建、整治违法经营和环境污染等“硬骨头”时,既没有执法权,又无法有效调度各执法部门,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所以街道层面要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好辖区内的资源,要为基层党建工作骨干队伍建设提供可精准实施的建议方案。同时要激发社区工作人员的潜能,让他们施展个人才能,为社区做贡献,只要把人用对、用好、用活,相应的城市党建工作也就自然跟上。还要在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方面下功夫,例如:驻区单位到社区“参加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参与一个服务项目、认领一批微心愿”活动,并把参与情况作为党员积分制管理的内容由社区予以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