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9:36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1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产业化;发展;意义;途径

1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1.1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形成新的生产力

农业产业化是立足当地资源,围绕支柱产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来聚集生产要素,大规模组织生产,因而能使生产要素在新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可以加快当地资源的深度开发,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转移,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形成,实现原始积累和资本集中,把农村经济推向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1.2有利于解决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接口问题,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能够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促进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龙头”公司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相连的产业。它是在较大范围内组织商品流通,在较高层次上组织生产加工,减少了农业生产难以避免的波动,使生产与加工挂钩,经营与市场接轨,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由生产与市场脱节出现的买难卖难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稳定和促进作用。

1.3有利于加快科技长入经济的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则为现代技术、现代设备的应用提供了用武之地,解决了小规模经营与推广科学技术的矛盾。“龙头”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一方面愿意引用和推广先进技术,主动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物资等服务,使农户在系列化服务中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农户从事某项专业生产,不仅强化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吸收“龙头”企业的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1.4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农业产业化不仅较好地调整了生产、加工、经营环节的分配关系,通过利益驱动,增强了各个环节的市场意识和开发潜力,而且由于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大幅度地增加收入,在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龙头”公司可以通过赊销生产资料、预付定金、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包销产品等方式,扶持贫困户扩大生产能力,发展商品生产,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2发展农村产业化的途径

2.1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创造名牌产品。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龙头企业改革,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租赁、转让等形式,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引导龙头企业明确经营方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之,要通过引导、扶持和支持,尽快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创出一大批农产品名牌,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并在全国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2.2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探索组织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增强产业化经营组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要继续发展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适时引导向紧密型发展。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能采取“归大堆”“大呼隆”的办法,而要以建立利益联动机制为纽带。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因发展阶段和产业的特点而不同,应允许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的多样化,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切不可强加干预。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合同加服务、股份合作、资产入股等利益联结形式,都要注意总结经验,引导其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不仅是促进农产品优质化、专业化的有力支撑,而且是提高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社区合作组织和各方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

最后还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一个有效形式,要坚待“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在生产和经营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以及龙头带动作用。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和规章条例,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2.3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使科技全面长入经济

首先,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难关,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大幅度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部分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建立新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使其由单一技术服务转变为信息、技术、培训、购销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商品率和贡献率,使科技进入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这样使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

其次,增加投入,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中心、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库等农业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基地,增强农业科技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龙头企业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与设备的创新;加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重点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企业应不断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技术创新,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

再次,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如东部地区要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创新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中部地区要围绕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标准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粮棉油、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及加工配套技术;西部农业科技工作要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特色农业,开展水资源高效利用、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等综合技术的研究。

3参考文献

[1]吴建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2004(1):25-26.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龙头企业;融资渠道

abstract:theindustrializationofagriculturebasedonmarket-oriented,leadingindustry-leadinguseofregionaladvantages,theimplementationofthevariousformsofintegratedoperationsistoachieveoptimalallocationofresourcestoeffectivelylengthentheagriculturalindustrialchain,increaseinagriculturalvalue-addedtoimprovetheagriculturaloveralleffectivenessofanewagriculturalmodeofoperation.promotetheindustrializationofagriculture,wemustcultivatetheleadingindustries,andstrengthentheleadingenterprises,expandingfinancingchannels.promotetheindustrializationofagriculturehasgreatsignificanceinpromotingruraleconomicdevelopment.

Keywords: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leadingindustries;leadingenterprises;financingchannels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地方农副产品为特色,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利用区域优势,依靠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地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效应和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与市场接轨,依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贸易使农业由分散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社会生产的过程,把农民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农业产业化把生产、加工和销售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农产品增值,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一、培育主导产业

培育主导产业应当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创出品牌,形成规模,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使主导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和区域化效应,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要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政府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促使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向,使得农产品生产具有高附加值,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走区域化、集约化和一体化生产经营的路子,促进农业产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企业应一头向市场延伸,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疏通流通渠道,开辟国内外市场;另一头向生产延伸,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并通过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把个体农民联合起来兴办生产基地,从而把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龙头企业,以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预防能力,降低风险。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开展面向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推广,做好服务、协调和运用工作,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结机制,营造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创业”局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做好龙头企业的宣传包装工作,树立龙头企业的形象,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农产品,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

三、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把农民和市场联系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对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留印:关于当前农业产业化现状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0(17)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3

[关键词]陈楼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047

12011―2015年陈楼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下表是陈楼镇2011―2015年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环比变化情况的统计表。在这五年期间,农、林、牧、渔业都是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其中,近年来林业增长的速度摇摇领先,这表明林业已成为当前农村致富的重要手段。陈楼镇农民对环境的绿化、生态保护的要求有所提升,重视了绿化环保,这说明了农村精神层面得到了大幅提升。老百姓更加重视了环境净化。从该表中我们还发现,近五年来,陈楼镇农、林、牧、渔业均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牧业增长也较迅速,这表明陈楼镇在林业发展的前提下,林下养殖业也得到了促进的作用。合理利用林下空间,林下养殖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促进农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当前农村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21劳动者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

据调查分析,陈楼镇共有11168户人家,在籍人口为43675人,其中流动人口是6866人,在本镇进入工厂的工人为9286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有6766人。留守家中的大多是老、弱、幼群体。即使有青壮年留守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这些留守家中人员,不但掌握不了先进生产工具,而且思想观念还保守。大多是循规蹈矩,思想僵化,他们一成不变地完成春耕秋收农作物。劳动者文化水平低束缚着陈楼镇农村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22信息不灵,市场导向不明

劳动者信息不灵,不能以市场为导向,他们往往依去年的市场来判断今年的行情。把去年畅销的农作物当作来年扩大规模,粗放扩张的品种。盲目扩张,造成供大于求,导致农产品过剩,价格下跌,经济效益下滑。

23选种落后,品种单一

陈楼镇农民种植品种均是传统作物。没有新品种,他们往往依照传统习惯种植。往往把自己的收成作物作为来年种子,不去更新换代,这种种植的结果就是质量次,收成低,减产减收。

24林业种植成了懒汉田,缺少培育与管理

陈楼镇总耕种面积26595亩,而种植银杏树及果树就有6522亩,占总耕种面积的2452%,其中银杏大树就有4579亩。这些银杏树,在价格趋势下滑时,陈楼镇农民不去管理,任其生长。不除草,不打药,不剔苗,这样导致树形弯且不长。长期以来,形成恶性循环。大树更得不到效益。

25产业收入只作为农民的补充收入

陈楼镇农民改变了靠地养老的传统思想。随着中小企业的扩张,劳动力需求增加,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者进入了企业。种地收粮只作为农民的补充收入,只用于满足家庭自给需求。农民不重视种植的科技与创收。随着土地被修路建厂占用,农民越来越不重视种植与收成。

26品牌意识淡漠

陈楼镇已优化的产业结构项目,有葡萄区、板栗区、桃等区域。有的规模效益较好,但农户没有品牌意识。导致农户丰产不增收。价格低廉,没有知名度,农户没有品牌意识。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1政策扶持

政府在产业结调整前期,出台相关补贴,扶持政策,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的进程。引领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共同前行。不能光靠号召,应该让农民感受到政府就是他们的主心骨,就是老百姓的天。政府能够给他们拿主意,抗风险,找良策。政府能够真切地深入群众中去,为他们排忧解难。实行相关政策在他们需要时扶一把、拉一下,让他们能感受到党的温暖与支持,政府就是农民坚强的后盾。

32发挥科技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促进作用

科技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都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大科技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在优种的推广上打破突破口,建立包括大田作物种子、种禽、种苗在内的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好种苗的繁育基地,建设好标准化果园,同时抓好展示场、展示园、展示田建设,提高农民接受能力。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有计划地选派一些青年农民和职业技术人员到农业院校深造,通过职业中专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积极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在生活待遇、政治待遇上给予倾斜,发展科技推广管理层普及的骨干。

33加强林业管理

银杏树的管理方法:一是中耕除草:生长季节结合除草中耕2~3次;秋末冬初深挖树盘,既可减少病源和虫源,又起到保水作用;二是覆盖:生长季节中耕时可覆盖杂草。9~10月份,覆盖秸秆、杂草、枯叶等。覆盖物压实后的厚度要大于6厘米,覆盖面积要大于4平方米。覆盖物应距银杏干基部5~8厘米。做好覆盖,冬春保水;覆盖物腐烂后埋入土中,增加有机养分;三是合理间作提高收入:提倡间种矮干作物。间作物种有豆类、薯类、蔬菜、药材等。间种时必须留足树盘:小树保留树盘大于4平方米;大树保留树盘大于9平方米,以便施肥、除草,保持充足光照;四是银杏树不可栽植过密,否则影响树冠发枝。从而降低作为绿化苗木销售的价格。可根据树冠大小逐步卖掉多余的银杏树。

34树立品牌意识

对于绿色有机农产品,要申请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输送全国各地。提高产品价格,使农民真正从农产品中获得收益。这样有利于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品牌包含着与消费者的“契约”、对消费者的“承诺”和给予消费者的“信任”。而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一个深度的品牌应具备以下六层内涵: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消费者评价;其中“价值、文化和个性”是品牌的深度内涵它是一个农产品的品牌价值观、品牌资源观、品牌权益观、品牌竞争观、品牌发展观、品牌战略观和品牌建设观的综合反映。

35因地制宜,进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对于我们陈楼镇果园区的沙壤土质,推行种植大棚葡萄、板栗、核桃、桃等果树。而对于小薛村、省城村、低洼粘土土质栽种水稻。大顾村黄土土质还应种植银杏苗圃、银杏树及花卉,院许村种植日本油栗等。

36推进“互联网+”

将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到互联网平台。跨地区销售。增加r民收入。

4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保障农民富裕生活的切入点。因此,我们要响应中央的号召,按照相关政策要求,采取一定措施,为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惜余力,献计献策,为陈楼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而努力。

参考文献: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4

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农村经济基础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一是能够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积累资金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能转移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三是能促进农村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的优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2制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2.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使得土地责任制的边际效应递减,并且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实现大规模机械化困难,不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及农业分工发展,无法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导致农产品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率低下,最终阻碍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其中,还有以家庭为单位生产,无法做大产业,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从而难以同市场形成良好对接,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供给。

2.2农产品供需失衡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问题,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疲软的状态,而许多需求少、弹性小、收入也不多的农产品则出现了严重过剩的现象。同时,当前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向富裕型转化,对农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鲜、奇怪、有特点、安全已成为农产品的必备特点,而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并不符合这一需求特点。

2.3农业结构调整错位

农民本应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但由于他们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及市场参与能力,导致其农业结构调整主体地位的缺失。绝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不善经营,资本积累不够,再加上经营格局分散,给农业信贷、科技推广等方面带来许多问题。

2.4技术储备不足

我国农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及核心优质的农业技术,并且对农业科技的投资低,使得农业产业结构的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农业的技术储备。如果不改变目前的状况,将导致部分有潜力的农产品就很难发展为有竞争力的产品。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3.1转变观念

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关键,要把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放在事关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成败的高度来认识,树立市场化经营理念,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来谋划农业,既要谋划生产,也要关注加工、销售,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各部门要共同管理、密切配合,制定一些前瞻性的规划和措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路子,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努力为农民增收,为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3.2狠抓基地建设

要巩固提升老基地,重点抓好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通过调优品种、落实科技等措施,增加产量、提高效益;要做大做强小基地,利用好扶持政策,对已经培育成型的新兴产业基地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将畜牧业作为大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化养殖业。

3.3健全流通体系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解决在实际建设中的重复问题,我们应当在国内外的分工体系中进行合理的定位,建立健全流通体系,与国内外形成互补关系,密切合作,以互通有无。要抓住国际上产业调整和深分工的机会,集中生产某种农产品,将就近的自发性农业市场改造成高效率、规模化的物流基地,以此吸引更多的企业为该区域投资,打造成极具有竞争力的经济模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3.4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新时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关键措施是立足本区域优势,大力培养龙头企业,努力发展创汇农业及特色农业,以抓龙头企业发展为突破口,建设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化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扩大市场的份额,提高产品的综合效益。将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民的关系处理好,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前提,建立并完善经营与风险企业与农户共担机制。在农户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把发展特色农业与创汇农业结合起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有效发展高产优质农业。

3.5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技术创新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主导作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从提高技术服务水平抓起。首先,应该建立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奖励基金和科研风险补偿基金,实现产业升级,积极利用新设备、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以灵活务实的方法推动技术创新。其次,要抓住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运用高新技术,或改造特色传统工艺,生产特色产品,创立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并根据市场需求,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发展有明显特色、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

4结语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5

[关键词]广西;农垦;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

[作者简介]甘羽翔,广西农垦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工商管理硕士,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F127;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045―04

与广西农垦有着天然联系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和蓬勃生机的新生事物。2003年纳入人大立法规划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按照农民合作的紧密程度,可以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三种基本类型:(1)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管理比较规范的、与社员联系比较紧密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专业合作社多数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为企业法人,约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10%,目前主要分布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多的东部地区。(2)股份合作社是股份制与合作制的结合,由企业、农技推广单位、基层供销社等出资作为股东,再吸收少量的社员股金组建成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多数有自己的企业,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为企业法人。股份合作社约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5%。(3)专业协会包括协会和研究会,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多数专业协会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为社团组织。专业协会约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85%。专业协会每年向社员收取一定数量的会费,以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为主。由于社团组织受到经营范围的限制,一些专业协会成立了销售公司。收购社员的农产品,统一运到外地销售。大多数专业协会不直接为社员销售产品。

这种契约化的联结方式,依托民主的土壤,承载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功能,借助可以使农民增收的效应,成为了国家、单位组织与分散的农民之间新的联系方式与渠道,形成一种有利于农民与市场对接的组织方式。近年实践证明,这一组织对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组织的名称比较多而乱,结合广西农垦和农村的实际,笔者倾向于将其定位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广西农垦利用资源整合力强、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高的优势,狠抓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团化管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以生产基地为基础,整合区域农业资源,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做大做强了农垦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除了形成8个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的主导产业外,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以2007年为例:全年农垦管区产业带动周边农户近40万户,农村居民实现收入达20亿元,户均收入5000元。其中,蔗糖产业带动了农村种蔗87万亩,木薯生化产业带动了农民木薯种植30万亩,生猪产业带动了农民年出栏商品猪360万头。“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基本形成,但是在连接农村农户口的过程中,在某些目前尚不属于主导产业的产业带,与农村农民的合作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看来需要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解决。

一、广西农垦建立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

当前,在广西农垦农业产业化运作的具体实践中,出现了现有农业产业化本身无法摆平的许多新情况,在这些情况面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存在、发展和完善值得深思。

(一)依托农村千家万户的方式遇到了挑战。广西农垦少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历经艰辛,建立了若干个农村基地,多年来也创造了较好的业绩。他们面对的是数百上千户的基地农户,长期以来,他们定期派出技术员到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或者组织科技下乡活动,或者组织农户座谈、现场指导开展技术培训与推广,同时负责种苗等的提供,并免费为农民提供基本设施的设计和疾病诊断等服务,实行保护价回收农户产品,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但是,受技术人员数量和时间、精力的局限,其技术指导达到的频率、流量、深度与广度势必受到局限,相应地。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的作用也就未能得到应有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呼声里,停留于“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产业化遇到了挑战。

如果能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他们以“行业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出现,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组织,代表分散的农村群众联系对接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的统一部署和技术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项生产和技术活动,应该可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二)依托农垦农场的产业基地暴露出农场基地的局限性。果蔬业是广西农垦的一大产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北部的几个龙头型的产地农场组织生产和加工销售,产品时常供不应求。由于几个农场的土地面积都很有限,种植面积受到很大局限,由此引起优良品种无法扩大生产和销售,市场虽然好,但长期只拥有较小的市场份额;相邻的农村尽管受到了农场的辐射,水果质量也不错,却未能组织集中参与统一的加工销售,而是各自为政,分散出击,市场的扩大与效益的提高也因此受到很大限制。

如果能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他们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农场+市场+品牌+农村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分散的农村种植户联结起来,必将在市场上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三)暂无龙头企业组织与带动的农产品亟待整合资源。这些农工和农户的农产品质量也不差,但长期处于农场和农村分散生产和经营的状况,单体生产经营、加工销售规模小,受交通、信息、技术、知识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根本谈不上统一规划组织、统一生产销售,更谈不上规模经营,同时造成专业化程度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市场销售不畅,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客观结果是:广西农垦某些农工和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影响了农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工、农民的增收,也体现不出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

如广西农垦帮助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他们以“行业协会+农场职工+农村农户”的模式将同类别的分散种植养殖户联结起来,借助技术与协作,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一起闯市场,必将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农业发展、农村致富和农民增收问题。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好可以弥补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不足。在农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导带动下,组织若干农民“小群体”联合经济

技术和信息服务,对接“大龙头”,走进“大市场”,正是广大的农场职工和成千上万的农民的迫切要求。应该说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重要纽带和根本途径。

二、适合广西农垦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模式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是多样的,具体到广西农垦,应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对待,权衡利弊,建议在以下范围选择:

一是龙头企业覆盖下的行业协会调控型。由广西农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所在的村组农民联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畜牧、水产等行业协会,构建“一家一户为基础、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由行业协会代表或组织分散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对接,龙头企业主要对行业协会负责,一般不直接面对千家万户。行业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

二是村组、农户、公司、市场、品牌联合型。由广西农垦国有农场引导,提供市场和品牌,村组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和农村从事这一行业的小公司联手经营,协会通过“订单”方式与农户和农场确定固定的购销关系,由协会按相关规定和统一技术标准组织农户生产、管理,并认定和收购农户手里的合格产品;然后又由协会将产品按“订单”约定统一销售给农场,农场收购时可设保底价。

三是大户群体扩张型。广西农垦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以一带十”牵头组成专业协会,聚集在农场的周围,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广西农垦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可以支持农民发展主导产业,接受他们的挂、靠、联,确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科研机构和院校可以派驻专家对合作对象进行培训和指导。

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广西农垦或农村的加工企业,可以作为带动主体成立专业合作社。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让其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农垦的龙头企业直接与专业合作社联系交易,采取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惠及加工企业,反哺基地及农户。

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广西农垦源头农场等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搭建起来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按照广西农垦工委和农垦局的战略部署,其他农场和涉农事业单位也将逐步建立类似的组织。借鉴地方的经验教训,综合分析农垦管区的实际情况,在管区同农民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或者将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合作经济组织合作不规范,联接链条脆弱。合作经济组织具体到行业协会,作为龙头企业的组织,必须肩负组织农户集中生产技术的学习培训、贯彻落实有关标准、分头指导生产和管理、组织田间运输、分散收购等具体工作;而行业协会又是相对松散的,协会本身不以营利为目的,专职人员很少,会员之间主要又是利益关系却无明确合同约束。经济运行不规范,很难起到强有力的链条作用。

(二)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都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组织化程度欠缺,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

(四)缺乏来自国家、自治区政府层面的法律支持。由于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农村改革中再次以实践先于理论、先于政策和法律支持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发展还缺乏良好的环境氛围。目前,我国还没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性质和地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支持,客观上限制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

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广西农垦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培育、发展和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以上存在问题,关键是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

(一)加强扶持、培育和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广西农垦局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通过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组织乡村和能人建立行业协会,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二)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广西农垦和地方在具体操作上,要做到“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时间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会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会员的发言权,引人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达到软件建设的“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硬件建设的“五有”即“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乡(镇)有合作基地、县有合作企业(公司)、产业有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的综合服务体系。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在合作组织初期,可以以订单农业等契约方式来使农户增加收益,逐步使行业协会或公司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在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后,获利应在留足组织发展资金后按会员的交易额比例返还给农户,力争农户的收益有更大的增长。

(三)加强立法支持,落实倾斜政策。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填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空白。以法律来规范和引导农村组织和农民。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进其健康发展。广西农垦应协调地方政府组织发改、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科技等部门在产业政策引导、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和科技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尤其是民政部门更应看到该类组织“特别社团法人”的一面,允许其在章程范围内从事一定的经营活动。最好借鉴美国“免税组织”规定,给其免税优惠。财政要给予一定的支农资金扶持。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市场经济知识教育等方面创造条件。

(四)坚持多元合作,灵活参与方式。鉴于农民合作需求旺而合作能力弱、经济实力不强等矛

盾,广西农垦和地方应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组织资源。不限于“行业协会+市场+品牌+基地+农户”的模式,多元化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一是龙头企业帮助技术经济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成立技术推广股份公司,鼓励科技人员人股创办实体,自建或联建水果、畜牧水产、经济林或用材林、中药材、蔬菜、剑麻等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二是龙头企业帮助能人带头创办。培植、引导大户和技术能手等成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带动更多农户投入专业生产。形成技术、生产、市场、信息联盟。三是龙头企业帮助集体联办。以建立和发展产业协会、经纪人实体及农产品购销网络为重点,鼓励农民打破地域、行业限制,积极向宽领域、多层次拓展,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创办集体与农户互利合作经济组织,发挥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加基地的链条作用。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6

1问题的提出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学科,其职责是为农业领域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者结构,培养不同层次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以促进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传统农业正快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市论文联盟场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明显。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使得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类型与层次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服务“三农”,许多农业院校从各个方面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近期,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主任罗峦副教授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这些学校的改革举措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向及思路[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各地区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究竟如何?如果有需求,具体需求类型是哪些,需求层次侧重在哪个方面?要培养出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农村经管人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该如何规划其职业发展?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组走访了湖南省部分村级干部,重点了解各地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变化,以期为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明确规划、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类型的适应性提供现实依据。

2农林管理专业职业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耦合情况

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状况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与区域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重要指标。

2.1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扩大了空间,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株洲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1):(1)增加了总量需求。92.5%的村级干部认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当地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2)扩大了需求类型。据调查,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已由过去单纯只需要村级管理干部扩大到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和加工能手,其比重分别为77.5%、70%、50%、47.5%、45%和45%;(3)提高了需求层次。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的层次主要集中在大专生、当地土专家以及本科生,其比重分别为57.5%、45%和32.5%,同时,对高层次的人才——博士的需求也较大,其比重占到20%。这一方面可能与当下“高学历崇拜”的错误观念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对具有全局把握能力与前瞻性高素质人才的渴求;(4)增强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复合型人才普遍受到欢迎,几乎全部的村级干部希望本单位的农村经管人才既能具备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具备现代科技、社会学等深厚的文化素养;既能具备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政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又能具备对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有清晰的把握能力。

2.2现有的农村经管人才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管人才表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

需求的变化,众多农业院校都在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从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来看,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某县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2):(1)人才总量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总量是否满足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82.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满足”;(2)人才层次与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学历、专业知识的结构是否适应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67.5%的村级干部表示“不能适应”;(3)人才类型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在调查中,当问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您认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能否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时,6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给予肯定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不足和缺乏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领导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3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是专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为了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村经管人才的迫切需求,需进一步明确规划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调整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要完成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0年左右,在这个长期的战略中必将伴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与农村改造将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坚定专业定位、主动服务“三农”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作为办学宗旨,“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作为办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所谓“能思”是指通过先进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农村经管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能写”就是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将自己的素质和风格表现于字里行间;“能说”就是通过演讲等训练使学生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能用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做”就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解决问题。

转贴于论文联盟

同时,考虑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历史发展基础、社会人文条件以及未来主导产业等的不同,各农业院校尤其是地方性的农业院校要增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还需要对国家和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等进行调查研究,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走向。在此基础论文联盟上,应及时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发展层次、规模、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区域性和泛区域性[2],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的周期滞后性为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满足现实需求,又能兼顾长远需求,真正实现在保证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又可以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提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例如,日前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以本省烟草这一优势产业为立足点,通过与本校特色专业烟草工程相结合,确立了烟草经济与贸易的研究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3.2优化调整知识体系,加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纵观当前农业发展,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各区域间的竞争已不在于规模与数量,而在于发展水平和质量。其中,决定农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又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这就意味着建设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以在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方面与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对接,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从而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那么,在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后,如何才能切实地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以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等三种类型。由以上三种人才类型可看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即:对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性质的农业生产单位进行管理和经营的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为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以及在现代农村出现的为人们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管理类人才、对一定区域内的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方向性与政策性引导和管理的宏观管理类人才。这就决定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适应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满足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农村经管人才,需要进一步调整知识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并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实行“分类培养、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采用分类、有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教育成一专多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经管人才[3]。例如,在培养农村企业经营人才等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业生产概论、农产品加工概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经营预测与决策、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在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等服务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合作理论、法律制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效益评价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讲座;在培养村级管理干部等宏观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学、农村统计学、农业政策学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考虑调查过程中,各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逐渐显现,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重视研究生教育,在抓好在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为本科生进一步深造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研究生培养打好良好的生源基础。例如,笔者所在的湖南农业大学从2004年开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创新实验班”教育计划,选拨部分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成立实验班,通过多项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研究能力。

另外,考虑各地对具备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偏好,还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应加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现代科技、社会学等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以及将其运用到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的能力,并重点培养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政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最终培养出既具备强大的理论武装与深厚的文化素养,又具备准备把握事物发展动态与科学决策等多项能力的复合型农村经管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3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并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中的复合型人才,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才能确保该专业真正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主力军,促进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应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建设好自己的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此,一方面,在讲授专业理论的同时,应强化案例教学,尤其是应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纳入教学实践中,从而在增强学生直观感受的同时,提高案例的解剖深度与广度。同时,针对一些现实中的焦点问题与热点问题,可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召开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二是采取多种形式与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乡镇部门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从而不仅为本专业的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深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帮助其尽快树立市场意识,而且还能为广大在职人员的再教育与再培训提供场所,以满足在职人员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工作需要。这是因为,据调查,当问及村级干部“您希望学校以什么样的形式给您提供职业发展方面的帮助?”时,67.5%的村级干部希望学校能“提供学习考察基地”。

3.4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学农、爱农意识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7

[关键词]兰州百合;产业化;农村经济

[Doi]10.13939/ki.zgsc.2017.09.077

1种植面积的扩大和销售市场的开拓

兰州百合种植业,采取集体扶持、自筹、借贷等方式,千方百计扩大种植面积,使百合种植面积由1988年的400hm2,增加到目前的5000hm2。由于实施了机械化整地施肥、开沟种植、中耕松土、植保施药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并在干旱时进行小水灌溉及有条件地进行滴灌和微喷灌,极大地促进了百合种植良性循环,使百合种植走向优质化、无公害化。兰州百合以外销为主。主要销售区域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部分销往国外。近年来,随着兰州百合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每年来兰州定购百合的客商都在10家以上,需求量在4000万~5000万千克,加上甘肃省内需求和一些小客商贩运,百合市场每年的需求量都在5000万~6000万千克。从近几年的市场外销情况看,港商做转口贸易需求量大,市场供应持续偏紧,兰州百合作为出口特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课题研究者通过实地调查也发现了一些制约因素,以主要的百合产地榆中县为例。

榆中县北山地区属于六盘山贫困片区,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尤其干旱明显,又因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农作物种植多以自食为主,基本没有太多的经济作物。十多年前兰州市榆中县园子乡大多数农民放弃了务农,多数年轻人都进城打工,多数土地被搁置荒废,后期在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引导下,大多数当地农民将部分土地种植草根小树苗。近些年来当地农民也开始了开山垦荒来种植百合。

然而,一方面,由于本地区陡峭的山地,且多以梯田为主,土地面积较小,难以实现百合的大规模种植以及机械化作业,使得产业化生产难以实现,从而导致农民种植面积较小,收益有限。另一方面,百合的种植对土地的要求是相当高的,疏松的土质对于百合种植是最佳的选择,但是这种土质在榆中县北山地区也是极少的。另外,百合的种植也得轮休、换茬。以上因素使得百合的种植面积是相当有限的。

2百合加工技术水平的提升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与创新,兰州百合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呈现了较好的发展趋势,吸引了许多投资商前来考察并建厂。随着资金的投入,购置了先进的百合加工设备,形成了国内较为完善的百合育种、加工基地,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百合生产效率,促进百合加工向市场精品化发展。因此,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要加大对产品的创新力度,提高其科技含量,并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虽然兰州百合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但是还需要对产品进行研发,以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可以通过与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企业技术部门等建立合作的关系,共同研发、推广新技术,企业也可以通过入股的形式来鼓励技术研发,实现产学结合。

3提高了劳动力转移能力

目前,兰州百合主要销往我国南方及台湾、东南亚国家、日本等其他地方。数据表明,百合总量的1/6是在本地区销售;1/2销往国内一线城市及南方各地方;1/3出口中国台湾、东南亚地区、日本以及世界各地,由此可见,兰州百合作为地方经济产物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现今,兰州百合通过了市场的检验,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劳动力得到了转移。据调查,兰州百合农户的经济收入大部分来自百合产业,也形成了地方经济销售链。兰州百合在市场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促使其他地方前来学习,如青海、宁夏周边地区以及甘肃白银、张掖等地。通过引进种子、专业人员指导等方式,使更多的农民投入种植百合的产业中来,实现共同致富。

本课题进行了实地调查,能够从实际说明兰州百合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榆中县园子乡园子岔村的田玉龙家一开始也是跟随大伙外出打工来支持家里的开销,七八年前开始种植百合,收益远高于打工所得,用老田的话来说“种百合自由又实惠”,在老田的带领下多数外出打工的同乡返乡开始种植百合,原本荒废的土地又为农民承载了希望。多数农民开始放弃种植小麦、大豆等作物,转而种植百合。原本好多失业的农民又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

七里河区大大小小的百合加工企业承接了当地劳动力转移的工作,当地妇女农忙时做自己家农活,自家忙完之后去百合加工企业打工赚取另外的收入。截至2012年七里河全区有百合加工企业100多家,每家加工企业有员工十几名到几十名不等。此外当地建有冷库43座也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

4兰州百合收入成为主产区农户的主要收入

经过实地调查发现,榆中县园子乡到2017年为止有300多农户种植百合1.5万多亩,小岔村的田玉龙家种植百合50多亩。2014年他家补种百合15亩,采挖18亩。2016年当地百合的收购价格基本保持在20~28元,这样好的价格让他家总共收入22万元。就2014年来看,每亩百合的种植成本大约是5000元,每亩百合的收益大约是30000元。然而2016年种植土豆的利润大约是2000元/亩,种植玉米的利润只有1200元/亩左右。对比来看,种植百合带给当地老百姓的利润远高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利润。

5关于兰州百合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百合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商品,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受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生产周期比较长;二是口味替代性小,但鲜嫩易腐,储藏运输要求高;三是市场需求弹性较大。百合产业发展受市场与资源的限制,给宏观调控带来了难度。虽然目前百合产业发展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确立发展主攻方向,寻求突破与创新。①实施品牌战略,创立百合优胜品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追求食品的营养价值、安全性以及卫生,会更加青睐优质的百合,也使得百合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以,兰州百合产业化发展在加大生产规模的同时,还要增强竞争意识,树立品牌观念,推出独特风味、品质优秀的兰州百合。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要只注重规模扩大,要力求“精”而“优”。所以,要制定百合产品质量标准、生产线标准以及操作规章,加强对市场和技术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管理体系,树立品牌意识,依法注册百合商标,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促进百合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积极研发新产品,以适应人们的需求,提倡绿色无公害产品,积极获得国家相关认证。②积极推进百合产业化经营。从目前市场整体来看,兰州百合在育种、种植、运输销售、品牌加工、宣传营销、市场推广、抵抗市场、自然风险等方面还处于初期,产业链合作存在脱节以及协作不紧密现象,产品经营效益未达到理想状态。若实行兰州百合产业化经营,使百合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以及销售等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减少中间不必要的环节,在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产生新的经济增长,帮助和引导百合农户向商业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借助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来规避自然与市场带来的风险,提高兰州百合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③合理布局百合生产,科学论证种植区划。兰州百合作为一种草本植物,对土壤、气候、水文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在种植百合过程中,要根据自然百合生长所需要的环境与资源条件科学地进行种植,切勿盲目地加大种植区域,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这样必定会影响百合的品质,对兰州百合品牌产生负面作用。所以,要组织专门力量科学论证百合种植区划,合理布局百合生产,充分发挥适宜地区的资源和生产优势,发展区域性专业化百合生产,努力提高百合质量和单位土地面积产量。

参考文献: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8

1合作社建设的重要意义

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组织合作模式,是将单门独户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集中人力、物力、技术以及资金优势,便于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作业,形成集团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避免农民重复投资,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是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本制度不点的情况下的补充和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手段和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是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首次提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得到明确,2007年更是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1.1靖边县合作社发展现状

靖边县2010年启动了示范社建设活动,截止目前,全县共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600多家,目前县农经站备案280家,涉及蔬菜、洋芋、养羊、养猪、奶牛、玉米、荞麦、养兔、核桃、农机、农资服务等多种生产经营领域。合作社成员总人数达5000多人,带动非成员农户3万户,固定资产9000余万元,发展规模化生产基地20多万亩,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养殖业存栏量10万,注册商标10件,对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贡献极为显著。全县拥有示范社50多家,均有固定办公销售场所、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有技术指导服务人员、有专门营销队伍,经抽样调查,示范社入社成员较当地农户人均增收600元左右。

1.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全县农业的迅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由原来单一的农户经营模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合作等办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技术的多种合作经营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纵观全县合作社发展,主要表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向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机械化发展。近年来,随着靖边县农业产业迅猛发展,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特别是东坑镇国家农业现代示范园区建设,以及阳光村、海则滩等推广示范基地的成功经验,对全县农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全县农业种植模式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机械化转变,跨行业发展日趋明显。案例一:靖边县政鑫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合作社成立之初,仅对全县及周边地区进行有偿机械化作业服务,2013年,合作社机械化作业收益为150万元,2014年,该合作社通过土地转包的方式,承包土地1200亩,进行玉米、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当年种植收益为70万元。经调查,全县合作社发展已经由原来单一的生产方式,逐渐向其衍生行业发展,集农业种植、机械化作业和养殖业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综合生产方式,已经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是跨区域发展。靖边县位于陕、蒙、宁交界地区,地势平坦,地广人稀,耕地集中连片,土地流转较为便捷,许多合作社选择了跨区域发展。案例二:靖边县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2014年全年农机化作业5000亩,其中跨区作业1000亩,实现全年总收入200万元,纯收入120万元的可观收益。如以上案例,靖边县跨区域发展的合作社拥有十多家。随着农村步伐的加快,跨区域发展已成为合作社发展的另一大趋势。

三是产业链条延伸。合作社产业链条延伸是另一大发展趋势,种植生产经营向产品加工以及商标的申请和商品销售延伸、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等领域发展,提高产(商)品的附加值已成为合作社发展共识。案例三:靖边县红盛小杂粮合作社主要经营荞麦、香谷米等小杂粮的初加工,近年来,该合作社逐渐延伸产业链,形成了集小杂粮种植、加工、包装、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加、销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可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地区特色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2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靖边县合作社发展迅猛、日新月异,但仍有诸多因素制约发展。

一是人员素质偏低,发展观念淡薄,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还明显偏低,小富即安意识浓厚,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明显偏低。

二是劳动力年龄结构问题。农村壮劳力以及有一定文化的劳动力随着城镇化建设逐步转移到城市,从事制造、服务等行业领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老的老、小的小,加快培养职业农民成为迫切需要。

三是资金、技术两缺是制约合作社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农业投入回收周期长,产出回报率低,影响资金的筹集和技术的创新。

四是品牌意识不强,知名度不高,缺乏适应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能力,竞争力不强。

五是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经营不规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大多农户还是采取家庭经营,缺乏入社动力。

六是合作社管理职责、机构不明,没有主管部门,形成或多头管理、或无人问津的现状。

3扶持合作社的具体措施

各相关部门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积极的指导、扶持和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和提供政策保障。

3.1广泛合作宣传动员,营造发展氛围。县政府农业主管部门以及各乡镇要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和散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利用东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各技术推广基地召开现场会、观摩会,要对他们有所触动、有所刺激,激发其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促进合作社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

3.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组织典型示范。从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条件较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示范工作,并给予相应的财政资金扶持、奖励,要给予合作社负责人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注度,增强荣誉感、树立榜样,形成社会效益,带动一批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3.3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形成扶持合力。国家对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视,投入到涉农资金和项目逐年增多,整合涉农部门技术、资金、项目优势,扶持、倾斜合作社建设,是促进合作社建设的重要抓手,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扶贫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础建设项目、畜牧、养殖、水利设施项目等等整合起来,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效应,或扶持、或承包等多种形式,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3.4扩展涉农信贷范围,加大金融支持。金融部门要专门安排合作社建设资金,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合作社贷款给予及时资金支持,不断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资金规模,减少审批环节,降低贷款门槛,降低贷款利息。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等级评定,对具备企业法人资格的专业合作社可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同时大力推广信用共同体贷款业务,满足专业合作社的信贷需求。

3.5享受涉农税收优惠,减少营运成本。国家农业税的取消是给予农民最大的一项优惠政策,农民合作社在从事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农资调运、农产品销售应给予政策优惠,减免税费、开辟绿色通道、降低运营成本,提供农产品信息服务,扩展消费市场、增加消化能力,增加合作社收入。

3.6建立培训辅导机制,造就业务骨干。建立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有责任心的专业辅导队伍。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两支队伍。一是重点加强合作社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要整合发挥各部门技术、专业知识力量,有计划的对从事合作社工作的农民,展开合作社组织机构建设、管理、农业技能、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品牌建设、农产品营销、合同签订、法律责任等全方位的培训和教育;二是重点建立县、乡两级培训制度,分层次做好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提高业务指导水平和合作社负责人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3.7构建农业产业链,倡导品牌意识。加强农业产业链,鼓励合作社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延长产业链、提供农产品附加值,规范提高农业产业链管理水平,是合作社在未来工作中应该长抓不放的一项重要任务。食品安全生产已成为全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从三聚氰胺的毒奶粉到台湾爆发的“黑心油”事件,人民对安全的重视大于对价格的重视,在我国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建立提高品牌意识、粘贴防伪标识,是目前最有效的产品保护措施,从而保障合作社利益。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9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业现代化

发展现代农村经济,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一方面实现农村土地集中、统一化经营管理,让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更加多样化,现代农村经济合作社的成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优化了资源配置、推进了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农村从中获取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也更好地带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当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可能仍存在诸多问题,但并不影响其对我国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立足于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识,就如何依托农村土地流转,构建更加多元化、产业化的农村经济体系,提出了如下看法。

一、依托土地流转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农村农业规模化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农业现代化迈入了新的阶段。依托土地流转优化资源配置,成为新时期农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切入口。现代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这是历史新时期下农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当前,农业技术快速发展,伴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显然无法满足当前的农业发展需求,并降低了农村土地的经济利益效率。为此,在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之下,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扩大农村经济发展效益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发展农村集约型、规模化的现代农村经济,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土地流转的实施,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自由交易,这对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实现了农村土地统一化的经营管理,这不仅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而且让农民成为“亦农亦商”,这对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实施土地流转让农村闲置土地进一步得到利用,在有限的土地被解放出来之后,更便于我国农村现代化与城市化的统筹发展。从实际来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下的农村经济模式更加多样化,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布局,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依靠市场的“工业化”农场模式、依靠市场的农民合作社,都是基于土地流转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风貌。农村的土地不再零碎、分散,而是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实现农业经济的新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兴起、工业化的农村模式,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本质需求。小农经济的改造,需要在土地流转的带动之下,促进基于土地“生根”经济。因此,土地流转带来的不只是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而更多地是构建更加多样化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符合市场为导向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

二、基于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经济,让农民从中获取更多利益

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促使了中国一个时期的农村经济发展,但这一模式之下,我国农村土地呈现出零碎、分散的特点,这在新的历史时期,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农业机械现代化是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这一实现基础就是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大规模的土地经营中,让土地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让单个劳动力的价值创造最大化。因此,土地流转下的土地产出价值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上去了,这对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土地流转带来了投资者,让流转的土地以更加多样化方式,创造出多样化的经济价值。在投资者的投资之下,传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开发方式得到转变,转而以综合开发、统一利用的方式,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首先,土地流转实现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也加快了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对于优化农业生产、提高土地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效益的良性转化,也是农村土地流转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土地流转带动了经济投资,让单一的农村经济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农村经济的主体得到壮大,是农村小农经济迈向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再次,农民进城务工,土地显著问题的出现,不仅不利于土地的集中利用,也让农村经济逐步走向瓶颈期。基于土地流转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具有活力,被激活的农村经济,更契合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因此,土地流转发展了现代农村经济,农民从中获利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同时也是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

三、立足土地流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土地流转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带来的不仅仅是土地规模化经营,而且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农村经济的生产效率发生了变化,单位成本的降低,让传统农村经济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当前,土地流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农业产业化的诉求强调农村土地流转的稳步推进。土地流转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势必发生改变,土地集中在了投资者的手中。这样一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在技术、人才及资金等领域,有了更加充实的保障,这对于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十分重要。立足土地流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让农村经济更好地走向市场,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让农村经济更加换发活力。首先,农村经济模式发生了转变,低成本、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模式,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让农业产品产业化发展;其次,产业化发展带来的是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更加良性的互动。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再单一,而是更好地与市场互动,进而带来更加多样化的经济效益;再次,土地流转,使得土地连片,连片的土地开发与利用有了更多地土地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农业产业向商品经济社会的方向发展,这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赋予农业经济时代气息的集中体现。总而言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是新时期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小农经济转变的重要举措。农村土地流转涉及面广,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但是,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依托土地流转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农村农业规模化发展;基于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经济,让农民从中获取更多利益;立足土地流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04).

[2]王恒.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5(03).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10

增长。

1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今年来,随着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农村林业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方面,并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其作用表现的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女已经形成了林业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的发展模式,林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点。但是大部分农村的林业经济处于初级阶段,以及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导致农村林业经济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加之林业经济的传统模式的影响,林业经济并没有实现人们预期的发展。我国农村由于自身环境的不同,大体上在沿用两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第一种是发展林树行业,其运输成本较高。第二种是林业经济受农业或者是政府的影响,利润较低发展缓慢。这两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而言都有一定的阻碍,想要提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仍是一项重要任务,需要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1]

2农村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2.1能够促进农民的增收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林业的产品种类较多,市场的需求量比较大,并且就业空间比较广。转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民和农村经济而言,有重要意义。农民通过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使农民增加对林业生产资料的了解,使农民能够真正的、放心的进行林业生产,实现农业增收。现阶段,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够提高林业的吸引力,使其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增加农民对其的了解,方便农民进行林业经济的发展。

2.2能够调整农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变农村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实现其由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能够保证经营者的现实利益,同时还能够合理调整林业经济分工。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能够降低农民外出打工的外出率,并且调整农民依靠传统种植业的种植方式,能够形成新的农民就业结构。

2.3能够解放农村生产力转变农村林业发展方式,能够改变传统依靠手工制造发展林业生产的现状,改变社会化程度低和效益低的状况,促进农村现代林业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搭配,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规模经营和专业生产。同时对于林农的生产种植积极性也有重要作用,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3提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3.1吸收社会资金促进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促进林业大户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基础较弱,要想实现农村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以林业为主的专业户或者是小型林业企业中,增强其资金的灵活运用率。同时要大力促进林业大户的发展,扶持农村造林企业形成发展规模,走农村现代林业经济发展道路。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个人或者是企业要寻求税收、信贷等市场经济手段,提高农村经济林、用材林、炭薪林等的支持力度,促进林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要促进农村林业产业链的发展,促进造林大户形成林业的加工生产,提高林业经济的经济效益。

3.2国家调整对农村的财政支出方式,提高农村林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农村资金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意识薄弱,造成农村大量林业发展专业户或者是小型林业企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不健全,影响了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要调整对农村的补贴方式,对于发展林业的农民,要给予适当的林业补贴,同时对发展林业经济的农民进行林业基础设施重要性的培训教育,对病虫害的防治、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林业管理和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加强应对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3.3加强林业知识普及,完善林业法律制度尽管林业经济在农村得到发展,但是大部分农民对林业知识缺乏确切了解,因此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农民的林业知识储备。要注重农民林业知识理论的培养,使农民明确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周期长、问题多、难度大等特点,使其提高林业发展意识。同时政府要大力推广林业发展的常规技术,解决林业生产中的不良习惯问题,丰富林业发展的科技知识,开放农民思想。并且我国的林业法律制度尚不晚上,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发展问题,不断完善林业法律制度,使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有制度保障,促进我国整体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