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4:52

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交际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运用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现代语文课堂交际教学不能仅限于语文教师的领读、解释词义和讲解课文,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策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科态度。

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受到高考升学指挥棒的导向,高考试题以及各级各类模拟题鲜见有关语文交际测试的内容,在专业的语文教研期刊上也难见相关的研究文章,似乎在语文教学这一领域完全忽视了语文交际课堂教学。这一偏离《课程标准》的倾向不仅严重危害中学语文教学的严肃性,背离了新课标要求,也刺激着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为了使语文课能够充分发挥“工具性”的特点,从而使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发掘学生语文学习潜能,真正达到语文交际“简明连贯得体“。以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交际任务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语文交际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

语文交际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依据正确的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原理,按照新课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设计交际话题,对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总体结构、具体环节,预先做出策划,这是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思维方式、教学业务和教学艺术的体现。

语文交际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和学本身就是一种交际。因此,语文教学对提高人的交际素质和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很难设想,一个情绪低落、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沉默寡言、不主动参与各项语文交际活动的人,会产生高昂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他们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肯定会受到抑制。

良好的语文交际素质要求学生增强自信,消除自卑,在语文课堂交际活动中学会尊重人,乐于交往,相互合作,主动参与交际过程,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良好的交际素质的学生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意志力强,不屈不挠,并乐于接受新事物,富有创新精神。语言学家曾指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使语言学习更加成功、更加主动、更加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交际课堂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语文交际课堂的教学路径和原则

交际课堂最为重要的前提是在师生双边语文教学活动中建立信息差。

人们在语文交际时,只有问答者双方对某一方面有好奇心或认为必要时,方才发问。引起发问的这种好奇心或必要性便是信息差。当语文课堂教学的练习中建立起了信息差,语文交际便有了实际意义。如果我们能在语文交际课堂上长期坚持具备一定信息差的情景交际,便易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及交际的能力,因为此时信息差成为促使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获得信息的能力。

信息差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得课堂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如果教师所提问题的信息差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对此问题有作答的可能,学生的积极性便可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教授课文及写作时,教师不妨用信息转换方式实现交际。

指定任务也是课堂实现语言交际的有效路径。教师向学生交待具体任务,要求学生必须用所学语言来完成;教师对学生使用语言及实际交际的情况进行监控、调整、反馈、校正,这样既检验又锻炼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

信息转换及指定任务均基于知识实用原则,其目的是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之中,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来处理、解决问题。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如果只传授语言理论,而不将语言运用于实际交流,便丧失了语言教学的意义。

三、语文交际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这种气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民主、和谐、活而不乱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它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动过程。在这种气氛下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能得以培养和发挥。因此,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他们积极投入到交际活动中去。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思考,使他们在交际活动中学会交际。

交际课堂实践应注意:

1.在交际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牢记教学是人的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语文交际课堂活动的主体,人的因素应当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2.课堂交际活动的选择和设计,应注意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进入有真正交际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当然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使课堂交际活动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语言水平相适应,以充分发挥语文交际课堂应有的效果。

3.交际课堂内容的选择,是根据场合、对象而定,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针对性,通过学生入情入境的交际活动,真正实现交际的连贯得体、简明生动。

4.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语文交际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系列。要使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活动”中,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仅是现成的语言知识点。这样,随着交际“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5.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语言作为媒介以实现交际目的,完成交际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表达的句子是否完全正确。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感觉来自于交际目的是否顺利实现,交际任务是否完成,而不只是在于所说话语的结构是否正确。有着真实的交际意图的任务型的课堂交际活动能培养、锻炼、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

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读写作业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并且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主要也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习作主题设计相关作业。但从实际教学来看,一些教师在设计读写作业时存在作业形式化、要求单一化、题型应试化等弊端,以致读写作业的效率比较低,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效果不明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探究读写作业的有效设计,增强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一、对症下药,突出读写作业的趣味性

我们在设计读写作业时,应尽可能地多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突出读写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产生深入思考的欲望。例如,笔者将学生分成几组,要求每组学生根据《三顾茅庐》的典故,写一个小小的剧本,还原当时的场面,比比哪一组的剧本写得最好,再由这组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诸葛瑾和书童等几个角色。于是,学生们分组聚集在一起,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最后写成剧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表演环节中,几位同学充分展示了表演才华,引得下面的小观众前俯后仰。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的兴趣。

二、循循善诱,把握文本知识的体验性

小学语文教师可在学生体验了文本后进行读写渗透,精心设计一连串的互动环节,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逐步导入现实生活中,触发学生写作的灵感。例如,笔者在讲完《我不能失信》一课后,学生们对文中的内容已有所了解,这时,笔者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守信用”,提问:“告诉老师,同学们是不是守信用的孩子呀?”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紧接着,笔者追问“同学们都做了什么守信用的事情呀?”学生有的说:“我借了朋友的钱很快就还了”有的说:“我答应借自行车给邻居用一个星期,后来没有失

信。”还有的说:“上个星期天我约了朋友去钓鱼,最后我们都没有失约。”你一言我一语的,有些答案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这时,笔者夸赞了学生们的积极回答,请学生们在课后写一写自己守信用的一件事,以及自己从中得到的体会。这种方法将文本的体验与现实的感受连接在一起,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使学生“下笔如有神”成为可能。

三、拓宽思路,注重课里课外的结合性

如何设计读写作业,小学语文教师的思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深入课本、挖掘课本,并拓宽思路,引入课外资源,把相对封闭的教材内容变成开放性的写作题材,才能使课里课外完美结合,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例如,笔者教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要求学生列举几个“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历史人物,并用简短的话语描写他(她)的外貌特点和历史事迹,以及对他(她)的评价,比比谁写得又多又好。这种形式的作业设计,以课内迁移到课外,再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内,实现了课内知识的开放性,可以帮助小学生深刻地感知课文内容,并且积累到一些新的素材,为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知行合一,把握随堂知识的实践性

例如,笔者教完《将心比心》一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后也做一件“将心比心”的事,并把内心感受写下来。于是,学生们纷纷行动,有的写道“我在公交车上给老爷爷让座,希望我爷爷坐公交车时也有人给他让座”,有的写道“我帮一个迷路的小孩子找到自己的家,希望我妹妹不小心迷路时也有好心人把她送回来”,还有的写道“有个同学不小心把墨水洒到了我新买的衣服上,我原谅了他,因为我希望我不小心做错事的时候也能得到别人的原谅”。作业的形式虽比较简单,但实践性很强,学生们通过“多一分宽容和理解”的行动,明白了“将心比心”的道理,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行动结合在了一起。学生们在这样的实践中,感受到了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带来的快乐,一直坚持下去,便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品德。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读写作业的设计形式不一而足。小学语文教师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深入理解文本,充分挖掘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同时要充分利用课外的资源,创造性地结合学生特点,与课内资源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振奋.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2(3):9.

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设计;高中双语物理

G633.7

教学设计在双语物理课堂教学层面上的应用称之为双语物理课堂教学和设计。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高中阶段的重点课程,目前,新疆双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水平不高。所以,对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培养双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双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目前课堂教学设计的迫切任务。

一、新课程的双语物理课堂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教学核心理念,真正的把双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遵循“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双语学生是发展的人。把双语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尊严、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互相学习,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双语物理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以双语学生为主体的双语学生观,改变教学理念

p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双语物理老师应该采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双语学生为主体的双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把课堂还给双语学生,通过各种灵活的教学策略,提高双语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充分与双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双语学生的学习需求。

2.设计合理的课程目标,进一步提高双语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双语物理课程,要求双语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学习,关注双语物理学习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为双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

3.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案,提高双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实现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的的创新,需要在以教材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加入一些新鲜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双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综合双语学生的各种意见,来不断完善教学方案,真正做到以双语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双语学生自主学习。

4.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教学工具的进步,通过多样化的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设备等)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双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将来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给双语学生播放现实生活中有关超重和失重的视频,可以向双语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等?”让双语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提高了双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加深双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原则

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是需要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1.教学目标多元化。高中双语物理教学应当全面提高双语学生的基本素质,实现双语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教学目标设计时,既要面向全体双语学生也需要充分考虑满足部分双语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使每一位双语学生地特长得到发挥。

3.教学目标的适应性。高中双语物理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中学双语物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既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又要切合双语学生的实际。

三、新课标下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双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需要对每一节课写出周密教学方案,要使课堂教学优化,必须进行精心地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如图所示,

2.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主要围绕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进行;其次是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难点、重点问题,明确教学任务;最后是分析双语学生情况,双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双语物理教师需要了解双语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内容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把之前学过的知识已经掌握,是否对新内容具有自学能力。

四、结论

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是双语学生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创新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双语学生对于双语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孙逊.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课改研究,2013(1).

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篇4

农村小学高效课堂语文作业设计先来反思一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学生的语文课堂作业基本上都是抄写生字,抄写词语,造句,抄写课文,课堂上抄写不完,课后抄,然后交给老师批改,老师看不过眼的,就叫学生重抄一两遍甚至更多遍。学生对于这种枯燥乏味的作业感到厌倦,所以马马虎虎,应付了事。这样难免会经常听到老师们抱怨学生难教。像这种单一化、机械性作业内容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能力的发展,都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目前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多元化的语文作业,利用作业来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却依然关注不够。如今“高效课堂”已深入农村小学,设计高效课堂的作业,是教师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学习起点低,知识面窄,学习能力不强,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明确作业的功能目标

语文课堂作业题的设计要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作业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检测手段,通过课堂作业的练习,让学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反映在作业本上,老师通过批改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就作业功能来看,“检测、巩固、反馈”等功能的实现是基于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思考怎样在作业设计中让学生明确自己所要达成的目标,即让学生懂得完成了这道作业题后还能知道有哪些不足。如对于中年级语文的基础知识“字p词”的学习,每篇课文的课堂教学目标都有“正确认、写本课的生字新词。”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每课的生字新词,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生字的作业设计,可以从生字的音序、部首、结构、笔顺等去考虑它,还要把本课生字分类,如平舌p翘舌音的字各有哪些,前鼻p后鼻音的字各有哪些,整体认读的字有哪些,易读错的字有哪个,易写错的字有哪个等。词语的作业设计,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带生字的词语,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然后学会用词语仿写句子。通过这样的作业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字词的能力。

二、课堂作业设计要多元化

“高效课堂”要想“高效”,必须功在课前。在围绕目标设计课堂作业时,还要重视作业设计的多元化。如果要求教师天天都布置课堂作业,又要及时批改、改错,这样算下来老师一天只能是陷入作业堆之中,或是追着学生要作业。要想在一节课40分钟内做完所有的事,的确对老师是一种很大的挑战。所以在作业设计时,教师不能只看到眼前,不能只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更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使学生陷入作业的海洋。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进行多样的练习,采取多元的作业设计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在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掌握的情况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同桌听写比赛,然后互相交换批改,全对的可以给自己画一个红旗或红星;也可以进行小组比赛,在黑板上板出字词,哪个小组最先做完,就给他们组加红旗;还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对学、群学,同学之间互相帮扶。诸如此类的设计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为了教学所服务的,也是能达到练习作业的目的。这样的活动,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达到练习的目的。虽然他们所用的方法、得到结果不一定相同,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作业设计要体现以生为本

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体现以生为本。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本”。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也要走向生本。所谓生本,即以学生为本。因此,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让学生亲历作业的过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习得方法,丰富语文素养。课堂作业一般都是教师为了检测、巩固学生所学而提前设计的,但最终完成作业的却是学生。所以,作为作业的设计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喜欢这项作业吗,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去做?学生能很好地完成这项作业吗,他们的作业起点是什么?学生有必要去做这项作业吗,此项作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什么意义?所有的一切都指向学生个体的发展,课堂作业的“设计”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内化所学内容,使之快速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宗旨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目标的。

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与布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在作业内容上,对于简单的,学生容易掌握的,不必再留。同类作业切忌重复,加强布置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作业,避免布置单一枯燥的作业。同时要注意作业的综合化,注意作业的方法性和思考性。

2.在作业量上,要求少而精,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

3.作业难度上,不要留过难的题目,不出偏题怪题。

4.在作业形式上,作业要少而精,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作业,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

总之,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应从学生个体的发展出发,提倡从多方位、多角度来精心设计语文课堂作业。要敢于创新,博采众长,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重视语文素养的提高,又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负担,真正做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时刻关注语文课堂作业的有效性,让我们的孩子做得兴趣盎然,让我们的老师教得轻松自如,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信心,让他们的学海之旅拥有更多的快乐和精彩!

参考文献:

[1]任小玉.论小学语文中的家庭作业价值取向[J].时代教育,2012,(16).

[2]吴慧芳.浅谈小学语文如何优化作业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1,(05).

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高中英语;有效性;教学设计

新课改下,加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其重点是应该如何更好地加强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性的教学设计,如何有效地运用好英语教学方法和策略,为教师的课程教学过程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参考和运用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动力,推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发展。笔者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了应该如何加强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性的教学设计。

一、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设计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要求从课堂、学生、教师、教材这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整合。而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展开。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加强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性,就要努力改善教师的课程教学理念。教师在英语教学课堂上,要学会转变身份,从教学的主导者变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以学生能够学习、掌握知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的课程教学理念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教学动力,自觉加强对自身教学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审视,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人本教学加入到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中来,并将这些新理念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和内容来融入到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中去。

二、加强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性的教学设计内容

1.加强对《新课标》和教材的研究

首先要加强对《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将《课标》中的所提及的高中英语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来研究透高中英语教材。将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教师要能够熟练、完整地掌握教材的整体内容,并对重点知识进行明确。教师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设计时,要以《课标》的精神和内容为指导原则,积极把握好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根据《课标》和教材来设置恰当的教学方法,对整个高中英语教学设计过程进行明确。

2.积极优化学习目标,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也是课程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详细、充分的了解。只有充分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已有的学习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差异,继而才能够针对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探寻合适的高中英语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和方法。同时,在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优化的过程中,还应该继续围绕高中英语教学的要点来采用适用于绝大多数学生的综合性运用教学策略。例如,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成绩弱,最大的问题就是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差。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英语阅读能力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再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多增加一些阅读方法、阅读理解练习等方面的教学。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堂英语阅读,看一些英语杂志、文章,听英语广播等,通过学生积极的尝试和教师的引导探索来增强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高中英语课程设计的互动教学

新课改下,加强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性,从课程设计方面来说,应该对高中英语课程设计的过程进行积极的优化的变革。而加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互动,积极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辅助责任都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加强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互动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按照高中英语课程开展的教学目标来加强课程教学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与教师互动交流,让学生自主地接受英语教学。其次,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指导或指引,让学生能够在一种良好的互动氛围中拥有多元化的英语学习方法。因此,将互动教学引入到高中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之中,能够让学生通过互动学习,获得更加丰富的英语学习体验,也能够更好地提升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4.加强对高中英语的教学评价

课程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目标的实践程度进行一定的效果评判,它是课程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现代课程教学设计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高中英语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学内容设置及效果评价等。而加强高中英语课程教学评价,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活动的检测评价、家庭作业评价、课外教学活动评价、教学考试评价等活动来进行。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对教学效果评价内容等进行及时的反馈与测评,进一步优化高中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为构建和谐、有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静.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教学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enlightenmentofGagne'sResultCategorizingofStudytothe

teachingobjectDesignsofChineseLanguageteaching

mawenjie

(LiteratureDepartment,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22)

abstracttheteachingobjectis"conductor'sbaton"ofclassroomteaching,andcanguidethealignmentofclassroomteaching,andalsoistheimportantwaythatraisesclassroomteachingeffectiveness.newcoursestandardsuggested3Dteachingobjectsystemwhichgavetheobjectdesignofthelanguageteachingadirection.Butthelanguageteachingobjectdesignstillexistalotofquestionsinthefulfillment.andthistoalargeextentaffectedtheclassroomefficiencyoflanguageteaching.thistextaimisinanalyzingtoapplyGagneresultcategorizingofstudy.andquesttheeffectivenessoflanguageteachingobjectdesign.

Keywordslanguageteaching,Gagne,Resultcategorizingofstudytheory,theteachingobjectdesigns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掀起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浪潮。但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意识到教学目标的实践性。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指导课堂教学的走向,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1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简介

加涅把学习的结果看作为学习心理状态或能力和倾向的改变。加涅所谈的能力和倾向包括五个方面,所有的学习有且仅有这五种学习结果,它们分别是:

(1)言语信息是指能够对某种关键或某组概念进行陈述的才能,即通常说的“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借助适当的线索即可提取出来。

(2)心智技能是指学习者借助符号在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习得才能。心智技能就是“知道应如何”或称“程序性知识”。

(3)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进行管理的习得才能。认知策略在信息加工模式中起着执行监控的功能,控制行为主体对环境的应付行为。

(4)运动技能,这是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运动执行活动的习得才能。运动技能是由一系列联系紧密的动作程序所组成,它很少用言语影响或线索提示得以掌握,只有靠活动本身的练习。

(5)态度是指影响学习者选择个人行为的心理状态。态度一般包括感情成份、认知成份和行为后果。态度指向获得,个人对某类事物、事件或人物采取某种行为均受态度的影响。

2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启示

2.1知识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人们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它在语文课程中曾与“语文能力”一起被视为教学的两大目标。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语文知识”被剔除在课标之外,其“基础”地位似乎不复存在。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语文是一门注重知识积累的学科,没有知识的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能否学好语文关键在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当代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人新事新概念反应快速,易于接受。但知识积累少,语感差,这是语文素养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应注意对语文知识的传授。

依照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有三种外部条件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首先是刺激,“认知结构”在刺激的影响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而新的知识更容易被纳入较大的意义结构。其次是诉诸学生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会更加理性,更加高效。最后是复习,复习对促进学习的促进作用已经通过无数的实践得以证明。

2.2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不仅仅限于记住特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使用信息。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实践性”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心智技能、认知策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这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概念学习”,具体到语(下转第83页)(上接第75页)文教学实践中,“概念”包括听说读写知识的概念,还应包括交际技能知识的概念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概念。其次,“规则运用”,规则是概念的组合,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说明。通过对这类知识的学习能使我们对多种事物或现象进行预测、解释及控制。规则知识的学习结果,通常是通过“如果――那么”的方式来表达。学生能运用特定规则解决特定类型问题是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的预期行为表现类型。学生只有理解规则中的每一个概念,才能恰当运用规则。如果学生的学习结果,只能停留在简单地复述或写出定义并非运用规则,这能称作为知识。只有学生实际去应用并且得出某个结果才能称为规则运用。最后,“问题解决”。这是最高层次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对概念和规则(原理)的运用来解决问题。例如,在了解会话交际中不同风格和实用技巧的基础上,解决会话中出现的交际冲突问题。学生能选择与运用正确的规则解决特定问题是在教学目标设计时的预期行为表现。

2.3动作技能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动作技能是指通过一组肌肉协调动作来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动作技能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一般成人一生中要学得成千上万种动作技能,由于大部分动作技能掌握得较好,几乎可以在自动化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骑自行车等。同时,在不同的领域对动作技能的要求也不一样,在语文学习领域,动作技能主要是指正确书写汉字,准确朗读文字材料,准确表达思想,在交际活动中体态语言的准确运用等等。

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篇7

一.语文教学界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当代教育技术学认为,教学设计首先应从学习需要的分析开始,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接着去调查学生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最后再以学生为行为的主体,阐述教学目标,并付诸教与学的实践。如果教学目标设计中,缺乏以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为前提和基础,再加上由于语文教学的范围广泛,知识系统较散,就会导致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严重的盲目性。

2.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难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一切服务于学生,所以虽然目前语文教学中的确也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提问、讨论和学生动手检索资料进行教学。但由于认识与经验不足,常常使教学误入“满堂问”的境地。有时候则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得很热烈,客观上却无的放失,泛泛而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渐渐走了形式,教学效果贫乏。

二.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1.抽象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教学既有知识内容和技能训练的确定性特点,又有主观情感创造的不确定性、主体经验的差异性、评价标准的模糊性等特点。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在设计上既要有抽象的教学目标,又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在具体表述时,抽象和具体的目标可以融合在一起

2.即时目标和延时目标相结合。

所谓即时目标,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当堂完成的目标,延时目标是指关注学生课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多围绕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打下基础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目标,而不是把一些陈旧的、僵化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训练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好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不仅能注重课内,还能联系课外,既能立足于学生的现在(课堂学习),又有利于学生将来学习的迁移和发展。

3.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相结合。

如前所说,预设性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一定教学内容,在课前预设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带有一定的规定性,但由于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有的认知、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而超出、偏离或达不到教师预先设计的生成性目标。因此,教师应尽量考虑到这些生成性目标,还应善于及时根据教学实际调整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在新课程的教学当中是相当多的。

4.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相结合。

共同性目标是指为全体学生的学习预设的,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目标,个性化目标则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具体学习情况,为部分学生预设的。前面谈及的表现性目标就是一种开放性目标,这种目标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在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顾及了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方面的差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16-01

一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语文教学通常通过“教师的专心讲授与学生的认真听讲”来完成,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实行后,语文教学模式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保证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运用,都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总结出的优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也不再直接照搬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授课,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标准,广大教学一线教师纷纷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扩充语文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先进性。

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改革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合理化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没有实行新课标之前,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更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设计,往往忽略了课前教学引导、课后教学评价等相应的设计内容。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原因,只注重课堂教学,不免会让一些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吃不饱”或者“接受不了”,在无形中影响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更是如此。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之后,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课程设计从教学背景、教学内容出发,以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基础。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式培养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同时课程评价在课改之后,也不再使用一卷定成绩的模式,更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评价,更有利于在过程中反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情。

三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改革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工具无非是粉笔、黑板、教材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领读、通过板书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联系能力较弱,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的思维联想,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快速体会出语言文字中的意境之美。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等能承载大量信息的新的教学工具,图文并茂地为学生展现文字中的情感和情景,使课堂充满乐趣,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感悟

在新课程标准实行之后,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教,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与感悟,注重学生感悟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的内涵和意境,让学生成绩由学生平时的大量阅读、写作的训练来决定,而不是通过对课文的死记硬背来决定。对于课本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促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2.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趋向于多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动画、图片、音乐的导入,无形中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可见,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中的文字内容,迅速的转化成直观的感官内容,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

3.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是以促进小学生整体的发展为目标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一、高中英语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现实意义

1.高中英语教学整体设计是基于模块教学的英语新课程体系的需要。模块作为英语新课程中教学组织内容的基本单位,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形成的,因此基于模块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即一个模块的整体内容对应的36课时需要做出相对的时间划分,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实施。

2.高中英语教学整体设计是实现英语新课程目标的有效保

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因此,高中英语课程目标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提高,而是着重培养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3.高中英语教学整体设计符合语言教育的整体性原则。根据语言学科的特点和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在本质上具有整体性。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整体性表现为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言语这种个体现象的整体统一,知识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整体统一。

二、高中英语课程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应坚持的整体设计原则

根据高中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六个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确保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运用课程资源,生成性、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高中英语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策略

1.就高中英语模块而言,高中英语课程整体设计的策略是:分析模块教学的总体需求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实际特点确定模块的授课与学习目标选择教学资源选择授课与学习策略制定模块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方案评价反思教学效益。

(1)分析英语模块教学的总体需求。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必须让学生学习24个话题中的什么内容;哪些内容需要整合以及如何整合;哪些内容需要删减以及如何删减;哪些内容需要补充以及如何补充;哪些知识、技能、策略等内容是模块中的重点与难点等。

(2)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实际特点。明确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与课标中应该达到的水平差距,特别是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方面的差距,有利于今后学生在模块中的整体学习效果。

(3)确定模块的授课与学习目标。写出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方面的具体目标。

(4)选择模块教学资源与选择授课、学习策略。提前确定模块已有的教学信息量,需要补充的信息量与信息源。接着就是提前解决授课与学习的策略,教学中的媒体的运用、教法与学法的运用与优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间的学习活动等。

(5)制订模块教学方案。模块的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教案、学案式或导学案式与流程图式。

(6)实施教学方案与评价反思教学效益。在实施教学方案后,应及时针对模块教学目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就高中英语模块中的单元课堂而言,高中英语课程课堂整体设计的策略是:必须让学生学习什么?

(1)确定单元课堂教学目标。在模块课程教学目标之下,一般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设计课时或课堂教学目标。即就是,语言知识认知方面;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方面;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方面。

(2)选择单元课堂教学资源与选择实施授课、学习策略。

①选择课堂教学资源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a.确定课堂教学信息量。b.明确课堂教学信息源。c.列举出实现该课堂教学目标需要的言语技能、语言材料、语法能力、师生互动与生生活动等。

②选择实施课堂授课、学习策略。a.其方法有:问答式媒体选择法与流程图媒体选择法。b.选择与实施授课、学习方法。c.确定教学结构。如,如何导入?层次上如何过渡?课中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或活动如何展开?如何结尾?

3.评价反思单元教学效果。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在学生层面来评价反思教学效果:

(1)教学效果。

(2)教学效率。

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语文课教法情感因素

语文课堂的精心设计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核心就是“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把过去学生的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而教师角色转变的前提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具体表现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新的课程理念来指导课堂教法设计。

一、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主体本位的转移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选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营造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方法设计,必须摆正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这一对主体的位置关系。

就语文课教学而言,不管教学什么内容,选用什么课堂教学模式,都必须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宗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等,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主体的活动贯穿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以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端午日》一课为例,以往教学中,老师们习惯于自行讲授或是限定若干问题,要求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学习,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宰者,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教师主体挤占甚至替代。在老师课堂设计的富有启发思维的多种多样提问中,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切实得到了恢复。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服务者。由于教法设计新颖,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体的充分的活动,学生不仅把老师想问的、想讲的教学内容全部解决了,而且充分挖掘和扩充了教材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重结果轻过程”。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传统教学重终结性评价而轻形成性评价,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发育,教师其实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而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要求“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作为导向,它必然引起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更深的关注,也必然启发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再认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优化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形成能力。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这必将推动教师由评价角色转向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显然,教师应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重过程”的实质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自主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语文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听、说、读、写,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有鉴于此,我们在设计语文教学方法时,要通过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开启思维,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使其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要重视学生思想品质和情感因素的优化

新课程理念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主要维度之一,确立了情感态度教育在教育教学目标中不容忽视的地位,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更应摆在突出位置。情感发展不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然而,长期以来,现实的课堂教学似乎大多忽略了或淡化了情感培养这一重要内容。情感因素至多作为激发学习动机促进认知发展的催化剂和手段。与已有十分完整体系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情感教育显得落后和缺乏科学性。对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模式的聚类分析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缺乏情感目标和内容。我们传统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适于完成认知和技能目标的系统控制论和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这种教学设计主要以“技术”的眼光看待和处理教学,强调的是教学方法、媒体等外在的“物”的因素,而对人的价值和情感因素开掘不够。与此相联系,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上都限于书本知识传授这一简单的功能,其实质是关于如何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理论化、系统化了的方法体系和固定化了的课堂教学程序,而以学生的情感、意志及心理健康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相对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