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记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7:12

预算会计记账方法篇1

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对于公众利益非常重要,但通常不存在外部市场对其进行评价和调整。与私营企业的运作相比,预算在政府的计划、控制及业绩评价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预算不仅是公共资源的配置机制,而且是约束政府财政行为的制度框架。首先,预算是公共政策的表达方式和政府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也是政府取得和使用财务资源的主要依据。其次,预算是政府运作中广泛使用的控制工具。预算对特定用途的资金既有授权也有限制,政府单位必须从预算授权和预算限制两个方面证明其受托责任。(注:GaSB,CodificationofGovernmentalaccountingandFinancialReportingStandardsasofJune30.2002,pp.B-13.)同时,预算是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立法控制和行政机构上级对下级行政控制的一种工具。立法机构根据拨款分类的详细程度,对行政机构实施不同程度的控制。行政机构也可以对下属单位规定更详细和更具体的支出分类和月度及季度支出上限(也称为分派),从而限制其下属单位。再次,预算提供了一个业绩评价的基础。将实际结果和法定预算相比较,能够提供有助于使用者评估资源是否已经获得以及资源是否按预期目的使用的信息。最后,预算也是一种财政资金监控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手段。

考虑到预算和预算控制的重要性,除了强化预算的法制性——预算编制和批准需要遵循严格的法定程序外,政府会计还需要运用预算账户和会计账户的匹配以及保留支出会计对财政资金进行控制,并提供财务信息,以便:(1)在行政机构内部,行政机构在机构领导设定的限额内支出,并证明与该限制是一致的;(2)行政机构在立法机构设定的限额内支出,并证明其遵循法律、法规、预算和财务限制条款的情况。(注:弗里曼、肖尔德斯著:赵建勇等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与实务》(第7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62页。)这通常由政府会计中的预算会计来执行。

然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会计核算不充分,只记录各个预算科目中的实际发生数,并不记录估计收入数和预算授权数,更不用说进行预算控制和提供预算比较信息了。在这种框架下,无论是支出机构还是核心财政部门,都难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踪各种收入来源和每个支出类别下的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差异,而这种追踪却是对预算批准和执行过程进行控制的前提。因此,实现政府会计(预算会计)的基本目标——合规性控制变得极为困难。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应设置与会计账户相匹配的预算账户,将预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拓展为责任制,使用保留支出会计,提供预算比较信息,以改善预算控制,确保公共资金的安全完整和合规性目标的实现。

二、预算账户的设置

鉴于政府预算的重要性以及预算的刚性约束,政府应采用预算会计方法来追踪政府预算的批准和执行全过程,并提供预算比较信息。政府需要在实行法定年度预算的会计主体(如采用固定预算的政府基金或特种收入基金)账户体系中同时设置相匹配的预算账户和会计账户,包括估计收入、拨款和保留支出(保留支出是指已订购但尚未收到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三类总分类账户及明细分类账户,用以详细记录和反映预算的批准和执行情况;会计账户包括收入和支出两类总分类账户及明细分类账户,用以详细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实际发生情况。设置收入和支出的明细账户是为了对每一种收入来源和每一种拨款实施更详细的预算控制。明细账户的设置由法律和有效的财务管理决定,会计账户和预算账户的设置要匹配和一致,会计账户的详细程度应不低于预算账户,同时要注意对法定预算中的每一种收入来源和每一种拨款都设立一个独立的明细账户。此外,基金转账(注:政府会计中,基金指拥有自我平衡账户体系的一个财务和会计主体。每个基金主体都与某一特定公共产品或服务有关。)和发行债务收益要在两个附加的预算总分类账中记录和核算,估计其它筹资来源和估计其它筹资用途。

为在账户中直观地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预算账户和会计账户需要进行融合,即估计收入账户和收入账户相匹配,拨款账户、保留支出账户和支出账户相匹配,估计其它筹资来源与其它筹资来源相匹配,估计其它筹资用途与其它筹资用途相匹配。也就是说,在政府的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中,需要同时记录和反映来源于预算账户的预算数额以及来源于会计账户的实际发生数额。通过计算账户余额,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就可以随时反映出预算的待执行数额,包括收入的待收取数和支出的待支付数或剩余开支授权数额。设立预算账户,并对预算的批准和执行全过程进行会计记录,这是政府为加强预算管理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会计方法,从而形成了政府会计中的预算会计。

预算会计除了需要设置估计收入、拨款、保留支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账户外,还需设置保留支出储备账户,作为保留支出总分类账户的备抵账户。保留支出储备账户余额表示这一部分基金不能用于拨款,故应从拨款账户中扣除相应金额,以便得出拨款的剩余可支用余额。换而言之,保留支出储备账户余额是下一年度拨款的可用资源,但只给过去约定提供资金,而未保留基金余额是可为下一年度新发生的支出约定提供资金。总分类账中包括预算账户并不会影响资产和负债账户,因为资产和负债账户只记录实际资产和实际负债。“预计收入”和“收入”账户,分别用于记录会计主体预算年度的预计收入和实际收入。“拨款”、“保留支出”和“支出”账户,分别用于记录会计主体法定预算的拨款数、预算年度所发生的保留支出数和实际支出数。这些总分类账户除了提供有关预计收入、拨款和保留支出、以及实际收入和实际支出数据外,也可作为更详细的收入和支出明细分类账户的控制账户。

三、改进我国预算会计的核算和预算控制

我国预算会计目前采用收付实现制预算基础,无法对政府在某一期间内形成的法律责任和承诺进行监控,也不利于年度支出的控制和现金管理。针对现阶段我国腐败不断滋生、公共资金使用效率普遍低下等情况,笔者建议将预算基础拓展为责任制,利用会计账户和预算账户的配比和融合,使用保留支出会计,强化预算的法制性,以确保合规性目标的实现。责任制预算是在发出定单、签订合同和发生其它类似的要求当期或未来发生开支交易时记录交易,并通过保留支出会计来进行核算和控制。政府的预算控制包括收入控制和支出控制两个方面。

(一)政府收入的预算控制和核算

在预算意义上,收入包括所有财务资源的流入——增加净资产的全部金额。政府收入的分类首先按资金的用途划分,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按资金来源进行细分。取得授权的个人或部门可以使用收入明细分类账户中的金额,并对各收入来源、收入情况进行监控。因此,估计收入明细分类账和收入明细分类账的可比性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在一个预算年度内定期比较各种来源的实际收入与估计收入,账户余额是各种收入来源的待收取数。行政管理者应研究估计收入与实际收入的重要差异以确定现实情况是否发生了变化,估计收入是否可实现,以便采取行动确保合理估计收入的实现。改进后的政府收入会计核算具体如下:

(1)预算通过时:以预计收入总额借记“预计收入”,贷记“未保留基金余额”,并把各种收入来源的预计数过入到各自收入明细分类账的“预计收入”列中(借记)。该时点的收入明细账户余额代表本年度预计要实现的收入金额(或待收取数)。当预算年度内对预计收入进行修订时,如果是增加预计收入,用以上方法进行记录和核算;如果是减少预计收入,则借记“未保留基金余额”,贷记“预计收入”,同时在相应的收入明细分类账的“预计收入”列中贷记各自的金额。

(2)收入确认时:以实际收入总额借记“现金”(或“应收账款”),贷记“收入”,并在相应的收入明细分类账中的“收入”列中贷记各自的金额。此时收入明细分类账户余额,是截止当日的收入预计数与实际数之间的差额,代表了本预算年度未实现的估计收入额。

(3)控制关系:在预算年度内的任何时候,收入明细账户余额的合计数应该等于总分类账户的“预计收入”余额与“收入”余额之差。

(二)政府支出的预算控制和核算

预算的基本职能之一在于控制公共支出。当预算通过时,拨款就是对管理当局的一种支出授权——在特定期间内履行拨款条例或法令指定目的和数额的支出义务。当授权的支出义务发生时,即发生了拨款支出。如果政府管理当局导致支出义务超过指定金额、超出指定范围以及在授权期限满后仍发生支出义务等行为,法律将加以处罚。因此,依据谨慎性原则,在每项购买定单和每项合同签订前要复查,以确定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有足够的拨款可用于支出,即使用所谓的保留支出会计。为实现对支出的预算控制,拨款、支出和保留支出三类支出明细分类账户的设置必须完全协调,以实现它们间的配比和融合。支出明细分类账应包括年度中有关明细拨款的数据,以方便部门领导和财务人员对每一种明细拨款进行监督和控制。改进后的政府支出会计核算具体如下:

(1)预算通过时:以拨款总额(本预算年度的估计授权支出总额)借记“未保留基金余额”,贷记“拨款”,同时在相应的支出明细分类账中的“拨款”列中贷记各自金额。该时点的支出明细账户余额代表了本预算年度各个支出项目的授权支出余额。如果年内增加拨款,处理方式和以上相同;如果年内减少拨款,则借记“拨款”,贷记“未保留基金余额”,同时在相应的支出明细分类账的“拨款”列中借记各自的金额。

(2)订购产品或签订服务合同,发生保留支出时:若订单或合同中的数额记录拨款已经被保留,即借记“保留支出”,贷记“保留支出储备”。同时,在相应的支出明细分类账的“保留支出”列中借记各自的金额,减少可用于支出的未保留余额。这样就有效地为保留支出对应的预期支出储备了充足的拨款余额,称为“保留支出储备”。保留支出金额只是一种估计负债,在订单或合同的实际履行中,数量或单价的不一致将导致实际支出金额和保留支出金额的不同。

(3)收到订购的产品或服务——保留支出变为支出时:首先,冲回保留支出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借记“保留支出储备”、贷记“保留支出”,并在相应的支出明细分类账的“保留支出”列中贷记各自的金额。其次,在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中分别记录各项支出,借记“支出”,贷记“应付账款”或“现金”。支出明细分类账的未保留支出余额根据估计支出(保留支出)和实际支出之间的差额作相应调整。

(4)发生未保留支出时:发生并非由采购订单或其它合同导致的支出(如工资和公用事业费)时借记“支出”,贷记“应付账款”或“现金”。此时,没有保留支出的冲回分录。所有支出都要减少相应的支出明细分类账的未保留余额。

(5)控制关系:在预算年度内的任何时候,支出明细分类账的“未保留余额”列的合计数应该等于总分类账的“拨款”账户余额与“支出”和“保留支出”两个账户余额合计数之差。此外,为了保证适当的预算控制,防止拨款超支,大多数电算化会计系统都会设计程序,拒绝处理将导致支出明细分类账的“未保留余额”出现借方余额的任何保留支出或支出交易。

(三)预算会计的年终结账

预算会计的计量焦点是流量——义务和当期的现金收支,因此,财政年度末要进行结账,以总结期未保留基金余额账户中的运营成果。预算分录(包括修订分录)使未保留基金余额账户在年内保持其计划的年末余额。由于预算分录的预算控制过程止于财政年度末,年度运营预算中的收入估计和拨款到年末也已到期,因此第一个结账分录应冲回预算分录(含所有修订分录),把未保留基金余额账户的金额由计划的年末余额变成实际结账前余额。具体分录是借记“拨款”,贷记“预算收入”,差额借记或贷记“未保留基金余额”(当“预算收入”数大于“拨款”数时借记,否则贷记)。其次,结清相关实际运营账户总分类账(实际收入、实际支出)和其它总分类账户(基金间转账和更正账户),使未保留基金余额账户的金额更新为实际年末余额。再次,把保留支出储备账户由一个抵消总分类账的备查账户转变成一项真正的基金余额“储备”。包括两个步骤:一是结清一对备抵账户,即借记“保留支出储备”,贷记“保留支出”;二是减少未保留基金余额,为保留支出增加基金余额储备,即借记“未保留基金余额”,贷记“保留支出储备”;最后,结清收入明细分类账和支出明细分类账户,准备记录下年预算和实际运营的数据。

四、改进我国预算报告的设想

鉴于预算、预算控制和预算会计责任在政府环境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国的预算会计除需编制预算执行情况表、资产负债表和财政周转金报表外,还需要编制中期(月报、季报或半年报)预算报告和年度预算报告。

(一)中期预算报告

中期预算报告包括中期收入预算报表和中期支出预算报表。中期收入预算报表通常至少要包括来自于收入明细分类账的以下数据:本年预计收入、截止当日确认的收入,以及两者之间的差额。中期支出报表通常至少要包括来自于支出明细分类账的以下数据:本年拨款、截止当日的支出、中期报告日的保留支出和每项拨款的未保留余额。使用月度分派控制的政府通常还需要披露分派期的数据,而使用保留支出法的政府则可能只提供支出和保留支出的合计数。中期预算报告还经常提供一些百分比数据,例如:截止当日预计年度收入中实现的百分比及年度支出实现的百分比,可以按照收入或支出类别和总额反映,以及上年同期的比较百分比数据。此外,中期预算报告还应提交管理当局评论,主要用以说明:(1)影响收入或可能影响未来收入的所有重要因素;(2)影响至今发生的支出和保留支出或可能影响本年支出总数或年末保留支出的所有重要因素。中期预算报告通常也是监控机构在年中修订预计收入和拨款金额的依据。

(二)年度预算报告

年度预算报告可按以下两种方式编制和提供:一是法定年度预算的会计主体(如普通基金和特种收入基金)按预算基础编制收入、支出和基金余额变动表——预算数与实际数,作为基本财务报表(即基金财务报表)提供;二是将预算比较表作为必要的补充信息提供。考虑到我国目前预算软化、预算核算和报告不充分等情况,将预算比较报表作为基本财务报表提供是一种更为可取的办法。年度预算比较报表或附表应该包含最初预算数、最终(修订过的)预算数、实际数和差异数等信息。年度预算比较表可以采用预算格式或者公认会计原则下的业务活动表格式,列示的细节应达到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预算控制点”的详细程度。年度预算比较表应说明会计主体采用的预算基础,并对个别基金出现而未在预算比较报表或附表中显示的超支情况进行披露。此外,年度预算比较表应提供协调预算基础和公认会计原则基础的运营数据。

总之,政府会计只有采用预算会计方法,运用相匹配的会计账户和预算账户来跟踪拨款、承诺、以及核实付款阶段的政府支出周期全过程,并提供预算比较信息,才能加强支出控制和现金管理,以确保合规性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GovernmentalaccountingStandardBoard,CodificationofGovernmentalaccountingandFinancialReportingStandardsasofJune30.2002.

[2] Gao.2000.accrualBudgeting:experiencesofothernationsandimplicationsfortheUnitedStates

[3] 王雍君: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预算会计记账方法篇2

安绍芸先生毕生致力于会计事业,有人将他与谢霖、潘序伦、徐永祚等并称为“20世纪中国十大会计名家”。由于安先生的职务原因,他对新中国会计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民国时期的活动轨迹

1940年6月,《公信会计月刊》第三卷第六期在《会计界人物志》中,对安先生在民国时期的活动,有翔实的介绍:

“安绍芸先生

天赋独厚,前后益受知于美儒,虽揣摹未久,而于会计经济之学,已融会一炉。民国十五年得获该校经济学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受聘于复旦大学,任会计学教授。旋入大美查账局,为查账员,历时凡三载有半。继又担任中华工业厂及章华等厂为会计主任有年。对于账务制度之设计,会计事项之改进,尽心辟划,贡献尤多。惟国之经济,乃藏于民,不图工商业之发展,无以言国裕。先生有鉴于斯,认为欲求改进,当以提高会计教育程度为先,爰于民国廿二年,与刘大钧博士等合组大成会计统计事务所,开始执行会计师职务。频年以来,甚得各方信仰,嘉誉交驰,近更致力教育事业,兼任国立上海商学院会计系主任。

“先生状貌魁梧,豪爽过人,处事严谨,不假苟且。能辨善断,守正好学,先生之为也。其行如此,洵可为我后学所法取之。”

遗憾的是,在笔者所见的民国时期会计史料中,有关安先生的文字似乎不多。我曾见其英文论文,发表在《会计学报》(国立暨南大学商学院会计学会编,1928年5月),文章标题极长,内容是关于美国会计的调查报告。该刊上还有安先生作为暨南大学会计学会顾问时与他人的合影,当时显得年少且清瘦,很难联想到“状貌魁梧,豪爽过人”。

新中国首任会计司长

新中国成立后,安先生奉调赴京,任财政部会计制度处处长。1951年,会计制度处改称会计制度局(现称会计司),安先生续任司长,主持设计一系列全国统的会计制度,为开创新中国的会计事业打下基础。

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的全新背景下,最难把握的问题显然是:如何正确处理会计工作、计划工作和统计工作的关系。

在安先生所发表《拟订中的国营企业新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与格式》中,有一段清醒的论述

“新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内容,如资产、负债两方下的大分类,和大分类下项目的规定,都是和计划、统计的要求相配合的。不过所谓配合,是指工作上取得协调而已,而并不是做附庸,因为会计与统计、计划,在国家管理经济的工作中,都各有其独立的任务,作为会计报表中最主要的资产负债表,自然也有其本身应有的作用。会计和统计、计划,如果不很好配合,当要造成许多工作上的浪费,减低工作的效率,但如果超越限度,过于被动,也必将低估自己所负的使命,同样对工作发生不利。”(《新会计》第10期,1951年10月25日)

对于会计在经济核算制中的作用,安先生是以“神经中枢组织”来比喻的:

“实行经济核算制,贯彻经济核算制,是目前各国营企业所一致努力的方向。要胜利地达到这个方向,客观的条件固然很多,但健全的会计工作,是许多条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为会计可说是经济核算制中的神经中枢组织,没有会计,经济核算制工作就会一步也不能推动的。这个道理很明显,大家都能知道的。

“企业实行和贯彻经济核算制,简单言之,是要在根据计划的原则下,保证以最少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来完成生产的任务,因之在实际工作中,就要注意物资应如何节省,劳动力应如何提高,资金周转应如何使其迅速,各种浪费应如何将其消除,设备能力应如何发挥利用,等等,而所有这些措施都走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使生产的成本降低,使利润的积累增加,从而扩大其再生产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依靠各种资料来反映企业的活动情况,随时加以检查,随时加以改进,而会计资料就在这一点上发生出最重要的作用。”

记账方法之变革

新中国成立之初,从中央财政部会计司为统一记账方法所采取的措施,更可见安先生高瞻远瞩的智慧和领导策略。当时的记账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四种:一般国营企业和地方公营企业所使用的借贷记账方法;章乃器先生、徐永祚会计师等所提倡的收付记账方法;中国人民银行所使用的收付记账方法:两个预算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收付记账方法。

安先生在《新会计》(95年12月25日)发表《介绍修订总预算会计制度及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几个要点》一文。他认为:

“我国现行的主要记账方法虽有四种如上述,但如分析其本质,实在只有借贷记账方法和章乃器先生、徐永祚会计师等所提倡的收付记账方法二种。人民银行所使用的收付记账方法,在本质上就是借贷记账方法,所不同者,‘借’‘贷’二字,改为‘收’‘付’二字而已。两种预算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收付记账方法,虽是将借贷记账方法和收付记账方法结合成为一个记账方法的一个尝试,但是因为它是从借贷记账方法的理论出发,所以在本质上仍是偏于借贷记账方法一面的。”

继而,安先生指出主要的这两种记账方法的异同点:“同样的会计科目,同样的会计事项,用借贷记账方法记账的结果和用收付记账法记账的结果,除左右方向对掉外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如果把一种记账方法的左方右方对掉,把原记入左方者记入右方,把原记入右方者记入左方,则在事实上两个绝对不同的记账方法间的矛盾便可获得解决,或者说便已结合成为一个记账方法。”

为了尽可能统一这两种方法,安先生领导下的中央财政部会计司,在制订预算会计制度时,经过了“原规定”和“修订后的规定”两个步骤。

“原规定”是指在1950年内拟定,从95年月1日起施行的《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其基本规定的行文,是以收付记账法为主,但“把收付记账方法的左方右方对掉,以迁就借贷记账方法,因此特地说明‘一切记账格式概以付方列左收方列右’。所以两种预算会计制度原规定的记账方法仍是偏于借贷记账方法,表面上用的是收付二字,本质上用的是借贷记账方法的理论和形式。”并且,另有补充规定:“但如事实需要得改用借贷记账方法登记科目。”也就是说,一旦企业有必要根据补充规定改用借贷记账方法时,和基本规定也不会发生冲突了。

预算会计记账方法篇3

一、预收账款的核算与应收账款、预收账款项目填报的深层分析

根据账户的用途结构,应收账款明细账余额应在借方,但预收账款的特定核算方法会使应收账款明细账产生贷方余额,该余额实际上是预收账款。预收账款的核算在实际工作中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核算,第二种方法是不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而将预收账款的合并在应收账款账户内核算。按第二种方法核算,应收账款账户在核算内容上包含了预收账款,可能会因此出现应收账款明细账的贷方余额。贷方余额是已预收但尚未提供商品或劳务的预收账款,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包括在预收账款项目内。由于应收账款明细账贷方余额的存在,应收账款总账账户内真实的应收账款数额应是应收账款明细账借方余额之和,此数额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包括在应收账款项目内。应收账款总账余额实际上是上述应收账款与预收账款的差额,而不是真正的应收账款。

现举例说明以应收账款账户核算预收账款的情况。

例:某采用预收贷款方式向B公司开展销售业务,有关资料如下:

(1)3月30日预收B公司货款100000元,存入银行。

(2)4月25日向B公司交付商品,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内列价款300000元,税额51000元。差额尚未补收。

(3)5月31日收到B公司补付的差额并存入银行。

根据以上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1)3月30日收到预收货款时:

借:银行存款100000

贷:应收账款-B公司100000

(2)4月25日向B公司交付商品时,登记应收金额:

借:应收账款-B公司351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3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0

(3)5月31日收到B公司补付的差额时:

借:银行存款251000

贷:应收账款-B公司251000

将上述分录的相关内容过入“应收账款-B公司”明细账。

4月25日向B公司交付商品时,“应收账款-B公司”明细账借方登记应收金额351000元,而不是借方冲销预收金额100000元,体现了会计管理的要求。即要求该明细账反映预收账款销售业务款项的预收、应收和差额补收的情况,以便通过该明细账实现对预收账款销售业务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仅就“应收账款-B公司”明细账而言,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项目于3月、4月和5月期末应镇列的数据如下(单位:元):

3月31日:预收账款100000

4月30日:应收账款251000

5月31日:应收账款0

按上述第一种方法核算预收账款需要设置预收账款账户,从账户用途结构分析,预收账款明细账应该是贷方余额,它反映期末预收账款数额。但是,按照会计管理的要求,预收账款明细账应反映预收账款销售业务款项的预收、应收及补收的整个过程,以便通过预收账款明细账对该业务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据此,预收账款销售业务应按每一销售对象设置预收账款明细账,收到预收账款时按预收金额记入该明细账户的贷方,交付商品或提供劳务时按应收数额登记在该账户的借方,补收应收数与预收数之差额时登记该账户贷方。若登记应收数额在前一个月,登记补收差额在后一个月,就会产生预收账款明细账的借方余额;该余额实际上是应收数与预收数之差,即应补收的货款或劳务款,也就是应收账款;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该余额应包括在应收账款项目内。由于预收账款明细账借方余额的存在,预收账款明细账的贷方余额才是真正的预收账款,它应包括在资产负债表中的预收账款项目内。预收账款总账余额是上述预收账款与应收账款之差额,而不是真正的预收账款。

现举例说明以预收账款账户核算预收账款的情况。仍以上例资料为例,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1)3月30日收到预收货款:

借:银行存款100000

贷:预收账款-B公司100000

(2)4月25日向B公司交付商品,登记应收金额:

借:预收账款-B公司351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300000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0

(3)5月31日收到B公司补付的差额:

借:银行存款251000

贷:预收账款-B公司251000

将上述分录的有关内容过人“预收账款-B公司”明细账。

仅就“预收账款-B公司”明细账而言,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项目于3月、4月和5月底应填列的数据如下(单元:元):

3月31日:预收账款100000

4月30日:应收账款251000

5月31日:预收账款0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将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明细账余额的经济内容概括如下:应收账款明细账的借方余额为应收账款,贷方余额为预收账款;预收账款明细账的借方余额为应收账款,贷方余额为预收账款。编制资产负债表,确定表中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项目应填列金额时,务必记住这一点。

二、预付账款的核算与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项目填报的深层

从账户的用途结构分析,应付账款明细账应是贷方余额,它反映期末应付账款数额。但是,预付账款的特定核算会使应付账款明细账出现借方余额,该余额实际上是预付账款。预付账款的核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单独设置预付账款账户核算,第二种方法是不单独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而将预付账款的合并在应付账款账户内核算。按照第二种核算方法,如果预付账款发生在前一个月,收到商品或接受劳务在后一个月,就会产生应付账款明细账借方余额,该余额实际上是预付账款,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包括在预付账款项目内。由于应付账款明细账借方余额的存在,所以应付账款明细账的贷方余额才是真实的应付账款,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该余额应包括在应付账款项目内。应付账款总账余额实际上是上述应付账款与预付账款的差额,而不是真实的应付账款。

现举例说明以应付账款账户核算预付账款的情况。

例:某采用预付账款方式向a公司采购甲材料,有关业务如下:

(1)3月10日向a公司预付货款10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2)4月25日收到a公司交来的甲材料。随货附来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列明,价款300000元,税额为51000元。材料已入库,差额未付。

(3)5月31日以银行存款向a公司支付差额。

根据议上经济业务作分录如下(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

(1)3月10日预付货款:

借:应付账款-a公司1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2)4月25日收到甲材料,登记应付金额:

借:原材料-甲材料300000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1000

贷:应付账款一a公司351000

(3)5月31日补付的差额:

借:应付账款-a公司251000

贷:银行存款251000

将以上分录的相关内容过入“应付账款-a公司”明细账。

4月25日收到材料时,“应付账款-a公司”明细账贷方登记应付金额351000元,而不是贷方冲销预付金额100000元。体现的是会计管理的要求,即要求该明细账反映预付账款采购业务款项的预付、应付和差额补付的情况,以便通过该明细账实现对预付账款采购业务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如果仅以“应付账款-a公司”明细账的资料为依据,那么,3月、4月和5月底资产负债表中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项目应填列的数据如下(单位:元):

3月31日:预付账款100000

4月30日:应付账款251000

5月31日:应付账款0

预付账款采用上述第一种方法核算需要设置预付账款账户,从账户的用途结构分析该账户明细账应是借方余额,反映期末预付账款。但是,按照会计管理的要求,预付账款明细账要反映预付账款采购业务款项的预付、应付和补付的全过程,以便通过预付账款账户对该项采购业务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按照这一要求预付账款采购业务要按每一供货或劳务供应单位设置预付账款明细账户,预付账款时按预付金额登记该账户的借方,收到商品或接受劳务时按应付金额登记该账户的贷方,补付应付金额与预付金额之差额时登记该账户借方。若登记应付金额在前一个月,而登记补付金额在后一个月,就会产生预付账款明细账的贷方余额。它是应付数与预付数之差额即应补付金额,实际上是一项应付账款,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该余额应包括在应付账款项目内。由于预付账款明细账户贷方余额的存在,真正的预付账款应该是预付账款明细账的借方余额,该数额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包括在预付账款项目内。预付账款总账余额是上述预付账款与应付账款之差,而不是真实的预付账款。

现举例说明以预付账款账产核算预付账款的情况。仍以上例资料为例,编制分录如下(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

(1)3月10日预付货款:

借:预付账款-a公司1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2)4月25日收到甲材料,登记应付金额:

借:原材料-甲材料300000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1000

贷:预付账款-a公司351000

(3)5月31日补付差额:

借:预付账款-a公司251000

贷:银行存款251000

将以上分录的相关内容过入“预付账款-a公司”明细账。

仅以“预付账款-a公司”明细账为依据,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项目于3月、4月和5月末应填列的金额(单位:元)为:

3月31日:预付账款100000

4月30日:应付账款251000

预算会计记账方法篇4

一、原待摊、预提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

由于新准则取消了待摊和预提费用两个科目,故以往在这两个科目核算的经济业务将分散于其他账户核算,其中某些经济业务的核算已在新准则中说明,而未予明确说明的部分则成为争论的焦点。

其一,原“待摊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原“待摊费用”科目常见的核算内容包括低值易耗品摊销、出租出借包装物摊销、预付保险费、预付租金、预付报刊杂志费、广告宣传费以及一次交纳数额较大的印花税等,其特点是先支付,后摊销。其中,新准则应用指南明确指出替代处理方法的项目有:(1)低值易耗品、出租出借包装物摊销。根据新准则应用指南,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应通过“周转材料”科目核算,也可以单独设置“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科目。本科目可按材料、包装物的种类,分别“在库”、“在用”(包装物为“出租”或“出借”)、“摊销”进行明细核算。采用一次转销法的,领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周转材料”科目。采用其他摊销法的,领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借记“周转材料”科目(在用),贷记“周转材料”科目(在库);摊销时应按其摊销额,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周转材料”科目(摊销)。(2)一次交纳数额较大的印花税。根据新准则应用指南,企业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时,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科目。即企业在计算应交纳的印花税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实际支付印花税时,则直接冲减“应交税费”科目,不再进行分摊。

其二,原“预提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原“预提费用”科目常见的核算内容包括预提借款利息、保险费、租金、报刊费、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等,其特点是先预提,后支付。其中,新准则应用指南明确指出替代处理方法的项目有:(1)预提短期借款的利息费用。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企业借入的各种短期借款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归还借款做相反的会计分录。资产负债表日,应按计算确定的短期借款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利息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利息”等科目。即对于短期借款的利息的预提是通过“应付利息”科目进行的。(2)预提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来的估计(如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或提高产品质量),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除此之外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无论发生支出的金额大小,应当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再通过费用摊提账户核算。

由上述分析可知,关于原待摊、预提业务账务处理争论的焦点在于预付、预提保险费、租金、报刊杂志费、广告宣传费等业务的处理。

二、现行准则下待摊预提业务账务处理的评价

《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至少应单独披露对净利润进行调节的项目有十五个,其中第五和第六个项目为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企业会计准则32号――中期财务报告》第十三条规定,企业在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预提或者待摊,但会计年度末允许预提或待摊的除外。由此可见,上述三种处理方法并不完全符合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首先,第一种方法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确认和计量的基础,如果这些费用的金额是重大的,则会直接影响年度内各期的资产、负债和当期损益,进而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其次,第二种方法在现行准则已取消待摊预提费用科目的情况下,仍继续设置“两费”科目显然是不符合准则要求的;最后,“预付账款”科目用来核算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进行在建工程预付的工程价款以及从事保险业务预先支付的赔付款,而“应付账款”核算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显然上述存在争论的经济业务并不属于“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的核算范畴,用其直接替代原待摊预提费用科目未免有些牵强。

三、英国相关账务处理的经验

在英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并未设置类似“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的科目,其账簿体系由日记账(Daybooks)和分类账(Ledger)构成,当费用发生,即实际支付时,分别计入分类账中的相关费用账户和现金日记账(Cashbook)中。会计期末,分析已支付的相关费用中有多少是预付款项(prepayment),有多少费用属于应付未付款项(accruals),并将其分别计入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类和流动负债类中的有关项目,同时调整利润表中相关费用的数额以使其符合权责发生制。即在费用发生时,采用收付实现制,在会计期末,将收付实现制调整为权责发生制。需要注意的是,预付款项(prepayment)和应付未付款项(accruals)并非真正的会计科目,只是各相关费用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的合计数,暂时放置在资产负债表(因为资产负债表不属于复式记账的组成部分,只是会计期末科目的汇总,故可暂时将预付款项(prepayment)放置在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项目下,日常核算则在相关费用账户中进行。)。而且应付未付款是区别于应付账款(Creditors)的。现举例说明之。

[例]迪恩有限责任公司(DeanLtd)成立于2009年1月1日,下列账户余额摘自迪恩公司2009年和2010年年末的试算平衡表(trailbalance),见表1。

此外,2009年和2010年年末的调整事项有:迪恩公司的月租金额为£1000;2009年应付未付水电费、电话费分别为£200、£300,预付广告费£100;2010年应付未付电话费£250,预付广告费、水电费金额分别为£250、£100。

解析:(1)2009年应计入利润表的费用金额,水电费为1600+200(本期应付未付)=1800,电话费为1200+300(本期应付未付)=1500,保险费为2000,租金为1000×12=12000,广告费为1100-100(本期预付)=1000,因此,应计入利润表的费用金额为1800+1500+2000+12000+1000=18300,应计入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的预付款项为(15000-12000)(租金)+100(广告费)=3100,应计入资产负债表流动负债的应付未付款为200(水电费)+300(电话费)=500。(2)2010年应计入利润表的费用金额,水电费为2000-200(上期应付未付)-100(本期预付)=1700,电话费为1400-300(上期应付未付)+250(本期应付未付)=1350,保险费为2000,租金为1000×12=12000,广告费为1100+100(上期预付)-250(本期预付)=950,因此,应计入利润表的费用金额为1700+1350+2000

+12000+950=18000,应计入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的预付款项为250(广告费)+100(水电费)=350,应计入资产负债表流动负债的应付未付款为:250(电话费)+1000(租金)=1250,其中租金=12000-3000-8000=1000。表2以水电费为例,用t型账户来展示整个账务处理流程。

站在t型账户的角度,费用类科目会有期末余额,实际上在这种处理方法下,费用类账户的贷方余额在期末已转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未付款项”,而借方余额则已转入“预付款项”。

四、英国账务处理方法的启示

借鉴英国相关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同时考虑现行会计准则31号和32号的有关规定,对于预付、预提保险费、租金、报刊杂志费、广告宣传费等业务可以进行如下账务处理:当实际支付保险费、租金、报刊杂志费以及广告宣传费等等时,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相关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到会计期末,分析汇总预付款项和应付未付款项,并对费用类科目进行调整。对于预付款,借记“预付账款”(期末暂时放置),贷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相关费用科目;对于应付未付款项,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相关费用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按照权责发生制,在计算计入利润表的应计费用金额时,其调整公式为:本期费用应计额=本期实际支付金额-上期应付未付款+上期预付款-本期预付款+本期应付未付款。

综上所述,对于预付、预提保险费、租金、报刊杂志费、广告宣传费等业务只需要在期末对应计入利润表的费用额按公式进行调整,而计入资产负债表的预付款和应付未付款经分析即可直接得出,这样就大大简化了核算程序。此外,由于该方法在计算应计额是需要进行调整,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有关待摊和预提费用的调整额可直接摘取;同时,根据这一处理方法在年度内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在发生时即予以确认和计量,只在年末进行待摊预提的调整。所以该处理方法既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包括待摊和预提费用)的要求,也符合《企业会计准则32号――中期财务报告》企业在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预提或者待摊,但会计年度末允许预提或待摊的除外的要求。

预算会计记账方法篇5

摘要: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全面修订并重新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本文讨论了事业单位分期付款购置固定资产在实践中和新制度中的核算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分期付款2013年1月1日起我国事业单位施行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制度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考虑多方会计信息需求,体现了服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尤其对固定资产相关事项的核算方法有了较详细的规定,突出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制度中对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购入固定资产扣留质量保证金等相关事项的核算方法在“1501固定资产”中做了系统详细的阐述,但是对于分期付款购置固定资产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在一个章节中做系统讲解,而是散落在各相关章节中。在具体实践中,各单位对该项业务的会计核算方式也不一致,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下文中以分期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来进行讨论。

一、对先分期付款,后收到资产情形的讨论

1.在先付款,后收货业务的核算方面,在实践中有单位采取的做法是:在分期预付采购款时,只将支付给供应商的款项做分录,按实际支付款项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最后收到资产时,按资产总价值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上述核算方法导致“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中没有反映出预付给供应商的、该采购项目实际上已经占用的资金,尤其是采购项目存在跨期的情形下,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净资产部分就会少计。另外,这种核算方法也没有反映出支付给供应商款项的预付性质。

2.在先付款,后收货业务的核算方面,按新制度中预付账款的规定,事业单位分期预付采购款时,按照实际预付的金额,借记“预付账款”,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收到所购固定资产时,按照确定的资产成本,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同时,按资产购置支出,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按照相应预付账款金额,贷记“预付账款”。这种核算方式,也是导致“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中没有反映出预付给供应商的、该采购项目实际上已经占用的资金。

3.因此,笔者认为分期预付固定资产购置款时,应当按照实际支付金额借记“预付账款”,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同时为了按收付实现制确认支出且反映该采购项目实际上已经占用的资金,应当按照每次分期实际支付金额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最后实际收到所购固定资产时,按照确定的资产总价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预付账款”。

二、对先收到资产,后分期付款情形的讨论

1.在先收货,后付款业务的核算方面,有单位采取的做法是在收到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后续分期支付款项时,再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这种核算方法在一开始收到资产的时候就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但此时还没有为该项资产购置支付任何款项,该方法实质上虚增了“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另外,也没有反映出应承担的债务实质。

2.在先收货,后付款业务的核算方面,按新制度中1501固定资产第四条第四点中规定“跨年度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参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以及参照“购入固定资产扣留质量保证金,取得发票金额不包括质量保证金”的处理方式,在取得固定资产时,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分期支付时,每次按照实际支付金额,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这种核算方法也是和上述实务中有单位做法一致。

3.因此,笔者认为在收到固定资产时,应当按照资产总价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应付账款”;后续分期支付款项时,应当按照实际支付金额借记“应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同时应当按照实际支付金额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参考文献

预算会计记账方法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基建项目会计核算问题措施

在我国事业单位的经常性活动中,基建项目投资核算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题,我国财政部曾多次对此提出改革意向,但是均由于该问题较为复杂而被搁浅。我国事业单位基建项目投资一直是独立进行会计核算的,这种状况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随着我国项目法人责任制的逐步实行,我国的一些垄断行业,如:电力、石油、石化等在全行业内部实行了基建与生产的并轨,并逐步将基建投资纳入到企业的会计核算中。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变化,我国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在维持现有的事业单位核算基础与基本的会计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将基建投资纳入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同时实行保持基建独立核算的双轨制,这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更加完整、更加清晰、真实。

一、事业单位基建项目会计并入事业会计核算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现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

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基本目标就在于提供委受托责任履行和决策有用的信息。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们都非常关注那些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等的变动情况及信息,并以此来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年度部门决算报表中的资产负债简表中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的相关会计信息,这种会计信息缺失的反应方式根本无法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的资料,信息的使用者也无法运用该信息来判断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无法使用该信息进行正确的、科学的决策。可见,只有将事业单位的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进行无缝对接才能真正将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的相关会计信息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机地对接,并逐步将基建会计融入事业单位的部门决算报表中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帮助,并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二)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中包含了事业财务中的事业支出、基建项目支出。对于事业单位的预算报表,只有一套,对于决算报表有两套。而要想切实对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就必须将两套报表进行合并,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数据的对比、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正确的评价。因此,事业单位基建并账处理后将对外提供一套完整的决算报表,这样更有利于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分析。另外,我国预算体制改革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国库集中支付。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事业单位下拨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纳入到各级政府的预算中进行管理,将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到国库或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开设的单一账户中,并取消了事业单位所有的过渡性账户。因此,基建项目的资金也不再进行专户的存储,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基建项目必须要与事业单位的其他经济活动使用同一个单一的账户进行统一的收入与支出的核算。

(三)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的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项资本性支出的投资主体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基建项目投资已经不再是事业大内资本性支出中唯一的来源,因此,对其继续采取单独的会计核算制度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地下降,不同的资金来源的资本性支出如果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将造成固定资产、费用等在确认与计量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没有可比性的信息矛盾日益凸显。可见,客观上要求事业单位基建项目应与其他资本性支出一同纳入到事业会计进行统一核算。

(四)解决会计核算方式中问题的需要

我事业单位的基建资金主要来源于我国财政拨款,另一部分来源于事业大单位自筹,事业单位的自筹资金一般都是通过“结转自筹基建”这一科目进行列支再转入基建账,但是在基建账中,这部分资金又作为事业单位的自筹拨款计入资金来源中,可见,这样的核算方法造成资金的重复性列支。而在具体的会计操作中,这样的会计核算方式经常会使财务人员产生困惑,这也就造成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科学性受到了信息使用者们的质疑。因此,只有将事业单位的基建账并账处理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事业单位基建项目并账处理的准备工作

(一)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培训

事业单位的基建并账处理需要其财务人员必须对基建经济业务的处理水平较高、综合能力较强,并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力、风险管理能力、极强理解力等。因此,在事业单位基建并账前,必须先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不仅要求财务人员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综合能力等。以确保基建并账的顺利过渡与实施。

(二)全面清理、核对两套账

在基建并账前,必须对两套账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与完善,最好是以此为契机将事业单位的账务进行一次性、彻底的处理,以便基建账的顺利并入。例如:对基建账的会计科目进行归集、整理、合并,并分清楚各项资金的来源;对应收账款项进行清理,并对以前年度中存在的不规范的会计事项进行调整。再例如:对两套账之间的往来进行清理,对于不一致的地方一定要查明原因后,及时进行调整。

(三)设置并账后的明细科目

要使事业单位基建并账后的基建投资项目能够得到科学的、完整的、真实的、准确地反映,就必须与基建账中的数据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并结合基建账中原有的会计科目所核算的内容设置明细科目。例如:基建资金占用中反应的会计明细科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预付工程款等,要在合并后设置“在建工程――基建――预算内”、“在建工程――基建――预算外”等明细科目,以此来区分资金的来源。

三、事业单位基建项目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分析

在很好地实现了会计要素的融合、做好了会计科目的对接与转换后,就已经完成了基建项目并账处理的核心内容,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的主要处理如下:

(一)取得基建资金的会计核算

对于已经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的事业单位在采取直接支付的形式中,应借记:事业支出(财政应返还额度),贷记:财政补助收入;对于实行财政授权支付形式的,应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记:财政补助收入。如果基建项目使用的是本单位的自筹资金,应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等账户,贷记:基建投资。基建借款与接受捐赠资金或物资按原来的账务进行处理。

(二)物资准备的会计核算

对于在基建项目中采购的器材尚未入库时,应借记:工程物资,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对于不需要加工、安装的设备入库时应借记:基建工程(在建工程),贷记:工程基金;同时,应借记:事业支出,贷记:工程物资等。

(三)投资建设的会计核算

预付工程款时,应借记:预付账款,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工程结算时,应借记:基建工程,贷记:工程基金,同时还应借记:事业支出,贷记:财政不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对于发生的待摊投资,应按照相关的规定将其分摊计入交付使用的基建资产成本中,应借记:基建工程(在建工程),贷记:工程基金。同时还需借记:事业支出,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

(四)基建项目竣工前的年底、年初结转的会计核算

在年底时,对于预算拨款部分的支出应借记:财政拨款急转,贷记:事业支出,同时借记:财政补助收入,贷记:财政拨款结转。而对于预算拨款外的收支,应借记:基建结余,贷记:事业支出,同时借记:上级补助收入(基建投资、其他收入),贷记:基建结余。在这里,值得提醒的是:“基建结余”中因项目尚未完工不应结转“结余分配”账户。

(五)基建项目竣工后交付使用的会计核算

当基建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对于应归还的基建借款,应借记:借入款项,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对于应分摊的投资,应借记:基建工程(在建工程)――办公楼(实验设备等),贷记:基建工程(在建工程)――待摊投资。对于已经交付使用的资产,在办理完财务决算但是尚未审批时,应借记:带交付使用资产,贷记:基建工程(在建工程)。待到竣工决算得到批复时,应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待交付使用资产,同时还应借记:工程基金,贷记:固定基金。

总之,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建项目作为事业单位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活动,由于其涉及的管理部门较多,无论是站在预算编制的角度,还是站在管理程序的角度,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短期内应充分考虑到其核算的特殊性。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严格遵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进行会计核算,切实采取措施极强对基建项目资金的管理与控制,不断完善基建项目的各项控制制度,定能实现财政资金在基建项目投资上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文.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如何做好基建财务工作[J].财经界,2014(16).

[2]颜庭华.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模式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3(15).

预算会计记账方法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问题对策

一、引言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反映了事业单位的资金运用情况,因此它可以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规范和监督我国预算资金的使用,并且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加强并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环境发生着重大改变,因此现行会计核算体系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会计核算的涵义

1、会计核算的概念

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工作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反映会计主体一定时期内资金运动情况。具体来说会计核算对单位、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预算工作及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地、准确地、连续地、系统地记录和计算,并且通过编制财务报表进行报告。会计核算工作对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并且保证会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会计核算的方法

首先设置账户与账簿,通过设置会计科目以及相应的账户与账簿,可以对会计主体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地记录。其次进行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是指将会计主体的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计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通过复式记账,可以清楚了解各个账户的对应关系以及平衡关系,便于了解经济业务以及检查记录。再次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会计凭证记录了会计主体的各项经济业务,并且明确相应责任。会计及其他部门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料,并且有助于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接下来的登记账簿是在账簿中的各个账户下分类地、顺序地记录会计凭证上的各项经济业务,并且定期进行结账与对账工作,为编制会计报表做好准备工作。计算成本是对会计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进行归集整理,从而确定会计主体的成本。成本计算可以反映并监督会计主体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与预期的差别,并且判断单位的经营状况。清查财产是对会计主体的财产资金的保管及使用状况进行清点,并监督各项财产物资是否安全以及合理使用,保证账实相符。最后是编制报表。编制会计报表即是通过定期编制书面文件,反映会计主体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以及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是会计账簿中记录的会计核算资料。通过编制会计报表,会计主体可以进行经济绩效的评价并且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所需信息。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基础薄弱

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水平会影响到事业单位整体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我国许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原始凭证不规范。有些原始凭证漏填、少条或者填写不明确,而责任人也忽视会计凭证的审核与控制工作,将不准确完整的会计凭证作为事业单位的会计材料保管。其次,会计制度不健全。有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不够完善,缺乏一些必要的基础制度。有些单位即使制定了这些制度也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再次,账簿记录不认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存在不入账或者没有及时建账的问题,导致出现账外资产,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有的事业单位的账簿记录出错时修改方法不规范,有的会计档案管理没有及时装订、保持或销毁,存在安全隐患。

2、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式多年延续收付实现制的记账方式,虽然这种核算方式操作简便并且便于理解,但是它与权责发生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事业单位采取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使得资产与负债的实际情况不能得到真实反映与监督,单位的成本费用的实际支出无法可靠计量,进而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另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使得会计核算工作更倾向于满足预算需求,而不是公允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情况与经济活动。另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也不够科学,不计提折旧的计量方法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与使用。最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定更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得到执行。

3、编制预算与执行缺乏约束力

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与执行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虽然大部分事业单位已经采取了零基预算的方式进行预算编制,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事业单位仍然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使得零基预算并没有发挥作用,增加了预算编制的困难,影响其准确性。其次,事业单位在使用资金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而是存在支出控制不力导致铺张浪费的现象发生。再次,事业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管理不善,虽然注重预算审核但是忽视实际结果,导致专项资金的使用存在风险,并且缺乏相应的绩效监督与考核措施。最后,事业单位没有清晰界定基础支出与专项支出,导致专款没有专用,出现资金使用混乱的现象。

4、会计核算与单位的物资管理脱节

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如果管理不当会造成国家财产流失,损害国家利益。而我国不少事业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混乱。有的单位没有对物资设立相应账簿,没有进行登记入库或者没有规定相应的盘存制度。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部门的工作存在脱节的现象。会计人员只根据物资部门提供的有限资料记账,而不对物资财产的适用于管理状况进行核实与清点盘缠,增加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四、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对策

1、完善会计法规制度建设

我国应该加强会计法规体系的建设,事业单位也应该同时加强完善单位会计制度。会计制度应该以实用性、科学性、操作性和严谨性为制定原则,在保证各项制度不会产生冲突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会计制度,保证会计工作都能够有法可依,使得单位的会计工作能够井然有序的顺利开展。同时事业单位还需要加强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弥补漏洞防止发生相应的财务风险。另外,事业单位也需要完善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会计制度与经济业务的特殊要求,制定一套完善的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内部控制,保证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的顺利进行以及监督控制。

2、健全会计核算制度

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是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我国事业单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会计核算制度:首先,使用权责发生制替代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应该采用与企业公司相同的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方式。通过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加强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有利于事业单位进行真实有效的绩效考评工作。其次,会计核算制度需要严格落实。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只有得到有效落实才能发挥作用,我国事业单位应该建立严格的会计责任制度,明确相应会计责任人,保证会计核算制度的落实。再次,加强物资财产的管理。事业单位应该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落实固定资产的建账与卡片的设置工作,防止物资财产的损毁与流失。并且在固定资产报废时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审批与处理工作。

3、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需要加强预算编制的管理工作。首先,事业单位应该科学地编制预算,在编制预算之前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工作,并制定符合单位实际的标准来编制预算,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力求使预算体系细化到各个部门及项目,保证预算合理可靠并且满足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其次,事业单位的预算方案应该经过上级部门的审核与批复。事业单位需要根据上级部门的批复进行预算的调整,对于批准的项目费用支出,应设立相应的费用支出预计进度,实时监督预计进度与实际支出的差别,随时进行调整,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再次,事业单位需要加强预算工作的执行,在预算工作执行过程中进行全面的监督,并对执行结果及时总结、分析和报告。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项目支出以外的日常收支与资金划拨工作也应该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并且对发生的意外情况及时向上级单位报告。

4、协调会计核算与物资管理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应该与财务物资的管理工作高度统一,协调配合。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应该对购入资产及时入账,对出库资产进行相应的登记工作,全面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同时会计部门应按照一定时期进行单位资产的盘点与清查工作,保证单位资产的实际情况与账面相符,如若出现不符的情况要及时查明原因。另外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也应该建立账簿对资产情况进行详实记载,与会计部门共同配合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资产管理部门可以设立资产明细账,定期与非定期地进行资产清查,充分掌握单位资产的状况。会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协调统一工作可以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不断变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会计核算体系中暴露出来的弊端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都使得会计核算工作不能适应形势变化。而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赋予其行使国家权利的使命,因此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关注。本文希望通过完善会计法规制定建设、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协调会计核算与物资管理等措施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希望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能够尽快适应新形势并不断改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3).

[2]宋玲:浅议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6).

[3]苗慧: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会计实务,2010(3).

预算会计记账方法篇8

关键词:政府会计资产核算创新变化

2015年10月23日,财政部令第78号公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2016年7月6日,财政部财会[2016]12号文件印发了《政府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政府会计准则第2号――投资》、《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和《政府会计准则第4号――无形资产》四项具体准则(以下简称《四项具体准则》)。2016年8月1日,财政部财办会[2016]30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征求《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政府会计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一、政府会计改革要点分析

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报表是根据预算和决算制度编制的部门决算报表,不能反映单位的成本费用、资产的实际价值、现金流量等内容,一方面不能满足单位自身成本核算及财务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不能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单位财务状况的需求。

政府会计改革是在完善现行部门预算和决算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借鉴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使行政事业单位能够直接进行成本费用核算,并编制出满足各方需求的部门财务报告,从而统一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而达到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目标。

《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主体为各级政府和与本级财政部门有预算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单位,体现了构建统一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的思想。《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包含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通过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三个会计要素进行核算,编制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决算报告;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通过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会计要素进行核算,编制反映财务状况的财务报告,体现了政府会计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目标。

《四项具体准则》立足于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四项资产的确认、计量、信息披露分别制定了具体的会计处理原则,体现了政府会计加强国有资产核算及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标。

《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依据《基本准则》和《四项具体准则》,设计了科学规范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首先,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将现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有共性的科目统一为一个科目,将有差异的科目在核算内容上做了特别说明,使所有政府会计主体运用相同的会计制度;其次,在账务处理方法上,采用“平行记账”的方法,对同一项经济业务,同时进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核算;最后在会计报表的设置上,除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外,还设置了“预算结余与净资产变动差异调节表”来体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互衔接。

二、政府会计之资产核算的创新与变化

高等学校作为政府预算拨款单位,是《基本准则》规范的政府会计主体。为了使高校会计人员尽快了解政府会计的创新特点及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方法,本文从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等资产的会计核算方面,将《四项具体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相对于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创新与变化做一些简要分析。

第一,从资产的定义来看,在固定资产的定义中将现行“高等学校持有的”调整为“政府会计主体为满足自身开展业务活动或其他活动需要而控制的”,在无形资产定义中将现行“高等学校持有的”调整为“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资产定义中增加了“为满足自身开展业务活动或其他活动需要”的条件及“控制”的概念,与后面所述的资产的确认条件中“服务潜力很可能实现或者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政府会计主体”的描述相吻合,是判断是否能够确认资产的基础。

第二,从资产的会计确认来看,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仅对资产的会计计量、会计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方法进行了规定,没有提及会计确认原则问题。《四项具体准则》分别用专门的章节对相应资产的会计确认进行了系统规范,还明确了相同的确认资产应当同时满足的两个条件,即与资产相关的服务潜力很可能实现或者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政府会计主体和资产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不同政府会计主体对相同的经济业务运用同样的会计确认原则,使得政府会计主体间的会计信息横向可比纵向可以加总合并,方便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

第三,从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确定来看,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对接收捐赠的资产入账价值规定了相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市场价格和名义金额三个层次确定的方法,对盘盈的资产入账价值规定了市场价格、名义金额两个层次确定的方法,由于同类资产市场价格确定起来比较困难,实际操作性较差。《四项具体准则》中,增加了以评估价值计量资产价值的方法,对接收捐赠的资产,初始入账价值依次按照相关凭据注明的金额、评估价值、市场价格和名义金额四个层次确定;对于盘盈的资产,按规定需要评估的,初始入账价值按评估价值确定,其他情况下按照重置成本确定。在这样的规定下,如果政府会计主体收到的捐赠资产没有注明金额的凭据,就可以聘请专业的资产评估事务所进行评估来确定初始入账价值,盘盈的资产也可按评估价入账,不仅方便实施,而且使资产的价值计量更加公允可靠。

第四,从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来看,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只在会计报表编制的说明中,列举了报表附注中应当披露的内容,与资产相关的仅有重要资产的处置情况、重大投资、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的名称和数量以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的理由。《四项具体准则》均用专门章节对相应资产的会计披露内容做了说明,披露内容包含了相应资产的计价方法、折旧及摊销方法、各类资产的使用年限、账面余额等所有情况。

第五,从资产的核算内容范围来看,按照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按照《基本建设财务规则》的要求单独建账和核算,单独编制决算报表,同时每月需要将基建账套数据并入“大账”,在“大账”的“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核算由基建账套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这样的核算方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不高。《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依据《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在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中设置了“基建工程”一级会计科目和相关明细科目,直接在“大账”中核算基本建设投资业务,不仅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全面完整。

第六,从资产的账务处理方法来看,依据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在取得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按照确定的初始入账价值,借记“教育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计提折旧或摊销时,按照当月应提折旧或摊销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贷记“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科目。这是一种“虚提”折旧或摊销的方法。高等学校在进行成本费用核算时,要在会计核算账务系统外建立另外的表格来核算,要对各项支出及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的数据进行重新归集、分配和核算,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

依据《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政府会计主体在取得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按照确定的初始入账价值,根据财务会计的要求,只计入相关资产科目,不计入成本费用,借记“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如果取得资产的价款是用财政拨款支付的,还要根据预算会计的要求进行“平行记账”,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或“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计提折旧或摊销时,根据财务会计的要求,按照当月应提折旧或摊销额,计入相关业务活动的成本费用,借记“业务活动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科目。这种“实提”折旧或摊销的方法及同时进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账务处理的方法,正是政府会计的精华所在,是实现核算政府会计主体运行成本、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结束语

以上分析的只是政府会计核算创新与变化的极小部分,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推进,财政部还将正式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及其他的具体准则,我们要继续关注和研究,充分了解政府会计的核算方法,为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4项具体准则的通知[Z].2016-7-6.

[2]财政部会计司.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印发《政府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4项具体准则答记者问[oL].财政部网站,2016-7-14.

[3]财政部.关于征求《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Z].2016-8-1.

[4]周娜.探析《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的创新及变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2):9-10.

预算会计记账方法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职位分离;社会监督;惩罚措施

企业内部财务防范松懈是导致很多经济犯罪案件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现象引起许多企业管理人员的关注与深思,如何有效地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建立健全内部财务防范体系,减少财务风险,以维护国家、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使之不受损害已经成为会计界的重大课题。

一、货币资金账户的错弊与防范

1.现金业务的常见错弊形式

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因而最容易成为会计错弊的目标。现金业务错弊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贪污现金手段有:少列现金收入总额或多列现金支出总额,涂改凭证金额;使用空白发票或收据向客户开票;隐瞒收入,会计人员通过撕毁票据或在收入现金时不开具收据或发票,也不报账或记账;换用“现金”和“银行存款”:常见的有“现金”收入记作“银行存款”收入;“银行存款”支出记作“现金”支出,从而将该现金占为已有,头尾不一致;利用复写纸使用中弊端,使原单与复印单不一致。侵吞未入账的借款;虚列凭证,虚构内容,贪污现金。

挪用现金:利用现金日记账挪用现金,采用少加现金收入日记账合计数或多加现金支出日记账合计数的手段,来达到挪用现金的目的;利用借款挪用现金:职工借款后并未利用借款实现借条上的业务,而是将其挪作私人之用;延迟入账,挪用现金;循环入账,挪用现金;白条抵库,挪用现金。

2.查证现金收支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下列各项进行调查:现金出纳和会计记录工作是否适当分离;出纳工作是否由专人负责;现金日记账是否根据经审核合法的收付款凭证登记入账;现金日记账是否序时逐步登记;库存现金是否每日清点,账实相符;收入的现金是否当日送存银行;库存现金是否遵守银行规定的限额;现金支出是否经过批准;现金的使用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是否存在以白条抵充现金现象;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现象;现金存放的安全性;现金收付款后是否加盖“收讫”、“付讫”戳记;出纳人员收取现金后是否开出收款收据;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所需的日常零星开支是否建立备用金制度。

3.银行存款业务的常见错弊

银行存款收支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也极易发生错弊,常见错弊有:

制造余额差错,即:会计人员故意算错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来掩饰利用转账支票挪用公款等行为,也有的利用日结余额不平时,故意制造余额差错,为今后贪污作准备;擅自提现。“混用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公款私用;出借转账支票;转账套现——会计或有关人员利用外单位的银行账户为其套取现金;涂改银行对账单;支票套物;提银留现;存款漏账;重交存款;出借账户;涂改转账支票日期:即会计人员把已入账的支票收账通知上的日期涂改为报账年度的日期进行重复记账;套取利息:会计人员利用账户平衡原理,采取支取里洗不入账的手法占为己有。

二、应收及预付款项的错弊与防范

1.常见的应收账款错弊

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不实: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采用总额法,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按净额入账的情况,将私吞折扣与折让;应收账款记录的内容不真实、不合理、不合法:在实际工作中,“应收账款”账户往往成为营私错弊的“调节器”,成为掩盖各种不正常经营的“防空洞”;应收账款回收期过长,周转速度慢;应收账款平均占用额过大:一般来讲,应收账款余额在企业流动资产中的比率不能过大。

2.应收账款错弊的防范

审查销售环节的内部控制:审查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后,将债权转入应收账款的批准程序;审查为购货方代垫费用支付现金或银行存款的批准程序;审查与购货方对账制度及对账单签发手续等。审查有关销售发票:了解有无销售折扣与折让的情况,看其与“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等记录是否一致,以弄清是否存在以净价法入账导致应收账款入账金额不实的现象;查证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看是否存在回收期过长的问题,进一步调查研究是否因款项收回后挂账或私分所致;查阅“应收账款”账户的有关明细账及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反映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应收账款账户中的虚假金额及失常现象;

3.预付款业务中常见错弊

预付账款是企业按照购货合同的规定预付给销货方的货款,常见错弊有:

预付账款后,未能收到货物或未能按期收到货物,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可能是签了不合理的合同或上当受骗,看谁应当承担责任;利用预付账款业务往来搭桥,按规定预付账款应与相应的合同相对应,可有的单位确利用预付账款这一“中转站”往来搭桥,为他人进行非法结算,将所得据为己有,或者私设小金库;预付账款核算不合理:如将应在“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债权账户中核算的销售材料货款,存出保证金等业务混在“预付账款”或将资金转入预付款转入“小金库”;不合理的预付账款:未按合同进行预付,或未有合同的情况下进行预付款的行为;“预付账款”账户长期挂账。

4.预付账款业务发生错弊的防范

审查企业预付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制度;预付账款是否经过严格的审批,是否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执行;是否建立催收制度;是否建立坏账损失审批制度。预付款必须有合法合同为基础,因此在查阅预付款时看有无合法合同为依据;查阅预付款总账与明细账,看其金额是否相符;查证预付款业务关联单位,是否有虚假的预付账款,以及余额是否正确;查证购货入库记录,有无重复付款,或同一笔业务在“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同时挂账的行为;查证“预付账款”账龄长短及相关的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如果账龄过长,有无利用“预付账款”转移资金或进行错弊的可能。

三、存货账户错弊与防范

1.存货业务的错弊

预算会计记账方法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账表处理;问题;建议

作者参加过几年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发现每年的决算,都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行政事业单位的年终决算报表的数据与单位账务处理的数据要相符。但这一要求,相当多以上的单位达不到。经过对几家单位的账务处理做了研究分析后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账表不符:

一、账表不符存在的原因

1.账务处理不规范

(1)不按资金来源分设会计科目。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未严格按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预算资金和除财政预算以外的资金分设会计科目,账务处理时笼统当作财政拨款(补助)资金来核算;而编制决算报表时,会计依据平常记的收支流水账确定收支结余数,致使支出结余账表不符。如某广电局收到自治区广电局拨来的户户通无线覆盖维护经费15万元,用于支付电费6万元。正确的账务处理:①收到上级拨款,借:银行存款15万元;贷:上级补助收入-非专项资金收入15万元。②支付电费时,借:事业支出-其他资金支出-电费6万元;贷:银行存款6万元。③年终,结转“上级补助收入”科目贷方余额9万元,借:上级补助收入9万元;贷:事业结余9万元。但大部分单位会计核算支付电费时,却这样写,借: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6万元;贷:银行存款6万元。年终,“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结转到“财政补助结转”。错误的账务处理使“上级补助收入”没有支出相抵,结转后的事业结余15万元,“财政补助结转”贷方账面余额为负。

(2)视决算为形式。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年终编制的决算报表与平常账务处理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不了解决算报表的编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以平常会计通过账务处理核算生成的数据为准,完全脱离本单位的账,随心所欲填报相关报表,以致账表严重不符。如《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反映的是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的支出,包括财政预算内资金支出和其他收入支出的合计,部分单位填报此表时,只填财政拨款形成的支出;《收入支出决算表》反映单位整体的收支结存情况,部分单位填报时,直接以财政部门提供的财政拨款数和其他收入金额,全部以收定支,年初年未结转和结余数都为零。更怪异的是编制《资产负债简表》,单位依据科目余额表确定“银行存款”“财政应返还额度”“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资产基金(非流动资金基金)”“财政结转结余”科目数据,把“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作为调节资产负债表平衡的调码,导致预算执行情况不真实。

(3)收付实现制定义理解不清。收付实现制,是指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为标志来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会计核算基础。凡在当期实际收到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凡是不属于当期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均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例如:通过“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的职工预借的差旅费,职工出差归来没有及时报销差旅费,当年没有形成支出,单位会计在编制决算报表时为了与财政结转结余数据相符,虚拟支出,与收入对冲,而会计核算上暂不作支出处理,相关的支出、结转科目与决算报表不符。

(4)基建账并“大账”核算不完整。基建账并“大账”,事业单位自2013年1月1日执行,行政单位自2014年1月1日执行。新制度执行后,应按月根据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并入单位的“大账”,在单位“大账”中对基建相关业务进行“双分录”核算。正确会计处理如例:单位按进度支付工程款项时,按实际支付金额作会计处理:借记“经费支出(事业支出)”,贷记“财政拨款收入(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同时按工程结算金额借记“在建工程-基建工程”贷记“资产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但部分单位会计核算时,只在年终对基建账中的科目进行简单归集,只借记“在建工程-基建工程”贷记“资产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一笔就完结了,基建账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对应的支出没有在单位“大账”里核算,导致“大账”核算不完整。

2.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混用,造成账表不符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业务或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而部门决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采用权责发生制,一般是为了反映单位的负债,但如实反映了单位的负债,就无法反映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如:购入不需安装一台价值50万元的固定资产,用财政资金支付47.5万元,扣留质量保证金2.5万元,且取得固定资产全款发票,账务处理如下:借:事业支出50万元,贷:财政补助收入或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47.5万元,货:应付账款―某单位2.5万元,同时借:固定资产50f元,货:非流动资金基金―固定资产50万元。编制决算报表,支出里直接剔除本期没有发生的2.5万元质保金,造成账面上的总支出与决算报表的总支出不相符。

3.财政部门的要求导致账表不符

(1)收入账表不符。行政事业单位在填制《非税收入征缴情况表》时,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等以财政部门提供的数据为准。而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账务处理和收入上缴国库的时间不一致,单位的收入金额与财政部门确认的金额不同,造成决算账表不符。

(2)收支账表不符。年终,财政部门为做到收支平衡,人为调节预算进度。上级下达的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因种种原因项目当年没有完成实施,造成项目资金无法按工程进度拨付,财政部门只能把余款转到单位设立的基本建设账户,同时要求挝辉诘蹦甑木鏊惚ū碇辛惺樟兄В单位会计核算只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财政拨款收入或财政补助收入”。致使单位决算报表的财政结转金额小于单位账面财政结转金额,而这影响一直持续到项目资金使用完结。

4.决算报表不允许负结余

行政事业单位向同级部门借款用于日常公用支出或通过签订借款合同向发改委借入项目前期费形成的往来款项,单位收到借到的资金,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付款-某某单位”,实际支出时,为确认与往来单位的债务,不能直接冲“其他应付款-某某单位”科目,只能借记“经费支出-其他资金支出”或“事业支出-其他资金支出”,年终,支出通过“事业结余”结转到“事业基金”,因这部分支出没有收入对应,“事业基金”科目有可能是负数。为符合财政决算报表年末收支结余不得为负的规定,单位在编制决算报表时,这部分资金形成的支出不在决算报表上反映。

二、对账表不一处理的建议

1.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

(1)鼓励会计人员通过自学的方式提高业务能力

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承载一个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进而影响一个县甚至一个地区的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多渠道激励会计人员加强自学,努力钻研业务,借助网络信息多媒体技术,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进而加深对业务的领悟水平。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应激励会计人员以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方式,参加不同层次的职称考试,对考试通过者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二是放宽或取消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岗位设置比例,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学习获取更高级别的职称资格。三是对行政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公务人员,工资晋升应与取得同等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相挂钩。

(2)激励高层次会计通过帮带的方式带动低层次会计提高业务能力

财政部门应充分发挥本县高层次会计人员的作用,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让高层次的会计人员包干、划片或分类培训,对行政事业单位素质偏低的会计人员,从原始票据的审核、账务的处理、财务软件的操作以及编制会计财务报表和财务决算报表等方面进行讲解和实地操作,达到顺利完成工作和提高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

2.编制科目余额调节表

事业单位,年终填报决算报表时,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编制合并报表的原理,把事业支出科目按经济分类项目明细过到科目余额调节表,通过分析当年形成支出的“其他应付款”“应付账款”往来科目,对于当年账面形成支出而实际没有支出经济项目,在科目余额表剔除,对以当年的收入清偿“其他应付款”“应付账款”往来科目的债务,在对应的经济分类项加上,以此汇总的金额编制决算报表,可以简单做到收支的账表一致。

3.允许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收支不平衡

《收入支出决算表》是全口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一个会计年度内全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的报表,年末结转结余=年初结转结余+本年收入一本年支出,其年末结转结余金额的大小、正负取决于年初结转结余、本年收入、本年支出的大小,因此有可能为正、为负或等于零。财政部门应根据行政事业实际情况,力求做到部门决算报表的编制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性相统一。

三、结束语

签于以上种种账表不一存因,除去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由单一预算会计体系里两个会计核算方法没有适度融合造成的。2017年1月1日实施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有效避免这一缺陷。《政府会计准则》记录方面主要采用了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核算模式,适度分离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同时又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反映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会计要素。相互衔接以平行记账的方式在同一核算系统中实现预算会计功能和财务会计功能。对涉及现金收支的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不涉及现金收支的其他业务,仅需进行财务会计核算,财务会计核算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用于编制财务报告,预算会计核算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用于编制决算报告。

参考文献:

[1]王国生、王伶、王璋、孙士霞、许江波、翟洪文《新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教材》;(2014)经济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