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综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2:25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篇1

 

1研宄概述

 

学术界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研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六大召开至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一时期,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宄只是停留在学习其某一次会议或讲话精神上,分析总结其在各领域的具体实践成果,并没有把这一时期内提出的重大思想在思想政治实际工作中得到经验上升到理论阶段;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至十七大召开前(2003.10-2007.10)这一阶段,随着党对十六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思想的不断完善丰富,研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多,特别是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数量有所增加,文章大多已经开始注重理论分析,并出现了分别阐述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原则、内容等方面的文章,但是从整体上把握其理论的研宄成果还较少。从十七大召开以后至今,学者们更加注重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和进行理论创新。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研宄者开始注重从整体、系统、全面、科学的角度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研宄。通过设置不同的关键词为检索词,精确检索全选范围内的目前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宄取得了显著成果,从整体上系统研宄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宄者和研宄成果越来越多。这些研宄成果对于提高人们关于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的认识,推动学术界进一步开展系统研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关于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专著尚无;通过检索查找到的涉及其内容的文章较多,但是专门研宄其理论的文章较少,且内容多有重复,创新性和系统性不强。

 

2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思想研宄综述

 

目前,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思想的研宄成果比较统一。大多数研宄者认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

 

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1]多数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教育理论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不例外。

 

2.2科学发展观思想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最新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研究者们在认真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问题已经达成广泛共识。他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出发,指出科学发展观“对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塑造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另一最新指导思想

 

张瑞芬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把社会和谐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另外有学者认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是一切工作发展前进的指导,当然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与发展的指导。因此,其也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之一。

 

3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内容研究综述

 

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十分丰富,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实际工作要求的新内容。目前普遍认为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3.1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又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5]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首先任何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它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个体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坚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现时期,思想政治实践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矛盾,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继续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因此,其必然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为新时期我国各项工作的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当然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应将其纳入到理论体系中来。目前,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研究者还比较少,大多数研究者是分别从重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强调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如张瑞芬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午启贤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3.2创新性的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社会理想、民族精神和道德规范等重要内容,把这些非常重要的方面归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并提出要加强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当前和以后一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7]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给我们明确了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教育人民,它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中心内容。[8]此外,有些研究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四方面内容单独列出来分别作为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如郑永廷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大主题,研究和发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与宝贵经验,研究和发展爱国主义教育。[9]张瑞芬除了强调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之外,她还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单独作为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3.3提出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思想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怎样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0]在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建设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如面临长期复杂严峻的外部考验、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以及党员队伍素质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等。要想解决这些新问题就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党的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3.4强调进行中国革命史教育

 

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阐述了干部和群众学习中国革命史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张瑞芬根据胡锦涛的阐述,总结出中国革命史教育包括的具体内容: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中国社会的特点,研宄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学习他们善于把党和人民取得的实践经验不断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发展理论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善于运用民族语言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回答和阐明中国革命理论和政策问题的理论方法。[11]此外,有些研宄者还指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以及生态道德教育,都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4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原则、方法和途径研宄综述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胡锦涛同志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和现实要求,提出了一些具有新时期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原则、方法和途径。

 

4.1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原则方法研宄综述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规范着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时刻遵循的方向和指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2]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原则得研宄,大多数研宄者认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和现实要求,赋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以新的内容,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理念,充实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原则。另外,有的研宄者还认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也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

 

目前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的研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其主要包括四种方法:

 

把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理论创新相结合。

 

4.2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途径研宄综述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研宄者普遍认同的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途径有以下三个,即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党内教育;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党内教育;以颁布中央文件和召开中央工作会议的形式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视角

abstrac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sapracticalactivityhasitsownuniquerule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Lawisanimportantpartofbasictheoreticalresearch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thasincreasinglybeentheconcernintheacademiccommunityinrecentyears.Sofar,theacademiccommunityhascarriedonawiderangeofdiscussionsonthedefinition,contents,useandotheraspects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ndhasachievedfruitfulresearchresults.Butgenerallyspeaking,theresearcho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sstillinsufficient.thispapersummersizesthestudies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ithaviewtoprovidingausefulreferenceforpromoting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ofurtherin-depthresearch.

Keywords: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lawstudies;visualangle

上个世纪80年代起,学术界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逐渐深入,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学术界有10多部著作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了专章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关的专著有一本,即张世欣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从1979年到2008年,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主题的论文有225篇,其中题名中含“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论文有18篇。自1995年至2008年,收入“人大复印资料”政治类、教育类、文史类的文章中,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有7篇。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结果显示的相关记录有40多万条,不过其中重复的网页很多,真正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记录并不多。本文拟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成果做以下综述: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学术界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主要存在以下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第一种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这种观点认为,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一个体系,是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规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诸成分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

第二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广义和狭义来解释,“根据规律的定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可以得出,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并经过高度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最根本的规律。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现象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2]

第三种观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为出发点,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即由教育者的主体期望同受教育者客体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指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3]50。

由于人们的立足点以及思考方式的不同,而且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明确,所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很难达成完全共识,但是相对而言,大家比较认可的是,从规律的定义出发引申出来的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的现象。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有多少相互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或矛盾,就有多少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存在。”[4]136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究竟有哪些,对其如何进行分类,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学术界已对此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并形成了多种观点。有的学者直接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做了层次划分;有的学者则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角度来描述,有的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角度来描述;也有的学者并没有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是从其他方面思考,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概括

张蔚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可以概括为依据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党的事业的需要来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目的任务、教育内容、方针原则、方法艺术、改进创新、队伍建设和组织领导,以保证无产阶级事业胜利进行[5]。尽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思想政治工作演变和派生而来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在一定意义上能代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概括

有些学者并不是讲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进行了概括。王建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有三条,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6]。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包括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分析规律、自我同一规律[7]。张耀灿、陈万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三大规律: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8]。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层次的划分

有的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了层次划分,如李玉深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有外部与内部规律之分,外部规律可以概括为: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政治所决定,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相适应,并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服务;内部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规律,即灌输、疏导、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9]。黎群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之分,基本规律就是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的作用和反作用的规律;具体规律有两类,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部非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另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事物相关联的规律[10]。陈成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规律,简称为适应超越律。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很多,具有全局意义的有三条,即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协调控制规律[11]。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服从与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是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协调和控制多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规律;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规律;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相统一的规律。”[3]51还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教育,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预期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是方向目标可控律、主体客体认同律、规范影响选择律、事理统一增效律、需要行为引导律、内化反复渐进律[12]。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视角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思考和研究越来越深入,其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宽阔,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放在哲学领域去研究,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有的学者则分析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等,现归纳如下:

(一)从哲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有的学者从哲学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联的实在内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首先和主要是在哲学生成过程中形成,它跟其他规律一样是人类的认识对象;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生成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认识活动,它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和发现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诸现象之间的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即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践行和表象。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哲学品质主要有三点,在本体论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在认识论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人脑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固有的本质联系的理论抽象,它具有主观性;从辩证逻辑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联系的范畴和发展的范畴,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二者同构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完整的科学的认识。从哲学领域研究,得出结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系在哲学那里就是这样被建构起来的:作为世界观意义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诸现象之间的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和作为方法论意义存在的由这种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所得出的认识结果——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4]137。

从哲学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我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有利于我们更好、全方位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二)从全球化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有的学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视域中,人和社会、人和世界、东方和西方的关系呈现出新关系质态,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应与时俱进,遵循自身特殊的规律。有的学者认为这些特殊规律主要包括四点,第一是动态平衡规律,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球与植根本土张力之间以“现代化”为支点保持的一种互动平衡。第二是和而不同规律,即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是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冲突与融合的矛盾发展过程。第三是开源引流规律,即一方面挖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的、能够与现代文明相衔接的东西,将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用当今全球思想政治教育之优秀成果丰富、扩展、淘洗、提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第四是整合超越规律,即本土思想政治教育在与全球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中互补共生、综合创新、批判构建,形成自己富有生机的个性特色,更好地在全球化时代起到规范社会活动、调整人际关系、升华人格境界之功能[13]。

(三)从特定层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有的学者通篇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规律,如有的认为“情感互动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双方的信息传递也是双方情感互动的过程。采取适当方法积极引导情感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14]有的学者专门对“适应超越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认为适应超越规律就是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从受教育者的现有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发,又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实践的时代要求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不断完善的规律[15]。有的学者则重点谈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等。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运用

尽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可以正确运用规律。如果遵循了规律,按规律办事,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那么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如何遵循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术界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有的学者认为充分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发挥其作用的首要前提,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必要条件;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重要条件,所以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要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16]。

有的学者则从具体的操作方法上讲,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作用,就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改变那种“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多采用“协商对话”、“民主讨论”等双向交流式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必须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个人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还要注意净化教育对象的外部环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特别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善于发现和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坚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启发人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养,以形成自律道德[17]。有的学者认为,应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要统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还要切忌空谈理论,要贴近社会实际;教育方式和载体亟待创新;要充分发挥好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确保教育的效果[18]。

综上所述,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已经展开,并逐步深入,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理论研究还是很不够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其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究竟有哪些,目前还处于争论中,还没有达成共识。再次,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文献太少,受到关注的程度也还不够,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力度,不仅是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研究空间还很大,同时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4.

[2]黄少成,陈拥军,傅安洲.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单一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多样性的对立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32.

[3]姚庆武,陈姬.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50.

[4]胡沫,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哲学视域[J].江汉论坛,2004,(8):136.

[5]张蔚萍.谈谈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1,(4):17.

[6]王建华.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1997,(5):13.

[7]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170.

[8]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6.

[9]李玉深.形势与政策[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1:205.

[10]黎群武.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规律[J].咸宁师专学报,1998,(2):13.

[11]陈成文.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具体规律[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1,(3):7.

[12]张庆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析[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4,(4):94.

[13]毕红梅.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7):56.

[14]胡文明.略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互动规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101.

[15]刘伟.对思想政治教育适应超越规律的释疑[J].桂海论丛,2007,(5):56.

[16]张丽华.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运用[J].求实,2005,(6):82.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224-0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对近年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进行及时整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克服该问题研究过程及内容的感性化倾向,是相当有必要的。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探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粗略统计,从1989年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直接指涉文化问题研究的论文有300多篇,专著、博士论文4部,有10多部专著进行了专节研究,这凸显出这一研究问题的现实价值[1]。但是,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热潮,我们更需要热问题冷思考,一方面,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另一方面,要对其研究的重点和盲点进行反思,这对于推动这一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总体审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有的学者从文化底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2]。有的学者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进而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特征、功能和运行等[3]。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个文化系统进行思考,努力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观察思想政治教育[4]。有的学者是从文化整合功能视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发挥文化整合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促使社会文化体系关系和谐、增强和提升社会自身有序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进而讨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路径选择[5]。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系是一个由众多衍生功能组成的复杂结构,精神文化功能是核心功能,物质文化是作用对象、外显、载体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精神文化,发挥文化建设功能的外显和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物质平台[6]。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对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建构、塑造和导引的作用、影响、能力及其结果[7]。有的学者甚至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8]。还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9]、高校网络文化视野[10]等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看做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内容有所交叉的系统,进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定场景中去看文化,或从大文化的特定场景中去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理论内容。这就忽视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内涵和逻辑结构。而本文则试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身的逻辑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领域旨在回答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是什么。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为核心构成的一组概念体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和专属性。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首先必须先了解文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将文化视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我国学界的“文化”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广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观是将文化定义为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意识形态。在这里,我只认为最可取的是广义的文化观。广义的文化相对于“自然”而言,“文化”即“人化”,是人活动的成果及其活动的模式。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时,许多学者往往从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进入这一领域,并研究其功能、特征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文化安全的关系等。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宏观和表层的研究,将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需要从微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进行理论建构。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过程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的有形客观存在,其表现为看得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则、原则以及技术层次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中最表象的、为人感知的层次。这个层次即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第一个层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精神或价值以及这种精神内涵得以表达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及过程。(2)思想政治意识或者观念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第二个层次是第一个层次的萌芽及其观念化。它承担着双重的任务:一是将社会总体文化精神转换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一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又表现客观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客观文化发挥社会功能,即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中输入和输出的双重功能。(3)运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脚、牙齿及其活动方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运转方式。这个层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生存的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调整的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推动本学科领域理论体系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差异性和流变性。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异中有同。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流变性也不是毫无连续性的变动着的,而是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其他文化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道德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观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三大功能:认识功能、创造功能和践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功能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认识、了解、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表象的过程,而是能动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为前提的,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中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创制、完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体系等的功能。创造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需要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并设计、选择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整方式,而后在社会实践中创制新的规范或者改变旧有的规范,从而达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提出新的调整方法和方案,或者是吸收外域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华并内化到现有的理论中去,从而达到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再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指导人们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推动其实现的功能。当人们选择某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行为的具体行为方式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及其评价便会参与决策的过程;当人们选择某项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便会做出相应的评价,从而决定取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视角之一,是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的统一。学界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能够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这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及其逻辑结构的微观把握,它需要在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1]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9.

[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7.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2007,(11).

[6]王革慧.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J].理论导刊,2007,(5).

[7]刘先进,李经纶.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J].求实,2007,(5).

[8]李焕明.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研究现状;综述

[作者简介]杨媚,德州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山东德州25302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10-0163-03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广大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就此进行的探讨对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大有助益。

一、研究现状

王礼湛、余潇枫认为,教育者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所体现的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要求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对思想品德的要求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现状的矛盾、教育对象自身发展的要求与其思想品德现状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环境的矛盾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既规定着过程的性质和基本方向,又是它的动力和源泉,随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不断产生,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进展。

朱仁宝有关德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动机是激励人的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直接推动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内容并转化为自身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而需要则是动机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动机产生的内部因素中包含着人的信念、道德理想、个性的心理品质等因素引起的动机。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和反映。激励内部动机是培养受教育者正确动机的根本方法。激励内部动机可以主要从受教育者的迫切需要、有效兴趣、追求理想、坚定信念、树立牢固的世界观及提高抱负水平几个方面着手。

刘居安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方面谈动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简言之,就是接受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机。动机因需要而产生,没有接受主体的需要,接受主体的行为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因此,复杂多样的接受主体动力可以概括为四项,即物质利益的需要、获取知识的需要、追求真理的需要、政治参与的需要。

段文阁认为在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动力问题上,一方面要看到个体内在道德需要在个体道德发生中的价值,但又不能夸大这种价值,甚至把个体道德需要看成是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唯一动力。另一方面则要充分认识到社会道德需要在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梅子、尚金声指出:良好的情感是良好品德行为的动力。情感在个体的品德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于钦波提到: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因素也将成为个体思想道德形成的动力之一。

亓凤香认为: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启动和展开,是由个体的内在动力系统和外在动力系统有机结合共同推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是由个体所感受到的外界客观存在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接受并能推动个体践行各类社会规范的压力。它以社会需要为核心,通过社会推动、社会强制和社会反馈等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外部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是必要且重要的,社会应该通过制度建设等途径以保障适度的外在动力。

张军指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多端性,“受者”和“传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转变观念,研究受教育者的需求心理,建立受教育者的接受机制;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途径,形成载体合力;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的监管机制,从接受主体角度出发,对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和接受规律进行研究,才能转化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动力。

何琪峰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具有生活性、复合性、动态性的特征。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就要树立动力意识和观念;完善高校领导体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

二、总结

学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观点众口不一,但从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四点:

(一) 的确存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的动力。虽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尽相同的见解和观点,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大家都肯定的,那就是的确存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展的动力,并且这一动力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发生着影响,也同样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共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和开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是为了更好地施行这一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准确实现教育目标。

(二)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即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是有意识、有思想、会行动的人。这就决定了这一教育活动不可能像往盘子里倒东西一样,倒进方的就是方的,倒进圆的就是圆的,一成不变。受教育者的知识背景、文化积累、社会关系、心理特征等等在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了,因而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施教,一成不变,而是必然要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把接收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加工整合,变成自身思想体系的一部分,然后体现在行动上。鉴于受教育者的这种特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动力就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角度、深度、层次不大相同。对于某一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不同的学者可能持有不同的意见,表述的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观点。就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这个问题而言,学者们的考察视域主要集中在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在已有的研究中,也曾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动力的理论。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表现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中,同时又是在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以王礼湛、余潇枫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将这一哲学原理延伸到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认为矛盾同样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他们侧重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对对矛盾以及矛盾解决的途径,描绘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是如何一步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走向深入并最终达到制定的教育目标。还有一部分学者则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认为动机是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发动力,而动机产生、发展的内部原因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的各种需要,需要是各种动机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动机则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和反映。需要与动机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离开了个体的内在需要或者说动机,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产生行为的结果也就不存在了。但应该注意的是,持这一派观点的学者并不同时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部矛盾是它的动力,只是就这一方面所作的探讨并不多,有的只是在研究成果中作了概况式介绍,没有作为研究重点。鉴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一派学者所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方面的研究无论是针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无论是针对群体还是个体都始终集中在对人的研究,对于社会、国家、教育机构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的动力有哪些、来自何处则鲜有涉及,这不能不说是遗憾之处。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篇5

关键词:红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61-02

红军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军政治工作史研究的重要问题。红军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散见于各种著作和论文之中,研究的线条和发展趋势不是特别鲜明,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个领域的观点作一必要梳理,以促进红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研究。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关于红军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红军思想政治教的研究蓬勃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工作有两项:在这一时期关于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的选编工作开始进行,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就是当时的中国人民政治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编写了《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其中第一册的大部分和第二册、第三册是红军时期我军各级组织有关军队政治工作的文件汇编,也有少量的回忆录,回忆录的收编是为了弥补著名战役历史资料欠缺的不足。这些资料为我们深入研究红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原始资料。

另一项工作就是党中央号召和提倡老同志写回忆录,一大批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出版了回忆录。我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历史的回顾》。元帅的主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战时军事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军事上的胜负直接影响人的思想状态。“一个指挥员,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打有把握之仗,打胜仗,万一打了败仗,也要争取不吃大亏。否则,连吃几个败仗,死伤一大堆,再有战斗力的部队,也会把士气打下去的。新部队的使用,尤其要注意这一点”[1]190-191。第二,运用编顺口溜的方式做敌军瓦解工作,这些顺口溜抓住了敌军下层士兵的心理,减少了我军的伤亡,效果非常明显。敌军“了解我们的政策,在战场上往往朝天放枪,不打红军;红军冲上来,不作任何抵抗就乖乖交枪”[1]192。第三,经常性的政治教育和阶级教育是形成红军顽强战斗作风的重要环节[1]236。第四,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干部和老战士的急躁情绪有发展,管教方式简单化,埋怨四川兵落后、难带,打骂新兵的现象屡有发生”[1]309。“当然,政治教育上的形式主义、简单化的现象还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1]310。

这两项工作,前一项工作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主要是为研究提供原始资料,而第二项工作和前一项工作相比较则具有双重功能,一个为研究提供原始资料,二是初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时和今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二、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红军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学科日趋成熟,这一段时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学术观点百花齐放。

(一)关于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周石峰认为在红军长征时期在西部在好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当时党和红军主要从坚持民族平等、独立和团结的主张,建立少数民族革命组织、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少数民族习惯文化几个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184-187。马贵燕认为红军时期我军主要从四个方面作好敌军思想政治教育:扩大士兵运动,优待俘虏,开展土地革命,开展生动活泼的政治宣传[3]。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的研究

肖小华认为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红军宗旨和任务教育,革命理想和信念教育,民主思想教育、革命纪律教育[4]19-20。井冈山时期红军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说理引导法,榜样示范法,渗透法,制度保障法[5]28-29。这种总结总体上涵盖了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朱国铭对红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化装宣传这种形式进行了一定研究,认为化装宣传是类似于戏剧,但比戏剧道具等方面要求更为简单的一种宣传形式[6]57-58。化装宣传资料不多,一直是军队政治工作史研究的难点问题。

(三)关于重大思想政治教育事件和红军领导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研究

肖小华把的思想教育思想分为四个方面,“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干部教育”、“政治工作的基础在连队”、“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提高部队的战斗力”[7]31-35。作者通过对当时红军代表人物的研究,把红军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深入和具体,也标志这方面的研究由粗线条的宏观研究进入细致多样的微观研究。侯宝成认为,古田会议“奠定了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总结了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揭示了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本质”[8]47-50。这种概括摆脱了从军史角度评价古田会议,而是从思想政治自身发展规律角度阐述了古田会议的历史地位,具有很强创新性。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总结和现实启示

江小惠把长征时期红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总结为“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密切结合红军的行军作战任务,始终突出官兵的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解决部队的生活实际问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内容,确保取得实效”[9]36-43。这篇论文的特点是,对历史资料的运用比较自如,每个观点都有大量的历史资料作支撑,感觉文章有血有肉。李德芳、杨素稳视角独到,以农村为研究范围,把整个土地革命战争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总结出四条经验:“注重调查研究,以正确的政策争取农民;立足中国农村现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农民;注重宣传策略,以多种形式教育农民;重视农村党员和干部教育,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10]72-76。但唯一的缺憾是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但运用的历史材料都是江西苏区的历史资料,而且没有1931年以后的历史资料支持观点,材料有片面之嫌。肖小华、魏清源总结了井冈山时期党和军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训,作者把教训总结为“损害了部分中间阶级的利益”,“对中间阶级和知识分子团结得不够”,“错杀袁文才、王佐,使广大民众对党和工农红军产生误解”[11]26-27。这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历史地看待红军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开始。客观来讲,红军幼年时期处于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处于探索阶段,难免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五)红军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面的研究

孙梦云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红军早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自觉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对红军群体心理失衡的表现、成因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探索,并通过心理调试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有效地扶持了红军群体中的闪光点,抑制了消极面[12]118-121。李书吾认为红军以“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神圣军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核,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选择和创新,集中体现在肇创期“以进步的精神贯注其中”、曲折发展中的“反对本本主义”、战略转移中的“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等标志性口号上[13]34-42。李书吾从文化选择和创新的角度研究红军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变化,可谓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大有探索我军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之势头。

近年来关于红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文逐年增长,表明学者对红军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非常重视,其中不乏高质量的论文。但总体来讲还有很多不足,首先,把红军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的论文还不多。其次,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成果不多。再次,对历史资料的运用还不够娴熟,材料重复使用,缺乏挖掘新材料和认真研究老材料发挥其价值的作风。最后,研究层次不高,还停留在叙述历史总结经验的层面,探索思想政治发展规律的论文太少。

综上所述,纵观三十多年关于红军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其经历了一个由零散到集中,由浅显到深入,由自发到自觉,由文学描述到学科研究的过程,对红军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大概经历了进行历史描述,总结历史经验,探寻历史规律三个阶段,我认为第三个阶段刚刚开始,还需要不断深入推进。

参考文献:

[1].历史的回顾[m].北京:出版社,1988.

[2]周石峰.长征时期我党加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点[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3]马贵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对敌军思想政治工作述论[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8.

[4]肖小华.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J].党史文苑,2007,(3).

[5]肖小华.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J].世纪桥,2007,(10).

[6]朱国铭.中央苏区党的宣传工作[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08.

[7]肖小华.井冈山斗争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J].梧州学院学报,2008,(5).

[8]侯宝成.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源头在古田会议[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1).

[9]江小惠.论红军长征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创新[J].军事历史研究,2006,(3).

[10]李德芳,杨素稳.论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经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2).

[11]肖小华,魏清源.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党凝聚民心的经验及教训[J].大连干部学刊,2008,(8).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篇6

一、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研究概况

以中国知网(CnKi)?槠教ǎ?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的地位的相关期刊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以2006-2016年这十年间的研究成果,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为检索词,分别进行“主题”、“篇名”、“关键词”的高级检索并进行总结。

在2006-2016这十年间一共检索到的关于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论文大约有63篇。其中约有32篇论文涉及到了“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的研究,并且论文作者也明确表明了自己对于此问题的观点。其次,本文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涉及到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著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著作的研究,没有限定具体时间范围,而是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原理出发对知名学者相关著述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总结。主要参考了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孙其昂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陈秉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罗洪铁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著作。

二、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研究概况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大致归纳为四种主要的观点,即本质说、原则说、方法说、职能说。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既把“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又视为方法的情况。

(一)本质说

有的学者将意识形态的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向社会成员传导和灌输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1]刘书林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守“灌输论”的缘由》中指出:“根据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我们认识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都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2]侯爽在《关于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研究》中指出:“意识形态的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3]。

(二)原则说

有些学者将灌输理论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金鑫在《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坚持灌输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4]。王文在《灌输理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运用》中指:“灌输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与宣传,它不属于形式的范畴。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的实现而言,灌输更多是作为一种原则”[5]。张志丹在《文本视域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兼议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指出:“灌输原则既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原则,它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需不需要教育的重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原则。”[6]

(三)方法说

有学者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指出:“理论教育法也叫理论灌输法或理论学习法。[7]张耀灿、陈万柏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理论灌输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8]孙其昂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基本原理》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主要有宣传灌输法、实践方法、示范方法、运动整风方法、疏导方法、激励方法、审美方法。”[9]罗洪铁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0]余斌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灌输”的论述及其启示》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应当是说服,而‘灌输’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1]

(四)职能说

有的学者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职能。由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是:灌输、转变、调节、激励”[12]。由陈秉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经常性的社会职能。”[13]就其词义来讲,灌输表示输送、输入。就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而言,是指教育者利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播和输送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思想,也包括引导受教育者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学习和接受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

三、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研究概况评析

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成果。灌输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知识与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大的应用价值。关于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问题,以上学者大多数认为灌输是一种方法或原则,还有一小部分学者认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或职能。各位学者对于同一问题,之所以会有“原则说”、“方法说”、“本质说”、“职能说”这四种见解,是基于灌输的不同视角造成的。(一)基于灌输内容的视角,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

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学者,主要是基于灌输内容的角度。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直是统治阶级维持巩固本阶级统治的重要方式,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阶级的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统治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本阶级需要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灌输给受教育者,从而教化受教育者,使之成为本阶级需要的公民。根据列宁对灌输理论的阐释,灌输能够将靠公民自身无法产生的意识通过一定的形式,从外面输入进去。所以当灌输的内容是本阶级需要的意识形态时,可以将其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二)基于灌输功能的视角,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原则或职能

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以及职能的学者,主要是基于灌输功能的角度。灌输能够把本阶级需要的思想、观念输送给受教育者,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与社??发展保持一致的思想,获得一定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从始至终都要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观念,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例如,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合法地位,将“君权神授”的思想灌输给被统治阶级,使其自愿臣服于自己的权威;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为了使人们产生革命的理论,就将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灌输给无产阶级。从中可以看出灌输在使人们接受一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它与教育的功能极为相似,甚至可以看做是一种教育。从灌输的功能视角来说,灌输能够宣传特定的思想、观念,能够教化受教育者。所以可以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及职能。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篇7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25-02

通过对国外相关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本论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阐述道德教育或公民教育以及教育管理等的相关问题,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资源管理、管理模式、管理方式以及互联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研究

国外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实现目标管理大多都是在道德教育的目标指导下完成的,并将其作为目标管理的衡量标准和评估依据。

随着上世纪末品格教育的兴盛,在国外的许多高校,特别是美国学校,逐渐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主流。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前主席托马斯・里克纳在《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中提到,历史上的每个国家都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品质养成和德行培育,其目标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聪慧、高尚的人,让他们了解做人的基本品质,唤醒青少年的爱心和责任感。可见,品格教育的目标即是努力将青少年塑造成为具有良好品格的人。阿米塔伊・埃蒂斯尼在《品格教育的社群主义视角》中探索了品格教育目标的核心内容,包括:确认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内在的移情能力,促进学生与他人的依恋关系;传授来自于合法性权威的纪律准则,使其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在信仰体系三个方面。

新加坡高校以造就一批具有国家意识和民族价值观的“新加坡人”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新加坡有关部门发行的《共同价值观》一书将个人与家庭的精神信仰和社会与国家的价值观目标统一起来,构建了本国民众普遍接受的五大共同价值观体系: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日本的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道德教育目标,具体表现为:培养人们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使社会和国家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努力打造和谐共生、安定和平的国际社会环境;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对生命怀有敬畏之情。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管理的研究

国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相关的课程、活动以及其他文本表现形式等为载体传播符合国家和社会要求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其资源管理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亚瑟・J.施瓦兹在《在高度自治时代传播道德智慧》中认为,将赖以生存的箴言和荣誉准则传递给年轻一代,可以优化他们的行为,提升他们的人生目标。她将箴言定义为根本原则或行为准则的简明公式,构成了文明社会的“记忆银行”,这些警示名言对超越了某种特殊文化和社会的习俗传统的根本原则进行了浓缩处理,以其简洁性、令人难以忘怀的本质、有效性以及持久性而具有吸引力,并蕴含了明显的道德目标。

阿米塔伊・埃蒂斯尼将目光投向家庭、学校、志愿组织及宗教场所等社会机构,试图将它们作为参照点,从中寻找我们必须传递给年轻人的价值观。她认为学校应该教授整个社群所共享的价值观,被视为原生态的社区;家长们需要全面、深入地参与学校政策、课程、纪律、社区服务等内容的制定与实施,尤其是在价值观问题方面;培育公民责任意识与技能的有效方式是适当开展社区服务,让学生在“做中学”而非单纯地学习;公司与小型企业应与学校合作,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加强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与习惯,帮助学生塑造品格。可见,国外的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公司、企业等社会组织机构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主要是以教育管理理论为基础的,它指导着学校教育与行政工作者的管理行为。英国的托尼・布什教授在《theoriesofeducationalmanagement》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六大管理模式,基于其在目标、结构、环境和领导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将其划分为正规模式、学院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模糊模式和文化模式六种。

正规模式将高校当作一个系统来对待,强调它是具有等级性的系统,要合理体现组织中管理者的权力和威望,并设法通过理智明确的方法来达到与教育目标相符合的目的。

学院模式强调决策应该以民主原则为基础,遵循其规范性,教师可以凭借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拥有专业权威,并将这种权限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形成组织的共同价值观。

政治模式把注意力放在组织的群体活动上,由于个人在组织中所追求的利益具有多样性,难免会导致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协商和谈判实现个人、群体与组织的统一。

主观模式强调组织中个体成员的信仰和认识,并对组织的现状赋予不同的含义,认为当中固有的结构体系是每个个体相互影响的产物,因而更加注重个体目标的实现。基于组织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它并没有设立明晰的目标,其结构也不是固定的,日常工作难免会呈现出复杂的、不稳定的情形,而模糊模式的运作主要是针对这一点,这样可以加深个体对组织的了解。

文化模式则注重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个体的思想和行榉绞揭约靶叛龊图壑倒厶逑凳亲橹文化的核心,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促进组织共享认识观念的形成。

上述六大理论模式的变迁综合反映了国外学者在批判与发展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的深入探究,为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四、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的研究

国外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有其独具特色的方法和形式,收到了良好的实施效果。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在《道德教育的哲学》中着重介绍了“公正团体”行为培养法。所谓“公正团体”行为培养法就是在遵循公正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公正的机制并创设公正的团体,在团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公正观念和行为的方法。学校可以积极利用集体教育的力量,充分发挥民主管理的作用,实现教育与管理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他还指出,民主管理有利于创造公正的团体氛围,特别是实施直接的民主管理有助于在团体中形成平等、公正、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道德教育有效开展的要义就是运用这种团体教育与管理互为补充的方法,让每个学生接受道德感化。

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一书中探讨了价值澄清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学理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与管理学领域的人本管理思想不谋而合。它的着力点主要是从学生主体出发关注他们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作出明智的选择,在评判自身的过程中帮助和体谅别人,与他人以诚相待,培养个人的能力。这种方法的运用侧重于将人本主义管理思想贯穿到道德教育中,在改变先前以硬性灌输或道德说教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和形式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学生关于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主体性认识,他们的价值观养成将通过对多元价值观的评价和澄清,帮助青少年形成科学的价值认同。

综上所述,公正团体法和价值澄清法是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的两种重要形式,并在青年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五、关于互联网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研究

现代互联网的发展处于深度融合、加速创新、引领转型的新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互联网+”这个概念是在我国首次提出来的,国外并没有这样的提法,而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大多是以互联网为时代背景的。国外学者关于互联网用于意识形态传播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研究,主要理论成果归纳如下:

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以确立一个有系统的信息社会理论为目标,考察当代世界信息技术的基本性影响;立足于开放、融合、共享的网络社会,叙述了新信息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动力。他认为,网络社会具有产生信息主义精神、构成新的社会时空、促成信息城市出现、形成新的社会认同的特殊功能。他将具有普遍性社会范式的信息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文化模式来研究,针对新兴网络形态的社会模式认同感的淡漠,卡斯特提出了建立国家和社会认同感的策略,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注重发挥国家和社会的作用,对阻碍社会运动和损害国家共同体利益的行为进行驾驭和控制,使人们重新认识并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进一步提出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民族主义的传播工具等相关理论。马克・波斯特的《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考察了互联网时代电子媒介与传统交往方式的差异,并认为这种差异深刻地影响了人们感知自我和现实的方式。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国外高校在网络社会及数字化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在探究利用网络载体进行公民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利用互联网提高高校学生政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实效性的技术操作方面,BarbaraJacobyandassociates在《Civicengagementinhighereducation:conceptsandpractices》中提到在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发挥公民教育效果。Black,Lauraw.在《Blog,Chat,text,ortweet?UsingonlinetoolstoadvanceadultCivicengagement》中探讨了从web1.0到web2.0时代,如何利用出现的众多在线交流工具提高学生的公民教育效果。may,Vaughn在《politics,internetassignments,andCivicKnowledge》中提到美国政府如何利用互联网来提高高校学生对公民教育的认知,其中通过访问公民教育的专题网页来获取相应知识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Banaji,Shakuntala在《FramingYoungCitizens:explicitinvitationandimplicitexclusiononYouthCivicwebsites》中讨论的就是公民学习网站的目的、青年公民使用网站学习的动机、^程分析和学习效果等。

在国外,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交叉研究仍属于公民教育及其管理的探索领域,并将其作为切入点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加之网络时代下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使互联网日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的工具和实施管理的有效手段与重要途径,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将会逐渐丰富并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美)威廉・戴蒙.品格教育新纪元[m].刘晨,康秀云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篇8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叛逆、迷茫、没有理想。其自我意识较强,让他往东,偏要往西。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感觉现实生活和理想社会有很大落差,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每天混混沌沌混日子,消极度日。

2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的意义

2.1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已经不单单是政治方向教育的问题,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个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的组成部分,和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一样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而大学生之所以成为有用的人,前提和基础首先是要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受到制约,很大一个原因是源于学生内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在高职院校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2.2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有力保证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政治理论教育,强调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方针路线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等,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学习心理的指导、情感和情绪的教育、健全人格的培养等。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的仅仅是政治功效。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应用,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有力保证。

2.3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实际需要

近年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似乎走进了一个死角,模式单一、老套,方法僵化、死板,没有掌握学生的基本特点,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将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的方法外延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无疑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带来新的突破,寻求新的工作路径和手段,以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的途径

3.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职院校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生一入学就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结合实际情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培养学生做一个积极乐观、人格健全的人。二是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就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样的状态才是健康的表现?如果出现了不健康的表现,如何判断其严重程度?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应该交由哪些机构来辅导或治疗?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有哪些?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意识到,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才能用全面、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应对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要鼓励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考取资质,获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

3.2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每一所高职院校应按照心理咨询标准,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完备的心理咨询场所。为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学生提供一个温馨、私密的空间,使其打开心灵枷锁,释放压抑,排解情绪,卸掉包袱,获得心灵的安慰和家的感觉,做好陪伴者。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和责任鼓励有心灵困惑的学生打破自我防线,主动走进心理咨询中心。

3.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通过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校园实践活动,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如充分利用“5.25”的“我爱我”活动,开展一系列的“心灵导航”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团体训练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告别说教、告别灌输,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用身心去体验、去感悟,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4建立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教育网站

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加强与学生在网络上的互动,利用学生善于运用网络、依赖网络的特点,在网站中植入大量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网站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通过网络主动学习的动力。

3.5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直接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现状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的研究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这几种观点。刘海春从需要论角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体属性满足社会与人需要的一种关系范畴”[1](p.19)。沈晓梅从价值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它通过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两个层面体现出来。”[2](p.77)李江凌将其归纳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意义,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效果,能够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提出、倡导、组织和实施者的利益和需要的功能和效益,能够促进主体所统治的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3](p.74)。武云虹、季泽军从主客体关系角度出发认为:“从主客体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效用和意义,是其在其实践活动中合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只有在主体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了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才能实现。”[4]虽然目前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含义的厘定有不同的标准,但是被认为最为权威的表述是项久雨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界定。他从哲学角度进行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式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结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5](p.46)目前理论界大都引用了这一提法。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划分标准

从价值主体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区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从具体来看,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条件和依据分,从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角度来看,有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2)从价值的功能来看,可以分为保证价值、导向价值、凝聚价值、激励价值、调节价值、转化价值;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实践价值;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时代价值功能。(3)从价值的性质来看,有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可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4)按效果显现来看,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5)按评价分,有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划分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价值形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根本就体现在人的价值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发展问题,它能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1](p.20)。(2)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一定的社会所承担的,旨在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一种教育活动”[8](p.50)。(3)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9](p.130-134)。(4)从价值客体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导向、精神动力的激发、个体人格塑造、个体思想和行为规范四个方面”[9](p.174)。(5)从个体主体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社会化方面的价值,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人生课题方面的价值。”[8](p.50)总之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等社会价值,而且具有个体价值,即能够满足教育者的物质需要,实现教育者的精神提升,能够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受教育者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政治品质和健全的个性心理。”[10]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有关人的发展作用问题上一直没有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作用逐渐得到显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实现个人价值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只是放在理论研究上,至于如何实施以及如何改变人们思想观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见还是比较少。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目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内容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范围来看,其社会价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发生作用而呈现出来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5](p.206-216)张耀灿、郑永廷等根据时代的发展,补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还应该包括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与时俱进的发展价值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9](p.184-185)(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本质和功能来看,“其价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满足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的需要,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中具有积极的意义。”[2](p.77)目前我们所发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是从以上观点去考虑,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四)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9](p.50)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因此它具有个体价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能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发展,因此又具有社会价值。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实质

思想政治价值的实现,其实质是价值客体的主体化。项久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角度看,就是自身主体化的过程,哲学上称为客体化过程,仅把价值的实现理解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表面的、肤浅的。其实,这并不是价值的真正实现,价值的真正实现是客体对主体产生实际的效应,即产生实际作用的影响。价值实现是客体作用于主体,对主体产生实际的效应,这个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的客体主体化过程。客体主体化正是价值实现的实质。”[5](p.187-188)李江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实质是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即经过教育者改造过的被教育者的价值的实现过程。这一过程,不同于物的价值的消费过程。物的价值的消费过程,就是物的原有价值的消失;而被教育者思想政治价值的消费,不仅他自己原有的价值不会消失,而且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3](p.74)以上观点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实质做了相同的论述,代表了目前理论界大部分研究者的观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从人的发展需要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课题只有满足了人的需要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李江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是受教育者在所接受的政治思想的指导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现实地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过程。受教育者由于接受了一定的政治思想,就会在这一政治思想的引导和指导下,在这一政治信念的激励下,用自己的行动去履行自己的政治责任、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以自己的行为维护着主体所倡导的政治思想、政治秩序和政权,推动着社会的发展。”[3](p.75)项久雨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有三种,一是根本途径,二是基本途径,三是具体途径。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指出实践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人在世界上的自我肯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途径主要是灌输途径和接受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具体途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堂教育。包括“两课”教学、专业课渗透和人文选修课等渠道。二是管理教育。包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以及社会成员的自我管理等。三是因特网教育。四是自我完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实现等。[5](p.272-282)以上几种观点中,项久雨的观点比较全面、具体,现在理论界大都比较认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式也因该必须与时俱进,需求更多的实现途径。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的专著较少。由此可见,该领域的研究空间较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刘海春.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本回归[J].思想教育研究,2004,(4).

[2]沈晓梅.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回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3]李江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和实现[J].求实,2006,(3).

[4]武云虹,季泽军.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再认识[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08.

[5]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的三个维度[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8]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8).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研究成果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重要性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作用方面出发,我们可以知道其作为一种疏导人的心理发展、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以人作为其学科发展出发点和基本点的。在这个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包含了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这一内在价值取向的影响和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发展才能得以存续和发展下去。[1]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资源内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是以多种现实和历史的人文内容为发展的原动力的。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精神是其主要内容的重要体现方面。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一种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的精神意志,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内容。其次,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社会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理论来源。再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建设架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是一个多维度、多方位和全角度的理论系统,在实际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当中,可以从其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建设。在纵向上,应该深入到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土壤当中,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为中心点,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人文关怀的重要切入点。在横向上,构建以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统一体系的理论系统,加强对传统的人文精神和先进的时代精神渗透和学习。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方法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相关内容的过程中,需要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把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的关键程序和重要突破口。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调整、和谐和感化的融合原则和实现方法的运行机制。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有理解人文关怀的含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误区的纠正两个方面。人文关怀中的“人文”指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通过利用沟通和交流的形式,把深刻的价值观念和共存的思想理念进行换位思考,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抽象的反思,赋予整个沟通过程以特有的意义和价值。在充分理解“人文”的含义之后,我们需要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紧密的理解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思想道德过程当中对于他人需要的满足与关注,把相关的人文载体的内容通过实际的思想道德的传播过程而实现完整的传递。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以制度关怀为主要的工作立足点的推行机制。制度关怀就是利用有“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文化载体去渗透到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的实现过程中。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误区的纠正的方面,人文关怀在实现的过程中缺乏了“人文”的核心内容和忽视了人文关怀主体的全面关怀是务须纠正的两个主要方面。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还没有很好地全面贯彻“人文”的关怀理念。目前的人文关怀主要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主要的利益进行关怀。这种关怀并没有很好的体现“人文”的内容,因此不能把该种关怀说成是人文关怀,而只能说是日常生活关怀。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关怀”与“人文”之间的联系并不大,“关怀”在过去和现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解读为上级领导对下级员工或者群众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和关注。这种解读无疑只是停留于对应的层级关系上,从而也没有在更加广泛的范围上或者更加宽宏的思维上去进行落实。而另一方面,“人文关怀”缺乏对关怀主体相关内容的考虑。在过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当中,都把研究者排除出相关的关怀活动。

3.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发展方向的研究

促进研究方式的转化和优化,革新人文关怀的思维方式。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沿着系统思维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集合各种社会生活方面和范畴的系统学科,也是一个以人为本和根据人的实际生活需要来引导人进行终极价值最求的思想道德发展过程。其次,人文关怀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思维的发展。立体思维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发展方面,同时也是以人的发展多样性和立体性为出发点的。人具有多种属性,人可以是“现实的人”,也可以是“抽象的人”;可以是“社会的人”,也可以是“自然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人文关怀过程中的立体思维的研究能力。

促进人文关怀的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促进人文关怀研究视角的多样化的主要途径是以世界的眼光去借鉴国外的先进研究经验。例如国外的社区健康活动和相关的关爱项目的成功实施对于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与此同时,人文关怀应该利用多个学科之间的优势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发展。例如,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现实的实践基础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化解相应的研究困难。历史借鉴的研究方法一直都是人文关怀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但在运用相应的研究手段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到相应的历史文本当中去寻找有意义的内容。而另一方面,比较研究法也是人文关怀研究的重要使用方法。在运用该种研究方法时,应该平衡好各种实例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对比,深入了解各个比较内容之间的异同。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人文知识之间的比较和探索,从而在反思先进的人文关怀的内容和实践方面的缺失当中可以得到相关的难题解答答案,最终确立起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最佳研究途径和研究爱方案。

参考文献:

[1]任效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应对策略[J],理论观察,2006(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