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2:50

机电一体化内容篇1

通过对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教材的调研,分别分析了机电一体化传统教材和以项目式教材的内容体系,并指出传统教材和项目式教材在编写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通过在教材中开辟“小栏目”的方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并体现教材特色。最后对传统教材和项目式教材内容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给出项目式机电一体化技术教材内容体系的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技术;内容体系;项目式;小栏目;特色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48-01

1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从机械电子结合的角度介绍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领域、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典型产品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实质及机电一体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能综合这些技术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析、设计与开发。

2机电一体化技术传统教材的内容体系

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含以下五大基本要素:机械本体、动力与驱动部分、执行机构、传感测试部分、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机电一体化是多学科技术领域综合交叉的技术密集型系统工程,其主要相关技术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即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

机电一体化传统教材正是按照以上机电一体化的五大组成要素或六大关键技术而构建内容体系的,其典型内容体系如表1所示。

表2所示的内容体系,全书围绕机床工作台的驱动这一大项目,以进给传动机械系统、工作台单片机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步进电动机的环形分配系统四个分项目分散于对应章节内容的最后一节,通过四个分项目来串接整个教学内容,并在最后一章列举了其它机电一体化项目教学案例。表2所示的内容体系将子项目和章节内容融为一体、有机结合,既实现了项目式教学模式导向的目标,又不失传统教材的严谨性和完整性。学生在学习各章节并完成相应子项目的过程中均要考虑对总项目“机床工作台驱动”这一系统的影响,由此使学生形成从“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思想,而“系统论”正是“机电一体化”的精髓所在。

在编写项目式教材的过程中,除了考虑要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还要考虑所选项目的针对性和难易程度。

4增设“小栏目”体现教材的特色和亮点

小栏目是以“豆腐块”的形式置于章节的前面、后面或穿插在章节内容中间,并以不同于正文的字体或字号来表达。例如,开辟一些实践性、经验性和工程性较强的栏目,如“工程背景”、“选用思维”、“应用点评”、“工程案例”等,以引导学生培养工程意识;也可增加如“知识目标”、“小结”、“延伸阅读”、“学习方法”等栏目,一方面可以方便学生自学,另一方面可体现相关技术应用的最新成果、研究的前沿热点等,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5项目式教材改革举措

将传统教材和项目式教材内容体系对比分析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一本理想的机电一体化项目式教材除了要体现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导向外,还应完整传达机电一体化的知识体系,所选项目要具备典型性、难易适中,与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同时,可通过增设的小栏目的方式,以引导学生培养工程意识、增强可读性、趣味性、方便自学等。

参考文献

[1]徐航,徐九南.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吴晓苏,范超毅.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机电一体化内容篇2

[关键词]车辆工程电工电子学模块化授课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4-0110-02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电工电子学》教学内容与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实例的完美结合,有必要对模块化授课体系进行研究。

一、电工电子学授课内容

以模块化教育模式的两种流派的主要思想为依据,结合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所需的电学基础,打破学科体系,实施电工电子学课程授课内容的全新组合,体现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高层次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准则,对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模块化组合,重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模块的重新组合,凸显电工电子学课程经典理论知识点在汽车电子技术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以适用和实用为原则,重新整合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知识结构,形成与工程技术应用相一致的授课内容。电工电子学课程的传统授课内容如下: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①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②电路模型;③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④欧姆定律;⑤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⑥基尔霍夫定律。

第三章:电路的暂态分析

①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②储能元件和换路定则;③RC电路响应;④RL电路响应。

第四章:正弦交流电路

①正弦电压与电流;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③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④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交流电路。

第五章:三相电路

①三相电压;②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③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

第六章: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

①磁路及其分析方法;②交流铁心线圈电路;③电磁铁。

第七章:交流电动机

①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③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路分析;④三相异步电动机转矩与机械特性;⑤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⑥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⑦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⑧三相异步电动机铭牌数据。

第八章:直流电动机

①直流电机的构造;②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③并励电动机的起动与反转;④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⑤并励(他励)电动机的调速。

第十四章:二极管和晶体管

①半导体的导电特性;②pn结;③半导体二极管;④稳压二极管;⑤半导体三极管;⑥光电器件。

第十五章:基本放大电路

①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②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③静态工作点的稳定;④射极输出器;⑤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⑥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⑦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第十六章:集成运算放大器

①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简单介绍;②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③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④运算放大器在波形产生方面的应用;⑤运算放大器在信号测量方面的应用。

第二十章: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①脉冲信号;②基本门电路及其组合;③ttL门电路;④CmoS门电路;⑤逻辑代数;⑥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综合;⑦加法器;⑧编码器;⑨译码器和数字显示;⑩数据分配器和数据选择器。

第二十一章: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①双稳态触发器;②寄存器;③计数器;④由555定时器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和无稳态触发器。

第二十三章: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

①D/a转换器;②a/D转换器。

二、模块化授课体系及案例分析

(一)模块化授课体系构建

以工程技术应用的实际需求为准则,将电工电子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体现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授课内容分割为如下模块:

1.基础元件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一章和第三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电阻的分压网络在汽车电路中的应用;②特殊电阻在汽车上的应用;③电容在汽车上的应用。

2.半导体器件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十四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三极管开关电路在汽车电子电路中的应用;②三极管构成的多谐振荡器及其在汽车电子电路中的应用。

3.磁路及电磁器件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六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点火线圈;②汽车继电器的典型应用。

4.交流电路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

5.发电机和起动机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刮水电动机;②汽车空调用鼓风电动机;③电动车窗电动机;④电动门锁电动机。

6.集成运算放大器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刮水电动机;②汽车空调用鼓风电动机;③电动车窗电动机;④电动门锁电动机。

7.数字电路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二十章、第二十一和第二十三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汽车门钥匙开关或门开关闭锁、开锁动作;②汽车防止键锁闭;③汽车转向灯闪光器;④汽车刮水器间歇控制器。

(二)案例分析

案例:在进行电工电子学课程基尔霍夫定律讲解时,融入汽车电子技术中“电阻的分压网络在汽车电路中的应用”知识,并以图1所示的汽车传感器电路中常用的直流单臂电桥――惠斯通电桥为对象,分析电桥四个桥臂电阻变化对桥臂电流及电压特性的影响,即可以对基尔霍夫定律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又可以进行如图2所示的汽车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电阻应变计式)工作原理的讲解。

采用类似的模块化授课方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模块化讲授,可以有效地实现从传授知识为主到培养主动能力为主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解惑为主的转变,从以培养共性为主到以培养个性为主的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

三、结论

以模块化教育模式的主要思想为依据,结合车辆工程专业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所需的电学基础,实施电工电子学课程内容的模块化组合,形成与工程技术应用相一致的授课内容。构建了车辆工程专业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模块化授课体系,引入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实例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对电工电子学专业应用知识理解的加深,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朋彦,牛金星,高玉国.电子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4).

机电一体化内容篇3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运行安卓系统,能够上网、打游戏、安装多种应用智能电视机迅速升温,成为各大家电卖场的大肆宣传热点。据统计智能电视零售额渗透率从2011年1月的7.6%一路走高,到9月已经达到23.3%,这个增长速度比CRt电视向液晶电视、普通液晶电视向LeD电视的过渡要快很多。2011年全年智能电视的市场渗透率将达到8.87%。奥维咨询预计,2012年智能电视市场规模将达到1190万台,渗透率为27.74%,2015年智能电视出货量有望超过1.3亿,占据市场上平板电视数量的近一半。技术进步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无法阻挡,电视机的智能时代正式开启。

全新的生态系统

新的市场空间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吸引了it大佬的蜂拥而入,2012年4月联想将推出全球第一台搭载安卓4.0系统和双核CpU的智能电视ideatvK91;5月前,苹果公司将推出其采用oLeD面板,外形纤薄亮丽,可将iphone、ipad作为遥控器的电视产品,Google更是在2010年就联合三星、索尼推出了自己GoogletV平台。

电视的智能化打破了电视和it的技术界限,模糊了电视机和it的产业边界,国内电视机企业面临的生态系统变得无比复杂,系统开发商(微软、谷歌)、电脑生产商(联想)、芯片提供商(因特尔)等都挤了进来。我们不禁要问:国内电视机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会对企业发展会存在哪些风险?企业要如何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又要如何定位自己的战略?

电视机不同于其他产品,“屏幕”和“内容”缺一不可,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作用,为消费者提供价值,国内电视机企业处于由内容运营和电视机制造两条价值链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当中。

内容运营价值链由内容制作商、各地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网、电视机制造企业构成,在这个价值链条中国内电视机企业受制于国家行政政策,无权参与内容运营,完全属于从属地位,没有话语权,只是被动地遵从国家的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

电视机制造价值链则由上游原材料提供商,核心技术商(面板厂家、芯片厂家)、组装商、分销商构成,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价值链,遵从商业规则,国内电视机企业在这条价值链上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充当电视机的组装商,靠规模赚取利润。

在现有的生态系统中,电视机制造技术的发展远远快于内容运营的发展,电视机完成了从CRt到液晶,从模拟到数字的转变,而电视内容被广电垄断,发展缓慢。国内电视机企业无法参与内容运营,而在电视机制造价值链中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则强化营销能力,一方面深化渠道建设,完成纵深的渠道布局,狠抓终端的出货速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宣传推广,塑造品牌形象,拉动销售,借助于强大的营销攻势,国内电视机企业放大规模,摊低成本,抢夺市场;同时国内电视机企业具有将新技术迅速转化为市场热点的能力,短期内赚取超额利润来弥补利润的不足。

国内电视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对渠道的掌控和对市场的迅速反应。智能时代的来临,it技术应用,it厂家的涌入对内容运营和电视机制造两条价值链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电视机企业将面临全新的生态系统。智能时代,内容运营价值链发生的重大改变(见图1)和电视机制造价值链的改变(见图2)。

1.内容来源多样化。智能时代,电视内容的来源重点将多样化,重点将转向互联网。原有的电视内容运营是由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电掌控的,由于体制原因,造成了电视内容的垄断性、内容有限性。近期国家对于互联网内容登录电视机不再采取明令禁止的这种“堵”的方式,而是采取发放牌照进行监督管理的“疏导”方式。这一重大转变,意味着互联网内容将大规模登录电视机。

2.内容使用的个性化。智能时代,消费者使用电视不再是被动的、填鸭式的接受电视内容,而是采用在线点播、主动筛选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3.内容传输的一体化。智能时代,电视内容将经由公共互联网进行传输,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将实现电视内容、电话、互联网内容的一体化传输。

4.电视机功能的多样化。智能时代,电视机的功能将不断丰富,不仅能够看电视,而且能够实现在线点播、卡拉0K、打游戏、互联网访问、安卓应用、三屏互动等多样化、人性化的功能,电视机将演变成一个多功能应用的终端设备。

5.电视机核心部件构成的改变。传统电视机主要由硬件设备构成,而智能电视机则由“硬件+软件”组成;电视机的核心部件不再仅仅是面板,而变成了面板、操作系统、芯片、应用软件这四个核心部件。

6.电视机制造价值链利益的重新分配。智能时代,面板提供商不能再在利用其垄断地位来分配电视机制造价值链的利益,因为其他核心部件提供商包括操作系统、芯片等都拥有独特的地位,都希望分配电视机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利益,这将导致价值链利益的重新分配。

新生态下的新风险

中国电视机产业从诞生之初电视机制造发展的速度远远快于内容发展的速度,电视机不断升级,屏幕不断扩大,但我们的内容服务却不能及时跟进,比如现在电视机屏幕的比例是16∶9,而我们的电视源的比例却是4∶3。电视机制造快于内容运营的结果导致消费者并不能体验到电视机硬件技术升级所带来的。

而在智能时代,内容的运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打破了广电对于内容的垄断,一方面使得内容更加丰富,清晰度更高,另一方面改变了消费者收看电视的习惯由被动式的等待收看转变为选择性、个性化的点播,同时由于it技术的应用使得电视功能更加多样化成为家庭娱乐的中心。电视机产业就像手机、电脑一样走上了由硬件致胜到软件为王的时代。

智能时代,国内电视机企业所处的生态系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价值体验,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国内电视机企业面对新的生态系统,同样具有新的风险,甚至可能被加速边缘化。国内电视机企业的风险来源主要有三点。

1.国内电视机企业核心技术缺失。国内电视机企业无论在内容运营和电视机生产制造这个两方面对没有核心技术优势,面板来自于日本、韩国,操作系统来自谷歌,处理器来自因特尔,而内容运营由广电、内容集成商(百视通等)、运营商把持,无论在哪条价值链上,国内电视机企业都处于价值链的末端,没有话语权。

2.国内电视机业由硬件的竞争升级为内容的竞争,改变了竞争的关键要素。在硬件时代竞争的关键要素是技术及技术进入市场的速度,这是一种先发制人的策略,如果一旦你错过时间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而且很难走出困境,但是如果你能坚持到下一次技术变革时期,抓住新的机会你就有可能重新崛起。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到纯平、到LeD等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行业格局的一次大洗盘。国内电视机企业与外企相比虽然不具有核心技术优势,但是总是能够第一时间将新产品投放市场,从而取得领先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市场国内企业能够与外资企业分庭抗礼的重要原因。

到了智能时代,内容的竞争是一个赢者通吃的游戏,这是一个边际效益递增的行业,你的用户数量决定了一切,用户数量越多,你的话语权就越强,你的竞争优势就越明显,败者是没有翻身的余地。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互联网企业不惜成本的发展用户的原因。新的竞争要素就是抢夺用户数量,只有累积到足够多的用户数量才能奠定胜利的基础。

新进入电视及生态系统的谷歌、苹果深懂此道,他们最清楚消费者需要什么,怎么能够黏住消费者,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专家认为这些it大佬将统治电视最根本的原因。

3.软件升级代替硬件升级。电视机智能时代,硬件升级的速度可能降低,主要通过软件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那么国内电视机企业就不能借助于新技术的应用,挣取短期超额利润,来提高利润水平,国内电视机企业的利润增长就会减少,这对于企业发展将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重新思考战略定位

国内电视机企业虽然要面对这些不利的因素以及新的竞争要素,但同时拥有三项重要的,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

一是品牌资源,国内电视机企业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品牌已经根深蒂固,深深的印刻在消费者心中,这是一笔无形的资产,这是国内电视机企业面对从it跨进电视机产业的竞争对手所拥有的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二是强大的销售资源,国内电视机企业最擅长的就是营销,具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健全的销售组织,各项销售职能齐备,能够将新产品迅速的推向市场,虽然竞争关键升级为内容,但是内容也必须以电视机为载体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强大的销售资源能够为争夺客户数量奠定基础。

三是本地化运作资源,Google、苹果在中国运作智能电视最大的麻烦就是面对中国特色政策法规,比如Google的Youtube在中国是无法访问的,而国内电视机企业则深知如何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作。

智能时代的来临,改变国内电视机企业面临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风险,国内电视机企业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如何抓住这次变革的机遇,重构竞争优势,找回话语权,提高在生态系统中的产业地位。

智能时代,国内电视机企业的战略定位是实现由硬件提供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转型。未来竞争的关键要素是内容,智能时代下,新的生态系统加速了内容服务的发展,弥补了长久以来的内容缺失,为消费者带来了新的价值体验,未来竞争关键要素由硬件升级为内容服务。国内电视机企业在电视机制造价值链条中无法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智能时代,电视机的生产制造价值链的核心部件增加到面板、芯片、操作系统、软件应用,而这四个核心部件都掌握在国际巨头手中,像面板集中在夏普、三星,操作系统集中在苹果、微软、谷歌,芯片集中在因特尔,国内电视机企业与这些寡头垄断的巨头相竞争可以说毫无胜算,在电视机的生产制造价值链中国内电视机企业无法建立核心技术优势,只能成为一个组装商。

国内电视机企业现有的资源能够支持这种战略定位,如上所述,国内电视机企业拥有的三大资源:品牌资源、销售资源和本地化运作资源。内容服务是以用户数量为基础的,而国内电视机企业拥有的这三大资源组合起来能够迅速的增加用户数量。智能时代,彩电企业应联合捆绑内容集成商,利用强大的市场销售资源,迅速累积用户数量,同时发育自己的内容运营服务能力,最终实现由向硬件提供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转型。

在现实中,国内电视机企业的龙头正在探索这条道路,比如创维、海信、tCL成了中国智能多媒体终端技术联盟简称中智盟(Sta),发展自有的内容平台;创维建立了酷开网提供内容服务;长虹与央视3D频道合作,国内电视机龙头企业正在积极的向内容服务商转型。

(编辑:周春燕zhoucy@vip.省略)

机电一体化内容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专业授课方法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1-0132-02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阶段,其标志就是以技术及装备为表现形式,通过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及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产出,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我国现代农业装备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培养掌握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的新型农机人才,我国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技术与农艺的更新,推动农机装备人才的培养与创新,缩短与国外同行业之间的技术差距,从而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与超越。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是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工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在我国开设此课程还不足十年的时间,特别是在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开设更是一个新生事物。《机电一体化》是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类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类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今后设计与研究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由于机电一体化设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和内容覆盖广,机械层面、数据层面和控制参数层面的内容交错、关系复杂,需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课程内容繁多,系统性差,难以融会贯通,同时也存在教师难教、内容难整合的情况。笔者在讲授机电一体化课程时,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学相长地引导和加强实践环节训练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一、机电一体化课程特色与农机专业教学相关问题

(一)理论教学内容筛选非常重要

机电一体化(英文名称为mechatronics)是在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测试技术、接口与总线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学科群体的基础上集成创新的综合叉学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突出特点在于通过各种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产品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匹配和外部整体效能最佳的一种新型集成创新技术。由于机电一体化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大,在一个学期中学习其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另外,机电一体化和相关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新型memS传感器、新型总线技术、新型电液气的伺服驱动等技术的出现,这就使得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取舍上必须加以科学地优选,以特别处理好基本原理、基本模块与学科前沿最新技术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确定学生应在学习期间掌握哪些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就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思想方法和具体技术,又能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便于学生课下无障碍自学,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因此理论教学内容的筛选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的侧重点融合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两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仅仅掌握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对于刚刚接触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农机和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讲,理论知识同步实践或者用一些具体实例来讲解才会显而易懂,更易理解。作为本科阶段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像是有关的控制理论的数学推导问题并不需要彻底理解,但他们应学会把所学的内容迅速地应用到某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样,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能上升到理性认知,最后灵活地学以致用。而实践方面的教学必须与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配套,因此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践环节也非常重要。

(三)教学实践与农机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目前一般工科专业的《机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中,主要讲解的是设计、通讯、测量和控制原理、方法以及一些以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一些简单应用,目前现代农业机械发展与应用,特别是涉及与自动控制、计算机控制等技术融合的新型农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尚未融入农业机械化专业的课程学习中。尽管教师反复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学生也对其重要性有认同,但因教学内容、案例与农机专业培养目标联系不够紧密,再加上本课程知识点繁琐、层次多、涉及面广,学生容易产生应付考试的态度,忽视对实践环节,特别是从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角度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无法对课程产生热情,难以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程授课与实践环节的探讨

针对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农业机电一体化课程特色,以及上述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笔者在讲课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组织、授课方式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了学习兴奋点、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训课程任务“三结合”,全面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素质。

(一)结合学生兴奋点,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尽管机电一体化课程部分理论抽象、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难于理解,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才会主动去自学、求知和实践,并由此在心理上产生愉悦体验。日常生活中学生会对一些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例如两轮自平衡小车、iphone手机遥控的四轴飞行器、转魔方机器人等等,如借助于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通过剖析他们的结构和控制原理,破除神秘感,可以激发他们对机电一体化课程学习的兴趣,并将机电一体化课程繁琐的知识点、抽象的内容具体体现出来,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本课程的前提和捷径。另外,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科研成果,既让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最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又让学生了解了现代农业装备技术领域的科研前沿,结合专业方向,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本课程的学习。实践证明,通过大量案例式的授课,学生的学习兴趣、科研兴趣以及学习效果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随着农机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将GpS技术、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控制等技术集成到传统的农业机械中,可实现农机装备的精确定位和行走速度检测、作物产量监测、物料的变量精确投入、精准灌溉测控等,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传统农机化专业已经实现了从农业机械化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转换,也是充分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迁移和调整。而机电一体化课程在这种调整中,也自然树立了重中之重的地位。因此各高校也从对该课程师资配备和教学设备投入方面非常重视。

因此,针对现代农机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也就成了机电一体化等课程的任务之一。笔者结合自己在精准农业装备、现代农机装备研制中的科研案例,给学生剖析了精准变量施肥机、高精度谷物测产系统、精准变量喷药机等装备设计、样机加工和测试试验的关键点,极大地开阔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视野,引起了学生对现代农机装备的科研兴趣。

(三)结合课程实训和课外制作,树立系统研发观念

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机器人作为一种典型的机电软综合技术平台,非常适合作为高等工程创新实践教育的载体和对象。而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学生同样对农业机器人技术非常感兴趣。近年来,机器人技术的模块化、网络化成为机器人研究和开发领域的热点。通过模块化,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难度大大降低;凭借网络化,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范围将大大扩充。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普及和所用器件、模块的成本逐渐降低,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制作属于自己的农业机器人。因此抓好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训环节,变抽象为直观,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可以实现对学生成就感的激励。为此,机电一体化教学组结合学院和学校开展了创新科技比赛,让学生进行机电装备方面的创新设计与制作;通过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训平台,准备常见的机电装备设计制作所需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由学生按照自己创作意图实现新型设备的开发。这些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校级、省级和部级的机电创新大赛奖项的好成绩。从学生的实践和理论课程的成绩看,理论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

三、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是培养现代农业机械及装备技术人才的专业基础课,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其地位在课程体系中愈来愈突出。笔者针对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农业机电一体化课程特色,从理论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内容筛选、学习兴趣引导及知识系统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并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帮华等.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孔令荣.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0).

机电一体化内容篇5

关键字广电产业内容产业erim系统创意模式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sthecreativeproblemsandthereasonsofchina’stelevisionandbroadcastingindustryincontent.anditsuggestsasystematiccreativenessmodeoftelevisionandbroadcastingindustrycallederim.

keywordstelevisionandbroadcastingindustrycontentproducterimsystematiccreativenessmode

2006年我国传媒业收入占gdp的1.45%,然而美国传媒业收入占gdp的比例在2005年已经达到3.43%。①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11.20]由此可见,我国传媒业对gdp的贡献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针对这种差距,有学者提出了我国传媒业追赶世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在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后,再赶上像美国这样一些传媒发达国家的水平,最后成为世界传媒产业强国,引领世界知识经济发展潮流。”②笔者认为,我国传媒业要实现上述目标离不开广电产业的支持,因为广电业在传媒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广电业发展的关键又在于其内容产业,创意又是内容产业的核心和灵魂。www.lw881.com然而,目前我国广电内容产业创意所需的各种要素被肢解,从而导致同质化、低俗化现象日益严重。为此,笔者认为,系统化构筑我国广电产业创意模式便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我国广电内容产业创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1)同质化。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广播找到了以其伴随性优势与汽车结合的出路。各地广播台纷纷改名为汽车电台、交通广播等,播报路况消息。但信息相似,播报方式相同,无法形成竞争力。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也非常严重。譬如,我国各省市广电集团都设有经济、教育等专业频道,但专业特色不鲜明,栏目设置雷同;各电视台的自办节目互相模仿,形式单调、内容撞车;国产剧跟风现象比比皆是,且同一部电视剧被多个电视台反复播放。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在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二、八套以及少儿频道播出后,又先后在全国31个省市台多次重复播放。这是资源被过度争夺的表现。

(2)低俗化。2007年8月开始,先后有十家广播电台因播出低俗、违规节目被国家广电总局责令停播。国家广电总局也连续叫停了《第一次心动》和《美丽新约》等电视节目,因为此类节目画面格调低下、缺乏内涵。2008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又为保障涉案剧的健康发展通知。可见我国广电内容的低俗之风盛行。

2.原因分析

(1)客观因素。首先是传统体制的制约。广播电视肩负着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公共信息服务功能以及自身经营功能。但目前我国行政权力仍是这三种职能中的主要控制力量。这导致资源垄断、市场封闭,与发展广电创意所需的自由、多元化的竞争环境相矛盾,严重制约广电内容产业创意的发展。其次是创意人才匮乏。目前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但是在纽约,该比例达到12%,伦敦为14%,东京为15%。③北京的一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状况研究显示,认为创意人才非常缺乏和比较缺乏的管理者占82.9%。④与国内其它省市地区相比,上海和北京更具人才优势,但其创意人才资源仍十分缺乏。由此可见,我国熟悉广电特性的创意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2)主观因素。首先缺乏创意意识。广电内容的创意特性发展不足,从根本上说欠缺创意意识。其次是躲避风险。创意产业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产业。广电产品的创意在推向市场后,能否获得预期效果,是未知的。因此许多广电从业人员选择放弃创意以避免承担失败的责任。中国广电产品的同质化、低俗化,“背后是一种产业初级阶段的小本经营时期的短平快,追求风险最低,成本最低的所谓效益”。⑤再次是自身惰性。广电产业没有形成对创意行为的激励机制,如果成功的创意不能赢得职业上的肯定或带来经济上的奖励,就很难激发创意行为。

三、我国广电内容产业创意发展的要素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广电内容产业要发展创意,必须包含以下要素:

1.环境要素(environment)

(1)构建职能分层的广电创意体制

我国广播电视应改革“三合一”体制,进行职能分层。首先,管理机构与经营机构分层,将各地的广电局与广电集团分离。广电局集中精力于政策制定、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独立行使管理职能;广电集团则独立进行经营管理。其次,广电集团内,也实行分层的职能管理:选择一批媒体重点进行宣传工作,承担喉舌职能;其他大部分媒体独立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独立经营,使政策宣传、公共信息服务、商业经营这三种职能合理并存,而不是互相混淆干预。这样分层的体制解除了束缚创造力的障碍,为广电内容产业的创意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2)设立专项广电创意风险基金

如上文所述,部分广电从业人员因害怕承担风险而放弃创意。若预先设立一定的风险资金,使创意行为得到保护,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国广电集团可拿出部分资金设立专项创意风险基金,与专业的担保公司合作,激励其支持广电创意的发展。

(3)建立与时俱进的广电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包括《著作权法》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广电管理部门应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广电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并保证这些法规的更新和完善的速度赶上广电技术变革的脚步,为广电内容产业创意的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广电集团可在旗下设置专利事务所或知识产权工作部,为集团提供知识产权咨询、专利申请等服务。

(4)树立全民创意的广电创意意识氛围

观念的改变往往能为物质活动带来巨大动力。广电内容产业要发展创意,就应转变观念,从上到下树立创意意识,形成全民创意的积极氛围。

政府应制定相关战略目标,成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机构;建造如城雕、音乐喷泉和文化街区等文化艺术性高的公共空间,营造公民创意生活环境。学者应致力于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广电创意领域的研究,通过学术报告和文献成果,将这一概念传播给公众。广电从业人员更应看清创意对该产业的重要性,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吸取国外优秀经验。普通公众也应积极参加各种创意论坛和创意征集活动。

2.资源要素(resource)

(1)培养复合型的广电创意人才

笔者认为,广电内容产业发展创意,最需要的是精通广电业务、拥有创意才华,又能将这些广电创意有效运营、带来经济效益的三重复合型人才。

①高校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2003年开设国内首个媒体创意产业专业。该专业原先按艺术类招生,2007年开始按普通类招生。我国也已经有一些综合性高校开设此类专业。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已开始重视创意对传媒人的作用,创意也逐渐成为传媒人的一种基本技能。但目前该专业的课程大多只包含媒体技术、节目设计制作等,笔者认为还应开设经营管理类课程,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营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②人才引进

当不同国家的人才聚集在一起时,各种文化能产生1+1〉2的效应。除自己培养外,我国应在全球范围内努力吸引创意、广电、经营人才。在人才的交流中能实现文化的共享和互补。

(2)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处于文化产业核心层面的广电产业要发展内容,离不开传统文化。我国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许多经典的故事都可作为广电内容的题材。另一方面,我国广电内容产业要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必须要有本国的创意品牌。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创意品牌。

奥运期间,北京电视台和北京卡酷动画卫视播出了动画大片《福娃奥运漫游记》,该片从历史的角度对体育项目进行诠释,用成语对竞技故事进行点评,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我国广电业者应清楚认识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在进行内容创作时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

3.产业要素(industry)

优秀的创意内容通过生产、制作、播出和经营的环节,才能形成产业并带来利益。

(1)推进创意内容生产、制作和播出的数字化

广电内容的数字化是指节目的前期采集(摄录机、演播室、转播车)、后期制作(编辑)、发送(播控系统)、传输(卫星传输、有线传输和微波传输),到接收和显示(数字电视机)全过程的数字化。⑥

广电数字化是一场由技术升级引发的产业升级。从传者角度看,广电内容生产、制作和播出等各环节的数字化,可缩短创意产品的创作过程,降低创意成本,提高创意质量。从受者角度看,随着数字化的进程,受众对广电内容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这对创意内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创意内容的延伸经营——拓展产业价值链

当富有创意的广电内容被生产、制作和播出后,有效地延伸经营可以形成更长久的经济效益。

①衍生产品

开发广电内容的衍生产品有两种途径:一是拓展到实物空间,如图书、音像制品、品牌商品开发等;二是数字化在线收费,如在线游戏、在线视频点播等。对衍生产品的开发可以形成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为创意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仍以《福娃奥运漫游记》为例,尚在试播阶段,其图书前5册的销量已突破百万,音像制品目前已发行30万套。继推出普通版同名图书和音像制品后,《福娃奥运漫游记》又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制作了珍藏版图书和音像系列,包括2008奥运贺岁版、亲子阅读系列小说版、益智迷宫版、魔幻拼图版和配有普通话、英语、粤语三种配音以及中、英、法、韩、日五种语言字幕的dvd金装版。⑦

②关联业务

高附加值是创意产业的一大特征。我国广电产业应努力形成以主业为支撑,相关多元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创意新格局。

目前我国广电产业业的实际业务包括:音像出版业、报刊业、互联网业;以电视购物为核心的贸易业务;演艺业(如依托广电媒体平台形成的各种艺术团);运营电视拍摄制作基地等。可建立广电创意产业集聚区,将相关产业的工作室和公司集中在同一个区域内,形成多元文化生态和创意服务产业链。

4.评价要素——设置广电产业创意指数体系(index)

笔者认为,广电集团应该建立创意指数体系,评价其内容产品的创意水平。该指数体系应包括环境指标、资源指标和产业指标。

四、我国广电内容产业创意发展的机制分析(mechanism)

仅有上述要素,广电内容产业的创意模式还是静态的,只有引入一些机制,才能使各要素发挥作用,使该模式系统运作。

1.作用于环境要素——协调机制

广电内容产业涉及广电节目及其衍生产品如音像制品、图书、网络游戏等等,因此我国广电内容产业的管理权既归属于广电总局,也归属于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同时,因为广电内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它所在的环境各要素的支持,所以也涉及到经济、法律等各部门。这样多层次的管理,难以协调和规范。笔者认为应对环境要素引入协调机制,可单独设立一个更高层次的协调小组,协调各部门对广电内容产业的管理。我国台湾地区把创意产业管理纳入其经济部产业辅导中心,其中创意影音产业由该中心的新闻局负责,这样就可以由该部门出面协调其它部门间的关系。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各环境要素和谐地相互配合,为资源要素的发展创造支撑环境。

2.作用于资源要素

(1)激励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⑧因此只有建立合理而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使人才这个核心资源发挥作用。激励机制应包括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两部分。

广电产业的物质激励除工资、奖金、福利外,也应包括股权。广电集团可通过股权形式给予创意人才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以股东身份参与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给他们更多的归属感。

广电产业的非物质激励主要是培训制度。我国广电集团可以学习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sph),在当地的学校挑选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设立专项奖学金供其出国深造,等其毕业后为集团服务;当创意人才进入集团时,开设培训班为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对进入集团后工作出色的创意人才,也应定期提供培训和晋升的机会。另外,广电集团可效仿惠普、苹果等企业,对员工的工作时间、工作进度以及服装等方面不加规定,这种弹性和自主权也是对创意人才非常有吸引力的激励。

(2)保护机制

近年来,许多饱含中国文化的内容资源被国际传媒掠夺并成为我国文化内容产业的强大竞争对手。《花木兰》、《功夫熊猫》的巨大成功已向我国文化资源的保护敲响了警钟。建立健全文化资源保护机制,一方面应抬高外国媒体的市场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应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并降低维权成本。

3.作用于评价要素——反馈机制

创意指数体系得到的结果必须及时反馈回已形成的各要素中,才能达到不断改善的效果。广电集团可定期产业创意发展评价报告,也可采取专题报告、简报、开会和发内参等形式,使政府和从业人员能准确把握广电内容产业的创意现状,随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将上述机制引入已有各要素,广电内容产业的erim系统创意模式形成。见图1:

如上图所示,政治、经济、意识、法律四大要素在协调机制的作用下为广电内容产业的创意发展提供了基础环境;人才要素通过激励机制发挥智慧和才干,传统文化要素通过保护机制树立内容品牌,形成了我国广电内容产业创意发展的核心资源;通过内容生产、制作、播出的数字化和经营的不断延伸,广电内容的创意真正形成了具有规模的产业;创意指数通过反馈机制不断对现状进行评价,保证广电内容产业创意的健康发展。各要素和机制共同作用,就形成了erim系统创意模式.

五、结语

目前我国的广电内容产业,正是由于环境不优化、核心资源未形成、产业不够壮大以及评价指标不明确,才会产生上文所提到的问题,与先进国家形成巨大差距。因此笔者在此提出构建广电内容产业的erim系统创意模式。该模式的建立,能帮助广电内容产业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实现传媒产业的三阶段战略目标。该模式的系统化水平发挥较低时,可实现第一阶段“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当系统化水平发挥最大效果时,有助于我国传媒产业达到战略目标的最高阶段,即“成为世界传媒产业强国,引领世界知识经济发展潮流。”

注释

1李本乾媒介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r].

2李本乾、李彩英、周娉芬.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路径、目标及措施[j].新闻界,2006(1):22-23,39.

3创意产业突飞猛进,七种人才最为紧缺[eb/ol].(2006-11-07)/article/142/2006-11-07/29263.htm]。

4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状况实证研究[eb/ol].(2007-06-05).cn/education/zhuanti/07rcfzbg/2007-06/05/content_8346655_2.htm

5尹鸿.文化?创意?产业:中国电视的三维空间[eb/ol].(2007-03-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5802701000atd.html

6林娟娟.电视内容产业经营论述[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26.

机电一体化内容篇6

关键词:大众媒介第五媒体手机媒体化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9-0035-02

3G时代,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介,正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影响着传媒产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据国际电信联盟(itU)表示,截至2009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数量达到46亿,这意味着全球平均每3人中就有2个手机用户。随着手机普及率提高,手机增值业务,如手机报、手机音乐、手机电视、手机微博也在迅速增长。艾瑞研究数据指出,到2009年中国移动增值用户规模将达到6.91亿人,预计到2012年将突破9亿人。目前,很多人把手机称为大众传播媒介,也有学者把手机称为“第五媒体”。但手机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能否成为中国的“第五媒体”吗?

1、现阶段,手机是大众媒介吗

随着3G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手机作为传播媒介,近年来在重大时政事件中表现出新闻报道的潜质,其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从大众传播理论分析,目前手机媒介更多体现“自媒体”特性,其传播范围仍属于组织传播,还不能成为大众媒介。

从大众传播的定义分析,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1]。大众传播一词应该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二是指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消息且是公开传播的;三是针对较大数量的、异质的、匿名的受众[2]。首先从这三个层面分析手机是否符合大众传播媒介的要素:

1.1内容生产

在我国,手机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电信公司居于统治地位,而内容供应商只是在电信公司授权下进行内容的筛选和制作,无法按照新闻规律制作新闻,更不可能完全按照媒介运营方式运作手机的新闻报道。从目前的现实看,电信公司没有一般媒体具备的总编室、新闻部、采访部、记者部等分支,也没有专职的采编人员,生产原创的内容。例如手机报,虽然众多报业集团和报社推出了手机报,但内容基本是传统报业的微缩版,信息来源、叙述结构、新闻语境与其传统报纸的母体保持一致,缺乏原创性。由于目前中国的手机报主要建立在彩信技术基础上,在终端技术限制下,手机报内容只是根据手机的屏幕大小和容量限制,在体裁选择、报道篇幅大小等方面略作调整。目前,手机与传统媒体的“捆绑效应”突出,如手机终端+报纸=手机报:手机终端+杂志=手机杂志:手机终端+小说=手机小说:手机终端+电视=手机电视:以此类推得出手机终端+?=手机?的结论。

1.2传播内容

手机传播的内容似乎符合“大批复制”条件,但手机的内容多是碎片化。手机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信息传输模式,而是整合了多样的传播模式,可实现多对多(如手机用户对网站),一点对多点(聊天)、点到点(单个用户对单个用户)。这使得手机信息传播的互动性非常强,传者和授者的地位平等,二者之间没有明确不变的界限。手机信息定制功能使信息针对某个用户需求碎片化传播。且手机传播的信息并非都是公开的,如手机单用户之间的信息可能具有私密性。由于目前技术条件下手机屏幕缺陷,手机更像一个“碎片化传播”的个人媒体,是在人们无法接触其他媒体的“碎片时间”内的一个补充性媒介。

1.3传播受众

手机似乎具有人数众多的传播对象,但大众传播对象还有限定词“异质的、匿名的”。在中国,因为推行手机实名制,在很大程度上,手机信息的受众是非匿名的、有身份的、使用户传输的信息带有定向的性质,整个传播过程更像大规模的组织传播。

1.4除上述三点,手机与传统媒体的区分

(1)手机信息传播模式多样化、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是中心,即便是第四媒体网络,媒体也掌握着绝大部分信息的选择权和控制权。但手机已突破了一对一的绑定关系,实现了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多样化传播,这打破了传者和授者的界限,手机用户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制作者。手机信息的传播内容呈现碎片化,定制化,缺乏原创性。手机作为传播媒介更像“载体王”,而不是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的“内容王”。(2)手机新闻传播功能的局限性。传统的大众媒介的性质首先是国家公器,不仅仅信息,与之衍生的是大众化和社会责任。尽管手机媒介也可以传播短、平快的新闻,但是,在目前的终端条件下,由于屏幕大小、信息传输速度等限制,新闻产品的局限性很大。而从受众需求看,碎片传播,也是一种闲暇时间的传播,它所对应的往往是人们在路上或休息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人们对于娱乐与服务性内容的需求更为突出。因此,手机更凸显经济职能,如通过手机游戏、移动即时通信、移动搜索、移动电子商务等新的增值业务来拓展用户的粘合度。目前作为大众媒体的新闻性、影响公众态度和引导公众行为不是手机的主要职能。(3)大众媒介,从世界范围看,是不允许垄断的。垄断会侵害大众媒体的品质,会失去新闻报导的真实性,使信息缺乏公信力。而目前在我国手机运营中,移动运营商处于垄断地位,手机媒介的内容提供商市场地位薄弱。现阶段,手机广告收益较少,因为收入有限,如果电信公司一直是垄断媒体,其他合作者的利益就会受到限制,必然影响手机媒体化的发展。(4)在手机信息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把关人”角色多元化。手机的信息传播的多样化,打破了传者和授者的界限,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言论空间。特别是“手机+网络”、“手机+微博”的出现,信息内容庞杂、传播速度极快,在一定范围内信息传播者,可以被视为意见领袖,其可就某一问题反复转发,具有议题设置功能。这也使得个别地方报道能迅速演变成全国性的新闻热点,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炒作一个“事件”和“现象”,形成舆论并可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传统媒介生态中所需要的有效“把关机制”在手机传播中的缺失。运营商、服务商及在某一传播阶段的意见领袖在微观层面都具有“把关人”特性,手机传播的舆论变化更加多元,极大冲击了传统媒体新闻把关机制。

2、如何理解“第五媒体”

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四大媒体,学界和业界很多人士提出“第五媒体”概念并引发巨大的争议。一些学者认为“第五媒体”应该开辟或综合运用人类接受信息的基本途径或开创全新的传播方法,正如广播第一次开发了人的听觉,电视传播了眼睛可以接收的信息,互联网实现了数字化和交互性,这些特征都奠定了它们在新媒体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3]。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提出“第五媒体”的先进性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一是具备完善的共享机构,消除带宽瓶颈,克服数字鸿沟;二是具备全新的人网界面,排除信息垃圾,改善人性化服务。就手机目前现状还不能成为第五媒体,但手机的出现确实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有了突破和补充,手机正伴随着移动终端能力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共同发展而成为高度融合的产物,最有潜力成为“第五媒体”。

3G时代,手机已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用户达到2.77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攀升至65.9%,相比2009年底增加了4334万人,增幅达18.6%。

3G手机传播是一种立体效应的多媒体传播。手机摄像、录像已成为基本配置,手机的触摸显示屏上可直接写字、绘图。手机可实现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任何一种或多种组合传播。手机能够提供多媒体业务及上网功能,使得手机整合了移动微博、移动播客、即时通讯等最新应用,手机的信息处理和传播能力不断加强。

3G手机对传统媒体的补偿。3G手机具有很强的技术整合功能,目前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手机增值业务,如手机报、手机音乐、手机电视、手机游戏、移动搜索等。早在2006年,CCtV就以多哈亚运会为契机开始进军手机领域,通过手机电视业务为观众提供在线播放、个性化定制。在传统媒体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新兴媒介又不断涌现的今天,受众的接受空间与接受时间被不断分割,传统媒体在原本领域的竞争已经到了一个饱和的界限,手机正成为传统媒体突围的绝佳工具,其在终端融合中的补偿作用逐渐凸显出来。

近几年,手机介入到突发公共事件传播并发挥强大的媒介影响力。从2003年中国“非典”疫情、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中国松花江水污染、2008年中国南方的冰雪灾害、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再到2011年日本强震,以及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手机作为传播媒介几乎都是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3、手机向“第五媒体”嬗变的路径

手机媒体化发展需要解决技术瓶颈、内容缺失、监管缺位等一系列问题,手机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五媒体”。

3.1突破技术瓶颈

目前3G手机的多媒体功能无法达到电视和互联网的水平。如手机视频,由于屏幕分辨率、尺寸和网速等限制,在色彩、声音和清晰度都无法和电视相比。一段十几分钟的Rm视频在手机上需要1m内存,相对手机内存占用空间太大,需要突破手机终端技术的限制。目前移动通信技术正在快速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在3G标准的基础上正朝着被称为3.5G的HSpa、3.9G的Lte,以及4G的方向快速演进,这为手机终端提供了更快的上网速度和更宽广的数据容量,可以说是建造了一条无处不在的信息高速公路。

3.2重视内容资源整合

必须重视内容资源整合,拓展手机作为中国“第五媒体”的多元化内容服务。内容资源的整合,不但可以集成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几大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更需要开发适合手机终端有效传播的应用服务和内容资源。如获取新闻、定制信息、阅读电纸书、实时交流等。当前,我国媒体产业政策仍然处于条块分割状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手机媒体化发展的内容资源整合。

3.3建立独立监管机构

目前,手机的监管体制是根据其信息传播路径,实行关联主体监管的多主体和分权的管理体制[4]。手机信息通信保障归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其涉及意识形态的音视频内容监管归属于广电总局;文字内容审核,如手机报、手机出版,归属于新闻出版总署。另外,国家发改委等政府其他相关部门依照权责分工,对手机产业实施管理。目前,“广电”与“电信”对手机电视运营主体开展争夺战,使手机电视产业的发展困难重重。另外,作为手机监管部门的工信部同时担负宏观政策制定和微观监管两种不同职能,具有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两种角色,手机监管面临“政监合一”的问题。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如美国的联邦通讯委员会与英国的通信办公室,二者既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民间组织,而是独立的监管机构。只有建立超脱于行业利益的第三方独立监管机构,才能解决手机监管面临的问题。

3.4完善监管法律体系

我国手机媒体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整权威的立法体系。至今没有出台单独针对手机媒体化发展的政府规制,也缺乏产业融合方面的法规。对于手机视频,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规定了广电总局对手机电视实施监管,也是目前唯一的手机电视的监管法规。对于手机涉黄、手机信息欺诈等内容安全方面的法律规定明显滞后,对于手机媒体化发展中出现的手机报、手机出版等,政策法规不明确,出现监管空白。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是唯一的专门规范电信业的综合性的行政法规,但该条例在网间互联互通的规范以及法律责任分配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在制度方面对电信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回避了三网融合问题[5]。我国急需针对手机媒体化发展的特殊规律,逐步完善监管法律体系。

3.5打破垄断,健全手机产业链

手机产业链十分复杂,涉及移动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手机制造商和用户等多方面的利益。移动运营商控制传输渠道,在产业链中处于统治地位。与传统媒体从基础设施到内容生产、内容运营、媒体运营这一产业链相比,手机媒体化发展过程中,其产业链构建存在一定缺失。必须打破移动运营商的垄断地位,健全手机产业链,寻找新的利益整合模式和运营机制,使内容提供商和应用服务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3.6尽早实现“三网融合”,消除行业壁垒

3G时代手机增值业务正在根据市场不断细化,市场需求越发明朗,增值业务正在迅速增长,据CnniC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显示,手机媒体化应用已经是3G应用最热的业务之一,手机报、手机阅读、手机视频、手机电视等媒体性应用增长率牢牢占据热门前列,普及率分别为39%、27%、16%、4%。3G时代手机媒体化发展使得传媒业、电信业、it业等行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产业融合势在必行。应尽早实现“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后,网络层上将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上将互相交叉渗透,应用层上将趋向使用统一ip协议。“三网”之间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数据、声音、图像业务共用同一网络、同一平台,并朝着服务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如此不同行业间的壁垒也会被逐步打破。目前,电信与广电还处于产业分立的状况,通过不同的网络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产业间相互竞争、相互遏制,如手机电视运营权之争,这极不利于手机媒体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110-111.

[2]wernerJ.Severin著,郭镇之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五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4-5).

[3]李丹丹.手机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11,(20-21).

机电一体化内容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改进对策

一、前言

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行业的发展,我国的会计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并且会计电算化已经在我国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现在电子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专业更加的重要,但是由于目前会计软件更新较快,以及教材等方面的缺乏,让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因此,我们要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来促进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

虽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容易被看做边缘性的学科,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门课程把握不准确,把会计电算化课看成软件培训课或者和程序编写课混为一谈。学生往往也会错误的看待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2)教学落后于现代技术发展

会计电算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比如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单机为主,缺乏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较落后,很多学校没有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等设备,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师资力量较为落后,许多会计专业的年长教师对计算机并不精通,甚至有些教师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如学生,很多教师缺乏对计算机系统的学习。最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设备的不足会让学生的实践技能成为一定的障碍。大部分学校有着计算机等相关的设备,但是却不能及时更新,设备的问题成了影响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阻碍因素。

(3)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首先,教师没有处理好会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结合,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加强教学,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相关内容是存在困难的。这就让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会计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一般有着三个层次:计算机基础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操作以及计算机语言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以及会计软件两个方面;各个专业将计算机引入专业的教学。这三个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是第三个方面,计算机和专业课不能较好的融合在一起。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改进对策

(1)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软件工程的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计算机的内控制度,计算机的审计。这些是基础的理论知识,是会计电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当今的网络技术带来新的理论知识,并不断的充实和体现在会计软件设计上,比如网络财务软件,eRp软件,以及管理性质的财务软件等都吸收了业务流程,并体现除了一体化管理的新思想。所以在加强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前沿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必须要做到跟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现在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实际应用水平,这就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做到及时的更新,要积极关注社会的实际应用,在教学内容上要积极结合实际案例。

(3)加强实践的训练

1.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研究,不能忽视会计电算化本身的实践性,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首先,要有层次的将理论知识讲授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构建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和逻辑关系。然后要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培养。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选择代表性业务实践

在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实践内容的选择应该注意要和时代相结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案例,并要综合性强。案例内容设计内容要多,并且要做到类型全面,最好能够设计的环节较为广泛,让学生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结语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是和目前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密不可分的,同时,和实际的企业会计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能积极提出相应的措施做到会计电算化和实际工作的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举芝,王书果.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123—124.

[2]牛丹.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9,(04):85—87.

作者简介:任姗姗,女,出生于(1980.08—),河北人,职称为助教,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为会计学,现任职于青海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一、前言

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行业的发展,我国的会计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并且会计电算化已经在我国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现在电子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专业更加的重要,但是由于目前会计软件更新较快,以及教材等方面的缺乏,让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因此,我们要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来促进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

虽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容易被看做边缘性的学科,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门课程把握不准确,把会计电算化课看成软件培训课或者和程序编写课混为一谈。学生往往也会错误的看待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2)教学落后于现代技术发展

会计电算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比如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单机为主,缺乏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较落后,很多学校没有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等设备,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师资力量较为落后,许多会计专业的年长教师对计算机并不精通,甚至有些教师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如学生,很多教师缺乏对计算机系统的学习。最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设备的不足会让学生的实践技能成为一定的障碍。大部分学校有着计算机等相关的设备,但是却不能及时更新,设备的问题成了影响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阻碍因素。

(3)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首先,教师没有处理好会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结合,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加强教学,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相关内容是存在困难的。这就让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会计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一般有着三个层次:计算机基础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操作以及计算机语言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以及会计软件两个方面;各个专业将计算机引入专业的教学。这三个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是第三个方面,计算机和专业课不能较好的融合在一起。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改进对策

(1)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软件工程的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计算机的内控制度,计算机的审计。这些是基础的理论知识,是会计电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当今的网络技术带来新的理论知识,并不断的充实和体现在会计软件设计上,比如网络财务软件,eRp软件,以及管理性质的财务软件等都吸收了业务流程,并体现除了一体化管理的新思想。所以在加强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前沿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必须要做到跟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现在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实际应用水平,这就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做到及时的更新,要积极关注社会的实际应用,在教学内容上要积极结合实际案例。

(3)加强实践的训练

1.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研究,不能忽视会计电算化本身的实践性,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首先,要有层次的将理论知识讲授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构建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和逻辑关系。然后要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培养。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选择代表性业务实践

在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实践内容的选择应该注意要和时代相结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案例,并要综合性强。案例内容设计内容要多,并且要做到类型全面,最好能够设计的环节较为广泛,让学生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结语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是和目前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密不可分的,同时,和实际的企业会计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能积极提出相应的措施做到会计电算化和实际工作的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举芝,王书果.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123—124.

[2]牛丹.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9,(04):85—87.

作者简介:任姗姗,女,出生于(1980.08—),河北人,职称为助教,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为会计学,现任职于青海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一、前言

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行业的发展,我国的会计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并且会计电算化已经在我国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现在电子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专业更加的重要,但是由于目前会计软件更新较快,以及教材等方面的缺乏,让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因此,我们要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来促进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

虽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容易被看做边缘性的学科,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门课程把握不准确,把会计电算化课看成软件培训课或者和程序编写课混为一谈。学生往往也会错误的看待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2)教学落后于现代技术发展

会计电算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比如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单机为主,缺乏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较落后,很多学校没有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等设备,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师资力量较为落后,许多会计专业的年长教师对计算机并不精通,甚至有些教师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如学生,很多教师缺乏对计算机系统的学习。最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设备的不足会让学生的实践技能成为一定的障碍。大部分学校有着计算机等相关的设备,但是却不能及时更新,设备的问题成了影响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阻碍因素。

(3)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首先,教师没有处理好会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结合,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加强教学,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相关内容是存在困难的。这就让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会计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一般有着三个层次:计算机基础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操作以及计算机语言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以及会计软件两个方面;各个专业将计算机引入专业的教学。这三个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是第三个方面,计算机和专业课不能较好的融合在一起。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改进对策

(1)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软件工程的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计算机的内控制度,计算机的审计。这些是基础的理论知识,是会计电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当今的网络技术带来新的理论知识,并不断的充实和体现在会计软件设计上,比如网络财务软件,eRp软件,以及管理性质的财务软件等都吸收了业务流程,并体现除了一体化管理的新思想。所以在加强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前沿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必须要做到跟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现在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实际应用水平,这就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做到及时的更新,要积极关注社会的实际应用,在教学内容上要积极结合实际案例。

(3)加强实践的训练

1.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研究,不能忽视会计电算化本身的实践性,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首先,要有层次的将理论知识讲授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构建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和逻辑关系。然后要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培养。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选择代表性业务实践

在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实践内容的选择应该注意要和时代相结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案例,并要综合性强。案例内容设计内容要多,并且要做到类型全面,最好能够设计的环节较为广泛,让学生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结语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是和目前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密不可分的,同时,和实际的企业会计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能积极提出相应的措施做到会计电算化和实际工作的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举芝,王书果.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123—124.

[2]牛丹.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9,(04):85—87.

作者简介:任姗姗,女,出生于(1980.08—),河北人,职称为助教,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为会计学,现任职于青海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一、前言

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行业的发展,我国的会计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并且会计电算化已经在我国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现在电子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专业更加的重要,但是由于目前会计软件更新较快,以及教材等方面的缺乏,让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因此,我们要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来促进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

虽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容易被看做边缘性的学科,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门课程把握不准确,把会计电算化课看成软件培训课或者和程序编写课混为一谈。学生往往也会错误的看待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2)教学落后于现代技术发展

会计电算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比如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单机为主,缺乏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较落后,很多学校没有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等设备,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师资力量较为落后,许多会计专业的年长教师对计算机并不精通,甚至有些教师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如学生,很多教师缺乏对计算机系统的学习。最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设备的不足会让学生的实践技能成为一定的障碍。大部分学校有着计算机等相关的设备,但是却不能及时更新,设备的问题成了影响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阻碍因素。

(3)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首先,教师没有处理好会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结合,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加强教学,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相关内容是存在困难的。这就让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会计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一般有着三个层次:计算机基础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操作以及计算机语言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以及会计软件两个方面;各个专业将计算机引入专业的教学。这三个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是第三个方面,计算机和专业课不能较好的融合在一起。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改进对策

(1)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软件工程的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计算机的内控制度,计算机的审计。这些是基础的理论知识,是会计电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当今的网络技术带来新的理论知识,并不断的充实和体现在会计软件设计上,比如网络财务软件,eRp软件,以及管理性质的财务软件等都吸收了业务流程,并体现除了一体化管理的新思想。所以在加强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前沿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必须要做到跟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现在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实际应用水平,这就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做到及时的更新,要积极关注社会的实际应用,在教学内容上要积极结合实际案例。

(3)加强实践的训练

1.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研究,不能忽视会计电算化本身的实践性,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首先,要有层次的将理论知识讲授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构建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和逻辑关系。然后要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培养。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选择代表性业务实践

在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实践内容的选择应该注意要和时代相结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案例,并要综合性强。案例内容设计内容要多,并且要做到类型全面,最好能够设计的环节较为广泛,让学生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结语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是和目前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密不可分的,同时,和实际的企业会计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能积极提出相应的措施做到会计电算化和实际工作的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举芝,王书果.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123—124.

机电一体化内容篇8

【关键词】机电现状分析

为了认真完成好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定改革研究》的调研工作,课题组成员对中职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是,中职机电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业务现状是:机械制造人员能熟练地进行普通机床的操作,熟悉典型数控系统机床的编程技术,能熟练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加工中等复杂的机械零件,掌握二维和三维CaD/Cam软件如autoCaD、UG、pro/e等软件的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护人员能较熟练地操作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营销人员。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分类、典型结构及特点,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和调试。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营销基本知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现状是获得普通或数控车工或铣工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中初级维修电工合格证书;机械制图绘图员中初级合格证书。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偏多偏难,改革迫在眉睫。

现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分院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对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1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当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机电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机电技术应用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1]。

2业务范围现状分析

(1)机械制造人员:能熟练地进行普通机床的操作,熟悉典型数控系统机床的编程技术,能熟练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加工中等复杂的机械零件,掌握二维和三维CaD/Cam软件如autoCaD、UG、pro/e等软件的应用。(2)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护人员: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知识,熟练掌握机械原理、电气控制原理和液压技术。能较熟练地操作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3)机电一体化设备营销人员。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分类、典型结构及特点,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和调试。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营销基本知识。

3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现状分析

3.1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描述(如图1)

图1知识、素质和能力描述

3.2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要求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的普通或数控车工或铣工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中初级维修电工合格证书;

机械制图绘图员中初级合格证书。

4主要课程、职业技能实训项目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现状分析

4.1课程设置概况

本专业共有10门公共必修课,6门职业基础课,9门职业技术与职业认证课。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11个,以确保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4.2主要课程和主干课程

4.2.1主要课程

语文、英语、数学、政治、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autoCaD应用、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电工电子技术。

4.2.2主干课程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机械制造基础、电机修理、数控应用技术、工厂供电、protel。

4.3主要课程学时分配现状

法律基础知识30学时,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32学时,哲学基础知识30学时,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28学时,求职与创业28学时,语文88学时,英语52学时,数学104学时,体育52学时,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88学时,机械制图120学时,金属材料与工艺学70学时,电工电子技术90学时,机械设计84学时,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20理论,24学时实验,autoCaD应用56学时,机械制造基础(含机床)56学时,数控应用技术84学时,电机修理34理论学时,10学时实验,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总学时84,其中实验学时10个),工厂供电60学时,protel60学时,技能认证训练(含液压基础)180学时,企业管理30学时,市场营销60学时[2]。

4.4实践性环节的安排项目:

金工实习三周、电机修理一周、电子装配一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实训一周、机械制图零部件测绘三周、机电一体化设备联调一周、数控机床操作实训二周[3]。

5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分析

经过分析:必修课总共3054学时占97%,其中,公共课522学时占17%,专业必修课1026学时占33%,职业技能项目360学时占12%,其它实训课1020学时占35%。理论与实践课比例为43:57。

6分析结论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结合相前实际,我们认为,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偏多偏难,改革迫在眉睫。同时提出以下建议与设想。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针对目前中职生的实际,如何来重新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以及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是课程设置方案的制定,难点是专业课开设种类以及学时配比。

目前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中职学生基本现状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但是在如何从专业教学的实际进行有效突破上还在探索之中。今后要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寻求到比较实用的一套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

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十分有必要重新研究中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问题,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Z].2008-12.

[2]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Z].2009-1.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2008-12.

机电一体化内容篇9

《财经》记者明叔亮

或许过不了多久,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和体育频道,将会出现一批来自市场化公司制作的节目。

7月16日,广电总局向各地广电局下发文件《广电总局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修改稿)》,其中明确规定,“除影视剧外,电视台从市场购买节目的比例,原则上每年不低于播出总量的30%”。

中央电视台是此次首批参与试点的传媒机构之一,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频道和中央电视台5套体育频道,又是首批参与试点频道。

除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文广、湖南卫视也将参与首批试点。7月20日下午,北京电视台在北京郊区召开会议,向台内高层口头传达了广电总局“制播分离”试点的精神。

上海和湖南两地行动更快,试点改制方案已经在最后敲定阶段。7月23日,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则上同意湖南广电集团关于制播分离改革方案的汇报。上海文广集团总裁黎瑞刚也向《财经》记者证实,上海文广的制播分离改革也将很快启动。

在“制播分离”这个略显陈旧的概念下,影响深远的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开始上路。这将把电视剧、娱乐时尚等广播电视内容单独切分,从频道频率等公共资源以及新闻类、时政类内容中切分出来,使得电视剧、娱乐内容资产获得了参与市场化改革的机会。

“‘制播分离’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借路“制播分离”

7月8日,广电系统各地厅局长齐聚哈尔滨,广电总局在此召开会议,着重讨论了推进“制播分离”的内容。一年前,在经过长时间调研后,广电总局“制播分离”研究的课题报告被送达各地广电局,明确提出实施“制播分离”的建议。

在哈尔滨会议后,《广电总局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下发到相关广电局。7月16日,《广电总局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修改稿)》(下称修改稿)也下发。

由于改革方案尚需得到决策层的批准,因此,各地广电局只是将两份文件宣读传阅,供局内高层领导讨论。但是,多位接近相关试点机构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距离最终文件下达的时间也不会太久,8月初应是合理的契机。

“制播分离”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英国。上世纪80年代末,英国政府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求BBC、itV等电视机构实行“委托制作”,并严格规定电视台从外部公司采购节目比例不得低于25%。

“制播分离”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末传至中国,一度呼声很高。然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制播体系的变化,直接带来的是广电体制和机制的变革,这种变革只能缓步慢行。于是,“制播分离”在过去两年陷入沉寂。

经过数年讨论,“制播分离”的实质内容已超出最初的所谓节目制作与节目播出的关系,当下,更多地与文化体制改革相联。

7月16日下发的修改稿明确提出,实施“制播分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深入推进节目播出机制改革,改变单纯的自制自播模式。这是“制播分离”改革最基本的诉求,也是民营传媒机构渴盼许久的结果。

对于这场变革的推动者和执行者,“制播分离”所带来的更大的动力,是可以让传统体制内所沉淀的数千亿元广电传媒核心资产进入市场化大门。这一部分资产一直规模庞大,增长稳定,但并不迅速。

在修改稿所提任务当中,四项任务其中三项谈及电台、电视台的改革,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建立台内事业产业分类运行管理的新模式”,以及“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改革”。

广电总局迫切希望能够将传统电视台资产迅速做大,具体步骤为:根据“先台内后社会”的原则,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业务通过转企改制,组建面向市场的节目制作经营公司,“条件成熟后再吸收社会资本组建由电台、电视台控股的节目公司”。

对于社会资本的进入,广电总局在其中专门指出,“要确保电台、电视台的控股权”。

广电总局还明确提出,电台、电视台要优先发展和壮大台属或台控股公司的制作经营实力和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重要的广播影视节目生产商和供应商”,其后,“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

“全国试点”

这场改革,绝非生存危机逼迫下的无奈转折。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上海文广,或是湖南广电以及深圳广电,试点机构悉数为广电系统表现最为抢眼的广播电视媒体机构。显然,此次自上而下推动的“制播分离”试点,有超出经济利益的衡量。

7月8日,哈尔滨广电厅局长会议之后,《财经》记者听到将有12家试点机构的说法。修改稿并未提及具体的试点机构,只是称“‘制播分离’改革重点在中央、省级、副省级的部分电台、电视台进行”。

参与此次“制播分离”改革试点的一家传媒集团高层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最终的试点将会面向全国范围展开,但参与试点仍需通过当地宣传部以及广电总局的审批。

在已经明确参与试点的媒体机构当中,中央电视台最为引人注目。2008年,中央电视台收入过百亿元,为国内传媒市场上当之无愧的霸主,参与试点的2套和5套,分别是经济新闻内容与体育内容,又算得上其中最为赚钱的频道。

上海文广集团总裁黎瑞刚向《财经》记者证实,上海文广的“制播分离”方案即将开始实施,方案已经修改了十几稿,目前尚待各方讨论通过。就在不久前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黎瑞刚表示,将会率先在国内完成整体转企和“制播分离”改革。

方案虽然有待最终批准,但已经渐露端倪。一个月之前,脱胎于时尚频道的星尚传媒集团正式宣布成立,未来将承担上海时尚频道等节目的内容运作与经营。在上海文广内部,类似星尚传媒这样的子公司还有数家,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第一财经公司。

湖南广电的改革方案,早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设计。7月23日,湖南广电集团向湖南省委宣传部汇报,内容关于湖南广电集团内部推行“制播分离”改革的方案,原则上获得同意。

根据此前方案,湖南广播电视局之下,将成立湖南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公益等内容继续留在湖南广播电视台。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之下,包括了“天娱”“快乐购”等节目公司。

新方案与去年的方案没有太大变化,不同的是,原方案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下,还有一家名为“金鹰控股”的公司,新方案中,这一控股平台已经被取消。

相较而言,上海、湖南两地传媒集团在“制播分离”之前就已经布局多年,现在也是最先启动。据悉,在吸引外部投资方面,两家公司各有不同的核心资产已经相继取得进展。

民营传媒画饼

听闻30%的市场购买节目比例,欢乐传媒董事长董朝晖直言:有熬出头的感觉。

一度,民营传媒机构在电视栏目内容市场占据优势,光线传媒、欢乐传媒等民营公司迅速崛起。但是,在不对等的市场交易规则之下,民营传媒大有凋敝之势。

7月21日,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拿起手边的计算器,一遍遍地计算:北京电视台目前10套节目当中,来自市场采购的比例只有三四个小时,在30%的红线之下。在他看来,民营传媒机构尚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这一比例的重新划分,也意味着中国700亿元电视广告收入大盘将重新分配。“如果拿出50%用于内容,总计有350亿元;其中20%左右用于新闻,电视剧拿走60亿元,余下一部分分给台控公司。”王长田眼前似乎出现一张非常诱人的大饼,“中国的民营制作公司们,可能马上将会坐收几十个亿的市场规模。”

王长田庞大的计划,早已经见诸报端多时――利用手中的内容制作资源,在众多城市电视台当中,形成一张具有光线传媒品牌的电视内容“联供网”。这一计划,他在2008年10月前后就透露给媒体,当时广电总局“制播分离”调研启动,并明确提出要“制播分离”。现在,是他实施“联供网”战略的最佳时机。

但是,要想顺利地从体制内分享几十亿元的收入,绝非易事。易凯资本Ceo王冉认为,随着“制播分离”的实施,也意味着为数不少的国有传媒机构要进入市场,与光线传媒等民营传媒企业进行竞争。

在通读《广电总局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试行意见》全文之后,也有民营传媒机构经营高层表示担心,“虽然有具体的比例,但内容限定并不具体,”比如,30%的内容是否包括重播的内容?午夜之后的“垃圾时段”播出是否也算?

此外,《试行意见》多次提及优先发展壮大转企改制后的台控公司,优先采购其生产的内容。光线传媒、欢乐传媒等民营机构能否获得公平待遇,仍是疑问。脱胎于电视台母体台控公司之间仍有一条未剪断的脐带,对于电视台高管和关键员工能否在节目制作公司里持股,《试行意见》中也没有限制性的条款。

控制与放开

谈及此次“制播分离”试点启动的原因,多位资深传媒行业人士分析认为,广电体系的改革近几年陷于停滞,不符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精神。从政府角度来说,占有巨大社会资源的广电体系体制和机制落后,整体发展的速度并不让人满意。即使在电台、电视台内部,面对互联网等新兴传播的竞争,也已经意识到必须有所改变。

在各级办台的思路之下,中国广播电台、电视台机构数量巨大。修改稿之中明确提及跨地区的合作,表示对于可经营性的资产,可以“按照市场规律,加快整合重组”,并鼓励播出机构开展跨地区合作,合办广播电视节目栏目、频率频道,联合开办节目公司。

但是,无论央视、北京电视台,还是湖南广电和上海文广,跨地域的发展仍旧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在属地化管理的惯性之下,广电媒体之间的合作有时候会超出广电系统的权力范围。目前,邯郸广电正积极筹划与湖南广电集团合作,其中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是邯郸当地主要的党政领导。

此番“制播分离”试点,对于内容有着严格的限定。修改稿明确提出,所鼓励的是大众娱乐类和社会服务类节目进行“制播分离”的改革。

其中包括的内容,有广播剧、影视剧、动画、少儿、体育等不具有政治性、新闻敏感性的节目。但是,新闻类、时政访谈类、监督调查类节目,被严格排除在试点之外。而且,“制播分离”类节目的策划、采编、制作、审查、播出等环节,均由电视台自行承担,不得进行公司化、市场化运作,不得外包。电台、电视台也不得对外购买。

即使是娱乐类和社会服务类节目,广电总局也明确要求,电视台要有“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对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对宣传内容的编辑权、对各类节目的审查权和播出权”。

易凯资本Ceo王冉认为,目前来说,试点最大的意义,是让国有传媒机构获得进入资本市场的可能性,但并不能解决其改制路上的所有问题。

机电一体化内容篇10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中等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职能是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初中级实用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型技术性人才。为了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优势及教学质量,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教学方针,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合理改良创新,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及教育理念可以适应新市场经济条件对于人才素质要求的动态变化。技工学校中许多专业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专业基础,电工专业亦是如此。电工知识的应用面很广,所涉及的知识也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对于物理知识、电工专业技能等专业基础的融合掌握。电工专业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其积极意义的量化指标,即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极大程度上仍取决于电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先进科学。

一、技工学校电工教育现状

目前,技工学校电工教育水平不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跨入高等教育的门槛不断降低,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受到影响,学生的物理基础普遍十分薄弱,没有掌握合理有效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较弱,欠缺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则是中职学校电工专业教学存在问题,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并且大多数技工学校在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会将这两部分独立分开,理论与实际操作联系紧密性不高,学生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并且理论教学与实习期安排间隔很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遗忘造成实习课程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进程的推进十分有必要。

二、电工一体化教学概述

2.1电工一体化教学概念

电工一体化教学是指在电工专业学习过程中将专业技术理论课与实习课有机结合,即学习到某一模块,就对模块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随后进行现场操作的实习环节,而不是传统教学安排中理论课与实习课程独立进行。实行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使得电工教学课程更具层次性及逻辑性。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为教师及学生对于专业的学习都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可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一体化教学进程的推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专业素质。

2.2可实行电工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程

在学生掌握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的前提下,对于电子仪表与测量、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等专业课的学习,合理进行统筹规划,将书本理论知识讲解与维修电工生产实习中的内容有机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

(1)在电工仪表与测量课中,前半部分为电工仪表及测量机构的理论知识讲解,主要包括理论分析与公式推导内容,而后半部分则涉及到电工仪表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操作,例如功率表、电度表的安装等模块,可实行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将电表构造、工作原理、如何安装调试等知识融入生产实习课程之中。

(2)电机与变压器课的理论性较强,主要涉及电机及变压器结构、工作原理、各型号特性及应用特点等相关知识。但其中也涉及到很多需要安排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各种型号(三相异步电机、单相异步电机、直流电机)的电机绕组学习中,教师可先行讲授电机绕组方式,绘制绕组展开图例,而后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进行实际绕制、接线、通电工作。

(3)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常用低压电器结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等知识,以及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电路、机床控制电路的基本原理,晶闸管-电动机调速线路,可编程序控制器等内容。其中前三章内容与维修电工生产实习课中的电拖实习内容相对应,可实行一体化教学;而后两章内容主要以理论分析为主。

三、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注意要点

3.1模块化教学的合理安排

模块化教学要求技工学校相关负责人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依据课程内容的重要程度进行课时的合理安排,首先将电工专业课程设计知识进行梳理,将内容相近、可流水化操作教学内容编排在一起,令知识构架完整详实;在安排模块与模块教学顺序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可将难度较大模块与难度较小模块做适当搭配,设置阶梯式难度课程,给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同时,在进行一个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扩充相关知识,完善模块知识体系,方便学生构建专业知识架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

3.2对师资水平的要求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课教学与实习课教学单独进行,因此实习内容与理论知识学习中所配备的老师是不同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需要准备自己负责部分的内容。电工一体化教学使得理论课与实习课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对教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工专业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充分了解掌握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将书本上理论化的知识融入实习教学中,要求教师对于行业标准及规范化操作熟稔于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指标。

3.3教学安排的协调

一体化教学要求实习环节穿插于理论教学之中,这与传统模式中实习期单独进行相比,给教学时间的安排及各实习场地之间协调都带来了难度。因此,电工一体化教学要求相关教学管理阶层充分做好协调工作,因为一旦一体化教学进程开始实施,就要求实习与理论课程配伍性高,各环节紧密配合,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对于其他模块教学安排都会造成影响。因此,电工各专业课程设置、每个专业课的不同模块设置之间应统一协调,做好沟通,一体化教学一旦实施,则各专业应一同进行,有利于教学进程的规范化与统一化管理。

3.4加强实验室与技术车间建设

技工学校电工专业学习涉及到的内容与实践操作联系十分紧密,市场对于技工学校毕业生的要求是技术型服务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专业化电工设备的检修能力。这就要求技工学校在学校资金规划中加大实验室及技术车间建设经费投入比重,注重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紧密关注行业动态,了解市场先进技术水平建设情况。实验室与技术车间的建设可加大实践环节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这也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技工学校电工专业应持续改革创新的方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