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控管理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3:12

金融风控管理方法篇1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一、导论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金融混业经营的组织模式,在经营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其结构与经营也比一般金融机构复杂,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也比一般金融机构要大,发生风险后化解的难度与成本也比一般金融机构要大。同时,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巨大规模和对经济的巨大影响,一旦金融控股公司发生问题,必将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巨大波动。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是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内部控制也是金融机构自身管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对于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社会声誉,以及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来说,内部控制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对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不仅如此,还可以为潜在的控股公司或者集团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一些思路。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风险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性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母公司,控制着众多的专业化金融子公司,与一般金融机构相比,它所引发的风险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资本金重复计算、系统性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三个方面。

1.资本金重复计算

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金的重复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母公司拨付子公司资本金。这样,一笔从集团外注入的资本金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反映,造成资本金的重复计算。如果子公司又用该笔资本金在集团内继续投资,则该笔资本将被多次计算;二是子公司之间相互持有股份,造成股权结构混乱及资本金多次计算。由于只有来自集团外部的资本金才能抵补集团的整体风险,因此,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同一笔资本金被用来抵御多家公司的风险,显然是不适当的。

2.系统性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个涉及多种金融领域的金融混合体,其所引发的风险会因为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而在系统内逐渐聚集,并迅速蔓延开来。金融控股公司所追求的协同效应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控股公司风险聚集的可能性:金融控股公司为集团建立的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客户服务中心、统一销售渠道,虽然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但是,子公司存在的风险也可能借此通道向母公司不断聚集,在一个机构内发生的失误和可能发生的危机或破产,其危害和影响原本仅限于自身的业务范围或行业范围,但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下,就会向母公司集中风险并蔓延危害。同时,金融控股公司在总体经营上倾向于建立统一的发展战略和业务规划,一旦决策失误,就会影响到全部子公司,错误迅速覆盖整个系统。

3.内部控制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风险主要表现在其经营和组织方面难于被监察和控制,金融控股公司的内控风险有诸多方面,但与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最为密切的风险是内部交易。

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关联交易,使得集团内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这就增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交易和利益冲突的风险。由于金融集团内部复杂的控股关系和资金往来,彼此关系紧密,相互往来交易势所难免,其种类主要有:交叉持股、集团内公司间之相互交易行为、集团内公司自同属集团内公司取得保证、贷款或其他担保承诺、集团成员间之资产买卖行为、以再保险的方式所为之风险转移、集团成员间就第三人关系风险之转移交易等。这类交易常伴随风险的传递与聚集,最终形成集团的整体经营风险,危及集团的经营安全与稳健运行。

(二)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殊性风险

在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当前所面临的风险不尽止于一般意义上的市场金融风险,还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制度性金融风险,这些特殊性风险大多是政府、企业和银行延续旧体制进行管理和运作的产物,是旧体制下金融抑制所产生的风险的延伸,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主体明确,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根本前提。在欧美发达的银行制度下,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责任界限。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

然而,在中国目前现行的金融体制下,许多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最终主体和边界并不明确。在现行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商业化程度并不高,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仍很多,这都使得银行的最高管理层(董事会)没有也不能最终承担起全部金融风险的责任。

2.内控体制不健全

在现代的金融风险管理中,完善的内控体制是金融机构得以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部制度保障。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的《银行机构内控指引》,完善的现代银行内控体制应该以运作合法、有效和信息畅通为目标,涵盖银行的管理和控制文化、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责任分离、信息和交流以及监控和缺陷修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的银行内控体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相对于国际上对现代银行内控体制的要求,中国银行内控体制还显得相当落后,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风险管理的组织制度上。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但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中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明显缺乏这种有效运作机制和组织制度的保障。

3.管理工具缺乏

在欧美先进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中,管理风险的工具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断创新。相比之下,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建立较晚,现行的金融市场还不能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足够的风险管理工具,市场工具的匮乏是中国金融风险管理落后的重要表现之一。衍生金融产品市场是目前西方金融体系中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直接对冲风险的性质,被认为是管理市场风险最有效的市场工具,使得金融体系能更加有效地在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金融主体之间配置风险。

目前,除了一些地方性的商品期货交易所,中国并没有真正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不仅是金融体系不完整的表现,也是风险管理市场工具匮乏的表现,它明显地制约了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三、中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面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难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分阶段逐步建设和完善的过程。

(一)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定位

金融机构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必须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适时地调整自身机制,防范和化解风险,其中,准确地目标定位是风险管理有效运转的关键和前提,笔者认为,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目标应当定位于:

(1)发挥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防范、控制和化解控股公司及所属金融子公司所面临的各类金融风险,保证控股公司及其所属金融子公司的各项业务经营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符合监管部门的各项要求,符合公司制定的各项经营政策和规章制度,有效推动所属金融子公司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2)提高控股公司及所属金融子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的透明度,保证对内对外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及时性,为公司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3)实现在风险—收益均衡下的金融控股公司整体价值的最大化。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系统的运作必须贯穿于公司经营管理的整个业务流程中,通过建立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预警机制、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机制,使得公司运营在风险环境中实现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者之间的均衡与协同。

(二)树立金融控股公司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

1.平衡风险和收益,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同样并不是要消除子公司在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因素、风险来源,而是在于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是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实施一系列的决策、管理、操作政策和程序,保证在风险—收益平衡下实现整个集团价值的最大化,同时避免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保证子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2.全面、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意识

为了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金融机构一般都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又决不单单仅是风险控制部门的事情,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一定是要在风险能够控制的情况下才去操作和经营业务。

3.风险管理独立和透明

独立和透明是一套好的风险管理体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条件。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主要在三个方面:即风险管理职责的独立性、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以及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评估职责的独立性。独立运作的风险管理部门意味着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

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建立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层面的风险管理体制,明确各风险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金融控股公司应成立隶属于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在同事会领导下指挥控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分工如下:控股公司董事会:是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层,确定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与回报要求;控股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整个集团的风险管理目标、制定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监控重大风险,审批子公司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政策、程序、方法等;控股公司风险管理部:负责落实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政策,指导子公司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指导子公司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程序;规划控股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主要风险进行监控;对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进行管理。

第二层级:各子公司建立风险管理委员、建立风险管理部门,集中、全面的管理子公司的风险;实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设计监督三项主要职能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子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子公司层面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控股公司统一风险管理政策下,规划子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子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流程,审批资本分配和风险限额。

子公司风险管理部:子公司风险管理的执行机构,受自公司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全面管理子公司各类风险:根据集团战略拟定子公司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流程及标准;对子公司日常的各类风险进行动态的测量和监督,并及时向集团风险管理部门和子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提出针对风险来源的具体控制办法;建立子公司有效的事后补救机制;管理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和人员。

第三层级:子公司内部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架构。各子公司分支机构也应建立风险管理部门,由子公司直接管理并委派风险主管。子公司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以及下属分支机构的风险主管虽然是集团风险管理系统组织架构的基层单位,但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中,他们具有相当自主的、对各部门及分支机构业务风险和资金风险进行管理的权力,其职责主要有:督促子公司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正确实施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措施;向子公司风险管理分部提供精确、及时的风险信息等。

四、结论

各国必须根据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混业经营程度、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金融经营体系结构以及传统金融监管制度等一系列因素来设计、选择、安排符合本国国情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体制。我国应该顺应当今世界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从结构性监管转向功能性监管,注重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中的分权与制衡。

设计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控股公司市场规范运作机制,一方面有利于规范金融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为金融控股公司提供一个活动空间和运营的自主机会,既能发挥金融控股公司的效率优势,又能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使金融效率、金融自由的法律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文宇,控股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金融风控管理方法篇2

 

关键词:金融控股风险监管内部风险管理外部风险监管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内涵 

金融控股公司既是金融企业的一种结合方式,也是金融企业集团的一种经营管理体制。根据1999年2月国际三大监管部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管协会联合组成的金融论坛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原则》,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求不同”。 

二、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成因 

金融控股公司因为其日益庞大的规模、复杂的内部结构以及大量的内部冲突,其风险也与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金融安全与稳定息息相关。其风险成因既包括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风险也有基于中国国情产生的特殊风险 

(一)多重财务杠杆与资本重复计算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是以资本为纽带而形成的母子公司控股结构的金融集团。母公司的资本通过投资控股对子公司形成支配权,从而形成一种双重财务杠杆;子公司再把自己的资本作为控股资本继续投向次级子公司,并且有可能使这种资金链条关系重复发展下去,形成多重财务杠杆。”①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重复计算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控股公司整体资本的重复计算而导致其资本不足的风险。这就意味着集团“净”或“合并”的偿付能力远低于集团成员“名义”偿付能力之和,即有限的资本要承担多倍于自身的风险。 

(二)关联交易风险 

关联交易是指“金融企业集团内被管制实体直接或间接地依于同一集团内部的其他实体来履行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支付性或非支付性债务所进行的任何交易。”②但一旦“防火墙”失效或者根本没有“防火墙”的情况下,内部关联交易极易积聚风险,最后可能引发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支付危机。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政策风险与监管风险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还没有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性质和法律地位进行明确的规定,“无法可依”从而为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和业务经营带来制度上的隐患,使金融控股公司的政策风险增大。金融控股公司下属各公司涉及不同行业,由不同的监管部门按照不同的监管标准、方法和监管政策进行共同监管。如果各监管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必然将会给金融控股公司的某些业务经营埋下风险隐患。 

(四)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殊风险 

当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治理结构面临着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严重、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重大问题,这些都不利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健康发展,也加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

三、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督 

(一)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1.优化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结构。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风险控制的关键,同时它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还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治理必须与外部治理相结合,通过外部治理来影响内部治理,实现内外部交换从而加强外部环境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检查监督。 

2.构建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机制。金融控股公司要形成有助于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使得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具有激励约束兼容性;从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手段、信息与沟通以及控制目标等方面加强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加强风险识别、评估与预测——风险防范与控制——风险转移和补救等风险流程管理,适当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识别风险,努力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之间的均衡与协同。 

3.构建“防火墙”制度防止风险传递。在金融混业经营中,“防火墙”是指一种制度安排,通过持股、业务、管理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在母公司和附属机构之间已经附属机构相互之间设置屏障,旨在割断各种业务之间的风险传递,以防止风险互相传染。我国当前应当从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设计、关联交易以及高管等方面加大“防火墙”制度构建,以防范利益冲突、规避风险传递的不良效应。 

(二)加强金融控股公司外部风险监管制度 

1.市场准入风险监管。由于金融控股公司是高风险经营的企业,如果有一些不合格的成员或者不遵守规则的成员进入该领域,很容易使得一国金融市场发生竞争无序、关联交易过度等准入风险。故

[1] [2] 

此需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由监管当局通过对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经营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依法进行审查和批准,从而保证金融业安全稳健运行。 

.资本充足率风险监管。资本充足率代表了金融控股公司自身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是安全性考察考察重要指标。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构建的银行业资本充足的监管框架:()最低资本要求,在并表基础上剔除重复计算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检查,监管当局应建立机制,重点监控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与经营情况;()市场纪律,实现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 

.市场退出风险监管。与一般企业不同,金融控股公司的推出对社会经济的冲击较大,同时也深刻影响着金融安全。过去通行的“法人有限责任”制度运用于金融控股公司容易产生较大的子公司推出风险,“加重控股公司责任”成为控制金融控股子公司退出风险的有效手段,其核心在于让控股公司承担出资额之外的超越有限责任的责任。 

 

注释: 

①孙大利,等.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分析和管理研究.生产力研究.(). 

金融风控管理方法篇3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控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金融控股公司源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它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业务多元化、金融创新等优势。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各种形态的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兴起。加入wto以来,基于国家安全考虑,政府鼓励国内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笔者认为,在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同时,首先必须全面认识其风险,构建稳健的风险监控体系。

一、风险分析

从我国金融业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国内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一)关联交易。这是金融控股公司给金融监管带来的最大问题。所谓内部关联交易,指的是集团成员之间发生的资产和负债,这些资产和负债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或有的。这些关联交易会妨碍公平竞争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使监管当局难以了解其风险。

(二)控股公司内部的风险传播。风险传播是指某一集团成员发生的经营事故可能引发另一个成员的流动性困难,或大幅度地影响后者的业务量,风险传播的基础是集团的内部交易。如果后者是一家被监管金融子公司,就必然引起监管机构的关注。当一个集团成员陷入财务困难时,可能由于已有的资金往来而使其他集团成员被迫救助,从而发生新的资金往来。风险传播使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和风险处理复杂化。

(三)内部相互持股滋生腐败。由于我国实行分业监管,监管部门间监管信息缺乏沟通,当母公司以其优质资产作抵押取得银行贷款后,贷款给公司管理层中不守法者注册的私人公司,私人公司又投资控股与母公司毫无关系的证券公司。证券公司赚取利润,利润归个人,证券公司亏本,则银行贷款或母公司资产受损。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控股公司下股权和资金运作的复杂性(有些是故意复杂操作,反复转账,为避开监管者视线),往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形成的风险,不仅仅是资金链中断引起的公司间财务风险的暴露,而且往往形成巨额国有资产损失的风险,形成大批国有资产流入个人的腰包。

(四)公开信息与真实情况可能发生较大出入。透明度问题既与个别集团成员的财务状况有关,也与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有关,同时也与集团的法人结构和管理结构有关。集团内部法人主体之间的交易可能会夸大一个集团成员的报告利润和资本水平,因为集团的净资本可能大大低于所有集团成员的资本之和。因此,公开信息的准确性将大打折扣。集团结构和内部交易的复杂性,将使监管当局和投资人、债权人难以了解集团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授权关系和管理责任,从而无法准确判断和区分一个集团成员所面对的真实风险。

(五)监管“盲点”。金融控股公司下属各子公司的业务涉及多个行业,不同行业的监管标准、监管方法、监管重点各不相同,各监管当局难以相互理解,彼此之间又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因此很难掌握集团整体的风险状况,从而产生监管盲区。另外,出于逃税、逃避监管或者其他方面的动机,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往往遍布各个国家,而各国金融监管的要求又不尽相同,如何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跨国监管合作也就成为摆在各国金融监管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

(六)资本的重复计算带来集团整体资本水平的高估。资本考核的难度加大会导致资本金不足的风险。交叉持股会带来资本金的重复计算;控股公司发债筹资作为资本金投入子公司,使整个控股集团的资本不足,影响整个控股集团的安全;同时,复杂的持股关系增加了资本充足率管理的难度,这反过来又助长了金融控股公司通过交叉持股“虚增”资本金的动机,使控股公司通过复杂的交叉持股逃避监管部门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成为可能。

此外,还有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利益冲突;垄断力、不正当竞争行为可对公平竞争环境造成破坏;银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便利等风险。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而同时快速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健康、稳健的风险控制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二、风险监控体系构建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控体系的构建应该包括事前监控机制和事后监控机制,以充分调动和协调金融控股公司内、外部监控力量从多角度、全方位对其运营实施风险监控。

(一)事前监控机制。主要是从监管体制、业务和人员、市场准入及内部稽核等方面进行设计,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燃。

1.监管体制创新

体制的创新,必须以法制的健全为前提。目前看来,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是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国金融立法的滞后不仅妨碍了金融业的安全与效率,金融机构往往无法可依、自行其是;也使得人们对金融业的发展缺乏合理的预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协调与秩序。因此,必须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抓紧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业务范围、法律地位、金融控股公司与附属公司以及附属公司之间的法律和经济关系、监管责任等予以明确,使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在法律规定的框架下进行。

我国目前对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监管体制,即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业进行监管。采取分业监管的模式,难免会出现各监管主体各自为政、监管标准不一以及出现监管盲区等情况。结合国内外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考虑到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长,金融市场的成熟度较低,银行体系比较脆弱,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金融监管体制还不健全,特别是对风险传导还没有很好的治理措施。比较而言,我国的金融监管应该采取功能性监管模式。这种选择一方面有助于混业优势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便于分业监管的继续实施,确保我国金融业在发挥综合经营优势的同时,能够有效控制和规避风险。功能性监管模式,即选定一个监管机构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架构中最上层的“金融控股公司”的运营加以监管,至于此架构下的金融子公司,如银行、证券、保险等仍由金融业务原各自主管机关加以监管。具体而言,可在中国人民银行下设跨行业监管协调委员会,专门负责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而各金融子公司仍由其各自主管机关监管。各监管机构尊重彼此的权利与职责,并通过信息沟通和业务协作形成协调统一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制。此种监管模式显然是最简便的创新模式,即在不改变原有监管结构条件下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有效监管。在确定主监管当局的同时,还必须建立跨行业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监测集团内资本金重复计算问题,抑制集团内的不良关联交易。

2.市场准入

为保证金融业的安全稳定,金融监管当局应按照《多元化金融集团监管的最终文件》和《巴塞尔协议》推荐的指标体系制定一系列的量化准入指标,如资本总额、资本充足率、资本流动性等。金融机构只有达到上述标准才可向监管当局提出设立申请。此外,监管当局还应将拟设立的金融控股公司以及各子公司是否建立了健全、有效的内部自律机制作为重要的市场准入标准。

在法规框架内,采取有分有合的方式,在对金融控股公司及各附属公司分别设置市场准入条件的基础上,授权有关部门对集团的风险、管理进行综合评价,避免对金融集团资产规模、负债规模、资本充足率、盈利水平及资产净值的重复计算,更客观、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集团的整体经营风险和发展能力,从而防范和控制风险。尤其要指出的是,应该改变我国资本充足率仅覆盖信用风险、尚未覆盖市场风险的现状,按交易对象科学划分风险资产;升级内部评级体系,考虑风险缓释作用,准确度量风险资产。

3.内部监控与稽核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公司制企业有必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监事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甚至引进外部董事或外部监事,以强化内部监控。

监管当局则应从资本和偿付能力的角度,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关注不同法人实体之间的内部交易,尤其需要关注那些业务领域和法人结构不一致的金融集团的内部交易。二是要求金融集团对自己的组织结构和重大的内部交易进行披露,特别是披露那些将对集团财务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的内部交易,并监测这些内部交易的规模和水平。三是在会计并表准则和税法方面制定规则,增强内部交易的透明度。四是监管当局设立法规,直接禁止某些风险性较大的业务,限制各子公司之间没有商业基础的关联交易,超过一定金额的,必须经过专门审批。既要关注每月关联交易的全部情况,也要对以前的合法交易进行跟踪监管。另外,规定金融控股公司所属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各子公司的资金和业务等的比例限制,限定商业银行与证券、保险等业务部门的一体化程度,设置资金、业务和规模的“防火墙”;规定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交易和对外交易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制定信息公开程度、准确性、完整性的准则要求,设置信息安全的“防火墙”;规定金融控股公司的所有交易都在市场化条件下进行,防范内部交易导致利益冲突,设置市场化管理的“防火墙”。

必须要建立一个“两级”的审计稽核管理机制。第一级是在金融控股公司总部设立审计稽核委员会,作为金融控股公司稽核系统的最高组织,直接对公司的董事会负责;第二级是在各子公司建立审计稽核组织,直接对总部的稽核委员会负责。这些审计稽核部门都独立运作于其他所有部门之外,它们将独立开展工作,银行领导(包括董事长)不得以手中权力和其影响力来干预稽核部门对稽核项目的选择和审查。应当定期地验证与核对交易活动的细节和风险评估模型的分析结果,以便及时纠正错误。一旦发现不符之处,应将验证与核对的结果向相应的管理层报告。

4.业务、人员的审查

为了加强事前的资质评价,主管机关对金融控股公司业务种类、股东、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等进行严格审查。

业务审查方面,通常要求金融控股公司从事金融业,坚持“金融业与工商业相分离”的基本原则,一般认为工商企业控制金融业或金融机构控制工商企业往往会产生不正当竞争、风险集中或利益冲突等弊端。金融控股公司转投资的对象只能是以金融相关事业为限,从而保证其以经营金融相关业务为主,以防止其跨业于实业部门。具体而言,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中对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规范的构建包括:转投资的限制、资本充足性要求、金融防火墙和控股公司的集团援助机制等方面。

人员审查方面,除了对被监管的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外,还必须对那些不在被监管的子公司任职、但对整个集团或被监管公司的经营决策有实质、重大影响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二)事后监控机制。主要是围绕着主管机关监控职权行使而设计的,是从外部防范金融风险或者说是以防止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危机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即建立长期的专业的综合监管机构作为主管机关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

1.财务报告的提交。金融控股公司应该依照法律规定向主管机关申报其财务资料、交易资料或其他有关资料。

2.主管机关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权。为确保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健全经营,主管机关得随时派员或委托适当机构检查金融控股公司或其子公司的业务、财务或其他事项。

3.主管机关的紧急处置权。金融控股公司有违反法律法规或有碍健全经营时,主管机关除予以纠正、限期令其整改外,并可视情节轻重对其予以处分。

4.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即使是最有效的金融监管,也无法保证金融机构的经营不出现问题。因此,监管当局必须制定好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退出机制。尤其是关于金融控股公司分支机构的财务危机处理问题,必须对母公司给予子公司的援救行为做出一定的限制,必要时对于公司进行破产处理,防止由于对分支机构的援助而导致的母公司倒闭。此外,监管当局还可以通过协调和组织行业支持、提供中央银行贷款等方式开展紧急援救。

三、结论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必然有其特殊的风险,而且这种风险具有极强的传递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风险而因噎废食,因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控历来就是一对矛盾,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要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有深刻的认识,科学构建相应的风险监控体系,在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过程中完善风险监控体系,我们一定能趋利避害,洋为中用,使我国的金融企业做大做强,从而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谢平.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m].中信出版社,2004.

[3]王静.刍论中国金融模式下的分业与混业[J].金融与保险,2002,(9).

金融风控管理方法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管理

一、引言

金融机构随着市场改革发展而变化,随着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商业银行的服务管理也随之创新。采用有效的金融创新管理标准原则,采用较为合理的金融创新工具,加强促进金融创新发展标准的工具,逐步控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合理的控制金融风险和改正各种金融问题,从金融创新管理中找寻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管理的方法,确保商业银行不会因为金融危机风险,造成经济损失甚至破产,这对国家经济而言是具有重要不利影响的。

二、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金融市场结构化风险矛盾

金融经济的发展中寻在经济体制结构的发展,不同的经济体制改革,会激发金融结构的风险,这种金融风险会随着经济体制发展水平而变化。市场经济发展不良会造成金融风险增加。当市场存在当方向的风险转嫁的时候,风险金融出售者会承受巨大的金融危机,造成金融创新工具无法完成合理的风险保护。

(二)金融产品与传统资产的矛盾

金融产品经营是金融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金融产品的应用,提高金融模型复杂标准化的过滤,确保金融产品的风险标准,方便投资者依照风险标准和利益比例进行有效估测和投资。但随着金融产品的发展,金融产品快速增加,金融利益快速增幅,造成金融产品的经营标准价值虚高,而传统的资产无法与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对比交易,直接影响金融产品的发展,造成市场资产经营标准出现严重的风险问题。

(三)金融创新结构的改变

金融创新促进金融产品的改变,金融产品从传统的单一性发展到价值收益复杂化,这种共同市场的商业经营发展模式造成金融市场内部个体风险增加,不同的金融市场内部存在相互联系,造成金融结构变化,影响传统金融结构的管理。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政府控制局限性问题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力度不足,金融创新属于政府管理条件下的金融经济改革调控,具有较强等等政府色彩,而具有高垄断性问题。这种金融创新不是因为市场的需求而改变的创新,而是为了符合现有政府经济管理体系,而出台的商业银行金融处理和监督管理条件,缺乏金融市场发展的主动性,影响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

(二)金融创新不符合经济体制发展需求

在金融市场发展下,不同的金融经济发展实体需要有不同的金融发展标准。在农村金融市场中,通过分析市场经济水平、人口量、风险度,确定经济发展金融标准。在国家大都市,则需要对市场经济容量、人口激增数量、流动人口变化率、金融投资风险等多项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利润导向确定金融机构投资创新经济的发展标准,提高金融经济发展的准确性。但是,我国的金融创新经济体制只一招金融市场标准进行统一的创新管理,对市场变化、不用地区、不同金融购买实力、不同区县政策等问题都没有合理的设计,这直接影响金融创新发展的管理,影响农村金融创新的建设,影响农村金融经济发展建设。

(三)金融创新没有独立的制度和方法

金融创新没有独立的制度和方法,没有自主性创新,而是单一的借鉴金融创新标准,对金融创新制度进行执行,忽略了金融创新技术的应用,忽略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将西方的金融创新发展理论照搬而来,没有合理的金融发展实际经验。金融创新发展中,不考量金融创新发展的经济实力,对经济发展体制文化没有合理的分析,这直接影响金融创新的需求匹配,造成金融创新缺乏有效的独立性制度,没有合理的创新方法进行处理。

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管理的处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独立思维创新理念的管理

在金融创新管理中,需要依照简单的经济发展体制,对实体经济进行基础培训。通过经济创新产品管理,提高经济发展体制的业务管理优势,通过互补原则确保经济发展协同作用。经济发展主营经济服务标准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建设,有利于控制经济成本,控制市场社会发展标准。需要控制经济创新发展标准,减少不切合实际的创新。在经济实体标准中,通过合理的金融创新理念发展,提高经济产品的有效研发,提高经济产品设计应用标准,确保经济产品控制量。

(二)完善商业银行金融内部创新控制管理

商业银行金融以创新经营发展为导向,通过控制金融创新风险的程序管理,建立金融事前、事中和事后各环节标准内部控制,确保创新金融风险的有效评估,确保金融创新程序的合理控制。在加强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管理过程中,提高金融交易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严格控制金融交易的权限,确保金融内部控制标准制度。合理的规划金融风险流动信用度,调整金融市场的风险参数,提高金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建立良好的信息监督管理程序制度。商业银行应当加强金融产品的管理,加强金融产品结构化分配,提高金融产品交易风险的控制。

(三)隔离金融风险的制度

在不同的商业银行金融活动中,对不同的金融活动风险进行评估,通过风险评估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风险问题,加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规划管理,提高金融企业创新业务发展水平,合理的控制金融机构的独立性管理,从而有效阻断金融风险系统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促进金融业务重大风险的及时隔离,确保母公司与其他子公司业务的安全性。

(四)控制商业银行各业务单元的风险

利用金融工具,创新推进商业银行的经济发展标准。通过不同的商业银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不恰当的产品、不合理的定价标准、模糊的内部风险问题。根据这些风险问题对金融商业产品进行串联评估,及时协调各方面存在的风险问题,减少金融创新风险过程中的各种内部管理机制,从而提升金融产品・的实时检查效果,避免金融产品部门之间的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管理是提高经济金融发展标准的合理管控方法。通过有效控制金融风险问题,不断改进金融实践中的问题,及时完善商业银行进行创新管理标准,确保金融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冬华,黄康,龚朴.我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度量及其敏感性分析――基于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数据和金融市场公开数据[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02).

金融风控管理方法篇5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特殊风险风险监管制度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及特点

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机构为追求投资最优化、利润最大化而创新发展出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由集团公司控股,其他金融企业都是员工企业,这两者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或产权关系。虽然成员企业在经营决策等过程中受到控股公司的影响,但是二者都是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中国现存的三种金融控股公司是:由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控股公司,如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平安保险公司等;国有商业银行独资或者合资组成的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有中行国际控股公司、建行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工行东亚金融控股公司;由企业集团组成的金融控股公司,如有海尔、山东电力等。

这些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如下:

(一)集团控股,联合经营。集团的母体是控股公司,其实现经营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控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来实现,因为子公司从事的金融业务一般都是单一的,可能是单纯的投资机构(如金融控股公司),也可能是以金融业务为载体的经营机构(如保险控股公司),这些子公司都是受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监管机构分别进行监管。因而母公司一般都会控制从事不同业务的子公司来实现经营的多样化,这样也是降低经营风险的必然选择。

(二)法人分业,规避风险。法人分业是指不同法人分别经营不同的金融业务。使用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避免不同金融业务之间的风险相互传递,并能有效遏制内部交易的出现。

(三)财务并表,各负盈亏。财务并表的优势在于避免重复计算各子公司的资本金以及财务损益;各负盈亏是为了降低母公司的风险,因为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下,各子公司都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控股公司在未出现母子公司人格混同的情况下只需以出资额为限对子公司的亏损承担责任。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能向顾客提供多种服务的“综合金融市场”,这种结构能使金融机构进入更广阔的市场,甚至融入国际市场,从而接触更多的客户群;同时使相关金融产品得以在不同市场交叉销售,逐渐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但是,我们在关注金融控股公司的巨大优势的同时,也应时刻注意伴随产生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类型分析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般风险和特殊风险。前者是作为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组成部分的各个实体在金融市场上将要遭遇的风险。这与母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等没有关系,因此在此略过。本文将重点分析金融控股公司所承担的不同于一般金融机构的特殊风险,这是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独有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因素造成的,具体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占有的金融资源过多,造成整个系统整体的风险危害比较大;另外,金融控股公司与产业之间建立了很紧密的联系,使得震荡更容易传播,即使各部门或者公司通过防火墙隔离,一旦某一业务部门出现资金偿付等问题,极容易发生传递效应——风险随之传递到其他业务部门,甚至会导致整个集团的信用、声誉受到损害。即使部门或者公司内部未发生风险,但受到外部风险的波及,在体系中也会产生不能分散的系统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集团总体的偿付能力减弱和稳定性下降。

(二)资本的重复计算

资本的重复计算是指同一资本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法人同时使用。资本重复计算主要是由两种情况造成的:(1)集团公司拨付给子公司的资本金会同时反映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造成资本的重复计算,这可能会导致整个集团的财务杠杆比率过高;(2)控股公司在筹集资金时采用的是发行债券等方式,紧接着又向下属公司进行权益性投资,这就造成子公司之间互相持股,最终导致股权结构混乱及资本金多次计算。

(三)不透明的组织结构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以及各公司、部门之间交叉领域多、关联程度大,给公众留下的印象就是控股公司内部的财务状况不透明,控股公司、控股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组织管理结构极其混乱,其间的复杂性使得利害关系人无法明晰各成员之间的授权关系和管理责任,在判断该集团真实风险的不免产生诸多考量,不利于公司的融资、发展。此外,不透明的组织结构将大大增加内幕交易的发生率,这对于稳定市场经济秩序也是十分不利的。

(四)成员企业的决策自主性不足

在现有的金融控股公司管理模式下,其子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主要是依赖控股公司,他们在经营管理方面会受到诸多限制,导致其不能客观审查其他成员企业的财务状况、组织管理,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也容易使集团公司滥用法人独立地位,逃避职责。

(五)垄断风险

产生垄断风险也是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模式导致的结果,因为集团的特点就在于集中多种金融业务,金融资源可能高度集中,对于一些自制力不够的公司可能会利用其垄断地位滥用权力,这是自由市场所不能容忍的,也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或大或小的威胁。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

简略地说,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就是采取措施将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以及危险导致的损失降低至最低,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风险的预测、风险评估以及对风险的应变。笔者认为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可以从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两大方面来实施。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

金融风控管理方法篇6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然而中国加入wto后,混业经营的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纷纷涌入中国,并利用自己的经营特点逃避监管;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受到了严重挑战。对此,中国应采取健全监管法律体制、加强监管部门合作、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等措施完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一国对其境内的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各种机制的总和。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体制剐建立不久,中国就按照加入wto时的承诺,于2006年底全面开放了金融业服务市场。此后外国金融机构纷纷涌入中国。面对实力雄厚的外国金融控股公司对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体制的冲击,中国意识到必须对金融监管思路进行调整。此后中国开始有步骤地放宽对本国企业混业经营的限制。禁令一开,中国的金融公司便加快了获取混业经营的资格。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等大型银行在过去几年都纷纷涉及保险、证券等行业或建成金融控股公司。中国境内的金融控股公司大批崛起,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成了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新课题。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及对中国监管体制的挑战

任何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都有其自身的风险,金融控股公司也不例外。但与传统的公司相比,金融控股公司又有其本身特有的风险。资本不充足所带来的风险。为了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金融集团可能会在母子公司间使用同一笔资本。这可能意味着集团”净”的或”合并”的偿付能力远低于集团成员”名义”偿付能力之和。交叉持股和公司间的相互投资是导致资本重复计算的重要原因。例如当控股公司参股子公司时,该资本就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两个层面上被重复计算。这一做法使得集团资本的总额虚增,同一笔资金被用来抵御多家公司的风险。其最终的后果是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了。

金融机构问关联交易风险。随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金融机构之间以及与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逐步增多,并且关联交易的形式极为复杂。复杂的关联交易使得集团内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这就增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内幕交易和利益冲突的风险。集团内的关联交易包括资金和商品的相互划拨、相互担保、抵押以及为了避税和逃避监管而相互转移利润。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有些子公司之间利益在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如果银行把资金用于自己控股公司的证券交易,追求股票的高额利润,则违背了银行投资者的”安全性”意愿。

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风险传递。在当前国内金融控股公司这种组织体制下,若一个子公司出现经营或财务问题,极容易殃及控股公司内其他子公司,产生风险传递。风险传递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有形的风险传递。一方面是前已述及的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日常关联交易:另一方面是通过破产救助。金融控股公司管理者或者有资金往来关系的成员对面临破产危机的成员进行救助,从而影响到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其他成员资金的清偿力、流动性或盈利性。二是无形的风险传递。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某一部门出现问题,将损害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形象、声誉和信用等级。风险传递的最终后果是金融控股公司总体偿付能力和稳定性的下降。

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近年来新出现的市场主体,监管机构缺乏对其相应的对策。再加上它所特有的金融风险,金融控股公司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

(一)立法不完善,存在监管盲区。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机构监管,金融立法也是按机构分别立法。虽然我国制订并出台了一些专门针对金融综合经营的法规制度,如《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等,但我国尚未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立法,对金融控股公司也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使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发展与监管都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风险。

(二)监管机构对金融控股各子公司监管效率低下。

在实践方面,现存的分业监管体制中各监管机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分别进行监管。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对其下属的各子公司具有控制权,因而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在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转移资金、利润等来应对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最终导致监管机构对各子公司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做出准确的评价。

(三)监管机构各自独立监管,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缺乏认识和评价。.

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国银监会,标志着我国形成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工明确的分业监管体制。这三个监管机构在地位上平等,都直属于国务院。地位上的平等关系决定了它们之间难以协调、沟通、实行信息共享。各监管机构通过监督、审查活动,获取的是金融控股公司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未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和风险做出评估。.

(四)现存的分业监管体制对外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效率较低。

2006年年底我国金融业全面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享受国民待遇,其在我国开展业务将不再受地域、币种和业务对象的限制。实际上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资金融控股公司就纷纷进入我国,外资金融控股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外资金融机构大多资金实力雄厚,实行混业经营,如果我国不对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进行完善,则难以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

二完善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法律措施

总的来说,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己基本建立并巩固,在监管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面对新问题时,它应当积极地应对并完善自己。就当前阶段来说,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是我国监管体制所遇到的最新挑战。在借鉴国外先进金融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如下应对金融控股公司挑战的完善措施:

一制定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并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从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通过制定法律才能划清金融监管机构间的职权界限,才能确立清晰的责任范围,才能使它们各司其职并密切配合。同时,也只有制定法律,才能为金融监管机关的行政行为提供法律依据,才符合依法行政的治国理念。

二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层面的监管,包括市场准入、资本充足率、风险评估、信息披露等。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金融监管的最初执行者,在监管体制尚未完备时就曾对三个金融行业实行过监管,可以说具有监管包罗万象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经验;而刚成立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却不具备这种资历。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总部进行监管,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依旧根据分业监管的原则对其下属子公司实旋专业化监管。这样既能够保证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发挥作用,保证对其各子公司实施有效的分业监管,又能够确保对金融控股公司总部的监管,对总部的合并报表以及各子公司之问的关联交易和资金流动状况实施重点监管。

三,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加强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集团下属子公司监管的合作。在分业监管体制下,三个监管部门按其职权范围对金融控股集团下属子公司进行监管,这样对金融控股集团的信息就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应采取措施加强三大部门间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协作。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灵活的方式:一是监管部门之间签署谅解备忘录,对在法律中难以细化的协调、合作事宜,做出明确的规定;二是建立工作沟通制度,监管部门应通过一定的载体和形式加强相互问的联系、协作,沟通金融监管相关工作和监管信息,商定具体工作合作事宜,分析金融数据信息和金融控股公司经营风险状况,研究化解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建议和对策,共同提高监管效率和风险防范预警水平;三是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信息的共享和合作。监管部门之间应当相互促进信息交流,建立统计资料定期交流制度,将有关金融统计资料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建立信息查询、通报体制。

金融风控管理方法篇7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然而中国加入wto后,混业经营的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纷纷涌入中国,并利用自己的经营特点逃避监管;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受到了严重挑战。对此,中国应采取健全监管法律体制、加强监管部门合作、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等措施完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一国对其境内的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各种机制的总和。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体制剐建立不久,中国就按照加入wto时的承诺,于2006年底全面开放了金融业服务市场。此后外国金融机构纷纷涌入中国。面对实力雄厚的外国金融控股公司对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体制的冲击,中国意识到必须对金融监管思路进行调整。此后中国开始有步骤地放宽对本国企业混业经营的限制。禁令一开,中国的金融公司便加快了获取混业经营的资格。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等大型银行在过去几年都纷纷涉及保险、证券等行业或建成金融控股公司。中国境内的金融控股公司大批崛起,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成了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新课题。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及对中国监管体制的挑战

任何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都有其自身的风险,金融控股公司也不例外。但与传统的公司相比,金融控股公司又有其本身特有的风险。资本不充足所带来的风险。为了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金融集团可能会在母子公司间使用同一笔资本。这可能意味着集团”净”的或”合并”的偿付能力远低于集团成员”名义”偿付能力之和。交叉持股和公司间的相互投资是导致资本重复计算的重要原因。例如当控股公司参股子公司时,该资本就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两个层面上被重复计算。这一做法使得集团资本的总额虚增,同一笔资金被用来抵御多家公司的风险。其最终的后果是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了。

金融机构问关联交易风险。随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金融机构之间以及与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逐步增多,并且关联交易的形式极为复杂。复杂的关联交易使得集团内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这就增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内幕交易和利益冲突的风险。集团内的关联交易包括资金和商品的相互划拨、相互担保、抵押以及为了避税和逃避监管而相互转移利润。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有些子公司之间利益在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如果银行把资金用于自己控股公司的证券交易,追求股票的高额利润,则违背了银行投资者的”安全性”意愿。

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风险传递。在当前国内金融控股公司这种组织体制下,若一个子公司出现经营或财务问题,极容易殃及控股公司内其他子公司,产生风险传递。风险传递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有形的风险传递。一方面是前已述及的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日常关联交易:另一方面是通过破产救助。金融控股公司管理者或者有资金往来关系的成员对面临破产危机的成员进行救助,从而影响到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其他成员资金的清偿力、流动性或盈利性。二是无形的风险传递。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某一部门出现问题,将损害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形象、声誉和信用等级。风险传递的最终后果是金融控股公司总体偿付能力和稳定性的下降。

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近年来新出现的市场主体,监管机构缺乏对其相应的对策。再加上它所特有的金融风险,金融控股公司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

(一)立法不完善,存在监管盲区。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机构监管,金融立法也是按机构分别立法。虽然我国制订并出台了一些专门针对金融综合经营的法规制度,如《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等,但我国尚未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立法,对金融控股公司也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使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发展与监管都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风险。

(二)监管机构对金融控股各子公司监管效率低下。

在实践方面,现存的分业监管体制中各监管机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分别进行监管。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对其下属的各子公司具有控制权,因而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在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转移资金、利润等来应对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最终导致监管机构对各子公司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做出准确的评价。

(三)监管机构各自独立监管,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缺乏认识和评价。.

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国银监会,标志着我国形成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工明确的分业监管体制。这三个监管机构在地位上平等,都直属于国务院。地位上的平等关系决定了它们之间难以协调、沟通、实行信息共享。各监管机构通过监督、审查活动,获取的是金融控股公司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未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和风险做出评估。.

(四)现存的分业监管体制对外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效率较低。

2006年年底我国金融业全面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享受国民待遇,其在我国开展业务将不再受地域、币种和业务对象的限制。实际上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资金融控股公司就纷纷进入我国,外资金融控股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外资金融机构大多资金实力雄厚,实行混业经营,如果我国不对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进行完善,则难以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

二完善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法律措施

总的来说,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己基本建立并巩固,在监管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面对新问题时,它应当积极地应对并完善自己。就当前阶段来说,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是我国监管体制所遇到的最新挑战。在借鉴国外先进金融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如下应对金融控股公司挑战的完善措施:

一制定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并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从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通过制定法律才能划清金融监管机构间的职权界限,才能确立清晰的责任范围,才能使它们各司其职并密切配合。同时,也只有制定法律,才能为金融监管机关的行政行为提供法律依据,才符合依法行政的治国理念。

二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层面的监管,包括市场准入、资本充足率、风险评估、信息披露等。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金融监管的最初执行者,在监管体制尚未完备时就曾对三个金融行业实行过监管,可以说具有监管包罗万象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经验;而刚成立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却不具备这种资历。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总部进行监管,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依旧根据分业监管的原则对其下属子公司实旋专业化监管。这样既能够保证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发挥作用,保证对其各子公司实施有效的分业监管,又能够确保对金融控股公司总部的监管,对总部的合并报表以及各子公司之问的关联交易和资金流动状况实施重点监管。

三,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加强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集团下属子公司监管的合作。在分业监管体制下,三个监管部门按其职权范围对金融控股集团下属子公司进行监管,这样对金融控股集团的信息就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应采取措施加强三大部门间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协作。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灵活的方式:一是监管部门之间签署谅解备忘录,对在法律中难以细化的协调、合作事宜,做出明确的规定;二是建立工作沟通制度,监管部门应通过一定的载体和形式加强相互问的联系、协作,沟通金融监管相关工作和监管信息,商定具体工作合作事宜,分析金融数据信息和金融控股公司经营风险状况,研究化解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建议和对策,共同提高监管效率和风险防范预警水平;三是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信息的共享和合作。监管部门之间应当相互促进信息交流,建立统计资料定期交流制度,将有关金融统计资料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建立信息查询、通报体制。

金融风控管理方法篇8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步放开,民营资本对金融的诉求越来越强。创办民营金融机构,建立民营金融控股公司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于是有了新希望集团参股民生银行,七匹狼集团成为兴业银行十大股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不存在法律障碍。但是,也有很多关于民营金融控股公司失败的案例和教训值得我们警醒。比如,我国2004年8月发生的“德隆事件”显示出了民营资本行为所表现出的极强的风险偏好特性。这一事件同时也暴露了民营企业集团的产业扩张和资本运作、金融系统的风险防范和化解、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制度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少弊端和缺陷。

2民营金融控股公司准入风险监管的必要性

2.1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不能自行达到完全竞争状态,也不能保证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因为市场中存在着外部性问题、公共产品问题、垄断和过度竞争的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等。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需要政府凭借国家力量进行干预予以纠正和弥补。金融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我国转型时期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载体,同样存在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缺陷,这就有必要要求政府介入,予以监管。

2.2金融业特殊性的要求

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高负债经营性以及明显的公共性和社会性的特点。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金融业的波动会影响到社会的其他各个行业,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因此,金融业市场准入的监管是对公众安全的重要保障。另外,金融业还是政府调控经济的特殊部门。政府通过对金融市场的政策来调整宏观经济,还通过企业或个人在金融机构中的财务状况和资金情况监管着企业和个人,可见金融业在一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之重要。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我国现行金融分业体制下的新型金融综合经营的载体,更有必要对其准入风险进行监管。

2.3弥补金融控股公司自身缺陷的要求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以控股公司组织架构为基础的新型金融企业组织形式,存在其特有的金融风险诱致和传染因素,以及损害社会利益的可能性,应当予以特别监管。尤其是当民营资本获得金融控股公司的准入资格后,在国家的特殊税收政策保护下,民营资本有很强的动机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高风险投机,以期使投资收益尽快达到或超过投资成本;当收回成本后,他们更有强烈的愿望利用其资本的有限责任性进一步投资于高风险资产。为了控制好民营金融控股公司的这种极强的风险偏好特性,有必要借助外部的力量,以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为主导,辅之以相关的法律法规手段,将上述风险偏好所导致的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

3民营金融控股公司准入风险的表现形式

第一,经营风险。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专业性很高,民营资本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优势。如果准入的门槛过低,会导致一些民营金融控股公司的规模小、实力弱,加上新生机构的风险防范机制往往不健全,很容易形成较大的经营风险。

第二,内部管理和控制上的风险。金融控股公司往往是规模庞大的大型金融集团,其业务结构、法人机构和管理结构相对复杂。在以股权控制为核心的组织和管理架构下,金融控股公司治理和控制的链条很长,环节很多。利益关系也更加复杂,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大小股东之间、母子公司之间、约束与激励之集约管理与分散经营之间、集中控制和独立决策之间,都需要很好的协调与平衡,治理和控制的难度非常大,任何环节发生问题或失控,都会形成很大的风险。

第三,利益冲突与自丧失风险。与独立的金融企业相比,金融控股公司有着相对完善的控制管理和协调机制,但各子公司毕竟是独立的法人企业,有着其相对独立的公司利益,所以在金融控股公司与其各子公司之间、各子公司相互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利益冲突。同时,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其股权管理机制,对各子公司的战略决策、财务控制、人力资源配置,甚至业务经营施加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这就可能影响到各子公司的自主决策权,使其面临自丧失的风险。

第四,关联交易的风险。由于金融控股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内部交易来配置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它们急切需要更多的信贷支持来维持更大规模的经营。多数金融控股公司的民营资本都希望能借此为其关联企业搭建起获得发展资金的金融平台,从事关联交易。

第五,财务信息不透明和财务信息虚假。财务信息披露是包括民营金融控股公司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应尽的义务,但由于民营金融控股公司受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使,对于一些违背相关法律或金融监管规定的不良内部关联交易,倾向于利用会计处理等手段加以掩盖,从而产生财务信息不透明和财务信息虚假的问题。

第六,高级管理人的风险。目前国内民营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多为原民营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往往缺乏金融知识,属于金融业务的门外汉。由于不谙金融企业的运作规律而且没有风险意识,民营企业家们往往还是依照以往经营实业公司的经验运营金融控股公司,常常出现违规操作而形成重大的风险。4民营金融控股公司准入风险的法律监管

首先,在民营金融控股公司准入时,要建立一系列的准入控制制度。(1)建立多级许可证、许可证收费及许可证拍卖制度。根据民营金融控股公司的资质、资信、资金实力和经营状况确定不同的等级的许可证,规定不同的经营范围,低等级许可证持有企业可以视其经营状况和相应的经营期限逐级向上申请高等级的许可证。申请机构领取和更换许可证时,须向监管当局缴纳一定的审查费、注册费等相关费用。另外,再通过许可证拍卖的传递信息功能,促使申请机构主动显示真实信息,从而解决了市场准入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2)建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审查制度。坚持所有权、经营权分离,严格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只有精通金融控股公司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士才能担任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而不是民营资本的所有者当然地成为高级管理人员。(3)要求设立一定规模的注册资本和合理的股权结构。民营资本在金融控股公司准入时必须投以一定规模的注册资本金。公司出资人的股权配比及股东人数也必须安排合理,以保证民营金融控股公司的运作安全性和治理结构合理性。(4)审核公司的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民营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要充分考虑其业务开展主要区域金融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情况,防止出现某一区域内金融机构的的恶性竞争,从而引发风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应当经由监管机构依法审查批准。未经监管机构的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从事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活动。即使是在经核准的业务范围内,金融控股公司经营的具体业务品种也应当按照规定经监管机构审查批准或备案。

其次,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金融领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容易引起欺诈行为。民营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要求我国监管机构监管能力的提高,能够对民营金融控股公司行使有效的监管职能,以适应市场化的进程。民营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问题,有些并不是因为这种经济体本身的问题,而在于政府监管的缺位。民营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应重视事前的审慎防范,重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监管机构要切实加强对民营金融控股公司日常业务经营的监督与管理,即要及时建立起民营金融控股公司业务经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经营风险预警制度、高级管理人员离任审计制度等。通过各种稽核手段对民营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比例、资产质量、市场风险及资产流动性进行风险监督和调控,同时加强包括经营范围、经营品种、经营合规性的业务监管。

再次,加快专门的《金融控股公司法》的立法进程。现有的金融法律及《公司法》对金融控股公司都有规范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这种规范是间接的、低效的。因此,有必要制定专门的《金融控股公司法》,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组建、经营、法律责任等作详细规定。《金融控股公司法》的制定,要大胆地借鉴和吸收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先进的立法经验,同时也要结合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现实状况,尤其要考虑到民营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殊性,在原则、程序、方法上有别于一般的《公司法》、《银行业监管法》等法律法规。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目的在于推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规范其运营行为、追求效率与效益的同时必须要兼顾金融系统的安全与稳定,防范可能的风险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保证社会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学.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

[2]周志宏.从德隆风险看我国的金融监管[J].中国城市金融,2006,(7).

[3]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0).

金融风控管理方法篇9

一、完善企业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形成会计视角风险监控体系的整合

笔者认为,企业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框架包含四个方面:

(一)建立企业总体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风险管理战略

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风险管理总体战略必须首先同会计控制技术的风险量化、风险预测、风险的披露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风险管理体系的会计视角整合。会计视角的风险管理首先必须识别不同品种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类型、量化某一时点的在险头寸以及风险调整后的损益。

1.将企业的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及会计视角的确认、计量、列报和风险披露、损益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

应在企业开展业务之前而不是之后导入风险管理的分析和意见,并且在业务执行中和风险头寸续存期间经常复核业务目标、业务所承担的风险以及风险管理措施的执行。

2.明确企业的风险偏好

风险偏好揭示了企业在各项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中所愿意承受的风险类型和大小,会计视角的和可量化的风险偏好需要明确如下问题:什么风险企业可以承受;什么风险不能承受;所能承受的最大风险值是多少;现有金融衍生工具品种所承担的风险水平是否满意;现有在险头寸的风险水平是否与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利润预期以及资本水平相适应;可以在何处降低风险;是否有商业机会因为过分苛刻的风险措施而没有从事,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还可以拓展哪些金融衍生工具的新业务;从事一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业务时投入多少初始投资最为适宜。

(二)建立企业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业务流程

会计视角风险监控业务流程是确保企业内部的所有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都在被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活动。业务流程包含以下几个程序:

1.识别风险

这是风险管理过程中在会计视角下的定性分析部分,非常重要但常被企业忽视。

2.风险评估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判断企业的某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管理战略和避险业务从风险调整的角度看是否相宜。

3.规范企业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操作规程。

4.在险头寸的量化和控制

会计视角的风险测量和控制是风险监控会计核算技术风险监控系统的基础部分。因为会计视角的风险量化承担着定量风险和判断风险程度是否和设定的风险偏好相适应,而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则是诸如设定权限和防止越权行为等措施的基础。

5.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风险损益评估

会计视角的风险损益评估承担着审核各项风险业务的责任,通过对获得的收益及其对应的损失进行比较以评估各项业务活动的绩效。同时,会计视角的风险损益评估与企业的金融衍生工具内部控制和奖惩措施结合,可以完善企业的绩效考评系统。

(三)完善企业会计视角风险监控的技术手段的基础设施建设

会计视角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监控技术手段的基础设施可以为企业总体风险管理系统提供组织结构、人员、分析、操作和计算机系统等方面的基础支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主管在企业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活动中的监控责任

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业务风险监控的主要责任是对公司所面对的市场、信用和作业风险进行识别、量化和规避,并将其综合到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内。

2.制定企业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为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风险监控手段提供详细的指引

反映全体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作业人员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责任。

3.明确企业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限制和控制政策

通过风险管理的限制和控制政策,将企业的风险偏好清晰地传达给不同的参与者(诸如:高级管理层、直接管理者、交易员和其它风险承担者、管理者),同时,向所有的业务参与者传递在险头寸的风险可接受范围及对交易总量限制、风险敏感度限制、在险值var限制、止损限制和压力模拟限制等。

4.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的数据和信息系统

笔者认为,精确、及时、便于理解的数据以及健全的信息系统是高效风险管理所必需的内容,也是企业进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量化和监控的基础。

5.建立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业务风险报告系统

笔者认为,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作业部门日常工作形成的数据、文字只能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并不适合管理者做出风险决策,当务之急是通过选择适当的风险监控模型计算机系统,为企业建立一个适应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快速反应机制的风险报告系统。这一报告系统既能对在险头寸进行风险实时监控,又能为企业的会计部门提供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报表披露所需的资料,而且,通过计算机传输又能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供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危机预警信息,实现企业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会计核算技术与风险监控技术整合的风险报告系统。

(四)建立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会计视角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监控体系

笔者认为,良好的企业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监控微观体系,应在现有的会计内控制度基础上,建立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内控规则和业务指南,增加相关的内控条目。包括:

1.建立内控体系中的风险信息传输系统

规定经办人员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前应提交的说明文件,特别是避险目的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因经济实质的避险交易不一定符合现行会计准则中规定的避险会计规范,为避免企业因无法适用避险会计使企业会计报表造成大幅度波动,应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被避险项目的相关资料及避险策略资料。

2.建立内控体系中的风险评估制度

明确会计人员应承担金融衍生工具业务避险有效性的后续评估职责。会计人员应在会计期中或会计报表日向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头寸量化信息、公允价值计量的依据、特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避险有效性的后续评估。财务部门还要将风险头寸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利用相关模型进行压力试验,进行整体综合考虑。常用的风险评估计量方法有:合约名义金额和数量法、“月/百万”法、真实期限法、基本点价值法(pricevaluebasispoint)和风险价值法(varvalueatrisk)等。

3.内控体系中预警模型和预警指标体系的完善

会计人员应熟悉企业每一金融衍生工具品种、每一金融衍生工具作业部门、金融衍生工具险别的风险预警系统和针对不同品种、部门、险别的避险措施,提供早期警告讯号指导作业部门。

4.财务部门负责人须每天审阅和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情况。

5.建立金融衍生工具内控体系中的风险限额管理制度

企业无论出于避险目的还是投机目的开展衍生工具业务时,会计人员都应按每种主要风险设置总的限额。这些限额应与企业的总体风险计量依据相一致,并尽可能与企业其他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同类风险综合起来考虑。而且,限额体系还应与资金实力相一致,使企业管理层能控制风险暴露情况。常用的风险限额有:名义头寸、合约头寸或总头寸限额、止损限额、缺口或到期阶段限额、var限额、期限限额等。

6.完善内控体系中的各阶层人员的责任与权利的划分

明确内部岗位分工,形成完整的组织架构、详尽的工作手册、可靠的交易记录和报告系统。实行金融衍生工具作业的前台交易和后台管理分离,后台要及时向管理层汇报有关交易头寸的变动及风险暴露,对作业人员的权限进行明确界定,做到风险授权与头寸限额相配比等。

二、形成企业文化中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相关部门人员的技能培训

国际上成功的公司均具备良好的风险管理框架,并具有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形成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国外的成功经验有:企业风险管理的价值在企业内部被广泛接受的程度以及权威管理层的态度对风险管理成功可能性的影响是很大的;要对业务经办人员进行培训和沟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品种日新月异,对企业内部的人员进行持续的业务培训和沟通,已成为企业未来高效的执行风险管理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用表现评估和奖惩代替以往仅仅考虑会计收益的做法,建立良好的表现评估和奖惩系统,考虑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raroc)来衡量经营的成果。

三、设立直属董事会领导的风险管理分析师和内部审计师,对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作业履行如下监控职责

(一)企业的风险管理分析师和内部审计师受董事会的专门领导,独立于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作业部门,对企业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进行量化和质化的统筹管理,评估企业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作业所涉及的财务、投资等部门的业务操作流程,分析、评估各项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监督作业部门的金融衍生工具作业、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预警信息。

(二)完善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计算机实时监控技术体系,审核企业所引进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计算机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企业风险评估系统的整体方案与软、硬件选型;建立风险评估的量化系统,为董事会提供量化性风险管理信息,包括评估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作业部门提交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与市场相关资料,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分析评估数据的质量;监控业务部门和业务经办人员交易账户的量化风险临界指标、建立企业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预警体系;针对不同种类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建立相对应的计量评估模型;根据我国和国际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工具新的交易品种,不断地验证、改进既有风险监控计算机模型和升级计算机风险监控系统,提高风险监控的实效性。

金融风控管理方法篇10

关键词:金融控股集团;管理会计;风险管理;管理控制;必要性

一、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金融分业和混业具有各自优势,分业有利于不同经营业务的风险隔离,避免风险在不同经营主体间的传递;混业有助于金融公司产生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目前,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公司采用混业经营模式,形成花旗集团、汇丰集团等大型金融控股公司。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较晚,目前仍然采用分业经营模式,但金融控股集团已经成为金融机构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尚未对金融控股集团有明确界定,但根据目前国际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和相关法规,本文将金融控股集团定义为:在同一控制权下,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求不同。金融控股集团起源于美国———其产生的最本质的原因是在满足监管要求下,可以最大地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可以说,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与美国的监管背景密不可分。上世纪初,受经济自由发展理念的影响,美国推崇自由竞争,金融监管相当宽松,为金融机构的创新经营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支持。因此,美国的金融机构的经营是混业经营,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相互渗透。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对自由竞争产生怀疑,政府监管部门开始干预金融业的过度竞争,颁布了一系列改革金融体制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开始了金融分业经营的历程。虽然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金融秩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分业经营严重影响了金融行业的竞争力。银行业为了规避不得跨州设立分支机构的单一银行制度,银行逐渐发展成为控股集团,同样,银行控股集团也成为银行规避分业经营体制的组织结构。美国最早的金融控股集团是花旗集团,1968年,为了规避分业经营的限制,花旗银行设立了单一银行控股公司,经过发展金融平台公司,花旗集团形成了拥有多家平台公司的金融控股集团,拥有多样金融工具,可以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逐渐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为了顺应金融业整合的趋势和提高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1997年美国财政部长提出了取消分业经营的建议。1998年,花旗集团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使花旗集团涉及多样化的金融业务。1999年11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实行混业经营。该法案对国际金融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标志着金融混业经营新纪元的开端。同样,经过一段时期的分业经营,英国在1986年进行金融改革。汇丰控股集团经过在产品和地理范围上的多元化经营,在英国、亚洲等国家收购银行,实现了全球扩张的战略目标。我国对金融公司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国外理论和国内发展实践。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的是金融混业体制,各大商业银行通过控制信托公司介入了各种金融业务,成为“金融百货公司”。但随后的“经济泡沫”使政府开始治理混乱的金融秩序,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体制转变为分业经营体制。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行业的发展,分业经营面临诸多问题,影响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为了提升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我国也出现了金融控股集团。首先,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对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制度带来巨大冲击,直接威胁我国的分业经营制度。首先,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控股集团可以在我国开展业务,它们的业务模式已经非常成熟,这势必给我国金融业巨大竞争压力。其次,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国内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利润面临被摊薄的危险。再次,企业需要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目前,企业已经仅仅只有银行贷款一种融资渠道,还可以通过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融资,这就需要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可以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这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可以提升金融服务公司的竞争力。最后,信息技术的成熟度可以满足金融控股集团的管理需求,资源共享和协同效应的实现。基于提升我国金融行业的竞争力、满足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我国已经发展一批金融控股集团。200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目前中信和光大已经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金融控股集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按照金融控股模式运作的公司至少有200个~300个:第一类是以银行业、保险等金融机构为主体发展起来的金融控股集团。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如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将业务拓展到信托、基金、保险等领域。另一方面,保险企业,如平安保险、中国人寿,也开始进军银行、信托、证券等行业。第二类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形成的控股集团。最初以中信和光大为代表,两家公司目前都拥有金融与实业两个业务板块。目前,中石油、国家电网、华润、中粮、海尔及山东鑫源等都将金融业纳入其经营范围。第三类是以华融、信达、长城、东方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自2006年处置完政策性不良资产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商业化转型,将业务拓展至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已经形成准金融控股集团的格局。

二、金融控股集团应用管理会计必要性分析

1.金融控股集团在风险管理和管理控制方面的挑战。尽管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且金融控股公司在提升集团竞争力等方面比单个公司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如金融控股集团可以通过增加单一金融服务产品的数量,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收益水平,为集团带来规模经济,又如可以通过增加金融服务产品的种类,同时从事证券、基金、保险和信托等不同金融服务产品,通过降低平均成本降低范围经济。但金融控股集团的金融业务和复杂的组织结构也给其风险管理和管理控制提出了挑战。一方面,金融控股集团涉及多个金融业务,并且组织结构复杂。因此,金融控股集团面临着两种主要风险:一般风险和特殊风险。一般风险是金融行业普通面临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在证券市场中因股市价格、政治风险、经济变动等变动而导致价值未预测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经营主体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利率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和流动性风险(经营主体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等。金融控股集团特殊的组织结构也使其面临特殊风险,包括资本充足风险、利益冲突风险、传染性风险、管理风险等。另一方面,金融控股集团旗下有多家公司,且下属公司分布广泛,业务类型差别较大。同时,金融控股集团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在集团旗下形成统一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等协同优势,可以说,获取协同效应是金融控股集团存在的关键原因,而提升集团协同效应的关键则在于集团的管理控制水平。因此,如何使金融控股集团的战略在集团整体得到有效实施、如何提高整个集团的管理控制水平成为金融控股集团必须面对的问题。

2.金融控股集团应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从本质上来讲,管理会计是一个价值创造的信息系统,其通过将管理信息贯穿于集团的所有部门的所有管理活动,成为有效的管理工具。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两个目标: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信息;为企业管理控制系统提供信息支持。金融控股集团所面临的风险管理、管理控制等难题与管理会计的信息属性密不可分,因此,管理会计是风险管理和管理控制的重要工具,将其应用于金融控股集团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风险管理是企业用以降低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可以说,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管理层实施的、与企业战略制定息息相关的、与企业的管理相融合的一个过程。风险管理构成要素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控,如图1。对于金融控股集团而言,目标设定、风险事项识别、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至关重要。目标设定是指金融控股集团管理层可以在收集整理经营信息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办法设定目标,并保证目标与集团愿景一致,并且与它的风险容量一致;风险事项识别是指识别可能对金融控股集团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风险评估是对金融控股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等风险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决定如何进行管理的依据。风险评估一般基于过去可观察事项的数据来估计,同时也会采用合理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可能带来更高的精确度,是对定性分析的有力补充。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使其控制活动显得尤其重要。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决策得以实施的政策和程序,贯穿于整个组织,遍及各个层次和各个职能机构。信息和沟通是金融控股集团总部与下属公司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的重要保证,信息和沟通将依托于集团信息系统,利用内部生成数据和来自外部渠道的信息,为管理层做出与风险管理目标相关的决策提供信息。从上述风险管理构成要素来看,信息是保证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条件,而管理会计的信息属性和管控功能决定着管理会计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集团经济目标的确定需要大量外部和内部信息,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经营管理信息,只有集团管理层掌握全面的信息,才可能制定合理战略和经济目标。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多种管理会计工具将经济数据、财务数据、经营管理数据进行加工、整理,使其成为符合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信息,为管理层制定经营目标提供重要信息支撑。其次,管理会计会通过对经营业务事项的分析和数据支持为风险项目识别和风险评估提供有效数据服务,事实上管理会计中包含的管理会计工具可以有效地为集团的投融资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如管理会计会通过资本预算中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等方面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进而提前为风险项目识别提供信息。风险评估需要的经营数据和定量分析所需要的信息均可由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再次,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减少和避免企业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因此,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功能将有利于风险控制活动的顺利实施。最后,管理会计信息又称为“内部报告会计”,将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信息服务,这一信息本质也将为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信息与沟通提供信息传递渠道和平台。因此,本文认为出于提高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管理会计在金融控股集团的应用势在必行。另一方面,金融控股集团最大的特点是不仅可以降低整个集团的经营成本,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协同收益。可以说,获取协同效应是金融控股集团存在的关键原因,也是集团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提升集团协同效应的关键是提高集团的管理控制水平,通过集团总部统一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能够促进不同下属公司的管理团队达成战略共识,实现管理整合与行动整合,最终实现集团整体协同效应。管理会计另一个职能便是管理控制,为集团的战略实施提供信息支持。实践证明,管理会计的重要工具之一———平衡计分卡是企业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1992年,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进一步提出了平衡计分卡,将战略分解为将战略分解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层面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通过指标将战略转化为集团上下的战略执行语言,以战略为最终目标分配企业资源,指导员工各项工作,保证集团战略的顺利实施,也提升了集团的协同效应。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的管理理念包括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两者作用于集团管理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集团的战略协同能力。战略地图可以保证战略在金融控股集团的一致性。战略地图是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在平衡计分卡的经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战略执行工具。战略地图延续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度指标体系,并提出战略要平衡长短财务目标之间的矛盾,要平衡财务与非财务目标之间的矛盾,战略包括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关键流程等原则。战略地图的核心是将战略描述为四个维度的子目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并将四个维度的子目标进一步细分形成指标体系,而每个指标都可以包含准确地反映出集团的战略方向。战略地图的四维衡量指标降低了语言的模糊性,使衡量指标和相应的目标值更加具体化,更容易向公司下属单位传递战略目标。战略地图正是以将战略转变为战略执行语言的方式,将抽象的战略转变为形象的指标体系,而这些指标体系更容易在集团内部传递,保证了集团总部制定的战略在整个集团的准确地传递和理解,有力地保证了战略在金融控股集团的一致性。平衡计分卡保证集团战略得到有效执行。平衡计分卡以四个维度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预算经营指标,使其可以在集团整体传递战略目标。为了使集团下属公司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战略,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提出优秀的平衡计分卡可以通过一连串的因果关系来描述公司战略,使战略更容易在集团内实施。平衡计分卡的每项指标都应该是向企业传达战略意义的因果关系链中的一环。此外,为了保证完成战略分解的每项指标,平衡计分卡为完成每项指标提供了战略行动方案、预算额度,并建立责任机制。战略行动方案保证了员工明确其为完成指标而采取的具体行动,预算额度则起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建立责任机制进一步地明确了员工的具体责任,并通过责任机制将员工的行动结果、预算完成情况与员工的业绩和薪酬相结合,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解决了金融控股集团组织结构复杂而出现的协同差的问题,这有利地解决了员工激励问题,进一步促进了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近些年来,金融控股集团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其成为我国金融行业不可忽视的力量蓬勃生长,势必成为金融系统重要的力量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我们必须看到,金融控股集团业务和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面临更多的风险和管理控制难题。管理会计作为信息系统除了可以解决管理等问题,还可以为风险管理和管理控制提供信息,有效地解决风险高和管理控制难的问题,因此,加速管理会计在金融控股集团的应用成为必然选择。

作者:董红晔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姚军.中国金融业的突破———论中国金融控股集团的管治[J].宏观经济研究,2012,(10).

[2]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美国,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