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十篇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十篇

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3:19

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篇1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现阶段,机电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我国制造业带来益处,使其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均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机电技术对相关技术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中,技术人员应选择类型适宜的制造技术,以此保障产品质量,也使机电技术得以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

1机电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

生产制造行业的机械构造较为复杂,通常由多个部分组成,具体有发动机以及曲柄连接、启动和专向等。技术人员若想使机械运行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一定要致力于采取行之有效方法改善机械性能,并使设备的重量得以适度降低,使设备运转的效率的到有效提高。通常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钢材是大多机械产品的主要材料。如今,类似的生产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颓势。若技术人员想使设备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首要的一点,就是改变生产机构。此外,器械生产的主材料也要适当改变。目前,非金属的高分子合成材料或者合金材料在器械生产中应用最广泛,此处所说的合金材料,主要是指强度大,重量小者。一旦器械主体的重量减轻,机械运转的效率就会有相应程度的提高,并使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机械的工作效率均得到有效提高。

2机电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

20世纪60年代,机电技术诞生之后,众多问世不久的生产制造技术慢慢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的诸多领域,致使相关产业的变革得以更好地开展。虽然机电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历史并不长,但在世界范围内,其对于促进机械生产的发展以及提高人类生产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于机械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应用到机械制造工业中,乃至形成了先进的机电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机械产业逐渐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无论是技术机构,还是产品功能、构成,以及产品的生产、管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鉴于此,工业化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从机械电气时代逐渐过渡到以机电技术为主要模式的时代。

3机电技术应用的发展前景分析

3.1智能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机电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机电技术产品的全息性越发显著。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对于机电系统非常重要,技术人员可以据此更好地对系统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对于此类智能系统,软件技术以及芯片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机电技术中,智能化系统的有效应用能够使层次结构的复杂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系统的兼容程度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简言之,对于机电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技术非常重要,其可以看作是机电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2光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光电技术的应用对于机电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可以使机电技术中的传感以及动力系统得到显著改善。此外,光电技术还可以有效提高机电系统中的信息处理能力,且有利于机电产品的研发。可以说,光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3.3微型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目前阶段,在生产以及制造半导体产品的过程中,蚀刻技术受到很多专业人士的推崇,通过该项技术,相关技术人员已经在实验室研制出亚微米级的器械元件。若该项技术能够应用在实际产品中,可以为技术人员区分机械系统的部分装置以及控制器提供极大便利。同时,机械与电子可以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且传感器以及机体等装置也可被有效整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设备的体积会减小,重量也会有所减轻,且可以有效组合成自律原件。可以说,以上是机电技术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

3.4仿生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综合目前的行业状况以及各项因素,不难看出,以后机电技术系统的装置会越发依赖信息。系统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其对于信息的依赖度也会有相应提高。如果系统结构呈现出静态状,装置的稳定性会较差;反之,若系统装置呈现出动态状,则装置的稳定性会比较强。以上状况与生物习性有一定相似性,这表明生物系统化会成为机电技术的相关产品的一项重要发展趋势。目前,该项系统还有待于研究和探索,使系统的仿生效果得以真正实现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3.5环保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现阶段,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以及人均收入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资源也在递减,且很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质。此外,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也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对环境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广大群众也要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此使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机电技术可以更好地发展,在使工业生产领域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对于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点,相关人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致力于科学技术的革新,并对污染物进行回收和有效处理,积极为机电技术的应用探索出可再生的新能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技术应用发展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近年来,在科学技术日益完善的时代背景之下,工业生产中采用的科学技术也越发先进。机电技术的应用与社会的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简言之,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机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会涉及到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且各项技术之间会表现出一定的渗透性和交叉性。凡此种种,将使机电技术更具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杨奎,代贤龙.机电技术应用的发展前景分析[J].民营科技,2011(1).

[2]杨成.机电技术应用的发展前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6).

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篇2

生产制造行业的机械构造较为复杂,通常由多个部分组成,具体有发动机以及曲柄连接、启动和专向等。技术人员若想使机械运行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一定要致力于采取行之有效方法改善机械性能,并使设备的重量得以适度降低,使设备运转的效率的到有效提高。通常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钢材是大多机械产品的主要材料。如今,类似的生产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颓势。若技术人员想使设备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首要的一点,就是改变生产机构。此外,器械生产的主材料也要适当改变。目前,非金属的高分子合成材料或者合金材料在器械生产中应用最广泛,此处所说的合金材料,主要是指强度大,重量小者。一旦器械主体的重量减轻,机械运转的效率就会有相应程度的提高,并使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机械的工作效率均得到有效提高。

2机电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

20世纪60年代,机电技术诞生之后,众多问世不久的生产制造技术慢慢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的诸多领域,致使相关产业的变革得以更好地开展。虽然机电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历史并不长,但在世界范围内,其对于促进机械生产的发展以及提高人类生产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于机械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应用到机械制造工业中,乃至形成了先进的机电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机械产业逐渐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无论是技术机构,还是产品功能、构成,以及产品的生产、管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鉴于此,工业化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从机械电气时代逐渐过渡到以机电技术为主要模式的时代。

3机电技术应用的发展前景分析

3.1智能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机电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机电技术产品的全息性越发显著。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对于机电系统非常重要,技术人员可以据此更好地对系统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对于此类智能系统,软件技术以及芯片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机电技术中,智能化系统的有效应用能够使层次结构的复杂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系统的兼容程度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简言之,对于机电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技术非常重要,其可以看作是机电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2光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光电技术的应用对于机电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可以使机电技术中的传感以及动力系统得到显著改善。此外,光电技术还可以有效提高机电系统中的信息处理能力,且有利于机电产品的研发。可以说,光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3.3微型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目前阶段,在生产以及制造半导体产品的过程中,蚀刻技术受到很多专业人士的推崇,通过该项技术,相关技术人员已经在实验室研制出亚微米级的器械元件。若该项技术能够应用在实际产品中,可以为技术人员区分机械系统的部分装置以及控制器提供极大便利。同时,机械与电子可以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且传感器以及机体等装置也可被有效整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设备的体积会减小,重量也会有所减轻,且可以有效组合成自律原件。可以说,以上是机电技术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

3.4仿生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综合目前的行业状况以及各项因素,不难看出,以后机电技术系统的装置会越发依赖信息。系统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其对于信息的依赖度也会有相应提高。如果系统结构呈现出静态状,装置的稳定性会较差;反之,若系统装置呈现出动态状,则装置的稳定性会比较强。以上状况与生物习性有一定相似性,这表明生物系统化会成为机电技术的相关产品的一项重要发展趋势。目前,该项系统还有待于研究和探索,使系统的仿生效果得以真正实现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3.5环保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现阶段,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以及人均收入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资源也在递减,且很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质。此外,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也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对环境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广大群众也要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此使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机电技术可以更好地发展,在使工业生产领域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对于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点,相关人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致力于科学技术的革新,并对污染物进行回收和有效处理,积极为机电技术的应用探索出可再生的新能源。

4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6-0064-02

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日本企业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提出的,当时被取名为“mechatronics”,意思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及电子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类型。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人工操作向机械自动化操作的转变,在产品制造水平、生产效率及产品性能稳定性等方面带来了显著变化。随着新时期工业生产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及绿色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众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状况

1.1数控机床

机电一体化技术最为典型的应用案例就是数控机床,随着近些年的发展,数控机床在精度控制上更为精确,在功能上更加多样,在结构上更加趋于合理,在操作上更显便捷,总体上说,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数控机床在结构功能上向着模块化、总线式、紧凑型方向发展,在组织体系上更多采用了多主总线及多CpU架构模式。将富有开放性的设计方法应用于数控机床,可以极大提高系统的兼容属性及层次属性,在编程、设备升级改装等环节更加便捷智能,能够达到一台机床实时控制多台机床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多通道及多过程的控制管理。

此外,通过在数控机床系统中采用机电一体化中的在线诊断技术及神经网络的模糊控制技术,当机床出现或要出现各类故障时,如刀具破损等,可以借助在线诊断的相关功能模块向机床操作人员进行信息反馈,从而便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2工业机器人等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简称为FmS,实现了高度计算机化,涵盖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料盘及自动化仓库等各个部分,能够根据生产指令,按量地开展各类生产任务。除了上面介绍的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在工业机器人制造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机器人能够代替一部分人力劳动,在涉及到作业条件复杂,如噪音污染大、气体污染严重、辐射程度较高的作业场所,工业机器人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确保生产制造的连续性。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熟,现阶段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能够借助功能更加强大的元件设备收集整理数据,并针对具体情况作出分析判断,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人脑的功能,在多种作业环境中能够实施单独作业。

1.3计算机集成制造及分布式控制系统

计算机集成制造借助于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及制造技术,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把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的一些分散的子系统加以集成,从而形成了能够适用于小批量及多品种生产的智能化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突破了各个部门之间的生产界限,做到了产品在开发、生产、经营等环节的融合。

分布式控制系统是通过中央计算机控制指挥多台计算机设备,凭借着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分布式控制系统在分级上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两级系统、三级系统乃至更多级别,能够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实时的监督控制及管理,在后期维护及系统扩展上也能够灵活操控。

1.4在建筑施工行业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不少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应用于实际建筑施工中。施工机械机电一体化从半自动化、监控、全自动到遥控不断发展,降低了施工风险,提高了施工质量。

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土方机械(如国外液压挖掘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建筑施工领域既可以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也对避免工场事故有着重大的意义。

2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前景

2.1人工智能化

现阶段机电一体化具备了一定的智能化程度,但尚无法达到人工智能化的水平,随着技术的发展,原先预想的使数控机床及工业机器人具备模拟人脑的能力,已不再简单局限在幻想中。机电一体化实现人工智能化,能够使其具备推理判断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决策制定能力,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工业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水平,另一方面能够极大地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度。

2.2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军事、政治、教育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网络技术能够为机电一体化在远程监控及远程控制等环节创造条件,因此,机电一体化与网络技术的融合也是未来机电一体化发展前景之一。在实现网络化操作后,工业生产制造人员可以脱离具体的生产岗位,只需在车间内走动,掌握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然后借助操作面板来对各个流程工作加以控制。此外,在机电一体化设备和操作终端之间通过建立网络通信协议,借助光纤等信息传播介质进行数据的传递,还能够实现远程监控和远程控制,能够极大地降低工作量。

2.3微型化

机电一体化设备体积庞大,虽然不会对其性能构成影响,但在搬运中却极为不便,微型机电一体化技术有效融合了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微机械技术,是未来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相关研究,机电一体化微型系统,可以实现向微米及纳米系统的演进。未来可能出现的微型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在生物医学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使用。

2.4模块化及绿色环保化

现阶段机电一体化的产品类型较多,生产制式不尽相同,在信息接口、电气设备接口及动力接口上也存在差异,随着技术成熟及行业间融合的加深,有必要制定出统一化的标准模式,实现机电一体化的标准化及模块化。

此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产品选择上人们更加趋向于绿色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的绿色化也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以及使用等环节,环保观念会贯穿于全过程。

3结语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生产制造环节的有效应用可以极大提高产品的精度、质量及生产效率,在强调成本节约及规模化生产的背景下,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随着科技的进步,机电一体化在未来发展前景上会向着更加智能、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并将在工业生产制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代曾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

[2]叶家兴,甘德元.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未来展望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15).

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息化;创新;数字电视

在“科技创新,应用服务”的大背景下,广播电视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步应用,广播电视技术已经由传统的模式转入了多元发展的时代,并在日益完善的发展中实现了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下是笔者依据多年的工作积累简单的谈几点看法。

1 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广播电视技术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信息化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一个衡量标准,同时也是“应用服务”的一个主题,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到广播电视技术工程在信息化技术背景下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电视广播为了顺应媒体之间的竞争,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广电行业发展,进行技术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一来可以满足观众对广播电视的更多的信息需求,二来能够积极改善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与媒体信息发展的相互矛盾;其次,“伴随着广播电视的全面数字化,传统的电视媒体将在技术、功能上逐步与信息、通信领域的其它手段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全新的、庞大的数字电视产业。数字电视是从电视节目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数字电视的维护、技术创新都与信息化技术相互关联,而这种关联则深层次拉动广播电视技术的内涵发展;再有,广播电视以其独特的,能同时传播声音和图象信息的优势,较之其它传播媒介,更加逼真深入地再现生活,反映社会现状。欣赏精彩的电视节目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技术的融入,不仅能够使电视节目更加精彩,而且能够实现通信领域与广播电视领域的对接,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传播实现电视广播更加完善的覆盖,从而为提升广播电视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还有,广播电视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电视,必须围绕整合、联动、集团化运作的方向发展,及时分析目前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的广电发展现状和趋势、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研究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与途径。通过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全面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2 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广播电视技术革新的现状及分析

广播电视技术从诞生以来,经历了机械电视、模拟电视直到现在的数字电视,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广播电视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研与标准的结合更加紧密,在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同时,我国广播电视依托国内的科研力量,在技术上实行大胆创新,在广播电视技术的各个领域制定了多个自主创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这些标准的产生不仅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具体实践,同时也标志着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

2.1 广播电视技术革新的定位

信息化、集团化、产业化的刺激,催生了广播电视技术的创新,在整体的工程技术标准中,广播电视技术的技术标准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其定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有线电视网络产业进入历史性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期,地面数字电视整体进展缓慢,卫星数字电视从“村村通”迈向“户户通”,CmmB网络基本完成全国深度覆盖,iptV已经成为重要的新媒体平台,数字视听已经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大视频时代来临。”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广播电视技术的定位本身就是围绕信息化技术条件来进行创新发展的,再加之,有线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无论是哪种,其实最关键的技术核心就是信号的传播。当前,为大家所熟悉的电视广播传输方式基本上有:微波技术、光纤传播和卫星通信技术。恰恰是由于传播方式不同,因此对传播的技术要求也不相同,在信息化的技术背景下,传输更加快捷,技术恒定,看干扰能力强,而且能与当下的互联网技术实现融通才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2.2 广播电视技术革新的实践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播电视迎来了一次大的飞跃,即以数字技术为主体的技术革命,其最大特点就是以数字形式进行广播,随着有线电视、互联网技术和通信网的三网合并,给广播电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现代广播电视中,数字电视传输方式主要是无限数字传输和卫星传输,也就是说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经过机械电视、模拟电视和电子电视的发展,技术水平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而信息化技术则是数字电视的核心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实现移动便携的功能,还要实现传输快捷,那么满足这个技术标准的条件则是需要完善的数字及广播和接收设备,精湛的技术水平。地面广播(DttB)系统所提供的蜂窝单频网功能,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功能利用,而且完善还可以宽带服务商、电视运营商以及无线接入的设施商的技术水平提升,促使广播电视传输更加人性化,更加市场化,同时也适应技术标准化的要求。

2.3 广播电视技术革新的内涵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电视广播传输标准也可称之为数字电视广播(DBa:DigitaltVBroadstingandapplication)。比较早的时候也称DBa—oFDm。DBm采用了pn序列填充的时域同步正频分复用多载波浪调制技术,这种独特的先进技术有机地将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传输结合起来,在频域传送有效载荷,实现扩频技术与技术信号的同步,成功规避了国外技术的专利,获得了较好的传输性能。目前从全球来看,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要先于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而S/t-DmB、DVB-H、mediaFLo等几种移动数字电视标准中,基于S/t-DmB、DVB-H标准的网络建设及节目试播又超前于mediaFLo,特别是t-DmB在韩国以及在今后中国的发展,成为当前业界关注的最大亮点。韩国2005年5月最先实现S-DmB商用,又在2005年12月推出了t-DmB标准的手机电视。而美国、日本的mediaFLo、iSDB-t标准主要以在本地应用为主。欧洲采用DVB-H的手机电视于2006年5月才开始正式商用。但从全球看,DVB-H的发展更有后劲。综上述,可以看出在信息化技术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技术创新是将三网合并溶于一体的,其内涵的精髓则在于完全的技术创新。

2.4 广播电视技术的现状分析

广播电视的技术创新问题不仅是业界关心的主要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文化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健身,因此,建立完善的广播电视网络,提高广播电视技术水平是当务之急。在信息化技术背景下,数字电视代表了广播电视技术创新的较高水平,“数字电视以其传输质量好、容量大、以及可双向传送等特点得到迅速发展,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数字电视不但具有广播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交互功能。从交互技术入手,具体论述了数字电视交互传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数字电视界面的特征,认为交互传输技术为数字电视人机交互界面提供了技术基础。为设计友好、高效、人性化的数字电视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就当前现状来看,广播电视的技术革新现状就是要实现科学管理,运用技术创新的手段进行维护和管理,更快更好地传播电视广播信号,更加科学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三网合并后的技术力量提升,更加有效地发挥技术功能。

3 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广播电视技术革新的创新性思考

笔者认为: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的广播电视技术革新的创新要切实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技术手段提升功能为主旨,以“应用服务”为创新动力源,以科学的管理和完善的标准为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战略体系为核心。

3.1 构建标准体系,推进技术创新

俗话说,行业发展,标准先行。可见,标准化的作业是广播电视技术创新的核心能力,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今,有线电视的信道传输、信源编码、数字演播室、卫星传输和生硬广播等领域的基础标颁布之后,在我国电视广播的建设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规范了技术管理、技术竞争和技术提升。在信息化技术的条件下,我们还应当充分研究国内外的标准和技术执行方案,并在广播电视的技术标准方面实现科技创新为先导,推进技术水平的提升,不仅3要完善技术管理的程序,而且要填充管理内容,要实现国内标准与国际技术与国内技术紧密结合的办法,依托国内的技术力量,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地面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领域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而且要通过标准的制定来规范行业的技术管理。

3.2 产学研结合,创新技术格局

在这方面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做到广播电视技术的产业化建设,以技术联盟为基础,实现广播电视技术在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技术提升空间建设,真正做到技术的运用于广泛的技术探索,以技术产业带动运用能力,以能力战略的实现提升技术水平,以大力实施标砖推广和建设来拓宽服务领域;其次,要积极地与高校,科研单位进行深入合作,在广播电视技术的革新上要以技术能力牵引市场发展,要以行业的标准来规范科研技术的运用,要以技术能力的提升来完善行业技术战略的形成,以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来促进技术战略的实现;还有就是要加大科研力度,不仅要发挥技术优势和能力优势,还要制定比较明确的技术战略目标,及时保证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的广播电视安全传输。

3.3 创新工作思路,实现技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背景下,高清晰、大屏幕是数字电视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技术革新正沿着这个轨道健康发展。我们在建设、健全广播电视技术标准化体系,加快完善业务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制定的前提下,要运用信息化技术,在已有的数字电视配套标准上,根据实际情况,加快技术创新的推进力度,规范推广发展,并且要以科学发展,统筹管理、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去完善技术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曹玉东.数字电视技术的优越性.华章,2010(13):45-46.

[2]李建刚.广播数字化现在进行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56-57.

[3]苏广财.数字电视发射机技术发展浅析.广播电视信息,2010(4):33-36.

[4]李鞍.数字电视发射机技术发展简析.西部广播电视,2003(9):34-35.

[5]蒋晓东,张子洪.数字电视发射机的技术原理与发展趋势.科学之友,2011(12):111-112.

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篇5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一)电气自动化系统中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气自动化技术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起到了关键性的发展。在电子商务日益普及的将来,电气自动化发展途径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与信息平台间的结合。电气自动化系统中信息技术已经无处不在,多样化信息技术融合在电气自动化产品里。随着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因特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加快建设,动态监控作业生产即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实现,同时,及时的获取全面、准确的生产数据,技术人员在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即可对当前状况了解的一清二楚。另外,企业对财经数据与经营管理资料可通过多媒体与因特网技术实现标准化储存,管理者通过网络可随时随地获取企业的多维信息。

(二)设备维护的进步

伴随电气自动化系统对it技术的深入应用,电气自动化系统也正在对windowsnt与ie浏览器等试用。pC机人机界面具有集成容易、操作灵活的优点,被用户广为推崇。自动化控制层应用windows系统平台,那么将使得系统操作变得非常便捷,维护工作也变得简单,维护效率大大提升。

(三)变换器电路应用现状

变换器电路的进步与电子科技水平的更新换代同步。传统的普通晶闸管应用时,相控整流是变换器的主流传功模式。在应用pwm方法后,电网高次谐波影响被大幅度降低,变换器功效提升,电动转矩脉动在低频区出现的弊病得到有效解决。但是,缺陷也是存在的,如在定转子上,电流谐波分量与逆变器电压发生转矩脉动,振动、噪音现象就会在电机绕组时发生。根据此种情况,技术人员可将开关频率适当调高,降低噪音,避免人耳受到损害、此外,难以提升逆变器工作进度也是一大缺陷。过大的损耗电子器件是难以提升逆变器工作水平的直接原因。但是,在谐振式直流环逆变器的问世,很大程度的改善了这些缺陷。

(四)控制系统现状

分布分层的计算机监控体系为我国电气自动化的主要控制系统。为了确保运行的监控设备可靠有效,设计人员多将以多台计算机设计上位机,不同工作任务由相应的计算机担负。这样,其他计算机可不受故障计算机的影响而正常工作。从管理层面分析,多层结构、上下层结构是控制系统的主要结构。协调管理主要由上位机担负,执行管理则有下位机担负。若计算机为多层结构,国家调度中心在最上层,以远程方式实现查看、分析数据,并做宏观调度计划命令下达。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一)专业化的操作人员发展

通常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践应用上,设备与技术的维护、管理和更新是管理者的主要精力,对操作者专业技能的提高却不问不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思想,在于管理者对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轻视,认为操作不复杂,在设备经供应商与工程部安装运作之后,也可培训操作人员,同时,培训内容较为零散,专业性不强。电气自动化技术想要运用得当,操作顺利,必须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性质的培训,包括具体设备安装过程、流程化的操作步骤与注意要点以及维护自动化设备的相关知识。

(二)产品的发展前景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更新的基础上,设备也水涨船高,发展速度惊人。在产品发展层面,将来的自动化产品应该是快效率、操作更加简便、技术含量更高、质量更有保障。电气自动化产品将具更多种类,也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只有这样,我国的科技整体实力方能提升。

(三)安全化发展前景

安全工作室企业生产环节必须重视的,这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职工人身安全保障十分的关键。企业要切实负好责,在生产中采取切实可行、合理科学的安全保护设施,构建企业内部的安全控制体系,提高自动化的安全把控能力。

(四)行业关键技术发展前景

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与世界先进国家技术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自动化产品无法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这就要求我们在关键技术上下功夫,攻坚克难,不断提升产品的档次。目前,流程分析仪器、仪表集成、核电控制系统、智能执行器等都非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关键技术产品,所以,各企业应乘国家鼓励自主创新政策的东风,进行自主开发与创新,让产品刻画中国创造。

(五)产业市场化前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电气自动化企业也应调整产业结构,做到结构模式及时更新换代。密切关注自动化市场需求变动,确保生产产品与市场需求接轨,创新企业运营机制,增加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加快系统集成步伐,提高自动化产业市场竞争力。另外,企业要重视社会协作与市场分工,保证关键技术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发,提高产品自制率,实现技术独立自主。

三、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有密切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的必然选择。科研部门要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走独立技术开发道路,实现电气自动化发展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李云霞.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科技致富向导,2013,(19):27.

[2]杨晓坤.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2,(7):429.

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篇6

现在大部分的信息会被数字化并且录入互联网,音乐、影视、新闻、图片、文章等。其次,现在的智能手机的功能十分强大,也更加便携化,加上4G网络的发展,手机网络用户成为我国网民的主体,目前网络消费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移动支付平台的发展也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现在手机支付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数码、服饰、礼品的购买,水电费,机票、火车票、汽车票的预定都可以在在手机上进行。QQ、微信等社交软件更是风靡,让我们体验到了最先进的科技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电子商务也呈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市场有着无限的前景。本文对于电子商务的几种模式和互联网技术对于电子商务的影响做了简答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英文简写为eC,e-commerce或者ecommerce)。总的来说,电子商务是指现实生活的商业活动都实现电子化。电子商务包括电子货币交换、供应链管理、电子交易市场、网络营销、在线事务处理、电子数据交换(eDi)、存货管理和自动数据收集系统。过程汇总运用的技术包括:互联网、电子邮件、数据库、移动电话。

1电子商务模块可以分为以下的几种模式

1.1B2B网站

B2B是指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双方都是商家,们使用了internet的技术或各种商务网络平台,完成商务交易的过程。

1.2B2C也是取其谐音BusinesstoCunstom(BtoC),也即是商家(企业)对客户的缩写

B2C是电子商务按交易对象分类中的一种,即表示商业机构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1.3C2C即ConsumertoConsumer意思是客户对客户

C2C商务平台就是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在线交易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卖方可以自由竞价,达成协议之后进行交易的模式。

2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于电子商务的影响

2.1生活方面

2.1.1银行业务

互联网下的电子商务用户能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和软件对自己的财务进行管理,现在的网银行体系已经非常健全,功能强大。电子商务用户可以使用银行移动终端办理查询账单、进行转账、接收付款等业务,免去了在营业网点的等待。

2.1.2交易

互联网下的电子商务具有即时性,所以在股票、证券等交易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智能手机可用于接收实时新闻资讯,也可以确认订单并安全地在线进行股票交易。

2.1.3订票

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网上预定车票、机票、入场券等已经是家常便饭,且规模还在继续扩大。互联网定票可以方便核查票证的有无,同时电子商务用户能在第一时间知道票价优惠或航班取消的消息,也可以在行程突变的情况下从容的通过网络临时更改航班或车次。借助智能手机,用户可以浏览新闻、观看电影、查阅资料等。

2.1.4购物

购物是电子商务运用最广泛的方面,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注册用户能够通过手机终端完成浏览商品、挑选、议价、成交所有的环节。传统购物模式通过移动电子商务得到改进,现代互联网电子商务给人们的购物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淘宝网就是典型的代表。

2.1.5娱乐

互联网电子商务也给用户带来一系列娱乐服务。电子商务用户不仅可以从智能手机、pad上收听音乐,还可以订购、下载歌曲、电影等,并且可以在网上与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共同娱乐。互联网下的电子商务给现代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

2.2企业方面

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服务提供手段,实现公众消费和提供服务,并保证付款方式的电子化。

2.2.1拓展企业市场空间

企业不需要考虑商品的运输和配送的因素,通过互联网进行企业与企业间的往来,众所周知,每个企业都会有机会,互联网商务可以让每个企业都有能力成为梦想中的跨国企业。

2.2.2减少企业采购成本

据统计,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进行采购管理,互联网上平均采购费会比线下费用降低10%-15%。可见互联网电子商务是中小型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和电子支付的最佳突破口。

2.2.3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企业库存量

有了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应用,企业可通过网络交易沟通,加强了企业之间来往的联系。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在不同地区的企业可通过互联网彼此合作共同进行同一产品的开发,这样就能大大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其次,由于信息的延迟与不固定性,导致企业产品库存的产生,现在有了互联网电子商务就可以使供应方与需求方能进行有效及时地沟通,这样,供应方企业就可以借助及时有效的沟通提前进行定量生产,降低产品库存避免产品积压。

2.2.4提高顾客满意度

通过互联网来服务客户存在的优势是,信息量大,成本低,针对性强,及时性强。中小型企业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就了解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2.3旅游方面

2.3.1整合旅游资源

现代旅游业飞速发展,各地的旅游景区正在由单一的观光型向多元化转变,这就需要景区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这样就降低了景区的边际成本,不仅提升了效益,而且实现规模效益。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将文化旅游资源分类整合,统一规划。如门票预订:可以直观的统计出游客的数量,这样就能控制景区人数在可承载范围内,这样通过预约的游客才能进入景区,对景区也是一种保护。

2.3.2完善旅游设施

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建立起来的景区oa系统、景区生态预警系统、景区安全监控系统、iCt系统等,有了这些系统景区工作人员的管理质量和效率就能有大幅度的提升,如有问题能及时采取措施,实现景区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还可以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系统有效控制人流量,车流量,有效的减少景区的拥堵现象,可以对景区起到保护的作用。

2.3.3扩大旅游市场

在我国的旅游状况是散客游、自助游的出行方式为主体。和旅游团不同,这些旅客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充分的获得景区方便快捷经济的服务,因此他们会对景区表示出极大的需求,因此互联网电子商务在加强与顾客的互动交流、提供信息、个性化服务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的便捷,景区旅游产品的形象得到高效的传播,这样就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增加游客选择景区的可能性。

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市场有着无限的前景并呈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将成为全球的网络。互联网下的电子商务给为我们带来更好的购物乐趣和机遇,为生活带来方便快捷,为企业带来机会和利益,为现代旅游业带来大数据和资源整合,今后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将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杨晨光,李海霞.电子商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3.

[2]高原.中小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分析[J].网络与信息,2008(05):11-12.

作者简介

慧英(1982-),女,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学士学位。现为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篇7

(商丘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摘 要:文章简介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历史沿革、招生现状及就业前景,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形成背景、基本概念、技术基础、就业趋势等方面剖析了该专业的相关内容,提出了招生现状与就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并依据矛盾提出了解决方案,为该专业今后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起源;招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198-02

1引言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对建筑的影响越发潜移默化,科技使建筑功能有了“质变”的飞跃。现代it技术赋予建筑以“灵魂”是对建筑最为突出的特征赋予,使可持续性建筑(SustainableBuilding)具有高产出、高效能和生态平衡能力的特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使得建筑能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逐步成为具有与人和社会和谐、与人和自然平衡共生的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智能化”建筑或“智慧型”建筑。

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历史沿革

从1984年美国的一座38层高的旧金融大厦取名为Cityplace(都市大厦)开始,“智能建筑”一词便形成且得以广泛的应用。从第一座大厦诞生后,智能建筑便以蓬勃发展的势头在世界范围形成。

我国智能建筑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0年建成的北京发展大厦是智能建筑的雏形。1993年建成的广东国际大厦为我国大陆首座智能化商务大厦。它具有较完善的“3a”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uildingautomationSystem,BaS),通信网络系统(CommunicationnetworkSystem,CnS),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System,oaS)】及高效的国际金融信息网络。政府也加强了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管理,先后出台了相关的规范和规定,2001年建筑部87号令《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设立了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资质。

目前,智能化建筑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具体表征。智能建筑可以利用楼宇自控系统作为快速数据处理的手段,预先计划并周期性地作出报告,且当今世界,国民经济对数字化城市、绿色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就应运而生了。

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现状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教育部2006年新批准开设的本科专业,此专业的设立顺应了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历史需求。截止2009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高等学校有近30所,设置相关专业方向的有近百所,申请该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

3.1基本概念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就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学科,它是介于土建和电气两大类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学科。

3.2技术基础

(1)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构成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结构形式一般可分为集中式系统、集散式系统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2)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是智能大厦的核心技术。涉及通信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延伸到大厦的各个楼层及角落。

(3)现代通信技术基础

现代通信技术基础是实现大厦内部、大厦与大厦、大厦与国内、国外信息交流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现代通信的内容涵盖了多媒体通信、计算机通信网络、个人通信、数字图像通信、移动卫星通信、程控交换、信息高速公路等。

(4)照明系统

当今建筑,灯光越来越重要,且照明系统的改善、节能和科学管理在现代建筑中也被更加重视,采用建筑电气的智能化系统,合理的选择光源、灯具、电线及性能优越的照明控制系统、提高照明质量及节能效果,改善现代建筑的环境。

(5)火灾报警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在现代建筑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使用也越来越普遍,根据不同工程的不同要求与各种灭火设施及通讯装置联动,形成中心控制系统。即由自动报警、自动启动灭火、安全疏散指令、系统过程显示及消防档案管理等组成一个完整的消防控制系统。

(6)Ba系统的检测技术基础

在智能建筑中,应用大量检测设备(传感器)及执行机构设备,在智能楼宇内对各种物理量的检测与控制的执行和这些设备运行状态密切相关。

(7)楼宇智能化系统的集成技术基础

楼宇控制系统包括以下内容:冷冻站设备的控制和监视,空调机组的控制和监视,新风机组的监控和监视,给排水系统的控制和监视,供配电设备的监视和安防系统等。

4就业趋势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工程单位,从事建筑电气的构图、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作为近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建筑电气智能化给人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及经济效益,是现代建筑行业中发展较为迅猛的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将会越来越大,其就业前景相当广阔。

5招生现状与就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及解决方案

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为新开专业,很多人对其并不了解且缺乏对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所以目前招生现状并不乐观,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形成矛盾,除此之外,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也不能满足社会的切实需求,所以,提出解决方案,学校应加大对该专业的宣传,让报考学生充分了解该专业的基本信息及就业前景,鼓励学生向社会最需要人才方面发展,更要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定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供配电设计及管理,各种电气设备的安装、运行、调试与维修等知识技能。

2.能够从事信息科学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建筑智能化技术方面有关的工程设计、实验分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

3.能够从事自动控制工程及智能化领域的工作。

4.能够从事物业管理方面的技术管理工作。

5.能够从事建筑工程、房地产公司的现场施工管理或监理工作。

6.能够从事现代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管理、调配与维修工作。

6结束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一个综合多种学科的新专业也是一种新事物,往往新产生的东西都会给人带来疑问,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质的改变,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发展奠基,缓解人才紧缺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景芝,李志平.建筑智能化系统概论[m].2005.12.

[2]杜明芳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内涵及发展定位探析[J](iCCCt2010).

[3]杨绍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入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篇8

关键词:pLC工业自动化发展趋势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p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094-01

在当前工业自动化发展背景下,pLC控制手段的出现加快了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从其当前发展趋势我们不难预测pLC技术的应用前景是极其广阔的。系统控制方面,多样化的系统控制功能使得pLC系统兼具信号采集、信息输入、数据运算、逻辑信息处理、定时存储及网络通讯等功能,这些功能为实现国内工业系统的远程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可能。从可靠性和安全性角度来看,pLC在电气设备可靠性方面越发强调抗干扰能力的体现,无论置于何种环境之下它都可以持续工作。行业化的pLC技术应用从硬件集成和软件控制的角度突出了自身的技术优势,使得工业控制范围不断扩大。

1关于pLC的发展

1.1pLC的概念和特点

pLC,意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其核心配置以微处理器为主,是一种融合了电子通信技术、网络控制技术、自动化电器处理技术的新型电子装置设备。pLC主要应用于我国的工业生产领域,为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关于pLC技术的应用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pLC技术具备了高可靠性与抗干扰性的双重特点,从工业控制角度提升了生产工艺的制造水平,延长了元件的使用周期;第二,简单易学的编程是pLC技术的功能性体现,无论是数据处理还是逻辑运算都能够在网络技术的辅助下得以优化,实现工业生产的过程性控制;第三,pLC技术的通用性使得工业产品生产方面已经具备了标准化与模块化的系统方案,接口控制更加易于操作;第四,从设计与调试的工作量方面也相对变少,利于器件的使用与维护;第五,pLC在使用能耗方面也相对节能,这不仅节省了控制系统的所占面积,在资源利用方面也更加高效。

1.2pLC的发展趋势

在工业应用过程中,pLC的发展受到了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无论是工业生产的自动化还是制造系统的控制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开关量逻辑控制方面,pLC的出现替代了原有的继电器控制设备,从逻辑控制角度提升了工业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类似机电设备中的冲床、运输带或是化工设备中的电磁阀等都突出了pLC技术的使用优势,就连当前的核心站系统也与pLC技术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运动控制领域,pLC技术主要应用于金属的成型机械或是配装设备。闭环过程控制领域,主要运用pLC技术来处理锅炉或是热炉装备,以提高温度的可控性。数据处理领域,pLC技术还有类似数学运算的查表与排序功能,这对提升柔性制造系统的可靠性大有裨益。除此之外,pLC技术还实现了对工业机器人的系统控制和处理,提高了自动化控制的有效性。

2关于pLC的应用前景

我国当前的制造业发展与国外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与国际标准之间还有距离。工业领域的自动化生产推动着pLC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普及,无论是产品类型还是市场需求都亟需从技术革新角度来体现科技为工业生产领域带来的发展优势。

2.1我国pLC技术的应用前景

纵观当前国内的工业自动化发展水平,无论是控制系统的技术处理还是网络化模式的应用程度都处于发展阶段,其自动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距离。甚至在我国的机械行业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继电器设备,工业生产的自动化亟需技术革新。对于制造业的自动化控制来说,pLC技术的应用显然是劳动生产率及产品自身质量的根本保障,在离散控制过程中为pLC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创设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pLC技术崇尚的低碳理念也是今后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生产效益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必要的环境保护基础之上,无论是化工行业领域还是交通运输业的应用都需要从根本上突出pLC的环境保护优势,体现pLC应用于工业制造业的技术发展优越性。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pLC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还有广阔的空间亟待挖掘,只有真正从市场发展与经济效益提升的双重角度来凸显pLC的技术革新才能从根本上发挥pLC技术的系统功能。

2.2pLC在发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于pLC技术在今后发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突出pLC技术在行业应用中的重点。专业化的pLC技术革新需要从行业特点及行业优势出发切实保证行业发展重点的突出,而稳定的行业客户就成为了pLC技术发展的根本保障。其二,从产品使用优势角度来拓展pLC技术的定制需求,产品优势的突出依赖于必要的市场需求,这就需要pLC使用主体能够从个性化定制角度来提升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其三,在pLC软件开发力度方面也应做到切实满足市场需求,pLC软件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复杂控制程序都源于基本软件的开发,这也需要在今后的pLC发展及应用过程中得以体现。

3结语

从当前pLC技术的应用趋势我们不难看出,今后pLC的发展前景主要集中表现为三大方向。其一,pLC技术的专业化发展。伴随工业系统的自身功能不断增强,pLC技术能够根据行业特点来合理调整自身的产品建设,从产品性能与系统成本的双重角度来体现pLC技术与应用系统的专业化特征;其二,pLC技术的规模化发展。这一规模化发展进程既包括了小型系统化发展又涵盖了大型应用领域系统的研究,从根本上保障了所有客户的使用需求;其三,pLC技术的标准化发展。标准化的pLC技术接口从全新开发平台的角度出发体现了结构系统的开放性特征,标准化发展更趋全面。可见,pLC在工业应用领域的拓展与深入是实现工业自动化的必然要求,同时这一技术革命也为网络时代的到来做好了技术铺垫。

参考文献

[1]齐从谦,王士兰.pLC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信息技术三农经济

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建立在乡土资源旅游产品基础之上,标定农、林、牧、副、渔等自然媒介,在繁荣农业经济的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宣扬农村文化,开发农村景观。一般来讲,农村文化旅游经济表现为优美的田园风光、舒缓的生活节奏、区别于中心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及基于民俗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等,这些尤其对处于巨大压力下的城市工作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因此可以调动城乡间贸易流通和经济要素对流。对于普通消费者,农村文化旅游需要考虑旅行费用和时间等因素,然而我国农村地区受制于历史因素和传统观念等原因,长期以来无法深度开发旅游经济产业,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落后,要想改变这种消极的被动式第三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就要抓住信息技术时代的政策性机遇,超越常规思维,通过产业融合来实现地区乃至全国旅游产业经济的复合型发展。

农村文化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信息化产业与农村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建立在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质变的基础上,2005年以后,中央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一号文件”都连续性的强调了信息化建设在繁荣农村经济方面的突出作用,工信部主导下的五部委联合署名文件《(2010-2012)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中指出“农村信息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育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素质、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现实选择”,我国发展乡村旅游与信息技术产业融合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的“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战略使得农村地区数字化媒体网络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农村信息化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实现了“村村通”,信息化体系趋于健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县级信息服务机构、乡级信息站、村级信息点”的信息产业组成格局,全部省级农业部门设立完成专门性信息工作职能机构,地市级和县级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完成率超过80%,农村地区达到70%,有超过100万个信息服务基站和70余万信息员服务主体信息化战略。

在产业融合消费环境方面,国内网络覆盖人口在2010年突破40%,2012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五亿,居民信息化消费意向增长明显,在线旅游预订市场增长速率远超网民增长速度。2012年网上旅游预订用户平均规模达到4000万人次,相比2008年增幅超过100%,2012年末,携程旅游网对网站超过10000名用户进行了实名出行计划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96.6%的受访者表示出游前会通过互联网搜集旅游信息,72%的游客习惯于网络预订旅游产品。上海市旅游局在线旅游信息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电子商务产业规模达到590亿元,相比2011年同比增长33%,预计未来两年全国旅游电子商务市场年增长率均保持最低20%速率,2013年全年有望达到750亿元规模,显示了巨大的商机和行业发展潜力。

以信息技术开拓农村文化旅游市场

信息科学技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要代表,构成电子通信模式下的科学发展主导领域,涵盖技术群体十分广泛,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感测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控制显示技术等多个方面,在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农村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可以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而得到迅速的传播,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向乡村地区转移的趋势愈发明显。以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旅游经济的主要客源来自于地理位置较近的周边省市地区,客户群体呈现出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特征,组织形式多以家庭和单位团体为主,专业化的农村旅行社规模较小,且不构成主流旅游发展形式。

一方面,在年轻人群体中,互联网构成主要信息获取渠道,旅游经营者也因此将主要精力投放于互联网宣传市场,通过网站、微博、论坛以及聊天软件等多种形式进行旅游广告植入,相比之下,官方旅游网站具有更加透明和权威的特点而受到游客青睐,这方面已经具有成功的先例。例如,延安市旅游局在2011年5月开立并运营“新浪微博企业平台”,截止2013年9月30日,已经有超过66万粉丝数量,综合排名全国城市旅游局官方微博粉丝数量第一位,显示了良好的宣传和营销影响力,极大的提升了“全民微博”时代的延安地区旅游经济形象,由此可见信息化条件下的电子旅游传播平台公众性效应。旅游信息化正是集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于一体的市场拓展经济组织形式,在旅游信息传播速度、旅游质量组织优化以及交互旅游形象等方面日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与农村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融合方面,消费者影响力和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十分重要。由于农村旅游经济开发主要以村镇为组织单位,区域内的统一性规划较为困难,产业融合要以“不牺牲生态环境”为发展原则,农田、民居以及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率等信息都要进行动态监控,这些都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和物力,遥感技术的应用却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既可以丰富农村旅游信息度,清晰旅游全景图像,又可以较为直观、现实和立体性的获得旅游景观的重复观测和宽视野优势,方便旅游资源调查,并且在景区规划过程中有助于提升规划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强农村旅游设计方案的艺术性与创造性,科学的加强对农村地区旅游景观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力度,突出“产业融合不破坏环境、景区规划不浪费资源、经济增长加注技术因素”的现代化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原则。

信息技术提升农村旅游产业服务管理水平

农村地区旅游经济不同于都市旅游的主要方面在于城乡文化的二元特征,传统乡村原生态自然景观与城市钢筋水泥文明的巨大差异构成吸引旅游消费者的核心营销点,因此,农村文化旅游要减少机械化和现代化元素,最大程度的保持质朴宁静的天然属性,这就要求通过信息技术提升农村地区的旅游经济管理服务水平,以科学的管理理论和必要的技术手段来提升外来游客的旅游体验,减少原始生活方式下的不适应现象。信息技术下的农村旅游经济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可以通过建设乡土资源数据库而得到实现,注重监控型安全设备的投入和应用力度,以便于在更大的平台上实现旅游信息化管理,为大区域旅游经济技术合作提供现实基础。

信息化对于提升农村地区旅游产业服务管理水平最显著的方面在于移动通讯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引入,在此方面,四川省北川地区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道路(如表1),北川地区的羌族文化、大禹文化、红色文化和地震文化都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向全国进行了展示,极大的带动了旅游文化市场的发展。北川地区文化旅游产品交易所和韦斯特商品交易所的成功表明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发展对于提振区域经济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外溢作用,前者对繁荣偏远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是集产业经济、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和金融经济于一身的交集空间;后者为北川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创造了良好的伴随机遇,电子交易平台的成功运行也推动了周边地区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既发展了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村企业绩效,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灾后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媒体虚拟技术展示农村旅游产业资源

农村地区旅游包含互有联系的两个渐进式目标,旅游消费者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会进一步的从中体会和领悟到农耕文化和原始民族风俗特点,了解民族聚居历史与地区灿烂文化,较之传统大众旅游形式具备更加鲜明的个性。然而,在乡土文化日益远离现代都市人视野的今天,口头相传型信息传播形式已经不能全面满足游客的乡土文化认知需求,导游讲解的知识和经验局限也会阻碍旅游经济的信息互换,多媒体虚拟展示技术应运而生。

多媒体虚拟展示技术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宣扬农村特色旅游文化,并将信息技术作为新型服务产业发展的主导支撑,具有代表性的措施便是“三维虚拟景区”,通过三维互动技术真实还原现实旅游景区,游客可以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旅游信息展示服务,实现与“虚拟游客”之间的心得互谈,在到达真实景点之前最大限度的做好信息搜集工作,综合而言,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典型的旅游经济融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村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景观与外来消费者的一站式宣传展示。旅游经济较之其他实体经济的最大特点在于资源不可移动性,多媒体平台下的景观展示和创意互动可以活跃景区固化景观,使得分布式景点连接成流动性风景,增加消费者的旅游经济体验,促进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

农村旅游景区的多媒体嵌入式应用。消费者对于旅游景区的感知仅仅停留在传统纸质媒介上是远远不够的,基于移动平台如ioS、android以及windowsiphone等的众多应用是集合旅游文化构思、手法创新、创新设计以及游览观光知名度的重要媒介,是“去纸化”经济趋势的今天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微观着力点。

电子化旅游纪念品应用于偏远地区旅游特色的后续跟进式宣传。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子化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出版物成为可能,农村风光可以直接以数据形式植入多媒体光盘,使得旅游消费者可以实现旅游体验回顾,并分享给周围的家人和朋友,有助于进行新客户源的开发和引入。

多媒体架构下的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作用。农村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格外注意对于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支持,借助于多媒体平台,以乡、社为单位的“农家乐”经济组织可以实现及时的信息互通,实时了解散布式景观动态,通过多媒体工具如电视会议等来实现统分结合的地区旅游资源协调,实现旅游业的动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静.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生态反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

2.何艳琳.论政府在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中的作用[J].商业时代,2012(5)

3.闫立媛.区域性旅游城市旅游广告投放策略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12)

4.李伟.e时代旅游信息服务人员的信息素质探讨-基于面向旅游者的旅游信息服务分析[J].企业经济,2011(16)

5.高海生.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北学刊,2010(27)

6.张补宏.浅析旅游新经济-旅游信息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提升[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1)

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篇10

关键词:三网融合;手机电视;应用;发展

一、概述

“三网融合”是电子信息时代的全新产物,指电信网络、互联网络和电视网络在数据业务领域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应用,三网融合从概念上将主要是突出融合的重要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形势的发展,“三网合一”的涵义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三网合一”的目的不能简单认为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个网络的融合,不是消除底层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存在,而是在业务层和应用层中繁衍出大量新的业务和应用。图像、话音和数据也不会简单地融合在一个传统终端(电视、电话和计算机)中,而是更加有机地融合衍生出多样化、更有特色和个性化的终端。因此,三网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日益复杂的数据通信业务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应用。

手机电视作为全新的媒体播放形式,业务体制正在不断健全和发展,并有望成为最具潜力的媒体播放形式之一,2008年,中国举办29届北京奥运会期间提出了“科技奥运”的口号,手机电视在国内第一次被展现在公众面前,它主要是利用电信网络和广电网络的融合而实现的。奥运会也成为手机电视发展的良好推动力,据数据表明,奥运会期间,中国手机电视用户增长至330万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民众的支持度还是非常高的,但由于三网融合和手机电视业务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大多数城市并没有太多应用人群,因此,手机电视业务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二、手机电视的技术标准

手机电视作为三网融合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技术标准领域也一直处于对弈状态,其中主要以广电总局的CmmB标准和电信行业的tmmB标准最为引人注目。

CmmB标准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套技术服务体制,面向的终端是小屏幕手机终端,旨在提高广播电视的通信质量。因此在技术方面能够很好的完成终端信号的流畅传播,自技术成熟以来,收到国家广电总局的高度重视,在2006年就正式规定CmmB标准为移动多媒体业务的行业标准,只要手机终端配备CmmB技术模块就可以通过无线广播实现手机电视业务,并且这种技术不会产生任何额外的收费,例如流量费用、上网费用等。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城市实现全面技术支持。目前CmmB技术已经能够在手机领域、计算机领域、电视领域以及车载领域实现数据信号的传输,从汽车、公交车、铁路到家庭、商场、户外,均能通过广电网CmmB技术实现数字信号的传播,让民众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三网融合下多媒体传输的巨大魅力。

tmmB标准是中国信产部在2004年推行的一项标准体系,tmmB标准属于单向传输体制,在兼容性和功率行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在我国手机电视标价标准评标选举中胜出,成为国家推荐的标准体制,它的最大有点在于支持全球漫游服务功能,这也表明该技术在服务范围上空间比较大,另外,该标准相对健全,建立了管理平台和收费平台。技术支持相对完善。

四、手机电视的特点

手机电视作为传统移动技术与数字时代技术融合的产物以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新型媒体传播形式。它融合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并扩展了网络传播的外延和内涵,使得信息传输具备更加广泛的应用意义。

(一)便携性

手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优势在于手机具有良好的便携性,从传统的互联通话到目前的移动应用,手机的发展是巨大的,发展优势就在于它的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由于目前人类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为提高工作效率,完成日益加重的工作任务,我们不得不每天奔波于各处,户外行走的时间手机是最好的携带品,手机电视业务就是看到了这一市场,当人们候车、坐车的手机如果可以随时浏览时事新闻及其他特定节目,那么,生活的压力可以得到适当缓解,自身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

(二)支配性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多媒体传播主要应用广播传输的形式完成,在户外、地铁、公交上虽然都有移动传媒技术的应用,但上述场合均属于公共场合,在这个环境下,人们自主支配视频内容的权利相对有限,只能根据传播媒体的节目编排进行收看,在私有性和自主支配性上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用户往往缺乏绝对的支配权。而手机电视不同,由于手机属于私有产物,每个用户都可以根据手机电视的节目单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因此,手机电视具有良好的应用性,更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三)庞大性

据国家工信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至2011年年底,我国手机用户以达到10亿之多,这个数目足以显示手机用户的使用层次已经遍布全国的各个角落,农村用户的使用率也在逐年提高,我国的移动网络覆盖范围也在逐年上升,这个数字几乎已经超越互联网用户的数量。从这个数字上可以看出,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从上述三个特点可以看出,手机电视市场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当然,一些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例如手机屏幕相对较小,用户在观看时视频画面的清晰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移动传播往往都是在空闲时间进行的,所以经常由于其他事物会中断播出,所以大多数用户不能保证长时间关注电视节目,受手机电池的影响,手机电视耗电量相对较大,如长时间使用极有可能加大电池的消耗,导致出现日常办公时间电池没电现象等等。

五、手机电视产业的前景展望

从电子技术发展之初到今天电子商务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电视和手机的应用可以算得上时展的重要技术发明成果,而今,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手机与电视功能如果能够统一并实现无缝连接的话,那么无疑会成为电视广播传输媒体和移动通信媒体发展的推动力。目前,手机电视已成为三网融合背景下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必将产生巨大的行业效益。但就当今手机市场的发展现状而言,前景并非一片坦途,还需克服一些阻力才能有效保证手机电视产业的发展,作者从事广电网工作多年,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针对手机电视行业的发展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运营平台

众所周知,多年来广电网络和电信网络的平台之争一直没有中断过,从一定程度上讲,竞争能够带来技术的改革和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强强之争也必然会成为行业发展的总要阻力,两大网络运营机制各自都有相关政策和资源的制约,就算遇到合作机会,也会为主导权问题发生纠纷,如果这种情况恣意发展下去,只能使三网融合变成一句空话,因此,广电和电信应该按照实际能力建立独立的手机电视运营平台,所有资源和技术全都通过这一平台展现给用户,由市场来决定产品的优胜劣汰,将主动权交由民众。这样就可以化解广电和电信的实际矛盾,并能给市场带来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创建多元化盈利机制

传统电视产业的盈利机制主要依附与广告,在手机电视产业中,广告自然成为私有化传播媒体的死穴,因此,手机电视产业想要生存,必须探索全新的盈利机制。

植入型广告是近几年相对比较活跃的广告传播形式之一,它主要通过将品牌的产品、标志等信息融入电视内容中去来吸引观众的实现,从而达到品牌宣传的目的,目前,植入型广告在电影、电视市场中均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前几年春晚的植入广告为央视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更是在电影未上映之前就已植入广告的形式收回了制作成本等先例均已证明了这一广告形式的优势。

(三)健全节目交互体系

手机电视与传统电视最大的区别在于数据信息的交互性。交互性节目形式也成为目前电视产业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接受用户的建议,扩大用户的参与,提升用户的互动范围就能扩展电视产业的增长空间。例如,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评选中,为了加大品牌宣传所开通的短信投票平台,现场“唱票”的数字令人嗔目结舌。这都说明交互的力量有多么巨大,当前电视节目中,交互性综艺节目已经普及,“非诚勿扰”、“职来职往”、“一站到底”等交友、求职、知识性交互节目的成功都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刘宝玲,付长东,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3G移动通信系统概述.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宫承波.新闻历史与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肖弦弈,杨成.手机电视:产业融合的移动革命.2008.

[4]郑蔚.中国电视媒体的管理和经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