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6:40

知识管理的核心篇1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分享核心环节

1知识管理

1.1知识管理发展历史

从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知识作为组织资源的重要性以来,知识管理不到五十年的发展,已经为企业、政府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此期间,德鲁克和斯特阿斯曼强调了知识作为组织资源的不断增长的重要性;彼得圣吉则将重点放在“学习型组织”上;荣格和托马斯艾伦的研究为我们理解组织内知识如何产生、利用和扩散做出了贡献。

到了八十年代,知识作为竞争性资产的重要性已逐步明晰化。用时,依赖于技术手段的知识管理系统取得一定发展,产生了诸如“知识获取”、“知识工程”、“基于知识的系统”等观点和名词。八十年代末,“知识管理”这个术语正式被编入词典,有关知识管理的论文和专著也不断涌现。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咨询公司的加入,美国、欧洲日本的许多企业建立了重点知识管理项目。越来越多的专业组织加入到探索知识管理与他们各自领域关系的行列中。

1.2知识管理的定义

本文侧重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和要求出发,探讨狭义上的知识管理。目前对“知识管理”这个概念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归结为三个学派,即行为学派、技术学派、综合学派。

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个学派认为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代表定义如“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

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主要研究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重组和群件等的设计、构建过程。这一学派认为知识等于“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当中被标识和处理。

综合学派结合了以上二者的观点,并引入创新,强调知识管理是企业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本文也将从这个角度探讨知识管理与知识分享。

2知识分享及其重要性

2.1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分享

知识管理分为以下几个主要过程:知识定义、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储存、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销售。由于知识与其他资产的相比具有特殊性,体现在知识不具独占性并且不会损耗,即使拥有知识的主体把知识传递给他人,其自身依然拥有这些知识。甚至在知识提供者(拥有者)与接收者的互动之中,双方所获得的信息与经验都会增加。在arthurandersenBusinessConsultant提出的知识管理概念中,将知识管理用公式定义为:Km=(p+K)S。其中,Km表示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p指人员(people);符号“+”是指以信息通讯技术协助知识管理的建构;K是知识(knowledge);最后,以s(share)分享为次方。公式说明了人员、知识和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知识分享在知识管理的成效上尤其发挥着重要作用。当s=0时,Km只会等于1。由此可见,知识分享可使知识管理产生指数成长的效果,促使其效能充分地发挥。另一方面,根据有相关研究及实际的经验指出:知识管理最大的难题就在知识分享,同时也是组织衡量知识管理或组织学习绩效最主要的一项要素。所以,知识分享在知识管理领域具有核心作用。

知识分享是在特定环境下,在知识拥有者意愿的基础上,借由一定的技术实现手段,由知识拥有者向知识接收者扩散其拥有的知识,接收者通过接收、内化进而分享并利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对原始拥有者的价值也在增加。这一概念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涵:

(1)知识分享离不开一定的环境,这里的特定环境包括有利于知识分享活动的技术平台、组织体系、文化氛围等要素,nonaka曾提出“bar”的概念来概括这种特定环境。

(2)知识分享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如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设备等。

(3)知识分享是一个行为过程,只有在知识拥有者拥有知识并愿意拿出来与别人分享的前提下,知识分享才成为可能,知识拥有者需完成的知识转化过程包括社会化和外化。

(4)知识分享的最终实现,还有赖于知识接收者接收、内化和利用的程度。如果接收者不能完成知识的转化(包括整合化、内化),这样的知识分享是失败的。

(5)知识分享是企业产生创新知识的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是知识共享的前提,知识共享是知识分享的结果。彼得圣吉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的知识是通过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相互学习产生的,这种学习是使他人获得有效行动力的过程。员工相互交流和组合已有知识的效果将超过个人知识的简单叠加,在此过程中不仅知识的价值得到了增值,企业也获得了创新知识。

2.2知识分享的重要性

2.2.1员工需要知识分享

员工在知识分享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他们既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提供者,又是知识的接收者,对个人而言,知识分享将带来许多优点。

知识分享可以检验员工的知识技能,个人拥有的内隐知识常常是经验性的、个性化的、甚至原因不明的,知识分享可以通过员工之间的互动找出其中的关键成功因素,剔除错误因素,并加以推广。

员工可以在学习中成长,圣吉已经指出,真正的知识分享不是给他人什么,,或是从他人处得到什么,而是一种学习,是一种使他人获得有效行动力的过程。知识分享帮助他人和自身发展新的行动能力。

知识分享还能体现员工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存在于自身之外,取决于他能为他人做出什么贡献。知识拥有者(提供者)通过知识分享使接收者获得了知识、有效行动的能力,也为所在组织的绩效做出贡献,其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承认和提升,员工的自身价值也能得到充分体现。

2.2.2组织需要知识分享

知识分享使知识与其原始拥有者分离,由个人知识升华为组织知识,减少了组织对自然人的依赖。组织不用担心由于员工的流失导致组织失去某些重要知识,从而也减少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知识分享能显著提升知识管理绩效。由Km=(p+K)S的定义明确指出知识分享对于衡量组织知识管理绩效或组织学习绩效的重要性,随着知识分享的发展,组织学习绩效相应将发生指数倍的提升。

知识分享有助于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借助于组织提供的技术平台、组织体系、文化氛围等构成的知识分享平台,组织成员在此平台下将更易发展出组织特有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更可能是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从而成为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竞争优势的来源,发展出其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一种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左美云.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科学决策,2000,(3):31-36.

[2]山建琴.论知识管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3]蔡宁,黎常.知识分享及其理论研究基础.[J]情报科学,2007,25,(1):31-36.

[4]米家乾,孙波.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分享.[J]国际经贸探索,2003,l19(4):44-46.

[5]龙跃.论知识分享的意义及其障碍[J].新西部,2007,(16).

[6]左美云,许珂,陈禹.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71-76.

[7]Beckman,t.,amethodologyforknowledgemanagement.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forDevelopment(iaSteD)aiandSoftComputingConference[m].Banff,Canada,1997.15.

知识管理的核心篇2

关键词:高校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迅速发展,高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提高能使学校在未来人才和科技市场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高校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培养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将知识管理作为其管理活动的中心,并有效地推进知识管理。

1知识管理和高校知识管理

1.1知识管理的内涵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迄今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商业届尚未就知识管理形成一个标准的定义。目前,关于知识管理国内外学者大致分为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技术学派专注于信息技术,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行为学派则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注重对组织和学习过程的研究。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仅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综合各学派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即:知识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组织内部成员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手段开发、管理和利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变革组织结构,实现知识增值,从而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1.2高校知识管理随着对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深入,以及在企业界应用的成功,各高校也正在将知识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高校管理中。所谓高校知识管理,是指高校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获取与教育和科研相关的各种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存储、利用、共享和创造,以达到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提升服务社会综合能力的理论与技术系统。

高校作为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集合体,是以知识为对象,专门从事知识的传播、创造、应用和整合的学术组织。高校内部分布着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显性知识,如教学文档、管理制度、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等,也隐藏着富有创造性和各具特色的隐性知识,如教学经验和方法、科研能力、学术技能、学术氛围、管理经验、协作方式、沟通技能等。高校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在于有效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间的不断转化,特别是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不断创新,提高学校整体和全校人员的知识能力,进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2知识管理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机理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源于企业,但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议题不仅限于企业,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产业,也亟待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在于高校独特的知识资源,而知识管理的实施正是为了增强组织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高校导入知识管理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战略。

知识既是高校独特的资源,更是高校竞争优势的根源。高校内部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有些是高校悠久历史的积淀,有的是教职工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升华成的经验、技能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等,所有这些都是难以被对手模仿的。高校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责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间的不断转化,实现知识的不断创新来满足社会和高校发展的需要,从而也使高校获得了知识方面的优势即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高校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提升。高校知识管理是全员式管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学生,只有每个人积极参与到知识管理中,高校才能真正缩小知识差距,保持或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3高校知识管理的有效措施

3.1转变学校全体员工的观念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只有领导重视是不够的,是一项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系统工程,高校员工特别是领导对实施知识管理的态度和观念是开展知识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只有他们认识到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对挖掘、培育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知识特别是隐性共享及创新的新型管理机制,才能站在高校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高度以知识管理的理念改革学校管理,实现高校知识管理的目标。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高校领导需要深刻意识到知识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总结,实施且充满挑战的渐进过程。同时,广大的教职员不仅要充分认识到知识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构成的,更要重视知识的共享,特别是隐性知识诸如教学技能、科研技能、沟通技巧等借住知识管理平台实现在个体之间共享、创新提高教师教研综合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2整合学校资源,降低知识管理成本知识管理离不开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搭建的知识管理系统平台。目前各高校都已建成了现代化的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触及各个职能部门、教研室、教室及实验室及教师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中,技术最有价值的作用在于扩展了知识的可触及性,加快了知识传播的速度,为知识的挖掘、共享提供了技术保证。成功的知识管理的关键是依赖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当前高校已有的网络设施和存储能力,而不是另搭平台。

3.3创新激励机制,培养知识共享和创新文化Davenport和prusak认为,如果缺少文化支持,再成熟的知识共享机制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高校应建立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积极营造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使教职工接受知识共享的理念,摒弃非赢即输的竞争观念,树立共赢的竞争关系,通过知识共享把自己、他人和集体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同时,应注意到知识共享仅仅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而知识创新才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高校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知识创新,如果学校拘泥于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不进行知识创新,终将会在知识经济的历史进程中被淘汰。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知识创新的广深、深度和方向将最终决定着高等学校的前途和命运。高校中,知识共享与创新文化的形成将会极大提高高校的文化力,进而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3.4构建高校知识管理系统积极向上的知识管理氛围是建立在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基础上的。这种文化不仅需要职能部门、机制、制度等保证,也需要硬件环境即高校知识管理系统来支撑。构建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框架,创建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技术平台,形成包括知识的搜集、储存、共享、应用、创新和评价功能的有机网络系统。以满足师生员工经验交流、问题探讨、寻找知识、在线培训与学习等需要。高校知识管理系统框架见图1:

图1高校知识管理系统

3.5协调高校管理、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高校管理主要涉及业务管理、行政管理和文化管理。其中文化管理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主要负责知识管理文化的建设,使知识管理建立在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职能管理由行政、人力资源和知识资产管理构成,是开展知识管理的保障,重点在于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业务管理包括教学、科研、学生和社会服务管理四个方面,他们是培养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也是知识管理的主体。高校只有将文化建设、职能管理和业务管理融入知识管理系统平台,才能够有效开展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的获取、储存、共享、利用和创新等知识管理活动,使高校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与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所培养的人才更优秀,科研成果更丰硕,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大学的整体价值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

参考文献:

[1]牛西.浅谈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2008(11):214-216.

[2]张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研究[R].成都:四川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2008:1.

[3]Ryu,C.,Rao,H.R.,Kim,Y,J.Knowledgeacquisitionviat-

hreeLearningprocessesin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s:Learning-by-investment,Learning-by-doing,andLearning-from

-others[J].miSQuarterly,June2005,29(2):245-278.

知识管理的核心篇3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源泉,在企业的发展中将占据着中重要位置,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知识管理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文章从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发展趋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管理应用,以及如何形成和发展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论述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

知识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发展趋势

知识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企业来讲,知识管理是组织的管理者通过各种来源产生的信息,通过加强组织内部知识的运用和组织外部知识的应用和管理,为企业实现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共享提供有效途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知识的生产、共享和应用能力等管理活动。它产生于企业,它在企业中的应用也是最普遍和最成熟的。作为现代企业的新型管理形式,知识管理代表着21世纪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经理人的一大挑战,是各行各业都在研讨并注重的焦点问题。目前,知识管理因其丰厚的内涵和传统管理无法比拟的优势,被各行各业纷纷引入、自创,开发研讨出适合本身特性的应用计划,既普遍应用于制造业、房地产等各种传统行业,也普遍应用于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运营形式和消费运营范畴。

二、知识管理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为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创新所具有发展性的能力,建立在难以替代,不易被模仿的基础之上,是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和对企业知识的灵活运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企业知识的管理。

1.知识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品质、创新意识、决策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创新意识淡然,只是管理能力差的组织管理者,不可能组织协调好企业各个环节的运用。因此,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知识管理运用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动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一线生产者的个人素质也会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为基础,企业的技术人员是技术活动的主体,是企业新技术扩散的传播者;管理人员是将新知识。新技术运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的组织者;而一线生产者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实施者,都要有长远发展眼光,不能观念保守,墨守成规,惧怕风险,这些都阻碍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2.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掌握大量的企业知识,对市场经济的变化及时作出预判,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创新能力不断发展,奠定企业始终进步发展的基础。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培育和提升创新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愈演愈烈,科学技术更新的日新月异,企业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必须掌握社会所需求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知识管理的重要特征就是运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所需信息取得方式,从而不断传递新的信息,加强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力,以此达到知识管理,产生新观念、新技术方法,等等,适应企业的发展目标、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等,与时俱进研发企业新产品和服务,保持旺盛的发展势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3.知识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适应能力。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融合了企业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水平和现代企业发展所需求的相差甚远,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得到所需的信息,按照企业的理念和需求将感知到的商业信号进行重新处理;能够对企业突发或临时事件产生应急信号,及时作出保障措施;运用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作为巩固和加强企业资源管理的成本,提高企业内部和外部发展协调统一的能力,创造出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三、培育与提升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1.促进知识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对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来讲,它的核心是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从这个层面来看,企业要不断加强员工的知识层次结构,营造企业文化良好氛围,推动知识交流与企业文化共享。构建知识交流平台,可以扩展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储备,实现企业中知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和运用。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的经营模式,增加企业的效益,就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各种知识,建立相互沟通和交流渠道,通过学习新知识增加企业快速应变、创造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源泉和新动力。

2.在企业中建立知识集约的管理模式。知识集约通常是指通过企业中的质量、成本、组织、制度、文化、服务等内部和外部的收集、整理、运用知识手段的全过程。企业知识生产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知识存储量的多少,企业的知识存储量又作用于企业文化、企业配置资源、企业信息技术发展等企业创新能力,最终在企业外在表现中彰显出企业竞争实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和积淀形成的。企业知识集约一般产生于两方面:一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知识。这里的知识包括存在于企业数据库中的那些已编码的知识(如生产报告、统计报表、数据库、说明书、产品标准、样本等)和质量、成本等;还包括企业文化、组织行为、各种规章制度等体现在企业员工行为的各种知识管理。知识生产的目的就在于将知识与个人分离,经过重新处理,使知识得到有效的集中。二是存在于企业外部的表现形式。企业展现出来的技术战略、营销策略、服务等都需要和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快速、准确地收集和整理市场最前沿的、最新的信息,形成有序的知识,作用于企业的发展中,这对于企业形成有力的竞争因素,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有效反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多加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性知识,可使企业在持续发展的前进过程中少走弯路。

3.加强知识管理,完善人力资源运行机制。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注重提升知识管理水平和运用能力,注重对员工技术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培训,完善人力资源运行机制。第一,注重发现企业员工个人能力在知识发展中的作用。挖掘企业员工的知识潜能,调动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合理运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个人知识才智、知识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第二,创造企业员工成长成才环境。积极开展各种激励活动,要善于发现、使用、储备优秀人才,培养一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团队。第三,维护知识资源共享。树立榜样作用,用激励措施鼓励善于和他人分享自己成果的员工,使得员工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企业员工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他人优秀的成果和闪光点,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斌.企业知识管理的导入模式和要素整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

[2]盛小平.知识管理关键成功因素解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6)

[3]党延忠.企业知识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童利忠,丁胜利,马继征.企业核心竞争力新论———理论与案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李彦华(导师:徐继开;郭丕斌).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中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

知识管理的核心篇4

论文摘要:知识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需要加强知识管理。知识型企业的核心能力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它的核心能力来源于知识管理。知识型企业要实施全面的知识管理战略,建立学习型组织和高效的企业文化,努力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保持竟争优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渐步人知识经济时代,为知识开发、积累、创新和应用为核心的知识型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外展空间和机遇。一大批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迅崛起,在全球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知识型企业以其可的营利能力及与传统企业相比所特有的竞争优势,迅速引起了企业催理者及学者的广泛关注。

1知识型企业的含义

传统型工业企业是以工业产品为基础,金融资本是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和销售来实现利润,利润来自于星工的生产和原料、资源的绝对消耗。知识型企业与传统型工业企业全不同,它是一种开放、互动的组织,依靠知识管理来生存和发展。

它通过知识员工创造性的工作来满足顾客的需要,主要将知识资本跳经营作为其主要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它的核心资源—知识,不仅不会在经营活动中消耗,相反,通过知识的应用、共享,会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使知识得到传播、扩充和提升,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知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主要资产。正如杨运杰所指出的,知识型企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知识是主要投人要素,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是对知识或信息进行生产、存储、使用和传播的经济组织,是知识经济重要的微观基础。

2知识型企业中知识管理与核心能力密切相关

核心能力最早是帕汉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在1990年发表的仕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核心能力的概念自提出之后,迅速成为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国内外众多的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流派。

虽然各个流派从不同的视角对核心能力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是,几乎各个流派都强调了知识对核心能力作用。如以帕汉拉德和哈默等为代表的核心能力整合观,突出强调了“学识,’;彼得·德鲁克是资源说的代表,认为知识是关键的经济资源,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甚至是惟一的来源,知识具有可配置性、可使用性、可管理性和绩效性等特征;能力说的代表allee也突出了知识的作用,他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包括核心知识能力和核心运作能力;知识观的代表伦纳德·巴顿更是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综观国外各种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几乎各种理论都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与知识有关。

对知识型企业而言,核心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和紧密。知识型企业的核心能力来源于知识和知识管理。任何企业,资源都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知识型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知识资源。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要看拥有知识资源的多少,还要看对知识资源的配置和整合是不是高效的。知识型企业培育核心能力,要以拥有的知识资源为基础,特别是要以稀有性知识为基础,并对这些知识加以整合、利用和创新,以满足顾客的特殊需要。知识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来自企业对知识进行积累、创新和应用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知识管理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虽然对不同的企业类型,核心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是,对知识型企业而言,知识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核心能力的本质就是知识。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是企业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3强化知识管理,培育知识型企业的核心能力

3.1在企业内实行全面的知识管理战略。

要把知识管理上升到知识管理战略的高度,在企业内部全力推行,从高层管理人员到基层员工,都要树立起尊重知识、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理念,使各组织成员的知识能够高效地共享和转化。知识管理战略要求鼓励吸收和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知识,为知识创新提供战略的保障,使组织内部的知识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应用。研究知识在组织系统中的运动过程以及知识管理活动的相关环境,以利于知识的学习、共享和转移,加快知识创新,为培育核心能力提供知识资源。

3.2以知识管理为中心完善企业的组织设计。

首先,从岗位设计上看,与传统企业组织相比,增加专业从事知识开发与知识管理的职位,如首席知识官、项目知识经理等,要扩大研发人员的比重。其次,在组织内部,设计合理的激励制度,既要鼓励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又要注重保护知识员工个人权益,把员工知识创新的成果与经济收益相联系,保护员工的创新的积极性。再次,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人才培训开发机制,对员工的学习、培训形成制度化,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型人才。

3.3建立学习型组织。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知识型企业获取、更新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变得日益重要,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企业保持活力、动态适应环境的根本。通过组织学习,可以在员工个人学习基础上,加强信息的交流,通过团体学习的方式,缩短信息收集的时候,加快学习进程和知识扩散。能否持续学习是知识型企业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组织学习是一个不间断、永无止境的过程。持续的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型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支撑,持续学习是持续创新的前提,在动态的环境中,持续创新又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培育、构建和更新核心能力的基础。

3.4建设高效的企业文化。

知识管理的核心篇5

【关键词】知识企业管理竞争力创新培养

一、知识管理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联

以前的企业都是依靠资本运作来经营,投资的多收益也会多,但是由于现在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现在在企业中逐渐起着主导的地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在主要是依靠知识资本来维持。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只有在对知识资源进行及时的整理归纳,管理人员方可进行各方面的决策部署。知识的积累和应用现在对于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企业必须要始终贯彻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提高其知识管理的水平,进而保证企业具备良好的核心竞争力。

(一)知识管理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

现在科学技术在快速的发展,市场经济在处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更注重于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产品的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应该创新自己的产品,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够使企业更好的适应复杂的环境,提高其在创新社会中的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会促使新知识的产生,一种新知识的产生往往会促使新的技术诞生,新的技术又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效益,因此企业只要重视知识管理,就会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利于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

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要想在竞争当中不被淘汰,就非常有必要来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使得企业能够很好的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企业要建立自身的独特优势,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保证不被其他企业所窃取模范。知识管理往往可以觉察到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商业信号,然后再对各种资源进行再创造,企业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的时候能沉着冷静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企业通过加强对内部关系的协调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现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提高企业在新的经济市场下的竞争能力。

二、强化知识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各个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现在企业都密切关注的话题。现在企业间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利用创新知识的能力,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经济,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如何加强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培养企业员工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往往会影响到组织结构以及员工的行为,它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并得到了员工们的一致认可。企业文化主要包括员工遵守的价值观、思想观以及思维方式,它是每个企业中所独有的一方面,很难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其知识管理,这样有利于加强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建自己独特品牌,开展品牌营销

如果企业之间产品的科技含量相差不远时,往往就要考虑品牌效益,建立自己独有的品牌,提高品牌意识,就会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一个很高的层次。品牌是一个企业素质、经营能力以及产品质量的综合,产品有时往往会被其他企业模仿,但自己独有的品牌是不会被窃取模仿,一个好的品牌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效益。在知识管理方面企业应该开展品牌营销,在完善基础工作的同时使决策目标向着更高等次、长期性发展。

(三)建立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在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中,技术的革新成为了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应该注重知识管理技术创新,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体系不仅可以鼓励企业在技术上面进行创新,而且还会控制技术的创新方向。

(四)建立信息化平台

现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化也慢慢的深入在各个领域之中。企业应该构建自己的知识化平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交流,不断的对知识进行收集和整理,将知识能够很好的利用起来。企业知识管理所涉及的信息技术不仅包括了组织内部信息的技术,也包括组织外的一些数据库。

(五)设立知识主管,加强知识的管理

知识主管可以将一些零散的知识资源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来管理企业的各项活动,他可以很好的对知识进行经营创新,使得组织内部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条不紊的发展。现在的社会逐渐演变成为知识主导的社会,因此设立知识主管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于知识主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的知识主管首先应该对公司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刻的了解,明白公司对哪些方面的知识有所需求,然后负责内部生产、维护和分享知识,管理、选择和确定对知识管理的投资等工作。现在对于企业来说,设立知识主管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可以很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企业如果想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加强知识的管理,完善自身的创新体制,进而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如今,知识经济已经越来越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因此企业应该很好的利用好知识,不断的更新和扩充新的知识,提高其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企业观念,完善自身的知识管理体系,努力的将企业建设成为一个知识导向性的现代企业。

参考文献:

[1]李艳艳,谢阳群,朱晓铭.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06.

[2]孟丽,孙忠良.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2.

[3]刘霏.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时代金融,2014.

[4]庞海燕,王守宁.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10.

知识管理的核心篇6

[论文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及知识管理的理论,知识管理与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房地产企业应以知识为基础、以管理为保证,通过对企业资源的整合与管理,走自主创新道路,以实现房地产企业的持久繁荣。

一、知识管理与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看作企业财富的核心,通过人(people)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technology)对知识(knowledge)的学习和运用、创新和传播以及企业内部知识共享(share)的结构和机制进行管理(management)的过程。

(二)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种稀缺的有别于其它房地产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其最直接体现是在品牌、规划设计和工程质量、市场营销、物业管理、土地开发、资本运作等因素上,但实质上其灵魂是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而组织制度和人力资源开发是不可或缺的支撑体系,其最根本最深层的核心竞争力土壤是基于知识的强势企业文化。

(三)知识管理对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知识管理通过捕获企业内、外部资源中的指示,将其作为知识源融入到企业内部,再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分别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分类处理,形成一种技术优势,最后通过市场营销管理,营销管理’target=_blank>营销管理使这种技术优势转化为独特的市场优势,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挖掘、培育到形成市场独特竞争优势这一管理过程。

二、基于知识管理来提升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总体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内部结合流程,以知识为基础,以管理为保证;外部综合开发土地、人力和资金三种资源,从而打造知名品牌,走自主创新之路。

(一)内部结合企业运作流程,营建强势企业文化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学说认为房地产开发过程“基本业务活动”包括前期开发策划、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营销销售和售后服务5个主要环节;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的某些特定战略环节上的优势[2]。结合流程分析企业核心能力,就是通过审视组织的资源状态,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获得的重要核心能力,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房地产企业必须营建强势企业文化:

1.确立企业核心层面的精神文化。核心价值观不是自发产生的,它需要企业的高层领导者有意识的引导与锲而不舍的执著追求和长期培养。

2.切实执行各项规章要求。有了制度,没有执行,还是会没有结构,所以企业的制度必须体现在全体员工的行为上。因此,还要建立合适的行为文化。

3.以物质文化作保障。仅有行为还不行,企业的生存发展是以盈利为前提的,所以企业文化最终必须体现在优良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在满足消费需求的程度和为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受让价值上。

(二)外部综合开发三大资源,重构企业竞争支撑体系

1.抓好土地的开发与管理,奠定稳固根基。房地产企业对土地的开发与管理,主要是指土地开发权的获取以及生产高质量产品两个方面。这里,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首先,认真研究国家的土地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关注最新动向;其次,严格进行可行性论证,避免决策失误;再次,作好市场调研,因地制宜,生产适销对路的房地产产品;最后,运用知识网络模型,及时跟踪调查,优化用地结构。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作好“开源”工作。知识经济时代,房地产企业要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投入,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规范人的行为,激发人的潜能,培养知识型员工,从而加快知识创新的步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注意两点:注重知识型员工的学习与培训;以人为本,实现分散式管理。

3.完善融资与资金管理体系,实现有效“节流”。房地产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房地产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融资能力和资本规模上[3]。首先要调整心态和思路,面对现实,制定多元化融资发展战略。笔者认为比较好的途径有:

(1)买壳上市。同样是进入证券市场,与ipo上市相比,房地产企业选择买壳上市的方式具有很多优势:不用考虑ipo上市对经营历史、股本结构、资产负债结构等诸多方面的特殊要求;只要企业从事的是合法业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符合《公司法》关于对外投资的比例限制,就可以买别人的壳去上市。

(2)房地产信托以资金成本降低时间成本的新型融资方式。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实施信托计划,虽然资金成本约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上浮20%,但相比之下,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成本”,许多资本金不够的开发商在拿到土地后,在办理各项审批的“时间差”里,通过信托计划可以很快筹集到资金,进行拆迁等前期投入。

(三)塑造房地产企业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品牌属性、名称、价格、历史、声誉等的无形总和。它所强调的是与消费者的一种关系。众所周知,万科凭借其品牌优势,成为中国地产界的第一品牌。鉴于此,笔者认为房地产企业品牌的构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准确的品牌定位。房地产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根据市场的细分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找准市场切入点,进行一个准确且明确的品牌定位。例如碧桂园的“大规模,快速生产、价廉物美的房屋工厂”,其针对的市场主体是买得起房但又不是很有钱,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一批人。

2.做好品牌传播。品牌传播,是通过富有成效的广告运动等传播形式向消费者展示项目卖点和传播企业理念的系统活动,是积累品牌资产的重要途径。因此,房地产企业品牌的传播应将短期项目销售目标和长期企业核心理念传播结合起来,采用大众媒体、互动式媒体等形式的组合模式,构筑全方位的传播策略。

3.正确实施品牌延伸战略。我国房地产企业品牌的延伸战略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由住宅地产向商业地产延伸,例如保利地产成功开发了保利花园等多个住宅产品,随后将品牌“保利”延伸到商业项目中,开发了北京新保利大厦、保利佛山水城等项目;由最终产品向房地产产品整个价值链延伸,即由房地产开发向设计、施工、物业管理、会所管理等延伸,例如万科、金地都承接了各自旗下的所有楼盘的物业管理。

基于知识管理,实现人、技术与流程的和谐统一,从而塑造的品牌是房地产企业的生命和灵魂。品牌运营是企业短期迅速发展、克敌制胜的营销法宝,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资的冲击下,构建企业品牌才是决胜之道。

知识管理的核心篇7

[关键词]隐性知识管理 制造企业 核心竞争力 突变级数法

[分类号]F062.3

1.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目前,我国被公认为是世界四大制造业国家之一,然而我国还不是一个制造业强国,制造企业的核心能力低下,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企业核心能力提升的瓶颈。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崛起,制造企业的经营和持续发展不再主要依赖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传统资源,而是更多地依赖专业知识、想法和洞察力这些智慧资产。21世纪的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知识管理正逐渐成为现代制造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按知识的属性和获取、传递的难易程度,可将制造企业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就知识而言,由于显性知识容易沟通和共享,也极易被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所以,显性知识显然难以形成制造企业持续的经营优势。研究表明,制造企业中经验、技能、心智模式和组织惯例等隐性知识具有巨大的客户价值性、稀缺性、不易模仿性和难以复制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其看成企业的战略资源。

2.理论回顾

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非新颖的概念。1959年penruse就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使得企业更好地分配和利用资源以获得经济租金。在此基础上,Hamel和prahalad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为开端,使用“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描述那些具有中心地位以及战略地位的竞争力,并把其定义为:组织中的累积性知识,特别是如何协调迥异的产品技能以及整合不同的技术流知识。自从Hamel和prahalad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理论后,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各类文献,虽然相关提法不一致,但都强调了企业中这些特殊的知识和资源对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在关于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研究中,学者们对隐性知识管理与开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进行的考察中,偶然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强调知识创新的关键在于隐性知识的调用和转化,并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模型;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不可用言语来形容和解释,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知识唯一的方法是领悟和练习。纳尔逊和温特等学者从组织理论的角度进一步扩展了隐性知识的内涵,他们认为隐性知识不仅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也存在于组织中,如企业文化,团队的默契、融洽和协同,组织惯例等知识;还有很多学者如alvintoffier、Lubii等也从不同角度对隐性知识进行了分析。尽管很多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隐形知识都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隐性知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和作用的探索研究不是很多,如何发掘企业中的隐性知识以及研究隐性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是企业获取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3.隐性知识管理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3.1隐性知识管理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核心竞争力是制造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隐性知识更胜于显性知识,是提高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隐性知识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手段主要通过隐性知识学习、隐性知识整合、隐性知识共享以及隐性知识创新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有效运行和管理能够使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制造企业内部得到最大程度的积累和复合,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和扩充知识储备与资源,形成新的良性循环。隐性知识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是动态的、内在的和持续的。

3.1.1隐性知识学习 制造企业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非常重视隐性知识的学习,隐性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来有效完成,制造企业需要不断地学习进行自我充实,而学习过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积累和转化后逐渐形成的。制造企业组织和接受培训的能力、人均知识学习时间与费用的安排以及获得有效知识信息的广度和速度,都是制造企业通过隐性知识学习所要成长的重要衡量因素,通过不断“学习-修正-学习-修正-学习……”的循环,隐性知识才能得以沉淀和积累,从而延续与扩展企业的竞争优势。

3.1.2隐性知识整合 制造企业的隐性知识体系具有复杂的系统特征,是多元知识资源要素融合的体系。但是这些多元知识资源的无序性会造成知识融合的困难,而条理性秩序化的知识便于知识的融合。知识整合的最开始离不了组织中技术、管理、营销人才的参与协作,这是制造企业知识整合的组织基础。知识的整合从最开始的知识“源”体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受力动态活动,摒弃无用的知识,使制造企业员工和组织的隐性知识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知识系统的新旧知识、内外知识和零散知识资源得以有效整合,满足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的知识需求。

3.1.3隐性知识共享 隐性知识共享比显性知识共享更富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更有赖于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以使隐性知识资源通过社会化、外部化、整合化和内部化四个知识共享过程,在企业内部螺旋状发展和延伸。

社会化和外部化主要是通过制造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利用水平体现,整合化和内部化主要是通过知识共享制度的完善、知识共享激励措施的制定和事实来形成助推作用力。隐性知识共享有利于组织实现跨部门、跨团队、跨项目、跨产品领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信息流通,企业藉此实施专业化战略,将优势覆盖多种产品领域,并向其他经营领域延伸,体现范围经济,实现知识的流动性价值。

3.1.4隐性知识创新 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更专注于技术和知识的转移和扩散,帮助企业填补在市场上的“知识结构洞”(structuralhole)。“结构洞”原指“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隐性知识的创新目标主要是在企业家精神的带领下完成新知识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制造企业的研发努力形成自己独有的专利、技术秘密和技术诀窍以及通过知识创新奖励的实施等手段弥补市场空白的知识空缺,形成企业独

特的知识资源,通过知识重组和商业化运作,协助制造企业改善其内部的创新流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

因此,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知识的学习、整合、共享和创新,制造企业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促进知识创新和流动,使知识在流动中实现增值,从而达到提高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的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

3.1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过程中,为了减少主观随意性,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以采用经验确定法与数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筛选指标。参照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核心竞争力要素构成及评价指标设计原则等理论研究方面的结论和成果,并参照我国2010年统计年鉴的条目,结合上述隐性知识管理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归纳总结,在充分考虑到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及行业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4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的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4个二级指标包括知识学习、知识整合、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15个三级指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隐性知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作用,具体如表1所示:

4.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突变级数评价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Renethorn)创立了突变理论(catastrophetheory),这是突变级数法的理论基础。突变理论是研究不连续现象的一个新兴数学分支,一般所讲的突变理论实际上是初等突变理论(包括折迭型突变、尖点型突变、燕尾型突变、蝴蝶型突变、双曲型脐点、椭圆型脐点和抛物型脐点),其主要数学渊源是根据势函数把临界点分类,进而研究各种临界点附近非连续态的特征,即为有限个数的若干初等突变。把这样得到的知识与对不连续现象的理论分析和观察资料相结合,建立数学模型。突变级数法是利用模糊数学与突变理论结合产生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对问题进行评价的方法,由归一公式进行综合量化计算,最后归一为一个参数,即求出总的隶属函数从而得到综合评价结果。评价过程中不需人为确定权重,只需考虑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对解决多准则评价问题精确、易行。在评价问题中常用的突变模型有3个,即:

尖点突变:f(x)=x4+kx2+lx (1)

燕尾突变:f(x)=x5+kx3+lx2+mx (2)

蝴蝶突变:f(x)=x6+kx4+lx3+mx2+nx (3)

f(x)表示一个状态变量x的势函数;状态变量的系数k,l,m,n是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控制变量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系统的状态。使用该方法评价的主要步骤包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建立递级突变模型(也就是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的突变系统类型)、用突变系统的分歧集方程导出归一化公式,利用归一化公式进行综合评价。

4.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结合评价目的对总指标分解,直到某一层次指标的下级子指标容易被量化,停止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分解过程中每一层次指标的下级指标数量不要超过4个。在层次结构确定后,需要由评价者结合经验(如专家经验或参考相关文献)对同一层次中同一属性的指标,即这些指标的上一层次指标是同一个指标,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序。3种模型控制变量的作用和主次地位如表2所示:

4.2建立递级突变模型

层次结构模型建立起来后,要确定同一层次同一属性的指标所属的突变模型类型。确定递级突变模型的主要原则是:若一个指标可分解为两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尖点突变系统;若一个指标可分解为3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燕尾突变系统;若一个指标可分解为4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蝴蝶突变系统。

4.3归一化公式的确定

为了便于评价的进行,需要对突变模型的分歧集进行归一化处理。尖点突变、燕尾突变、蝴蝶突变的归一化公式如表3所示:

4.4综合评价

这里所谓的评价,就是利用最底层指标已得数据,结合归一化公式逐级计算出各层次的指标值,最终得到对评价目标的评价结果。正如步骤(1)中描述的那样,一个系统中的上级指标为状态变量,下级指标为控制标量,状态变量可以由下级指标通过归一化公式计算得到,在计算状态变量x的值时要依据情况选取归一公式计算得到的值中的最小值或平均值:若系统的各控制变量不可相互弥补不足,按“大中取小”原则取小值,反之取其平均值。

按照上述步骤建立起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的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如下:

・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前文已经构建了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其中准则层与方案层组成的系统基本满足突变级数评价要求的层次结构要求,而目标层与准则层构成的系统中,控制变量的数量为6,与突变级数评价要求的层次结构要求不符,同时知识的学习是企业从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获取和挖掘知识的基础能力;制造企业在获取和挖掘了充足的、新的组织需要的新知识以后,需要通过知识的整合和共享将这些新知识进行分类处理、消化和吸收,以便能使企业的能力得以提升,因此知识的整合和共享是更高一层级的能力;最后,制造企业要想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努力完成知识的创新,以便能够占领更广阔的市场,这就需要对知识进行创新,因此知识创新是辅助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级能力,为此我们在原有目标层与准则层之间再引入一层:基础能力、中级能力及高级能力。建立起的层次结构模型见图1。

・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递级突变模型。由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各级指标所处的突变系统模型。基于知识管理的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中,知识学习指标B1、知识整合指标B2、知识创新指标B4可视为蝴蝶突变系统,知识共享B3可视为燕尾突变系统;二级指标中,中级能力可视为尖点突变系统;一级指标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可视为燕尾突变系统。

・由确定的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递级突变模型,结合表3给出的各突变模型的归一化公式,很容易得出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对应的归一化公式,如表4所示:

・综合评价。这里只需要根据收集来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指标体系在设计的时候遵循独立性的原则,各指标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控制变量在取值时应该利用平均值来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只需要知道底层的信息就可以对制造企业做出评价,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都是正向型指标,为此在利用该模型进行实证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将单项的指标最高值设为一百分。

在计算结束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判断。突变级数评价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开辟了新的方法与思路,具有不需要对评价指标赋权的优点,而是根据各自目标在归一公式本身中的内在机制决定,避免了专家赋权的主观性,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准确。本文基于突变级数法构建了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与以往对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不同,此评价模型更具针对性,重点评价制造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过程中,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基础能力、中级能力和高级能力分别如何,以及每种能力构成因素的现实状态及其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知识管理的核心篇8

关键词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水平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口号的提出,以及中央全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的提出,我国企业尤其是科研企业和高端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进一步增强。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研发,引进、消化到再创新的各个工作环节的真实记录的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知识产权档案是反映企业科技创新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提高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水平,让档案管理工作为企业科技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服务。

一、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对照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要求,知识产权档案工作的发展水平明显不能满足创新研发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的要求。多数企业对知识产权档案工作重视不够,有的甚至出现了影响科技创新发展的情况,对企业自身利益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做好知识产权档案工作也成为我国多数企业目前应当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经过对大部分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工作的调研发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水平好于民营企业,技术水平高的民企好于普通民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管理水平整体较高。

(一)单位开展好知识产权工作的注意事项

第一,单位领导重视。企业把知识产权档案工作当作科技创新,自主研发工作的基础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知识产权档案工作被纳入到领导议事日程。能够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和完善畅通的管理网络。

第二,加大投入,为知识产权档案规范化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集中统一管理知识产权档案,配备专门的档案库房、充足的档案装具和设施设备,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建立制度,规范管理,全面加强了企业的档案工作。

第三,积极探索适合本单位知识产权档案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一套制度完善,程序规范,信息化管理水平较高的管理方法,促进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专利档案居多的企业,一般将知识产权档案按照科技档案来管理,将有关材料集中存放在某一类型的产品档案中;以商标档案居多的企业,通常是将其放入文书档案的“经营管理类”中;科研单位则将知识产权档案单独设类存放。尽管实体保管方式不尽相同,但各单位能够建立专题目录,有的还实现了网上检索、利用。

(二)知识产权档案工作的不足之处

一是对知识产权档案重要性缺乏认识。许多企业只是一味重视自有知识产权研发和申报,却忽略对其文件材料的归档与管理。二是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水平普遍较低。没有足够的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支持;硬件设施达不能达到档案安全保管要求;工作中缺乏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不注重知识产权研发过程中的档案的收集、整理与保管。三是知识产权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档案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兼职过多或不稳定的现象,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培训并不能完全掌握知识产权档案产生的流程及需要归档的内容,往往产生知识产权文件材料的散失,并由此给单位带来损失。

二、提高认识,加大投入,提升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水平

根据目前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知识产权档案工作水平的提高。

(一)增强意识,提升工作自觉性

企业是自主创新基本体制架构的主体,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知识产权档案是知识产权的载体,是单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启迪助推作用。企业要自觉拥有对知识产权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将其纳入单位档案管理体系。

(二)提高规范化水平,建立做好知识产权档案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一,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档案队伍。减少知识产权档案管理人员的兼职,要创造条件,不断更新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

第二,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将知识产权档案的管理纳入整个单位档案管理体系,明确归档范围、r间和要求,确定保管期限和密级,保证归档知识产权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准确、系统。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知识产权保护期过后,将知识产权档案的保管期限设定为永久或30年。对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要及时进行鉴定,解密,力求企业知识产权档案信息资源最大化共享。

第三,要配备符合保管条件的档案库房和装具。库房要具备防火、防尘等“八防”条件,温、湿度控制达到档案保管要求。

第四,要逐步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知识产权档案的管理,按照有关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规定进行归档。重要的电子知识产权文件采取纸制文本电子文本同时保存。归档的电子知识产权数据及其元数据应拷贝至耐久性好的载体上,脱机保存。

(三)保障安全,提高知识产权档案信息利用率

知识产权档案记载企业的核心机密,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技术保障。在管理知识产权档案时要建立并严格履行一系列完备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严明保密和利用制度。在知识产权档案的管理中要努力做到即保证知识产权档案信息的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率,发挥知识产权档案在企业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工作中的应有作用。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内运行的知识产权档案信息的控制,确保安全。各单位应对查阅、利用知识产权档案的有关人员施行权限管理,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

各级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联合各相关部门,及时制定和严格监督执行《知识产权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对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强化服务,积极指导,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可靠保障。

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类单位都要增强做好知识产权档案工作的自觉性,认真学习借鉴好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推动知识产权档案工作的新发展,为建设创新型企业,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为大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的核心篇9

1.1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国外学者prahalad和Hamel关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核心竞争力为企业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正如个体知识的难以模仿性一样,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核心竞争力也是难以模仿的。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可以总结如下:

①知识管理的集约和分享,有利于实现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个人的思想、认知、经验、技能是独特的,知识管理过程可以集约和分享这些个体知识,并向组织知识的转化,帮助企业建立独有的竞争优势。

②知识的流程管理,有利于实现核心竞争力持续创新。知识的难以模仿性,使得企业在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需要关注企业的整体知识存量,并且在流程管理中,持续不断使得知识增值,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③知识体系的要素融合,有利于整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体系的组成要素中,包含了知识、人和交流场所等,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组织中群体的集合,使得知识、人通过一定的交流场合加快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不同专业性人才知识的结合,有利于企业综合内外部环境,整合并建立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本的内在融合

在人力资本转化中,知识管理的知识有序化,可以通过知识共享的环境、强大的知识储备,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获得知识来源,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创新的能力。从知识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结合出发,实现知识、人、组织之间的融合,最终实现人力资本管理的创新。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本管理相统一。人力资本的“经济新增长理论”将企业技术的进步作为企业内生的增长力量,强调知识外溢对于经济增长中内生力量的重要性,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本管理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

②人力资本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国外学者ikujirononaka认为“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究不过是人类的工具。”人类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也是知识的载体,关注与人类本身和人力资本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

1.3人力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联系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联系可以总结如下:

①人力资本价值存量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石。企业配置市场资源的能力与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本密切相关,企业人力资本价值存量的提高,可以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引进高科技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可以提高企业劳动力素质水平。

②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可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通过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满足员工多层次需要,完善培训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可以集聚创新要素。在这一过程中,员工效能的发挥,可以带来整体能力的增强。

③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可以带动人力资本的优化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持续不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整体能力的提高。表现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是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结构、人力资本效能的全面优化。

2知识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具体体现

2.1员工素质角度

企业员工素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且随着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增大,高文凭比例不断增加,这一特征正与社会中人才素质层次的提高一致。该影响因素与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采集、积累紧密相关。教育的投资是知识的采集与积累过程,也是人力资本的投资过程。

2.2人力资本价值增值角度

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可以作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结果,具体表现为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板块,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对已经具备相关教育经历的各类劳动人员,提高工作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员工培训的结果,往往以工作效率的提升表现出来,可以具体反映企业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作用。

2.3各类人力资本结构配置角度

企业各类人力资本人力配置结构,反映了企业人员的配置情况,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人力资源的能位匹配,人力资本的兼容性和边际收益率,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技术人员的比重,反映于技术开发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重视,可促进知识创新。管理人员比重,反映了企业对管理作用的重新认识,专业的管理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可以从多重指标分析,部分学者将人力资本与企业知识产权资本、市场资本、基础性结构资本相联系,通过不同指标的建立具体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应基于企业内外部环境。

3实践启示

①创新性是企业具有持久性竞争优势的来源。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能简单的体现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在思维方式的创新中,也应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基于员工心理因素的多元培训形式,在强化员工的工作效率的同时,推行品质教育,如提高员工忠诚度和团队意识,增强归属感。

②高文凭、高学历一度作为企业人才选拔的误区,但在企业人力资本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中,学历影响程度仍然较大。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人力资本的存量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足性,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虽有提升但仍需重视,员工科学文化素养水平仍然是企业生产经营中应关注的焦点。

③作为企业经营实际掌控者,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企业整体效能发挥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如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本与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发展潜力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则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促进因素,关注于人才的专业性贡献,通过客观、动态、能动的配比原则,完善企业各类人力资本结构配置。

④构建企业间相互学习动态网络。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扩张,使得企业不再偏居一隅进行知识管理,建立企业间相互学习的动态网络,可以减少学习费用。通过企业间相互学习的协同效应,有利于新的知识的创造。相互间的知识学习,是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共享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知识管理的核心篇10

〔关键词〕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分类号〕F270

onRelationshipsbetweenKnowledgemanagement,CoreCompetenceandCompetitiveadvantage

LiuGujin

ScloolofBusiness,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gtan411201

GaoBo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

〔abstract〕whetherfromtheresource-basedviewortheknowledge-basedview,knowledgeisregardedasthestrategicassetsfororganizationtoachieve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s.Knowledgemanagementwinscompetitiveadvantagesforenterprisesbymanagingknowledgeactivities,soastoenhancethecorecompetenciesofenterprises.Corecompetenciesarethesourcesofcompetitiveadvantagesofenterprises,whichcanform,improve,sustainandstrengthenthecompetitiveadvantagesofenterprises,andcanleadtheimplementationofenterprises'knowledgemanagement.

〔Keywords〕knowledgemanagementcorecompetencecompetitiveadvantage

竞争优势是公司与竞争对手相比拥有的独特的位势,即持续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的能力。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两者都与企业竞争优势有直接关联。弄清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企业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1知识管理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通常包含于人力资源与组织资源之中。因此,在解释知识管理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时,可以从“资源基础论”与“知识基础论”两种角度来进行剖析。

1.1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资源基础论”的观点来看

以“资源基础论”的观点来看,公司资源由所有资产组成,包括公司拥有或控制的无形与有形资产、人力与非人力资产以及允许公司设计和应用增值战略的其他资产[1]。无形资源比有形资源更有可能创造竞争优势,特别是那些公司专有的无形资源(如知识)可以使公司把价值追加到产品的引入要素之中,有助于构建与执行可以提高公司效率与效益的战略。那些有价值的、稀少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和能力组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知识被看作是可以成为组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战略资产。企业通过对知识的管理可以创建与维持竞争优势。知识管理集中了过去10年所传播的一些思想,包括公司核心竞争力与资源基础论、信息变换与信息资源管理、平衡记分卡和无形/智力资产、学习型组织和实践社区、全面质量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网络化组织和无边界公司[2]。许多大型组织关注知识管理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识到知识及其应用是提升创造力、促进创新、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并由此可以提高整个组织的业绩,而不管这些组织是公共部门还是私营或非营利部门。事实上,知识管理如今被广泛应用于管理、交流、创造和提高组织智力资产的大量活动之中。知识管理基础结构、知识质量和知识管理系统特性与可持续竞争优势有正向关系[3]。

1.2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知识基础论”的观点来看

以“知识基础论”的观点来看,知识管理可定义为以公司知识的系统分析、计划、积聚、创造、开发、存储和利用为中心,并按有利方式尽量把公司人力资本转化为结构资本以提高公司竞争优势和帮助公司实现其他主要目标的整个管理过程[4]。知识既是竞争优势与高运行效率的基础,也是公司拥有的重要竞争资产。如今全球互连经济的成功起源于快速与有效的信息交流。可持续竞争优势不再根植于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而是智力资本的有效开拓与利用。如果知识管理是一种使适当的知识在适当的时间传递给适当的人,并帮助人们分享与利用知识来改进组织业绩的有意识的战略,那么,知识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把公司人力资本转化为结构资本[5]。为此,公司知识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在战略层次上,知识管理应该在公司内建立“知识导向”意识,确信公司能够根据其现有的知识和未来业务流程需要的知识分析与计划其业务,确保建立一种合适于在公司内创造新知识有效流程的经营环境;在战术层次上,知识管理应该确信现有知识得到完全识别、未来使用的新知识得到获取和适当地存储在组织记忆中,创建有助于在公司内有效分配知识的新机制;在操作层次上,知识管理应该确保知识在每天的实践中得到使用,即人们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访问合适的知识。

公司只有通过以竞争对手不能模仿的方式定义、构建和影响组织独特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6]。知识管理通过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共享、知识创新4种活动可以构建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7]。首先,企业竞争优势作为知识的综合体现,是企业长期从事生产实践的积累性学识,其形成和维持依赖于对知识的吸纳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增强对知识的认知和学习,即进行知识集约管理。知识集约包括知识收集和知识整理。在知识集约过程中,企业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扩大知识储备,并根据分类标准进行知识组织,以方便员工搜寻和使用。员工的定期教育和培训、知识联盟以及强大的搜索工具、数据和文件管理系统的利用,则是促进知识集约功能有效发挥的途径。其次,竞争优势的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使得它的培育不可能从外部移植,只能靠自主开发。企业竞争优势的自主开发必然伴随知识的应用。知识应用就是员工通过把集约而成的显性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得出相应的体会和经验,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执行力和洞察力,另一方面扩展企业的隐性知识系统。这两者是竞争优势形成的核心要素。再次,竞争优势的载体是整个企业,它的形成和维持是企业各部门对知识进行有机协调和结合的结果,这就涉及知识共享。知识共享要求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达到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的转变,使企业知识容量出现升华。知识共享可以拓宽企业和部门的知识视野,优化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利用率,有助于培养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知识创新的现实力量。最后,知识创新是企业在综合利用现有知识基础上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或开发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在企业员工正确了解企业战略的条件下,如果使知识创新与企业战略保持整合性,并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知识创新的成果,就会使知识创新真正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知识管理的知识集约、应用、共享和创新这几方面交互影响,共同作用,从而在知识管理与竞争优势构建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机制,知识管理由此成为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

2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并非在内涵与外延上都一致。核心竞争力是公司的内部特性,它是公司长期以来积累的独特技能与智力。竞争优势表现为一个公司在外部市场竞争中所获得的优势。因此,核心竞争力经常可以加强竞争优势,但是它们不是同一事物。例如,客户可能不关心或者不知道本田公司在改进内燃机方面的核心技能,他们不买竞争者产品而选择了本田产品,是由于本田产品整体可靠性声誉所带来的客户感受价值。这实质上是因为引擎设计的核心技能确定了本田公司更有效竞争能力的基础[8]。

企业在发展历程中所获得的独特技能、能力、资源、经验与关系,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模仿这些资源将在成本上非常不利,企业必须开发其资源与能力。核心竞争力可视为经验、知识和系统等的集合,它们可用来减少创造新型战略资产或扩大现有战略资产存量所需的成本或时间。在动态环境中,只有那些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廉价地持续构建新型战略资产的企业才能赢得丰厚的回报与创造长期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关键作用[9]。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核心竞争力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位势[10]。市场竞争位势是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它反映出企业在产品性能结构、市场定位及可行的多角化战略方向等方面的状况及竞争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有效的竞争战略,并产生了企业特有的位势。企业通过加强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素的建设,如品牌、企业形象、专利、研发、特殊营销能力和管理方式等,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的位势,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核心竞争力可以构筑企业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对于创造企业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来源于产品-价格-业绩-交易的优势几乎都是短期的。特别是在技术引发企业边界变革的领域,竞争优势只有依靠产品根基所拥有的竞争力才能持续。企业必须取得一些专门技能,整合公司内所有技术与生产技能,才能提高战略业务单元的生产能力与机会利用能力,才能获得非常有利的优势位置。这正如普拉哈拉德与哈默(prahaladandHamel)指出的一样: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而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能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11]。

第三,核心竞争力可以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核心竞争力的如下特性在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中有显著的作用:[12]①历史依赖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挑选那些独特的、能反映其特有历程的能力和资源,逐步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核心竞争力,是因为它们选择了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位置。企业在早期所形成的独特和珍贵的组织文化可能会导致其他企业所不能模仿的优势。②原因模糊性。企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界限有时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对手无法清楚地了解企业怎样利用它的竞争力作为竞争优势的基础。结果是,竞争者们不能确定他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竞争力,才能得到与竞争对手的战略所获得的同样的利益。③社会复杂性。社会复杂性意味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复杂社会现象的产物,它包含在经理们和经理与雇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信任、友谊、企业声誉之中。通用电气、惠普、索尼等公司的社会复杂性远景影响了这些公司所制定的决策与所追求的战略。

然而,尽管所有的核心竞争力都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但并非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核心竞争力。例如,某个公司可能拥有独自使用某项技术的许可协议;某个公司可能获得某种具体产品的专有进口合同;某个工厂可能优先接近于原料供应;某个公司可能坐落于低工资成本区域。所有这些都是竞争优势的事例,但它们都不是核心竞争力[13]。

3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之源,而知识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支持创新,创新成果还需知识管理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以便在企业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进而实现新的创新,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反之,企业的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又会产生和积累新知识、新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和扩充知识储备与资源,形成新的良性循环。这样,在企业知识运营中,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动态互惠机制,这种机制又外化为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诸多契合关系[14]。这包括如下三方面:①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确保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模仿性。企业知识管理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上,它要把员工头脑中的创新思路、工作经验、技能、技巧等意会知识变为企业独特的知识资源,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奠定基础,从而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模仿性。②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知识基础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最终在企业产品与市场较量中体现出竞争优势;又由于知识具有难以模仿性和路径依赖性,知识积累可以延续与扩展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为保持企业持续竞争力,企业就须加强知识管理,提高企业驾驭知识的能力,确保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③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任何创新活动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都要以已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和前提,吸收与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知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知识资源和形成的知识结构可以促进企业开展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前沿性应用研究。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承担着关键作用,是获取创新能力的源泉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利器。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为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能力,企业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知识管理流程(如知识审计、获取、创造、吸收、保护与应用)的管理,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增值,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的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

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可以引导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这是因为[15]:①核心竞争力的营造体现了企业的长期目标,是公司通过重新认识与整合内部与外部已有的及新的知识,使自身素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它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②核心竞争力可以保证可用于公司知识管理的资源有更高收益的回报,显著减少需要管理的知识内容,简化知识管理业务流程,实现知识管理与企业其他业务流程的融合,还有可能引起公司上下尤其是公司最高领导层的关注,更有可能获得较多的资源支持和在公司范围内显示与宣传知识管理的巨大作用。③核心竞争力战略比狭隘的只重视现有知识资产管理的方式看得更远。这种思路使得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不仅要从增强当前知识效用的角度出发,还要从获取未来知识的角度出发。④核心竞争力和以知识为中心的公司观点都要求相应的知识管理变革,需要采取能够实现战略联盟的知识管理方法,从知识综合与创新的效率、范围、灵活性等方面测量知识管理战略价值。

4三者关系框架

通过前面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在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三者之间,存在图1所示的“三边形”关系,体现为如下4层含义:①企业知识管理可以培育与形成企业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可以引导企业知识管理实践;②企业知识管理可以培育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引导企业知识管理实践;③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构建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可以引导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④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企业竞争优势既可直接影响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也可通过引导企业核心竞争力来间接影响企业知识管理实践。

图1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三者关系

参考文献:

[1]BarneyJB.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ournalofmanagement,1991,17(1):99-120.

[2]CorralS.Knowledgemanagement:areweintheknowledgemanagementbusiness?[2007-04-11].ariadne.ac.uk/issue18/knowledge-mgt.

[3]HalawiLa,aronsonJe,mcCarthyRV.Resource-basedviewofknowledgemanagementforcompetitiveadvantage.theelectronic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05,3(2):75-86.

[4]Catert.Knowledgemanagementasameansofdevelopingafirm'scompetitiveadvantage.management,2001,6(1-2):133-153.

[5]Lanke.Leveraginginvisibleassets:thehumanfactor.LongRangeplanning,1997,30(3):406-412.

[6]Snydernt,DuarteDL.Strategicinnovation:embeddinginnovationasaCoreCompetencyinYourorganization.SanFrancisco:Jossey-Bass,2003:6.

[7]王艳.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构建.广西社会科学,2003(8):78-80.

[8]HamelG,Heenea.Competence-BasedCompetition.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4:114-115.

[9]Kaka,Sushil.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withcorecompetence:areview.GlobalJournalofFlexibleSystemsmanagement,2002,3(4):23-38.

[10]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6-37.

[11]prahaladCK,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68(3):79-91.

[12]Hittma,irelandRD,HoskissonRe.Strategic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andGlobalization.4thed.Cincinnati:South-westernCollegepublishing,2001:116.

[13]HamelG,Heenea.Competence-BasedCompetition.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