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实训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1:19

翻译专业实训报告篇1

关键词:翻译公司译员培养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320-01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翻译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愈发凸显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的翻译产业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根据aBi统计报告,2003年全球年翻译产值达到13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占30%,中国大陆市场约为127亿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翻译产值2005年为200亿元,2007年则达到300亿元,速度惊人。然而,我国翻译产业的现状与国际发展水平仍相差甚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翻译公司的译员培养制度尚不完善。《企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86%的翻译公司未曾组织译员参加任何培训及其他各类活动。目前,许多翻译公司尚未认识到译员培养的重要性,有些即使认识到员工培养的意义却仍不愿意投资于译员培养,有些即使开展了译员培训却因培养方案不完善而徒劳。接下来笔者将立足于翻译公司的现状,为译员培养提出五点建议。

一、提高译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母语方面不容忽视

人们常常认为懂外语的人就能翻译,这种看法毋庸置疑是错误的。翻译是一项语言活动,不可否认,语言能力是译员需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在这一点,人们又常常容易陷入误区,以为外语比母语更加重要。其实不然。根据《译员生存状况报告》显示,译员对个人汉语水平提高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近60%的译员认为有必要提高汉语水平。调查中,80%以上的人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学历,其中60%的人毕业于外语专业,由此可看,译员在外语方面的水平基本都可以达到译员的要求。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员常常发现即使已经理解了原文句意却仍然难以用中文表达的尴尬境地。翻译是一门“杂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情风俗,俚语方言,历史上的事件,小说中的人物,五花八门,这些都要求译员有个基本的了解,否则即使在理解中文意思上也会有困难。因此,翻译公司在进行译员培训时,必须提高对母语的重视,提高译员的中文水平。

二、提升译员机械、冶金、电子、农林、航空、it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企业发展状况》中指出,目前国内翻译行业中重点涉及率在25%以上的行业领域有机械、能源、法律、冶金、石油、电子、化工、金融、汽车等理工领域,翻译需要大量的具有理工科知识结构的人才。但是在《译员生存状况报告》中译员自报擅长机械、能源、汽车等领域翻译的都不足5%,在参与调查的译员中也仅有28%的译员具有理工专业背景。由此可见,我国翻译行业仍需大量的理工科人才。但是,现状是国内具有理工背景的人才极少从事翻译行业,而译员大部分都毕业于外语类专业,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也极少涉及对学生理工方面知识的培养。因此,翻译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就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在预算中安排部分资金对公司译员进行专业培训,丰富译员专业知识背景,才能提高译员的译文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提高译员使用Cat及各类在线词典的能力,提高翻译效率

《译员生存状况报告》指出,61%的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都会使用辅助翻译软件,57%的译员认为辅助翻译软件对翻译有帮助,另外80%的译员都使用过在线电子词典。计算机辅助翻译目前在翻译公司中越来越流行,已成为一种大的翻译趋势,但是仍然有许多译员在使用软件辅助翻译过程中遇到各种苦难,难以发挥Cat及各类词典的最大作用。因此,翻译公司充分重视译员对各类翻译软件的使用情况,定期为员工组织培训,了解软件最新的功能,提高翻译速度和译文质量。

四、实行网络翻译流程管理,提高译员网络意识

《企业发展状况》报告中显示,调查中62%的翻译公司尚未实现流程管理,高达90%的公司未采用互联网进行翻译流程管理。50%以上的翻译企业认为互联网在其生产过程中作用很大,但是真正使用互联网用于生产过程管理以提高效率的企业仅占10%。由此可见,目前国内译员对于互联网的使用程度还处于比较低的状态,尚未发挥互联网的最大潜能。译员作为翻译工作的主体,承载着翻译工作的大部分内容,也是公司实现网络翻译流程管理的关键所在,因此公司必须重视译员的网络技能培养,提高译员的网络意识。

五、减少译员压力,丰富译员生活,减少译员流动率

《译员生存状况报告》指出,43%的译员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周末及节假日只有4%的人从不加班,93%的译员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8小时,55%的人天天熬夜或一周熬夜1-4次;有严重颈椎病或经常感觉颈椎疼痛的译员占60%,76%的人经常加班,而有63%的译员极少参加体育活动。由此可见,译员的生活压力比较大,这直接导致了译员的工作满意度下降,工作力不从心、翻译公司员工流动率上升等状况。译员的生活状况直接影响了其工作,因此,要想提高译员的工作质量必须从多方面下手,兼顾其日常生活方面。为此,翻译公司可以通过组织系列活动丰富译员生活,减少译员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内地翻译产业坐拥百亿商机,香港《信报》,2003/01/09

[2]曾立人:《从翻译产业发展和译员生存状况看译员人才培养》,《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

翻译专业实训报告篇2

关键词:翻译实务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4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25号文件)以来,正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高职院校的蓬勃兴起也引发日益激烈的相互竞争。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品质,是各校最为关注的问题。

在各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应放在首位。“说课”成为引导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这个词为渐渐成为高职教师们最为熟悉的一个词和一项工作。

那么,说课是什么?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在同行或教研人员面前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

笔者在此要呈现的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翻译实务》的说课程,详细介绍本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开展和思考。该课程于2009年评为该学院院级重点课程,2011年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整个说课程由七个部分组成,它们是:课程概况、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特色、教学效果和课程反思。

1课程概况

本课程于1999年开始建设,在2009年正式更名为《翻译实务》,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的职业技能课,是必修课。在每第四、第五学期授课,每周4课时,共128课时。它的前导课程是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说和英语语法、后续课程为翻译顶岗专业独立实践和毕业综合实践。目前选用的教材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顾雪梁等主编的《应用英语翻译》。本课程的参考教材有:《英汉汉英翻译教程》、《商务英语翻译》、《英汉翻译教程》、《中级口译教程》、《英语口语笔记法实战指导》、《英语口语实战技巧与训练》等。值得一提的是课程参考了一些本土资源,如《义乌市场常用语翻译汇编》、《义乌市公共标识英文译法指南》、《义乌通》、《义乌商报英文版翻译合集》、《义乌电视台英语新闻翻译合集》等,均为课程组老师科研及翻译实践成果。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对一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熟话说“规划得好才能建设得好”。本课程的设计从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两方面展开。课程组确定了3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依次是知识、技能、素质。在完成本课程时,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应掌握英汉汉英翻译的性质和特点;掌握口译、笔译的基本技巧;学会自我训练和自我提高的方法。在技能上,应具备借助辅助工具英译汉,译文达意,300w/h;汉译英,译文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250w/h的技能。最后,拥有观察现象、总结规律;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

在课程的设计上,课程组本着实用为先,够用为度,服务地方的原则,区别于本科与研究生的重视理论学习。因此,课程组首先进行了职业岗位分析,在调查中发现,翻译人才在会展、旅游、广告、新闻和接待中最为需要,由此确定这些内容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再根据师资、学生情况、实训环境等因素决定课程组织、教学手段,考核体系。

3课程内容

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翻译实务的教学内容最终设计为三项专题,项目。专题分别是:翻译导论、英汉对比、翻译技巧。项目为:会展翻译、广告翻译、旅游翻译、商务翻译、新闻翻译、会谈口译、接待口译、介绍口译。

在课程模块与课时分布设置中,课程组认为应强调学生的实践操练,因此,在课程学时安排时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比例3:7。

4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整个课程最关键的环节。课程具体实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学到更多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因此,本课程对课程实施进行了谨慎思考。在课程实施中,课程组先进行前情与环境分析,而后进行课堂设计,再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

4.1前情分析包含三个方面:学情分析、师资分析和校内外实训环境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本科院校学生的学情还是有较大区别的。总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成绩上要远落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参加的均是大学英语能力水平测试,从中能大致得到学生的学情分析。根据2012年第二学期的统计,该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Cet4的通过率为70%,Cet6的通过率为5%。英语专业大三学生Cet4的通过率为90%,Cet6的通过率为15%。由此可以看出,应用英语大二、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但不够扎实。从卷面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第二语言的输出准确性、结构性问题颇多,中式英语频现。另外,课程组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进行了翻译实务课程的问卷调查,发现翻译实务作为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对口工作的主要技能课程,学生期待值高,但学习热情不能持续。因此,需在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加强,在过程中经常鼓励。

翻译专业实训报告篇3

中国翻译产业上海宣言(2006年5月29日)(4)

加强行业管理推动我国翻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刘习良(5)

全球翻译行业的历史与现状谢莉(8)

本刊邮购信息(11)

敬告作者(42)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征稿通知(60)

本刊稿约(69)

本刊征稿启事(84)

第五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应用语言学大会征文启事(96)

“跨文化时代的翻译与出版”研讨会征文通知(96)

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兼论严复的“信达雅”曹明伦(12)

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刘和平(20)

译心译意翻译网(19)

华章翻译有限公司(48)

新疆西北翻译产业有限公司(73)

香港理工大学(80)

中国国际翻译文化周(2006年5月中国上海)(F0002)

中国日报社(i0001)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i0001)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i0002)

中国译协军事科学翻译委员会(i0002)

中国船舶信息中心(i0003)

译林出版社(i0003)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国际合作服务中心(i0004)

成都语言桥翻译公司(i0004)

论马君武译《哀希腊歌》中的“讹”廖七一(27)

译者,异也——鲁迅“异化”翻译美学观之再阐释李智王子春(32)

误译存在的合理性与翻译质量评价黄天源(37)

省略对同声传译质量的影响张凌(43)

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新收获——评《较少被翻译的语言》徐朝友(49)

美学理念——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简评《翻译美学》余继英郭建中(53)

译道各异殊途同归——参加美国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翻译讲座有感周玲(57)

汉英法律语篇翻译中词语意义的界定陈小全(61)

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几点思考罗选民黎土旺(66)

从英语倍数的翻译看中英文思维的差异苗锋(70)

寂寞之上没有更上的寂寞凸凹夏乙琥(译)(74)

汉译英的实质问题是用英语写作朱柏桐(译)(78)

情系芭蕾简·梅霍尔[美]刘全福(译)(81)

巧译字词以出韵味——简·梅霍尔《情系芭蕾》译后刘全福(83)

闲话幽默刘福奎(85)

汉译英中的“视点”问题王武兴(86)

一些常见的外来语和专用语的翻译与运用过家鼎(88)

电视编导、电视制片人英译文辨析徐艳秋(92)

从吴宓的翻译活动看小说翻译中叙述文体的变化方开瑞(32)

我对翻译研究的基本认识沈苏儒(36)

答张经浩教授林戊荪(37)

冷静看待中国翻译研究现状——兼与张经浩先生商榷陈浪(38)

《中国科学翻译史》的特色李亚舒(42)

四百万言巨作演绎中国翻译通史三千年——写在《中国翻译通史》出版之际唐瑾(46)

社会需要更多的实用翻译人才黄友义(47)

口译与口译教学柴明颎(48)

口译的职业化鲍川运(50)

口译课程设置与口译教学原则仲伟合(52)

谈口译研究与专业口译培训刘和平(54)

翻译培训如何提高翻译质量王立弟(56)

外语质量:我国口译培训的瓶颈王恩冕(58)

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陈小慰(60)

中西汇票的特点及其翻译李月菊(66)

电视英语新闻节目用词的几个特点——以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新闻节目为例庞新华(71)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要览(73)

逻辑思维是合格翻译之基石——tem8(2006)英译汉试卷评析向红王雪梅(74)

汉英语言类型对比与翻译——tem8(2006)汉译英试卷评析邵志洪张大群(78)

赫什奎亚特——民族、地域和语言的统一体卡伦·查尔森谷启楠(译注)(83)

背景知识与翻译谷启楠(85)

女票孙方友(86)

直(意)译兼释译黄俊雄(89)

翻译家研究的纵观性视角:梁实秋翻译活动个案研究赵军峰(28)

汉诗英译“形式对等”重要性之我见——与黄国文先生商榷金春笙(33)

《文学翻译批评论稿》评析陈大亮(38)

《翻译与冲突:一个叙事的视角》简评石永浩(43)

理解过程的明晰化在翻译教学中的意义与操作陈振东夏天(46)

用心和眼睛传递诠释灵魂的艺术——袁可嘉的外国诗歌翻译廖四平张瑜(51)

of"invincibleSpearsandimpenetrableShields":thepossibilityofimpossibletranslationseugeneeoyang(55)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外宣电视新闻导语译写策略王银泉钱叶萍仇园园(58)

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以宁波城市公示语为例牛新生(63)

林业术语译名的规范化探讨张沉香张治英(68)

面向中医典籍的机器翻译系统的开发姚振军(72)

文采洋溢的词、含色彩的词和无色彩的词保罗·罗伯茨[美]王维东(译)(76)

融“三位”于“一体”——逻辑、文笔、语法对译文质量的“保驾”作用王维东(78)

汉译英中的术语问题郭建中(82)

苏格兰宋正华(译)(84)

语言转换与文化转换——读宋正华译《苏格兰》曹明伦(85)

苏格兰曹明伦(译)(88)

功能语言学与后解构主义时代的翻译研究王东风(6)

翻译研究领域的“功能”概念张美芳钱宏(10)

Coverttranslation,languageContactandLanguageChangeJulianeHouse(17)

后殖民翻译研究的中国话语柳林(26)

译学研究发展的新成就——2006年译学研究综述穆雷王斌华(30)

《汉法新词语汇编》出版(25)

本刊邮购信息(44)

《英语世界》(月刊)(52)

本刊稿约(68)

更正(84)

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2007年暑期全国英汉口笔译理论与实务高级培训班(95)

“首届全国翻译教学高端论坛”论文征集通知(96)

关于译场职司的考辨孙海琳杨自俭(35)

重新解读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兼与郭建中教授商榷蒋骁华张景华(39)

翻译美学思想与译作的审美重构——简评刘士聪文学翻译美学思想孙建成温秀颖(45)

文学翻译家中的思想者——德语文学翻译家杨武能教授访谈莫光华(49)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笔译试题命制一致性研究报告赵玉闪王志卢敏(53)

怎样做好外交口译工作施燕华(57)

“近似对应”与“伪对应”——谈对外新闻中的一些翻译问题王平兴(61)

《大英商法》中词语“冻结”性质及翻译思路杨萍杨洪(65)

中国女性文学中的“新女性”翻译郁仲莉(69)

隐喻与翻译:一项关于《围城》英译本的个案调查王磊(75)

梵高凡同布莱德利·柯林斯叶子南(译)(80)

谈传记文本的翻译叶子南(82)

李煜词二首朱纯深(译)(85)

似余(煜)者死朱纯深(86)

又见水仙潇琴葛鉴瑶(译)(88)

文学翻译的“雅”——优美与传神朱柏桐(89)

子之矛乎?子之盾乎?有关翻译研究学术话语弊病之我见朱纯深(37)

西方翻译研究的转向与进展——评《翻译研究的多重转向》韩子满(42)

不诬作者·不负作者——评屠岸先生译著《英国历代诗歌选》李永毅(46)

对应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秦洪武王克非(49)

金针度人无定法——关于翻译教材的思考谭惠娟余东(53)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口译试题命制一致性研究报告卢敏刘琛巩向(57)

全国公示语翻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62)

街道路牌书写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郭建中(68)

精“译”求精,推“城”出新——谈谈我国城市外宣用语及其英译杨全红(72)

商务英语复数形式词语的翻译顾维勇(76)

最新英语时髦用语探源及翻译高永伟(80)

豹子身上的斑纹是怎样来的(节选)吉卜林[英]曹明伦(译)(84)

谈翻译中的语言变体和语域分析曹明伦(87)

翻译专业实训报告篇4

关键词:翻译人才;课程设置;合作平台

作者简介:陈望波(196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教学;刘宝才(1973-),男,江西德兴人,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教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江西高校外国语言教学研究专项课题”一般项目“基于eSp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编号:15wX303),主持人:陈望波。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93-04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国语言服务业伴随经济的增长,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国在国际地位的声誉日益增长,中外合作交流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使得中国市场上语言服务的客观需求大幅度提高。《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目前以翻译或本地化服务为主营业务或主营业务之一的企业有5287家,其中70%位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等五个省市区[1]。然而,《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也显示,行业以微型企业为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翻译及其他从业人才严重匮乏。全国有职业翻译共6万余人,国内在册翻译人才缺口高达90%以上,这根本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2]。随着经济全球化和it技术的深入发展,本地化(对全球化产品或信息内容进行语言和文化等方面处理)将快速发展,这必将催生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当务之急应解决市场对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的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显示,截止2013年底,有64%的翻译服务业中译外业务量占业务总量的一半以上,显著高于外译中。这表明我国已经从侧重对内译介西方文化和文明转化为侧重对外译介中国文化和文明,翻译在推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培养高端的翻译人才是高校的时代使命。

一、职业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2015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这也反映国家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发了《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强调要先满足国家重大战略要求,重点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翻译领域,为了填补我国原本缺失的高层次、职业化翻译教育的空白,中国截止2010年,虽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全国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达到158所,然而,由于一些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仍然沿袭传统的学术型翻译教学的理念和模式,结果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一方面翻译行业紧缺大量合格的翻译人才,另一方面许多翻译专业和外语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3]。翻译不仅仅是文字转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跨文化再创作的能力,而市场上,由于许多翻译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翻译训练,翻译职业道德缺失,翻译技术质量差,胡译、硬译现象屡见不鲜,故国内的语言服务供应商经常抱怨市场上缺乏精通中外两种语言能力的人,缺乏既愿意学习翻译技巧和翻译技术的人才[4]。

为此,针对市场翻译人才的“缺且不精”的特点,许多研究者提出了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研究者认为“翻译+专业”、“专业+翻译”和双学位的模式将成为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5];也有研究者认为在翻译教育中,不仅要达到翻译课堂中的合作,既包括实际课堂,也包括虚拟课堂,既包括师生合作,也包括学生合作,还要达到产学研合作,特别是强化教学与行业的联系[6]。张瑞娥就翻译人才培养的师资方面做了调查和研究,分析中国翻译教师的现状后提出角色实现应以复合过程为导向、以翻译产品为旨归[7]。田艳提出了翻译教师要具备信息技术素养[8]。

二、高校职业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翻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家加强了重视,国内教育专家给予了人才培养的理论指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职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实践平台搭建、师资短缺等。这些问题都表明国内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急需和高校职业翻译人才培养不足的矛盾。

(一)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笼统单一

翻译学科是一门新型学科,其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由于该学科定位较晚,国内翻译课程研究理论相当薄弱,学科的培养方案目前没有统一规定,各学校各自拥有自己的培养模式。总的来看,许多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主要依据师资开设课程,忽视了翻译学的学科特点和社会的需求。一般来说,翻译课程由三部分组成:专业必修课、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拿笔译来说,专业必修课通常由翻译概论和基础笔译为主;方向必修课大体以文学、经贸和科技翻译为主;选修课由跨文化交际、语言学和翻译理论构成。以江西师范大学的笔译专硕课程来说,第一学期开设了英汉语对比研究、对比口译、中国语言学和二外;第二学期开设了翻译概论、中外翻译史、基础笔译和科技翻译、同声传译和交替翻译;第三学期开设了中西翻译理论、经贸翻译、文学翻译、同声传译和交替翻译。笔者认为,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以上课程初步达到了培养高层次、职业翻译人才的要求,但是要满足当前市场翻译人才的需求,这种课程设置显得有些滞后。一是课程设置方向性不强,口译课程在笔译专业所占课时偏多。二是专业课程设置较笼统,即便有时代感较强的经贸翻译课程,也只是开了一个学期草草了事,经贸课程未得到细化展开。三是实践课程比例远小于理论课程,与学术性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大体相同。四是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没有在课程设置中体现。总的来说,该课程开设较为笼统,方向性不强。所以,当前翻译专业硕士课程的设置已远远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很难满足市场翻译的要求。

(二)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近几年来,面对市场急需的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迅速发展。但大力发展的背后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且受到各方面的限制,高校的翻译师资短缺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从2013年到2015年的国内高校英语语言专业教师招聘公告中看,翻译方向的教师需求成为榜首。这些高校中不乏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高校,如上海理工大学笔译和写作方向,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立信学院等也有翻译方向的要求。其他地区有相同需求的还有天津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等专业院校。江西师范大学为了引进翻译方向博士生,提供更多优惠政策。这些足以证明高校翻译教师的缺乏。不言而喻,在影响翻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师资建设是翻译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翻译人才培养最大瓶颈。翻译方向在高校起步较晚,高校现有的教师大多属学术型的,且方向多为语言学、教学法和文学。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教师来指导,目前指导翻译硕士的导师有一半以上是跨了方向的,结果是课程设置随教师适当调整、课堂教学理论为主。从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来说,教师自身除了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还应具备其他素养包括翻译理论与研究能力、翻译实践能力、翻译教学理念和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翻译市场运作能力。这些能力构成了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信息技术能力和市场翻译把握能力。高校新引进的教师虽然具有上述基本能力,但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自身实战经验不足、教学内容和重点把握不定、区域环境不熟、本土化文化了解不深、结合市场的翻译动向有待摸索等问题。

(三)翻译平台缺乏

翻译平台是翻译人才培养的一个训练场,是培养学生翻译实战能力的基地。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企业、公司应运而生,需要语言服务的公司、企业越来越多;一些高校的综合实力发展势头勇猛,但不论是公司、企业还是学校,翻译平台的搭建却并不完善。《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目前以翻译或本地化服务为主营业务或主营业务之一的企业70%位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等五个省市区,地区发展极其不均衡。语言行业以微小企业为主,创新能力不够,缺乏有效的企业资质评估体系。对江西高校专业硕士生来说,他们很难在市场上寻求到高要求的平台来锻炼。此外,除了外语专业院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其他专业院校并没有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放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甚至有些地方院校从未重视过英语教学,更不谈翻译合作平台的搭建。

三、高校职业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翻译人才紧缺和经济欲望膨胀的时代,一个高端的职业翻译人才不仅要有很强的思维模式,更要精通双语、翻译知识、实践具体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此外,完善一个职业翻译人才的个人修养也是高校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一)优化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上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实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定位必须明确,且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得以体现和实现。笔者认为,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际竞争力,适应我国经济、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分析市场走向、预测市场趋势、依据市场发展规律来制定课程设置。应用型翻译方向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市场,进行优化。

1.实用翻译细化。学校提供尽可能多的翻译方向,如广告翻译、网页翻译、银行翻译、外交翻译、法律翻译。

2.课程多元化。就翻译课程设置而言,三个模块必须涵盖:翻译理论课程、翻译实践课程、相关专业课程。选择不同方向的学生在课程选择上也不同。以广告翻译专业为例,学习广告翻译学生应该选择翻译基础理论、语言学、翻译方法、文化翻译、广告学的相关课程和广告翻译实践,还有重要的翻译技术和翻译项目管理。

3.增加本地化课程。翻译学生必须选择一些本地化特点的课程,如本地化项目管理、软件本地化、网页本地化及跨国工作问题等。以江西高校的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来说,瓷文化、禅宗思想经典以及红色旅游等都是赣文化中闪亮的文化名片。高校在开设课程时,课程设置方向除广告、经贸翻译之外,可以开设方向明确的本土化特色课程如陶瓷翻译、红色文化翻译、禅宗翻译等。

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以后的翻译生涯奠定坚定的职业道德责任感。

(二)完善师资力量

法国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说:“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最关键的是教师,而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高校作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主要基地,是否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作后盾,将决定能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中去的高智能的创新人才。根据上述翻译教师短缺的问题,笔者认为完善师资力量领导层面和教师层面都要做出努力。

1.学校人事部门努力做好人才引进计划,特殊人才,特殊引进。思想要与时俱进,放眼于翻译人才培养。在物色人才时,主攻方向不仅在国内和国外的高校,还要转向一些大型的国际翻译公司,因为高校有高层次的翻译理论高造诣的人才,翻译公司有实战经验丰富的实用翻译人才。

2.学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计划,做好现有教师的“转型”工作。根据翻译专业教学和个人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派教师出国或在国内专业学校深造,有目的地在3-5年提升教师的翻译理论与研究能力、翻译实践能力、翻译教学理念和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翻译市场运作能力。与此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攻读翻译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3.学院要强力打造翻译人才团队,学院翻译教师要有团队意识,分工协作,形成合力。这种合力不仅发挥在教学上,还要发挥在校外的业务承接上,打开市场的大门。这不仅有利于课内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校外的实习基地。

4.教师要“走出去”“请进来”。教师可以走进市场,在翻译公司兼职工作,积累实战经验。与此同时,学院可以邀请市场翻译工作者走进课堂,与学生和老师分享翻译经验。

(三)搭建翻译平台

教育部长袁贵仁2015年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中强调推进协同育人,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机制。建立合理的院院、校校、校企和校政合作平台是时代的召唤。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可以分两个方向去建:

1.在校内,学校加大投资,在校园建立翻译人才培养的实训室,包括听力室、微格教室等。在校园网上建立网络翻译教学平台。教师在平台的功能上加上网络资源、语料库、翻译记忆、智能学习、教学评估的模块,使教学变为动态,让学生主动在网络上做而不是在课堂上听,这样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也通过努力实现翻译实战过程。与此同时,翻译学院与相关方向学院建立交流平台,让相关专业的老师通过课堂教学、讲座以及交谈的形式传授翻译学生方向课程知识。

2.在校外,学校、学院和教师要加强合作,积极配合,广开思路,主动走出校门,与兄弟院校、校外翻译公司、政府外事办、外联机构、外贸公司、工厂等合作,建立一个产学研的模式。学生和教师在课堂学习后,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已建的平台去实习锻炼。这样,教师和学生不仅提高实战水平,也能与市场接轨,了解市场动态,从而更好地调整教与学。同时,这种平台的建立扩大了学校的声誉,还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服务。

诚然,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高等院校是不够的,翻译市场也应该就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再者,在高校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培养上,除了上述课程设置、教师素养和平台搭建外,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制约着人才的培养,包括学校的管理、学生的素质、教师的个人情感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eB/oL].http:///link?url=Qw6ZDwQjFyJXFZG4otakq1w_1_ySGq3

BR1pX78Uins7kLivgL3y6pXFC16eR66vHGF0eXtd0GDCxeJ8gwQhcm72tdQwaz5518VF9sowLe

da.

[2]尚亚宁,曹敏杰.我国出版走出去中的翻译人才问题思考[J].中国出版,2012(20):13-15.

[3]穆雷,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57-60

[4]韦忠和.2012年及未来几年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翻译,2012(3):71-74.

[5]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外语界,2011(3):2-8.

[6]肖维青.技术・合作・专业化――蒙特雷国际翻译论坛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翻译,2011(4):42-46.

翻译专业实训报告篇5

【关键词】学生;主体;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交往、涉外商贸活动越来越频繁,翻译市场急剧膨胀,人才培养的脚步和质量已经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匮乏问题日渐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在岗聘任的具有翻译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约4万,另有数十万人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而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缺口高达80%,特别是真正合格的高级中译英定稿人才不足百人。广西是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广西成为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沟通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最便捷国际大通道,对于翻译人才的需要更是迫切。因此,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从事科技、商贸、文化、旅游、会展、管理等方面的笔译和人员。单一的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翻译人才已显现出对市场的不适应,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外语专业学生毕业以不能胜任工作单位日常的翻译任务。翻译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翻译人才的缺乏不仅影响中华文化的对外推广,同时制约和影响了我国旅游市场开发、中国品牌国际化以及对外形象塑造等。此外,目前大部分院校翻译课教学仍然是使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翻译课堂操纵语言的灵活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如何努力培养出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受到社会欢迎的高质量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是所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及就业市场对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此项研究旨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探讨如何培养地方性英语应用型翻译人才。

二、本科翻译教学和应用翻译现状

应用翻译,也称实用翻译,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书、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随着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外贸交流的进一步延伸,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翻译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涉及的地点也由沿海城市逐步深入到内地、西部等中小型城市。广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根据地,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也促使广西应用翻译人才需求量扩大,显然目前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数量并不能满足快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高质量的应用翻译对高校培养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为止,全国约900所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在高年级阶段都开设至少一个学年的英汉、汉英翻译课程。近年来获教育部批准,部分高校开设四年制本科翻译专业。但据笔者实地采样调查大部分高校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内容上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内容以文学翻译为主,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所用教材都注重知识性、文学性,缺乏实用性,实用类翻译所占的比重相当有限以至于翻译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只能勉强承担一般的生活翻译。究其原因,高校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和安排、评价方式和学位授予等方面忽视了翻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加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互动型教学模式仍然没能应用到课堂上,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翻译实践能力较差,不能胜任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需要。根据笔者在广西的河池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24%的大学生对本科翻译课表示了兴趣,其中有45%大学生表示愿意从事翻译工作,而对于自己的翻译能力及翻译工作的前景表示乐观的只有5%。而调查中高年级的学生表示在翻译课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印象比较淡漠,技能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对于毕业后从事职业翻译信息不足。正如翻译界业内人指出的那样,外语专业本科生是目前大量的翻译工作的生力军,但是他们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到系统规范的翻译训练和培养,其翻译质量不尽人意。因此,高年级翻译课教学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把夯实语言基本功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特别是应用型翻译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大语境的需要是目前本科阶段培养翻译人才方面的首要任务。

三、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

翻译人才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市场定位,高职院校翻译人才培养是服务于满足市场的需求。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都应该基于社会翻译市场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为此,我们深入深圳、南宁等18家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根据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定位,了解企业对翻译人才能力、知识结构以及素质的要求。调查结果如下:(1)对翻译人才专业能力要求。企业普遍认为翻译人才首先要具备基本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其中说和写的能力是关键。据调查统计,69%的企业对外语翻译人员的学历要求为本科,43%的以大学四、六级为参照评测应聘人员的外语水平,28%要求专业四、八级的证书。其次是对商务英语、函电、单证、报关等一些专业性翻译。另外交际能力及自学能力也是企业特别强调的。(2)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语言知识和跨文化知识对于翻译人才来说是必备的。其中,语言知识包括外语语言能力和中文文学修养。就口语来说,首先要掌握标准的英语,然后英语的变体(例如印度式英语,法国式英语,德国口音英语等)也要涉及,同时要加强中文语言能力培养,要涉猎国内各地方言,尤其是粤语和闽南语等比较广泛使用的地方性语言。其次,企业普遍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外语作为一种辅助的能力是以中文知识为基础的。据资料统计,25%的企业选择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而40%的企业要求外语+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这里的“其他专业”中,市场营销和广告学占了20%,现代企业管理占了16%,国际贸易实务占了31%,报关和物流22%其他的专业占了11%。由此可见应用型翻译人才应该拥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文化、政治、经济、金融、外贸、科技、艺术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3)翻译人才素质。个人素质是企业评估入职者的一项重要的标准,企业普遍认为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一名优秀翻译人才应该具有的能力,此外翻译人才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在外贸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能应对处理翻译过程突发事件。优秀团队合作精神、积极的心态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必不可缺的。

四、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性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将踏入社会承担起社会上相当一部分翻译任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英汉翻译能力并且能够在外贸、旅游、法律、财经等领域从事专门翻译的人才,为地方的外贸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培养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特别是应用类文本翻译能力是高校应用型翻译教学的主要目标。

2.改革教学课程设计,增加实用类语篇的比重

要实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标,归根到底要在于制定一个合理、完善的市场导向型的新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出“灵活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培养特点。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实践、专业必修与和兴趣选修进行有机的优化组合,构建以语言能力为基础,以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创新能力为动力的外语+跨学科专业课程+多媒体模拟软件练习的模式。新课程系统的基础平台结构主要由公共基础课、英语专业基础课及适应学生志趣和能力发展的多样化的选修课。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必需的技能,提供涉及国际贸易、旅游文化、市场营销、生产工艺流程等重在提高综合能力的课程,最大限度的发挥英语优势。

3.校企合作,打造对口的实践基地

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最有效的方法,学以致用是市场导向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建立和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磨砺的机会,实地了解行业运作流程查漏补缺为从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培养市场导向型翻译人才至关重要的一环。目的是形成高校翻译教学,翻译企业市场,和应用翻译研究三者彼此环环相扣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技能。高校可以直接将企业作为翻译实训和工作场所,选择一批具有先进翻译设备,管理水平高,行业声誉好的翻译公司或涉外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了解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企业提供设备和环境磨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熟悉工作后将要扮演的角色。从课堂到课外向社会延伸,使他们尽早适应工作需要。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可以依托当地旅游产业,河池学院则可以和当地以刘三姐文化为背景的旅游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翻译实训基地,既有利于当地旅游、人文文化的传播又为学生创造了翻译实践的平台。

4.改革评估系统和评价方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评估系统,学生只注重书面理论,不重实践和理解,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在步入职场后发现所学知识都是(形如)鸡肋,往往排不上用场。新型的评估系统应包括过程评估和终端评估,增加过程型评估比重,要特别强调学生的翻译实践,把学生在课外的翻译项目或实训成绩纳入考核机制。过程评估重视学习的过程,主要考察学生的翻译学习态度及完成翻译任务的程度,包括翻译中采用的策略,译后的校对修改总结等和参与模拟教学的积极性",过程评价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奖励优秀的鼓励存在不足的,树立学生的自信。终端评价则要综合书面考试成绩及课外实践成果,鼓励创新和实践。

五、结语

随着广西北部湾开发,西部大开发及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翻译人才提出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的翻译教学应积极改革教学模式,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应用翻译能力,凸显应用特色,培养具有地方特色。为此,应用翻译教学要与市场的需求为契合点,依托市场需求,积极改革,向综合性多样化发展,将翻译人才的培养方略与繁荣地方经济紧密联系起来,让翻译人才市场化、经济化,进而为翻译人才的培养尽一份力量,为繁荣广西的经济文化和西部大开发建设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印秋.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0(06):78-79.

[2]连彩云;荆素蓉;于婕.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2011(04):37-41.

[3]刘宏伟.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应用英语(翻译方向)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194-195.

[4]韦兰芝.本科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http:///kcms/detail/search.aspx?dbcode=CJFQ&sfield=inst&skey=%e5%8d%97%e9%98%b3%e5%b8%88%e8%8c%83%e5%ad%a6%e9%99%a2%e5%a4%96%e5%9b%bd%e8%af%ad%e5%ad%a6%e9%99%a2&code=0094755;2013(02):199-202.

[5]王秀萍王爱琴.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讨[J].台州学院学报,2008(02):71-73.

[6]相廷礼.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2013(07):235-236.

作者简介:

潘宝剑(1973-),男,广西都安人,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壮族地区英语教学与二语习得。

陈莹(1977-),女,广东澄海人,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轩亚杰(1989-),女,河南太康人,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2010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

朱素芬(1990-),女,广西来宾人,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2010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

翻译专业实训报告篇6

关键词:法国;图书出口;产业链

图书出口被视为法国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的关键一环,在法国文化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约25%。①虽遭受金融危机和新媒体的双重冲击,法国图书收入仍稳定在28亿欧元以上,未出现明显波动;而图书出口额则持续稳定增长,2012年达到6.67亿欧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据法国出版商协会(Sne)和法国国际出版总署(BieF)联合的统计报告,国际图书交易市场上,法国法语图书的流通量排行第二,仅次于美国及英国英语图书的流通量。②法国图书出口的佳绩,得益于法国政府与行业协会对图书出口产业链的全面打造。

产业链指一系列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产业所构成的产业集合。高效运作的产业链,往往需要加强上游产业(环节)与下游产业(环节)之间在信息、物质、价值等方面的沟通,使这些独立主体“能像单一的公司那样运作,不是一种松散的企业联合”。③

其图书出口产业链主要包括创作、编辑/出版、运输、发行和反馈等五个主要环节。

一、创作:对翻译的资助与培养

在图书出口产业中,创作者主要包括著者和译者,其中译者是主要支持对象。法国为外国译者提供了多种教育和培训机会,并设置了多种翻译奖项。

1.资助外国译者来法生活与学习

法国国家图书中心设立翻译者奖学金,资助外国译者在法国旅居1~3个月,最多不超过6个月,每月2000欧元生活补助。法国另有一些地方针对性资助项目,如施密特青年项目每年资助法、德、瑞士三国各10名青年译者赴另两国出版社实习3个月;LaVillaGillet旅居项目每年资助美国或英国各2~4名译者旅居法国4~6周。

法国外交部2010年开设“翻译者制造计划”。该计划由法国文学翻译国际学院承办,全年开设多期讲习班,每期为3名外国学员和3名法国学员提供为期10周的培训、2500欧元生活补助及其他必要费用。

2.设置翻译奖项

为更好促进法国图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法国与美国相关机构合作,设置多个奖项。影响力较大的有两项。一是法美基金翻译奖。该奖项1986年由法美基金会与弗劳伦斯基金会共同设置,每年选出最佳法国小说及非小说文学作品英译本各5项,每项奖金1万美元。二是法国之声奖。该奖项2006年由法国外交部相关文化部门与美国笔会翻译基金共同设置,对6年内出版的法国文学类图书英译本进行遴选,每个获奖项目的奖金为6000美元。

3.翻译专项补助

法国出版资助项目的地方特别项目多为翻译专项补助,如法国在英国的伯吉斯计划、在印度的泰戈尔出版资助项目等均为出版法国图书的当地出版社提供20%~30%的翻译补助。

法国国家图书中心的“向外翻译资助”项目根据翻译难度及翻译图书的价值,给予法国出版社30%~60%不等的翻译酬金补贴。

法国点面结合的翻译资助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非法语国家在法国图书出口中所占份额逐年增加,2013年达25.4%,较2009年增加了2.6个百分点;⑤二是相较于法国图书对法语国家出口额的普遍下降,非法语国家和地区对法国图书的进口额明显增长或保持稳定,如2013年,中国较上年增长31%,泰国增长98%,俄罗斯增长187.7%,英国在法国图书出口额排行榜中升至第5位,美国和德国则保持了第4和第8位;三是从翻译语言来看,2013年共有11623种法国图书被译成其他语言,其中译成英语的图书为6993种,占总量的60.2%,较上年增长5%。⑥

二、编辑/出版:资助出版与促进合作

编辑/出版环节涉及的诸多业务主要由出版社完成,因而相关受益者主要为各出版社。

1.资助版权交易

法国外交部1990年设立出版资助项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版权补贴,由下设的法国文化中心及其分布于世界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900多家分支机构具体负责,目前已有18,000种图书受益。法国出版资助项目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海外出版社进行单本书100~7500欧元的出版补贴,每年约有500种图书获得补贴,年度资助总金额约55万欧元。⑦

法国针对非洲法语国家和英语国家设立了一些特别项目。海明威补助金为尚未得到资助的潜力项目或法国之声奖落选项目提供500~6000欧元不等的资助;泰戈尔特别资助项目全额补贴法国出版社向印度转让版权的费用;北-南版权转让项目帮助非洲法语国家以与本国物价水平相当的价格得到包括法国在内的北方法语国家的图书版权。

其他在法国图书版权交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机构还有法国国家图书中心和法国国际出版总署。法国国家图书中心的“向外翻译资助”项目全额补贴法国出版社在入选项目上的版权转让费,另一个“海外空白”项目则对尚未在海外出版的、海外不方便获取的绝版重要著作提供60%的出版补助。法国国际出版总署为驻外办事处所在地出版社提供法国图书的版权服务。

在多个部门的协同努力下,法国版权出口量逐年上升。2010年法国图书版权出口量9478个,较上年增长10.1%;2011年该数值增至9664个,增幅2.0%;2012年的出口量达10798个,增幅11.7%。⑧

2.促进国内外出版社之间的交流

法国国际出版总署是促进法国出版社与海外出版社交往的主要推动力量,它所列举的各项职能几乎均与之直接相关:一是资助法国会员出版社参加各种国际图书活动,除全主题的世界性图书博览会外,还包括区域性、专题性活动;二是组织多种研讨会和培训班,其中重点区域在欧洲、非洲法语国家和地区、中东,重点主题是人文社科、艺术、文学、生活、青少和漫画;三是制作并分发多语言的主题目录、指南和时事通讯,作为“面对面”交流以外的联络通道。

3.与南方法语国家出版社深度合作

鉴于南方国家的图书市场在经济和政治上的重要战略意义,法国先后设立了优先互助基金、北-南版权转让项目、“海地100本图书计划”扶持项目,资助开办、两个南方法语图书网站,除促进南北方交流、版权转让外,还深入参与出版的各个环节,合作范围从“法国图书”拓展到“法语图书”。在这一系列举措下,法国图书在南方法语市场的收入多年来持续稳定增长,即便出口海地的图书因战争之故锐减24%,2013年法国图书在南方法语市场的整体收入仍增加了760万欧元,增幅9.3%。⑨

三、运输:规划方案,适当补贴

受法国文化部之托,创立于1974年的法国编辑出版中心负责运输补贴的管理并为出口的法国图书提供运输方面的服务。从补贴范围来看,可享受运输补贴的主体是法国的出版社或图书发行公司;可享受运输补贴的图书种类仅为盈利性新书;可享受补贴的运输方式涵盖海、陆、空三种,但仅补贴法国图书对外运输发生的费用,从外发往法国的图书、从法国本部发往海外分部的图书等不享受补贴。

此外,法国编辑出版中心的服务还包括根据进口方的要求及运输实际距离,设计图书运输最优方案;简化图书出口流程;提供高质优价的运输保险;确保最低运输价格等。

2013年,法国编辑出版中心共向外运送了978万吨图书,从运输方式来看,67.2%通过海运,26.2%通过空运,6.6%通过陆运;从运输目的地来看,34.2%运送至马格里布,27.0%至法国海外省,16.9%至非洲法语国家,7.1%至中东,6.8%至欧洲其他国家,2.4%至拉美,2.4%至亚太,1.2%至北美,2.1%至上述地方外的其他地方。⑩

另外,成立于1977年的法语图书出口中心于1990年启动“东欧计划”,对发往中欧和东欧的图书减免高至50%的运费。

四、发行:资助与培养并重

法国对图书出口的关注并未止步于“卖出去”或“运出去”,而是延展至发行环节,以提升法语图书出口与传播的有效性。

1.多样化扶持海外法语书店及书商

法国通过直接资助、资格认证、专业指导和培训等方式对海外法语书店及书商进行多样化扶持。

首先是直接资助。第一是新书店三年资助,包括基础设施、现代化办公设备、法国图书目录、员工培训等费用;第二是法国图书预订补贴,用于制作与预订图书相关的网页、主题目录、资讯通信等宣传材料;第三是书店网站开发补贴;第四是活动资助,如原著作者见面会、翻译者讲演、法国图书阅读会等。

其次是法国国家图书中心2010年启动“法语书店指南”项目,对申请加入项目的书店进行严格的资格鉴定,其意在提升海外法语书店的质量,目前已有83家海外法语书店通过鉴定。

再次是教育与培训资助。主要从事新人入行教育及有继续教育的全国书商培训学院(inFL)提供海外法语书商培训专项课程;法国外交部资助创立的法语书店国际联盟(aiLF),核心业务即为海外书店及书商提供专业指导及短期培训;法国国际出版总署的主要培训对象是南方法语国家、拉美、及欧洲的法语书商,2010年开设“法语书商在巴黎”项目,培训对象扩展至非法语国家和地区的法语书商。

2.促进法语图书公共阅读

法国外交部在南方法语国家设立“图书计划”,大力支持大学及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并将其作为法国图书的重要去处。2002年,法国在塞内加尔的eDoCDeV项目,资助该国公共阅读机构、文献中心和图书相关网络的建设;2004年,法国在尼日尔的图书计划,支持该国国家图书馆和公共阅读网的建设;2006年,法国资助黎巴嫩建立80个小规模图书馆和1个区域图书馆,向黎巴嫩赠送了近3万册图书。

法国外交部资助成立并运营的法语书商国际联盟2003年开启“图书与阅读大篷车”,每年,载着数千种法语图书的“大篷车”在南方法语国家和地区流动,为买不起书、教育水平低的贫穷地区的民众提供阅读机会。

另外,法国国家图书馆和法国公共信息图书馆还向海外的法语图书、档案、文献管理员提供教育、培训、实习等机会。为使教育、培训更具贴近性,2005年1月,e-eDoCDeV远程教育项目上线,为非洲法语国家的图书管理员提供硕士学位及“文献信息科学”专业学位教育。

3.建立网络营销平台

法国文化中心与国家图书中心共建的法国图书网上销售门户网站于2012年4月上线,年度预算约50万欧元。此外,法国文化中心还建立了两个具有数字图书馆功能的网站:Culturethèque和iFVerso。前者于2012年秋天启动,是一个包括图书、音乐、影视等多种文化形式的数字文化馆;后者已收录了7万多种法国图书及其翻译版本,涉及40多种语言。

4.补贴图书销售

外交部、文化部联合主持的“加计划”意在让南方法语国家的学生能买到便宜的学术文献,法国出版社应给予参与计划的南方法语书店大于或等于图书定价65%的折扣,而享受优惠的图书在当地的售价不应超过定价的50%。文化部对法国出版社则予以定价20%的补贴。目前,该项目受益者已从南撒哈拉沙漠的法语非洲国家扩展至海地及马达加斯加、吉布提、科摩罗等印度洋岛国。

另外,法语图书出口中心的“东欧计划”除运费减免之外,读者购买图书时还可享受60%的折扣,其中50%的折扣来源于法国出版社,10%的折扣来源于文化部。

五、反馈:建设数据库或形成研究报告

法国为图书出口产业链特别设置了反馈环节,与其他环节生成互动关系,通过建立多样化数据库,收集其他环节的信息,监测产业链自身的运行状态和各类图书市场,不仅帮助各环节对市场做出及时反应、促进环节间的协调,还为法国图书出口政策、甚至法国文化和外交战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和参考。

目前,法国图书出口方面的反馈信息主要来自图书出口数据库及相关研究活动。一是法国外交部出版资助项目下设“翻译计划”建立的翻译数据库,收录了被翻译成英、阿、中、俄、西5种语言的法国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翻译者等信息。二是法国公共数据平台(data.gouv.fr)从书名、作者、出版社、日期、图书类型、语言、地区、国家、子项目、资助编号等十个维度对1990~2013年获资助的图书信息进行了统计。三是法国权威图书专业期刊《图书周刊》(LivresHebdo)从翻译语言的角度对法国出口图书的翻译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年度报告。四是法国文化中心建立的数字图书馆Culturethèque和iFVerso收集了翻译数据,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翻译者、编辑、外国版权负责者、目录收藏机构、文化机构、书商、引进专家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绘制翻译数字地图;五是法国国际出版总署与法国出版商协会自2010年开始建立法国图书版权出口数据库,对会员出版社版权出口情况进行统计,并在此基础上推出年度报告,2013年又增加了数字版权出口情况的统计。六是负有国际市场监测和分析之责的法国国际出版总署会统计指定国家或市场的用户习惯、经济指标、日常图书获取渠道和消费水平、图书市场收入状况、出版业的业态、法国图书进口情况、法语学习场所等,并形成一些主题研究报告。七是法国编辑出版中心会对法国图书出口的运输方式、发送国家、发送吨数等信息进行统计,并形成年度报告。

综上所述,法国对图书出口有明确规划,不忽略创作、编辑/出版、运输、发行中的任一环节,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与其他环节发生互动关系的反馈环节,有利于产业链的自动优化。由是,作为世界上图书出口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法国在图书出口方面的策略、特色与经验,对我国文化外交及“图书走出去”具有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甘露,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注释:

①法国外交部.Lapromotioninternationalledulivrefran?ais[eB/oL].[2012-09-01]..

③法国编辑出版中心(LaCentraledei’edition).StatiStiQUeXpoRtLiVReS2013.[eB/oL]..

翻译专业实训报告篇7

关键词实践能力翻译教学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及国际间交流的越发频繁并纵深发展,中国需要大量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人才,担负起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重任,助推中国经济、文化建设及提升国际竞争力。进入21世纪,翻译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翻译行业和市场的极大繁荣给我国翻译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巨大的挑战。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高校,尤其翻译教师应及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深化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2]

1翻译教学现状

近年来,国内翻译教学虽受到重视,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效果仍不理想,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中,甚至外语教育界还有一些人对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翻译只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技术性转换,或片面认为学了外语就可以从事翻译工作;每年大量英语专业学生毕业,但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翻译实践能力差,不能圆满完成企事业单位宣传资料、商务信函及业务沟通洽谈等翻译工作,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刚性需求。

这其中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达不到翻译人才市场的要求,源于“教师为中心、基于文本”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翻译思维的培养,抑制或损伤了学生学习翻译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2现状分析

全球化市场对于能熟练运用某两种语言和网络技术资源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两种语言、文化间转换的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培养此类人才已成为高校外语教学的重中之重。黄友义指出,层出不穷的翻译质量问题的核心根源在于巨大的市场需求与高水平翻译人才缺乏的矛盾,确保翻译质量必须首先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庄智象指出,传统的纯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陶友兰说,仅靠教材中有限的翻译练习材料来培养、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不现实的。[3]

高校必须了解人力资源需求方,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产品”。然而,高校中“学院式”教学仍存在,与翻译行业、市场需求联系不够,教学模式沿袭传统“三部曲”(基础翻译理论讲解、翻译技巧举例、翻译练习实践),强调“译文是否忠实”,未考虑市场的真实需求,导致毕业生缺乏实际经验,不能胜任翻译工作。具体如下:

(1)教学理念过时片面,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够;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积极性不高;(2)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时间分配和内容设置不能适应教学目标要求;(3)教学方法单调(理论+译例+实践),教师过分依赖教材,以填鸭式教学、练习为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翻译能力和创新能力;(4)当前大多数学生的中文、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5)很多高校严重缺乏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合格翻译教师。

3相关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曾发挥了积极的实践指导作用,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以译品为取向”,“以教师为中心”,以翻译技巧与练习、翻译理论为核心来设计课程,强调教条主义和权威性;注重文本形式的转换训练,紧扣参考译文,忽略蕴含其中的深层文化信息;教学方式单一(教师点评、学生聆听),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创新和复合型能力的发展,削减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其主体地位削弱,抑制了自主实践能力,挫伤了翻译兴趣与信心,阻碍了师生与同学间的交流,无法有效积累翻译实践经验。为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尝试其他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教学:

(1)“人本主义”教学模式,“学生为中心”:激发每位学生天赋的学习潜能;教材须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实现他的生活目的;建构学习活动环境,尽可能为每位学生提供展现其优点的机会;学生主动学习、检讨、改进自己,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力。

(2)“竞合探究”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发现说”和合作学习理论,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授课内容为基础、师生协作为动力,激发学生竞争潜能和协作精神,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3)“批评式”教学模式,以系统的翻译练习和讨论,帮助、引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练习,以掌握翻译方法,培养正确评价译文的能力和对译文和读者负责的意识。

(4)“情境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类似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发生。

(5)“多维信息输入”教学模式以形象多维的信息源强化信息刺激,激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4]

(6)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倡“教师指导、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翻译知识与技巧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翻译教学是训练学生分析、解决翻译实践问题的能力;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提高其翻译实践能力。

(7)有声思维教学模式,关注翻译思维过程和学生主体,激发学生翻译学习兴趣,开展师生“互动式”、“建设性”的课堂教学,提高应用文体翻译实践能力。[5]

(8)pBL模式,“问题为导向”,强调自主性、真实情境、小组协作、知识交叉学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

(9)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翻译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突出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中心地位,强调互动和实践,有机结合翻译理论、技巧讲解与针对性实践训练,强化对翻译技巧的掌握运用。[7]

(10)“交互式”教学模式综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快捷地传授给学生,通过师生、学生间多维、全面、深入的积极交互,激发教学潜力,提高学生翻译实践水平。[8]

4新时期市场需求分析

翻译能力是大学生英语学习和语言输出能力的直接体现,是衡量其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指标。日益精准专业的翻译市场越发要求翻译人员具备多元的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语言、文本分析、语言转换、翻译策略、双语文化、专业英语和翻译工具应用等多项能力。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细化评估,有针对性、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信息时代要求译员熟知两种语言的使用、懂得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和文本处理技术、具备网络资源检索能力及项目管理理念,F代翻译教学必须吸纳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应包括:熟悉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有关的理论知识、技术支持平台、语言服务行业新标准及翻译项目的操作流程,具备独立建立和管理语料库的能力。[9]

5翻译教学改进策略

翻译教学旨在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翻译技巧和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为将来的翻译需求奠定基础,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高其翻译实践能力。课程教学应紧紧围绕实践能力培养,坚持应用、实用、够用、好用,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在全球化时代,翻译教学应紧跟翻译行业的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模式,采用以时新性、实用性、实践性为特点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质、语言能力、翻译水平、行业素养和岗位核心竞争力,培养具有合作、思辨、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人才。

我们必须构建多元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新模式,如“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任务型”(或订单式教学)、“项目式”(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工作坊式”等教学模式(学生为中心、翻译过程为导向),[10]实行开放式翻译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思维,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创造实践条件,充分利用翻译市场,有针对地、系统地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以及外向型翻译人才。具体改进策略如下:

(1)选用或重新编写翻译教材,教学内容包括词汇/短语、句子、段落、篇章,涉及汉英语言习惯、常用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综合利用多种资源和理念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课程涵盖英译汉和汉译英、兼顾笔译和口译,增加课时,课内教学与课外翻译实践紧密结合;应用现代手段,模拟外事活动,进行情景模式教学,提供课程资源和资料,为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创造条件。构建提高翻译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平台,建立内容全面、材料新颖的翻译语料库,并对教学材料进行难度分级。[11]

(2)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教学重心落实在学生的“学”上;尊重学生的情感、尊严和遵循层次性原则,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问题情境和丰富多彩的交互活动,构建“交互式课堂+网络交互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灵活应用框架式或实践式教学法,帮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针对不同的章节和教学要求,选取和布置相应难度的课外翻译实践材料,帮助学生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及合理运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

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模式设置翻译教学,将经贸、旅游、饮食、合同、广告等众多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入翻译实践中,提升综合应用英语能力,引导进行合作交流,感悟中西文化差异、学会包容与融合,培养其终身学习理念,使学生适应能力强,工作上手快。

立足pBL教学模式,建立项目式的真实学习情境,选择如项目实例、新闻报道、声像资料、调研报告等真实案例,帮助学生在参与解决问题实践中,发展其认知、沟通、思辨、合作能力。[12]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能力,完善教学单元模块设计:基础知识模块(基本原则、标准和市场现状及前景)、技巧模块(词汇和短语、句子、语篇、文化)、理论模块(英汉对比、功能翻译理论)、工具模块(词典和网络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应用模块(字幕、公示语、新闻、商贸、法律、科技、旅游、饮食翻译等)。教师还可根据高校特色和专业特点对技巧模块、应用模块的内容进行调换和增删,使课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尝试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笔、口译一体化教学模式,适度拓展口译练习的材料类型,提高文化、文学、艺术等材料的比重,并强化对专业领域、专门词汇的理解与应用效果;遵循复合操练、双向转换、时代性与经典型原则,编写口译教材,使笔译材料与口译材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13]

(3)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英汉双语的语言、文化,鼓励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培养创新能力,了解和掌握深厚的翻译知识;指导开展各种层次的翻译竞赛活动或完成部分翻译项目,如国际性的展览会、贸易洽谈会,或成立翻译公司/中心;引导学生广泛阅读高质量的英文材料,拓展知识视野,锻炼双语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团队协作、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传授学生现代信息社会翻译人员所需的高效的翻译手段,引导学生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完成翻译任务,向学生介绍中国译典、金山词霸、爱词霸、有道和谷歌等网络字典和搜索引擎、以及trados、transStar、雅信Cat等翻译软件,指导学生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东方翻译》等资源获取有用信息,查找、阅读平行文本,掌握各类翻译文本的特征,提高翻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14]

(4)高校转变观念,从资金投入、师资培养、教学考核等方面支持教学改革,对翻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安排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参加学术会议和学习考察,鼓励参加Cat技术培训和参与翻译项目,提高教学质量;开设《大学语文》系列课程,举行汉语诗词朗诵会/赏析活动、百科知识竞赛,推荐优秀的中文书目,引导学生扩宽知识面、提高中文素养。

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从口译/笔译专业技能、理论修养、百科知识、创新意识、现代教学手段等方面着手充实、提升自己,引导学生掌握笔译技巧、准确运用语言、培养跨文化交际的国际视野,强化对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方高校,尤其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本校、本地区及至周边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设置专业与课程,构建系统多元和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指导的翻译教学,积极推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改革,实现第一与第二课堂、学校与企业、学业与职业成长“三结合”,改进翻译教学。

6结语

翻译教学应是师生、学生间精神契合、平等交流、自由对话的过程,教师应重视翻译的主体间性,采用“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消解教师和标准译文的权威性,鼓励参与分析、讨论与协商,建立平等的主体间对话关系和师生间深厚的情感关系,在潜移默化和互动反馈中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翻译理念和技巧,提高翻译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力。[15]

翻译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参与课堂机会的多少和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效果上。翻译教学应基于市场和就业需求,实行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尝试“阅读+翻译”,引导学生去对照阅读、译文赏析、小组讨论,“以译促读、以读带译”,培养跨文化意识和处理不同信息、交际功能的文本能力;指导学生完成大量系统的翻译实践,提高翻译实践及综合应用能力。

“翻译工作坊式”教学模式符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翻译教学的改革方向,顺应全球化对职业化翻译人才的需求趋势,值得推广应用。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采用定单式培养、师资合作、项目合作、实习基地、共建实验室、商讨课程设置等合作形式。[16]

参考文献

[1]王正.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课程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3.5.

[2]罗选民.大学翻译教学测试改革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8.1.

[3]刘晓东.基于市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6.

[4]朱山军.关于专业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5.

[5]王晨婕.有声思维翻译教学模式探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

[6]袁翔华.翻译专业本科教学pBL模式的可行性与实践探索[J].宜春学院学报,2015.2.

[7]宋平锋.浅谈“翻译工作坊式”翻译实践教学模式[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

[8]顾建敏.论网络多媒体环境下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9]钱阳.基于Cat技术的专业翻译人才培养[J].邢台学院学报,2015.4.

[10]杨雄琨.基于能力培养的多元化翻译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2.7.

[11]黄晓佳,鲍川运.交替传译教学材料难度分级探析[J].中国翻译,2016.1.

[12]袁翔华.翻译专业本科教学pBL模式的可行性与实践探索[J].宜春学院学报,2015.2.

[13]张威,王克非.口笔译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6.

[14]吴萍.网络环境下“作坊式”翻译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7.

翻译专业实训报告篇8

关键词:口译;公文套语;英语;场合;礼仪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189-02

引言

加入世贸以后,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国际间的经济、文化、科技、学术、体育赛事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日益扩大。口译作为增进了解、加强交流的桥梁,重要性日益突出。中国北京奥运会使国内对于体育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国际交流、外宾接待、新闻媒介等均对高级口译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这样的大型比赛中,大学本科生占了志愿者很大的比例

国内对于英语高级口译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绝大多数是关于经济、金融、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对大型体育赛事方面的口译研究出现了些许空缺。体育经济为我国带来的大发展已被世人共知,但国内目前对于体育翻译方面的研究重点在于大型体育俱乐部的体育翻译调查研究,而缺乏基础教育的渗透和养成。

“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语言类志愿者翻译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着赛事的成败的因素之一。”国际大体联监委会主席乌尔普如是说。尽管国内体育赛事接二连三地成功申办,但是国内对于体育英语翻译的培养仅限于北京体育大学和一些体育专业院校,而许多学校学生体育专业知识过硬但英语基础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却难以跟得上国内体育界的发展。同时,开设翻译课程的英语专业本科生们又因为缺乏实战的战场而不能把英语翻译应用和英语语言沟通能力与相关行业(为体育赛事)相结合,导致这方面的研究空白。因此,应当深入研究,把英语专业与行业需要结合起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以适应我国全方位、高层次、多领域的对外格局的需要,以自己的语言能力为国家对外交流作出贡献。

一、口译人员的礼仪、心态以及准备工作的必要性

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所有的外语类志愿者,均精选自黑龙江省各大高校的外语专业。学生在本科生阶段,虽然对于本专业的精读、泛读、文学等课程了如指掌,但是对于在外交场合下的口译工作却是鲜有接触。而在正常的外语授课过程中,虽有涉及英美文化,但是毕竟不同于正规场合下的外事接待。在大冬会进入倒计时前,所有外联部的外语志愿者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二学区进行了由黑龙江省外事办相关口译、接待人员讲授的包括接机前准备、迎送外宾、行李登记、车辆安排、注册入住、交往禁忌等赛前培训,对所有可能预见的情况进行预案和分析,做出了翔实的人员接送安排计划表,并且由已经经历过国际大体联三大会议的志愿者进行亲身讲解,为新招募的随员志愿者们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例如,在接机工作中,有如下程序:接机前一天,同接待部确认机场要客室落实情况。出发前确认航班抵达准确时间。至少在飞机抵达前20分钟到达机场。进入“到达贵宾室”后,同贵宾室工作人员再次确认航班抵达时间,告其迎接的要客的团组名称和航班号,后同本组负责人在贵宾室等待。待贵宾从廊桥出来后,举起接机牌示意,向外宾介绍负责人身份,确认行李件数,后向机场工作人员交出行李签,待全部外宾上车后,确认外宾人数和行李件数无误后,出发前往宾馆,同时通知外联部设在宾馆的负责人。作为在校大学生,在这种国际性的活动中,经过外事培训,便可充当一名临时的“外交人员”,为以后与外宾的接触作好铺垫。

二、口译陪同人员的“套语”使用的必要性

从外宾来到哈尔滨伊始,高校志愿者就要对外宾进行全程的口译陪同。为了使大学生随员能够尽快适应“外交任务”,大冬会外联部编写了《外事接待礼仪手册》及《语言服务手册》,内有大冬会常用知识、英文冬季体育用语、随员日常接待用语等,以利于赛会陪同翻译工作,从而保证外宾顺利参会。作者自大冬会进入筹备阶段起一直在外联部进行笔译及外宾陪同口译工作。在工作期间,亲身受益于外联部银扫尘副部长教授的方法。为了使志愿者尽快适应,外联部每天都会下发英语学习资料,尽量把本科生的专业与体育赛事结合起来。外语志愿者初到外联部,在第一个星期里会学习一些与大冬会相关的国际惯例及文件,以对大冬会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作者进入外联部的第一份学习资料就是大冬会的进度陈述报告。其他文件如:minimumSpecifications(举办国际大体联赛事最低要求)、StatutesandinternalRegulations(国际大体联章程和内部条例)、RegulationsforFiSUevents(国际大体联赛事规章)、attributionContract(主办城市合同)、GuidanceforsubmittingacandidaturetoorganizeaUniversiade(申办大运会指导)等。

除了文件学习,外语志愿者还要根据赛会需要学习“外交术语”,把自己真正置身于“外交人员”行列,在和外宾交往中改掉“学生腔”。在涉外中需要掌握的“行政词汇”,需要中高级口译的规范用词,例如Givethefloorto(请…发言);itisagreatpleasureformeto(我很荣幸…);Relevantissues(相关问题)。“学生腔”中的“重视”会用payattentionto,而官方正式用语会表示为“attachtheimportanceto”一句搭配,差距可见一斑。当然除了一些体育赛事的规程和惯例,为了提高用词精准度,每日早上8时30分起,会由外联部银扫尘副部长亲自讲解BeijingReview(北京周报)相关文件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报告:英文版》,以把大学生随员们的“学生腔”转化为标准的政府外事英文。作者及绝大部分随员在以后的口译和英文写作中均受益匪浅。

三、口译陪同的背景知识准备的必要性

2008年2月在哈尔滨召开了国际大体联的执委、监委、医委会议。当时作者作为陪同口译之一前往机场,在机场的贵宾室稍作休息,某奥地利外宾便问:哈尔滨有多少人口?面积多大?都有什么名胜?回到外联部之后,感慨万千。所以在大冬会正式召开之前,尽快在网络上查找资料,查漏补缺,让哈尔滨的城市概况、风景名胜、大冬会的筹备工作等烂熟于胸。2009年2月18日,大冬会正式召开,作者非常荣幸担任了香港奥委会主席、亚奥理事会副会长霍震霆先生的随员,在陪同期间,霍先生问了很多关于哈尔滨的概况、大冬会的规模、场馆等问题,作者一一详解,得霍先生颔首。试想,如果随员没有这方面的准备,是一定会令贵宾质疑哈尔滨大冬会的水平的,对贵宾和自己都是一份遗憾。外联部对此也有充分准备,在《语言服务手册》中,就有一段随员在回宾馆的路上对哈尔滨概况的简介:现在,我们正沿着连接机场和哈尔滨市区的高速公路前进。这条公路的总长约25.5公里,开车大约要半个小时。哈尔滨市总面积53000平方公里,人口约950万。哈尔滨市区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attaché:now,wearedrivingalongtheexpresswayconnectingtheairportandtheCityofHarbin.thetotallengthofthisexpresswayis25.5kilometersandwillcostusaroundhalfanhourtodrivethrough.inHarbinmetropolis,thetotallandareais53thousandsquarekilometers,andthepopulationis9.52million.whileinHarbinCity,thelandareaisabout4,000squarekilometers,andthepopulationis4million.)学生随员均来自全国各地,对举办城市的了解水平不一,如果单纯有出色的口译能力而对举办城市以及相关体育项目没有确切了解,一定会令主办方的城市形象大打折扣。译员,乃是展示城市名片的一座重要的桥梁。良好的背景了解是译员和外宾进行良好沟通的重要前提。

四、体育赛事中的口译技巧运用策略

体育赛事不同于一般性大型会议,专有性名词比较多,而且如果不是体育专业的学生,仅是术语的含义都不清楚,更不用提进行口译工作了;而在校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多注重于听说读写的训练,翻译对于他们来说则具有较高的梯度性。因此,在赛前必须对外语随员进行体育口译技巧的培训。下面将简述在体育赛事中的口译技巧与应用。不同于笔译,口译需要瞬间反应与记忆,不需要句子翻译得优美,只需要传达句子的意思即可。亦可在句子中使用多种表达方法来使口译衔接顺畅,以争取时间空隙。

1.口译表达“冗余”的巧用。指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用“that”从句,延长句子,以争取反应时间。例如:在大冬会陈述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重申我们的承诺:将把哈尔滨大冬会办成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届大冬会。在现场口译中,可以翻成:wewillreiterateourpromisethattomakeHarbinwinterUniversiadeamostsplendidone.其中的that就是在口译中的过渡,一个小小的that就可以为译员节省几秒的时间。

2.口译中的同义表达的应用。在口译中应用多种同义表达,可使表达不单调不重复,可使口译游刃有余地进行。在表达“感谢”中就可以用多种表达方法:toappreciatefordoingsth;tothankfordoingsth;mygratitudegoesto;toexpressmyappreciate;toexpressmythanksto.如果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这些同义表达,无异帮助很大。

3.词组中的同义词的删减处理。在赛事中以及相关体育大会的口译中,常常涉及一些正式用语。其中多是“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比如:“关心和支持”,在口译中译作“support”即可,而非笔译中的“careandsupport”;“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可译作“enrichpeople’slife”而非”changeandenrichpeople’slife”。这也便是口译与笔译很大的不同。

4.积累词汇和“套语”的妙用。口译与体育的赛事的英语翻译相结合时,前提就是背诵一定的专业词汇。在作者参与的国际大体联三大会议中,就涉及一定的“专业用词”,下面为作者在学习实践“大冬会进展报告”中摘出的一些“体育用词”:Lay-outoftheathletes’villageofHw第24届大冬会运动员村示意图;Cit-FiSUinternationaltechnicalcommissionmeeting(国际大体联技术委员会会议);artificialrefrigerationrink(人工制冷);Competitiondataprocessingnetworksystemandtheinformationservicenetworksystem(竞赛数据处理系统和信息服务网络系统)……等。在平时的本科英语学习阶段,基本不可能涉及这些用词,因此,本科生英语志愿者快速适应体育赛会口译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学习并记牢这些专业术语。

(五)口笔译相结合。口译和笔译并不冲突。在学习国际大体联的各项规程中,作者积攒了大量的汉译英、英译汉技巧,为口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一些生涩难懂的体育规则用词则在大量的笔译过程中得到巩固和锻炼,用起来脱口而出,在口译的时候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也提升了译者的自信。

基于以上的论述,本文认为:(1)在大型体育赛事和会议翻译中,上述口译技巧使本科生能够顺利进行口译工作,在提高个人语言能力同时短时间内具有快速的适应性、应变能力。(2)上述口译技巧促进英语学习与行业技能和需要相结合,使本科生在具有很好的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具有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英语口译能力和体育赛事知识相结合)。(3)培养本科阶段掌握一定的英语政府公文写作和商务英语函件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巧莲.汉英口译实战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Researchontheapplicationskillsoninterpretationinthelarge-scalesportingeventsin

――Reflectionaboutthe24thworldUniversityGamesinHarbin

HUaChao,tianChun-yu,SUYue

(westlanguagecollege,Harbinnormal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

翻译专业实训报告篇9

论文摘要: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特点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文章以笔者所在学院商务英语专业2010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教学指导为例,探讨了毕业论文多元模式创新实践,旨在为高职文科和商科类专业的毕业论文改革提供参考。

高职教育具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已经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成为学生毕业的重要指标,但是商务英语、文秘、电子商务等文科以及商科类专业还一直采用着传统的专业论文写作的形式。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使得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的弊端

对高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表明,传统的写作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以及归纳等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社交能力等预期效果。

首先,学生重工作而轻论文写作。论文写作一般都安排在顶岗实习的学期,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期间找工作比写论文更重要。为了能顺利毕业,在关键时候,一些学生从网上截取几篇与自己专业相契合的论文,然后七拼八凑,略作加工,形成自己的论文,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学生在论文的选题方面缺乏自主创新,选题范围狭窄,思路不宽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也容易引导学生依照教师个人的专业方向选题撰写论文,而忽略了高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即使做到了论文内容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仍没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

再次,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科研论文撰写知识了解甚少,同时自身的语言基础、逻辑思维、布局构篇的能力欠佳,因此论文质量较差。这也给指导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英语论文的写作指导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为了让毕业论文写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且能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以及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笔者所在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指导进行了多元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多元化的毕业写作和设计模式创新

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因之一是认为论文写作仅仅是学校的毕业要求,与找工作和提高职业技能没有关系。如何使毕业论文写作与学生的专业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成为创新与实践的“瓶颈”。经过研究和讨论,从2010届开始,我院将过去单一的专业论文写作的模式改为了专业论文写作、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商务项目设计和商务翻译及评述多种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总结本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情况,发现选择市场调查报告和商务项目设计的学生较少,主要是因为在校期间对这两种形式的写作接触少,缺乏训练。特别是商务项目设计,虽然与工作实践联系密切,但是要求综合能力强,难度大,不是特别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而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和商务翻译及评述的写作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专业或职业工作研究报告

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广泛选择紧密结合岗位并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主题展开设计写作。比如,在某涉外公司从事秘书工作实习的学生可以就秘书的特点、要求、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现阶段仍欠缺的知识或技能等方面撰写个人论文。再如,从事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学生可以就校内所学与岗位实际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距撰写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为了防止学生将研究报告写成工作总结,我们要求学生在初稿前提交一个写作实施方案(表格形式),要求务必指出相关的职业岗位或工作职能名称、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着重于某一个方面)以及为解决问题拟定的思路和方案。写作实施方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按步骤完成写作任务。同时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提供方案样本、论文格式样本等,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该项写作的目的、形式、特点及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方案查找资料和相关理论、总结或借鉴经验,通过对相关要点的扩展、例证及归纳,就能写出一份不少于4000字的研究报告。由于研究内容是针对自己的实习岗位,不会空洞和脱离实际。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实践,找到自己原先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研究报告,继续为今后的业务工作提供借鉴,一举两得,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届毕业生写出了诸如《艺术陶瓷的发展及其对外贸易前景》、《纺织业外贸跟单员的作用》、《长沙市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就业方向》、《关于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和处理投诉》、《国际商务谈判中英语语言的运用》等与自身实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优秀论文,虽然可能在研究的系统性、结构的严谨性等方面有不足,但我们认为,这些选题和写作真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

商务翻译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之一。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应该属于一种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而这种毕业设计完全符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具体做法是:指导教师将8000单词左右的商务英语资料在学生离校实习前发给学生,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翻译完毕,翻译之后还需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困难和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完成1000字以上的方法评述。

翻译的英文资料要具有时效性和应用性,主要选自商务英语杂志和国际商务网站。为了保证每位学生所翻译的资料不会雷同,同时,保证学生的翻译有一定的质量,我们原则上要求选择该毕业设计的学生要达到大学英语6级水平,又特别安排两名具有翻译资格证的教师专门负责其资料的选用和翻译指导。112名毕业生中有近30名选择了该形式的毕业设计。绝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认真阅读、理解原文,做到了翻译文本基本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同时中文表达通顺、达意。在学生的评述中,也能就常见的翻译问题和技巧做分析和总结。通过答辩,还了解到学生为了完成设计任务,采取了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他们对商务翻译过程的艰辛以及成功带来的快乐都有了亲身体验,达到了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目的。

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形式促进了学生将相关专业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综合实践技能,促使学生在真正踏入社会前认真完成了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能力实训。我们就此进行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已经显示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但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形式对指导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对毕业论文指导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论文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还需相应地加大力度。

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力争构建一个适合高职院校语言教育类及商科类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最佳模式,使得毕业论文写作真正成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oL].(2004-04-08).

[2]姜荷梅,杜姗姗.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现状调查及改进建议[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3):36-40.

[3]曹兰.设计教学模式探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个案研究[J].科技信息,2007,(32):274-275.

[4]韦润芳.项目设计:英语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35-43.

翻译专业实训报告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一、引言

在我国"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翻译学科的发展对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师生角色、翻译文本选择、练习形式等方面分析本科翻译教学的特点,介绍德国职业教育及外语教学所采用的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完整行为模式,结合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要,探讨如何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指导翻译教学,构建理想的翻译教学模式,已达到培养能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翻译人才之目的。二、传统的翻译教学1.传统的翻译教学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语言教学,重视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知识传授,如:词汇辨析、语法技能、翻译技巧等等;以德语教学为例,多数高校选择在三年级后开设翻译课程,经过两年基础阶段的语言文化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但多数属于被动词汇,大脑当中可调动的积极词汇量少;对于语法体系虽有比较系统的了解,但尚不能自如应用;专业知识仍显不足,对于实用性文本缺乏相应专业词汇储备。对于翻译技巧及翻译理论知之甚少,加之受初级阶段教学翻译模式的影响,受缚于对比语法的视界而非认识双语文本转换机制及其功能和效果的关联。[1]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翻译教学的发展,使其成为基础教学翻译的翻版和延续,学生的翻译技能和职业素养并未得到发展和提高。2.传统翻译教学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在于所选择的翻译文本文体较为单一,缺乏实践性与实用性,如新闻报道,文学小说等。无法满足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大量外国企业进驻我国,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法律合同、商务函电、广告、使用说明书等实用文献的翻译是市场对学生提出的新的要求。3.割裂的进行翻译技巧的训练。4.授课方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严肃的课堂氛围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而言之,作为知识传授型的传统翻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过分执着于所谓的翻译方法或技巧,学生也常常对此抱有迷信,要求教师总结方法、讲授技巧,殊不知,如果不理解某一方法或技巧的使用条件、具体情境和潜在效果而盲目效仿,"法"就可能失效,"巧"也会灵光不再。[2]相比之下,加大对不同实用性篇章的整体翻译训练,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批判意识和思辨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则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三行为导向教学法

通过对传统翻译教学、翻译学科特性和市场需求的分析不难发现,传统的翻译教学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翻译人才关键,也是当下学界热议的问题。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习任务"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教学目的与市场对于翻译人才的要求相一致,符合翻译教学的基本要求,可堪利用。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学习任务,并以此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提倡"心,手,脑"并用,学习过程中达到认知,情感,和心里三者的和谐统一。[3]行为导向和任务导向作为教学法和方法论的重要概念对于外语教学可谓影响深远。早在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已提出主动学习的理念,1962年英国哲学家奥斯丁在其著作中详细论述了语言学习中的行为目的。[4]

行为导向及任务导向(task-basedteachingandlearning)包含以下方面:1.最终产品是目标,过程是途径;2.激发学习自主性;3.强调合作,相互支持,取得进步;4.过程和方法是开放性的,给出方向,但没有标准答案。

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沟通任务,要完成好这一任务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即认知、情感等能力;翻译被称作不完美的艺术,即"译无定法"和"译无最好,只有更好",符合行为导向所提出的过程和方法的开放性。四、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