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十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十篇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4:34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篇1

关键词:范式;灌输;交往

中图分类号:G631D42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46-02

范式,本是一科学哲学术语,是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Kuhn)在考察“科学革命的结构”时提出的一个专门术语――paradigm,有人将其译为“范式”,是指自然科学研究定时期内特定的学者共同体在研究特定的学科领域或某一特定的学术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取得共同认可的总体思想和思考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解释框架。本文所用或借用的“范式”概念,特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思考和诠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总体思想、基本解释框架和具体思考方法,或者表现为研究的视角。

1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概念相关表述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概念,叶德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观点、理论体系、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进行整体性改变的一种革命过程”。以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为代表性作品;后者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管理部门和一线的实际工作者所采用,主要是对在工作实际中摸索、创造出来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以工作交流的形式使之得以推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中,张耀灿、徐志远则以“学科建设取向”为题对研究范式给予了特别关注。该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取向大体上有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为基础的传统取向以及德育学和教育学取向、管理学取向、工程学取向和行为学取向。此外,在《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中,余仰涛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成果大致分为“借鉴型成果”、“经验型成果”、“政策型成果”、“比较型成果”和“功能泛化型成果”(指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属性任意扩大、功能随意增多的一类成果),并敏锐且不乏远见地提出,“借鉴型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经验型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走到了尽头;政策型思想政治工作显得理论‘底气’不足;比较型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应用;功能泛化型思想政治工作自己否定了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在笔者看来,这里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范式、学科建设取向的分析,还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的分类,实际上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一种概括。同时他又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已形成的主要范式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类:“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学范式。主要体现于中央和地方宣传系统、党校及企业、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中,其理论更多地来自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学术话语与文件话语的一体性是其重要特点;二是经典教育学范式。这是一个以教育学(尤其是德育学)为理论来源和基本体系框架、深受凯洛夫教育学影响的研究范式,其专业语汇以教育学、心理学术语为主,这也是目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导型研究范式;三是军队政治工作学范式。主要反映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之中,研究对象以军人思想政治工作为主,其理论来源主要是革命与建设发展时期党和军队领导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以及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研究成果也主要在军队及军事院校交流、传播和运用,有着与地方差异性较大的术语体系。”[3]本文所论及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大致相当于戴锐教授所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第二种“经典教育学方式”。

2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受到严峻的挑战

2.1灌输作为一种范式的存在

关于灌输教育的争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统一的过程中,已经很难把灌输经纬分明的分清是原理还是方法;它既是原理也是方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也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思想和基本解释框架;既是经验的总结也需要在实践手段中不断发展;不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也很难对其存废下结论;从更广阔的视野可以把灌输作为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范式的存在。

2.2灌输教育范式在实践中受到严重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建立以来,由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人们逐步从“差序格局”、“行政组织格局”中解放出来,社会面临着大变革,大调整。社会流动日前加快,民主与自由逐步增强;全球化和多元化使传统的思想政治灌输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沈壮海在其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提出“目前,大学生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率不超过35%”。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的挑战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不断反思的主要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我们认为除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思考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考外,更主要的是对灌输教育的思考,因为灌输教育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方式、理论思维模式、实践操作方式。

3交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范式转向

3.1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概述

我国哲学领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把交往实践作为研究的前沿。所谓交往实践是指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在主体间性原则指导下,多极主体通过改造或变革共同的中介客体产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物质活动。它是“实践”与“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交往实践观,是通过交往实践来反思和把握人类社会的观念,就是将交往实践作为理解世界历史即全球化的本性、基础和一以贯之的主线的哲学观念,其本质是一种世界历史观。

3.2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把交往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在此可以借用彭未名教授关于交往德育的相关论述“其一,交往德育是德育主体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体现和统一,从而使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具有完整的本体论意义。其二,交往德育建构起大学德育通向社会生活的桥梁,从而具有生活和实践的生存论意义。其三,交往德育是德育方法有效变革的关键,从而具有根本的方法论意义。”在此本文不论述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因为在实践中,特别是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很难经纬分明的分清,二者更多的是统一。如前所述,在彭未名的文章中已经把交往理论作为一种范式来理解。因为交往理论已经作为思考和诠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总体思想、基本解释框架和具体思考方法,或者表现为研究的视角。符合范式一般的条件规定。

4灌输教育・交往德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思考

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在实践中受到严峻的挑战和非议,也受到一些学者和专家的支持和理解;交往理论逐步作为一种范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并呈现出日受欢迎的待遇。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功能性和深刻的复杂性不是那一种单独的范式所能解决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灌输范式又需要交往范式。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分析,具体到高校,交往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理论素质、道德品质、思想素质都有更高的要求;而灌输范式更多地表现为理论的宣教,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的理论素质要求较高。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理论素质、道德品质、思想素质的不完全匹对,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的过度拔高和学生思想实际和道德品质之间的差距过大,从而导致在教育过程中“双重人格”的出现。而从交往范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减弱“双重人格”的产生。但同时,广大的一线思想教育者主体,他们在与国家和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他们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如何保证,他们遇到的现实的困惑如何解决?并且他们这些思想和观点会深深地影响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因此,我们认为单纯的灌输范式和交往范式都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一的“工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深深地依附于整个社会结构中,特别受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影响,人们的政治思想更多的来源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与党和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只有党和国家的执政人员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展好、维护好、解决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叶德明.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3

[2]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和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3]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4]金鑫、张耀灿.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再认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8.6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篇2

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专题

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找准发挥作用的着力点陆岩(6)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论析杨晓慧(8)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理念的思考和评论陈锡喜(11)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的方法论思考万美容(16)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新要求石书臣(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柳礼泉陈媛(2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和基本经验研究平章起宁静(27)

科学无神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解读刘爱莲刘心一(32)

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胡凯刘勋昌(36)

大学发展的四重理念金硕(40)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理论探析毕明生(43)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之比较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于林平(46)

论人际和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影响邬丽周先进(50)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人学化发展及取向向宇婷董娅(54)

青少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的培育研究高长玲(58)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源起余一凡(62)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视野邱琳(66)

卢梭国家论的伦理探析秦彪生(70)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初探叶方兴(73)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导向功能李仁卿(77)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的阐释陈宗章(80)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颜峰洪兴文(8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对象与方法周伟(8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述评姚迎春(91)

基于网络技术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显隐结合”教学新模式林冬月张会永程家明(93)

转换话语体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孙玉良(97)

论成人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宫敏燕李养民(101)

思想政治信息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汪晓丽(104)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思考韩新宝李文波(107)

文化消费对青少年德育的价值探讨高中建(111)

“体谅模式”理论与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体谅模式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刘会娟林岳新(114)

论生活德育的理论依据易丹妮(117)

自调节机制理论在青少年道德修养中的应用刘运喜(121)

试析加强高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徐涌金章珺(124)

高校辅导员对小概率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马学义(127)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探析王守义杜喜荣彭喜保(129)

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高爱芳高卫松(13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接受心理机制李洋孙颖(135)

团体心理训练在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中的现实性困境及其出路罗品超(138)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F00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在新时期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吴倬王铁军(1)

建国六十年来高校领导体制的演变与探索姚钦英(6)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科学方法李楠吴筱筠(9)

对青少年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思考陈万柏何英(13)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培育与引导戴钢书岳鹏杨琼(16)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胡凯杨欣(19)

促进大学城内大学生全面发展探析胡伯项黄炜(23)

理论创新功能论析倪德刚(26)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人学阐释王智慧(29)

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回顾与发展趋向探析颜素珍侯勇(33)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吴丽兵(38)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生存方式之一张轩(40)

试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社会化功能胡琦陈海燕(4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结构、目的取向和路径选择张建忠(49)

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张果(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述评李纪岩(57)

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思考修宏方冯德军(62)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涵的阐释许丽萍(6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徐曼(6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陈德祥(72)

主体间性理论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周巧生骆平(76)

试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巧实力刘晓亮王传礼(80)

以转化高校“问题学生”为路径的教育公平研究张毅(82)

网络信息化手段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困境史瑞根(8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研究曹良韬(88)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登辉张曼邹凡娜(91)

论生活的意义与德育的使命姚冬梅(94)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研究王浩代晓冬(97)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展缓慢的深层原因及对策孟宪青(100)

职业精神培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彭海(103)

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陈婷何祥林(107)

高职院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思考郝勇(110)

依托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杨威(114)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王莉娟王洋(117)

构建大学生“特殊群体”援助体系的思考金鹏林强林畅(120)

大学生法治意识及教育途径探析魏丽婷(123)

以人为本视域下新型大学师生关系问题探究杨芳孟祥瑞(126)

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潘明芸吴新平(129)

我国生命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探析——由大学生轻生引发的思考夏禹(134)

从大学新生的生命观调查看高校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以浙江省丽水市的几所高校为例陈轶(138)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自我教育机制的构建张官禄(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拓展——经济伦理视域下的阐释卢黎歌何志敏(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诸问题之我见秦在东(7)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微思林伯海李堂(11)

中国共产党在弘扬传统道德中的历史重任及其启示苏振芳(14)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缺失的原因及对策胡凯何芳(19)

苏共意识形态教育的两面背离黄永鹏(21)

国家软实力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任美慧(2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陈炳姚会彦(29)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辩证思考曾永平(31)

解构文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康永征王跃敏(34)

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维度曹清燕(37)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探析胡晶晶(40)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姜世健(43)

专题讲座为载体促进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杨勇民(47)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叙述方式的多维探讨——以《概论》课“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一节为例傅义强(50)

应对变化与挑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王艳华于卫军(5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综合施用分析胡菊华马晓春谭凤茹(5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论胡沫(59)

用疑问方法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汪晓丽葛其龙(63)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及实践途径刘佳鹤李晓兰(65)

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模式新探:“一惯两爱三点”王高贺郑礼琳(67)

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知性培养陶淑慧(69)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张治国罗建华(72)

高校网络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能及其实现李育全鲁黎黎(75)

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多维思考赵永新(79)

大学生骨干素质培养的意义、内容及途径胡新峰李威娜(81)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王琦(85)

高校共青团工作项目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吕哲峰(87)

对当前大学生道德学习的认识与思考杜野姜国玉赵军(90)

走向主体间性的网络德育胡玉辉徐栋梁(93)

儒家德育思想对学校德育的价值宋伟(96)

高校辅导员角色现状描述、评价及其归因分析戴家芳(99)

研究生班级党支部的发展规律、运行机制和目标管理夏威(103)

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实证研究李德煌(106)

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几点思考张岩青(110)

文化建设在贫困山区科学发展中的作用董睿(113)

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破坏的成因及对策陈于清陈夏英(116)

构建科学高效的基层院系工作体系邵兵尹立一苑颖(119)

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预防的“知”与“行”姚其煌李小兰(122)

信息化战争中的心理战研究与运用高鹏(126)

内地港台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任霞冯爽李征(129)

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陈正桂(131)

日本和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相似性及其启示孙淑秋宋玉忠(135)

山西大同大学(F0002)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在黑龙江省教育改革与发展暑假研讨班的典型发言(1)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高军(4)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魏潾(9)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即将召开(12)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十八个转变刘建军(13)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导论坛召开(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及世界意义张森林(20)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定位谢晓娟张家道(2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空张力研究杨放常运立(28)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评估方法论刘新庚曹关平刘邦捷(33)

红歌会:新形势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办法胡松罗国华(35)

论如何办好党校倪德刚(38)

党的几代领导人从社会化视角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宋劲松王滨(44)

民族主义思潮对当代高校教师思想影响的调查与思考岳鹏韦成功戴钢书(49)

恩格斯权威理论视角下的列宁灌输理论再认识孙迎光刘近(53)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综述卢岚(58)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性问题王习胜(62)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多元特征李昊付盛松(65)

本刊投稿注意事项(6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及其有效运用朱湘虹宋元林(69)

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原则张云莲(74)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问题张建荣(77)

对六个“为什么”的深层解读——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角度贾丽民(81)

本刊投稿注意事项(85)

苏共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失败原因探析李晓辉(86)

怎样回答钱学森先生之问——论大学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逻辑思路陈卓(90)

把握“意识形态性”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张卫良(9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王岚(96)

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目标与模式上官莉娜王仕玉(9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王晓春李群山(1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和谐社会建设杨蓓(106)

“90后”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现状研究及其启示王丽君(109)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解读郭英敏闵仕君(112)

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李本松(117)

论苏格拉底的德育范式及其当代德育意义杨现勇(120)

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要特点吴克明李扬(124)

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和对策研究——以大连市大学生学风调查为基础刘莉黄佳慧刘晓琳(126)

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根本出路:“输血型”向“造血型”资助模式的转变梁军何丽萍(129)

高校学生团体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莫华张宝铸(132)

经济类院校学风建设的系统性构建郭金丰(135)

大学生压力应对动态模型法研究郝建山王维芳(138)

哈尔滨理工大学(F0002)

哈尔滨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倒计时100天启动仪式(i0001)

学校领导走访各地校友会(i000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梅荣政王飞霞(1)

教育细化管理细致服务细心——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徐建军陈迎明欧旭理(8)

大学生健康恋爱观的培养与和谐校园的构建陈文斌满丰(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佘双好田贵华(15)

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研究述评戴钢书肖永梅(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理顺几种关系钱广荣(24)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薛忠义(27)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于林平(30)

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杨娜(34)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邱杰(37)

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其娟(40)

关于“以服务人民为荣”的理论探讨张寿(44)

龙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探讨张国启(48)

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特征研究王增国高世杰(51)

西欧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探析侯勇颜素珍(55)

变危机为契机——论公共危机对道德建设的影响赵清文(5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创新维度孙豫峰(61)

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美学的借鉴刘国红周静(65)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交往特征及启示赵凯(6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树立教学生态观张慧卿(7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蔡勤禹刘莲张岳红(73)

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有效性研究欧阳永忠区瑞珍(76)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于海波(80)

对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王光森(8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应对论——着眼于地方党政对地方高校之责任戴春平(87)

略论高校德育环境的三个主要层次周先进(91)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讨陈建华高明(95)

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姚冬梅(98)

论榜样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实现机制姜建蓉(102)

大学理念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制导作用刘涛(106)

辅导员工作中角色关系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杨建义(109)

发展性辅导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王保义(112)

英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启示孙立军(115)

论高校青年教师的素质培养何晓华(119)

农村人文贫困探析孙岩王雅文(122)

在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考毕海燕(126)

军政训练应着重培养国防生“五种能力”王刘玉(129)

应对价值取向多元化挑战构建军校学员的核心价值观曾令勋孙志民郭颖(131)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选题;研究生

作者简介:王长坤(1970-),男,陕西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副教授;闫颖(1987-),女,陕西户县人,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陕西 西安 71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BY29)、西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GY091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92-02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研究生学习思考的产物,也是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开端,不仅代表了研究生导师研究的方向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所在学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一个好的论文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笔者综合分析了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2008~2011届的学位论文选题情况,以供后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时参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置和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大讨论,1987年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1988年又被列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设立在师范类高校,近年来随着高校的综合化发展,许多理工科院校也设立了此专业。

1993年10月8日国家教委颁布并实施了《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其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人们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总的规格要求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原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有相当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面,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必备的各种技能,体魄健全,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级专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1]

鉴于上述培养规格要求的多样化,各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设置上几乎没有两所是相同的。如201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华中师范大学的方向为:01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02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03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04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0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西安理工大学方向为:01道德与法律教育研究,02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03中西德育比较研究,04组织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方面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紧密相关,同时也反映了此专业在方向设置上的多样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原则和要求

作为文科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上应注意如下原则:

第一,学术性。学术性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区别于本科论文或是一般论文最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位论文选题必须具有学术前沿性及理论和实践意义,即必须突出新意(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

第二,方向性。就是要认清自己专业方向所在,不能偏离学科的专业方向。选题应在本学科专业的范围内,如偏离了学科方向就不适合拿本学科的学位。

第三,结合性。自己的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相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将研究生的兴趣、研究思路与导师的思路、观点和学说结合起来,通过反复讨论和论证,往往能产生创新性课题,容易取得新成果。[2]再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翔实的实践资料是支撑选题观点的最有利武器。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来说,还有它的特殊要求。这就是学位论文选题不应偏离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重视学位论文选题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同时还要注意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传统和经验。

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生专业设立于2005年,2008年为第一届毕业生。经CnKi搜索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论文共72篇,这里主要选取其中专业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10篇(见表1)。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从以上选题来看,好的选题主要在于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主题,如“德育实效性方法论及路径研究”、“延安红色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形成动因研究”等,不好的选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没有体现问题意识,学术性不强。研究生学位论文最大的功能在于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能给后人以什么样的启示。如2007届的选题“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的演进”,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几代领导人的发展观,未能深入分析之间的关系和内在的逻辑,问题意识不鲜明。2008级的“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研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新意。

(2)方向性不明确。如“《论语》人学思想解析”,人学思想是一个偏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在专业设置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明显有一定的界限。还有2008届的选题“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选题就不太合适。

(3)选题偏大或偏小。2007级的选题“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创新研究”就比较大,而2008级的选题“陕南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以陕南某地方高校为例”则有些过小。

(4)有些论文虽然选题和立意都很好,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或材料很翔实,但是理论分析部分显得较为单薄。如2008级的选题“治理学术失范的制度伦理探析”、“大学生人生观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等选题,纯理论叙述较多,但涉及的实践材料并不多,没有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鉴于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有几点建议:

(1)选题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方向。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的管理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方面展开选题,这样就保证了选题的专业方向。如“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研究”、“延安红色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选题就紧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方向。

(2)选题应大小适合。大量事实表明,对于刚刚开始从事理论研究的研究生来讲,由于知识储备特别是社会阅历的局限,研究大题目、撰写大文章常常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很容易导致眼高手低、大题小做、无的放矢、空洞无物等不良现象,这对于人文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极为不利。[3]

(3)要有问题意识。论文选题主要针对的是什么问题、前人到现在为止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还存在哪些不足、选题主要针对的是哪一点、有哪些创新和突破,这些都是问题意识的体现。

(4)选题应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建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除了运用图书馆、网络资源之外,还要经常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理论教育》等比较专业的杂志;还有杂志类的《半月谈》、《望》、《求是》及报纸类的《中国青年报》等都比较好,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视野。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注意对学科专业方向的把握,体现问题意识,一定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领域内,但绝不能忽视其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导向的根本政治标准以及以全体民众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的社会标准,[4]达到以上要求的就是比较成功的选题。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10.

[2]刘润进,陈玉珍,宋希云.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28-31.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篇4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一、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高职院校处于高等教育较低层次而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主流是好的。然而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的迅速扩展,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危机,个人的价值取向开始趋向追逐功利主义。他们的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危机加重。高职院校学生开始追求个性自由与开放,对社会需求国家号召和集体利益较少考虑;有人追求享受玩乐,花钱大手大脚;部分学生自由散漫,不遵守公共秩序,较少顾及周围环境。更严重的是甚至有学生考试作弊,弄虚作假,完全把诚信抛之脑后。虽然这些现象是少数的,可这些问题也不可忽视。探索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看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运用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及统计分析等方式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比较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关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总体状况

当前,国内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总体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

1.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陶成玉老师认为,与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相类似,总的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好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他们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对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在生活学习中,他们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长愿望强烈。

2.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朱冬英认为,高职大学生思想面貌健康、政治态度积极向上。大多数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希望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绝大多数学生具有社会公德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学习态度积极端正,大多数学生能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自身实际动手能力、交往能力。

3.河北农大水产学院张国霞老师认为,大多数青年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和国家的发展抱有很大的希望和信心。道德方面青年学生崇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道德风尚。在纪律方面绝大多数同学对学校规章制度能够自觉遵守。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很高,计划参加专升本考试、考研的学生也很多。

4.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孙菲认为,绝大多数高职生思想进步,普遍认同我国目前的政治制度,生活态度积极向上。

(二)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面临的问题

当前,国内的一些专家与学者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并对一些重要的领域给予了科学的归纳:

1.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刘春媚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缺乏认识,对敏感的社会问题缺乏理性客观的认识,容易受网络及媒介的影响,逐渐造成社会意识越来越淡漠。

2.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孙菲认为,一些同学因未能上名牌大学,感到失落无奈,心理落差较大,产生混日子的想法,不专心于学业。少数同学的价值观取向为生活的舒适、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社会地位的高低。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对大学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善,恋爱受挫,就业压力,甚至包括社团应聘及班干、学生会干部竞选的失败都会给某些学生以心理上的打击。

3.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老师邓剑虹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以人为本的理念领会贯彻不够,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有限,以理服人不够,以情动人不够,有效的教学方法研究和应用不够等。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方面,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指导作用。

4.延边大学副教授李红军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试压力小,其考核方式让学生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彻底放松。

5.宜春学院的涂平荣、涂子为老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失效的表现主要有考核的定位失误、功能片面、目的扭曲、形式陈旧、内容机械、构成欠妥、管理滞后。

(三)改进和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湖南师范大学的冀学锋、唐淑萍认为,创新方法,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传统的说教、灌输的方法向科学、多样、丰富的方式转变,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的王永灿、郑延龙、杨柳老师认为,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将理论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够掌握理论,又能够学会做人。在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要求:概念通俗化;理论本质化;理论现实化。

3.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老师邓剑虹认为,应通过发挥教学中教书、管理、育人三功能的作用,把握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选好教学切入点等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采用多媒体、网络载体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教学,增强感染力和互动性。

4..陈锡德副教授认为,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让学生当主角;教学内容要广泛、生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苏州大学倪琳妍老师认为,通过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提高课堂授课的时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愿意听、愿意学、愿意去实践的一门课程。

6.广东白云学院张春秋老师认为,应该开辟社会大课堂,增加社会实践教育,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7.宜春学院的涂平荣、涂子为老师认为,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方面要端正考核态度,完善考核制度,最终杜绝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完善考核机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建立闭卷、开卷、口试、课程论文、课堂提问、作业、社会调查等形式相互结合的开放式、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机制。

三、结论

(一)研究中值得肯定的方面

这项研究中最值得肯定的方面就是我们已经意识到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和作用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把课程知识在社会活动中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在实践中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得以升华。因而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也意识到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的重要性。

(二)研究中的不足

这项研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还没有找到社会实践活动具体的实施策略。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没有找到恰当的方法让学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三)研究展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其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其教学效果和最终实现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该根据各高职院校的实际建立各具特色的实践基地,提高社会实践教学效果。同时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张小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吴任慰.论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中的运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6]王小元,秦秀清.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

[7]楚静.社会实践是高校“两课”教学的有效形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8]连建新.解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育论坛,2006(11).

[9]顾晓峰.增强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时效性的切入点[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

[10]田浩.开拓创新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11]王斌,刘晓雄.以学生为本统筹高校“两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4).

[12]李红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13]涂平荣,涂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的实效性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2009(1).

[14]张春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研究与对策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5(1).

[15]刘春媚.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状况及改进意见[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16]孙菲.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及分析[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17]陶成玉.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状况的特点及对策分析[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18]朱冬英.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及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19]张国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状况浅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3卷第2期.

[20]邓剑虹.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思考[J].世纪桥,2010(05).

[21]陈锡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新探[J].辽宁高职学报,1993(4).

[22]冀学锋,唐淑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8).

[23]倪琳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景德镇高专学报,第25卷第2期.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篇5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可视化知识图谱(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1994-2015年收录的365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相关论文数据进行转换、分析和制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呈现如下特点:从内容上看,逐渐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思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等聚类的研究热点;从时间上看,以2007、2013年为节点将研究划分为萌发期、爆发期和涌现期三个阶段;从类型上看,逐渐形成了以“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关键词命名的渐增型热点和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关键词命名的稳增型热点。深入分析研究内容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前沿将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内涵阐释、拓宽研究视域、丰富话语战略实现路径、优化元研究方式。

 

关键词:话语体系;话语权;热点;前沿趋势;知识图谱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61-06

 

 

 

 

 

 

 

话语问题的研究始于文学或语言学中的意识形态问题,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因此,客观、全面地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科学计量分析和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客观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与前沿,不仅为研究提供了客观、直观的研究成果,而且也为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前沿问题提供参考。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开发,它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co-citationanalysis)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pFnet)等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算,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1]这是“一款具有关键词分析、作者被引分析、文献被引分析等功能的应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现实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软件,适用于寻找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紧张和当前的研究热点、前沿及对应的知识基础。”[2]关键词不仅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论文的精华,是作者对文章主旨的凝练和概括,能够敏锐、客观、有效地反映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3]词频跳变算法为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分析提供了可能,“该算法主要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将那些频次变化率高、词频增长速度快的‘突显词’(burstterm)从大量的题录的常用词中监测出来,用词频的变动趋势,而不仅仅是词频的高低,来分析科学的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4]。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题进行检索,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绘制出关键词贡献知识图谱,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为该研究提供可靠地数据支持,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条件:篇名(模糊)=思想政治话语/意识形态话语/核心价值话语/德育话语,时间=不限-2015年”为检索式,并且经过学科类别进行精炼和筛选,得到有效的文献365篇。其中,时间起始设置为不限,但检索后发现研究1994年为起始;有效数据的筛选首先通过二次检索的专业选项进行过滤,再通过查看文献的内容,去除编者按、新闻报道、会议通知、重复文献等而后得出有效文献。检索结果以Refworks格式导出、命名、保存。经由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初步进行数据拆分为逐个文献保存后,得到分析数据365个。在CiteSpace软件中建立新项目,设置阈值如下:时间跨度为1994-2015年,时间分区是2年,术语选择为突显术语,节点类型选择为关键词,选择标准设置为top30,生成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得到了317个关键词网络节点、611条关键词间连线(图1)。

由图1可以看出,1994-2015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共形成了53个主要聚类,且形成了以“合法性”(《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2009)、“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改革叹息》,2010)、“鲁迅精神”(《三次鲁迅诞辰纪念活动与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型》,2005)等7个聚类,这7个聚类有形成了以“意识形态”为强热点的聚类集合(图1右侧)。通过关键词出现频次排序可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关键词以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话语霸权等为主,不仅出现频次高,且形成了较高的中心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分布

研究热点是某一时期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文献共同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5]“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可以代表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6]CiteSpace软件把研究领域概念化成研究热点和知识基础间的映射函数,在这个映射函数中包括三个核心概念:突变性探测、中间中心性和异质网络,可用于识别研究热点的本质,标注研究领域,及时识别新趋势和突变。基于此,我们从内容、时间、类型三个维度上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分布。

 

1.内容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

通过CiteSpace软件自动抽取产生的聚类标识可以选择具体化、具有实义的名词性短语,经由对数似然率运行,形成了的图谱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领域的热点,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以“关键词(Keyword)”为网络节点,运行生成了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每个圆形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的大小是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叠加而表现的,表明其为研究的热点程度。据表1可知,结合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中介中心性和初始年份,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领域影响力较高的关键词,结合软件自动生成的报告,我们发现每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前30位的成果共形成了311个节点,53个主要聚类,其中有7个聚类较为突出,并直接指明了该领域内影响力较高的关键词依次是: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识形态话语、话语霸权、主流意识形态。这些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就反应了学者们所关注的重心和研究倾向,亦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问题。

综合考察图谱中的关键词节点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以国家意识形态和话语权问题为主,表明话语权问题是话语研究的核心;而研究趋向仍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社会功能为主流,却也出现了一些转向——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转变,即李宪伦等人尝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的思路,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为关注话语问题。此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成为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

2.时间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

根据CiteSpace软件进行突变性探测,进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突发起始时间和突发强度,进而判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发展脉络。首先将数据的阀值c(最低被引次数)、cc(共被引次数)、ccv(共引系数)分别设置为(1,1,30)、(2,2,30)、(2,2,30)进行运算,得到135个关键词节点,254条关键词连线,网络密度(density)为0.0281。为了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时间分布,对突发性参数进行调整,发现了该研究的前30个关键词中出现了一个最强烈的引文脉冲(strongestcitationbursts)——聚类#1“思想政治教育”,该聚类初始文献产生与1994年,引文最强烈期在2007-2013年,引文强度为6.7453。

通过图2,我们可以发现2007年和2013年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年发文量的拐点,据此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分为1994-2006年、2007-2013年、2014年至今三个时间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4-2006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成果初始阶段。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着“意识形态话语”、“政治意识形态”、“话语霸权”、“话语权”等标签词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数似然率算法(LLR)标签词检验发现话语策略、话语权、话语霸权、(国家)意识形态(变革)、话语、话语体系等中介中心性较高的节点名称。可见,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主要和意识形态变革、国家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与话语权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但是从突现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仍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研究领域多于文学与意识形态话语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较少、相关性不强、研究范围不广泛,且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程度不高,话语问题仍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准备阶段。而意识形态话语问题的研究仍在文学领域研究较多。

第二阶段是2007-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德育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国家话语权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常规属性的研究。从可视化图中的数据显示,在这7年期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形成了39个聚类,较为突出的聚类有4个,且中心性较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中心线强度分别为0.55和0.35,形成的主要聚类相互关联和交织,形成了较为集中的趋势,同时周边有众多小聚类,为主要聚类的补充和丰富。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研究已经逐渐形成了主要方向,已成为初具学科特色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不断拓展。从突发性检测结果(表3)发现,话语研究虽然较为分散,但经过2007-2011年的凝练,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四个突显主题,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进入蛰伏期。而从作者信息聚类分析,这一阶段形成了以李宪伦为主、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构建探研”产出研究成果23篇,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成果,夯实了研究基础。理性反思和分析研究成果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视角从不明确逐渐走向清晰,研究方向从较为分散走向多样,研究主题从多样走向统一。这一阶段的研究初具规模,虽未能形成较为稳定的范式,却对核心概念、研究方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第三个阶段是2014年至今,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热点较为突出,“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中介中心性较高,并且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建设”为主的9个聚类。从中介中心性、聚类数量聚类间的交互程度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通过表4,我们检验这一结论,“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等关键词在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上较为突出,超过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权)、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权)已成为研究热点。同时,这一平稳发展预示着“涌现期”的到来。

3.研究类型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趋向

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中介中心性、突现率以及时间分布等综合考察,可以列出四类具有代表性的热点,分别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而根据高频次关键词的引文历史(Citationhistory)分析功能生成的热点的被引历史路线图(图4)的比较来看,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渐增型热点,包括话语权(图4-1)和意识形态(图4-2)。从节点“话语权”的共现文献来看,共出现了68篇文献,内容主要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等内容。“话语权”具有话语权利或话语权力两种意蕴。作为政治权利来说,话语权是指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即个人与社会组织争取话语权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的言语能够被认可和听从,更多地是为了争取自身的地位与权益。作为一种观点和理论的影响力来讲,话语权则是指这种观点和理论所能影响和左右他人思想、被他人所认可并遵行的能力。[8]而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西方在话语权争夺的核心问题。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策划者们通过显性、隐性的方式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主张、生活方式,形成了强大的话语攻势,运用话语权来影响彼此的意识形态。现代意义的“话语权”不仅仅是说话和发言的资格,而主要是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因此,话语权的研究也就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主要趋势,更说明了“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趋势。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革本质上,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效能,即有效掌控社会意识形态的话语权。[9]

第二类是稳增型热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图4-3)和“马克思主义”(图4-4)。话语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较为新颖的方向,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7]的提出而日渐发展的,从时空分布来看,仍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向。作为学科建设方向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关键词核心节点,引文历史路线是按照一定的水平上下波动,且出现了上涨的趋势。其中,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节点的引文文献突破了81次。一方面,作为现代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国际性日渐突显,不得不构建与世界交流的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实现,依赖于话语信息传递过程中,遵从话语主体的实际需要,与特定语境相契合,谋求话语双方“共识域”的扩大和融合。[10]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余年的发展,需要拓展学科发展的理论槽,需要在国际比较中突显中国话语的影响力,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2008年首次出现,凸显率(Burst)为0.05。虽然突现率较低,却是颇具潜力的研究方向,在2014-2015年中就出现了40次,而通过引文历史路径看,其研究稳健型增长,而且近两年的被引情况看,同比其他研究方向则表现出了迅猛地发展趋势。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话语研究在话语研究中将是前沿问题,这也印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纵深发展和拓深学术槽的迫切需要。

三、结论与反思

运用科学计量分析方法和可视化图谱的分析表明: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霸权、话语权、话语体系等主题展开,但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和意识形态话语问题两个方向展开。从时间上看,以2007、2013年为时间节点,将话语研究分为“萌生期”、“蛰伏期”和“涌现期”三个阶段,尤其是2011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一个波峰。从类型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热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渐增型热点,如以“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关键词命名的成果增速较快;另一类是稳增型热点,如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关键词命名的成果增速稳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稳定的研究热点,揭示了话语研究的前沿和方向。

深度审查和理性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图谱、数据和内容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中亟待突破的问题包括: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视野局限,视角内容单一、不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聚类分布和边缘文献的小聚类较少,话语研究的边缘方向发展较少,说明其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党和国家意志及政策导向特征较为明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题,尚未形成多学科交叉探索话语问题的局面。由于话语研究视野的限制,话语的权威性较强,故而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具有影响力、吸引力将是研究的努力方向。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战略的实现路径研究不够开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就是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了教育、心理、传播、哲学、伦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话语本身的内涵也不仅仅是指语言符合,更多地强调解决实践中的传播载体,学科交流、国际交流中的特定表达方式。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多是基于主观判断进行的,缺乏对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内容、话语路径的探索,更缺乏对话语研究的研究和评价。因此,话语战略实现路径研究应该具有国际视野、时代眼光和中国情怀,更应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碰撞,使话语研究既保持高势位,又要有亲和力。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系统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要素结构和生成过程的探索,不仅需要探索话语意图的生成与传播的规律,而且应充分了解话语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现实状况和真实需求,还要掌握话语传播的技术和渠道,运用教育对象乐于接受、易于认同的传播方式进行话语传播。此外,加强对话语体系的测评,客观全面地评价话语体系,及时掌握话语研究、传播和环境的的状况,提升理论支撑传播、传播深化理论的内生动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3]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9.

 

[2]丁长康,钟勇为.我国近十年课程研究热点与反思——基于CiteSpace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5(3):89-93.

 

[4]侯剑华,胡志刚.CiteSpace软件应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情报,2013(4):99-103.

 

[5]肖国芳,彭术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趋势与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15(9):78-82.

 

[6]陈仕吉.科学研究前沿探测方法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9):28-33.

 

[7]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与文本话语体系构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8]白立新.略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内涵与本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107.

 

[9]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45-51.

 

[10]向绪伟,谭琪红.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40.

 

 

[责任编辑:张俊华]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篇6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1-0072-07

理念引导行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理念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它直接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和效果。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对于教育理论系统研究和教育实践深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的研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容及其形式探讨得较多,对其价值的探讨甚少,这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发展。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涵的界定

要论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首先要弄清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什么,即要把握其内涵。而要厘清w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我们首先得解开“理念”“教育理念”神秘的面纱。

“理念”一词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那个时代,理念通常被人们称作“形相”“通型”等,并且得到了哲学家们的青睐,在哲学领域被广泛地使用开来。在西方哲学史中,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们对理念进行探索,形成了“理念是一种模型”(苏格拉底)、“理念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实体”(柏拉图)、“理念是超越经验的概念”(康德)、“理念是观念的总体”(黑格尔)等认识。抛弃其中的唯心成分,这些认识给我们当今理解理念带来了重要的启示:理念是人们意识层面的重要概念,表达的是一种思想,或者一种看法、观念。如今,理念在教育领域广泛地使用开来,但是对于“何为教育理念”这一问题的认识,学者们的观点不一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阐释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它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体现的是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李萍等: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界定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眭依凡等:三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解释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对理想教育状态的价值倾向与追求,持这种观点的有陈桂生等。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把教育理念界定为: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对于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体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种属关系来讲,属于教育理念的一种,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根据教育理念的界定,本文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界定为:人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系。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基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属于意识、精神范畴,但它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纯粹的主观意识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观察和思考而获得的反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思想观念精髓。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又将服务于实践,指导新一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使其得到检验、丰富和完善。总而言之,这种来源于实践又力求服务于实践的思想精髓,一刻也离不开现实的实践活动。

其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核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作为一种观念存在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幻想,而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如何发展更好的本质规定和终极追问,是根据现实状态描绘的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想图式和总体指向:它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手段,而是对教育过程中内容的确立、方法的选择、载体的运用等实践问题进行高度抽象而形成的认识。不仅如此,这个高度抽象和追问的过程是理性的。它经历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发展过程呈现何种规律、未来将达到何种理想境界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科学的判断、反复的推理等理性思维加工过程,最后提炼出的是简洁的、指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引领网络社会的人们人格健全、走向幸福美好的思维规定。为此,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

其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旨趣在于描绘了一种理想愿景。也即,它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达到某种状态或者某种效果的一种理想期待。这种理想的期待有两层含义:一是表达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美好的”“应然的”理想,作为观念层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对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直接反映或机械临摹,而是建立在现实实践基础之上超越了现实状况的理想图式,是依从网络社会的客观教育规律作出的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应该更美好”的理想表达:二是表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追求与现实状况是有适度张力的,它虽然是一种超越了现实状况的理想水平,但是这种理想水平并不是无法触及的,而是经过网络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如果一种教育思想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切身努力都无法达到理想期待,那么这种教育思想就无法被称为理性的、科学的认识,更不能把它作为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

其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观念体系。观念体系,即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不是单指一个理念,而是由多种认识、多种想法组成的、具有一定体系的观念总体,比如对本质的认识、规律的认识、价值原则的认识、思维范式的认识等等。此外,网络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必须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如技术的角度、主体间性的角度等。把握和审视的角度不一样,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认知状况也会不一样,由此凝练出来的思想观念也会不一样。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揭示出来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原则、思维范式等共同组成一个网状的观念体系。在这种观念体系中,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理性认识共同着力于一点,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化发展,共同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发展的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

从这以上几个层面来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内容来源具有客观性。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一种蕴含某种理性认识、理想追求的教育思维,属于观念、精神范畴,从形式上看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但是,这样一种观念不是教育者坐在书斋凭空想象得来的,它的内容来源于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发展的规律、呈现的趋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过程规律、价值表现、理想愿景的观念总体,是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对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实施准则。随着实践的深化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也会发生变化,理念的内容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这一角度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实践发展和时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客观性。

二是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理念的形成,往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这种认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实践认知的结果,即他们在科学认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实践经验和规律进行高度概括,是其认知超越于具体的、感性经验层面的存在状态。一般而言,对实践认知程度越高,理念的概括性就越高。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们智慧思维的审视和加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最后以抽象的形式、凝练的语言表达呈现在人们面前,其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另外,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总是以一种观念、一种思维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个环节,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个过程,从根本上统摄、支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观念统领性和思维支配性,在这一点上与其他具体的操作手段、操作方法相比,形式上呈现出极大的抽象性特征。

三是内容本质具有发展性。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个由理想愿景、价值规定、精神指向等内容凝练而成的、带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表达的是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期待。一方面,这种理想期待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从一种念头的产生到由少数人掌握,再由少数人掌握变成多数人认可的理念,再到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升a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和研究的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性。另一方面,这种理想期待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内容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理念的内容以及形态也将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它整体运行态势来看,都具有显著的发展性特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论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既离不开观念的理性抽象,又离不开对实践活动的考察和审视,在价值呈现方面也内在地包含了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其中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它对于理论研究的价值意蕴,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生的源头

教育工作者头脑中的一个念头或者“灵感”,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教育理论的雏形,相应的,一种教育理论的创生往往就是来源于教育者(或研究者)头脑中某一刻闪现的“灵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其基础理论的产生,也与该领域理论研究者的头脑中产生的“念头”或闪现的“灵感”密切相关。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社会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教育对象呈现的思想问题、行为问题复杂多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各种挑战,运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效果不尽人意。由此,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者们开始思考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获得实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运用什么样的载体、采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思考以及头脑中闪现的“念头”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雏形。随着实践的日益深入,思考日益成熟,人们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与上述思考问题相对应的比较完整的关于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思路和想法,然后再用系统、严密的语言把头脑中的思路和想法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虽然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但并不是玄乎得不可理解,因为外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作为知识形态存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是可以被大家认知的,也可以具化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它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问题的揭示密切相关,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思维规定,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何为根本、本质何在、理想愿景的终极追问,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化发展。具体说来,一方面,研究者们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成教育理论专题来研究,以此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如有学者通过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得出了应该从教育理念着手解决问题的观点,重点研究理念范式的转换,厘清网络社会和传统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区别所在,由此迈开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研究者们还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做理论创新的知识基础,即在了解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教育实践发展的状况结合现有的理念推出新的结论,修正或者创新原有的理论体系。如有的学者根据网络社会的环境特点、生存方式、发展趋势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际遇,提出了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树立“智库”理念。此外,还有学者基于网络人际互动的视域指出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备“技术性教育理念、主体间性理念、平等互助理念与协商对话理念”。这些研究成果是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研究对象,是对原有理念的一种创新;同时,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前发展,它们又将成为新一轮理念创新的知识基础。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工具

有学者指出:“教育知R具有‘助人创造’的功能。”意即,教育知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们进行创造性教育行为。对于教育理论工作者而言,它能够帮助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论证或创新;对于教育实践工作者而言,它能够指引教育实践者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案、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当人们用文字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达出来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则外显为教育知识,随之具有“助人创造”的工具价值。首先,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理论研究的思维航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整个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维范式、价值原则、理想愿景等认识凝练成的观念体系,它为人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引领。比如在思维范式方面,它引导人们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时,要观照网络技术环境、教育对象网络化生存方面的特点,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在价值原则方面,它引领人们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时,时刻观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对网络社会人们如何提升网络道德素质、健全人格进行价值审视:在理想愿景方面,它引导理论研究者们不断分析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为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更完善的认知发展图景,等等。其次,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理论研究的论证工具。在现实的研究工作中,奋斗目标的拟定、方法使用原则的归纳、载体适用条件的阐释等是否符合规定性,理论研究者们可以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寻找论证依据,因为它是整个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维范式、价值原则、理想愿景等认识凝练成的观念体系,是整个时代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总体指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引导着研究者们对现有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进行反复论证,对符合理念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进行深化研究,落实为实践准则,对不符合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深入分析原因并对其进行转化和创新,由此不断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工作的贡献上,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学习的对象

教育理念最初是教育者头脑中的一种念头、思维认识,但是当人们通过实践把这种认识进行理性升华,形成文字,就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使学习者清晰明了地知道“教育的本原是什么”“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什么”和“为了达到理想状态应该如何实施教育行为”等知识信息,明确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路径、理想原则、现实指向和整体规定。从这一思路出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实践工作者学习和参照的对象。从事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们,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解读繁缛的理论,但是他们又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去解答网络交往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一需求矛盾关键在于提供一种简洁明了、指向性强的理论,让实践教育工作者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知识收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来源于实践而且具有引领性和发展性,形式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正符合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理论诉求。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实践工作者们能够很快了解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想愿景,以及达到理想愿景应该遵循的思维规定和精神指向。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可以帮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更便捷地获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充电”的对象来源,也是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良方”。换言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活动之前,该信息传播活动的目标、效果都已心中有数,这个“数”就是来自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把握,它以简明扼要的信息引领着实践工作者们思考方向,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如技术教育理念,引领着教育者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典型区别,也引导着实践工作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内容表达方式、效果验证的技术方向思考。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努力的方向

这一实践价值具体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具有指引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达的是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达到某种效果的一种理想期待。一方面,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树立了教育信仰。它明确地告诉大家,只要按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规定的总体指向和思维原则进行实践,就可以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走出现实困境,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在极大程度上坚定了广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信心,使其不畏艰难朝着理想的彼岸前进。另一方面,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教育操作思路。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前提和思维规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表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效果”的同时,也清晰地告诉了教育实践工作者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为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和价值原则。根据它的思想指引和价值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可以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符合价值原则的方法、优化实践工作方案,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如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间性思维,关注不同主体、不同层级的交互关系,确立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技术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技术的表达方式展开:平等互助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与教育对象交流互动,实现“双赢”的效果:协商对话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通过协商对话来把握网民网络心理行为特征,控制网络谣言;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是教育信仰还是教育操作路线都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指引着他们向某种“理想期待”努力航行。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监控工具

要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符合理想期待,就需要对实践过程进行监控,时刻与理想期待作对照,必要时还要把理想要求具体化为行动任务,融入实践过程的相应环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正是这一过程的监控工具。所谓监控工具,具体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发挥的协调、控制的功能。这是理念的工具价值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身上的显著体现。首先,教育者可以根据它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其实质是在网络社会环境中通过系列的信息传播活动提升人们网络道德素质、健全人们网络道德人格的过程。由于环境复杂、教育对象层次差异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因素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传送、交换、加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认识偏差,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审视和把握,教育者可以及时调控偏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航线的行为,沿着正确的操作思路前进,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如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中,教育者榱舜锏侥勘昴衙獠扇∶つ可境、节点控制教育对象言行的行为。显然,这种高强度的干预方法是无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此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审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过对技术教育理念的审视可以发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管理(无论是柔性管理还是硬性管理)也是需要技术的,不仅必要,而且必需。网络教育平台的负面信息需要教育者以技术的方式进行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盲目的删除。其次,教育者可以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调控教育对象的行为。教育对象由于知识阅历、教育经历、认识水平等的差异,其行为与社会要求的不一致,特别是在信息“内爆炸”的处理方面面临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教育者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审视和把握,调整教育对象的网络信息行为。具体来说,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网络信息行为的调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意义的角度来调控,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意义制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意义的诠释,旨在通过积极的意义诠释维持信息受众积极的行为,中断信息受众消极的行为。二是从规范的角度来调控。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行硬性或者软性约束,使教育对象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一般来说,规范调控主要通过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来实现。

(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检验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篇7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03-03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1]。梅滋指出:“大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教授研究。”[2]从20世纪50年代欧美大力倡导研究性教学以来,把科学研究引入到高校教学已经成为共识。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标取向。而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必然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3]。党的十报告更是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引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也是重要突破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取得成效,关键是以理服人,提高教学内容的学理性。以理服人,需要把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放在研究性教学的设计和建构上,驱动师生双方去“研究”,把“理”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大学生成长实际的基础上。研究性教学不是告诉学生“理论是什么”,而是设计、组织、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理论是什么’”,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生成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这样的研究性教学设计才能使学生由认知理论达到认同理论,并有利于进一步形成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基于上述认识,沿着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本文从理论内容优化、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情境创设和教学考评体系重构四个方面设计和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性教学,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一定创新和借鉴。

一、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开展的先决性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内容既要体现理想性和先进性,又要体现现实性和普遍性;既要面向学科发展和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前瞻问题,又要面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庞大复杂,必须通过研究,才能凝练出有效的讲授专题和学习主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长和作用的基点。

(一)突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教育

学习马克思主义,应该学什么,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回答的首要问题。恩格斯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诉求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应该立足使学生终身受益、健康成长的方面。重点应该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针对特定时代和特定事件所做的特定结论。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弘扬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重在强调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结合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发生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及成长中的突出问题展开研究,把理论教育、价值教育和励志教育结合起来,凝练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养成过程,在教学内容上应该突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绝不是教条,确实是帮助他们的方法论,并且有意识地去运用,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信念体系的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用的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集中了学科优秀专家的集体智慧和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是教学的根本。但是,其学科性、理论性和政策性的语言表述不利于直接运用到教学中,因此教育部和教材编写专家一直强调通过研究,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信念体系转化,既积极保留现有教材的精髓,又赋予新的讲学内容和知识架构,研究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突出时代性,保障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解读切近实际,具有前瞻性和真实性。就当前阶段来讲,其一,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应该积极研究十报告精神和中国梦如何进教学内容、进课堂和进学生头脑,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坚定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其二,在全球化视野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在教学内容整合中关注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又要了解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历史和发展状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状况,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比较研究。

(三)尊重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必须生活化,切近大学生成长实际,才能触动大学生的场域意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与中学生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90后尤其是95后更渴望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满足自身的认知需要和利益需要,尤其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选择自主成长策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必须进行个性化的目标定向――切合大学生实际,建构开放的知识体系、合理的自我归因和开放的思维方式,突出科研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

二、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设计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规划性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统一的教学内容,但落脚点是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尊重学生的自我成长需要为前提,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出发点,以达到提高学生研究意识和能力为目标[5]。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超越课堂时限设计教学任务和师生角色

研究性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研究者、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评论者和激励者的多重身份;学生也不仅仅是被教授和灌输的对象,应该是问题的发现者、讨论者、协商者、表达者、总结者和学习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前、课中、课后不同学习时间内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师生的角色定位。课前,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的凝练和教学环节的预期,教师是研究者、设计者,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讨论者;课中,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是讲授者,同时是组织者和评论者,学生是协商者和表达者;课后,围绕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总结和意义提升,教师是指导者和激励者,学生是总结者和学习意义的建构者。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自我建构,从而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结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课后的教学任务在下一次课堂教学刚刚开始后,教师可以通过回答问题、精彩展示和意义建构等环节给学生展示和表达的机会。

(二)合理配置“教”和“学”的时间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几乎是教师独占了课堂时间,学生的场域意识缺乏,抬头率很低,更不用说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师单一授课的课堂时间既定分配,通过“教”和“学”时间的合理配置,给学生的参与、协商和表达留出合适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表现欲望,才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冲击力,从而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时效性。

(三)探究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适度复合式运用

目前,可用的教学方法很多,但是要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特征,不是方法越多就越管用,而应遵循适度原则,即基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要研究建构式、问题式、体验式和社会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式及手段的相互融合在研究性教学目标达成中的功能和定位,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组合,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创设是研究性教学进行的策略性条件。研究性教学的情境创设是基于来自课程前沿和实践的真实问题,创设学生学习的最近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和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一)引智问题情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即教问题构建。知识、创造始于问题,研究性教学就是问题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强制灌输,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疏离。怎么才能够把学生引入自由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入口和牵引就是问题情景的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也是解决思想问题的课程:比如学科中的理论难点问题,现实社会中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学生自身成长中的焦点问题,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回答的问题。把学生引向问题情境中,不仅是对书本知识,更是对现实问题自觉地去设问,通过对问题的质疑和思考,学生已经进入了自主学习的情境中,问题的解决和思想的改变成为一种自然流淌的过程。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传递了知识,也传递了思维方法和理性解决问题的智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健康成长。

(二)建构协商情景

问题的创设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创设的开端,过程的建构是实施的中间环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可以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这样的自主学习环境、场所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网络信息、文字、经典原著、书籍、期刊、音像、多媒体课件等,通过观点的交锋和交流,团队的协作和支持,ppt的制作和表述,主动、自由和愉悦地建构新思想和新观念。具体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商情景创设应该基于教师自主学习的策略设计,包括启发设计、组织设计、参与设计、鼓励设计和点评设计等策略。从操作环节讲,需要强化“问题导入”、“案例解读”、“学术链接”和“学生主题讲评”等环节的情景创设。

(三)达致意义情景

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认知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研究性学习强调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情景设置,服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实现知识向立场、观点、信念、素质和能力转化。因此,意义情景的建构,不仅包括理论和思想的转变设计,还包括学生如何去践行的意义建构。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建构和协商,了解了“是什么”和“为什么”,“如何践行”,自觉清除原来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在解放思想中建构起新的思想观念,自觉通过思想情感的体验达到思想的转变和升华,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

四、重构教学考评体系

重构教学考评体系是研究性教学可持续的导向性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考评体系重构需要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主旨,实现考评的三结合:把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相结合,把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相结合,把结果考查与过程考查相结合,从“一考定成绩”转向考查学生的立场、观点、信念、素质和能力。

具体讲:第一,试题类型由“知识考核型”向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立场、观点、信念、素质和能力转型。增加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比重,降低简答题和论述题的比重,取消填空题和单项选择题,考核学生理论分析现实的能力。第二,加大平时成绩比重。以检验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为主旨,平时考核方式转向适度多元化,注重各种“课堂互动”的组合方式,如辩论、讨论、小组主题讲评等方式。这些方式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为一体,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效度、深度和活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应对能力、抗摔打的耐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加大对学生守纪律和秩序感的考察,引导学生做有纪律、有秩序的公民,有利于实现“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

上述研究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建构和设计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成长实际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征,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价值:有助于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有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从认知理论走向认同理论;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研究素养,早日成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宏祥等.大学研究性教学内涵、特征和过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2]Jonetheodoremerz.aHistoryofeuropeanScien-tificthoughtinthenineteenthCentury[m].newYork:Doverpublications,1965:167.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国网,.cn.2010-03-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5]顾沛.把握研究性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7).

收稿日期:2013-09-23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篇8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般逻辑,大致经历了从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换这一过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涉人的价值追求与精神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从总体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关系始终应是我们关切与思考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应当在人学范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价值关联,发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的也是必然的社会现象,它本身蕴涵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哪些内在要求和一般逻辑,即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社会哲学范式;人学范式;人本价值;以人为本

人类生活在客观世界之中,同时又创造着价值世界。人是在价值世界中,或是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发展性地成长和完善。人作为价值性的存在,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就在于价值探索、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人类价值世界的建立和对超越性存在的追求,把人提高到真正主体的地位。当代世界处在诸种矛盾之中的人,也在不断地寻求在社会发展中自身得到全面发展的道路和价值归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和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是一种创造价值的目的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类价值追求的重要方面,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根基和客观依据。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般逻辑,大致经历了从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换这一过程。目前人学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还存在进一步挖掘和发展的空间。

一、从社会哲学范式到人学范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理论演进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石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中至为重要的问题,它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的立场和方向。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认知层次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方面要有比较统一的认识立场,这是学科成熟的表现。然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史短暂且缺乏直接国际借鉴等诸多原因,作为学科基本理论体系重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却是一个目前研究者几乎都感到棘手的问题,甚至几乎没有人能够自称并同时被大家公认已经毫无异议地找到了答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中的许多重大差异与分歧,往往都是由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存在的分歧所导致。从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灵魂和方向,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总是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效果和发展,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目标确定、内容选取、方法选择、效果评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行动逻辑。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在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自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以来,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三十多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中既有理论共识,也有理论冲突与争鸣。众所周知,理论研究成果的分殊往往依赖于研究范式的各异。“范式”这一概念是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是指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研究方式、话语体系等。可以认为,研究范式即是思考问题的理论前提和基本方向,它决定着理论建构的基本框架。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涉人的价值世界和精神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范式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时代对人的认识的发展态势和社会的文明进化程度,也反映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般逻辑,大致经历了从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换这一过程。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范式的逻辑发展轨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人类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普遍性存在的现实基础。因而长期以来,人们一般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社会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来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也被称为“社会哲学的研究视野”[1](p89),或者称为“社会哲学范式”[2]。社会哲学范式发轫于革命战争时期,大致延续至上个世纪末。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背景以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式必然发生重大转换。特别是在当前这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个社会成员在权利和义务关系方面发生重大调整、人的主体性意识越来越充分显示的新时代,在人类的数字化生存时代,需要用新的范式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3]人学研究范式肇始于21世纪初,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直接促成的。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4](p294)这一论述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人学意蕴,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使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维方式。伴随着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人学范式的转换逐渐走向明朗和自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研究范式也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般逻辑。也就是说,在较长时间内,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也主要是在社会哲学范式下来认识和把握的;而“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其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开始由社会取向逐渐向人本取向过渡”[5](p137)。纵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范式的逻辑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无论是社会哲学范式还是人学范式,都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整体框架和话语体系,只是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社会哲学范式侧重强调社会需要,从社会需要出发进行研究,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历史本质或者说社会物质基础和社会普遍价值导向来阐述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起源、发展类型以及社会历史作用,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实体地位得以确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得到承认,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运行中不再仅仅服从于政治需要,而是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个社会发展。这对于纠正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和“无用论”两种错误认识和实践倾向,都是十分必要的。概而言之,社会哲学范式侧重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能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普适性的一面,并揭示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必然性。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社会哲学范式是由革命战争时期夺取政权这一中心任务决定的,这种研究范式的出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社会哲学范式建构的理论体系始终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而并不像某些人指责的那样是“无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学的空场”。比如,注重党和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强调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无不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关注,只不过囿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其理论体系更加侧重于阐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总之,社会哲学范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所以,我们“不能抛开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科学认识,不能割断历史”[6]。但是,社会哲学范式侧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子系统的联系,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不可取代性,但未深入探讨人的存在和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无视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的价值,则无法真正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联。正是基于这种研究所提供的理论发掘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向”这一命题应运而生。人学范式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很显然,人学范式“不是对社会哲学范式的推倒重来,而是改革、创新、拓展、深化,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全面深化中实现超越”[7]。人学范式在社会哲学范式取得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关联。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中所谓“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辨析。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很多学者便认为其中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唯社会需要”与“唯个人需要”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对立与冲突,并把对立与冲突的根源归之为研究者的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的对立;提出要克服这两种错误的或片面的研究取向,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中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可以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非常普遍的一种看法,对此我们需要进行深度分析。很明显,这里所谓的“社会取向”所指的就是社会哲学范式。需要厘清的核心问题是,是否存在着与“社会取向”截然对立的“个人取向”的研究范式?首先,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几乎看不到“个人取向”这样直接的表达,可以说这是一个被冠之的称谓。其次,从“个人取向”提出的语境来看,所谓的“个人取向”也只是针对社会哲学范式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研究、个体价值研究不足的研究现状而提出的,强调现实的个人是社会主体的基本存在形态,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是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基础。可见,研究者并非忽视或无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只是更加强调个体价值的实现之于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个人取向”实际上就是人学范式。其三,“个人取向”中的“个人”是“现实的个人”,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孤立的、单子式的个人,这就说明“个人取向”的研究也是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预设的,是以实现阶级、政党的意识形态要求为前提的。正如所指出的:“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8](p710)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促进个人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使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和制度安排得到普遍认同,以形成持久的利益认同精神支柱和社会心理基础。综上可以认为,“个人取向”的称谓是对人学范式的某种误读,所谓的“个人取向”以及其与“社会取向”的对立是个伪命题。特别需要澄清的是,严格说来,研究范式实际上并不能等同于研究取向,并不代表研究者的价值取向,正如个体心理学立足人的个体心理进行研究并不意味着否定人的社会心理。若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个体视角冠之于“个人取向”,无疑是将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等同于了研究者的价值偏好,这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在厘清这个核心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看到,把“社会取向”与所谓的“个人取向”“截然对立”的原因归之于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的对立也是有失公允的。众所周知,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是西方学者在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上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从而形成社会主体主义和原子个人主义两种相互对峙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进路。前者认为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事先规定了个人的存在,个人只是实现社会目的的手段。后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不过是个人的集合体,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关涉及的是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的历史观与思维方式,而“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实际上是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不同侧重点而已。相同理论框架下两种研究范式之不同侧重,与两种“本位”观之对立冲突,差之千里。另外,从学术共同体的成长和研究者的素质来看,经过长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浸润,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基本已经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础的共识,不大可能还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个最基本的历史观问题上存在如此重大的分歧。因此,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套用西方学者在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问题上的对立与冲突,否则将会否定或遮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取得的一系列理论成果。

二、人本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基本向度

作为对社会哲学范式的超越以及在其基础上的创新,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从总体上说,研究者一般是按照社会主体的分类,从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这两个层面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问题”[9](p134)。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全面的认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研究的“终结”,人学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还存在进一步挖掘和发展的空间。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涉人的价值追求与精神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从总体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关系始终应是我们关切与思考的问题,这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与立足点。1.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与价值产生的根源及本质相契合。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是相互映照、互为因果的关系。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方面,是社会价值产生的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视野中,人才是终极目的,人是各种努力的终极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合理性需要,都是为了维护、发展、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都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凸显人存在的意义,促进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完善,趋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0](p137)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应当在人学范式的基础上,立足于人这个社会主体,进一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价值关联,发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的也是必然的社会现象,它本身蕴涵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哪些内在要求和一般逻辑,即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所谓人本价值,即是说,相对于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所具有的价值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前提性。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这与价值产生的根源以及本质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产生于人与对象物的关系,人是一切事物的价值主体和价值世界生成的主体性根据,也是价值归属的对象。人在处理客体与人的关系时,价值始终是指向人的,价值对于人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绝对超越的指向意义。[11](p1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首先也是指向人的,人本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向度。2.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回应。作为时代精神总结和升华的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理论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近年来研究“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这些研究涉及的主要观点,是把以人为本看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原则。但目前学术界更多地关注了以人为本原则在实践层面的落实,还尚未从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高度,探讨以人为本何以能够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没有从世界观和本体论的高度对以人为本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深层细致的解读,还没有真正触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念的价值基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何以能够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如果我们把以人为本仅仅看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一种策略,看作思想政治教育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而不是从世界观和本体论的高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关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的价值与意义,这就大大降低了以人为本作为世界观和本体论的理论品格和意蕴。事实上,以人为本并非仅仅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原则和方针,而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的内在要求。那么,从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的高度,研究以人为本何以能够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即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进而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的具体实现路径,便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3]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倪愫襄.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5]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篇9

教育和工作及其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研究却不够细化、具体。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其研究的个案与案例较少。本人通过图书资料等渠道搜集学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没有一本(或篇)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对象,几乎都以“大学生”为主体。同时,本人在CnKi上搜索近十年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相关的研究,只有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车广吉在2003年第2期的《白城师范学院学报》中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择业观念;吉林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的吕良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2期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构建能力及建构;中国矿业大学法学院的胡廷龙在《考试周刊》期刊2007年27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与课程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由此看来,尽管部分学者涉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但都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些探讨,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关注却尚未涉及,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研究者们去探究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政策与对策。

二、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即重外延,轻内涵;重能力,轻素质;重教书、轻育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心理需要认识不足,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相应行为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知行脱节、言行不一”。

2、科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专业的独特性;政治理论的高层次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社会实践的深度性等特点。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方向。

3、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加地明确自己所学,同时高校应建立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的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由于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总体与宏观研究居多,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扣时代主题,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和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式和载体创新研究不断丰富,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内容不断充实、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学科交叉研究的现象越来越多等,这些研究为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一微观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对于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大学生不一定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理论研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探讨与研究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2、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以调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为立足点,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有利于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方法、内容与途径等。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篇10

通过调研,得到以下信息和数据:学历上,思想政治教育在读硕士生中非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约占到6%,这部分学生由于未经历正规的高校教育培养,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相对有一定的欠缺;本科所学专业上,录取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中本科为同一专业的仅占到调查人数的约24%左右,而且多分布在师范类大学,其它专业占到大约76%,既有学工商管理、法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英语、公共管理、金融等文科专业的,也有学机械、通信工程等理工专业的,这一状况在以理工为主的院校尤为突出;是否有工作背景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往届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大约占到调查人数的28%,这其中包括一部分在职就读的,也有一部分是已参加了工作,在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又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重新回归大学学习的。出现这种个人背景多样化的状况,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政策原因。我国政策规定,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员,既可以是本科毕业生也可以是专科毕业、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既可以是普通高校毕业生,也可以是非普通高校毕业生(电大的学生、自学考试的学生等);既可以是应届毕业生,也可以是往届毕业生。[1]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也就来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大学;既有工作过的,也有一路学习考过来的。同时,教育部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也吸引了更多的考研者。

2.学科原因。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它与众多学科和专业本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诸多交叉之处。就其研究内容而言,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而它的理论和方法涉及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这些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客观上难以与其它学科较为清楚地“划界”。同时由于其知识体系呈现弱连贯性的特点,其它专业的学生转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较容易适应。[2]而且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一些设点较晚的以理工为主的高校生源较差,甚至有的还出现了“生源”荒。为了招到学生,不惜降低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专业课的难度。这就使得一些专业水平不高,甚至一些以前从未涉足过该专业的人也能较容易考上。

3.个人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学历人才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上升,用人要求越来越高,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也在不断递增。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看,有的希望继续深造,读完硕士读博士,这部分人本科一般是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或相近专业的;有的是希望通过读研在学识和能力上有更大的提升,适应就业的需要;有的是不喜欢本科时的专业或本科专业就业前景不佳、考研难度大,想通过考研改变专业方向或有助于未来的就业,如将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有的是出于工作上的压力和需要,如党政机关的公务员、高校的政治辅导员及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师等;还有的是想逃离职业困境,如职业不理想、工作不如意,一时又无法通过重新选择职业解决,便选择报考就业面相对宽泛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个人背景多样化对人才培养的利与弊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个人背景的多样化对人才的培养可谓利弊兼有,但从总体上看是弊大于利。从利的方面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使他们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多向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们在知识、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取长补短、文理融通。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知识融合的专业,除了自身的理论范畴,还强调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这样比较容易形成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有工作背景的占比例较大,工作的经历使他们更珍惜学习的机会,更知道应该怎样学。特别是有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背景的,他们本身从事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到研究的突破点。从弊的方面看,一是由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来自电大或自学考试的学生或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没有专业知识基础或专业知识基础薄弱。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具有弱连贯性的特点,但那只是针对突击考试而言,从人才培养教育看,本科教育是大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培养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一个阶段,如果只为考研才学习本专业的课程,这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不利的。硕士生的培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投稿邮箱:《教育现代化》杂志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培养专业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这就需要前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融会贯通。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这部分学生专业自学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欠缺。二是在职硕士生主要是公务员和高校政治辅导员,由于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学习时间难以保证,专业学习成了应付的差事。三是学生报考目的多样性,带来了学习背景、能力层次、学习态度和要求等的差异性,特别是读研不是自身的主动要求,而是迫于外界原因的那部分学生,不论其继续深造的初衷是回避就业压力,还是其它目的,很多人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以个人经济利益为中心的高薪水的满意工作,他们对读书或做学问失去浓厚的甚至是最基本的兴趣,虽然也面临毕业压力,也只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出现学风不正,混文凭现象。这些都影响到了培养的质量。

三、个人背景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培养模式的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