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优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5:09

地理教学优点篇1

关键词: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教学指出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一系列束缚,要根据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优化高中地理教育观念

地理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教师教学最重要的就是结合实际生活,选取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应教会学生相关的学习方法,这有利于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着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思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科学的教材观、教学观以及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地把握教材,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目标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主攻方向,就高中地理学科而言,它的目标是通过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地理观等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是地理学科的出发点以及归宿感。地理教师一定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不断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制订的科学、规范的教学目标,将知识不断地细化,还要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策略,使教学目标更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三、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包含多种多样的内容,比如,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手段等。就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将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成一个优化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使教师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就教学手段而言,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教师应汲取那些科学、有实质和精华的教学方法,大胆地构建适合学生实际、能够真正发挥学生主导功能并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多种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地理教学优点篇2

【关键词】地理新教材优点教学策略课程观

自我省全面推广使用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以来,广大教师积极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有着如下突出优点:

一、图像系统增多,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直观。据统计,“必修一”中的图片有155幅;“必修二”中的图片达197幅;“必修三”中的图片共166幅。最多的“章”有58幅,最少的“章”也有17幅图之多。图像系统的增多为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素材。

二、“阅读材料”和案例的数量较多,有利于课程的拓展、延伸和深化。“必修一”提供的阅读材料有ll篇,案例有12篇;“必修二”提供的阅读材料有9篇,案例有23篇;“必修三”提供的阅读材料有19篇,案例有0篇,但其阅读材料基本上具有案例功能。而这些都很典型,内容详实丰富,涉及到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对课文的相关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

三、“活动”与“思考”设计多,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必修一”设计的活动有40次之多,思考有6次;“必修二”设计的活动有32次之多,思考有16次;“必修三”设计的活动有25次之多,思考有26次。这类活动题或思考题大多设计合理,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化了教材的整体功能。

四、每章后面都设有一个“问题研究",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问题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地主动体验和探索的机会。学生从中不光可以体验到获得、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还可以体验到发现、探究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五、新课程大大压缩了旧课程的内容,强调掌握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然地理侧重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理解各个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人文地理侧重让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地理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区域地理侧重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规律,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内容上删繁就简,去粗取精,选择有鲜明代表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典型案例来分析。由此,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对知识的迁移转化的能力,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也提高了能力的要求。

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高,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要求学生课前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预习,对课程内容尽可能做出结构化分析和问题预设,围绕“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事先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学习,对课程和学生做出科学分析和问题预设,深度开发相应的学习工具,选择适当时机支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新教材已进入全面使用阶段,“张弓没有回头箭”。针对新教材的教学,我个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进: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实施者。作为教师,不要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要使学生真正地学好,必须树立一种大课程观,使教学不但通过教材来体现,更要通过广泛的资源建设来体现;不但通过课堂来体现,更要通过课外活动来体现;不但通过学习具体的知识来体现,更要通过校园的文化建设和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来体现。要求教师要有敢于突破“教材本位”和“教师本位”的课程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树立整合的课程观。

二、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充电”。新课改告诉我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及时“充电”。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三、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与继承相结合;严格管理教学常规,保证教学成效。新课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改变传统的机械接受式教学;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发现与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教师要勇于尝试施行新的教学方式,但要避免流于形式以及忽视和抛弃传统教学方式走极端,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积极稳妥地探索新教法。当然,还必须严格抓好作业的布置、讲评、收缴及批阅,知识的复习和检测等常规工作,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更好的求知和成长

四、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反思,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写好教学反思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写好教学反思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写好教学反思为撰写地理教研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因此,教师应该将这些零散的看似互不相干的教学反思整理出来,认真加以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为教育教学服务。

五、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将教学由课堂向课前课外开拓。将一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长轮流当,老师布置好每节课的自学内容,由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学习讨论新课,梳理知识脉络。这样通过课前小组探究学习和课堂师生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解决了课堂时间不足和学生多的问题。

地理教学优点篇3

一、加强思想道德的教育

教育德为先,优生虽然成绩优异,有许多的优点,但他们身上同样有许多缺点,所以,教师应针对优生的心理特征和所处环境的特点,在日常工作中抓住和创造一切有利时机,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各种不同内容的德育教育。如针对优生的“优越感”,可通过拔河比赛、校运会等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一切的“成就”应归功于集体,集体的成就优于个人的成就。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教育他们不做只关心自己而不顾他人的利己主义者。同时,还可通过听法律讲座、举办道德法庭等活动,让优生明白社会公德是人们为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遵守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优生,更应该很好地履行这种义务。

另外,还应在平时的教育中使优生懂得如何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关心别人的利益,尊重别人的人格,尊师爱友,尊老爱幼,自觉摒弃心胸狭隘的攻击、报复心理和行为。另外,针对现实环境的优越性特点,可通过“名人故事会”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勤劳节约的教育。事实证明,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德育渗透,对优生的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二、进行理想前途的教育

一般说来,大部分优生都天资聪慧,能自觉、刻苦地学习,但他们的志向却很简单,只为了考取重点大学。如果只是这样,那么优生考上大学后,只会造就更多“高分低能”的毕业生,而不是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材”。为此,对优生的培养上,应加强理想前途教育,如推荐名人的传记读物供学生阅读,使其能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努力的方向,并能在学习中“一专多能”,以期在将来能真正为祖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强心理辅导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让他们成为健康、活泼的孩子。对于优生,我们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要全面、及时地了解优生的心理情况,引导优生能进行自我调节,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适当地淡化他们的“优生意识”,把他们与普通同学一样看待,使他们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要加强挫折教育,为其创设更多的挫折教育情境,增强优生抵抗挫折的能力……总之,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构建多层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更全面、及时地了解优生的心理情况,在广泛的范围内积极引导优生进行自我调节、主动寻求心理帮助,以切实促使优生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四、恰当的批评教育

现在教育界都在大力提倡激励教育、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特别是对优生,大多数教师更是难得批评。在优生的世界里,如果犯了错误,老师不会疾言厉色地批评他们,会“包容”他们一切的过错,久而久之,致使优生连善意的批评都难以接受。但由于优生还处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中的大多数自控力不强、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犯错是难免的事,如果教师不采取恰当的批评教育,结果会怎样呢?实践证明,适当的批评不仅于身心健康无害,而且有利于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可帮助其消除骄傲、自满的心理,促进其身心发展。教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褒贬得当,一方面要表扬他们的优点,另一方面要指出他们潜在的或已暴露的缺点和错误,让他们不只看到了自身的优点和成绩,还能清晰地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同时,还要教予他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只有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教育优生的方法是多样的,任务又是艰巨的。我们必须经常地、有的放矢地对优生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将他们培养成品德高尚、意志坚定、学业优秀的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优点篇4

关键词:优质课;地理课堂;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

地理教学媒体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为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共同使用的承载和传承地理信息的工具或载体。本文主要通过对七节高中地理优质课的解读、对教学媒体的分类归纳,分析优质课中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方法,从而为地理教学媒体高效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一、地理教学媒体在优质课堂中的效应

1.多方面全方位展示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借助地理教学媒体有助于客观地展示地理事物。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1],将宏观的事物展示出来。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运用图像、视频全方位展示宏观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风雨天气一节,利用天气预报的音乐与视频,将同一地理信息以多种形式展现在课堂学习中。

2.积极有效调动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综合运用动画、视频、音频等教学媒体,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教师以杯中加入水形成水蒸气的小实验引入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集中学习注意力。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一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太湖平原景观,通过直观图像形式向学生展示该区域的农业状况,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视觉效应,调动其探究农业区位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积极性。

3.合理高效落实教学环节

在教学环节的落实中,地理教学媒体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学媒体代替单调枯燥的板书、教师讲授,使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方式多样化,与单一的板书语言相比,它更能全面落实教学环节。如锋与天气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实验演示冷暖气团相遇时的情景,以直观方式展示教学的重难点,理论原理实验化。从课堂教学重难点突破来看,在地理必修1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多为宏观地球运动,自然界水循环等,多媒体技术可把这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由静到动,使学生感知无法观测到的地理事物现象,突破教学难点。

二、高中优质课地理教学媒体运用分析

1.地理教学媒体的分类

按照教学媒体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分为地理教学资料、地理直观教具、地理视听教学媒体、现代信息类教学媒体四大类型[2],如图1。

2.优质课堂地理教学媒体使用统计分析

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自然界的水循环、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锋与天气、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农业为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七节优质课中,教学媒体的使用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优质课堂地理教学媒体使用多样性分析

依据地理教学媒体的四大类,对高中地理优质课中的教学媒体进行分类统计,以分析教学媒体的使用原则,统计结果如表1。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优质课在进行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不同种类的地理教学媒体,注重教学媒体使用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各种教学媒体对不同教学内容的作用各有优势,教师充分把握这一点,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七节优质课以系统地理为主,教学内容较为宏观,教师在该内容的教学中多辅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资料作为教学的参照和依据,即使在多媒体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仍占有重要地位。直观教具和视听教学媒体,多与计算机多媒体结合使用。现代信息类教学媒体以其内容丰富、容易操作等优势获得地理师生青睐。

(2)优质课堂地理教学媒体技术特性分析

地理教学媒体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处于辅助地位,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媒体特性,考虑各种教学媒体适宜表现的内容[3]。笔者从呈现力、再现力、传播面、可控性、参与性五个方面对优质课中地理教学媒体所表现的技术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为使地理教学媒体的技术特性有可比性,对地理教学媒体技术特性的表现力进行了等级分类。教学媒体在某一特性方面的效应分为4个等级,“3”表示这一教学媒体技术特性较强、较易、课堂教学效应较好等积极方面;“2”表示技术特性一般,与其它教学媒体相比没有明显优势;“1”表示技术特性呈现力较弱、较难、较低等消极方面;“0”表示教学媒体缺乏这一技术特性。以此为基础,对4类教学媒体技术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4类地理教学媒体在技术特性的表现效应方面各有优势。仅考虑呈现力方面,板书板图、挂图图片、投影、视频、网络类的视觉教学媒体呈现力较强;音乐、视频和网络媒体时间特性较强;声音特性比较特殊,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具备这一特性,仅限于音频、视频和网络类的教学媒体;综合来看,视频、教学软件和网络的呈现力强,五方面的教学特性整体配合较好,如图2。再现力技术特性方面,除直观教具操作性不强外,其它教学媒体都有较好的再现能力。教学媒体的可控性和参与性方面,现代信息类教学媒体较其它教学媒体更具优势,在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应予重视。全面考虑呈现力、再现力、传播面、可控性和参与性因素,视听媒体技术特性较强,现代信息类技术媒体是最具优势的媒体。

(3)优质课堂地理教学媒体专业特性分析

地理教学媒体的专业特性关系到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决定了教学媒体传递、处理不同地理信息的能力[4]。七节优质课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媒体,发挥了各类教学媒体的优势专业教学特性。以下对地理教学媒体的专业教学特性进行等级划分,“1”表示某一教学媒体这一专业教学特性效能较低,“2”表示效能一般,“3”表示效能高,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时效能好,各教学媒体专业教学特性如表3。

综合比较各种地理教学媒体的专业特性,可以看出,教学资料、直观教具对教学内容的功效都比较高,现代信息类教学媒体在地理教学的各方面较之传统教学媒体效果更好。需要指出的是,视听教学媒体中的录音音乐教学媒体在各地理信息的教学中不够理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少,多辅以其它教学媒体一起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文.合理利用多媒体构建地理高效课堂[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4):52-53.

[2]李晴.论地理教学媒体的分类与运用[J].地理教学,2000(9):54-56.

地理教学优点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优化整合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59-01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把学科教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等进行有效地优化整合,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优化整合课程资源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优化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既包括学科内优化整合,各相关学科之间的优化整合,还包括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能够和我们学科联系的各种现象事物等等的优化整合。总之,一切有利于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我们学生学习的内容。我们都可以把他们优化整合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使之成为我们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下面,结合我的多年教学实践,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优化整合课程资源,提出几点建议。

1学科内的优化整合

学科内的优化整合包括单元和章节的优化整合,模块与模块间的优化整合,还有学期内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学年内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以及整套初高中教材内容的优化整合。

在这里单元和章节的优化整合,重在理清知识脉络,整理知识要点,明晰知识联系,建立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对知识要点重点的整理,对知识脉络的梳理,起到一线穿珠的作用。把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有机的联系。通过对知识框架的整理,建立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对知识的各个要点了然于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又提升了能力,给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适当进行学科间的优化整合,这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2.1与历史学科的优化整合

这是地理课上最经常的的整合内容。人们常说史地不分家,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整合历史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可以触类旁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很多学生对一些省的简称很头疼,但他们的历史很好,就可以借助解放战争时期的几个解放区来记忆,如晋冀鲁豫、晋绥、等等,还有红军时期的皖赣、鄂豫皖、湘鄂西等等。使历史和地理有机地整合就可以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直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但解决了地理上的问题,又间接地复习了历史知识,这就收到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效果。

只要我们做教学上的有心人,经常细微的去挖掘有用素材,拓展我们的视野,灵活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2.2与政治学科的优化整合

人类的政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是最为鲜活的教学素材。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理这个舞台,大事小事都要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上演,与地理学科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应该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挖掘这些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原因,让学生接受到活生生的地理科学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认识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我们可以通过与政治学科的优化整合,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

我国自古以来就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博学多才的标准,熟知地理并能灵活运用的人,是受到人们崇敬的。有多少文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文章与诗篇。大好河山,美丽的大自然,都是他们讴歌的对象。山水游记风土民情,里边融进了多少地理元素。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葫芦谷大火被雨水浇灭,那正是大火冲天引起空气对流造成的,借东风草船借箭离不开对天气的观测和准确的天气预报。我们不妨在大气一章加以借鉴,不时引用一些名篇名著中的典型事例加以丰富剖析,再有意识地做出天气预报,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好地调动起来了,你更会受到学生的钦佩,你的课就会越上越顺。我们的地理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科优势。文理兼备,既讲地又讲理,可以在巨大的时空里穿梭。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些一定会促使他们主动的学好地理这门课程。做到了这些,我想我们的地理课堂一定会活跃起来。

在主席的三十几首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地理知识。郁郁葱葱的南粤风光,路碍林深苔滑的闽西山区,逶迤绵延的五岭,气势磅礴的乌蒙山,飞起玉龙三百万的莽昆仑;更有夏日消融,江河横溢的桀骜不驯,有烟雨中的北戴河,还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这些足以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如果谁能够恰到好处的把这些资源整合到教学之中,那他的教学就会进入游刃有余的境地。他的教学水平就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度,他就会成为我们地理教学方面的大师。

3与校外课程资源和校内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应积极开发优化整合利用。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大专院校,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学校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都是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地理教学尤其要与乡土结合,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校内课程资源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要结合地理教学进行很好的优化整合。如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图书资料与电教器材等,要充分发挥其作为课程资源的功效。教师应鼓励指导学生成立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天文、气象观测,也可利用学校广播站和校园网络等开展地理学习活动。

总之,地理教学一定要结合我们家乡的地理现实,把乡土地理和校本资源有效地优化整合到我们的教学当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地理事实与现象,再应用地理学原理去剖析这些现象这些事物产生的原因及规律,指出它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切实知道地理学是学以致用的,是实实在在的科学,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好地理的动力。

地理教学优点篇6

一、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表现

(一)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

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不公平指的是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等院校的机会不公平。目前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农村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的缓解,但是在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方面却存在不公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一是重点高等院校中城乡学生数量存在差异。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在一步步缩小,但重点高等院校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还比较大。尽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问题,为扩大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陆续颁布了一些政策,但拥有着丰富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城市家庭子女仍在优质高等院校中占据较大份额。二是重点高等院校城乡学生专业选择的差异。由于城市家庭学生拥有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导致许多重点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被城镇学生所垄断。另外,农村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受到家庭经济和信息不畅通等因素的影响,填报志愿非常谨慎,为保险起见他们一般填报相对冷门的专业。

(二)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

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表现在:一是优质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985”、“211”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及江浙沪等地区。从2014年“211”“985”高校各地区占比数来看,全国共有112所211大学,北京有24所位列第一,江苏、上海分别有11所和9所排在第二、第三位。985高校全国一共有39所,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北京有8所,上海有4所,陕西和湖南均拥有3所,西部省份有7所,呈现了明显的地区差异。二是重点高校招生本地化。重点高等院校招生本地化体现在高校向各个省份分配招生指标时,对院校所在地投放的指标大于该地考生占全国考生的比例。以北京大学为例,2013年北京大学(本部)在中国大陆除北京外其他30个省(区、市)共计招收本科生1169人,平均每省(区、市)39人,而在北京一地就招收226人,是全国平均招生人数的5.8倍。2013年复旦大学在上海计划招生330人,在河南招生60人,四川招67人。而2013年上海考生仅有5万多人,高考大省河南则多达70多万人,四川有54万人。我们不难看出,上海考生进入复旦大学的机会是河南考生和四川考生的好几十倍。

(三)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差异

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不公平是指受家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差异的影响,学生进入优质高等院校的机会不公平。本文的社会阶层划分标准是按照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来划分的。该报告提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将当前我国的社会划分为十个阶层。其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私营企业主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这四类属于社会较高阶层;“商业服务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这四类属于社会较低阶层。不同阶层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主要表现在优质高等院校的入学机会偏向于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处于弱势阶层的子女进入到优质高等院校的机会有限。同时,不同社会阶层子女在选择专业方面也存在差异。优势阶层子女更多的选择热门专业或收费较高的艺术专业,弱势阶层子女偏向于选择收费低且冷门的专业。

二、导致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首先,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容易进入重点高等院校,在选择专业上,城市学生偏好于选择热门专业。多年来,重点高等院校一直受到国家政策扶持,这些学校不但拥有优良的硬件设施,还集聚了众多优质教师。每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也对这些学校大为“青睐”,这样来看,重点高等院校应该是全民的大学,但现实是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明显少于城市学生。其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东部发达地区的学生更容易进入部属重点大学。“充足的高等教育资源虽然不是达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充分条件,至少是必要条件。”因此投入多少以及如何分配这些资源,反映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及公平性,这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否公平。而现在这种不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使得我国东部地区在招生人数方面大大的超过了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学生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程度最低,考生人数却众多,特别是像河南、山东这样的高考大省,每年考生人数都有六七十万,但是进入重点高等院校的学生数量与庞大的参考人数相比还是太少。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更为直接的拉大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均等。

(二)高校布局不平衡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导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优质高等院校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优质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这些地方的重点高等院校数量远远多于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高校布局不平衡导致重点大学把大部分名额投放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使得地区差异越来越明显。上世纪50年代国家进行了一次院系调整,把一批院校从东部地区迁往中西部地区,为的就是改善我国高校布局不平衡的现象。但总体而言,重点高等院校的重心还是在东部地区,并且主要分布在像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另一方面,河南、湖南、山东这些处于中部的高考大省优质高等院校数量少,并且缺乏政策的支持,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学生在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存在不公平的地方。

(三)家庭背景影响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拥有丰富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能够更容易的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而社会中的那些弱势阶层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入学的机会则是有限的,所以家庭背景也是影响我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原因之一。首先,家庭经济收入好坏影响子女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不需要考虑钱的问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选择最适宜的学校和专业。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不得不考虑高额的学费选择放弃自己喜欢的学校,甚至有些学生不得不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其次,父母从事的职业影响子女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父母所从事的职业直接影响到家庭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过程中,社会资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扩大。可见,父母所从事职业越好,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越大。最后,父母受文化程度影响子女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父母的文化程度高,接受的教育层次就较高,这样的父母在子女的求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指导学业并积极的为子女争取更好的教育机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子女进入重点高等院校的竞争力。反之,父母受文化程度低,他们对学校层次以及专业选择的在意程度不高,在子女的学习过程当中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子女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并影响他们的专业选择。

三、促进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建议

(一)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校布局结构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高校分布地区不平衡,造成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等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出现。为了促进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一方面要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缩小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所造成的差距,改变一直以来对重点高等院校的集中投入倾向,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到中西部高校。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适当的增加中西部地区重点高等院校的数量,并加大对中西部已有重点高等院校的教育投入,进一步提高这些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建设。针对没有部属院校或部属院校很少的地区,中央政府可以将这些地区办学条件相对不错的省属高校升级为重点院校,在中央政府对这些院校进行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也继续对其进行投入,建设一批有质量的高校。

(二)调整重点高等院校的招生比例

重点高等院校招生比例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倾斜以及招生本地化是导致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重点高等院校招生名额分配可以在以人口基数为主的基础上,适当考虑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采取补偿政策。这样可以从制度上缓解教育不公平现象。其次,重点高等院校招生比例可以适当的向所属地区倾斜,但是这种倾斜必须有一个上限。可以根据该地区高考报名人数占全国总报名人数的比例设置一个限度,对所属地招生名额的分配必须在这个限度之类。最后,提高中央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对“985”、“211”高校的经费投入,以此来削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来制约高校的自主权。同时,也可以拓宽高校经费来源途径,促进高校投资多元化,让重点高等院校真正成为“全民”的大学。

地理教学优点篇7

关键词:地理教学;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比较

在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了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个性发展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传统教学也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两种教学方法都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缺一不可。本文通过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根据课程内容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

1.多媒体的定位

借助电脑和网络的先进设备,有声音、有图片、有动画等动感立体化效果使得教学课堂趣味十足,更好的吸引了学生的视线,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教学模式[2]。但多媒体教学也由于信息多而挤占了学生的想象思考空间,违背了教育学理论。所以,多媒体教学优缺点互见。

2.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

2.1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2.1.1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的应用中占有很大优势。即容量大、易操作,并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效果尤为突出,各种地图应有尽有,并且还可以对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和放大或缩小其目标大小,学生一目了然,老师也容易操作。学生在美丽的图片、动感的声音、优质的动画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更易于理解记忆。但是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注意,课件只是师生互动中的辅助,知识不能太过丰富和全面,不然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1.2多媒体教学可随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景,既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又可以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加深对此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1.3有效拓展可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少板书、画图时间,并对知识点进行高密度的信息优化处理,节约了时间。而课件的时时变动,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效果,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既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率又得到了美的享受。

2.2多媒体教学的缺点

2.2.1受到教学条件影响。多媒体教学虽然已广泛使用,但在一些学校还没有条件安装多媒体设备,无法使用多媒体教学。有的即使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但由于停电、或没有带课件等原因而不能使用。因此,多媒体教学模式还受教学条件等因素影响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2对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并且课件的制作费时费力。地理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广,辐射面大,课件制作有很高的难度。需要图片、动画、声效以及精炼的总结相互融合搭配才能制作出好的课件达到教学效果,但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足够的时间。

2.2.3缺乏师生交流,抢占学生思维。多媒体教学多是老师在操作,没有板书、板画作为交流平台而使得师生间的交流减少,对于学生学习成果反馈不利。并且,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全面、信息量足,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获悉知识,这就抢占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空间和想象力,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传统教学的优缺点

3.1传统教学的优点

3.1.1及时反馈学习状态,有效控制教学进度。教师可根据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等方式得知学生学习状态和教学成果,从而适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进度。并且,传统地理教学方法讲解深入浅出,重难点较为突出,有利于学生的辨析和理解。

3.1.2方式易适应、易接受,知识内容衔接好。传统教学方式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影响下更容易被老师学生所接受、适应。对于前后所讲的内容,在板书中的引导下,关系、条理清晰明确,衔接性好。

3.1.3师生互动频繁,更注重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2]。在老师板书、提问、设问等多种形式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回答思考问题,既有利于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增进感情和反馈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2传统教学的缺点

3.2.1教法单一,并大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无非是地图、地球仪加上板书,都已讲解为主,不能以动态或其他形式呈现出来,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在课堂上,大多时间都是老师在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但是地理教学本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并积极参与、实践、体验、尝试,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提高学习效率。

3.2.2教学过程不能呈现地理现象的动态过程,传授知识过于枯燥。地理教学中很多地理现象都是动态的,比如地平线、气候温度的四季变化等,但是传统教学无法通过讲解达到动态效果,降低了教学效果。并且课堂大多以老师讲解为主,缺乏趣味性。

4.结语

通过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存在一些弊端。但是两者却可以很好的互补,若能够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即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将传统教学的优势设计进地理教学过。而若没有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时,应该将其多种形式教学、多举例、或组织课外实践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思想融入进传统教学中[3]。这样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以最优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地理教学,更好的为提高地理综合素质、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秀华.浅谈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J].新课程学习.2011

地理教学优点篇8

关键词:优势视角;高职教育管理;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35-02

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具备大学教育的普遍特点,同时自身的特点也十分明显。所公认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入校学生在高中的成绩普遍处于中等或者中等偏下水平。无论这种学习能力上的差距是源自自身还是源自环境,当学生踏入大学的校园,都将成为过去式。而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工作都将在这一基础上展开。

一、高职学生的素质现状

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里波动明显,性格并未成型,受家长、老师或者社会的影响较大。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呈现出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在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时比较乐观、积极进取。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让人担忧的心理状况,比如:自卑、迷茫、自负、忧虑抑郁、得过且过、自暴自弃等。

辅导员和学生的日常接触较多,能够相对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职责之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通常的做法是针对这一具体问题,通过各种方法使问题得以解决,然后再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这种教育管理思路可以称为“问题视角”。

二、问题视角下的学生管理

问题视角,这种思维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建立于对学生的被动理解上,对问题、差错给予过度的关注。

1.问题学生标签化,消解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问题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将学生问题化,而学生一旦贴上问题标签,便对学生具有“蚕食效应”,久而久之就会改变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和周围环境对他们的看法。这些变化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同,在集体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心。而教育管理在为学生服务过程中,老师处于主动权威的地位,学生被贴上“问题人”的标签,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传统的问题视角把有问题的学生独立出来,在集体生活中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被削减了,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一蹶不振、“破罐破摔”的现象。

2.干预方式单一化,忽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传统的开展工作的模式是:发现学生问题――找学生及学生家长谈话――探寻原因――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问题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大多从问题视角入手,忽视了学生自身与环境互动的影响,并由此进行干预。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从学生自身去发掘原因,学生个人的特点、性格、行为等方面形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家庭环境等方面遇到困惑或逆境而引发的,在寻找问题原因时往往忽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显然很难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扰,通常治标不治本,也很难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3.工作过程工具化,师生关系不对等。问题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老师常常以专家、家长身份出现,在教育过程里,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明显的主客体关系。学生的独特性、个体性、价值被忽视,教育管理过程被定义为工具化的过程。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视的“人文关怀”中人的因素被掏空了。在大学校园里,甚至还会出现叫家长这样的局面,很多学生不愿意被叫家长,这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负担,对老师的教诲不接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工具化的工作模式,呈现出学生对老师教育的排斥现象,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良好构建。

三、优势视角下教育管理工作的内涵

“优势视角”(Strength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运用这一视角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优势视角对人性的假定上是种乐观的人性观,不再专注于问题,而是把眼光投向可能性。优势视角在评估学生问题和需要时强调将他们的优点包括进来,发掘和运用学生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它强调学生的能力、价值、兴趣、资源、成就和抱负在满足自己需要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优势视角超越了传统的问题视角的理论范式,其核心内容为以下方面。

1.优势视角强调教育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学生与环境互动的资源与优势,而非问题本身。在具体工作中,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发掘学生优势,创造资源,开发学生潜能。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都有他们的天赋、知识、技能或才干,有的较明显地表现出来,有的则未被发现或调动起来,人与人是不完全相同的。在某种情境下,这种潜能是可以激发和调动出来的,通过个体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在操作层面上,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应逐步转移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寻找可发掘的资源,开发学生潜能。

2.优势视角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受到尊重,包括学生的尊严、主体地位与独特性。所以教育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尊重。

3.优势视角相信学生是可以改变的,这种改变主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备在逆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在具体工作中,优势视角要注重学生如何学习、生活、与他人交往,如何走出困境。

四、优势视角在教育管理工作上的构建和应用

1.承认问题的存在。在开展学生工作时,优势视角理念不能忽略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在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讲述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宣泄情绪,有利于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在讲述自己经历的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哀伤、焦虑甚至愤怒的情绪,这有利于教育管理者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境况,了解他们经历的事情以及他们为改善自己的境况所做过的努力。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者要承认问题是存在的,通过问题来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从困境中获取动力。

2.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强调老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双向理解沟通,追求多样性和个别性。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递进过程:交流――理解――解释――互助。这里的交流是一种师生之间平等真诚的有效交流,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使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老师则扮演指引者、支持者、倾听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师生之间搭建起一种平等合作的平台,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信任、自在的环境,和他们一块讨论并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协助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

3.较少关注问题,关注焦点集中于挖掘学生的能力。问题视角关注如何解决“问题”,忽视对学生自身能力及资源的挖掘,贴标签的做法又放大了所谓的“问题”。从优势视角来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上就要求老师较少地关注问题,而把眼光投向可能性,更多地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促使学生形成充满自信的自我认知,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在我们学校的很多活动中,其实已经蕴含了这种做法。比如各种才艺大赛、歌唱比赛、校园之春等团队活动,都是旨在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

4.使用激发学生优势的语言。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老师使用激发学生优势的语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然而当他们经受长期的困惑时,往往会忘记甚至隐藏自己的优势。使用能够激发学生优势的语言,并用这样的语言同学生交谈,传递给学生积极的心态。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会增强学生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并会慢慢发现并承认自己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要积极回应学生的成功,并帮助学生去发现自身更多的优势,有一颗真正关爱学生的心,并能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敏感体验,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学生思想、心理、心情、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微笑面对,泰然处之,与学生在思想、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达到以心交心、以情动情,从而真正做到:用爱去感染学生,用心去感化学生,用情去感动学生。当大学生获得老师积极的关注和较多的赞赏时,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自我认知水平就会提高。大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学习,会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来应对逆境事件,相反,那些得不到老师关注的学生,由于自己的能力得不到老师的赏识,在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也不会及时向老师求助,就会采取消极的方式应对。根据自身经验,老师的每一句鼓励、每一声赞许都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刺激作用,激发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5.重视环境因素,将个人和社会环境有机联系起来。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强调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也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强调将个人和社会连接起来。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也由关注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同时关注学生生活环境和社会资源的独特性,挖掘其中优势的资源和社会影响力量,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以帮助学生发掘环境中的优势资源和支持力量为工作取向,不仅有助于改善学生当下的问题,更可以形成一种持续的力量,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6.让优势视角成为一种思维习惯。优势视角是一种理论,是一种看待事物,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视角。优势视角不会自动带来积极效果,需要铭记于心,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优势视角不只是为教育他人提供了指导,对于教育工作者自身而言,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可以使生活更愉快,避免聚焦于问题,有好的人际关系。合理分配发挥自身优势和弥补缺陷的时间,实现高效发展。只有教育工作者自身相信并坚信优势视角是一种好的思维品质,而不只是当作一种教育管理工具,才会更好地利用这一视角来指导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Dennis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模式[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72.

[2]杜立婕.使用优势视角培养案主的抗逆力――一种社会工作实务的新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田国秀.从抗逆力视角对“问题青少年”实施干预[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

地理教学优点篇9

一、学生学习兴趣(学得愉快)与学习效果关系的样本调查

为了调查学生对电教媒体教学的主观感受和回馈反映,我们根据12~15岁学生心理学特征,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券,并统计了学生的反映。为了真实反映学生的感受,使调查过程变得活泼愉快真实,我们问券采取不记名、甚至设计了:“我记不起了”、“我不关心”等等很具幽默性的选项。但是孩子们还是认真的填写了问券。统计结果显示:

1.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电教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的;

2.能够接受课堂上的信息量;

3.个别学生还提出了开展英语兴趣活动等积极的建议。

二、数理统计分析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教学和学生心理学愉悦反应效果,就是将学生作为心理学行为反应研究对象,通常必须经过几个过程,那就是:

1.建立心理学行为反应模型。即我们调查了四个班级,分别是初中一年级两个班和初中三年级两个班共计247人的先后两次考试成绩和调查问券。

2.引进外界激励、观察研究对象的应激响应。即观察学生对不同教学手段的欢迎程度以及学习效果。这里我们引进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在课堂上的兴奋度持续时段与记忆效果曲线图来考察比较两种教学手段的对应关系。不难证明,青少年的兴奋度持续时段与记忆效果是正相关的。

(1)我们也注意到,多数学生上电教课的最初五分钟兴奋度提高了3.2个百分点;15到35分钟的兴奋度下降时段也比以往高了4.3和2.8个百分点,并且把这个优势保持到下课。

(2)这里发现少数优生与多数学生像对照,其兴奋度提高不是很明显,这说明少数优生的课堂专注度高、学习习惯好,因而在面对不同的教学手段时,其心理学行为反应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

(3)个别差生在前15分钟能够提高3.2个百分点;但是在15到35分钟的兴奋度下降时段则没有明显提高;下课前的10分钟的兴奋度则有4.2个百分点提高。这可以解释为:可以肯定个别差生对电教课的接受程度,但是受其学习习惯的影响不能把这种兴奋度保持下去,与优秀生的差距就是这样累积性一点点拉开的。

3.统计多数学生考试成绩反映的效果。我们统计了这几学期的英语考试成绩,并且引入数理统计工具。因为考试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其平均成绩为:μ=105.33也就是期望值e(X)为105.33,我们认为可以接受的区间为95.71~114.95分,其离散值σ为3.67%,标准方差为9.62分,可以看出教学效果还有提升的空间。

4.进一步调整环境和激励。因为统编教材的信息量大,为了发挥老师的教学革新化优势和主动性、以及顾及学生的课堂接收习惯。我们在这四个班级都进一步采取了编辑、优化教材、突出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增加课堂互动交流以适应教学手段的改变等等;从抽选个别调查几个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普遍认可我们优化浓缩教材、增加互动交流的努力。没有认为信息量偏少的反馈。

5.多数学生欢迎程度和学习效果的期望值。多数同学是欢迎电教课的,期望值e(X)为105.33分;也能够接受课堂上的信息量。根据其中两个班对照电教使用前后的考试比较,分数上升了3.59分,这个提升是很令人鼓舞的。这也明确了我们编辑优化电教媒体教材、突出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增加课堂互动交流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6.对优秀生、后进生的差异性补充引导和个别辅导。中国古代教育家就注意到了人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即指此。我们认为,少数优秀生应该提高目标和增加内容,以推高英语能力。这可以通过取得学生认可,并指导、制定其个人推高方案,以及举办课外英语兴趣活动等来实现。个别较差生的自我约束力差,但是义务教育必须帮助他们英语达标,需要个别辅导以及加强家庭教育等方法来实现。

7.总结、抽象出一般规律性:

(1)从我们统计样本的计算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是欢迎电教媒体教学的;材的标准发音优势明显;情景对话的背景也让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加深记忆;教材在单位标准课时内能释放出较多的的信息量让学生接受;统计数据也支持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关联度。

(2)由于任何事物都有局限,统一电教教材限制了教师的介入主导性的发挥;信息量大对少数差生的记忆筛选能力有一定冲击;教师须要掌握熟悉多媒体技术、浓缩优化教材方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8.根据数理统计结果,我们再次调整了教学方法和编辑、优化了教材。

(1)为了发挥教师介入电教教学的主导性,我们再次调整了教学方法、编辑和优化了教材。

(2)目前可以认为,通过这样的科学研究手段,所得到的教学方法和优化教材,应该就是最佳教学方案,并且一般地能够预计出未来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3)随着教师熟悉掌握电教媒体教学工具和驾驭教材能力的提高,今后的课堂兴奋点持续时段的利用更充分高效、和学生交流互动更丰富、因而学生记忆效果和教学效果会更好。

(4)教师也会为掌握新的科技教学手段而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来熟悉它。

三、今后英语教学发展的潮流展望

1.我们考察了国内的初中英语教学,东部沿海地区的学校几乎都采用了电教媒体教学。中西部地区只要财力足够且领导重视的学校,也大都不同程度引进了电教媒体教学手段。西部经济落后贫困地区的学校,在得到国家政策扶持或者慈善事业赞助的情况下,也尽可能地完善了电教媒体教学。

2.可以在中国任何一个县城听到孩子说出发音标准的英式或者美式英语。这是一个令教育工作者欣喜和鼓舞的发展潮流方向,这也为我们英语非母语的国家和地区的英语教育迅速提升提供了前提。

3.国内初中英语教学将在十年内全面普及电教媒体教学手段。同时,由于高考制度的长期存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亦将并存。但是电教媒体教学的先进性和效果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四、英语教学发展趋势反过来对英语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1.要熟悉、掌握电教媒体教学工具;

2.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总结教学经验、结合自身优势,编辑优化教材,以发挥教师介入的主导性;

地理教学优点篇10

【摘要】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面临很多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正确认识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对于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立共建共享联盟机制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带来了出路。

关键词基础教育;共建共享;困境与出路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11-002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与共享”。共建共享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不仅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基础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然而,当前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校际优质教学资源占有数量和质量不均等、不平衡;信息技术发展和硬件建设大大超前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目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依然面临诸多困境。

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困境

(一)资源共建层面

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首先以“共建”为前提,而“共建”又以“谁来建”为前提。利益不均等、评价不健全、高投入低效益是阻碍资源共建的瓶颈。

1.利益互惠不对等,激励机制不完善,学校参与共建的动力不足

资源共建必须以参建各方互惠互利为前提,利益对等互惠是学校参与资源共建的基本动力。然而,目前优质教育资源大多由重点学校把控,而非重点学校能够掌控的资源有限。因此,在共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重点学校付出多获益小、非重点学校付出少获益大的利益分摊结果。如果没有相应激励机制的补偿,重点学校将很难长期忍受利益失衡的共建格局。

2.评价制度不健全,知识产权难保护,教师参与共建的热情不高

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需要教师大量的富有创造性的学术成果来支撑。而现有的学术评价制度,使教师开发的优质资源很难得到相应的学术认可,教师付出劳动却得不到相应报酬,使得优质资源开发工作成为他们的额外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共建的进度与质量。

3.投入高、风险大、收益低,社会机构参与共建的意愿不强

优质教育资源无疑具有一定的市场开发价值,但客观地讲,其替代品也很多,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教育品牌,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其实很难显现。这些不利因素往往使有实力的社会机构(教育公司、投资机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建产生消极的前景预期,并对资源推广、应用等相关行动望而却步。

(二)资源共享层面

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要以“共享”为目标,而一些学校的层级之间交流障碍,或者心态问题以及交流平台的匮乏是阻碍资源共享的瓶颈。

1.学校之间壁垒森严,门槛林立,妨碍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我国学校分层分级由来己久,不同层次的学校之间交流较少,这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范围狭窄、共享困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常发生在同一层次的学校之间,至多在同一地域的“联合体”学校之间展开,而合作学校之外,则壁垒森严。

2.部分学校思想偏狭,心态不一,不愿让自有优质资源参与共享

一些学校往往只对分享其他学校资源感兴趣,却不愿将自身独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其他学校共享。这些学校常常从保护自身优质资源的戒备心理出发,将最好的资源留存自用,而将那些使用率低或价值不高的普通资源开放,参与共享。教师更多地从网络获取资源,却很少上传优质资源。

3.协同合作受限,共享平台匮乏,大多数学校无处参与共享

受地域空间限制,大多数学校间的协同合作只能发生于毗邻区域,资源共享也多集中在图书、文献交流等领域,共享内容并不丰富。在平台支持的关键环节也缺乏标准一致的设计和优化,这使得大多数学校(尤其是资源薄弱学校)因资源交流平台缺失而无处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优质教育资源本身层面

各级各类网络教育资源库表面看似繁花似锦,实质内容却大量粗枝烂叶。低水平、重复性教育资源会给教师带来选择上的困难,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海量资源并非教师之所愿,优质资源才是教师真正之所需。

1.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不均衡

在区域内教材往往存在多个版本,但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相对单一,它们之间形成了依靠本区域单方面力量根本无法解决的矛盾,即单一版本的学科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师多版本学科课程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学科课程资源中,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学科教学资源多,而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及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资源较少,开发的学科不均衡。课程资源大多以个人制作的教案、课件等为主,而名师团队参与开发的教学实录等较少,资源开发的主体和表现形式也不均衡。

2.学科课程资源碎片化

如果把一门学科课程看作一个整体,每个单元、章节就是重要组成部分。各章节作为学科系统中的要素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倘若将部分章、节从学科课程中抽出,开发成以课例、课件、教学设计等形式存在的教学资源,那么获得的资源先天就失去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可能,只能是“碎片”,没有形成系列资源,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3.学科课程资源应用还未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大多数省份基本建立了以省级教育资源网为中心,各市区教育资源网站为分中心,数字化校园为应用点的区域信息化教学网络,但市、县之间,尤其是校际之间横向联系较少或几乎没有。信息资源应用平台的统一与学校等资源管理的条块分割容易造成学科课程资源重复建设和满足现状的低水平建设。

建立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模式

要解决目前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缩小学校之间、城乡之间优质教学资源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共建共享信息化教育资源将成为有效路径。

在区域范围内采取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联合相关机构、教育技术部门和基层学校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首选解决方案。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教学研究部门实际操作的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值得推广。

(一)多措并举,构建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并不是靠单方面的力量或者群体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同时要统一技术标准,为广大用户的共享提供条件。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规划资源建设

要解决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优势并将权利下放,对资源建设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规划、部署和管理。可以将全国的资源建设以区域的形式展开,建设符合当地需求的教育资源,各区域政府有效整合其他部门在资源建设中的优势,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宏观调控资源库的建设,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同时,政府应规范技术标准,统一标准是实现共享的前提。

2.吸引广大教师、学校积极参与

为了避免资源“建而不用”和“用而不建”现象的发生,应该更多地倾听广大教师和学校的意见,满足他们对资源的需求,吸引广大一线教师和学校积极参与资源建设。发动师资力量雄厚且信息技术实力强的学校参与到建设中来,鼓励学校申报教学资源建设子课题,一方面可解决资源的来源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广大教师对于资源需求的方向。

3.建立“专家引领”的研究模式

只有在先进教学理论和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才会更加规范,更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为此,需要建立专家组引领的研究模式,成立由教研员、教育技术专家、教研专家、课程专家等组成的指导小组,运用新理念和新知识指导教育资源建设发展方向,保证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4.引入“市场运作”机制

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资金投入大,单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借助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尤其要吸收大公司、大企业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引进和培育市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注入活力,减少技术开发的时间和成本,使之进入良性循环。

5.鼓励用户参与到资源共建共享行动中来

用户是资源建设效果评价中最有发言权的人。现在很多资源网都缺乏用户评价模块,用户的意见和要求应该加以重视,在资源建设中需要用户参与其中。用户可以对某个具体的资源建设发表意见和看法,同时,还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资源,资源网审核通过后给予用户一定的奖励,以提高用户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区域性统一资源库和地方特色资源库

地方特色资源库主要是指以学校为基本单元,形成学校特色资源库或者县、区特色资源库。建设该库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各校建设自己的特色资源、校本资源,定期对各地各校的资源进行评比,奖励成绩突出的地区或者学校,并给予一定的荣誉证明,将其作为重点学校评比的一个标准参照,强化各地学校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各地优秀的学校资源升级到统一资源库中。这样各地各校的资源不仅会及时得到更新和维护,同时,也扩充了统一资源库中资源的来源渠道。区域性统一资源库与地方特色资源库共享模型如右图所示。

(三)建立区域内分布式资源网络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市或地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都是分散存储于该省、市的各个学校或该地区的不同学习资源网站上,应当采用合理的机制对分散存储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我们认为,建立“区域内分布式资源网络管理系统”是解决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其核心技术与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

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中心要为广大用户提供一个能覆盖本地区所有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站的资源目录管理系统,以便本地区不同资源信息中心之间互相访问与资源共享。系统应提供专用的教学搜索引擎,以实现对不同资源站点上相关信息的快速查询与检索;当用户需要打开某个资源时,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应提供重定向功能。

2.对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

优质教育资源网是由多个资源站点组成的,资源网内每一个提供资源信息服务的站点都是资源网中的一个节点,用于存储实际的物理资源。资源节点之间基于一定的信任授权关系进行资源互访,资源元数据信息与本地区学习资源中心目录管理系统中的目录信息保持同步,因此,可以实现网络系统内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和集中式管理,并提供广泛的基于共享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