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5:3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篇1

关键词:进教材进课堂近头脑十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

一是深刻领会党的十的主题,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是十报告的灵魂。增强大学生高举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三个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义不容辞的首要任务和“三进”工作的最重要内容。这一点内容,着重通过《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来贯彻。

二是大力宣传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增加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让大学生知道,自从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各种困难和风险,不仅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而且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这一点内容,可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来重点讲,也可通过《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来贯彻。

三是突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十通过修正案决议,在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而在以后的实践中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这一点内容,应着重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中讲授。

四是要突出讲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决策依据。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事业,深刻领会党的十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这一点内容,应着重通过《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来贯彻。

二、切实采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工作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政领导,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高校党委要统一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工作,制订推动总体规划,对推动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及时研究解决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工作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形成合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宣传和教育部门要组织专家积极开展推动的科学研究,为加强和改进推动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推动十精神“三进”的工作,教师是关键。教师必须全面准确地学习理解和把握十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理论不动摇的坚定信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科学发展观“三进”的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副书记、政治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直接负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教育教学,副书记、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则按照党委的统一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学习实践活动。要采取切实措施,组织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使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把课堂系统讲授与专题系列讲座有机结合起来。高校应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组织高水平的专家教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系列专题讲座。这是推进十精神“三进”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平时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充分发挥学术团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篇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基础和重点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途径。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理论实践的脱节、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而产生了一些列非常繁杂的现象、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化等问题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疏离,甚至失落,从而在认识论上游离于马克思主义之外,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中共十明确提出,我们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办学目标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高效内涵式发展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拙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方面略作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状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研究不是一个新颖的话题,自从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这一论点至今,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具有明显的中国化特色,从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大众化、科学化水平已经在中华民族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且茁壮成长起来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列主义思想,坚信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大高校更是首先开设了“两课”,这也为各大高校培育出优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规范了思想认识基础。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已经在各大高校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时光的变迁、世事的迁移,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部分高校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有研究者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信仰危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完善,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大学生深受市场经济中泛滥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冲击了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部分大学生对此信仰产生了疏离,甚至失落。三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党内腐败现象等各种现实问题造成的各种影响也是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原因。[1]由此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处境艰难,发展回缓。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一种教育。十七大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要内容的“概论”课的核心课程地位更为巩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依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高校的永恒主题。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旗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水平,在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强大的旺盛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是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目标的理论支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本。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也日益明显。新时期以来,我们更应该高扬马列主义旗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人“在对20所高校研究生的调查中发现,53.2%的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服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表示赞同,而仍有46.8%的研究生持保留和反对态度。这一数据折射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不彻底性,大学生群体中“去政治化”和“淡化意识形态”的想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2]由此可见,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至关重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大学生“两课”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

其次,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基础。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或者实践活动缺乏理论指导,实践活动难以形成良好经验等不良现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实践,弘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精神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内在要求。“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必须以聚焦问题、关注现实为准则,以回应现实期待和破解问题困境为方向,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现实针对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现实关怀程度决定着学科发展的实践方向。”[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程度也事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因此,也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之间具有辩证关系。

再次,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样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一个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的方法论。当今大学生的思维是多方面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多方面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多元化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一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性,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面和环节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根本指向是引导大学生形成与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品德。[3]二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课程内容单一、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化、继承创新严重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严重缺乏丰富性、生动性与吸引力是导致大学生忽视两课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不会发展久远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元化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体现。

另外,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载体。”[4]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实效性和宣传效应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我们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既是一项学术研究工作,又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定位、开展和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殷南江殷清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析【J】.成都:经营管理者,2010(9)

[2]平章起李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基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视角【J】.天津学术文库:2012

[3]陈宝松李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新思考【J】.哈尔滨:经济研究导刊,2013(11)

[4]江龙.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3(2)

本论文系“2012年度甘肃中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篇3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种重要手段

1.和谐校园的界定。校园和谐,是指学校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体现出以人为本、民主法制、充满活力、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文明整洁的根本要求。和谐校园是对学校发展一种理想状态的描绘,要求学校内人与自然、人与学校、人与人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种重要手段。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基础。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作为指导,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这个渠道来实现;学校师生关系中各种矛盾和各种思想问题,各个群体的利益关系的调和,也都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实践来解决。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种重要手段。高等学校的主体是大学生,没有大学生的参与,和谐校园就是一纸空话。大学生能否自觉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学校、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

二、建设和谐校园视角下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存在的不和谐现象

1.教与学不和谐。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融洽,双向交流与沟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管教,不管学,以老师为主体,老师在台上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在台下云里雾里。老师重视理论的推理、解释,宣讲了事;学生听后只当耳边风,双方各行其是,各按各的方式教与学。从而出现了灌输有余而启发不足的局面,导致大学生思想出现错位、缺位、不到位的现象。这种教与学不和谐的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引起其逆反心理。

2.德育与智育不和谐。有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当中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轻方法论意义的讲授。只告诉学生是什么,不告诉他们怎么用马克思主义去思考怎么做人。知识的传授是大学生培养中最基本的一环,但德育要与智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融入知识教育之中,知识教育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在高等教育中,德育和智育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是统一的。爱因斯坦说过,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才是最基本的。由此可见,培养人才不但要传授其知识,让其了解现象与事实的真谛,还要提高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素质。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手段、方法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不和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按其教学设计来看,应该是最贴近时代、最贴近学生的一种教育活动。事实上,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存在着严重脱离实际、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倾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理论、新政策和新举措等等,存在认识滞后的现象。大学生感到教育内容理论性太强,总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罗列、从理论到理论的推理,不能解决自身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因而缺乏兴趣。教育内容老化,方式方法陈旧,忽视方法的创新;在技术层面,现代的技术手段运用较少,这些已经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阻力”。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不和谐。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有一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大学里有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对和谐校园的建设起着负面作用。同上一堂课,有的老师讲得学生听了还想听,意犹未尽;有的老师却讲得自己抬头学生不抬头,台下“呼噜”声一片。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不够过硬,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强,自觉不自觉地误导青年学生,引起大学生的对社会的认识走极端,滋生事端。这已成为高校校园一道不和谐的风景。

三、和谐校园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着力点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课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沟通是实现教学目标、满足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师生之间如何沟通,也即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决定了教育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要构建和谐校园,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感受”,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构建和谐课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大学生为本”,通过“换位思考”,从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大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关注大学生的成人成材,彻底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的方式、方法,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注重方法论教学,尤其是和谐思维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转变教学理念,在实践世界观教育中体现实践方法论,强化实践世界观的方法论功能,变学知识为学方法。要把着力点放在方法论上,注重方法论教学,帮助大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做人,学会“怎样”选择,通过对选择方式和过程的引导和推动,达到把大学生引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上的目的。我们要克服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形成的习惯于从对立和斗争视角来思考问题的思维惯性,应当重视和谐思维的培养和教育。教会大学生用和谐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3.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必须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以公平观念、正义观念、法制观念、民主观念为内容加强思想建设,培养大学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和谐理念,形成相互尊重、互谅互让、公平、公正、友好协商、合作共事的和谐精神,以造就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4.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及时化解热点问题。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不仅改变了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影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高校师生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轻易获取,而学生对事件的看法、关注程度以及和同学、朋友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的讨论,得出的结论、产生的争论等等,几乎在第一时间就能从网上反映出来,就这一点而言,互联网给我们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掌握他们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了能够及时疏散焦点,化解热点,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5.提高教师素质。为提高教师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师资的引进和培训,通过师资引进和培训,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自身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另一方面,要树立竞争观念,建立优胜劣汰、奖优罚劣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高人才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参考文献:

[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02-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243-02

实际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与探索一直以来都没有间断,辐射的问题域较宽,包括现状与形势分析、目标与任务定位、模式与方法探究、评价与实现方式设计等。然而,遗憾的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材研究,无论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还是与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所做的尝试相比较,都显得有些滞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的、观念层面的教学研究与微观的、操作层面的课堂实践研究不对等,一些教学研究的新理念、新模式无法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针对上述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研究作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集中时间、人力和物力进行系统的摸底调查和理论研究,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具体说来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现状认识不够。通过摸清底细,有的放矢,合理地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在几所有代表性的不同层次的高校开展抽样调查,形成专题调查报告,进而提炼并明确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下一步改进的对策。二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活动系统性把握不够。也就是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包含了多种要素的有机系统来看待,不仅进行该系统的静态研究,即结构的要素分析,以及要素间相互关系和系统运行机理的剖析,而且要进行该系统的动态分析,通过上一课时的教学评价及其反馈信息,影响和改进下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安排,着重探讨如何实现良性循环。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环节未能有机整合。主要有:(1)课前准备阶段的课时设计,包括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起点设计、课堂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与媒体选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课堂教学评价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等,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必要准备。(2)课前演练,即进行课时教案设计的微观教学的实战训练研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3)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回答采取何种教学类型、遵循什么教学原则、兼顾哪些关系等问题。(4)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解决教师如何更好地“讲”、“写”、“作”、“画”、“演”的问题。(5)课堂教学活动主体性,确立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主客体关系所导致的教师单纯对“教什么”的关注,转向学生能“学到什么”的考核量化;营造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科学的互动机制,让课堂充盈着教师的激情、鼓励与期待,学生的渴望、应答与思索,切实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支持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那么该系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着的。因此,对课堂教学系统的研究,必然会涉及作为环境的支持系统的研究,如学校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扶持水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切身利益上的倾斜政策,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班级规模、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研究。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案例材料为依据。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以素质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科教学的共性,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言传身教。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在外在的价值引导下借助个体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探索、不断构建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静态课堂教学模式,即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要求做到“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记”。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也不能适合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师生互动式的动态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建构,实现学生从消极学习走向积极学习,从他律走向自律。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增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保证。为此,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常深入实际,了解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求知趋向,认真研究并掌握大学生们在想什么,其兴趣爱好是什么,利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丰富生动的实践,努力解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学生们普遍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做正面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实现教育目的。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进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积极探索在新的形势下有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路子。注意抓好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看(录像)、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教学环节;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积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说来,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主题讲演与答辩、情境教学、热点评说、多媒体的直观教学等多种形式,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主题讲演与答辩:这是一种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好方法。它通过学生自我收集资料,以团队为中心,在探究和研究中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普遍采用这种方法。它包括七大步骤:布置活动安排―分组与选题―收集资料列提纲―教师修改提纲―论文撰写与讲演准备―讲演、答辩与评分―总分与总结。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2.案例教学法:案例材料进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目的是通过案例材料,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四大步骤:案例的收集、整理与编写―学生分组课下准备―小组课堂讨论―课堂交流与总结。在改革探索中,我们发现,收集案例最为关键。经过几年的积累,我们在教学中普遍使用案例教学。

3.情境教学法:这是一种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法。它主要是根据教学中所触及到的某些现实问题,设定出典型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相应的角色,通过角色的行为阐释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一名特殊观众,适时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得出较为科学的答案。学生在角色扮演的体验中,加深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领悟,增强了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4.多媒体教学法:多年来,我们坚持多媒体教学,不断开发和研制教学课件。在我们自己制作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课件中,充满了精心打造的教学设计,再配以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表达内容,达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晦涩为通俗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我们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成果,如教学案例、背景资料和专题知识等都通过多媒体手段固化在教学课件中,并利用校园网络配合学生学习。

5.讨论教学法:课堂讨论是我们在《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能不能讨论起来,发言的质量如何,对大家有没有启发,关键是要认真组织,每次选好一个主题,准备好重点发言,也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教师注意引导并做好小结。它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分组与选题―小组内部讨论―选出代表全班发言―学生代表与教是打分―教师点评。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整合材料、总结概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极强思想性、理论的精用性、极强的针对性、显著的实践性、内容综合性、形式多样性、结构动态性和施教育智性等诸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以此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顺生.“思想概论”疑难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国家教委社科司组.中国革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ki.kjdks.2017.05.051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问题

1.1教师重教轻学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了解现代大学生存在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今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接受的教育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每个人对于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基于“教”而让学生去“学”,没有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去帮助学生,没有以切实满足学生需要来进行教学活动。

1.2教育方式死板

过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式是老师单一性的灌输――即面对大班制上百名学生“满堂灌”。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让老师的教学水平得不到发挥,还缺少交流互动破坏了课堂学习气氛,直接影响了学生政治知识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如今大学生个性愈发鲜明的时代,教育方式单一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交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1.3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运用正逐渐走进课堂中,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提高了讲课效率。但是过去的教学偏重于教材讲解,死搬硬套,面面俱到。这样的方式不仅枯燥无味,也达不到教育学生的效果。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台上激情四溢,台下昏昏欲睡。不是因为老师对知识理解得不透彻,而是这种单方面的讲授实在让学生们打不起精神,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大打折扣。

1.4考核方式单一

过去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有许多地方需要反思和改进,以便使考核方式能促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考核结果真正反映学生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考‘智’不考‘德’的弊端。”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考试,在内容上重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特征、条件、意义和基本原理等知识的记忆,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期末测试,往往由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组成的一张试卷解决问题,忽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和实际表现。旧因此,过于看重考试分数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临阵抱佛脚”的恶性循环。

1.5课外实践缺失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这就要求充分抓好第二课堂这个关键点,将学生们的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做到有机结合。当前,高校在第二课堂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不能形成一种长久的发展模式,缺少优秀的文化活动,直接影响到第二课堂开展效果。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方法

2.1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要以学生为本,就应从“重教轻学”向“基于学而教”来转变。。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以德树人,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育学生想要做学问先学会做人,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对学生充满关眩用最真实的一面去对待学生,让学生在内心认可老师,做到“以人格教育人格,以性情培养性情,以心灵触动心灵”。教师应以理服人,要求教师要对理论真学,真懂,真用。大学生需要有正确的教育引导,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理论帮助学生快速领悟,让学生具有自己的理性反思和逻辑思维,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清晰的认识,学生也更愿意深入学习,用理论性让学生信服。教师应以情动人,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情感资源。利用大学生比较感性的特点,在教育中让学生感性地去学习,理性地去接受。感性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情感意识,丰富自己的内心,更有利于知识的接受,用情感方式打动学生,起到教育目的。通过掌握学生特点来进行教育,能做到让学生想学习爱学习。

2.2改变授课方式,加强互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的方式。老师通过对教学知识的精炼将重点部分讲授给学生,不仅能让学生更简洁地学习,也能让学生们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贴近现实生活,向学生们抛出问题,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讨论。在小组课堂演讲中,不同的小组丰富多样的选题极大地拓展了教学内容,紧张、有序、生动的演讲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在享受课堂、学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互动式教学的引导下,每个同学都培养了自己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的教育意义。

2.3运用网络平台,丰富课堂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通过网络平台教学将会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较好地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通过网络教学,让老师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丰富了课堂的多样性,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这样既传授了知识,也通过网络很好地找到了课堂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契合点,通过课堂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实,将二者有机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满足了学生们的成长需要。二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网络教学,一下子就能让这些“数字原住民”有了亲近感,关注度也随之提升。

2.4创新考核模式,联系实际

综合过去与现在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虽然已不是单一的应试考核,但是其本质仍然没有变化,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只是在机械性的记忆,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要想改变这种应试学习,应该大胆尝试新的考核方式,起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人的目的。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可以采取2+1模式。在期末考核中不设置死板教条的理论问题,而是设置案例分析与时政测验。在平日学习中,通过上面所说的课上小组讨论演讲形式,进行考核评分,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达到了考核的目的,另外将学生社会实践与第二课堂的调查报告或是总结报告放到考核中,以这三部分作为考核的标准。这样做首先避免了学生平日不学,期末加班的情况,在平时就可以将知识“内化于心”,其次,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考试中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和作弊现象,只为了图个好成绩的消极心理。最后,这种方式既完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也完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

2.5利用第二课堂,重视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管理;教学模式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目前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之中,而我国高校的思政理论教育方面,一直存在着相关的丞待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对于思政理论课程的不重视,高校自身存在的教育误区等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因而在思政理论教育课程中,糅合进目标管理的先进方式,有着必然性和需求性,因为目标管理与高校教育理论模式的结合,可以在根本上优化和解决此类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学目标分析

高校思政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预想得到的结果,在教学进程中尤为最重要。它决定了教学的整体都在依靠着教学目标的指导而服务,因而构建科学、恰当、客观、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思政理论课目标的性质,体现了当下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属性所在和发展的方向及教育的发展规律特点,从高校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来看,其在要求学生把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是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理想的培养[1]。从高校的目标分类学来讲,其教育目标包括了情感和认知与技能三个方面。是利用不同的领域分区进行方向的研究与层次的分析,并利用相关方法进行问题的科学解决,使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分层领域的目标体系,因而对思政教育的目标管理,也要从这些体系进行着手。

(二)目标管理体系的研究分析

目标管理,是一个过程的程序,它使体系内人员共同进行目标的商定,并进行责任与目标的整体划分,并把目标共同作为衡量集体和个人活动的指导准则。所有的活动都要以目标为核心进行,将职责履行演变为目标实现,个人和集体的考量,也根据目标实现的程度作来考量。其实施中尤为注重人性化因素,推崇以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的方式,将个人所需与集体的目标相互结合,完善管理体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目标参与者的兴趣与自身价值的提升,使其在工作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满足感。高校所实行的目标管理模式,便是运用目标管理的理论,对思政教育做到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将国家规定的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地区高校的实施具体化,由各地区高校做好形象化划分,与大学生的课程目标、专业建设、个人生活学习进行良性结合,使目标管理与社会现实发展趋向一致,与学生的个人所需吻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之中,发挥教育的主体性能,令管理更具操作性和探究意义。

二、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自身具体目标概念

当下,高校的思政理论课存在着一重要的弊端,即缺乏学校自身的要求标准,只按照国家的体制标准进行教育,行为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从而导致了学习的积极性未能调动。这种情况在目标管理上解释,便是缺乏目标体系与教育链。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思想有关,只根据当下的教育共性进行教学,不能按照学生的具体所需和其存在的个性层次差异化分别实施教育,从而使民主平等的教育原则丢失,也就更谈不上“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另外从学校的层次而言,各学校间存在着水平差异,这对学生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大学生处于心智个性发展的阶段,其个体差异化也便决定了其对教育形式的适应性和观念理论层次存在着不同之处。因而同种教材的施教,想要收获相同的教育目的,基本上是不现实的。所以,根据高校所在地和学校自身的实际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对教材进行选定,才能达到实际的教学活动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发挥出目标管理的教育效果。

(二)目标分类的抽象概念化因素分析

在现有的高校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有着国家出台的教育基本目标,但由于这个目标存在着概念化和单一性,导致了学校在实施中的困难。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一个包含了情感元素、知识元素、技能与态度等诸方面因素构成的体系工程,它们共同存在,相互影响和促进。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单一的教育模式无法推动课堂活动的进步,也就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受教育度及教育能效性都未能得到发展。纵观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普遍以传统的知识授教为中心,将学生整体集中在一个大的阶梯教室内,开始由教师按本授课,课堂上学生不听讲课的现象比比皆是,加之思政课讲解的无趣性,整个课堂呈现出的是一片压抑沉闷的氛围,毫无积极的答问气氛,只有在临近学期末,学生在教师所划出的重点范围内开始“积极”备考,准备课件资料等,这种现象直接暴露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机械化,没有具体的人性化情感投入,也没有价值取向的形成,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这种教育模式的存在和目标设立的错误,自源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进度、方向及质量水平,也忽视了情感和能力的目标培养,使思政教育理论课原有的价值导向荡然无存。

(三)目标情感的评估措施缺乏

在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的考察评估方面也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高校的思政教学评估陷入一种教育的误区。首先是在教育评估的重点上,其评估检验的重点仅仅是从学生学习的知识方面进行考量,而就情感方面和基础技能的考查则很少。其次在考评的方法上也存在单一性,多数学校都以笔试的形式完成书面答卷。这种考察形式,可以极大地促动学生在知识点的背诵方面的掌握能力,但就学生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却无从考量。这就凸显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思政考试缺乏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有效监测,其实在传统的教学评估中不仅仅忽视了情感监测,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控也没有做得十分到位,故此教学成效很难体现出来。良好的教学评估标准是以知识教育的过程来引导思想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只有让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得到提升,思政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尽情展现,可目前诸多的高校都未能做好这一标准。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教学目标

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目标管理相关理论思想的借鉴,可以在国家规定的高校思政教学基础上,对总的目标做到层次化分解,化做地区与学校和学生的个人目标,以科学的指导分析进行上下结合,完善思政教学目标。要通过目标管理,使各高校明白教育的总目标概念,其实也是围绕学生服务,然后使高校从制度教学转换到人性化教学改革上来,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人目标,缩小学生间的水平差异化[2]。另外以教学的手段,使学生全面满足国家规定的标准,是无法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学校在实施教育的同时,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其发展中存在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不同学生发展阶段所需的教育标准,进行教学目标的综合制订,制订中要根据实际的发展,规划出离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域,在此区域内完善目标,最大化地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育的主体性。另外还可采取学生参与目标制订的形式,在任课教师辅助下完成思政理论课程目标的制订,使个人的目标与总体的目标相结合,依据此目标去衡量学习的成效。

(二)将教学目标分类和细化

在认知方面,划分为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论知识学习;在情感方面,划分为对思政教育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识及学习的兴趣等;在技能区域可以划分为利用思政教育理论来进行现实问题的科学分析、判断、处理及解决等。故此,在进行思政工作目标的分析确定时,要严格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因为认知和情感及技能作为内在统一的整体,不能分开进行实施,高校思政教育机构应牢固把握这一基准。

(三)目标过程管理加强。在思政教育理论教学中,一旦确定教学目标,那么便要牢牢执行,因为教学目标不单单是作为讲师授课的目标,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规划的目标。在教学中加强目标实施的过程管理,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方式进行,教师负责进行教学资源的整理来为学生的目标实现服务[3]。另外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做相应改变,尽量不采取传统课堂模式的灌输讲授,加深对新型学习模式的研究、比如以小组的交流、学生间的互助交流、精彩案例的分析及适当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等方式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自主学习氛围。其次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方法的完善。先提出学习目标,由目标出发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设定,对设定的问题开始过程的管理实施,以资料收集、师生间共同研讨、社会实践调查、论文撰写等方式实现目标。

(四)考评标准方式的完善

在考评标准的规范上,应当做多样化考核。根据学生发展层次及水平的不同,将考评的标准也进行多层次规定处理[4],例如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种标准。在考评的方式上,可分为知识性考评和情感行为考评两种方式。对于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以问卷形式诸如开卷论文、案例分析等进行,在情感行为的方面考评,可通过对学生口试及日常的课堂行为、兴趣态度的积极与否及实践能力等做综合监测,以告别单一化考核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袁馨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管理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2):47-49.

[2]刘慧频.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3):143-145.

[3]朱志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及其有效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5):41-4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篇7

文章来源自文秘站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考试软件系统的开发、试题库的准备和及时更新、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配备与调适、考场和场务人员的安排与协调等工作,需要教学单位(一般为思政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部门、设备处及计算机中心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才能顺利实施。南京林业大学率先对面广量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机考模式试点,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探索。具体来说,这一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1.前期充分调研。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专门成立了以主管教学的副主任为组长的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改革。机考模式的实施在我校尚属首次,但全国兄弟院校已经开始了先期探索。为了充分了解机考这一新的考试模式,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先后对已经实施机考模式的淮海工学院和常熟理工学院两所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对两所院校机考模式的机考系统、试题库构成、考试成绩分布、学生成绩构成比例、具体组织实施步骤、经验与体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的数据资料,摸清了现有机考模式的基本情况,掌握了机考模式的实施运行情况及其中存在着的问题,为我校进行机考模式的改革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有益的经验借鉴。

2.申请教改项目立项。在全校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改革,必须取得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特别是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此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首先积极与教务处和计算机中心进行协调,取得了教务处的首肯,并得到计算机中心的软硬件支持,为机考模式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为题,成功申请了学校教务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支持,得到首批立项启动经费,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开发机考软件系统与试题库。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改革项目立项后,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立即启动了项目的研发工作。首先,经过分析综合,制定了适合我校具体情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改革整体实施方案,对机考软件系统的开发要求、试题库的开发与构成、总评成绩的构成、考试的组织实施等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设计。其次,在比较直接购买机考软件系统与自主研发机考软件系统利弊之后,认为直接购买机考软件系统成本较高,且受制于人。而自主研究机考软件系统灵活自主性强,成本较低,因而选择了自主研发机考软件系统。我校选择了一个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公司,并与之签订了机考软件系统开发协议,确保按时开发出符合要求的机考软件系统。再次,将部里教师按任课情况进行分组,组成了四门公共必修课试题库开发小组,按照试题库开发要求,具体负责试题库开发工作。

4.分步骤实施。经过反复修改,历时一年多,机考软件系统和试题库开发完成,机考模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为了确保机考模式顺利推进,减少不必要的风险,采取了分三步实施的策略。第一步,组织部分学生模拟。为了测试机考软件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情况,了解试题库对本校学生的适应性及考试成绩的分布情况,首先选择了试题库比较完善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每门课程用400名学生进行现场上机模拟考试。模拟结果证明机考软件系统与计算机网络运行稳定,考试成绩成正态分布,区分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二步,在部分课程中进行试点。部分学生模拟之后,针对模拟过程中试题库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修改完善。在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和做好预案的基础上,于1011年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中正式进行机考试点,并取得了试点成功。第三步,全面推行。在前两门课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于1013年6月在所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中全面推行机考模式。由于参考学生量大(8000人左右)、时间长(历时四天)、计算机中心条件有限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对考试的监考教师安排、考场安排、考试时间安排、考场纪律要求等具体教务工作与教务处、计算机中心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做好预案,确保本次全校机考模式得以顺利实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的优点

在实施机考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与传统书面考试相比,机考模式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节约纸张,低碳环保。传统的书面考试印制试卷需要大量的纸张,特别是对于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更是如此。以我校为例,每年校本部和南方学院每门课就有6000名左右的学生,共四门必修课,以每门课试卷最少需要6张16开纸计算,就需要144000张16开纸,这对森林资源将是一个不小的破坏。机考模式实行无纸化考试,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中心现有的网络和计算机设备,一方面是提高现有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是节约了大量的纸张,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可以做到低碳环保。

2.减化组织协调程序,大大节约人力资源。在原有的考试模式中,每次考试前首先需要教务部门安排考场,由于每次每门课程参加考试的学生有1000人左右,且考试时间需要两个小时,半天时间只能进行一场考试,占用了大量的教室资源。其次需要安排大量的监考人员。以每个教室两名监考人员计算,每门课程需要大约100位监考人员。由于本部门无法满足监考要求,需要经过教务部门和各院系协商确定监考人员,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矛盾和疏漏。采用机考模式以后,可以大大减化程序,减少监考人员。由于考试全部在学校计算机中心进行,毎场考试只需要1小时,一天可以安排6场考试,本部门的教师完全可以满足监考需要,本部门完全负责安排考场和考务人员,只需要考试系统维护人员和计算机中心电脑维护人员即可,大大减化了程序,减少了监考人员。

3.减轻了教师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时间来钻研教学改革和开展科研工作。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教学任务重,而且由于是大班教学,所以阅卷的工作量也特别大,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实行机考模式后,学生完成答卷并提交试卷后,计算机自动阅卷、评分,完成分数统计和考试结果分析等工作,既增加了评卷过程的公平性,也省却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大大解放了教师,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学和开展科研工作。

4.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原有的书面考试模式,虽然也制定了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但难免没有人情分,对于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的学生来说,显然很不公平。此外考试过程中,作弊现象也不少见,机考模式现场由计算机随机从已建立的试题库中抽取题目自动生成试卷,考生一人一机进行闭卷考试,每位考生的考题各不相同,但结构相同、难度系数保持一致。这样一方面由于考试时间短,学生没有时间作弊,另一方面由于每份试卷不同,学生也无法作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有利于优良考风的形成。考试结束后机考成绩立即生成,避免了很多人情关系,学生十分认可。平时成绩的获得也是有据可查,主要根据课堂表现、作业、课程论文来进行评价。所以学生普遍反映机考模式更加公平公正。

三、机考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实践证明,机考模式相比于传统的考试模式,显示出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机考模式主要采取客观题的形式,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有利于实现考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特别是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国近现史、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但这些客观题无法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建议在采取机考模式的同时,增加一部分材料分析题,任课教师可在课程结束前利用上课时间通过ppt展示,学生当场做题,不需要另外安排考场,既节约了人力物力,又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现有的机考分数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重过大。考试是一根指挥棒,对教学过程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从多数实行机考的学校来看,机考成绩一般占总评成绩的60%-70%,平时成绩只占30-40%,从而容易使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考试前把书本好好啃一遍,平时按时上课、做作业,总评成绩不会差,从而忽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等教学活动,既不利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建议在采用机考模式时,降低机考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重,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注重对学生教学全过程的考核,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篇8

为准确把握网络背景下思政课实效性的现状,笔者对三亚学院的师生进行了问卷式和访谈式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网络对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1.1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机遇

1.1.1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侧重于讲授知识性较强的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另一方面大学生注重现实和实用,对抽象枯燥的思政课兴趣较低.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网络中即时、丰富的信息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避免课堂案例过于陈旧和理想化的同时,使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结合,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网络变革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思政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死板,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静态、平面的课程内容以声、色、貌等学生容易接受的三维立体、动态的直观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站和网络平台(如论坛、e-mail和各种沟通软件),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并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1.2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2.1网络大环境给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传统的“灌输”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师生间互动性较差,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当大学生可以按照自我兴趣和需求在网络中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传统教学的缺陷就会被放,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就会降低.这不利于大学生发展,也不符合思政课顺应时展的要求.

1.2.2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淡化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是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领域,但这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份依赖网络,甚至沉迷网络的现象.过分依赖网络不但会冲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会使大学生思维迟钝、意志消沉,甚至产生极度不自信的后果.

1.2.3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抑制了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其人生观、价值观也才初步形成,还不够稳定.当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特别是一些伪装过的霸权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出现时,他们的视线就会模糊,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会被侵蚀和动摇,甚至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对思政课的教学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1.2.4网络的大环境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当前,大学生想了解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从网络中直接获取,有时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讲授的知识还要全面.这既不利于教师学术权威的树立,也不利于思政课感召力的发挥.网络知识较庞杂,更新速度较快,大学生在紧跟时代和网络变化的同时,思政课教师却因时间、精力或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紧跟网络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发展中的种种冲击和挑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2.1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所必须把握的原则网络背景下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要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坚持思政课教的主导性、导向性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性的原则.

2.1.1坚持时代性原则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特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网络时代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整合多种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原则.

2.1.2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当前师生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尤为重要,所以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构建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良性、和谐的课堂氛围,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总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的原则,这也是高校思政课依据课程理论的特征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所做出的必然要求.

2.2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2.2.1变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论坛、邮箱、微信、QQ等)直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师生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在师生间构建一种平等、民主、互为主客体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技术教学、在线教学、课堂在线搜索、课后在线学习、练习与考核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既可生动、直观地吸引学生,又可较快地调整教学内容;既可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又可促使学生达到知、信、行相统一的境界.总之,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2.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导多元文化和价值趋向网络信息中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那些非主流的、消极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为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整合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思想和道德上引领大学生,使大学生增强正确鉴

别网络中的信息,防范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的侵蚀的能力,选择积极的信息,自觉吸收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观念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2.2.3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是保证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知识储备上一般并不存在大的问题,但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技能上还有一定欠缺,特别在网络信息庞杂、技术更新速度飞快的条件下,这一欠缺越发突出.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长期的教师培训机制,使他们及时地学习网络技术,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网络信息,更好地驾驭网络和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

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的巨鼎,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不仅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在高校的传播和贯彻,更是高校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可是,众多高校多年来一直沿用老版教材,教授纯理论的知识,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实践却不甚重视,造成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只知理论知识,而不懂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理论指导实践,鉴于此,不少高校,例如北京大学、湘潭大学等从二十世纪起,就着手对思想政治理论可的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只是,我们也发现,在现在的改革当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即简要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及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执政党执政理念的主旋律,涉及是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应该属于政治课,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是承担一般的传道、解惑和授业职责。他传播的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高扬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在这旗帜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教师丝毫不具有天生的马克思主义面孔,或者是一副绝对真理在握的样子。师生之间应当进行平等的对话,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教师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社会阅历,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性的思辨能力去获得学生的共同语言。不论要教好这门课程,还是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都需要明白他的意义及作用。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要进行准确的定位。这其中饱含信念定位、学理定位、态度定位、组织措施定位。其次,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其实学校的众多社团活动,暑期实践,党团组织,辅导员工作等,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其中包含:感悟的启迪、知识的传授、信念的确立、行动的引导等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然而,现在的课堂只是理论知识的宣扬,并没有将这些只是融入学生的社会生活,这主要是缺乏实践教学的原因。鉴于此,笔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如下总结和分析。

1.教学经费得不到保障

实践教学是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课堂理论讲授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拥有同专业课程一样的、与自身教育功能相匹配的经费待遇。因为,无论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开支还是实践基地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作支撑。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高校拨给理论课教学单位的经费只能勉强维持日常办公,至于实践教学的费用更是微乎其微,有的甚至没有。据对理论课实践教学每年的专项经费及保障问题的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高校对理论课至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实践教学经费的拨付上,竟然有超过六成的学校没有预算,只有不到一成的学校给予落实。结果导致一方面,实践基地建设得不完善,存在明显缺陷――基地数量不足、不稳定、组织形式单一、专业特色不明显;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活动经常处于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的状态中,实践育人的功效受到较大影响。

2.传统观念限制,无序化状态较为普遍

长久以来,由于传统教学理念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尚未改变,公共理论课被轻视的现状仍普遍存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受到其他客观情况的限制,如实施时间短、经费紧张、场地不足等,使得现在很多高校主观上不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经费等各方面的计划中都缺乏对其合理的安排,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操作流于形式,没有很多实质性的意义。

3.众多高校都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目前,国内很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大都缺乏实施的持久性和普遍性,基本上没有真正能落到实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缺乏一套有效而又实用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导致广大的理论课教师缺乏授课积极性,也没有可以遵循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实践教学变成教师的兴趣,喜欢就开展,不高兴就去取消,这样就使得学生根本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课标要求的目标。只有具有激励作用的制度机制做保障才能使实践教学有序开展,在这一点上,理论课同样也不例外,因此,各大高校急需制定一套有效的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激励制度。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这一要求有鲜明的现实性、针对性,对于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方案,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针对此,笔者结合对众多高校的考察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1.投入师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早在2014年,在北师大考察时,就明确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要求。而这四点的提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更具基础性、根本性的意义,是立言、立行、立身的准则和操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学生怀有真诚的仁爱之心,具有更加扎实的学识,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就更加需要我们从政治上、业务上、生活上切实关心这支队伍,在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方面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职务评聘等方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的评价方式,从而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2.加强校企合作,建设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历来为政府学校所提倡,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积极联系各地地方政府,长期与多家企业保持合作关系,以解决理论课在经费上面的不足。而在选择企业时也应当慎重,类型应该多样化,可包含商业企业、生产制造业、流通企业、服务业或行政事业单位。这样,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实训学习时都有更多的选择。其次,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做好校企合作的同时,也应当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不仅在课堂上开放,在课外也应当提供给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使用,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不至于使他们在踏上社会时成为只懂理论知识的书呆子。

3.制定合理有序的制度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

第一、成立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

成立指导委员会的目的是强化对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强调并提高理论课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扭转很多学生和老师一直以来对理论课实践教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传统观念,改变理论课实践教学始终被轻视的尴尬处境。指导委员会应由学校领导牵头,主要指导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工作并协调理论课教学单位与团委、学生工作部、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等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理论课实践教学在组织、管理上得到保障。此外,在理论课教师职称聘任、职务晋升的条件中,应包括对其实践教学的业绩考评、工作量计算等,以便充分调动他们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第二、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中

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义为21世纪人类教育的四大支柱。所有的“学会”都不是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所能完成的,必须人们通过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才能完成。2008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因此,学校应将理论课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课课堂灌输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求理论课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制订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并根据教育的规律性,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做”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避免“一刀切”、“超前”或简单重复等做法。克服随意性、盲目性,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整个求学期间能够参加相应层次的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使他们在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积极主动通过探究问题澄清认识、学习理论,并提高觉悟、增长才干。

第三、设立专项资金,保证经费投入

“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思考人生这一实践能力的一个环节,它与其他大学课程一样需要科学地计划和系统地培养”,而不应被边缘化,甚至被“打入另册”。要认识到,在培养大学生认同主流意识的政治素质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等方面,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其他大学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从受到的重视程度来讲,它至少应该与其他大学课程旗鼓相当,而不应不及之。但多年来,理论课实践教学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窘况中。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各高等学校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意见》颁布后,各省市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按照不低于年生均15-20元的标准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改、教研、学生实践和教师培训交流,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的实施意见。但至今为止,真正将其落实到位的高校未见几许。因此,各高校应自上而下转变观念,尽快实施上述文件的指示精神,设立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资金,为全面、系统、规范地开展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4.建立实践基地

第一、“遵循双基地”原则

“双基地”原则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在专业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前提下,将思想性做为基础,把专业性作为依托,选择学校各个院系建立多年的、成熟的专业实习基地作为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学生参加完实习后,由理论课教师组织学生回校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写出调查报告。这种将一个地方用作多种用途,并将多种功能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能够使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遵循典型性的原则

典型性原则是指学校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与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近现代典型事件、著名人物的发生地、活动地等作为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传统历史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著名人物纪念馆、伟人故居、烈士陵园、博物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地、改革开放前沿、工农业生产基地等。这些场所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学校可以与这些机构建立长期、稳定、互利的联系制度,从而形成一个标准高、功能多的实践基地网络,为深入、持久地开展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有利条件。

5.在校园开展有意义的主题社团活动

大学里的社团活动广泛受到学生的欢迎与推崇,因为他们往往易于开展、丰富多彩而有意义,一直是高校参与人数最多的课外活动。它能照顾到大学生的内心需要与体验,能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理论课教师应主动借助这个平台,与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共同协商,将理论课实践教学延伸到社团活动中。设立符合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题,把理论课所要传授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渗透和潜隐到社团活动的过程当中,通过各类活动促进大学生对理论课的教育内容进行思考、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成熟。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只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和改革,才能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才能使学校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黄蓉生,白显良.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2)

[2]蒋平.创造幸福的生命: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生命教育价值的回归与追求[J].高教论坛.2015(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70-0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及作用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一是思想政治性。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课突出地表现出它们是实现《教育法》之基本精神和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二是针对性。站在思想政治工作前列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更要针对中国的问题,针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针对青年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三是实践性。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能局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概念、原理、会背了多少理论;而应将重点放在要求学生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解这些理论,相信这些理论,并自觉地将其用之于指导实践。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二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1.思想观念滞后

观念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当前我国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上存在错误的观念。一是高校领导的观念存在问题。一些高校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在教改方面存在压缩课时为专业课让路的错误做法,这必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引向错误的深渊,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地位低下、教学经费短缺、教师人员不足、教学条件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错误观念问题。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存在应付心理和畏难心理,没有积极为教学改革出谋划策和身体力行,使当前的教学改革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2.教学观念、方法落后

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只是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部分教师还没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教学理念落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教师的对学生的主导、对课堂的控制、对学生学习的操纵。[2]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因此,部分教师图省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教师出力但效果不好,学生又感到单调、枯燥、乏味。

3.重知识传授,轻学生情感和意志的培养。

大学生一般处在18~25岁的年龄段,生理上已经成人,但很多学生心理上远不成熟。在品德修养方面,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但成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还没有形成,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现在,一些思政教育者往往只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满足于课堂讲授,只重知识传授,不去真正深入学生的思想实际,没有真正摸清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更无法找到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有针对性地施教。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策

1.促进思想观念转变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采取正确态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充足的经费,为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提供条件,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对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形成教师全员参与、群策群力的良好教改氛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投身教学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研究,努力改善教学效果,为教学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2.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高校思政理论教学方法:一是专题教学法。专题教学法要求教师敢于打破教材中的章节限制,针对教材内容凝练成若干个专题,对专题提出的历史、时代背景,专题的形成过程,专题的未来发展趋势,专题的作用和意义作为内容来进行教学。二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近几年刚刚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新的方法。三是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实践性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进入社会,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3.重知识灌输,轻行为践行。

学生品德的形成必须要以社会认知为前提。大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并对自己的道德认知不断地整合、重新构建自己与他人、集体以至世界的认知经验,并通过对这些认知和经验的不断反思与自我评价,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从而臻于道德上的成熟。但教师却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化,偏重于向学生传授固定的道德知识,强调学习、生活和卫生等方面的规则和纪律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内化,缺乏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体验和情操的陶冶及意志的锻炼,使学生的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相脱节。

4.灵活运用实践教学的形式

与所有教学过程一样,思政课实践教学也是形式与内容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应有的功能实现与良好效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丰富多彩。从教学场所和性质分,大体有三类:一是课堂实践教学。这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它具有运用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及操作的持久性、连续性的特点,其表现形式有专题研讨、案例教学、异位教学、视频教学、主题演讲等。二是科研实践教学。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不可少的基本形式之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的课程内容,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然后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和开展社会调查,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形成一种在较为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由教师组织指导所开展的开放式、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三是校外实践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和补充,是实践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学形式。这种鲜活的、生动的社会实践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教师要做好教学计划,提出具体的教学目的与要求、调研提纲、考核标准以及考核结果运用等;实践可安排在寒暑假、“五一”、“十一”等假期,采用专项实践与全员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3]并且高校应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研及社会服务等,社会活动结束后,由教师评定成绩,点评总结。

四、总结

近年来,各高校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都进行了一定范围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行探讨、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为此,本文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其解决对策。笔者希望通过该论文的写作,能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为以后更好地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宁.问题?原因?对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苏州大学,20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