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5:57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1

关键词:科技计划管理;知识管理;知识获取;知识框架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6-0065-05

引言

国家科技计划是我国汇集公共资源引导科技进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建立知识平台、推行知识管理对提高科技计划的实施成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建立数据、信息、知识的汇集、融合、抽取平台,并将信息、知识与组织活动充分结合起来[1]。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体系包括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地方层次多类计划,不仅涉及到各级各类管理部门、中介服务单位、科研单位,还涉及到科研政策、技术发展路线、组织实施程序、评估评价体系、成果跟踪应用等环节,其内涵远超过单纯的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的范畴。近年来,一些学者分别从科研管理、项目管理、领域知识建模、项目评审知识系统等不同角度提出了构建知识平台的建议[2~5]。这些平台或局限于科技计划的部分管理环节,或侧重于项目具体实施过程和特定领域,不足以满足科技计划宏观统筹规划、全周期管理以及整体监控评估的需求。构建面向科技计划的知识平台更需要从计划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评审评估等多角度分析需求,系统全面地汇集科技计划信息资源,准确反映科技计划不同环节的实施动态,从而支撑科学决策管理、高效组织实施以及有效监督检查。

本文根据我国科技计划的管理现状,分析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总结应用等实施阶段的各类管理主体、科研主体的行为规律特点,结合科技计划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相关数据资源离散性和周期性特点,提出包括计划知识、项目知识、主体知识、领域知识以及管理实践等内容的知识框架,并依据科技计划数据源、信息源特点建立包括数据采集、信息融合、抽取评价等过程的知识获取体系。以此为基础,针对科技计划管理业务协同、实施态势分析等需求特点,提出相应的知识管理应用框架,为逐步建立覆盖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研究开发、监督检查、评审评估等活动的统一知识平台提供理论基础。

1科技计划活动过程的知识需求分析

我国科技计划的管理实施涉及科研主体(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主体(各级管理人员)、评审评估主体(中介机构、专家)、审计监管主体(审计监察单位)等多个活动主体。在科技计划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各类管理实施主体分别进行计划管理、项目实施、评审评估、监督检查等四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这些活动在科技计划的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总结应用等不同阶段相互作用、交叉进行,一方面从不同角度推动科技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协同监管、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科技计划的实施矩阵,见图1。

(1)规划申报阶段

规划申报阶段是科技计划实施的起点,管理人员、咨询专家首先要充分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并在分析把握有关科研领域知识的基础上确定特定时期内科技计划的实施重点和整体任务,进而组织编制相关实施计划、申报指南、申报办法等。科研主体根据申报指南、自身科研基础条件、现有科研成果及领域知识确定申报内容、研发任务、技术路线及科研资源需求。

(2)评审立项阶段

在评审立项阶段,管理单位首先依据有关评审专家、中介机构的资质能力知识以及绩效信用知识,并借鉴相关管理实践知识遴选评审主体。评审主体基于科研主体的基本知识、绩效信用情况、申报内容、评审评价指标,在研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知识确定科研项目执行单位、执行内容以及有关科研经费。科研主体则依据立项批复要求进一步明确执行内容、经费预算,并与管理单位签订相应任务书。在此阶段,监督检查主体主要针对评审主体遴选、项目评审、批复立项等过程信息和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整个过程的合规合法。

(3)研究开发阶段

在研究开发阶段,科研主体成为推动科技计划实施的核心推动力。一方面,科技人员作为项目实施者要把握当前有关科研领域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借鉴现有科技成果,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提出与项目领域相关的知识创新点,从而形成新知识、新成果。管理人员则依据有关政策、法规、管理办法等知识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质量、进度及经费管理。评审评估主体则根据阶段目标对关键实施环节进行评估,为管理决策人员提供管理依据,并推动科研主体的研发活动。

(4)总结应用阶段

在总结应用阶段,科研人员根据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新知识、新方法及相关科研成果。管理人员、咨询评估专家一方面要评价科技项目的执行过程、成果,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依据项目层次的执行评价知识对科技计划的整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为科技计划的长期有效执行提供决策依据。在成果应用方面管理单位、生产实践单位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广利用项目科研成果知识,另一方面则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成果应用情况提出新一轮研究开发需求。

2知识获取和知识框架

2.1知识获取与处理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知识管理;实施;应用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一个企业的知识管理并非是一种单一的职能管理,而是涉及到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多种职能管理的形式与内容,是一种跨越在这些职能之上的综合性的管理。知识管理也并非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还涉及到企业文化、管理机制、运作方式、信息系统建设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寻求的是将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完美结合,核心要素是人,特别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笔者认为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应该是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和应变能力。

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在于:(1)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不仅包含新管理思想,还包含新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流程。知识管理中的协作技术有助于发掘和激发出新的想法和思维,将企业员工大脑中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地加以利用,从而产生新的技术、产品与服务。(2)可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或机会,并需要企业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决断。知识管理技术让企业能迅速得到所需要的帮助,并通过确定“谁、什么、何处、何时”等因素,来迅速协调各种资源,并做出正确反应。(3)可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企业的运作效率取决于把职能部门或个人创造出的知识进行收集与整理后供企业内部和外部人员学习与利用的程度,即要求实现企业各类知识的共享,并尽量缩短查找知识的时间和避免重复劳动所引起的知识浪费。(4)可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素质。企业要保持它的竞争能力,就必须提高新员工和现有员工的能力水平,通过知识共享,企业员工可学习到其他员工共享出的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技能。

二、知识管理对传统管理的变革

通过深入理解知识管理的内涵,我们可以明确的是:知识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任何管理,它是一种跨越在企业多种管理职能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管理。知识管理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并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开辟出新的途径。要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必须着力于组织的调整和管理方式的探索,通过消除组织交流障碍、营造知识共享环境、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以激励员工的创造性、建立高效的知识共享平台等方式,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工具,使企业从传统管理型企业转变为知识管理型企业。

要做到这些,必须对传统管理进行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1)管理职能的变革:知识资本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2)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扁平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型知识企业组织结构是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一种面向市场、扁平的组织结构。(3)领导方式的变革:集体领导,知识管理需要新的领导方式,需要领导方式的转型,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领导的机会,在组织中建立集体智慧的动力机制,建立起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各项经营管理事务的机制和氛围,运用集体智慧,使决策更完善。因为员工参与了决策,也使员工能主动配合决策的执行;(4)企业文化的变革:注重组织、集体知识共享与创新;(5)激励方式的变革:更注重精神激励;(6)发展观的变革: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企业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

1.改造传统的企业文化。知识管理能否成功实施,首先取决于企业是否存在一个提倡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知识共享是企业员工进行协作的基础,也是知识实现增值的最佳途径。因此,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要务就是改造其传统的企业文化,建立起有利于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新型企业文化,如采用协同工作手段,培养团队精神,促使员工加强合作、共享知识,使得知识更容易交流、积累和创造。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应当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做出知识贡献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鼓励和吸引员工参与知识共享,形成协作与共享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乐于共享知识、创新知识和应用知识。企业可以制定一些知识管理相关的制度,其中包括强制性措施,使知识共享的氛围建立起来后能顺理成章地保持下去,如:突出企业员工对知识库的贡献,使他们获得知识共享的成就感,可将员工对企业知识库的贡献纳入员工的年度考评中,对不能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目标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惩罚。

3.创建学习型企业。对于一个积极谋求发展、不断创新进取的企业而言,创建学习型企业十分必要。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员工可以与时俱进的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与先进的管理知识,要求企业员工能不断地学习与创造新的知识,以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企业在面对机遇或挑战时才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在这个信息爆炸和知识飞速更新的时代,企业员工所掌握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仅仅知道如何做好当前的工作远远不够,员工需要具备更新的技能、更强的能力和更高的素质去面对明天的工作,企业的知识与经验也需要被快速地积累与更新,否则很快就会变成一堆废纸,甚至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包袱,因此,企业拥有知识更新与学习创新的能力比拥有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来解决,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不仅仅是看书、办培训班,还包括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过程中的学习,做到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团队学习。

4.建立知识管理团队。由于知识散布于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企业员工当中,企业中必须有相关的部门和人员来承担知识管理的工作,包括知识的获取、识别、整合、传播、创新,以及建设知识的共享系统与共享文化等任务,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知识管理团队,并设立知识主管(CKo,chiefKnowledgeofficer)一职,由其来负责研究、规划、推动和实施企业的知识管理工作。由于知识管理涉及的范围大于信息管理,知识主管的工作还涉及到战略、技能、培训、奖励等内容,知识主管的工作不是信息主管(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工作的延伸,不应仅将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而应当放在知识的创新和开发集体创造力等方面。

5.明确企业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确定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实施的必要准备工作之一,有了明确的知识结构,企业的知识方能进行有效的存取。通常,我们可将企业的知识根据其来源分为四类:(1)与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有关的知识,这类知识可通过科学实验或通过购买而获得;(2)与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组织力一式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是企业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3)有关企业顾客的知识,如对顾客需求的了解等:(4)有关企业竞争对手的知识。在进行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一般根据企业存在的知识的类型来划分和创建企业的知识结构,在根据内容逐层创建。以笔者所在的企业为例,企业的一级知识结构构造如下图所示:

6.选择适合企业本身的知识管理实施策略。国外有关学者将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归纳为两种模式:编码化策略和个人化策略。编码化策略是指将知识与知识开发者进行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企业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过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并存储于企业的知识库中,以供员工可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个人化策略则是指将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企业可以根据其是计划购买标准化产品还是为企业专门定制知识管理系统、是提供成熟的知识管理系统还是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并综合考虑员工在解决问题时是依靠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等因素,来选择是采用编码化策略还是个人化策略来进行企业知识管理实施。

7.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企业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内部网站,创建一个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都认同的知识共享平台。以笔者所在的企业为例,为了将企业的知识库向企业员工开放,并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作用,为企业建立了一个基于企业信息门户的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提供了完善的知识管理功能,不但可以灵活定义知识分类结构,还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信息权限与访问权限,按照读者对象进行知识共享,达到保护企业核心商业秘密的目的。此外,该系统还提供了收藏、评论、评分、置顶、栏目焦点、个性设定、知识地图导航等功能,可操作性强。目前,该系统已形成了一个管理系统优化的知识链,将企业各部门与员工的知识以及其它无形资产的电子文档汇集在企业的信息门户上,企业员工不仅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搜索引擎,查询到具体的知识文章,也可通过知识所属的四个不同类型维度(如下图所示),在知识地图导航中便捷的查阅到所需的所有相关知识,实现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3

国家科技计划是我国汇集公共资源引导科技进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建立知识平台、推行知识管理对提高科技计划的实施成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建立数据、信息、知识的汇集、融合、抽取平台,并将信息、知识与组织活动充分结合起来[1]。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体系包括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地方层次多类计划,不仅涉及到各级各类管理部门、中介服务单位、科研单位,还涉及到科研政策、技术发展路线、组织实施程序、评估评价体系、成果跟踪应用等环节,其内涵远超过单纯的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的范畴。近年来,一些学者分别从科研管理、项目管理、领域知识建模、项目评审知识系统等不同角度提出了构建知识平台的建议[2~5]。这些平台或局限于科技计划的部分管理环节,或侧重于项目具体实施过程和特定领域,不足以满足科技计划宏观统筹规划、全周期管理以及整体监控评估的需求。构建面向科技计划的知识平台更需要从计划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评审评估等多角度分析需求,系统全面地汇集科技计划信息资源,准确反映科技计划不同环节的实施动态,从而支撑科学决策管理、高效组织实施以及有效监督检查。本文根据我国科技计划的管理现状,分析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总结应用等实施阶段的各类管理主体、科研主体的行为规律特点,结合科技计划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相关数据资源离散性和周期性特点,提出包括计划知识、项目知识、主体知识、领域知识以及管理实践等内容的知识框架,并依据科技计划数据源、信息源特点建立包括数据采集、信息融合、抽取评价等过程的知识获取体系。以此为基础,针对科技计划管理业务协同、实施态势分析等需求特点,提出相应的知识管理应用框架,为逐步建立覆盖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研究开发、监督检查、评审评估等活动的统一知识平台提供理论基础。

1科技计划活动过程的知识需求分析

我国科技计划的管理实施涉及科研主体(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主体(各级管理人员)、评审评估主体(中介机构、专家)、审计监管主体(审计监察单位)等多个活动主体。在科技计划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各类管理实施主体分别进行计划管理、项目实施、评审评估、监督检查等四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这些活动在科技计划的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总结应用等不同阶段相互作用、交叉进行,一方面从不同角度推动科技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协同监管、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科技计划的实施矩阵,见图1。

(1)规划申报阶段规划申报阶段是科技计划实施的起点,管理人员、咨询专家首先要充分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并在分析把握有关科研领域知识的基础上确定特定时期内科技计划的实施重点和整体任务,进而组织编制相关实施计划、申报指南、申报办法等。科研主体根据申报指南、自身科研基础条件、现有科研成果及领域知识确定申报内容、研发任务、技术路线及科研资源需求。

(2)评审立项阶段在评审立项阶段,管理单位首先依据有关评审专家、中介机构的资质能力知识以及绩效信用知识,并借鉴相关管理实践知识遴选评审主体。评审主体基于科研主体的基本知识、绩效信用情况、申报内容、评审评价指标,在研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知识确定科研项目执行单位、执行内容以及有关科研经费。科研主体则依据立项批复要求进一步明确执行内容、经费预算,并与管理单位签订相应任务书。在此阶段,监督检查主体主要针对评审主体遴选、项目评审、批复立项等过程信息和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整个过程的合规合法。

(3)研究开发阶段在研究开发阶段,科研主体成为推动科技计划实施的核心推动力。一方面,科技人员作为项目实施者要把握当前有关科研领域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借鉴现有科技成果,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提出与项目领域相关的知识创新点,从而形成新知识、新成果。管理人员则依据有关政策、法规、管理办法等知识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质量、进度及经费管理。评审评估主体则根据阶段目标对关键实施环节进行评估,为管理决策人员提供管理依据,并推动科研主体的研发活动。

(4)总结应用阶段在总结应用阶段,科研人员根据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新知识、新方法及相关科研成果。管理人员、咨询评估专家一方面要评价科技项目的执行过程、成果,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依据项目层次的执行评价知识对科技计划的整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为科技计划的长期有效执行提供决策依据。在成果应用方面管理单位、生产实践单位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广利用项目科研成果知识,另一方面则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成果应用情况提出新一轮研究开发需求。

2知识获取和知识框架

2.1知识获取与处理科技计划管理实施环节多、涉及面广,形成全面、准确、及时的知识体系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前提。随着各类科技计划信息系统的不断建设应用,科技计划知识来源日趋复杂,既包括服务不同管理阶段的专业化信息系统,也包括内容广泛的互联网、特定领域项目数据库,以及各类文件资料。结合科技计划知识的来源特点和应用服务需求,科技计划知识获取主要包括原始数据采集处理、信息集成融合、知识抽取评价等阶段,见图2。

(1)原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原始数据主要涵盖科技计划管理、科技项目实施、科技成果应用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各类活动记录、生产数据以及从互联网中捕获的数据,这些数据大多分散存储运行,具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和存储形式。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采集处理不同来源的原始数据必须消除其中的模式冲突,对数据进行清洗操作,然后进行抽取、转化和装载(etL:ex-tract,transform,Load)操作[6],采集与处理的流程如下:采用数据定向采集推送、数据自动汇交或人工导入方式汇集数据。基于统一的标准规范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装载。根据数据来源、数据类别进行摘要计算和签名,形成可信、可鉴别的数据集。

(2)信息集成与融合原始采集数据往往来源复杂,语义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冲突,必须经过归一化集成处理才能形成语义一致的可用信息[7]。在科技计划信息的集成与融合过程中,通过语义规则、分类树对概念、模式、实例层次分别进行映射和标注,并结合人工评价调整语义规则、分类树,优化处理结果。融合信息可分为基础信息、过程信息、领域信息三类:基础信息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科学技术发展数据、科技计划项目库、科研经费信息库、科研实体信息库(科技单位、科技人员);过程信息指不同周期中各类管理实施主体的行为信息、科技项目的阶段数据;领域信息包括科技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积累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专业领域基础知识、研究报告、文献论著,实验测试数据、成果应用报告以及各类衍生信息等。信息集成与融合的主要过程如下:建立不同层次的科技计划分类树、映射规则、模式规则、关联规则库。依据项目层次、领域关系、活动周期分别进行分类标引或关联。对不同渠道信息基于分类树、标引规则、映射规则、关联规则库进行自动映射、比对标引,形成具有语义特征的统一的信息索引库。根据统一的信息索引库关联处理不同渠道信息,初步形成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科研主体的统一信息库。对融合信息进行人工评价审核,不断调整分类树、映射规则、关联规则库。

(3)知识的抽取评价知识抽取评价阶段是把信息转化为显性知识,并不断形成可用、适用的科技计划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科技计划知识抽取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框架下的各类概念知识、概念特性、关联关系、事实描述等。知识抽取过程中主要采用包括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计算以及可视化综合等方法[8]。综合考虑科技计划知识框架的特点和抽取效率,在部分概念类别和发现模式相对固定的场景下,科技计划知识的抽取更适于采用基于模式的知识标注方法,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综合采用模式的自动发现机制和人工定义方式[9]。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相关知识的主要处理过程如下。建立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评估评价指标体系、抽取模式,通过分析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综合信息、语义模式形成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执行动态、绩效评价知识。建立科研实体的能力评估指标、知识模式、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知识模型,基于指标体系分析综合科研实体行为信息、关联科技项目信息及相关语义模式,并经过多方独立评价形成科研实体知识。基于科研领域建立科研能力、科研成果、投入产出绩

(1)概念体系和关联规则概念体系和关联规则描述科技计划知识的概念层次、基本特性、基本关系和关联规则。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可把科技计划知识分为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领域、科技活动主体、管理实践等五个基本概念类,通过对基本概念类的继承和扩展形成不同层次的具体知识对象类。其中项目层次概念包括:计划、项目、课题、子课题、研发任务等;领域关系概念包括:技术领域、技术方向、产业类别、产业阶段、机构实体;阶段活动概念包括: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成果应用、监督检查等。

(2)科技计划知识科技计划知识包括与各类科技计划、专项有关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战略方向以及组织管理知识,各年度的实施重点、目标进度和组织过程,各年度的实施成效和统计信息,以及当年度的实施态势、评估评价。

(3)科技项目知识科技项目知识是科技计划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把其他各类知识关联起来的重要纽带。项目知识一方面包括项目在申报、立项、实施、总结、成果应用等过程中的基本信息,例如参加单位、参加人员、研发计划、执行管理信息、经费信息等内容;另一方面包括实施过程中所获取的各类实验数据、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实体成果知识。

(4)管理及科研活动主体知识科技计划中各类活动的主体包括管理单位、管理人员、中介服务单位、评审评估专家、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生产实践单位等。管理及科研活动主体知识包括其基本信息、能力分析、当前状态、工作绩效以及诚信信息。对于科研单位、科研人员而言,侧重于科技资源、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工作绩效、科研诚信等内容。对于中介服务单位、评审评估专家而言,其知识侧重于专业能力、评审信用、工作绩效等内容。对于管理单位、管理人员而言,其知识侧重管理资历、工作绩效等内容。

(5)技术领域及科技资源知识包括不同科学技术领域的基础条件、科研资源、发展态势、研究热点、应用需求以及相关社会经济知识。

(6)管理实践包括科技计划不同活动中关键节点的实践知识。如:特定科技领域规划建议的征集程序、方法以及有关实施记录,评审评估专家的遴选机制和实践知识,项目承担单位的遴选机制和实践知识,项目评估评价的方式方法和实践知识。

3应用框架与知识建模

3.1知识管理应用框架

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是由多主体、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过程,在不同的组织管理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表述既不统一却又相互关联的原始数据,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科技计划的总体实施情况。针对科技计划不同活动过程中的知识需求特点,在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构建知识平台、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时建立以下应用框架,见图4。(1)多源数据的集成、获取和鉴证科技计划的知识体系首先要能涵盖不同实施阶段各个环节数据。其先决条件是实现和不同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及时连接和数据互通,实现多源数据的有效集成。其次,在数据、信息、知识的转化过程中往往需要多层操作,存在较多数据污染、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要对所有处理渠道进行必要的数据签名,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对所有操作进行授权鉴证,保证知识处理过程的可信、可追溯性。(2)基于业务目标的知识发现与组织大多数科技计划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对原始数据、集成信息的抽取分析直接得到,而存在于各类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中的隐形知识可利用知识服务平台不断凝聚从而显性化。一方面要尽可能形成语义层面的统一,从不同角度分析关联信息形成新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根据各类主体在不同活动过程中的具体需求从不同维度组织知识,方便知识传播、查阅。例如,在评审评估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从管理主体、科研主体的角度发现、总结评审评估专家的行为特点并抽取为相应知识。(3)基于综合知识的科技计划执行态势分析对于科技计划而言,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对科技计划、科技项目不同实施环节的执行态势的综合把握。科技执行态势包括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各类活动主体的状态、整体工作评价以及对实施趋势的预测评估,实现执行态势的把握必须对所有关联主体知识、项目执行信息、科技计划执行信息的分析综合。(4)基于协同知识管理的科技计划业务协同协同知识管理是各类业务主体基于不同资源共同推进知识创建、共享和应用的过程。在基于协同知识管理实现科技计划的业务协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分类推送业务知识,主动服务各类组织实施主体,及时有效地推广应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实践、业务知识;另一方面要适应多样化、动态化的知识需求,推动不同环节的各类人员共创、共享知识,消除不同管理范围、业务层级间的鸿沟。

3.2科技计划知识建模

科技计划知识模型不仅要满足查询、理解、应用时的便捷性,还要考虑知识的使用范围、访问控制约束、应用周期以及对知识的持续性评价、补充和有效性等因素。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科技计划知识元模型表示为一个四元组K=<aC,LC,RC,RL>。aC是标识和访问控制说明,包括:全局标识aid、版本信息链eL、访问控制属性链aL。版本信息链eL包含数据创建、修改历史信息,其中各元素el是资源定义。访问控制属性链aL包含授权应用范围(应用系统)、授权用户范围、授权层级、授权来源等信息,其中各元素是应用对象全局标识,ugroupi是用户组全局标识,scati表示内容授权层级,adesi是授权源信息。LC包括知识摘要、概念类、标引和内容。摘要abs、本体概念描述oto、标引列表pL、内容cc、内容类型ctype。标引pL包含所有有效标引描述,其中各元素pli是评价有效性。RL是关联知识信息,包括:摘要abs、本体概念描述oto、标引列表pL、内容cc。标引pL包含所有有效标引描是有效性。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4

为贯彻落实《合肥市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意见》(合知〔20__〕84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现结合公司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是为了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公司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司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提升竞争力,努力使公司成为合肥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

二、主要内容

(一)成立组织。公司成立由总经理江峰任组长,副总经理张俊生、何鸣任副组长的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办公室,总经理工作部主任李光宇为办公室主任,配备专兼职人员办公,落实办公经费。

(二)健全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密制度、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和奖励制度、知识产权权益维护制度、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制度和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等。

(三)教育培训。通过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公司决策层的知识产权意识,增强专业技术人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水平,增强经营管理人员把知识产权制度融入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教育培训,使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在员工中的普及率达到50,在决策层、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中的普及率达到80;培训1名能有效管理和妥善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专兼职人员。

(四)文献资料收集。开展知识产权信息特别是专利文献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建立公司主导产品或主要研发方向中外专利数据库,以建立专利数据库为基础,开展主导产品或主要研发方向的专利信息分析与利用、知识产权或专利战略研究制定工作,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打下基础。要通过专利信息分析,在了解同类产品或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态势、市场状况,尤其是竞争对手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动态的基础上,从专利申请、专利实施(包括专利转让和许可等)、专利保护等各个环节出发,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总体推进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专利战略。公司要以专利战略的研究制定为主要内容,研究制定包括商标、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种类的知识产权战略。

(五)专利申请和实施。要以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和实施为主要内容,抓好注册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计算机软件等的申请(登记)和实施工作,提升拥有和实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增幅要达到20以上,专利实施率达到50以上。

三、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20__年1月至2月):成立以公司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二阶段(3月至5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做到制度、机构、人员和经费“四落实”;组织知识产权培训班。

第三阶段(6月至7月):建成主导产品或主要研发方向专利文献数据库,开展专利信息的分析与利用、专利(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制定工作。

第四阶段(8月至9月10日):试点示范工作方案得到全面落实,试点示范的各项工作全面完成。

四、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是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公司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切实把各项工作部署认真落到实处。

(二)加大投入,提供财力支持。为了抓好试点示范工作,公司将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专项资金用于在试点示范期间内的知识产权申请(登记)、专利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专利(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制定、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等有关费用的支出。

(三)邀请专家,指导工作开展。在试点示范工作中,公司将邀请省市科技厅局的有关专家指导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适时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示范文本,帮助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协助建立和更新专利文献数据库,指导开展专利(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5

[关键词]建设工程;管理;措施

一、项目管理的基本内涵

项目部管理的真正内涵就是建立起一个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个要素的机制体系,使人、机、料、法和环等五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协调统一的最佳状况。

1.抓两头:即开工和竣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首先,在开工前,项目实施需要做好:“两规划、两交底、一组织、一制度”。即项目管理规划和实施规划;合同交底和技术交底,这是项目成员能否全部理解项目内涵、外延和技术的关键;项目管理组织、项目责任事项和相关的岗位制度;其次在竣工阶段时,项目管理应整理好所有的施工资料及安排好后期的工程回访和保养工作。

2.带中间。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是:“三控制、五管理、一协调和一预防”。三控制即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进度控制。五管理即安全、合同、资源、信息和专业技术知识等方面的管理。一协调即沟通协调,防范工程风险因素。

二、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1.施工质量的管理

项目实施阶段是形成最终建筑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因此施工质量的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点。

(1)参于一线施工的人员。直接参与现场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要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尽量避免失误,为此除了加强安全教育、劳动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进行公平合理的激励外,还要从确保工程质量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心理特点和意识等方面来管理和控制。

(2)材料的管理与控制。对于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和构配件,要严格检查验收,建立管理台账,进行收、发、储和运等环节的跟踪管理,避免混料和使用不合格的产品。

(3)机械的管理和控制。选用合适的机械设备和仪器仪表,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施工设备。

(4)施工方法:切合工程实际情况,解决施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求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和降低成本。

(5)环境的管理与控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为确保质量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2.施工成本的管理

项目成本控制是保证在变化的条件下实现其预算目标,按照事前拟定的计划和标准,采用计划、跟踪、分析和实施等各种方法,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检查、归集、对比、调节和监督,及时揭示偏差并纠正,尽量使项目的实际成本控制在计划和预算之内。成本控制除了常用的数学统计和计算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全员控制和全过程控制。成本的全员控制,成本费用的发生涉及到整个项目的所有部门、班组和员工,并与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有关。施工阶段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减少返工费和工程移交后的保修费用,工程验收移交阶段要及时追加合同索赔价款,办理工程结算使工程成本自始至终处于可控之下。

3.工程进度与现场安全的管理

施工进度管理与控制的主要任务是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控制其执行,并按照计划完成整个施工任务。必须确定项目总进度目标和分进度目标,并编制其进度计划,及时协调与施工进度有关的单位、部门和班组之间的关系。由于在施工现场中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密集、机料集中,存在着多种危险因素,因此管好施工现场人和物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点。

4.施工合同的管理

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组成部分,严格按合同规定进行施工和购买材料,可以合理地控制成本的进度,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1)施工合同、材料和设备采购合同,应由专职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和保存。(2)施工中发生的所有材料和设备采购都应选择合格的厂家,签订采购合同,纳入合同管理范围。严格按照合同中规定的价格,采购工程材料和设备,严格控制设备材料成本。(3)合同中未明确、新增加和需要进行设备变更的,必须经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考察、论证和研究通过,并办理变更手续后,才能重新签订购销合同购料,并纳入合同管理之中。

5.资源的有效管理

项目有效资源的管理是指对劳动力、材料、设备、资金和施工技术等形成生产力的各种要素。每一个项目都要制定有效合同的工期,项目资源管理也就是对这些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和优化的配置,因此编制好施工组织、施工计划方案十分重要。首先,要对项目中的资源投入量、投入时间和投入步骤进行合理安排,对于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资源都必须按照施工准备计划、施工总进度计划、主要分项进度计划和相应的工作量,编制出详尽的需要计划表。其次,要根据每种资源的特性进行动态配置和组合,不断地纠正偏差,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满足项目各个方面的需要。

6.信息化的管理

项目信息管理是指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资料由专职人员统一管理、传达和发放,避免信息、资料传达不到位或漏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工作失误,同时将对项目有用的信息资料收集和存档,便于以后使用。(1)建立信息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和规定执行。(2)选派专职的资料管理人员负责工程信息和资料的收集、传达和管理工作,并督促相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处理与回复。(3)重点收集和整理在项目中使用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

7.施工技术知识的管理

项目施工技术知识的管理是将科学知识转化为项目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创造和传播各种有利于项目管理水平提高的知识。对知识资源的共享、创新和应用等过程进行组织、控制和管理,以期达成增强和提高项目部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以取得最佳的项目管理成效。

项目施工科学技术知识的管理最关键的是对员工和活动的管理。(1)积累项目管理所需的施工科学技术知识,通过对知识有用性的辩识、收集和存储,积累有用的项目知识,而隐性知识的存储要靠沟通和知识的共享活动来完成。(2)施工科学技术知识的共享。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在最佳时机和最佳地点,以最合适的形式将最合适的知识传递给最合适的人的过程,使知识在需用的人那里得到有效地发挥,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3)施工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对已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加工、总结和开发,创建新知识摸型,使之成为具有先进性和使用性的新知识过程,再在实践中对新知识加以检验,使之不断完善。(4)建立项目施工科学技术知识图表,通过施工科学技术知识图表可以寻找有用的知识及其分布状况,以便需要者按图索引,找到其需要的知识来源。知识图表所显示的内容不包含知识的内容本身,只是指南和向导。(5)建立施工科学技术知识库,将有用的知识以较易取得和获得的形式呈现给项目参于人员。(6)开展施工科学技术知识性社群活动,隐性知识是不可能或者是不易形成可视化的知识。知识社群就是指自发组成的知识分享团体,其凝聚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情及信任或者是共同的爱好。施工科学技术知识管理就是希望能通过对个人经验的保留和传承,使项目部的其他人受益。

8.及时沟通管理

项目的及时沟通管理就是要保证项目信息及时和正确地收集、传播和最终处理,保证项目各个方面信息的畅通。项目的沟通关系到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项目管理的复杂性、临时性和系统性决定了沟通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1)复杂性,每一个项目的建立都与大量的公司、社区和政府机构等密切相关,是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中进行的。(2)临时性,项目都是由特意为项目建立的团队进行实施的,因此项目必须协调各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和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3)系统性,项目是开放的复杂系统,项目的确立将全部或局部地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生态环境和能源将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就决定了项目沟通管理应从整体利益出发,运用系统的思想和分析方法,全过程和全方位地进行有效管理。由此可见,项目沟通管理就是保证项目信息合理收集、正确传输和最终处理实施的一系列过程,项目沟通管理是采用各种沟通手段在尽早沟通和主动沟通的基础上强调有效沟通。

9.风险管理

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对项目设计、供货和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同时对方案的正确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等进行认真分析和论证,确保项目部的顺利实施,消除安全事故隐患和降低工程质量通病发生的过程。(1)加强施工风险意识教育,宣传风险防护规章,树立风险观念。(2)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项目风险分析,编制风险应对预案。(3)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和技术交底工作,使项目的实施者能够深入细致地熟悉和理解项目文件,熟记施工方案,避免在实施中出现安全和工作上的失误。(4)实施中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用品,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施工风险。(5)加强对高危作业和“四新”工程的监管,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尤其是对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方面的运用更要组织项目部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科学研究和论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后才能加以实施。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6

收稿日期:2012-07-10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教改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刘勇(1980-),男,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研究,(e-mail)。

摘要: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定位与特点,归纳与总结目前该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授课方式、理论和实践课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研究结果应用于浙江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78-04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课程涵盖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大部分,内容庞杂繁多且章节跨度大,具有模块化、专业化的特征。该课程实践性强,“以教师为主体、书本为中心,单纯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工程管理专业教学需求。另外,传统的“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的教学结构体系安排不能反映工程管理专业技术与组织、管理并重,“土木工程+管理”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定位。因此,在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双轨制培养模式下,研究探索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学生构筑更为坚实的专业技术平台,具有较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文章分析了现行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在系统识别与阐述工程管理专业定位和相关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进行一定范围的改革和探讨,以期有效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强化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平台,契合建筑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技术过硬、管理突出”的人才需求,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一、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定位及特色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特别是知识结构合理、技术与经济管理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据统计,近5年59%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1],工程管理专业日益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对于普通高校工科教育定位,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学术界在参照发达国家的基础上,认为工程科技人才除精通本专业外,还必须具备深厚的工学基础知识,并对相邻学科有所了解;业界则认为,高校专业设置范围广,重点不够突出,毕业生缺乏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进入企业之后需要重新学习才能胜任工作要求。据笔者了解,一些实践性强的行业(如工程造价行业等)甚至更青睐高职高专学生。

培养模式的争议长期困扰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生。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冲突尤其严重。一方面,专业化、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其职业规划与未来成长的基础;另一方面,对社会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在其所从事的工作中是否可以尽快独当一面,是其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土木工程施工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地位尤其重要。统计表明,虽然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广泛,涵盖施工、监理、咨询、房地产等诸多行业,但其就业重心仍然集中在施工领域[1-2]。以浙江理工大学2007级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超过70%的毕业生毕业之后从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相关工作。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定位及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予以重视。

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从课程目标中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在强调施工技术的同时,也注重施工组织与管理,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根据施工技术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施工方案,这不同于一般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与开设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高职高专的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专业相比,本科专业的属性又决定了其不可能根据实际岗位问题进行课程组织,也不可能弱化学科知识逻辑体系而强调具体岗位技术或技能的熟练操作。

因此,对比土木工程专业和一般高职高专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备如下特点。

(1)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工程管理专业的“土木工程+管理”的专业特色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同时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以及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学与实践工作。这一点在课程学时分配上体现较为明显。通常,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大纲中,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5%以上,这一点迥异于土木工程专业。

(2)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除了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局部性规律外,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努力研究土木工程施工的全局性规律,着眼解决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同分部分项工程的组织与部署、施工方案选择等问题。

(3)“行业能力导向”特征明显。不同于高职高专的岗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专业将“职业岗位”扩展至“行业领域”。也就是说,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不仅是为施工岗位设置,而是为建筑行业设置,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初步具备在建筑行业不同岗位(如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监理、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4)与其他经济、管理课程联系更紧密。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技术经济、项目管理等基础知识,能够在施工方案设计、施工部署、施工组织过程中熟练应用其相关原理。

二、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述,学生课后复习,课程结束后再通过对应的课程设计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极强。对操作性强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或技术,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远远不能达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以讲述、投影、幻灯片为教学手段不如在施工现场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本科院校的学生不能像高职高专学生一样通过顶岗实习等手段获取施工过程的感性认识。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成为土建类专业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2.课程学时偏少,不足以涵盖完整的项目工艺与组织程序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庞杂繁多,涵盖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两大部分共计16章,且每章节内容均不可或缺。以知识层面而言,课程知识结构涵盖力学、材料、测量、施工技术、网络技术、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为满足教学要求,提升教学效果,必须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据分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合理学时(包含实践)应为80学时以上。然而,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多为4学分,64学时[3],课程学时偏少,难以涵盖完整的项目工艺与组织程序。

3.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土建类专业的教学体系多以土木工程技术为主,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培养误区,工程管理专业亦不例外。具体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课程本身所具备的工科特性使其“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施工组织与管理模块课时在16学时以下,有些甚至只有6个学时。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建筑行业长时间处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下,建筑行业的快速增长导致行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迫切,进而影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就业率的光环下,工程管理专业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进展缓慢。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出身于土建类工科专业,如土木工程等,专业教师的学缘结构也导致工程管理专业教学“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4.不同模块之间脱节严重,相互关联少

与基础课不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章节之间跨度大、联系少,具有模块化、专业化的特点。例如,土方工程与混凝土工程之间几乎没有知识上的联系。然而,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特征使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知识被放到同一课堂进行讲授。因此,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模块之间联系较少,脱节现象严重。然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复合型、全局性培养目标使学生必须注重不同施工工艺或者分部分项工程之间的联系,进而统筹安排,达到建设项目“质量一流,工期、成本合理”的目标。

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针对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所在团队申报了2011年度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获得了校内立项和科研经费支持。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应用于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与时俱进,合理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随着建筑业的国际化,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土木工程+管理”的培养模式,复合型的知识体系日益成为相关企业引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以2012版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为契机,经过广泛调研,积极修改、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一方面,增加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共计96学时(理论学时64,实践学时2周、2学分),基本涵盖该课程的所有章节与内容;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使其易于进行模块化、专业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如分散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等。

2.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并重,凸显专业管理特色

为凸显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在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通过修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大纲,调整了章节、模块之间的学时分配,做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首先,在学时分配上,经过调整,工程技术模块共计40学时,施工组织与管理模块共计24学时,实践模块2周,在学时上保证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施工技术教学模块,穿行相关的施工组织与管理类相关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由点到面,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实践环节(课程设计)中,除传统的施工专项方案制定,要求学生进行施工组织与施工部署,按照要求进行流水施工组织与进度计划编制,设定相应的边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施工组织优化与施工平面图布置,最终按小组完成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例如,将两个班60位学生分成10个课程设计小组,每个课程设计小组负责编制一个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包含4个施工专项方案,施工总平面图、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表等6项主要任务,分别对应6位学生)。每位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由团体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团体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质量给出,个人成绩由课程设计小组成员讨论后投票确定。最后,将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分散在理论教学中,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理论教学伊始,指导教师同步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组织学生开始进行课程设计,并定期进行课程设计的指导与点评工作。分散课程设计的初衷有三:一是避开学期末实践性教学的高峰,避免因为课程时间冲突而导致课程设计质量下降,确保课程设计教学时间;二是与理论教学同步,便于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三是利用团队作业(团队设计)的思想,利用课程设计小组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进而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3.以案例为主线,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适应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知识点零散、跨度大等模块化特点,课题组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借助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讨论,课题组首先按照课程内容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分解为土方与基础工程等六大模块。其次,以一个施工工程案例为主线,分别针对上述六大模块设计课程实践环节,模拟案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全过程,通过施工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施工部署等实训任务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经过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学生反响强烈,效果较为显著。

4.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实践环节一直是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教师“粉笔+黑板”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另一方面,集中式走马观花的实践性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课题组构建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上述模块化划分,分散完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性课程,即在完成某一模块理论教学之后,立刻安排专题训练、现场参观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内容和实际工程的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结语

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掌握更多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黄鲁成,苗红,罗亚非.我国工程管理本科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育,2007(3):46-49.

[2]倪国栋,鄢晓非,宁德春.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54-58.

[3]李立军,杨秋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83-85.

teachingreformofcivilengineeringconstrutioncourseforengineering

managementspeciatly

LiUYong,XUSen,ZHanGLi

(School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Zhejiang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

Hangzhou310018,p.R.China)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7

apQC知识管理

apQC和arthurandersonConsulting联合开发了知识管理模型,包括知识管理流程与支撑因素两个层面。apQC认为,推动知识管理方案,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四项不可或缺的支撑因素,即领导和战略、企业文化、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管理维度的绩效评估,惟有这四大因素组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发挥出效果,并有助于知识管理的达成;而知识管理流程则由收集、组织、改造、使用、创造、识别、共享等过程组成。

在apQC的知识管理模型中,内环反映了知识管理流程的内涵,代表了知识在组织内生生不息、循环增值的过程;而外环则是保证知识在组织内共享和员工协作的支撑因素,两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在该模型的基础上,apQC建立了知识管理实施指南,包括五个阶段:启动、策略开发、试点、推广和支持、将知识管理制度化。

欧洲标准委员会知识管理

如果说,apQC的知识管理模型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美国知识管理最佳实践的总结,那么欧洲标准委员会于2004年的知识管理框架模型文件,则是欧洲知识管理实践的归纳提炼。欧洲标准委员会认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由三个层面组成:

业务焦点层面――知识管理应该着眼于组织的价值增值过程,如战略管理、产品服务创新管理、制造和服务传递、销售和客户支持等,这些过程中的知识应该得到重点关注和管理;

知识活动层面――在欧洲的很多组织中存在五种核心知识活动,即识别、创造、存储、共享和使用,在每个活动层面都存在一系列的知识管理方法和工具;

使能因素层面――使能因素层面包括个人和组织知识能力两个方面:个人知识能力包括意愿、技巧、经验、工具和时间管理等,而组织知识能力则包括使命、愿景、战略、组织结构、评估、文化、技术支撑等方面。

欧洲标准委员会在上述知识管理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指南,包括五大阶段:知识管理项目建立阶段、认知和评估阶段、开发阶段、实施阶段以及评价和持续改进阶段。

麦肯锡知识管理

作为咨询领域的翘楚,同样也是知识管理实践的探索者,麦肯锡公司建立了完整的知识管理模型。其知识管理模型由三个层面构成:

知识资产层面:包括个人和组织的知识资产;

知识循环:包括知识的原始积累和获得、固化融合、共享、学习、运用、创新、反馈更新等几个环节;

知识管理关键成功因素:包括领导和目标、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系统和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

中国知识管理框架标准

我们发现,上述各种对知识运转过程和知识管理保障要素的界定,虽然文字描述各不相同,但内涵相近。在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中,中国知识管理框架标准的制订充分参考了上述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成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知识管理标准的制订,即:

•研究应该管哪些知识,这就涉及到企业知识体系的研究;

•研究这些知识的运动规律,即知识运动过程模型的研究;

•研究影响知识运转过程效果的因素,即知识管理保障要素的研究;

•如何评估企业知识的价值及其增值,即知识价值和知识管理评估的研究。

中国知识管理框架标准的出台,是一个总结、提炼和提升的工作,同时,该标准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可以包容最佳实践并不断进行更新提升的标准,这样对企业才会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本次知识管理框架标准的推出,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可以帮助国内企业知识管理得到更良性的发展:

1.共同语言、共有理解――界定了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及术语,使相关业界主体能以更具兼容性与可交换性的同一种语言与思路来思考与交互,更快更好地达成共同理解。

2.合力发展、竞争有序――厘清界定了知识管理的不同利益受众对象,以帮助业界各利益主体基于各自的立足点更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管理发展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形成有机的发展合力,并进而更有效达成自我发展的利益反馈。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8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党组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紧紧围绕落实我省知识产权战略这条主线,按照“实施六大工程、落实九项举措、建设三个中心”的发展思路,重点解决科学发展问题,推动**知识产权事业跨越发展。

二、整改原则和方法

1、做到“四明确一公开”。一是明确整改落实项目;二是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三是明确整改落实措施;四是明确整改落实责任;五是对整改落实公开,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

2、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对马上能解决的问题,集中精力予以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创造条件限时解决。

3、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搞好督查。整改工作由分管局领导负总责,承办处室(单位)具体落实。对解决问题效果不好、多数群众不满意的,要重新整改。

三、整改内容

(一)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具体措施:

1、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多形式、多渠道宣传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对知识产权重大事件、典型案列的报道,加大对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扩大知识产权法律宣传的受众面,让知识产权深入人心,切实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2009年主要抓好7项工作:1)《**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的集中宣传报道;2)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3)新闻会;4)编发《**知识产权工作动态》刊物;5)专利侵权典型案例的集中报道;6)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专题报道;7)举办全省通讯员培训班。

2、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力度。加强对各界党政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宣传培训,进一步提高其对新形势下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真正把知识产权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者的业务培训,提高其知识产权业务素质和能力;加强对知识产权中介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中介机构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2009年主要办好24个培训班(见附表一:2009年全省知识产权培训计划表):1)主办国家局委托的**省农产品深加工与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产权培训班、中西部地区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培训班、**省试点县市区知识产权局长培训班等5个培训班。2)与省建设厅联合举办**省建筑施工企业知识产权培训班,与省人事厅联合举办全省行政管理干部培训班、全省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与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举办**省新药研发技术与知识产权战略培训班。3)省局举办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等13个培训班;4)主办**县、祁东县两个试点县培训班。

(二)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进一步提高专利管理与保护能力。具体措施:

3、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1)配合省法制办做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简称《实施纲要》)的最后听证工作,《实施纲要》颁布后,研究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筹备召开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战略实施工作。2)起草《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提请省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发。3)研究制定《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推动全省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4)制定《信息中心管理办法》、《信息共享管理办法》。

4、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积极推进将知识产权事业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关考核指标。1)向省政府建议设立重大研发项目、经济建设项目和技术进出口贸易的知识产权特别审查制度,与发改委、国资委等部门联合出台有关政策。2)参与高新企业的认定。3)选择2-3个重点领域开展研究和探索,帮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制定应急预案。

5、进一步完善相关扶持、激励政策措施,力争2010年专利申请超过20000件。1)落实省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精神,加大知识产权工作投入,逐年增加知识产权工作经费,重点实施和推进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等“六项工程”。2)出台**省专利奖励实施办法,加大专利申请资助力度,鼓励发明专利。

(三)实施重大专项,全面推进“六大工程”。具体措施:

6、切实抓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1)在继续抓好第一、二批47家优势企业培育工作的基础上,2009年启动第三批培育企业的申报、审批和培养工作。2015年前,力争在全省培育100家左右知识产权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2)加强与国资委、财政、经委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出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办法》,2009年启动第一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试点。2015年前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试点达到300家。3)启动省级工业园区知识产权工作试点、举办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管理干部培训班。4)出台《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项目管理及考核办法》,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实用效益。

7、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与富民强县示范工程。1)深入推进县市区知识产权试点工作,2009年启动第五批试点县市工作。2012年前,完成60个左右市县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帮助、指导县市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协调工作机制和信息利用机制,优化知识产权政策环境,面向“三农”需求,大力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2)结合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创建工作。在全省培育14个左右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县市。3)启动知识产权富民强县工程。

8、启动实施知识产权产业化推进工程。1)与有关部门协调,出台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的优惠政策。2)积极争取设立我省专利技术孵化、中试和产业化基地及引导资金,支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发明专利及新能源、环保节能、防灾减灾等专利技术的申请、实施和产业化。3)加强与财税部门协调和会商,出台知识产权申请维护费用税前抵扣政策及操作办法,完善知识产权风险投资担保、退税贴息等政策机制。4)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与会商,拓宽专利质押贷款和无形资产抵押贷款等融资渠道。5)建设知识产权展示交易中心。6)抓好重点研究课题,探索道路、总结经验,促进支柱产业、骨干企业主导产品(技术)专利分析报告制度化。2009年重点抓好“混凝土机械出口产品专利技术对比分析”、株洲南车“atp技术专利预警分析研究”、湘电集团“兆瓦级直驱风力发电专利分析研究三个研究课题。7)完成10个招商引资项目的推荐任务。

9、实施长株潭城市群知识产权示范工程。1)建立省局与长株潭知识产权工作会商机制和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完善长株潭专利行政执法协作机制,探索长株潭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三审合一审判模式试点。3)开展长株潭知识产权综合管理试点,调研和探索成立长株潭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努力使长株潭成为我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发动机和示范区,力争成为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群。

10、实施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工程。2010年前,完成一期建设任务――专利信息平台建设。1)完善综合门户网站,建好内网、代办处受理接入外网,建立电子审批系统,实现网上受理、内部系统处理的电子政务模式。2)完成智能专利检索服务平台、企业应用服务平台和企事业单位应用终端开发服务。3)建立开放**省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库、专家数据库和优秀专利项目库。4)建设和开放我省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领域专利数据库。5)支持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建设和开放主导产品(技术)专利数据库。6)举办企业信息检索及利用培训班。

11、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1)与**大学共同抓好省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在3-5所重点大学开设知识产权课程。2)指导湘潭大学、**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知识产权学院,争取知识产权硕士点和博士点。3)在10所以上的大学推广知识产权远程教育。每年在党校开办知识产权主体班或举行知识产权专题报告;每年安排省内两期知识产权事务培训班,省外两期培训班。4)启动将知识产权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试点。

12、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2015年前,新增专利机构10家、人100名以上。1)2009年新增2-3家专利机构。2)开展专利机构调研,完成《**省专利行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研究制定《**省知识产权局关于促进专利中介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中介机构、执业人员考评办法》。3)建立和完善“**省专利机构信息数据库”。4)申请全国专利人长沙考点,举办专利人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班。5)举办全省专利人业务培训班。

13、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协调机制。1)落实省局二级机构编制。2)争取与省编办出台“**省市州、县市区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的文件,积极推动14个市州建立与工作相适应的独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2015年前,力争90%的县市区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配备3人以上专职工作人员。3)策划和筹备好省政府与国家局第三年度合作会商,提出下年度的合作项目和具体内容,争取国家对我省知识产权工作的更大支持。

14、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制。1)2009年上半年落实人员、场地、设备和工作经费,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挂牌运行。2)向省财政申请经费,逐步改善专利执法装备和条件,争取14个市州和60%的县市区有执法机构和3人以上执法人员。3)组织全省知识产权执法培训班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复审委员会审理活动班。4)开展全省专利行政执法工作检查。

(四)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提高机关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具体措施:

15、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进一步提高班子议大事、抓大事、谋长远的能力。1)完善局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2)制定学习计划,重点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国内外知识产权发展动态,认真抓好落实。

16、加强业务培训和轮岗交流,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1)制定**省知识产权(专利)人才培养"十一五"规划。2)每年举办4期业务知识培训和讲座,创建学习型机关。3)建立局机关干部轮岗交流制度,每两年对干部进行一次轮岗。

17、完善各项制度,形成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1)2009年将对现有17项机关管理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清理。及时修改和完善,形成《**省知识产权局机关管理制度汇编》。包括会议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人事工作管理制度、鼓励职工攻读研究生和硕士学位的规定、局干部职工家属进二级单位的规定、考勤请假制度、公文处理办法、机要保密工作制度、文印工作管理规定、财务管理制度、接待工作规定、车辆使用和管理规定、驾驶员管理规定、机关廉政建设制度、机关大院管理制度、临时工管理办法。2)抓好《**省行政程序规定》的贯彻实施。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维护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推进全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形成。3)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加强行政行为的监管。进一步公开办理范围、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及相关内容,并及时向办事群众反馈办理结果,增加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

18、转变工作作风,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2009年主要办好三件事:1)抓好办公楼维修及配套设施补充,改善办公条件;2)建立局机要档案室,加强档案管理及保密工作;3)改善机关文体活动设施。

19、强化监督管理,狠抓工作落实,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全局干部职工的执行力。一是加强机关作风监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建立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机制;三是建立行政效能监督办法。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9

一、相关理论综述

(一)知识型员工相关理论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的界定,最早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他将其界定为:“知识型员工即掌握和运用符号、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服务或工作的人。”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知识型员工有了进一步研究。史振磊认为,知识型员工指以智慧、知识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不是用肢体来生产或推销产品,或者是创造知识、使用知识的员工。本文认为,知识型员工就是运用自身智力、经验创造知识、生产产品的工作者。

(二)绩效管理相关理论

企业要在日益加剧的竞争中长期生存,就必须要意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英国学者Bredrup和Rogers将绩效管理看作是一个系统,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管理组织绩效的过程,强调绩效管理的周期性。ainsworth也将绩效管理视为一项周期性的活动,但他更强调个绩效的重要作用。国内学者李业昆将绩效管理定义为以员工绩效管理为出发点,将员工绩效管理与组织绩效管理融合为一体,包括绩效的实施、计划、考评、反馈和结果应用等一系列环节的一个完整系统。由此看出,绩效管理就是从组织角度出发,对组织绩效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协调和控制。

二、项目实施中影响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的主要因素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知识型员工作为项目实施的关键人员,会直接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将项目实施中影响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项目组织结构类型

项目一旦确定,公司高管就要选择合适的项目组织结构类型。通常有职能型、项目型和矩阵型组织结构。职能型组织结构是按照职能和专业进行划分的,有利于知识型员工保持技术的连续性,但员工责任意识淡薄,容易忽略组织目标。项目型组织结构是按照项目设置的,有利于对知识型员工的统一指挥和管理,但是员工担心随着项目目标的实现,团队解体,缺乏事业上的保障,员工对组织没有归属感。矩阵型组织结构是将前两种组织结构混合而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兼有前两种组织结构的特征,但员工要接受项目经理和职能部门经理的双重领导,当双方产生分歧时,工作协调难度大,进而影响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效率。

(二)薪酬问题

在对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激励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薪酬结构不合理,内容单一,缺乏长期激励。其次,对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评价体系信度差、效度低。最后,员工职业通道狭窄,缺乏对知识型员工薪酬的规范化管理。如果企业没有意识到薪酬对于员工的影响,必然会对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状态产生消极影响,甚至造成知识型员工的流失。

(三)工作匹配度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能力应该与其所承担的工作难度相对应,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力。如果员工的工作能力与工作的匹配度相对较高,则员工就会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如果匹配度较低,员工的能力无法完成项目中分配的任务,不仅会影响整个项目的绩效和目标,也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项目绩效考核方式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绩效取决于项目组织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目前,在我国各类项目的考核中,考核结果只是流于形式。对于知识型员工的劳动强度、劳动技能、岗位差别、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等,难以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而且也难以准确合理的界定和描述这些指标,难以发挥知识型员工的潜力。

三、构建项目实施中的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策略

(一)加强项目沟通管理

项目的管理者尤其是项目经理,要全面了解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绩效,拉近和知识型员工的距离,就必须要加强与知识型员工的沟通。项目管理者要保障沟通的流畅性,就要打造良好的沟通环境,采用多种沟通渠道进行沟通,提高沟通的有效性,降低沟通噪音,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其工作绩效。

(二)构建全面的项目薪酬体系

对于项目组织而言,要满足知识型员工最基本的需求,就要发挥薪酬激励的真正潜能,解决知识型员工薪酬激励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全面的薪酬激励体系。在适当提高知识型员工薪酬水平的同时,全面的项目薪酬体系还应该根据项目组织的战略目标,制定全方位薪酬战略。一方面,要做到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做好长期激励计划。另一方面,要时刻关注影响知识型员工薪酬绩效的各个方面,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薪酬绩效对知识型员工的积极影响。

(三)合理配置项目人力资源

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对人员的技能和要求是不同的,只有将有用的人才放在项目中的适当位置,才能发掘其最大的潜能。因此,在项目实施中应该对项目人力资源配置进行改进。应根据的项目的特点进行合理化的人员分工,充分保证知识型员工的权利,结合科学的管理方法,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其工作绩效。

(四)完善项目绩效考核指标

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对提升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尤为重要。项目组织应针对知识型员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这一套体系必须是针对项目实施中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来建立。因此,在制定考核指标时,必须明确其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劳动强度、所需技能等因素,以确保绩效评估的公平有效。

(五)提供知识型员工的教育机会

知识型员工与普通员工不同,除了满足其最基本的薪酬需求以外,自我提升是其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应该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各种深造的机会,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参加会议、技能分享等形式提高自身水平,使其在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

四、结语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10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为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障,但是大量低质重复的信息资源也容易使学习者产生“网络迷航”或“信息沉没”。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积极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使得学习者可以高效利用和管理信息和知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结合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问题,探讨知识管理平台的构建方案,以期对提升教育信息资源由数据信息管理到高效知识管理的层次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

2教育知识管理概述

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对知识的管理,在人类社会不同发展时期,对知识进行管理也相应存在着不同发展阶段,包括农业经济时期的文献管理、工业经济时期的技术管理、信息经济时期的信息资源管理,以及知识经济时期的知识管理。可见,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满足人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对知识内容进行管理、组织和重构的管理活动。就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而言,则是管理学领域知识管理的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衍生。国内外相关学者在分析教育知识管理的特征和内涵时,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目前普遍认为,教育知识管理是运用相关技术工具对知识进行数字化处理、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的过程。教育知识管理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信息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更强调从获取信息数据到构建知识的转化,更强调新知识的创新创造和生成共享。因此,信息化教育需要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可以促进信息化教育。

3目前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字化资源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实践中,当前多数学校的思路和理念依然因循守旧,延续了传统模式下对教育信息的汇集和整理,更多的学校仅仅是将众多的教学课件、案例素材、网络视频等存放在校园服务器或者门户网站上,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者更多关注“量”的堆砌,鲜有关注“质”的评估,缺乏对知识管理在信息时代的新特点新内涵的关注和把握,导致诸多静态资源难以在师生的日常教学实际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对于既有知识的管理,更多的是进行有限的汇集整合,并没有从知识生成、知识迁移、知识转化、知识共享的角度,对知识体系进行与时俱进的扩充和甄别,也缺少与教学的实际应用进行有效融合。如何建设和管理一个优质高效的教育信息资源系统,能够为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是当前面临的现实课题。

4面向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知识管理平台构建方案

4.1知识管理的实施步骤

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以促进信息化教育为目的,考虑内外部环境与资源,选择支持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以及战略规划,并且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与引进各种知识管理的流程。依据安达信咨询公司的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方案,具体的实施方案可遵从如下六个步骤:(1)认知管理阶段认知是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统一学校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梳理知识管理对学校整体管理的意义,评估目前的知识管理现状,帮助学校认识是否需要知识管理,并确定通过知识管理进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正确方向。(2)战略规划阶段此阶段的目的是拟定知识管理战略,即知识管理的目标与范围焦点,同时拟定信息技术、组织架构及知识管理流程等方面的战略。具体而言,首先从学校教育信息化战略以及教育教学各个业务流程及岗位等进行知识管理规划;其次制订知识管理相关战略目标与实施策略,并对流程进行合理化改造;另外还需进行知识管理技术的需求分析及规划等。(3)设计阶段此阶段包括以下两个重要工作。先导计划的选定:知识管理项目常会先选择一个对于组织抗拒较小,接受程度较高;能突显效果,以产生回响且较易成功的地方开始,以提高整体信心。因此,在建设面向教育信息资源的知识管理平台时,可先面向教师的教学实际需求,如教学课件、教学素材、网络课程等,进行知识管理的实施,在获得教师的普遍认可后,再继续推进到整个学校层面的信息资源,包括管理类资源、服务类资源、社会性资源等,由此实现循序渐进的建设进程。四大构面的设计:四大构面包括战略规划面、流程面、it面以及人和组织面,对其设计即对战略阶段所规划出的目标与方向进行具体实施设计,此阶段属于操作导向的设计。例如,在信息技术方面,将针对知识库中的内容、框架、组件、模块、索引和接口的设计;组织架构中各种知识管理流程的活动设计、相关角色的设计、工作环境与接口设计等。(4)原型开发与测试阶段安达信公司主张知识管理项目的引进要以原型即proto-type的方式进行,即先从小部分引进,边做边学,边做边改,通过使用者和各知识管理相关单位不断地沟通,按照“原型开发——原型测试——原型修改——再测试”的循环工作方式,以便学习和扩大延伸知识管理的范围。(5)导入阶段知识管理项目经过原型的循环扩大到使用者认可接受后,就可以进行引进上线的阶段,此时要特别注意教育培训、技术支持、配套服务和维修改错等工作。另外要使广大师生员工了解在变革过程中,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权限,师生员工或多或少会对新的变革产生抗拒心理,而通过明确职责和权力,能提高其配合意愿,确保知识管理平台的顺利实施。(6)评估维护阶段完成知识管理与系统导入工作后,必须对平台系统作出正确评估,并将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回馈,运用到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中。此外,由于环境的改变,知识管理的内容与方法也要随时更新,否则仍利用陈旧的知识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因此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必须对既有资源进行全盘清理,对一些效用较低、重复度高的信息资源要及时进行清理和归并,同时要引入最新资源形式和相关研发成果,使得教育信息资源体系始终处在一个较高层次,从而有效推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4.2知识管理实施中的流程规划

在流程规划中,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确认策略性业务循环;第二阶段是找出信息杠杆点;第三阶段是加入人员;第四阶段是确认信息和知识内容。由此绘制而成的知识历程图才会显示出“谁”“何时”需要“什么信息和知识”,可为建设知识管理架构提供行动指南。反映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即对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的分析,对教学模式中涉及到的课程教学的整体流程、其中的关键信息点和知识点,师生双方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实施策略,以及对全篇知识内容体系的整体认知等。

4.3知识管理实施中的技术规划

知识管理平台实施的技术规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标准化,即在知识历程图和知识网络图的基础上,创造通用词汇,制定知识内容类型,为收集、分类、存储和分享建立共同的标准;二是在知识内容标准化的基础上,建立技术解决方案,包括系统功能架构、技术实施方案和策略等。(1)知识内容标准化知识内容标准化就是创造编制通用词汇,为整个平台系统提供一致适用的分类机制,使得散放各处的知识内容,无论是结构化还是非结构化的或是非文字表达的知识内容,都能够遵循一套统一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内容结构开发、知识管理自动化流程设计等工作。因此,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首先要进行数字化知识分类,这些数字化知识包括网络信息、教学课件、电子文档、数字图书、以及相关教学视频、音频素材,也包括网络数据库等。对其进行有效编码和归类,使其更加清晰明了和结构化,从而更易查询、索引和呈现,于此也可促进知识的隐性与显性的转化和利用。(2)确定技术构架在规划知识管理技术方案时,可从以下七个方面确定技术架构,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一是在界面层,建立起全局统一的外观,为各种来源的信息和知识提供一致性的访问界面,建立个性化的统一的浏览方式,采用成熟的门户设计技术及培养称职的界面设计人员。二是在存取层,实现保护信息和安全控制,确定信息和知识存取的权限,评估各种存取方法和成本,慎重选择存取技术,确定安全人员和密钥设置,在存取安全和便利之间寻求平衡。三是在协作智能和过滤层,实现知识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存取,优先考虑注册、搜索等传统信息访问和过滤技术,同时随着技术发展逐步引进智能技术,如人工智能和智能等。四是在应用层,促进知识交流,创造竞争优势,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确定功能应用,优先考虑导入协作工具以建立知识社区,运用导入内容管理、智能及e-learning等技术。五是在传输层,提供网络连接和传输能力,对网络课程、网络视频、远程交互等功能进行网络通信量及带宽的评估和实施。六是在中间件/集成层,实现知识管理系统的集成化运作,在集成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评估集成对象、设立集成目标和确定集成技术。七是在存储层,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存储,要清查资料来源,实现来源精准化,建立与存取模式相集成的资料架构等。

5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资源智能化管理的需求,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将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知识集合,以实现知识的生成、传递、利用和共享。在教学实际应用中,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将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乃至整个网络教学过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义而言,知识管理平台建设方案是符合组织特色的技术体系和实现方式,由于各个组织结构和功能需求不尽相同,因此不存在完全一致的解决方案。本文所探讨的构建方案,也只是为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一个可定制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案规划的参考模型,具体的技术实施方案,还需在学校深入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开发设计。

作者:王馨晨单位:兰州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开际,李志宏,刘勇.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JeremyGalbreath.Knowledgemanagementtechnologyinedu-cation:anoverview.educationaltechnology[J].educationaltechnol-ogy,2000,40(5):28-33.

[3]黎加厚.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J].电化教育研究,2001(8):23-26.

[4]朱海勇,孙国,刘晓光.知识管理平台几个关键技术的探索与实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2):14-19.

[5]高飞飞.小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6]王月沂.面向知识管理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整合的系统集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0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