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素质训练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6:00

初中素质训练教案篇1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训练量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处于青春发展期,而田径作为一项历史十分悠久的运动,可有效促进他们思维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在初中体育田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体质状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组织他们训练,并掌握好田径训练的强度与训练量,只有采用恰当的训练方案,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田径训练效果。

一、初中体育教学影响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现阶段,我国的田径运动水平整体不高,在社会上的关注度相对较低,田径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不高,教师对田径运动了解不够完善,制定的方案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很难实现科学化与合理化,影响训练效果。(2)家庭因素。大部分家长比较关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对体育教学中的田径训练不够重视,认为可有可无,在无形中为初中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平常参加的田径训练较少,在训练中很难合理把握训练强度及训练量。(3)教师因素。在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学生自身对田径训练知识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教师来获取。但是不少教师的田径专业素质较差,采用的训练方法传统落后,与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不协调,影响训练质量的提升。

二、初中体育教学优化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有效策略

1.完善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体系

在初中体育田径教学过程中,完善的训练体系是提升训练质量的关键保障,所以,学校和体育教师应共同商讨、研究,构建一个完善的田径训练体系,保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协调。(1)学校应真正关注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调整好文化课学习与田径训练的时间,避免彼此之间出现冲突,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2)初中体育教师应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田径训练计划,在课堂上严格执行,保证计划得以贯彻落实。(3)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田径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保证可以胜任田径教学。在训练活动中,教师应掌握与田径相关的体育知识,认真研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一套适合他们的田径训练方案,并科学设计训练方式、安排训练内容,不断分析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提高训练效果。

2.协调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适度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活动中,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保证二者之间相互协调、比例科学。田径运动对最终训练结果要求较高,只有训练过程具有较强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才能促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训练效果。因此,在平常的体育课堂上,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田径训练时,应掌握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平衡,不仅需要关注高负荷、高强度的训练模式,还应注重训练量,保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合理化。同时,初中体育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田径专项训练,专项训练能够有效训练他们的力量、速度、爆发力和意志力,可有效提升其田径成绩。另外,教师应将田径训练强度与专项训练有机结合,遵循适度性原则,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将专项训练的强度和力度适当降低,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专项训练与普通训练相融合。

3.提升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科学性

每位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初中体育田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情况,科学安排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提高训练体系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以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前提,提高他们的田径水平。假如初中生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过大,容易出现肌肉拉伤或酸痛等现象;如果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过小,则又无法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即使他们长期训练,也难以提升学生的田径运动水平。同时,初中体育教师应把握好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范围,并按照这一科学体系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先引领他们进行力量训练,然后逐步提升训练强度,增加训练量,提高速度,最终提高训练效果。另外,教师还应注重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稳定性,保证学生每天都能够参与一定的训练,让他们的身体处于运动状态,时刻准备进行田径训练。

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制订科学的田径训练计划,精心设计训练方式与内容,保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合理性,组织他们参加田径训练,提高其身体素质和训练效果,提升体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斌.试分析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J].才智,2015(14):131.

初中素质训练教案篇2

关键词皮划艇青少年运动员基础训练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G861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基础训练工作能否得以顺利有效的开展是影响我国皮划艇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只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系统的基础训练模式,才能够充分挖掘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的运动潜能,为运动员的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鉴于此,为了确保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基础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开展,本文就针对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基础训练中所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为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基础训练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一、重视训练初期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运动兴趣的培养

对于训练初期刚刚接触皮划艇运动的青少年运动员而言,有意识的培养其皮划艇运动的兴趣爱好,让其自发的、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到皮划艇运动训练活动之中,是提高青少年皮划艇基础训练质量的关键。而在训练初期培养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的运动兴趣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注意根据运动员的身心特c选择合适的训练策略。训练初期刚刚接触皮划艇运动的青少年运动员普遍年龄较小。因此,在开展基础训练工作时,为了培养运动员的皮划艇运动兴趣,教练员应有意识的根据训练初期青少年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组织开展趣味性、游戏性的训练活动,以激发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逐步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皮划艇运动兴趣。

其次,应注意训练内容的多样化。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兴趣培养训练之后,就可以进入全面的身体训练和基本技术训练阶段,在这一阶段,不但要通过身体训练活动,来促进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还要通过基础的划船训练,让青少年运动员体验皮划艇运动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动作。在这一阶段,为了继续培养和发展青少年运动员的皮划艇运动兴趣,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要注意训练内容的多样化,切忌长时间的重复进行单一的训练,以免因此影响到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的注意力水平和运动兴趣。

最后,要注意训练负荷的合理安排。对于刚刚接触皮划艇运动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说,由于其年龄较小,运动经验较少,超负荷的训练不但容易引发运动损伤事故,而且还极易造成青少年运动员的“厌训”心理。所以,在训练初期,针对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开展基础训练工作时,为了培养运动员的运动兴趣,一定要注意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训练负荷。

二、重视训练中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开展

皮划艇运动,尤其是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是技术非常复杂,且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非常高的一项体能类水上竞速体育运动项目。如果运动员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短板,必然会对运动员皮划艇竞技水平的提升产生消极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皮划艇运动员能够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基础训练阶段就应重视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活动的开展。而为了确保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心理素质训练活动的有效开展,主要应注意关注如下几点问题:

首先,应全面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全面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是在基础训练阶段,针对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开展有效心理素质训练活动的基本前提。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一方面教练员可以通过训练观察和沟通交流等方式来即时的了解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另一方面教练员也可以通过制作“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调查问卷”或者是“运动员心理状态记录档案”等书面的方式来了解和记录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分析青少年运动员的个性特点,为心理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其次,应“因材施训”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训练方案。不同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是互不相同的,因此在制定心理训练方案时,教练员也应注意根据所了解和掌握的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训练方案,以确保所开展的心理训练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应“循序渐进”重视训练的长期性和连续性。青少年心理素质水平的发展和心理调控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时一日之功。因此,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工作也应贯穿于整个训练的始终,以确保训练的长期性和连续性。

三、重视训练活动结束之后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的训练恢复

竞技体育领域的训练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所有有效的训练活动必然会伴随着出现运动疲劳问题,而与此相对应的,训练活动结束之后的运动疲劳如何恢复也就成为了青少年皮划艇基础训练中影响训练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实地观察和文献研究发现,多数教练员对训练结束之后的放松训练等常规性的疲劳恢复手段的探讨还是常见的,因此,以下就针对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的营养恢复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正处于身体各方面素质迅速发育的重要时期,本身对于营养的需求就比较大,再加上在开展高负荷运动训练活动的过程中,能量消耗和营养消耗都非常高,所以根据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质状况进行必要的营养补充恢复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营养补充恢复时,一方面要注意膳食营养,确保三餐营养成分的合理配比;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皮划艇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仅仅依靠膳食补充是不够的,在膳食之外,还要注意利用合理药物营养补充作为辅助。例如:可以根据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质情况合理选择磷酸果糖、氨基酸等各种补剂。

参考文献:

初中素质训练教案篇3

[关键词]业余体校;学生运动员;档案建设

学生运动员档案可以帮助体校相关训练人员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掌控,并且可以依据这个档案,对每个学生有针对性的安排有效的、高质量的训练计划和并且要根据学生运动员的特长队训练的侧重点加以改变。因此,建立、健全具有体校特色的、科学系统的学生运动员档案,是业余体校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运动员进行全面管理,保证每一个学生运动员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之一。

1.构建业余体校学生运动员档案的主要内容组成

科学选材、科学教学与训练、科学管理,为了提高体校教学水准、训练能力和管理水平,以确保学生运动员的健康成长,就需要从科学选材、科学教学安排与训练、科学管理这三个方面建立、收集体校学生运动员的档案材料。

1.1对学生运动员家系情况的调查

科学选材的首要工作是对学生运动员的家系进行调查。家系调查内容有:被选学生运动员的三代直系血亲、身体健康水平、运动能力与兴趣爱好等。对学生的调查采取填表格的形式,主要由其监护人代其填写。该调查方式比较便捷,不容易出现遗漏,十分全面。

1.2学生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测量档案

身体形态测量项目有:身高、体重、下肢长、小腿长、肩宽、指间距、胸围、踝围、跟踺长等等。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适合的运动方向,针对学生的某些方面着重检测、分析,制定适合的训练教程和训练目标。同时由于运动员机能状态可以对竞技能力会产生影响,也可以作为制定训练计划和评定训练效果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同时针对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进行的测量再加上结合运动训练做出的评定,可反应学生的科学化的训练是否有效,从而加强或减弱学生的训练,同时也可以随时调整训练方式和目标。

1.3学生运动员运动素质档案

运动素质通常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这四个方面。现如今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出了运动项目要提高成绩以外,还需要发展高素质人才,所以需要提高学生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素质水平。因此,极其需要建立运动员运动素质档案。在建立素质档案的时候,除了一般运动素质的测试项目,还要有与学生相关的专项运动素质测试项目。而要取得这些材料,可以通过平时的训练记录,也可以通过特定的测试来记录成绩。

1.4课余训练计划档案

各项训练计划及其执行情况,是训练档案中最为重要的材料。训练计划可为文字叙述式,也可为图表式,但其基本内容要包含以下要点:⑴学生运动员的现实状态;⑵训练任务与比赛成绩指标;⑶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⑷各阶段的主要任务;⑸比赛的序列安排;⑹训练负荷动态变化的趋势;⑺训练方法与手段;⑻各训练手段的负荷量与强度要求;⑼恢复措施;⑽检查评定的内容、时间与标准。

1.5学生运动员(队)比赛成绩档案

对于学生运动员历年历次比赛的成绩都要认真记录,因为这记录了学生的训练成果是否在科学的安排下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也是肯定教练的付出和努力。因此,比赛成绩登记是学生档案中不可缺少的材料。但是,在记录成绩的同时,还要多多与以前的成绩记录进行对比,看看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战术的发挥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出可行性高的训练方式,使训练科学化。

2.对于学生运动员档案的建设流程及注意事项

收集、整理及利用是建立健全的学生运动档案的必要三个步骤,同时这三步使档案在教学、训练与管理工作中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2.1收集

档案建设的起点是收集与运动员选材、学习训练、学生运动员(队)管理有关的信息资料,它包括原有和现在的资料信息。材料收集要保证长期性和连贯性。而在学生入学后,要针对学生在小初高中时候的成绩进行分析,为了学生以后的良性发展,要与其他高校进行人员阶梯式输送。

2.2整理

整理是将各项资料分门别类地组成系统、有序的档案实体,以便查询和利用。并且在整理时要求对体校学生运动员档案做到分类清楚、排列合理。整理时,要以招生选材、教学训练和管理三大方面为主线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同时以学生运动员的文、体、德三方面的发展进程为脉络,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2.3利用

要学会利学生运动员的档案,对学生运动员档案中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对比、综合分析,帮助老师掌握学生状况;同时也可以帮助教练对学生的全面情况的有效掌控,并有能够给老师提供实际数据帮助学生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训练计划与管理措施。

3.结论与建议

3.1完善学生运动员的档案资料,对于有针对性的安排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而建立健全的学生运动员档案,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者对学校的全面管理教育水平力度,是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应该引起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重视。

3.2学生运动员档案的系统建立,能够帮助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出符合本校及本地区学生运动员的政策。

3.3学校相关的人员在从事教育教学、训练和管理工作的时候,要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己任,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4.结束语

建立学生运动员的档案,对于业余体校是有很大的益处的。它的系统化建立可以作为证据,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来学校报名,也可以是家长放心,看到孩子未来的希望帮助学校的老师挑选好的人才,同时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而且由于能够了解学生的发展经历,能够为学生制动更好的目标,实现为学生负责,为学校谋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初中素质训练教案篇4

摘要: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素质拓展训练,积极制订相应的应用策略与具体的实施方案,从而为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健康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体育;素质拓展;可行性

所谓素质拓展训练,实质上是一项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提升学生自我竞争力为目的而开展的个人或集体活动。素质拓展训练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身心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现状

1.由于素质拓展训练属于短期性的培训,而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学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因此,初中体育教学与素质拓展训练在教学方面存在较大的矛盾与冲突。此外,在人员配备方面,由于素质拓展训练大多数项目的开展需依赖专业的培训公司,这也与正常的教学安排有所冲突,加之培训公司需要盈利,而学校作为国家事业机构,其所能运作的实际资金并不充裕,在昂贵的培训费用面前根本无力负担,这也是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教学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2.在我国,由于素质拓展训练未被纳入正常教学,致使素质拓展练始终尚未课程化,加之现阶段各校各级各课程,其学时安排非常紧凑。学校根本无力应对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化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即便强行将其纳入正常教学过程中,也常因其未提前进行拓展项目的筛选、引进和改造而无法发挥其效果。

二、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素质拓展训练与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大多数情况下以身体活动为教育手段。此外,素质拓展训练同样有着许多不同的项目,且这些项目对各类人群均适宜。与此同时,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也是发展参与者的身心素质,可见它与初中体育教学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加之其时尚性的特点,若能合理应用于初中体育教学中,将能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为学生之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2.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比较灵活。素质拓展训练中的许多项目,虽对场地、器材等条件有着一定的要求,但大多比较简单且灵活,所以适用于当前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如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主要分为场地项目、水上项目以及野外项目等,而学校有操场,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建有游泳池。同时,通常情况下,学校周边都分布有相应的广场、公园等,这些都能作为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场地,而学校方面只需添加少量必要的器材即可。

3.体育教师很容易胜任教育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教师虽仍需扮演其中关键性的角色,但大多数项目对教师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性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只要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加上简单的培训辅导便完全有能力胜任这一“新角色”。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策略

1.选择适合初中生发展需要的素质拓展项目。将素质拓展训练的部分内容引进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则可以为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适合本学校的体育素质拓展项目,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例如,在进行集体运动项目教学时,教师便可适当引进寻宝、百人接力跳绳等游戏,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的团队精神。同时,还可引进素质拓展项目,如信任百步行、解手链等项目,以便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能够促进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丰富素质拓展训练的组织形式和开展方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的相关内容,一定要坚持“适应性”的原则,即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选择时,教师不能盲目地照搬素质拓展训练中原有的运行模式,而应结合学校场地、器材以及学生身体素质等各项条件,合理选择训练内容。

3.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由于素质拓展训练中的许多项目是以锻炼参与者的心智为目标,所以这些项目对参与者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有着一定要求。但毕竟传统初中体育教学与素质拓展训练有着明显的差异,若教师在组织方面出现问题,便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引进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时,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确保自身组织能力的专业性与严谨性,从而为学生的人身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确有其可行性。然而由于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引进初中体育教学仍处于起步和试验阶段,所以更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进一步完善教学体制改革,才能切实发挥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素质训练教案篇5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交通部2号令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升教练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市交委运管处驾协在全市各驾培行业发出开展教练员再教育培训活动的通知。公交驾校高度重视,在上级主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学校精心制定培训方案,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切实落实培训计划,使教练员再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宣传。

汽车驾驶培训教练员是推动驾驶员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者,是普及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第一宣传员,也是铸就道路交通安全防线的关键执行者,教练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驾驶员培训的质量和道路交通安全。教练员再教育培训,是提高全体在职教练员的整体素质和促进教练员专业化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首先,是领导班子成员统一了以上思想认识,同时领会到对教育员再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有仅有利于社会,也是提高本企业员工队伍中广泛宣传,动员每位在岗的教练员积极参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

二、制定方案、加强领导、确保落实。

我们成立了再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由分管理驾驶培训领导主要负责,由驾驶培训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并制订了周密的培训方案,分为三个步骤,搞好两个结合,把本次教练员的再教育培训工作,作为进一步提高教练员素质的抓手,作为推动公交驾校培训质量的契机,精心地策划再教育培训方案。三个步骤即: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考核检查。两个结合即:一是将教练员参与培训的情况与教练员业绩考核相结合,二是将再教育培训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相结合。在再教育培训工作中,我们明确了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我们的教学工作,主动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坚持面向全体教练员,着眼提高,按需施教,有针对性、科学必、实用性地安排教学计划。

负责组织实施的驾培部为教练员再教育培训作了大量的工作,清理各分校教练员人数,整理教练员次料、摸清每个教练员的状况。由于我校上半年招收学员达千余人预计6、7、8月份为培训、考试的高峰,不能分期分批参加教练员再教育培训,经向运管处驾培办领导请示,定于9月5日、6日在学校内进行集中培训两天。学校领导做了培训前动员工作,动员会上再次重申外聘教练员培训不合格就辞退,内部教练员培训不合格就待岗再培训考核的制度。我校96名教练员全部参加了再教育培训,两天的培训中我们聘请了有关交通道路方面的专家授课,全面系统地讲解了机动车驾驶培训相关的法律、法规;教练员的职业行为规范、必备的交通安全意识、实用教学心理学、规范化教学、必备的教学技能等知识,使我们的教练员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上有一个大的飞跃。

培训期间我们严格落实考核制度,每天打两次考勤,由于宣传工作深入、制度措施到位,整个培训无一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发生,教练员们都能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堂纪律较好,一致通过考试,得到培训单位的好评。

三、搞好结合、不走过场、重在实效。

公交驾校领导深刻认识到这次开展教练员进行再教育培训工作,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规范机动车驾驶员的管理工作,提高机动车驾驶教练员的遵章守纪意识与执教服务质量、减少违章违纪行为,提高全市持证教练员的交能法规、行业管理法规规定的认识及安全意识等教练员素质和提高教练员正确使用机动车驾驶培训学员iC卡记时设备的能力。通过再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将大大促进各驾校员工素质的提高,各驾校培训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我们驾校在参与此项工作中,一定不能走过场,在整个教育培训活动中有机地将教练员参与培训的情况与教练员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将再教育培训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相结合。

1、教练员参与培训的情况与教练员业绩考核结合。使教练员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增加了紧迫感、增加了压力。我校驾驶员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年龄40多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两高、两低”即:专业技能等级高、文化程度较低,实际操作教学水平高、理论授课水平低。在学习培训期间很多教练员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答题的方法,叙述感觉很困难,但他们都克服了各种困难如:年级大、视力不好、提笔忘字等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青山分校教练员邢启增家住武昌,年级大,患有糖尿病、培训期间每天按时到校上课,上课笔记做不过来,中午吃饭时间,找年青的教练员借笔记抄。休息时,教练员们都互相交流、互相传授着知识。教练员再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在教练员中掀起了一股学知识、学技能的高潮。

初中素质训练教案篇6

数控技术应用。

二、入学要求与学制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3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装备制造类行业企业,培养从事数控设备操作等工作的生产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四、职业面向、职业资格与继续学习专业

主要接续专业: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

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一)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养

(1)具有较强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意识,遵守操作规程;

(2)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流能力;

(3)具有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掌握机械识图的一般知识;

(2)掌握机械制造相关知识;

(4)初步掌握机床数控技术的基本常识;

(5)了解常用数控机床的种类及工艺范围;

(6)掌握数控设备维护保养的相关知识;

(7)初步掌握产品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知识;

(8)具备识读中等复杂程度机械零件图样和运用一种CaD软件绘制中等复杂程度机械图样的能力;

(9)具备选用数控机床的初步能力;

(10)具备操作和使用常用普通机床(车床、铣床)的初步能力;

(11)具备对机械制造类企业生产一线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分析的初步能力。

(二)专业(技能)方向

1.数控车削加工

(1)具备操作使用常用数控车床的初步能力;

(2)掌握数控车削加工的工艺分析与编程技术,达到数控车工中级工技能等级标准,通过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初步具备数控车床维护保养的能力。

2.数控铣削加工(加工中心加工)

(1)具备操作使用常用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初步能力;

(2)掌握数控铣削加工(加工中心加工)的工艺分析与编程技术,达到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工技能等级标准,通过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掌握一种CaD/Cam软件的使用技巧,具备熟练运用一种自动编程软件的能力;

(4)初步具备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维护保养的能力。

3.数控装调与维护

(1)掌握机械测量和电气测量的基本知识;

(2)掌握数控设备装调的相关知识;

(3)能进行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

(4)会操作常用数控设备,能进行数控设备的精度检测;

(5)能进行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机械维护维修、电气的维护维修,达到该工种中级工技能等级标准,通过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六、教学安排建议

说明:

1.本方案是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三年制教学安排的参考方案,课程开设顺序与周课时安排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2.本方案中,总学时3278学时,总计191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总计1028学时,65学分,约占31.36%;专业核心课总计818学时,48学分,约占24.95%;专业(技能)方向课总计490课时,23学分,约占14.95%;认知实习、顶岗实计600学时,38学分,约占18.30%;选修课分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总计342学时,21学分,约占10.43%。学校制订的教学实施方案,应保持各部分现有比例基本不变。

3.本方案中:军训安排在第一学期开学初集中进行;入学教育安排在第1学期开学后利用业余时间集中进行;社会实践1到4学期每学期安排一次;就业指导安排在第4学期业余时间集中进行。

4.本方案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选修课内容多选自课程大纲中规定的选学模块,其中数理类选修建议课程:物理、专业数学(可含三角计算及应用、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复数及应用、逻辑代数初步等模块);人文类选修建议课程:心理健康、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职场英语口语、阅读与欣赏、口语与交际、应用文写作等。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此方案调整执行。

5.钳工工艺与实训、车工实训、铣工实训、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加工中心)技术训练、机械拆装实训、数控加工技术训练、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术训练等均为理实一体化课程。有条件的学校,CaD/Cam技术应用、设备控制技术、精密测量技术等课程也可采用理实一体化形式开设。

6.学校应在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加工中心)技术训练、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术训练课程完成后,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中级鉴定考核。

7.本专业可选考的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绘图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数控程序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车工国家职业资格五级、铣工国家职业资格五级等。

七、实训实习环境

本专业应配备相应的校内专业实训实习室(每班40人计)。

1.机械测绘室1个。

2.测量实训室1个。

3.普通机加工设备。

(1)钳工设备:台钳等50台套;

(2)6140车床20台套;

(3)砂轮机10台套;

(4)铣床20台套。

4.CaD/Cam机房2个(含CaD软件、数控仿真软件、Cam软件各50个接点;电脑各50台套)。

5.电工实训室1个(50工位)。

6.电子实训室1个(50工位)。

7.数控车床15~20台;配备较完整的工、夹、量、刃具15~20套。

8.数控铣床(加工中心)15~20台,配备较完整的工、夹、量、刃具15~20套。

9.数控机床机械装调与维修实训室(12台/套)1个。

10.数控机床电气装调与维修实训室(12台/套)1个。

八、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注意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倡导采用表现性的评价方式。

(二)校内校外评价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运用知识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生产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可做进一步的细化,考核与评价的标准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九、专业师资

建立适应本专业教学改革发展要求,符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结构专兼职师资队伍。

专业专任教师应具有本专业或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获得本专业相关工种中级以上职业资格。专业带头人应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具有高级职称和较高的职业资格,在专业改革发展中起引领作用。教师业务能力要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参加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

聘请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应具有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参与学校授课、讲座等教学活动。

初中素质训练教案篇7

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在根本上是语言表达的教学,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是其根本意义所在。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再好的才华和想法失去了这座桥梁就无法让别人接收到。所以语言的表达能力是个人最基础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当今社会竞争与日加剧,在人才济济的大市场之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语也常常遭遇暗礁,此时能更好地表达自我主张,让市场看到自身闪光点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表达能力的优劣取决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先天因素即有部分人群由于基因、生活环境等原因先天具备优于普通水平的表达能力。后天因素则是通过人为的训练和培养,加强个人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1]。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个方面。新时代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更均衡,表达能力作为个人综合素质的主要方面,加强训练是必要之举。

二、提升表达能力的措施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的教育模式都偏向于“填鸭式”,对分数、结果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个人能力的培养、过程成长的重视程度。因此,离校毕业生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成为教育与社会的矛盾点,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创造表达环境,克服心理怯退。中国的课堂历来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是一般扮演着沉默的接受者的形象。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缺少对学生表达自我的鼓励。学生也在这种惯性接收的学习模式中逐渐失去了表达自我的意识和信心。善于做题却怯于表达在学生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学生对于表达自我存在心理障碍。但语文实际上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只有勤于表达才能得到质的提升。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多营造讨论和表达的氛围,让学生们逐渐习惯表达,克服内心的胆怯和恐惧。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更好的班级氛围和凝聚力。

(二)教学内容设计中增重表达部分。基于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初中语文教学在内容设计上一项比较单调。这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应该愈加认识到社会的形势,意识到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把这种需求融入到自身的执教过程中去。丰富教案,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水平线,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要完成的功课。不能简单依赖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不能用“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多样性。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该以教学大纲为方向,但不能以完成教学大纲的知识点教学为唯一目标,这会让教学过于流程化和结果化。在教案设计上增重互动和表达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是更好的教学内容方向。例如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专题辩论,既能让学生各抒己见、深入挖掘不同的支持论点,将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高度融合,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丰富大家的视角[2]。

(三)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优良的表达能力首先是建立在清晰准确的逻辑思维之上,只有具备完善的逻辑,才能完整、简洁的表达自我,才能让自我表达具有有力的说服力。语文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就必须在思维训练方面加强训练。对于大部分初中学生来说,还不能意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更没办法独立完成自我的思维训练,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课堂中多加入逻辑性思维的内容,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逐步提升自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初中素质训练教案篇8

关键词:中长跑;训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40-01

从现阶段我国中长跑运动训练的整体情况来看,其中运动员基础素质差、初始训练量设计不合理、训练忽视耐力而过度关注速度的问题还十分普遍,这些问题都会制约我国中长跑田径体育事业的发展,客观看待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制定更加完善的训练策略,正式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中长跑田径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长跑是田径比赛的基本项目之一,在进行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许多。下面,我们对比较常见的几个普遍性问题进行阐述:

1、运动员基础素质差

一般情况下,教练在选取运动员时,会将体检结果和运动员实际身体素质作为参考,除去了利用仪器进行测试的复杂而又繁琐的过程。通过对运动员的安静心率和最大心率的测量结果,推断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好坏。可是,有时选拔运动员时,教练会将比赛的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认为高分数才是选拔人才的可靠依据,这种方式未免有些局限性和片面性,必经在比赛过程中有些运动员可能超长发挥,而有些实力较强的运动员存在没有展现出真实的水平情况。

2、初始训练运动量安排不合理

在训练过程中,有一点是教练需要时刻注意的,就是关于训练科目的难易程度的制定工作。想要运动员获得骄人的成绩,这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结果,可是,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对运动员而言,伤害可能是终生的。由于想要短时间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教练需要不断对运动员进行强化训练,没有科学的选定训练方案和制定计划,导致运动员产生肌肉疲劳,影响下一阶段的训练进程。还有,就是关于运动员心理健康的问题。过多的训练科目会对运动员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为了保证取得好的成绩,除了运动员具有较强的实力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战斗意志,这些都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

3、过分强调耐力训练,忽略速度及一般身体素质训练

长跑确实是非常考验运动员耐性的一项科目,但是过分的注重单项发展势必对对其他方面有所忽略。教练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需要对所有方面权衡考虑,除了运动员的耐性,关于速度与爆发力的训练也非常重要。保证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才能保证运动员可以适应不同场地和突况,收获让人满意的结果。

二、优化中长跑田径训练的策略

1、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

运动员进行基本的体能训练,重复着训练-疲劳-恢复-再训练这种机械性的模式,这对于每一个中长跑运动员来说,都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利用这个基本原理,运动员的肌肉受到刺激,产生更强的耐性与爆发力,机械性的重复使得肌肉产生记忆,从而轻松应对其他各项技能训练,身体技能得到大幅度提升,进而保证获得良好的成绩。

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可以保证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提升。教练按照相关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多年的实际训练经验制定一套完整的科学训练方法,保证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不会产生过多的身体损伤。同时,训练的同时需要合理的安排套餐饮食,满足运动员的营养需求。只有利用完整的科学训练方法,合理的训练计划,才能保证运动员接受到更为正规的训练,身体技能才能大幅度提升。

2、强化训练活动的科学性

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要从教练、运动员选材两个方面说起:首先,选取的教练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指导经验,确保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要学会利用身边的器材不断调整训练方法,懂得根据不同运动员的素质选取制定训练方案,懂得突破固有的训练模式,不断的在训练指导领域探索研究;其次,选取的运动员需要保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要有一定的抗压性。运动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训练时要注意营养套餐、心理辅导、体能测试以及放松运动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完成基本训练任务。

3、对重视运动员的疲劳恢复问题

运动过程中肌肉会有疲劳反应,这点在田径比赛中尤为明显。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难以避免的问题,就需要制定一套不断提升运动员抗疲劳性的训练计划,利用不断加长时间与公里数的训练方案,让运动员的疲劳周期缩短。这种方案的制定需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训练时教练要加强重视运动员的体能恢复问题,综合考虑运动时和运动以后的肌肉恢复情况,不断调整方案让运动员适应多种地形,拉长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周期,保证可以完成长时间的长跑运动等。

总之,能够从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的制定训练计划,注意运动员的疲劳恢复情况,中长跑项目的训练效果是能够达到保障的。本文基于现阶段的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田径项目的发展有所助力。

参考文献

[1]邓伟忠.浅谈中学生中长跑训练[J].学苑教育.2012(07)

初中素质训练教案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素质;主体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程教育中拥有主动权的一方,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习惯。而体育教育也更要追随教育改革的步伐,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教育更是从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出发,帮助学生锻炼心智,加强体育锻炼,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训练和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一、初中体育课教学案例

1.跳绳练习。教学要求:分组式群体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基础练习开始,按基础不同分组,设置不同的要求。第一组练习行进间跳绳,也就是边跑边跳;第二组练习原地换脚跳、编花跳或两人编花跳或两人一组一带一跳;第三组练习前摇双脚跳或前摇单脚跳;第四组由我亲自带领练习原地的跳绳、起跳、停绳。

2.案例分析。课程的安排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且,这种自由结组的方式能够帮助加强学生间的各种沟通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到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使学生体验到靠个人的力量是局限的,让学生充分感受自主和合作的乐趣。这样平等、信任、民主的课堂,让学生的亲自体验胜过任何教师的单纯讲解。

二、目前初中体育的状况

1.目前学校的教育实施由于场地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体育器材不够完善,可能一些学校只能提供给学生简单的体育课程训练。一旦这些简单的游戏训练不能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追求时,体育教育就会停滞不前了。

2.学校忽略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一些学校体育课程的安排时间较少。通过查询,我们发现现在初中体育课程安排的学时过短,甚至有的学校临近期中期末考试时间,将体育课临时改换为其他主门课程,这样已经影响了体育课真实作用的发挥。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也没有考试,最终也会变成其他课程的自习课。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给学生也灌输了一种“分数第一”的概念,而忽略了身体素质。

3.学校教师的教育过程较为松散。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育中是一种放养式教育,课前导入,让学生简单的跑圈、拉伸、热身,然后解散自由活动,体育课也就成了学生放松随意玩闹的时间。对于一些习惯足球、篮球的学生来说,是个练习锻炼的好时机,可是对于一些本身就缺乏运动神经或是不习惯运动的学生来说,身体素质锻炼的机会就相对于他人减少了许多甚至没有。

4.面对案例中的教学情况,也有可能出现个别学生只是沉浸在游戏中,而忽略了教师提倡的在学习中不断加强自身锻炼,寻找学习方法的要求。

三、根据案例与目前学校体育教育状况相结合所提出的几点建议

1.教师首先要树立明确的体育教育理念,打破陈旧的教育观念,重视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增加体育器材,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学校也应该关心广大体育教师的生活,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2.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对体育教育合理的认知,让他们意识到通过体育锻炼和训练,能促进人体结构的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依据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今时代的体育教育应主动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对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让他们了解体育对生活的重要作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内容。师生间的互动是双向过程,对教学对象充分了解,教学工作也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逐渐趋于成熟,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又是各有各的想法。所以,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对症下药,像案例中所指出的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安排。

4.教育方式和教育知识的不断革新。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学生对追求新鲜事物的步伐从没有停止过。任何知识都有生产、发展、老化的过程,一旦教育方式和知识过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要求时,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教学过程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充分利用新时代的产物,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综上所述,我们要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师也要根据科学社会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对体育教学进行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黎雄辉.探究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D].当代体育科技,2014(4).

初中素质训练教案篇10

(一)以小学教师岗位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

通过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小学教师岗位知识和能力群,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相关课程,将小教机构的岗位任务要求转化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把专业能力与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归纳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行动领域,确定支撑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并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如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设计课程链,把小学教师的岗位技术标准与实践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实践类课程考核相贯通,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二)以小教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通过实践检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强化,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打造。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应用为重点,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为突破口,构建了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12345”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类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改变以往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封闭,通过技能强化训练和针对性指导,将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实践教学全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多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符合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进一步明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了“一主线、二模块、三层次、四结合、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主线”:指专业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围绕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而展开,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综合教学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主要是指专业岗位或岗位群最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专业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操作能力,有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语言表达与沟通(演讲、朗诵、讲故事)、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说课、讲课等;实践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包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或方案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观察记录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等;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各种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训练,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四个方面。[2]

“二模块”: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课内实践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课外修炼以教师素质修炼指南为主。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加大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比例,如《小学生心理学》实践目标除了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发展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心理测量或实验等活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小学组织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课外制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素质修炼手册》,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自行组成兴趣小组、特长小组或学生社团,自主开展三笔字、表达与沟通、教学活动设计等技能修炼活动。

“三层次”:为课程实践(学中做),包括随堂实践、实验室实验、教学模拟等各种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理论教学中穿插的实践环节。各课程实践以“点”的形式散布,实践的内容围绕着各独立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二是专项实践(做中学),每学期进行一项有针对性的专项技能训练活动,如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等,实践的内容是用相对完整的单项技能以“线”的形式贯穿整个学期的技能训练。三是综合实践(学做结合),在课堂外进行的教育调查、见习、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的内容以“面”的形式覆盖前三年所学课程和技能,以实际项目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校用人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如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辅导室等)和校外实践基地(如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等),由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包括理论与技能类的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按特长分组,针对不同专长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集中指导的有效性。分散训练则根据实践内容、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目标的不同,自行组建兴趣小组或进行个别训练,合理、灵活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查漏补缺,通过小组模拟训练、社团活动、各种教学竞赛等活动,强化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

“五环节”是指把大学四年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为“讲习—见习—演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五个环节,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价值取向。讲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去小学前,通过书本、录像、讲座等形式,初步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教师和小学生的情况,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工作的专业思想,建立做小学教师初步的感性知识。教育见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到小学活动中,感受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及小学生活动,充当教师助手,观摩优秀教师的“演示课”等,让学生与职业进行“零距离”接触。演习则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和微格教室,模拟创设小学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的实际训练。实习是指通过毕业综合实践,为毕业生提供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能以真实的教师身份去亲历整个教育过程,深入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教育研习是指通过教育实习后的回忆、反思等认识活动,关注自身的理论缺失,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从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和确定有价值的研究专题,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能力。

三凸显: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特色

(一)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如第一学年以讲习为主,课内有入学初期的入学教育,有专业的现状、前景介绍和为期二周的下校观摩,有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有教师书法技能训练、表达与沟通、教师口语等专业技能修炼。第二学年以见习为主,专门的实践教学包括每学期2周的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一共4个学期),每次带着不同的任务深入到不同的小学观摩、调查,填写见习报告;开设有声乐、形体训练、素描与简笔画、写作与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相关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以演习为主,除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教师技能培训等专门实践课程继续开设外,专业课程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心理辅导与咨询、班主任工作艺术、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的教学中包括大量的实践内容,还有微格教室中的说课、试上课、评课等教学技能的培训。第四学年以实习和研习为主,主要有为期12周的教育实习、2周教育调查和8周毕业论文撰写。教育实了课堂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外,学校管理、教研活动、教职工会议、家长会甚至在职教师培训等活动也被纳入实践内容。

(二)对接工作环境,建立实训基地根据小学教师岗位的需求,按照实践教学实施要求,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如微格教室、感统训练室、心理观察室、琴房、舞蹈室等,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创设学校环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教育的理论;校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是学生进行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基地,成员由三部分人构成:小学一线教师、小学专业学生、大学专业教师。实践基地提供的指导教师需有丰富教学指导经验,要求指导教师“导教、导研、导管”,不只是知识的、理论的、技能的学习,更包括价值的、理念的、感性的、态度的学习。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听取指导教师的示范课,说课、评课、上试教课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熟悉并逐步开展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班队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等。通过传、帮、带过程中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初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和整合实践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让高校教师深入小学一线,与一线教师共同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研究者和行动者紧密结合,让研究者参加行动,让行动者参加研究,在进修培训、联合攻关、合作研究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互补共进的多赢局面。

(三)对接用人要求,实施个性教学深入了解学校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实施个性教学,完善质量监控。由学生自主成立专门的素质修炼中心,下设各专项技能训练小组,必修项目包括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综合教学技能等,在专业阅读、写作与创新、教案撰写与课件制作、班级管理等选修项目中可任选二项,由学生自行制定修炼计划,自主在课堂学习、实践环节、社团活动和个人课余时间内开展修炼,老师充当项目教练,为学生咨询与服务。出台素质修炼手册,规定修炼目标、前期准备、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并附测评标准,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达标考核办法。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形成综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一个专门的素质修炼QQ群,搭建网络平台,学生在这里展示技能学习、训练的成果(如书画作品、演讲视频、上课录像、教学课件、研究论文、教案设计等),获取或传递相关信息,交流技能修炼中的心得体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