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十篇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十篇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6:16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篇1

关键词: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效能

一、全面理解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

(一)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的内涵

现代系统论把系统定义为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效能或可以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体。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是以促进纳税遵从,分析识别纳税遵从风险,降低征纳成本,防范和控制税收流失风险为目标,以系统管理科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管理方法的综合性、复合型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坚持整体管理效能最优化,最大化,系统管理、统筹兼顾,优化组合,良性循环,以实现税收风险分析监控管理整体效能的不断提升。

(二)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1、主要特征

税收风险分析监控管理系统由相对独立的管理要素系统组成。在整个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中处于核心环节,承上是税收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启下是税收风险的应对和控制,

2、主要内容

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是有各个管理要素的子系统组成的,主要包括:第一,分析研究税收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制定符合税源经济特点和规律的税收风险监控管理整体规划,管理制度、管理方案等。第二,税源环境调查,税收风险特征调查与研究、行业及业务类别细分与确认。第三,税收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及优化、样本选择、风险参数测定及优化等。第四,涉税信息数据采集,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税收风险程度测度,税收风险等级排序,税收风险分析报告形成及风险任务推送等。第五,税收风险应对控制的信息反馈,税收风险应对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优化与完善,完成阶段性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进入下一个循环系统。

二、提升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效能的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

1、借鉴国际经验,组建专门的税收风险分析监控机构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税收收入能力研讨会”参会外方专家介绍,税收风险管理实践成功的国家一般都设置专门的税收遵从风险(简称税收风险)分析研究机构,专门从事税收风险监控管理工作。借鉴国际经济,利用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有力契机,在总局、省局和市局分层级建立统一的税收风险分析监控部门,集中开展专业化的税收风险信息采集、分析识别等监控管理工作,实行集中统一分析,通过分析识别,把税收遵从风险类型进行分析识别和分类,开展税收遵从行为及风险特征规律的分析和量化研究,通过构建税收遵从风险评估测度模型,开发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提出不断改进和提高税收遵从的解决方案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发挥在税收风险管理指挥中心的战略作用。

2、明确管理职责体系,组建专业化税收风险监控管理团队

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综合运用经济学、税收学、会计学、数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税收政策、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和管理技术,所以不同层级的税收风险分析监控部门应逐步建立由行业税收管理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统计专家及会计师、律师等各种专门人才组成的税收风险分析专业化团队,明确从涉税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计算、样本选取、指标构建、参数设置、算法选择、模型构建、风险处理信息反馈、参数及模型修正等各要素管理职责,采用专门的风险分析监控的技术和方法,把税收风险管理的典型案例、数据模型、专业分析识别算法和技术等应用到不同层级的税收风险监控管理中,提高税收风险监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健全和完善对专门税收风险监控管理岗位管理人员的开发培训、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包括能级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和激励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化管理人才在税收风险监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大信息管税的支撑力度,为有效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提供高质量的涉税信息数据和技术支持

1、建立高效的信息数据管理系统,推进立法保障机制建设,为税收风险监控管理提供高质量的基础信息数据

第一,在完善税务系统内部涉税信息采集和利用的同时,加强对外部涉税信息的综合采集和利用,尤其是在税收风险指标的构建,风险监控量化模型的研究建立时,应以较真实的高质量涉税信息数据为基础,可采取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税收管理人员实地巡查和风险监控管理人员深入开展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到税源生产经营全过程,调查分析税源经济规律和税收风险的之间的关系特征与规律,获取叫真实的纳税人生产经营的涉税信息数据。第二,建立与工商、银行、国土、统计部门及国地税之间的第三方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同时积极借鉴国际上税收管理先进国家在涉税信息报告法制化管理方面的经验,加快《税收征管法》的修改进程,通过税收征管立法,进一步拓宽纳税人信息报告的范围、内容,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第三方信息如实报告的法律义务,即工商、银行、统计等部门及交易相关方等都要依法承担向税务机关报送涉税交易信息的义务,加大税收立法在涉税信息数据共享、协税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力度,有效突破和解决征纳信息不对称的瓶颈,提高税务部门掌握的涉税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为有效开展税收风险监控管理提供高质量的基础信息数据。

2、以夯实人工业务管理为基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业务和技术的有效融合,完善税收风险监控信息化的技术支持系统

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税收风险预警监控信息化平台的开发建设应建立在税源风险调查等基础业务管理充分有效开展的基础上,尤其是在税收风险监控管理规划方案设计、管理制度的制定,税源风险特征调查,税收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优化、风险预警参数及权重标准的科学测定与调整,风险识别算法的优选,风险分析监控模型建立等关键性基础业务要经过专业的深入研究,反复检验、修正优化,形成科学完善的系统的业务管理方案,通过开展地区试点或通过小软件模拟运行,经过可靠性、标准化的检验和修正调整后,结合金税三期工程建设搭建统一的税收风险预警监控信息化技术平台,实现业务和技术高度融合,提升税收监控管理系统整体效能。

(三)改进和完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提高税收风险预警监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在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重要的地位,为税收风险应对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向,风险分析识别的科学准确,风险应对控制才有实效。

1、构建和完善税收风险指标体系

结合各地区开发的税收风险特征库量化管理技术,进一步从税收经济、税收政策、管理效能等多角度分析研究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结合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生产经营规律、税收政策、税收风险特征及风险易发环节、典型案例经验等因素综合构建税收风险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科学测算和确定税收风险阈值、预警参数标准、风险权重系数等,通过相关地区、行业的综合检验和校验,完善税收风险指标体系及有关参数标准。

2、改进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方法,完善风险分析监控模型,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第一,在完善税收风险指标体系基础上,甄选、采用科学的分析识别算法,结合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手段,按照从宏观到行业再到纳税人的层级关系分层次进行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层层深入,深度挖掘,发现和识别真正的税收风险源、风险易发环节和关键的税收风险点。因此应建立至上而下逐级开展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程度测度排序、风险应对任务的推送,至下而上逐级开展税收风险应对、控制和排查、反馈与绩效考评的税收风险分析运行管理机制;以总局、省局到市局开展不同层面的宏观税收风险分析识别,重点是查找所属区域和行业税收风险;行业风险分析识别的重点是查找行业所属的风险纳税人;微观风险分析识别重点是查找纳税人涉税生产经营的税收风险易发环节及具体的税收风险点,根据风险指标的实际偏差等综合打分、积分,根据风险分值的高低确定纳税人的风险等级,并进行排序和预警提示,进一步提出税收风险应对控制的建议方案逐级推送到相应纳税服务、案头评估、税务稽查等部门,实施差别化的税收风险应对处理。通过至下而上逐级开展税收风险应对、控制和排查并逐级反馈绩效,一方面监督考核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及应对的绩效成果,另一方面,重新修正、调整完善风险分析识别模型及有关参数标准,促进税收风险监控管理效能进入螺旋式改进的良性循环运行系统。第二,结合现有涉税信息数据资源,研究适合于不同层面、不同规模和行业类别的风险分析识别算法及相关预警参数,总结特点规律后分类推广应用,提高税收风险监控的专业化水平;综合使用多种分析识别算法,如税收能力估算法和聚类分析法结合使用,反复训练和校验,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风险监控模型,经实践检验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提高税收风险分析监控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断提升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篇2

关键词:增值税税收管理纳税评估选案税收遵从

一、oeCD国家纳税评估选案系统的理论基础

纳税评估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核,进而对纳税人依法纳税的程度和信誉等级做出评价、提出处理意见的综合性管理工作[1]。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已建立了类似的纳税评估体系和税收评估模型,有的国家称为评税或税务审计,纳税评估工作也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税务局的核心工作。从理论上说,纳税评估是对纳税不遵从行为或纳税人诚信水平的评判、测量,从而成为连接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的有效载体。经过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评估分析,发现疑点,直接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避免稽查环节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提高征管效率和税收管理水平。

有关纳税主体税收遵从的研究1979年起源于美国,此后英国、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家先后开始纳税遵从理论的研究。其理论研究成果主要为两方面:

第一,针对税收遵从与不遵从类型的研究。西方学者对纳税人依法照章纳税状况的评估和描述,通过“税收遵从”来体现,其理想状态是:按要求进行税务登记;及时进行纳税申报并按要求报告相关的涉税信息;及时足额缴纳或代扣代缴税款。而偏离理想状态的行为均可称为税收不遵从。在税收实践中,税收不遵从是更为普遍的状态,也是税务管理产生的原因。根据对纳税人行为方式的研究,税收不遵从分为无知性不遵从(愿意自觉纳税,但不能准确理解税法和法规)、故意性不遵从(不愿意自觉纳税,主观存在减少自身税负动机)[2]。一般而言,税收遵从的研究对象为故意性不遵从,国外税收审计选案系统的设计也基于此。但在实践中,特别是计算机自动化的选案系统,由于错报或漏报事实已经发生,因此很难在动机上严格区分两种性质的不遵从行为。一些国家采取合并无知性不遵从与故意性不遵从的原则作为税收审计选案的理论基础。

第二,针对税收遵从成本的研究。国外对税收遵从成本的实证研究表明[3][4],税收遵从成本不仅数额巨大,而且负担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承担更多的税收遵从成本;另一方面,小型企业的税收遵从成本负担重于大型企业。高税收遵从成本易引发纳税人的不满情绪,特别是小型企业和个体户,较高的遵从成本使他们感受到在税收上不公正的待遇,导致严重的偷税问题。这种行为具有较强的积累性,对形成自觉申报、诚信纳税的税收氛围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5]。因此,中小型企业[①]在很多国家代表着税收不遵从的高风险群体,成为国外税收审计选案系统进行风险评估的主要对象。

二、oeCD国家几种代表性的纳税评估选案系统[6]

1、集中化/自动化方式——美国国内收入署(iRS)

美国税收审计选案系统主要以“判别函数工作量选择模型”(DiscriminateFunctionworkloadSelectionmodel)为基础,并通过DiF建立一个公平的全国性的长期评分方式,即“纳税人遵从测度程序”(taxpayerCompliancemeasurementprogramme),来识别最有可能具有遵从风险的个人和资产较少企业的纳税申报。

iRS服务中心遵从风险系统运作框架,如图1:⑴纳税人提交的申报表进入服务中心子处理程序;⑵进入程序的“提交分析模块”(Filinganalysismodule)。Fam会将提交的申报表分类、打分和筛选,以便进一步分析和归类。Fam根据9个指标:被动活动损失(passiveactivityloss)、自我雇佣税、可选择最低税、投资的利息费用、双重课税抵免、生活费或赡养费、教育扣除、儿童照顾扣除和慈善捐赠,设置标准,检查企业是否违例。一旦申报情况符合企业违例标准,即违例标准被“点燃”(fired),申报即被送入“提交事后分析模块”。⑶进入程序的“提交事后分析模块”(postFilinganalysismodule)。根据Fam的评分,pFam将进入模块的申报作适当分类。⑷违例标准没有被“点燃”,申报被iRS接受归档。⑸申报表被分为勤劳所得税收抵免[②]预先退税(eitCRe-refund)、勤劳所得税收抵免事后退税(eitCpost-refund)、非勤劳所得税收抵免事后退税(non-eitCpost-refund)三类。⑹⑺基于pFam的分析,pFam针对高风险或低风险申报表为工作人员分配合适的工作量。⑻具有非遵从风险的申报表进入“工作量分析模块”(workloadanalysismodule)。同时被检验和调查的申报表也被反馈到wam。wam将根据“服务中心测试工作计划”中每个地区的经验值水平、每个案例花费的时间和纳税人回应率等因素权衡分配工作人员和相应需要调查的纳税申报。⑼在适合的情况下,存在高风险的申报表也被转入其他模块,例如针对小企业或自我雇佣的情况。⑽以wam的分析结果为基础,纳税申报进入“服务中心检查”程序。⑾非遵从风险高的申报表检查程序终止,iRS将申请强制执行判决的诉讼。⑿在适当条件下,具有高风险的申报也可以进入选择性的处理程序,比如非强硬性警告等。⒀具有低风险的纳税申报进入选择性的处理程序。⒁所有处理结果反馈到“处理事后分析模块”(posttreatmentanalysismodule)。⒂ptam的结果再提供给Fam,以便未来分类和选案使用。⒃对那些已被iRS接受并归档的申报而言,数据会由pFam直接反馈给Fam,作为历史记录保存。

2、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风险识别方式——英国国家税务局(UKinlandRevenue,Ui)

Ui的风险识别处理是一个集中化与分散化相结合的过程,由两个层面展开。首先,从中央层面:局部选择完全审计[③]案例的比例在中央的指导下进行,余下的部分则为地方性选案。而且所有地方性选案由中央自动化风险评估系统予以支持,地方税务机构时可以使用全国性统一的风险标准和参数系统了解纳税人的概况。数据挖掘和聚类分析方法的应用,可以识别带有高风险特征的纳税申报表,其结果有利于明确需要实施完全审计的中央选案比例,以及协助地方Riat进行地方性选案。其次,从地方层面:每个地方税务机构中都包括一个风险智能和分析小组(Riat),其主要作用是对本地区所有纳税申报表实施风险评估,并识别哪些个案需要被审计,而审计的实施则由地方税务机构的其他小组完成。表1为2003--2004年Ui完全审计大体的构成情况:

表1:英国税务局2003—2004年完全审计选案情况

选案方式中央/地方选案完全审计的比例

随机审计中央选案10%

中央指导针对存在高风险的交易部门或问题由中央负责,进行局部选案35%

地方性选案地方有选择审计55%

3、国内增值税风险分析——奥地利联邦财政部(austrianFederalministryofFinance)

奥地利的增值税风险分析系统是多量纲的选案系统,以客观的风险因素、基础数据的频繁更新、持久的风险评估处理程序为基础,只适合于中小或较大的业务量企业的风险评估。目前使用的客观风险因素指标有35个。例如提交申报表和支付税款有无规律性、申报表中的数据、填报数字与无规律性周期之间的比较、由于重大变化产生的风险、案例的历史和当前的状况以及其流动性问题、增值税申请退税的信息等。风险评分根据每个风险因素指标或其风险属性水平,分配到每个实际案例,并通过发生特定事件情况下更新风险分值的方式,针对特定纳税人不断地积累分值。风险分值在某一特定时点的总和可以体现案例的实际风险。例如以下特定事件:是否提交申报表、是否履行支付税款的义务、是否有税务审计结论、是否有年度评估的结果等。但是由于“积累风险评分”系统一般不能体现新企业存在的任何高风险,税务机构需要对特殊风险进行分类,人工选案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4、增值税退税中的风险评估——英国税务与海关总署(UKCustoms&excise)

英国增值税制度允许在独立的纳税申报中,对购买的进项税额超过销项税额的差额部分予以退税,从而引发不足额缴纳税款的潜在风险。增值税退税中的风险评估依赖于“退税前可信性程序”,其任务是在退税前从众多退税申报中筛选出存在最高风险的申报表,核实是否应予退税。“可信性程序”具体分析步骤为:

首先,风险因素(变量)的识别阶段。包括交易分类、应纳税流转额的规模、应付税款净额、提交申报的平均延迟天数、申报表的类型(漏报或正在接受评估),以及债务历史等。这些风险变量一般不被加权。因为在申报表中,有些变量的信息可能缺失,所以各变量的权重没有区别。但从风险角度考虑,一些变量又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是否有漏报的情况等。

第二,风险状况的评估阶段。对一个申报企业来说,如果一个或几个风险变量发生的频率值较高,说明存在税款流失的高风险,其风险分值就会比较高。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到每个企业一个或多个风险变量发生频率值的命中率、每个企业多个风险变量发生频率值的平均命中率,以及一旦风险发生每个命中率可能流失的税款金额。风险分值就是,所有命中率中的最大值与每个命中率可能流失税款金额的平均值的乘积。根据风险分值,纳税企业被排序为没有经过审计、低风险、中度风险、高风险、异常风险五个组,来决定审计人员的数量,以及向各地区税务机构分配不同风险水平的申报表。

5、分散化的风险识别处理——法国一般税高级理事会(FrenchGeneraltaxDirectorate)

法国的风险识别处理过程不由中央管理,而是由地方性或专门的高级理事会负责,并通过3909表格完成当地税务机构对纳税人信息的采集工作,作为风险评估的基础。表格记录了地方税务机构掌握的有关纳税人的所有税收遵从信息,包括由此推定的潜在风险。

其次,oaSiS和SYnFonie风险分析软件,会对所有集中到专门的高级理事会的3909表格进行处理。首先,oaSiS对3909表格中各种信息的作进一步细致分析。这些分析包括对企业增值税、公司税纳税申报表,以及自我雇佣行为的研究和比较;计算一系列资产负债表及其他财务状况报表中不同行之间的比率;对同一纳税人以前年度(三年或四年)的纳税申报表,或有同样行为、同等流转额水平的不同纳税人之间,做局部性、地区性或全国性的比较和比率计算;以及对不同申报表中要素间进行交叉稽核。其次,SYnFonie通过给每一份申报表划分风险等级来完成风险评估过程。每一个风险按1~5给予分值划分等级,分值越高的申报表,其风险越高。一般情况下,超过20分的申报表就可作为怀疑对象。

三、我国增值税纳税评估现状的基本分析

1、增值税纳税人的税收遵从状况

从增值税分行业税负角度,2000~2004年,批发零售业实际征收收入占其增加值的比重平均为14.87%左右,工业[④]实际征收增值税收入占其增加值的比重平均仅为10.85%左右[⑤],而且目前我国主要从事批发零售业的小规模纳税人的户数约占增值税纳税人总户数的80%~90%,对小规模纳税人按简易方法以4%和6%的征收率征收,其实际税负要超过一般纳税人17%的税率[7]。从税收遵从成本角度看,通过对纳税人及税务机构的调查,增值税纳税人填写申报表的时间相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花费时间最长,折合为货币成本的金额也最大。另外,从我国近年来偷逃税的大案要案上看,基本都是增值税案[8]。

2、增值税纳税评估选案的基本方法

1998年国家税务局确定峰值分析法作为选案的基本方法,使用销售额变动率、税负率、销售毛利率、本期进项税额控制数和成本毛利率5个指标与正常峰值进行比较。正常峰值由地市级以上税务机关根据本地区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分别确定。

峰值分析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易被使用者理解和掌握。但缺点也在于评判标准过于简单。由于峰值法的分析原理是衡量个体指标偏离行业平均值的程度,所以评估人员在实践中通常根据某一个或某几个指标出现异常值,判别申报的可靠性。如目前增值税的纳税评估一般仅限于零申报、销售变动率和税收负担率为零或很高三种情况,而其他分析指标的权重相对较小,因此误判的概率较大。另一方面,税收负担率、销售毛利率、本期进项税额控制数、税收负担差异率幅度和销售利润率是人工选案的首要考虑对象,典型的峰值选案模式很容易被企业以各种手段伪装而失去意义。

综上所述,一方面我国增值税纳税人税收遵从度较低。由于批发零售业的实际税负高于工业部门,增值税评估对象只限于一般纳税人,以及增值税的遵从成本较高,使得增值税纳税人、特别是大量从事批发零售业的小规模纳税人具有较高的非遵从风险。另一方面,我国纳税评估系统自身存在方法上的缺陷,评估指标单一,凭税务人员个人经验的选案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不仅降低了选案准确率,也不利于控制税收管理成本。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完善以纳税人税收遵从风险判别为基础的计算机评估系统、加强对增值税纳税人(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日常监管。

四、国外税收审计选案系统的经验总结与对完善我国增值税纳税评估系统的启示

1、国外选案系统是以纳税人税收遵从风险测度为基础的,并应用判别分析法建立的纳税诚实申报判别模型是税务审计选案的一种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这得意于其在对纳税人税收遵从行为理论研究成果的积累。上述国家都将纳税人遵从风险的识别作为评税流程的第一步。一方面,可以使税务稽查工作量、税务人员根据不遵从风险的高低进行合理配置,优化有限资源,控制税务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根据一个或几个异常值来判断纳税企业存在疑点的误差,影响选案的准确率,使稽查更加有的放矢。

纳税诚实申报判别模型可以简单描述为:有2个总体Y1(不逃税类企业)和Y2(逃税类企业),其分布函数分别是F1(x)和F2(x),均为n维分布函数,对给定一个新的纳税申报表x,判断x来自哪个总体。一般来说,维度高一些,即指标个数多一些,可以使分界线的分辨率更高一些。这样可以克服我国目前峰值法的不足,避免个别指标值异常对选案的误导。

2、国外税务审计选案比对标准多样化。上述国家都通过金融部门、或其他可以提供第三方信息的机构提交的纳税申报,来获取与企业相关的外部非数据信息,而且这种信息处于不断更新与完善中,其更新速度的频率基本为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不等。其比对标准基本可以分为纵向的宏观与微观指标,横向的硬指标[⑥]与软指标。相对软指标(定量指标)而言,硬指标具有“肯定性”,这类标准一般不需要测算,可以在税收法律法规中直接获得,将纳税人情况与其进行对比,从中发现疑点,通常是实际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软指标是度量“可能性”的指标,通过量化的数据与标准进行比对的异常情况由税务人员根据经验进行推断,所以存在误判的概率。而宏观经济指标则有助于对整体税收形势的掌握,为选案提供指导方向。

我国目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主要由税收负担类指标、资产管理能力类指标、企业盈利能力类指标、企业偿债能力类指标以及企业性质和信用状况类指标组成。其中定量指标占了绝大多数,而硬指标和宏观经济类指标比较缺乏。如在目前计算机选案指标体系中,可以加入税务登记情况类指标;账簿、凭证管理情况类指标;纳税申报情况类指标:税款缴纳情况类指标等。除此以外也可以增加一些更为深入的分析指标,如奥地利使用的一些客观风险因素指标:提交申报表和支付税款有无规律性、申报表中的数据、填报数字与无规律性周期之间的比较、由于重大变化产生的风险、案例的历史和当前的状况以及其流动性问题、增值税申请退税的信息等,从而使遵从风险的测度结果更为客观。

3、国外税收审计选案系统普遍设计了学习与反馈机制,并建立绩效评估程序。这种机制用来记录税务机关负责评估的案例、部分法院判例,或者对纳税人非遵从行为的处理措施,作为历史信息保存在系统内部,为未来有争议的案例的处理提供指导依据和参考。学习与反馈机制对于一个选案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一个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的系统。虽然美国的税收制度没有实行增值税,但其针对所得税,识别纳税人遵从风险的运作框架却值得借鉴。

4、国外税收审计选案方式基本有中央集中选案,如美国。有中央集中化和地方分散化相结合的方式,如英国。也有由一份特殊的电子表格为选案线索,由地方汇集到某个部门集中选案的方式,如法国。这些方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国家层面的数据库系统可以实现中央与地方,不同地理区域间的数据共享。

我国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增值税纳税评估选案属中央税种税收管理范畴,由各地国税系统行使税收管理权。相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作为中央地方共享税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在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中,除了增值税特定分税种评估指标外,还会用到各税种通用的评估指标体系,如收入类、成本类、费用类及利润类评估指标。如果国、地税相互独立进行纳税评估选案工作,会造成数据信息的极大浪费。因此,建立数据信息共享的数据库是增值税纳税评估选案系统开发的基础,而且增值税风险分析与所得税风险分析的系统整合也是国际税收审计计算机选案系统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行征管改革的试点工作方案》

[2]马国强,“正确认识与开展税务服务”[J],《涉外税务》,2005(3),5-8

[3]B.tran-nam,C.evans,m.walpoleandK.Ritchie,"taxComplianceCosts:Researchmethodologyandempiricalevidencefromaustralia,"nationaltaxJournal,53,2,229-52.

[4]J.Slemrod,"theSimplificationpotentialofalternativestoincometax,"taxnote,66,1331-8

[5]雷根强,沈峰,“简述税收遵从成本”[J],《税务研究》,2002(7),42-44

[6]oeCD,informationnote:ComplianceRiskmanagementauditCaseSelectionSystems:CaseStudy,2004.10,14—45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篇3

关键词:房地产财务主管投融资法规意识

公司财务主管除了管理公司财务工作以外,还应该着眼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制定发展战略、分析评估风险和决策等环节扮演好关键的助手和参谋角色。作为房地产公司财务主管,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养。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房地产公司财务主管在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还应该牢牢树立四种意识,即全局意识、投融资意识、法规意识和风险意识。

一、全局意识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资金、人才、资源高度集中。房地产公司财务主管必须从公司的整体战略出发,要有全局意识,绝不能单从财务数据出发考虑问题,而要从公司全局考虑问题。只有具有全局意识,才可能当好公司领导的助手、参谋。

怎样牢固树立全局意识?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行业政策和上级文件精神的学习,提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高度和能力。第二,要正确处理与上级的关系,做到部门服从公司、下级服从上级,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第三,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公司内其他部门、其他单位财务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相关业务部门需要了解、协助或办理的事,只要在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予以方便。与其他单位财务部门业务往来时,要提前通知对方,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加强与其他部门主管的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精诚团结,共同把公司的各项工作做好。最后,要有淡泊名利、献身工作的高尚品格。当个人、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公司利益或其他部门利益有冲突时,要高风亮节,勇于牺牲。

二、投融资意识

公司以盈利为目的。财务战略以持续盈利、财富不断增长为目标,房地产公司亦然。投资是盈利的前提、基础,融资为投资提供资金保证。房地产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作为房地产公司财务主管,必须树牢投融资意识,要科学地判断投资方案是否可行、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必须保证投资规模与公司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资金需求,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采取灵活有效的筹资方式。

怎样树牢投融资意识?树牢投融资意识,首先,必须加强财经知识学习,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把握房地产经营的特点、规律。其次,要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吸取同行的投融资经验和教训。第三,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开拓意识,以效率和效益为评判标准科学选择和确定投融资项目,不等不靠。第四,要在原有融资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探究投融资对策。总之,投资必须有回报!融资要控制成本。具有强烈的投融资意识是一个合格的房地产公司财务主管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法规意识

任何公司都必须合法经营,这是基本准则。房地产公司在经营活动中涉及到《税法》《合同法》等经济法律和政策规定,这些法规是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税务处理问题,和《税法》密切相关。公司对外发生经济行为,均要签订书面合同。房地产公司签订的主要合同有施工合同、销售合同等。作为财务主管,必须树牢法规意识,依据法律合理减低税金,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切实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如果缺乏相应的法规意识,处理不当,会经常导致公司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怎样树牢法规意识?首先,除了加强相关法规、政策的学习以外,作为财务主管还要严格遵守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确保财务报告合法合规、真实完整。第二,要经常收集同行业反面案例、典型案例,引以为戒。第三,作为公司领导的财务参谋,要提醒、影响领导重视经济法规在日常业务流程中的管控。第四,要引导相关业务部门遵守法规,依法办事,防止和纠正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见利忘义等问题的发生。

四、风险意识

公司必须建立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以了解公司所面临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不同风险。房地产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商业机密泄密风险、资金风险、税收风险等。财务信息是公司经营的重要资源,有的财务信息本身就是商业机密,有时甚至涉及公司的生存,因此,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尤为重要,财务主管一定要树牢信息保密意识。房地产公司涉及投融资规模、金额巨大,资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确保公司盈利才能保证公司可持续发展。税收风险是房地产公司的最大风险之一。房地产公司是地产税务稽查部门每年稽查的重点,正确处理房地产涉及的税务问题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税收风险。

怎样树牢风险意识?首先,财务主管要熟练掌握金融知识,熟悉国家金融政策,增强识假防伪能力,学会应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对全体财务人员的教育管理,切实提高所属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第二,要配合公司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按规章办事,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作用,重大投资方案应当采取集体决策。第三,要充分利用现代管理软件,正确分析和预测房地产公司面临的各种信息泄密风险、资金风险、税务风险。最后,要亲自参与制定完备的应对各种风险的预案,并经常对照检查和演练。

综上所述,当好房地产公司财务主管,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能力,严格管理,树牢全局意识、投融资意识、法规意识和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肖太寿.最新税收政策公司涉税76难点深度解析及经典案例[m].中国市场出版社.2011.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篇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1日

一、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在国内外迅速兴起,相较于西方演进式的发展,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是跳跃式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供应链金融最基本的思想是通过供应链管理资金流,使得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能够达到合理的集成,实现供应链整体目标的优化,通过充分发挥各方参与者的特点来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不仅从微观上解决企业融资问题,还能从宏观上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推动金融创新和经济发展。将近年国内外关于供应链的研究分类汇总成表1。(表1)

(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供应链金融大多是针对核心企业而展开的,通过核心企业的融资优化方案达到其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效率的提高。Gerardp.achon、paulH.Zipkin(1999)运用博弈论研究对比了两阶段供应链中库存策略选择竞争与合作时对供应链效益的影响。LiuXiang(2009)通过把群决策方法、合作神经网络以及多服务导向机制与数据库进行整合,来构建服务于企业供应链融资合作系统的多准则决策机制。

对于融资模式的研究,Koch(1948)等探讨了早期以存货融资模式为主的物流金融。Hartley(1998)提出了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并申请获得了专利。Fenmore(2004)对订单融资模式进行了分析。Klapper(2006)分析研究了应收账款保理融资和反向保理融资的作用。Basu(2012)建立随机动态规划模型对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得出结论:预付融资订货可提高物流的时效性。

关于风险的研究,Besanko(1987)提出了信息对称条件下信贷市场竞争均衡模型,通过对贷款额、贷款利率和抵押物影响指标的研究,得出结论:低风险借款者会支付更高的利率但也获得更多信贷。Cossin(2003)通过建立信用风险定价模型,对担保物(质押物)的价格风险进行信用风险定价。YingYin、ZongweiLuo和YulianFei(2009)对第三方参与的仓库融资模式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二)国内研究综述

1、供应链金融基础研究。朱道立(2002)提出第三方物流创新平台“融通仓”,在此基础上对授信额度和信用担保两种运作模式展开初探研究。2001年,李毅学、冯耕中等人的研究小组起草《库存商品融资业务作业规范》,界定存货质押和仓单质押融资的基本模式,定性分析该金融创新活动的法律特性、内涵、业务模式及管理和趋势等。何涛(2007)通过国内银行和物流企业的实践案例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三种基本融资模式。李毅学(2010)从业务研究、资金约束下物流决策、供应链金融中银企风控三方面梳理概述了物流金融的国内外理论。占义芳(2012)通过构建多周期模型来研究供应链金融经典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中最优订货量时的各方收益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并与传统融资模式进行比较,证明金融机构的参与能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效益。谢世清(2013)从融资主导、优势、法律等多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国际供应链金融的三种典型模式,为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参考启示。

2、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风险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识别、度量和控制三个方面。邹敏(2010)定性分析供应链金融风险,将其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李毅学(2010)则根据不同风险源将其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王琪(2010)结合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构建了基于决策树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刘长义等(2011)通过aHp群组中引入区间模糊数来构建基于聚类分析和可拓aHp的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证明了实效性。李毅学等(2011)对统一授信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质押率这一风控核心指标进行分析,构建资金约束下的报童模型,并通过斯塔克伯格动态博弈分析得出最优质押率。谢江林等(2015)研究了数据挖掘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中的应用。

3、供应链金融研究评述。在研究方法上,相较于国外较为成熟的定量和案例研究,国内研究还是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和案例研究(特别是探索型案例)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外研究内容全面广泛,从融资模式研究、风控研究到技术支撑、法律支撑,而国内还只处于基础研究阶段,模式的研究也多对现有业务进行评析,模式创新研究较少,且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相较于国外,国内供应链金融研究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待深入探索。

二、融资租赁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关于融资租赁的概念,结合国内外的相关定义,融资租赁业务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具有融资融物双重功能,以融资为主;业务涉及三方当事人,签订至少两个经济合同;承租人有权选择租赁物和供应商;租赁期内,租赁物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承租人分期交租,承担租赁物的维护和风险,且租赁合同不可随意撤销;租赁期满,承租人有权选择续租、留购或退租。将近年国内外关于融资租赁的研究分类汇总成表2。(表2)

(一)国外研究综述。世界著名租赁专家ainembal(2000)提出了两大租赁经典理论:租赁六大阶段融资租赁周期理论和有关法律、直接税、金融会计和行政法规的四大支柱学说。Clark讨论了融资租赁中融资租赁的操作过程、成本比较等问题。BennieH.nunnally(1991)等分别从融资租赁的概念、特点、类型、优势等方面对融资租赁进行详细的阐述。

对于融资租赁动因的研究主要基于三种基本理论:债务替论、税率差别理论、成本和破产成本理论,且在研究租赁与三者关系时也存在分歧。ang和perterson(1985)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融资租赁与债务融资是互补关系,但anYan(2002)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两者是互替关系。Graham(1998)研究表明税收因素能深刻影响企业融资决策。一些学者把融资租赁与经济、产业、企业发展联系起来,研究其在资本市场的应用。

(二)国内研究综述。我国融资租赁业起步迟,虽然30年来发展较快,但作为新兴行业,相较于其他金融工具,研究探讨得并不宽泛,但在宏、中、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都有涉足。

对于融资租赁的宏观研究主要围绕法律、税收、会计等外部环境展开。韦佳(2013)分析对比了各国融资租赁立法体制为我国法律完善提供指导。贾丹玉(2015)分析了“营改增”会计准则对融资租赁的影响,为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提出建议。滕祥志(2015)从交易结构出发,运用实质课税原理和税法分析法分析交易涉及的各项税收,来理清法理逻辑。

对融资租赁的中观行业分析主要集中在融资租赁行业自身以及在其他行业应用两个方面。陈建中(2009)对融资租赁定义及认定标准、行业性质、经营主体、交易内外部模式、决策与定价等进行了创新研究。王棣华等(2013)对国内外有关融资租赁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评述。郭薇(2012)对医院融资租赁的模式、作用进行浅析。郑琳(2014)通过理论研究对比中外飞机融资租赁模式,通过案例研究提出政策建议。

融资租赁的微观研究主要从交易的两个角色,即承租人和出租人展开。崔佳宁(2014)分别研究上市公司进入融资租赁交易扮演承租人和出租人的行为动因,前者动因是为了获取信贷资源,后者动因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宋晓华等(2012)从出租人角度出发构建不确定环境下的租金计量模型,与传统固定利率模型相比更能保障出租人的收益。哈斯(2015)通过博弈论、社会网络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分析了我国融资租赁联盟的发展,为联盟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提供建议。

对融资租赁的风险研究涉及各个层次,大多集中在从业务模式出发的各参与方的风险识别,以及业务本身的风险度量和定价等。庞跃华(2014)从微观企业参与融资租赁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了出租人和承租人的风险。吴振广(2012)在介绍国内外从融资租赁风险定价模型基础上设计构建了基于资本资产定价的风险模型,并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陆建明(2015)探讨了中小企业应对融资租赁风险的常规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特殊风险的处理方法。张永建(2015)对一家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管理进行深入分析,通过CoSo风险框架评估现状,在用流程分析法识别风险,提出应对措施。

(三)融资租赁研究评述。根据前述文献,可见国外融资租赁行业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上都比较成熟。然而,虽然国外对金融风险的研究比较成熟,但对融资租赁风险的专门研究却是比较少的。而内行业才刚刚起步,学者研究的多是对融资租赁进行简单的发展概括或问题的定性分析,在具体业务应用探索方面缺乏创新,除了缺少理论研究的深入,对案例的分析也局限在传统业务上,对新型行业的研究较少。

三、供应链金融与融资租赁融合发展

供应链金融与融资租赁都是近年来国内发展热门的创新型融资方式,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不少政策来鼓励扶持这两种业务,为进一步解决企业融资难打开新渠道。虽然两者在参与主体、模式及外部环境上都有差别,但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融合发展。两者的本质都在于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前者是金融机构解决以核心企业为关键的上下游供应链中的企业融资问题,我国目前现阶段供应链金融的实践大都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进行创新合作,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运作企业群提供融资及综合金融服务的业务方式展开;后者是融资租赁机构解决承租人融资问题,两者可以渗透发展,融资租赁机构可以作为供应链金融中的金融机构以特定模式提供融资,也可以作为供应链中核心企业提供担保,这样既拓展了融资租赁业务,也使得供应链金融业务得到延伸。

从前述供应链金融和融资租赁近年来的研究文献看,学者们对两种业务自身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融合研究的文献几乎没有,仅有的也只是对基础性的概念、模式进行简单的对比说明,并未有涉及两种业务具体渗透时的操作模式、路径选择、风险共担,以及具体行业的应用等进行研究,这将是后续研究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CachonGp,Zipkinppetitiveandcooperativeinventorypoliciesinatwo-stagesupplychain[J].managementscience,1999.45.7.

[2]XiangL.amultiplecriteriadecision-makingmethodforenterprisesupplychainfinancecooperativesystems[C].iConS'09.Four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eee,2009.

[3]KochaR.economicaspectsofinventoryandreceivablesfinancing[J].Law&Contemp.probs.,1948.13.

[4]Hartley-UrquhartwR.Supplychainfinancingsystemandmethod:U.S.patent6[p].2000.12.26.

[5]Fenmoree.makingpurchase-orderfinancingworkforyou[J].SecuredLender,2004.60.2.

[6]KlapperL.theroleoffactoringforfinancing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6.30.11.

[7]Basup,nairSK.SupplyChainFinanceenabledearlypay:unlockingtrappedvalueinB2Blogistics[J].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Systemsandmanagement,2012.12.3.

[8]BesankoD,thakorapetitiveequilibriuminthecreditmarketunderasymmetricinformation[J].Journalofeconomictheory,1987.42.1.

[9]CossinD,Hrickot.astructuralanalysisofcreditriskwithriskycollateral:amethodologyforhaircutdetermination[J].economicnotes,2003.32.2.

[10]YinY,LuoZ,FeiY.RiskanalysisandmeasurementinwarehouseFinancing[C].iCeBe'09.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eee,2009.

[11]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12]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J].预测,2007.26.1.

[13]何涛,翟丽.基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物流科技,2007.5.4.

[14]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1.

[15]占义芳.供应链金融下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6]谢世清,何彬.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4.

[17]邹敏.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与防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6.

[18]王琪.基于决策树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信用分析评估[J].现代金融,2010.4.

[19]刘长义,孙刚.基于聚类分析与模糊可拓aHp的中小企i信用评价――一个供应链金融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1.5.

[20]谢江林,涂国平,何宜庆.基于信号传递模型的供应链应收账款质押融资[J].江西社会科学,2015.5.

[21]amembalSp,LowderLL,RugaJm.internationalleasing:thecompleteguide[J].SaltLakeCity,Ut:amembal&associates,2000.

[22]Leasingfinance[m].euromoneypublications,1985.

[23]nunnallyBH,plathDa,JohnsHw.Corporateleaseanalysis:aguidetoconceptsandevaluation[m].QuorumBooks,1991.

[24]angJ,petersonpp.theleasingpuzzle[J].theJournalofFinance,1984.39.4.

[25]Yana.Leasinganddebtfinancing:substitutesorcomplements?[J].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2006.41.3.

[26]GrahamJR,LemmonmL,SchallheimJS.Debt,leases,taxes,andtheendogeneityofcorporatetaxstatus[J].theJournalofFinance,1998.53.1.

[27]韦佳.中国融资租赁法律问题研究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8]贾丹玉.会计准则变动对融资租赁业务影响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

[29]滕祥志.融资租赁税收政策法律评析[J].财贸经济,2015.2.

[30]陈建中.融资租赁理论与业务创新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

[31]王棣华,余秋阁.融资租赁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13.24.

[32]郭薇.现代医院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2.6.

[33]郑琳.论飞机融资租赁业务的中外比较[D].山西财经大学,2014.

[34]崔佳宁.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租赁的动因与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35]哈斯.金融租赁公司战略联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篇5

一、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我们在税收风险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中发现,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

一是基层税收征管力量相对薄弱和税收管理员职能设置宽泛之间存在矛盾。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数量较多,每月既要确保纳税人按时申报、缴纳税款,又要完成新办企业的户籍调查、一般纳税人认定等事务性工作,还要承担上级部门临时布置的工作事项。时间、精力远远不够。

二是税源管理工作重点事项不突出和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目标之间存在差距。税收管理员制度是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为基础,以加强税源控管、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税收管理手段。但现在的税收管理员往往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和突击性工作,对深层次的税源分析、税源预测、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等税源管理工作无暇进行。制约着基层税源管理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税收管理员能力差别与税源管理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基层税收管理员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管理员已无法适应重点税源个性化管理、中小企业行业化管理的税源管理要求。

四是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与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传统制度下的税收管理员的职能偏重执法,对风险应对的职责划分不清,风险识别、评估、防范的手段普遍不足,征纳双方涉税风险居高不下。

二、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有效配置征管人力资源,合理分解税收管理职能

按管户、管事适当分离的原则,科学整合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分局根据岗位要求,把现有税收管理员按年龄、知识结构划分为税源管理员和责任区管理员两类,并赋予不同职责,将日常的责任区管理与风险识别、应对等职能分离。注重挑选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担任税源管理员,主要负责辖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提醒等工作。责任区管理员主要负责实地调查、数据维护、核查、执行等工作。

(二)设立两级税源管理岗,实现联动管理模式转变

为了更好地推动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创新,节省制度转换成本,分局在不打破原有科室、岗位格局的基础上,采用科室内岗位职责“内分离”的方法,在职能科室专设一个“税源管理综合岗”;在各管理科增设“税源管理员”,并分别明确相应的工作责职,使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职能,从责任区税收管理中真正分离出来。

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是分局开展风险管理的“发动机”和“整合器”,侧重依据上级风险管理要求,对重点行业及系统数据进行宏观分析,并指导管理科税源管理员开展工作;管理科税源管理员是分局开展风险管理的“中转站”,侧重在日常管理中主动对辖管企业开展典型剖析,对零散风险信息进行归集提炼,并指导责任区管理员开展工作。

(三)以基层管理平台为依托,优化税收风险应对流程

分局积极依托省局基层管理平台、市局联动信息平台、网上办税厅,加强对上级各类预警、风险信息的比对、筛选、过滤,注重拓宽两级税源管理员职能范围,强化其直接应对职能,从而来优化税收风险的应对流程。

1、有效过滤重复风险信息。对上级各类风险信息统一由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接收,结合已完成的风险应对结果,筛选、过滤以前已处理过的重复风险信息,由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直接应对,不再向管理科税源管理员或责任区管理员进行任务派送,减少了管理科税源管理员和责任区管理员的重复识别、应对环节,提高了流转速度。

2、高效应对一级风险信息。对于经评定为一级的风险信息,由税源管理综合岗制作《案头分析工作底稿》,注明分析情况,提出处理建议,经科室和分局审批后,以发送提醒单为主要手段作直接应对处理,并完成基层管理平台、市局联动信息平台的反馈操作。同时,为提高直接应对一级风险信息的效率,我们构建了“网上办税服务厅低等级风险应对模块”,专门用于批量发送纳税提醒单。而纳税人也可以通过该模块回复整改、自查结果。责任区管理员则可以通过该模块查询风险信息应对结果以及纳税人的查看和回复情况,结合日常工作加强后续管理。

3、强化二级以上风险信息应对。对于确定的二级以上风险信息,我们注重细化风险识别、分析、应对、处理等环节各类人员的职能,着力提高二级以上风险信息的应对质量。一是由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对二、三级风险信息,标注科室、管理员及其他相关信息,以方便甄别。同时分类别、分科室制作《业务传递单》,向各科税源管理员进行派送。二是管理科税源管理员接收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下发的风险信息后,对其进行案头分析,经分析确定属于低风险或无风险的信息,由本岗位做直接应对处理;经分析无法排除风险的,制作《案头分析工作底稿》,注明分析情况,提出处理建议后,向责任区管理员传递;经分析需调高风险等级的,向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反馈。三是责任区管理员接到税源管理员的《案头分析工作底稿》,按照所注要求采取约谈、督促纳税人自查或实地核查等防范性应对措施。四是分局评估员接到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传递的由两级税源管理员评定为四级的风险信息后,按评估流程做应对处理。

(四)充分发挥税源管理员作用,提升基层税收风险联动管理效能

合理明确税源管理员职能,加强深度税源管理,以提高税源管理的效率是我们这次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核心环节。

1、注重发挥税源管理员的分析识别职能。在确定重点风险行业,制定分局行业税收风险管理计划时,各管理科税源管理员加强案头分析,对辖区内的行业有重点地进行风险认别和排序,分局则根据管理科税源管理员的分析结果,结合上级税收风险管理要求,借鉴其他单位的税收风险管理经验,选择特点最明显、风险最突出、问题最集中的重点行业或重大税务事项,来启动行业风险管理计划。

2、注重发挥税源管理员的归集提炼职能。在日管中,税源管理员在做好行业税收风险信息分析识别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在层级税源管理联动模式中的岗位优势,对责任区管理员在日常巡查、评估中所反映的异常情况,结合省、市局下发的法定风险信息源和公开的第三方风险信息,灵活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所获信息进行归集提炼。对于具有代表性并能够形成风险信息源的,形成《案头分析工作底稿》,建议将其归入分局风险信息特征库。对于不能形成风险信息源但有助于规范行业管理的风险信息,在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的协助下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寻找此类企业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提出建立行业管理办法的建议,提高了分局行业管理、重点税源管理、重大税收事项管理的针对性。

3、注重发挥税源管理员的指导监督职能。我们在创新管理手段,建立税企联防排除涉税风险长效机制的同时,注重发挥税源管理员在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指导监督职能,对已经形成的行业税收风险管理办法中涉及的风险指标,做到定时检查、分析、复核,适时提醒责任区管理员开展涉税风险调查、发出纳税风险提醒,从而确保分局行业税收风险管理长效机制落到实处。

三、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一年来的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践,分局提高了税收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行业税收风险也得到了有效防范:

首先,制度创新后,由于设置了两类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和人员配置变得更为合理,基层税源监控分析、提醒服务等工作内容得到重视和加强,基层税收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更加明确。同时责任区管理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深度税源管理,提高了征管资源利用率和税源监控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二,将税源管理的重点事项与一般事项进行分离,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分局内部的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解决传统制度下的税收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尽可能减少执法风险和控制不廉行为的发生。

第三,两级税源管理岗的设立,形成了“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管理科税源管理员——责任区管理员”的层级税源管理联动模式,特别是管理科税源管理岗的设立,使分局层面的税收联动管理机制得到了有效的衔接,增强了科室、岗位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升了税源联动管理效能。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篇6

既然对风险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既有必要性,又是切实可行的,那么,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税收激励措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企业所得税应当给予风险投资适当的优惠。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它直接关系到企业净收益的多少,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其收益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对风险投资适当给予企业所得税上的优惠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允许接受风险投资资金的企业在计提折旧时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高新技术生产部门是风险投资的主要对象之一,它们所采用的生产设备及技术更新速度大大高于传统生产部门,经常在它们的自然寿命结束之前就不得不被淘汰,因而,对于这类资产应当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折旧,以支持其技术发展。2、允许把风险投资的损失直接用于抵减其他投资的资本利得。风险投资发生亏损的情况是很常见的,这项措施可以直接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有利于增强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愿望和信心。3、对风险投资者实行再投贸减免。也即如果风险投资者把从其风险投资中取得的收益再用于风险投资,则这部分收益应当免征所得税。从理论上说,这项措施可以促进新风险投资行为的发生,加速风险投资资金积累。4、适当降低风险投资企业的所得税边际税率,或者实行所得税的适当减免。这是最直接的措施,也是最有效的措施,许多国家已经实际采取了该项措施,例加瑞典的税收改革之一就是实行企业所得税的减免,其减免总额达到股东所获股利的70%,减免额最高达到70万克郎。这样做可以鼓励小企业支付股利,从而促进小企业的股票交易,增加小企业吸引权益资本的可能性。

其次,结合风险投资企业及被投资企业的特征,应当改革当前增值税的征税方法,即由生产型增值税改革为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把购入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额作为进项税额去抵扣当期的销项税额;收入型增值税则允许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分次把其所含增值税额纳入进项税额进行抵扣;而消费型增值税则允许把购入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额一次性地用于抵减当期销项税额。显然,消费型增值税对于新企业和生产设备更新速度快的企业来说是一个有利条件。这也有利于扶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因为风险投资企业大多投资于那些高技术产业,相对而言,它们所投资的企业一般都是比较年轻的企业。由此可见,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可以促进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加速生产设备更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鼓励风险投资行为的发生。

再次,促进风险投资行为还要注意发挥风险投资资金提供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这主要从个人所得税上入手。为了确保风险投资者不至于在税收上处于劣势,可以采取一种求平均的方式,即对于投资于风险行业所取得的收益,在每年年末按其实际收益适用税率预交个人所得税,然后按照一定的期限(例如5年)确定该期限内每年的平均收益,并根据这个平均收益选择适用的边际税率.按照该税率计算出风险投资者在此期限内(投资期限内)应该缴纳的税款。假设该税为b、而投资者实际已缴纳的税款为a,比较b与a,以此来决定是否应当对投资者退税或补征税款,若b大于a,则应当对其退税,反之则应当补税。而对于投资管理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其实也在进行投资,只不过他们所提供的不是货币资金,而是人力资本,他们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体现了管理技能与资金的结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对其进行扶持的,因此,对他们的个人所得也应该适当照顾,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风险运营,具体采取的措施可以是提高他们的免征额,或者专门为他们制定一个减税条款,降低其所得适用的边际税率。

对促进风险投资税收政策措施的效应分析

那么,对风险投资实施税收优惠,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不妨以个人所得税为例来分析一下实施这些税收优惠措施的效应。

我们现在假设有一个风险投资者,其拥有的资金总额为q,市场利率为r,税率为t,他们可以投资于三个方案,其投资项目税前收益的概率分布情况如表1:

────┬──┬──┬──┬──┬──┬──┬──

收益率│-2r│-r│0│r│2r│5r│6r

投资│││││││

────┼──┼──┼──┼──┼──┼──┼──

a│0│0│0│100%│0│0│0

────┼──┼──┼──┼──┼──┼──┼──

b│0│15%│20%│25%│40%│0│0

────┼──┼──┼──┼──┼──┼──┼──

c│20%│40%│0│0│5%│15%│15%

────┴──┴──┴──┴──┴──┴──┴──

a方案相当于进行储蓄,b方案是一般性的投资方案,而c具有风险投资的特性。该投资者投资于a,b,c方案,税前收益的期望值都为r,(a方案显然是r,而对于b方案,为:

-r×15%+o×20%+r×35%+2r×40%=r,对于c方案,为:一2r×20%十(-r)×40%十o×o十r×5%十2r×5%十5r×15%十6×15%=r)

可以看出,这三种投资方案的税前预期收益率相等,但我们接着再考虑税后的情况,则会发现c方案将处于很不利的地位。由于现行个人所得税一般没有亏损后延的做法,所以这三种方案的纳税情况加下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投资于方案a,该投资者预期缴纳的税收颇为qrt,投资于方案b,该投资者预期缴纳的税额为q(o.35rt+o.8rt),而投资于c方案,预期缴纳的税额为q(o.o5+o.1+o.75+o.9)rt=1.8qrt。显然,c方案明显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而且,如果我们注意到绝大多数国家奉行的都是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则这种税收上的不利地位将会更加突出。如果不给予其一定的税收方面的优惠。显然,任何理性的投资者都会把资金从这种方案撤出,造成大量类似c方案的投资项目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不利于新兴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而扶持新兴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是大多数国家的一贯做法。从税收方面,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弥补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假设我们对高风险产业实行减税的政策,减税率为50%,则经过计算后,可知c方案应纳税额将降为o.9qrt,此时c方案在税收上不仅没有处于劣势,还拥有一定程度上的优势。就一般情况来说,任何产业都会经历产生、发展、成熟和衰弱四个阶段,从此意义上说,风险投资行业目前可以被归入处于发展阶段的行业,它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以高科技为竞争基础的当今,它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对其采取一定的扶持措施。因此,对c方案实行减半征收后,税收负担为o.9qrt,这在短期内可能被看作是产生了新的不公平(不考虑到实际中的累进税制,情况也许未必如此),但从长期的产业发展计划来看,这其实是符合公平原则的,因为所谓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对弱者的扶持就是对强者的激励,只有采取相应的支持策略,才会有更多的弱势产业成长为强势产业。

另外,从表现来看,对c方案实行减税后,国家就会减少从类似c的产业中获得的税收收入,便如本例中该投资者所交纳的税收额将会减少0.9qrt,但注意到长期的效应,我们就会发现情况就未必如此了,假设实行优惠措施后,该投资者的经营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的投资资金迅速成长为3q,那么尽管税率下降为以前的50%,但税额反而多于减税之前的税额。因此,对c方案实行一定税收优惠措施,从长期来看,并不会导致国家税收收入的减少。

总之,一系列实践和理论证明,税收激励措施对风险投资行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至少它可以使风险投资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投资而言不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并使之在“公平的基础上”竞争。许多发达国家从相关的税收政策方面给予了风险投资一定的优惠,我国也应及早重视和完善有关的税收政策。

注释:

①见《风险投资:理论、政策、实务》第217页经济学出版社99年12月黄宝印等著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篇7

[关键词]纳税评估工作和谐征纳关系诚信纳税

“真心谢谢国税局,你们的纳税评估工作使我们及时纠正了纳税错误,使企业免于稽查处罚,在2009年度的纳税信誉等级评定中再次保留了a级纳税信誉荣誉。”

这是在今年四月份,山东省临清市国税局和部分企业举行的税企联席会议上,出自某企业老板的肺腑之言。去年三季度,该企业因会计失误,少缴增值税六万余元,评估人员发现了这一问题后,经约谈举证,企业及时纠正了错误,补缴了税款和滞纳金。在后来的稽查中,该涉税问题因企业已及时自查纠正,从而使企业免于涉税违法处罚。

今年上半年临清国税局共评估纳税人447户次,入库税款3709万元,占同期税收收入的12.48%;同时通过典型企业调查、借助于第三方信息、行业分析测算和典型评估案例,建立评估模型11个,强化了税税源日常监控,夯实了征管长效机制。工作实践表明,纳税评估既强化了对税源的日常管理,促进了收入的大幅增长,又促进了依法诚信纳税,实现了税企“双赢”,符合建立和谐社会的大方向,是建立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有效途径和催化剂。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利于及时处理涉税行为,降低执法风险

在日常工作中,该局依据山东省国家税务局《预警评估系统》的预警指标,结合税收宏观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结果等数据,经综合审核对比分析,将有疑点的纳税人作为重点评估分析对象,有计划实施纳税评估。既能及时查处涉税问题,又能避免因执法不公等引起的税企矛盾,也能使税务机关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通过不断完善工作举措,有效降低和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同时,纳税评估工作的有序开展,也使得广大基层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税源监控中知道了“该干什么、怎么去干”,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

二、利于提高纳税遵从度,促进诚信纳税

从纳税评估工作的程序来看,纳税服务、税法宣传辅导等工作与纳税评估相结合,使征纳关系更加平等,更能体现对纳税人的信任与尊重。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纳税申报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进行审核,对发现和存在的疑点,通过约谈、举证和实地核实等方式,使纳税人及时判定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给纳税人一个自我纠错的机会,通过自查及时纠正不当行为,做到准确理解和遵从税法,提高申报纳税质量。正像上面那位企业老板说得:“还是依法诚信纳税好,省的成天提心吊胆,出了事托这个关系、那个关系的;而且纳税信誉度高了,在银行贷款也方便,其他部门也高看。”

三、利于减少纳税成本,促进税企和谐

税务机关借助于信息技术对所有纳税人整体纳税情况进行监控,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公正;通过纳税评估工作,有效控制了偷税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减少了纳税人被税务稽查的频次,优化了经营环境,起到了服务纳税人、降低纳税成本的目的;同时,评估人员通过对纳税人的投入产出比、单位产品耗电量、生产成本主要经济指标等指标的分析对比及主要存货类资产的账实核实,既能查找出涉税问题,又能帮助企业正确核算,提高管理效益。今年以来,临清国税局针对部分纳税人存在存货账实不符,帐簿设置极规范的问题,开展了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存货的专项整治活动。一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纳税评估和查处,另一方面帮助纳税人建章立制,辅导纳税人合法、合理设置账簿和运用会计帐户,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生产经营和纳税的不足。在增加税收收入的同时,有效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益。在对一经销钢材类建材经销户存货进行账实核对时,该企业负责人连自己企业的“家底”都说不清,只能说一个大致数。评估人员督促其合理设置分商品明细规格型号、数量和金额的明细帐和保管账,该企业负责人非常感慨,“有了税务局的帮忙,现在再也不是一本糊涂帐了,再也不能随便让会计记个数就拉倒了,就是丢失东西也知道了。”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篇8

围绕上述思路,在今年工作中,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好功夫:

在税源管理上下功夫。要强化责任区管理,掌握更多更准确的数据信息,在防止走逃企业管理、加大欠税管理和税负提升方面研究新的管理办法。大企业管理模版运用要加快,管理员讲评要求实效,专业化管理水平要提升,管户与管事要相互衔接促进,税收管理员岗位要试行竞岗。现有的模型参数指标要运用到日常工作中,评估模型要简单通俗化,便于操作。对评出的问题要研究长效管理措施,人员力量要到位,技术办法要跟上。四联动要有新举措。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落实责任,真正在成效上下功夫,尽可能防范和减少企业涉税风险和税务干部执法风险。

在落实政策上下功夫。要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己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动把国税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以及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好“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进一步推进税收法制建设,深化税源税基管理,促进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供财力保障。

在税收服务上下功夫。要帮助企业应对困难,真正为纳税人护航,做纳税人合法利益的忠实维护者。要在提高服务质效上下功夫,做到充分运用质效系统,真正起到监控作用。要在开展项目化服务和重点企业服务性调研上下功夫,对重点企业开展政策解读,加强纳税人培训,任务要明确,责任要到人,务求收到实效。此外,通报通缴功能还要优化,办税服务厅资源整合和人员配备也要加强研究。

在绩效管理上下功夫。要进一步明确个人与组织的绩效目标,加强相互沟通,发现存在问题,指出努力方向,督促全体国税干部持续改进,共同进步。通过更深入研究和建立适合国税系统业务特点和要求的管理办法,激励广大干部职工既要爱岗、更要敬业,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干部全面发展上下功夫。要加强国税文化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执行力,做好该做的事,做好能做好的事。要有创新意识,勇于争创一流。确保整个队伍在政治、经济、生活上都安全不出事,努力把××国税打造成文化国税、素质国税、创新国税和平安国税。

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坚持从全局的高度想问题、谋思路、促发展,扎扎实实抓好新年度的各项国税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可归纳为“发挥三个职能、打造四型国税”。

(一)充分发挥组织收入工作职能,努力保持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今年上级下达我市的国税收入指导性计划是20.23亿元,增幅为7.5%。由于地方政府对财力的需求较大,市委市政府要求今年全市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增长20%以上,国税增长幅度为22%。由于上半年仍处于政策调整的过渡期,经济增幅的回落将严重制约税收增长。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经济发展趋缓的形势,又要看到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面不会变。既不能悲观失望,也不能有丝毫的盲目乐观,越是在困境中,越是要振奋精神,越是要担负起职责,不辱为国聚财的崇高使命。

1.正确把握税收收入形势。今年组织收入的形势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负面影响还将进一步显现,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和税收政策调整会带来税收减少,去年某些特殊的增收因素今年不复存在。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为全市经济实现在更长时期、更高水平的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年来我们国税系统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征管措施和经验,为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提供了可靠保障。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预期目标。

2.认真贯彻组织收入原则。要遵循经济税收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组织收入与依法治税的关系。在收入困难的情况下,要着眼于征纳和谐,高度关注税收政策的落实,决不能搞“延缓抵扣、提前做销售”等收过头税行为。要旗帜鲜明地贯彻落实依法征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加强减免税和缓税审批管理。严格控制新欠,大力清缴陈欠。加强税收收入质量考核,逐步实现收入工作由计划管理向质量管理转变。

3.加强组织收入工作的宣传和引导。要建立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间正常的沟通渠道,主动、及时向地方政府反映经济税源情况及增减原因分析,争取各级党政和相关部门对国税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内部要加强对组织收入工作的目标管理,认真抓好税收计划的制定、分解和落实。在关注收入总量的同时,更要关注收入质量,以税源质量管理指标为主,科学评价组织收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组织收入工作水平的提高。

4.加强税收分析与预测。要全面开展税源分析、税收预测预警分析、税收管理风险分析和政策效应分析,强化对重点税源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分析。

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形势变化,全面掌握影响税收收入变化的因素,及时发现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始终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

(二)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调节职能,全面落实各项税收调控措施

今年1月开始,一批与纳税人密切相关的重大税收政策逐步实施。内容包括:增值税向“消费型”全面转型、消费税、营业税纳税期限延长、出口退税率调整、成品油税费改革实施、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获免增值税、以及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为3%等等。另外,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上述税收政策的调整,是为了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而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部分。我们要不折不扣地将国家出台的各项税收调控措施落实到位。

1.加强税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宣传解读。要在组织好基层干部学习培训、全面准确地把握各项政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网络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加强政策宣传,增进社会各界对税制改革和政策目标的理解,进一步坚定企业的发展信心。要把新修订的增值税条例和实施细则作为宣讲解读的重要内容,让企业了解增值税转型的政策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确保企业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转型政策,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加强税收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报送,及时为上级局和各级党委政府反馈税收调整在基层的动态和企业的反映。

2.确保税制改革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结合贯彻新企业所得税法,完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办法,进一步简化程序,增强可操作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认真落实新修订的增值税条例及实施细则中有关调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和提高个体工商户增值税起征点的政策,结合做好年度“双定”工作,及时调整核定征收户的税款定额,把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3.增强税收优惠激励的促进效能。要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增值税转型的有利发展机遇,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各项配套制度,营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利用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新办三产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福利生产企业发展,积极拓展再就业渠道,扩大企业吸纳劳动力容量。要用好职工教育培训费用的列支政策,鼓励企业在限、停产期间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延缓和减少对职工的裁减。要充分运用所得税预缴政策,帮助房地产开发企业缓解资金压力,积极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积极兑现落实促进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增值税、所得税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税收支持“三农”建设的力度。

4.强化出口退税的政策功效。要大力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和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农轻纺等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分类管理基础上扩大“先退税后核销”的管理范围;鼓励有市场的企业带动同业企业扩大出口;支持船舶企业的出口,对出口船舶按照工程进度实行“先退税再结算”的办法。在防范了出口骗税的同时,加强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简化退税程序,加快退税进度,缓解出口企业资金压力。

(三)充分发挥税源联动管理职能,深入推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

在年初召开的全省国税工作会议上,省局领导明确提出“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的新要求。税收风险管理作为当前国际通行的税收管理理念,涵盖了税收征管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对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深对税收风险管理的学习理解,准确把握税收风险管理的理论实质,抓住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关键点,把风险管理引入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的全过程,通过深化税源联动管理,深入推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税源税基监控的整体水平。

1.建立税收风险监控机制。建立税收风险监控机制,必须从事务性的行政管理向以确定风险管理重点举措、风险分析识别排序以及管理资源优化配置和风险监控评估等转变。一是继续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功能,研究制定税收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和分阶段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重点。二是注重规律把握,分地区、分行业、分企业进行风险特征的筛选、分类、归纳和描述,进一步研究优选税收风险指标,健全、完善税收风险特征库。三是科学合理确定风险级别和风险应对措施。要深入研究不同时期主要税收风险应对策略,牵头组织行业评估、跨地区联评、汇算清缴会审、执法检查等管理要求较高的事项。

2.提高联动管理整体效能。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市局与分局的联动机制,重点推进基层联动管理工作。市局机关要加强对联动管理的指导、帮助、督查工作,对上级的信息要进行梳理整合,避免不做分辨、不分轻重缓急地层层累加。基层分局要承担起对各类异常信息的按户归集和税收风险分析,统筹安排管理措施,分解到岗,分解到人。联动成员部门要强化协同配合意识,落实好各项联动议事制度,整合工作重点,提高协同运作能力。同时,有效拓展内外联动,密切与地税、工商、金融、外管、统计及发改委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提高资源共享度。

3.继续深化税收分析工作。要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形势变化,全面掌握影响税收收入变化的因素,及时发现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要从税源管理需要出发,进一步梳理税收分析事项,通过设定行业经济税收相关性指标,探索建立行业税收分析模型,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实施税收风险分析,查找管理中的风险点和薄弱点,促进潜在税源向现实税收转化。要进一步强化对重大项目重点税源的管理与服务,充实完善重大项目重点税源数据库,定期开展重大项目税收存量分析、重点税源质量分析。

4.积极推进税源监控方式的转变。要进一步深化责任区建设,突出分类管理和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从无差别的户管方式,向按纳税信誉等级和税收风险级别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转变,形成管事基础上的管户制。要提高对重点税源企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强化风险税收监控措施,有效控制涉税风险指标。继续深入开展责任区“星级评定”活动,整合考评指标和数据来源,落实、完善责任区讲评制度,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讲求实效,推动责任区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5.努力增强管查互动效应。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局《关于加强征管稽查良性互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互动例会制度、信息交换制度,改进互动交流形式,扩大信息共享面。加大案件移送力度,落实移送案件的奖励措施,进一步提高基层分局移送案件的积极性和移送的数量、质量。同时加强稽查局对案件查处情况的反馈,进一步落实好稽查建议书制度。稽查局要提高稽查建议的质量,增强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基层分局要对接收的稽查建议加强反馈和落实,发挥稽查建议的实效。

(四)努力打造创新国税,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

当前的税收工作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新任务对税收管理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我们要善于总结多年来在创新税收管理方面取得的有效经验,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更好地指导实践。更要善于学习借鉴体现人类文明成果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成功经验,积极提炼创新,更好地改进和完善税收管理工作,使国税工作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不断迈上新台阶。

1.认真落实好执法责任制。要继续以总局执法责任制考核软件应用为抓手,坚持人机结合推动执法考核工作,扩大执法考核范围,拓展监督信息来源,加强执法考核评议,进一步推动执法责任制的贯彻落实。要深化税收执法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不断优化系统功能,分层次进行操作应用及系统数据指标解读的培训,引导基层开展执法质量管理工作。实行大要案专题分析报告制度,防范大要案的发生。要强化责任追究,对人工检查考核发现的问题,尤其是税收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录入执法管理信息系统,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级次进行追究。

2.继续强化税收执法监督。今年,上级局将继续开展参数化重点执法检查,利用集中的征管数据加强对消费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新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我们自身要进一步深化税收执法检查工作,以正确执行政策、夯实征管基础、防范执法风险为主要内容,以征管信息和决策监控系统为依托,对一线人员的执法轨迹进行内外延伸检查,提高检查的针对性。年内将组织政策执行情况专项检查,还将结合风险管理系统运行情况,实施小分队式的抽查复查。要继续坚持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制度,探索和创新审理工作方式,进一步提高重案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制发管理,落实审核会签制度,保证“源头”文件的合法性。今年,我们还要重视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冲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税收风险与执法风险问题,研究在核定应纳税额、清理税款、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等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及相关法律规定的应用问题,协助相关部门维护国家税收利益,并消减基层一线人员的执法风险。

3.进一步提高稽查工作质量和效率。新时期的税务稽查工作,应该是以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为目标,以严厉打击严重侵蚀税基的税收违法行为为重点。税务稽查也要强调“两手抓”:一手抓打击,一手抓服务。省局今年明确规定,各级党组每年要听取1-2次稽查局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稽查工作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主动为稽查部门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要坚持“一级稽查”体制,稳定和充实稽查骨干力量,强化干部培训,提高队伍素质。要完善稽查基础工作制度,加强稽查案例分析,提高稽查建议质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主动收集各种涉税信息和偷骗税线索,建立科学选案体系和项目化检查办法,提高稽查选案准确率和稽查工作效率。要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继续严厉打击偷税、骗税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违法行为,重点查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其他可抵扣票(证)以及利用做假账、两套账、账外经营等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严密防范和打击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出现的出口骗税违法活动。

4.进一步强化涉外税收管理。涉外税收管理要把握工作重点,明确职责,责任到人,积极开展各项专项工作。要加强所得税过渡期优惠管理,加强所得税新申报表的学习与培训工作,确保2008年度汇缴工作有序进行。涉外税收管理要注意实施整体联动,以长期亏损户和关联交易为重点,深化反避税调查,广泛收集跨国关联交易信息,查找分析疑点,加强国际税收情报交换,稳步开展预约定价谈签。要强化源泉控管,提高非居民税收管理水平。还要努力提高税务审计和反避税的专业化水平,实施整体联动并积极与上级局及各兄弟县(市)局进行沟通联系。

(五)努力打造文化国税,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南通市局确定把2010年作为“文化建设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以具有××特色的国税文化,统一和引领全市国税干部的思想和行为,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这一主题,顺应时代潮流,准确把握打造文化国税与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内涵和途径,以不断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来促进文化国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要通过文化国税建设,增强税收征纳之间的信任度和认同感,构建互信、平等、融洽、和谐的新型税收征纳关系。

1.加强税收宣传,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我们要进一步树立现代税收服务观,要将始于纳税人需求,终于纳税人满意,作为纳税服务工作的基本点。要结合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加强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讲解读,以及办税服务程序、纳税实务知识的咨询辅导,帮助纳税人全面、准确地了解税收政策规定,熟悉办税程序以及应享有的权利,更好地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税收宣传咨询的形式,坚持做好重点企业的经常性调研,坚持基层分局每月一次的税收政策宣传咨询解读日,坚持国税网上日常咨询答复制度。要区别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纳税人的需求,选择侧重点,提供个性化的宣传咨询服务。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国税的工作,向社会展示我们××国税的闪光点,提升××国税的知名度。同时,要建立纳税人诉求响应机制,重视纳税人需求投诉,有针对地改进服务中的薄弱环节。

2.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税收执法透明度。要按照上级局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开内容、公开范围、公开形式、公开载体,明确公开重点、公开渠道、公开要求、公开程序,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要运用多种载体,及时对外公布公开信息,增强税收政策和税收执法的透明度,让纳税人充分享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努力满足纳税人的地位需求、效率需求、政策需求、成本需求等合理需求,实现执法公开、服务公开、管理公开,让税收管理和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认真落实各项税收调控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要从贯彻落实国家经济工作方针的高度,充分认识国家新近出台一系列税收政策调整的目的和意义。按照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的目标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认真研究具体贯彻措施和办法,落实职责分工,加强跟踪指导,积极稳妥实施,确保平稳过渡。要以新修订的增值税条例和实施细则为重点,在组织基层干部学习培训、全面准确把握各项政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网络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加强政策宣传,引导纳税人熟练掌握和运用各项政策,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要做好税收政策执行反馈工作,加强政策调整对本地区税源、经济影响的调查研究,做好向各级党政领导的专题汇报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4.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化税收服务品牌建设。各部门要协调配合,进一步整合资源,将面向纳税人的各种纳税服务项目集中在办税服务厅,发挥服务资源的集中聚合效应。要依托国税“服务e站”税收服务品牌,不断完善体现我们××国税特色的税收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干部职工对服务品牌的认知度和社会的认可度。要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以减负增效为原则,以提高纳税人满意度、遵从度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办税流程,简化办税程序,降低纳税成本,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通过税收服务品牌建设,营造和谐氛围,构建和谐关系,实现国税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内部管理的和谐奋进,与纳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的和谐共融。

5.大力弘扬国税文化,进一步深化文明行业创建。要以国税文化为引领,把文化建设融化于组织目标、结合于制度建设、渗透于日常工作。要加强文化认同和融合,引导广大国税干部把组织目标、管理要求、行为规范,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要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进一步深化文明行业创建内涵。要把创建文明行业、树立良好的国税形象与服务纳税人、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结合起来,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排查差距和不足,分析原因,强化整改,推进落实。要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影响良好的主题实践活动,培育和树立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激发干部创新、创业、创优的动力。要认真总结文明行业创建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新形势,确立新起点,明确新目标,深入推进文明行业创新发展。要积极参加各级政府组织的政风行风评议活动,确立进位争先的目标,确保榜上有名,力争名列榜首。

(六)努力打造素质国税,提升××国税整体活力

去年,中央党校等十多家党政单位和人民网等8家媒体合作,历时4个多月进行“领导干部应当树立的十个新观念”大型社会调查,结果统计,排在十个新观念之首的是: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排在第二位的是: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论的灵魂,素质的提高是以人为本的基础。我们国税的科学发展,靠的就是以人为本,靠的就是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根据上级局的安排和部署,今年各级领导班子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紧紧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主题,精心制定学习实践活动方案,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各个环节的工作。在学习的基础上,要深入分析查找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提出改进措施,真正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际效果。要着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民主集中制建设,规范各级议事决策程序,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更好地发挥各级领导班子整体效能。要加强分局长任期制管理,注重提升领导干部的治税带队能力和文化业务素质,加大干部实绩考核结果运用,提高基层分局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行力。

2.完善绩效激励机制。要深入研究并积极推行全员绩效管理,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继续发挥各试点单位和科室的示范带动作用,系统总结分析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及时向上级局反馈运行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进一步修订完善绩效管理相关制度。在此基础上,市局职能科室要精心组织、部署各单位积极稳妥地全面推行省局绩效管理软件。要通过科学实施绩效管理,有序进行换岗交流,积极探索干部队伍激励新机制。同时,按照上级局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行内设机构改革到位,盘活人力资源,挖掘潜能,激发活力。

3.加快培养专业人才。要持之以恒地开展全员学习培训活动,把能力的开发与拓展作为主线,强化干部的能力危机意识和能力获取意识。今年要着重抓好三个层次的培训。一是要抓好中层干部培训,有计划地选送中层正职、副职、以及股长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以突出职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知识更新轮训。二是要加强专业人才和业务骨干的培养,继续选拔素质好、业务精、作风优良的青年骨干参加省局的复合型人才进修班。机关业务科室人员要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通过组织培训研讨、开展业务交流,不断提高机关科室人员兼职教师的培训能力和教学水平。业务科室要努力编写出相关培训(电子)教材,既作为学习辅导材料,又能作为工作指南手册使用。三是以提高执法水平、管理水平和岗位技能为重点,对基层一线干部分类别、分岗位、分年龄段开展全面培训。各级领导干部要做系统学习的带头人,在自学、集中学习和更新知识培训中做表率。要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机制,修订干部学分制管理办法,继续开展全员业务抽考。要通过学习型组织创建,把学习培训与管理使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突出效能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今年,我们要在全系统广泛开展“效能建设”活动。效能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10年三项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全市国税系统落实市委市政府整体工作部署,提高国税机关执行力、凝聚力、创造力,增强国税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的重要途径。活动以“亲民务实塑形象、提速增效促发展”为基本目标,以推进阳光权力和提高执行力为主要任务,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改革发展的作风和效能问题。活动的实施方案已经出台,我们要通过“效能建设”活动的开展,将关注民生、维护民利、实现民愿作为我们国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我们的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工作节奏更加快捷,办事环节更加简化。

5.强化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国税的干部队伍中党员占74%以上,是一支战斗力、凝聚力、执行力很强的干部队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要认真落实党组抓党建工作责任制以及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党员党性定期分析等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将国税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坚持典型引路。继续以“闪光在国税、奉献在岗位”为主题,充分培育和积极运用国税激励文化,开展系列“优秀人物和事迹”评比表彰活动,努力形成市局引导、领导带头、层级发动、群众参与的国税文化建设氛围。要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目标,深入开展各项创建活动。要关心支持离退休干部工作,发挥工青妇组织作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让干部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增长见识、提升品位、凝聚力量。进一步加强国税干部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自觉做到爱岗敬业、勤勉尽责。

(七)努力打造平安国税,树立国税部门良好社会形象

翻开××国税档案,我们可以看到,自××国税成立以来的十五年间,在廉政建设方面没有出现重大问题。值得庆贺,更值得警惕,这并不是说我们这支队伍没有一点问题。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税收工作中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国税长期是块“净土”。

1.贯彻落实《工作规划》,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我们要把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创新制度机制建设,突出重点,明确措施,加强长效的教育机制、完善的制度机制、有效的监控机制“三项机制”建设。要运用风险管理理念深入推进监控预警机制建设,分析薄弱环节,排查关键部位,梳理问题岗位,从源头上找准风险点,建立风险防控管理机制,把全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要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法制纪律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表率意识、党员的宗旨意识和全体干部的公务员意识。要深入推进税务廉政文化建设,坚持组织搭台、群众唱戏,扩大廉政文化的群众性和覆盖面。要继续开展争创廉政文化示范点活动,强化熏陶作用,发挥导向功能,不断增强廉政文化的渗透力。深化“四德”、“五珍惜”主题教育活动,要不断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构筑干部“不想为”、“不敢为”的反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线。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篇9

关键词:财务管理纳税筹划结合

实施纳税筹划是企业纳税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它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运行效果,有利于增强纳税人的法制观念,提高公民纳税意识有利于保障国家税收收入的源泉,研究企业纳税筹划问题也是当前企业关注的重点。

一、纳税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结合的意义

对企业而言,一方面税收筹划可以使企业直接或间接降低税收成本,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资回报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另一方面税收筹划可以促使企业合理安排其经营管理活动,特别是财务管理活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因此,税收筹娜不只是在税负上避重就轻,更重要的是通过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企业纳税意识,从而促进其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企业所得税作为国家参与企业经济利益的分配的一个税种,贯穿于财务决策的始终,制约着企业的会计收益和企业目标的实现,而且它的税源广,税负弹性大,具有很大的筹划空间,是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重点。

二、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误区

纳税筹划的根本出发点是在现行税法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经济形式或账务处理的合理表现形式,降低综合税负,或者减少现金流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现金流量优化。从这个角度上说,纳税筹划是归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工作内容,其目标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一致的。但在现实操作中,若干企业的领导者或者财务、税务人员却对于纳税筹划的认识与行为存在一些误区,制约了企业纳税筹划的健康发展,严重的甚至为企业人为地制造了一些税务风险隐患。笔者认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一时的成本/现金节约,忽视可能的税务风险

从理论上讲,纳税筹划可以针对一切税种和所在经济活动,但实际上纳税筹划要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筹划风险分析和分析其经济上的可行性。当前,一些企业过分偏重纳税筹划给公司带来的收益,忽视筹划成本,使纳税人眼睛仅仅盯向纳税筹划的获得性,忽略了其成本付出和筹划风险。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前房地产企业拍卖土地后,其契税缴纳金额高达数千万元,甚至上亿。为了“节税”,某些地产企业就通过“筹划”,也政府签订“阴阳合同”,降低土地成交标的金额,以达到减税的目的。这种行为,往往不是真正意义的筹划,一般会被税务机关定为“偷税”,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又如,某些企业由于签批流程麻烦,或者一时的现金流短缺,对于代扣代缴境外所得税不按时申报,又不主动承担滞纳金,看起来一时形成了现金节约,但也造成了税收风险,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税务风险。因此,正确权衡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纳税筹划的终极目标。

(二)注重静态的策划方案,忽视现实的操作实施

大多数企业在选定筹划方案后,忽略税收政策、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等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致使原本很好的筹划方案,由于没有适时调整而失效,有的只重视方案设计,忽视方案制造,相关部门也不预以配合,使得纳税筹划方案在实施中流于形式。

(三)注重个案的经验影响,忽视税务法规的变化

由于经济事项的千差万别,税务法规的逐步完善,税务人员认识水平的提高,导致前期纳税筹划个案的经验往往不能成功运用于后期的类似案例。但往往不少企业过于看重过往案例的成功经验,从而对于经办人员、筹划人员、税务机关存在看法。这方面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及财务人员有正确的认识,要动态分析经济事项,不断学习新的税收法规与征管政策,保持纳税筹划的灵活性。

(四)片面夸大税收筹划的作用,忽视筹划的局限性

企业重视纳税筹划在当前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往往若干的企业夸大了筹划的作用,认为筹划可以解决一切税收问题,从而对于企业的财务人员或者是办税人员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认为如果办不了筹划,或者不能达到节税,就是工作没有做好,或者是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出了问题”。如前所述,企业所在的纳税环境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企业必须认识到,纳税筹划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现行政策中对于企业有利的条款,而并且一劳永逸。纳税筹划总是在税法的不断完善与征收力度的不断加强这个大趋势中进行的,任何纳税筹划都具有这方面的局限性,这也需要企业有着正确的认识。

三、企业财务管理在纳税筹划中的作用与改进

事实上,纳税筹划完全可以贯穿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作为财务管理的常规工作引起各级财务人员的重视,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利润分配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寻求税收筹划点,并通过案例的对比分析,为企业税收筹划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行方案。由于税收筹划有风险,如何减小风险对税收筹划的影响,充分利用这些不确定性,来提高税收筹划决策方案的准确性和价值,也是需要企业财务人员进行相应考虑。

(一)利用政策法规进行纳税筹划

如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基本税率变为25%,所以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所得税筹划策略。税率增加的企业,可以采取尽早确认收入和延迟费用的方法以减轻其实际税负。此外,我国增值税从2009年起实行“消费型”政策,因此,在购置动产时,可以充分考虑时间因素,以便尽可能的享受进项税冲抵。企业需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等于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三项期间费用等后的余额乘以对应的税率。可见,由于所得税的计算比较复杂,扣除的项目比较多,因此,在扣除项目下,企业可以多下工夫,研究税法规定,采用税收筹划手段,对可以依法扣除的项目绝不遗漏,对有多种选择的扣除方案,选择最有利企业的方案,从而可以减少所得税的缴纳,获得税收利益。

(二)利用融资方式借助财务杠杆的筹划

企业融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权益方式融资,二是负债方式融资。从财务效益角度考虑,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资本成本的差异,而所得税的存在正是这种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新税法的基本税率33%降低到25%,但负债融资仍能够获得“税收挡板”的好处。如果只考虑税收负担,不考虑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和负债的财务风险,负债筹资所具有的优势在于,企业的借款利息可以在税前作为费用列支,有抵税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考虑到企业的最佳资本架构和负债的财务风险后,如何识别负债筹资方式与权益筹资方式的优越性以及不同规模的负债筹资的优缺点?这里以权益资本收益率来作为衡量标准。根据财务杠杆原理,只要企业息税前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成本率(税前),增加负债额度,提高负债的比重,就会带来权益资金收益水平提高的效应。但是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企业权益的财务风险及负债筹资成本必然相应增加,以致负债的税前成本超过了息税前投资收益率,权益资金收益率就会随着负债额度提高而下降。因此,企业必须确定负债的总规模,将负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即负债筹资所带来的收益要能抵消由于负债筹资比重的增大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及筹资风险成本的增加。

(三)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形式的所得税筹划

原内资企业所得税税法是以独立核算单位为纳税人进行就地纳税,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法则是实行企业总机构汇总纳税。新税法统一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方式,明确规定“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也就是以企业法人为纳税人。另外,“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的,应当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在新企业所得税法制度下,企业在设立分支机构时应该进行纳税筹划,就应该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如:分公司与子公司的选择、注册地选择等等。

(四)选择会计政策有利于税收筹划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纳税筹划也要包括会计政策选择筹划。企业与纳税筹划相关的主要会计政策如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收入确认原则等都有实施纳税筹划的空间。比如当前,融资租赁已成为借以实现税收筹划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税收筹划是融资租赁费用中由承租方支付的手续费及安装交付使用后的利息(体现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计入财务费用),可以在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租金不能扣除),因此其筹资成本较权益资金成本要低。二是融资租入设备的改良支出可以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短于五年时间内摊销,而企业自有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则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只能增加原值,在该项资产的剩余折旧期限(一般不会少于五年)内摊销。因此,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情况下,融资租入设备更能体现节税效应。

四、结论

税收是任何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联系最紧密的经济事项,涉及到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纳税筹划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情况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企业纳税的理由多么合理,税收都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因此纳税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这需要企业在所处的经济环境与纳税环境中,合理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芬.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变化.现代经济信息,2008,(7).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篇10

概要:风险投资是一个比较幼稚的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而有必要对其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扶持的措拖是完善税收政策,改革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使我国的税收制度更力,有利于风险投资的发展。

风险投资是指在高风险的情况下,向处于起步阶段或发展初期、具有市场前景和风险的高科技项目进行的投资,是一种高风险和高收益的长期投资,它不需要任何资本抵押和担保,一般通过企业上市或收购、兼并获得回报。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风险投资在拓展融资渠道、克服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障碍、加快高技术成果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持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为了提高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体系在我国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税收政策的角度探讨如何对我国风险投资进行扶持。

一、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1985年,中央在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科技工业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予支持”。同年初,选择以深圳为代表的华南地域四个经济特区作为第一批研究风险投资可行性的调研地。9月,第一家专营风险投资的全国性金融机构一一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公司)成立,1987年全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基金在深圳成立。

90年代后期,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批超大规模的风险投资基金开始形成。例如,经过近一年的调查与研究,中国国家科技部、深圳市科技局、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国情证券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于1997年12月决定成立“深圳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该基金的规模为10亿元。再如1998年10月28曰由中青旅股份有限公司发起创立的“北京科技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其注册资金为5亿元人民币。至1999年底,全国规模超过1亿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已经超过30个。

国外的风险投资资金也开始进入我国,例如,中外合资的“北京太平洋优联风险技术创业有限公司(BptV)”,它是美国国际数据集团所属的美国太平洋技术风险基金会与北京市优联科技发展公司共同创办的。该公司拥有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投资总额达3000万美元。与此同时,我国一些企业也开始积极地引进外资,例如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最初是在吸引500万港币种子贷金的基础上创立的,它经过长期准备与精心挑选,终于得到美洲银行罗世公司、华登国际投资集团、艾芬豪国际集团等三家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650万美元新投资。

显然,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发展是比较快的,它在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立和成长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只经历了较短的发展历史,至今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无法独立支撑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风险投资在发展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

1、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不足。据统计,1990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的资金总额为1257.3亿元,而实际仅投入资金188.49亿元,存在1068.8亿元的缺口。

2、风险投资主体单一。目前,我国许多风险投资总会看到政府的身影,主角大多是政府,或者是带有很明显的行政色彩。

3、风险投资人才极度缺乏。搞风险投资既要有经验丰富的风险资本家,又要有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管理能力的风险企业家或创业家。而我国这方面的人才还是比较匮泛的。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不利于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

风险投资的最明显特征,即这种投资行为具有较高的失败率。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出,它的失败率平均在50%以上。例如日本,1983年所进行的26项重要投资中,有10项最后成功了,另外16项却失败了。另外根据美国权威杂志《风险投资期刊》刊登的研究报告中对1969年至1985年接受了风险投资的393家风险企业进行统计表明,有6.9%的风险企业当初的投资在回收时翻了10倍,而投资收不回来的企业占60%。

正是由于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性,收益很不稳定,与传统投资相比处于不利的地位。而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却不利于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企业所得税来看,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风险企业的无形资产(技术投入)投入比重大,资产更新换代的时间短,而当前折旧速度不够快,往往是资产的自然寿命尚未到达就因为技术进步而不得不被淘汰。其次,当前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措施重产品和企业,轻研究开发过程,但风险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往往占企业支出的相当大部分。

2、从增值税来看,生产型的增值税不利于鼓励投资。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通常是高科技企业,一般都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尤其是软件开发行业的风险企业,其产品附加值高,销售收入也较高,但由于它消耗的原料较少,而且由于技术转让费不能抵扣,所以风险企业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就低,因而事实上承受了比一股企业更高的增值税负担。

3、从个人所得税来看,没有年度抵扣制度,不利于发挥风险资金提供者的积极性。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进行投资必然希望获得一个较高的收益,而风险投资者的收益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有的年度可能会获得很高的收益,而有的年度则一无所获,甚至要承受较大的亏损。而个人所得税是累进的,并且没有亏损前转或后转的条款,显然这非常不利于风险投资者的经营,在他们获得较高收益时,他们要承受较高的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在亏损时则只能完全自己消化,而亏损的情形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又是经常发生的。而且,国家对高科技企业有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高科技企业的投资者却没有所得税方面的优惠。

二、我国应该制定促进风险投资事业的税收政策

从理论上讲,税收政策的制定者在设计税收制度时,必须考虑税收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笔者认为,从税收原则的角度出发,我国应该制定促进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它既有必要性又有现实可能性。

前面已经讨论,风险投资由于它独有的特征,使得它在税收负担方面与传统投资相比处于不利的地位,即处于劣势地位。而通过对它实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让政府也分担部分投资风险,这显然可以降低风险投贸的风险程度,从而使风险投资的竞争条件有所改善,使之与其他类型的投资处于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风险投资实施税收激励措施具有必要性,它有利于维护税收的公平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要求税收制度的设计应该有利于提高资源在全社会配置的效率,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即通过税收的征收,引导或促使资源从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并促进人们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探索开发新资源,以此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的进步。对风险投资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可以促进风险资金的形成,推动对高科技企业的投入,加快高技术成果的转化,从而可以把资金引导到效率更高的部门,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和效率,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从税收效率的原则来看,对风险投资实施税收激励措施是可行的。

三、我国促进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措施选择

既然对风险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既有必要性,又是切实可行的,那么,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税收激励措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企业所得税应当给予风险投资适当的优惠。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它直接关系到企业净收益的多少,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其收益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对风险投资适当给予企业所得税上的优惠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允许接受风险投资资金的企业在计提折旧时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高新技术生产部门是风险投资的主要对象之一,它们所采用的生产设备及技术更新速度大大高于传统生产部门,经常在它们的自然寿命结束之前就不得不被淘汰,因而,对于这类资产应当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折旧,以支持其技术发展。2、允许把风险投资的损失直接用于抵减其他投资的资本利得。风险投资发生亏损的情况是很常见的,这项措施可以直接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有利于增强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愿望和信心。3、对风险投资者实行再投贸减免。也即如果风险投资者把从其风险投资中取得的收益再用于风险投资,则这部分收益应当免征所得税。从理论上说,这项措施可以促进新风险投资行为的发生,加速风险投资资金积累。4、适当降低风险投资企业的所得税边际税率,或者实行所得税的适当减免。这是最直接的措施,也是最有效的措施,许多国家已经实际采取了该项措施,例加瑞典的税收改革之一就是实行企业所得税的减免,其减免总额达到股东所获股利的70%,减免额最高达到70万克郎。这样做可以鼓励小企业支付股利,从而促进小企业的股票交易,增加小企业吸引权益资本的可能性。

其次,结合风险投资企业及被投资企业的特征,应当改革当前增值税的征税方法,即由生产型增值税改革为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把购入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额作为进项税额去抵扣当期的销项税额;收入型增值税则允许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分次把其所含增值税额纳入进项税额进行抵扣;而消费型增值税则允许把购入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额一次性地用于抵减当期销项税额。显然,消费型增值税对于新企业和生产设备更新速度快的企业来说是一个有利条件。这也有利于扶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因为风险投资企业大多投资于那些高技术产业,相对而言,它们所投资的企业一般都是比较年轻的企业。由此可见,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可以促进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加速生产设备更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鼓励风险投资行为的发生。

再次,促进风险投资行为还要注意发挥风险投资资金提供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这主要从个人所得税上入手。为了确保风险投资者不至于在税收上处于劣势,可以采取一种求平均的方式,即对于投资于风险行业所取得的收益,在每年年末按其实际收益适用税率预交个人所得税,然后按照一定的期限(例如5年)确定该期限内每年的平均收益,并根据这个平均收益选择适用的边际税率.按照该税率计算出风险投资者在此期限内(投资期限内)应该缴纳的税款。假设该税为B、而投资者实际已缴纳的税款为a,比较B与a,以此来决定是否应当对投资者退税或补征税款,若B大于a,则应当对其退税,反之则应当补税。而对于投资管理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其实也在进行投资,只不过他们所提供的不是货币资金,而是人力资本,他们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体现了管理技能与资金的结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对其进行扶持的,因此,对他们的个人所得也应该适当照顾,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风险运营,具体采取的措施可以是提高他们的免征额,或者专门为他们制定一个减税条款,降低其所得适用的边际税率。

四、对促进风险投资税收政策措施的效应分析

那么,对风险投资实施税收优惠,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不妨以个人所得税为例来分析一下实施这些税收优惠措施的效应。

我们现在假设有一个风险投资者,其拥有的资金总额为Q,市场利率为r,税率为t,他们可以投资于三个方案,其投资项目税前收益的概率分布情况如表1:

────┬──┬──┬──┬──┬──┬──┬──

收益率│-2r│-r│0│r│2r│5r│6r

投资│││││││

────┼──┼──┼──┼──┼──┼──┼──

a│0│0│0│100%│0│0│0

────┼──┼──┼──┼──┼──┼──┼──

B│0│15%│20%│25%│40%│0│0

────┼──┼──┼──┼──┼──┼──┼──

C│20%│40%│0│0│5%│15%│15%

────┴──┴──┴──┴──┴──┴──┴──

a方案相当于进行储蓄,B方案是一般性的投资方案,而c具有风险投资的特性。该投资者投资于a,B,c方案,税前收益的期望值都为r,(a方案显然是r,而对于B方案,为:

-r×15%+o×20%+r×35%+2r×40%=r,对于C方案,为:一2r×20%十(-r)×40%十o×o十r×5%十2r×5%十5r×15%十6×15%=r)

可以看出,这三种投资方案的税前预期收益率相等,但我们接着再考虑税后的情况,则会发现c方案将处于很不利的地位。由于现行个人所得税一般没有亏损后延的做法,所以这三种方案的纳税情况加下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投资于方案a,该投资者预期缴纳的税收颇为Qrt,投资于方案B,该投资者预期缴纳的税额为Q(o.35rt+o.8rt),而投资于C方案,预期缴纳的税额为Q(o.o5+o.1+o.75+o.9)rt=1.8Qrt。显然,C方案明显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而且,如果我们注意到绝大多数国家奉行的都是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则这种税收上的不利地位将会更加突出。如果不给予其一定的税收方面的优惠。显然,任何理性的投资者都会把资金从这种方案撤出,造成大量类似c方案的投资项目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不利于新兴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而扶持新兴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是大多数国家的一贯做法。从税收方面,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弥补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假设我们对高风险产业实行减税的政策,减税率为50%,则经过计算后,可知C方案应纳税额将降为o.9Qrt,此时c方案在税收上不仅没有处于劣势,还拥有一定程度上的优势。就一般情况来说,任何产业都会经历产生、发展、成熟和衰弱四个阶段,从此意义上说,风险投资行业目前可以被归入处于发展阶段的行业,它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以高科技为竞争基础的当今,它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对其采取一定的扶持措施。因此,对c方案实行减半征收后,税收负担为o.9Qrt,这在短期内可能被看作是产生了新的不公平(不考虑到实际中的累进税制,情况也许未必如此),但从长期的产业发展计划来看,这其实是符合公平原则的,因为所谓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对弱者的扶持就是对强者的激励,只有采取相应的支持策略,才会有更多的弱势产业成长为强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