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6:42

工商管理专业课篇1

关键词:《管理运筹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作为一种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是提升民众生活品质、国家治理能力的“富矿”,以大数据为基础要素的数字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对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必须在以往商科课程的基础上融入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学科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的教学[1]。运筹学自二战期间诞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已成为一门集理论与实验、既严密又富启发性的学科,既可把它当作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又可将其应用于几乎所有的科技领域,特别是在生产计划、运输问题、人事管理、库存管理、市场营销、财务和会计、设备维修、更新和可靠性分析、项目的选择与评价、工程优化设计等工商管理中有广泛的应用[2]。结合管理学和运筹学理论,《管理运筹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跨学科课程,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解决科技问题的工具,在未来的管理决策中提供科学支持,培养学生定量管理的意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等[3-4]。为此,充分考虑时展的要求,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特点,《管理运筹学》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现状分析

1.1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现状

本校《管理运筹学》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为微积分、线性代数、管理学。该课程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共计48个学时,其中理论课程30个学时,实验课程18个学时。目前,在工商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主修课程中,《管理运筹学》是少数定量化课程中的一门,也是管理的科学性在课程中的体现。但是《管理运筹学》涉及管理学、数学、计算机、运筹学等多学科交叉,在构建模型时需要有一定的多学科交叉背景。此外,《管理运筹学》理论中有大量的数学符号与公式、繁琐的求解过程步骤,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较好地掌握求解方法和技巧。正因此,《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在工商管理专业存在一定的难度。《管理运筹学》的教学设计大多仍停留在以教材为依托、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概念和原理等理论层面为教学重点,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学习,学生虽然可以在实验课上按照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建模及求解,但无法与真实的问题相结合,无法主动将真实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运筹学可以解决的数学问题,遇到实际问题时难以用所学指导实践,无法达到教学的基本目标。

1.22019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关于《管理运筹学》课程调查结果分析

以本校为例,针对2019级工商管理专业的所有学生,在完成专业必修课程《管理运筹学》的学习后,通过调查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在课堂教学方面,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课程学习情况较好。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认识到《管理运筹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在上课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课程的难度较高,意识到认真听讲、多做练习和及时复习巩固的重要性。目前学习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知识点太多,学不会。(2)在上课形式方面,由于受疫情影响,该学年课程均采用网课形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均在线上沟通交流,沟通交流的机会有限,途径较少。但虽然是网课,整体逃课率较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按时上课。(3)在课程培养方面,学生十分关注建模的讲解,希望能从《管理运筹学》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建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学生关注实验操作,希望提升软件操作能力。而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是理论分析,特别是很多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4)对于《管理运筹学》课程的建议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理论讲解希望线上上课,讲得详细、生动,可以多讲例题,多做练习,巩固知识,其次关于实验课希望能融入模型实践部分,尽量先给学生演示操作。

2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分析,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2.1教学目标定位不符合学生现状

对于财经类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大部分学生从入学开始学习《微积分》就对数学类的课程有一定的抵触和畏难心理,而且学生的数学基础不一致,特别是还有一些转专业的学生。而且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此之前仅有数学类课程,无其他定量课程。很多学生没有较高的数理基础,定量管理的思维模式也无法得到训练。这使得后续学生学习《管理运筹学》时,无法接受不同于其他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方式,而且小部分学生无法理解运筹学理论。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学习管理学知识,对管理学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思维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实践分析能力。但实际中《管理运筹学》的教学还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践分析为辅,与学生需求不一致。

2.2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管理运筹学》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两方面相结合。理论学习主要采用教师课堂上讲授的方式,通常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只需要单方面听讲,缺少主动思考分析的过程,学习过程较为枯燥,而且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无法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学习主要为上机操作,要求学生根据每次的实验要求自主进行操作,完成相应的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这个过程中很难发现学生的薄弱点,无法保障实验课时间的充分利用,长此以往学生的热情度也会下降。经过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实施,更应该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和探索。

2.3教学内容落后

目前,《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内容在理论方面主要侧重于概念的介绍、定理的推导等理论知识,对案例建模与分析的过程内容较少,而且通常仅只考虑课本中相对陈旧的知识,没有拓展运筹学的最新研究,无法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而且,现有实践教学中的案例大部分已经用了十几年没有变化,而且只是为了单纯反映相对应的知识点,过于简单抽象,更侧重于运筹学的理论实践,与实际问题差距较大,忽略了其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性,无法跟随当今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2.4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课程主要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种形式,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60%。平时考核包含点到、课堂回答问题和实验报告,期末考核为论文考核,要求以“管理运筹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为主题撰写结课论文。考核相对单一。而且无法完全衡量学生对《管理运筹学》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很多学生只是应付考试,只是为了完成论文仿照课本习题编写案例,没有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改革

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管理运筹学》课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目前教学情况,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重视课前自学

为了保证学生能及时掌握《管理运筹学》知识,让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疫情期间已经完成的线上课程既可以作为学生课前学习的资源,同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习题,并设置分析题以供课堂讨论,增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学生习题完成的情况和课堂讨论分析题的情况,可以调查学生自学的情况,摸清课程的难点,及时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答。

3.2充分重视实践教学

不同于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等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所开设的《管理运筹学》课程以管理为背景,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要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实践教学对于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设计上均应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3.3丰富教学内容

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内容。《管理运筹学》授课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定期就运筹学最新理论、方法或案例等内容组织研讨,并对授课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使得授课内容能够跟得上时展的要求。另外,鼓励授课教师定期与其他教学团队交流,与校外教师交流,探索《管理运筹学》在工商管理专业更广泛的应用。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要在所进行的项目中找寻合适的问题,尽量挖掘综合性问题,不断改进重新案例库,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企业高管来为学生上课,将实际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最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在充实案例库的同时,给学生带来切身的体会。

3.4充实教学方法

在一些理论课上采用翻转课堂[5]的方式,使得学生作为课堂的讲授者,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外增加小组合作项目,以小组形式完成某实际企业管理中的案例,并进行小组汇总。紧跟时展潮流,关注企业管理热点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管理运筹学》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培养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收获更强的成就感。另外,完善专业实习管理体系,将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现代企业管理特别是定量管理的认识,掌握科学的立场、观点来观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的认可度[6]。

3.5优化考核方法

优化考核方法,在原有基础上加上案例展示,采用平时考核、案例展示和期末考核的多样化综合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案例展示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分析实际管理问题,从发现管理问题、管理问题的数学化表述、建模过程、仿真求解到结果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本文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并以《管理运筹学》上课真实情况为例,研究了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的教学问题。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重视实践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2)通过教师研究项目和与企业合作,充实案例库,给学生带来切身的应用体会;(3)增加小组合作和翻转课堂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用平时考核、案例展示和期末考核等多样化的综合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吴志兴.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思路与措施[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15):32-33.

[2]胡运权.运筹学基础及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3]孙嘉轶,魏玲,姚锋敏.“互联网+”背景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8):46-48.

[4]李征仁,张晓航,刘娜.基于管理学视角的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9):38-40.

[5]胡斌,狄鹏.翻转课堂在运筹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139-140.

工商管理专业课篇2

 

一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看,尽管近几年来在课程建设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与工商管理教育蓬勃发展的现实相比,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现行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单一,结构不完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一般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造成了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使得学生既不能很好理解管理学的内涵,又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近几年来,在现有课程中更加强调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弱化了对管理学骨干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学习,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

 

2.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工商管理类的教学需要实践的感悟,因此管理类课程有一显著特点,即强烈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但是在目前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教材等诸多因素,教师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有一定距离,或者与实践结合不紧,以至难以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学了一大堆理论、方法,却缺乏运用它们的机会和能力,造成对“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碰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3.教学内容及课程设计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脱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比较典型的课程有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物流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此外,目前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教材都是舶来品,即使是国内编写的,从理论到案例分析都与西方教科书如出一辙。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理论已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套用中国的客观实际。

 

4.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管理人才,其教育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然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并非如此,程度不同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二 、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原则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体现有组织、系统性、高起点、立意新、整体性的特点,遵循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因材施教的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时遵循四个原则。

 

前瞻性原则。课程设置的前膾性就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未来的社会需求应具有预测功能,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所设置的课程要能满足21世纪工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可以预见,在未来社会,谁能准确把握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课程编制、实施与评价方面的巨大潜力,谁就有机会从课程体系改革面临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崭新课程体系。

 

强化基础原則。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设计必须强化三个层面的基础:首先是支架性基础课程,如经济学、数学、计算机和行为科学等;其次是管理学的基本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等;再次是素质型基础课程,如法律、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等方面的课程。

 

柔性化原则。柔性化原则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在主要课程设计、内容选取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灵活性和多样化。柔性化决定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特色。首先课程设置要有弹性,要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便于学生在课程体系范围内具有职业迁移能力,要使课程体系具备适应社会需要随时动态调整的功能。

 

市场导向原则。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在课程设计、内容选取等方面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实际的要求。市场导向原则要求高校应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确定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三、改进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1.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实现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的优化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世界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成功做法,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确立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位一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按照系统的思想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整体化设计,明确应涉及的学科群及学科子类,并进一步细化为应开设的相关课程,最S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及开设的先后次序。

 

2科学配置理论课程结构体系,搭建能力素质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可设置“四层次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1)通适教育课程。即公共基础课程,由学校统一开设。这部分课程,如思想品德修养、哲学、法律基础、大学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为必修课,其他如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美术、艺术等课程,宜设立公共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完一定的学分即可。(2)工商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即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以便为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便于学生综合利用各门学科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即必修课,是对工商管理人员的最基本的规格要求,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色课程。(4)职业迁移模块选修课程。职业迁移模块选修课程是为了拓宽学生就业适应面,配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而设置的。具体有旅游管理模块课程、市场营销模块课程、运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模块课程、金融模块课程、国际商务模块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模块课程等。

 

理论教学体系的设置以基础课、专业课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以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跨学科课程、双学位和辅修专业等课程为依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渠道;选修课程,则以反映学科前沿的课程和学术讲座为主,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训练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能力。

 

3.将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多层次、特色化、全方位、立体化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各高校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构建起多层次、特色化、全方位、立体化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这一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特色课程体系的课程体系结合;课堂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创业教学环节的教学环节结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结合,充分保障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

 

4.压缩、精选专业必修课,增大选修课范围,增择课程的应用性与针对性

 

为实施素质教育,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髙等院校课程设置先进经验,压缩必修课,增大选修课范围。通过采取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适度放开专业方向选择权等措施,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结构,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同时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双学位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

 

5.注重实验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性,强化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培养合格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所以,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将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纳人整个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在课内实践方面,一是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案例分析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激发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举办工商企业现实问题系列讲座,聘请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经理等介绍他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三是在相关的课程中设立实验教学项目,开设专门的实战性课程,这一新型的教学方法将为学员营造更加接近实际的商业环境,使其能在现实与理论的互动中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工商管理专业课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新经济;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11.152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

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而浮动,在相对热门的专业中,人才的整体竞争优势凭借人才的素质而凸显,学校要在工商管理专业就业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以及课程教学上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与传统的课程教学安排不同的是,改革的教学课程方法更多的突出学生自身的重要性,借助互联网工具,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感知到理论的来源及其重要性。

1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是将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联系的学科,从知识概念上来说,工商管理抽象出实际生活中的经济发展变化及其管理规律。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的管理重要性可以从有条不紊的经济秩序中所附带的经济价值体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传统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填鸭式教育理念一直延伸到高校教育中,理论的教育充斥着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来自教师的理论知识,完全依托有限的经验建构起乌托邦,这样的情况将学生实际处理事务的能力遮蔽甚至是磨蚀。教师授课时间较多,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就受到压榨,学科间的理论以及学科类问题体系的串联模糊了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中无法实现获益,自己的创新性意识没能够得到培养。传统的课程教学效果的考察仍以闭卷考试的形式出现在期末总结中,这种教育形式延续着中学阶段的模式,迫使学生在背记中掌握知识,灵活的运用知识机会较少。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以制定的教材作为参照,课程考察也以教材为依据,在这种指挥棒的指引下,学生依赖课程的一家之言,不能够实现概念定义的多维度思考。学生的自习能力较差更是助长了对其他教材的排斥。学生唯教师为权威,唯教材为方向导致学生批判反思的能力较差。

2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策略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在采用多媒体技术后,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要保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需要在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教育方法上有多样化的尝试创新,只有多管齐下,才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1引入专题讲授教学方式

工商管理专业涉及到的内容广泛,在复杂的经济生活联系中寻找恰当的突破点进行教学授课对于提高授课质量很重要。引入专题讲授教学方式是在原有的教材章节灌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它的特征就是广博。首先专题讲授要求具备同一类型相关知识的积累,这就摆脱了学生对教材的依赖,教师依据教材来诠释的局面。为了听懂教学内容,学生就会主动地查阅相关的知识,从而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相互联系中,教师与学生的联想与联系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2.2借助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不是传统的被动式的案例教学,由教师来提供案例进行讲授将限制授课内容的多元化、思考路径的多样化。在这里,新的案例教学由学生进行主动的搜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授课交流,这就将课程教学的单一化转化为多极化,学生主动搜集案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讲解就会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借助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生活的对接。

2.3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在改变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学效果,只顾及教学形式上的方法而不考虑教学效果就会造成教育的失效。传统的教育考核方式将理论知识教条化,凸显不了知识的动态化,而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将提高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考核内容将不拘泥于课堂上试卷的考察,还要关注学生实践中的田野调查以及实证研究。课程考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反思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从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着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不仅关注学生的行还关注学生的思,两者的结合为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供多种可取的思路。

3.1以学生为本位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提高学生的市场价值。教学安排与设计将以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来进行。学生处于求知的阶段,作为组织内部的人,学生将受到组织管理体制的约束,也就是说,学校课程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位就要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立足于社会发展以及市场需求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素质。

3.2课程内外的结合

课程内外结合是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方法的重要特征。首先是课程本身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课程理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将课程外部环境与课程的内部联系相互结合,外部影响其发生与发展将改变其内部的课程教学安排的变化。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中,要借鉴外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经验。

4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要注重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在与市场对接的过程中把握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从外部体系建构上完善相关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生为导向实现校企合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术挂钩,完善教学课程改革后的评价体系,在不断的改革后根据反馈情况积极地加以改变。

参考文献:

[1]乔传福,秦昌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研究——基于课程设置的角度[J].消费导刊,2009,(2).

[2]李蓓蓓.浅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模式[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

[3]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工商管理专业课篇4

[关键词]高职商科课程改革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侯丽洁(1961-),女,天津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思政部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北京100070)高岩(1957-),男,北京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学院在读硕士,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企业战略管理、创业管理。(天津300222)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29-02

党的十提出,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这一战略必将促进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也为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动力并提出挑战。其中,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课改对促进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由于传统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的特点,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提高的高职教育在工科技术类各个专业中课改效果明显,但是在社会科学各专业,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始终没有找到恰当、有效的课改方式,导致高职工商类各专业的课程改革始终没有能够摆脱管理专业本科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一步就如何推动高职商科类各个专业课改路径提出建议,促使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课改目标明确,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城镇化的需要。

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在高职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始终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1.高职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理念陈旧。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发面中专”与“压缩本科”的影子挥之不去;过分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迁移能力极差;尽管在认识上,已经非常明确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但是,依照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结果,教师在教改的创新实践中却是有名无实。

2.办学主体单一。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与企业、行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教学与实践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看似鲜明,但制度供给不足,导致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3.满足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尽管各个学校都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不可能在学校“速成”,需要在生产实践的真实环境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才能锻炼成熟。

4.缺少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需要“真题真做”的企业环境,而实训基地建设虽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但是,企业无法把自己的“命门”市场及客户真正交给实践的教师和实习的学生去练兵。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听上去只是一个华丽的口号,在操作层面上,则变成了“挂牌”的游戏,缺少长效机制的建设。

5.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改革成果抽象且缺少量化指标,导致课改投入不足。工科类各个专业利用其职业优势,设备投入实实在在、工作过程清清楚楚、教改成绩明明白白,学生岗位技能的把握可以量化检验,比较容易得到学生、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学校在投入方面似乎也比较大胆。反观社科类专业,课程改革抽象,改革的成果不宜量化考核,导致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止步于“专业教室”建设和“教学模拟软件”的采购,在形式上似有创新,在实际效果上,距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企业的需要和社会需要渐行渐远。

二、影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改的主要原因

1.学院转型面临挑战,办学定位似是而非,职业教育仍然未能与市场经济发展同步。高职院校的前身多是中专校、成人高校、党校等,这些学校的背景多与行业挂钩,在社会转型和院校整合中基本与行业脱钩,划归教育主管部门。但是离开了原有的行业依托却又无法真正与市场对接,导致开放性不足、创新性欠缺和战略定位不清的问题。如何深刻理解市场经济的内涵、如何与市场分散决策、个性化选择模式相匹配?这些问题使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脱节,这是教育体制层面需要改革的内容,是高职专业课程改革难以突破的直接原因。

2.高职学院存在过度行政化和管理者通吃现象,导致教师消极博弈。一直以来,高校管理者通吃的现象饱受社会诟病,尽管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反复强调学院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分开的意义,但是现实依旧。即在资源控制上,学校的管理者天然地处于有利的位置,这已是高校的潜规则,虽然这种安排似乎有其合理性,但是,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导致各类资源的配置倾向于行政人员,当权力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时,为教师服务则成为一句空话。高职学院的一线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的多重压力之下,消极地选择承担有限责任。教师缺乏正向激励和价值肯定,从而使课程改革成为一场课改表演秀。

制度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常独特的资本,其主要特点是知识和能力都完全内化在劳动者内心深处,任何强制力都无法使其内在潜力得以充分地发挥。诺贝尔奖获得者诺思认为:制度是重要的,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人们就会有什么样的选择。即无论我们假设教师的人格是如何高尚,作为理性人他们也一定会与制度博弈,当权力成为资源配置的因素时,就不难解释教授们去竞聘处长的现象,当课程改革的交易成本大于其收益,当教师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被权力所压抑,当领导力建设和执行力被误读且存在根本性的认识差异时,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则必然陷入被动局面。

3.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创新风险高且机制不足。与工科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不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改革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包括指标不易量化,课改成果抽象、单一等,其课改成果远不如工科专业成果明显。对管理者来说,投资孵化一个创业项目比巨资购置的设备风险大且不确定。由于风险评估和风险承担机制创新不足,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改创新不足。

4.办学主体单一,社会化程度较低,导致高职教育缺乏特色。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突破是引入了竞争机制,这个原则不仅仅适用于企业,也应该适用于高职院校。高职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应该通过市场来检验,尽管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如合作办学、订单式办学、挂牌基地,甚至把教育经费投到企业办所谓的“厂中校”等。但是,理念的缺乏与制度保障不充分,使得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极低,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远远没有被调动起来,导致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这些尝试难以产生突破。我们认为,深入引进市场机制的途径应该是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囿于制度,但是在现实中还难以做到管理部门、社会、企业各方协作,且接受和认可度低,这使得高职商科专业的课改不能切中要害,难以取得突破。

三、推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改的建议

城市化发展使我国迅速进入后工业时代,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一般服务业或者是工业服务业必将快速发展,成为知识经济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个过程中,高职教育的独特性必将使之得到巨大的发展空间。积极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改,并使之适应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是关键。对此,我们的建议如下:

1.进一步解放思想,端正办学理念。高职教育伴随市场化改革不断推动课程改革,但是要在深化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要的问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思想的藩篱。端正办学理念,从根本上明确教育到底为谁服务和怎么落实服务的问题。这是推动一切课改的基础和前提。

2.克服高职学院过度行政化的倾向,为课程改革营造创新的环境。虽然在特定的环境下,抽象地要求高职去行政化确实过于理想主义,但是当我们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的时候却对高职学院的行政化问题视而不见、忽视这一问题对教改的破坏性也是一叶障目。学校管理者要理解,做好对课改的服务工作是对教学过程最有效的监管,是对教师最好的激励。

3.办学体制在边际上创新,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开创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发达国家办学主体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创建与社区、行业以及大企业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真正意义的办学主体多元化,开创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是近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促进课改、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举措。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实现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办学需要有大楼,更需要有大爱之心的大师,高职学院同样需要遵循这条办学规律。难点是如何在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三位一体”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一个扎实的、渐进的、持续的过程,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高职教师停留在“双师型”水平,还远远不足以胜任高职教育工作,应该进一步探讨“双栖型”高职教师的培养模式,即高职商科教师不仅掌握理论、关爱学生,也要有相当丰富的企业管理和创业实践经验,而不仅仅是在企业挂职,应该通过教学、科研与课改,通过与社区和企业的深入合作,直至通过项目孵化或自主创业实践等多种方式完成师资队伍的建设。

5.全面推行项目管理的教学改革是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改的有效途径。在我们考察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之后,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在方式上全部实施项目管理。职业教育改革采纳项目管理模式有其内在逻辑,也就是说,在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借鉴或引用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是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通过项目管理,不仅有助于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市场意识、提高其系统思维和处理复杂环境关系的能力,而且有助于锻炼学生整合各类资源以及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在项目管理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执行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总之,高职教育改革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我们不是为高职而办高职,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落实党的十报告精神,使城镇化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推动力。城镇化必将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未来服务业的应用型人才将成为城镇化过程中的紧缺人才,服务业也应该成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领域。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职课改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突破现存的体制障碍。未雨绸缪,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改革能否为此做好准备,变化正在发生,挑战就在眼前,这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具有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行动。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专业课篇5

首先,我们的市场营销课程内容过于沉旧。市场营销课程有多需要与时倶进就显得我们课程有多沉旧。仅管很多理论方面的内容是可以通用下去的,是可以旧”一些的,但是我们的课程不只是让学生修到学分拿到证”,更是应用型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不能对学生未来的工作起指导作用,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只是完成了一半。而要想学生学的知识能与时倶进,就要求教材和学习资源要能及时更新,国家开放大学教务部门应有专职人员进行资源更新,不能只依靠专业教师来更新资源,现在是法治社会,很多资源是有版权的,不能随意转载。我们的教学特点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资源是重要的教学手段,现在的教学资源都是几年前或是几十年前的,这完全没有办法满足国开大学教学的需要,如果资源不能不断更新,其它一切都是空谈。实现学分银行、学生上网自学更是毫无可能。谁会花钱学过弃了的知识呢?

其次,对于专业教师的培训形式过于单一。要教授学生实用的知识,至少老师得先了解才行,现在中央电大对于各分校专业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讲授的内容也不一定是业内最为流行或兴起的前沿性的知识。专业教师基本都没有交流或是参加前沿行业研讨会的机会。当今时代变化太快,知识更新也太快,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能局限在学术研讨会这个圈子里,应该走出去,更多参加各种商业研讨交流活动。例如参加各种企业家的演讲会,特别是市场营销专业,现在兴起的销售模式淘宝、微商等等都不是学术行业先发起的,是由企业先发起的。现在都在做淘宝、微商,我们的课程却还在反复讲电话营销,上门推销等等合适吗?而现在开始大数据”时代了,就像马云说的我们还没搞懂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大数据来了。”我们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还没开始研究透微商、淘宝等营销方式呢,大数据来了丨马云提出,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观察者网注:即Datatechnology,大数据)时代“it是以我为中心,it的目的是为了让老板更好决策、更好管理,Dt的思想是让你的客户更加强大、让你的员工更加强大、让别人更加强大,这是完全不同的思考。”可见大数据不仅仅是涉及营销问题,更是涉及企业管理问题,马云说我们阿里巴巴公司本质上是一家数据公司,我们做淘宝的目的不是为了卖货,而是获得所有零售的数据和制造业的数据;我们做阿里小微金服的目的,是建立信用体系;我们做物流不是为了送包裹,而是这些数据合在一起,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远远超过你,你是不了解你的。”

由此可见,营销方式正在不断变化,而我们的教师要如何掌握这些新的知识,仅凭自修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拓展知识面,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更新教学内容。

最后是教学资源结构单一。目前的教学资源主要是以ip课件为主,文字形式居多。当今社会,爱看”书的人越来越少,就是看小说都采用听的,例如盛行西马拉亚听书、懒人听书。看新闻都是以看视频为主了,纯文字的都没有人愿意看,更何况我们的教学内容了。教学内容本身相对于小说那是枯燥多了,又只是以文字为主,学生当然不愿意看。能耐得住寂寞做学问的人必竟是少数,而且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在职人员,有自己的工作,业余时间再看纯文字的教学材料确实有些难受和不感兴趣。如何吸引学生,除上面提到的教学内容上的更新,教学资源形式上也要有所改变才行。上面也提到,很多视频资源的是有版权的问题,分校的老师更多的是进行教学辅导和教学,前沿性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务部门大力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支持。一个学校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工作了,如果在资源上都不能大力投入的话,其它方面做得再好,都是没有活力和长远发展的。

电大转型为国家开放大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大的机遇。转型是学校结构再造、课程更新的好机会,就好象搬新家一样,1日的垃圾丢掉,房子重新装修换上新的家具,原来不合理的设施可以重新设计,互联网造就了马云,马云的淘宝让很多人实现了创业梦,中国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新技术新产业的兴起、激烈的行业竞争以及自身价值创造的业绩压力,各种行业都在动自身的转型与创新。

工商管理专业课篇6

关键词:创业教育;工商管理;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连续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日趋严峻。此外,据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显示,76.7%的被调查大学生有了解创业知识的愿望,48.8%的被调查对象希望所在高校能够提供创业教育培训。鉴于大学生的现实就业压力和内在教育需求,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而所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指以创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素质教育。由于人的能力素质必须在长期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经验的积淀与转化,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所以创业教育还必须有效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为此,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大力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所学专业知识体系最接近创业教育的群体,在接受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已系统地学习过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接受创业教育方面具有学习先发优势和学科比较优势。同时,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将为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帮助。

二、创业教育融入商学概论教学的可行性

商学概论,又名商学导论,是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商学的基础知识,建立起对本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宏观认识。商学概论课程教学致力于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而创业教育本质上也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为核心理念。因此,人才培育培养目标与理念的一致性,使商学概论拥有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天然基础。其次,商学概论作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通识课程,打通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学科知识壁垒,从而使教学内容可围绕“创建经营企业”这一主线和创业教育有效融合。最后,商学概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实践能力,经常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而这些也与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存在紧密契合。

三、创业教育融入商学概论教学的实施策略

1.围绕企业创建过程组织教学内容

商学概论作为宏观介绍商学知识的入门课程,所学知识内容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多个专业学科,而对于这种“宽口径”的课程教学内容,完全可以依托“企业创建经营”的主线进行有效组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围绕一个新企业创立的过程,从经营环境分析、内部管理规划、市场营销策划、财务规划、企业创建准备五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组,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运用所学专业学知识去思考创业活动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笔者在商学概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创业环境分析、创业动机分析、创业资源准备、创业者能力素质要求等知识的学习,综合运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为学生营造更为浓厚的创业学习氛围。特别是通过观看、解析大量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视频案例,使学生对企业家精神、创业风险、创业资源整合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对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信心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通过情境模拟实训增强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构建以“模拟创业”、“模拟经营”为主体的课程实训环节。其中,模拟创业实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创业机会识别评价与创业计划书写作两个阶段,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一个商业创意为起点,写作完成创业计划书,并依据创业计划的新颖性、可行性等标准进行团队比赛。通过该实训环节,重点对培养学生对整个创业过程的把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模拟经营实训则结合SYB游戏模块来进行,并通过玩游戏来培养学生在市场分析,战略制定、商务谈判、现金管理等活动中的实践能力。在以上课程实训中,关键在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内心体验,进而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转变。

4.通过革新考核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商学概论的课程学习结果,笔者采取更为灵活的考核方式。首先,做到在期末卷面考试中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其次,增加平时成绩比重,并将学生在课堂互动、实践实训、团队合作中所表现出的个人能力素质纳入到考评成绩中;最后,注重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并积极探索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学生参与为核心的多元化课程教学评价标准。

四、创业教育融入商学概论教学的效果评价

在四轮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与单纯的创业指导相比,渗透在课程教学中的创业教育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并且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商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使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未来开展创业活动的信心明显提升,个人在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教学效果评价良好。更为可喜的是,学生在各种创业实践活动中也取得了良好成绩,其中获部级大学生创业比赛优胜奖一项,省级大学生创业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而在校级创业比赛中获奖或被学校创新实践项目立项的更多达数十项,并且还有部分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成功走向了自主创业之路。

参考文献:

[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6.

[2]周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探讨[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工商管理专业课篇7

关键词:工商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4-01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实践的教学工作中,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计都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本身的,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研究较少,从而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发展较为落后,存在许多错误的部分。比如,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教学目标设置为和会计专业的学生相同,将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方式完全套用在工商管理专业类的学生教学中,或者,在会计专业教学的基础上,简化会计教学的内容,单纯的认为工商管理类的学生不会从事会计行业,能够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就能满足专业的要求了。可是,在实际应用中,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知识体系的知识,该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应该和管理类的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相结合。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2、会计课程的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实践性教学的可操作性十分重要,但是任何专业对会计课程内容的要求都各不相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对企业会计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内容,如编制会计报表等,对会计核算的方式和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受到教学的课时等方面的限制,老师主要是采用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导,并没有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和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做所区分,从而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操作,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3、实践性教学的环节较为薄弱

从目前的教学方式上分析,当前的教学条件受到的限制较多,高校的教学方式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较大,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课堂授课的方式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学生只是单纯的对理论知识有所了解,无法将其灵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另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较为单一,教学手法陈旧。会计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性教学在会计教学有很大的效果,使用普遍,可是在工商管理类的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应用却很少,教学水平不够。

二、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措施

1、设置符合工商管理类的课堂体系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和会计专业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会计专业本身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就是会计,可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不同了。学习会计专业的人主要是从事会计管理和会计事物这一方面的工作。培养的主要内容有记账、报账、算账和用账,就业方向都是各个单位会计部门或者是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和工商管理类的学生毕业后都会从事非会计专业的管理工作。主要的就业部门也是各个单位管理部门。所以会计专业的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将传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作为主要内容,涉及到的会计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应该将设计内容和工商管理专业相结合,便于该专业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2、采用职业导向的理念进行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

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将就业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将会计课程转变为系统的案例,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案例中,对案例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性。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制定相应的计划,通过情景模拟,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提高课程的实践性。或者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主要是将学生的学习和实际的项目相结合,随着项目的逐渐深入,加强学生对会计课程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两种方式都是将课堂的主导部分从教室转变为学生,较大程度的提高了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性。

3、采用专业实验室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会计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会计实训主要分为计算机操作和手工操作两种。其中计算机操作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式生成会计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管理。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学习中可以采用eRp软件,通过沙盘对抗以及模拟企业经营模式的训练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需求。手工操作主要是对原有的纸质凭证,会计账簿等进行分析和模拟操作,最终生成会计信息并进行手工计算和汇总分析等。在培训中,不但要加强工资的管理一起固定资产的管理外,还应该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采购、成本、生产和存货等多个环节的培训,能够独立的完成会计核算、分析以及投资的管理工作,从而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

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十分重要,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工作管理的能力。因此,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必须加强对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陈燕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9:52.

工商管理专业课篇8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创新型人才;组织行为学

0引言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看,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索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除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理论和实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备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素养和技能外,还要求其在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中国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80%以上的本科院校都设立了经济或管理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较大。如何培养出有“特色”的管理人才,并使其走上社会后具有竞争优势,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共识。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向社会输出高级管理人才的工商管理学科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多项调查显示,目前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类学生满意度普遍较低,在校学生对学校(教学与管理)现状满意度也偏低。

就以笔者所在的南通大学商学院为例,从2006年起开始实行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工商管理大类专业是指包括电子商务专业、会计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等在内的大类专业,它的特点是:第一、第二学年各专业开设基本相同的学科基础课,设置一个大学科平台,第三学年学生依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兴趣自主选择专业的基础上,进入各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这种“平台+模块”专业培养模式也显示出其优势,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出来,最为突出的是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教育思想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系统的创新性教育体系还未形成。因此,如何对现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本意和功能,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命题。具体来看,当前最迫切的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导向,从基本教学入手,基于教师和学生互动视角来改革教学方法和理念。

1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培养创新型应用管理人才为目标,而管理科学的综合性、权变性与边缘性又决定了工商管理类学生必须具有宽广的专业基础、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同时,工商管理类教学还要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培养,以提高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高校在工商管理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建构过程出现障碍,进而影响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1.1教学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

在现有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偏重专业理论教学,通常以书本为中心,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与实践缺乏联系。虽然也设置了课程实践环节以配套理论教学,但由于师资、教学资源及实践课程学时限制,往往仍以课堂为中心,与现实管理实践联系较松,封闭程度较高,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效果有限。以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的学生为例,学生常常将《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教材中的个人/群体行为理论、4p营销组合的相关理论内容机械地搬至创业计划书中,而不是通过对创业项目进行市场调查,联系项目实际,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案策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有案例教学环节,但由于缺乏系统性,仅仅就案例谈案例,学生常常无法领悟案例中所含深刻理念,未能从思维方式上有所启迪,导致学生螳螂学步,创新思维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为薄弱。

1.2理论概念抽象,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

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进程,通常按照先介绍理论概念,再以案例介绍或概念内容展开的方式对概念进行解释。这种方法固然可使学生对理论概念有所认识,但由于是学生被动接受,如果缺乏对概念知识的及时巩固,随着记忆曲线的消退效应(记忆遗忘规律),很快使案例与理论概念之间的联系被遗忘。这时专业理论概念又成为完全抽象的名词,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又不得不对这些概念不加理解地死记硬背。这种对概念的短期记忆,在考试完成之后,又迅速被遗忘,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笔者在指导《组织行为学》课程设计环节时,经常会发现学生对指导老师提到的专业名词非常陌生,对课堂讲授的专业基本方法的应用显得非常生疏。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很多专业知识点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表面。

工商管理专业课篇9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理论学习的要求是实用、够用、能用,不要求深入研究。高职教育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我们从历年的工商专业毕业生了解到,有90%的经管类学生从事的职业与本专业不对口,就业难的问题摆在了专业学习这里,究其原因是毕业生不具备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相关管理能力。谈及管理能力,其表现不外乎是招聘的时候要求应聘者具有多少年的工作经验,由此可见,管理能力的获得是长期内化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人经过经历、反思、提炼不断反复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就是根据这个学习规律提出的。

 

1体验式课程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企业最青睐的,就业带来的压力给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思考——“毕业生到底缺少什么,怎样通过高职教育让毕业生成才?”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专业技能低、工作态度不端正、综合素质低、沟通能力不足等现象,企业在不断“质疑”着高职教育。不可否认的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计划力、执行力、领导力上比不上有工作经验但文化层次不高的管理者,难道是教育无用吗?对于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成才,但教育却落后于市场需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相应管理能力,能协助或独立解决企业运营或生产中产生的问题,具有独特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传统的专业教育还是停留在“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模式,即便是运用了多媒体、案例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只是理想化的接受专业知识,少有反思和内化、提炼的过程,这是管理类专业的通病。

 

笔者认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的技能就是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独立性和独特性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但这些能力是在自我经历、自我形成经验、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形成的,绝不是在课堂上理论“填鸭”,“理想化”案例分析,要获得管理的经验、独特的方法就要通过“体验式“的教学。

 

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事件或事物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情景再现,让学生真实融入情景中主动“试错”,一旦发现问题让学生主动自我反思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有一句话叫“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成为体验式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因素,因此体验式教学也可叫“试错教学法”。

 

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困境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熟悉企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惯例,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从现实情况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困境,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认识不足、资源不足、课程约束、创新乏力四个方面。

 

2.1缺乏实践教学意识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常将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专业,把这些专业当作高校市场化的重要利润来源。这种认识无疑造成学校对该专业的投入偏低,领导的不重视导致教学任务中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外实训资源严重不足,是直接导致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直接大学毕业后就到高职院校任教。这些教师没有接触过企业和社会,实践能力普遍低下,教学过程中,理论水平高,可到了实际操作就只能“望洋兴叹”,与社会和企业接触少,实践的意识自然不高。

 

2.2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体现在多个方面:师资力量不足、实训基地资源不足、专业投入不足。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自身的规律,决定了教师要既能教又能做。但从实际情况看,学校在引进师资时,通常对学历、职称比较关注,而对引进人才的专业实践背景通常关注较少,有不少专任教师甚至没有任何社会工作经历,更不要说从事过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实践锻炼。有些学校甚至为了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而聘请与专业不符的教师来任教,专业性受到“质疑”。另外,在实际教学中,专任教师的授课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实践教学意识;在聘用兼职教师时,由于多种原因,一般难以找到适应实践教学要求的高水平教师,外聘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基本雷同于专任教师,体现不出外聘教师的真正作用。

 

鉴于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可以说企业是工商企业管理类实践教学最好的平台,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企业管理生动丰富的实践,都是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资源,但高职院校普遍难以获得这样的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成为各大高校争相追捧的资源,但又大多处于重在挂牌、轻在建设甚至不建设层面,相当多的高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显得有心无力,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无法落到实处,或者变相为为建实训基地而建实训基地,使用率和适用率低。

 

2.3实践教学创新乏力

 

就高职而言,创新乏力表现为:传统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教育思维禁锢着探索和创新的步伐,使该专业基本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教学组织过程中,过于信任本科教学的一套模式,不愿或不敢进行新的尝试;仍采用传统评价体系,扼杀了创新动力;对创新的外在激励不足,外部环境对工商企业管理类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推动不够,抑制了实践教学创新的积极性。

 

2.4实践教学误区

 

高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往往错误地认为跟工科类专业的实践课程一样只要上课是操作课就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但就管理学科本身而言,管理技能的获得是通过经验的积累慢慢形成,教学的教会并不能让学生领会,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经验、想法才是管理学科学习的目标。所谓的管理能力就是学生自身的策划力、领导力、控制力、预测力,这些能力要通过管理思维的形成而形成与工科的实践课程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也就更看重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基于电子商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研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需要大量的实习和实训资源,对于非盈利性组织的学校来说,从经济方面很难能够支持建立较多的校外实训基地,也很难在校内组建真实团队让学生去培养管理的能力。因此基于电子商务的体验式教学出现了,依托于学生自主参与电子商务项目,学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辅导,学生实战中“试错”,并获取经验、反思,再到自我提升。

 

电子商务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

 

涉及的课程有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与协调、物流管理、采购管理、国际贸易、报关等课程,毫不夸张地说电子商务涉及经管类各个专业,以电子商务项目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资源是再好不过;另外电子商务涉及服务和管理,也涉及政府、工商、金融及用户等诸多方面,进入门槛低、成本低的特点也是其成为体验项目的原因。

 

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前期准备阶段;“试错”学习阶段;反思、提炼阶段;再实践、检验阶段。

 

3.1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应将课程分为基本课程和体验课程两大类,课程开始的比例为1∶1,也即一周有两天半的课程开设都是体验课程。在基本课程开设的是工商企业管理类的基础课程,比如管理学基础、电子商务、计算机基础等,接下来是开设引导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已有的资源组建电子商务团队,并形成电子商务项目报告书,内容包括项目调研、项目操作的方式和方法、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预算、筹资方式等,让学生团队做一个初期的项目规划,并让学生做项目答辩以及心理素质测试,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并最终确定项目。

 

3.2“试错”学习阶段

 

当学生完成项目答辩、心理测试,项目就正式启动,学生在自己的项目中充当主角,电子商务项目是真实的,并由团队自负盈亏,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和真实感。当开设体验课程时,学生可将团队的电子商务项目带到体验课程上,实际的上课内容就是学生通过自有渠道去操作电子商务相关的实务,操作媒体可以是手机或笔记本电脑,而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发挥完全靠学生,教师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在课堂上教授。比如在淘宝开店后如何做活动,选择直通车、满优惠、满包邮、聚划算等,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选择做活动的方式,并将效果通过文字或图表、图片的方式做记录,以此来评价该活动方式是否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经营或运行项目各活动或环节,直至“错误”出现,团队自主讨论修正。

 

3.3反思、提炼阶段

 

由于操作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是市场反应快,每个决策可直接通过市场数据得到反应,学生通过系统、互联网来评估每个项目的决策是否正确。最直接的如消费市场在萎缩、消费者投诉多、无人访问等问题的出现,那只能说明团队管理不到位、管理方式有误,需要学生收集横、纵向数据分析,让团队自己讨论反思,并形成团队的一致整改意见,如果出现分析困难、意见分歧就向教师“求助”,学生团队将过程记录并整理填写入项目报告中。体验课程可开设经营管理、沟通与协调、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物流管理等课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4再实践、检验阶段

 

市场是检验决策、方法最好的手段,鼓励团队讨论形成统一意见整改,再重新操作电子商务项目,通过反馈数据来检验决策、管理方法是否合理,如果效果明显、决策正确,可以将该方法总结提炼并作为下个阶段的项目的准备。

 

四个阶段的运行模式是循环的闭环,好比在做电子商务项目的质量管理,每一次的循环过后是学生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策划能力、财务管理能力、采购能力的提升跟经验的积累,并形成团队自己独特的竞争力,提升后的团队可以将项目设定下个更大的目标依次循环。

 

4结论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技能培养不像工科类专业有明确的培养标准,可以依托于实物体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技能要求是管理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往往依靠学生不断学习、生活、工作经验的积累,再通过反思、“试错”,从而形成自我的能力,体验式教学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逃离“理论大山”,一切从市场需求出发,借助于电子商务的领域,能让学生拓展视野、学会在众多的资源中选择、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决策、学会管理各种资源等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学生的管理能力是否具备。因此,开展体验课程应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为此,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打破传统办学思路和模式,注重团队建设,改革考核方式,走出一条立足高职院校实际、体现高职特色和专业要求的专业实践教学之路。

工商管理专业课篇10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电子商务概论;实践教学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引言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专业;因此,实践教学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说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致命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实践训练,就会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和社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认可。笔者长期从事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与本课程相关的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理念,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有所帮助。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电子商务实践及学生创业创新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全面的掌握电子商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保障。所以,要求教师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加重视该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引导工作。切实做到使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备动手能力强的技术能力,让我们的每位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的行动指南--教学理念

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践活动的理解与掌握,着重提升学生的管理沟通能力和技能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双创”精神,运用科学管理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理论理解专业方面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位学生成为企业岗位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理念实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较为成熟的专业,专业建设时间较长,早期以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为主,很少涉及到实践教学方面的工作。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很多教师都没有系统全面的学习或接触过这门课程,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概论实践教学的需求。因此,针对高校电子商务教师欠缺的背景下,培养更多的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切实提高该课程教师的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此外,我国国内电子商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相对狭隘,研究成果滞后于电子商务实践发展的态势,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有意识的跟踪学习最新的电子商务知识,从而有效的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校学生专业能力的需要。同时,高校可以考虑聘请一批在电子商务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电子商务工作经验,而且还具备未来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态势,从而避免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不会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情况的发生。

2.理论与实践课程统筹兼顾,着重提高实践教学比重

在立足于传统的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程,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任务训练与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所占比重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笔者以嘉兴南洋学院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着重讲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统筹安排。笔者由原先的电子商务概论实训比重占总课程比重的30%提高到现在实践教学课程占总课程的60%。课程教学考核从原先单一的期末考试转变为期末考试、任务训练、实训教学、课堂测试来考核学生。考核分值比例由原先的30%提高到60%,也就是将期末考试成绩、任务训练成绩、实训教学成绩和课堂测试成绩分别占总评成绩的40%、20%、30%和10%。笔者需要声明的是任务训练、实训教学以及课堂测试都属于实践教学范畴。这样的课程考核方式侧重于实践教学,从而淡化了期末考试和加强了学生平时对实践课程的学习。

3.摒弃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倡导团队协作式教学方式

基于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理解,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授课模式,切实转变为师生协作式授课方式中来。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技术与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组建协作式团队完成特定的项目与任务已成为高校教学普遍采用的运作方式。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要顺应这一潮流,电子商务概论课堂教学改革要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要明显突出在电子商务概论课堂教学中组建学习团队,从而实现由原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到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专业技能。笔者在电子商务概论实践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协作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小组各个成员之间的协作组织能力。此外,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小组之间的竞争压力,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热情,全面调动广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加压力,自我激励,勇于竞争的精神风貌。

4.借助网络平台资源开展师生互动,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可以有效的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从而实现由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转变为双向知识传播。网络平台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自主式、互动式的学习环境,着重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将“教”与“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资源在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实现课程教学资源与学生共享,能够更为直观、生动,支持学生自主式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在网上进行相互交流,方便师生之间相互沟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