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9:37

行政管理基本知识篇1

一、学习的主要收获

(一)全面学习了行政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

根据课程设置,两年来,我主要学习了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二)深刻了解了行政管理的性质

行政管理,就国家而言,就是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管理;就机关组织或单位内部来说,就是一般的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行政管理带有强制性质,凡国家疆界之内,权力所及,都属于行政管理范围。

(三)基本掌握了从事行政管理所需的技能和素质

通过两年的培训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行政管理的全部理论知识,基本掌握了行政管理的相关程序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特别是对办公室的工作职能有了全面了解和掌握。

二、学习的主要启示

(一)行政管理知识是搞好政府工作的基础

行政管理专业为培训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才而设置的。作为政府的工作人员,要掌握政治、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等科学方法;要具有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要全面系统的获得以上能力和知识,最直接的途经就是参加系统的行政管理知识的学习。

(二)行政管理知识的学习是提高党政干部综合素质的有效途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要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时期的行政管理人员在基本素质能力方面必须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满足市场的需求。特是我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要全面掌握行政管理知识就必须不断学习行政管理知识,不提高行政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参加行政管理专业的全面学习培训是一条有效的途经。

三、主后的努力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

两年的集中培训学习,使我掌握不少的技能和知识,但与不断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形势比较,这次学习只是开始。今后,我将在组织的关心帮助,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经常性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等精神,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虚心听取职工意见,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同时注重业务水平的提高,在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同时建议以后要经常性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加强职工的培训学习,从而提高的整体素质。

(二)树立形象,提高综合协调能力

行政管理基本知识篇2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行政管理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政治学的恢复与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行政管理本科教育也得以恢复,并得到了迅猛发展,经过30多年的重建与发展,截至2014年,全国已有256多所本科高校设立了行政管理专业,中国行政管理专业已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与课程体系。但还不够成熟,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满足社会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的需求。

一、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根据国内主要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选择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进行分析比较,主要有这样一些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北京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等。这些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上大体上是相同的,国内各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上开设的课程模块有:政治学类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中国政府与政治等;法学类包括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刑法等;管理学基础类包括管理学、领导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等;社会类社会学概论、社区管理、社会工作实务、社会调查方法、社会保障概论等;公共行政学类行政管理学、城市管理学、行政伦理学、公共关系学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公共政策分析类包括公共政策概论、公共政策规划与方法等;研究方法类包括行政研究方法;基本技能类包括信息检索与利用、公文写作、现代礼仪、电子政务原理、行政职能能力训练、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与管理等和其他类。

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课程体系的特点

文章所指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基于目前国内各高校基本开设课程的类别,将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十大类型模块。为了说明该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或者与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异同,我们把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与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和本科层次的高校专业课程模块进行了对比,如表1、图1所示。

表1统计了各类层次普通高校(学士、硕士、博士)和本科院校出现的99门专业课程、山西大学商务学院36门专业课程,反映的是十类课程模块在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和在不同层次高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的平均水平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基于以上统计资料分析,关于不同类型高校间各模块类型课程分布情况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与不同层次普通高校和本科层次的高校的各课程模块分布折线图走势基本相同,这初步说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整体内容设置上具有较大相似性。

在分析了一些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之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各层次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

行政管理专业主要研究对象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管理,除了行政与公共管理类的学科外,还有大量专业课程来自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体现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复合型、跨学科性特征。

(二)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偏大,经济类的课程相对较少

从表1可以得出,行政与公共管理类的课程最高,管理类(18.89%)居第二,政治类(8.67%)居第三。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相对较多这一统计结果与我国学者郭小聪、陈瑞莲、蔡立辉(2003)等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学和管理学取向的观点相互印证。目前开设的经济学类的专业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但经济类课程并不多,没有开设税收、公共预算、政府部门会计、政府部门审计、政府采购制度以及作为基础的会计学和审计学的课程。事实上,政府管理的大部分内容都与经济有关,若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懂现代市场经济学的知识,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

(三)研究方法和公共政策类课程所占比例更低

从表1和图1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研究方法类课程和公共政策类课程在不同类型高校中的比重均最低,事实上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研究方法的课程,这体现出了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法教育较为薄弱。我们发现公共政策类课程的比重,在学士点高校、硕士点高校和博士点高校中分别处于倒数几位,与公共政策在公共行政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中的地位而言,其重要性体现不足。

三、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评价

文章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评价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选大四学生,因为大四的学生已经修完大部分课程,他们更清楚本专业课程情况。共发放问卷91份,回收的有效问卷77份,问卷回收率为84.6%,主要调查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目前学院课程设置在理论课、实践课、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方面的看法,具体评价如下。

(一)对理论课的评价

在课程设置上的评价,通过罗列本校行政管理专业所开设的36门专业课程让学生选择哪些课程最重要。经统计分析,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行政管理学》和《管理学原理》、《公文写作》、《行政组织学》;7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公共政策学》和《政治经济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交礼仪》《行政职业能力训练》《公务员面试》、《办公自动化》、《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事业管理》重要;6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学》和《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重要;5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领导学》《地方政府治理》《企业行政管理》重要;认为最不重要、不需开设的课程是《物业管理》《社区建设与管理》《基层民主建设》。有24门课的被选率超过50%,占所有课程的66.7%;从学生对课程设置上的评价看,总体设置上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不完善。在课程教育上的评价,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教育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45%的学生认为学到了理论知识;9%的学生认为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对课程教育的总体评价不是很高。

(二)对实践课的评价

在实践时间的安排和次数上:72.7%的学生认为学校安排的实习时间与次数都比较短,9%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和次数适当,18%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太长;在实习安排与实习辅导:36.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实习的安排妥当,辅导到位,也有27%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实习的安排妥当,但辅导不到位,9%的学生认为实习安排欠妥,辅导到位。9%的学生认为实习安排欠妥,并且辅导不到位。由于行政管理实习最对口的单位是政府部门,但是政府部门一个特殊的部门,专业化程度高,要求学生的素质较高,无法接纳大量毕业生,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建设面临很大挑战。这严重制约了行政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的效果。

(三)对能力和素质提高的评价

通过接受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27%的学生认为对提高能力和素质很有帮助,54.5%的学生认为对提高能力和素质有一定帮助,9%的学生认为无任何帮助,9%的学生认为无法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是否提高了。通过问卷统计,学生普遍认为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不明显。

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课程体系的调整

面对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变得多样化,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高水平和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行政管理专业是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的基地,这要求普通高校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必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学生对课程设置的评价,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而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决定其职业发展情况,因此,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划分为四个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学科课程模块、专业模块、职业课程块。在学生掌握通用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各项实践能力。在现有相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一)行政管理类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必须在深入分析行政管理专业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基础上,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设置相应的课程。行政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主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掌握系统的行政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较高的管理、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的专门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市政管理、人事管理、社会工作、政策研究、秘书等工作。政府、社会和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需求是多层次的。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调整

1.公共课程。公共基础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以进行跨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教育为主要功能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课程: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身体素质类课程(体育等)、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类课程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体育和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写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

2.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同一学科中各专业学生必须修读,为了将来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在逐渐强化,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大。现代社会的需求的多样化和管理对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体现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发展的取向。因此,这类课程应该包括三类: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核心课程、跨学科课程。除了必须有的学科核心课外,还应该有二级学科基础课程、一级学科或跨学科基础课程,尤其是经济类、社会类、公共政策类等课程。

3.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方面。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是使学生具有行政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专业能力与思维训练能力的课程。主要有中西行政制度史、公共组织理论、市政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专业必修课程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前沿的学术理论成果、最新实践应用成果,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的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政策学、管理心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是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拓展与素质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方法与技能课程,旨在拓宽知识领域,增强专业技能素质。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在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专业选修课的门数和比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方法、技能和能力,同时可也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现代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要求具有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等的道德素养,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个人修身与素质、专业素养等综合素养。

4.职业课程。高等教育传授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使知识转化为智力和技能,适应社会需求。据资料显示,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太过倾向于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实践课程安排太少。从目前国内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基本原理类的课程所占的比例为82%左右,明显偏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不到10%,明显偏小。学生只学到了一些基本的原理,却没有学到一些技能和方法,各方面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设置一些方法和技能类的课程,主要有公共管理统计学、行政案例分析与研究、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技术与方法、社会研究方法基础、政府绩效管理、领导决策科学、普通逻辑学、公务文秘、公文写作与处理、电子政务与信息化、办公信息自动化科学等和其他文史哲、经管类等课程。

而就业市场更多地要求毕业生要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及实践能力。主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在职业课程模块主要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整合通用知识、通用能力和学科课程,将学生知识和能力系统化,以达到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目的。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除设置大量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包括更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课内实践。要求学生独立研究公共服务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行政管理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整合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屈站.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基于国内15所高校培养方案的实证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

[2]赵瑞峰.中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J].高教论坛,2003(1).

[3]吴波,孟霞光.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体系对比分析――基于对国内20所高校的调研[J].黑龙江教育,2012(4).

行政管理基本知识篇3

关键词: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市场规制;功能完善

中图分类号:F204

一、问题的提出

从封建“特权”衍化而来的知识产权,在今天虽已被作为私权对待,但行政因素在其管理中的作用并未减退。与其他财产权不同,知识产权所具有的无形性特征,使得行政管理在知识产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为实现公益与私益的平衡,知识产权的权利范围需要行政机关在确权中加以界定;知识产品的无形性,使得大部分知识产权需要经行政机关的登记;同时,作为公共产品,知识产品所具有的外部性特征又导致侵权行为较易发生,这就需要行政保护弥补司法保护较为滞后的不足。①可见,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是知识产权管理中极为重要的方面,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制度中,不论是从行政授权还是行政处理,也不论是行政救济还是行政服务,其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行政机构的存在。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研究,对于了解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现状具有一叶知秋之义。

1980年1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专利局。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已在不同领域、不同层级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网络。从各机构所负有的主要职能来看,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可分为知识产权局、版权局、商标局(商标处)、农业部门、林业部门、海关等类。从各机构的层级来看,又可分为中央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和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两类,其中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一般又分为省级、地级和县级三个层次。在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迅猛发展的同时,需要从深层次考虑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以及进一步完善的对策。特别是,就我国而言,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一起构成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特色,所谓“两条途径、协调处理”。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基础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依托于一定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在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市场资源、经营资源和战略资源的情况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还承载着规制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调整围绕知识产权而产生的利益关系,既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又有效防止权利滥用的重要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市场规制功能。如何优化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提高其规制市场功能,是提高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效率,推进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完善市场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保障。本文在调查和分析我国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情况的基础之上,提出完善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规制市场功能的对策与思路。

二、中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国外学者很少涉猎。国内学者的研究也较少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现状及弊端的研究。有学者指出,尽管在1998年4月我国即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但其并不具有管理各种知识产权的职能,而是主要起了统筹协调的作用。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依然是“多足鼎立”,各自为政。此种设置引致了行政管理成本高、行政效率低下、有碍国际交流等弊端。②二是对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所提出的建议。目前主要关注美、日、德、英、韩、印度等国家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模式,对于世界各国采用较多的二合一和三合一模式进行了阐释。在借鉴外国模式的基础上,建议我国应采取一体化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模式。

(二)本研究之价值

对于本文研究,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目前国内学者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研究较少,理论上有待完善,通过此项研究可就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一体化设置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以期提出更加合理化的建议。第二,我国地域广阔,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较为繁多,再加上知识产权种类的多样化所带来的行政机构的多部门化,使得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更为繁杂,给大众造成一种比较混乱的感觉。本文在搜集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资料的基础上,对现存各机构进行梳理,以将较为直观、较成体系的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呈现出来。第三,本文在对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各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统计与划分,并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相比较,以探求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有利于透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情况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第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现状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通过理论上的支持,对实践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利于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完善,提高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水平。第五,基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承载着规制市场秩序的重要功能,理清其基本使命,提出完善对策,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在规制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统计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调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中,资料的搜集主要采取网络搜集和文献检索两种方式。其中,所搜索的网络主要有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新华网、中央各行政机构网站、地方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网站、中国行政区划网;所查找的文献主要有《历史的选择伟大的实践――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手册》、《中国知识产权年鉴》等。在对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文献与信息以及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实践把握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完善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建构及其市场规制功能的观点与思路。

三、中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现状分析

基于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特点,以下按照中央、省级、地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模块进行研究。

(一)中央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现状分析

通过对中央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后,得到表1。由表1可以看出,对于各类知识产权,我国中央均有相应的行政部门予以管理,已建立起较为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系统。但是,与世界各国较多采用的二合一和三合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模式相比,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其设置过于分散,相同职能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合。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中央主要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多达12个,如此之多的行政管理部门,仅靠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协调作用,可能力不从心。各个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封闭性和难以避免的部门利益造成各自为政,甚至相互冲突,④这使得知识产权各行政机构表现为局部有效,但难以获得整体最佳效果。这种行政管理职能的分散,不仅不利于某一类知识产权的保护,还可能导致知识产权内部各种权利之间发生冲突。第二,行政效率低下。由于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划分过细,职能单一,造成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管理效率低下。若采用联合保护的模式,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协调部门,又增加了行政成本⑤。第三,行政成本较高。由于每一机构均配备相应的政务、党务、财务、后勤、人事等管理和服务部门,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设施及财政资金的浪费,增加了硬性的行政成本,也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的提高。另外,机构设置的分散大大削弱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由于各机构之间信息不能互通和共享,容易在授权与登记程序中造成权利冲突、重复授权、审查标准不统一等结果,权利人又不得不通过行政或司法程序予以再次维权,这无形中增加了软性的行政成本⑥。第四,我国中央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也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下,知识产权领域经常需要国际协调与合作,但是其他国家往往不知道该与中国众多管理机构中的哪一个机构沟通更合适。事实上,往往需要与多个机构进行交流,这对外方来说也造成了很多不便。

(二)省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现状分析

由于省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与中央相一致,因此,考虑到设置较为分散繁杂的弊端,笔者仅对各省知识产权局、版权局和商标处进行了搜集。经过资料搜集,笔者发现,所搜集的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⑦均设有知识产权局、版权局和商标处,已建立起较为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但各省级行政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仍有所差异。从搜集资料时网站所显示的内容来看,西部地区省级行政区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仍比较薄弱。另外,除因机构设置分散导致行政管理混乱外,各省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甚少,区域封闭性特征明显,对于跨区域的大量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查处,往往缺乏有效的协同与配合机制。

(三)地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现状分析

对于地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现状,笔者主要以各地级行政区的知识产权局的设置为例进行了统计。由于某些地级行政区仍将相关知识产权事务归由科技局管理,而科技局是由科技部而非国家知识产权局领导的,其知识产权管理职能与专门的知识产权局相比较弱。因此,某一地级行政区是否设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局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对各地级行政区知识产权局的设立进行统计,笔者得到如下表格。

由上表可见,在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中,已有298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设立了知识产权局。这一将近九成的比重反映出我国各地级行政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以及其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高。现在,县级行政区知识产权局的设立正在进行,一个健全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布局正在发展之中。同时,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各区域设有知识产权局的地级行政区在所有地级行政区中的比重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呈递减趋势,这与东中西这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而知识产权的良好保护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该表在这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关系。在看到我国地级行政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发展迅速的同时,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如表所示,我国西部专设知识产权局的地级行政区数目在总数中所占比重仅为82%,低于中部地区近十个百分点,低于东部地区十五个百分点。在资料搜集过程中,笔者发现,青海省没有地级行政区设立知识产权局,自治区仅在日喀则地区和那曲地区设立了知识产权局。可见,西部地区地级行政区所设的知识产权局相对较少,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相对落后。另外,在调查过程中,地级和县级行政区的知识产权局网站大都较为简单,不利于公众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未能充分发挥网站的服务与宣传作用。

四、中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改进对策

通过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在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迅猛发展的同时,机构设置繁杂、西部地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落后等问题不容忽视且需亟待解决,否则将成为制约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事业的瓶颈。

(一)中央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弱一体化”改进

当今世界,在实行知识产权制度的196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二合一体制,即将专利和商标的行政管理机关统一设置,这其中,又有74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三合一体制,将专利、商标和版权的行政管理机关统一设置。采取三家分散管理模式将专利、商标和版权分开管理的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不到10个。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统一设置已是发展趋势。⑩再加上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一体化所具有的效率高、成本低、利于国际合作等优势,众学者均建议我国采取一体化的设置模式,对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进行改革。但笔者认为,将众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或部门迅速整合为一个整体在短期内并不可行。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对相关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大规模改革会影响到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以至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耗费巨大的行政资源,也会受到某些既得利益部门的阻碍。因此,在短时期内,对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实现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二合一或者三合一的一体化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困难。笔者建议,相较一体化的设置模式,采取幅度相对较小的整合,重新调整相关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特别是在现行整体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体系的框架内,对涉及重复、交叉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进行归并或分立,避免同一知识产权客体多头管理和争抢部门利益的不利状况。在当下,这应不失为一种可行选择。在此,笔者称之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弱一体化”模式。该模式建构具体如下: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的首要行政机构,统筹协调国内外知识产权事宜;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和商标局为国内三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共同负责各类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工作;此外,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海关以及商务部起辅助作用,负责反不正当竞争、进出口货物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事宜。此模式的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

此模式不仅能较大程度地改变现行设置一盘散沙的局面,更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方便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进行。并且,其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机构变动,从而避免了不稳定局面的出现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因此,建议我国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机,对中央相关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弱一体化”的改进,以此带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一体化进程,推动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事业大发展。

(二)支援西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建设

从对省级及地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现状分析来看,我国西部地区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还比较落后。在知识产权管理亟需加强的今天,国家和其他先进省市有必要对西部地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建设予以支援。2010年12月,全国知识产权局系统对口援疆工作启动,这为我们支援西部地区知识产权事业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如何支援西部地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建设,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向西部省市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为建设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所需的硬件和软件提供经济基础。二是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现代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已离不开科技的作用,若要使西部地区行政机构的行政管理水平尽快赶上时代的发展,需对其进行先进技术的支持,如专利数据库的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等。三是要加强省际交流与合作,鼓励东部省市与西部省市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在对口支援中,东部省市除提供资金、技术上的帮助外,还可向西部省市介绍其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中的先进经验,帮助其培养一批高水平的行政人才队伍,以推动其整体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四是为西部培养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才。归根究底,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建构需要以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才为支撑。培养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才也是建构西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体系不可获取的因素。

(三)充分发挥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

近几年,我国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正处于发展建设阶段,机构的设置相对简单,职能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对专利权、著作权和商标权这三大传统知识产权类型的保护上。部分机构设立的网站形同虚设,更新缓慢,不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今后,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除与中央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弱一体化”改进相一致外,还应考虑其地方知识产权发展的特色,如对当地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遗传资源的保护等,充分发挥其行政管理职能。同时,对各自网站,各地方行政部门应进行科学地设计,及时地更新,全面的信息提供,为大众通过网络了解其行政机构的设置提供良好的途径。

五、中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市场规制功能的完善

作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主体,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自1980年中国专利局成立至今,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健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水平也显著提高。但在当下,机构设置分散、西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此时,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弱一体化”改进、支援西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建设等举措对于解决现存问题、推动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完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体系的建构外,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市场规制功能的完善也非常重要。以下将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行政保护规制市场行为的合理性入手,在检视我国有关现行立法的基础之上,提出笔者的看法。

(一)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规制市场行为的合理性

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规制市场行为的合理性体现于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对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和行政保护方面。从国外知识产权保护看,很少涉及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问题,大规模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行政保护构成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一大特色,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可谓并驾齐驱。从理论上说,如前所述,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私权保护一般限于民事保护。然而,知识产权及其保护也涉及广泛的社会公共利益,如形形的假冒、仿冒行为,不仅侵害了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从而构成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危害。因此,通过行政手段保护知识产权具有必要性。从法理上讲,民事权利的保护不限于私法的保护,必要时甚至动用最有威慑力的刑法保护。特别是在我国,人民法院难以承受所有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知识产权行政机构处理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减轻知识产权私法保护的压力,何况行政保护本身具有很多优点,如效率高、降低维权成本。

实际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与行政保护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规制围绕知识产权社会关系的市场行为。这是因为,知识产权特别是其中的财产权,作为对市场的控制权,本质上是对市场份额进行独占的权利,拥有良好的知识产权能够取得市场竞争优势,而市场经济也是竞争竞争,这就难免出现各种损害知识产权人和消费者利益的侵权行为,需要及时予以制止。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针对这些行为进行规制,如处罚侵权行为、调处知识产权纠纷等,就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了。

(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规制市场功能的立法保障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规制市场行为的功能,在立法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明确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和职责。例如,《专利法》第3条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全国的专利工作;统一受理和审查专利申请,依法授予专利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利管理工作;《著作权法》第7条规定: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的著作权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著作权管理工作。在有关知识产权行政法规中也有相关条款。二是法律明确赋予了有关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调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职权,特别是赋予了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等行政权力,以便及时遏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如《专利法》第60条规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可以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照《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侵权人期满不又不停止侵权行为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进行处理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就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该法第64条规定,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证据,对涉嫌假冒专利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询问有关当事人,调查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情况;对当事人涉嫌违法行为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查阅、复制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合同、发票、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检查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产品,对有证据证明是假冒专利的产品,可以查封或者扣押。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依法行使前款规定的职权时,当事人应当予以协助、配合,不得拒绝、阻挠。《商标法》第55条规定,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违法嫌疑证据或者举报,对涉嫌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1)询问有关当事人,调查与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有关的情况;(2)查阅、复制当事人与侵权活动有关的合同、发票、帐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3)对当事人涉嫌从事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活动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4)检查与侵权活动有关的物品;对有证据证明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物品,可以查封或者扣押。从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几次修改来看,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在赋予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规制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市场行为特别是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方面,总体趋势是逐渐强化了行政职权。

(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规制市场功能的完善对策

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对市场规制功能的提升,需要从立法完善和机构体系构建完善两方面下功夫。从立法完善的角度,前已述,行政职权得到了逐步的加强。目前,我国《商标法》第三次修改已进入实质阶段,《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也进入专家建议稿撰写阶段,《专利法》第四次修改则已在酝酿之中。笔者认为,所有这些知识产权专门法的修改都需要高度重视提升相关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规制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市场行为。以确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立法地位和职责而论,目前我国《专利法》、《著作权法》都没有明确县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问题,而像广东省等地区已经设立了众多县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如县级知识产权局,立法地位的不明确自然会影响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对市场行为的规制功能。事实上,大量知识产权纠纷、侵权现象发生于基层,基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建立缺乏法律依据不利于开展基层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再以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处理规定为例,现有的规定需要进一步增加法律的可操作性,比较可行的办法一是整合相应的部门规章的内容,二是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反映到立法上来。从机构体系构建完善看,结合前面的研究,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机构的职能定位和工作安排上,强化对规制与知识产权有关市场行为的指导和规范,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二是在机构涉及知识产权事务的运作方面,加强相关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及其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防止相互“争权”和追求部门利益行为;三是及时出台和完善规制知识产权市场行为的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必要时不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可以共同研究和制定,例如对涉及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反垄断行为规制规范的制定;四是夯实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软硬件建设,提高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行政执法能力和管理水平。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在人员编制、经费、执法条件等方面都存在较多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规制知识产权市场行为的功能,需要引起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五是除了在中央一级建立“弱化的”一体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对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加强西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建构作为当前的应对策略外,还应重视提高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在相应政府机构中的地位,这样有利于推进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强化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市场规制,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

注释:

①雷艳珍.日本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9,(7).

②朱雪忠.黄静.试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一体化设置[J].争鸣.2004,(3).

③董希凡.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中外比较研究[J].知识产权.2006,(3).

④如由表中所见,对于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知识产权局和工信部均介入保护;对于地理标志,商标局和国家质检总局也均介入保护。

⑤参见朱雪忠,黄静.试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一体化设置.争鸣.2004,(3).

⑥参见单晓光、王珍愚,各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启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3)

⑦未统计我国港澳台地区。

⑧东中西部划分按照国家统计局标准,东部11个省份(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8个省份(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12个省份(重庆、四川、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⑨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⑩朱雪忠,黄静.试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一体化设置.争鸣.2004,(3).

参考文献:

[1]朱雪忠.黄静.试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一体化设置[J].争鸣,2004,(3).

[2]董希凡.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中外比较研究[J].知识产权,2006,(3).

[3]雷艳珍.日本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9,(7).

行政管理基本知识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电子政府建设

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和信息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任何组织都必须重视知识和信息的有效管理。知识管理成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力量之源,为电子政府的建设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技术架构。因此,基于知识管理的本质内涵,探讨建设知识管理型的电子政府,对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子政府与知识管理

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机构将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运用到政府的全部职能中去,改造政府与公众、企业、其它政府机构的关系,更好地向公众提供服务,使公众更方便地获得信息来增加公民的知情权,以实现更有效的政府管理。通过电子政府的构建,可以减少政府腐败,提高政府透明度,增加政府收入,以及节约成本。

电子政府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基于数据管理的第一代电子政府和20世纪80年代基于信息管理的第二代电子政府,发展到今天的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府即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府。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府适应知识时代的要求,是电子政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高层次。在成功建设电子政府的要求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府建设中的应用。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的、运用知识管理、通过网络与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发现和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知识管理着眼于获得显性知识,更着眼于获得隐性知识。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府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知识管理利用知识编码、知识分类、信息挖掘等工具对政府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政府的知识与信息的内在潜力,将信息与知识真正转化为政府的竞争力。

知识管理将通过建成知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等,形成随时可以调用的数据中心、知识中心,利用检索工具、知识地图等,使政府人员能够快速获得所需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的合理性。

知识管理就是对业务流程中无序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有效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和再利用,以提高业务和效率。

知识管理的思想帮助政府从公众的角度重新梳理政府职能,设计全新逻辑的电子政务系统,比如,指导政府建设好政府信息门户的政府网站,消除“信息孤岛”、“数字鸿沟”等。

电子政府中知识管理的类型

管理电子政府的内部和外部知识

政府的内部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建立内部信息网,利用各种政府信息知识数据库,存放和积累信息,营造政府人员进行知识交流的环境。

政府外部知识的管理主要包括:企业、公众等用户对政府服务的意见反馈和建议,专家、顾问对政府的政策建议和意见采集,以及先进政府管理经验的收集。

管理电子政府中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知识

电子政府中结构化知识包括资料、信息和知识三个层次。对政府内部结构化知识的管理首先是对政府的内部资料管理。对纷繁、无序的大量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分类,便于集中、有序的管理,从而构建覆盖单位运作各个层面的资料信息库。其次是资料分析与信息挖掘。从已经构建的资料信息库中挖掘出对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具有参考意义的信息。最后是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将已经从资料信息库中获取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分析和过滤,形成有价值的知识。

电子政府中非结构化的知识是存在于领导、政府人员、专家、公民个人中无形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对政府中非结构化的知识的管理,主要通过召开交流会议、专家会议、访谈等方式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知识管理设计思想在电子政府中的应用

知识管理设计思想

知识管理思想强调知识管理系统由“统一入口”、多样化的本体分类(ontology)、多样化的知识流程、统一有序的知识结构组成。

“统一入口”是指为使用者提供一致的检索、收集知识的处理平台,为用户提供一致的知识访问方式,用户可通过单一的平台访问各种知识资源。

多样化的本体分类是指为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提供最合适的知识分类逻辑。

多样化的知识流程保证知识处理的柔性化,它与组织的业务流程密不可分。知识流程中的显性部分通过信息流程来体现,隐性部分通过组织结构、制度、方式等体现。

统一的知识结构保证知识存储模式的一致性,强调知识存储的有序性和惟一性,从知识流的角度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分类、编码,在底层形成统一的数据中心。使存储于数据中心的知识以更加规范的形式为广大用户所共享,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结构化。

知识管理设计思想在电子政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构建统一的政府门户,按照使用者逻辑进行政务信息与知识的分类、政府业务流程重组与政府知识流管理、建设统一有序的政府知识中心。

统一的政府信息门户

统一的政府信息门户是指为电子政府的政务系统设计一个统一的入口,使用者只需要登录一次,即可以在任何模块之间、系统之间以及intranet与internet之间平滑切换。“统一入口”有公众门户和内部门户两方面的含义:对于公众,“统一入口”使公众只需登录一次就可以使用电子政务的各个功能;而对于政府,“统一入口”使工作人员进行一次登录后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提高为公众服务的效率。

按照使用者逻辑进行政务信息与知识的分类

电子政府应当根据使用者的分类逻辑进行知识分类。电子政府的使用者主要分为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即公众和政府人员,因此,对公众用户的知识分类应以服务公众为导向进行电子分组,在政府门户上实现以服务公众为逻辑的知识分类,如公民身份管理、就业服务、医疗保险、企业用户的审批、报税纳税、采购招标等。

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来说,则需要以政府办事人员的使用逻辑进行政务办公平台上应用功能的分类。实现公文流转、政策法规查询、政府视频会议、DSS、电子培训知识系统等系统的整合统一。

在第三代电子政府的大环境下,政府与公众的的鸿沟可以通过电子系统予以弥补,实现这一目标的大前提是对电子政务进行电子分组。电子分组(e-Grouping)是设计电子政务系统“ontology”的方法,它以知识管理为基础,从以用户(公众、企业)为中心是将现有政府业务按照某种标准重新重组,并按照最便利用户的方式对政府信息重新分组,并以各组为单元在网络上实现一站式服务功能。电子分组的标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现有政府业务种类分组,此时的业务分组仍然是传统的政府业务分类;第二层次以现有政府业务为基础,实现一定的跨部门业务整合,使政府的外在形象更加具体化;第三层次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标准分类的业务流程一体化设计,此时,政府的业务突破了政府部门界限,而从用户的角度重新整合为线性流程,为用户带来便利。

政府业务流程重组与政府知识流管理

在我国的电子政府建设中,政府网站多数独立于政府的日常办公体系之外,许多单位只是简单地将政府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到计算机上,政府办公仍在沿用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与业务工作流程,先进的信息技术直接模拟手工业务处理方式和处理流程,工作效率仍然低下。因此,必须以服务用户为中心,进行政府业务流程重组,一是对职能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二是对跨越多个职能部门边界的业务流程重组。跨多个职能部门边界的业务流程重组将相关业务按主题面对公众,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界面,使用户不必为一件事而登录多个政府网站。

从知识管理角度出发,政府知识流管理就是用政府知识流程统一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在知识标准化过程中,政务知识的作用和价值被提升,知识成为政府运作的核心,知识流程适应政府的办公流程和知识共享流程,同时能够根据政府业务部门的调整而变动,使得政府的业务流程在知识的流动中更加有序、高效。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府业务流程创新有工作组流程创新、部门级流程创新、价值链创新,只有对业务流程中的无序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才能实现政府知识共享和再利用。

建设统一有序的政府知识中心

在电子政府的政府系统中,统一知识结构的设计思想强调知识存储的有序性和惟一性,从知识流的角度出发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分类、编码、形成政府基本的ontology。在有序化的基础上,在底层上形成统一的知识中心,进而利用最先进的知识管理工具,使知识流程、管理流程最佳地运转。在统一的知识结构框架下,存储于政府知识中心的知识以更加规范的形式为广大用户所共享,使政府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结构化,从而对信息资源有效的集成,进一步有效的存储,最大程度地实现电子政府的信息资源共享。

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构建电子政府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转变创新的基础。知识管理型的电子政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公众的满意度以及政府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英蒋录全.电子政务与政府的知识管理[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行政管理基本知识篇5

关键词:本体;政府采购;知识管理;语义

0 引言

与传统的方式相比,目前政府采购主要通过网站向社会所需购买的产品及服务信息,这使得政府采购在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这些网站之间的信息无法有效共享,在搜索信息时,需要人工干预才能做出判断。如何形成政府采购领域的知识库,在internet海量信息中进行信息的搜索、组织和管理,是一项迫切的需求。就目前而言,要从internet的非结构化信息中获取知识,并创新知识,还存在难度。本文提出的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模型,将定义政府采购领域内概念或术语之间的关系,建立本体库,使知识的共享和重用成为可能,最终使政府采购行为更具科学性,并提高政府对公众的服务能力。

1 相关研究

在知识管理中引入本体的概念,使分布式的、异构的平台之间知识共享,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是将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与政府采购相结合,目前开展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针对工作流系统应用在企业知识管理时面临的流程数据难以整合、文件内容词汇关系的不明确及存取控制不便等问题,武凌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工作流知识管理系统架构,并介绍了其设计及实现机制。该系统以XmL作为流程文件交换与存储格式,利用本体论的方法将不同知识领域包含的概念及关联特性整合到工作流程中,并设计了基于角色继承的授权管理机制进行精确的文件存取控制。王英林等提出一种基于本体、知识处理模板与基于实例推理方法的可重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在该框架中,知识被视为本体概念的对象实例。倪益华等研究了知识管理实施中的关键技术――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示、企业知识的构建、知识的共享和集成,采用protege2000设计了制造企业的知识管理平台,为制造企业实现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平台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吴沛,粟湘等分析了知识管理中的异构特点,描述了本体在知识管理中的相关技术,结合某物流企业的实例提出了知识管理中基于本体集成的框架。

本文将借鉴以上的这些研究成果,并结合政府采购理论,提出面向政府采购的知识管理模型。

2 基于本体面向政府采购行为的知识管理模型

为了解决目前政府采购网络资源无法有效共享、计算机无法智能识别的问题,本文结合语义web、本体建模等关键技术,提出了基于本体面向政府采购行为的知识管理模型。该模型主要有五部分组成,即:网络爬虫、语义标注、知识库、本体库及语义检索。主要流程为:首先通过网络爬虫从internet上的政府采购网站获取相关的资源或信息,然后由语义标注模块结合本体库对资源或信息进行语义标注,形成知识库。网络用户则可通过语义检索模块结合本体库从知识库中读取相关信息。

以下我们将详细描述各模块的功能及实现原理。

网络爬虫的功能是从internet上获取和政府采购相关的网页,并从这些网页中抽取信息。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与政府采购相关的信息也是不计其数,如果采用手工的方式采集网络信息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采用网络爬虫的最大好处就在于积极、主动地、根据既定目标获取网络资源。如果自行开发一套网络爬虫,不但成本高,而且效果未必好。本文采用的是一个开源的网络爬虫系统Heritrix。它最大的优点是开源,我们可以根据特定的需要进行代码修改,并且Hefitrix在全文搜索、可扩展性方面也是相当出色的。在本系统中我们将以浙江政府采购网()为例,使用Heritrix对站点进行分析,抓取主题相关的URL,对目标网页进行一定过滤,建立索引,获取结构化数据和元数据。本体库的创建是本文模型实现的关键。Gruber给本体进行了最准确的定义:“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从根本上说,本体描述的就是概念或者术语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将政府采购所涉及的内容概括为三种抽象类型进行表达,即概念、概念的属性以及概念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叠加公理定义,形成具有复杂语义关系、支持推理的政府采购本体库。

有了本体库和网络爬虫获取的资源后,我们就可以对资源进行语义标注,形成政府采购领域的知识库。通过语义标注,计算机将自动识别资源的含义,方便用户检索。语义标注主要是对网页抽取出所需的语义信息,并根据本体库对抽取的信息进行语义标注。以浙江政府采购网为例,我们将根据本体库中定义的概念、概念的属

性以及概念间的关系,对网站中提供的具体的企业、产品、政府部门及其需求之间建立关系。我们也可以把语义标注过程看作是为本体添加实例。在语义标注时,如果采用手工标注的方式,将会非常繁琐,本模型中将采用目前应用广泛的基于wrapper数据抽取方法,利用HtmL网页的结构特性,结合本体库,对资源进行自动标注。

网络用户进行政府采购信息搜索时,语义检索模块能根据本体库分析出用户查询语句中概念的同义及上下位等语义关系,从知识库中获取所需的实例信息。

3 面向政府采购行为的本体建模

从上文对模型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模型的实现需要用到不少关键技术,其中最为关键是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本体建模。我们将采用本体建模工具protege创建本体。

本文采用斯坦福大学开发的七步法对政府采购领域进行本体构建。第一步,明确我们建立的是政府采购领域的本体。应用该本体的目的是使政府采购能更高效、更科学地为公共需求服务。第二步,考用现有知识本体的可能性。目前面向政府采购的知识管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该领域内本体库的创建还没有先例可查。第三步,列出政府采购领域知识本体的重要术语。这一步非常关键,为了使本体能全面地反映政府采购行为,需要列出一个详细的术语清单,此时不必考虑术语的重复及交叉关系。第四步,定义类及类的层次关系。我们将采用自顶向下法,从领域内的最大概念开始,逐步将其细分。在本文中,我们将这些概念归纳为四大类:企业、产品、服务、部门,再根据现实情况对这四大类细分(详见图2、图3)。第五步,定义属性。属性分为对象属性和数据属性,如企业名称、企业电话等可以定义为企业的数据属性,将需要购买定义为对象属性,该属性的主体类为部门,值域为产品和服务。通过属性的定义,我们可以明确类或概念间的同义关系、上下位关系,使得我们在查询网络资源如生产电脑的企业时,系统会将生产计算机的企业信息也返回给用户。原因是在定义本体时,我们将计算机和电脑定义为同义关系。第六步,定义属性的类型、取值范围及值的个数等。第七步,创建实例。我们可以将创建实例理解为对网络爬虫获取的网络资源进行语义标注。如对某一产品定义生产企业、相关产品、报价、哪些部门需要等语义信息。

在使用protege创建本体时,为了使我们创建的本体可重用性更高,我们对概念、属性都采用英文命名方式。根据上述的七步法,最终我们设计出的本体根据概念间的关系进行自动推理后,产生图2、图3所示的本体库。因文章篇幅关系,图2、图3只列出了主要的类关系。

行政管理基本知识篇6

关键词:政府知识管理 组织文化 以人为本 知识共享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成长的关键性资源,同时实施政府知识管理也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增强政府服务水平,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重要基础。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经济中,政府能否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获得成功,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其组织文化及其与政府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程度。优秀的组织文化能够帮助政府取得竞争优势,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地发展自己。政府知识管理下组织文化应有哪些新变化,如何建立适应时代变化的组织文化?它又具有怎样的特征?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相关理论

1.政府知识管理

政府知识管理是指政府在日益加剧的非连续性、高度不确定性和未来不可预测性的环境下,为适应新的管理和职能变化的变化需要,在电子政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知识网络系统,畅通无阻地进行知识收集、组织、运用,不断地创新知识,并将新知识高效地应用于政府在各个领域的管理实践,最终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2.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全体员工共同的精神、观念、风格、心理和习惯的总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3.政府知识管理与组织文化问的关系

组织文化是决定政府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成功的政府知识管理需要组织有尊重知识的文化,高度认识学习的价值,并且重视经验、专业技术和创新。组织政府工作人员通过知识共享和交流而达到交互信任,每个员工都通过学习为组织的知识库做贡献,都有义务推进组织知识库机制的良好运转,享受传播、获取、创造、应用新知识得到的快乐。组织要发挥知识的作用,就必须培育适合其要求的新型组织文化。实施政府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要求组织培养一种文化,包括相互信任,开放式交流,学习、共享与开发知识管理的过程。

二、适应政府知识管理所应有的组织文化

1.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以人文本是组织文化主旨和主旋律。必须认识到人是组织资源中最活跃、最具有创造力和最具能动性的部分,是组织一切力量和创造力的源泉。政府实施知识管理要突出高层管理者和公务人员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工具、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以人为本、以管理为本实现综合效益。人是知识最重要的载体。虽然现代社会中对于政府来讲已经拥有许多知识的载体,但人作为知识最重要的载体的地位依然无法动摇——人不仅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各种显性知识,而且是隐性知识的唯一载体,后者决定了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因此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人文本的组织文化。

2.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

政府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强调合作与共享。共享和合作的文化能够使政府突破有限的活动范围,实现优势互补的资源重组,做到双赢甚至是多赢。只有拥有共享文化的政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人民的认可。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组织成员知识的分享可创造乘数的效果。如果政府能够建立起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文化,实际上也在鼓励员工学习、分享他人的知识。成功的政府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政府文化的建设,以转移员工的心智模式,培养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文化,将知识交流与共享融合在整个政府流程中。 

在学习期间,我曾对辽宁省人事厅关于知识共享的情况进行过调查。调查中我了解到,大多数工作人员认为知识共享对其个人知识的增长和组织知识的充实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辽宁省人事厅为使工作人员进一步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各单位定期邀请一些专家、有经验的老同志等,对公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定期选派优秀年轻人员到相关部门从基层做起,使其能够在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能与有经验的老同志共同工作,向其请教、学习。在政府中引入知识管理是大势所趋。而知识共享是确保知识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核心环节和关键因素。有了知识共享作为保障,政府知识管理会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3.高度信任的组织文化 

在知识经济下,没有高度信任的文化,没有高度信任的组织文化,政府便不能成为真正为服务型政府。能否建立一种信任和合作的文化,是政府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的关键。如果政府内的成员相互信任,政府内部上、下级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才能毫无保留地交换意见,消除偏见,则比较容易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相反,如果太过强调内部竞争,则会混淆了激励和竞争,造成负面的影响。在一个相互任与合作的组织文化中,员工能够与其他部门的人自由交流,愿意与他人共享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这种相互信任的气氛中,知识能自由地分享和流动,员工和组织将因此受益无穷。知识的分享来源与高度信任的组织文化,如果人们把知识视为一种私有的资源和财富,人们认为只有占有了知识,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获取和保持自己的利益。尤其在政府部门,人们把知识作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担心一旦自己的知识被分享,相应的优势地位就会随之丧失,自身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正是基于这样不信任互相猜疑的观念,知识共享很难实现。因此,要建立一种高度信任的组织文化。以辽宁省人事厅为例,为调动公务人员积极性,增强彼此信任感和组织的团队意识,强化其对组织的认同感,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尤其在文体活动时,要求各部门必须有集体性节目等;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净化了工作风气,提高了员工的信任度。 

4.创新的组织文化 

行政管理基本知识篇7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广度及由此而产生的整个社会运作的效率越来越快,知识己经成为新时代下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是伴随知识经济浪潮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提出为组织的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政府,作为社会的综合管理组织,其使命是向整个社会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等弊端。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化和复杂化,政府角色从被动的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者向主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者转变,公众和企业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政府组织和业务模式逐渐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对于政府来说,如何解决其固有问题,使其能够胜任知识经济时代的这些新要求,就成为现阶段摆在政府组织面前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将知识管理引入政府,使得政府从过去老一套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找出新的对策,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为政府谋求一个健康良性的发展思路。

1.2选题意义

信息时代已经演进至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于信息的追求持续不断,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放眼未来,各组织单位都在积极发展新的it应用形式,例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商务智能、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等,以进一步加快自身的发展,提高竞争力。新的经济体系正以史无前例的惊人速度产生信息,并在业务伙伴、员工及顾客间传递。但是随着信息量的暴涨,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辨识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择精去芜,进而采取对组织有利的行动。

在知识经济阶段,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越来越成为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何一个组织如果对知识管理的浪潮视而不见,他们就将错过探索商业和技术前沿的良机。

组织必须系统地累积知识、分享知识,同时策略性地利用知识,以建立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获取最高效益。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已在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微软、英特尔、莲花、惠普、摩托罗拉等公司都制定了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将知识资源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企业演变为学习型组织,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资源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可以说,知识己经成了小到一个企业、政府部门,大到一个国家、社会的核心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发展知识经济、建设知识型企业己经成为了发达国家的共识,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管理软件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样,知识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与政府知识管理研究相关的理论成果还较少。中外历史经验教训表明,政府管理的落后必然阻碍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而,在政府中实施知识管理,整合政府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促进知识的采集与加工、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已成为政府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知识管理作为影响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一种管理模式,正日益受到行政理论界的关注。然而,知识管理的问题,在政府还没有真正提上议事日程,政府知识管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诸多方面问题的研究亟待开展。本文将知识管理这一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政府,为政府谋求一个健康良性的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提高政府知识管理水平,为我国政府组织的管理创新提供具体的借鉴,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组织管理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作为社会的综合管理组织,政府的管理模式也亟待改善,以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越来越高的要求。

行政管理基本知识篇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组织管理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作为社会的综合管理组织,政府的管理模式也亟待改善,以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越来越高的要求。

本文试图将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政府管理,在较为系统的梳理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知识管理的内涵,并从政府能力角度分析了政府知识管理的作用,提出运用知识管理来提升政府能力,构建了政府知识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完整政府知识管理模型,系统的分析了模型中的各组成部分,包括政府知识管理战略,政府知识共享,知识管理在政府中的应用以及政府知识管理的技术平台。重点论述了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并建立了知识共享的实施模型。接着在分析政府知识管理内容以及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型,并根据模型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结构,最后对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政府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电子政务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广度及由此而产生的整个社会运作的效率越来越快,知识己经成为新时代下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是伴随知识经济浪潮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提出为组织的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政府,作为社会的综合管理组织,其使命是向整个社会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等弊端。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化和复杂化,政府角色从被动的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者向主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者转变,公众和企业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政府组织和业务模式逐渐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对于政府来说,如何解决其固有问题,使其能够胜任知识经济时代的这些新要求,就成为现阶段摆在政府组织面前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将知识管理引入政府,使得政府从过去老一套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找出新的对策,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为政府谋求一个健康良性的发展思路。

1.2选题意义

信息时代已经演进至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于信息的追求持续不断,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放眼未来,各组织单位都在积极发展新的it应用形式,例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商务智能、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等,以进一步加快自身的发展,提高竞争力。新的经济体系正以史无前例的惊人速度产生信息,并在业务伙伴、员工及顾客间传递。但是随着信息量的暴涨,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辨识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择精去芜,进而采取对组织有利的行动。

在知识经济阶段,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越来越成为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何一个组织如果对知识管理的浪潮视而不见,他们就将错过探索商业和技术前沿的良机。

行政管理基本知识篇9

我国档案高等教育应对电子政务的机遇和挑战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一段时期以来,高校档案学系或改名为档案与电子政务学系,或新设独立的电子政务专业,或在原有的档案学专业基础上,增设与电子政务相关的课程。根据笔者网上调研和统计,我国高校一般在公共管理学院(如湘潭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如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电子政务或政务信息管理类本科专业,有的高校如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国家行政学院设立了电子政务研究所(或电子政务研究中心),还有的高校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系改名为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增设了与电子政务有关的课程。此外,在全国25个档案学硕士点中,至少有7个硕士点招收电子政务信息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它们分别是: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和湘潭大学。那么,国外高校的档案高等教育是否也有类似的变化呢?根据笔者对欧美高校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的调研,尚无在图书情报档案学教育的基础上新设电子政务专业或明显增设电子政务相关课程的个案。至少在当前,档案学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向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管理方向的延伸属中国档案高等教育所特有,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中国自1999年开始的政府上网工程以及在电子政务的推进过程中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组织存在迫切的人才需求,而在此之前,我国高校没有对口的专业培养该领域的专门人才,因此,在政务信息管理领域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

其二,在政府部门,现行文件和档案是政务信息的主要承载,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因此,从文件与档案管理角度开展对政务信息管理的研究并培养该领域的专门人才成为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一个新领域,体现了我国档案高等教育的时代特色和社会需求。

我们在充分肯定我国档案高等教育的社会敏感性和改革精神的同时,必须冷静地思考档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问题,不可盲目砍掉档案学专业课程而轻易增设政务信息管理类课程。在进行专业调整和课程体系改革之前,我们须明确档案人员在电子政务中的职责和任务,在此基础上定位档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

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人员的职责和要求

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人员承担更重的责任,面临更严格的业务要求,这对我们档案学专业教育的定位及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挑战。

一、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人员的职责

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中,机关档案人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已经归档的文件,不参与文件的制发和流转过程,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电子政务由最初的政府上网到政府网上办公的推进,文档一体化成为提高电子政务文档管理效率的必要途径。文档一体化是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的基础平台,要求档案人员从后台走向前端,即在文件产生之初就介入其中,在电子政务文档管理系统的设计阶段就提出档案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要求,其目的是保证电子文件在产生、流传过程中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归档管理的电子文件是可信的,日后可作为法律凭证和依据。这种做法可能会加重文件流转的负担,影响文件管理的效率,但是,却有利于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为电子提供稳固可靠的信息保障。据此,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人员应承担如下主要职责:

1、档案人员不仅要承担归档电子文件的鉴定、接收和管理工作,还必须介入文件管理。

2、档案人员需要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设计者、文档管理软件开发人员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对于系统设计开发和运行等各个阶段的文件管理提出详细的要求和建议,积极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实施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

3、档案人员应加强与文书人员和业务人员之间的交流,监督和指导文件的生成、流转。

4、档案部门应明确提出电子文件的归档标准和要求,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质量。

5、档案人员应借助电子政务平台,进行档案信息的、查询、提供利用等社会化服务工作。

二、电子政务环境对档案人员的要求

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人员必须胜任政府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工作,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要做到这一点,档案人员应达到如下要求:

1、了解电子政务的基本原理和电子政务流程。

2、熟悉电子政务环境中电子文件的生成和流转规律。

3、严格遵行电子政务环境中的电子文件归档要求和管理规范。

4、能够熟练应用现代技术,具有信息化办公能力和文档处理能力。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取、传播以及载体形式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如何高效、安全地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和开发利用,档案工作者负有艰巨的使命。在电子政务环境中,档案工作者必须对电子政务基本原理、电子政务系统框架等有所了解,除了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管理学知识、电子政务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技能,以及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电子政务专业人员与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工作者有明确的分工,他们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各不相同,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的要求也不相同,但都需要对彼此的工作内容有所了解。档案人员主要肩负电子政务文档管理的职责和任务,他们必须具备电子政务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电子政务提供高效、安全的信息资源保障。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则主要负责电子政务系统设计、系统管理、技术开发等核心工作,他们必须熟悉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具备对电子文档的处置能力。

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及高校档案学专业的定位

到目前为止,我国培养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模式有如下几种:第一,在公共管理学院或信息管理学院下新设独立的电

子政务本科专业。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只有设置独立的电子政务专业,进行专门的电子政务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从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电子”和“政务”二要素来看,电子政务专业依托于公共管理学院或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各有其优势,但由于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学院联合培养的模式还不多见。第二,通过对档案学系进行改名、增设电子政务方向课程、调整档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等一系列措施对已有的档案学专业进行改造,向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方向拓展。第三,在档案学、图书情报学等硕士点、博士点设置“电子政务”或“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招生)方向,培养电子政务、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高级人才。

第一种模式和第三种模式无可争议,而第二种模式须慎重考虑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学专业的定位问题,以及档案管理与政务信息管理在档案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权重问题。一方面,档案学专业向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拓展具有先天的优势,因为文件和档案是构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基础,档案学专业教育必然要考虑电子政务对档案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档案人员应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档案学系无论是否改名,在人才培养中都必须考虑电子政务环境。在档案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要将文件档案管理理论与电子政务相关理论相结合,将文件档案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与电子政务方法和技术结合,将文件档案管理流程与电子政务流程结合,培养能够胜任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需要的档案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应坚持档案学专业特色,从文件与档案管理角度考虑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切不可放弃原有的档案学教学基础而盲目增加电子政务方向的课程。理由是: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以及专业的限制,在档案学专业基础上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高信息素质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只有通过设置独立的电子政务专业,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才能全面培养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如果仅在档案学专业基础上大量、盲目增加有关电子政务的课程,将不仅使档案学专业丧失传统的优势和特色,也无法满足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的需要,结果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因此,对档案学专业的改革需把握好一个“度”和“切入点”的问题,这个“度”是指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以档案学专业为主干和支撑,“切入点”是指档案学专业调整应从电子政务文件与档案管理为切入点,结合电子政务特点,培养适应电子政务文档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需要的档案学专业人才。

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可定位为:培养具有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和政务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文件与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

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档案学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进行适当的改革,其宗旨是“厚基础、宽口径”,在保持档案学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向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方向拓展。本文试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的本科课程体系为例,分析和说明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近几年来,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不断调整,逐步形成了以档案学专业课程为根基的独立而开放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学校通识教育课、学院通开课、档案学专业类课程(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模块构成(见下表)。这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层次分明地体现了对本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

第一模块为学校通识教育课程,是面向全校的通开课程,旨在培养现代大学生所必备的基本知识、素养和能力。

第二模块为学院通开课程,是按“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设置,反映学科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的通开课程,其目的是打破专业藩篱,加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内的知识融合和贯通,满足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通开课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增强其对信息的处理和开发利用能力。

第三模块为档案学专业类课程,体现了档案学专业的学科知识构成及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档案学专业教育向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拓展的趋势。根据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该模块又可划分为档案学核心基础课程、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政务信息管理类课程、综合素质类课程。其中,政务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政务信息管理、电子政务概论、行政管理学、国家公务员制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所占学分为15个学分,与档案学专业学位要求的140个学分之比甚微,充分体现了以档案学专业课程为主,政务信息管理课程为辅的特点。此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在学院通开课模块和档案学专业类课程模块中得到体现。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以及通专结合的思路,形成了以档案学核心基础课程为主,政务信息管理相关课程为辅的独立而开放的课程体系。其独立性体现在保持档案学专业特色,而开放性则体现在档案管理与信息管理、政务信息管理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以及与信息技术的密切联系。

结论

针对目前档案学系改名或增设电子政务课程的现状,我们首先应明确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学专业的定位,是另设电子政务专业,还是在档案学专业基础上建设电子政务专业,或者只是增加一些与电子政务有关的课程,这关系到今后档案学专业的兴衰。如果处理得当,档案学专业将借电子政务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否则可能使档案学专业丧失独立的学科地位。笔者所担忧的是,如果档案学系盲目改名或盲目增加与电子政务有关的课程,不仅易使档案学丧失独立的学科地位,而且因学科基础限制,也不可能培养出能够真正胜任电子政务管理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笔者认为,档案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坚持专业特色,同时,拓展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满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需求。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工作者应是掌握档案学基本理论和电子政务的相关理论及知识,既熟悉电子政务流程和运行机制,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能胜任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办公、电子文件管理、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电子政务环境下,我们应立足档案学专业的自身特点,同时,结合电子对文件和档案管理的要求来调整课程体系,补充教学内容,基本出发点依然是文件和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协舟,《电子政务本科专业建设研究――专业可行性分析与教学计划构想》,《档案学研究》,2006,(1)

2、杨雯等,《电子政务与档案管理关系初探》,《档案学研究》,2006,(5)

行政管理基本知识篇10

关键词:知识管理能力;社会资本;创新绩效;企业家精神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0.05

中图分类号:F0623;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6)10-0022-04

abstract:Basedonnewpublicmanagementtheoryandresourcebasedview,thispaperexplorestheeffectofentrepreneurshipandsocialcapitaloninnovationperformanceinpublicsectorsontheperspectiveofknowledgemanagement.Bytheinvestigationon212departmentsof43unitsineastChina,itfindsthatentrepreneurshiphasapositiveeffectoninnovationperformance,therelationshipbetweensocialcapitalandinnovationperformanceisnotsignificant;thecapabilityofknowledgemanagementtotallymediatestheeffectofsocialcapitaloninnovationperformanceandpartlymediatestheeffectofentrepreneurshiponinnovationperformance.

Keywords:knowledgemanagementcapacity;socialcapital;innovationperformance;entrepreneurship

国内外有关创新绩效的研究集中在私营部门,而关于政府部门创新绩效的研究则较少;学者分别从情境要素、管理风格、组织内部要素(高绩效工作系统等)、外部因素(外部变革等)及创新中知识广度和深度探索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但很少有学者从领导的企业家精神、社会资本出发进行研究,而从知识管理能力视角出发的研究则更少。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以及学习型政府的构建对政府管理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市场导向、企业家精神、协同治理是政府部门创新的重要途径[1]。本文从企业家精神、社会资本方面来考虑政府部门管理创新。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协同治理,但各方在协同过程中势必依托部门内部的关系网络即部门社会资本。依据资源基础理论,知识作为部门中一种重要资源,它在部门间的合理流动将提升部门创新绩效。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领导的企业家精神,而部门知识的有效运用将为领导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提供资源基础。因此,本文选择知识管理能力作为领导企业家精神、社会资本效用发挥的切入点,并将其作为政府部门创新绩效实现的重要手段。部门领导是知识管理研究及政府部门绩效研究的重要关注点[2],因此,本文研究集中在部门层次。

1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部门领导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绩效

组织的管理创新是指创新组织的管理实践、管理流程和管理技术[3]。政府部门的创新管理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管理实践的高效及增强公信力。政府中部门领导的企业家精神,指领导具有企业家思维和战略导向,引导建设竞争性政府、预见性政府、市场导向的政府[4]。关于政府中部门领导的企业家精神,结合已有研究,从冒险、创新和先动三个维度来界定[5]。创新性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维度。具备创新性的领导将倾向在管理实践、服务流程中尝试新技术,这将推动政府部门服务流程再造、管理实践创新及创新绩效的提升。具备先动性的领导将具有更加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争先精神,能够把握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创新契机,在同质化的公共服务市场中提供异质化的公共服务,推动部门创新绩效的提升。具备冒险性的领导,能够主动承担管理实践和服务流程创新中带来的风险和责任,这将增大该部门创新成功的概率。政府部门管理创新作为探索性实践,领导的冒险性将推动管理创新过程中领导与员工的新思路、新想法、创新行为的产生。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1:部门领导的企业家精神正向影响该部门的创新绩效。

12部门社会资本和创新绩效

结合已有研究,本文将部门社会资本划分为关系、认知和结构三个维度[6]。认知维度指部门网络中规范和目标的一致性;关系维度指部门网络中的信任和互惠;结构维度指部门网络的联结和紧密程度。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的水平越高,部门内部的联系就越紧密,成员交流越频繁,进而推动部门服务创新经验、管理创新技术的推广和扩散,推动部门创新绩效的提升;关系维度水平越高,部门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及开放性越强,这将提升部门内部信息和知识的共享水平,成员知识共享将为部门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多元化、互补性的资源基础和信息渠道[7];inkpen和tsang认为,社会资本中认知维度水平越高,部门内部目标和行动规范的一致性越强,部门内部成员合作过程中的协调成本和机会成本也越低,这将推动部门内高效合作及协同创新。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2:部门社会资本正向影响该部门的创新绩效。

13部门领导的企业家精神、社会资本与知识管理能力

知识管理能力指政府部门通过对知识资本的处理和协调进行价值的创造[8]。结合已有研究,本文将知识管理能力划分为知识转移、知识整合、知识应用三个维度[9]。企业家精神中的创新维度指领导为创新服务和管理的手段而引入新事物的愿望[10],领导的企业家精神越强烈,引入新事物的愿望越强烈,部门愿意动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开展创新活动,而知识作为重要的创新资源,能得到有效管理和充分运用;miller和Friesen指出,企业家的冒险维度指领导在结果不明晰的情况下,采取决策的果敢程度。创新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冒险性的活动,领导的企业家精神越强烈,越会利用本部门的知识来从事具有冒险性的探索行动,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有效的工具能得到频繁地转移、整合和应用;领导的企业家精神越强烈,领导的先动性会使其利用来自其他部门的竞争压力来推进部门的管理创新,知识作为重要的创新因素,必将得到重视。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3:部门领导的企业家精神正向影响部门的知识管理能力。

部门社会资本水平越高,成员的认知水平越高,则成员的目标和行为规范的一致性越强,他们在知识转移、整合、应用过程中行动的规范性越强,这将降低部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成本、破坏性冲突。部门目标和行为规范的一致性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部门内隐性知识的理解,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增强部门的知识管理能力。Kale等提出,部门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水平高,则部门处于信任、互惠、低监督成本和高知识共享的环境中,这将降低部门内合作风险,促进知识共享。结构维度水平高,部门可以降低知识管理中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成本;部门内部及其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和知识交换的频率高,可降低知识共享和知识理解的成本。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4:部门社会资本正向影响部门的知识管理能力。

14部门知识管理能力和创新绩效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部门可利用其掌控的资源或具备的能力获得竞争性优势[11],知识管理能力包括知识转移、知识整合和知识应用的能力。

知识转移指部门对知识在不同组织层次、不同产生点和应用点之间的流动和传播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能力[12]。部门的知识转移能力可使其实现与其他部门间的知识互补,发展集体性知识,从而融入更多新知识,提升部门创新绩效;部门的知识转移能力可增强其对知识的搜寻能力,并向其他部门进行知识扩散,进而提升创新绩效;部门的知识转移能力可避免其因知识的重复性生产造成的资源浪费,降低知识的获取成本和创新成本[13],提升部门创新绩效。知识整合指部门对知识进行整合、重组的能力,以及去除冗余、过时知识,增强知识一致性的能力。对已有知识和外来知识进行整合和吸收,可以使部门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获得新知识,为创新绩效的产生提供资源基础;外来知识和原有知识的碰撞可使部门成员产生新想法,为创新绩效的产生提供思想基础[14];部门对交换得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吸收可增加部门成员对新事物的接受和运用程度,激发他们在政府管理创新中的开拓精神。知识应用指部门对知识的开发、获取、编码和存储的能力[15]。部门的知识应用能力可将部门内显性知识转化为管理创新的新手段和新技术,提升部门创新绩效;部门的知识应用能力可使其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将部门的隐性知识转化为适应外部环境需要的新知识,提升部门创新绩效;部门的知识应用能力可使部门的显性知识内化为组织记忆[16],提升部门创新绩效。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5:部门的知识管理能力正向影响其创新绩效。

2研究方法

21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本文的研究数据从我国东部某一地级市政府及其下辖区(县)级政府的内部职能部门获取。问卷分为单位领导问卷和部门领导问卷,单位领导评价其下属(部门领导)的企业家精神及部门创新绩效;部门领导评价本部门的社会资本水平及知识管理能力。本文给每份问卷分配一个独立识别码,用以实现单位领导问卷和部门领导问卷的配对。所有变量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施测。本文共在32家单位的250个部门发放,回收有效配对问卷212份(29家单位),有效回收率为848%。部门领导中,男性占835%,女性占165%;30岁以下占123%,31岁到40岁占481%,41岁到50岁占373%,50岁到60岁占23%;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占137%,本科学历者占75%,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113%。单位领导中,全部为男性;31岁到40岁占442%,41岁到50岁占419%,50岁到60岁占139%;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占163%;本科学历者占628%;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209%。

22研究变量及测量

本文基于已有的成熟量表进行预调研,对接受调研的单位领导、部门领导

在预调研过程中,选取抽样样本中具有代表性的7家单位及抽样样本外具有代表性的3家单位的单位领导、部门领导及人事主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

在预调研过程中,首先对受访对象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访谈的提纲基于各变量的成熟量表设计,并对访谈题目进行编码,对访谈过程中发现的量表中不适合政府部门管理情境的题目予以删除,对量表中未体现的题目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修订

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各变量的测量量表并未一一列出,感兴趣的读者可直接联系作者索取。,使之更契合政府部门的管理情境。知识管理能力的测量借鉴turner和makhija开发的量表[17],修订后的量表包括“本部门有能力将工作相关的知识/经验传递、教授给成员”等9道题目。企业家精神的测量借鉴Covin和Slevin开发的量表,修订后的量表包括“领导经常率先引入一些新工作方法,提供服务的新技术、新手段”等6道题目。社会资本的测量借鉴韦影在中国情境下修订的量表[18],修订后的量表包括“部门成员会定期探讨执行上级下达任务的策略”等10道题目。创新绩效的测量借鉴minna等开发的量表[19]及翁列恩关于创新方式的测量题项[20],修订后的量表包括“部门不断应用新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技术”等3道题目

翁列恩博士基于案例和政府部门的实证数据对政府部门创新绩效的量表进行了开发,由于本文测量政府部门的创新绩效,因此,本文借鉴该量表中测量创新方式的题项。。

3假设检验结果

31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本文以Cronbachsα系数来检验问卷的信度,知识管理能力、社会资本、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绩效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2、092、089和087,均达到07以上,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效度检验。本文借鉴国内外成熟量表,并经过预调研的修订,从而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另外,本文采用标准化项目负荷量、平均变异抽取量、组合信度来检验聚合效度,如表1所示,各变量的各维度的标准化项目负荷量均大于07,各潜变量的组合信度都大于08,平均变异抽取量均大于06,因此,变量测量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如表2所示,各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的算术平方根大于潜变量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因此,变量测量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32假设检验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对知识管理能力、社会资本、企业家精神、创新绩效间的路径关系进行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标显示:χ2/df=242,RmSea=008,nFi=095,CFi=097,tLi=096,表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

如图2所示,部门领导的企业家精神对部门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51,p01),H2未得到支持。部门企业家精神对知识管理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2,p

4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并结合来自政府部门的实证调研结果,进一步建议如下:

培养和发扬政府中部门领导的企业家精神,使其在部门知识管理能力及创新绩效的提升过程中发挥巨大效用。Richards和Duxbury的研究也表明,组织中层领导的管理实践可以影响部门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因此,部门领导在政府知识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部门领导在政府创新过程中发挥企业家精神,充分利用部门已有的管理知识、经验(隐性知识)等知识资源进行转移、整合、应用,为提升政府创新绩效奠定资源基础。

把握“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契机,增强部门的知识管理能力,加速部门中知识资源转化为创新绩效的速度和效率。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下的优势,实现部门内的知识从个体拥有向部门云端存储转变,增强部门成员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实现部门间知识共享与互补;实现部门碎片化的知识向结构化的知识进行转变,从而增强部门的知识整合能力。

实现政府管理创新中部门社会资本和知识管理能力的共同作用。在政府部门的工作中,应促进部门内部、部门成员间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目标的一致性和行动的协调性,提升知识转化为部门创新成果的速率;部门领导应努力营造部门内信任、互惠、资源共享的氛围,促进部门内知识与资源的共享,促进部门知识管理过程中创新性管理成果的产生;部门领导应注重与其他部门的紧密联系,降低知识的获取成本,增强与其他部门进行知识交换的速度和频率。

本文存在一些研究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虽然构建了部门知识管理能力、社会资本、企业家精神、创新绩效的概念框架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局限于部门/团队层次,缺乏组织层次乃至跨层次的研究。本文中对政府创新绩效的衡量仅仅从政府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技术创新、满足公众需求等方面展开,这也源于目前关于政府部门创新绩效量表研究不够成熟。研究样本中政府部门来自东部某一地市,调研数据影响了研究的外部效度,今后的研究应尝试在更大的范围内针对不同的行业和区域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HartleyJ,Sorensene,torfingJ.Collaborativeinnovation:aViablealternativetomarketCompetitionandorganizationalentrepreneurship[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2013,73(6):821-830.

[2]GregorySR,LindaD.workgroupKnowledgeacquisitioninKnowledgeintensivepublic-Sectororganizations:anexploratoryStudy[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15,25(4):1247-1277.

[3]BirkinshawJ,HamelG,molmJ.managementinnovation[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8,33(4):825-845.

[4]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3-45.

[5]aanpL,JohanK,CabreraRV.theDualnatureofinnovativeactivity:How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influencesinnovationGenerationandadoption[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11,26(5):555-571.

[6]李浩.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网络知识管理框架及进展研究[J].管理世界,2012(3):158-169.

[7]李霞.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知识共享行为、学习行为及团队绩效研究[J].软科学,2012,26(6):83-91.

[8]mauriziom,JohnD,andreaG.publicSectorKnowledgemanagement:aStructuredLiteratureReview[J].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15,19(3):530-588.

[9]wuiL,ChenJL.KnowledgemanagementDrivenFirmperformance:theRolesofBusinessprocessCapabilitiesandorganizationalLearning[J].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14,18(6):1141-1164.

[10]LumpkinGt,DessGG.Clarifyingthe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ConstructandLinkingitto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6,21(1):135-172.

[11]BarneyJB.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1,17(1):99-120.

[12]walterJ,LechnerC,KellermannsFw.KnowledgetransferBetweenandwithinalliancepartners:privateversusCollectiveBenefitsofSocialCapital[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7,60(7):698-710.

[13]于玲玲,赵西萍,周密,等.知识转移中知识特性与联系强度的联合调节效应研究――基于成本视角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0):49-57.

[14]孔凡柱.知识整合能力与运作特性对组织创新绩效的交互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4,28(12):10-14.

[15]wuiL,ChenJL.KnowledgemanagementDrivenFirmperformance:theRolesofBusinessprocessCapabilitiesandorganizationalLearning[J].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14,18(6):1141-1164.

[16]nonakai,toyamaR,Konnon.SeCi,BaandLeadership:aUnifiedmodelofDynamicKnowledgeCreation[J].LongRangeplanning,2000,33(1):5-34.

[17]turnerKL,makhijamV.theRoleoforganizationalControlsinmanagingKnowledg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6,31(1):197-217.

[18]韦影.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3):51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