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决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0:55

工商管理决策篇1

   在市场经济中,要维护好市场的秩序,除了应该完善法律体制外,还应该运用工商管理的职能,进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所以,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发挥工商管理的功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工商管理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2.1充分强调好良好的信誉制度

   在一个经济环境下,如果缺少相应的法律制度,那么这个经济将无法运行下去,难以使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只有交易的双方充分的自觉维护信誉,那么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率才能上去,社会主义经济才能发展。

   在政府各部门职能当中,工商管理部门主要是承担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任务。因此,在经济中,工商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系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每一个经营主体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进入市场经济当中,所以既要满足自身的利益,还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工商管理部门要引导市场经济的主体朝着长远的目标努力,使他们自觉维护好自身信誉,从而更好的维护经济秩序,使他们能够在安全、公平、诚信的环境当中发展。

   2.2树立良好自身的管理意识,使经济快速发展

   一个正确的管理意识使工商管理部门时刻都能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上,要不断的解放思想。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充分的改变传统观念,使一切从实际出发,搞好研究,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来完善企业改革的措施。此外,工商管理部门的另一个职责就是全心全意的服务观念。在执法时,不仅要严格执法,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执法水准。所以,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当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经济基础。在实践当中,要把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使职能的服务范围放宽,从而更好的加快经济的发展。

   2.3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正确的处理好管理与引导的关系,充分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中,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一致的,但是也存在一些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所有的经济主体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方针、法律、政策、法规制约,工商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对经济主体进行监督,不能把局部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每一个商品的经营者必然想要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他们很有可能不顾国家利益而从事自身的经营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纠正、引导。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尽量使他们向最基础的产业发展。对于那些设备比较落后、产品销售不好、污染严重以及效益差的产业一定要严格把关,引导其向其他产业转行,并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争取使他们得到最大的支持,从而科学妥善的处理好这一类企业的改革。

   要充分依据市场的导向,保证企业能够顺应市场。首先,对于国家大力支持的产业,如果当地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了,那么可以引导他们到外地进行发展。其次,就是对一些本地区非常短缺的行业,一定要在技术以及资金上给予帮助,要充分与政府联系,给他们一些政策上的扶持。再次,对一些国家限制的行业,并且本地区已经饱和的行业,无论如何也要把好这个入关口,引导他们转变观念,充分考虑大局,转行去做其他的产业。

   因此,工商管理部门要严格以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市场为依据,通过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管,从而可以既保证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又满足了自身的利益,同时对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存在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4严格按照原则行事,充分促进经济发展

   伴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前一些过时的政策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及时的补充,工商管理部门在行使职能的同时一定遵循以下原则。

   要从企业的自身特点着手,真正的为企业着想。企业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肯定是会进行改革的,所以也就会涉及到工商管理方面的职能。因此,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进行协调工作,不拖欠,不推迟,能办的要尽快办,不能办的也要作出详细的解释。对于企业,不要说一些空话,要在改革的基础之上,大力扶持,切切实实的为企业的改革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按照法律法规来行使自身的职能。各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对企业宣传法律法规的力度,使企业自觉的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防患于未然,对于一些问题的出现,一定要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责任,问题过后一定要反思。保护人们的正当权利,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处理好各类事情。在执法过程中遇到问题,既不能回避,也不能推卸,更不能按照那些老办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问题的不同特性,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从而寻求解决矛盾的最好方法。

   2.5优良的工商管理作风,推动经济的发展

   全面实行工商执法公示制度。工商管理执法以及事务服务等方面都要实行严格的公示制,从而规范执法行为。对国家新出台的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从而做到条理分明,使每一个企业都能够按时的了解到信息,使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充分的了解到自身在经济发展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就从侧面提高工商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商部门要充分的融入到企业当中去,更好的搞好管理和服务。在企业的改革过程中,要实行分区管辖,要对大企业进行定点联络,小企业分片管理,重点难点当场就要解决,重大的项目要进行跟踪,特殊的问题要特别的解决。总而言之,工商管理部门要为企业做好公仆,为企业塑造好形象,使企业满意,使企业更加信任工商管理部门。

   加强监管执法的方式,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就要改革监管的执法方式,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更好发展。

工商管理决策篇2

增强公司治理科学决策的系统性、整体性

进一步明确“三会一层”的职责定位

合理确定股东大会对董事会、董事会对经营层的授权。

第一,董事长及其领导的董事会统揽全局、掌握方向,决定滨海农商行的发展目标、经营方向、市场定位等,主要抓大事、抓方向,发挥科学决策机制。董事会承担制订滨海农商行经营发展战略、决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政策、决定重大投资、负责信息披露等职责。

第二,根据银监会《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合规风险指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等规定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信息系统风险以及金融创新、理财业务、金融合作等方面的风险决策和风险管理职能。

第三,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董事会休会期间,董事长和董事会常设部门对滨海农商行经营管理状况、财务状况、风险状况、重大交易事项、内部审计等重大经营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和决策权,并建立制度化、日常化的董事长及其董事会常设部门发挥上述职能的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确保董事会的决策和管理公司事务职能的落实。

第四,行长及其领导的经营层执行决策、务实创新,按照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确定的目标、方向,联系实际,将总体规划分解成看得见的步骤、路径,将远景目标细化成摸得着的计划、任务,确保股东大会、董事会各项决策等及时传达至全行范围。

第五,监事长及其领导的监事会,监督事务、监督事实,对董事会的决策、经营层执行的科学性、效率性实施监督,对董事会、经营层履行职权承担责任的合法合规与否实施监督。

进一步发挥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的作用

独立董事、外部监事是防止滨海农商行出现“内部人控制”,保障中小股东利益的最重要的一道防火墙,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滨海农商行经营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重要保证。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的作用发挥有待于其目标与股东相容,滨海农商行将从以下方面来增强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的作用:

第一,改变过去独立董事、外部监事“专家顾问”形象的延续,增强其在滨海农商行重大事项决策、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一是确保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由独立董事担任,各委员会定期会议由二分之一以上的委员出席方可举行。二是确保重大关联交易、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等重大事项在二分之一以上独立董事同意后,方可提交董事会讨论。三是确保对外担保获全体独立董事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后,方可提交董事会讨论。四是确保提名、任免董事,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确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薪酬,以及任何可能损害股东合法权益的其他事项须二分之一以上独立董事同意后,方可提交董事会讨论。五是确保独立董事能够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对滨海农商行的具体事项进行审计和咨询,相关费用由公司承担。六是确保独立董事发现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部门和人员等存在违反关法律、法规和滨海农商行《章程》的情况时,能及时书面要求相关人员予以纠正。

第二,加强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对经营层业绩客观、独立的监督评价,确保其及时、准确、完整获得滨海农商行有关经营管理状况、财务状况等信息。对独立董事、外部监事职权的行使,要求滨海农商行各业务部门和有关人员予以积极配合,不得拒绝、阻碍或隐瞒,不得干预其独立行使职权。

第三,除参加董事会会议外,要求独立董事、外部监事每年保证不少于十天的时间,对滨海农商行经营状况、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制度的建设及执行情况、董事会决议执行情况等进行现场调查。

第四,建立独立董事、外部监事量化考核指标,比如任职期间内有效建议数量及效果等。

第五,加强开拓滨海农商行与外界联系的渠道,树立滨海农商行的良好形象。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可凭借其个人资源或良好的社会形象,成为一些专门委员会或公共委员会的成员,参加商务和行业聚会,担任滨海农商行的“代言人”等,以拓宽公司的影响。

第六,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滨海农商行《章程》的有关规定,做好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的换届和交替工作,对独立董事、外部监事适时进行合理调整。选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经验的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实现董事、监事结构的多元化。

第七,加强对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履职评价。开展独立董事年度述职和相互评价,外部监事年度述职和相互评价,具体明确“谁来评”、“怎么评”,评价结果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进一步加强董事会决策基础透明度

第一,保障董事充分知情权。充分知情权是董事据以决策的信息基础。滨海农商行董事应加强对以下经营管理事项及时、准确的了解:

―建立董事就滨海农商行重大交易事项听证、质询制度,确保关于重大交易事项的全部信息准确传递。

―制订专门委员会专题调研方案,推进专门委员会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调研工作,有效发挥各专门委员会在日常决策及重大决策管理中的监督和咨询作用。

―加强滨海农商行内网等信息窗口的建设,保证董事有及时获取有关滨海农商行经营管理的信息,如经营状况、管理情况、文件、制度、办法等信息稳定的、例行的渠道。

―按时将滨海农商行各经营期间的财务报表等信息发送至各位董事,确保滨海农商行董事及时了解滨海农商行业务经营管理状况。

―确保董事会会议提前十个工作日将会议相关材料发至各位董事,保证其有充足的时间审议相关议案,并整理董事对议案等相关材料的反馈意见,并对议案进行修订。

―拉长专门委员会与董事会会期的间隔,确保专门委员会的委员们有充足的时间讨论和修改材料。从议事制度看,委员会可定期召开会议,并进行充分的准备,以利于与管理层、内外部审计机构充分的沟通。

第二,保障董事充分参与权。董事参与权是董事决策的途径,只有通过参与各项决策的研究、制订,才能充分发挥董事的作用。从董事自身来讲,要求保证有时间、精力、相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参与董事会会议。

―要为董事参与董事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确保其参与决策渠道畅通。

―建立严格的董事参与决策的激励制度。如根据董事出席会议情况、发表意见情况、决策效果情况等实行有差别的评价与激励。

第三,保障董事充分发言权。董事的发言权是董事表达建议、意见的主要渠道。

―董事会会议期间,应保持良好的决策民主气氛,充分调动董事发言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一位董事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会议时间应服从会议质量,不能因为时间因素影响董事对各项决策事项讨论的质量。

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机制

第一,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决克服“一言堂”和单纯凭经验、凭感觉的做法、习惯。

第二,确保董事会会议时间表和会议草拟议程等相关资料会事先提供给董事,全体董事都有机会提出商讨事项,发表意见和建议。

第三,涉及到重大投资决策时,要认真听取各位董事、专家的意见。

第四,监事会建设需提高自身的监督水平,通过听取各项议案汇报和见证决策程序,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第五,广泛听取滨海农商行各级别员工、外部专业人士和中介组织、非董事股东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第六,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如建立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等。

第七,完善董事会会议决策程序、专门委员会会议决策程序、职工代表大会会议决策程序,加强与外部监管机构的沟通与联系,以保证滨海农商行决策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等。

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决策规则与程序

根据滨海农商行《章程》规定,董事会要做出决策,首先要由董事长召集会议,并在十个工作日之前通知董事,让大家充分了解情况,有所准备。其次,要有二分之一以上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才能有效,那些不能出席一半以上董事会会议的董事,应当及时调整。最后要对某一事项做出决议,应当由出席董事会会议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以上董事通过。在对有关事项进行讨论时,还应当明确有关联关系的董事能不能参加讨论,能不能参与投票。与董事会决策规则和程序密切相关的是董事会下设委员会的职能充分发挥问题。为此建议:

第一,根据各类董事的专业能力、技能、经验等,对专门委员会委员组成进行合理搭配。

第二,确保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会议材料于会议召开前7日发送至各位委员;各专门委员会会议经全体委员过半数出席方能举行;各专门委员会会议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委员过半数通过。

第三,建立各专门委员会执行机构对各专门委员会的日常沟通报告机制,确保各专门委员会执行机构与各委员会能够保持及时的沟通和联系。

第四,制订专门委员会年度工作规划,按照规划定期听取对口经营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建议或进一步优化方案。

建立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准则。

首先,比照《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的规定和要求,制订滨海农商行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准则,以法规形式明确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义务,促使董事勤勉诚信,恪尽职守。

其次,制订具体的问责条款,建立相应的处理机制,强化各层级管理人员的责任体系。

建立董事持续培训机制。定期为董事安排相应的培训和讨论,确保其参加培训讨论的时间。董事不仅要持续学习企业管理知识、财务知识、法律知识等,还要认真地了解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了解国家产业政策,加强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经营策略的研究、改革趋势的研究等,以不断提高董事履职所需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规范董事及其工作部门的专业性。根据滨海农商行与战略投资者国际金融公司(iFC)的合作协议,可由iFC为滨海农商行董事提供相关培训。可通过学习研讨、专业培训、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对滨海农商行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

进一步加强对董事、监事的评价与问责。为了更好地发挥滨海农商行董、监事的作用,科学的激励、约束与评价机制和严格有效的责任制度有待建立。

第一,加强监事会对滨海农商行董事履职评价建设,进一步落实监事检查、监督职责,对离职董事及时进行离任审计。董事应如实向监事会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接受监事会对其履行职责的合法监督和合理建议。

第二,建立董事、监事年度履职评价制度。一是明确和量化对董事、监事进行评价的相关标准和事项。如董事、监事是否认真阅读滨海农商行各项报告;是否认真审议各项议案,及时、明确提出本人审议意见;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为滨海农商行工作;是否行使被合法赋予的决策权,没有受他人操纵等。二是设计董事履职情况自我评价问卷,根据董事填写的自我评价问卷,提出对董事履职情况的评价意见,并据此编写《独立董事年度述职和相互评价报告》、《外部监事述职和相互评价报告》,以及《监事会对董事履职情况的评价报告》,并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第三,建立董事任职资格退出制度。根据量化评价标准和自我评价问卷得出的董事最终履职评价结果,对于不合格的、履职不力的董事,应取消或劝退其任职资格。

增强传导的有效性,提高决策与信息流动的速度、质量和效率

上传和对内充分披露。一是以行长为首的经营班子应按照《章程》和《公司治理规则》等要求,及时、明确、充分地向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披露全行的经营管理状况、重大交易情况等信息,确保董事会决策基础的透明、充分;二是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的执行部门应按照《章程》和《公司治理规则》等的要求,及时、明确、充分地向对应的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披露相应的信息,确保该委员会能够进行高效、科学的决策,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支持和保障;三是董事会秘书及其领导的董事会办公室作为董事会的常设机构和各专门委员会的秘书机构,应充分发挥其指导、协调、推动、督查作用,确保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经营班子、执行部门间信息沟通、传导的高效、无偏和通畅。

下达和对外适当披露。一是以行长为首的经营班子应明确并及时传达董事会各项决策、经营管理战略、思路和措施至各业务部门、各分支机构、各层级员工。确保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各层级员工分解、执行和完成目标的时效性,强化对各部门和人员的绩效考核与激励。二是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07)第7号)的规定和滨海农商行《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要求,真实、全面、准确地将滨海农商行董、监事会会议情况、主要财务信息、经营状况、风险管理状况、关联交易事项、经审计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信息及时报送全体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以及外部监管机构,提高滨海农商行经营管理的透明度。

增强执行力,确保决策的细化落实执行到位

强化工作流程,细化职责分工

第一,严格执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滨海农商行董事会对经营层定量授权标准,行长在董事会的授权下,对滨海农商行行使充分的经营管理权。

第二,明确经营层人员间职责分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切实落实问责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董事会做出的各项决策,经营层要准确理解并及时下达,对决策要求进行分解、细化、量化,提出明确要求,将责任落实到分管负责人、相关部门、分支机构和有关人员,明确工作标准、进度和完成时限。重大决策事项的执行要签订目标责任书。

第三,保持经营层向董事会报告途径通畅。报告事项包括但不限于月度经营指标、行长工作报告、全行内控和稽核工作汇报、信贷资产质量情况汇报等。

第四,建立经营层就滨海农商行重大事项向董事会的备案制度。备案事项包括但不限于重大计算机系统故障事件、外部监管当局对总行的检查报告、监管意见和评价等。

实施品质管理,建立督办查办制度

设立品质管理中心,求真务实,推进全产品、全流程、全层级的品质建设。品质管理中心通过对滨海农商行经营、管理、财务等各项工作和各级干部员工的品质等独立、客观地履行组织、指导、监督、评价、推动职能以及提供咨询服务,促进滨海农商行执行力建设。

第一,品质管理中心在董事会授权下工作,对董事会负责。

第二,品质管理工作独立于经营管理。在品质管理过程中,品质管理中心人员需就品质管理与被品质管理部门进行平等的、充分的讨论、交流与沟通,以保证品质管理结论的客观。

第三,品质管理中心有权要求滨海农商行高级管理层成员对品质管理中心的工作提供充分的支持,并对品质管理中心提出的问题尽快做出全面的回答。

第四,品质管理中心负责人与行长之间没有直接的业务报告关系。

第五,品质管理中心与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和高级管理层、中管和员工是监督关系。

第六,建立品质管理人员后续培训制度,以保证内部品质管理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创新内部审计体制机制

第一,制订和完善内部审计业务准则和业务流程。内部审计部门要根据业务实际制订内部审计的具体业务准则,针对审计项目制订规范化业务要求和标准化业务流程。

第二,充实内部审计人员,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一是多渠道吸收专业人才。通过引进、吸收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审计人才,不断充实内部审计队伍。二是加强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为其有效履行审计职能奠定基础。

第三,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方式和技术。一是在审计过程中不生搬硬套规章制度,与被审计部门积极进行沟通和协调。二是加强计算机技术和风险分析方法的运用,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益。

第四,建立畅通报告路线,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内部审计在纵向上,要确保审计发现与审计结果等信息及时报告董、监事会及审计委员会;在横向上,应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将内部管理、项目实施的组织、依据、经验等各项信息集中归纳,供全行共享和借鉴。

第五,充分发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职能,加强内部检查力度。包括审计业务检查和基础管理检查,必要时引进外部审计,保证内审系统上下严格遵循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

第六,建立内部审计问责制度。审计委员会应建立专门制度,对内部审计相关各方的尽职、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一是对未尽职导致重大问题未被发现,隐瞒不报或未如实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结论与事实严重不符,未按要求执行保密制度,以及其他有损滨海农商行利益或声誉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二是有充分证据表明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勤勉尽职地履行了职责的,也应有明细的免责条款。

进一步发挥首席风险官及财务总监的监督、制约和咨询作用

第一,要加强首席风险官的监督、制约作用。

―制订首席风险官工作基本制度。细化首席风险官工作的基本原则、职责范围、工作方式、考核机制等内容,确保其参加全行层面的重大决策过程,细化其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和合规审查权。

―确保首席风险官独立开展工作,进行合规检查和报告,不受经营管理层的阻扰。当个案或累积情况出现偏差,首席风险官与行长意见不一致,首席风险官判断潜在风险会实质性影响滨海农商行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偏好的情况下,应直述意见,表述情况。首席风险官在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可将个别交易事项提交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及批准。

―完善双线风险报告体制,确保其汇报路径畅通。

―加强首席风险官业务培训,多角度提升首席风险官业务能力。使首席风险官有效融入滨海农商行经营管理,切实提高滨海农商行自我约束能力,推动建立现代风险管理体系和合规管理体系。

第二,加强财务总监的监督、制约和咨询作用。

―完善财务总监定期报告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确保其能够向滨海农商行股东、董事及时、客观地传递并解释相关信息。

―确保财务总监能够参与滨海农商行相关经营决策、审查经营计划和方案的执行情况等控制流程,将财务工作的重点从对滨海农商行经营信息的事后反映转变到事前控制和事中监督,并将监督贯穿于滨海农商行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全过程。

―基于财务总监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以及对于滨海农商行经营环境的准确理解,确保其能够及时参与到滨海农商行的战略制定工作中,并对战略对策中涉及财务方面的问题发表意见。

工商管理决策篇3

abstract:thispaperdealswithatwo-stagesupplychainincludingonesupplierandonepurchaser,establishesamodelconsideringbothinventorycostandtransportationcost.thetwocoordinationmechanisms:traditionalsupplychainandvendor-managedinventory,areanalyzedontheirlogisticscostoptimizationcapabilitiesunderthecentralizedanddecentralizeddecision-makingconditions.theconclusionsarethatthelogisticscostaresameunderthecentralizeddecision-makingnomattersupplierorpurchaseroffordtransportationcost;vendor-managedinventorycoordinationmechanismisbetterthantraditionalsupplychaincoordinationmechanismunderthedecentralizeddecision-making.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机制;库存成本;运输成本;供应商管理库存

Keywords:supplychain;coordinationmechanism;inventorycost;transportationcost;vendor-managedinventory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006-03

0引言

传统供应链和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是两种常见的供应链协调机制,每种机制均有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两种情况。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供应链各成员以自己物流成本最优为原则进行决策。这种情况较容易实现,也是供应链常用的决策形式。但供应链某一成员物流成本最优往往会导致供应链物流成本的增加。供应链成员以供应链物流成本最优的原则进行集中决策可以有效地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但这会导致供应链成员间的利益冲突,通常难以实现。传统供应链一般是采购商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向供应商下订单订货。这种方式可以最小化采购商的物流成本但增加了供应商物流成本,不利于供应链物流成本的优化。有学者提出通过供需双方的合作即集中决策建立联合经济批量模型来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Banerjee[1]建立了有限生产率下的联合经济批量模型,买方与供应商通过合作,达到双方独自决策下更大的经济利益;Goyal[2]建立了假设单供应商和单需求方通过契约方式进行协调的联合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以供应商管理采购商的库存并承担物流成本,这种协调机制可以有效地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张爱文等人证明了当订货成本比与库存成本比相差比较大时,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有效降低均衡价格[3];tayar和Ganeshan[4],tersine和Banman[5]等人建立了多个订单一次派送的Vmi库存模型;Cetinkaya和Lee[6]建立了存货补足和派送的Vmi模型;waller和Johnson[7],Banerjee[8],Goyal和nebebe[9]等人研究了集成库存管理问题,提出了单制造商-单零售商环境下的Vmi库存策略;woo等[10]和Zhang等[11]研究了单制造商-多零售商Vmi库存策略;钱芝网借助arena软件求解了Vmi模式下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和缺货成本最小的最优订货点[12];郑长征等人将tpL引入Vmi,研究表明引入tpL能有效降低供应链平均总成本,避免制造商高库存成本和高运营风险[13]。

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一供应链协调机制不同决策方式的比较分析,不同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对比研究鲜有涉及:罗兵[14]等人在其固定周期检查派送和存货补足库存模型中定性的比较了Vmi相对经济定货批量的优点;赵金实[15]等人比较分析了对传统供应链、寄售、供应商管理库存三种协调机制在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情况下的库存成本优化能力。

本文以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采购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为例,建立同时考虑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的物流成本模型,比较分析传统供应链和供应商管理库存两种协调机制的物流成本优化能力。

1模型构建

1.1模型假设

假设单供应商向单采购商供应单一产品,构成一个二级供应链。采购商根据自己的经济订货批量向供应商下订单,供应商则根据订单准备生产。运输成本有供应商和采购商分别负责的两种情况,运输能力无约束。装卸搬运成本忽略不计,不考虑订货提前期。

1.2模型参数

模型中所涉及到的参数如下:

Q:采购商的订货批量,也即决策变量;

D:采购商的年需求量;

m:采购商一次订货的订货成本;

Hm:采购商单位产品的库存成本;

S:供应商的订单转换成本;

HS:供应商单位产品的库存成本;

p:供应商的产品生产速度;

K:一次订货的运输成本;

Cm:采购商的物流成本(供应商负责运输成本);

CS:生产商的物流成本(供应商负责运输成本);

Ctrad,Dec:分散决策的传统供应链总成本(供应商负责运输成本);

Ctrad,Cen:集中决策的传统供应链总成本(供应商负责运输成本);

C■■:采购商的物流成本(采购商负责运输成本);

C■■:生产商的物流成本(采购商负责运输成本);

C■■:分散决策的传统供应链总成本(采购商负责运输成本);

C■■:集中决策的传统供应链总成本(采购商负责运输成本);

C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物流成本;

CVmi,Dec:分散决策的Vmi供应链总成本;

CVmi,Cen:集中决策的Vmi供应链总成本;

1.3传统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模型

1.3.1供应商负担运输成本的传统供应链物流成本模型

采购商的物流成本模型为

C■=■m+■H■(1)

供应商的物流成本模型为

C■=■S+■H■+■K(2)

当采取分散决策时,采购商根据自己物流成本最低的原则决策订货批量Q,即■=-■+■=0(3)

得Q■=■(4)

因此,在分散决策情况下,供应链的物流成本为

C■=(m+S+K)H■+■m■(5)

当采用集中决策时,采购商和供应商根据供应链物流成本最低的原则决策订货批量Q,即

■=-■+■-■+■-■=0(6)

得Q■=■(7)

因此,在集中决策情况下,供应链的物流成本为

C■=■(8)

1.3.2采购商负担运输成本的传统供应链物流成本模型

采购商的物流成本模型为

C■■=■m+■H■+■K(9)

供应商的物流成本模型为

C■■=■S+■H■(10)

当采取分散决策时,采购商根据自己物流成本最低的原则决策订货批量Q,即

■=-■+■-■=0(11)

得Q■■=■(12)

因此,在分散决策情况下,供应链的物流成本为:

C■■=

(m+K+S)H■+■(m+K)■(13)

当采用集中决策时,采购商和供应商根据供应链物流成本最低的原则决策订货批量Q,即

■=-■+■-■-■+■=0(14)

得Q■■=■(15)

因此,在集中决策情况下,供应链的物流成本为

C■■=■(16)

1.4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物流成本模型

在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情况下,供应商负担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模型为

C■=■m+■H■+■S+■H■+■K(17)

可以看出,在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供应链物流成本模型下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的最优订货批量Q是相同的,即

■=-■+■-■+■-■=0(18)

得Q■=Q■=■(19)

因此,供应链的物流成本为

C■=C■=■(20)

2供应链总成本的比较

2.1集中决策的供应链总成本比较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由(8)式、(16)式和(20)式可以得出:传统供应链在采购商和供应商分别负担运输成本的两种情况下集中决策的物流成本与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物流成本是相同的,即

C■=C■■=C■

=■(21)

2.2分散决策的供应链总成本比较

2.2.1传统供应链由采购商和供应商分别负担运输成本两种情况的比较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由式(5)和式(13)可得出

■=

■■

由此可得C■

即传统供应链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由供应商负担运输成本能使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更低。

2.2.2传统供应链和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比较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由式(5)和式(20)可得出:

■=■

所以C■

即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无论是供应商承担运输成本还是采购商承担运输成本,传统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总要大于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物流成本。

3结论与不足

在集中决策的情况下,传统供应链无论是由供应商负担运输成本还是由采购商负担运输成本,其物流成本和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供应链物流成本总是是相同的。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传统供应链无论是由供应商负担运输成本还是由采购商负担运输成本,其物流成本总是高于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供应链物流成本。传统供应链在集中决策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供应链物流成本的最优,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由供应商负担物流成本有利于物流成本的优化,与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供应链相比,不同的供应链协调机制只是改变了供应链上的成员对物流成本的分担比例。

本文的不足在于对运输成本的描述不够准确,在模型中把一次运输的成本看做固定支出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当运输成本对订货批量的变化不敏感时此结论较为适用,当运输成本对订货批量的变化比较敏感时此运输成本的模型则不够准确,结论也不完全正确。此外模型中没有考虑订货提前期、缺货成本以及牛鞭效应等因素。

参考文献:

[1]Banerjee,a.ajointeconomiclot-size-modelforpurchaserandvendor[J].DecisionSciences,1986,17(3):292-311.

[2]Goyal,S.K.ajointeconomic-lot-sizemodelforpurchaserandvendor:acomment[J].DecisionScience,1988,19:236-241.

[3]张爱文,陈俊芳.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价格效应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98-100.

[4]tayur,S.&Ganeshan,R.QuantitativemodelsforSupplyChainmanagement[m].Boston(ma):Kluwerpress,1999.

[5]tersine,R.J.&Barman,S.economicinventory/transportlotsizingwithquanlityandfreightratediscounts[J].DecisionSci,1991,22(5):1171-1179.

[6]etinkaya,C.&Lee,C.Y.Stockreplenishmentandshipmentschedulingforvendor-managedinventorysystem[J].managementsci,2000,46(2):217-232.

[7]waller,m.&Johnson,m.e.&Davis,t.Vendormanagedinventoryintheretailsupplychain[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1999,20(1):183-203.

[8]Banerjee,a.ajointeconomiclotsizemodelforpurchaserandvendor[J].DecisionSciences,1986,17(3):292-311.

[9]Goyal,S.K.&nebebe,F.Determinationofeconomicproduction-shipmentpolicyforasingle-vendor-single-buyersystem[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1(1):175-178.

[10]woo,Y.Y.&Hsu,S.L.&wu,S.anintegratedinventorymodelforasinglevendorandmultiplebuyerswithorderingcostreduction[J].inte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1,73(3):203-215.

[11]Zhang,t.&Liang,L.&Yu,Y.anintegratedvendor-managedinventorymodelforatwo-echelonsystemwithordercostreduc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7,109(1-2):24-253.

[12]钱芝网.Vmi模式下基arena的最优订货点仿真[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2):21-26.

[13]郑长征,刘志学,徐彬彬.确定需求下Vmi-tpL分销供应链集成库存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4):76-83.

工商管理决策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影响

工商管理作为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举措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规制,其作用产生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当前有关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研究较为集中,且理论研究成果丰富,有效促进了工商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但多数研究仍旧相对片面,对问题认知不清,本研究为改善这一现状,结合文献阅读和实践调研,尝试更为全面探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稳定,优化模式

工商管理从多维度着手和用力,利于保障经济的平稳发展,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利器。细致来讲,工商管理主要通过相关手段调节企业与执法部门的内在关系、外在联系,帮助相关执法部门对企业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制约,这些工作的开展都是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开展。同时,当经济出现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处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或转型的时期时,承载工商管理的部门需要积极转变和更新管理观念,根据经济发展的实然状态建立相关模式,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因此,不管是在经济发展的阶段过程中,还是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间隔期里,工商管理都会立足于实际,践行相关举措,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工商管理的思路和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国家相关体制改革或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记性积极调整和转变,这种转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有利于服务理念和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工商管理人员的理念由管理转变为服务,自然推动整个工商管理举措更为倾向于服务性,这种服务性与管理性并存的模式,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经济的推动。同时,工商管理方式随着相关工商管理科研成果的深化应用,会随着不同的经济态势,不断优化,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二、提升力度,保障权益

工商管理可以提升对企业的管理力度。这一方面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工商管理的重要地位:经济学和经济都将工商管理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地位,认为企业必须重视工商管理,方可@得进一步发展。因此,工商管理对于企业的影响较大,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提升对企业的管理力度:一是通过工商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向企业提供各项专业,如信息解读、咨询服务等,让企业与工商管理部门的关系成为“鱼与水的关系”;二是通过工商管理稳定市场等各方面的秩序,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工商管理部门立足实际需求所出台的各项政策,会对企业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工商管理对企业管理力度的加强,还体现在其对企业制度、管理、信誉、形象等方面的影响。

工商管理可以有效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是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否被损害,与企业息息相关,在这种关系之下,工商管理可通过对企业的监管,间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外,当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通过合法渠道向工商管理部门投诉,工商管理部门会依法给予解决,直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消费者合法权益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是由工商管理部分积极开展宣传的结果,这又从意识层面说明了工商管理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作用。

三、完善市场,健全机制

工商管理可以完善市场体系,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不仅仅需要市场参与者的营造,更需要市场监管部门的积极作为,工商管理部门作为承载这一任务的主要载体,通过多项举措,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指,尤其是对稀缺资源的配置,要本着有序利用、高效利用的原则进行配比,从根本上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工商管理工作需要借助市场导向作用,进行宏观调控,从多个层面进行市场体系的完善。

工商管理可以优化法律、监督、监管等机制,从而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法律体系的日渐完善,为工商管理部门提供了新的“宝剑”,其依据法律进行市场监管,有效整顿市场秩序,通过实践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法律机制的完善。另一方面,工商管理部门按照执法程序对违法市场主体进行处罚,引导市场参与者合理合法开展相关经营活动,使得市场监督和监管机制更加健全。除此之外,工商管理部门的的行政处罚等环节在较大程度上可以进一步提升市场监管的效果,进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四、落地决策,推进改革

工商管理可将政府决策进行落地,从而提升决策执行力和效果度。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发展与经济态势,政府会结合实际制定和出台一系列决策,以推动经济、市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工商管理部门就是这些决策的主要落实者之一。工商管理部门通过宣传贯通等不同的形式,向企业等市场参与主体提供政策解读和咨询,帮助市场主体了解和践行政府决策,进而推动政府决策的落地。另外,工商管理自身对政府决策的践行,也是落地方式之一。

工商管理可以进一步推进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跨区域、跨行业、跨集团的企业整合或合作愈来愈多,同时,互联网时代悄然而至,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发展态势之下,工商管理可以借助行政手段进行积极调控,帮助企业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尤其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市场资源配置,优化企业整合,创新企业发展模式,进一步盘活市场活力,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性、自主发展性。

概言之,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上述方面。同时,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并积极践行这一点:为有效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必须加强对工商管理本身的研究和规制,使其在“法律笼子里讲话”,避免违规违法干扰工商秩序,防止其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或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决策篇5

1.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围绕商品的管理工作,包括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等;在课题研究部分主要研究的是对商品有关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由于此公司在销售模式上的一些特殊性,决定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实现在商品管理部分的功能:(1)对库存商品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找出商品销售规律,从而更好的协调进货。

(2)对已销售商品多维分析:发现商品的颜色、价格、尺码等属性,对商品销售的影响,给进货提供相应数据基础。(3)分析已销售商品,发现关联性,指导在产品目录设计、网站结构设计。(4)对积压/退货商品进行分析,找出积压/退货的原因。(5)对历年同一季别商品的销售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决定该年度类似产品的进货数量。(6)对销售模式进行分析,找出最适合的一种或几种销售模式,从而更好的打开销路。

2.研究方案

2.1实现该电子商务系统

(1)构件系统平台:拟采用J2ee平台,spring是一个轻量级的J2ee应用程序框架,实现了ioC模式。它是为了解决企业应用程序开发复杂性而创建的。其优势是:具有良好的设计和分层架构,软件开发人员可以只选择Spring提供的某项技术;同时,它还提供了与其他开源软件的无缝结合,为J2ee应用程序开发提供了继承的框架。

(1)后台数据库搭建:拟采用SQLSever2000数据库系统。

SQLSe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很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同时还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挖掘方面的功能,支持oLap,支持分布式数应用。

(2)编程语言。

2.2建立系统的数据挖掘应用模型

拟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技术来构建模型,实现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的住的根本目的在于决策的支持。高层的企业决策者、中层的管理者和基层的业务处理者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均可以利用数据仓库进行决策分析,提高管理决策的质量。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数据仓库进行各种管理决策的分析,利用自己所特有的、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业务知识从貌似平淡的数据发现众多的商机。数据仓库为管理者利用数据进行管理决策分析挺了极大的便利。

可行性分析:联机分析处理(oLap)和数据挖掘(Datamining)虽然都是可以做为数据仓库上的数据分析工具,但如果能够使这两类技术一定程度上融合,就会使得分析操作智能化,挖掘操作目标化,从而全面提升商务智能技术的实用价值。具体特性如下:a.联机分析技术可以为数据挖掘提供预期的挖掘对象和目标,避免挖掘的盲目性。b.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使联机分析处理智能化,减少分析人员手工操作的繁杂性,减轻分析人员的负担。

2.3选取的数据挖掘的算法和方法

(1)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模拟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遗传和进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自适应全局优化概率搜索算法。它最早由美国密执安大学的Holland教授提出,具有计算简单、优化效果好的特点,它在处理组合优化问题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可用于聚类分析等。

(2)决策树方法

决策树方法就是利用训练集生成一个测试函数,根据不同取值建立树的分支;在每个分支子集中重复建立下层结点和分支。这样便生成一棵决策树,然后对决策树进行剪枝处理,最后把决策树转化为规则,决策树方法主要用于分类挖掘。

(3)粗糙集方法

粗糙集理论是波兰pawlakZ教授在1982年提出的一种智能决策分析工具,它是一种刻划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工具,它能有效地分析不精确、不一致、不完整等各种不完备的信息。粗糙集方法被广泛应用干不精确、不确定、不完全的信息的分类和知识获取。

(4)神经网络方法

工商管理决策篇6

【关键词】项目决策;项目设计;施工合同;供方资源;甲方供料

近几年来,本人在经历约60万平方米三个房地产项目的管理实践,经历工程建设准备、建设实施、工程验收、项目交付等过程,也通过对其他开发项目建设管理的考察和调研,发现有一定开发规模、多个项目同时实施的开发企业,其项目建设经常是慌慌张张开工、忙忙碌碌施工、紧紧张张交工,项目管理目标总不能如期实现。结合当前房地产开发流程及组织管理状况,针对开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提出改进开发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质量的思路,降低项目管理难度,充分用好工程合同,规划好项目开发组织,促使项目进行得稳健有序。

1项目决策阶段要重视加强市场调研工作和提高决策效率。

项目决策阶段开发商担心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负面影响,以及公司人力资源的缺乏和管理机制不健全,项目市场定位及决策机制不完善,项目前期市场可行性研究工作不深入,是影响项目管理有效实施的根本。

1.1项目前期对市场研究和决策

由于没有详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使得项目规划设计不能如期进行,即使进行了多方案的概念规划设计,也会因为市场研究工作不充分细致、评判标准不明确、犹豫不决致使项目决策慢、效率低。开发商有些领导以“市场是变化的,项目定位不能太死”为借口不重视前期的项目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迟缓浪费了项目时机。决策高层犹豫一段时间后匆忙决策,这样决策确定的项目产品导致不科学、不系统、不全面,也不完全可行。

1.2决策机制的完善

决策阶段的犹豫和匆忙,引起的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造成管理诸多困难,一定会在项目建设、销售、交付及使用过程中反映出来。当工程匆忙上马、待定内容久拖不决时,因产品研究方面资源匮乏,所谓决策就成个别领导临时仓促“拍脑袋”,领导成为具体工作的操作者和矛盾的焦点,也成工程建设等待的关注点,前期的市场调研和产品研究问题此时就演变成工程技术问题。例如某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原则性、功能性的“伤筋动骨”大变动,在销售阶段才意识到户型单一、户型偏大等市场定位偏差问题,重新进行产品定位,重新设计而修改户型,在建商住楼改成公寓楼等功能的修改,详规设计经常调整建筑面积、建筑楼层、楼体布局、景观布置、道路系统等。

1.3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

决策阶段工作效率低导致项目实施丧失机遇,效率就是效益,只有纵观全局综合性地算大帐,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前期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的灵魂,据此进行的项目设计是龙头,龙头有魂才能使工程建设管理有章可循。重视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就要重视前期研究决策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科学投入;要建立完善的决策支持机构,收集、整合决策支持性资源,必要时要“借脑”、“借力”;完善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使得项目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科学化、市场化、系统化。

2项目实施阶段要重视加强设计管理和计划工作。

市场研究阶段进行得不细致不规范,项目决策阶段的问题拖到实施阶段来解决。本属设计师的工作,却受到开发商的过多干预和限制,做出的规划和建筑效果的确是完全体现了开发商意图,但项目整体设计不系统、产品功能不配套、效果上不协调等方面设计失误的责任也由开发商承担。

2.1设计阶段的盲从

开发商认识到一定要在设计阶段严格把关,某几个领导的“感觉”就成为了规划、建筑设计的评判依据。项目规划和建筑方案是开发商“包办”的,设计师成了开发商的工具,使得设计师无法创意。建设内容经常变化,施工图提供慢,工程变更多,造成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等项目管理目标无法如期实现。如某小区的变配电房、水泵房、停车位是临时加上,分期建设的小区供电问题经常临时性解决,经常调整建筑立面材料、颜色及窗型,景观设计不系统、无主题等。设计师成了“改图师”,工程人员成了“改图员”,无论是工程管理部门,还是项目的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各方面都不满意。

2.2设计资源的简单拼凑

细微创造差异,细节决定成败,项目设计资源整合不足,影响项目设计质量、供应时间、工程内容对接等工作,从而影响项目管理。当今住区开发建设,景观园林工程已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景观设计资源整合不足,设计工作滞后造成整个小区景观不协调,景观设计意图粗略,无层次地繁杂添加,设计图纸内容做法不具体,景观工程实施滞后,失去了景观促销的作用。住宅公共部分精装,装修设计在施工图中得不到体现,建筑装修设计滞后,往往后期装修仓促上阵。

2.3有效整合设计资源

招标或委托有相应资质、有类似业绩、与项目匹配的专业设计资源进行整合,要求设计单位按照已批准的项目可研报告进行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景观设计,并以可研报告的预设要求评价、审核各阶段设计文件;此阶段要依据项目可研和设计文件编制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对关键性的设计文件要进行相关部门的预审和讨论。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凡涉及建筑功能性等的原则性工程变更,一定要慎重,并经过必要的程序才能进行。

3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力求严密,重视项目收尾阶段的管理工作。

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不严密,从建设方手中直接分包的单位过多。项目收尾阶段交叉施工作业时,发包工程内容及交接口界定不清,没有采取措施重视工程收尾阶段的工作,造成项目管理难度大大增加。

3.1工程总分包管理难协调

工程建设前期主要是总承包单位进行的土建施工,管理工作比较单一,容易进行;对于施工合同有约定的纳入施工单位管理的专业分包,管理工作也正常。到建设后期,专业配套分包单位与总承包单位,以及分包单位之间的配合和交接问题上,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项目管理的难点。因大型小区的参建施工单位众多、交叉作业多,进场、退场的时间也各不相同。甲方签订工程施工合同中无工程配合、交接内容等要求或约定不详细、不严密,总承包单位对甲方分包的项目不承担“总承包”责任,对甲方分包工程配合问题“斤斤计较”,使工程管理困难重重,总是在交接环节的工序细节、脚手架、垂直运输、临时水电、垃圾清运、成品保护、使用费和配合费、安全管理、交接验收、工程资料衔接等方面纠缠不清,造成工期拖延。甲方分包单位有了需协调的问题也往往直接找甲方,甲方成了真正的“总承包”,出现工程质量和拖延工期问题后相互扯皮、推诿,责任不好界定。在项目收尾阶段甲方很多精力花费在“协调”工作上,即将竣工交付客户入住之前,售房签订的交付日期日益临近,出现乙方不急甲方着急的尴尬局面,甲方现场代表总要“求”完这个乙方,再“请”另一个乙方,还要准备组织进行项目整体验收和交付等工作,现场管理的工作压力、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收尾阶段现场大打乱仗,焦头烂额,使得项目建设虎头蛇尾,留下诸多问题。

3.2甲方的分包项目要尽量少,施工承包合同要严密。

对于甲方分包各工程合同内容要系统化,细化各自之间配合条件,全面系统地进行建设合同管理。尽量让总承包单位完成组织施工,需要分包的由开发商主持分包工程招标工作和确认分包单位,分包单位与总承包单位签订工程分包合同。这样有利于甲方及监理的协调管理,规避质量、工期、安全、保修责任等风险。对于必须由开发商组织发包的工程,要细化发包工程的内容,事先研究各分包工程的建设时段、交接、场地、协作、安全、验收、保修、资料、费用等配合条件,以及各工程之间可能产生的管理难点。事先制订对策和要求,在工程建设承包合同中明确,减少甲方协调工作量,使得工程合同更具操作性,充分体现业主的主导性。

3.3从整体运作上真正重视项目收尾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

在项目收尾阶段可建立一个由开发商主管工程的领导牵头、整合工程管理、销售、技术、开发、材供、物业管理等内部人员组成的工程项目收尾巡查复查的临时机构,与工程项目管理现场人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收尾阶段的项目管理及项目交付、移交工作。

4开发商应重视对供方资源的整合和管理。

对于房地产项目工程管理者来说,工程勘察设计工作是由勘察设计单位完成,工程实物由施工单位承建,现场“四管控”工作委托监理单位实施,工程所用材料设备由材料设备供应商提供,开发商是社会资源的组织者、整合者和调动者。在项目实施阶段,开发商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材料设备供应商之间是需方和供方的合同关系,供方资源的整合和组织就成为甲方项目管理的关键所在,是房地产项目管理预控主要内容。开发商工程计划不完善,工程招投标工作组织流于形式,平时资源积累不足,参与的单位与工程建设不匹配,使得工程管理难度加大。

开发商是工程项目建设的主导者,是工程建设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在建设中应发挥主导性作用。有时开发商自身工作没做好,影响工程项目规范化管理。其实,平时注意收集整合各种与项目建设相关的社会资源,建立严密的工程及主材、设备招投标制度,通过考察、鉴别、比较、评估、洽商等方法,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承包商和材料设备供应商资源库,然后再通过规范的招投标工作,选择中意的供方,与供方建立责、权、利分明的合同关系。

有时开发商片面认为是买方就要高人一等,与供方合作诚信意识差,过度使用“主动权”,对供方提出超出其承受能力的不合理要求,过度挤压承包方的赢利空间,拖延支付工程款,向承包商转嫁现金流压力,“主动”违约,忽略了供方的价值和伙伴作用,影响项目正常进展。开发商应当把承包方看成是通过项目实施,实现双赢的、平等的、诚信的合作伙伴。

5甲方供料的范围、交接方式要事先周密确定,不影响项目管理。

开发商为了集中整合利用社会资源,集中采购节约成本,保证设备质量和进场时间,经常在工程施工合同中约定有甲方供料的内容。甲方供料主要是电缆、电梯、水泵、变配电、空调等主要机电设备,而有的开发商甲供料越来越细,还存在供料交接、验收、保存、结帐等方面的环节,加大开发商工作量,造成承包方的依赖性,而且承包方很容易将工程质量、工期问题责任归结于甲方,产生承包商索赔,加大工程项目成本。甲方供料的范围、方式选择和实施效果不当,也会加大开发商工程项目管理的难度。

甲方供料的范围、交接方式要计入工程招投标合同条件,并严格按合同履约。工程主要设备可由甲方组织招投标,由甲方与材料设备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也可增加部分采保费交由施工方与材料设备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

总之,归纳影响工程建设进展的主要因素来看,开发商项目管理的主要难点有:首先,开发商决策阶段的市场可行性研究不到位,导致施工图设计文件供应慢且变更多;其次,事先整合的项目建设供方资源少,甲方发包工程内容及接口界定不清,不重视工程收尾阶段,导致工程收尾阶段项目管理困难;最后,甲方供料不当。开发商只要制定成熟的房地产开发工作流程,编制其实可行的项目开发组织设计,建立与之配套严密的组织和制度,进行规范运作,并围绕项目管理工作任务,加强各流程阶段工作的计划性,注重预控,就一定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减少项目管理的难度,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工商管理决策篇7

1现代商务秘书在企业内部的重要作用

1.1商务秘书负责企业内部行政秘书工作的正常开展

应该说,企业内部诸多运行机制中,行政秘书工作运行机制最为复杂。商务秘书不但要处理大量的文字材料,还要起草各项通知、公告及内部材料等文件,保持企业内部行政活动的有序开展和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

1.2商务秘书承担管理职能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管理层的工作,商务秘书也应当分担管理的职能。而这也是现代商务秘书区别于传统秘书的显著特征。下面,笔者将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特点,重点论述商务秘书的管理职能。

2现代商务秘书的管理职能

管理,是一种工作内容复杂、而范围又十分广泛的社会活动,其职能的划分首先取决于管理的性质。商务秘书丁:作是服务和佐质,因此它的管理职能只能通过服务加以体现。这是商务秘书管理与企业管理者从事的管理工作的最大区别。

2.1商务秘书要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的参考和依据

企业管理层在进行决策过程中,往往会要求商务秘书提供有关市场调查报告、数据分析、项目可行性论证等。这些都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的有效依据。商务秘书收集这些依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参与企业内部决策的过程,也是对企业发展各环节进行了间接的管理。

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是商务秘书通过服务体现管理职能。商务秘书在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中。要尽量注意为管理者提供伞面、准确、翔实的数据和资料,在保证效率的同时提高准确性。同时,商务秘书还要注意决策实施后的信息反馈,要根据决策实施后企业内部及市场变化情况做出及时判断,并将结果上报企业管理层,为管理者修改和完善决策提供依据。

2.2商务秘书要承担协凋企业内部及外部各项事务的职能

在现代企业中,商务秘书承担着承七启下的重任。它要有机地将企业管理层和员工队伍连接起来,将管理层的决策传达给员工,又要将员工的诉求反映给管理层。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务秘书必须要具备协调各种复杂关系的能力,而协调企业内部关系的过程也就是商务秘书体现管理职能的过程。

商务秘书的协调职能还要包括协调与本企业发展相关的外部各种关系,包括与客户、市场、竞争对手等等的复杂关系。很多情况下,商务秘书要代表本企业出席各项活动,这更是商务秘书管理企业职能的表现。

2.3商务秘书要能够处理企业内部的各项具体事务

办理事务是秘书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为上司服务、为公司服务的重要手段,秘书办事的范围相当广,涉及公司的方方面面和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具体有文书处理、会务组织、约见接待、通讯联络、机要保密、档案管理、办公环境管理、设备管理、车辆管理等等。秘书要在提高办事效率上下功夫,首先必须树立效率意识,把办事效率与公司经营管理效益结合起来考虑,办事既果断迅速,又认真细致,讲究质量。其次要建立和遵守各类事务处理规范。再次,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尽量把办公设备能承担的事务分离出去,集中时间和精力处理其他事务。

3如何进一步提高商务秘书的管理能力

正因为商务秘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如此莺要,因此提高商务秘书的管理能力,不仅仅是商务秘书的个体行为,还应当纳入到企业的发展规划之中。笔者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商务秘书的管理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3.1不断加强日常学习和积累

学习和积累对于商务秘书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日常工作。因为商务秘书随时可能遇到突况,随时要准备答复企业管理层的咨询.在有些情况下,商务秘书没有时间查找资料,只能依靠日常的积累处理突发问题。首先秘书要做有心人,在日常工作中必须积累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其次.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参谋服务的及时、准确、适宜、经济。只有这样,参谋服务的效率才会提高,尤其情况紧急而来不及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参谋服务的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3.2企业内部应当建市商务秘书定期培训机制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机制中的奖励机制应该更为灵活,不仅包括物质奖励,还应当侧重于对员工实施精神奖励,前比较有效的精神奖励方式就是对员工实施职业能力再培训。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在参与了职业能力再教育和再培训以后,有87%的受访者表示获得了认同感和满足感,重新焕发了工作的动力。笔者认为,企业建立针对商务秘书的定期培训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培训机制应当注重灵活性,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工商管理决策篇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54(2008)02-0038-06

收稿日期:2007-9-10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及相关理论解释

1990年,C.K.prahalad&Gray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率先提出“业务外包”(Businessprocessoutsourcing)的概念,在他看来,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助性的功能外包给企业外部的专业服务机构,利用它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而企业自身可专注于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业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伴随业务外包而产生,Greer,Youngblood&Gray认为:“人力资源职能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1]。关于驱动人力资源职能外包的原因,研究者认为比较复杂,例如,atkinson认为,降低运营成本、改善业务关注的焦点、加强管理控制以及与服务商分享,并共同发展策略等因素驱动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2]。woods更是进一步指出,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的趋势:一方面人力资源对组织更加重要;另一方面传统的人力资源将被外包和技术代替[3]。

arnold按照外包程度,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分为自制(insourcing)、内部外包(internaloutsourcing)、外部外包(externaloutsourcing)三种[4]。自制是指内部制造;内部外包指中心外包、合作模式、合资企业和投资等;外部外包是指正式合作、非正式合作、现货交易等。自制和组织结构对应,外部外包和市场结构对应,内部外包和混合结构对应。Gilley&Rasheed的研究,则按重要性维度,把业务外包分为周边外包和核心外包两种基本类型[5]。而Lepak&Snell的研究,则进一步根据价值和独特性两个维度,把业务外包分为周边业务、核心业务、传统业务和异质业务四种类型[6]。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特殊性,BrianS.Klaas,JohnamcClendonll等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外包行为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综合性活动,如人力资源规划、员工绩效评估等;第二种是交易性活动,如薪酬支付;第三种是与人力资本有关的活动,如技能开发、人员培训;第四种是人力资源获取活动,如人员招募、选聘[7]。

从实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发展成为了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以美国为例,2000年美国在人力资源服务方面的花费超过了227亿美元,其中,人力资源外包是该领域中增长最快的部分,2000年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达到25亿美元。而国际数据公司对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市场的调查(BrianS.Klaas,JohnmcClendon&thomaswGainey)表明,人力资源服务方面的收入到2006年达到560亿美元,且HR外包将继续是人力资源服务消费中增长最快的领域[7]。在欧洲,有77%的企业进行了外包,其中至少外包三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企业达被调查企业的33%。2004年2月,由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实施,并有超过2000名SHRm成员参加的调查(Societyforhumanresourcemanagement:Humanresourceoutsourcingsurveyreport,2004)。结果显示,大约60%的公司将至少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外包出去;外包最频繁的领域有:背景调查(49%)、员工援助计划(47%)、灵活开支帐户管理(43%);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被最经常外包的职能是:保健福利的管理(36%)、退休金管理(36%)、薪酬(35%);而公司采取外包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降低经营成本(56%)和提高遵守法律风险控制(55%)。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2期??易凌峰,朱景琪,谢哲: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l)由KatZ提出的peo模式。peo是指专业雇主组织,也称为雇员租赁公司,由人才租赁公司转变而来,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peo雇佣客户企业的员工,并负责部分人力资源职能,如发薪、直接存款、工人的补偿保险、健康保险等。(2)aSp,这种外包模式是供应商通过计算机网络为客户提供各种“应用技术服务”,用户并不需要购买应用技术,只是使用该技术并按“服务”的具体情况向供应商付费。适宜那些想实施信息化技术改造而又存在资金不足、it人才匮乏等问题的中小企业。(3)Cpa模式,即中心人事模式,可以为需要财务专家的企业提供人力咨询服务。(4)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它建立在以语音反应系统、网络系统、工作流程和镜象为基础的技术上,人力资源职能由部门转向重组、流程化,是外包决策的代替方案。(5)人力资源战略模式。指人力资源职能从个案管理转向变革管理、领导文化和文化建设,并提出了人力资源的三个输送模式,建议型、影响型和指导型,这三个的控制程度分别由小到大。(6)临时工模式。由于裁员、全球化竞争、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企业员工的“跳槽”现象日益突出,企业对人员的需求也不一定是长期的,临时工模型,帮助大公司建立“核心队伍+援助队伍”。

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优势的研究,Gilley和Rasheed认为,外包优势主要在于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质量、减少风险。对于这些重要性的解释,交易费用和核心竞争力分析是两个重要的视角。从交易费用来看,当交易成本小于企业内置人力资源业务的生产与管理成本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但是,更多的理论观点集中核心竞争力视角的分析,Switser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趋势是从以往的成本节约观点转向获取竞争优势,并预测外包代表了专业服务公司在未来10年中唯一最大的成长机会,未来典型的大公司将可能由三部分组成:较小规模的核心员工、大量的临时工和供应商网络[8]。这样的观点基于如下的认识:首先,通过非核心业务的剥离,能保证企业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在企业的核心能力发展上;其次,人力资源的外包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组织学习。通过资源外包,能使企业接触到优秀供应商的新技术,就可以充分利用外部供应商的投资和研发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和组织学习。同时实行资源外购战略,可将价值链部分环节的风险,转嫁给其它企业,实现真正的风险分担,对客户的需求能更快速地反应。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观的演化

无论外包模式如何复杂,不同研究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流程的界定大致是相同。正如Greer,Youngblood和Gray的观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流程可分为外包决策、选择供应商、管理外包转移、管理供应商关系和监督评估供应商绩效等五个阶段[1]。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流程最重要的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仅仅被认为是成本削减的工具,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主要考虑的是“成本因素”。第二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被视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主要考虑其对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不断增加,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运行控制引起决策者的注意,成为了决策研究需要重视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可控性,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决策依据,任何有利于成本节约与核心竞争力增强的决策,都可能在实施过程中蕴含不可能估计与预测的风险,在决策过程中,对风险的规避问题,实质上是转化成对外包可控性衡量的问题。不可靠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方案,无论是否能为企业提供成本与竞争优势方面的好处,都可以因可控性标准因素而否决。因此,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的研究,在以上三个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下三种重要的外包决策观:

1.基于成本节约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观。第一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研究深受交易费用理论的影响。自科斯于1937年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之后,许多学者基于这一理论发展了相关的企业业务外包的决策模型。例如,Vining和Gloveman认为,在外包和自制两种选择中,存在三种成本:生产成本、谈判成本和机会主义成本,后两种成本又统称为治理成本。企业要寻求生产成本和治理成本总和最低的方式,就要对企业的外部化的总成本和内部化的总成本进行比较,只有当外包的总成本比内部总成本低时,才能将该项业务活动外包出去,反之则应该选择自制。同时,他们还提出了决定治理成本的三个主要因素,即生产复杂性、竞争性和资产专用性,企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外包决策[9]。

Klaas,mcClendon,Gainey进一步将交易费用理论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他们认为,企业有市场契约和组织层次两种可供选择的治理结构,企业会选择总交易成本最小的治理模式,而总交易成本来自于价格、维持契约和员工关系的费用、监督绩效的费用以及机会主义成本[10]。正是在成本因素的驱动下,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将一些常规性的人事服务(如招聘等)外包给服务商,进而可以裁减相当数量的雇员并且降低企业的管理费用。

在成本节约观的指导下,降低成本成为许多企业进行外包决策的主要考量,企业外包成本与企业生产成本之间的差值,是影响企业是否外包的主要动因。正如2001年美国外包协会的调查表明,成本节约成为为美国企业“外包十大理由”之首。

2.基于核心能力发展的外包决策观。仅仅考虑成本因素,并不能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外包决策时过分强调削减成本会导致企业的短视行为。假若企业的服务质量出现问题,其所带来的损失将远远大于外包带来的成本节约。随着战略理论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战略意义开始受到重视,研究者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不仅仅是企业削减成本的工具,而更多地被作为一种战略工具来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绩效。

Quinn和Hillmer的外包决策模型,较好地说明了核心竞争力对外包决策的影响,企业不应该外包与其核心能力直接相关和密切联系的核心业务及关键业务。假如企业确定某项业务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那么即使该业务目前的效率欠佳,企业也不能将其外包。图1Quinn和Hilmer的外包决策模型[14]美国国家事务局(Bna)2004年对900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情况的调研表明,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驱动的调研中,69%的企业选择了获取更好的专业技能和知识,44%的企业选择了提高服务质量,而只有28%的企业选择了节约成本。这样,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背景下,一种商品或服务将越来越多地体现为若干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整合,不再完全依靠一家企业的力量来完成。这样,专业能力的贡献就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识别、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3.基于企业与供应商心理契约的外包决策观。在合作关系中,对机会主义行为的控制机制有两种:契约(Contract)和信赖(trust),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供应商的合作契约可以抑制机会主义倾向,但不能有效地消除它。而信赖则被认为是防范外包过程机会主义倾向最有效的手段。

一些新的问题正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质量。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也更加慎重,除了成本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等因素,安全性成为企业在人力资源决策过程要考虑的第三类因素。如前所述,SHRm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调研也表明,大部分企业表示“担心外包后对业务的运作失去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除了考虑前述的成本及核心竞争力因素外,还非常重视外包的可控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双方的信任”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arts&Brush认为,企业虽然可以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来限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保证外包过程的顺利进行,但是实施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完全通过合约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11]。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有效实施更多有赖于双方的彼此信任,笔者将这种信任定义为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它是在外包过程主观的,取决于契约双方的心理预期以及相互的承诺与互惠。与供应商是否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双方能否长期合作的重要因素,成为了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的重要因素,关注供应商的行为,保持良好的合约关系,从而增加长期合作可能性,是可靠性决策标准的要求。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应由可行性标准(成本、竞争力等因素考量)和可靠性标准(与供应商关系)共同决定。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研究,一般基于成本、核心竞争力的一维或二维因素分析。例如,Vining和Globeman提出了外包的四种具体情形:(1)低复杂性低专用性;(2)低复杂性高专用性:(3)高复杂性低专用性;(4)高复杂性高专用性。以此为基础进行外包决策。胡志林从二维因素出发,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模型主要应考虑核心竞争力和成本收益两个维度,依据外包对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程度和外包收益成本比两个维度可建立矩阵[12]。然而,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类似的模型并没有考虑由于供应商变量所产生的外包风险,依据权变的观点,由成本―核心竞争力矩阵决定的四种外包情景随第三维变量――与供应商关系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的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供应商的可信度、成本节约、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三个维变量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决策:

横轴(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沿此轴越近原点(a),则外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越小;离原点越远,外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越大。纵轴(成本节约)沿此轴越近原点(a),外包成本收益越低;离原点越远,外包成本收益越高。立轴(供应商的可信度)沿此轴越近原点(a)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与供应商的心理契约越不稳定,外包商的可信度越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与供应商的心理契约越稳定,可信度越高。

依据这一模型,(1)当某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既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收益成本又高,同时拥有可信度高的供应商时,这是外包的首选,外包将会获得最好的收益;(2)如果某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供应商的可信度较低,将会导致外包的风险,决策时倾向于否定,或者重新选择新的外包商进行评估;(3)成本不是唯一的决策因素,当成本效益较高,但外包可能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时,决策时也倾向于否定。反过来,即使成本较高,但有助于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时,在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基础上,也可进行人力资源的外包和部分外包。

三、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的启示

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外包的风险性日益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由于外包立法律机制的滞后性,外包企业经历风险后缺少法律的保护,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性成为制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的发展。

外包风险主要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外部风险包括选择外包供应商时产生的风险、由于缺乏监督机制监控外包商行为而产生的风险以及和外包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产生的风险等;而内部风险有企业自身能力约束的风险、企业员工及公众的反应风险及企业文化的沟通风险等。

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三维决策模型,结合我国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来看,外部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控制外部风险:

(一)慎选外包商并发展双方良好的心理契约

面对着市场中的众多的外包供应商,目前并没有一个大型外包供应商已经分类挑选出各种合适的外包模式,但却已经形成一种重复的、可持续的,有利可图的交付系统,因此,企业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到外包供应商长期协作的能力,对外包供应商进行详细的考察。企业可以从其现有的顾客入手,调查、询问他们的外包情况、收益及供应商的能力等,企业还应该详细了解供应商的意图以及为达成双方协议的其所提供的方案。为了更好的判断外包商对企业是否做出贡献,BillRoberts建议企业可以自己回答以下这些问题:(1)他们是否有在技术、人员、程序以及设备上进行固定的投资?(2)他们是否有为发展这个项目有战略性的计划?(3)他们是否是仅仅在操作某项业务还是以此为基础来为你传递更高效率的管理[13]?

为了加强相互的可控性和提高外包的服务质量,外包供应商跟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外包供应商从原来的一个合作伙伴,最终可能发展并取代公司一个部门,同时有的国外企业为了加强对合作伙伴的控制和监督,甚至会入股该外包公司,比如:英国石油(Bp)曾和美国外包商埃克斯特(exult)签署了长达7年,价值6亿美元的外包协议,并且Bp还拥有exult8%的股份。

因此,我国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决策者要充分重视与外包商的关系,基于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组织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发展双方的伙伴关系,在诚信的基础上,履行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二)综合分析和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

资源外包的风险由影响因素的复杂而显不确定性。Quinn和Hilmer曾提出三个外包风险:损失关键技能或开发了错误的技能、损失交叉技能、损失对供应商的控制[14]。戴和忠(2001)认为外包的坏处是:核心能力判断事物;关键技能丧失、价值链节点失去控制、内部创新来源的下降[15]。就如上文所提到的外包的风险主要来自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内部风险主要还是跟自企业自身特有的核心竞争力有关,随着外包商的介入,企业自身的适应能力,核心能力及企业的文化都将面临考验,如处理的不好可能会造成企业专业人才流失、失去对外包项目的控制、企业失去学习和创新能力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工商管理决策篇9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竞赛;实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25-02

一、引言

作为一门注重应用实践的学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庞大。但随着就业市场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越来越明显,企业迫切找到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而学校理论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滞后于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需求变化的速度,究其根本,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缺失或者不足是导致劳动力市场上供需不匹配的主要原因。

学科竞赛是在某专业领域内,根据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选定相关主题,以竞赛的方法,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进行联系,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相应的学科竞赛兼具社会性和理论性的特点,竞赛往往将社会工商类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竞赛主题,基于此,学科竞赛将趣味性和竞技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一方面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反思理论的深层含义。通过竞赛,可以为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做前期铺垫。

二、工商管理类学生参与比赛现状分析

以防灾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工商管理专业组织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活动主要有基础类竞赛和专业类竞赛,基础类竞赛主要为与基础课程有关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专业类竞赛主要侧重于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如创业计划类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管理决策类有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企业资源计划沙盘模拟大赛;营销策划类有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基础分析类有工商管理案例大赛、市场调研大赛等。在这些竞赛中,防灾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有多人获得奖项。

近五年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情况为:“社科奖”第六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营销策划项目》河北省总决赛一等奖(2014年);“社科奖”第六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品牌创意项目》河北省总决赛三等奖(2014年);第八―十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河北省总决赛二等奖(2012―2014年);第四届“东华杯”全国管理决策仿真大赛一等奖(2012年);第六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信息化技能大赛二等奖(2012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晋冀总决赛二等奖(2011年)。

除以上获奖情况,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还参与了许多省级以下的以及校级的学科竞赛,如市场调研大赛、管理学案例大赛等。通过不断推进学生对各类竞赛的参与,稳步扩大学科竞赛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影响。

三、学科竞赛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作用

1.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从实用角度考虑,竞赛主题一般都是与企业实际密切相关的,旨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如第五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以“哇哈哈”为冠名企业,工商管理专业类学生通过对“娃哈哈”企业真实产品进行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和销售实施,参赛人员加入到真实的企业市场营销中,将课程中学习的营销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切实为企业培养具备营销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科竞赛作为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在竞争态势下存在和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学科竞赛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激励,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创新,从理论课堂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采取各种方式获得相关知识的“主动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碰撞有了创新,从“个人学习”转变为“团队学习”,碰撞出新点子。但创新能力不仅是碰撞出点子,而是将点子通过团队整体的分析、策划,实施、评估,将点子最终落地,这一系列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可以将其灵活思维落到实处,从点子到实施结果,有始有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参赛学生的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参加了学科竞赛,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3.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都是要走入工作岗位的,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清楚未来的职业方向和市场需求特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的输出方向可以有很多,如:人力资源类、财务管理类、物流管理类、运营管理类、市场营销类、企业信息化类等。学生只是通过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就业方向和岗位的内容和要求的感觉比较抽象,而通过参赛,预先体验未来就业中的职位,可以更好地了解岗位需求。如管理决策仿真大赛中,学生在做决策过程中,模拟扮演了企业中专业管理人员的角色,可以更真实、更直观地体验企业决策,并在竞赛中挖掘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毕业之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4.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同于其他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更注重实践结果,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模拟经营类和实践经营类,都会考察企业的赢利能力,企业赢利能力决定着比赛是否继续进行,而企业以赢利为主要目标,整个比赛经营过程都充满着异常激烈的竞争。在符合竞争原则的前提条件下,学科竞赛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大多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运营,团队小组成员分工不同,对应着比赛企业中的不同岗位,企业运营的特点是,统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惊醒决策,以达到企业预期目标,在整个运营过程中,都在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工商管理学科竞赛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以人才培养为其中心,开展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保证教学教育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这说明,高校培养的本科生,是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范围是工商类企业,其中,工业企业和商品流通类企业的需求比较大,而这些企业需求的岗位大多集中于行政岗、人力资源岗、营销岗、运营岗,策划岗、物流岗、销售岗以及公关岗位等。

市场中需求的岗位,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都有涉及,对于防灾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而言,现在开展的比赛和未来可以开展的比赛基本上覆盖了企业岗位的基本内容。基于此,本文构建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的基本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工商管理决策篇10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各县区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求出发,充分认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其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消费维权以及服务市场主体发展、服务园区和项目建设、促进全民创业等职能作用。承担着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职责。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保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全面发挥职能。

二、切实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两都”建设“四大基地”实施“五大工程”实现“六大突破”总体部署。积极主动地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切实发挥服务和监管职能。始终坚持“五个第一”即:坚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商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把维护市场秩序作为工商部门的第一责任;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工商工作的第一标准;坚持把加强基层建设作为推动工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选择;坚持把自觉接受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作为工商工作的第一准则)坚定不移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积极开发运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定期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态势、存在主要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情况的综合调研分析。为经营者投资决策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凡涉及市场主体发展和有关工商部门职能的考察活动等,各级政府要组织工商部门参加,工商部门也要主动参与,融入其中。

二)不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四个统一”要求,促进支柱产业发展。深入推进“红盾助推工程”不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延伸服务链条,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成果,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全市马铃薯、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形成,不断加快推进全市各类工业园区建设健康稳步发展。

三)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缩短办事时限,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积极推行服务经济发展三个“绿色通道”即:服务大项目、大企业“绿色通道”服务特殊群体“绿色通道”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绿色通道”提高工作效率。帮助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企业解决好登记注册中遇到实际问题,努力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积极开展动产抵押、股权出资和股权出质登记工作,探索股权出资和股权出质登记的具体办法和途径,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四)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不断扩大市场主体规模。要用足用活政策。提升质量,扩大规模。一方面结合工商部门的职能,从办证和政策、法律法规咨询等角度,加大对培育建设市场政策意识的宣传力度,支持引导全市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多样化、社会化,使全市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年都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通过各类市场主体的增加带动就业岗位的增长,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稳定;另一方面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投资参与具有地方经济优势、专业性强、辐射面广、功能齐全的大中型农副产品、建材、工业品等批发市场的建设,提高全市市场的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加强个体劳动者协会和私营企业协会工作,按照章程规定充分履行职能,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五)立足职能优势。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大力实施“政策惠农、红盾护农、合同帮农、经纪活农、市场兴农、权益保农、商标富农”等“七大工程”全力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稳定。

六)积极推进商标战略。坚持“商标强企、商标富农”理念,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坚持把实施商标战略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注册一件商标、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项产业、拉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广泛开展商标宣传,商标注册、商标保护和商标维权活动,紧紧围绕马铃薯、中药材、草畜产业等定西的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培育商品商标、地理标志商标。对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注册条件齐备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帮助和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商品商标,提高产品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围绕当地优势产业,积极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力争各县区都有12件真正能起到证明原产地产品的商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继续落实市上对获得驰名、著名商标的企业和经营主体的表彰奖励政策,提升品牌的幅射带动效应。严厉打击商标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地方名优产品。把能够突出体现全市历史文化特色、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和商标,特别是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地方特色产品作为重点保护对象,进一步加大商标行政执法力度,保护地方名优产品,扶持地方企业和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七)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认真落实好特殊群体从事个体经营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吸纳特殊群体就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要研究制定优惠措施和办法。

八)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切实维护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紧紧围绕食品、农资等重点商品认真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特别是要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坚决查处取缔销售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大力推行企业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和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广泛开展创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诚信个体工商户”诚信私营企业”评比等活动,引导全市经济健康发展。

九)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严厉查处虚假违法广告,切实净化广告环境。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食品、药品、医疗服务等广告以及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营造诚信兴商的良好氛围。

十)严厉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维护社会稳定。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贯彻落实好《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加大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力度。

十一)认真配合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开展好取缔黑网吧、扫黄打非、禁毒防艾、打黑除恶、反走私、反假币等工作。

十二)严肃查处商业贿赂、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危害公平、公正交易秩序的行为。巩固和提升工商行政执法的权威。通过依法行政。

三、建立健全工商行政管理协作联动机制

一)建立招商引资工作会商机制。发改、商务、工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要切实加强与工商部门的沟通联系。定期互通情况,建立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会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招商引资项目落户定西过程中遇到具体困难和问题,坚持“特事特办,先项目落地,后补办手续”等措施,为各类投资商创造优良环境。

二)健全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工商、公安、监察、卫生、广播电视、文化出版、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按照《定西市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制度》规定。进一步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履行职责。提高广告市场监管水平。

三)建立打击传销互动协作机制。各级工商、公安、综治等部门要建立打击传销互动协作机制。共同开展好打击传销工作。形成打击传销的执法合力。

四)建立日常监管执法协同配合机制。各级公安、税务、质监、卫生、农牧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同工商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建立日常监管执法协同配合机制。提高执法水平。

五)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互通机制。工商部门要充分发挥掌握市场主体基本情况的优势。建立健全以工商为主导,加强同质监、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沟通联系。质监、税务、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配合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互通机制,做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四、加大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切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经费。各县区政府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省政府关于各级政府负责食品安全的规定。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切实保障工商部门开展好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二)切实加强对工商部门的财力支持。应对重大疫情、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社会事件以及各类突发事件中。提供必要的应急经费保障。各县区政府要对工商部门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

三)切实加强对“一会两站”建设的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工商局、省消费者协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消费者协会基层分会和红盾护农服务站及12315维权联络站建设的意见〉通知》甘政办发〔〕147号)精神要求。努力形成“政府主导支持、工商消协牵头、多方联动配合、群众监督参与”农村消费维权工作机制。要将“一会两站”建设纳入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定期检查考核。采取“工商部门自筹一点、各级政府补助一点、社会各界支持一点”相结合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落实“一会两站”经费问题,保证“一会两站”作用的正常发挥。

四)切实解决好工商部门基层基础建设中的问题。各县区政府要把工商部门基层基础建设与政府其他部门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土地征用、城建规划、权证办理等方面要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帮助改善基层工商所的办公、生活条件。对工商部门获准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能减免的费用要减免,能降低的费用要降低。同时还要积极协调解决好房屋拆迁、工程招投标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支持工商部门不断改善基层基础建设条件。生产要素集中、生产力聚集的各级工业园区内申请设立工商分局的要在项目立项、土地划拨等各项政策上给予倾斜和照顾。

五)切实解决好工商部门国有资产无有效权证等历史遗留问题。市工商部门国有资产规模大、分布广。部分国有资产无有效权属证明。各县区政府要综合历史和现实情况,因办管脱钩、体制上划等各种历史原因。灵活掌握政策,认真研究具体措施和办法,切实解决好工商部门国有资产无有效权证等历史遗留问题。

六)关心爱护工商部门干部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各县区政府对工商部门职工住房、子女就业、干部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待遇等要与当地政府其他部门一视同仁。确保各项待遇落实到位。统筹解决。

七)重视工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各县区政府要将工商部门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确保工商部门信息化建设与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同步推进,加大政策、资金、设备等扶持力度。促进政府部门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五、加强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领导

一)各县区政府要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重点。严格要求,加强领导。及时听取工商部门工作汇报,切实帮助工商部门解决工作中遇到困难。招商引资、驰(著)名商标争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要参照政府相关规定对工商部门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