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1:14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1

   某一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以泌尿系统疾病为例,在临床上,泌尿系统疾病涉及肾上腺、肾脏、前列腺、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泌尿外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在形成过程中除了应具备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方法。疾病是一个客观事物,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对疾病的认识,都要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临床诊断要经历初步诊断、会诊、确诊等几个阶段,这个过程是泌尿外科医生对所获得的泌尿系统疾病信息进行临床思维,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最终将信息形成疾病诊断的过程。正确处理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与临床诊断思维的关系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使外科医生的视野扩大了,并克服了过去脏器诊断的模糊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Ct、核磁共振等已成为肾脏等腹膜后器官检查的重要工具,而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各科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水平。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进步,不但使医生得到了对疾病的深层次认识,也使其对临床思维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例如,Ct、mRi在成像手段上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它集计算机、物理学、生物工程学等于一身,形成了影像数字化。其高分辨及薄层技术可以对局部较微细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对临床产生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诊断手段越先进,越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越要求影像专业的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所以,面对大量的影像高技术参数,临床理论思维方法要求更完善、更全面,就越要求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和临床水平。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处理好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关系

   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两者的辩证关系,对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各科的合理应用具有现实意义。3.1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是各项高新技术的基础,它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例如,腹部平片(KUB)就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医学传统技术,它简单方便,易于实施,且费用低廉,因而成为最基本的技术技能。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门诊总人数为21062人,虽只有922人检查了腹部平片,但确诊为结石的患者有645人,其阳性率为70%,便能充分说明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在适用范围上具有广泛性例如,肾绞痛患者的KUB传统技术,适用于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肾盂造影(iVp)可以作为泌尿外科大部分疾病的常规检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iVp检查人数为806人,阳性率为65%,这足以说明iVp等影像传统技术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影像传统技术是发挥影像高新技术的基础例如,X-Ct检查是一种目前已成为临床较为普遍开展的医学影像技术,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建立在普通X线基础之上的。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随着传统影像的突破及工程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具有新颖性、尖端性特点例如,应用mRi波谱技术检查前列腺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来发现早期癌性结节的存在是很先进的影像检查手段。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例如,Ct技术就包含了X光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它是多种新技术综合应用的产物。因此,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各科医生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可实现临床诊治的定量化和定位化例如,Ct检查能够准确测定肾脏等占位性病灶的各种主要成分的密度,mRi三维图像能够准确判定腹膜后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等。这些医学影像学高新技术均提高了临床诊断定量化和定位化的准确度,从而为诊断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临床诊断上的无创性Ct及mRi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基本上是无创的,完全取代了以往有创的腹膜后空气造影,而且这种方法能获得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运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的相互关系在临床外科领域,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并驾齐驱,给当代临床外科提供了一个新的内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虽然X光片能够确诊泌尿系统的结石等疾病,但其准确性要比Ct逊色得多,而mRi对腹膜后结构的观察更精细、更清楚。相反,Ct技术尽管能定性、定量分析患者疾病的种类和部位,但在治疗时仍需参考泌尿专科影像传统技术。例如,输尿管结石即使经Ct明确了诊断,但手术时仍需要检查腹部平片进行术前定位。泌尿系各项影像检查均有优缺点,两者之间可以互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泌尿系Ct检查数占Ct总人数的5.2%,泌尿系疾病进行mRi检查的患者数占总数的0.96%,传统X线检查占3.3%,说明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既运用了高新技术又把传统影像技术作为适宜技术予以保留。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并不排斥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例如,泌尿系mRi水成像技术(mRU)能无创地显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但因为受尿液产生、排泄及输尿管蠕动的影响,有时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而胆道mRi水成像(mRCp)检查,影响因素较小,效果好于mRU。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mRU检查人数只占核磁共振总检查人数的0.25%,mRC检查人数占总人数的5.75%,所以,逆行肾盂造影仍被广泛使用,它虽是有创的传统技术,但它对泌尿系统狭窄和梗阻病因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向常规技术转化[2]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迟早要转变为影像常规技术,这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例如,Ct引导下肾囊肿等的硬化治疗在治疗技术成熟后,它将成为较常规的治疗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2

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一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以下简称“长城会”),大约开辟了19个会场,进行了264场次的专题报告,其中15场国际联合论坛和39场专题会议。记者注意到,在涉及影像学的专题论坛或分论坛,以及与影像学相关的专场会议上,大多都能见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庞文跃教授的身影。他不仅参与了《推广心血管影像学,提高临床诊断水平――针对心内科医生的心血管影像学的推广和培训计划(ViSion计划)引领中国心脏影像发展》的专场会议,并做了专题发言,还主持了《心脏放射影像论坛――心脏中的影像、影像中的心脏》的会。

据记者了解,庞文跃教授是一名心内科专家,其研究的主要学术范畴是先天性心脏病和冠心病介入治疗。那么,在本届长城会上,他为什么如此钟情于影像学的学术活动呢?就此问题,记者在会议间隙,对庞文跃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心脏影像在中国发展的迫切性

采访一开始,记者就把萦绕在内心的问题抛了出来。庞文跃教授不假思索地随口化解了记者的疑问,他说:“心血管影像学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又是心脏学发展最迅猛的领域之一,目前,这门学科正在从心脏二维成像向三维成像发展。尽管心脏影像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心脏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而且心脏影像学已发展成为多种成像技术将临床问题逐步整合、化解并最终提供参考答案给临床医师的一门新学科,但就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这一学科还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达成广泛、一致的共识,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且仍需要使目前日益强大的成像能力为心血管患者所受益。这就是我在本届长城会上尤其关注心脏影像问题的原因之一。”

庞文跃教授还介绍说,现代医学技术的精细化和专业化,需要医技人员掌握更多的心血管疾病和放射学技术交叉学科的知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培训系统在交叉学科知识的训练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技术的进步要转变成病人的获益,其关键环节在于应用技术的医疗技术人员,即医生和技师。如何使心血管科医生对心脏中的影像知识更加清晰、让放射科影像中的心脏色彩更加斑斓,已成为我国心血管影像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因此,心脏影像学在我国能否顺利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圆中有缺”的我国心脏影像学

在采访中,庞文跃教授简要回顾了影像学的历史渊源,他介绍说:“据我了解到的资料记载,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应用于临床,进而形成X射线学,这应该是医学影像学的第一阶段,其后称为放射学;其中包括各种X射线造影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亚专业的形成;而以Ct应用于临床为标志,包括Ct、mR、核医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声等在内的影像学的形成,是影像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指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诊治兼备的现代影像学的形成……”

对于国外心脏影像学的重视程度,庞文跃介绍说,现代心血管影像学是一门设备依赖性学科,以Ct、mRi为代表的检查方法得益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正在对临床心血管病学产生划时代的影响。比如,2008年9月的欧洲心脏病年会(eSC),将大会主题确定为心血管影像,其对心脏影像学以及基于影像学的循证医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009年11月的北美放射学会议(RSna),不仅是放射诊断设备展示的舞台,更是对其临床应用的全面总结。

关于我国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庞文跃教授介绍说:“中国医学影像学跟随世界的步伐也在不断发展。以第三阶段为例,西方发达国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本形成了现代医学影像学,我国则是在90年代中期实现了这一进展。而这一时期,恰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高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正是这些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成像方法,加之影像治疗体系(为介入治疗学)的形成,医学影像学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

谈及医学影像学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时,庞文跃认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本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之高已名列各类疾病之首。本世纪是医学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领域,各种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日益更新;特别是影像技术在最近十余年的发展更甚,包括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等影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不断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拓展了心脏影像诊断与治疗的信息量和信息深度。但是,心脏影像学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同时,不可否认也存在诸多问题,就像未盈的月亮一样,“圆中有缺”……

庞文跃教授进一步详细介绍说:比如说,现阶段Ct冠状动脉造影(CtCa)主要适合于胸痛(中危患者)、通过单项无创性检查和临床评估无法肯定者;此外,急性胸痛、搭桥术后患者以及非冠状动脉的心脏手术如老年瓣膜替换术前亦可优先考虑CtCa。对于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等急诊患者,因扫描快、空间分辨率高且不受条件限制等,亦可作为首选。值得注意的是,心脏Ct在心功能评价中有了一定的进展,近年来有同仁报道了mSCt在二尖瓣和右心功能中的应用;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超声心动图仍然是评价瓣膜功能最优先选择的方法。mRi能更准确地评估左右心功能,而Ct时间分辨率的限制和X线的辐射损害,使其不应该作为一线检查评估心功能。心脏Ct评估心肌灌注和心肌活力等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专业工作者对此必须有客观的认识,没有必要盲目追求所谓的“一站式”检查。事实上,Ct单凭密度而缺乏组织分辨率的缺陷无法与核素和(或)mRi相比拟。

庞文跃还说,心脏mRi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与Ct单因素成像和单一层面扫描方法不同,mRi系多参数、多序列和任意层面成像,但mRi必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扫描序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临床应用目的。因此,放射科医师需要充实自己的临床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心脏mRi在国外应用更为普及,而在国内难以全面推广的重要原因。国内同行如不能尽快地认识到这一状况,若干年后心脏mRi被心内科“收编”,绝非危言耸听。当然,就技术特点而言,mRi空间分辨率不及Ct,检查耗时较长,所以帮助临床医师认识心脏mRi的核心价值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本届长城会专门开辟的心脏影像论坛。庞文跃认为:“心血管界和放射界同仁应当把握这一契机,与时俱进,携手驾驭引导心血管影像诊治新技术。”

让ViSion计划

引领中国心脏影像之发展

在10月15日下午召开的《中国心脏影像的发展(ViSion项目)》专题会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长城会的发起者胡大一教授强调说:“为了进一步在临床心内科推广和普及心血管影像学知识和临床技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与Ge公司联合推出了针对心内科医生的心血管影像学的推广和培训计划,简称ViSion项目。鉴于ViSion项目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其已经被列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0年五大重点项目之一。”

就此项目,庞文跃教授介绍说,在中华医学会部级医学继续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的牵头下,Ge公司组织了一大批国内包括胡大一教授、葛均波教授以及赵世华教授等心血管和影像医学领域知名专家,贡献了他们的资料、时间和智慧编写了一本针对心血管影像医学的实用教材,目的是介绍在心脏影像医学领域主要的诊断技术应用与发展。本书初步设想阐述包括心血管影像的应用原则,心血管Ct的原理、适应证与辐射剂量,超声心动图原理与应用,心脏mRi的原理、适应证与禁忌证,SpeCt、pet的原理、显像方案与辐射安全性,心脏负荷试验的原理、适应证与禁忌证,心血管影像学的合理应用与优势互补,心脏功能的评价,造影剂肾病,冠心病的影像学诊断的临床评价,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与影像学诊断,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心肌活力的评估,肺栓塞影像学诊断的临床评价,肺高压影像学评价以及继发性高血压的影像学诊断等内容。

关于ViSion项目的宗旨,庞文跃教授补充道:编写ViSion项目教材的宗旨是介绍心血管影像医学方面最新的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情况,全书的编写风格比较自由,尽量让各位专家充分阐述方法和技术上的发展而不拘泥于格式或体裁,适合作为临床心血管医生日常学习和查阅的工具书。所以,作为本次教材编写的主要牵头人,胡大一教授特别指出:“此次Ge公司与中华医学会合作共同推出的这本心血管影像学教材,将是我国第一本专注于心血管影像学的专业指导书籍,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实事,必将为我国心血管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据记者了解,Ge公司将针对心脏影像学的相关热点问题,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进行针对性讲课解析,并拍摄制作成D800学习光盘。D800学习光盘将通过最新的医院内电子化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推广,预计在未来的二至三年中将在超过1000家医院推广,有超过近10000名心内科医生将接受D800光盘内容的学习和培训。

另外,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和Ge公司还将邀请相关专家和心血管影像学教材作者,在全国将近30家城市进行心血管影像学的学术专题巡讲。庞教授还特别说明:ViSion项目作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0年的五大项目之一,由Ge公司来承办,这充分体现了学会、专家和厂家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同时也期待媒体加入其中,共同为健康公益事业作出贡献。

采访到最后,庞文跃教授欣慰地说,ViSion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心脏影像系统培训正在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必将达到帮助全国各地方医院掌握心血管影像学的基本技术和应用,从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实现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中国、健康中国人的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目的。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10)01-89-02

随着医学基础理论、信息科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并向广深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医院也可能使用多种型号的检查设备。同时影像设备使用是各自为政、相互否定、互相对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根源之一。而医学影像技术与临床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应不断完善规范化建设,达到诊断治疗的要求。要真正做好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首先必须使规范化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认同,使各级领导认识到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及严肃性,对该项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使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同时做到责任到人,在具体工作中认真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任,这样只要出现问题就可由相关人员具体负责解决处理。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

首先按照国家《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法》、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要求各级各类从事影像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对于新进人员要求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及时申报重点培训各类专业许可证,参加有关部级考试考核,持证后方可正式上岗。各影像科都应有完备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设备保养制度、设备维修申请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墙,并抓好落实。对各项检查的原则、步骤、方法、程序、结果、照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发放报告流程、复查流程等等影像检查进行质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达到改善影像人员的专业水平,规范各影像检查的标准化流程以

及影像科的科学化管理之目的[1]。

3加强技术人才的素质建设

众所周知,医学的发展是以医学设备的发展为前提的。站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知识及技术飞速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医学、工程学和技术学的多元结合是当今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医学影像学科应以医师为主,高素质的专业群体,加上各专业合理的梯队建设是未来科室发达兴旺的根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学习、进修深造、远程医学教育网络、专业学术活动等,重点学习与普遍性学习相结合,必要时外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强势学科进行重点学习,视情况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授课,进行普遍性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去适应,才能进一步进行应用和开发,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设备。加强培训,持证上岗。通过学习提高全体医、技、护人员对影像工作的认识,从科学角度来看待该项工作。坚持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培养与引进并重,加速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不同等级医师、工程师、技师的规范化培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影像系统的人才队伍结构,增大硕士和博士比重,使人才结构合理。如本系统无合适人选,宁可从国内外公开招聘,千万不可迁就某个人或局部利益,否则定会阻碍学科发展,甚至对学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2]。当然还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不断探索和拓展医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实现医师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

4合理使用设备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费用达到快而准确地诊断疾病为目的,为患者尽量减少负担,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在影像学领域内各项检查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借鉴性,要在应用上尽量做到删繁就简,互相补充,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诊断水平。同时医生应如何合理使用这些高科技设备,既能准确及时地诊断病情,又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掌握各种设备的优缺点,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使用各项影像设备,提高图像质量。

5明确工作流程

扣紧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每个环节,尽量缩短各环节的耗时,利用信息的传递,使每个环节运作流畅。同时对当日工作量、各机房工作量等进行统计,使各影像设备得到更好的发挥。

6完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目前国内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人员要通过审阅病历,了解病情,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对照、综合,按照规范化的基本格式写出报告做出结论。

7加强规范化防护

首先应健全防护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防护档案,在劳保、休假上给予照顾,落实责任、常抓不懈[3]。要熟悉设备的性能,掌握设备操作规程和防护知识,坚持使用最优化的原则[4],购置铅围脖、铅围裙,添置铅帽、铅眼镜及各种必备的防护用品,对于工作间无铅门的及时给予安装,各检查门前增加电离辐射标志,各机房门外增添有文字注释的工作指示灯,并和设备联动。尽量减少患者和自己不必要地照射。对每一患者的治疗总剂量、治疗次数和重要器官的剂量进行监控;摄片时,对受照部位的面积应严格控制在仅大于胶片(或电子暗盒)面积的10%范围内,并使用滤板[5]。对同位素室核医学科放射源实行严格进货,严格保管,严格登记,对放射废弃物严格按规定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8讨论

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及临床工作的开展都是举足重轻的,重视其建设与发展,必将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本着“以患者为本”的原则,重视各个环节的工作,尽快把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上来,使医院的资源合理利用、接近并达到国际标准,必将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为让更多的百姓受益创造条件,为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建平,祁吉.医院管理学(医学影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7-108.

[2]刘玉清,医学影像学发展方向和学科探讨[J].医学文选,2002,2(1):2-3.

[3]段闵江,张寿清,王咨士.加强医院放射卫生防护规范化管理的做法[J].预防医学杂志,2006,2(24):53.

[4]张太生.X线使用最优化问题[J].实用医技杂志,1996,3(1):34.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4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思考;教学体会

医学影像设备学,是一门集理、工、医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重点就各影像设备结构、原理、电路分析等进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设备不仅能够获取形态学图像,还可以获得血流、功能、代谢等各方面图像,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也对该学科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对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问题的思考

医学影像设备学作为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泛、内容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当前,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教材滞后,更新速度慢。无论对于高等教育出版社,亦或人民卫生出版社等权威性教材,由于该学科所涉及内容多、篇幅有限,因而很多只是对各设备原理、流程、参数、指标等进行介绍,缺乏成像原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求学生开展该学科学习前,必须掌握足够的影像技术检查方面的知识,设备成像原理、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认识之后,方可确保该学科的教学效果。加之影像设备更新速度快,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该学科专业性较强,而教材需求量不大,教材出版周期长,因此,普遍存在着教材陈旧、落后等问题。

(2)学生认识存在着误区。不少学生都存在如下误区:一是其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为影像诊断,而非医学工程,因此,很多人认为无必要学习影像设备学;二是该学科属于综合叉学科,内容深奥、枯燥,因此很多学生表示难学;三是由于该学科教学时间较短,加之学校设备更新速度较慢,因而学生认为自己花费了很多精力,所学到的知识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

(3)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目前,多数从事该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多具有电子技术、物理、、计算机等专业背景,而由于该学科涉及面较广,覆盖高新技术知识,因而多数教师无论是知识体系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达不到要求,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2加强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措施思考

(1)结合教材滞后等问题,及时补充新内容、新知识

针对当前医学影像设备学教材存在滞后等问题,教师应当加以总结,并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和内容。依据最新所能接触的新技术、新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可借助于互联网,大型医疗设备生产厂等,获取最新设备资料,不断充实教材知识。例如,就每年所举办的北美放射学会上,不同公司所的各种类型的影像设备及新型技术,都应当补充为教学内容。此外,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加入新型设备工作原理动画视频、图片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积极性,更好地理解新技术及设备的原理,获取扎实的专业知识。

(2)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制定层次化教学方案

针对学生的误区,应加以正确引导。一方面,医学影像设备作为该学科学习的基础,若缺乏影像设备的学习,则学好该学科将成为无源之水无从谈起。很多该学科的专家教授不仅在医学诊断方面是专家,在影像技术、影像设备方面更是精通。另一方面,虽然医学影像设备学的某些知识点涉及到理工科等多门学科,但是,学生的学习重点应放在设备原理、结构、功能、应用方面,因此,只要学生能够用心去学,这项并不是无法掌握的。此外,结合各层次学生,应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善于把握教学核心,对课程的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就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的学生,可采用讲解教学方法,就基础知识薄弱的大、中专学生而言,除了需要讲授专业知识,还需要对之前所学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由于影像设备成像原理各不相同,教材中也不包括此类内容,因而当涉及某设备前,必须对其成像原理进行复习,使学生明确各设备的优势与缺陷,将各设备加以横向联系、对比,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构建起立体知识链结构。

(3)加强教师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必须结合学校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培训教育模式,就设备缺乏的学校,应适当安排教学工作,并为各教师提供外出深造、学习的机会,使其通过专项进修,学术交流,逐步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与专业能力,积累学科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还可聘请该学科工程技术人才前来讲授某些章节的内容,或开展专题讲座,对教学工作加以指导。就拥有丰富设备的学校,就该学科某些章节教学工作,可委派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各设备现状、性能参数、原理、流程等加以讲授,以大幅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医学影像设备学属于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客观性的综合性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及有关设备的推陈出新,要求这门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快更新自我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不断改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注重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5

关键词:影像医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80-02

自伦琴发现X线不久,X线即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影像医学是以放射诊断医学为基础的涵盖多种影像技术的学科,如普通X线摄影、数字摄影(CR、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乳腺钼靶摄影、Ct、磁共振成像、超声技术、放射性核素扫描(SpeCt、pet)等等。近年来,影像设备不断改进和完善,检查技术和方法也不断创新,影像医学与临床工作息息相关,影像医学的发展使得影像医学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影像医学的现状及进展

1.涉及内容广泛、繁杂,其基础学科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医学基础课程。当今医学影像诊断的四大影像技术是Ct、磁共振成像、核t学成像和超声成像[1]。前面提到了影像医学包含内容的广泛,而且基于这四大技术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也越来越多,不仅各有侧重,而且相互交叉。

Ct、mRi以及超声三种成像技术所获得的影像基本为解剖结构成像,图像清晰。而核医学成像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解剖学结构,同时还可以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和受体密度的信息,甚至是分子水平的生物化学信息,因此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等基础医学学科都与影像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2.学科发展快,各种影像检查技术都有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各种成像技术均有很大的发展。超声利用更多的声学参数作载体,以获得患者更多的生理、病理信息,血流信号,通过数字化等途径努力提高声、像、图质量,使其能显示更微细的三维、四维组织结构。对比剂增强和动态Ct、磁共振波谱和灌注显像技术等可显示血流动力学、分子微观运动、生理、功能、代谢变化以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等。新的挑战也促使核医学向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快速发展[1]。随着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作为生物学、医学与核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随着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分子核医学。

而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检查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2]。

3.设备发展快,多学科影像融合。从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来看,70年代主要是传统X线影像、核医学及超声;从信号角度来看,均以模拟方式进行数据处理。但由于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和数字影像技术的导入,现在所有的装置均实现了用计算机存贮图像。

随着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一种全新的影像学(解剖―功能影像学)形成了,将Ct、mRi解剖结构影像与核医学SpeCt和pet获得的功能代谢影像相叠加,更有利于病变精确定位和准确定性诊断,其代表设备为pet/Ct。现在SpeCt/Ct、pet/Ct和pet/mRi均已应用于临床。

二、影像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教学的步伐相对慢,实际应用能力差。相对于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教学的步伐相对缓慢,究其原因,大致有几点:其一,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教学大纲有时滞后于临床实际的发展;其二,教师自身知识更新速度慢、拓展能力差,对相关学科的关注度欠缺;其三,教师对paCS系统利用不足。

2.影像医学各专业独立运行,不利于学科发展。我国很多医院的影像专业,传统影像(包括放射、Ct、mRi)、超声、介入、核医学等多年来都是独立运行的科室,并未搭建大影像学科发展平台,或者只是一部分专业的简单合并而形成“大影像”科。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培训缺乏整体安排,由此培养出的学生临床工作能力局限,综合能力差[3]。

三、解决影像医学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教学策略

1.调整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现行的教材特点是各种影像技术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科,每门学科分别介绍各系统中各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表现,而就某一疾病而言,需要我们把它的超声、放射、甚至Ct、mRi的影像特点比较出来,才能让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把所有资料结合起来。

据此,我们可以整合各种影像资源集中安排教学,即X线、Ct、mRi及超声相结合;影像、临床、解剖和病理结合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立体的、三维的影像概念,建立起各种影像间的立体联系,增强学生多方面影像的认识能力[4]。同时,在教学中必须严格遵守临床诊断思路,不仅要根据影像图像分析病变的部位和性质,还必须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展现给学生一个影像学的视角,使学生从影像角度对疾病有更全面的认识。

2.分层次教学,将相关内容紧密结合。解剖学是医学影像教学的基础,病理改变是医学影像教学的重点[5]。这要求教师牢固掌握系统、局部、断层解剖学,能回顾授课内容所涉及部位的解剖结构,并与病理、影像对照,加深理解。影像学中的三维重建技术是展示解剖学位置及相邻组织器官关系的好方法[6,7],三维重建后的图像立体感强、解剖结构显示清楚,还可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对认识正常及病变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复习解剖知识,利用其进行手术入路等的设计,将影像与临床紧密结合。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快知识更新。对于日新月异的影像医学,教师知识更新速度要快,不仅是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而且要跨专业、跨学科,比如以前具备了X线、Ct、mRi知识,现在还要学习核医学、超声知识,及时把临床的新知识融合到教学中[8]。

4.互动式教学,学与教相互促进。学生们感兴趣的是怎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影像学教师应注重围绕问题进行教学[9],而影像本身是一门有着生动的图像的学科,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与教相互促进。读片会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读片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并积极发言,听取各种观点,与老师同学相互探讨,既可以让理论知识得以应用,还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也可以在合适的时机让学生主持阅片工作,激发他们的自主潜能,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10];参加随访病例的学习及病例讨论也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好办法,让临床验证影像,让影像回归临床。另外,在paCS系统上动手操作也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现在,医学成像技术仍在不断变革,一方面是前述各种系统性能的改进,另一方面还在探索新的成像技术。影像教学的任务仍然艰巨,要求我们不断总结、积极探索,使影像医学真正成为临床的“眼睛”,在R床工作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少林,王荣福等.核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

[2]吴兴旺,王乐,刘斌.非影像专业的影像学教学体会与探讨[J].安徽医药,2013,17(3):534-535.

[3]段小艺,徐贵平,强永乾,郭佑民.“大影像”学科发展对医学影像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及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4):618-620.

[4]刘东宇,宋玲玲.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2):255-256.

[5]袁小平,陈建宇,李勇等.tBL教学法结合影像诊断思维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4):71-72.

[6]黎杨梅.医学图像三维重建[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49-51.

[7]廖胜辉.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3):69-69.

[8]赵绘萍,张红梅,蒋高民等.影像医学的教学如何适应影像医学快速发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1):74-75.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6

1更新教学理念

超声医学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又是一个发展迅速的专业。随着超声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和价值的不断提高,本、专科及超声医学继续教育中超声专业的教学内容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介绍本学科各种技术的成像原理,显示疾病的手段和临床应用,让学生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各种先进技术和每一种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以及超声医学的新进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超声诊断是通过对图像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做出疾病诊断。妇产科超声图像比较复杂,怎样才能对复杂的图像进行正确分析从而诊断疾病,除了必须掌握解剖学、病理学、组织学等医学基础及超声成像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妇产科学及妇产科急诊等临床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妇产科病史的采集方法,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超声诊断的临床思维特点是以形态学思维为主导,经过分析概括后形成解剖和病理的概念,再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判断,对疾病做出诊断。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便使学生在超声检查时能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3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日益数字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日益简单,这为超声医学影像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形象地演示超声影像课件、对照大体解剖图谱及典型病例图像等,教学省时省力、学生易懂易记,且资料齐全详尽,内容形象直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解卵巢良性畸胎瘤,其声像图错综复杂,除了表现卵巢囊肿的特征外,由于其内容物的含量及分布不同造成了畸胎瘤的各种不同声像图特征都具有特异性。先复习畸胎瘤的组织学来源,再讲解其典型的声像图,如星花征、类实质性、脂液分层、面团征等,生动形象,化繁为简,学生看后过目不忘,教学效果得以极大改善;同时,这在客观上也提高了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必须广泛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知识精心备课,认真做好多媒体课件,才能进行主次分明、内容详尽的讲解,并适时更新,以提高课堂效率。

4与相关学科紧密结合

妇产科超声诊断的基础是妇产科学、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如果没有妇产科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对疾病的发展、转归认识不足,漏诊率高;如果没有解剖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无法准确获取超声图像;如果没有组织学、病理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无法对病变进行准确诊断,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在讲授每一章节前都应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妇产科学、解剖学、组织病理学知识进行复习,同时注意指出部分超声解剖内容与大体解剖内容的差别,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整体概念和空间概念,有利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讲授每一种疾病的超声声像图时都应结合其病理学进行讲解。同一种疾病会有不同的病理结构,其超声声像图也会有所不同,要着重讲解这些内容,加深学生对图像理解的深度。超声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也非常重要,钱林学[2]提出“临床知识是理解超声图像的钥匙”,讲解图像内容要结合临床诊断知识,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某一疾病超声图像的理解和对超声知识的记忆。此外,超声图像与其他影像学图像的结合教学也很重要,多种影像进行比较就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手段,不仅可将同一种疾病显示的不同影像图像进行对比,还可将不同检查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某类疾病的最佳检查手段。超声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通过将超声知识、基础知识、临床知识以及其他影像学知识结合起来讲解,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增强横向思维能力,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增强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5加强师资培养

师资力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教师使其不仅具有扎实的超声医学知识,而且还要及时掌握新技术,同时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影像医学中其他专业的知识(如放射学、核医学等)。定期参加由临床、放射、超声、病理等多学科组成的联合讨论,使得超声科医师具有完整的、系统的、不断扩展更新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丰富的超声医学、临床实践及教学经验的高素质医师队伍。

6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强化其科研意识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7

本文作者:彭晓琼刘丽萍蒲大容工作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

精选教学内容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属于医学继续教育范畴,其培训对象大多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生,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依据全科医生“宽、浅”的原则[1],作者对教学内容进行如下改革。重视超声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超声诊断基础虽不是教学大纲的重点,但却是教学的难点,该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讲解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超声医学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增加介绍与成像有关的知识,让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基层医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超声成像原理有初步认识,并在讲解中将原理见之于超声图像,并结合临床,引导学生总结出超声检查临床应用范围及其局限性,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选择有效的检查技术,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如讲解B型超声成像原理,其是由多束超声波传播过程所遇到的各界面的回声构成,每一界面回声对应一个光点,光点的明暗程度表示回声的多少。如没有反射就没有回声,B型超声图像上就没有光点,呈黑色,称无回声型,如清澈的胆汁、尿液以及病理性的胸腹水等。这样一讲,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人体囊性组织多呈无回声,实性组织多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而气体、骨骼等组织与其他组织所形成界面时会呈全反射型,这样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根据全反射原理,学生们也容易推导出超声检查的局限性,肺部及骨骼系统病变的超声诊断效果就不如X射线检查。气体是影响超声诊断的最主要因素,所以胃肠道气体的干扰会影响腹部脏器的超声诊断。相反,除肺部、骨骼及含气空腔脏器如胃肠道外,全身其他囊实性脏器或组织都适合应用超声检查[2]。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诊断是教学的重点从专业上讲,全科医生主要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明确诊断的慢性疾病的医疗服务[3],而不是疑难少见病的诊治。因此,对全科医生的要求比较广博,而不是精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讲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超声表现以及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如为减少气体干扰,上腹部脏器检查前要禁食、禁水8~12h;检查盆腔脏器,如膀胱、前列腺和子宫附件等需要适度充盈膀胱。全科医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更好地指导患者做好相应的检查准备工作,同时还能提高对超声报告内容的解读能力,而不仅局限于看报告结论。适当介绍超声新技术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学生大多来自基层卫生医疗单位,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当今科技日新月异,超声技术不断更新。目前,主要有内镜超声、介入超声、术中超声、血管内超声及三维立体超声、超声造影成像等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些新技术大大促进了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4]。如内镜超声可较好地显示胃肠肿瘤病变的所在部位和范围,还可克服肠腔气体及相邻骨骼干扰的缺点,提高对胰腺头部病变的诊断[5]。超声定位下穿刺活检较方便、准确,并可在超声引导下插管、引流等,减少手术创伤。因此,在超声医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讲授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全科医生对超声应用的认识,对其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6-8]。

改革教学手段及方法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保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质量。多媒体教学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单看和单听的记忆率[9]。多媒体教学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科学性和声文图像并茂等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能够较好地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其图像质量高、片源选择余地大,使用方便,减少了教师板书书写时间,是目前教学的主要模式[10-12]。对于课堂上受到限制无法展开授课的内容和技术,如超声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如三维及四维超声、声学造影,超声引导下肝、肾、肺穿刺,静脉导管植入等用录像片和多媒体教学作介绍,既形象直观,又可反复播放,丰富和扩大了教学的知识层面,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今后多媒体教学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比较影像学(comparingimaging,Ci)的教学Ci是指对疾病的影像学诊断采用最有效、最能获取准确诊断价值的、优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13]。其是以掌握多种影像检查为基础,每种影像检查手段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这就要求超声学带教教师在原有超声医学教学内容基础上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表现和相关影像检查间的异同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情况下最适宜做超声检查,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熟识各种检查手段的优缺点,并学会灵活应用,如在常规条件下肺脏不适宜做超声检查,但一些边缘性病灶超声是可以探及的,而且对于引导穿刺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只有掌握了比较影像学,才能实现优化选择、降低患者就诊费用和不必要的检查带来的损害,同时提高病变检出及诊断的效率[14]。重视机旁见习,充分利用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资源超声医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形态学科,具有多切面、实时动态显像的特点,B型超声的断面解剖和Ct不同,Ct都是横断面,而B型超声探头就像一把解剖刀,可以显示人体的任意切面,单靠短时间的课堂理论教学,培训学生对超声图像的理解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必须重视机旁见习,通过在机旁实时观察和思考,加深理解超声图像的形成过程;观察人体内液体、实性软组织、骨骼或结石和气体4种介质的声像图表现;明白B型超声切面图像与人体断层解剖的关系、诊断疾病的原理、适应证和不同检查部位相应的准备工作;懂得超声检查申请单的正确书写和注意事项等,同时也加深对超声诊断报告的解读能力。由于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见习学时短,内容覆盖面广,单靠传统的机旁见习,所见的临床病种有限。而充分利用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资源(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可以极大地提高B型超声见习课的效率[15-16]。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有paCS,在超声见习教学过程中可直接从paCS调出很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典型超声图像,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各种疾病声像图的认识。总之,从教学经历中,作者认为授课教师必须明确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学生特点,以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有限课时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超声医学的认识,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培训质量的目的。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8

先学后教实训专业技能测试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就业精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医学相关专业,《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领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应用现进的影像检查设备和准确无误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临床提供符合要求的清晰医学图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快车道。

一、教师应从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只讲理论不做实验,学生无法得到真本事,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是很难找到生存空间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共授课96学时,教学大纲要求理论︰实验=1︰1,足以看出实验的重要性。

1.实验课是理论学习很好的补充,是学生掌握本课程专业操作技能的必由之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第三章讲了大量肢置的摆法,若只用多媒体讲,不做实验几次课就可以讲完。但“水过地皮湿”,学生脑海中没有任何印象,很快就忘记了,并且只学理论,学生只能“纸上谈兵”,没有一点专业操作技能。所以,在讲解摆放方法后,马上安排实验,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强化记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掌握操作本领。因此,实验课是理论学习很好的补充,是学生掌握本课程专业操作技能的必由之路。

2.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中我们长讲一句话“三个中心重合”即X线中心线、探测器的中心点、被检部位的中心点,在X线摄影中一定要重合,只是这样讲,学生认为只是一句无关痛痒的话。但是只要通过一次实验,若是三个中心不重合,得到的照片影像或数字图像中心点就不准确,或者根本没有照到被检部位,这样学生印象加深了,并真正将这句话上升为理论记住了。

二、上好实验课的三个要素:备课、上课、批改实验报告

1.备课

(1)“备学生”即因材施教

“备学生”,简单地说就是“有的放矢”,就是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的、都是可以成才的”,也就是“种花要知百花香,育人要懂百人心”。既要让学生接受得容易,更要掌握得牢固,就是做为“导演”的老师切实把握作为“演员”的学生,以便在课堂上演绎一幕幕精彩的“戏剧”。

(2)备教材

①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实验内容是教师实验教学必由之路。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有上百个,有些随着检查技术的发展已经不用了,所以不能让学生每个都必须掌握,都一一拍摄。我们应该有所侧重,教常用的。每次上课把实验内容分为了解、熟悉、掌握的内容,重点重点讲解并作出示范。

②做好预试实验。X线对人体是有损害的,我们检查的“病人”就是学生,因此在实验之前应认真做好预试实验,写出预试实验报告,经老教授批阅后认为条件合适了才能为学生开实验,否则不仅浪费资源,更重要使学生多接受X线照射。教师做好预试实验爱护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产生爱护患者身体的健康意识而一丝不苟的学习检查技术,模拟老师规范的操作,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专业道德。

2.上课

上课是实验课的中心环节。

(1)教学方法

①启发式教学。对于学习较好的、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即“先学后教”。先由两名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来进行肢置摆放,然后同学们讨论找出问题或不足之处并纠正,然后教师点评,最后教师作出示范动作并分解为要点讲解。这样做学生感受深、记得牢。

②示范式教学。有的学生底子较薄、自学能力较差,教师应耐心辅导讲解。教师先念课本上摆法,然后分解为要点讲解,然后给学生作出示范让学生观察、体味,再然后由两名学生根据教师所讲的要点进行肢置摆放,然后同学们讨论找出问题或不足之处并纠正,最后教师点评。

③个别辅导。不否认有的学生底子薄,教师讲得他听不懂。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先给他们补一点解剖、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放射物理与防护和设备学等与实验有关的知识,然后不厌其烦的为他们示范,认真纠正他们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他们把每个要点都掌握,学到临床操作技能。也请学习好的同学帮助这些学生,使这些学生也能掌握专业技能,尽快达到顶岗实习水平,为以后找到生存空间打下基础。

(2)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师职业道德

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学生为本”。教师应该体谅学生,关心学生。实验课很多时候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的,学生难免有抵触情绪,教师应认真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态度和蔼可亲,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为了他们好,老师更辛苦。让他们做到“既来之,则安之”,认真学习,掌握技能。

②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谈心、交朋友,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去与他们交心,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的知心朋友,从而喜欢上实验课。

3.批改实验报告

学生的实验报告体现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应及时认真批改,发现错误及时纠正,避免下次出错。《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验报告要求占期末总成绩的20%,若学生写得较差,允许修改重新判分,这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做学习型教师

实验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好实验课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应该多总结多学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特别是我们年轻教师应该向身边老师学习,向报刊、杂志有关论文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多读,多研究探讨,相信会总有一天我们也能“风雨兴焉”“蛟龙生焉”。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9

观察能力:X线诊断就是一种以观察分析为基础的影像诊断,是靠显像技术所得的影像来推论疾病大体解剖改变的手段,所以观察是X线诊断的基础和依据。观察能力并不是“有目”就可“共睹”的,不经过训练和培养也常常会“视而不见”。首先,进修医师要训练自己有敏锐的观察力,必须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方法,不论是透视或阅片都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即要看到主要病变的X线征象,也要看到次要病变的影像和伴随性改变;不但要善于观察一张X线片上的静态病变,而且要善于把不同时期的X线片排列起来在头脑中形成连续的画面动态的观察病变;这样才能作到“洞察一切”、“明察秋毫”。其次,对透视下或照片中所得的影像自己要能够给予生理的解释,对“来路不明”的阴影要“追根求源”甚至“吹毛求疵”。有人认为:“放射工作者:应对照片上所见的每一条线,每一个阴影加以合理解释,这应该是他们的责任。”当然不同的知识经验水平,对同一X线影像的观察会有不同的目的性和注意点,这是由于观察者“背景知识”多少来决定的,即明确知道如果是某病,应该有某种X线影像,从这一点来说观察也不只是消极的观看,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最后切忌观察者“先入为主”,把所见的影像迁强附会的按自己主观既定的框框来认识,这是一种“思维倒转”的错误。

技术操作能力:作为一个X线诊断医师,必须掌握暗室技术,投照技术及有关检查技术,因为这不但是基层X线诊断医师业务工作的组成部分和对技术工作起指导作用的需要,而且也是帮助X线诊断医师正确理解影像的形成所需要的,特别是能对技术原因造成的异常阴影能够合理的解释,不至于造成诊断的错误。其他如胃肠检查的手法胃气钡双重造影、支气管造影等都是应当在进修中掌握的操作技术。这些操作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成像的质量和诊断结论。在进修中只重视理论学习,不重视技术操作的倾向也是错误的。尤其当前正在发展的介人性或手术放射学,对技术操作的要求更高而且更为复杂,所以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而逐步掌握。

思维能力:即通过观察X线影像结合专业知识和临床资料,按正确的思维规律进行思维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的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具体可分为逻辑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前者是指运用概念的联系构成合理的判断的能力;运用已知判断推论出未知判断的推理能力;以及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能力。后者是指要辩证的认识X线所反映的外部形态即现象和疾病本质的关系,因为同一现象可以是不同本质的反映(同影异病),同一本质亦可表现为不同的现象(同病异影),这在X线诊断中是屡见不鲜的。另外还要辩证认识X线所反映的局部病变和整体的关系,因为局部病理变化常常是整体疾病过程的组成部分,当我们只注意局部忽视了整体临床情况,就容易见影不见人,“就影论病”,犯“瞎子摸象”的错误。最后还要辩证的认识X线反映的病变中某一阶段和病变全过程的关系,因为忽视病变全过程而强调病变某一阶段影像时,常常是X线诊断中易犯的孤立静止看问题的错误。总之,在进修中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还要训练自己具有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除了学习一些逻辑学和辩证法的理论以外,还要积极参加每天集体读片会,临床X线讨论会、临床病理讨论会等等,有意识地注意学习上级医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及诊断疾病的推理与论证的过程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表达能力:即对病变影像的描写能力和诊断报告的书写能力。应学会用简练通顺的语言,层次清楚地客观地描写所见的X线改变,还要恰当的形象比喻,合理地使用术语,最后能写出主次分明的“有问必答”附合临床要求的诊断结论。要做到这样,除了一定的专业修养外,必要的语文基础也应加强自修。进修中还要留心上级医师对各种常规报告的描写法,复杂病变的描述法,疑难病症诊断结论的归纳法等,久而久之自己才会“得心应手”了。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篇10

【关键词】虚拟手术;网络教学;认知反馈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127―03

前言

虚拟手术是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数学分析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目的是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指导医学手术所涉及的各种过程。它在时间段上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在实现的目的上有手术计划制定、手术演习、手术教学、手术技能训练,术中引导手术、术后康复等。

在传统手术教学中,主刀医生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术前的手术模拟,以确定手术方案。作为结果,手术方案质量的高低,只能依赖于医生个体的外科临床经验与技能,很难被手术小组的其它成员及临床医学学生所共享。虚拟手术则利用各种医学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三维手术模拟,以制订出较为完善的手术方案,且可供手术全体医生每一位成员共享[1],并应用于医学类院校医学教学当中。

临床医生的培训是一项投资大、时间长、且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工作,在病人身上练习手术风险大且不可重复,在标本上练习则存在数量有限、成本昂贵的缺点。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构建了三维虚拟手术实验网络教学系统,较好的解决了手术实验解剖教学的问题,使临床医生可以在虚拟手术环境中,对计算机生成的人体器官反复进行手术模拟,研究手术方案,练习协同手术。该系统快速提升了对医学院的学生及低年资医生的培养水准,极大的缩短了医生培训周期,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一虚拟手术实验系统的体系架构

我院是全国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拥有美国分会GeHispeednX/i多层螺旋Ct、美国综合GeSignat核磁共振仪(mRi)等高精尖诊断治疗仪器,为有效的利用现有医疗影像,结合影像特点,构建了本院的三维虚拟手术实验系统,医生可以方便快捷的将三维手术模拟和手术计划的资料输入到临床教学系统中,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科研课题的学术交流等。图1为三维虚拟手术实验网络教学系统架构图。

虚拟手术实验网络教学系统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可同时支持100个以上不同权限用户并发操作,能够将Ct,mR,3D超声及其它医疗设备获得的DiCom(医学数字影像通讯)3.0文件或影像重建为多种影像格式(slice影像,mpR影像,曲面影像等等)。它支持3D医学模型的创建、存储、编辑、手术计划、手术模拟等功能,并可以方便的为网络中的师生提供观摩和实验操作。

Fig.1VirtualSurgerynetworkteachingsystemframework

二系统功能

本系统利用医学影像数据,重建三维模型,通过三维手术交互操作来帮助医生及医学院校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手术的过程、预测手术的效果,最终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并可辅助观察者对靶区和周围组织进行分析和显示,可以准确地在确定靶区体的空间位置、大小、几何形状以及与周围生物组织之间的空间关系。它包括如下功能:

(1)容积重建(VR):提供交互式的操作方式,医生可以自由的添加和去除各种组织,动态调整各种组织的透明度。

(2)快速表面重建(SSD):依据所用的数据不同,根据组织的密度或组织的信号差别和空间位置,定义不同的重建目标,重建后的各个对象可以任意的组合、旋转、平移、切割等。

(3)任意平面(曲面)重组(mpR,CpR):将多个连续的平面断层图像组成三维模型,再将模型沿冠状面、矢状面或者任意斜面甚至曲面断开,并形成新的断层图像。

(4)虚拟内窥镜(endoscopy):使用先进的分割、重建、显示和自动路径规划算法,使用医学影像数据,生成器官的3D内表面模型,模拟视频内窥镜的功能。

(5)最大(小)密度投影(mip):类似X线透视的效果,可以任意的选择角度进行观看,模拟出三维的效果。

(6)手术模拟(Surgery):手术模拟是在SSD的功能基础上,可以让医生方便的对各种组织进行切割和组合,完整的实现手术过程的展示,过程中会给出精准的手术数据。

(7)测量(measure):系统提供方便的测量功能,可以测量距离、面积、容积和角度等。对于容积,系统会根据目标自动计算,也可以手工选取的面积进行复杂结构的容积计算。

系统同时提供师生在线交互功能,学生在观摩手术实验的同时,能够自行反复进行虚拟手术入路模拟,研究手术方案,练习协同手术,并将结果动态保存,反馈给老师,以便于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不同指导,增强教学互动性,提高临床教学效果。

三虚拟实验中的师生

1虚拟手术实验中的学生

虚拟手术实验中的学生是虚拟实验活动的主体,根据手术的相关要求,选择手术器械、设计模拟手术方案、进行虚拟手术实验操作,观察每一步手术实验的现象、环节,分析实验过程数据,得出虚拟手术结果,确定真实手术的方案,并能做出手术评估,从而培养了医学学生的实验能力。在虚拟手术实验活动中,影响学生实验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认知的和非认知的因素[2]。外部因素有:系统的真实还原性、稳定性、反馈环节、探索空间、教学组织形式等;内部因素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动机、自我监控等。

在虚拟手术实验活动中,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对实验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明确手术实验的要求,设计模拟手术实验的方案,选择变量参数,实现自我调节和管理;系统则根据学生的实验活动过程予以反馈,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手术实验的任务,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实验。学生在虚拟实验过程中的行为结果借助外部反馈返回到认知系统中,以便学生调整实验参数,重新生成手术实验方案,通过这些过程的多次反复,最终获得与实验要求相匹配的实验结果。

虚拟手术实验成功与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活动,同时也取决于虚拟手术实验所提供的环境。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虚拟实验环境持有正确的认识,有助于学生重视虚拟手术实验中的体验和手术过程,有助于促进虚拟手术与真实手术情境迁移的有效发生[3]。

2虚拟手术实验中的教师

本网络教学系统的使用可以让教师从仪器设备的准备、设备的使用指导、实验演示等环节中解放出来。然而虚拟的手术并不能完全代替真实的手术,如果学生在虚拟手术实验中学习和经历的东西不能与实践相联系,就有可能将虚拟与真实之间的差距拉大。因此,教师要发挥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对支持这些虚拟手术实验的概念、技术和原则意识,从而对自己所处的每个实验环节都有一个较直观的了解,在虚拟手术实验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在虚拟手术实验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使用虚拟手术实验的目的,及在真实手术过程中应注重的关注点,以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计划、观察和调控。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相应的实验要求,因材施教[4]。

虚拟实验系统的使用,是在训练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获取的感性认识和实验技能,通过探索与总结获得科学知识,通过应用与延伸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论证,以培养医学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延伸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上的探索能力。

四虚拟手术实验教学的相关结论

虚拟手术实验与真实手术相结合共同构成了较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医学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虚拟手术实验网络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业务知识的更新,使得医学实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在虚拟手术实验中学生独立自主思考、主动参与的程度较高,有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同时虚拟手术实验的应用,使原来枯燥无味的手术解剖课程变得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拓宽了实验方法和设计思路,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医疗工作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此外,三维虚拟手术实验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使虚拟手术实验辅助医学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束缚,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实验设备和空间,节约了资金,改善了实验条件;虚拟手术与真实手术的有机结合,能有效的克服真实手术过程中盲目操作的现象,为真实的手术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工具。同时虚拟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重现性及可逆性,允许学生对同一手术进行重复不同操作,增强了临床手术实际应用能力[5]。

针对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院引入三维虚拟手术实验网络教学系统,根据病人的放射影像资料的二维片,比如Ct、核磁共振等成像设备采集来的信息源,通过网络中心服务器的智能处理,真实的还原成三维动态的医学影像资料,让临床医学系的学生通过网络做虚拟手术实验,模拟各种复杂的切割手术,尝试解决临床医学诊疗过程中遇到的真实的各种问题[6]。系统的交互性和快速响应足以保持学习者的兴趣,替代真实的医疗实验环境,同时可以为真正的实验做准备,是真实实验的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曼.虚拟手术系统对实践教学的作用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7,3:72-73.

[2]吴奇,程薇曦.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手术中的实现与应用[J].重庆医学,2008,21:2489-2492.

[3]罗伟,李珊珊,田夫,罗胜涛.虚拟现实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12):837-838.

[4]杨铁路.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控制,运输,2003,6:25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