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资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7:05

地理教资知识点篇1

一、把旅游资源分类与分布教学作为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知识点

旅游资源的范畴非常广泛,在我国的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并极其丰富。因此,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清楚介绍旅游资源的分类,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属性及成因、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的吸引程度等几种常用的分类方法着重进行教学,以此帮助学生梳理我国的旅游资源的种类。其次,在了解旅游资源具体分布的基础上,再深入对旅游资源分类分布作进一步教学,使学生既学习了旅游资源的分类知识,又联系紧密地掌握了其相应类别旅游资源的分布方面的知识,从而较全面地掌握我国各类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为区域旅游资源组合分布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重点把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及方法、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分布等知识点的关联教学,并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加以夯实。

二、注重旅游地理知识与关联学科的关联教学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应在旅游资源分类与分布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区域旅游地理及旅游资源的组合分布等关联教学。在具体执教时,首先要定位好我国旅游区域的划分,并按旅游区划再分省或分片区、分大区进行教学。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对不同的旅游区划展开进行教学,重点学习各旅游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分布的组合,对旅游环境、气候特点、交通条件、民俗风情、历史与人文、自然变化、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组合、旅游线路的设计与选配、景区的规范建设、特色旅游项目、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的相关组合等问题进行关联性教学。

三、注重旅游地理与旅游专业相关联的学科知识衔接与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有效进行旅游资源的分类教学、区域旅游地理与旅游资源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将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分布及区域旅游资源组合知识、导游技能知识、旅游热点、国内外旅游消费发展趋势、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学、区域经济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学科或问题相结合进行关联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和讨论,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学以致用,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旅游地理的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旅游地理知识能力和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把旅游地理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能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搞活旅游地理教学,更好地体现出旅游地理学知识的实用性特点。

四、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实地参观考察活动

这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许多内容虽然不能逐一实地参观考察,但为了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旅游资源的实地参观考察,对教学是十分有益的。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在考察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问题,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更准确地掌握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参观考察活动,应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做相应的安排,并恰到好处。

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推进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地理教资知识点篇2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力资源;高校;师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04-020引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服务业不仅占据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70%以上的份额,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已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效率,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又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目前业界一般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由生产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消费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两部分组成。其中,生产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要包括会计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法律服务,咨询服务,研发服务,通讯服务、建筑设计服务,技术工程服务,物流服务等;消费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要包括房地产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出版和传媒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环境服务等。而本文主要以高校这一类属于消费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讨论和研究对象。

那么在知识经济空前发展的背景下,云南在西南东盟区域经济的环境下,作为桥头堡战略省,如何加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智力资本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智力资本的建设,就离不开高等学校的教育,而教育的资源主体为教师和学生,那么智力资本的建设中师资的建设和管理就需要科学的体系即人力资源的全面科学管理来进行。

1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那么研究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我们首先要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和特点来入手。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又不同于其传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是知识化经济得以实现的载体,主要依靠智力资源的开发与投入,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来获取经济效益的微观经济组织。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的承载者、所有者,是创新的主体,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依靠知识的载体即知识型员工来实现。在高校中就集中体现为高校中各职称不同锁构成的教师队伍及相关管理人员。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从业人员的特点如下:

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人员应该由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科学家、工程师、经济师、医师、教授等各类专业人员组成,人才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关键。

②与传统企业中企业主拥有生产资料相对应,知识型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拥有企业所需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知识,知识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源泉。

③知识型员工能按照组织的发展需要进行自觉地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知识型企业中,除管理人员具有控制组织运作与创新的权力外,几乎每个员工都有权获取组织内的信息和知识、创造新知识,知识型员工尤为如此。

④个性与自主相结合,创新与挑战并存,流动性、团队合作精神强。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特点如下:

①知识密集并且是主要驱动力。②智力资本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核心资源,智力资本已经成为创造价值的主要来源,智力资本已经成为创造价值的主要来源。③产品和服务高科技化及劳动雇佣资本化,企业利润和企业价值主要来源于企业对知识的获取、加工、创造和运用。因而拥有知识比拥有资本更易获得成功、获得财富。④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网络化、弹性化。

2云南省高校当前师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云南省各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即师资管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使用传统的的“金字塔”式的层级制组织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①对于高校教师地位的提升却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多数高校领导认为师资管理工作内容只是单纯的引进高素质人才,树立先进榜样等;

②教学人员在专业、学历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

③由于无法得到理想的工资福利和晋职机遇,造成部分人员心态失衡,无法有序、高效的开展工作。而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就会通过重新竞聘、学历进修、增强科研等方式流转到教学岗位、科研岗位,造成高校教学管理的人才流失,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稳定;

④师资队伍不断优化,但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⑤师资队伍能力不强,素质滞后;

⑥师资管理水平不高,机制不完备,对教师激励约束机制的缺失,致使在某些高校出现了“庸才沉淀”现象。

另外,当前很多高校还存在着师德建设机制不完善在教学型高校,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以及办学经费的短缺,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对教师进行培养提高等影响高校发展的因素。而云南省又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多元化的地区,受到生活环境、习俗、地理条件、经济因素等的影响,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教育水平也千差万别,而大学阶段,大学教育的学生对象又是全国各地的学生,这就对云南各高校的个职能部门的教学和管理岗位的教师就提出了较复杂的要求,这也就要求云南高校——这一作为智力资本的集散地,要用更加合理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来进行人力资源的优化和管理,从而发挥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优势和领头羊的作用。

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类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3.1对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高校组织结构的改革美国麦耶斯公司做过一份调查显示:激励知识型员工排在前四位的是:个体发展(33.74%),工作自主(30.50%),业务成就(28.69%),提高收入(7.07%)。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知道在对知识型员工激励上不能单纯的依靠金钱的刺激,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员工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组织结构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协调,并且为知识型员工服务的这样一种宗旨。在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组织结构一定要弱化各种规章制度,提升服务在人力资源中地位,更多地强调企业文化的沟通,协调。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各类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并重,相互配合协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那么在高校的师资管理中,我们就要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树立起人本主义管理思想,树立起坚定的本位意识,真正以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根本。

地理教资知识点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育资源库;利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1019703

作者简介:石晓峰(1968-),男,甘肃省正宁县第三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课程资源分析。

1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应用情况分析

1.1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简介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作为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基础教育项目,目的是建立一个开放的、内容丰富的并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库,并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教育资源开发、管理、指导与服务体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的门户网站——“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http://.cn)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开发,专门针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而设计的、免费为教师提供服务的一个基础教育项目。目前,该网站的基本框架和功能已经趋于完善,根据新课程划分的学习领域和学科的资源搜索建立分类。网页分为检索版和目录索引版,设有教育动态、专题项目、资源查找、资源交流、资源展示、在线刊物和合作单位等栏目,用户可按课标、专题、教材、学科、年级、媒体等方式搜索资源。

1.2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应用情况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从2003年建立以来,总量不断增加,容量不断扩大,服务受众也逐渐扩大。截至2012年7月6日注册用户为905568人,搜索次数为31771154次,下载次数为9996626次,共计下载资源总量为392422GB。即使如此,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依然觉得教学资源的匮乏和不适用,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新课程改革力度较大,涌现出许多新教材、新版本,使得教学资源与教材版本不配套;二是信息化设施供不应求,很多学校的信息化环境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还存在教师排队轮流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现象,严重影响师生的教学积极性;三是企业开发的教育资源产品针对性不强,难以获得一线教师的认可;四是一线教师缺乏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些教师只使用现成的课件资源,缺乏对资源再创造的能力;五是一些学校缺乏上网环境,无法下载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内容;六是相比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人数,基础教育资源库的注册教师相当少,资源利用率不高。

2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是由组织或个人从实践经验中获得的可以有效改善人类行为方式的信息。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在整体上对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学习、应用、共享和创新的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理念产生于20世纪末,最初应用在企业管理领域,伴随着知识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其理论也相应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提高组织竞争力,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近年来知识管理理念被教育领域学者所关注,出现了“教育知识管理”、“教师知识创新”等概念,成为教育研究的新方向。美国生产力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义的策略,它能够保证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最需要的人,并帮助人们分享这些知识,以能改进实质行为的方式将信息付诸于实际行动。知识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核心是隐性知识的外化(将个人的实践经验积累的隐性知识通过交流、对比等方式外化为显性知识)以及显性知识的共享与内化(在组织内进行显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使其通过实践得到内化,并实现知识的创新)。知识管理不是知识简单的堆砌、集中,而是在快速提取所需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结构进一步发掘、提炼,使隐性知识外化,实现知识交流共享,并且产生知识的创新。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教师获取资源、保存资源、共享资源、利用资源和创新资源的过程,是知识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拓展,也是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随着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理论研究的开展,相关研究者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对知识进行了分析,将知识分为员工个人的知识和组织知识。员工个人知识是指员工自己个体的知识,包括技能、习惯、经验、价值观、直觉等,属于员工自身的,可以随着员工的流失而流失。组织知识是指内含与组织实体系统的知识,如组织内的组织文化、信息系统、作业流程与团队协作等,这些都是员工无法带走的知识。

(3)知识管理的基本方法。在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中,怎样储存、查找、共享与创新知识是知识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运而生形成了知识管理工作的3种基本方法,即知识库、知识地图和知识社区。

①基于知识库的管理。知识库是一种基于知识编码条件下建立的知识管理方法,它集知识的获取、分类、组织、存储、交流、共享于一体的智能知识处理系统。该系统能自动或通过人工方式获取针对某一组织主题的知识,并按一定的模式进行分类、编码,能够对各种结构和类型的知识进行集中或分布存储,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并能动态地对其中存储的知识进行及时更新与维护。建立知识库能够将知识、经验、资源等以更容易获取的形式呈献给需要的员工。

②基于知识地图的管理。知识地图提供一种人员与专家查询系统,寻找专家就像通过查阅地图一样,通过知识地图,人们可以很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专家,并与之联系,以获取相应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不易进行编码的,特别是一些个人专业技能与实践积累的经验,往往只有通过亲身传教才能将之授予他人,这种知识无法用知识库加以管理,用知识地图进行管理无不视为一种良好的方法。知识地图实质是使用现代技术组织知识资源的总目录,以及知识的综合体来实现的。

③基于知识社区的管理。知识社区是指企业通过促进员工自发或半自发组成的知识分享群体,以分享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为目的的一种知识管理策略。知识社区对应的是个人化策略和隐性知识的转化。

3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利用策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应用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国家教育资源库的主要应用对象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需要获取、使用、整合和共享教育资源,使得教师作为知识工作者,却面临着知识管理问题。国家基础资源库为全国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化的平台,整合了各级各类教学资源,其推广应用实质就是教师通过这一平台对资源的获取、利用、共享和创新过程。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理论可以为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指导。

3.1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国家教育资源库体系及其特点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当前远程教育资源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结构不合理、配套资源短缺、类别与形式不够丰富、适用性低以及部分资源质量较差等。因此,按照知识管理理论,对现有的资源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具有创新性的现代知识流程的管理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基于知识流的国家教育资源库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相对优越性。所谓相对优越性,是指国家教育资源库在资源的适用性、针对性、体系结构等方面相对于现有资源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为提高资源的相对优越性,第一,在资源设计初期就要深入学校进行调研,了解一线师生的需求,做好学习需求分析,使资源开发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针对性;第二,资源并非数量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能突出重难点。若在资源建设初期就做好中小学课程的内容分析,不仅能增强资源的针对性,还能降低建设成本;第三,建立完整的资源管理体系,对各类资源进行详细准确的描述,设计明晰、快捷的检索目录和索引方式,便于教师对资源更有效的利用;第四,构建系统结构清晰的资源管理机制,鼓励一线教师参与资源建设,制作不同版本的教学资源,由上级部门严把质量关,做好监督、评审、筛选工作,并通过不同的渠道自上而下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2)兼容性。所谓兼容性是指现有资源与教师已有的教育价值观念、教学经验和教学需求相一致的程度。为提高资源的兼容性,一方面应从主体角度入手,组织一线教师参与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提高其对资源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应从资源的角度入手,使资源与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教学经验和教学需求相一致,相应地提高资源被采纳的频度,扩大资源被应用的范围。

(3)便捷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不喜欢复杂和繁琐的技术手段,资源在使用和操作上越简单、快捷,其推广的速度就越快,教学效果自然就越好。如果使用操作复杂有难度,又无法及时获得技术支持就会阻碍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因此,为提高资源的推广速度和效果,必须降低技术门槛,应将操作的便利性作为资源应用推广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因素。

(4)便于共享。分享的目的是满足教师对资源的需求。教育资源库的分享可以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共享给教师使用,同时也鼓励教师将自己实践中制作的课件、教学设计方案、试题等资源上传到平台上,与其他教师共享交流,以完善资源库的丰富性,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目的。

(5)利于创新。在资源的分享与教学应用过程中,资源经由教师的脑力震荡,会产生新的想法来实现资源的二次开发——资源创新。所以在资源的实现形式上尽量做到开源化,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做适当的修改、完善、开发,以便更适合实际的教学过程。

3.2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国家教育资源应用推广阶段及其实施策略(1)获取知识。国家教育资源库应用推广的前提是获取知识,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资源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意义的前提下获取知识,才能有效地应用推广资源。为使学校领导和教师顺利渡过获取知识阶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成立宣传小组,深入教学一线,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具体实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向学校领导和教师免费发放国家教育资源库应用宣传光盘和手册;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将教育信息化的创新理念引入学校;召开专门的资源应用宣传会议,并在各级教育单位张贴有号召力的资源宣传标语,从而为资源的有效推广营造良好氛围。总之,上级教育部门要尽可能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和推广,使一线学校领导和教师及时“获知”国家教育资源库,为资源走进学校课堂开辟道路。

(2)保存资源。随着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长足发展,为资源应用推广获取创造了客观环境。但是也出现个别教师大量地保存资源,却在使用的时候找不到相应的资源。人的认知和记忆都有局限性,建议教师将收集到的教学资源按照学科、年级等进行分类,建立相应的文件夹,文件夹命名也应该规范,在资源库中上传资源时也能按照分类进行归类,并提供资源的简介和相应的目录索引,以便于资源的快速有效检索。

(3)共享资源。在资源管理系统中创设一个教师资源应用的共享交流平台,通过周围实际的案例教育身边的人,使教师学有对照、比有标尺,逐渐认可资源,应用资源开展教学。教学资源包括显性资源也包括隐性资源,建议构建一个专家地图和教师地图,教师在应用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可以随时得到解答,也可以在与专家或者其他教师的交流学习中分享潜移默化的隐性知识,如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

(4)使用资源。作为资源应用主体,中小学师生在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后获得教学效益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一系列的实施可行的策略与方案,以辅助学校快速、高效地应用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如,建立科学规范的资源使用与管理制度;制订中小学教学资源应用培训方案;建立校际间的合作机制、资源应用的督导机制与反馈机制等。总之,要通过有效的实施策略与管理机制,为更好地利用资源创造环境、提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有效地利用资源做好铺垫,使资源真正发挥有用之地。

(5)创新资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创新改革,只有创新才能有更好、更持续长久的发展,也可称之为二次创造。人们习惯于做任何事之前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者说是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行动,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创造。对于资源库的建设发展也应当如此,在各级教育部门有效地实施了资源应用推广方案,广大教师已经决定采用资源开展教学时,建立一系列辅助和后续性保障机制,确保资源库的实时更新和持久生存。如:建立鼓励嘉奖机制,把资源的教学应用与教师评优、职称评定等相关联,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支持服务体系,对体系的机构、职能、服务内容等做出明确规定,使其从技术、管理、经费、培训、资源等方面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教研结合机制,鼓励教师开发本土资源、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教学研究方法,挖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构建资源库的主力军。总之,要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资源库持续发展创新的问题。

4结语

国家建立基础教育资源库的最终目的是要应用,而应用的关键是资源。资源就是所谓的知识,依据知识管理理论,教学实践中应做好资源的获取、共享、创新和应用推广工作。另外,在教师获取资源的基础上,还应加强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研究,让一线教师参与到资源建设中来,使资源建设趋于多元化、有效化和开放化,为资源的有效利用、共享与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使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师的需要,真正走进课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库的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是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杨晓宏.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效益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沈雪莱.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05(10).

地理教资知识点篇4

1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

1.1知识的涵义

知识(Knowledge)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具有可共享性、非磨损性、无限增值性、主观性等一系列不同于普通物质的特殊性质。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所谓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常规的传播方式进行传递,能够固化于书本、磁带、光盘等媒体介质中的知识;而所谓隐性知识,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获得的知识,这些知识不易用言语表达,缺少外化的物质载体,传播给别人也很困难。

1.2知识管理的涵义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理论与实践源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知识管理是指以系统的方法发现、选择、组织、摘取信息,并向需要知识的人传递有用的信息。知识管理的基本活动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

2当前网络教育资源的现状

目前网络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已经成为现代远程教学的重要工具。然而,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1网络资源泛滥,良莠不齐

各种所谓的资源不管是否有教育价值都添加到资源库中来,使资源库容量暴增;教师和学生真正在查阅所需资料时,往往搜索出大量的无关信息、劣质资源,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资源,很多人在网上浏览网页资源时容易出现“信息超载”和“迷航”的现象。

2.2资源重复率高,资源陈旧,冗余多

资源管理员没有经常性地对资源做重复性检查,导致教学资源陈旧,缺少创新,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没有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忽视学生资源使用者的身份,致使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等现象发生。

2.3资源库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由于教育软件企业相互之间底层技术不统一、兼容性差,资源分类不规范,造成资源没有充分有效的元数据信息,无法科学合理地描绘资源,导致资源检索困难和呈现简单,不仅不适应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还造成资源建设的重复与浪费;同时导致资源库之间无法做到系统级的资源共享和互操作。

2.4教育资源库中的内容大多是显性知识的呈现,而对隐性知识和人力资源缺少开发

隐性知识是教育资源中的重要部分,现存的教学资源库对隐性知识及其载体——人力资源的获取及开发很少涉及,这对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从以上可以看出,当前网络教育资源过于关注资源的数量,忽略资源的内容和质量,片面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显性知识管理,忽略资源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源和隐性知识的开发和管理。这就迫切需要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重组和提升,从而实现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飞跃。

3知识管理在网络教育资源中的应用

3.1利用知识管理的编码技术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资源,方便资源的查找和利用

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了“信息超载”和“资源迷航”等现象,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思想的指导,教育信息化资源被简单地看作资源库中的静态数据或信息的罗列与堆积,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和最大限度的应用。

知识编码工具和知识关联工具在资源的组合和利用,不仅有效而简明地把知识资源表示出来,告诉人们知识所在的地方,同时能够在知识元之间建立联系,让人们在搜寻到某一资源后还可以依其关联性,进一步找到该资源相关的知识和知识网络,使新手迅速了解该专业领域。

3.2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转移工具,使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流动和合理利用

传播对于知识价值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只有在流动过程中才能体现其教育价值。教育信息化资源存储在资源库中,只是一组静态的数据,而在经过师生反复地使用、参考、修改、讨论和评论之后,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将可能被发掘和利用,而且资源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得到创新。

目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很多知识沟通和转移工具,使知识能够无阻力地流动。群件技术、智能教学系统、电子邮件、知识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即时通讯方式给强化知识和方便沟通提供了条件,也促进了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和知识与载体之间的转移过程。这些工具可以根据各种知识流通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消除时间、空间和社会差异方面的障碍,使知识得到更有效的流动。

3.3知识管理重视人的作用,使人力资源和附着于个体的隐性知识资源得到开发

人是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资源的建设者和拥有者,教育信息化资源不应该仅仅以静态的形式存储,更应该在师生的反复使用、反馈和交流中进一步更新和充实观点内容。资源建设中对人的重视,使个体的经验、体验等隐性知识得以获取和共享。

在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过程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各种知识外化工具和鼓励机制,汇聚教师头脑中的个人知识和大量的集体隐性知识,最终建立起一种良性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只有建立起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和机制,全体师生才会积极参与实体及虚拟的知识社会,教育机构强大的人力资源和隐性资源才能得到开发。

3.4学生创造和定制个性化的网络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拥有并贡献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利用知识管理交流工具以及现有的网络技术,学生不仅可以自己创造知识,同时可以聚集需要的专业资料,定制个性化的资源。同时学习者可以对资源进行评论,并提供使用反馈。另外,学习者在定制专家或学科教师的信息资源时,专家和教师的知识库里也有自己定制和链接的资源,学习者可以进一步挖掘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样联结性的学习下,学习者可以形成自己的学习网络和学习环境,并创新自己的个性化网络学习资源库。

地理教资知识点篇5

【关键词】课程网站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一、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设计步骤

针对浙江树人大学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对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将网络作为学习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建设以小组为单位融合虚实结合的研究性学习情境,探讨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合作型学习模式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深化教学改革效果。进行学习资源设计的具体过程中,遵循以下基本步骤:

(一)教师认真进行学习者分析,并确定教学目标;

(二)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对学习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学习内容中各个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渐进次序,根据知识建模的理论,绘制出学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

(三)以知识网络图为指导,教师组织现有的学习资源,组织提问、习题等内容。然后通过internet的搜索引擎获取相关的资料。所有资料综合在一起构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资源。

(四)以知识网络图反应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现有学习资源进行组织。在具体的网络学习资源组织过程中,可以通过页面的超级链接、网络导航图等描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五)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以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下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完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资料对学习资源进行评价,并调整学习资源。

学生在应用以知识管理理论指导下的网络学习资源过程中,除了使用教师提供的知识资源,还尽可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过程中,使知识被共用和创新。其活动大致遵循以下基本步骤:

1.授权用户登录教学服务平台,在相关的知识点下获取学习资源。

2.学生利用教师创设的网络学习情景开展学习。比如学生可以加入专题讨论组展开讨论,也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浏览其他同学的资源。

3.学生利用教学平台中的特定功能组织自己的学习资源集。例如学生可以在自己的Blog下按照特定的知识体系树下组织相关知识点的超级链接。学生在组织个人学习资源集的过程中使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通过Blog或个人网页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树能够和其他同学共享。学生组织个人知识体系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建构、知识迁移和知识的创新过程。

4.学生可以对资源进行评价。学生的评价结果、链接信息等反馈信息将成为教师改进教学资源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人力资源管理》网络服务平台模块及作用

笔者设计的《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学习课程网站由这么几部分构成:电子教程库、学习论坛和相关知识库等几部分构成(如图1)。这些都是教师设计好的学习资源,是己经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进行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机构,创造新的知识。同时,网络教学服务平台又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交流条件,学生可以随时和老师同学交流自己的知识、经验等,在交流过程中,可以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图1课程网站系统模块

(一)电子课件、案例等知识库

电子课件、案例等知识库是教师已经设计好的系统化、格式化的显性知识,通过显性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显性知识或者转化为头脑中的经验和方法。

(二)学习论坛

论坛是提供给学生和老师交流的平台,通过互相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将经验、方法等和同学分享,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同时,通过对知识的讨论,也可以促进学生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通过教学服务平台提供的文件上载功能,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共享经过自己加工的结构化的学习资源,实现相关信息文件的统一管理,促进显性知识的共享。学生通过上传自己的作品,便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和学习,能够体会成功的快乐,使部分同学在作品展示过程中获得新的激励。

通过论坛,学生不仅可以交流已经组织好的学习资源,而且可以交流学习经验和技巧,还可以和大家共享独有的资源。

(三)习题、实训项目

加涅曾指出:“如果一个习得的性能在尽可能多样的情境中加以练习的话,那么它的可利用性就会增加。”。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和实践性比较强,同时该门课程概念多,灵活性大,所以学生通过做大量的习题,可以巩固、掌握知识点。学生在上机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了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以及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四)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对知识资源的总目录及对知识资源之间的关系描述,是知识资源的向导,明确标明重要知识的方位,指出知识存贮的人、文件和数据库。知识地图定义为“可视化地显示获得的信息及其相互关系,以使不同背景的使用者在各个具体层面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学习”。

知识地图表现型态包括:树型,思考型,网状型,条型,星状型等。不同机构从不同认知角度可以绘制不同的知识地图。本课程中从两个角度绘制了知识地图。本网络课程采用的网状型知识地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遇到问题可以向谁去请教,到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知识说明、解释,或者可以和谁去讨论问题。

三、使用效果评价

本研究在大量访谈、观察及亲身经历的基础上编制了的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策略及其效果的调查问卷(见附录)。问卷以李克特式5点(1―5分别代表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五个等级)量表的形式查,其中,了解基于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策略效果的有6个项目,了解影响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的因素的有5个项目。本问卷经过多次的修改和完善,保证了问卷的信度和结构的效度。本调查问卷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站发放,共收到有效问卷120份。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forwindows进行。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络环境下学习效果分析

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在知识交流与共享的过程中,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加深新旧知识的联系。本研究主要采用网络环境下交流为主,面对面的交流为辅的方式,同时还要定期的与教师进行交流,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站的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如下表(表1)

表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络环境下学习效果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各项的平均值对大于5点量表的中间值3,说明课程网站的作用比较明显,尤其是深化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有助于的知识积累方面得到同学们很高的认可。

(二)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2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合作学习原则上是学生“当家作主”,但是教师却不能“撒手不管”。教师作为学习交往的组织者、指导者及参与者,在小组课题的确定、研究目标、计划、过程等方面应积极给予有效引导,以避免学生浪费时间、走了弯路;特别是在学生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应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防止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而影响了交往的效果:在学生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对学生的适当表扬将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更多的依赖于网络,网络资源的建设,交流工具的使用,知识的管理工具对学习的进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上表(表2)所示,学生普遍认同网络通讯工具的实时性、交流工具的便捷性、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在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四、总结

依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站进行的教学改革,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很方便地使用学习资源、方便地检索信息,方便同学和教师进行沟通,从而提高学生进行资源的学习和自主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创新能力,并且挖掘出学生富有个性化、创造性的隐性知识部分,使其成为共享的知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网络学习课程网站设计,突破了传统资源库组织性和导航性不强、资源良莠不齐、多数以静态资源形式呈现(素材、课件、积件、网络课程补充材料、教案等)的弊端,提出一个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资源设计的动态互动模式,在资源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促进学生进行基于资源的学习和自主实践的能力,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创新能力,并且可以挖掘出学习者富有个性化、创造性的隐性知识部分,使其成为共享的知识。

(二)教师把知识管理的思想用于网络学习资源设计。一方面要强调知识体系,强化对知识体系的管理,把知识作为一种研究对象,研究知识的组织、知识的结构,使之有利于建构;另一方面强调知识的动态流动,强调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学习组织的知识,强调知识在运用、共享过程中被创新、发展。知识管理应用到教育中的最终目的是使知识得到有效的组织,形成高效的知识体系。

(三)学习资源设计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要依据考试成绩和作品来评价,而且更注重学生的知识建构。在本设计中,笔者比较注重检查学生通过论坛建立的个人知识结构,通过学生的作业、学生在论坛中对自己经验的总结、留言簿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质量等是评价学生个人知识建构水平的重要指标。

基金项目:浙江教育规划课题(2013SB102),校应用性课程《人力资管理综合模块》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l聂竹明,张新明.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教育资源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3).

[2]朱京曦.学生主体活动:课程学习资源的价值所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2).

[3]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4]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地理教资知识点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25

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迅速普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已经是普遍的现象。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了教学手段,改进了教学方式,但应明确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防止运用过多过滥的现象,同时应结合学科课程特点,提高其使用的合理性。下面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一、丰富教学资源

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资源仅限于纸质教材和少量的教具,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善了这一局面。如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专业的教学资源网下载相关的论文、图片、动画、纪录片等,将这些相关资源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在通过信息技术选择和使用教学资源时,要注重使用的合理性。首先,对内容的选择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教材仍然是教学资源的核心和中心,辅助教学资源不可过多过杂,虽然可以有一定的扩展,但不能喧宾夺主。其次,教学的过程不单是内容的展示,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启发,引导其积极思考,因此不应过度依赖信息化教学手段。

二、改进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知识呈单向流动的态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受到了影响。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载体支持。首先是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综合运用声、像等元素,将抽象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海水的运动相关知识时,可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以动态、形象的方式表现出三圈环流的特点和风海流分布;在讲解补偿流的有关知识时配合展示洋流分布图;还可以用FLaSH演示大洋环流。其次是知识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跨越年级、学科等界限,在知识点之间建立链接或便捷地转换,为理解复杂知识提供了便利。如在对天气、气候知识进行复习时,其内容涉及初高中教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制作复习课件,以高中知识为基点,制作成知识图表,并在图表中建立知识点的链接,同时设置测试功能,使学生在简单的操作中系统地复习知识。三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从有限的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而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研究式学习的能力。如在学习电子通信时,教师可以列出问题提纲,让学生围绕教材,自主完成探究过程。通过自主性的探究,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使用通信技术的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地理思维

高中地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静态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动态地掌握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并对其发展变化规律进行了解与思考。因此,以自然地理科学的视角,构建地理思维模式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局限,学生学习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有些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只能依靠推测和想象。为此,应利用信息技术对文、图、声、像等资源进行整合,做成教学课件,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地形地貌等内容,使直观、生动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想象力相结合,让学生领会地理知识的魅力,通过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学习构建起纵向的、动态的思维方式。

四、推动自主学习

地理教资知识点篇7

关键词:开放课程;知识本体;认知结构;认知顺序;学习对象;学习资源

一、国内外网络开放课程的发展现状

网络开放课程是指在网络上传播的国内外优秀的大学视频课程,又名公开课。开放课程最早起源于英国,为英国远距离教学服务,该教学方式可追溯至1969年英国成立的开放大学。1990年,英国BBC电视台开播开放大学节目。

1999年,由william&FloraHewlett基金会、andreww.mellon基金会和mit共同发起实施开放式课程项目(openCourseware,简称oCw)。oCw开放课件项目的使命是:(1)将mit所有课程材料通过互联网,供全世界教育工作者、学生和自学者免费使用;(2)为在线学习建立一个高效的、基于标准的典范,促进有兴趣提供在线课程的院校效仿,帮助公开、共享各自学校课程材料,共同推动课程创新。mit的oCw项目可以看作是现代意义上网络开放课程的开始。

2006年,孟加拉裔美国人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生萨尔曼·可汗创立可汗学院(Khanacademy)。可汗的初衷是要帮助住在远处的亲戚的孩子学习,他试着把自己的教学影片放上网络,主要是在Youtube网站。由于受到广泛好评,受到鼓励的可汗于2009年辞去工作,全职从事相关课程的录制,并建立了自己网站。可汗影片的特点是每段课程影片长度约十分钟,不出现主讲人,制作简单,从而降低成本。目前,可汗学院拥有4000多个教学视频,内容包括数学、历史、医疗卫生及医学、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经济学、宇宙学、有机化学、美术史、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在册学生超过1000万人。

2012年,美国的多所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被称为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与此同时,美国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兴起,课程全部针对高等教育。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意为“课程的时代”),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安德鲁·恩格(andrewng)和达芙妮·科勒(DaphneKoller)创办,旨在同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首批合作院校包括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名校。在线大学Udacity是由Sebastianthrun,DavidStavens和mikeSokolsky注资的一个私立教育组织,课程免费,但学生可选择参加一些收费的认证考试。同时,Udacity还通过毕业生找工作赚取介绍费。edX是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于2012年5月联手的一个网络在线教学计划,主要目的是配合校内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广网络在线教育。

在我国,2003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截至2010年,先后完成了4000多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在带动、引导、促进高等学校教学内涵建设,推动广大教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形成不同学校、专业、课程和教师之间的有序竞争,为教师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一个更广泛的展示平台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重申报、轻建设现象;课程设计缺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学设计,课程难于共享;网络资源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知识产权不明晰等。

针对精品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国际上开放课程的发展现状,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提出了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构想,明确指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以普及共享国家精品课程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分为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两种形式。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要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精品资源共享课则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采用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建设原则是转型升级,协同创新,共建共享。对于部级精品开放课程,可以通过“爱课程”网站、中央网络电视台、网易网站等相关网络渠道。目前已经有多门课程上线,涵盖了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二、网络开放课程结构设计

根据课程论等教育教学理论,良好的课程设计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1,2]。课程作为相关知识的组织形式,有其相应的课程属性,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名称,即课程的名字。

(2)课程定位,阐述开设本门课程的意义,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及作用等。例如,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通识课等。

(3)课程目标,一般指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学习该课程应该达到的目标,通常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概念来描述。还可以进一步按照程度细分,例如:基本掌握、初步掌握、熟练掌握等。

(4)课程内容,这是课程的主体,通常按照知识模块(章)、知识单元(节)、小节三个层次来组织。

对于每一个知识模块,通常还需要进一步定义模块的属性,包括:知识点、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设计、评价考核、教学单元(节)等部分。

(5)教学大纲,是按照课程的定位和课程教学目标制订的课程内容教学的指导性文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说明,说明部分阐述开设本门课程的意义及课程定位,教学内容选编的原则和依据,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②教学内容,按照知识模块,分别说明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实习、实验、作业等学时分配,重点难点等。③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课程特点,说明课程教学的一些好的方法和手段。④课程考核,说明课程考核的方式和具体办法。⑤附录,列举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网络学习资源等。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6)教学日历,即教学过程实施的时间计划和教学进度安排。

网络开放课程就是利用数据库技术、web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传统课程数字化,将教学形式网络化,并为学习过程提供技术支持手段[3]。因此,可以对网络课程进行形式化定义如下:

webCourse={title,position,Learningobjective,Contents,Syllabus,Calendar,Learningobjects}

Contents={Kmodulei|i=1,2,…}

Kmodule={KUniti|i=1,2,…}

KUnit={topici,Learningobjectj|i,j=1,2,…}

Learningobjects={ppt,video,flash,webpage,…}

上述网络开放课程定义是目前大多数网络开放课程的结构定义形式,它很好地表达了传统课程的章节目录结构,所不同的是在知识单元KUnit中增加了学习对象,即学习资源的素材,而传统课程通常是纸质的教科书或资料。

如果从一门课程来看,上述网络课程的结构定义是严谨和科学的。但是,如果从一个课程体系来看,上述课程结构设计存在缺陷:

(1)学习资源和知识单元是固定的,当增加新的学习对象时,该对象无法自动出现在相关的知识单元中。

(2)不同人员开发的课程,难以实现课程之间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

(3)知识点缺少认知结构和认知顺序的定义,无法保证知识点阐述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无法支持自主学习。

根据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在任何学科领域,知识点的学习都存在着顺序关系。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可能需要其他知识点做先导知识,同时一个知识点的习得又可能成为学习其他知识点的基础。

随着网络开放课程建设数量的逐步增多,上述课程结构的不足将愈发明显,不仅会造成学习资源建设的大量重复,且已有学习资源也不能很好地充分利用。此外,由于缺少知识点认知顺序的定义,学习者难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不能充分发挥网络开放课程的技术优势。

三、学科知识本体库设计

网络开放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不用走进大学校园,就能聆听著名学府教授们精彩的讲课。这也进一步推动了高校网络开放课程的建设,由过去以人文社科为主的通识类课程建设向各种专业课程的建设延伸和扩展。专业课程的特点是课程内容有着强烈的学科知识,课程之间在内容上既紧密衔接,又有重复和交叉,若干门课程构成一个特定的专业培养方案。

为了打通一个学科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保证各课程内容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避免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甚至不一致,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支持,可以建立学科知识本体库,作为网络开放课程开发、学习资源建设的基础,并通过知识本体在课程和学习对象(学习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从而解决单门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知识本体

知识本体(Knowledgeontology)是对知识点(topic)所承载的学科知识以及知识之间关系的形式化表达,每个知识点用一个知识本体来描述[4]。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两个方面:(1)知识点之间的包含或引用关系。例如:一个抽象概念可能包含或应用了多个相关的名词或术语,反过来,一些简单的名词、术语和概念经常被相对复杂的知识所引用。知识点之间的包含和引用关系与知识点定义的粒度有关,同时,也影响知识点认知结构的定义。(2)知识点的认知顺序关系。根据认知发展学习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存在着顺序关系,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可能需要其他知识点做为先导知识,同时一个知识点的习得又可能成为其他知识点学习的基础。我们把知识点之间的认知顺序关系分为前导、后继和相关三种类型,每一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前导知识点集合、后继知识点集合和相关知识点集合。

例如:在计算机学科中,查找和排序是两个重要的知识点,排序又分为选择排序算法、插入排序算法、交换排序算法、归并排序算法和基数排序算法,他们都属于排序算法,可以定义为不同的知识点。在这些知识点之间,就存在着特定的认知顺序问题,其中,查找和排序是相关知识点,排序的后继知识点是五类不同的排序算法。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知识点通过知识本体进行形式化定义,从而表达一个学科中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认知关系。知识本体可定为一个八元组,定义如下:

ontology={title,alias,group,ktype,cites,leads,succs,relas}

各元素含义如下:(1)元素,知识本体名称,即知识点名称。(2)元素,表示该知识点别名的集合。(3)元素,表示本体所对应知识点所属的知识分组。在一个学科中,建立知识分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知识本体库管理的方便,与知识点的学习认知没有直接联系。(4)元素,标示知识点所属的知识分类,按照教学理论中有关知识分类的研究,将知识分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然后再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对知识分类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不同的知识分类对应不同的认知结构。(5)元素,该知识点包含的知识点,或者说引用的知识点集合,属于该知识点的下位知识点。属性表达了知识点之间的包含和引用关系,可以方便知识的编码,反映了知识的层次结构。(6)元素,为该知识点的前导知识点(Leadingtopics)集合。(7)元素,为该知识点的后继知识点(Succeedingtopics)集合。(8)元素,为该知识点的相关知识点(Relatedtopics)集合。

在上述知识本体元数据模型中,元素表达了知识点之间的引用关系,该关系建立了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同时也反应了知识点定义的粒度。例如,在计算机学科中,对于知识点“计算机网络”、“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可以定义为4个知识点,也可以将“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再细分,再定义“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这样知识点定义的粒度更细,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也相对复杂了。

知识本体定义中的元素、元素和元素共同表达知识点之间的认知顺序关系和知识相关性,可以实现知识点之间的导航,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技术优势,更好地支持自主学习。

2.知识类型与认知结构

无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学习的结果就是导致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变化[1,5,6]。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可以对知识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知识有不同的认知规律和特点[7]。对知识分类的研究使我们在有关人类学习的研究和知识认知规律的研究方面能够进一步深入,也促使我们的教学设计进一步细化。

对于每一个学科,应该根据学科知识进行知识分类研究,将那些知识认知属性和方法相同的知识进行聚类,建立知识类,最终建立本学科的知识分类体系。然后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研究其独特的认知属性,建立其相应的认知结构。例如:计算机学科中的有大量的知识涉及算法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定义一种知识类,即“算法”类知识。对于算法类的知识,不管是哪种具体的算法,学习每个算法都应该包括算法本身、算法的正确性、算法时间复杂度等,这些是学习每一个算法都应该掌握的知识,它们构成了“算法类”知识点的认知结构。

在学科知识分类体系中,每一个知识分类包含相同的认知属性,这些认知属性构成相应知识分类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确定了学习某个知识点应该掌握的知识的各个方面。对于每一个知识点,在认知结构框架下,对知识点进行编辑,可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知识点的认知结构还便于知识的编码、联想和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

在有关知识分类的研究中,一般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具体到某一个具体的学科,需要进一步细分,以建立恰当的认知结构。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我们可以将学科知识进行如下分类:

(1)陈述性知识,又可以分为:事实,名词,术语,概念,定理,设备等。

(2)程序性知识,又可以分为:操作技能,算法设计,程序设计等。

对于每一种知识分类,设计特定的认知结构,从而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3.知识分组

在一个学科中,知识点数量很多,知识点的查找和管理工作将非常麻烦。为了更好地管理知识点,我们将知识点划分为不同的组。知识分组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选择一种习惯的、易于理解的和管理方便的分组原则。例如:按照知识的应用领域进行分组,将那些属于同一应用领域的知识分成一组,每一个知识分组往往对应于某个学科中的一些专业课程,如果一个组包含的知识点还较多,可以进一步细分。最终建立本学科的知识分组体系,每个知识点可以隶属于一个或多个知识分组。

根据上述知识本体的定义,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学科的知识本体库。建设学科知识本体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类似一个学科的百科全书。既要保证知识点定义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还要兼顾知识点的粒度,不同的粒度,不仅影响知识点的数量,还关系到知识点认知结构的设计和具体内容。此外,不同的课程,对同一知识点阐述的角度也不完全相同,如何协调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学习对象元数据描述

网络开放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每一个知识单元中都包含了若干的学习资源,如教师授课视频、教学课件、动画演示、例题、习题、单元测试等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些学习资源称为学习对象。具体地讲,学习对象是任何具有可重用特性并用来支持学习的数字化资源。

在网络开放课程的开发中,虽然强调资源的共享,但是在学习资源的应用上,通常只是简单地将一个个的学习对象附加到不同的教学单元中,对学习对象没有进行结构化的描述,这导致了无法按照学习资源承载的知识对学习资源进行查询和引用,加大了课程维护的难度。

在领域知识本体库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基于知识点的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通过知识点来表达学习对象的学习性特征。从而使知识和承载相应知识的学习资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学习资源的语义描述、应用和评估提供支持。基于知识点的学习对象(Learningobject)元数据模型定义如下:

Lobj={title,originaltitle,mediatype,topics,FileiD}

各元数据及功能说明如下:

(1)属性,学习对象名,学习对象可以重名。

(2)属性,学习对象原始(original)文件名,即该学习对象注册时的文件名,是一个有意义的能够表明文件内容的文本串。

(3)属性,该属性标示学习对象的媒体文件类型,取值集合为:文本(htm、xml、pdf、ppt等)、图形图像(jpg、gif)、动画(swf、gif)、视频(mpeg、mov、wmv、rm等)、音频(wav)等类型。这些媒体文件可以在浏览器中,或通过特定的插件进行展示,以支持网络学习。

(4)属性,学习对象所承载的知识点集合,topics集合列出了该学习对象能够讲解的知识点。其中,列表中的第一个知识点为主知识点,即该学习对象要讲解的主要知识点,其他知识点可能在该学习对象中涉及,但不是该学习对象主要的讲解内容。知识点来自于领域知识本体库(KnowledgeontologyBase,KoB),是学习对象学习性特征表达的主要数据。

(5)属性,学习对象的物理文件标志,该属性在学习对象注册时根据知识点集合中主知识点所属知识分组自动编码完成。

基于知识点的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语义层描述。学习对象的语义,即所承载的知识,通过属性所表达,集合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属于领域知识本体库KoB。

(2)通过学习对象中的知识点集合,可以按照知识点对所有的学习资源(学习对象)进行分类统计和管理,统计学习对象的利用情况、用户评价以及分析学习对象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对学习资源进行优化。

(3)通过知识点,在课程知识单元(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学习资源)之间建立了一种多对多的映射关系,实现了学习资源使用的自动化,保证了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更新、维护的相对独立性,提高了课程的可维护性。

五、基于知识本体的网络开放课程模型

通过建立学科知识本体库,我们可以修改传统的网络开放课程的结构,在知识单元和学习对象之间建立动态的映射关系。同时,学习资源将打破隶属于一门课程的约束,实现多门课程之间学习资源的共享和重用。为此,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基于知识本体的网络开放课程,课程模型如下图所示。

基于知识本体的网络开放课程模型图

在上图所示的网络开放课程模型中,每一个知识单元都定义了要讲解的知识点。知识点和学习对象之间隐含着一种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知识点可能在多个学习对象中讲到,一个学习对象又可能讲到了多个知识点。这样,通过学科知识本体库,知识单元和学习资源(学习对象)之间即可建立一种动态的映射关系,而不是课程和学习资源之间直接建立静态连接,这样就保证了课程内容更新和学习资源开发的相对独立性,也打通了课程之间学习资源的共享和重用。

网络开放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随着课程的不断增多,课程之间的联系,资源的重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建立学科知识本体库,可以顺利打通课程之间的孤岛,同时还能够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学科知识本体库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学科各个方面的专家和教师的广泛参与。同时,这些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还应该是开放的,需要在应用的实践和发展中不断完善,从而成为网络开放课程建设的基石,成为该学科的电子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美]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第三版)[m].韦小满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美]罗伯特·D.坦尼森,[德]弗兰兹·肖特等.教学设计的国际观,Vol理论研究模型[m].任友群,费新宁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HaoXingwei.aframeworkfordevelopingweb-basedcoursesandlearningtool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inuingengineeringeducationandLife-LongLearning,2012,Vol22(1/2):36-48.

[4]郝兴伟.基于知识本体的e-learning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2007.

[5]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地理教资知识点篇8

关键词:中职;现代教育技术;护理教学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价值

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缓解中职护理教育中实践资源空缺的问题,因为当前中职护理教育实践资源有限,多数情况下理论学习占比更大,临床实践的机会比较少,但是依靠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入,可以实现临床护理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护理专业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护理实践案例资源,由此确保护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之间的差距朝着更小的方向发展[1]。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护理学习氛围,激发中职护理专业学习积极性,引导实际的护理知识学习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和进步。相比较其他专业而言,护理专业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其需要夯实的护理理论基础,需要具备熟练的技术储备,否则就难以做好护理工作。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创新性护理教学格局的创设,融入更多灵活化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职护理教学策略

(一)立足学生学习诉求,实现护理信息化格局的创设

引导中职护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需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是现阶段中职护理教育的基本诉求。对于中职护理教育工作者而言,在此过程中同样需要以学生学习诉求为基础,找到学生护理知识学习中的不足,以此为基础实现对应护理信息化格局的创设,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在准确了解学生知识盲区的前提下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以新生儿沐浴抚摸教学为例,看似简单的护理知识,在学习完毕之后似乎很多学生都反馈自己全面掌握了这一内容,但是一旦到了对应的模拟实验中,教师总会发现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实际抚摸的技巧,此时又缺乏足够的实习环境,因此教师可以使用simbaby高仿真婴儿模具,通过使用模具来进行对应手法和技巧的演示,接着要求学生自己上手进行整个流程的操作,其中主要包括液体温度的控制、婴儿沐浴时间的控制、沐浴方式的选择、沐浴禁忌、沐浴需要遵循的程序、沐浴抚摸的基本方式、沐浴抚摸的动作、沐浴抚摸的力度等知识点,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际的模具操作反馈出来,学生依照实际反馈的结果可以找到自己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继而在不断地仿真练习中,找到实际技术控制的节点,由此实现自身实践操作素质的不断提升。在这样的信息化的护理格局中,学生有更好的实践操作机会,而这些也将驱动实际护理教育教学朝着更加深刻的方向发展。

(二)巧妙融合多元信息资源,增添实际护理教学趣味性

兴趣是第一老师,这就要求在中职护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护理知识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此方面笔者认为实现多元信息资源的融合,确保实际的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趣味性是至关重要的环节[2]。教师需要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从信息资源丰富性入手,从中职护理教育目标入手,实现实际多媒体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使得护理课堂展现出趣味性的特点,继而激发行为主体更好地参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如在“婴儿护理”相关知识点教学的环节,为了增强学生对于护理课程的兴趣,教师收集和整理很多网络上散布的婴儿护理工作的误区,要求学生以判断对错的方式来进行抢答,并且说出对应错误的原因,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这样教师收集到的多元化信息可以是视频、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这些都成为实际判断对错的重要素材,并且成为考核学生护理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材料。如果是视频资料的话,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新生儿爸爸或妈妈的行为,看看其护理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如果是实际文字情境,就需要学生从文字描述的角度,去思考是否存在护理误区,并且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或危害,由此增强对于相关护理知识的认知;如果是图片的方式,可以实现正确护理收手法和错误护理手法之间的对比,由此加深学生对于相关护理知识的认知,确保其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实际的护理课堂。小组竞赛模式,可以通过计分的方式来进行,小组答对一题计为一分,由此累积下去,看看哪个小组可以获胜。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际婴儿护理知识的误区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得全体学生对于婴儿护理知识有着更加全面的认知。

(三)发挥立体呈现的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护理知识

中职护理牵涉很多抽象性的护理知识,此时如果学生没有灵活的护理逻辑思维,就可能影响其对于实际护理知识的理解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教师切实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立体呈现中的效能,由此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对应的护理知识,而这些将会驱动实际中职护理工作朝着更加高效化的方向发展[3]。以中职护理“压疮的护理技巧”知识点学习为例,实际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压疮的护理知识,懂得严格依照对应的护理技巧来进行操作,由此实现护理技能的不断提升。很明显,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如果单纯依靠“灌输式”的方式来进行,就可能影响学生对实际知识的有效掌握。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可以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立体呈现的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对应的护理知识。详细来讲述实际的护理教学是这样开展的。其一,运用多媒体来呈现压疮的预防和护理知识,使得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有着初步的认知,选择的素材也尽可能以动态的视频或图片来呈现,确保学生对于实际知识点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其二,以视频演练的方式,慢慢地展示压疮的护理操作流程,并且每一步都进行精细化的讲解,教师还会适当地进行技术动作的演练,由此使得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对应的动作要领,确保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进入更深的层次;其三,将课程中关于压疮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结,设计出对应的微课资源,并且将其上传到对应的共享学习平台上去,这样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对应的微课资源,甚至可以针对实际微课资源提出对应的问题,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由此创设出更加良好的交互环境,这也是引导实际中职护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节点。

地理教资知识点篇9

关键词:导游基础知识;数字化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35-02

《导游基础知识》是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导游从业资格考试必考科目之一。该门课程涉及历史、文化、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建筑、园林等各个方面知识,内容多,规律性不强。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大多相关知识积累较少,学习效果不佳。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按信息的呈现方式划分,数字化教学资源可分为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多样性、共享性、扩展性、工具性等特点。为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尝试开发《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并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开发原则

数字化资源属于教育资源的一部分,除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外,也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实用性原则。资源开发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要把握好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全面贴近教学实际。除面向课堂满足教学的需求外,还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科学性原则。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是要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及时将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资源。所提供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要内容正确,表述准确,材料事实可靠。

开放性原则。在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下,数字化资源应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多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登录学习。数字化资源平台应支持教师上传更新补充,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电子作品上传其中,并构建多元的反馈评价体系。

二、资源内容

《导游基础知识》数字化资源建设符合课程标准,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特点,除满足课堂教学要求外,也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需要。具体来说,导游基础知识数字化资源开发内容包括文本、表格、地图、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教案、学案、ppt课件、案例、题库,以及模拟导游虚拟仿真平台和综合教学评价平台。

(一)文本、表格资源

数字化资源开发需要对教材重难点知识,以及具有差异性和相似性知识等进行文本归类、整理。一些知识点需要借助表格来归纳,通过数字化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来,具体形象,直观简单,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在“中国民族民俗”中,需要将少数民族民俗按民族、语系、分布区、居住方式、习俗等有关类别归纳在一张表上;又如在先秦诸子百家知识点,也要将各学派、时代、代表人物、代表著作等列出表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本、表格开展教学,辅助学生结构性理解并记忆。

(二)地图、图片资源

《导游基础知识》是对初中地理、历史等课程的延续与拓展,教师仍可借鉴这类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具,如地图、图片等。我们在开发数字化资源时,也关注了地图、图片的搜集和整理,使之更系统化、丰富化。比如在“中国历史”这一章,我们搜集整理了各个历史朝代地图,有利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朝代的变化更替及版图变化,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地图、图片等数字化资源辅助教学,有效利用学生形象思维促进理解、增强记忆。

(三)教学素材包

一个完整系统的数字化资源少不了教案、学案、ppt课件、案例、题库等教学素材包。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授课内容,开发要求每个知识点一个教案;学案帮助学生课前了解即将要学的知识的内容,重难点,是学生课前学习的帮手,学案也要求一个知识点一个学案,并和教案相对应。ppt课件是教师多媒体授课要用到的重要的教学资源,ppt制作要求统一模板,简洁美观,素材丰富,把握教学内容。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习题用于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要求题型多样,题量合适。

三、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实施

(一)影视教学

影视教学的优点是,形象与声音结合,直观生动,把单一事物或片段转化为连续的变化过程,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一般运用于景物介绍。在影视教学开始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影视资料,影视结束后要让学生回答布置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总结。例如,在讲解水体景观的钱塘江大潮时,可以借助视频、动画等影视来形象生动直观地表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交叉潮、一线潮和回头潮;在讲解中国古典园林拙政园时,通过视频等影视资料形象直观展示拙政园美在不言之中,布局之巧妙,以水景取胜,平淡简远,朴素大方,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手法。

(二)模拟导游虚拟仿真教学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整合创作相应知识点的导游词,教师进行修改完善,然后要求学生观看数字化资源中有关导游景点讲解的视频学习揣摩,并在学校录播教室录制导游词讲解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自己和他人的讲解视频,发现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点,扬长补短。通过实际演练、比照改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导游词创作和讲解能力也相应提高。

地理教资知识点篇10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价值

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缓解中职护理教育中实践资源空缺的问题,因为当前中职护理教育实践资源有限,多数情况下理论学习占比更大,临床实践的机会比较少,但是依靠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入,可以实现临床护理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护理专业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护理实践案例资源,由此确保护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之间的差距朝着更小的方向发展[1]。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护理学习氛围,激发中职护理专业学习积极性,引导实际的护理知识学习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和进步。相比较其他专业而言,护理专业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其需要夯实的护理理论基础,需要具备熟练的技术储备,否则就难以做好护理工作。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创新性护理教学格局的创设,融入更多灵活化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职护理教学策略

(一)立足学生学习诉求,实现护理信息化格局的创设

引导中职护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需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是现阶段中职护理教育的基本诉求。对于中职护理教育工作者而言,在此过程中同样需要以学生学习诉求为基础,找到学生护理知识学习中的不足,以此为基础实现对应护理信息化格局的创设,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在准确了解学生知识盲区的前提下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以新生儿沐浴抚摸教学为例,看似简单的护理知识,在学习完毕之后似乎很多学生都反馈自己全面掌握了这一内容,但是一旦到了对应的模拟实验中,教师总会发现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实际抚摸的技巧,此时又缺乏足够的实习环境,因此教师可以使用simbaby高仿真婴儿模具,通过使用模具来进行对应手法和技巧的演示,接着要求学生自己上手进行整个流程的操作,其中主要包括液体温度的控制、婴儿沐浴时间的控制、沐浴方式的选择、沐浴禁忌、沐浴需要遵循的程序、沐浴抚摸的基本方式、沐浴抚摸的动作、沐浴抚摸的力度等知识点,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际的模具操作反馈出来,学生依照实际反馈的结果可以找到自己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继而在不断地仿真练习中,找到实际技术控制的节点,由此实现自身实践操作素质的不断提升。在这样的信息化的护理格局中,学生有更好的实践操作机会,而这些也将驱动实际护理教育教学朝着更加深刻的方向发展。

(二)巧妙融合多元信息资源,增添实际护理教学趣味性

兴趣是第一老师,这就要求在中职护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护理知识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此方面笔者认为实现多元信息资源的融合,确保实际的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趣味性是至关重要的环节[2]。教师需要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从信息资源丰富性入手,从中职护理教育目标入手,实现实际多媒体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使得护理课堂展现出趣味性的特点,继而激发行为主体更好地参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如在“婴儿护理”相关知识点教学的环节,为了增强学生对于护理课程的兴趣,教师收集和整理很多网络上散布的婴儿护理工作的误区,要求学生以判断对错的方式来进行抢答,并且说出对应错误的原因,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这样教师收集到的多元化信息可以是视频、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这些都成为实际判断对错的重要素材,并且成为考核学生护理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材料。如果是视频资料的话,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新生儿爸爸或妈妈的行为,看看其护理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如果是实际文字情境,就需要学生从文字描述的角度,去思考是否存在护理误区,并且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或危害,由此增强对于相关护理知识的认知;如果是图片的方式,可以实现正确护理收手法和错误护理手法之间的对比,由此加深学生对于相关护理知识的认知,确保其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实际的护理课堂。小组竞赛模式,可以通过计分的方式来进行,小组答对一题计为一分,由此累积下去,看看哪个小组可以获胜。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际婴儿护理知识的误区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得全体学生对于婴儿护理知识有着更加全面的认知。

(三)发挥立体呈现的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护理知识

中职护理牵涉很多抽象性的护理知识,此时如果学生没有灵活的护理逻辑思维,就可能影响其对于实际护理知识的理解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教师切实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立体呈现中的效能,由此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对应的护理知识,而这些将会驱动实际中职护理工作朝着更加高效化的方向发展[3]。以中职护理“压疮的护理技巧”知识点学习为例,实际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压疮的护理知识,懂得严格依照对应的护理技巧来进行操作,由此实现护理技能的不断提升。很明显,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如果单纯依靠“灌输式”的方式来进行,就可能影响学生对实际知识的有效掌握。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可以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立体呈现的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对应的护理知识。详细来讲述实际的护理教学是这样开展的。其一,运用多媒体来呈现压疮的预防和护理知识,使得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有着初步的认知,选择的素材也尽可能以动态的视频或图片来呈现,确保学生对于实际知识点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其二,以视频演练的方式,慢慢地展示压疮的护理操作流程,并且每一步都进行精细化的讲解,教师还会适当地进行技术动作的演练,由此使得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对应的动作要领,确保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进入更深的层次;其三,将课程中关于压疮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结,设计出对应的微课资源,并且将其上传到对应的共享学习平台上去,这样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对应的微课资源,甚至可以针对实际微课资源提出对应的问题,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由此创设出更加良好的交互环境,这也是引导实际中职护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