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7:33

工商管理的目的篇1

   一是进一步深化对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认识。重庆将微型企业专门作为一类市场主体加以扶持,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抓微型企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微型企业虽然每户规模不大,但是数量众多。如果重庆的每户微型企业一年有50万元的销售,6万户微型企业就会增加300亿元销售值,产生6亿元的税收,经济总量将大幅增长。第二,抓微型企业能够带动就业。按照市委作出的本届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每户解决就业5人计算,可解决就业30万人以上,切实做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抓微型企业能够促进社会和谐。黄奇帆市长讲,与其办丧事不如办喜事,与其给他们失业救助救济金,倒不如送资本金给他们办企业。微型企业无论是为大企业提供配套和技术服务,还是为群众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都能够最大限度的完善服务,促进和谐。第四,抓微型企业能够激发民间活力和全民的创业热情。重庆出台微型企业扶持政策,有助于改善竞争环境,也必将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掀起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致富运动”。

   二是深入学习宣传和把握好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微型企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创新性工作。目前,发展微型企业的配套文件《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扶持管理办法》(试行)已下发,明确了微型企业登记管理的具体操作办法和监督管理办法,加上相关部门制定的一些具体操作办法,已形成了发展微型企业的制度框架。各区县局一定要精心组织对《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宣传解释。一要自己先学一步,准确把握政策界限;二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让群众普遍知晓;三要向群众解释清楚政策规定和申办程序。

   三是切实加强对微型企业的登记和监管。市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资金用于微型企业发展扶持,要确保将资金管好、用好,就要切实加强监督管理。首先,在外部监督管理上,要增加透明度。我们制定了严格的扶持资金审查发放程序,组建评审小组,“九类人群”的身份审查和扶持资金的审核发放,都要面向社会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其次,在内部监督管理上,做到尽职监管,形成合力。工商部门将依托职能和体制优势,通过登记、年检、巡查等手段加强微型企业监管,并且加强与财政、税务、人力社保和银行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依法对投资人资金用途、开业状况、关闭注销、雇工情况等实行全过程监管,严厉查处套取、抽逃、转移资金和资产的行为。同时,还将搭建微型企业信用监管的平台,整合相关部门的信用信息,将申请人恶意骗取政策扶持的行为记入企业征信系统或个人征信系统,在银行信贷、行政许可、政策扶持等工作中依法对违规当事人采取禁止或限制措施。总之,发展微型企业,是对我们创新能力的考验,这项工作做好了,我们服务发展的工作在全市乃至全国就有了亮点。各区县局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牵头做好先行先试工作,最大限度地用好各项财政、税收及培训政策,完善登记管理制度,确保微型企业“存活率”,坚持扶上马、送一程,使其发展壮大,全力把发展微型企业做成工商部门服务发展的“品牌工程”、“示范工程”。深入推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计划,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市局出台的13条关于服务“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的举措全面整合了工商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职能,含金量高,要切实把这些举措落实到位,发挥示范引路、典型带动的作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要加大对农民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发展各类农村市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要以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纳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纪人的培训力度。三是要探索推动集体林权依法有序流转和林业多种经营的有效途径,制定和推广林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促进林下经济发展。

   四是要完善“一社一标”、“一所一品”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两翼”地区“一县一地标”工作,以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带动特色农业发展。

   五是要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完善农资市场监管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

   六是要深入开展农村市场专项整治,切实加强“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市场监管,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农村消费环境。积极参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环境形象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规范整治,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继续抓好各项牵头和配合工作。重点加强对主城区、内环以及射线高速公路户外广告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广告“三性”审查创新制度,提升户外广告品质,展示重庆城市文化。尤其要把店招店牌整治作为重中之重,在完成主城区示范路段和重点区域店招店牌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范整治范围,力争在年底实现主城区店招店牌形象明显改观。积极参与制定主城区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和城区招牌标识管理规定,巩固整治成果,建立长效机制。继续严厉查处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四类广告违法行为。市级媒体广告总违法率要控制在2%以内,要加大对电视购物广告和网上非法广告治理,特别要加大对网上非法“性药品”和房地产广告的监管力度,净化广告市场秩序。

   积极做好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市局党组已专题研究了非公经济党建工作,并草拟了实施意见,待市委组织部审定下发后执行。各区县局要认真抓好落实,完成好这项政治任务。要充分发挥工商部门职能作用,从严格落实非公经济组织“双报”制度,建立非公企业党建情况核查制度,推动在重点企业、重点市场率先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各级个私协会作用,加强对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政策引导,加大对基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支持力度等六个方面,立足职能全面促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同时,通过建立相应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机制、考核督查等保障机制,指导各类非公经济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确保非公经济组织“与党一心、守法经营、科学发展”。大力提升消费维权水平,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维权是工商部门执法为民的重要职能,也是工商部门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平台,工商部门的这项民心工程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强化消费纠纷和解制度的执行,畅通消费者与经营者自行和解渠道,探索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新机制,增强投诉处理结果的执行效力,建立健全保护消费者权益、化解消费纠纷的长效机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12315行政执法体系“四个平台”建设,完善消费维权体系,切实把12315办成老百姓想得起、信得过的坚强后盾。三是要切实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进一步强化对重点商品的专项执法检查,加大对重点服务领域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损害消费者权益案件,努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四是要积极引导消费者科学、健康、文明消费,倡导低碳生活,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强化执法办案,着力查办一批全国有影响的大案要案经济检查、执法办案是工商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工商部门的主业,同时也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经济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的权威体现。要从六个方面着力深入推进执法办案,切实查办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一是要敢于向公用企业、强势企业、行业潜规则“叫板”,查处一批在全市、全国有影响的大要案,切实打出重庆工商的权威。二是要深入开展好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垄断行业中的垄断经营和违法违纪行为要集中查处,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要大力惩治商业腐败,重点加大对医药购销、出版发行、建筑工程、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商业贿赂的查处力度。四是要严厉打击“傍名牌”行为和侵犯商业秘密行政保护力度,维护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权益,优化重庆投资环境。

工商管理的目的篇2

一、科学合理地设定工作目标是实施绩效目标管理的正确导向

制定工作目标应坚持实事求是,各个部门(单位)和全体干部职工的潜能得到有利的调动和施展,个人与组织,局部与整体的目标就能有效推进和实现,各方面的价值也会更好地体现,并为下期任务的完成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为此,各级工商机关在设定年度工作目标时,首先对上一年度所涉及的考核事项水平、不足,及其成因进行综合分析:一方面对良性工作事项评估发展幅度,本着发展速度适当加快的原则,确定本年度应达到的水平:另一方面评估主观因素改善可能带来的利好,预测客观因素解决可能出现的转机,从而确定其当年工作目标。在目标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考核办法和重大工作部署,就自身的目标进行适时调整,使其既符合本机关实际,又符合上级要求,并能够被各部门(单位)和干部职工接受,保证了所设定目标的正确导向。对各部门(单位)承担的重点工作目标,能量化的全部量化,无法量化的采取定性考核的办法,提炼准确的质量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性,突出客观性。

二、实施“强基固本”工程,提高队伍执行能力,是实现绩效目标的关键

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决定性因素是全体干部职工的素质。平度市工商局从加强文化建设入手,大力开展全员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行为规范制度,并通过实施创新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创新执行力度,为实现绩效目标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

1、加强工商文化建设,凝人心聚人力。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平度工商文化建设的意见》,通过以学习培育人,以机制激励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优美环境陶冶人,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了“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核心价值观、“敬业奉献、争创一流”的工商精神、“让党委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标准、“强化素质树形象,强化执法树权威,强化服务树地位”的总体要求:培育了“严于律己,雷厉风行”的纪律作风:把握了“依法行政,文明行政,积极行政,制度治本,成本管理”这条主线:明确了“五市站排头,系统争一流”的工作目标和“认知自我找差距,突破自我争一流,超越自我站排头”的目标实现步骤:理清了的工作思路,熟知了“抓住重点,找准切入点。突出亮点”的工作方法,以“观念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成果创新”为工作动力。增强了队伍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激发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强化教育培训,夯实创新发展基础。围绕观念创新、思维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和成果创新,认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学习讨论活动,用科学创新的观念武装头脑,使干部职工思维方式逐步实现了从点性思维、线性思维、面性思维到立体空间乃至发散性思维的转变,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深入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并采取问卷调查、考试考核、召开座谈会、学习效果追踪回访等措施,对教育培训质量进行定向评估。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综合素质。近年来,共组织业务培训班57期,参训率、合格率均达100%,优秀率62%。每月组织中层干部开展一次演讲活动,现场评分,充分调动了干部学习的积极性。

3、开展四型工商创建活动,激发创新热情。为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和干事创业的进取心,开展了“四型工商”(责任工商、激情工商、执行工商、绩效工商)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宗旨教育、对比教育、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执行力建设,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和推进措施,明确责任领导、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创建活动扎实展开。在系统内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强大的凝聚力,干部职工责任意识、执行意识、绩效意识明显增强,始终保持了良好精神状态,对肩负事业充满热情,真正达到了“工作并快乐着”。

4、加大创新执行力度,建立工作创新长效机制。为努力实现在各个环节谋新思路、出新举措、呈新亮点,开展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工作水平”活动,要求机关各部门每年年初至少申报一项创新性工作,经局党委研究确定后组织实施,并定期调度督查,跟踪修订完善,使创新工作持续循环推进。近年来,先后推出了聘请社会义务“专家团”进行重大投诉公开调解、实施与公安检察等部门联合办案等30多项创新举措,取得了良好成效。如今。通过注册登记管理联络制、执业资格管理信用制、经纪行为合同制、经纪组织组团发展制、监管责任奖惩制、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的“五制-查处”模式,使农村经纪人培育发展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建立权责体系,健全绩效目标管理运行机制,是抓好落实的根本路径

绩效目标确立后,抓好绩效目标落实是目标绩效管理的根本要求。对此,各级、各部门(单位)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权力和责任,并由相应的管理组织来履行,必须有一整套科学的、符合实际需要的运行机制。

1、建立四级目标责任体系。市局成立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委员会,统一领导、组织绩效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工商所(机关各部门)、综合执法队(经检中队、注册厅)、网格执法组主要负责人为本级重点工作目标第一责任人,对上一级下达的目标负总责,组织本级相关目标的组织实施和落实,并负责对下一级目标绩效的管理与定期评估和奖惩制度的兑现,从而形成了级级有责任、层层有人抓的责任体系,奠定了绩效目标管理的组织保证。

2、建立工作调度机制。每周局领导就分管工作向局长办公会进行一次汇报,局办公室每月对各单位(部门)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度,局领导每季度组织系统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对各单位(部门)的工作情况实地检查并集中讲评。在召开季讲评会议时,由局领导组织机关部门负责人对各工商所、局考核办对机关各部门重点工作目标开展情况进行现场实地检查,并逐一进行点评,指出工作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实行限期整改制度,在下季度整改率达不到80%的,严格追究工商所(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责任,对指导不力的机关部门追究连带责任,工商所建立了工作月讲评、周调度、日汇总工作制度。机关部门建立工作月总结、周调度制度,综合执法队(经检中队、注册厅)、

网格执法组建立了周讲评、日汇总制度,使各单位(部门)重点工作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扎实推进。

3、建立督促指导机制。(1)实行局领导重点联系帮包工商所制度,由局领导采取现场督办、电话督办、会议督办等多种形式定期调度各工商所工作情况,尤其是帮助重点帮包工商所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实际问题。(2)实行局机关领导干部定期参加基层一线实践活动制度,每月拿出固定时间、参加基层一线实践,帮助工商所、综合执法队、网格执法组查找工作薄弱环节,指导和帮助改进工作。(3)实行机关部门按月帮包工商所制度。局机关每个部门按职能每月重点帮包指导一个工商所,及时把业务指导和帮助送到基层,实现了局机关与基层工作的双促进、双提高。

4、建立典型带动机制。(1)实行召开现场会促重点工作落实制度。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现场会,由分管领导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就某项重点工作评出一个最好所和最差所。组织工商所长先到最差所实地检查,找出差距,然后到最好工商所召开现场会,由最好的工商所介绍经验,最差的工商所汇报落后原因及下步整改措施。2007年,先后到6个工商所召开了三级绩效目标管理、食品安全、无照经营治理执法办案等工作现场会,起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2)实行创建样板所制度。选出23项重点工作逐一进行样板所创建,制定出具体工作标准和要求,在创建成功的基础上,在全系统抓好学习推广。截至目前,先后推广了工商所三级绩效目标管理、个体户档案管理、食品安全、廉政文化建设等典型。从而以点带面,使各工商所平衡发展,齐头并进。

四、加强目标绩效管理评估,严格奖惩,是推动目标绩效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加大效能督查力度。由局监察部门介入重点工作进展的效能督察,对重点工作目标推进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个人,由监察部门进行警示谈话,并在系统内进行通报批评,对情节严重的向局党委提出党政纪处分意见。实施该办法以来,监察部门共牵头组织了清理整顿中介组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无照经营专项治理等工作的督察11次,追究有关责任人12名,实现了以纠风促工作的目标。

工商管理的目的篇3

(中铁二局四公司,成都610041)

(ChinaRailwayerju4thengineeringCo.,Ltd.,Chengdu610041,China)

摘要:合同索赔是维护承包商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是项目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索赔管理对于提升项目承包商的合同索赔意识,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thecontractclaimistheimportantguaranteetomaintainthelegitimaterightsandinterestsofthecontractor,anditsanimportantpartofcontractmanagementoftheproject.Strengtheningtheclaimmanagementforconstructionprojectisofgreatsignificanceforenhancingtheawarenessofcontractclaimsofthecontractor,andimprovingthelevelofcontractmanagement.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同;索赔;措施

Keywords:constructionproject;contract;claim;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058-02

0引言

合同索赔就是在工程承包合同中,合同一方当事人违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者因为其它原因导致承包商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失时,要求违约乙方赔偿或者补偿其损失的权利,它是维护承包商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1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索赔概述

1.1合同索赔的前提承包商合同索赔存在的前提主要有:一是索赔双方必须具有合同管理,而且合同一方因为某某原因没有履行其义务而导致另一方发生损失的,受害方就可以向责任方提出索赔要求,比如发包人没有及时向承包商提供相应的工程价款,进而给承包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因为发包人没有按照合同规定支付工程款导致工期延期,侵犯了承包商的工期权利,对此承包商就可以向发包方提出索赔要求;二是承包商提出的索赔事项是基于双方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也就是说侵犯一方并不承认其侵权行为,因此合同索赔的实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1.2合同索赔发生的原因①发包人没有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建筑工程项目合同双方都根据项目施工要求制定了合同,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但是出于某些原因,发包人没有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履行自己的义务,结果导致承包商施工工期的延长、施工费用的增加等,比如发包人不能及时为承包商施工提供相应的水、电等基础施工条件或者发包人没有及时按照合同规定的付款方式向承包商支付工程款,导致后期工程无法顺利实施,影响工程的工期等。②合同文件的缺陷。合同文件中如果出现用词不严谨、前后矛盾甚至合同出现某些漏洞时,监理师有权按照相关文件进行相应的解释,但是如果这种解释给承包商造成经济损失或者增加经济费用,对此承包商就可以向发包人提出索赔要求。③工程施工难度和复杂性的增大。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业主对项目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会导致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不断更改设计方案或者调整施工节奏的现象,不固定的施工设计方案无形之中就会增加承包商的施工难度,增加施工费用;同时我国的相关法律政策的调整也会影响承包商的施工费用,比如银行利率的调整、国家对建筑行业材料标准要求的提高等,总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都可能会成为承包商索赔的识别机会。

2承包商合同索赔的程序

2.1承包商提出索赔请求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不属于承包商应该承担的责任导致的工程延期、成本增加事项后,承包商应该在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提出声明对此事要求索赔,并且在提出索赔请求后及时收集相关索赔证据,如果对于不容易收集的相关证据,可以向工程监理师提出请求并经其同意后在陆续提供索赔证据。承包商提出索赔请求必须:一是要以书面形式向工程监理师提出,书面报告的内容一定要真实客观,保证反映的事项要客观描述,不得随意夸大,弄虚作假。同时对于反映的事项要重点陈述是由对方不履行其义务而导致的。对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具体数额的计算要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并且写明计算索赔数额的计算过程;二是要注重对相关证据的收集,索赔证据的收集要注意其时效性和有效性。

2.2监理工程师审核承包商的索赔申请监理工程师在收到承包商的索赔申请后,要对承包商提供的申请材料进行研究,并且根据事实对责任进行划分,并且按照事实对具体的事项进行合理的计算与确定,保证承包商提出的索赔请求符合实际情况;监理工程师在对相关责任进行重新划分之后,监理工程师要与承包商就索赔问题进行沟通与协商,以此达成一致意见,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则监理工程师有权确定他认为合理的赔偿标准报送业主和承包商。

2.3业主审核监理工程师的索赔处理报告业主根据对承包商提出的索赔申请材料、监理工程师提出的处理报告以及事件发生的原因等进行分析,以此决定是否同意监理工程师提出的索赔报告,如果业主不同意监理工程师的索赔处理报告,就会进行仲裁或者法律处理程序。

2.4承包商是否接受最终的索赔请求结果如果承包商接受最终处理结果,就宣告索赔结束,如其不接受,则只能通过相关的仲裁途径或者法律诉讼实现。

3完善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索赔管理的措施

3.1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索赔目标基于建筑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深,承包企业要根据建筑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自身的战略经营目标,合理划分企业的索赔目标,将企业的索赔目标纳入到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中:首先承包企业要保证设定的索赔目标具有可行性,如果提出的索赔目标超过了建筑市场的基础状况,那么承包商提出的索赔要求是不能获得实现的;其次承包商要明白索赔的本质目的,索赔并不是终止与发包商的合作关系,而是通过有效的合同管理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弥补自己的损失,因此承包商在提出索赔的同时要加强对工程施工的管理,确保施工工程的质量,这样便于获得发包商的好感,进而有利于索赔要求的实现。

3.2索赔的时机要准确把握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索赔事项的概率比较大,因此需要承包商能够熟悉项目合同文件,掌握合同条款文件,并且能够及时根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判断是否已经超出合同管理要求,并以此为条件提出索赔要求。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加强对施工成本的核算,及时了解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施工成本构成,以便在以后的索赔中提出准确的计算依据;二是承包商在具体的索赔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一定的风度与气魄,不能频繁进行索赔要求,准确把握索赔的时机,只有准确把握索赔申请时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提高承包商的管理水平提高承包商的管理水平是避免承包商在施工中出现经济损失,降低被业主反索赔的重要保障,提高承包商的管理水平:一是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和法律知识普及,尤其是对合同法相关知识的学习,以此提高员工的合同管理意识;二是提高承包商的风险意识,承包商在签订合同时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施工风险,并且要将这些防范措施纳入到合同中;三是提高承包商的思想道德,避免承包商为了获得巨额的索赔而进行一些违背道德的行为。

3.4尽可能采取协商方式解决索赔在出现施工索赔事项之后,承包商要积极利用各种关系,合理友善地处理索赔事项,尽最大可能实现索赔纠纷的协商解决,具体的协商解决途径可以采取正式会议的形式或者利用私人关系的沟通方式,因为协商解决方式可以避免合同双方关系的恶化,为承包商节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具相关资料表明:建筑工程项目索赔以对抗、仲裁或者法律诉讼形式进行的,其成功的几率非常小,即使获得法律的支持,发包方给予的赔付资金也很难落实,结果出现法律胜诉、资金落空的畸形现象。

4结束语

作为维护承包商合法权益的合同索赔制度,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发生,基于索赔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系统性,要求合同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合同索赔管理的研究,采取科学的索赔策略,实现承包商合法权利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袁莉,高森,朱旋.浅谈高速公路机电工程项目承包商的合同管理[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06).

工商管理的目的篇4

1.培养目标的内涵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一般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与需求来制定,但是由于学校类型与层次的不同,也体现一定的差异化。从培养目标的构成要素来看,包括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即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拓宽知识视野和扩大知识范围;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公民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

2.mBa项目的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硕士(mBa)诞生于美国,培养了为数众多的优秀工商管理人才,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神话和奇迹。我国于1991年开始引进mBa教育项目,目前已有236所高校获批此项目,占我国普通本科院校702所的34%。工商管理硕士(mBa)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最大的区别在于“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因此,在mBa培养目标定位上,必须围绕工商管理人才的职业指向性来确定,著名管理学者席酋民(2002)认为mBa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实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在mBa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应当根据各自学科群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宗旨,注重对学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创新精神和国际化意识的培养,并以此建立特色化的品牌形象,将符合一定条件的生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企业认可的高级管理人才。

3.农业院校mBa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农林类本科院校有41所,但只有11所农林院校开办了mBa项目,占27%。对于农业院校mBa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朱晶、温思美(1999)较早地介绍了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企业工商管理硕士”的教育培养情况,认为农业院校mBa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及其相关企业培养富有创造性和竞争性的人才,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课程学习,掌握一般的企业管理的综合知识和实用技能,了解农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特点,为今后在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不断变化的农业和食品行业中担任高级管理工作做好准备[4]。目前,我国已经开办mBa项目的农业院校也结合学校特色与学科优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培养目标。湖南农业大学mBa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熟悉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商业道德,具有企业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善于沟通与合作,具备组织协调能力与经营管理技能,能在工商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中胜任管理工作的中高层次应用型综合管理人才。

二 课程教学模式

1.mBa课程体系设置

从mBa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来看,它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课程设置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对mBa课程设置规定了一些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如管理经济学(或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数据模型与决策、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10门核心课程中至少选修8门,学分上至少要修满45个标准学分,专业课(不含政治、英语)学习应不少于600学时。

湖南农业大学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相关规定,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包括基础课、核心课和选修课三个模块体系。

(1)基础课模块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管理学、工商管理硕士英语三门课程,每门课程32学时、2个学分;本模块设置是按照循循渐进、由浅入深的知识学习逻辑,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商务英语知识,为后面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2)核心课程模块按照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若干基本要求规定,设置了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管理等9门核心课程,每门课程设置了40学时、2.5个学分,知识体系涉及企业的战略、财务、营销、组织行为、信息系统等。

(3)选修课程是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自行设置的,湖南农业大学mBa选修课程体系包括专业选修课和方向选修课两大模块,其中专业选修课设置了电子商务、管理沟通、公司治理、创业管理、商法、企业社会责任等6门,每门课程设置了32学时、2个学分,要求mBa学员必须完成其中5门课程学习;方向选修课按照农业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营销与商务管理和会计与财务管理4个研究方向设置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农产品营销、竞争情报、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竞争战略、战略薪酬管理、企业危机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诊断、税收筹划、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等11门,每门课程设置了32学时、2个学分,mBa学员可以根据研究方向选修其中的3门课程。

2.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mBa学员主要来自企业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特点,课堂教学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湖南农业大学mBa培养方案规定,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和研讨式等教学方法,授课内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应用,重视培养mBa学员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主要选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企业经营案例,尽可能多地安排课堂讨论。对成功的企业,学习其优秀的管理思想,体会成功的经验;对亏损的企业,分析调查,对症诊断,开出“药方”——提出扭亏增盈的措施,然后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达到真正锻炼的目的[6]。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采用提纲挈领领式的教学方法,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原则,充分发挥mBa学员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员本身的资源优势,从实践中来,经过理论升华,再回到实践中去。此外,湖南农业大学mBa培养方案在核心课程的授课中,明确规定了每门课程要配备校外导师或企业家参与授课或作相关的专题报告,时间上要求为8个学时。

三 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5]。实践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设置一定的实践环节,让mBa学员参与各项实践活动项目,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湖南农业大学mBa实践教学模式包括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育形式改革等。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团队训练和管理实践等项目,学术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听学术报告(讲座)、参加学术研讨会等,要求mBa学员在读期间需参加校内外各类学术活动累计5次以上,达到规定要求者记1学分;团队训练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方式,主要是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一般安排在第1学期内进行,记1学分;管理实践是以企业调研实习为主要内容,一般要求在第4学期进行持职实习,实习报告形式包括调研报告、商业计划书或创业计划书、企业诊断与咨询分析报告等,需提交《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管理实践报告》,计1学分。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mBa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mBa学员开展管理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通过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mBa学员在实习中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展示出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也便于实习单位在实习中考察毕业生并留下继续工作。湖南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围绕培养目标有选择性地考察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标准是要有鲜明的农业特色和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已经签订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隆平高科、金健米业、唐人神集团、湖南农业集团、怡清源茶叶有限公司等一批在湖南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农业企业。

3.实践教育形式改革

实践教育形式是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和对接实践教学基地的教育方式,是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针对mBa学员在职学习和集中授课的特点,湖南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在实践教育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在核心课程授课计划中单独列出8学时,邀请mBa校外导师或者部门著名企业家来课堂授课,传授经营管理实战技能,分享创业者与经营者的实践经验;二是在集中授课时间段内,邀请政府部门专家与领导来讲解行业部门的政府服务职能与执行现状,让mBa学员了解行业特点和基本状况;三是深入企业或农村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拓宽mBa学员的社会知识面,可以是参观mBa校外导师所在的企业,或者是mBa学员自己所在的企业或者农村社会;四是有效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平台,根据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岗位需要,选派部分mBa学员参加实习。

工商管理的目的篇5

部门预算是规范财政支出、强化预算约束的重要措施,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预算管理已成为省级及以下各级工商部门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它是一个包括编制、执行、考核相结合的管理控制系统。虽然工商部门的预算管理已实行多年,但由于预算编制周期过短、工作量大等原因,工商部门的预算管理还存在着诸如全员参与积极性不高、考核困难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加强预算管理,实现预算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目标管理理论下工商部门预算编制的思考

(1)目标管理理论关于预算编制的理论表述

目标管理理论对于目标的制定是这样表述的:实行目标管理,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这项工作总是从最高领本文由收集整理导开始,然后由上而下逐级确立目标;其本身一大特点就是控制有效,即通过目标分解后的实现最终保证组织总目标实现的过程就是一种结果控制的方式。

(2)工商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编制超前、未充分考虑业务。由于工商部门现行的预算编制都发生在上年的7月份,即使在10月份的二上预算进行局部的调整,也是大大超前于业务的实际发生,这种预算编制的超前性,就必然会导致其自身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问题。虽然工商部门在预算编制时,已经邀请业务部门参与其中,实行“部门归口、全员参与”,再不是财务部门的“闭门造车”,在纸上玩“数字的加减游戏”,但全年业务支出的发生仍具有不确定性,业务部门会根据时下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而进行政策性的调整,这些无疑与当初预算编制时的情况是不符的,也必将会为接下来的预算执行及绩效评价埋下了祸根。/

(3)基于目标管理理论下工商部门预算编制的改进

工商部门的目标是指政府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通过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活动。因此,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就要充分地考虑工商的工作特色,尤其在项目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要考虑到单位面临的外部环境时刻在变,各业务条线的任务和情况也大相径庭,在编制时应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磨合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因政策等情况的变化对编制工作的影响,而且目标管理如果得到充分实施的话,下属甚至会采取主动,提出他们自己认为合适的目标,争取上级的批准。这样每个人,从领导层到基层工商人员,都将清楚需要去实现何种目标。

二、目标管理理论下工商部门预算执行的思考

(1)目标管理理论关于预算执行的理论表述

目标管理理论规定,目标的实施:包括目标的下达和分解以及目标在实施前后的一系列控制;其本身一项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人的因素,强调自我管理,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组织成员不再只是做工作、执行指示亦或是等待指导导和决策,此时的组织成员已成为有明确规定目标的单位或个人,一方面组织成员们已参与了目标的制订,并取得了组织的认可;另一方面,组织成员在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目标过程中,除目标已定以外,如何实现目标则是他们自己决定的事,从这个意义上看,目标管理至少可以算作自我管理的方式,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的一种过渡性试验。//sixianghuibao/

(2)工商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执行随意、未充分进行比对。由于预算编制的超前性和非弹性,必然会导致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会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然而对于全年执行中出现的突发性支出又不能因为未编入预算而不支出,于是在预算执行中,为了保证业务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必然会拆东墙补西墙,致使预算改弦易辙,无形中就违背了预算编制的初衷。对于这种难以预料的必要增支,或政策性调整,出现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支出的变化,简单地比对就显得很苍白,这种预算编制与执行的不相符,就使得整个预算的计划与控制程序流于形式,也最终会导致各业务部门对预算目标的达成不感兴趣,只有财务人员关心预算的执行情况,为来年预算的编制留下隐患。

(3)基于目标管理理论下工商部门预算执行的改进

首先,由局领导要把单位今年的总目标告知下一层次,并将总目标分解成下一层次的执行目标;下一层次再将本层次的目标同样进一步细化为再下一层次的执行目标,这样逐层分解下去,直到最基层的部门甚至个人,形成可执行的更具体的目标体系。

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除了具有一般预算管理执行中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目标管理的最大优点也许就在于它能使管理人员控制自己的表现,即实现“自我控制”。为了能够控制自己的表现,每个工商干部就不仅需要知道他的目标是什么,而且还必须能够根据目标衡量他的业绩和成就。这些衡量标准不必是严格量化的标准,也不必十分精确,但是必须明晰、简单、合理,做到分工不分家。//sixianghuibao/

三、目标管理理论下工商部门预算考核的思考

(1)目标管理理论关于预算考核的理论表述

目标管理理论对于目标的考评是这样表述的:做好目标管理的绩效考评工作,对于推进目标管理、提升干部士气、促进目标管理的循环与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理论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成果,注意形成激励,当目标成为组织的每个层次、每个部门和每个成员自己未来时期内欲达到的一种结果,且实现的可能性相当大时,目标就成为组织成员们的内在激励。特别当这种结果实现时,组织还有相应的报酬时,目标的激励效用就更大。

工商管理的目的篇6

关键词:项目化应用型能力构建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90-02

2015年7月,浙江树人大学被列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高校,要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积极探索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努力培养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建设过程中关键是专业的应用型转型和课程的应用型改造。

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在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中不能简单地模仿其他院校的高端目标,要结合高校自身定位和专业发展确定合适的目标,结合地域产业特色和行业需求细化人才能力培养。

管理学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长期调研,发现企业对于学生直接上手的能力并不是最关心的,企业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高校毕业生是否具有在本专业进一步提高的潜力。由此,我们对于“应用型人才”以及“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实践动手能力”并不能等同于“应用能力”,应用能力在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浙江树人大学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强调组织协调与流程管理、可行性分析、市场调研三大能力。围绕着这三大能力,设置了《市场调查理论与实务》、《可行性分析理论与实务》、《管理基础工作理论与实务》三门能力构建课程。

一、课程目标及设计

泰勒认为确定课程目标时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本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他们通常会比较关注学科知识的体系和全面性;二是社会的需求,强调课程建设要和社会需求相匹配;三是学习者自身,即学习者学习的需求和认知特征{1}。目前,传统授课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科知识体系间的逻辑性,而对满足社会需求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这两个维度不够重视,致使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诸多的不匹配。

为了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系统化的课程教学相结合,我们采用构建式教学,提出了理论+实训的课程设置。以项目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理论归纳与现场(含模拟现场)实践相结合,打破原有课程界限,采用小学期制,前8周的理论课+后6周(每门课2周)的实训课的教学组织方式。

理论部分除课堂讲授外,大量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查询阅读完成,理论学时注重将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以完成目为主线的理论体系脉络;6周(每门课两周)的实践课突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深入行业、企业的自主实践学习、教师进行过程控制和纠偏工作。

二、教学方法

采用以项目教学为核心的多课程有机组合方式,从而构建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多课程综合训练,保证学生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强调综合应用能力的构建。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西方国家,美国学者克伯屈(williamHeardKilpatrick)指出,项目式教学即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某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方案设计,并在实际场景中解决问题{3}。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在德国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初传入我国,在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大力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果。以能力构建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将实际工作中的职业岗位需求转化为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项目和任务单元,教师和学生通过创建虚拟的项目或参与实际的项目,w会“做中学”的乐趣。

项目式教学不是简单地将项目贯穿于某个课程,更不是简单地把某个项目置于课堂教学中,而是以某个项目为纽带将三门课程间的内容有机结合,并且以完成实际项目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通过对理论和实训内容的重新整合,将课程间综合训练联系起来。

具体教学方法的实施:将班级以项目为导向,6~7个学生组建一个项目团队。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和教师的区分,只有项目。一个教师作为5个项目的总设计师,帮助各项目团队按时完成项目。理论和实践教学都是以完成项目的主要目的,理论课时讨论项目的甄选依据、项目选择的背景、项目的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的方法、项目的实施等等。实践课则是学生们带着自己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获取数据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

三、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法以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要求展开课程的学习,以项目为纽带引导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能力的培养。

1.项目的选择。项目贯彻于能力构建课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因此,项目的选取非常关键。教学中,项目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实践基地中企业的实际项目,二是学生拟创业的项目,三是虚拟项目。在选择项目时需从总体角度考虑项目目标、时间、成本、风险、可交付成果等方面问题,培养战略性思维。

2.项目的市场调研及分析。任何一个项目,在确定之前都要先进行市场调研,以了解该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能力、市场规模、位置、性质和特点等要素,从而做出“该项目是否有市场需求”的判断。然后根据市场预测,来确定产规模、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

在理论课中,主要教会学生掌握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调研、预测方法和技术,在实训阶段,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选项目编问卷并带领学生到社会上去发放问卷并收集相关资料。重点培养学生市场信息数据的调查能力,市场信息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能力以及市场信息数据的建模预测能力。

3.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在理论课中,主要讲解如何从市场、技术、财务三个方面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采用企业家和教师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基础性内容通讲,重点难点以项目为主要的依据进行详细解释,力求先在学生意识中构建可行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这部分的实训环节主要在实验室里进行,着重针对财务可行性分析。这部分内容涉及的表格非常多,有16个左右,并且表格之间的关联也很紧密。教师一边讲授内容,学生一边在电脑上操作。配有两个流动指导教师,这样能够很好的克服学生走神问题,让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解决。

4.项目的实施。在这个阶段,学生按照项目实施的逻辑流程设计方案、确定完成项目所需的方式方法、收集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报告等工作步骤,结合选定的工作项目进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项目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时时注意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相关理论,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要求。

四、考评机制

1.考核形式多样化。项目驱动式教学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考核时力求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地进行评价。主要的考核形式有:小组研究报告、个人分评估报告、小组汇报和答辩,并要求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及全国创业大赛。这样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当众表达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文字组织能力等。

2.重视过程考核。传统的、单一的成绩考核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式教学法必须重视学生的过程评价。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手段进行:(1)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到课率及参与课堂互动情况。记录下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及学习状态,课堂上表现积极,经常回答问题和提问题的同学值得鼓励。(2)课堂讨论。在前8周的理论课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某一主题进行研讨,比如针对如何设计市场调查的问卷,以考核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通过教师点评和小组互评来确定成绩。(3)研究报告及答辩。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交一份研究报告,报告分数由课程组全体老师集体评议,同时各小组进行集体答辩,获得一个答辩分。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团队协作、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评价。

每一个阶段的评价都需要制定明确清晰的考核原则、考核标准明细、分数评价标准、考核内容等资料。做到可查、可量化、公正客观、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

五、探索结

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项目式教学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施方法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使教师与学生同时受益匪浅。项目化使课堂从传统的知识传输转变为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系统化的理论教学相融合的过程。对教师而言,项目化教学避免了单纯理论讲授的枯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能提高业务水平,实现了教学相长。对学生而言,改变原有被动心理,培养了创新思想和创业意识,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浙江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管理学人才培养基地)]

注释: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程海燕,程勇兵.三维协同项目导向――“出版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5(11)

{3}申文缙,周志刚.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对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6)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00)

工商管理的目的篇7

   迄今为止,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一是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的组织效能建设阶段,认为提高组织垂直管理效能,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垂直管理的有利作用,实现管理目标与管理质量、管理效率的最佳结合①。二是提高执法效能和规范行政行为阶段,认为提高执法效能和规范行政行为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商工作全局、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加大自身建设力度的需要②。三是全面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阶段,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包括服务发展效能、市场监管效能、消费维权效能和依法行政效能;效能建设是以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效益和社会效果为目标,是能力目标与职能目标的统一③。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的内容、目标和边界日益清晰。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往研究成果较多,视角多维,内容丰富。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和实现途径两方面:一是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队伍素质、管理资源、体制机制、监管环境、工商文化和信息技术等因素④。二是实现途径,分为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和综合层面。宏观层面包括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建设⑤;在微观层面上,通过改进行政审批、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和建立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制度等⑥;在综合层面上,通过加强思想、作风、业务、制度和能力等建设来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本文以镇江市工商局为例,通过分析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测量理论,进而提出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水平的测量原则与维度。

   二、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测量的理论分析

   工商行政管理效能与工商行政管理功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等概念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这一体系决定了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测量理论的分析框架。研究这个概念体系,首先应辨析“职能”、“功能”和“效能”等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一是“职能”,一般说来,人们往往将“职能”简单地理解为“作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都有其作用,但只有当社会、组织和事物的“作用”融入人的主观能动因素且产生了应有的效果,“作用”才能理解为“职能”。二是“功能”,“功能”是一个系统科学概念,能反映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但结构相对不同的环境会表现为不同的功能。由于系统科学包括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因而社会系统有其“功能”,但不一定能将所有“功能”都称之为“职能”,只有当其所发挥的功能与该组织所要实现的目标,即推动社会进步相一致时,“功能”才表现为“职能”。三是“效能”,“效能”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发挥内在能力,促进事物发展的“有效功能”。行政效能是指行政组织的内在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的外部表现。行政效能与行政功能的区别在于:行政功能只是组织系统内部结构的外部表现,还没有对这种表现产生的结果作出评价,而行政效能则包含对其功能的评价。效能的“效”是指功能的效用,“效用”是指人们希望达到组织在实现预期目标中所起的作用,包含组织目标。功能导致目标实现,“目标实现”是功能转化为效能的关键⑦。通过对上述概念的辨析可以看出,当工商行政管理组织发挥的功能与组织所要实现的目标一致,即工商行政管理功能表现为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时,工商行政管理功能才转化为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是工商行政管理组织及其活动对实现国家赋予其行政目的所发挥的有效功能,是实现行政目标的保证。“功能”与“能力”对应,“能力”是“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能力”与“功能”成正比;“目标”与“有效”对应,“目标”与“能力”没有必然联系,只有“有效能力”才能促成“目标”实现,并实现功能向效能转变。工商行政管理“组织能力”(或行政能力)与“行政目标”构成了测量效能的两大因素,测量的内容就是两者的正向契合程度。具体包括:1.工商行政管理行政能力,是指工商行政管理组织履行法定职责所需的主观条件和潜在能量,是组织资源、管理资源和环境资源及其相互结合的产物。组织资源包括队伍素质、财务资源、物质装备、信息技术、权力权威等;管理资源包括体制机制、规章制度、组织文化、价值伦理等;环境资源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心态等。2.工商行政管理行政目标,是指工商行政管理组织履行职责所期望实现或达到的行政成果。不同于私营企业利润目标的单一性,工商行政管理行政目标是政治目标与管理目标的统一,复杂且多维。层级不同、部门不同甚至阶段不同,行政目标也不同。3.“组织行政能力”与“行政目标”的正向契合程度,也称组织能力或行政能力的有效性,是指能够发挥组织职能、促成组织目标实现、实现功能向效能转变的能力。组织行政能力与行政目标的正向契合程度越高,组织行政能力越有效,效能也就越高。

   三、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测量的原则与维度

   工商部门是负责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政府职能部门,其行政目标是政治目标与管理目标的统一。为说明其行政目标与行政能力结构,我们以江苏省镇江市工商局为例进行分析。组织内,该局纵向可分为本级、县(区)级和基层工商所三个层级,横向可分为办公室、法规处、财务(审计)处、人教处(老干部处)、机关党委、监察室、信息中心等对内管理部门和公平交易处(经检支队)、消保处、市场合同处、注册处、个企处、外资处、商标处、广告处、食品处等对外职能部门;组织外,纵向有省工商局直属领导,横向有市政府直属领导以及其他平行兄弟政府职能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在特定时期、层级和政治环境内,履行市场主体准入与监管、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商标知识产权保护与广告监管、禁止传销与规范直销等职责的行政目标,以及履行职责所必须的对内管理能力和对外资源动员能力是相对稳定的,但在具体任务环境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层层细化,逐级分解,最终形成行政目标和行政能力价值链体系。

   (一)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测量特征

   行政目标与行政能力的复杂性决定了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测量的复杂性。一是效能的复合性。一般来说,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包括内部效能、外部效能和综合效能,具有动态性、多样性、整体性、统一性等特点。动态性是指其内容和标准随着政治制度、时间、空间和条件等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多样性是指其目标、因素和层次多样;整体性反映了其必然体现一个整体;统一性是其质和量、功能与价值、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⑧。二是测量的间接性。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是通过行政目标的实现程度来测量行政能力的有效程度。作为一种预期成果,抽象行政目标可以演绎、分解和转换成具体管理目标,而作为一种潜在的主观条件、素质和能量要求,行政能力只能依靠其相关载体来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行政能力一般是指履行职责的要求。要测量的实际上是行政能力载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经济和政治特性⑨,是管理目标与能力载体之间的具体比较。

   (二)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测量原则

   为进一步说明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测量原则,我们将镇江市工商局组织内的工作任务,以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管为两极的横坐标,组织可控制度低与组织可控制度高为两极的纵坐标,组成四个象限的坐标体系(如图1所示)。通过分析,可以找到若干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测量原则。1.职能原则。在纵坐标的左右两侧,可以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分成从事资源汲取和与能力配置的组织内部管理工作和从事市场监管和与行政执法的组织外部履职工作。组织内部管理工作是组织外部履职能力的基础,组织外部履职能力是组织内部管理质量的体现。一般说来,组织内部管理工作的目标清晰、程序稳定、资源常规,如行政接待、政务公开、报表统计报送工作、信息化建设、预算编制、调整和执行等工作,管理目标清晰,管理程序规范,适宜用“花较少钱,办更多的事或办同样事,花更少的钱”、“费较少时间,办更多的事或办同样事,花较少的时间”等经济性或效率性来测量;相反,组织外部履职工作目标抽象、程序性不强、资源变动大,如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査处取缔无照经营、农资市场监管、网络商品交易监管、有形市场监管、消费维权、12315信息平台建设、规范直销打击传销等工作,强调行政价值、行政伦理和社会价值取向,适宜用“最后结果是什么?”、“是否体现机会、结果公平?”等效果性或公平性指标来测量。2.过程原则。在横坐标的上下两端,可以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分为强调过程的常规性工作和强调结果的灵活性工作。强调过程的常规性工作,目标清晰、程序稳定、结果可预期,如内部管理的财务流程,每个环节的标准都非常清晰;外部履职的市场主体准入,整个流程都非常稳定。这类工作比较适宜用经济性和效率性来测量其效能。而强调结果的灵活性工作,目标抽象、程序要求不高且相对不固定,结果变化数较大,如内部管理的行政效能监察、违纪人员的查办和信访处理等。外部履职的消费维权、传销案件查处和市场监管等要求工作人员或办案人员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应变能力以及依法行政能力,因而比较适宜用效果性和公平性来测量效能。3.目标原则。在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四极,根据组织可控性和内外部工作属性,可以将工商行政管理行政目标分解成管理目标的层次体系,上层是工商行政管理行政目标,下层是具体管理目标。涉及行政目标,如商标发展目标,强调对知识产权保护、查处商标侵权行为、每年新发展商标数以及查办商标侵权案件数等,环节管理要求相对不清晰,因而适宜用效果性与公平性指标去测量。涉及管理目标,如案件查办,检查、立案、调查取证、核审、决定、执行、实施强制措施、暂扣罚没物品管理、案件复议、案件诉讼、案件听证等工作,每一环节的管理要求都非常具体,因而适宜用经济性和效率性来测量。4.层级原则。在市、县(区)和基层工商分局(所)三个层级中,每个层级的工作重点不同。市级工商部门侧重宏观规则的制定、内部体系的高效运转、在公众前塑造公正高效形象;而县(区)工商局、基层工商所则更侧重市场主体准入与监管、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商标知识产权保护、广告监管、禁止传销与规范直销等具体对外职能的执行。因此,市级工商部门适宜采用效果性、公平性等定性指标,而基层适宜采用经济性、效率性等定量指标来测量。

工商管理的目的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对策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对工商管理方面人才需求的标准也不断提升。企业要求的工商管理类人才不仅要具有基本的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较高实践素养,要求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职业素养要高,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要强。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行教育改革,要求学校能够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够积极进行工商管理学科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改革,通过教育创新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应用素养和综合能力,这样,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才能真正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实践应用能力强的人才,需要的是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要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应用型较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能够通过管理学知识教育,培养能够将知识应用于企业实践的,能够有效创造效益的高级管理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在毕业后主要是需要到企业一线去从事管理工作,这样的人才必须要具有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院校要能够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具体而言,在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基本的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理论,同时还需要能够具有一定的特长,能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具有发展的潜能。第三,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执业能力。第四,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了解地区社会文化特点,能够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管理工作。第五,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能够努力工作并能够不断实现创新。学校只有立足这几方面进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才能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效开展,保障高素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工商管理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要能够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并能够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有效的定位,用科学的目标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保障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功效。但目前,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到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所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1.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为目标进行定位的,这样,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是理论性的人才或者是学术研究性人才,但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实践素养和应用能力不足。但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发展,社会企业更多地需要的是实践应用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理论性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工商管理人才的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还是挺大的,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2.人才培养雷同情况严重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多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导致人才培养的雷同情况。在人才培养中,多数院校所遵循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普遍重视研究性理论性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应用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另外,学校所选用的课程内容具有相似性,导致学生所掌握的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具有相似性,这样,所培养的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并且学生能力水平相当,人才雷同情况严重,所培养的人才核心竞争能力不足,与市场需求相去甚远。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1.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科学,多培养的是理论性人才和学术性人才,所培养的人才的应用能力不强,市场针对性不强。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要保障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要能够针对市场需要,针对企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企业的创新发展的需要的是具有基本的工商管管理知识与方法,同时又能够应用所学习的工商管理知识和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需要的是具有较强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中,就需要基于企业的这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在人才培养中,既需要设置理论教育目标,同时还需要设置实践教育目标,能够重视人才实践素养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相关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能够掌握经济,法律和生产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市场经营活动中存的各种问题。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中,要突出培养具有一定实务研究和创新素养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只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才能保障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保障工商管理专业高素养人才的成功培养。

2.突出特色教育,加强课程建设工作

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高等院校要能够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地区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突出特色教育。要能够建立起系统化的工行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以科学的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指导人才培养实践活动,指导课程建设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工商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第一,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工作。学校要能够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工商管理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思路进行课程建设。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有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程建设中,这方面的内容要突出出来,并且这方面课程内容要做到精练。而实际工作中,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有履行自己专业职能的能力,需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应用和操作能力,要实现这种人才培养,必须要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因此,在完善理论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加强实践课程内容建设,不仅如此,现在的人才必须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因此,在课程构建中,还需要能够突出现代管理技术课程教育,能够加强这方面的课程建设工作。第二,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工作目前,企业更需要的是综合素养高的工商管理人才,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必须要加强交叉学科教育工作。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要能够研究市场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工作,能够研究工商管理人才技能种类,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设置相关学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样,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第三,加强系统化的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学校要重视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能够按照企业各职能部门的需要根据相关工商管理人员能力目标要求,进行知识技能分类,依据这个分类进行模块课程内容的系统化建设。相关研究人员要能够在模块课程体系建设理论的指导下,基于人才培养计划指导模块课程建设工作,使之能够体现出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模块化课程建设中,要能够研究不同岗位的不同技能要求,能够针对职业群需要,科学设置系统化的模块化教育任务,安排教育实践活动,以实现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3.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多采用统一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中,教师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讲的多,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应用的机会少,教育中普遍忽略学生的自主意识,忽略教育创新问题,忽略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导致所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工作中,他们也多是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工作创新动力不足,工作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工商管理的目的篇9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分包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7-0044-02

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分包管理,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效益,保证工程质量,维护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保障。因此,认识到分包管理的重要意义,采取措施,解决分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对于工程和企业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电力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意义

1.1分包管理的意义

电力工程分包管理是指工程的业主或总承包商,将一部分工程项目分包给具有一定条件的承包单位的一种项目管理方式。一般来说,分包的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由业主直接分包,合同由业主和分包商直接签订。第二种是在业主的认可之下,总承包商找到分包商,并签订分包合同。第三种,总承包商与分包商签订合同,但具体的分包商由业主指定;还有一种,由总承包商将一些项目直接分包给分包商。由此可见,指定型的承包管理工作由业主控制,但大多数情况下,一般的分包管理是由总承包商来负责的。这可以极大地方便总承包商控制和管理分包商,同时,业主对于工程的质量要求也更能得到极大的满足。

1.2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必要性

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分包管理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对于工程来说,通过分包,可以激发分包商的竞争意识,提高劳动效率和施工的质量,从而保证了电力工程的效率和质量。而对于分包商来说,可以降低工程负担,减小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压力,提高施工速度,降低成本。而对于业主来说,通过选择合适的分包商,将工程分包出去,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满足质量的要求。同时,分包商为了获得更多的承包机会,会主动提高其工程承包的实力,不断提升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实力,以低消耗,创造高效率,极大地提高工程施工的能力和质量。

但是,要实现电力工程项目分包的作用,就要加强分包管理,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控制分包商在人员、技术以及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管理,减小因分包商的独立性过大而导致的控制不善,效率低下,工程质量监管不力等问题,从而对总承包商的名声和信誉造成损毁。

2电力工程项目分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分包商的施工能力有限,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如果在选择分包商及签订合同时,没有对承包商进行严格的考核或存在私人交易问题,所选择分包商的施工能力达不到电力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那么,这种人员和技术方面的不足,会对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产生极大地影响。因此,对于分包商资历的考察,是分包管理的首要内容。

此外,分包商所使用的材料质量不达标,这是对电力工程项目质量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有些分包商为了节省资金,降低成本,在工程材料的选择方面,以次充好,使用不合格的材料,若总承包商不能进行有效地管理,会对电力工程项目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一些分包商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施工过程的管理不严格,导致一些操作技术不规范,甚至违章操作,不仅对电力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甚至会产生施工安全问题。一些分包商在管理中,往往忽视工程的整体性,进行独立管理,导致整体与部分的分离。由于分包商本身具有极大的独立性,在具体的施工管理中,可能会忽视工程的其他部分,不主动配合总承包商的总体规划,对电力工程的总体项目产生影响。

3提高电力工程项目分包管理质量的有效措施

3.1增强分包合同管理

电力工程的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必须要在承包合同中对于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的工程范围以及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要按照合同中的相关规定,对分包单位进行择优选择,然后签订安全协议与分包合同。其中,分包合同必须对工程的分包性质、施工范围与分包单位的作业人员进行明确,合同的金额要根据相关造价管理的规定确定。另外,在签订了安全协议与分包合同以后,分包单位才可以进场施工,同时,分包单位要与进场分包人员签订劳务合同,施工单位要根据签订的分包合同对分包单位进行严格审查。

3.2加大对二次分包的管理力度

①对于二次分包管理责任的落实。电力工程的施工单位对于二次分包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要有充分认识,统一思想,强化管理,对于分包管理的责任进行全面落实,建立起二次分包的安全管理机制,促进电力工程的安全建设。同时,各单位对于劳务分包与专业分包要做好监督与管理工作,禁止单位以专业分包的方式进行对劳务分包的管理,坚决杜绝违规分包与转包的现象。另外,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工程项目和作业范围的要求,强化对于二次分包的资格审查与现场监督与管理,更好地完善二次分包的管理机制。

②对于分包单位的资质要求进行明确。按照相关规定,对于专业分包单位的资质要求,要与业主单位进行招标时对于施工单位的资质要求相近。对于特殊高难度工程,要求分包单位具有总承包一级、专业承包一级或者更高的资质。对于劳务分包单位的资质要求,必须要具有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所颁发的建筑业的企业资质,或具有送变电工程的专业承包二级、电力工程施工的总承包二级或者更高资质。

③对于二次分包加强现场管理。施工单位要加强对于二次分包现场的管理,对于分包现场人员的基本情况、进出现场时间以及出勤情况进行全面掌控,在开始分包作业之前,要对分包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对于变电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封闭式管理。另外,施工单位要提高对人员的配置管理,对二次分包现场作业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与管理。

3.3协管分包

施工单位要对检查、工程、人资、经营、质量以及安全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合理科学地分工,使各部门能够有效地对分包作业进行协调管理,在确保电力工程实施项目的安全建设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单位层面,加强分包管理的安全工作机制,对于工程本部和施工项目部门之间分包管理界面与流程进行进一步地明确,使各部门能够真正对于分包管理进行协调、完善。

4结语

根据电力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分包管理,实现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总承包商在分包商的选择、监督、管理上要有严格的规划,保证管理的有效性。而分包商面对激烈的竞争,也应完善自身制度,提高工程管理的能力,主动接受总承包商的管理,配合工程的总体发展,按时保量地完成电力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的目的篇10

摘要:随着epC模式的广泛应用,铁路工程中epC管理模式的研究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基于此,围绕铁路工程epC管理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文章首先介绍了epC模式的优点,进而回顾了epC的发展及其在铁路建设中的应用,最后针对铁路建设工程的特点,提出了在epC模式下,加强铁路工程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铁路工程;epC;对策

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esion)工程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工程。epC工程起源于美国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欣欣向荣,为加快经济建设,epC工程总承包应运而生。epC工程管理模式的显著特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是工程建造与设计的完美结合,正确使用epC管理模式能够使工程建设项目达到质量优、速度快、造价低的效果,epC工程的关键是依赖合格的总承包商,使用标准化的程序进行严格的epC工程管理,并使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计算机网络,使复杂的工程项目变得简单和清晰。

一、epC模式的优点

(一)降低成本

总承包模式一般采用固定总价合同,有助于激励总承包商利用自己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采用现代管理方式,对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实施过程进行优化,减少无效费用,有利于项目造价的总体控制。

(二)提高工程质量

在传统模式下,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往往相互推卸责任,业主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在总承包模式下,工程质量由总承包商总体负责,责任清楚,增加了总承包商质量管理的责任感,增加了过程的通盘性和衔接的合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质量的不确定因素。

(三)节约时间,加快进度

在传统模式下,施工图设计基本完成后进行施工招标,对我国大型和工期比较紧的铁路建设项目十分不利。利用总承包模式,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可以同时进行,总承包商由过去分阶段的分别管理变为通盘考虑、相互衔接的系统化管理,使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更加符合建设规律。

二、epC的发展及其在铁路建设中的应用

铁道部颁布的《铁路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暂行办法》为工程总承包在我国铁路建设中的应用提供了法律基础。在《2005年工程总承包营业额百名排序》中,铁道部3家设计院名列前茅,说明在我国铁路建设领域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有一定的企业基础。三、epC模式下,加强铁路工程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epC模式下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1.经济与技术相统一

铁路工程造价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也是一种技术管理活动。一方面,它测算工程建设中单位产品的人工、材料、机械、资金的消耗额度,协调工程建设中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它研究各类技术条件和技术因素的状态、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变化及发展趋势,从而提供与各种建设工程相适应的工程定额、技术指标。因此,总承包模式下的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把经济管理和技术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铁路工程造价管理在“提供科学依据”和“提供经济效益”两方面的双重效应。

2.整合人力资源,提高造价管理整体水平

近年来铁路建设投资大、项目多,工程建设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明显不足,这给铁路施工企业的造价

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而在总承包模式下,由于要进行项目的全过程的造价管理,所以,这种影响将更加突出,因此,工程造价管理首先应重视人员的配置,规定从事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具有注册造价工程师的执业资格;二是造价管理人员应深入现场,掌握实际的施工情况。

(二)加强epC模式下的铁路工程质量管理

铁路工程总承包质量管理与传统模式质量管理主体发生变化,铁路工程项目总承包商对项目的全过程负责,同时对分包工程负连带责任,克服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相互脱节的矛盾,对工程质量可以进行统筹安排和管理,达到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不会发生质量问题时相互推诱,职责难以界定的情况。

铁路工程总承包质量管理理念发生改变,根据总承包质量管理特点,质量管理由控制与被控制的初级质量管理,转变为质量合作管理。总承包体制下的总分包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合同关系,不是传统概念上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总承包商要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式的质量管理模式,这种质量管理模式强调的质量目标明确,合作、配合完成质量目标。

(三)加强epC模式下的铁路工程进度管理

铁路工程项目总承包商对于进度管理的有效方法主要有:定期协调会,特别项目进度协调会,专业工程师每天巡查对比,工期延误时进度款暂扣等方法。

1.定期的协调会。

一般每周,总承包商与业主、监理、分包商、供应商召开协调会。协调会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进度情况的检查。进度检查分为分包商自检,其他分包商交叉进度审核,项目总承包商、监理、业主的审核。

2.特别项目进度协调会。

在发现分包商项目进度滞后,且在周会的多次提醒没有效果时,项目总承包商需要对分包商的进度密切留意,并有针对性地召开由项目总承包商、业主、监理、分包商各方参加的特别项目进度协调会,针对出现的问题逐一展开分析。

3.专业工程师每天巡查。

总承包商在现场必须安排专业工程师每天对进度完成情况详细检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于需要项目经理协调的问题,工程师需要及时汇报并督促分包商解决,必要时以正式函件发给分包商项目经理,或在项目例会提醒其予以改进。

4.工期延误时进度款的暂扣。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制止分包商造成的工程延误,分包商延误会直接影响总承包商的工作。不难理解,铁路工程这样的大项目,每个分包商的工作均是系一发而动全身,往往会对总承包商和其它分包商的工作造成直接影响。在分包商进度已影响或将影响项目的整体进度时,有时采取必要的经济处罚,会对分包商造成较大触动,逼迫其迅速改正。经济处罚是双刃剑,总承包商对于此种手段的使用应慎之又慎,避免对工程进度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