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医学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7:37

未来的医学技术篇1

“治未病”思想贯穿了老年人群健康需求的始终,然而,如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老年健康实际需求的有效结合,解决老年健康需求的实际问题尚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目前,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服务在时间、空间、类型数量、范围上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信息服务的质量、水平及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信息服务的应用研究更是不断的深入和成熟。这些成果的取得让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这两者之间互通的“桥梁”逐渐清晰起来。首先,“治未病”理论内容充分体现了老年人对健康需求的“主动性”特点,即主动了解、主动治疗、主动预防等。而近年来信息服务模式也从原来的“用户找信息”的被动服务,逐渐向“信息找用户”的主动模式转变,可见两者在这些方面的特征是相似甚或相通的。其次,信息服务模式在不断网络化、集成化、全球化和社会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向家庭化的方向发展,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及时、准确、主动的向老年人群或其家属提供相关信息,做到“了解自己”,才能“保护自己”,即“未病先防”。再次,信息服务平台的双向性特点可以有效检测并及时反馈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状态。老年人群往往由于生理功能和机体反应速度的下降而“贻误病机”,若能将比较便捷的信息采集器装备于老年人身上,实施全面监测,一旦处于非正常状态,设备将会向医疗服务器发送报警信息及老人的身体异常数据,医疗服务器再发送相应的初步诊断报告和基础信息到医院救护中心及病人监护人等,及时干预、及时治疗,这也正是“治未病”理论中“有病早治”“已病防变”思想的具体体现[1-2]。

信息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信息工程技术最大特殊优势在于与其它学科的亲和性,比较容易形成交叉性边缘科学,产生新的学科门类或学科方向。近年来,信息工程技术已开始被应用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医疗领域中,比如医院、居家诊所、事故以及紧急救助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诊治并实施监控。欧盟委员会在其医疗服务数字信息技术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将《在线医疗》(e-Health)作为欧盟2020战略七大旗舰计划之一数字议程的重点优先行动,于2011年在欧盟范围内正式启动《在线医疗》网络服务系统。将信息工程技术运用于医疗,可以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其最大优点是资源共享的高效性、对紧急情况能紧急处理的时效性、节省医院和患者开支的经济性。首先,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实时、准确的了解病人的多种生理参数信息,使病人能够及时而准确的获知自己的生理情况,减少边远地区病人求医的费用和求医诊断花费的时间,节省医院医生往返各地的费用和时间。其次,由于采用了无线传输模式,减少了监护设备与医学传感器之间的连线,使得被监护人能够拥有较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可以在不影响自身活动的基础上,并获得较准确的测量指标的同时,免除病人在家庭与医院之间奔波的劳苦。再次,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海量生理参数数据的自动检测分析,从而有效地节约医疗人力资源,使人们享受随时随地的、低廉的医疗服务。另外,电器技术的高度发达使越来越多的患者拥有了与自己病情相应的小型诊疗设备,如老人监护仪、血压仪、血糖仪等。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对信息工程式医疗提出全新要求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各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的诊疗、护理问题、医疗资源的短缺、医护费用的恶性膨胀问题已经引发了严重社会问题和医疗危机。香山科学会议第427次学术会议围绕“老年健康信息化服务的科学问题与前沿技术”议题,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老龄事业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建立老龄信息采集、分析数据平台,健全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监测系统”。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强调指出:“运用现代科技成果、采取便民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健康档案、服务手册、社区呼叫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推广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通过网上办公实现对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信息工程技术对宏观表征的识别和监控成为实现老年健康“治未病”的有效途径“表征”是对人体疾病状态下表现出的征象的梳理和概括,是显示出来的现象和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总和,也是通过某种手段或者某种信息来反映事物的实质或者本质。表征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wrightJ等[3]提出了基于稀疏表征的人脸识别模式。刘树民等[4]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从体内微观角度表征了代谢网络的异同,同时实现了对中药“寒热”药性的表征。应用信息工程技术所采集到的患者心电图、血压、血氧含量、体温、肥胖指数、血糖等指标都可视为患者的“表征”。应用远程医疗监控系统检测患者的各项生物表征,将测量数据通过网管无线传输,医生在远程端对数据进行监控,从而实现对慢性疾病的长期跟踪监控,以便提出准确的治疗方案[5-6]。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型、便携式家用医疗仪器设备的研制使患者生物表征信息的全面采集成为现实。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中强调“有病早治”,“善治者治皮毛”,通过四诊信息的准确获得,从细微的身体变化(即表征信息)判断出疾病可能的转归发展,在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中,如“中风”“胸痹”“消渴”等,在发病的早期,其相应的表征已经提示。防微杜渐,有病早治是老年健康中的重要环节。有些疾病,在发病后,不仅不断发展,而且还会出现转变或传变。中医认为,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是很重要的,然而更应该重视可能出现的转变,即“已病防变”。老年人正气多已虚弱,某脏腑患病多容易波及全身,及时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疾病的发展变化,整体治疗,能很大程度上帮助疾病的诊治。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依据主要来源于四诊信息。四诊信息的获得实际上是对患者宏观表征信息的汇总,再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类与再整合,从而形成对疾病、证型等的判断。中医证型是“四诊信息表达”的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整体反应状态”,比如舌象是人类证候体征中最重要的指标,也是机体整体反应的外象[7]。笔者前期的研究提示:以复杂网络、决策树等数据挖掘方法作为媒介方法,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冠心病患者四诊信息的整合,进而实现对证型的识别[8-10]。以往对中医宏观表征信息的判断和解读多停留在主观层面,形成了难以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尴尬局面。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使得中医表征信息的采集逐渐趋于客观,比如舌象信息的客观化和数字化研究已经实现了舌体区域性分割、舌苔舌质分离、舌下络脉提取以及舌象信息智能处理等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用于老年健康“治未病”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科研机构非常重视“数字医学”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并拟定了医学诊断数字化的研究方向。结合当今信息工程技术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wiFi技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个人医疗设备上,并整合互联网与社会医疗资源,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将HiS、LiS.CiS、CmS.paCS等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数字化信息的共享、网上服务活动与院内信息的互通以及基于网络的全数字化医疗服务活动等。“治未病”的“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预防思想凝聚了数千年来中医学的智慧结晶,信息工程技术的“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特点诠释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现代医疗的发展方向是融合更多的人工智慧,使医疗服务逐步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到2017年超过50%的手机用户使用移动医疗应用,如智能胶囊、智能护腕、智能健康检测,借助智能手持终端和传感器,将可以有效地测量和传输数据。

未来的医学技术篇2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状况发展趋势

一、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发展近况

(一)医学影像学科的教育教学现状

医学影像技术是进行医学检查的一项常用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层面非常广泛。近几年,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上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不少高校依据市场对该项技术人才的广泛需求,具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人才培训计划,并在高校课堂设置以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医学影像技术学的专业课堂,对教材内容、课堂设计等方面也适时进行了技术创新和改革。虽然这项新的专业学科在进入高效课堂之初就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由于该专业的设置时间较短,发展的时间也不长,在相关教材以及教育方式上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之中,能够影响人才培训的最主要问题是,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医学影像技术的学习在衔接的部分存在不小的问题,例如:专科与本科教育或者是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存在着教育脱节的现象。另外,普通高校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用的教材并不统一,导致大多数学校的人才培训方向不明确,相关设计计划不符合实际,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人才更难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医院的工作。

(二)应用医学影像技术的相关操作人员的工作状态

现阶段,应用医学影像技术的相关操作人员,在大多数医疗机构当中从事医学影像技术的专业人员被称为技师。除此之外,还能够在大学所附属的医院中担任技术讲师或者是教授。在的一些普通的医院当中,医学影像技术人员主要从事放射科的工作。在其他大型的综合性医院或者是专科医院当中,从事影像技术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大学本科学历,一般很少有硕士毕业生,在医院的放射科博士学历的影像技术操作人员几乎上没有。而在略差于市级医院的地方医院当中,放射科担任影像技术操作人员的则为专科学历。在医院的放射科,各科的医生和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数量基本一致。因此,在一些大型的综合性质的医院,或者是具有较完善的医疗图像管理与通信系统的专科医院当中,放射科的大多数医生往往是进行后台的普通检验工作,而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人员担任前台检查的重要工作。该项技术人员不不仅仅担任接诊病人的工作,而且还负责患者所检查的疾病图像的收集工作和审核任务。这也就提高了技术人员对相关技术知识掌握的要求,不仅仅要有牢固的图像采集知识体系,还要熟悉各种处理和核查相关的技术。此外,最基本的还要牢牢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只有做到上述要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人员才能够在第一时间为病人的检查做出正确的疾病医学判断以及准确的技术操作,有利于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率。除此之外,进行医学影像的相关影像设备一般价格较昂贵,这就需要相关操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要保障设备的安全,在检查患者疾病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护相关影响设备。熟悉的医学影像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设备操作进行融合,从而顺利地进行医学检查,延长影像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当前,影响设备的进化与影像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两个方面出现一定的矛盾,这就使得相关高级的影像,设备不能够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充分的发挥经验作用,降低图像检查的准确性。因此,在接受相关学校教育的理论教学之后,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还需要加强对实践应用的掌握,各级医院也应该适度地增加对影像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

(三)现阶段医学影像技术的组织管理情况

在我国,与医学影像技术有关的专业性组织就是中华影像技术学会,该学会是中华医学会附属下的影像技术专业学会,是同中华超声学会、中华放射学会以及中华合医学学会共同组成的关于影像学科的医学与核影像技术的四大学会。中华影像技术学会下属有七个专业学组,其中就包括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学组、mR技术学会以及医疗图像管理与通信系统技术学会,除此之外,还包含三个筹备的专业学组以及三个学部。在我国,每年都会在固定时间举办中华影像技术学会大会,其主要目的是进行影像技术交流,是一种具有国际性的专业学会讨论大会,参与到大会当中的人员,大都是来自于世界各国从事医学影像专业技术的高水平人员。这样的学术交流大会,能够精进医学影像技术,因此,吸引了各国的技术人员的参与。另外,在我国大多省份当中,省或市内都存在专业的影像技术学会小组,而且一些地区也建立了相关的。我国所开设的与医学影像技术有关的网络教育平台,其开设范围也惠及全国,这也帮助了许多就职员工进行再度的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医学影像技术操作人员,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医学影像学科技术发展的总方向

在当前的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过程中,医学诊断过程和介入治疗的过程是分开的,但随着各项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两者必然会在一定时期之后建立相互联系的,呈现出完整的现代影像学科系统。当前,影像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大体形态学,主要在图像的收集以及判断上发挥作用。在未来,影像技术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向分子、功能代谢以及基因成像等方面发展。而且,当前的影像技术主要采用胶片收集的技术,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方向的技术创新,未来的影像技术会考虑应用到数字化和电子技术,将图像收集和传输过程,以数字化现代化的形式呈现。

(二)医学影像技术的具体走向

由于一些影像技术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各项技术仍然不够成熟。当初学医学技术不断创新性发展,未来的医学影像技术将会呈现更加直观、更具有特征性的信息。在其他方面,现阶段对于影像的分析都是趋于定向的,在未来会转变成定量的方向发展,不仅仅会判断出疾病的诊断结果,还会给进行疾病治疗以及手术操作提供方向。

(三)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首先,要对物质波和人体组织的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的深入研究,并依据这些规律,建立相应的模型,在多次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寻找到模型变化的最优参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影像提取信息的速度和质量以及数量,进而降低医学检验的误差,提高图像的准确率和分辨率。除此之外,要扩大影像设备所能探测到的信息信号,根据相关参数建立起模型,并进行数字化改善,对编码的各种形式对照相应的信号进行记录,从而避免图像信息过度失真的现象发生。另外,在进行试验研究时,还要提高图像信号传输过程的效率,增加信号的真实度。

未来的医学技术篇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在“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健康工程学术大会”上说,要多方研讨养生保健“治未病”的深刻内涵,继承创新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全面发展。

早在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治未病”理念,一直是中医药重要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医药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马建中说,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化以及医学目的的重大调整,“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前沿的理念,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建立在“培元固本”、“辨证论治”基础上的养生理论、内外兼修的养生功法、治外调内的经络技术、调节脏腑的养生产品,对当今重大疾病尤其是老年病和慢性病方面,有着明确的现实意义。当一些所谓现代病、文明病相继出现之时,“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系统理论及灵活多样的技术手段,体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

马建中说,中医养生在社会各个层面广受欢迎,中医“治未病”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各级政府推动中医养生预防保健的力度不断加大,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亚健康人群、老慢病人群从中获益匪浅,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尚未得到广泛普及,服务模式尚需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手段和形式需要丰富,专业技术队伍缺乏,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同时,广大群众对于中医养生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认知有限,对于当前中医养生的各种说法和做法不具有判断力,一些打着养生旗号的人用极端的、片面的、违反中医基本原理的甚至是欺骗的手段,不实传播,在社会上造成大众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偏差,长此以往,将对整个中医药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马建中强调,当前在医药负担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中医养生在社会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将加大对中医养生保健的推广和投入:一是不断创新和推广“有特色、系统化、实用性”相结合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方案,发扬光大“治未病”思想,为众多中老年、亚健康、老慢病人群提供优质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二是中医养生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科普宣传,要坚持“科学客观、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服务社区”的原则,让广大群众学习到中医养生思想真实内涵,真正让群众受益;三是要积极引导中医养生产业健康发展、自我约束、科学规范。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健康工程”由中国保健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元润堂治未病研究院共同发起,以学术方式推动中医养生的继承和传播,旨在推广科学的养生保健文化,推行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推进健康的养生保健方式,建立完善的养生保健体系,探索并构建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的健康机构,让真正优秀的传统养生文化与技术为当今和谐社会服务。

未来的医学技术篇4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探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办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中西医结合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启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以期明确中西医结合的高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①分析了45所高等医药院校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其中10所为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它们在课程设置上未能摆脱中医学教育模式,仍沿袭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疗加护理的模式,而且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中西医未能系统有效的结合,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课程设置是中医学教育模式的翻版,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在35所高等护理教育院校中,20所开设了1~2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学时27~144不等,平均为48学时;课程名称不一,有中医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概论和针灸学;16所为专业必修课,2所为专业任选课,2所为专业基础课。可见,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迟缓,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②;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一部分师资来源于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专业毕业生或由医生改行担任护理教师,他们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对护理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教学内容不佳③。总之,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教学手段、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实践教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5.教材建设。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材。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近20年来逐步建立与形成的,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医疗内容偏多而中医护理内容零散、重复,缺乏实用性,未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需要。

   二、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

   1.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现状。目前在各类医院中医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据2003年一项中医护理人力调查显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人力情况基本相似,学历层次低④。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合理;护理工作价值不能有效体现,护理费低廉;护士外流现象严重;护理学术带头人稀少等方面的原因,加速了护理人力的紧缺。加之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滞后,中医护理教育重西医轻中医,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力严重缺乏。

   2.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0年)明确提出,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应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护理理念,重视养生保健、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验”更适合于社区,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三,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进一步规定:“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3年11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揭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原理,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着、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基地,完善中西医结合技术标准规范,整体提高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以期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势在必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四,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种的变迁,以及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医护理优秀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护理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趋凸显出来,引起了国际护理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和结构,而且要开创中医西医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国际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加快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三、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06年为止,高等中医护理教育院校不足20所,加之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国内外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探讨如何依托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高等护理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1.明确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应使学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等四个护理主理念,在熟练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临床和社区护理质量。

   2.建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发展较为完善的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统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

未来的医学技术篇5

1.纳米材料的特性

当一种物质被不断切割至一定程度,其粒子小至纳米量级,即为纳米材料。科学家发现纳米材料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性质,比如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介电限效应等。而出现许多特性:光学性质、催化性质、化学反应性质、硬度高、可塑性强、高比热和热膨胀、高导电率和扩散性、高磁化率和高矫顽力等。正由于纳米材料具有诸如上述的性质,为生物医学、药学等许多领域带来新的生机。

2.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2.1生物兼容性物质的开发

在生物医学中应用纳米技术,可以使得材料生物的相容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同时还能够降低生物的毒性、增强生物的传导性从而使得材料生物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生物组织的需求,达到生物组织规定的标准。纳米技术应用到生物医学中,衍生出各种纳米材料,如纳米无机金属生物材料,这种材料不具有毒副作用,其与人体的组织具有相容性,有利于人体相关组织的生长。同时纳米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能够对人体的血液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将人体中的有毒物质排出人体的体外,从而使得人体的抵抗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降低人体患病的可能性。

另外,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学者利用纳米技术已经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骨骼亚结构纳米材料,这种材料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应用较为广泛,现如今已经成功的取代了原有的合金材料,并且其他成功研制的纳米材料也在临床中得到了应用,可以说,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纳米技术无处不在。

2.2Dna纳米技术

Dna纳米技术主要是依据Dna的理化性质来实现对纳米技术的合理设计和应用,这种Dna纳米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主要是用来实现对分子的组装,在对Dna进行复制的过程中,也能够应用这种技术实现对碱基各种特性的体现,同时也能够使得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在纳米技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原理也包括这几方面的特性和内容。

3.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

3.1纳米控释系统改善药动学性质

将药物制成纳米制剂后,不但达到缓控释效果,而且改变其药物动力学的特性。比如有人以环抱素a为模型药物,以硬脂酸制备了纳米球以市售CYa微乳型口服液为对照,测得口服CYa-Sa-np在大鼠体内相对利用度接近80%,达峰时间推迟,具有明显效果。还有人以链脉霉素糖尿病大鼠为模型,皮下注射胰岛素纳米囊实验,其结果降糖作用持续3天,且在药物吸收相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本品3天一次与一天3次的常规胰岛素疗效相当。

3.2纳米释药系统增强药物靶向性

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好,采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作药物载体制成纳米释药系统,可增强抗肿瘤药物靶向性,就相关的阿霉素免疫磁性毫微粒的体内磁靶向定位研究可以了解到,aimn具有超顺磁特性,在给药部位近端和远端磁区均能产生放射性富集,富集强度为给药量的60%-65%,同时其在脏器的分布显著减少,从而证实了aimn具有较强的磁靶向定位功能,为靶向治疗肿瘤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3.3纳米技术在药理学研究上的应用

在药理学研究上,人们可以利用尖端直径小到可以插入活细胞内而又不严重干扰细胞正常生理过程的超微化传感器或纳米传感器用以获得活细胞内大量的动态信息,反映出机体的功能状态并深化对生理及病理过程的理解,为药理学研究提供精确的细胞水平模型。

4.展望

纳米技术属于一种新型的学科技术,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这种技术将会对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带来更为积极的影响,在未来的社会中,这种技术的应用会使得生物医药与药学领域之间的联系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就这方面来说,这项技术在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未来的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中,对于分子的研究会更加的深入,而其对于分子的要求也会进一步的提升,而纳米技术的应用就会进一步的提高分子之间相互的作用效果,从而实现对分子的有效组装,而且其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主要的应用方向会是细胞器结构细节以及自身装配机理上等方面。

(2)随着纳米技术的深入发展,这种技术在应用于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中后,会使得诊断以及检测技术的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这种技术的应用也会在微观上以及微量上实现有效的应用,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这种技术也会逐渐向着功能性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实现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各项技术功能水平的提升,还会使得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在管理上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从而对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的发展形成有效的推动作用。

(3)纳米技术在未来的生物医学中以及药学领域中会实现靶向性的转变,纳米技术会将药物的作用进行有效的转向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药物的药效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对药物的成本进行有效的降低,从而推动生物医学以及药学的发展。

未来的医学技术篇6

在大型三甲医院林立的北京,这所地处北京南部大兴区的普通二级综合医院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是因为该院的特色科室——骨伤科。据记者了解,早在1990年,该院骨伤科病床就已达到90张,并于1991年设立干部和外宾病房,陆续接待了多名部级运动员及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菲律宾、俄罗斯等国的患者。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了红星医院骨伤科治疗高位截瘫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以及该科颈椎牵引治疗颈椎病方面的突破。至今,该院骨伤科的医护人员仍孜孜不倦地用经过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创立的独特治疗方法,为众多国内外慕名而来的患者服务着。

近日,记者采访了红星医院院长王海英。王海英院长说:“红星医院经过55年的努力拼搏,留下了令人羡慕的光辉历程,在骨伤科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和北京市大兴区和亦庄开发区两区行政资源整合的落实,红星医院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我在感受到身上担子重的同时,也非常有信心带领全院职工,将医院建成具有专科特色和综合医疗竞争优势的二级甲等医院,带领全院上下开创红星医院新的历史!”

享誉海外,特色鲜明的骨伤科

在采访中,王海英院长详细介绍了该院最有特色的骨伤科和学科带头人贾国庆主任医师。她说,骨伤科创立于1984年,在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安广林专家、任玉衡教授、李方祥博士及贾国庆主任医师等几代老专家的带领下,集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即大重量牵引、悬浮式牵引下整复手法,以及踩法、药物熏蒸、小针刀、血液循环驱动、脉冲磁疗、功能锻炼等非手术方法治疗运动创伤性疾病。贾国庆主任医师一直作为红星医院骨伤科学科带头人,从事骨伤专业三十余年,把传统正骨医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对骨伤科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和较深造诣,并带领骨伤科团队,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学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上的独到优势,建立了手法研究室,开设专家门诊,采用手法推拿按摩、牵引、踩法、中药熏蒸、针刀等中医方法治疗颈椎病、椎间盘突出、腰扭伤、腰椎峡部裂及滑脱、胸腰椎压缩骨折、肩周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引起的高低位截瘫等各类骨伤科常见、疑难疾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该科室一直注重学科发展,先后开展了诱发电位检查、骨密度检查、熏蒸和整体牵引技术。多年来,骨伤科除建立普通病房外,从1991年起还开设了外宾和特需病房,先后接待了法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国家的病人来医院诊治。国内多位著名运动员也先后来红星医院诊治,还大量收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疗效显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贾国庆主任医师作为骨伤科学科带头人,因医术精湛,曾多次受邀到新加坡、香港、缅甸等国家和地区会诊和讲学,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其中,贾国庆主任医师于1990年应香港骨科学会邀请,学术交流3个月;1993年,应缅甸卫生部邀请,在该国举办骨伤科学习班3个月;1995年至2002年,每年到新加坡进行一次讲学;还于1993年荣获缅甸政府奖章,1988年获得国家体委体育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医师称号,2010年被评为大兴区中医骨伤科首席专家。他带领的骨伤科团队先后获得了北京市综合医院示范中医单位、大兴区卫生系统文明服务科室、大兴区重点学科和北京市及大兴区职工创新工作室。同时,该科还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其中“三维动态牵引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运用‘一刀法’治疗腰臀部皮神经卡压综合证的诊疗规范及社区示范推广研究”获大兴区科研课题;“贾氏悬浮式牵引床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疗效观察”获北京中医管理局青年项目研究课题;他研制发明的“悬浮式正脊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抓住机遇,准确定位

王海英院长表示,随着“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和北京市大兴区和亦庄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落实,未来几年,她将坚持医院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医院发展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相适应,将红星医院建成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二级甲等医院,用一个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振奋人心又通过努力切实可行的远景规划,指导全院上下开创新的历史。王海英院长提出,在全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中,红星医院必须以北京市和大兴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为前提,结合医院现状和发展的实际,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红星医院功能定位和周边经济社会特点、适应居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服务体系,努力满足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医院发展规划中,必须坚持政府定位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兼顾城乡居民不同医疗服务需求,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设施建设与管理水平同步提升的原则。

据了解,大兴区红星医院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为,在未来5年内,把红星医院建设成为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技术精湛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该院为此制定了分阶段的分目标,包括医院的功能定位与科室设置,医院应重点优先发展的学科或技术特色,医院的技术队伍培养与人才引进,科研教学与信息管理,医院运营与设备管理,品牌塑造与医院文化等内容。

王海英院长强调,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是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中间层次。她认为,红星医院定位于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为大兴旧宫、瀛海、亦庄、西红门、青云店镇的50万人口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功能。“十二五”期间应实现并超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标准;至2015年,应能够对当地区域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能够承担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的诊治、急危重症的抢救;能够指导基层,形成与当地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体系;实现大兴区卫生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中对红星医院的功能定位和总体目标。

注重学科、人才、文化建设

在采访中,王海英院长还向记者介绍了红星医院未来几年的学科建设规划。医院未来学科建设的重点将由骨伤科诊疗中心、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心、骨外科疾病诊疗中心、妇产科诊疗中心、内科诊疗中心组成。医院将根据本地区、本市乃至全国病人的就医实际需要,逐步开放床位达到600张;在内科中分设心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呼吸内科和内分泌消化科;在外科中分设普外科、骨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肿瘤外科等专业组;妇产科分设为妇科和产科;增加重症医学科、高压氧、肾透析科和病理科等,承担区域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作为品牌科室,医院非常重视骨伤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目前,该院骨科诊疗中心由骨外科和骨伤科组成。骨伤科开放床位110张,骨外科开放床位46张;骨伤科和骨外科人员结构梯队合理,在区内外具有品牌影响力。根据红星医院发展历史、现状和技术特色,中西医骨科结合强强联合,能够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性脊柱脊髓疾病骨科治疗中心。王海英院长介绍说,在医院的规划中,至2015年,骨伤科保持非手术疗法治疗运动创伤性疾病的医疗特色,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以特色和质量吸引更多病人,提高科室工作效率和效益;引进人才,培养队伍,形成结构更趋理的专业技术梯队;骨外科以手术治疗老年性骨科疾病为主,同时两个科室要注重开展科研和临床教学工作,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全面提升,在区、市级相关学术领域承担科研课题3到5项,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至20篇;打造骨科诊疗中心牌特色,使红星医院的骨伤科达到部级中医示范专科水平,并积极开展学科合作与学术交流,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望京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

“针对辖区居民育龄妇女多的人口特点和医疗需求,我院将妇科与产科作为医院重点发展的专科。”王海英院长说,“至2015年,我院妇产科床位增加至80张,并分设妇科和产科,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科室主任在区域内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并担任相关专业的学术职务。能够成功开展二级综合医院分等标准中所要求的全部诊疗技术,能够承担一级医疗机构转诊的疑难危重病人诊治;开展妇科与产科相关专业的临床科研和教学,争取获区级或市级科研成果或教学成果奖。”

王海英院长还认识到,红星医院的人才和技术队伍相对薄弱,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是其关键。建立一支技术职务、年龄和学历结构相对合理,技术硬、素质高的队伍,对提高医院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医院应拿出经费,鼓励岗位自学、开展在职培训,采取请进来讲座、示范,走出去参观、学习等方法,在医院营造起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培训专业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技能的提高,以提高医院的管理绩效。至2015年,使临床全部科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10%以上人员达到硕士以上学历,90%以上的临床医师具有医学本科或以上学历;按照岗位设置标准,在全体医务人员中,正高职称应占3%,副高职称应占9%,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技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医院学科建设的关键薄弱点之一是学科带头人的欠缺,特别是重点学科的带头人,这是决定医院整体和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医院将根据重点发展的学科,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搭建合理的技术梯队。学科带头人应有三级甲等医院重点学科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相应的管理能力。

医院要发展,还应注重医院文化与品牌塑造。王海英院长表示,未来几年,红星医院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以“敬业、关爱、厚德、精医”为院训,以“除人类疾患、助健康完美”为使命,努力创造使百姓放心、患者满意的医院。

未来发展策略和四大工程

王海英院长还介绍说,医院将按照“医院管理科学化,服务行为规范化,信息网络微机化,医院环境园林化,病房设施标准化”的发展思路,实施“品牌战略、服务战略、人才战略”三大战略,狠抓医院的软、硬件建设,严格遵循临床医学规范,提供快速、完整、合理的人性化服务,以区域医疗中心为定位,以科室全面发展为基础,以骨伤特色专科为龙头,以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医院将采用合理定位、强化内涵、扬长补短和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发展策略。

未来的医学技术篇7

关键词:影响学;诊断;发展前景;影像技术

一、前言

在医学诊断中,影像学还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作为诊断的依据,影像学诊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从伦琴发现X线开始,到人们历史上的第一张X线片,从Ct、mRi、介入放射学等技术的新兴,到影像学技术、影像学诊断的普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是一个快速而逐步科学的过程。当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诊断中的运用,已经开始了影像学新的数字影像时代,技术不断革新,在临床医学诊断和治疗领域更是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是整体医学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未来,医学影像学的诊断作用将会更加普及,技术也会更加先进,对医学的贡献将会更大。

二、医学影像学的含义

在广泛意义上,医学影像学是指通过X线的成像,电脑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正子扫描,脑电图,脑磁图,眼球追踪,穿颅磁波刺激等现代成像技术,来检查人体无法用非手术手段检查的部位的过程。医学影像学也称医学成像,又因,之前的胶卷使用的是感光材料卤化银化学感光物来成像的,所以其又称为卤化银成像。

三、影像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影像的发展,在临床检查中,X线的透视检查已经逐步减少或被取代,X线摄影检查,被推广开来,其中的DR检查运用的最为广泛。传统的X线造影检查也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取代。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首先是X线的脊髓照影技术被mRi技术取代,其次是X线在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等,被多排的螺旋Ct、mRi结合光学内镜成像技术所替代,另外,DSa的诊断价值逐渐开发出来,取代了Ct血管成像和mR的血管成像技术。目前,Ct已经成为了临床急诊和确诊的重要依据,mRi也因其无创性、无辐射性、成像参数多、承载信息量大等特性,成为了临床重大疾病的诊断技术。超声及其设备也因其价格低、无创伤等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在了影响学筛选检查中。此外,DSaet成为了介入治疗的工具。从影响学的发展来看,将来,分子成像将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之一。

四、影像学的诊断作用

影像学诊断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了临床上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说,影像学的诊断作用为:检出病灶、病变点定位、肿瘤良恶性鉴别、术前分期评估、介入诊断及治疗、随访观察等,涉及骨科检查与诊断、胸腔检查与诊断、消化道检查与诊断、泌尿系统检查与诊断、妇产疾病检查与诊断等。诊断技术主要包括:透视、放射线片、Ct、mRi、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目前影像学诊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价值。

(一)反应局部循环的状况

Ct技术和mRi的灌注成像以及mRi的扩散成像等,均可以反应出人体结构的血流量、血容量、循环时间,甚至可以细微到水分子在细胞内的扩散运动等,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在临床上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更详细、更细微的诊断信息,临床主要用于脑、心肌等一些实质性脏器的诊断。

(二)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形级改变情况

影响学技术中的mR张良成像技术在诊断时可以显示出脑白质的纤维束走形情况和改变情况,mR张良成像技术其实属于扩散成像技术的延伸,更加有利于人们准确的诊断疾病。

(三)脑皮质功能定位

mR功能性成像技术可以实现脑皮质功能定位。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此项技术已经从简单的脑区功能识别发展到了神经学、生理学等领域。可用于喉癌术后与发音功能相关的脑区变化观察,有利于发音功能的恢复。可用于某些疾病康复患者脑皮层反应的观察与训练等。

(四)心脏功能成像

通过Ct、mRi成像技术在心肌检查中的运用可以显示出某支冠状动脉闭塞后相应心肌供血情况和活性,及观察治疗后的康复情况,指导心肌梗塞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五)检查组织变化,鉴别疾病

影像学磁共振波普可以检测组织的化学成分在磁共振波普上的波形,以此来诊断疾病的类型与组织变化。如,前列腺疾病增生与癌变的诊断、脑肿瘤的诊断与术后复发性诊断等。

五、影像学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目前集诊断与治疗一体的影响学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成熟中,未来疾病的诊断将会更加快捷与准确,治疗效果也会大幅度提升。此外,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奖更加直观与明确,手术范围的确定与病灶切术范围将会更加准确与直接。

在影像学网络化发展的基础上,影像学的图像处理技术也会成为临床上的常规技术,服务器软件也将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化同时处理,提高图像自动处理技术水平。此外,影响学图像的传输也将更加便捷、清晰、准确,甚至医生可以在家里或是度假图中处理诊断图像,完成诊断报告等。

分子成像将会是未来影像学发展的热点,针对多组织、器官特异性的对比剂将会问世,通过特定基因表达、对比增强效果将会更佳,诊断特异性也会更强,在临床上真正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

未来影像学的作用将不单单局限于诊断与治疗,甚至会广泛涉及到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人体健康管理等领域。科学在发展,影像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随着分子技术、基因工程等更加细微与高端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广阔,应用范围也会更加广泛,其前景是我们无法预料的。

参考文献:

[1]唐农轩.矫形外科应用影像诊断学基础[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2]林曰增,张雪林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年第22卷第1期

[3]李果珍.临床体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4]张雪林,陈贵孝.脊柱和脊髓Ct诊断[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未来的医学技术篇8

一、高职医学技术大类招生人才培养实践

医学检验技术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同属《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医学技术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上具有共性,都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检验技术及理论,通过对样本的检测得出结果作出分析,不同之处在于检测的对象各异。根据专业技能及理论的要求,两个专业在具体的人文素质及专业基础要求上基本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将医学检验技术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两个具体专业整合成医学技术大类,实行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具有可行性。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从2017级开始实施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包含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据此,学院创新实施了“一类、二专、三方向”的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一类”是指医学技术大类,“二专”是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三方向”是指在专业内拓展病理检验技术、输血检验技术两个方向。“一类、二专、三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由“点”向“面”拓展,夯实基础知识,使之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同时又在多专业(方向)上形成选择性学习认知,具有适应不同岗位的能力。

(二)构建课程体系根据“一类、二专、三方向”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专业就业岗位(检验科、卫生检测机构)及拓展就业岗位(输血科、中心血站、病理科)进行岗位职责、职业能力、专业技术资格标准的分析,我们来确定学习内容,构建课程体系。首先,打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构建医学技术大类基础课程模块。接着,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要求不同,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血液学检验技术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水质理化检验技术、空气理化检验技术、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形成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然后在专业上拓展病理检验技术及输血检验技术两个方向,选取输血技术及输血管理两门课程为输血检验技术方向主干课程,选取常规病理检验技术、细胞病理学、分子与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病理学四门课程作为病理检验技术方向主干课程,以上六门课程列为限选课,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行研修,组建方向拓展课程模块。由此构建了大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方向拓展课程模块的“三模块”课程体系。

(三)人才培养流程实施“1+2”人才培养流程,第一阶段(第一年)实施大类基础课程学习,第二阶段(第二年和第三年)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兴趣志愿及教学资源分流为医学检验技术和卫生检验技术两个专业,进入校内专业核心课程理论实践学习,在专业学习中选修方向拓展课程,并在三年进入校外临床医院进行专业(方向)实习。

二、高职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成效分析

大类人才培养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需要进行分析。因此,课题组以漳州卫生职业学院2017级、2018级的医学技术大类学生和2016级未参与大类招生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招收生源数量、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变化进行人才培养成效的初步分析。

(一)人才培养改革前后生源数量和质量变化分析笔者通过采集三个年级的秋季招生计划、实际录取人数、入学高考成绩、省高招控制线,分别计算三个年级的录取率、入学成绩/控制线。使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招生录取率比较采用确切概率法,入学成绩/控制线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结果见表1、表2。从招生录取率比较来看,大类人才培养改革后的2017级、2018级的招生录取率都达到100%,而改革前的2016级招生录取率只有58.1%,改革前后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录取率大大提高,保障了学院招生计划的完成。以入学成绩/控制线的比值作为生源入学质量指标,2017级的比值为1.2096±0.0499,2018级的比值为1.1934±0.0672,2016级的比值为1.1579±0.1320。改革后的2017级、2018级入学成绩/控制线的比值均高于改革前的2016级,存在显著性差异,证明大类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了生源质量。

(二)人才培养改革前后学生学习成绩变化分析医学技术大类专业分流主要以第一学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医用化学”“分析化学”“英语”的期未成绩及学生专业填报志愿为参考依据。为了便于分析人才培养改革前后学生学习成绩变化情况,我们将参与专业分流依据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医用化学”“分析化学”“英语”的期未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见表3。从三个年级四门课程的期未成绩比较来看,2017级及2018级的人体解剖生理学、英语和医用化学成绩高于2016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化学三个年级不存在差异性变化。由此可见,大类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学习质量。

三、高职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医学技术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改革经过两年的初步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未来的医学技术篇9

事情起始于2008年春天。出生于河北唐山、当时刚满一岁的成成随妈妈来北京儿童医院看病。他患有一种叫做脊柱裂的先天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大小便失禁。北京市儿童医院的医生告诉其母亲,这种病很难治好,施行一种名为“神经栓系松解术”的手术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不能保证疗效。医生同时又安慰他们:患病的小孩子通过合理训练,存在一定的自我康复率。

但成成的母亲却通过一则广告得知:郑州神源泌尿外科医院(下称神源医院)专门治疗这类疾病,通过一种被称为“肖氏反射弧”的手术,可以达到85%的治愈率。

随后,成成随父母亲赴河南做了手术,为其施行手术的是神源医院院长高晓群医生。“手术后,高医生告诉我:手术很成功,你的孩子几个月后就可以正常大小便了。”这位母亲说。

但几个月后,成成等到的却不是康复,而是另一种“残疾”:手术迄今,成成的大小便失禁问题没有好转,而他被截取一条神经的左腿出现了无力、并逐渐萎缩的症状――手术将腿的一条神经截取、连接到了膀胱,以建立“神经反射弧”。

手术前,一岁多的成成刚刚学会走路,现在,他站立都很困难。看着孩子病情日渐恶化,母亲再次将成成带来北京。北大医院神经外科为孩子做了核磁共振成像,“医生说,涉及到的周围几条神经全乱了,已经回天无术;并且由于长久卧床,心肺等脏器功能将逐步衰竭,孩子很难活长。”母亲为此辞职回家,在家专门帮助孩子练习站立、走路,以挽救其生命。

寻求司法救济

成成并不是接受这种手术的惟一患者。2009年11月10日,两位先天性脊柱裂患儿的母亲同时将郑州神源医院告上法庭。据递交到郑州市二七区法院的书,她们的孩子于2006年在神源医院接受了“肖氏反射弧”手术,但病情至今无好转。术后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后遗症,即左腿萎缩、变形。

一年过去,两起案件仍未开庭审理。原告方律师彭剑告诉《财经》记者,开庭延后,主要是由于司法鉴定程序旷日持久。

由于被告方不承认手术与腿部残疾存在因果关系,原告早在2009年12月中旬就向法院提出了司法鉴定申请,要求鉴定患儿的伤残等级以及手术与患儿残疾间的因果关系。因承办法官变更等原因,迟至2010年4月,法院才确定了司法鉴定机构。

8月10日,河南科技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出具《鉴定意见书》。原告方于8月23日收到的意见书结论显示:“肖氏反射弧”手术与患儿残疾间存在“间接性因果关系”或“临界性因果关系”。

在这等待的一年多时间,彭剑又陆续收到100多件接受过“肖氏反射弧”手术患者的投诉文档,称该手术对他们也无效果,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示手术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腿部萎缩。他们希望诉诸于司法救济。截至发稿日,彭剑掌握的患者名单超过300人。

诉讼之外,亦有患者四方奔走,尝试多种途径寻求权利救济。25岁的患者金兵(化名)是病友参加诉讼的牵头人,他于2008年起通过网络、电话等渠道先后联系卫生部、河南省卫生厅以及郑州市卫生局等部门。直到2010年3月,才得到市卫生局的明确答复,“医院解散了,没有办法。”

原来,神源医院已于2009年8月17日未经卫生局批准自行宣布“解散”,不再接诊病人。彭剑说,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医疗机构并没有“解散”一说,“医疗机构停业,必须经登记机关批准。”

手术却并未停止,神源医院部分职工转至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接诊。据患者家属反映,今年初,有大批患者及家属前往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讨说法,“整整闹腾了一天”。

不少患者表示手术无效。与此相对照,众多媒体介入调查,尚未找到可证实的手术“治愈”患者。神源医院曾作为典型在媒体上宣传的小善善,经《北京科技报》调查证实,手术对改善大小便失禁作用甚微;另一个典型案例小艳丽,则在2010年10月给病友们发出致歉“短信”:“我做完手术三年多了,可是我没有看到一丝的效果……我本来左脚是可以行走的,可是经过他们的肖氏反射弧手术后我的左脚却不能走了。”她表示,因为自己被作为成功案例广泛宣传,导致更多患者做此手术,她向其他患者道歉。

彭剑表示,他接受到神源医院提供的三个作为证人出现的患者材料,其表述为“有效”,而非“治愈”。

从人体试验到“临床治疗”

对“肖氏反射弧”手术的治愈率疑问,直接关系到手术首创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前所长、武汉协和医院前泌尿外科主任肖传国。

1988年,肖传国首次提出“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即“肖氏反射弧”)的概念。

1994年,肖在学术杂志《截瘫》发表文章,称其在实验老鼠身上建立了一个皮肤-中枢神经-膀胱反射弧。1995年5月,时年40岁、身在美国的肖传国被武汉协和医院请回,任泌尿外科主任。之后,通过平顶山矿务局,他在平顶山若干名截瘫矿工身上开始了临床试验。

彼时,距离其关于大鼠试验结果的还有一年、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资助的猫试验研究资金还有半年――直到1999年10月,关于猫试验结果的论文才刊登在《泌尿学杂志》上。

对于自己为何未在美国进行人体试验,肖传国曾对媒体解释:“在美国申请基金非常慢,最快也要等一年半到两年。而且美国对做临床研究审批很严,光是做个口服药都要(准备)成卡车的文件,做人(的手术)就更难了。”据他介绍,在平顶山做临床研究“不需要卫生部批准,医院的伦理委员会通过就可以。”

按照标准程序,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王志新指出:“应该先做动物试验、、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评估后,才可以做人体试验(但必须是针对志愿者)。”

东南大学卫生法研究所所长张赞宁也向《财经》记者介绍,按照科学研究的惯例,肖传国在美国进行的动物试验不能作为其在中国进行人体试验的基础,肖回国试验,应重新进行动物试验――在平顶山人体试验之前,未见其有关“国内完成动物试验”的。

而在平顶山人体试验(2003年)之前,有患者证明,“肖氏反射弧”手术已经在武汉开始用于临床治疗,并称成功率达到了85%。

《财经》记者联系到2000年底至2002年间做完手术的多例患者,据他们介绍,当时医院方面说这个手术已经很成功了。“没说是试验阶段,更不是免费的。手术做下来,就花到3万多了。”来自黑龙江的一位患者说。

人体试验与临床治疗阶段在患者权益方面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必须获得志愿者的“知情同意”,同时不能收取任何治疗费用(相反,一般会给接受试验的志愿者以适当报酬)。

也就是说,“肖氏反射弧”手术的动物试验未完成,人体试验已经开始;而人体试验论文尚未发表,已经进入“临床治疗”,并获利。

鉴定争议

1999年3月,当时的国家科委和卫生部有关人士组织专家对“肖氏反射弧”进行了一场学术成果鉴定会,并出具“成果鉴定证书”,认为“肖氏反射弧理论在临床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技术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004年8月,在由卫生部组织的第二次鉴定会上,专家组再次认定肖传国的成果对于解决先天性脊柱裂患儿大小便失控“具有重要意义和突出的创新性”。

王志新院士对“肖氏反射弧”两次鉴定会的组成人员提出疑问:一方面,参与鉴定会的专家多数不是与该手术有关的同行;另一方面,参与鉴定人员,应该回避的未予合理回避。以2004年8月卫生部组织的鉴定会为例,八位鉴定专家中,只有一位泌尿外科专家;有两位长于基础神经学的研究,对于临床并不擅长;其他还有野战外科学等方面的专家。当时,作为中国泌尿外科少数几名院士之一的郭应禄(他参与了1999年第一次鉴定会,曾对该手术提出异议),并不在邀请之列。

此外,鉴定专家之一,裘法祖院士作为肖传国的老师,未予回避――按照学术惯例,类似情况应予回避。

1999年“鉴定会”之后,肖在国内屡获殊荣,先后于2000年获吴阶平医学奖,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其领衔的“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亦被列入“973计划”项目,获得25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基金。

2006年8月,郑州神源医院成立,同样将该手术用于临床治疗。据该院主刀医生之一何朝宏披露,自2006年到2009年停业,神源医院一共做了大约1500例人工反射弧手术,成功率在85%以上。根据患者提供的发票,每例手术标准收费3万元左右。

部分患者的收费清单显示,神源医院在对这些患者实施“肖氏反射弧”手术时,同时做了“神经栓系松解术”,但患者表示并不完全知情。

国内泌尿外科同行,以及学术期刊《泌尿学杂志》刊发的专家评论均认为,部分接受“肖氏反射弧”手术的患者显示出一定效果(并非“治愈”),可能是同时进行的“神经栓系松解术”“骶神经根切断术”等原因所致。但“神经栓系松解术”等手术不会导致腿部残疾。

“肖氏反射弧”手术85%的治愈率多次受到同行专家质疑。但2006年,肖传国对美国博蒙特(Beaumont)医院宣称,肖氏反射弧已经成为中国各大医院的常规手术,并且“具有85%的高康复率”。基于这一前提,该医院选取了12名志愿者进行“肖氏反射弧”手术临床试验,其中9例手术后接受一年随访,结果发表在美国《泌尿学杂志》2010年8月号上。

杂志发表的试验结果概括为:术后1年,无一例患者能自主排尿。其中7例(78%)患者被认为建立了“反射弧”。大多数患者称肠道功能有改善。术后一个月,89%的患者(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肌肉群无力。1例患儿出现持久性足下垂。

数据分析表明,术后12个月,病人尿动力学数据(膀胱容量、是否排尿)的改变,与反射弧是否建立不相关。负责这项研究的该医院泌尿科主任peters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一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该杂志在社论和编辑评论中还刊载了同行的质疑,指出试验缺乏对照组,结果矛盾且无统计意义,认为这是对肖先前自我陈述的结果的挑战,怀疑肖先前论据和数据的可靠性,推测某些患者的改善并非得益于肖氏手术本身,并警告说,“不适当地、仓促地在患者身上和医疗界推广应用此手术将会有极大危险”。

对于《财经》记者的采访要求,博蒙特医院未予回复。10月下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做出决定,不再继续招募患者进行临床试验,要求对这一手术的人体试验基础进行复查。

卫生部结论

2010年10月14日,五名“肖氏反射弧”手术失败的患者代表或家属代表前往卫生部反映意见时,卫生部相关负责人对他们称,经初步判断,“肖氏反射弧”手术应属于2009年3月2日颁布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中规定的第二类医疗技术――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的医疗技术。

第二类医疗技术应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临床应用管理。

然而河南省卫生厅对媒体表示,该厅公布的第二类医疗技术中并未包括“肖氏反射弧”手术。

卫生部处当日还回应,卫生部将组织专家就“肖氏手术”展开调查。10月18日下午,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组就“肖氏反射弧”进行学术评审。该会议全程封闭,评审结果没有公开。

但《成都商报》报道称,一位获邀专家表示,六名泌尿外科专家已达成一致意见,将在讨论会上提出四点建议:立即停止实施“肖氏反射弧”手术;对现有的实施过手术的患者观察随访,确定疗效和安全性;组织专家团,对“肖氏反射弧”手术技术进行全面调查,确定该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实施了该手术、失败导致不良后果的患者提供医疗帮助。

11月9日,卫生部在一个新闻会上就“肖氏反射弧”手术作出回应:“目前,该技术安全性、有效性的循证医学证据尚不足。”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强调,“肖氏手术不应该上临床。”

按照这一说法,事实上,“肖氏反射弧”应该属于第三类医疗技术――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的医疗技术。

而无论是第二类还是第三类医疗技术,要正式走向临床应用,都要实行第三方技术审核制度。《办法》强调,“属于第三类的医疗技术首次应用于临床前,必须经过卫生部组织的安全性、有效性临床试验研究、论证及伦理审查。”

据此,武汉协和医院和郑州神源医院施行的手术,从技术性质来说,依然停留在人体试验阶段。但在2009年5月《办法》正式实施之前,对于“探索类”(即《办法》划分的第二、第三类)医疗技术,并没有法律层面上的实质性规范。

今年初,卫生部医政司官员马旭东就在深圳的一次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仅对部分专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施了准入管理,尚未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综合管理的专门制度。

在规范缺失的情况下,对“探索性”医疗技术的规范,主要依靠的就是研究者的学术道德。

谁该负责

由于接受手术的患者大多数来自贫困农村,三四万元的手术及交通食宿等费用让不少家庭捉襟见肘。五名患者代表或家属代表向卫生部提出四项请求:全面叫停“肖氏手术”;调查85%治愈率宣传;赔偿手术失败受害者;查清手术准入审批。

赔偿包括手术费(原额退赔)、残疾赔偿金(按照不同的个案进行伤残鉴定,再按照不同的伤残等级计算)等。以已公开“讨说法”的300多名患者计算,赔偿总额将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原告方律师彭剑表示,他们正申请追加肖传国为第二被告;亦考虑追究郑州大学的责任;部分媒体涉嫌为“肖氏反射弧”做虚假宣传,亦应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2006年,郑州大学聘请肖传国为兼职教授。神源医院成立于当年8月,其网站称,神源医院是“经郑州大学批准成立的研究机构”。肖传国接受警方讯问时称“神源医院是私立医院,我投了100万,挂靠在郑州大学下面”。

彭剑认为,被告方神源医院明显违反了《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七条中明确禁止宣传治愈率、有效率等诊疗效果的规定,被告的过错显而易见。

对于郑州大学是否应承担连带责任,东南大学卫生法研究所所长张赞宁认为,应考虑事实状态。医院在营业的三年多时间,一直借郑州大学神经泌尿外科研究中心宣传,且医院“解散”后,部分原职工又转至该校第四附属医院。

媒体对“肖氏反射弧”进行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报道。根据2007年实施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禁止利用新闻形式、医疗资讯服务类专题节(栏)目或变相医疗广告。”卫生法专家卓小勤告诉《财经》记者,“对各种以科普形式做的软广告,原告将承担艰巨的证明责任”,因此问责至为艰难。

彭剑还认为,卫生部应该出台一个方案,赔偿遭受损失的患者。此前,广东医学院副教授李大平曾撰文说,“肖氏反射弧”手术原属在国内外都没有开展应用的新项目,程序上未经严格审评,却进入了医疗市场。

在患者及媒体对这一手术提出强烈质疑之时,有关监管部门却置若罔闻。彭剑表示,内部责任的分担上,医院是第一步。医院不足以赔偿的,可以向其他责任方追偿。

10月27日晚,在中国政法大学举办讲座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王志新指出,“迄今为止,关于肖传国事件缺少来自生物学界、医学界真正主流的、一致的声音,这其实涉及中国的科技评价体系问题。”

他表示,一方面,对科学问题本身,科学共同体具有自我纠正错误的能力,科学界是最具“自净机制”的群体。可现实是,中国科学界的“自净能力”频频失灵。

另一方面,对于科学家学术不端的指责处理,王志新认为,必须有外界因素的介入、公共舆论和管理部门的介入。在国际上,如果科学家受到了学术造假的指责,首先是科学家所在单位要对此调查;其次,国家的科技管理部门或是资助研究的基金会应介入调查。

具体到这个事件,王志新表示,此前尽管“肖氏反射弧”屡遭质疑,但从未见其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予以回应。

本刊多次联系肖传国供职的华中科技大学及武汉协和医院,对方始终未给出答复。曾施行“肖氏反射弧”手术的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泌尿科一位医生告诉《财经》记者,现在该手术已经停止,对于其他问题,他未答复。

未来的医学技术篇10

1.无证行医和非法行医的概念

无证行医是指医疗机构和卫技人员未经有关的卫生许可,没有取得必需的许可证照、证件就从事医疗活动。就人员具体是指医师无《医师执业证书》、护士无《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外国医师来华行医无《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乡村医生无《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书》,卫技人员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无《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从事家庭接生的人员无《家庭接生员技术合格证书》。就医疗机构是指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和家庭接生以及出具《母婴保健法》规定的婚前医学检查证明、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和医学技术鉴定证明的无《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

非法行医是指不合法地从事医疗活动,具体是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有关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因此,笔者认为无证行医属于非法行医的范畴,应该是非法行医的一部分。打击非法行医重点是取缔无证行医。

2.取缔无证行医最关键的是诊疗行为的取证。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第八十八条的解释:诊疗活动是指通过各种检查,使用药物、器械及手术等方法,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活动。因此,诊疗行为可以分成医疗检查、诊断和治疗行为三个方面。判断是否有诊断行为的比较明确的证据应该是书写病历,进行诊断,出具处方,使用药物及手术等方法医疗检查和治疗行为比较明确,使用医疗器械进行医疗检查则存在争议。常见问题是使用听诊器、血压计是否是医疗行为,使用××测试仪测试缺钙或者贫血是否是医疗行为等。我国卫生部尚没有对此作出行政解释。而国外,比如日本厚生省就解释使用血压计是医疗行为。

3.如何开展打击非法行医的监督检查

根据《条例》,非法行医主要应包括下列6个方面:

1)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

2)逾期不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仍从事诊疗活动的,或者拒不校验的。

3)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

4)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的。

5)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

6)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

根据《医师法》,非法行医应包括下列2个方面:

1)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

2)或者非医师行医的。

根据《母婴保健法》未取得国家颁发的有关合格证书的,有下列行为之一:

(一)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或者医学技术鉴定的;

(二)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

(三)出具《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有关医学证明的。或者出具有关虚假医学证明或者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

根据以上非法行医的主要表现形式,查处非法行医的执法监督检查一般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⑴检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检查法人名称是否已经更换、核对诊疗科目是否与诊疗行为一致、是否有逾期不校验、以及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行为。

⑵执业医师资格或者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认定:应检查身份证、学历证书、医学专业技术职称证书、执业医师或者执业护士资格证书和注册证书,检查注册证书中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

⑶对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负责人尚需要核查是否由下列情况:

1)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

2)正在服刑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

3)医疗机构在职、因病退职或者停薪留职的医务人员;

4)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未满五年的医务人员;

5)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已被吊销执业证书的医务人员;

6)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7)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⑷医疗技术主要检查:

1)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或者医学技术鉴定的;

2)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

3)未经批准擅自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4.监督检查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执法监督检查应有针对性,根据《医师法》、《条例》《细则》应主要关注以下7个方面:

(一)因擅自执业曾受过卫生行政部门处罚;

(二)擅自执业的人员为非卫生技术专业人员;

(三)擅自执业时间在三个月以上;

(四)给患者造成伤害;

(五)使用假药、劣药蒙骗患者;

(六)以行医为名骗取患者钱物;

(七)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它情形。

因为这些问题都影响行政处罚的裁量。

5.如何取缔无证行医

根据1998年12月8日卫生部给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行中有关问题的批复”卫生行政部门对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或者非医师行医的违法行为进行取缔,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不是行政处罚。根据卫生部行政解释:条例中“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应视同为取缔。所谓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而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或特定的物作出的,以限制权利和科以义务为内容的,临时性的强制行为。而实际内容应当是没收非法财物。如果行政机关仅仅作出依法取缔的决定,而不没收当事人的非法财物,当事人仍然可以进行非法行为。没收当事人的非法财物也就实际上取缔了非法组织。因此,取缔无证行医重点在于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⑵⑶

6.非法行医的其他形式

6.1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或以合同方式经营诊疗项目应由谁来批准

根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0年5月15日第11号令颁发,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未经卫生部和外经贸部批准,成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并开展医疗活动或以合同方式经营诊疗项目的,视同非法行医,按《条例》和《细则》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6.2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

根据《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1992年10月7日卫生部令第24号)第三条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必须经过注册,取得《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未经注册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10000元以下罚款。

6.3医疗机构擅自变更执业地址是否是非法行医

根据卫生部卫医发[1999]第584号“关于医疗机构擅自变更执业地址问题的批复”,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在登记注册的执业地址执业。对违反《条例》规定,未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擅自变更执业地址的,可根据具体情况,依照《条例》第四十七条例规定予以处罚,即按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进行处罚。

6.4医疗机构增加诊疗科目、医务人员变更执业地点

根据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九日卫生部“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聘用社会医务人员执业管理的通知(卫医发[1998]26号)”的规定:医疗机构增加诊疗科目、变更执业地点,必须按照《条例》及《细则》的规定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对于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擅自变更执业地点按非法执业论处。1999年5月1日《医师法》实施后,医务人员变更执业地点应办理变更注册手续。凡违反本《通知》规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据《条例》和《细则》,视情节责成该医疗机构限期整改直至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追究其领导人责任。卫生行政部门要保证执法的严肃性,对医疗机构决不能以缴纳罚款取代整改,也决不允许以罚款而认同非法行医。

6.5军队编外医疗机构

根据“关于加强军队医疗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1996年12月23日总后勤部、卫生部)”需要保留的军队编外医疗机构,要按规定程序报经各军区、军兵种后勤部卫生、生产管理部门审核,由地方地、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重新审批和登记注册;地处省(自治区)会城市、直辖市的,必须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和登记注册。凡未经审核、登记注册的,均属非法医疗机构,应坚决予以取缔。

参考文献

1.陶惠,非法个体禁不止的原因对策思考,《中国卫生法制》,2001年第三期,p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