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的差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8:55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篇1

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政坛风云与官制兴革,人们回首发现:“科举竞争”无论是与我国古代的世卿世禄、察举征辟,还是与外国古代的贵族制、军功制与“奴官”(如近东的所谓马木路克制)制相比,都要合理得多。而科举废除后,我国军阀时代与后来的官制也未见得优于、甚至常常是劣于科举。另一方面现代文官制中的考试制度却有许多类似科举的程式。因此为科举制“平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了。当然,对照现代文官制的实践,要挑科举制的毛病也是轻而易举的。诸如考试内容的陈腐、参考资格与考试规则等方面用现代眼光看也并非绝对公平。而当时的官吏铨选中除考试外也还存在着其他非竞争性因素,如世袭、恩荫、荐举、捐官、特授、奴官(太监外任或清时满洲包衣外任之类)等等。但是如果不以现代文明标准苛求前人,则应当说在前近代世界上的确难以找到一种政治人材选拔方式其“公正”性与效率能超过我国科举制度的成熟期。而且成熟期科举制度在严肃科场纪律、实行规范竞争方面的确是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所不能及、更是“察举征辟”色彩浓厚、身份与“关系”背景强烈的我国现行干部制度应当借鉴的。

撇开贵族政治(它一般与非中央集权的“软国家”相联系)不谈,历史上凡属中央集权的“硬国家”,无论中外,都有赖于高度科层化的职业官僚政治。印度莫卧儿帝国的曼萨卜达尔(mansabdar)体制有33级官阶,从“十人长”直至“万人长”,都是由朝廷自上而下征召、提拔或降黜的官吏。古罗马基础上建立的拜占廷帝国也有复杂的罗戈瑟特(logothete)文官体制,正是靠了这种体制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拜占廷帝国才得以与特马(军区)制下军官贵族化倾向以及村社的地方自治倾向相抗衡而维持着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使帝国在内忧外患频仍的几个世纪中得以延续。所有这些官僚体制都有赖于一套中央铨选,考核与“雇用”官员的程序。但是,曼萨卜达尔体制的原则是“军而优则仕”,军事官僚的色彩远过于文职色彩。作为高级“国家雇员”他们脱胎于莫卧儿早期的雇佣军,其成员多为外国(印度以外的西亚、中亚伊斯兰地区)冒险家,缺少文化自律。因此尽管曼萨卜达尔体制以官僚决定薪俸极高而闻名于史,国家对他们也一直拥有任命与考核之权(如所周知,这两点即高薪与考核是当前人们谈论最多的反腐败方法),但这一体制的腐败速度与程度仍然极为惊人,可以说决不下于我国传统的科举官僚体系。[1]

拜占廷的罗戈瑟特官僚体制文职色彩浓厚,而且对于具有政教合一特点的拜占廷东正教帝国来说,这一官僚体制既保持着独立于教会系统之外的世俗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宗教)自律。国家对文官的考核内容则包括罗马法之类的实用知识。然而罗戈瑟特在地方行政上的效能受特马军事贵族的制约而十分有限,而且由于政治贵族化的发展,官僚的作用日益减退,到14-15世纪罗戈瑟特大都已成为无权的虚衔。另一方面由于罗戈瑟特多是低薪乃至无薪职,又执掌征收赋税之权,因而腐败也非常严重。最后,这一文官体制的消亡也就成了拜占庭国家灭亡的先兆。[2]

与这些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相比,我国的科举官僚体系在文职化、科层化、合理化等方面显然更胜一筹。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是我国传统政治的一大创造,它比政教合一体制与纯粹的雇佣官僚制都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更是在专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扩大统治基础的有效办法。我国的传统中央集权体制延续得远比莫卧儿印度或拜占廷帝国为长久,这与科举官僚制胜于曼萨卜达尔或罗戈瑟特之类的外国传统官僚制是不无关系的。而如果以科举制奠定基础的隋唐为界划分我国历史的前后期,也可以看出,后期中央集权国家的凝聚力与稳定程度要大于前期,这与官僚铨选制度由察举征辟到科举考试的演变也密切相关。

当然也必须指出,科举制植根于我国的具体土壤,它与其他土壤上萌发的制度间具有某些不可比性。科举制有赖于单一民族或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在人口、发展水平与文化认同上的巨大优势。象拜占廷、印度那样民族与文化成份高度多元化的国家是难以发展出类似制度的。而他们那种形态的官僚制或许是维护这种传统多元化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的最佳选择。

二?从制度层面看科举:“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

以考试选拔人材,从技术上讲无可非议。纵使它不应成为唯一的选拔方式,也至少应当是选拔方式之一或者是主要方式。起码在入仕之际并无政绩民望可考的情况下,选拔依据在逻辑上不外乎三者:即知识性考试,身份(门第、出身与其他先天性等级)以及个人与机构的随机性荐举。而考试比论身份“公平”,比荐举“客观”,这本属常识,并不是需要在学术上详加论证的深奥之理。现代文官制度中的考试制与我国历史上从察举向科举的过渡,与其说是谁学了谁,不如说两者都更多地是基于这种人类价值基础上的常识与逻辑。而它们在实行中遇到的阻力也不是因为其优点在学理上难于发现,而是因为它妨碍着某种既得利益体系。

但对于一种政治制度而言,人材选拔毕竟是个技术性问题,而政治制度的核心在于统治的合法性基础。而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科举制与它以前的世卿制、察举制以及外国的罗戈瑟特等官制一样都是以传统型或卡里斯玛型权威作为其合法性基础的。因而它们与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现代文官制度、民主国家的文官制度仍有本质的区别。从这一点上来说,提出所谓“选举制好还是考试制好”的问题来就十分荒谬。民主政治中的选举是解决统治合法性问题的,它与作为人材选拔拔术的考试制并不是一个层面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芸芸众生在总体上看是平庸的,为他们中多数意志所左右的选举结果也往往是平庸者而不是“英明领袖”或圣明君主当选。那么民主制意义何在?就在于它确立了统治者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之授权这一原则,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问题。这样的“统治者”以考试选拔公职人员,就与传统帝王以科举引“天下英雄入吾彀中”[3]有了本质的区别。即使后者的科场纪律比前者更严更“公平”,即使后者在技术上可以为前者所效法,这两者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制度的规定性反映在技术上,就形成了现代文官制度与古代科举的一些重大区别。一般地说,现代民主国家的官员实行政务官与事务官分途:政务官(掌权者)直接或间接由选举产生,与政党共进退;事务官(办事者)多由考试录用,按业绩或年资晋升,具有职业化、专业化特点,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而传统科举官僚体制恰恰相反,这类体制谈不上政务官与事务官的严格区分而只有“君臣”之别(严格地说只有皇帝是“掌权者”,而百官都是为他办事的“臣仆”或奴才),但通常中央及地方的各级政要(即现代一般列为政务官的阁员、议员与地方主官的古代对应者)都由考试出身而非经选举。反而是各衙门的办事员即所谓刀笔吏者流并不通过考试,而是由种种不规范途径产生:有由正官“自辟僚属”者,从社会上招募者,经各种关系推荐者,甚至还有“学而劣则吏”、专以科场淘汰所余充之者。在明代后一途径居然成为定式,即“生员入学十年,学无所成者及有大过者,俱送部充吏”。[4]而他们在现代文官制中的对应角色正是考试录用的主要对象。?

“政务官”不经选举,“事务官”不经考试,这样一种与现代文官制度完全相反的现象当然不是出于科举制设计者的考虑欠周,而是由政治制度本身的专制性质所决定的。“政务官”不经选举则不对选民负责,难以建立权力约束机制。“事务官”不经考试则会难免素质低劣,“天下之吏,既为无赖子所据。”[5]于是在统治合法性与办事效率两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缺陷。一方面“政务官”不可一世,往往“官逼民反”,另一方面“事务官”蝇营狗苟,衙门陋规泛滥,明清时常有“衙蠹”之称。这显然不是通过强化科场纪律所能解决的。考试选官在技术上确有优点,但它本身并不能解决制度性问题。相反,制度的败坏却能够歪曲这一“技术”。因此尽管到明代科场纪律已经空前严密:“会试:御史供给收掌试卷;弥封、誊录、对读、受卷及巡绰监门,搜检怀挟,俱有定员,各执其事。”“试日入场,讲问、代冒者有禁。……文字中不许自序门第。弥封编号作三合字。……试士之所,谓之贡院;诸生席舍,谓之号房,人一军守之,谓之号军。试官入院,辄封钥内外门户。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l官,在内主考、同考谓之内l官。”然而科场中的腐败现象仍然是层出不穷:“其贿买钻营、怀挟请代、割卷传递、顶名冒籍,弊端百出,不可穷究。而‘关节’办甚。事属暖昧,或快恩仇报复,盖亦有之。其他小小得失,无足道也。”[6]

尽管如此,科举官僚制最大的弊病还不在科场,而在官场。即如黄宗羲所说:“今之取士也严,其用士也宽”。所谓取士之严,指士林出路仅有科举一途,造成严重的人材浪费;所谓用士之宽,指一旦考上即易于“进”,致使“在位者多不得其人”,官场气大坏。他由此叹道:“取土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7]

黄宗羲所处的明末,有识之士对科举制的评价已如此恶劣。其在两百多年后的清末变革之潮中之被废除就不难理解了。今人对“废科举”持批评态度者往往责怪清末以来在“西化”之风影响下一切求变的“激进主义”,实则科举名声的败坏早在清末“激进主义”兴起以前、甚至早在国门未开、国人尚不识西学为何物以前就很严重了。今人往往奇怪于当时的中国放着那么多的积弊不改,甚至连男人的辫子也尚未剪掉,便急急忙忙地废除了科举制这个据说是“类似于现代文官制度”的宝贝。其实人们如果注意到反科举的思潮兴起于“西化”之前,也许就不会奇怪了。历史不能假设,但倘无西方入侵,科举制在中国自身的轨道上是否就能一直运作下去,也未尝不是个问题。明末时从皇帝到社会上就已对“制科之弊”怨声不绝。崇祯皇帝因此提拔了非进士出身的陈新甲、孙元化、陈启新等人委以尚书、总督、巡抚等要职,并“为拔贡、保举、准贡、特授、积分、换授,思以得度外之士”。但专制之制不改而考官之技已失,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欲得胜于科目之人,其法反不如科目之详,所以徒为纷乱而无益于时也”。[8]这段历史几乎可以说就是200多年后废科举后果的预演,它既说明了专制政治不变而只拿考试一法开刀,后果必然不良,也表明了在专制政治下被严重扭曲了的考试选官法本身的危机。对此如果只埋怨清末“激进改制”坏事,也是有失公正的。?明清时代科场纪律制定得如此严密,何以科举制仍会败坏呢?我以为黄宗羲的一段话道出了症结所在,虽然这段话他并不是专就科举而言的: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敛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惟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9]

为什么“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原因就在于这是一种“藏天下于筐箧”即置天下于一家之私囊的立法。科举制败坏的根源就在于此。今日重新评价科举,这一点是不应回避的。

三?从政治哲学层面看科举:“大共同体本位”与对个性的禁锢

上述黄宗羲的话还可以引起更深层的思考。这段话表明:中国的传统统治者,乃至传统中国人,并不象表面上声称的那样相信“性善论”。他们对人的“自私”与人性的阴暗面可以说是无时或忘,并为此处心积虑地设计“防人”之法。这种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奇特景观是那些只从儒家圣贤之言来考察“传统”的人难以解释的。明清科场规则之严密,常使今天的科举肯定论者大为赞叹。然而又岂止科场规则,传统中国的“防人之法”达到极高水平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科场防弊达到了每个“考生”派一军人给盯着的地步,官场防弊则达到了本省人不得在本省为官的地步,这就是明清两展得登峰造极的回避制。那时除了世袭的土司和法定必须由孔家人任知县的曲阜一地外,全国各地的县官都必须来自外省,甚至本省其他府、县的人也不行,以防同乡结党为弊。就是这些外省人还不能久任,而须频繁调动,以防任职日久形成关系网。对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国家也常持以怀疑的眼光,尽量限制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区之间依附关系的发展。甚至对于儒家意识形态极力褒奖的家族组织,专制国家也不象表面声称的那样欣赏。从北魏的废宗主而立三长、明初“浦江郑氏九世同居”被皇帝疑忌为“以此众叛,何事不成?”而险遭杀身之祸,直到清代一些地方官府“毁祠追谱”,抑制宗族势力,专制国家对“强宗右族”的疑惧与礼教对大家族的褒奖始终并存,而且前一因素的实际影响往往超过后一因素。[10]

实际上这一切都可以归之为我国政治文化中以“国家(王朝)本位”来排斥在实践上则崇刑废德、扬忠抑孝、强制分家,鼓励“告亲”,禁止“容隐”,不一而足。《秦律》中关于“妻有罪,其财界夫”,“夫有罪,妻先告,其(妻)财不收”、奴婢“盗主之父母不为盗主”的条款,明确承认父子夫妇各有其财。而秦人世风,则有所谓’借父l,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踞;妇姑不相悦,则反唇相讥。[12]这里亲情之淡漠,恐怕比据说父亲到儿子家吃饭要付钱的“西方风俗”尤有过之。人性险恶,险恶的人抱成团更难制驭,因此国家应当使人际关系尽量自上而下地“一元化”,即皇帝——官僚——吏胥——下民,而任何横向关系如“朋党”、宗族、同乡等等都应减弱到最低限度。

以后的历代王朝一方面“独尊儒术”,一方面“汉承秦制”,其统治精神多少都具有“儒表法里”的性质:王道其表而霸道其里,德治其名而刑治其实,看似吏的儒化,实为儒的吏化。历代帝王不论口头上怎么讲,实际上对“法、术、势”的重视远超过四维八德。由汉到清的中国基本上仍是“大共同体本位”的,而不是小共同体本位、更不是个人本位的。像古希腊的德莫、古罗马的父权制大家族,中世纪欧洲的村社、行会、教区这类具有自治因素的“非国家”组织所享有的地位,在传统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与西方相比,这种传统秩序与其说是“家族主义”的,勿宁说是“国家主义”的。

科举制度就是这一特点的产物。从科举考试的内容看它似乎有明显的儒家色彩,然而这一制度本身应当说主要是法家传统的体现。事实上,更能体现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选官制度应当是由道德偶象式的地方元老举荐“孝廉”、“贤良方正”为官的察举制度。这一制度被废弃并代之以“冷冰冰的”科场角逐无疑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而学界对此似乎尚无足够认识。另一方面,这种选官制度与中世纪西方贵族制的区别也正是“大共同本位”与“小共同体本位”之别的反映。

我们知道,现代化进程的本质内涵是有个性的公民及公民个人权利摆脱传统共同体的桎梏而崛起。而在缺少中央集权专制政体的中世纪西方,“大共同体”长期处在不活跃状态,人的个性发展的主要障碍来自采邑、村社、行会、家族公社等“小共同体”。这些“小共同体”在近代化过程中所受的冲击,与我国法家传统对“小共同体”的否定往往在表象上颇为相似。这就给人以一种印象:似乎古代中国的某些制度是惊人地“现代化”。象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回避制度与“现代文官制度”的相似就是如此。类似的还有由于极权国家对于臣民间横向依附关系的限制而形成的民间人际关系“自由化”表象。我国很早就存在着臣民之间的“自由租佃”、“自由雇佣”和“自由买卖”,而很少有西方那样的采邑农奴制以及自治村社对个人的束缚。如果不考虑专制国家对臣民的桎梏,那么我国人民似乎很早就生活在“自由”之中了。

然而这当然只是一种幻象,因为在我国历史上,采邑、村社、教区、行会之类“小共同体”权力的不发达,并不是公民个人权利的发达所造成。相反地,它意味着专制国家这一传统的“大共同体”权力的膨胀,它不仅使公民个人权利无由产生,连“小共同体”的权利也被压抑。它“平等地”剥夺了一切人的公民权利。与其说这样的社会不存在着不自由的农奴,勿宁说不存在的只是“自由的”农奴主,而所有臣民都是专制国家及其人格化体现者(君主)的“普遍奴隶”。关于这一点,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水浒》式造反—“庄主”带领“庄客”(或者说是农奴主带领农奴)造专制国家的反——成了最好的注解。

? 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科举制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出它与现代文官制度的最本质的区别。这两者都具有排斥“小共同体利益”的功能,因而在技术上可以十分相似。但前者是从专制国家即大共同体本位的角度排斥“小共同体”,后者却是从公民权利本位即个性本位的角度排斥“小共同体”。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象黄宗羲那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倾向的中国式“启蒙思想家”在抨击科举制之余,会主张恢复仿佛是更为落后的察举征辟之制:这与社会上的人们宁投“庄主”为“庄客”也不愿做天子爪牙之下的“编户齐民”是一个道理。

?现在不少论者从技术上指出科举考试仍不如现代文官制“平等”,这自然是可以讨论的。但我认为这并非问题的关键:公民个性本位还是“大共同体”本位才是根本的区别。科举考试即便再“平等”,只要它是一种排斥个性的“平等”,那么它就并无现代性可言,而只能一种天下臣民“平等”地作为皇上奴才候选人的制度。严格地说,它与天下女子在容貌面前一律“平等”地供皇上“选美”的制度并无实质区别。

在前近代社会中,束缚个性发展的共同体桎梏是多种多样的,而个性发展的进程往往不可能一下同时摆脱所有的桎梏而一步跨入“自由”状态。因此,个性发展的一定阶段就可能表现为桎梏性较小的共同体权利扩张、对主要的共同体桎梏形成消解机与制衡机制。西欧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市民与王权的联盟”就是这样。在“大共同体”不活跃的西方,公民权利在一定阶段上与“大共同体”的体现者结盟,联手反对“小共同体”的桎梏,反对领主权与村社陈规,就成为一种积极的进程。而在市民权利成长起来后,便会转而向王权及其所代表的“大共同体”发起挑战,追求个性的进一步解放。

而在传统中国则相反,“大共同体”的桎梏比“小共同体”强得多。因此如果说在西方王权(它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市民社会因素)在一定阶段上可以有助于市民社会的成长,那么在中国,或许公民权利在一定时期却需要与某种“小共同体”结盟。我们知道“庄主经济”对于市场经济的根本价值而言是一种落后现象,但正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庄主经济”色彩的乡镇企业,在冲破大一统命令经济的蕃篱、推动中国走向市场机制与人的个性解放的特定阶段上却发挥了重大作用,从这个角度上看,清末对科举制的否定也许仍不失其积极意义,尽管“废科举”之后出现的替代物并不令人称道(犹如“庄主经济”或王权也并不是市场化进程与市民社会所追求的东西一样),尽管我们现在还要为摆脱这些替代物、实现政治人材选拔方式的现代化进行艰苦的努力。[13]

总之,公务员任职资格考试作为选拔官员(主要是初入仕途的事务官员)的技术手段,如果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科举考试在这方面的确能给人以不少启示。但这一技术手段受基本政治制度(主要是统治合法性的产生机制)制约,正是由于这种制约,科举官僚体系在“官”无选举、“吏”无考试这两点上都根本迥异于现代文官制度,它的积弊及最后被废除都有其内在原因,并不能全归咎于“全盘西化”或“激进主义”。最重要的是:科举官僚制的政治哲学基础是强调“大共同体本位”(君国本位)的传统法家政治理念(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所谓儒家文化及其相关概念,诸如性善论、家族本位与“德治”理念等在“中国传统”中的实际地位,至少它与书本上的地位大异其趣)。它与以个人本位(在法理上即公民权利本位)为政治哲学基础的西方文官制由于都排斥“小共同体本位”(家族、社区或利益集团本位),因而可能会有某些技术上的相似。但两者在深层次上的根本区别却可能比它们各自与“小共同体本位”的距离更大。因此,绕开深层次的变革直接借助于那些技术上的相似而从传统官制跨入现代文官制度,恐怕是一厢情愿的空想。在科举制退出历史舞台百年之后,客观地重新评价这一制度并在技术意义上借鉴科举制是完全必要的,但作为历史问题我们不应借弘扬所谓“保守主义”而完全否定“废科举”,作为现实问题我们更不能指望仅靠考试取官就能解决政治体制现代化的出路。

注释:

[1]R.C.majumdar,H.C.RaychaudhuriandK.Datta,anadrancedHistoryofindia.macmillan,1978.pp.549-556

[2]w.e.Kaegi,Byzantineempire:Bureaucracy.n.oikonomides,Logothete.BathinDictonaryofthemiddleages.Vol.2,pp.471-475;Vol.7,p.642.

[3]《唐摭言》卷一。

[4]《明史》卷六九《选举一》

[5]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吏胥》。

[6]明吏》卷七0,《选举二》。

[7]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

[8]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

[9]《明夷待访录·原法》

[10]参见秦晖:《宗族文化与个性解放:农村改革中的‘宗族复兴’与历史上的‘宗族之谜’》,《中国研究》(东京)1995年8月号,28—31页。

[11]《韩非子·备内》。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篇2

【关键词】高校教师;能力素质;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教师能力素质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驱动教师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质的集合,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自我认识与内驱力等特征。它是判断教师能否胜任教育工作的基点,也是决定并区别高低绩效差异的个人特质。由于高校教师资格相对开放,吸引了许多高学历非师范类的人才加入教师行列,但是,高校如何定义稀缺人才,对教师进行评估,实现人职匹配;教师如何实现自我发展,对自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满足社会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现代高校发展面对的现实问题。通过对高校教师能力素质状况及特点研究,有助于了解高校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结构及层次分布,对教师、学校、管理机构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对来自云南、重庆、成都三个地区16所高校的478位在编教师进行测试,共回收有效问卷409份,回收率85.6%。其中男性268人,女性141人;从职称来看,助教23人,讲师158人,副教授145人,教授83人。从学科背景来看,文科132人,理科188人,其他89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教师能力素质测验量表》(2011),共计48个题项,采用5点式评分方法。经检验,该量表的信效度可以接受。

(三)研究过程

由于被试涉及范围较广,除昆明某些高校由研究者亲自主持施测外,其他高校的测试全部委托心理学硕士毕业且有测试经验的人员负责。研究者为主试者提供统一的书面指导语,施测后由主试者收取问卷。

(四)数据管理与分析

采用SpSS15.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学科背景、技术职称做2×3×4×3×4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校教师的能力素质在性别(p=.033)、技术职称(p=.000)上存在显著的主效应,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以下分别使用性别、技术职称为自变量,能力素质的四个因子及总分为因变量,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单因子多变量方差分析,进一步探讨高校教师能力素质的特点。

(一)高校教师能力素质的性别差异

由表1结果可知,高校教师能力素质在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自我发展能力因子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

(二)高校教师能力素质的技术职称差异

以技术职称为自变量,对高校教师能力素质进行独立样本单因子多变量分析。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总体上高校教师能力素质在技术职称上存在显著差异(p副教授,讲师>助教。经事后多重比较,具体到能力素质的各个因子,在教学科研能力上,技术职称差异显著(p讲师,副教授>助教;在自我发展能力上,技术职称差异显著(p副教授、助教、讲师;在资源整合和人事能力上,差异均不显著。

三、讨论

自古以来,两性便存在差异。在英语中,“性别”有gender和sex之分,sex指的是生理上的差异;gender则指心理、社会的差异。从性别的社会差异看,性别是被社会建构的,它不仅包括由生理的衍生性差异,还包括社会制度、文化所建构出的性别概念。历史行进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性别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受几千年传统文化影响,两性在很多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比如,从角色取向看:女性属情感特质,即以人际为取向,家庭、生殖者角色,男性属工具性特质,即以工作为取向,生产者角色;从家务分工看:女性主内,男性主外;从活动范围看:女性在家内,男性在家庭之外;等等。

高校教师的能力素质在总体上不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别差异。但是在具体因子上,男性的自我发展能力比较明显地高于女性。这与徐建平(2004)的研究结果有一致之处,即性别因素在“个人特质”上男性的表现水平要高于女性的表现。出现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受传统文化及社会性别认同影响,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的角色取向多回归于家庭生殖者角色,在时间和精力的付出上向家庭倾斜,而在自我发展上不可避免地做出一定牺牲。男性则相反,受到社会角色的认同,会强化其以工作为取向的生产者角色,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付出以谋求更好的自我发展。

另外,高校教师的能力素质存在技术职称上的显著差异,即在能力素质总分、教学科研和自我发展能力上技术职称的差异比较明显。这一结果验证了徐建平(2004)等人的研究,他们也发现,教师胜任力存在教龄上(技术职称和教龄是一对联系紧密的因素)的显著差异。推测其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首先,在本研究的409名被试中,助教职称的教师仅有23人,样本偏少,可能存在样本偏差;其次,能力素质总体上的差异,说明教师工作的确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随着工作经验、社会阅历以及资历的积累,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较中级、初级职称的教师能力素质表现更好。再次,教学科研和自我发展能力上的差异,原因是具有正教授职称的教师往往是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他们在科研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具备更多的内外优势获得更多的科研机会,自我发展表现卓越;而助教往往是刚毕业的从教者,他们一方面还处于角色转换适应期,另一方面由于资历经验限制,也很难有教学科研的出色表现,讲师与副教授则处于中间层次。

四、结论

(一)高校教师能力素质在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自我发展能力上,男性显著优于女性。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性别角色社会化差异所致。

(二)高校教师能力素质在能力素质总分、教学科研和自我发展能力上技术职称的差异比较明显。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较中级、初级职称的教师表现更好。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及资历所致。

参考文献

[1]Janetouston.managementcompetences,schooleffectivenessandeducationalmanagement[J].educationalmanagementandadministration,1993,21(4):212-221.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篇3

关键词:两岸,化工术语,译名,差异,成因

中图分类号:H083;n04;tQ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5.010

DifferencesandCausesontranslatednamesofChemicalengineeringtermsbetweenmainlandChinaandtaiwanDistrict//SHanYu,XianGYanyan

abstract:Basedontheresearchofthetranslatednamesofchemicalengineeringterms,weanalyzethecurrentsituationofthedifferencesofthescientifictermsbetweenmainlandChinaandtaiwan,andcausesforthat.wealsodiscussthepracticalstrategiesandsolutionsontranslationandnormalizationofchemicalengineeringtermsfromtheperspectiveofsemantics,andpresenttheideasandwaystocoordinateandstandardizethetranslatednamesforscientificterms.wethinkitisimportanttohighlightthesignificanceoftheunanimoustranslatednamesinbothsidesoftaiwanStraits,soastoenhancethecohesionofChinesenations,extendtheinfluenceofChineselanguageandstrivefordiscoursepowerofChineselanguageintheinternationalsociety.

Keywords:mainlandChinaandtaiwan,chemicalengineeringterms,translatednames,differences,causes

收稿日期:2016-05-1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英语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后大学英语时代科技英语课程同时化转向研究”(XJK014YYB008)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单宇(1977―),女,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科技翻译、翻译史。项艳艳(1993―),女,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科技翻译。通信方式:。

引言

近年来,海峡两岸同胞在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了频繁和深入的交流,两岸同源语言为两岸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两岸汉字体系相同,海峡两岸同胞基本能够进行无障碍的口头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两岸的语言文字和使用习惯存在着一些差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海峡两岸需要进一步统一语言文字,以利于双方的交流合作。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英语作为世界上的通用语言,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祖国大陆和台湾借鉴和采用了部分英语科技术语,但是两岸对于同一个术语可能存在不同的译名,进而影响了科技领域的对话和交流。

化学工程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化学工程包括“医药化工、轻工纺织、食品酿造、能源、电子信息、材料、冶金、汽车制造、军工、环保及科教等相关行业领域”[1]。加强海峡两岸在化工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岸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化学工程术语的译名在海峡两岸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篇论文的研究语料来自《海峡两岸化学工程名词》[2],此次研究运用统计学原理收集所需的语料。依次运用分层抽样理论和随机抽样理论,总共抽取到17页内容,共计622个英文化工术语,及其两岸的对照译名。(其中,由于同一个术语的译名可能存在多种差异方式,因此全部译名频次为752。)

一两岸化学工程术语的译名差异

通过分析本次研究的语料,作者发现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用词习惯的不同,译法的不同,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以及误译的存在,这四个方面在译名差异中的占比情况具体见图1。

通过图1可知,在本次研究的语料中,两岸化工术语译名相同的词汇频次占总频次的68.3%,说明海峡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也进一步证实了此次研究的必要性。其中,22.2%的译名差异是由于用词习惯不同造成的,不同的译法造成的译名差异所占比重为5%,误译所占的比重为4%,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造成的差异为0.5%。

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两岸化工术语译名的差异,作者对两岸差异的分类、数量以及占比进行汇总,见表1。

(一)繁简字的差异

大陆地区使用简体字,台湾地区则使用繁体字,两岸繁简字使用的差异是化工术语译名差异的一种体现。但是就一个术语的译名而言,在分别使用繁简字的情况下,二者只存在字形差异,其意思并不会产生任何变化。因此,本文将繁简字的差异归为“相同”这一类别。

在此次研究抽取的语料中,繁简字的使用造成的差异总共为415次,占词汇总频次的55.3%(见表1)。这些数据表明,在化工术语中,大部分海峡两岸译名只存在繁简字的差异。例如在翻译ammoniasodaprocess时,大陆译为“氨碱法”,台湾译为“氨|法”。但是由于简体字与繁体字仅为字形上的差异,因此基本不会导致两岸在此类领域的交流障碍。

(二)用词习惯的差异

在本次研究中,海峡两岸用词习惯上的不同,导致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共出现165次,在总频次中占比22.2%(见表1)。其中包括:一义多词(多个词表达同种意思)、一词多义(一个词包含不同类别的意思)、词序不同、音译用字不同、取词的繁简以及书面语口头语的选择不同。

1.一义多词

在汉语中,经常存在同义词的情况,即多个词表示同一种意思[3]。在研究海峡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中,一义多词造成102次差异,在总频次中占比14%。例如barometricdischargepipe,大陆译为“大气排放管”,台湾译为“大馀判构堋薄

2.一词多义

在英语中,同一个单词或短语经常具有不同的含义,这就导致两岸译者在翻译时,由于使用习惯的不同,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意思。在本次研究中,由于一词多义产生的译名差异次数为2次,例如plasma在大陆和台湾的译名分别为“等离子体”和“{”。大陆取“离子正负电荷相等,整体上保持电中性”的含义,定名为“等离子体”;台湾则取“血浆”之义,称之为“电浆”[4]。同样,大陆将isometricflowsheet译为“等容流程图”,台湾则将其译为“等距流程D”。isometric作为形容词时,在字典中的解释为“等容的;等角的;等距的;等体积的”。这说明一词多义现象会导致两岸译名的差异。

3.词序的不同

海峡两岸在表达相同意思的词语时,存在词序上的差异。在本次研究中,词序不同造成的译名差异次数为8次。例如,在翻译measurement时,大陆使用“测量”,台湾则使用“量y”。

4.音译用字的不同

本次研究是基于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对照,因此,当采用音译的方法时,英文单词的不同发音方式,可能导致两岸使用不同的汉语字词。甚至在发音方式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由于使用习惯的原因,两岸可能会使用同音字或者音近字,进而导致两岸译名的差异。例如,在翻译Bernoulliequation时,两岸使用音近字,大陆将其译为“伯努利方程”,台湾则译为“白努利方程”。作者发现,对于英语单词中的字母“r”和“l”,大陆将其译为“尔”或“耳”,但是台湾倾向于省略不译。例如Boltzmanndistribution在大陆的译名为“玻耳兹曼分布”,台湾的则为“波曼分选薄

5.取词繁简的不同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化工术语上,海峡两岸的译名存在用词繁简的差异,共出现38次,占比5.2%。例如glassystate一词,台湾译为“玻璃B”,大陆译为“玻璃态”。在化工术语的翻译用词上,大陆译名更加简短,台湾译名相对繁杂。

6.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

黄金莲[5]曾在其论文中提到相较于台湾的译名,大陆译名更加“正式和书面化”,这是由“社会教育”所带来的差异。大陆普通话追求“规范与正式”[6],台湾的书面表达中则口头语更多。例如台湾将glasspipeandfitting译为“玻璃管子及配件”,汉语的“管子”一词带有明显的口语色彩。在翻译pit时,大陆译为“凹坑”,台湾则译为“槽,坑”,在汉语中,词组比单个词语的表达更为书面和正式化。由此说明在化工术语译名方面,大陆地区更多采用书面化的表达,台湾地区的译名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三)译法的差异

在翻译科技术语时,多种译法的存在也会导致译名差异。本次研究中的译法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直译与意译的差异、音译与意译的差异以及缩略语的差异。

1.直译与意译的差异

在本次研究中,两岸直译与意译的不同选择造成的译名差异次数为33次。相较于台湾译者,大陆译者更多地采用直译译法。例如,在翻译barometricleg时,大陆根据字面意思将其译成“大气腿”,台湾则使用了更加通顺的表达,即采用意译的译法,将其译成“汗堋薄

2.音译与意译的差异

两岸译者选择音译与意译的不同,共造成了4次的译名差异。其中,大陆音译、台湾意译的差异出现3次;大陆意译、台湾音译出现1次。例如oligoclase一词,大陆采用音译“奥长石”,台湾使用意译“{}L石”。但是在翻译carnaubawax时,大陆使用意译“巴西棕榈蜡”,台湾则使用音译“卡拿巴”。

3.缩略语的使用

缩略语作为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在翻译科技术语方面应用也十分广泛。在本次研究中,缩略语使用的不同导致的化工术语译名差异为2次。例如翻译apihydrometer时,大陆地区直接采用源术语,将其译为“api比重器”,台湾地区则根据其意思,将其译为“美u比重”。

(四)误译的存在

在科技术语翻译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陆或台湾的译名存在误译[7]。例如armature在大陆和台湾的译名分别为“电枢族”和“电小保但是armature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释义为“aframethatiscoveredtomakeafigure”[8],“电枢族”的“族”在《现代汉语词典》[9]中的解释为“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而armature本身并不具有此类含义,因此这属于大陆版本的赘译。在翻译coumaroneindeneresin时,台湾译为“苯并呋喃渲”,漏译“indene(茚洌”一词,这也同样属于误译。在译例electrode中,《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为“电极”[8],但是台湾将其译为“池”,意思存在明显偏差。由此可见,大陆和台湾的译名中都存在化工术语的误译。

(五)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差异

谢槿在《台湾地区国语词汇与大陆词汇的特色差异》[6]一文中指出,台湾地区的书面表达形式具有浓厚的古文遗风,“之、于、其、者、何、亦”等文言词出现频率较高。这种文言词的使用习惯,也影响了台湾化工术语的译名。例如台湾地区将wavepropagation译成“波之鞑ァ保将unsoaponifiedmatter译成“未皂化物”,大陆地区相对应的译名分别为“波传播”和“不皂化物”。在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领域,相较大陆译本而言,台湾译本带有更浓的文言色彩。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差异在本次研究中只出现4次,仅占总频次的0.5%(见表1);由于两岸都有深厚的文言文教育基础,文言文与白话文所造成的译名差异,不会导致两岸认知上的障碍。

二两岸化工术语译名差异的原因

(一)语文政策

在海峡两岸的社会大背景下,“大陆和台湾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语文政策”[6],大陆普通话追求“简化与规范”,台湾国语则“趋繁”。例如,大陆采用简体汉字进行书写,但是台湾仍然沿用繁体汉字,这就导致两岸化工术语译名在繁简字使用方面的差异。白话文成为的书面语言,台湾则“书面表达形式具有浓厚的古文遗风”[6],由此造成两岸化工术语译名的文言与白话之别。两岸采用不同的语文政策,并由此造成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

(二)地域文化

台湾地区与大陆的福建省仅有一峡之隔,深受中国南方文化的熏陶。大陆则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北方地区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所以大陆地区保有更多的北方文化特色[10]。刘青和温昌斌也提到“大陆普通话具有更多的中原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重实践理性色彩,台湾国语则明显表现出南方文化所具有的感性色彩”[11]。因此,在进行书面表达时,这种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得以彰显。在翻译化工术语时,大陆更偏向于使用概念性的词,台湾则倾向于具体的词。例如,在翻译municipalwaste时,大陆地区将其译为“城市垃圾”,台湾则译为“城市U物”。“垃圾”是一个抽象和概念化的词,但是“U物”这个名词则清楚体现了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在理性思维的潜移默化中,大陆译者更倾向于直译的方式;而台湾译者在感性思维的影响下,更多地使用意译。

由于历史原因,且与日本距离较近,交流也较为频繁,台湾地区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对台湾国语影响最大的外族语言即为日语,台湾地区因此存在许多的“日源词汇”[6],例如“中古”(旧的)、“次长”(副部长)等。同样,日语词汇的渗透也体现在化工术语领域,例如,台湾将catalyst译为“|媒”,大陆则译为“催化剂”,“|媒”一词正是台湾的日源音译词。

(三)术语政策

科技交流,日益频繁。术语数量,突飞猛增。知识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发我们思考一个新的问题:术语应当民族化还是国际化?“术语民族化”就是使术语适应本族语言,创造有本国特色的词汇。“术语国际化”就是使术语随同世界通用的说法,不造本国独用的词汇。“术语民族化”,基本意译,尽量不用音译。一方面,意译术语更容易跟本国词汇格式“归化”,因为只需学习一个新词,并非一种新的词汇格式,因而更加易学、易懂、易记。

台湾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政策受到日本和美国的影响较大,与国际社会的接轨程度更深,因此更多地采用音译的方式,即推行“术语国际化”的政策,例如台湾将carnaubawax音译为“卡拿巴”,大陆意译为“巴西棕榈蜡”。同时,随着祖国大陆1978年改革开放国策的推行,大陆与国际社会积极交流,活跃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之中,正在适度践行“术语国际化”的政策,创造出一些新词,例如大陆对pyrazolonedye的翻译为“吡唑啉酮染料”,其中的“吡唑啉酮”即为根据源术语发音所创造的汉语新词。这些汉字新词的出现一方面丰富了汉语词汇,另一方面增加了汉语使用难度。

三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海峡两岸化学工程术语的部分译名存在差异,但是只有一词多义以及误译的存在会阻碍两岸在化工领域的理解、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问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前主任路甬祥先生在为《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作序时提出“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其具体内容为“对于两岸已各自公布、约定俗成的科技名词以对照为主,逐步取得统一;对于新产生的名词,则争取及早在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定名,避免以后再行对照”,“在两岸专家的及时沟通、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和一致,两岸及时公布”[3]。

同时,海峡两岸应该始终坚持“术语民族化”的政策,在“术语民族化”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体现“术语国际化”的元素。魏向清[12]提出在翻译术语时,既要重视原语术语的内涵,同时也要注重译入语文化中读者的接受度。一方面,不能一味地追求使用本国语言中的“等价术语”;另一方面,也不能盲目崇尚“国际化元素”。因此,在翻译术语时,基于传播原语术语内涵的原则,首先要寻找本国语言中可对应词语,其次,需要借用外来词语时,应在坚持“民族化”的前提下,对术语进行改造,使其更加符合本国语言的特点,促进“术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13]。海峡两岸应该在坚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融入国际一体化的趋势中,提升汉语语言民族凝聚力,凸显汉语语言张力,力争汉语国际话语权。

因此,两岸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应在坚持“术语民族化”和“术语国际化”的前提下,按照“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的原则,尽早实现两岸化工术语译名的全部对照、订正以及统一,以促进两岸化工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胡兵,徐宝明.省属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12(5):22-24.

[2]海峡两岸化学工程名词工作委员会.海峡两岸化学工程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0.

[3]周其焕.为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对照而努力[J].科技术语研究,2006(1):58-60.

[4]赵凯华.几个沿用已久但译名不当的物理学名词[J].科技术语研究,2003(1):12-13.

[5]黄金莲.就两岸科技术语译名差异谈读者的选择[J].考试周刊,2010(2):146-147.

[6]谢槿.台湾地区国语词汇与大陆词汇的特色差异[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8-111.

[7]范武邱,胡健.海峡两岸军事术语翻译差异及原因探析[J].上海翻译,2015(4):29-33.

[8]Hornbya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8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738.

[10]蒋有经.海峡两岸汉语词汇的差异及其原因[J].集美大学学报,2006(3):31-37.

[11]刘青,温昌斌.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差异问题分析与试解[J].中国科技术语,2008(3):65-69.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篇4

关键字:差异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教学评价分层

新世纪的世界迈向多元化,各领域都呼吁个体的发展,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学生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了。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不难发现新课程的教材是好的,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力发展的空间也大了。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越来越大的改变。然而,新课程的课堂也更多的被思维敏捷,思路开阔的优生占据了。小组合作成了他们的天地,自主探究也为他们而设。而学困生却越来越没有空间了。小组合作参与不进去,自主探究更无从下手。长此以往,对我们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这就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师,差异教学恰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一、差异教学理论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个别学习的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

要阐明差异教学的内涵,需要从分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差异现象入手。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中的差异现象应包括三种:作为教学活动起点的学生之间的基础性差异,作为教学活动终点或目标的学生之间的目标性差异,以及作为学生发展主要推动力量的学生之间的课堂活动性差异。差异教学突出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为了差异发展”。教学目标是要促进学生主体性之个性化发展,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追求。因为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教给学生统一的生活规范,而在于引导儿童建构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第二,“从差异出发”。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或前提,一切有效的教学都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同时,学生之间丰富的个体差异也是一种巨大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

第三,“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并组织灵活的、弹性的、动态生成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差异共享中,实现个体的差异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而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网络资源,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借助通讯技术,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一)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提高教学有效性

1、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资源的获取工具,提高教学有效性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一般有三种:利用搜索引擎;利用各类教育网站;利用地区或学校教育资源库。学生在获取资源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工具,学生作为主动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各种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2、把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师生的研究工具,开展探索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同时也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把信息技术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工具,提高教学有效性

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其形式多样,和个别化学习相比,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特别是网络技术,更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环境。课堂上合理运用网络技术,不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内容、课上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差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意愿,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基础层、提高层和发展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使各个层的学生均得到发展。但是层次不是静止不变的,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变化,定期对各层次学生进行调整,以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递进。

2、学习目标分层

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三)改进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的差异性较大,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而应该有一套适合本学科特色的评价方式,要力求避免传统评价中的缺陷,完善和创新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实施中的应对措施:

1、引入“无纸化”的考试方式?

根据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的模式,尝试让学生一人一机在限定的时间内在计算机上答题,考查的不仅是一些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有上机操作能力考核部分。这种考试方式本身就是对学生操作水平的一次检验,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也做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

2、自制电子作品考试方式

即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的考试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教师在给定了范围与评定标准后,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和素材,完成作品并存盘交给教师。

3、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有机结合

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和作品制作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互评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师评是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自评和同学间的互评,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由于学生自评、互评,对学生而言压力相对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在制作作品中的经验,从而使学生有清楚的自我认识,从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岳海霞.信息技术融入新课程,提高教学方式有效性

[2]论改进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丁玉祥.加强课堂教学实践与改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4]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差异教学的实施

[5]曾继耘.关于差异教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篇5

关键词:差异教学;高中信息技术;差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依然选择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中等程度学生的知识水平作为衡量所有学生的基准进行大统一式的教学,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非智力因素。而差异教学就是指在教学中运用班级授课制的方式,教学组成要素中包含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教师通过掌握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求适当的调整教学的水平、速度和难易程度等,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一、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表现

1.兴趣差异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一种情绪色彩表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多媒体制作板块时学习热情非常高,在学习计算机程序编制时学习兴趣度很低;还有部分学生在制作多媒体作品时感觉非常的吃力,而对编程设计反而偏爱有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由于学生们的兴趣是各不相同的,造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动机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对于自己感兴趣喜欢的内容,学生会主动积极的去仔细的研究,而对于那些学起来感觉到吃力和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厌烦和消极的,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

2.知识和技能差异

在高中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在该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普遍存在差异。因为在初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数、教学方法和讲课形式都是不相同的,存在一部分学生对于高中课本中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掌握的很全面了,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电脑的掌握只停留在简单操作的层次,将在初中阶段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已经遗忘了。另外,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个别学生已经接受过非常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甚至还参加过此方面的某些比赛,而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只是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并不能熟练的进行操作。

3.思维特点差异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将学习和教学理论作为基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程度为依据的。在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思维发展的差异性对教学和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有的学生比较擅长形象思维,愿意去模仿他人,在钻研问题时的条理性较强,习惯直接的进行推理。而有的学生偏重于抽象思维,愿意自己独立思考,钻研问题时注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4.性格差异

高中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学生在性格方面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课下非常开朗活泼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变现的也非常的活跃,他们更敢于大声的提出问题,大胆尝试,愿意动手去实践,对于所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而那些内心自卑,性格胆小内向的学生,在课上的动手实践中却表现的非常胆怯,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也不敢问老师和同学,对于所学习的内容根本无法消化。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差异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1.前期内测,掌握学生差异

是指在差异教学实施之前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的测查和差异分析,此项准备工作是差异教学的基础。前面以详细表述清楚造成学生差异的主要因素,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这种差异不仅是在数量方面有所体现,还表现在质量方面。最直接的测查方式就是观察法,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下活动进行直接的观察,学生的课上可课下的表现可以最直接的表现出学生某一个方面特征。比如课堂上左顾右盼,课下打闹活跃的学生多数是动觉型,而课上老师提问有个别学生不假思索就举手抢答的学生多数是冲动型。因为观察法是在学生最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所以其观察到的结果也是最真实的。

2.知识准备,做好差异分组

知识的准备是为学生可以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原理、概念的学习,只有在知识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才能更准确的做好差异分组,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其知识准备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高中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最长用的教学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法,因此应在差异小组任务的基础上,做好差异分组,与个人独自完成任务相比,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我们通常将小组任务分为基本任务、提高任务和拓展任务三个层次,根据这三个层次将学生分为三类,每一类学生在协商后在将其分为多个小组,每组的最佳人数为2~6人。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分组,不仅可以平衡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差异,而且还可以使具有不同学习方法、认知方式和思维水平的学生互相帮助。另外,基于任务的分组,是一种隐性和动态的分层,可以避免硬性分层所造成的标签效应,这种方法更加的科学合理,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所创设的合作学习环境,每名小组成员会根据责任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完成小组的任务。学习环境是人际关系和学习资源的动态组合。人际关系包括学生间和教师间的人际交往。学习资源包括学习空间、学生学习认知工具、学习材料等。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出正确的引导,并参与到小组的学习和讨论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联络情感、增进理解,一方面能够对同伴学习情况有很好的了解,并对自己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开展合作探究可以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的完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差异非常明显。为改变目前的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对学生间的差异引起足够的重视,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实施差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提高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信息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衣素环.针对学生差异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5.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课程整合

高中信息技术课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着眼于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等基本技能,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渠道,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对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积累,谈谈对做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工作的心得。

一、了解学生差异,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没有固定的教学体系。从学科的知识层面来看,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它的要求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但从现有的评价方式来看,目前还没有像其他学科一样具有选拔性的评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存在很大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有原因有三个:一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资源因素;二是家庭中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因素;三是由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因素造成的。

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之间的差异程度确实很大,即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程度的初始差异性很大,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不便。而从学生结构来分析,学生分成三部分,其结构形态和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它不是呈菱形结构,而基本上呈桶状形态。而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小高考考科目,即小高考是通过性考试,一般不难,而从历年的小高考来看,它的难度在逐步提升。我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的讨论,以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初期的教学大都是在形象的比喻、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进行的。

中期教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既是对第一阶段教学效果的检验,又是为最后阶段的冲刺做准备。在第二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任务:①根据第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和小高考大纲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②制作相应的练习题库;③加强检测。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动手进行实践较多,学生有事可做。

在最后阶段主要抓好学生的模拟练习和考试系统的熟悉操作,通过综合性练习使学生对小高考的题型和分值分布有一个大概了解,根据综合性练习的结果找出自身存在的知识缺陷,进行加强性训练。

通过三个阶段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任务中,而不是靠教师的压、吓、吼等非常规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明确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分层教学

各个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受到先天因素、基础知识、主观努力程度的影响。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明显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教学。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是以任务形式提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讲—练—学操作实践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以《高中信息技术》中第三章网页制作为例,首先,提出任务,我根据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目标,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实际所处环境相结合,设计了一个基础任务:制作一份宣传自己班级或学校的网页。在这个任务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只要求其完成最基本的网页制作中表格使用、图片插入、文字输入、背景设置、设置超级链接;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我要求学生完成前面基础要求的同时,使网页的设计排版合理优美,体现班级或学校特色,有两层以上的超链接,对于表格、下划线、图片进行一定的属性设置,能插入滚动字幕或站点计数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以上任务后,在网页中做一个特效,同时将完成的网页上传至网上。其次,完成任务。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允许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在此阶段,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最后,任务评价。在完成任务后,由学生推荐比较好的作品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对不同层次的任务进行点评。

三、注重信息的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体现了与其他学科不同教法。小高考也体现出计算机学科必须动手,不适于死记硬背的形式。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掌握,对于发给学生的每一个任务,最关注的应该是完成后老师的评价,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如果不进行评价和反馈,那么这个任务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只是学到了部分知识。因为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好的东西,有些是老师无法想到的,应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信心。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其完成的每个任务通过网上邻居放到指定的文件夹中,然后在课后进行手工阅卷,对于每个学生在做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载,并将这些内容打印出来以反馈单的形式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学生触动很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高了,同时也能够更加自觉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任务中,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也不会觉得计算机课枯燥乏味。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篇7

【关键词】个体差异教学行为艺术完善。

信息技术课程做为一门时代性、前沿性、发展性十分明显的学科,一直是新时期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于中学生而言,同样也不例外,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是学习其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但对于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来说,不同的学生,由于其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差异很大。而且,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接触的事物也不同,经历也不同,所以这些差异都是无法弥补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往往都没有认真看待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而是更多的采用了“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试图让学生通过统一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同样的进步[1]。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往往还会事倍功半。为此,本文以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例,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探索差异化教学的新思路,为完善教学行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参考。

1.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类

开展差异化教学,首先就要合理的分类。具体到一个中学的信息课程课堂上而言,我们的分类不能是随机的,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综合制定一个标准,然后将学生们分成a、B、C三组。如果班级比较多的学校,学校还可以将几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混合分班,在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可以让类型相似的学生到一个班级里去[2]。这样,教师的备课,就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于班级比较少的学校,可以在同一个班中学习,但是这就又对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授课就需要多方面兼顾。通过分层提问、分层评价考核的方式体现出来。针对不同学生设定的目标也要有差异,具体来说,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3]。

2.不断完善课堂授课方式

分层次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而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其需求不同。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重点要结合学生的心理。比如,一些差生,他们中有不少都是自暴自弃,而且十分敏感。这时,教师不能一味的在课堂上用各种措施去封堵学生们的不良行为,而是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去认真的疏导,晓人以真、劝人以善、教人以美,使其明辨是非,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真正的关心我,慢慢的学生也就会形成一种学习的自信。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尤其是差生,更是要抓住他们每一个闪光点,将其放大给与鼓励,这样才能慢慢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并逐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学习的方案。

3.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在高效课堂中,学生都倾向于“进入角色”的情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注意力集中和学习动机比较强烈。而学习动机的培养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是分不开的[4]。信息技术这种学科也不例外,要想实现高效课堂,离不开师生之间高效的互动和融洽的课堂氛围。尤其是在开展差异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需要掌握好课堂艺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学习的积极性都能调动起来。比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们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里都有差生,有中等生,也有优等生,这样不同层次的学习在一起他们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加上教师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的内容与科学的指导,学生可以将自身的潜力有效激发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更为丰富的语言,和多变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包括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师生角色转换等,都可以在差异化教学的理念下融入到信息技术的课堂上。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基于特定的欲求,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井选择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实现目标的活动”。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也一样,至于说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一定是艺术,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一定可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这个没有定论。只有教师结合课堂的实际需求,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和完善,最终才能形成适合于各地实际情况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才能被我们称之为“艺术”。

参考文献:

[1]陈凌。论适宜因材施教的数学课堂认知环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1)。

[2]叶翠翠。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篇8

一、时间差异

科学基本事实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命科学事实即如此,其发生时间是确定并且唯一的,但五个版本教材对一些“生物学基本事实”的时间表述却存在着差异(如表1)。

二、名称差异

五种版本教材中名称的差异包括比喻称谓、人名、疾病名、科学家归属地、条例名、实验材料名及动物名等。

1.比喻称谓差异。对于限制性内切酶,人教版(第4页)、苏教版(第10页)和河北少儿版(第79页)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分子手术刀”、“手术刀”,而中国地图版(第4页)则将其比喻为“基因手术刀”。河北少儿版(第80页)和人教版(第5页)将“Dna连接酶”比喻成“分子缝纫针”、“缝纫针”,苏教版(第11页)的比喻是“分子针线”,中国地图版(第4页)的比喻是“基因缝纫针”。

2.人名差异(如表2)。

3.科学家归属地差异。人教版和河北少儿版称之为“柯勒”的科学家,与中国地图版所说的“科莱尔”系同一个人,但他们对其归属地的表述不一致,人教版称其为“英国科学家”(第53页),河北少儿版称其为“德国科学家”(第65页),中国地图版则称其为“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第36页)。

4.疾病名差异。人教版、浙江科技版、苏教版和河北少儿版对同一种疾病,分别用了四种不同的名称,分别为“严重复合型免疫缺陷症”(第23页)、“重度免疫缺陷症”(第12页)、“腺苷脱氨酶(aDa)基因缺陷症”(第19页)和“腺苷脱氨酶(aDa)缺乏症”(第101页)。

5.条例名差异。由国家制定的条例法规具有法律效力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但有的版本对于其名称的表述却很不权威,河北少儿版(第117页)和中国地图版(第95页)把同一“条例”分别说成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条例》,虽只有“安全”二字之差,所代表的含义却有极大差别。

三、外文注释差异

教材中外文注释对当今中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它可以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以便与国际接轨。因此,五种版本教材都对核心概念进行了外文注释,但其外文注释却存在着一些差异(如表3)。

四、其他差异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差异之外,五种版本教材在科学数据、等级划分、科学术语、生物学事件次序及图示标注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具体如下。

1.科学数据差异。各版本教材对培养动物细胞的最适温度的表述不一致,人教版说是“36.5±0.5℃”(第46页),苏教版说是“37℃左右”(第49页),河北少儿版则说“36.5℃-37.5℃”(第62页)。对于克隆羊多利的寿命,人教版称“只有7岁”(第55页),河北少儿版称“不到7岁”(第68页)。

2.等级划分差异。红豆杉,由于树皮中含有丰富的具有高抗癌活性的紫杉醇而闻名,人教版将其描述为“国家重点保护珍稀物种”(第41页),河北少儿版描述为“我国二级珍稀濒危植物”(第60页),苏教版则描述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第43页)。

3.科学术语差异。人教版(第69页)、浙江科技版(第47页)和苏教版(第63页)所说的科学术语“体外受精”,在中国地图版(第62页)和河北少儿版(第35页)则成了“体外授精”。两个术语虽一字之差,含义却截然相反――“受”表示被动之意,而“授”表示主动之意。

4.生物学事件次序差异。对于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证明,河北少儿版是这样描述的,“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F.C.Steward)等利用胡萝卜根的组织培养首次证明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第51页),人教版则说“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F.C.Steward)等利用胡萝卜根的组织培养再次证明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第32页)。一个称其为“首次”,另一个称其为“再次”。

5.图示标注差异。人教版(第66页)和中国地图版(第55页)囊胚图示中,对各部分进行了标注,其空腔都为“囊胚腔”,河北少儿版(第33页)却标注的是“胚泡腔”。

五种版本高中生物学教材《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在内容上的不一致对教材编写者、科学教师及学生均具有一定的启示。首先,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持审慎的态度,对教材编写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教材编写者不断对教材进行再建设,使之不断趋于完美――改进和完善教材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其次,科学教师要改变“教教材”的传统观念,不能再将教材视为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只不过是教学中的一种资源而已,需要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广泛开发和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的多种教学资源。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教师要脱离教材的限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水平。最后,对学生而言,教师(和学生)要明确,必须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提高其质疑能力。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不仅是针对教材的,也是针对教材之外的所有知识载体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正威,赵占良.生物科学与社会.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吴相钰,刘恩山.生物科学与社会.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汪忠.生物科学与社会.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篇9

喉罩(Lma)是过去20年辅助呼吸装置最重要的发明,喉罩与呼吸道有较好的密封性,可提供压力或实施正压通气[1]。近年来,喉罩(Lma)在临床麻醉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扩展到适合气管插管的麻醉病例。本文探讨喉罩(Lma)在腹腔镜妇科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观察气腹病人血液动力学及呼吸参数变化,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aSa分级Ⅰ~Ⅱ级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40例。其中异位妊娠28例,卵巢囊肿10例,子宫肌瘤2例,随机分为两组,Lma组(n=20),气管插管组(n=20),年龄19~38岁,体重43~61kg。术前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胸透,心电图无明显异常。

1.2麻醉与气腹方法: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0.1mg。入室后开放两条静脉通路,一条补液,一条用于点滴丙泊酚维持麻醉(辅助吸入异氟烷)。经静脉推注米达唑伦0.05mg/kg,芬太尼0.004mg/kg,丙泊酚2~2.5mg/kg,阿曲库铵0.4~0.6mg/kg,气管插管组快速诱导后即行插管,Lma组均置入toKiBo标准型3~4号Lma。所有患者均应用Blease6500麻醉机实施机械通气,设置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4次/min,吸呼比1:2.0。气腹用oLYmpUSVHi-3充气,压力11~14mmHg。术中根据情况首先调整RR,其次调整Vt,使petCo2维持在32~46mmHg之间。手术时间40~95min。

1.3观察指标:术中应用philipsmp20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Bp,HR,SBp,DBp,Spo2,petCo2,气道峰压,吸入潮气量(Vti),呼出潮气量(Vte),气道阻力,吸入气氧及二氧化碳浓度。

1.4统计学方法:所有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统计资料采用SpSS9.0软件包行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所有病人平均年龄,身高,体重无显著差异。Lma组一次试插成功18例,二次试插成功1例,另1例因喉罩漏气改气管插管。置入Lma后,所有病人均充气,充气量20~30ml。呼吸道压力监测显示,12例大于20cmH2o,最高23cmH2o,在观察的过程中,压力大于20cmH2o时,口腔内未出现溢气。气腹前漏气1例占5%,气腹后漏气1例占5%。喉罩插入前1min与插入后1min相比较,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变化。气腹后和气腹前相比较:petCo2有显著差异,3例病人气腹后超过48mmHg,调整RR至16次/min,petCo2降至42mmHg;吸入潮气量、呼出潮气量无显著差异;气道峰压明显增加,有显著差异,最高增加5cmH2o;平均气道阻力增加,有显著差异。所有病人术后随访无1例发生咽喉痛。Lma组与气管插管对照组,气管插管后心率、血压明显增加,呼吸参数变化无明显差异。表1两组患者监测比较结果(略)

3讨论

喉罩是集面罩与气管插管优点于一体的维持气道通畅的新型麻醉器具,Lma的插入操作和使用方法容易,能保证94%以上患者的呼吸通畅,首次插入操作成功率为67~99%[2]。与气管插管相比Lma更易于耐受,心血管反应小,无须暴露声门,能快速放置,要求麻醉深度浅,不会插入会厌谷[3]。本文结果也显示Lma组与气管插管组心血管反应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Lma与喉头周围封闭压较低,正压通气的压力尽可能在20cmH2o以下,否则容易发生漏气或气体大量进入胃内[4]。腹腔镜妇科手术具有微创、恢复快、痛苦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给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引起一些副作用。术中需要施行人工气腹,随着大量Co2在一定压力下进入腹腔,Co2会经腹膜、腹腔脏器和破裂的血管弥散进入血液循环,pCo2升高。但由于术中采用控制呼吸,保证充分的通气量,Co2可随控制呼吸顺利排除,持续高流量纯氧的吸入,患者血液中的氧分压远高于正常值,Co2弥散入体内受到一定限制。因此petCo2虽明显升高(见表1),但尚在正常范围内,并无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的产生。Spo2无明显变化。通过临床应用,证明喉罩适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安全有效,可避免气管插管引起的咽喉疼痛、呛咳、肌强直和屏气以及高呼吸道压所致的气压伤等并发症[5]。Lma还是困难气道处理的常用方法之一。标准型Lma可在不显露声门的情况下置入,进行有效通气,还可引导内径小于6.0mm气管导管插管[6,7],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绍农,曾邦雄.临床麻醉新理论和新技术[m].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85.

[2]薛富善.麻醉科特色治疗技术[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社,2003.155.

[3]黄绍农,曾邦雄.临床麻醉新理论和新技术[m].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68.

[4]杭燕南,庄心良,将豪,等.当代麻醉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51.

[5]薛富善.麻醉科特色治疗技术[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社,2003.156.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篇10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统计分析教学体会

引言

学生成绩分析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反映教学结果的一个必要手段。因此,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不足,使考试真正为素质教育服务,我们需要对考试成绩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细致的统计分析。

1.《技术经济学》课程及其考试改革

《技术经济学》课程是我校管理学院工程管理系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一门校管必选课。它是研究技术与经济最佳结合、协调发展的条件、规律、效果及实现途径的一门交叉科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知识以及论证、科学决策的基本理论与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以市场为前提,经济为目标,技术为手段,对多种技术实践方案进行经济效益比较、评价和优选,作出合理判断,最终获得满意的方案,解决实际的技术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经济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今后从事技术经济工作奠定基础。

自2005年以来本课程实行标准化考试,题型为80道选择题,考核知识点涵盖了技术经济原理,现金流量等技术经济基本要素,资本等值计算的各种计算方法,资金时间价值的内涵,项目经济评价的时间、价值、比率型指标,互斥、混合、独立方案比选方法,不确定性分析与价值工程的内涵等。能够全面考核学生对技术经济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另外,本课程考试由考生涂答题卡,采用计算机阅卷方式进行,不仅提高了阅卷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阅卷的准确性。总之,标准化考试不仅要测试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的熟练程度、理解的准确程度、应用的灵活程度、思维的敏捷程度,而且还要考查其综合应用知识、逻辑推断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统计分析

作者选取2006年春季、2006年秋季和2007年春季三个学期共657名学生的《技术经济学》成绩作为样本来研究其分布情况。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

2.1分布情况分析

一般而言,考试成绩的原始资料的分布特征并不能直接观测出来,需要通过编制分布数列来反映。分布数列是统计资料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进行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通过分布数列不但可以反映总体各单位在各组之间的分布特征和总体构成情况,即各成绩组相对应学生人数及人数所占比例,还可以据此研究平均成绩及其变动规律。下面是对学生总体按成绩分组,形成各个考生在各个成绩组之间的分布,如表1所示。

为了概括地说明总体各单位的分布特征,通常还需要计算变量数列的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计算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向上累计。当我们所关心的是小于某个成绩的学生的人数、频率分布情况时用向上累计法,以说明在此成绩以下所有人数所占的比重。如表2中说明657名考生中成绩在80分以下的有487人,占学生总数的74.13%。另一种是向下累计。当我们所关心的是大于或等于某个成绩的学生人数、频率分布情况时用向下累计法,以说明在此成绩以上所有人数所占的比重。如表2中说明在657名考生中成绩在80分及以上的有170人,占学生总数的25.87%。

根据教育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难度适中信度可靠的考试,学生成绩应接近正态分布。本课程考试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相反如果考试成绩呈现正偏态或负偏态分布,则说明考题总体难度过低或偏高。

2.2集中程度分析

学生成绩集中程度的分析可以采用平均成绩,平均成绩把全体学生成绩的差异抽象化,反映了学生成绩分布的集中趋势,有利于学生估计自己在总体中所处的位置。平均成绩的计算可以采用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

2.2.1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是计算平均成绩最常用的方法和基本形式,它简明易懂,受抽样调查变动影响较小,且反应灵敏,总体中任何一个成绩发生变化,计算结果亦随之改变。但它易受极端数值的影响,且受极大值的影响更大,从而影响其代表性大小。然而本文所取样本量很大,所以受极端数值的影响会较小。本文分析的这657名学生成绩的算术平均数为74.83分,且大部分学生的分数集中在60~90分之间,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2.2.2中位数

如果把总体学生的成绩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则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的成绩即为中位数。当学生人数为偶数时,则中位数为处于中间位置的两个学生成绩的平均数。当学生成绩资料不多,成绩分布偏斜程度不太大,但各个考生之间成绩差异程度较大或存在极端数值时,用中位数来代表总体学生成绩的一般水平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中位数的不足是缺乏灵敏度,也不如算术平均数可靠。本文分析的这657名学生成绩的中位数为70.5分。本文分析的样本量很大,但是成绩分布偏斜程度不太大,各个考生之间成绩差异程度比较大,所以用中位数来代表总体学生成绩的一般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3众数

众数是指总体学生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考试成绩。当许多学生的成绩都为同一个数值或成绩分布偏态较严重时,用众数作为平均成绩有其特殊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众数来掌握大部分学生所处的水平,从而有效地制定或调整教学计划。

众数计算简便、易于理解,不受极端数值影响,但受次数分布的制约。在一般考试中,如果考生人数较少或无明显集中趋势的成绩资料,可能会没有众数,或者有两个及以上的众数,此时众数的应用则没有多大意义。本文所分析的样本中,存在多个众数,比如64分、71.5分、77.5分、83分等,所以在此用众数反映学生成绩分布的集中趋势没有太大意义。

2.3离散程度分析

平均成绩是把总体学生成绩的差异抽象化,代表了总体学生学业上的一般水平,但学生之间成绩或学业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必须在计算平均成绩的基础上进行离散程度分析,即计算变异指标。变异指标值越大,说明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越大,平均成绩的代表性越低,此时就不宜用平均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反之,则说明学生之间成绩差异小,平均成绩的代表性高。但变异指标并非越小越好,如果考题难度过低或偏高,学生成绩可能普遍很高或较差,此时各个学生的成绩会很接近,既没有特别优秀的,也没有太差的,以致掩盖了学生在学业上的真实差距,也就无法对学生的学业做出正确评价。

常用的变异指标有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2.3.1极差

极差是总体学生成绩的最高分和最低分之差。这是测定学生成绩差异程度最简单的指标。但由于极差只取决于极端数值的大小,忽视了中间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因此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学生成绩的差异情况。

2.3.2标准差

标准差是测定学生成绩差异程度最常用、最科学的指标,是指学生总体中各个成绩与平均成绩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用σ表示。

标准差综合反映了学生总体中各个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程度。标准差定为多大才合适?实践证明,当学生的成绩接近正态分布时,在百分制情况下,标准差为10―15分,成绩的差异程度较为合理。如果是选拔性考试,标准差可以大些,如20分以上。

本文分析的这657名学生成绩的标准差为9.83分,说明成绩的差异程度比较合理。

2.3.3变异系数

极差、标准差都是对总体学生的成绩差异程度进行测定,如果要进行同类科目在不同班级(或不同专业)之间差异程度的比较,在平均成绩不等的情况下,就要用变异系数来解决。

比如,2007年春季化工类(生物和制药)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平均分分别是69.01分、66.19分,标准差分别是8.46和8.97,由于两个专业平均分不等,所以不能直接比较标准差,可以分别计算其变异系数为0.123和0.136,可见化工类(生物和制药)专业的变异程度比土木工程专业要小。

3.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分析及个人教学体会

《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信息,亦从总体上为把握考试质量及学生的真实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这三个学期学生成绩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平均分数比较高。79.75%的学生成绩集中在60~90分之间,但是仍有15.99%的学生处于不及格的水平,说明还有少部分学生对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不够牢固。

分析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主要有:(1)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是很高,这是由于《技术经济学》不是理工科学生的专业课,所以他们在认识上往往有误区,认为经济管理类课程跟他们的专业学习关系不大,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2)学生的基础程度的差异,我校面向全国29个省市招生,而各地考生的高中学习基础水平参差不齐;(3)课余时间的利用率不足;(4)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5)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指恋爱、父母离异或已故、家庭经济状况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会对学习成绩造成影响。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因素会对学生成绩有一定的影响。鉴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以下教学体会,仅供参考。

3.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不是很高,而且这门课程学生上课人数较多,教学十分困难。所以首先要强调理工科学生学习经济类课程的重要性,进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技术经济学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学习的投入和产出问题,个人买房、买车月供如何计算,等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专心听讲,寻找答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要多为学生提供教学相关参考资料,鼓励学生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主动学习,扩展学生知识面。

3.2活跃课堂气氛,开展课堂讨论。

活跃的课堂气氛既能调动教师的讲课情绪,又能使学生全面掌握、正确领会教师传授的知识。所以建议采用开放的、积极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进行案例讨论,比如三峡水电站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问题;还可以运用技术经济学的决策分析方法分析实际问题,比如大学本科生毕业是直接就业还是考研继续学习,买车好还是租车好,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讨论可以让学生随便发言,也可以将学生分为甲乙双方进行辩论。

3.3理论联系实际。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使学生学好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必须结合实例教学。比如,作者在讲解资金时间价值的资金回收公式时,以一位教师买房为例讲解如何计算月供的问题。通过一些例子的讲解,把技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际结合了起来,由此充实了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用。

3.4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及时和多方位的沟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听不懂的情况,从而影响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因此建议讲课时允许学生随时打断授课,举手提问。课下应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问题,了解学生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陈立文,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2]陈娟.讲授技术经济学全校性选修课的几点体会[J].技术经济,2004,(5):50-51.

[3]何庆光.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