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几大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1:02

经济学的几大原理篇1

关键词:经济理论;数学方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079-02

经济学原理讲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很多学生虽然对经济学的课程的概念和理论非常感兴趣,但同时也对表述这些概念和理论的数学方法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如何让学生学好经济学原理课程,处理好其中的数学方法的教学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在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时加强人才培养中的数学能力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好经济学原理课程中的数学方法,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理论的数学化发展历程

高鸿业(2011)认为,经济理论是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可以用语言文字或数学的形式(包括几何图形或方程式)来表示;经济模型和经济理论的含义大致相同[1]。高鸿业对经济理论的这一界定指出了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经济学理论的数学化。考察经济的发展历程,斯密的《国富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在斯密的经济学著作中,对于理论的阐发是基于文字描述的;此后,经济学的边际革命将边际分析方法引入了经济学理论,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标志着基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边际分析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数学分析方法,是将微积分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应用。此后无论是张伯伦对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还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创建,都将数学方法作为经济理论演绎的一个重要工具,无论是经济学教学还是经济学研究,都已经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方法。徐冬林(2008)指出,1969―2001年期间,共有49位学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32.65%拥有数学学位,55.10%成果的数学运用达到特强,85.71%的奖项成果运用了数学方法[2]。

二、经济学原理课程中数学方法的特征

根据面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与不同要求,经济学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不同的版本,不同版本的经济学中所使用的数学方法有明显的差别。刘越(2012)总结认为,层次越高,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数理知识与模型越多,层次不同则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深度等方面有所不同:初级西方经济学大量引用生活案例;中级经济学理论深度有所提高,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较广泛;高级经济学大量运用数学语言、数学模型及数学推导,理论深度进一步提高[3]。

经济学原理往往是给低年级的本科生授课时讲授,因此属于初级版本的经济学课程。这个阶段的经济学教学注重为学生建立最基本的理论与逻辑框架,培养学生基础性的经济学思维。数学方法的使用有其明显的特征,习惯于用平面几何的图形来表述经济学理论,如供给曲线、需求曲线、无差异曲线、预算线、等产量线、等成本线、边际成本曲线、平均成本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平均收益曲线等。平面几何是数学的一个具体分支,这种平面化的视觉方法具有非常好的直观性。这种数学方法是学生初、高中阶段已经非常熟悉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刚刚进入经济学殿堂的大门时更容易理解经济学原理。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它限制了变量的使用数量,对经济学理论存在过度简化的倾向,也造成了部分学生从初级版本经济学向更高级版本经济学过渡时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现象。

(一)要认识到数学方法是研究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

经济学需要研究的是经济现象的背后规律,这种经济规律表现为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数学方法是描述这种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现代科学的各个分支中广泛使用数学,特别是物理学使用数学方法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现象。数学的产生来自于人类对自身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认识的需求。克莱因(2005)指出,作为现代文明重要源头的古希腊文明非常重视数学;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对自然的解释方面,数是根本的要素,是宇宙的质料和形式;柏拉图认为,通过数学才能理解实在的理念和现实的世界,因为“上帝永远是按几何学原理工作的”[4]。而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物理学的启发很多,也将数学方法的引入用于描述经济现象中各种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研究各种经济规律的有力工具。有人反对在经济学中引入数学,认为这是对经济学本质的偏离。但这种在经济学中排斥数学的态度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观点没有意识到数学是描述经济现象规律性的重要工具。

(二)不要把经济学理论中的数学模型神化

数学只是人类构建的理论体系,用于描述世界上各种运行规律。这种理论体系是基于一定的基本假设(公理),在一定逻辑体系下进行演绎的结果。数学是一种语言,作为描述客观规律的语言,数学有很优良的性质。数学具有简洁的特征,数学符号所描述的关系,如果转化成各种语言,其篇幅将会大幅度增加。数学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如果认可数学推导的前提条件,那么数学推导的结论一定是可靠的。因此,数学作为一种语言,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有利于学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但是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数学是人为创造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它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数学是基于基本假设的演绎,其演绎的结果和前提假设是同义重复的。数学的基本前提假设往往被称为公理,公理不证自明的特点意味着公理并不是绝对可靠的。因此,对于经济学中数学的应用,也要有客观而清醒的认识,不能在经济学中过度使用数学,不要把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神化。

(三)要把数学和经济现实密切联系

引导学生学好经济学,并提供在经济学中使用数学的能力,一定要注意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使用时所表达的经济学含义。在经济学中使用数学方法,会使得经济学显得高深,会让初学者感到难以掌握。这时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让学生发现,数学方法所表达的经济学含义是简单的。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自于对人类经济行为的观察,而这些经济行为是大多数同学都曾经经历过的。也就是说,可以让同学们在生活以及社会的常识中理解经济学概念和理论,进而掌握表述这些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数学方法。比如,讲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在数学上,边际效用总效用对商品消费数量的导数来表示。导数是微积分中使用的一个数学工具,这种数学工具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很多时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曾经体验过的现象,因此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对这个概念及其所使用的数学方法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四)做好平面几何向微积分等更高层次的数学方法的过渡

经济理论的数学化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挑战。由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理论的需要,各个高校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等数学课程。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使用的主要是平面几何的数学方法。因此,在讲授经济学原理课程时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从平面几何的方法顺利过渡到更复杂的数学方法的应用,将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的知识引入经济学理论,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经济学知识奠定基础。依然以边际效用为例。考察二维平面图中总效用曲线上某一点的切线的斜率,这是几何的方法;把边际效用写成总效用对商品消费量的导数,就是微积分的方法。在讲授该部分理论时,可以通过平面图形与微积分表达式的对比,引导学生在数学方法上从几何图形引申到微积分的方法上去,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经济学中数学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徐冬林.经济学中的数学思维及其教学启示[J].统计与决策,2006,(4).

经济学的几大原理篇2

【关键词】传统会计循环经济会计比较分析

一、引言

与传统经济的模式相比较,循环经济模式属于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在理论研究、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人们对循环经济的需求在增加,人们提高对循环经济会计的重视,加强对会计体系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会计行业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在对循环经济分析研究之前,则需要对循环经济会计与传统的区别有更加细致的理解[1]。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概述

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循环经济思想在美国开始萌芽,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背景下。在全球范围内,循环经济理念开始迅速发展。然而,不仅受到水平机制的影响,更会受到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起步相对比较晚,之后于2003年,我国开始在较大范围内宣扬循环经济理论,推动我国的循环经济的会计的进一步的发展。而后我国于2006年便开始出台相关的研究的报告,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实质性的进步与发展,进而奠定循环经济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与进步,在社会生产方面存在较大的危机,阻碍着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由于企业需要采用循环经济,促使循环经济会计的出现。由于传统的会计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一方面,传统的会计无法确保计量与处置的精确性,另一方面,不能够准确地对企业生产所消耗的环境资源信息进行准确地核实与披露,由此便出现循环经济会计。大量的实践表明,循环经济会计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且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三、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的对比

(一)本质比较

基于传统会计理念下,视会计为一种较为重要的工具,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好企业等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活动。然而,与传统经济存在较大不同,循环经济会计将以下几点重要内容纳入至管理单位之中。分别是:自然资源、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等,体现出环境资源的保护,更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2]。

(二)目标比较

传统会计着力于记录好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类型的信息,为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更为准确与全面的参考依据,循环经济会计工作同样具有上述几点重要的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循环经济会计工作更加注重提升企业的资源的利用效率,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循环经济会计工作的基本工作目标。此外,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生态环境间和谐的发展的相关的信息,都会由循环经济会计向政府反映,此外,循环经济会还需要仔细地全面地分析企业所回收的废弃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对象的比较

传统的会计工作所包含的工作对象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资金与资金运动,以货币衡量的方式体现出来。然而,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充分地考虑资金与资金运动,更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如:所回收的废弃物数量与效率、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

(四)比较基本假设

首先,需要比较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的主体。其中,传统会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重要内容,例如:首先,所特定的企业;其次,在会计报告中指出的主体。然而,循环经济的会计主体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如:依赖于消耗自然资源,以及破坏周围自然环境进行生产活动的企业;其次,会计分期与持续经营比较。通常情况下,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在会计分期与持续经营方面不存在较大差别,两者都需要充分地考虑会计分析以及持续经济,主要针对的对象为永久性经营企业;最后,货币的计量,传统会计会以货币为基本的核算单位,而循环经济会计则需要评估以下几点重要内容,如:植被破坏水体资源等,然而,其无法使用货币形式对其进行开展核算工作,这就要求复合计量方式的使用[3]。

(五)原则的比较

传统的会计工作应当保障会计确认以及计量的准确性,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应坚持以下几点重要原则开展会计工作,如: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然而,在上述几点原则基础之上,循环经济会计工作还添加生活环境保护,以及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等重要原则。总而言之,循环会计理论在具有传统会计理论内容基础上,在本质、对象、基本假设等基本原则基础上,添加一定的内容,进而提升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且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具体进行循环经济体系的实施的过程,则需要充分地考虑两者间存在的不同。

四、推动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的措施

(一)深入研究循环经济会计的相关理论

1.开展学术交流会。

有关的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应用自身具有的自然资源,召开循环经济的会计学术研讨会,并且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对循环经济的会计内容内外环境、框架以及必要性展开讨论与研究。

2.出版相关的专著。

会计学界与政府部门等组织机构,可以成立进行出版的资助基金。在循环经济理论通过专家学者的审批之后,则可以对会计学术专著提供出版的资助,促使整个会计学界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推动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的发展。

3.加强试点运行的研究。

首先;会计学会在指导下,构建一个试点运行的评估小组,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此外,需要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推动我国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强化实践研究

1.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企业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相关培训,引导从业人员树立起正确的循环经济的思想观念,掌握与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相关的理论技能与操作等方面内容,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循环经济会计工作的落实提供重要保障。

2.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现阶段,我国已经颁布相关的基本法律,给予循环经济工作更多的指导,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完善基本法律构架与法规体系,进而约束循环经济会计的各方面,为循环经济会计的施行的平稳性提供重要保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会计,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与会计行业的管理能力,更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为循环经济会计工作的落实提供重要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可以充分地认识到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存在的不同,在企业的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贯彻落实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内容,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梁剑波.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的比较[J].经营管理者,2015,14:45.

[2]陈伟.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对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4:188.

经济学的几大原理篇3

数学模型对现实的反映是相对而言的,相关的经济范畴的建设是否合理,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否有着科学性和说服力。在建立数学模型时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1.对所研究的对象要做严谨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

2.在经济实际中

只能对可量化的事物进行数学分析和构建数学模型而模型概念是无法进行数量分析的。尽管经济模型是反映事物的数量关系的离开具体理论所界定的概念就无从对事物的数量进行研究。经济上的量是在一定的界定下的量不是数学中抽象的量。

3.在模型建立的初期要顾及到相关的约束条件。

数学方法有着逻辑紧密和推算准确的特性,这决定着数学模型会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如果要确立模型的成立,大多需要假设条件的满足。

4.动态的经济现象

用建造的经济模型去分析要注意,时空中不可量化条件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一般处于次要因素,但有时会上升到主要因素。

二、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应遵从的主要原则

1.假设原则。

这种原则不是独立存在的,相对而言经济问题的存在不是一种矛盾造成的,复杂的矛盾进行交错,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理清思路分清主次。排除干扰因素这样的假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况。假设的时条件的影响的大小、变量的大小和模型的适用范围等都是我们要考虑到的问题。

2.最优原则。

这个原则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变量和体系相互作用并且优化使得达到最佳。二是无约束条件极值存在而达到效率的最优、资源配置的最佳、消费效用或利润的最大化。

3.均衡原则。

经济体系中的一切变量有稳定并趋于平衡的态势。模型的表述的观点是几个函数中的联系,并不是单个函数中各点间的关系,这种函数的关系要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如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形成的均衡价格和数量使市场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从而达到市场配置的最优。

4.数、形、式结合原则。

经济学的几大原理篇4

简答题,顾名思义,答案要简明扼要,问什么答什么,不必作过多的扩展。下面我就几种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发表我的一管之见,以抛砖引玉。

一、为何类简答题

做这种题型要注意回答两个方面:一是原因,二是意义。回答原因可从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危害性等角度思考;回答意义要注意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由直接到间接、由眼前到长远、由微观到宏观、由经济到政治、由文化到哲学等角度来综合作答。

如: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社会地位,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按劳分配的基础知识,通过此题让学生知道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性及其确立的原因。

答案: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第一,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必然性)

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

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现实性)

第四,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必要性)

第五,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意义)

二、辨析类简答题

辨析类简答题中材料所包含的观点错对混杂,尽管是简答题,却带有明显的辨析色彩,主要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答题技巧:第一,明确答题角度。了解材料到底包含几层意思,并且要明确每一层意思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

第二,回归教材,确定答案所需要涉及的知识点。认真审读题中的观点和设问,从中找出其理论依据,即课本中相关的知识点。

第三,结合设问组织答案。以课本理论为依据,对每一层意思一一进行分析,对的讲理由,错的讲原因,分析要事理交融,把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三、归纳类简答题

这种题型一般是通过具体的、个别的现象、数据、问题创设情景材料,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同方面的,也可以是不同方面的。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归纳概括、分析推理等能力。

答题技巧:第一,此题型由材料到观点,即从题目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相应的观点。一般是我们学过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生活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相关原理、观点的熟练掌握是做好这种题型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通过审题把握材料的层次,在此基础上,通过每层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确定答题方向。

第三,对材料的归纳要注意材料的具体内容与观点的一致性。在表述观点时注意与材料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例如:国有资产规模扩大,并持续向基础行业和支柱行业集中,去年全国国有企业分布在基础行业的资产达到11.4万亿,占全部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的53.3%,该比重比2006年的33.6%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分布在煤炭、石油石化、冶金、电力、邮电、通信等五大行业的资产为7.1万亿元,占全部资产总额的33.3%,比2006年27.3%提高了6个百分点。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什么经济现象?

解析:解答本题要遵循以下顺序,首先,审设问,明确要求。本题是要求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其次,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国有资产规模扩大,并持续向基础行业和支柱行业集中”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体现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再次,回扣课本,联系基础知识组织答案,需要运用课本中关于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的相关知识来作答。最后,要做到规范化答题,即“答案要点化,要点层次化,层次段落化,段落序号化,规范日常化,语言科学化,书写认真化”。

答案:第一,材料反映了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材料中基础行业的国有资产在全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充分说明了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启示类简答题

这种题型首先要考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一点,再根据材料回扣原理,看材料体现了哪个原理结论或知识点,答题时可从坚持什么(正确的)、反对什么(错误的)、避免什么(失误的)、注意什么(经验教训)、做些什么(国家、集体、个人或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或学校、社会家庭)等角度考虑,这种题型比前面几种要深刻一些,透彻一些,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否则就不是启发。

例如:小王是某校高一年级的学生,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几位老爷爷在刺骨的寒风中下棋。他想,要是老人们有一个安定的交流、娱乐场所就好了。于是,他给居委会主任写了一份“关于建立老年人活动站的建议书”。居委会对此非常重视,经过多方努力,社区的老年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老年之家”。

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这件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分析:紧扣原理“民主管理”,结合材料。

答案:第一,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小王的做法,正是积极尝试民主管理的做法。

第二,通过参与民主管理,我们可以学习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第三,青年学生即将步入成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特别需要参与民主管理的经历。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中,我们能获得很多机会,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大胆尝试民主管理的活动。

当然,简答题还有很多题型,但不管哪种题型都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握命题材料,明确命题主旨。即“材料引路联实际,分析说明考能力”,其最大特点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第二,明确答题范围,折射教材内容。

经济学的几大原理篇5

贫困学生的证明范文一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父母亲姓名)之子(女)×××(学生姓名),于××年××月考入贵校学习,证明《贫困学生证明范文》。由于×××原因(每个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居委会等(公章)

××年××月××日

贫困学生的证明范文二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父母亲姓名)之子(女)×××(学生姓名),于××年××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原因(每个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居委会等(公章)

××年××月××

贫困学生的证明范文三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我是河南师范大学与河南教育学院联合办学的化学系XX级的贫困学生,来自xxx的一个偏僻农村。家中的劳动力只有父亲和母亲,父母亲均是农民,因为没有文化、没有本钱,只好在家务农以种田为生,且母亲一直有病在身,全家的开支几乎由父亲一个人承担。为了能让我上学,父母亲日夜劳碌奔波,可收入仅仅是维持家庭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几十年来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

尽管家庭贫困,经济捉襟见肘,但我并不因此而放弃我的大学梦,经过我的奋斗努力,终于圆了我的大学梦,但是高昂的学费,让全家在高兴之余,也随之多了一份负担。每当开学时父母亲便愁容满面。几经周折,父母终于向亲戚朋友借来了我的学费,但现在我们家早已是负债累累。为此,本人特申请上级部门给予办理助学金手续为盼。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x年x月x日

贫困学生的证明范文四尊敬的各位校领导:

我是xxxx级xx本科x班的学生,家住在农村,父母是农民,知识水平不高,我们家是村上的贫困户,重点扶助对象,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均来自那几分微薄的农田收入,平日生活拮据,家里房屋破旧,里面那仅有的几件家具都还是父母结婚时置办的,厨房还是搭建在家里的过道上,在雨下得特别大的天气里,炉火都升不起来,更不用说要想在该吃饭的时间里吃饭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这些年来,我读书的费用都还是问亲戚朋友借和靠他人的帮扶,即使是现在我所穿的很多的衣服都还是同学或朋友那些不穿了的衣服送我的。

从开学到现在,由于多种原因,我不知道"饱"是什么滋味,"饱"是什么,或许它已不存在了,于我来说。物价的上涨,让我必须在那原已微薄得可怜的生活费里必须在精打细算,否则,失去的将更多,不知道的也将更多。

鉴于上述的多种原因和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特申请生活补贴金,望个位校领导能够批准。

经济学的几大原理篇6

关键词:几内亚;中国;合同法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29-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几内亚和中国在经贸、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将会更加频繁,两国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各种合同的数量也会增长。这就需要两国法学学术界在合同法的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迫切需要比较研究两国的合同法。本文就两国的合同法的法律渊源、对价理论和合同形式等问题作一些对比分析,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两国《合同法》的法律渊源

根据大陆法系的一般理论,将法律渊源定义为各种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在法律渊源方面,中国合同法的有两大表现形式,一部分主要是作为合同法总则的《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以及有关合同的法律行政法规,如,《海商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一部分被称为国内法渊源,另一部分主要指中国参加的有关合同法方面的国际条约,被称为国际法渊源。不难发现中国合同法以成文法作为其主要的法律渊源,判例在中国并不具有法律效力,而是只能作为各级法院系统法官审判的参考资料。

几内亚也有自己专门的《合同法》法典,从法律渊源而言,几内亚也是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法律基本上是以成文法为主。但是,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原则在几内亚法律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体现。几内亚《合同法》之类的成文法中的体系、理论和有关规定,以及一般原则大部分是从殖民时代的判例中引伸出来的。其中判例法原则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先例约束力原则”(Ruleofprecedent),强调对作出判决的法院本身和对下级法院日后处理同类案件均具有约束力,即法院在判决中所包括的判决理由必须得到遵循。这一原则在几内亚《合同法》也有体现。

通过以上有关合同法法律渊源的对照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把判例法视为相对弱化,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境地,中国法院判例的地位有待提高,。必须看到,源远流长的英美法系所形成的判例法,如何维护判例中正确的法律原则是判例法最重要的原则。同时又可以由高级法官在坚持判例法的原则之下,扬弃不合时宜的规范,并在新的判例中形成新的法律规范。在特定限度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学性。这是成文法所不能实现的优势。成文法形式下的合同法法典无法预先考虑到所有现实中可能发生的情况,难以概括应当作出规定的一切法律细节。这是成文法形式所无法克服的弱点。如果在成文法的形式下,同时赋予判例法一定的法律地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成文法的不足。此外,成文法的制定与修改需要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经历较长的时间,,而判例法在修改和制定方面比成文法要灵活得多。为避免某些方面无法可依的局面,审判法官可及时地确立某些法律规范,,也可及时矫正对新近才发现的法律规定中的缺陷。总而言之,几内亚《合同法》注重判例法对成文法的补充作用,这对中国的《合同法》发展有其借鉴作用。

二、几内亚与中国合同立法及其模式选择

根据私法立法传统,几中两国都是成文法国家,。在几内亚民法体系中,典型合同(又称有名合同),一般规定于各国民法典的债权编之中。几内亚现行的《民法典》,对有名合同(债的种类)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中国在1999年颁布实施的合同法对有名合同作出了集中规定,虽然中国尚未颁布实施统一的民法典,但有关合同的立法也是相当完备的。这些有关的合同规定都与两国法制建设、法律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几内亚合同立法是有名化的立法早在殖民时期有关民事的立法中就有近20种有名合同。独立后的几内亚,其制定的合同法按照法国的债法模式,规定了典型的合同之债,包括借贷合同、买卖合同、委托合同、保险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和关于“对价理论”等。随后的立法修改中又将其扩充到21种。值得注意的是,在承认有名合同的同时,几内亚民法典也规定了有关无名合同的保护原则,这导致了学界和司法实践对此问题的差异看法。在个别情况下,法院将无名合同看做有效合同的这一观点占主导地位,同时有的几内亚学者认为不应该再承认无名合同,他们认为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之间是完全对立的,但是这种观点已经没有多大市场。在几内亚,保管合同、无偿使用财产合同以及终身赡养合同是受到承认的,这三种合同形式同样属于有名合同。关于无名合同的。几内亚合同法规定,“民事权利和义务来自法律规定的交易和法律没有规定而不和其违背的交易”,“当事人可以订立法律或者其他法律文件规定的或者未规定的合同。”,“当事人可以订立法律或者其他法律文件规定的或者未规定的合同”。有关“债的种类”,几内亚合同法共分26章,规定了互易,不动产租赁,赠与,承揽,买卖,无偿使用,年金和终身赡养,公开竞赛,普通合伙,有偿服务合同,运输代办合同,财务合同,银行账户合同,结算合同、银行存款保管合同,行纪合同,委托合同,保险代办合同,财产的委托管理合同,运送合同,商业特许合同,悬赏合同,借贷和信贷合同,进行和打赌合同、完成科学研究工作合同、试验设计和工艺工作合同。其中,租赁、承揽、互易和终身赡养、买卖、保管、借贷和信贷等有名合同又被分成了更多的合同种类。几内亚合同法中共有50多种的有名合同。另外,其他法律也对合同的名称和形式做了具体规定,比如公司设立合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合同法的立法模式上,中国坚持统一的合同法立法模式。立法过程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以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作为第一个时期,合同制度在中国在经济领域中广泛推行,运用合同形式以固定各种经济关系,组织生产和流通。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和合作社之间的重要业务,如租赁接待合同、修缮建筑合同、加工订货合同、委托合同、货物买卖合同、货物运输合同、合资经营合同等均采用书面合同形式。1950年9月,第一个合同规章《机关、国营企业、合作社签订合同契约暂行办法》由中国政府颁布了。在这一时期,中国共颁布了四十余件合同法规,对供应合同、委托合同、财产租赁合同、运输合同、保管合同、基本建设包工合同、保险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和买卖合同信贷合同等加以规定。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初为第二个时期,中国在颁布了许多重要的合同法规,对合同在签订、履行过程中的各种违约责任作了相应规定,同时政府加强了对合同的行政监管。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为第三个时期,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并向市场经济过度,经济的繁荣,经济交往的增多,为中国合同立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提供了现实需要。在1981年,中国颁布实施了《经济合同法》等一些列重要的合同法律法规。《经济合同法》列举规定了一些有名合同,例如购销合同、供用电合同、仓储保管合同、财产租赁合同、借款合同和财产保险合同等。在中国的《合同法》颁布之前,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同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之间订立的经济合同适用中国的《涉外经济合同法》。这部法律没有列出有名合同。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合同适用中国的《技术合同法》的规定。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统一的合同法。其分则部分规定了、借款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租赁合同、买卖合同、承揽合同、融资租赁合同、委托合同、仓储合同、保管合同、行纪合同、运输合同、赠与建设工程合同、居间技术合同等有名合同类型。,财产保险合同和人身保险合同由中国新颁布的《保险法》规定。此外,质押合同、保证合同、定金合同、抵押合同等由物权法、担保法规定的有名合同等也属于典型的有名合同。

三、两国合同法中的对价理论

“对价理论”作为英美法系独特的法学理论,也几内亚《合同法》所吸收,作为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组成。在所有涉及合同纠纷的案件中,按照普通法系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对价不仅是法院强制执行的依据,更是判断合同当事人之间有无权利与义务的主要依据。“对价”是指合同一方得到的某种利益、权利、或好处,同时需要合同另一方当事人不行使某项权利、承担某项义务或遭受某项损失。

几内亚《合同法》把合同分为签字腊封合同和简式合同两大类,简式合同约束合同当事人的效力以对价的存在为前提。一项合同关系中,对价理论的要点是强调双方当事人相对给付互有得失,即所谓“为了你给我它物,所有我给你某物”。

中国合同法中并对价理论进行固化,而且在法学理论上也没有对价的专门论述。但是从司法实践上来讲,“对价理论”并不违背中国合同法的基本原则,而且还有利于合同纠纷的解决。绝大部分的合同均为双务合同,即合同当事人均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双务合同强调的是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对等性。合同当事人所行使的权利是均有所得,而合同当事人所应当承担的义务是均有所失,这就是在双务合同关系。例如,在买卖货物的合同中,买方支付货款而取得货物,卖方交付货物而取得货款。在这一层意义上,中国合同法的权利义务对等理论与对价理论体现的得失理论之间并不存在实质性差别,在某些方面还有相通之处。

当然,在指出上述相通之处的同时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一些不同之处。例如,对价必须具有某种价值,但不要求充足,这是对价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此原则强调对价不是等价,不要求与双方的允诺相等。而“等价有偿”是中国的《民法通则》中一项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强调商事交易中追求合同当事人的价值均等。综上所述,在对价理论问题上,几内亚合同法与中国合同法虽然差异巨大,但是在两国的经济交往中不会形成太严重的法律冲突。

四、关于合同形式

在合同形式问题上,中国合同法规定得较为严格,在中国,虽然书面形式并非被视为合同的唯一的形式,但是口头形式的合同的法律救济却相对于书面合同而言较脆弱。而且某些类型的合同被规定为必须是书面形式。根据几内亚合同法规定,无论合同的内容如何,合同的形式可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书面合同,口头合同以及行动合同等等。两国合同法对于合同形式的不同规定会导致这样一类区际法律冲突的出现,用中国合同法的标准来衡量依照几内亚合同法以口头形式或行为形式有效成立的合同,被视为无效合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根据几内亚合同法,合同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行为形式合同、口头成立合同等。但是成文法规定必须用书面形式订立的合同种类除外。行为形式合同是指当事一方只需行为表达其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而不需要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文字或语言表达。例如,自动售票机的交易行为,只需要顾客将钱投入售票机内这一行为就表明他接受了经营者的要约,合同成立,而不需要另外用语言或文字来表示要约和承诺。以行为成立的合同在国际贸易交往中也有重要的地位,以行为表示承诺,并且已将承诺付诸于行动,更加具有确定性,从某种意义而言,行为比语言或文字更具有实践性,所以应确认行为形式合同成立的有效性。例如,以装运货物的行为成立的买卖合同,在要约中,买方列明其欲购买的货物的基本信息,如型号、数量、价格、支付货款的方式等,卖方收到要约之后,立即租船订舱按照买方的要约发运货物。此外,买方通过银行支付货款的行为与卖方成立合同,也属于这一类。

在中国的《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只承认书面合同是涉外经济合同的唯一形式。而在中国新的《合同法》中,并没有强制性规定涉外经济合同必须以书面合同为其形式要件。从而一定范围内承认了以行为成立的合同,这样合同的存在,使中国的合同法更加适用国际贸易交往的需要。同时也表明,中国合同法与几内亚合同法在合同形式问题上的差异逐步在缩小,两国经济交流将会更加方便和顺当。

五、结论

不难发现,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不同的国情、不同律度等等原因,在许多方面中国合同法与几内亚合同法存在着各种差异。这些差异是形成的,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法律问题。毋庸讳言,在两国的经济商贸交往中,由于存在合同法方面的差异,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法律冲突。对这些法律冲突,要由中国和几内亚各自参照其现有的国际私法规范来解决。我们应当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在适当的范围内对合同法作相应的调整,从而以促进两国的经济贸易交往。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几内亚共和国合同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3]国际商事合同规则

[4]冯大同主编.国际商法[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

经济学的几大原理篇7

论文关键词:经济学,抽象原理举例法概念关系图示法,开拓思路扩展法

 

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其教学改革与创新,除了进行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改革外,还可从课程内容的细节入手,进行针对性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探索。笔者在十几年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相关的探索实践,针对课程不同的具体内容,探索出相应的方法,对课程原有内容及阐述方式进行补充、扩展,增加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掌握及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一、抽象原理举例法

在经济学课程中,有许多原理都是进行纯理论的抽象阐述,学生往往反映其大概意思是懂了,但有些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特别希望老师联系实际一一对应予以讲解。对此类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有的因教学时间关系不允许采取案例教学,有的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合适案例。对此,可采用举例法,针对性地单独举例说明,即通过举出单一事项及相关数据来进一步讲解原理。

如微观经济部分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关于价格效应原理,几乎所有教材都是通过几何图示对这一内容进行定性的阐述。一般都是这样的:

如图一所示,X商品价格下降后开拓思路扩展法,设Y商品购买量不变,则X商品量可增购,新预算线为mn’;

①无差异曲线U1、原预算线mn,得均衡点e1,X消费量为X1;

②由于商品降价,消费者收入提高,预算线逆时针方向旋转至mn’(图是X商品降价,Y不降价),故Y商品量不变;

③先假定消费者真实收入未变,即效用水平不变,相当于画一条与新预算线平行的预算线与原无差异线相切于e2。此时X商品消费量从0X1增至0X2,X1X2为替代效应;

④由X商品价格下降引起的消费者真实收入上升,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可上升至U2,与新预算线mn’相切于e3,商品X的消费量从0X2增至0X3,则X2X3为收入效应。

对于这一只是通过图示进行了抽象阐述的原理,我们可采用表格式补充举例如下:

假设有两种商品,杨梅y和荔枝x,均为正常商品,杨梅价格为py,需求数量为Qy,荔枝价格为px,需求量为Qx,消费者收入为i,效用水平为U。则初始状况1及荔枝价格px下降后的不同状况如下表(表一)所示:

 

状况

i

杨梅

荔枝

U

e

py

Qy

px

Qx

 

 

 1

100

10

5

10

5

U1

e1

2

100

(75)

10

5

5

5

U1

 3

100

(75)

10

3

5

9

U1

e2

4

100

10

5

5

10

U2

 5

100

10

3

5

14

U2

经济学的几大原理篇8

【关键词】提高;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效果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会计在宏观和微观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加强,会计越来越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变的日益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不尽理想。下面我就其原因和解决方法提几点个人看法.

一、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1、《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自身特点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程概念及名词术语很多,抽象难懂,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相比,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别,其内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操作性,要求学生掌握一门不同于其他经济管理的专业方法,学生在初学本课程时,感觉难度很大,并且往往感到比较枯燥。而且《基础会计》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是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后面的学习。另外,《基础会计》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很多,因此学生学习的难度大,负担重。对于高职学校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初涉财会专业理论在理解上觉得很抽象很困难,学习起来就会出现烦躁、厌学的情绪。

2、非会计专业学生对《基础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广泛的实用性认识不足,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效果不佳。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会计作为一个应用性行业,为管理提供信息,预测未来,参与决策,其本身就是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很难设想一个不懂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人能够成为出色的管理者,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因此《基础会计》也就成了众多专业必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但对开设《基础会计》课程的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础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广泛的实用性认识不足,而且《基础会计》与其本专业的课程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大多数学生不理解为何要学习《基础会计》,导致学习上有抵触情绪,学生认为学好自身专业课程才是最主要的,对《基础会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进行学习,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课程设置也影响其教学效果。

首先,与会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学好《基础会计》,才能在此基础上学好《财务会计》、《审计》等一系列专业课程不同,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基础会计》之后,几乎没有后续学科,学好此课程的压力和动力就小得多,学生对该课程具有轻视心里,不愿下多少功夫来学习。而《基础会计》又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课后理解记忆消化吸收的东西很多。学生该记的东西记不住,该理解的东西不去理解,应用起来自然是一问三不知,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其次,《基础会计》是门理论性、实用性、操作性三位一体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大量的应用练习,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的课时一般为64课时,其中16课时是专门的实训时间,该课程结束后还要安排2-3周的时间进行停课实训,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边学边练,夯实基础,层层递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很牢固,教学效果就很好,反观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总课时一般只有48课时,几乎没有安排专门的实训时间,对于《基础会计》这种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说,不进行一定的练习无法掌握相关知识,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提高非会计类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上好《基础会计》第一堂课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完全新的,与以往所学知识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的课程。学生对如何学习把握这门课程感到茫然,再加上非会计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认识不足,兴趣不高,如何使学生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基础会计》第一堂课显得尤为重要。

上好《基础会计》第一堂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1、用与同学们息息相关的事例来说明该学科广泛的实用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讲授课程前以学生毕业结算为列,指出同学们毕业时可能涉及到退书费就要填领款单,如何正确填写领款单,这是《基础会计》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基础会计》广泛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程所学内容与我们个人生活紧密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向学生阐述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基础会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向学生介绍会计作为一种专业计量和核算技术,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必要性语言。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所增加,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无论什么专业,其结果必然融入这个经济型社会,懂财务知识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取向。《基础会计》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可以独立成学科专业,也可以与其他专业交叉形成新的专业延伸。如与建筑工程结合,形成工程预算会计;与旅游专业结合,形成旅游会计等。使同学们认识到《基础会计》是任何专业向会计专业的跨越的一座桥梁,《基础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认识到学好该门课程对同学们在今后的事业发展和个人生活有巨大的帮助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济学的几大原理篇9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策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评价以被提上议事日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的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对被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真实性以及被审计对象的廉洁自律、所做经济决策、内部控制建设等具体工作和表现得出的总结性评价。做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经济责任的界定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质是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人格化审计,被审计对象包括实体会计资料和抽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结果报告中对被审单位经济责任人应负的经济责任做出的综合性评价,它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审计结果的质量,也关系到审计风险和对干部使用的引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是经济责任的正确界定,这一前提同时能够保证审计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高校经济责任的划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在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管理体制中,各部门基本都有正职和副职行政干部各一名。一般来说,正职干部要承担直接经济责任,但并不意味着他要对所有事项都负有主要责任或直接责任。由正职干部主管或直接签署意见经济事项,应该由其承担直接责任;对其他经济事项正职负责人承担主管责任。

2、集体责任和个体责任。由个人做出的决策而引起的经济责任应当由当事人承担责任,由集体决策失误而引起的经济责任应由集体负责。但在集体做出决策的过程中,一般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如果有确切证据证明在做出表决时个人明确提出异议而未被采纳的,其个人不应承担责任;如果是由于个人独断专行、违反决策程序造成的经济责任,则应由个人负责。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较为复杂,既包括不以盈利为目标的职能部门、院系等教学单位,又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校办产业的负责人、后勤集团,并且这些部门和企业的经营模式各不相同,因此审计评价的内容也不同。从总体上来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任期内的资产状况。高校的资产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用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和材料。审计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实验仪器采购程序的合规性、使用的效率性和维护的完整性。对校办企业和后勤集团的评价还应包括固定资产的盈利能力等。第二,任期内的经济决策情况。高校行政、教学部门的经济决策权主要集中在预算经费的收支方面,因此内部的经济民主程度是经济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相比而言,校办企业和后勤集团的经济决策权对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对它的审计评价应从决策制度、决策程序合规性与充分性,决策的前瞻性和决策效果等方面考察。第三,任期内的预算执行情况。高等学校一般实行一级财务核算,预算经学校审核批准,各部门按此核定的预算开展年度收支计划。各部门在批准的预算内有审批权。因此,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应包括预算编制的合理、可行性,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预算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后勤集团和校办产业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则以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主。第四,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审计评级工作主要从遵纪守法、个人有无经济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包括贪污、挪用公款、无偿占用公物等问题。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根据上述经济责任审计评级的内容,为正确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保证审计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以及有效执行,审计评价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依法评价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审计评级工作要在法定职权或授权的范围进行;审计评价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为依据。第二,重要性原则。因被审计对象经常涉及较多经济事项,因此评价时要有所侧重,对重要的经济事项要详细评价。第三,客观性原则。审计评价应以审计人员实地调查取证为基础,经济责任的认定不能脱离客观经济环境和历史条件,在充分分析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做出评价,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成分,更不能受其他非审计人员意见的影响。第四,相关性原则。保证审计评价的内容应是与经济责任有关的事项,凡是与经济责任无关的事项不应进行评价。第五,规范性原则。一是指审计评价用语要恰当、规范,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可信和客观性;二是指对同一类的被审计对象和同一类型的经济事项应按统一标准进行审计评价。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法律规章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并未细化。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种种现实困难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规范的问题,增加了审计风险的同时影响了审计质量。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模糊性。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细则规定没有规定不可以评价的内容。这对开展审计评价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因为这一原因,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往往过于全面。表现为在审计评价过程中把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对象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纳人评价内容,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和审计的风险。

经济学的几大原理篇10

关键词:太原都市圈产业布局山西高教园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31-0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大都市圈,主要有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成就了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和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推动了上述两个区域的经济繁荣,使我国经济的繁荣在这两个区域得以集中体现。这两大都市圈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对中国向世界大国的目标迈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09年6月,长沙、湘潭、株洲三市实现通信一体化,区号统一为0731,而且手机通信时也不用在号码前加拨“0”,这一改变成为长株潭城市群成型一大特征,也被认为是城市群建设的标本事件。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在“培育城市群增长极”部分再次明确了六大城市群(圈)发展方向,以太(原)榆(次)为中心的太原城市圈同样位列其中。然而,与另外五大城市群(圈)相比,目前,太原城市圈的发展仍较为滞后,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太原城市圈的发展要明显滞后于城市群的概念。一般来讲,城市圈内除了具有龙头产业外,其他产业也应该形成互补,最好的结果是,城市圈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而太原城市圈范围内的产业合作程度并不乐观,各城市中的同类产业并为形成链条,产业层次也较低,甚至还会形成内部的恶性竞争。

在中国经济由南向北的梯度推移规律之下,作为21世纪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和重点区域,太原及周边地区已成为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工业装备条件、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以及突出的人才素质的一大区域。因此,加快该地区的发展是中国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建立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必然要求。

一、太原都市圈核心区的产业布局的问题所在

1.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对传统模式过度依赖。太原城市圈产业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一产”比重较高(占全省GDp的40.74%)、“二产”以能源原材料的传统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而且缺乏技术和创新;“三产”发展尤其是旅游业迟迟不能快速发展(详见图1)。

2.太榆产业结构趋同。两地都以本地利益导向为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两地之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互挖墙脚,榆次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措施,一些企业便从太原迁到榆次,虽然相隔有20公里,行政区域划分使之泾渭分明。比如,“双合成”本是太原糕点老字号,但今天其工业园区却落户在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无疑是两地产业竞争的最现实的案例。如围绕武宿机场,太原市规划了高新技术开发区,而榆次区则规划了经济开发区,两者在资金、技术、项目上竞争激烈,最终导致产业规划趋同和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比较突出(除了主导产业外),阻碍了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太榆区域产业布局在向几条轴线聚集的同时,也出现了分散化的趋向。尤其是乡镇工业的布局过于分散,导致一方面无法发挥产业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3.城镇化发展失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截至2008年,山西全省城镇化率为45.11%,太原城镇化水平高达82%,而晋中、阳泉和吕梁分别只有42.7%、58.48%和35.78%。可见,城市圈内的城镇化质量发展严重失衡,加之城市规模参差不齐,大多数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三农”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太原城市圈的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太原城市圈一直保持着传统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圈内本身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单位能耗和排污严重超标,造成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不利于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5.整体发展相对滞后。与中部地区其它五大城市群(圈)相比,目前,太原城市圈的发展仍较为滞后。从中原各城市圈2004年至2008年的GDp增速可以看出,太原城市圈以增速为105.40%的数值远远落后于其他城市圈。从城市圈基础支撑力的几个指标综合来看,太原城市圈的整体发展水平在中部城市群的中处于中下游水平,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比重最低,GDp总量、财政收入、投资占比都较为落后,但人口占比最高,仅外贸收入占比较为理想。可见,太原城市圈综合实力较弱,区域竞争力不够,发展相对缓慢。

二、山西高教园区的优势

大学是集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小社会团体,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的科研形成了与学校紧密相连的产业集群。例如与斯坦福大学形成互动的硅谷,就大学城的内涵而言已经构成了大学城。而集群效应带动的产业的繁荣进而导致日益密集的人口、扩大的就业市场和消费市场。这些类似的需求又进一步导致了配套产业,如餐饮、购物、房地产等行业的相应繁荣。最终形成了依托大学城,以大学城为核心的一种发展模式。

大学城的发展方向很明确,即主要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各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调整、环境整治、机制创新、政策扶持和创业投资等途径,形成一个以大学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集教育功能、产业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文化氛围浓厚、科技产业发达、服务体系完美、优秀人才汇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化地域,并最终建成一个一流的大学科教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优美的生活区。它以名牌大学为动力,能够带动并形成高品质的新型城市。

在山西高教园区的一期规划中,首批入驻的高校有11座,分别是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学院、山西传媒艺术学院(筹)、山西煤炭学院(筹)、山西中医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职工医学院,涵盖了文、理、工、医、建筑、交通等多学科门类。

太原理工大学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国立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1997年由原太原工业大学与山西矿业学院合并而成。经过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学校已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文、管、经、法、体、美、军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是山西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国家中部地区重点建设的五所高校之一。目前有硕士点113个,博士点38个,院士5人。包括化学工艺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采矿工程学科等国家重点学科。目前与全国十几个地市和400余家企业均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成果项目转化累计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30亿元。

山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19年,迄今已有94年的办学历史。经过9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由初创时的单一学科,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医、理、管、法、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拥有硕士点、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生理学等,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附属第一、第二医院是山西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两所医院开放床位1979张,医疗技术力量雄厚,有12个学科被省卫生厅及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还是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均具有一定优势。

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8年,隶属于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在教学及专业建设方面受省教育厅指导。学院拥有教职员工317人,教师中高级职称7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9人,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人数达到87人。学院现有公路、工程管理、车辆工程、经济管理、信息工程、机械工程6个教学系22个高职类专业,涵盖公路、工程管理、汽车、交通网络、计算机、交通经济等交通运输领域。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国家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和公路监理专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先后与路桥集团、汽车集团、一汽丰田、沃尔沃、顺宝行、三一重工、沃源建筑设备等中外企业建立了稳固的校企合作,并拥有校外实训基地达132个。

除以上几所高校外,其他几所如晋中学院、山西中医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职工医学院等,也都拥有各自的优势学科,并与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在很多领域都起到科技支撑作用。而大学城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将对周边地区产生强有力的辐射,最终影响产业结构及布局,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制约太原都市圈产业布局的因素

1.行政区划分割不明。目前太原榆次两地仍然各自为政。两地都以本地利益向导为原则,分别制定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划,造成很多产业的重复设置和资源的浪费,并且很容易造成恶性竞争。同时,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彻底,领导协调机制的缺失,使得太原城市圈的规划只能停留在小范围内实施,难以实现区域间的统一布局、优化互补、集中开发、分工协作,直接导致太原城市圈目前以规划为主,实质性进展较少。

2.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辐射源。太原作为省会城市,面临着加快自身转型的问题,辐射范围有限,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向南发展与榆次同城化尚处于发展阶段;区域内产业分工不明确,互补性不强,发展又相对独立,太原对整个城市圈的辐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另外,区域内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限制了目前城市群的发展和扩张,使得太原在国家战略地位中处于被边缘化状态。

3.至今仍没有出台有力的倾斜政策机制。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太原榆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两地如何合作?企业、学校、居民在经济区内如何迁移?如何打破经济区内的户籍壁垒?如何完善经济区内竞争激励机制?如何消除各地对人才、资本、资源跨地区流动的限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歧视政策?如何消除影响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法规障碍?如何认真清理各经济区现行的各项政策规定?如何改善投资环境?等等诸多方面,均没有明确的优惠政策和法规,限制了太榆同城化的发展,制约了两地经济的进一步融合。

四、对策及建议

1.打破行政区划分割。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打破行政边界,加强区域分工合作,推动城市圏的发展与繁荣。在政府合作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市场的力量,重点协调核心城市与各成员城市之间的关系,建立一整套制度化的磋商机制、功能性机构和经济合作中介。借鉴“西咸新区”的成功经验,打造“太榆特区”。在省级层面成立“太榆特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整体规划、统筹对外招商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在成立“太榆特区”建设工作委员会的同时,设立太原新区和榆次新区两个管委会。太原新区管委会受“太榆特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和太原市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以太原市政府为主,太原市政府为建设责任主体;榆次新区管委会受“太榆特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和晋中市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以晋中市政府为主,晋中市政府为建设责任主体;两个新区均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

2.制定强有力的倾斜政策。根据需要与可能,制定促进经济联合开发的优惠政策。当务之急,一是建议在用地补偿、占补总量平衡上,借鉴外地的经验和做法,在经济开发区内,实行跨行政区补偿建设用地。二是制定企业、学校、居民在经济区内迁移的优惠政策。着手研究大经济区内户籍制度改革的有关问题,打破经济区内的户籍壁垒。三是完善经济区内竞争激励机制,消除各地对人才、资本、资源跨地区流动的限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歧视政策。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完善和实施一整套培育、聚集、使用人才的措施,使人才工作成为大太原都市圈、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和决定性力量。四是要加强地方法规建设,消除影响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法规障碍。要认真清理各经济区现行的各项政策规定,在工商管理、技术监督、商品检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建立“软环境”综合评估机制,完善制度和政策,为经济区内企业发展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五是优化投资环境。省城太原市和大太原经济圈,应当成为全省投资环境的首善之区。转变投资调控方式,放开社会投资领域,放开一般的(对破坏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例外)非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为投资者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3.构筑“大太原”经济辐射源。首先,应把太原、榆次区域核心城市的培育摆到全局性位置,在职能分工和发展上,各圈层在努力承担与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业、农业和清洁能源生产的同时,也应着力塑造城市特色,强化太榆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使其真正承担起增长极的作用。其次,还应积极发展潜在的中心城市,使其辐射功能覆盖全区。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能够带动太原城市圈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特色城市,抢占地域分工和资源配置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水.产业经济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姚士谋.中国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4.李淳.“大太原经济区”与山西中部崛起.理论探索,2006(2)

5.杨晶晶.“大太原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2008

6.山西省建设厅.太原经济圈规划纲要.http:///view

7.黎苑楚,王茜,黄倩,赵一鸣.面向中部崛起的太原城市圈发展战略与对策.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8.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发挥承东启西优势加快“太原经济圈”建设.太原日报,2008.1.28

9.李淳.加快以太原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经济圈的建设.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