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历史记忆方法和技巧十篇初中历史记忆方法和技巧十篇

初中历史记忆方法和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1:38

初中历史记忆方法和技巧篇1

一、巧记历史年代

1、趣味记忆法。

如“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可把它读成“一钵酸酒淋灭烟”。又如“1818年马克思诞生”可把它读成“一巴掌一巴掌打出一个马克思”。这样会形象有趣,学生记忆轻松。

2、时间推算法。

根据历史事件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相同的进行归纳。如:经历了4年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06~前202年的楚汉之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8年的历史事件:755~763年的安史之乱,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1937~1945年的中国抗日战争,还有整十的历史事件:1927~1937年的国共十年内战,1895~1945年的日本50年。这些历史事件,只要掌握了其始止时间,就能推算出其对应的时间,巧妙地提高记忆效果。

3、特殊历史事件及年代记忆法。

如:从1911年至1919年,每递增2年均有一个特殊历史事件: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

又如:时间相隔整200年:1640年,英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史开端;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且都与英国有关,都是近代史开端。

二、巧记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从而阻断了原有的欧亚商路,迫使新兴的西方国家为探寻到达东方的商路,不得不另辟新航路,而使人们第一次进行环球航行,也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世界,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进而导致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局面。

因为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从而导致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同时又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获取更多的殖民利益,所以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凡事均有因与果,细心分辨不畏苦,历史事件记牢固,好在前因必后果。

三、利用表格,对比巧记

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

上述表格中不难看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

学生还可以把近代中、日、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列成表格。把三者的时间、领导阶级、改革内容、意义、结果等进行一一对比。

再如,把近代中国三大不平等条约进行归纳对比。把其发生的时间、名称、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等进行归纳比较,引导学生懂得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利用表格,一目了然,对比鲜明,记忆轻松。

四、巧拾零散历史事件,归纳记忆

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三国时,吴国大将卫温带领一万多人开发夷洲;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及澎湖列岛;明末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学生还可以用史实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

巧拾零散历史事件,善于归纳总结,对历史问题更有记忆,更有说服力。

五、把中国史与乡土历史巧妙结合记忆

如: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桂林、南海、象郡。梅州属于哪一郡?南越王赵佗又是什么时候的人?

再如,把中国史上几次动乱与客家先民的几次大规模南迁结合起来记忆。

①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为避战祸,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规模从中原(河洛地区)向江南迁移。②西晋末年,持续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导致客家先民第二次大规模南迁。③南北朝时,南朝萧梁“侯景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第三次大规模南迁,从江浙一带向福建、江西一带南迁。④唐末黄巢起义,迫使福建客家先民离开家园,第四次大规模南迁,向汀州、循州等地迁移。⑤两宋及元、明时期,一直处于客家中心的汀州,由于过度开发,植被遭破坏,加上水旱饥疫,生存环境破坏,客家先民第五次南迁至梅州。这样把中国史与梅州乡土历史有机结合,学生更深刻认识到梅州历史,更深刻记忆客家人这五次大迁移。

六、巧记历史地图

如世界史上六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版图形状各异,但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它们的兴起地区便会记住其各自的疆域图。

①新航路开辟线路图。结合线路图,引导学生记忆:从葡萄牙出发的两位航海家迪亚士和达・伽马都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南非好望角,其中达・伽马到达了印度;从西班牙出发的两位航海家都横渡大西洋,其中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船队则实现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②战国七雄位置图。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这样以口诀形式,既掌握了七雄名称,又记住了它们的地理位置。

初中历史记忆方法和技巧篇2

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有一些浅显体会,愿与大家交流。

一、巧妙导入技巧,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一个巧妙的导入如注入一针兴奋剂,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知的欲望。又如乐章的序曲,一开始便让学生收到强烈感染,使整个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如在讲《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摘录了报纸上的一段新闻:“据报道,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着汉时的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带领数千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这时我开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徐福漂洋过海去干什么吗?答案就在《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使他们专心听课、探个究竟。

二、课堂提问技巧,渲染课堂气氛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已不再应用。课堂提问成了活跃气氛、提起学生注意的常用方法。但提问的时间不同、方式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如新课进行一半左右时,学生一般就有些精神不振。这时如能加上一个有趣的发问,那就截然不同了。如讲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目“法国大革命”后,问学生“谁知道路易十六是怎样被捉住的吗?”然后老师指出:“是由于他的马车太大被城门卡住”。这样,学生既对路易十六被处死这一知识点加深印象,又进一步认识了王室的挥霍无度、“封建制度必然会被资本主义制度代替”。而且这种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精神又起,有利于维持学生注意力。

三、多媒体教学技巧,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交互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将逐步普及课堂。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与学习主体的认知融为一体。教学实践证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时,通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图片,创设认知情境;播放“秦灭六国”动画,并配以战马奔驰的音响效果,使学生认识秦统一六国的气势磅礴的历史过程;展示战国时期不同文字和货币图片,使学生感知统一措施的必要性;展示秦长城和明长城的图片,使学生通过对比加强对万里长城的感知等。一边是醒目的图片,一边是教师生动的讲说,学生耳濡目染,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插入故事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清代文化时,插入范进中举的故事,教师以诙谐的语言,简介社会底层老童生范进一跃成为统治阶级举人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各方面的反映,使学生不但了解了明清时期讽刺小说的内涵,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引入竞争技巧,巩固课堂成果

课堂巩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巩固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巩固时,要注意趣味性、多样性。根据初中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采取分组抢答、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巩固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积极性。如《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在学习了拿破仑帝国、全课总结后,教师出示讨论题:你怎样评价拿破仑?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讨论。双方唇枪舌剑,精彩纷呈。

正方某生:我方认为,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他建立帝国,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保证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反方某生:但拿破仑称帝、分封贵族、崇拜欧洲宫廷,纯属历史倒退,所以我方认为拿破仑是一个反动的军事独裁者。

正方某生:拿破仑称帝不是历史倒退,而是当时历史条件的必然结果。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适应了法国革命形势的需要,以他的执政措施,并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扞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反方某生:可他后期的战争是侵略性的,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正方某生:但我们也应看到他扩张战争的积极性。他强迫法国占领下的欧洲国家和地区实行《法典》,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法典》成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这样,学生在激烈争论中,兴趣盎然地掌握了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巩固了新知。

六、巧用记忆技巧,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让学生无从下手,记住、记牢确实不易。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我琢磨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活学生思维,打开他们的记忆之门,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

1、编顺口溜、打油诗。琅琅上口的顺口溜、打油诗有一定的韵律,节奏感强,受学生欢迎,记忆起来效率就比较高。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给学生编一顺口溜:“(17世纪)40开始88变,1689立法案。专制建资统,推动世界史进程”。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几个重大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初中历史记忆方法和技巧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原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59

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见,不管学生在进行哪一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刚刚接触到学科学习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十分重要。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开始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目前部分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困难,成为历史学困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扰。本文就注重历史学困生的成因及有效的转化策略展开论述。

一、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虽然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学习,但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情况。部分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分析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难以有效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

知识点较为繁多且零碎,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这些繁多而零碎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有效掌握,这样学生才可能学好历史学科。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难以有效的掌握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也能够听懂,但是只要合上教材,学生就会出现一头雾水的情况,难以有效掌握知识点。即使有些学生在课余时间花费一定的时间记忆,依然难以清晰的掌握知识点。学生难以有效掌握知识点,给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好历史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逐渐沦为学困生。

(二)将希望寄托于课堂教学

现代教学提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这并不表明,学生只要能够把握好课堂就能过学好一门学科。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的听讲,但是在课余时间却不能及时进行复习与思考,结果学生在课堂听讲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吃力,逐渐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尤其教师在针对以往讲解的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时,学生会变得更加被动,进而使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

(三)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历史虽然是一门社会学科,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出现严重困难。

(四)学生对学科学习兴趣不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目前初中历史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方法等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依然不够浓厚,甚至一些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自然对学生有效m行知识点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逐渐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严重困难。

二、帮助初中历史学困生走出学习困难的有效途径

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出了导致学生历史学习困难的几项重要因素。为了帮助历史学困生很好的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针对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习困难的原因,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

(一)引导学生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

针对目前由于部分学生难以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目前部分学生由于难以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而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虽然历史教材上的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直接记忆,但是很多知识点只有学生能够有效理解,才能更加牢固的记忆。学困生一旦能够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就为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奠定了基础。

(二)把握好历史学科学习的各个环节

针对部分学生由于没学好历史学科于课堂教学,而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理念。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历史课堂教学虽然在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为了牢固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学生还要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历史知识点复习巩固,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好知识点,学生才能逐渐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

(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针对由于部分学生在初中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导致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的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出历史学科学习困境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就注重相关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渗透,使学生在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下,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记忆方法和技巧篇4

【关键词】历史;记忆法;初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历史教材内容纷繁庞杂,史实浩如烟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纵横交错,学生往往感到难记。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呢?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来增强记忆效果。现谈几点体会,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精简浓缩法

精简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

例如:隋朝大运河记住“永、通、邗、南”。记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如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可将其简化为“割三岛、赔两亿、开四口、设工厂”。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学生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然后将其还原为完整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法,既便于记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串联记忆法

串联记忆法是将所记忆的几项内容根据其各自的特征和相互联系串起来记忆。

例如:用串联法记忆“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用串联法记忆“战国七雄”:战国时期,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用串联加谐音法记作“东南西北在中间”。

三、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较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隋朝大运河北到涿郡,南至余杭,中间为洛阳时告诉学生可用谐音“北捉(涿郡)南鱼(余杭)落(洛阳)中心(即北边的人捉南边塘里的鱼掉落在中心)”,再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无论上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首先我都要求学生重视其目录,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虽然引起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无非是:(1)残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2)土地高度集中;(3)自然灾害等等。

五、动词导出法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许多历史事件的意义既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求掌握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倍感头痛的难点。如果教会学生用动词,导出相应的内容来,记忆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比如说教学生文艺复兴的意义,抓住“推动了“”奠定了“这两个动词来记忆就不难了: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又如前面提到的美国独立战争,再划分要点的基础上,用“结束了”、“实现了”、“确立了”、“起了”,这四个动词导出相应的内容,记忆起来就很轻松。一般的讲,对于语句长,内容多的历史事件的意义的记忆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六、顺口溜记忆法

有些历史知识如果教师教会学生用顺口溜的方法来记忆,既轻松又有情趣,而且可以做到久久不能忘记。例如,:一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及其成员国,用“三国同盟德意奥”,“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句顺口溜来记忆就能轻松搞定。又比如,一战后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个国家,“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国”两句顺口溜来记忆可以说朗朗上口,效果奇佳,记住了国名,又能感受到八个帝国主义列强像豺狼一样扑(葡)向中国的情形。再比如二战前的慕尼黑会议及其会员国、二战中的雅尔塔会议及其会员,如果分别用“德意英法慕尼黑”和“美英苏雅尔塔”这两句顺口溜来记就ok了。

七、类比记忆法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属于同一类别的知识点。如: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与1861年改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运动、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三次工业革命等等。这些知识点相似度很高,学生往往容易张冠李戴、相互混淆。如果教师在教学这类历史知识时,注意让学生掌握类比记忆法,知识点之间张冠李戴、相互混淆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其实,类比记忆法的真谛就是由此及彼、同中求异。比如在记忆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领导人、重要文件、性质、意义的时候,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领导人、重要文件、性质、意义,两相对照,归纳其相同点,筛选其不同点,对这两大事件的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便可以做到清清楚楚楚,互不干扰了。

总之,历史是一门科学,而学习科学的人其方法必须科学,只有掌握记忆方法和技巧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记忆之苦。“记忆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善于传授和引导,让学生会学,巧学,就会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科学教育》

初中历史记忆方法和技巧篇5

基于以上理念,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我做了一些尝试,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主教学模式,使学生乐学、愿学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把学生当成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要求学生主动去思考、更不用说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不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使学生渐渐地把学习当成了负担,当成了苦差事。要想让学生摆脱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努力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主教学模式。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历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该如何收复新疆?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

三、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初中历史记忆方法和技巧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历史观是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在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历史学科长期以来都被教师和学生视为无关紧要的“副课”,再加上一些教师长期实施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历史学习更显枯燥乏味。所以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往往十分缺乏,没有了兴趣作为动力,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被动,影响了历史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让学生在对历史产生兴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好。

一、建立和谐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的效果往往会产生直接影响,很多学生不喜欢某一学科的直接原因就是不喜欢该学科的任课教师。由此可见,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要注意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在喜爱教师的基础上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然而,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观中,教师与学生很难打成一片,学生对教师往往是又敬又怕,在严肃的师生关系下,整个课堂氛围也显得严肃呆板,这样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倘若教师能够改变严肃的面孔,换上亲切的面容,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在讲课的时候注意语言的风趣幽默,这样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在,而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自然会对学习内容心生好感,从而提高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二、设置趣味化的导入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在新课开讲之前,通过导入环节的设置,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果教师设计导入环节时注意导入内容和形式的趣味性,则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趣的导入引导下,很短时间内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学生的主动学习打好基础。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小故事、一则小笑话,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等各种方式来进行导入教学,通过几分钟的有趣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就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剧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首先笔者问道:“大家看过电视剧《天龙八部》吗?”听到《天龙八部》,很多学生的眼睛立刻焕发出光彩,大家争先恐后地说道:“看过。”很多学生还忍不住讨论起其中的剧情人物。接下来,笔者接着问道:“那你们知道《天龙八部》中讲的是什么时代的故事吗?”这时候,很多学生开始思考起来,有的说:“电视剧里说到辽国、金国,还有宋朝。”这时候,笔者说道:“电视剧中提到很多的国家,就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那样,有辽国、金国、西夏、还有南宋,看起来是一个十分混乱的年代,事实上,在我国的历史上的确存在那么一段时间,就是辽、宋、西夏、金并立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整个国家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那个时代的内容,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天龙八部》所描绘的那个纷乱的年代!”就这样,借着一部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剧导入本节课的知识,使得原本有些无聊的内容瞬间变得吸引力十足,在导入内容的引导下,很多原本完全不听课的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页也表现出了十足兴趣。

三、传授学生有趣的记忆方法

历史知识难记难背是很多学生的共识,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之所以缺乏兴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历史学习中众多知识的记忆很反感。要想学好历史,一定的基础知识记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历史知识偏偏又十分零碎繁多,给学生的记忆带来了很多困难,在记了忘、忘了记的反复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就被逐渐消磨殆尽了。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克服记忆这一关,教给学生一些有趣的记忆方式。在历史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有趣的记忆方式很多,包括歌诀记忆法、形象记忆法、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带有趣味的记忆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记忆的难关,同时还有效提高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例如,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记住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及东汉灭亡的时间220年这些史实,笔者让学生采取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一鸭下蛋一鸭看,刘邦建汉定长安,两鸭下蛋汉完蛋。”这样有趣的联想立即逗得学生哈哈大笑,在笑过之后,这些史实也就被学生轻松地记在了头脑中。一旦类似这种记忆的技巧被经常用到,那记忆将不再是让学生头疼的事情,反而会增添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这样自然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的参与,学习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要想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初中历史教师要注意结合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点,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开展历史学习活动,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逐渐引导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这样,有了兴趣这一大内驱力,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就不再是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会有所增强,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再把知识的掌握作为唯一目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就能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潘帅锋.初中学生历史兴趣培养技巧[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5).

初中历史记忆方法和技巧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知识整合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4)03-012-01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也说过:“读史可以明智。”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科目,历史学科具有前瞻性、当代性、人文性、主客观统一性及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相较于别的学科而言,初中历史更加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强调历史规律的作用。对比分析和总结的部分更加灵活。简而言之就是更需要根据史实基础进行思考和分析而非单纯的死记硬背。因此,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很重要。结合我本人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勤耕不辍,功在平时

中华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作为世界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在世界史上也是难得一见的。要想学好历史,就首先要学好中国历史。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是中国历史也好,世界史也好,哪方面地学习都非是一时之功,这就要求学生务必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基础。所以,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任何一段不起眼的文字的描述,都是一段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学习来不得一丝骄傲和马虎。”即便是辉煌的成就如今天,将来载入史册的也就是那么一段不起眼的文字就概括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是最朴实无华的,也是最不容忽视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历史是前人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发展史,任何一段都是不容有失的,任何知识漏洞的存在,都会是史学的一大憾事,因此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技巧就在于注意历史的连贯性,根据时间来记忆历史事件是防止出现知识漏洞最好的记忆方法。因为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时间的先后可以帮助理解记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半辛劳一半才”只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扎实地打好基础,步步为营,重在积累,才能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温故知新,善于整合

孔子说“温故而知心,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有四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三为,温故,知新。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看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第四,也是我认为正确的解释,是指通过回味历史,把自己所了解到的历史知识重新进行归类和整合,可以从中得到某种规律,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说历史知识的整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方法:

1.纵向的知识整合。也就是按照我们学习的顺序把历史按时间顺序的先后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和中国现代史;把世界历史单独作为一部分进行分解记忆。这样的记忆方法优点是把历史分解成了几个时间段,便于重点记忆其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几部分。缺点是如果不注意综合很容易出现记忆偏差。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史分离开来。要知道中国历史再怎么源远流长,也依旧是世界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无法分离的。也就是说纵向的知识整合可以瞻前顾后,具有连贯性强的特点。

2.横向知识的整合。横向知识整合也就是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合二为一,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事件。总的来说,也就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把世界各个国家所发生的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总结性记忆。横向知识的整合的好处是可以从全局出发,左右逢源地概括统一历史时间段内的所有知识点,整体性比较强;但其缺点是横向的知识面太广,记忆难度增大,很容易让学生丧失信心。

三、与时俱进,巧用多媒体

如果说从前横向知识整合和纵向知识整合不能兼顾,给师生们带来了许多困扰的话。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资源的出现很轻易地就解决了这个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历史学习过程中“瞻前顾后”和“左右逢源”不能兼顾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科目都开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而且可以解决常规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

平时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利用相关的影像资料和史实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可以罗列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进行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给世界进程带来的巨大影响;对于修筑万里长城,秦始皇的功过进行评析;“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学习世界史时,可利用影像资料详细介绍瓦特发明蒸汽机拉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情景;利用图示二战以后的世界格局……

复习阶段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整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系统的知识框架,把横向和纵向进行对比记忆,不仅可以加深记忆印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初中历史记忆方法和技巧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法指导;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318-01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自觉学习的先导。有历史兴趣的同学不必说,缺乏历史学习兴趣的同学,该怎样培养兴趣呢?明确学习目的是根本。今天的高中学习是为今后读大学做准备的,而上大学是要经过选拔性考试的。高考竞争是残酷的,要想不被淘汰,高考要考的科目你都得认真学习,都应当有兴趣。

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因此,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

2.1把握学习的各个环节。学习过程有哪些环节,并非每个同学心中有数。要想提高学习效率,课前预习、课中听讲笔记思考质疑、课后及时练习复习等环节一个都不能落下。课前预习有助于课中针对性地学习,突破重点难点,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课中听讲要认真、要始终有激情。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指望下课后再复习,这是本末倒置的,也是行不通的,因为一天中能被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仅仅晚自习第一节课。为了保证课堂效率,在时间上每节课应着重抓住两个环节,一是一节课的开始。预备钟一响,就应迅速进教室,做好准备工作以便迅速进入听讲角色。二是一节课的后半部分。这时人已较困,注意力难以继续集中,希望同学们自我暗示,提醒自己保持注意力。上初中我们在学习语数外时是有笔记的,可是历史等科目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笔记,日久养成了学习历史不记笔记的坏习惯。作笔记能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同时也是一次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过程,十分重要。思考和质疑是搞好学习的关键。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的学生面子观很重,不愿质疑,这是学习的一大碍。至于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新知识在初期是最易遗忘的,此后就逐渐难以忘记。所以课后要及时复习。

2.2学会动脑筋。动脑筋话好说,事难做。如何动脑筋?如学习时我们不就事论事,而是能站在一定高度看问题;再如学习时我们可以先联系相关、相近或相反的知识,再把它们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点,最后升华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联系比较升华"就是一个开启思路、动脑筋的好路子。

2.3注重学习历史概念。历史基本概念源于历史事实,它是构成历史知识体系的基本细胞。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亚洲的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等,这些概念的学习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完整准确理解。

2.4区分课本中一般性的叙述和归纳性的结论。学生们在读历史课本时,总喜欢把课本从头到尾一直读下来,动脑筋不多。考试时总是自己想破脑壳找结论,结果还往往是错的。其实,好多典型精彩的结论课本已经给出,只要我们在读书时多用点心注意区分课本中一般性的叙述和归纳性的结论就行了。

2.5理清主线,建构体系。历史知识的特点是具体性、过去性,且知识点繁杂。其实任何一门知识之所以被称为科学,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学习历史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其学科体系。如学习世界近现代史,我们可以以"资本主义生产力"为主线,抓住每个阶段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方面的辅线来建构体系: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17~18世纪,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19世纪晚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中期~今,第三次科技革命(详细体系略)。科学的知识体系,能帮助我们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我们驾驭具体知识的能力。

2.6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将辩证唯物主义引入社会历史领域而产生的一种科学的理论。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第三、存在决定意识。第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第五、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除以上几个基本规律外,我们分析历史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本质的观点和方法,还必须掌握以下几对关系:个性和共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继承和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因果关系、矛盾关系等。

2.7化死为活巧记忆。历史学科的记忆量要求特别大,如何记忆?除了理解记忆外,历史有很多具体知识点是无法通过理解来记忆的,如某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同一时期几个思想家的思想等等,这些实际上是些"死"知识。这些"死"知识可以通过下面方法来巧记。(1)数字代表法: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如: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提取字头法: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如:记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可记为"分田"即分配土地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土地属国家;改革行政制度。(3)谐音趣味记忆法: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如:记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可记做"乌外有两只鹅"。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外高加索。这样趣味性强,记得快而牢。(4)关键字词法: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如: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1)开始;(2)进一步;(3)大大加深;(4)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2)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4)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⑤概括记忆法: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如:拉美革命的过程可概括为:一场革命、二个阶段(1810-1815;1816-1826)、三个中心(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领导人(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反对2个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一场决战(阿亚库巧战役)即"123321"就可以将整个拉美革命进程完全掌握。

初中历史记忆方法和技巧篇9

一、要从阅读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课本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石,更是考评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依据。因此,自主学习必须立足于历史教材,从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入手,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历史相关资料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自主理解、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教材编排及知识难易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新课标的要求等选择不同的自学阅读的方法。

如“提纲式”阅读法。对时间跨度大、教材容量多,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学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知识要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自学难度的目的。如学习《中华民族的的抗日战争》这一节,就可以列出这样自学的提纲:(1)列举出1931年到抗战结束时日军侵华的主要事件;(2)列举日军在侵略中国时所犯下的罪行;(3)比较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在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上的表现;(4)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二、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乐学、愿学很重要,而使学生会学更是关键。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方法指导,真正地“授之以渔”,使学生学会学习。我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发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如采用歌谣法、谐音法记忆等。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如记忆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可让学生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进行记忆等。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如指导学生整理编写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

4、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

5、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三、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规律

1、以史导论,史论结合。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以史导论,史论结合的学习基本规律。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广泛搜集史料,并对所搜集的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分析归纳,提炼升华,最后得出基本观点和基本的历史结论。例如,学生在学完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之后,学生通过搜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对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所带来的变化等基本史实,得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的基本结论。

2、观察历史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种历史现象表现得纷繁复杂,曲折离奇。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透过若干历史现象,揭示历史的本质、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习方法。如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同样是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汉时期是进步的,而明清时期却是反动的?其本质是前者顺应民心,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而后者却违背历史潮流,顽固维护已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通过以上这类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实现。

初中历史记忆方法和技巧篇10

[摘要]唐德刚先生,作为海外华人中从事口述史的开拓者,其口述史著作众多,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口述史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其从事口述访谈到口述资料的整理、撰写等一套的方法,对当下从事口述史实践尤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唐德刚先生;口述史;认识;方法;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1)05-0111-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56[本刊网址]http://省略

近年来,国内各种媒体、网络、和图书出版等都出现大量关于口述史方面的节目和书籍等,涌现了一股“口述史热”。在深入追溯这一股热潮背后的领军者时,让人不得不提起作为海外华人中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开拓者――唐德刚先生(1920――2009年)。作为海外著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史学著作很多,如《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等,但使他蜚声海内外和富有开创性的是他口述史的研究及其著述,其口述史著作有《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顾维钧回忆录》和《张学良口述史》等。大陆史学界很早就直接或间接地把唐德刚先生的这些口述史翻译介绍进来了。笔者学识浅薄,谨以此文,欲在唐德刚先生口述史学及其方法论上有个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和总结,以就教大方之家。

一、唐德刚先生对口述史之认识

唐德刚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长期从事着口述历史的实践工作。从他所做口述史对象来划分,其口述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系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历史进程中起重大作用的人物和事件的口述史。有《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亦云回忆》和《张学良口述史历史》;一类是能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人群。有《战争与爱情》和《桃园县的“下中农”》。

经过多年做中国近现代口述历史的实践,唐德刚先生对口述历史涵义也有着自己的阐述,他说:“所谓口述历史并不是一个人讲一个人写就能完成的,而是口述部分只是其中史料的一部分而已。”诚然,依唐德刚先生的表述,在口述部分之外,口述史家要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以所得口述资料为凭借,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积极构建口述历史。在《文学与口述历史》一文中,他在比较史学的视野下进一步总结了口述历史与一般史料的异同,他说:“口述历史是活的史料,其他史料是死无对证的,口述历史可以慢慢谈、慢慢问,可以加以补充改正,而其他历史就不能如此。”对口述历史的作用,他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说:“‘口述历史’的好处,便是让历史上的英雄们自己现身说法,去说个痛快淋漓,信不信由你。”而且,唐德刚先生善于从我国传统史学和西方传统史学中探求“口述历史”的传统。在我国传统史学中,他认为《史记》中记载的“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是我国最早的“口述历史”实例。又在《文学与口述历史》一文中把我国有记录的“口述历史”的源头最早追溯到孔子作《春秋》算起,并且认为《论语》也是由孔子口述、其学生或其学生的学生记下来的,自然也是一部口述史。在西方传统史学中,他认为从古希腊、罗马的荷马、希罗多德的作品到《马可•波罗游记》等,都是“口述历史”。在论述口述史与文学等其他学科的关系时,身为海外著名的史学家,他兼容并包,大胆、批判性地吸收我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中有益主张。我国传统史学有“六经皆史”、“文史合一”、“诸史皆文”、“史以文传”等主张;西方史学很早也有“二经皆史”之说(二经为《新约全书》、《旧约全书》),史学发展到当代,在西方更涌现了“史学若文学”等主张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浪潮。虽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种种缺点和不足,如强调叙事中的虚构性等,但在历史的叙述中加强文学性是值得借鉴的。在口述史的叙述中,他积极用生动、幽默、诙谐的笔法来写口述史,增强了口述史的可读性,他说:“现在搞口述历史要像桃园三结义一样,把历史、文学、新闻三位结成一体,变成刘、关、张三兄弟,就可以写成很好的历史了。”

二、唐德刚先生口述史之方法

唐德刚先生作为海外华人学者中从事口述史学的开拓者,其从事口述史的方法、技巧和原则对当下从事口述史工作者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学识有限,试着从口述史访谈、口述资料的整理和撰写等方面对他的口述史方法做进一步的探求和总结。

(一)在口述访谈方面

一部口述史著作的产生,口述访谈是其至关重要的部分,否则就不能称其成为口述史。唐德刚先生长期从事口述史实践,其形成了自己一套访谈方法与技巧。

首先,在口述访谈的方式上,他采用的是口述史访谈中最为流行的一对一的访谈,即访谈者与受访者一对一的交流。从他目前流行于世的口述著作文本中可以窥见其当时访谈的方式。如在《胡适口述自传》中有“唐君,你还要我说什么”、《张学良口述历史》中随处可以见到“我跟你说一个人”、“我跟你讲”等这样的说话方式。从这些口述著作中留下的当时访谈痕迹可以看出其所采用的访谈方式为一对一的访谈。他之所以采用这种访谈方式,这一方面是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部对他所指派的要求,人员有限,只能一对一;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与受访者有很好的个人情谊,易于一对一的访谈。而且,这种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易于互动交流信息,可以更好地让受访者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在访谈的技巧上

他所做的口述史都大多是个人生命史的口述史。唐德刚先生由于熟稔中国近现代转型社会的这一段历史,他把所做访谈对象一生的经历,按逻辑结构和时间顺序,划分为若干专题,编成访谈写作大纲,每次访谈都围某一专题的重大事件与受访者进行访谈交流,有的放矢。这种技巧是他从做胡适、李宗仁口述史中总结得来的。在做胡适口述史时,据他自己记述:“我先把各章的情节研究一遍,找出个有系统的小‘节目单’,并把这些节目有关的资料和情节稍加汇编。‘访问’之时,我就根据这个单子和资料,向胡适发问,或请胡公自动叙述。”从他一生著作中“用功最深”的《李宗仁回忆录》的访谈技巧中更可以窥见其口述访谈技巧的娴熟。据他自己记述:“我把他一生光辉的经历,大致分为若干期,他同意后,我又把各期之内,分成若干章。他又同意了,我乃把各章之内又分成若干节和节内若干小段。其外我又按时兴的史学方法,提出若干专题,来加以‘社会科学的处理’,……每次访问时,又只认定某章或某几节”。

而且,他口述访谈的技巧还表现在,虽其有很深的史学功底,但他每次访谈前都事先准备详细,而且在访谈中很有技巧性地从旁提示资料,让访谈者能回忆所经历的历史场景,说出自己的故事。据他自己记述,他在做李宗仁的口述访谈时,都先把每次访谈专题的客观背景讲清楚,然后再请受访者讲述自己在这段历史史实中所扮演角色,然后说出自己的故事。不仅如此,他很善于和受访者在口述访谈之外交谈、交心,聊些“无记录的谈话”,他说:“这些不经意之谈,往往却沙里藏金,其史料价值,有时且远大于正式访问。”这个技巧是他从做胡适、李宗仁口述访谈中得来的,屡试不爽。

(三)在口述史访谈原则上

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能静静地、认真地倾听受访者的心声,这也是口述访谈中最重要的原则。像李宗仁、胡适、张学良辈等,晚年生活在异乡,英雄坐老,孤寂难以排泄,唐德刚先生对他们所做的口述史,正好是他们排遣苦闷的方式之一。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唐德刚先生能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也很难说出自己的故事,他也很难写出当代几部寥寥可数的畅销口述名著。据唐德刚先生自己记述,他在做李宗仁口述访谈时,经常“天南地北地聊天聊到深夜”。

(四)在口述资料的整理和撰写方面

唐德刚先生在口述资料的整理和撰写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总结:

首先,在口述资料的整理、筛选上,他有一条重要的方法,即把口述访谈资料与文献、图书资料相互印证。遇到受访者所述史实不正确时,他都是回头及时整理并把正确的资料加进去,以求符合历史事实。这条重要方法是他多年从事口述史实践、研究的经验之谈。他说,“口述资料只是其中史料的一部分而已”,“我替胡适之先生写口述历史,胡先生的口述只占百分之五十,另百分之五十要我自己找资料加以印证补充。……不过李宗仁的口述历史,统计起来,大概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他口述,百分之八十五是我从图书馆、报纸等各方面资料补充而考证而成的。”他在整理、筛选李宗仁口述访谈资料实践就是这条方法的最好实践明证。据他自己记述,“他所说的大事,凡是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我就会给他‘箍’掉了。再就可靠的史料,改写而补充之。”他所用的补充资料都是“可靠的史籍、档案和当时报章杂志的记载”,这样就可以“考据出确信无疑的历史背景”,竟而“再用烘云托月的办法,把他‘口述’的精彩而无误的部分烘托出来,写成一部信史”。

其次,在口述史的撰写上,他也有自己深刻的认识和总结。在口述史的撰写中,他尽量保持其口述访谈史料的语气和原貌,做到原汁原味的口语化风格但又不失其真实性。从目前他出版发行的口述史著作中不难看出这样的撰写特点。据他自己记述,他在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中,“尽可能保持他口述时桂林官话的原语气,和他对政敌、战友的基本态度。……他如有少许文字上的改写,我也尽量保留他那不文不白、古里古怪的朴素文体,以存其真。”这样就有利于保持口述历史的原貌和真实性。

不仅如此,他还根据各个受访者的综合素材和实际情况,在口述史的撰写上对各个受访者的口述史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在胡适口述史的撰写中,他创设了一种受访者口述和访谈者注释的综合模式。从《胡适口述自传》可以看出,唐德刚先生的注释部分在整部口述史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朱旭晨对唐注总结的那样,“从内容看,这些注释涉及中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有的指出正文所提问题的参考书目及出处,有的对各种学术及制度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对胡适及其他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评论等等,不一而足。”更值得一提的是,唐德刚先生还把他在做其他口述史中所得到的口述证据通过注释的形式补充进去。如,他在撰写胡适口述认为1915年日本要的“二十一条”是中国外交部故意泄露于世的这一史实时,他就在注释中征引了他1960年做顾维钧口述史的口述资料以证明这一史实。其撰写中区别对待的例证还有,他在撰写李宗仁口述历史时,是先写中文稿后写英文稿,他说:“这中英二稿,并非一稿双语,而是一宗文稿在撰写程序上的两个阶段。中文稿实是‘初稿’而英文稿反是‘定稿’也。”

综上所述,从以上总结可以看出,从他对口述史的认识,到口述访谈到口述资料整理、撰写,唐德刚先生都给后世从事口述史实践和研究的工作者留下来宝贵的方法财富。唐德刚先生口述史的认识与方法为当下不断发展的口述史学提供了借鉴的理论与思路模式。总之,作为海外华人学者中从事口述史学的开拓者,唐德刚先生的口述史的认识与方法,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和口述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2.

[2]唐德刚.胡适杂忆[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0.

[3]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历史[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