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与金融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2:11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监管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商业银行监管能够避免发展过程中的弊端,同时激励着商业银行在管理上得以加强和与时俱进,这也是商业银行进行改革的一大重要原则。并对商业银行监管中存在风险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从中国市场竞争体系来看,商业性银行不存在优势领域,要想改变现状就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内容。国家应该大力扶持商业银行,同时也应该加紧出台必要的措施。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存在问题分析

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执行不到位在商业银行金融监管环节管理中是最重要的一环,目前在商业银行金融监管执行的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监管表面化。金融监管过程中不切实际,缺乏一定程度上实质金融监管工作,银行监管制度实际没有落到实处,只是表面化口号,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过程中出现管理混乱,金融问题也没有一个很好制度保障,即使有些商业银行监管部门进行了管理,也是很浅层面的监管,并没有针对金融管理拿出自己有效的管理措施,很难深入到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实际中去监管,有可能导致监管表面化。第二,商业银行金融监管执行形式化突出。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执行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很多商业银行进行的一些监管活动无非是定期的一些表面的检查,平时的监管活动几乎没有,造成监管活动成为一种任务,只是一种形式化的检查,监管部门的一些形式化,导致金融监管可能造成金融监管工作为了应付检查而监管,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并没有落实到平时金融工作过程中。第三,金融监管效果理想化。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过程中只注重对表面化的追求,并没有将目光投向实质商业银行金融监管现场,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在理论上对管理效果的理想化,忽略了实际商业银行金融监管事故的突发性,在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过程中流于表现现象极为严重。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对策分析

(一)提高商业银行金融监管意识

商业银行监管从业素质和监管意识要求要提高,加强银行监管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确保监管金融工作人员素质和工作能力。对相应金融监管队伍进行考核化进行严格管理其次,商业银行金融监管方式具有科学化和专业化,这也要求监管金融工作人员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树立踏实的工作作风,从金融监管出发点应该做到规范化。监管金融工作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理论修养,通过自身的不断理论学习,让自己具备的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商业银行金融监管的时代要求,同时从事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要具有严肃性。强调金融监管的服务性,商业银行具有特别强服务性。

(二)完善商业银行监管制度,注重监管实质性

首先,商业银行监管工作的制度化。制度化约束是保证完成商业银行监管作质量关键性因素。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工作内容具有复杂性和程序的繁琐性,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制度化管理才能很好地解决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工作的问题。其次,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工作责任与考核制度化。在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工作过程中,将具体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头上,这样能够实现责任明确,职责明确,不会出现推诿的现象,同时也要将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工作的考核制度纳入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之中,将检查监督考核结果作为年中考核的重要依据。当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工作出现失误时,相关部门要及时解决并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这样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工作的规范化。此外,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不完备是商业银行发展巨大障碍,随着银监会的成立,我国金融业分管监督体系正式建立,商业银行自己进行了内部的监督和评价,做好自身本质工作同时,也应该健康发展和推动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不管是制度本身还是银行本身都要有密切的监督和联系,建立协调机制、加强沟通与合作、实现双方监管信息的适时共享性。其次,让基层的银行能自主调节起内部的各种问题,基层银行可以实施自己内部相应的调节和各种管理。

(三)完善监管体系,内外监管相结合

商业银行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中,要明确商业银行金融监管部门与其他部门在监管管理中分工。笔者认为多元的监管体系,有利于更好的监管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行为,可也容易形式相互推诿和扯皮等的现象。所以在众多的监督系统中要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不能谁都管,最后谁都不负责任。第一,内部监督机制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准则,监督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工作者在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过程中是否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对不符合该法律规定的程序,要严格履行职责。第二,拓宽外部监督机制对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要将商业银行金融监管信息及时公布在相关网站上,以便社会大众能更好地了解商业银行金融监管信息,实现商业银行金融监管信息化和网络化,这也对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形成又一层有效的监督。

三、完善相应商业银行监管相关规章

随着国家以及银监会协同各个有关部门起草立法方案,出台相应的法规,对银行存在乱资费和业务办理费用的私自收取进行严格的惩治。加强相应部门的管理,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速度,一切以为顾客服务为宗旨,把银行本身利益放在次要位置,主要考虑到对顾客服务满意度的影响,从本质上做到为人民服务,确保银行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也为未来的银行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为今后银行业的稳步提高做出相应的提示。随着商业银行金融监管方法不断实践与发展,商业银行金融监管中程序的缺乏,是商业银行金融监管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亟需完善商业银行金融监管相关法律,填补金融监管监督机制的法律和程序空白。笔者建议明确各种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具体详细的程序,使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行为能按照法律所规定的程序进行,进而规范了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行为,形成了程序对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行为的约束。同时,必须完善与商业银行金融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协调法律之间的冲突。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来会有更多的资本流动到银行,未来商业银行也是主要的金融业之一,会有越来越多的业务得到快速发展,高层的领导能力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不论是从技术管理层面会有一个飞速的提高,同时在服务质量上也有一些不同的改观,让广大民众感受到商业银行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业务方面的熟练程度,更多的是从各方面进行加强银行的全面改观和发展。(作者单位:建行郑卅金水支行)

参考文献

[1]杜莉.国内商业银行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三种策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李炜.论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和监管的启示[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杨雯婉.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禹海慧,刘智蕊.浅议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1).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2

从资本市场与企业的业务经营变化来看,商业模式经历了从线下转向线上之后,进入了业务数字化和智能化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日益深广,对财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出了重大挑战。尤其是2020年高招过程中,清华大学停招会计学本科专业、安徽大学停招财务管理专业更是引发了社会对财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反思。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浙江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已经新开设了智能财务专业,而其他部分高校亦加强了智能财务实验室建设,开设有关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等课程。而国外高校也逐步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理论研究中,学者已经对财务管理智能化、智慧财务、智能财务等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但未对专业本身的建设进行探讨。因此,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梳理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新变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引发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反思与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反思

从英国大学商学院专业设置来看,会计学与金融学作为传统优势商科专业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这也是海外留学的热门专业。但在对金融学、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解上,我国与英国存在很大的分歧。随着海外留学人才回国任教人数的增加,这种分歧正在逐渐减少,从而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共识的达成。

1.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1.1.1我国现行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之后,金融人才的培养成为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系的重要使命。为此,金融学专业是设置在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系,课程设计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而展开。而会计学专业作为商科专业设置在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商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意识到,培养体系缺乏金融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环节。为此,商学院亦通过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方式,与会计学专业一同成为商科主要专业。因此,我国高校商学院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上形成了以下格局:要么在设置会计学专业的同时,由会计系下设财务管理专业;要么仅设置会计学专业。毫无例外的是,在商学院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同时,经济学院或经济系也开设金融学专业。

在这种专业设置的格局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基本上是在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之间游移。当然,这里的金融学专业是指我国以宏观金融为核心而构建的专业培养体系。随着我国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推进,以公司金融和证券投资学为核心的微观金融逐步受到重视,公司金融、投资学、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金融工程等成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但传统宏观金融课程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高校近年来进行专业学科改革中亦停止了财务管理专业的招生,通过开设计算金融或者会计学(智能财务)专业,强化微观金融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体现了欧美商学院会计与金融本科专业的特点,提供了传统会计学和流行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除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与鉴证、税收等会计课程之外,亦开设了公司财务(金融)、证券投资学、固定收益证券、衍生金融产品、金融工程等必修课程。在培养方向上设定了公司理财和证券投资两个方向,这与英国商学院会计与金融专业培养模式是相通的。

1.1.2英国会计与金融专业模式

从国外来看,会计学专业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英国会计学专业设置极具特点。从《泰晤士报》(thetimes)和《卫报》(Guardian)公布的2020年会计与金融(accountingandfinance)排名前10的大学名单来看,除利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斯大学、华威大学、拉夫堡大学、思克莱德大学这6所大学均入榜之外,根据《卫报》和《金融时报》的评价标准,8所大学出现了较大波动,仅进入其中一份榜单。入围两份榜单前10的这14所大学中,仅思克莱德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设置了会计学专业(accounting),其他12所大学的商学院均设置会计与金融专业(accountingandfinance)(思克莱德大学亦同时设置了会计与金融专业)。值得注意的是,巴斯大学和华威大学商学院只设置了会计与金融专业,没有其他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设置。即使利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约克大学设置了多个金融方向的专业,但与会计学有关的专业仅有会计与金融专业。与英国会计与金融学专业设置相比较来看,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际上类似英国流行的商科专业———会计与金融,在强化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公司金融、金融市场、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目标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产生了影响,企业中传统的大量重复性的日常业务会被智能系统所替代,对日常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数量会减少。甚至企业将日常财务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咨询公司,由其利用财务信息技术进行集约化管理。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凸显了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公司财务管理人才发挥着财务信息与其他企业信息的归集与分析中枢的角色,尤其是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财务管理人才提供的企业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就要求公司财务管理人才具备对实时、大量的财务数据和其他数据的挖掘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公司财务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掌握金融学、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在企业价值创造、财务决策、风险管理等领域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数理工具运用的能力。

为此,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会计与金融(accountingandfinance)的复合型专业,应当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管理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晓数据挖掘与分析的知识和技能。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学位建设上进行了改革。

2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商学院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已经加入了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技术方面的课程,部分高校甚至设置了专门的智能财务专业。2.1我国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利用其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的教学科研优势,鼓励财务管理等商科专业选修信息技术类课程,甚至作为必选课程,这在理工类大学商学院得到了积极回应。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智能会计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设置了大量开放式选修课程,例如《excel高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大数据分析》《财务共享服务与智能财务》《商业智能分析》《大数据财务决策》《大数据供应链成本管理》《it审计》等。山东财经大学智能会计专业开设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财务共享》《大数据与智能财务决策》《python数据分析》核心课程,并加强《智能会计概论》《智能会计信息系统》《智能财务共享》《智能财务决策》《智能财务分析可视化》等智能会计系列教材的建设。而作为面向内地提供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包括《会计与金融中的文本分析》《会计分析中的数据挖掘》《会计数据库和数据可视化》《计算机科技导论:程式设计方法》《计算机实验》《数据分析导论》《数据挖掘技术》等,并且部分课程是与金融学专业共享的。

2.2智能财务专业的开设

除了智能会计专业之外,浙江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在智能财务专业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于2019年在竺可桢学院开设智能财务专业,鲜明地体现了“公司财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开设《人工智能导论》《深度学习理论及应用》《智能机器人原理与技术》《数据编程》《数据管理与数据挖掘》《数据建模与数据可视化》等课程。相较而言,浙江大学智能财务专业更重视人工智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鼓励学生辅修计算机、数学等交叉课程,而这一做法在英国亦是普遍做法。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已经开设了财务管理(智能化)专业,开设课程包括《程序语言(python)》《SQL数据库基础》《智能财务前沿专题(区块链、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而长沙理工大学财务管理(智能方向),以及南京理工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智能会计专业则更侧重大数据分析及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没有设立智能财务或者智能会计专业,部分高校亦加强了智能财务实验室建设,通过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例如,云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以成立智能财务与大数据研究院或会计智能化教学改革研究中心等形式,推进财务数智化人才的培养。

2.3英国大学的做法:以选修课程为主的模式

英国商学院在应对信息技术对商科教学体系的挑战时,主要采取了两种教学改革模式:一是在会计与金融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增加大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二是开设计算机与商科交叉类专业。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大学商学院鼓励学生辅修第二学位或提供双学位教育。英国商学院提供双学位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例是课程的数量不多,这也是为鼓励甚至要求学生接受双学位教育的前提条件。会计与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上基本上包括4门,即《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投资学》,其他课程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变为初级和高级课程,以及专题课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选修课程组上提供了信息系统课程模块,开设了创新数字系统与服务、信息系统发展与管理、信息交流技术、数字创新研究项目、软件工程等课程。利兹大学、华威大学、杜伦大学、巴斯大学、爱丁堡大学均开设了计算科学与商学专业(ComputerScienceandBusiness)。在接受数据科学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等课程基础上,选择商科类课程等。整体而言,英国商学院在会计与金融专业课程数量上并不多,但难度也不低。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提供的会计与金融专业课程介绍来看,斯蒂芬·罗斯等的《公司金融》、理查德·布雷利等的《公司金融原理》、伯克等的《公司金融》、滋维·博迪等的《投资学》成为资产定价、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课程的指定教材。这几本经典教材采取了“搭积木”的内容模式,可以根据不同授课对象和学分选择不同的内容。这意味着,在核心专业课程之外,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甚至是双学位课程。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3

【导语】

  北京市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本科二批录取第二次志愿征集于7月24日8:00至20:00进行。本科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下30分以上未被录取的考生,即文史类458分(含)、理工类402分(含)以上未被录取考生均可通过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参加本次征集志愿填报。  相关数据  本次征集志愿的招生学校共计27所,招生计划1162人。其中,文史类招生计划449人;理工类招生计划713人。  填报方式  考生要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www.bjeea.edu.cn或www.bjeea.cn)了解参加本次志愿征集院校和专业的具体情况。  填报规则  征集志愿为平行志愿,考生可选报6所志愿学校,每所志愿学校可选报6个专业,并填报是否服从专业调剂。  参考资料  考生在填报征集志愿时,须参考《招生专业目录》和高校招生章程中对报考资格、收费标准、专业要求等相关内容的说明。  录取原则  征集志愿录取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一次性向招生学校投档,由招生学校审查录取。  温馨提示  广大考生要珍惜此次征集志愿填报的机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填报志愿。  2018年北京高招本科二批二次征集志愿专业计划  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剩余计划(理工类)  1090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9人  12会展经济与管理(策划与经营)9人  1091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177人  19金融学26人  20投资学7人  21会计学(注册会计师Cpa方向)20人  22国际商务6人  23财务管理(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方向)3人  24金融工程13人  25审计学(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方向)21人  26金融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21人  27投资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9人  28会计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21人  29国际商务(中外联合培养项目)2人  30财务管理(中外联合培养项目)2人  31金融工程(中外联合培养项目)11人  32审计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15人  1092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187人  08机械电子工程15人  09电子信息工程5人  10通信工程35人  11自动化11人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1人  13软件工程(中日国际合作项目)36人  14物联网工程(国际特色)19人  15数字媒体技术20人  17财务管理10人  18物流工程13人  19电子商务2人  1093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200人  14城乡规划(国际班)14人  15财务管理14人  16国际经济与贸易14人  17建筑学14人  18汉语国际教育14人  19工程管理14人  20社会工作14人  21金融工程14人  22工业设计14人  2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器人技术)20人  24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20人  25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20人  26市场营销(大数据营销)14人  1095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127人  07酒店管理(财务及投融资)36人  08酒店管理(人力资源)27人  09酒店管理(酒店运营管理)31人  10酒店管理(奢侈品管理)13人  11酒店管理(现代营销)10人  12酒店管理(自主创业)10人  1096北京吉利学院7人  22经济与金融1人  2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人  2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人  27财务管理1人  33电子信息工程1人  35管理科学(项目管理)1人  38英语(国际幼儿教育丹麦特色班)1人  1348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1人  05会计学1人  2343哈尔滨华德学院5人  01焊接技术与工程(英才班)3人  0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英才班)2人  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剩余计划(文史类)  1090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12人  11会展经济与管理(策划与经营)12人  1091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105人  05金融学10人  06投资学7人  07会计学(注册会计师Cpa方向)10人  08国际商务3人  09财务管理(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方向)2人  10金融工程9人  11审计学(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方向)10人  12金融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15人  13投资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6人  14会计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10人  15国际商务(中外联合培养项目)3人  16财务管理(中外联合培养项目)2人  17金融工程(中外联合培养项目)9人  18审计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9人  1092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63人  02英语10人  03传播学19人  04财务管理(国际注册会计师)3人  05财务管理21人  06电子商务10人  1093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87人  04城乡规划(国际班)9人  05财务管理7人  06国际经济与贸易9人  07建筑学9人  08汉语国际教育8人  09工程管理9人  10社会工作9人  11金融工程9人  12工业设计9人  13市场营销(大数据营销)9人  1095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119人  01酒店管理(财务及投融资)26人  02酒店管理(人力资源)35人  03酒店管理(酒店运营管理)27人  04酒店管理(奢侈品管理)12人  05酒店管理(现代营销)9人  06酒店管理(自主创业)10人  1096北京吉利学院28人  09经济与金融1人  10市场营销2人  11财务管理2人  12物流管理1人  13人力资源管理2人  14电子商务(运营管理)2人  15网络与新媒体1人  16人力资源管理(跨国企业管理)2人  17管理科学(项目管理)2人  18管理科学(质量管理)2人  20英语(国际幼儿教育丹麦特色班)7人  21学前教育4人  1348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1人  03金融工程1人  1423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1人  01会计学1人  2156大连财经学院3人  01会计学2人  02金融学1人  2340黑龙江外国语学院4人  01英语3人  02俄语1人  3252无锡太湖学院2人  01会计学2人  3531集美大学诚毅学院(468分以上(含468分))1人  01金融学1人  3633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1人  01会计学1人  3634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1人  01会计学1人  3635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468分以上(含468分))1人  01新闻学1人  3636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2人  01国际经济与贸易2人  3638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1人  02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中美学分互认项目])1人  3639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1人  01会计学1人  3665南昌工学院1人  01财务管理1人  4133郑州工商学院2人  01会计学2人  4259武汉华夏理工学院3人  01商务英语1人  02经济与金融2人  4260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1人  01电子商务1人  4620三亚学院1人  01经济与金融(与丹麦盛宝银行联合共建金融与科技)1人  5040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1人  02建筑学(五年制)1人  5152成都东软学院2人  03电子商务1人  04英语1人  6140西安培华学院5人  01金融工程1人  02国际经济与贸易1人  03英语1人  04日语1人  05电子商务1人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4

金融改革打造更市场化的

发展空间

2012年第三季度开始,证监会一系列监管新政推出,陆续对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私募基金的资产管理业务放松管制、拓展投资范围,并促使信托、基金、保险、券商、私募等成为资产管理领域的生力军。相比而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领域则显狭窄,所受监管限制更加严格。监管不平等使银行理财吸引力大幅下降,使优质资金和高净值客户从银行体系分流到资本市场,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构成影响。

2013年7月20日,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为标志,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随之,商业银行息差收入优势被削弱,更加市场化的价格竞争驱使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成为必然。

随着工行超高净值客户“多享优势”系列产品——理财管理计划a款的问世,我国商业银行领域第一款资产管理计划试点落地。工行的资产管理计划由工行作为管理机构发起设立,是按照与客户约定的方式和投资范围等对客户委托的资金进行投资、运作、管理的特殊目的载体。受批复稍晚的农行也于近期“进取”系列理财管理计划并明确该计划是开放式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不设预期收益率,实行市值评估,按净值结算,投资范围主要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流通的债权、金融衍生产品、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等标准化金融投资工具。不难看出,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产品与之前的银行理财相比,突出独立投资和运作,投资领域扩展至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等标准化金融投资工具。

混业竞争构造更多元化的

发展空间

实践中,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已经形成格局,目前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控股模式、非银行金融机构控股模式、非金融性实体企业控股金融机构模式及非金融性电子商务公司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四种。前两种模式有利于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同一控股集团下分享投资优势,共享客户资源,促进金融混业集团业务的多元化发展。第三种模式则加剧了金融脱媒,加强系统内自给性金融供给,分流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市场。而非金融性互联网公司开展金融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冲击的同时更激发了整个市场的创新活力,逼迫商业银行必须走更加灵活高效创新的道路。

在业务多元化的混业格局下,商业银行探索多元化的业务合作模式,促进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一是商业银行将加大综合化经营框架内跨领域、跨机构、跨市场的资产管理业务。尤其在银行可开展资管业务后,银行必将凭借综合化布局,加强与其系统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和客户共享,拓展集团整体的资产管理业务。二是商业银行将加强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围绕资产管理的需求,从理财端和投资端共同着手,运用资产管业务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在企业客户的上下游供应链产业中挖掘潜在客户和投资对象,系统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三是商业银行将加大互联网技术创新,尤其加大移动设备的金融创新,加强客户个性化、差异化、模式化的信息搜索处理,通过更便捷的渠道捕获消费者,以更高效更快捷的产品锁定客户资金,为资产管理业务提供基础客户、营销信息和资金来源,最终为客户提供综合化个性化的资产管理服务。

财富积累创造更具潜力的

发展空间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5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混业经营阶段1980年国务院《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中指出"银行要试办各种信托业务",同年中国人民银行下达了《关于积极开办信托业务的通知》。各家国有银行陆续以全资或参股形式开办了大量金融信托机构,混业银行制度开始实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建立了证券的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上海市的几家银行先后设立了证券部,之后各家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都成立了证券兼营机构。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1991年初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后,出现了独立于银行和信托的专营证券商。1986年重组的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涉足了广泛的金融业务范围,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四大国有银行经营分工模式也逐渐被打破,出现了"农业银行进城,工商银行下乡,建设银行入厂,中国银行上岸"的状况。各家商业银行开始突破分工界限,纷纷建立全资或参股的证券公司,或在所属信托投资公司设立证券部,从事企业证券的发行、买卖和自营业务。同时商业银行还向地产、保险、投资、贸易等领域拓展,实际上形成了混业经营模式。

这一时期金融业发展水平低下,金融监管落后,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自律约束,同时国民经济不断震荡。1992、1993年间,社会上出现了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大量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同业拆借进入证券市场,导致了混业经营中的金融业出现秩序混乱、效率低下、金融风险增大。面对这种情况,国家从1993年开始大力整顿金融业秩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分业经营阶段由于1992、1993年出现的金融过热、金融秩序混乱、不良资产居高不下导致金融风险加大的现象,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通过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各金融机构由全能制经营转向分业经营。随后又成立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这样银行业与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的分业经营制度在我国形成。由此可以得出我国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的主要原因就是1993年之前混业经营带给金融体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作为短期资金的同业拆借资金进行长期投资,必然大大降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加大了收益的风险;其次,投机行为和泡沫经济的加大。我国资本市场较小,而且不够规范,大量银行资金进入市场投机必然加剧了价格的波动和市场纵的可能,导致价格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再次,增大了金融监管、宏观调控的难度。资金流向被隐瞒,导致货币政策更难以达到预定目标。

实际上,当时的这些危害,并非由于商业银行从事证券投资、房地产业务,而是由于商业银行借助于同业拆借市场,将拆借资金引入长期投资与投机。我国当时金融监管还很薄弱,法律法规也不健全,难以有效阻止和处理此类违规行为。而且商业银行自身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达到对风险的自我控制。因此,这一时期实施分业经营是十分必要的。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混业经营阶段分业经营的实施是为了降低风险,然而,从中国银行业分业经营的实践来看,分业经营模式并没有使我国商业银行取得理想的结果,业务范围限制在存贷款方面使业务风险更加集中和扩大。而且从实际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分业体制最终没有完全完成。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业经营的现象,如中国建设银行于1995年与摩根斯坦利合作成立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根据特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中国工商银行和东亚银行合作在香港收购了西敏证券,改名为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从事香港和内地的投资银行业务。另一方面,一些各地商业银行以及信托投资公司原先分别组建的证券公司还未完全从原单位分离出来。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浪潮不断高涨,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风起云涌,以及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我国商业银行由于法律的限制不能开展混业经营,这造成了对国有银行的不平等,削弱了我国银行的竞争力。为了增强我国银行的竞争力,在国际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政府逐步在政策上打破了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四者之间的资金壁垒,陆续出台了放松金融管制的措施。第一,允许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第二,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第三,允许商业银行接受基金管理人委托,办理开放式基金单位的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第四,允许商业银行直接出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

从1999年起,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中国商业银行积极推动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之间的合作,逐步由分业过渡到混业。商业银行以多种形式积极承办投资银行业务、股票质押贷款、银证转账业务、销售和托管基金、代售保险产品、参与保险单质押贷款、开办基金管理公司等混业经营业务。1999年7月,中国银行与平安保险公司全面合作;同年12月,中国工商银行与华夏证券公司联手。

中国银行业混业经营渐进发展

中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混业经营是有序和渐进式的,自推行混业经营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更有佼佼者为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转变树立了样板。

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都已有序开展混业经营业务,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更是凭借其强大的实力,成为了混业经营的领头羊。

中国银行中国银行主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包括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旗下拥有多家控股金融机构从事多方面金融业务。1998年7月在香港注册成立的中银国际,是中国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主力平台。2001年10月设立的中银香港,同时拥有南洋商业银行、集友银行和中银信用卡有限公司的股份权益。2004年7月中国银行和美林投资管理合资组建了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从事基金业务。2005年1月成立的中银保险,是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

中国农业银行农行虽然在混业经营领域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在积极开展多种业务。2004年2月,农行与长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达成长期全面合作协议,将经营范围拓展到基金领域。到2004年10月,农行已与一些保险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并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和法国巴黎银行签订了QFii托管合作协议。

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领域包括公司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和资金业务,多种产品和服务。1995年由多家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和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中金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2004年1月成立了建银国际,是建设银行在香港全资拥有的投资银行,代表建行总行对外开展投资银行业务。2005年9月建设银行、美国信安金融集团和华电集团共同建立了建信基金,从事募集、管理证券投资基金等业务。2006年8月,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达成收购协议,成立建行亚洲。

中国工商银行1998年2月,经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核准,中国工商银行成为国内第一家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银行。工商银行也是国内首家在商业银行架构内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截至2006年12月,工商银行已在国内27家境内分行设立投资银行业务部门。同时,工商银行在企业年金服务上与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积极合作。

混业经营发展目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风险控制能力薄弱混业经营最大的隐患在于不同金融业务所引发的风险可能会在金融机构内部传染,导致整个金融集团陷于危机。在国外,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相互交叉,但存在着非常严格的“防火墙”,如法人“防火墙”、业务“防火墙”等手段,从而防止出现扩散至整个集团的风险。而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目前普遍缺乏健全、有效的混业经营风险防范机制。银行的经营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手段落后,风险控制能力薄弱,对暴露出的风险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预警和解决。

其次,监管真空与多重监管并存混业经营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常常导致业务交叉,如投资连接保险,既有保险的功能又有投资的功能。各监管主体由于各守一方,缺乏沟通和协调,因此在监管上不是出现了重复监管耗时费力的问题就是出现了监管漏洞无人过问的盲区。这对中国银行业开展混业经营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再次,专业的监管人才匮乏随着混业经营进程的不断加深,风险与日俱增,监管难度加大,需要既对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专业知识有所掌握又要对计量、财会、法律、计算机、外汇等知识全面了解的监管人才。发达国家成熟的监管技术、手段是与他们拥有大批优秀的监管人才分不开的,而我国这类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

中国银行业实施混业经营应多管齐下

健全法律法规和金融制度混业经营模式下,风险加大,多种金融业务交叉,多个业务部门和经济主体利益相关,如何防范风险,如何促进各项业务有条不紊开展,如何维护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必须依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金融制度。健全而严密的法律法规以及金融制度不仅能为混业经营提供法律保证,并能对混业经营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避免压制金融创新。

强化金融监管,完善监管体系混业经营模式下,银行的业务更为复杂和多元化,风险程度更高,这对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过于严格,都会造成不好的结果,前者会允许不规范金融行为的滋生,加大金融风险,而后者则会加大监管成本,降低金融效率。因此,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必须提高对银行进行全面监管的意识,加强国内监管机构与国际监管组织和其他国家监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交流监管技术,完善监管体系,切实提高我国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

与经验丰富的国际先进金融机构合作中资银行通过选择与经验丰富的国外先进金融机构合作,能从它们身上学到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体系、创新理念和监管技术,从而在管理、业务、金融产品方面完善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对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加速人才培养,优化培养机制混业经营是以金融业务的新型化、多样化、电子化、国际化和金融服务手段高科技化为基本特征的,混业经营需要大批具有金融、证券、财务会计、国际经贸和法律知识,懂得信息技术,管理方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国银行业必须加速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创造机会增进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国内外优秀金融人才到我国商业银行工作,从而满足我国银行业推行混业经营的需要。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6

[关键词] 金融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金融风险

最早提出风险概念的美国学者海恩斯(Haynes)在其1985年出版的著作“RiskasaneconomicFactor”中写道:“风险一词在经济学和其他学术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这就是金融风险的内涵。金融风险产生于金融活动之中,金融活动又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金融风险存在的空间非常广。另外,金融风险的形成受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制度,甚至政治制度。金融风险的成因,指能够引起或增加金融风险事件发生的机会或影响损失程度的因素。金融风险成因分为内因和外因。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是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内因。(1)金融企业的高负债率蕴含着金融风险。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本质上是一种中介机构,这意味着金融行业是一个财务杠杆较高的行业,自有资本比率较低。金融行业是典型的高负债企业,因而其抗风险能力就更差。(2)金融创新工具的高杠杆率潜藏着金融风险。例如,巴林银行破产倒闭,大和银行被驱逐出美国金融市场就是例证。在激烈的竞争压力和高收益的诱惑下,金融企业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尤其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基本上都采用了保证金交易,其特点是“以小博大”,在给交易者带来获取高额利润机会的同时,酝酿着巨大的风险。(3)金融活动的虚拟性潜伏着金融风险。定义虚拟经济,金融总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所以金融被称作为虚拟,就是因为他自身“自我实现”和“自我强化”的运动特征,使它的价格常常与其赖以产生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相去万里。在我国出现的典型例子是1992~1993年出现的海南房地产热,大量的银行资金被投入海南房地产。随着泡沫的破灭,银行资金被套牢,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至今尚未完全收回。

另外,金融风险产生的外因可分为宏观和微观因素的影响。金融业已成为国家宏观、微观经济活动的核心和纽带。金融风险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分别为:经济周期的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等。此外,从微观角度分析,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失败,也会导致金融资产质量恶化,金融风险的产生。银行自由资本量有限,加上大部分资金是储户的存款,如果银行的呆坏账大量增加,准备金不足应付存款的提取,银行信用就会遭到破坏,严重会导致银行破产,从而引起连锁性、社会性的风险事故。

二、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1994年我国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80年代以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都有了新的提升,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和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90年代以后,巴林银行倒闭、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危机使人们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的,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巴塞尔资本协议》随之诞生,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的里程碑。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改进与发展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控制

从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控制与发展的政策背景入手,梳理其发展阶段,以其计划发展过程诉求为逻辑起点,并且针对性的分析后危机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从而进一步的了解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相关的控制制度背景下的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深入研究与分析其利害之处,并对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相关的控制制度背景下的金融监管制度发展计划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更好的解决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相关的控制制度背景下的金融市场经济发展计划过程中的问题。根据国内的银行市场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外资银行与国内的经济发展需求的双重夹击下,承受了非常大的变革压力。商业银行各方面的经营管理以及系统整体的建立与完善,都将成为当代商业银行的改革历程。i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从而帮助城市商业银行更加全面的了解,商业银行未来的组织结构与政策的制定。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会计影响问题

(一)经营管理水准有限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合理设置经营流程以及管理制度,并且建立适合发展的管理体系,配备符合职位要求的管理人才。第二,做好市场调查,并且掌握最新的市场资讯。从而有效进行经营管理的预测与决策。第三,提高资源开发,以及资源的合理使用。第四,做好硬件设备的管理工作以及财务支出、收入的记录及管理工作。监管有非常强的原则性,因此,想要做好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就必须严格遵照商业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但是商业银行并没有根据这些原则,硌细窠行操作。

(二)金融会计制度有待优化

开发金融会计资产的规模会迅速扩张,而且所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及时的。而金融会计的收益结果是具有稳定性的,而且也能有效的促使商业银行将很大一部分的金融会计金额投入到金融市场发展当中。而民间借贷机构也能够以各种不同的资金形式,及时进驻到金融市场的产品开发当中。而如此大的财务杠杆也能够强有力的推进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相关部门也已经全面、系统的了解到金融市场并不是一个理性的发展市场,而且金融市场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需要通过相关政府部门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来进行调节与控制。

(三)金融会计程序操作不规范

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因为金融市场的内部外环境情况的变化速度飘忽不定,而风险主要就是来源于不确定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市场风险将又可能成为阻滞原因。因为中国商业银行整体的内部经营与管理都并不规范,因此商业银行执行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而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风尚道德、执行技术水平以及经营管理模型的选用,都会造成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当然,对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会计业务,最大的操作风险就是因为商业银行内部经营与管理的控制失去效力,造成金融会计业务的执行失误。因此,商业银行的内部操作能力以及工作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道德领悟都需要全方面的加强。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会计影响的建议

(一)增强出资能力的审核

相关的金融会计工作人员应当首先认知到金融开发项目股东的出资形式,金融开发项目所拥有的原始资金能够利用现金、无形资产、特定技术等来出具资金。而对于现金的出资形式,商业银行金融会计工作人员应当对注册资金是否符合标准来进行审核与判断。投资金额也应当与实际的营业需求相一致。检验注册资本的证明报告中,能够提供给商业银行的相关出资证明,并且在检验资金之后,如果开发股东要求取回自己所投入到中的所有资金,那么财务审核人员不需要承担责任。所以,商业银行金融会计工作者能够根据金融开发项目借款者所建立的账户而产生的经济往来进行查询,以及其相关的资金链出入方向,以此来有效的预防部分金融开发项目股东抽回投入到项目中的资金比率。而以土地使用权来替代现金出资方式,商业银行金融会计工作人员就需要根据现场环境的金融开发实况,来进行实证调查,从而了解相关土地的真实价值,以及所处地势,来与土地周围相同类型土地的实际市场价值与相同周期内土地的出售价格等,从而帮助商业银行对财务工作人员的估计价值来进行客观、理性的认知。

(二)全面了解金融会计背景特点

金融开况在一定程度能够直接反映出金融开发商的市场竞争实力与经营管理能力。就当下中国相关制度对中国金融开发企业的综合实力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其中,一、二等级的金融开发企业一般而言其从业经验比较充足,而第四等级的金融开发企业在从业经验上,相对要显得较弱一些。商业银行在对金融开发商提供金融开发贷款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对金融开发商所进行的是否与相对应的金融开发资质相符合的问题进行了解,并且避免单一资质混合使用于多家企业的情况出现。一旦发现相关的金融开发商的开发项目规模与实际的金融开发资质等级不相符合的时候,应当不再给予金融开发商其金融开发项目的金融会计款项。

(三)加强金融会计信息传递

一旦金融会计信息传递阻滞又或者内容有所出入,那么商业银行在无形中也有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而造成这种潜在损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商业银行的交易对象没有按照相关的交易协议履行自己的工作义务,导致商业银行的执行出现阻滞,从而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财务损失与市场声誉。信息不对称理论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以及财务金额情况。商业银行在进行授信业务过程中,借款者并且申请者不能按照预期的规划偿还金融会计本金以及金融会计利息,甚至没有履行交易协议中应当承担的责任,那么就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执行结果出现损坏,而这就是商业银行的金融会计业务执行过程中的信用风险。

三、结论

本文通过在国际金融会计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实践方面的研究,不仅能够更好了解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控制评估体系的执行情况,而且还能对其他同类型项目运营商起到借鉴的作用与意义,使得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评估体系能够更好的运用于金融开发项目当中。

参考文献:

[1]蔡建琼,于慧芳,朱志洪.中国统计分析实例精选(第1版)[m].请华侨大学出版社,2011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8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金融工具会计管理问题内涵策略

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工具业务,通过运用各种具有经济价值及财富管理功能的基础性或衍生性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专业金融服务,实现规避风险、赚取增值利润等投资目标,同时为商业银行赢得专业声誉和非利息收益。近年来,金融工具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与中间业务一并成为各大银行主要竞争领域和重要收益来源,是现代商业银行实现经营战略转型、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主流发展方向。金融工具业务具有高杠杆性、不确定性、高风险性等内生特性,同时也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各大银行对金融工具业务前中后的交易记录、风险监控、价值披露等经营信息反映的准确性、衔接性、及时性、灵活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会计管理在金融工具业务管理中的产品支援、风险支持和决策支撑功能需求愈发高涨,金融工具会计管理正面临着符合内外部监管规范和精细化经营管理的双重压力。

一、商业银行金融工具业务会计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自2006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以来,为适应准则规范,各商业银行不断摸索、创建和累积了一套适合业务经营需求的会计科目体系、会计记账机制和报表编制规则,基本满足金融监管要求和内部统计报告的需要。后危机时代,由于金融工具业务发展的多样化、内外部监管的深层化、集团管理一体化、业务经营精细化的趋势愈发深入,商业银行金融工具业务前中后台监测分析结果不一致,财务报表与业务及风险报告不统一,财务计算逻辑与业务统计规则相左、系统对账差异核对困难等问题日渐突出,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商业银行金融工具业务的日常管理和经营决策。笔者经过调研发现,主要问题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会计科目体系不够清晰

部分商业银行对于金融工具业务会计科目体系仍缺乏统筹规划,会计科目通常按照业务发展需求随机、分散设计,科目编排方式一般采取平行设置,科目体系的递进层次、框架结构不够清晰,没有按照业务、产品及会计分类情况进行分层设计,科目体系灵活性及可拓展性较差。部分科目维度设置仍然比较粗放,没有完全按照产品维度进行合理分设,不能充分满足分部门、分产品和分收入类别进行管理会计分析的需要。

(二)会计制度体系不够完备

部分商业银行对于金融工具业务仍缺乏一套覆盖业务初始分类、后续计量、终止确认及报告披露等全流程和全情景的会计制度体系,相关会计规则分散在部分操作手册、功能说明等文档的各个章节中,权威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较差,制度版本更新滞后,不能及时、充分满足业务开展和实务操作的需求。同时,由于在会计管理组织设置中实行“业务随人走”,且疏于对会计管理流程规范的梳理整合,一旦发生人员交替或岗位变动,交接人根本难以及时跟进相应工作,容易产生操作风险。

(三)信息披露机制仍不健全

首先,部分商业银行在金融工具业务交易、风险管控、核算报告等一体化系统建设方面的进展仍较滞后,往往是业务交易优先实现系统自动化处理,但对于系统支持有限的结构性、特色产品的模型估值、会计过账及会计调账仍然依赖手工处理和过渡,降低了金融工具业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其次,商业银行在金融工具业务统计报表系统建设初期,就缺乏与前台交易系统、风险管理系统之间对口径设置、信息共享、关联对账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导致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部分被割裂,在前中后台分别报送的业务经营数据不一致时,跨系统数据追溯和差异核对难以实现。最后,在相关统计报表设置上,没有充分结合产品风险维度和管理精度需要,报表项目不够直观、定义不够准确、项目边界不够清晰,无法准确可靠地为业务预算下达与考核评价提供对照和参考,导致报表信息对经营管理的决策相关性不强。

二、商业银行金融工具业务会计管理应对措施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商业银行应当在对本行进行深入的管理诊断和调研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准则规范、同业惯例和本行实际情况,在同一框架下、按照业务范畴分层分批研究制定会计科目与核算制度体系,科学设计和使用金融工具业务管理会计报表,加快金融工具业务全流程的系统自动化处理,持续提升金融工具业务会计管理水平。

(一)全面整合重构金融工具业务会计科目体系

金融工具业务会计科目应能满足银行核心系统实际和集团并表需要,与财务会计报表及管理会计报表相协调,促进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相协调,同时还能有利于前中后台的系统对接、数据传递与核对。为此,商业银行一是要结合业务风险、会计分类情况统一规划设置一级科目,满足会计报表信息高度集约化反映与统计的需要。二是要是依据产品类别、会计要素、损益类别等合理设定二级科目,与一级科目形成正确的归属关系,并能与统计报表口径相互衔接。三是还要根据重要性原则,合理摆布会计科目维度,将金融工具业务非核算报告必须的科目维度信息下沉至账户或管理台账层面反映,以提高科目体系精简度和运行效率。

(二)统筹规划制定金融工具会计核算制度

金融工具业务会计核算制度应能与集团和同业标准相对接,与会计准则、监管标准相协调,做到政策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首先,核算制度应当按照业务范畴合理进行分类分层,与产品体系对应衔接,确保覆盖全面、层次清晰。其次,会计核算制度中应当设立独立章节对各类金融工具业务在初始确认、后续计量及终止确认等环节的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统一规范,形成金融工具业务分类会计基本政策,为现行及今后同类产品具体核算政策的选择提供指导和依据。其三,会计核算制度应当划分不同的会计核算环节与会计情景,分步骤、详细阐述具体核算流程与账务分录,实现业务流程与核算流程的完整覆盖和匹配对应,为会计实务和相关系统开发提供了有效参考。最后,为配合会计核算,商业银行还应对业务主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制定有关金融资产分类管理办法、资产估值/减值操作办法等,理清业务处理流程,为相关实务操作提供指引。

(三)规范设计和使用金融工具业务管理会计报表

鉴于金融工具业务种类繁多、交易流程复杂、交易金额庞大等因素,为全面反映核算信息、做好金融工具业务分析及管理、完善和强化商业银行金融工具业务经营预算编制和业绩考核分析水平,商业银行应当结合自身信息系统建设情况,设计和使用一套符合经营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的管理会计报表。为此,商业银行一是要真正做到报表机构分层、条线分部、产品分类,建立完整的金融工具业务管理会计报表体系,对金融工具业务经营成果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展现,满足多维度分析与经营决策需求。二是要契合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突出重点、科学设置金融工具业务报表项目和子目,层层递进形成包括业务量、外部合约损益(利息、价差损益、佣金及手续费等)、内部资金转移成本(Ftp成本等)、估值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经营费用(含减值损失等)、净利润及经济增加值(eVa)等在内的管理会计报表项目体系。三是要在完善建立金融工具业务分产品、分部门、分客户、分客户经理等全量财务数据库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要对管理会计报表项目与全部相关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和逐一论证,重建科目到项目的逻辑映射关系,实现经营分析数据的可验证性和自动化归集处理。

(四)不断加快金融工具统一系统平台建设

金融工具产品价值受市场因素影响频繁波动,为及时、全面的反映相关资产负债价值调整、损益实现与风险暴露情况,以利于管理层快速做出反应和决策,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快金融工具统一系统平台建设。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金融工具业务前台交易、风险控制、后台结算操作的统一系统平台,全面贯穿覆盖金融工具业务合约登记、产品估值、减值、计息、交割等后续一系认计量流程,强化金融工具业务要素或估值参数信息的完备性与及时性,支持对结构性、个性化产品的估值处理,不断提升系统对业务全流程处理的自动化支持水平。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要加快金融工具业务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共享与衔接整合,统一评估和开发金融工具业务前中后台系统接口,强化业务与账务的双向对账机制,加强金融工具业务信息管理的协调性和约束力,为日常金融工具业务及财务信息的一致性披露提供有力保证。

(五)及时跟进相关国际会计准则修订调整

金融危机后,经过深刻反思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开始着手对现有财务报告准则体系进行重大修订和调整,并自2009年以来陆续了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及相关披露准则等相关新准则及修订案,将于2013年至2015年间分别实行。其中,《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章:金融工具》(iFRS9)改变了原有金融资产分类及确认计量模式,特别是对现有具备多元管理目标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拆分、公允价值计量范围的扩大、新的预计损失模型的实施都将成为执行新准则的焦点问题。商业银行应当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全面评估新准则执行后带来的业务经营模式、盈利模式、资本监管等方面的变动和影响,未雨绸缪做好相关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及系统需求的梳理和适应性调整工作,全力确保新准则实施后的业务平稳过渡和系统顺利对接。

参考文献

[1]罗水秀,郭小宁.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会计问题的反思[J].生产力研究,2012(01).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9

关键词:次贷危机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对风险管理的漠视

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概括起来就是在刺激经济的政策和目标之下,信贷的过度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最终导致危机的恶化。在这整个过程中贯穿的是,包括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在内,各方都严重的忽视了风险管理因素。产生次级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即“资产过度证券化”,“杠杆效应”和“政府监管不力和错位”。而所有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在追求业绩的目标驱动下,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金融行业更加普遍,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倍地放大。

低收入人群在消费信贷的刺激下,对房价的上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财务能力弱小的现实视而不见,盲目贷款购买大面积住房,最终无法还清贷款。

从监管者的角度,由于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繁荣,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监管者的头脑中占据上风,放松管制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从长远看,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如何限制金融业的创新步伐,而是在于如何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如何提升监管机构监管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方法存在差距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缺乏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实施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二)风险管理工具方法落后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为此国际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进行风险管理。

(三)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现代风险管理知识含量高、技术性强,它要求银行从事现代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各很高的综合素质,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而我国商业银行与此要求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人员十分匿乏,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衔的专业人才。金融工程师或金融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信息、数据收集滞后且不完善,银行不能掌握企业最新的生产销售情况,财务状况和市场的变化情况,数据资料不足导致风险管理的基础薄弱,而基础数据的不统一和准确性差又导致不仅高层次的风险分析(信贷资产组合分析)无法展开,即便是简单的分析工具也因为数据质量差而使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对于个人也为建立起真正的信用数据库,缺乏对客户的了解。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剧烈的市场动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重视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我国银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应努力防范和化解由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全球金融危机警示我们要审慎地进行金融创新,做好风险管理,通过风险管理使资金得到合理地运用,让更多的人得到便利的融资。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金融政策和法律,用市场需求来检验各种创新业务,商业银行应及时建立并调整其金融创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预防体系以及严格的后续监督机制,保证对创新的业务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避免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重视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

商业银行应改变陈旧观念,重视对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贷款者审查和监控。商业银行可以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对资信情况进行审核,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模型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使市场参与者掌握有关风险和资本的最新信息,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三)强化金融监管特别是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

次贷危机的爆发原因之一就是对纷繁复杂的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产品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危机的进一步深化。金融创新产品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是为了逃避金融监管,从监管失位中获利。同时还需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

(四)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和范围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市场约束列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个支柱,特别强调了对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银行信息披露既要考虑强化市场约束、规范经营管理的因素,又要考虑到信息披露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为规范信息披露工作,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和范围,使信息的关联方能够充分了解信息和其中蕴藏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工商管理与金融学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体系;对策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日益加剧。为了科学有效地指导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行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但存在着的缺乏高素质的金融创新人才、金融市场环境不完善及信用风险、创新技术水平落后、以及金融体制的制约等问题,影响了创新效果。商业银行业应加建立良性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立足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理念,不断提升创新源动力,以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保障。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进程,提升银行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最大化效益。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1.创新人才不足。金融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就是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各行各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金融市场和其他各个行业一样,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而商业银行软实力的局限性抑制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例如,一般员工普遍存在业务较单一,知识结构陈旧,对金融创新的动机不明确,开发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且大多为计算机类专业人员,对商业银行的专业性要求难以满足,缺乏金融创新等一些产品开发的复合型知识。这些局限性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2.创新源动力不足。金融创新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就是金融企业自身对经营利润的追求。而我国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很难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金融主体,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缺乏创新源动力。

3.外部环境不良。由于金融创新市场法律规范方面不健全,金融产品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加上没有相对的金融法规来规范金融创新的全方面开展,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创新显得尤为突出,很大一部分不需要相应的资本准备金,只要交易双方认可就可达成业务协议,极易造成业务的无序扩张,从而形成很大风险。此外,我国金融知识普及程度不高,居民除了进行传统储蓄,很少进行其他理财项目,所以,对金融创新的投资理财产品需求不足,从而造成不良的市场环境,最终影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良性发展。

4.金融体制的制约。金融产品创新往往需要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共同支撑,大部分都是保险、证券和银行业务的结合体,但我国保险、银行、证券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管理,来自多方面的体制障碍限制了金融机构间业务领域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对我国金融产品的创新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二、完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体系的对策

1.建立综合型人才选拔培养机制。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金融产品创新作为知识密集型业务,是集信息、技术、人才和信誉等于一体的综合体。是我国银行业中的“高技术产业”。因此,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根据需要定期不定期对员工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科学有效地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及时的更新员工的知识结构,利用互联网等新兴的知识传播手段对员工进行远程在线培训尤为重要。

2.提升创新源动力。从宏观层面应不断打破行政管理机制,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银行制度,逐步完善其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地位。早日实现商业银行真正的自主化经营,并逐步适当放松管制,合理推进利率改革、金融自由化和汇率市场化,不断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规政策,加强对中外资银行经营行为的规范,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现在的垄断经营状况,为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营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竞争有序的市场基础。推动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升级,逐步实现商业银行产权主体多元化。

3.开拓创新新思维。市场是检验创新产品适不适合需求的唯一标准,只有迎合了客户的产品才是成功的产品,对于金融产品来说,市场的检验方式、标准更加苛刻。所以,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合理构建,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率的提高尤为重要;否则,即使有了融入技术含量的金融创新,如果不能够满足来自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创新最终也难以得到延续。开拓创新新思维,最大限度接近客户需求,一个首要条件就是对客户进行深入研究,让自己站在客户的一面,去感知客户的喜好和需求,对其消费行为进行合理引导,从而挖掘和创造出金融需求。

4.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首先,建立更加合理的监管模式以适应新常态下需求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增进监管协调,建立科学架构的分业监管。分业监管架构就必须适应公众的综合化金融需求,银行的金融创新也必须围绕金融产品的跨行业组合来展开。不断完善分业监管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协商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最大限度减少服务及监管的真空地带。其次,多方式、多渠道的提升客户对创新金融产品的了解,维系老客户,开拓潜在客户,真正实现双向透明的供需关系,注重客户信息反馈,以实现可持续的产品开发体系。三是不断完善金融产品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常态下所发生的各种法律纠纷,建立一个合理、有序、高效、科学的争议处理体系,保障各方利益,实现金融市场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婷婷.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

[2]林嘉楠.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思路[J].商场现代化,2008(15).

[3]易继红.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