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4:27

学校管理基础知识篇1

1.体现课程基础性的特征专业基础课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一门或多门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门专业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财经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了解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所有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提高价值,而在现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金融市场是与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不可脱离的平台.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将来的主要就业岗位又不专门是公司财务和股票投资,因此,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包含理财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

2.扩展知识面比较宽厚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专业基础课的设置除了要突出财经院校的特征之外,还要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除了介绍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外,还可以介绍一些与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财经类知识,比如货币的供需与定价、风险管理等基础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资源分配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往往会考虑到教学资源分配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关系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问题.《财务管理》通常是财务系(或者会计系)开设的课程,《金融学》是金融系开设的课程,在设计管理类专业开设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时,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如果保留《财务管理》,金融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金融方面的知识;如果保留《金融学》,财务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财务方面的知识;如果这两门课程都删除,那么哪门课程能够补充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个教学任务应该由哪个系来承担.

二、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的方案设计

1.保留《财务管理》,舍掉《金融学》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编制完成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除东北财经大学外,排名前5名财经类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情况,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计划设计不同,所以有的学校也叫“学科公共课”.基于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各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是因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企业中某一方面的管理技能,而财务管理是企业基于价值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因此,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财务管理》课程成了各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必开的课程.如果保留《财务管理》课程,基于知识完整性,替代《金融学》可以开设的金融类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详细介绍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类型;介绍金融市场参与要素;介绍金融市场工具的流通和定价机制.基于上述考虑,可以选择的课程有: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

2.保留《金融学》,舍弃《财务管理》如保留《金融学》课程,基于知识的完整性,替代《财务管理》可以开设的包含理财知识的财务类课程很难在同一门课程中找到,往往会在《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中涉及到部分理财知识,由于学分的限制和基础性要求,这两门课都是专业必修课,不适合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那么替代《财务管理》的课程就需要在别的教学单位寻找,比如:投资学等.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予以协调如果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就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避免出现重复的授课内容.本文认为,基于专业基础课54学分的要求,《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教学大纲至少要包括表2的内容.基于两门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针对管理类专业编写配套教材,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结束语

学校管理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基础建设

一、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在当前投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形下,各高校积极转变自身办学观念,改变投资方式,改革教育体制,逐步实现高校发展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进而解决高校发展和经费紧张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强财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用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为了保证以上目标的实现,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执行国家财务和法律的有关规定,正确处理学校的基建业务,使之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出学校基础建设的经济运行情况,并确保帐帐、帐证、帐实、帐表相符,为高校的基础建设提供准确可靠地会计资料。其次,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准确的编制各种报表,向上级领导反映资金的到位情况和使用情况,为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三,要严格执行基建投资计划,对于已经批准的基建计划、工程合同及设计概算等,要严格按照计划预算执行,加强控制,严格遵守各项开支的范围和标准,做到专款专用。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财经制度,对高校的各项基建活动进行监督,提高会计监督建设的有效性。第四,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和档案保存工作。在基建项目完工后,对各种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并与工程管理部门进行相互协调和配合做好工程决算工作,保证工程决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高工程效益。

二、高校基础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基础建设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不过由于我国许多高校的基础建设都是在过去那种不断扩招的情况下产生的,许多工程未经严格论证,纷纷通过上马,工程建设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困难重重。具体表现如下:首先,高校基础建设的预算执行不够规范,对预算作的不够细致,一些没有编制明细的工程预算执行困难,预算的执行随意性较大,很多都是领导的拍脑袋工程,而有些项目完全就是门面工程,很多预算做完以后,完全不按预算执行,导致很多三超工程的产生。其次,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与基建部门沟通协调不够,很多项目财务管理人员都是后知后觉,一些建筑工程项目已经支付了工程款,可是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对各种批复文件却还没有掌握,许多工作未能按照规范流程有序进行,从而导致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被动,影响财务管理人员对资金的有效控制。第三,高校基础建设管理监督不到位,由于高校建设的投资者和使用者相互分离,导致很多施工企业和设计企业为了迎合使用单位的需要,改变基建工程的档次和标准,致使基建工程不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而增加了基建成本。

三、加强高校基础建设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1.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全程参与高校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并积极参与到工程管理中去。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想做好高校的基础建设财务管理问题,必须积极参与到工程招投标工作和各种经济活动的特定工作中来。对施工队伍的人力、物力、财力有一个清楚地了解,明确工程的特点、工期、预算和承包方式,看各项条款是否符合国家相应的财经法律制度,从财会的角度提出合理的建议,约束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充分行使各项监督和控制职能,从而避免出现各种漏洞给高校带来损失。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除了要参与工程及其各种合同的签订之外,还要亲自参与到工程的管理中去,要积极向工程管理人员学习,了解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在第一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实现对工程款的高效利用,缩短工程工期,提高工程质量,提高工程的投资效益。因此,只有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有效提高工程效益,在支配工程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自身责任。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事后记账工作,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因此,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范围,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积极学习政策、法律、经济学、管理学等于财会相关的专业知识,将财会的工作逐步转向到工程基础建设的全过程。另外,就基础建设工作来说,财务管理人员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学习各种有关工程建设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工程建设方面知识的了解。如果对工程建设不了解,就很难从一堆枯燥的数据中发现问题。如果对工程的预决算和定额费用等不够熟悉,那么就很难履行审核监督的职责。因此,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掌握各种预决算知识,对工程造价、工程工艺和项目管理等都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只有高校财务人员拥有工程建设方面的各种知识,才能把工程建设的会计工作推向深入。当然,基础建设的财务管理除了与财务管理人员的各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关,还与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关系。高校基础建设对各项财务活动要实行会计监督工作,同时要主动接受审计和监察部门的监督指导,通过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一套多群体共同参与的财务监督体系,防止各种财务问题的发生。

四、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正在飞速发展,基础建设逐步加强,因此,高校基建工作财务管理已经成为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可见的一段时间来看,高校基建工程仍是未来高校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因此,基建工作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将是未来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高校应不断适应当前高校体制改革的趋势,进一步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尽量使每一分钱都能够为高校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晖.强化高等学校的内部会计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0,(21)

[2]黄维.高校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学校管理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4-0010-2.5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面向社会及市场需求时,不仅存在理工类土建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方面的竞争,而且面临着同类型院校即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竞争。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除了取决于对这一新专业的认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解决目前在工程管理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健康地发展。现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设措施:

一、培养目标方面

从国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方面来分析,由于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长,目前从事该行业的人员中,毕业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只占了很小比例,而绝大多数来自土木建筑相关专业。目前人才市场非常缺乏既熟悉建筑管理,又熟悉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这使得我国当前建筑市场普遍存在工程质量不高,投资失控严重,建设工期拖延,信息管理滞后等问题。另外在国际国内很多建设项目中,我国建筑企业所不足的并不是建筑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而往往是合同意识、现场管理、人员素质、经营机制等工程管理水平。而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项目经理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管理人才,而非工程技术人才,所以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对于培养管理类人才,财经类院校比土木类院校应该更具优势,关键是要构建合理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然,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专业的建设应以此为导向,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否则,所培养的人才就会与工程管理行业脱节,不为企业所欢迎。因此,在办学过程中,高等院校要关心市场、关心企业需求,与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联系,根据企业的要求,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要强化技能培养和继续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满足企业现实的人才要求,又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工程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近几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要一定的建设法规知识。那么,在专业培养计划中,针对市场就业需求,根据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财经院校特点,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涉及土木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建设法规4个方面的知识。将课程体系设置为模块体系,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4大子模块支撑:基本知识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业务模块、选修提高模块。具体是:模块一—基本知识模块:包括政治修养、计算机应用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英语应用知识、身体素质等。模块二—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制图识图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本知识、建设法规等基本知识。模块三—专业业务模块:包括建筑技术知识、建筑经济知识和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等。模块四—拓展模块:包括理论选修和实训课程,涵盖土建、管理、财务、经济、法律、信息等多方面知识。

1.基本知识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含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见表1)。

2.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制图识图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本知识、建设法规等基本知识(见表1)。

3.专业业务模块:包括建筑技术知识、项目管理知识、建筑经济知识等内容(见表1)。

4.拓展模块:包括理论选修和实训课程。理论选修课涵盖土建、管理、财务、经济、法律、信息、艺术等多方面课程,实训课程如表2所示:

三、突出专业特色

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的专业设置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原有类似专业转化而来,主要有原建筑管理、建筑经济、投资经济、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二是新成立的专业,直接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设置。前一种情况设立的专业基本体现各校原有专业特色,具有明显的专业倾向。后一种则专业综合性更强一些,这一点从各校的教学方案中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来。从我校在国内建筑行业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大多数毕业生可能的就业去向出发,我们的人才培养特色首先要突出扎实的技术功底,以适应从事工程施工管理的需要。其次,知识面要宽,既能适应国内工程建设领域的工作,又能在房地产行业、涉外建设项目中有所作为。在此基础上,培养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综合控制与管理的能力,学习管理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经济法与建设法规、工程合同管理等课程。同时,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选择学习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方向的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专业技能,提高工作适应能力,扩大就业面。

学校管理基础知识篇4

一、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反思的意义

随着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的不断发展,旅游管理更深入的应用在旅游领域,这让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教育上要不断创新,努力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增强学生对旅游管理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旅游管理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培养出很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反思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对专业教育的改进有重要作用。

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不足

(一)课程层次深

现在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本科层次相似,专业基础课、理论课较多。如:《旅游管理学》和《酒店管理学》需要较好的管理学科的基础,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那么好的基础。

(二)理论知识繁多

许多课程讲理论过多,不适合学生动手。如:《旅游文化学》、《生态旅游》、《旅游项目管理》、《旅游英语》等课程,都存在着内容枯燥、理解困难,看不见,与实际联系不起来等情况。

(三)学生数量少

由于普高热,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下降。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不好,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不强,学习、使用旅游管理课程存在一定障碍。

(四)知识过于腐朽

近年来,旅游管理技术对各应用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对各个层次旅游管理应用专业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而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好多年不变,其教学手段方法等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反思

(一)提高教师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

建立一支稳定、实践经验丰富、水平高的旅游管理教师队伍,是使旅游管理教育水平适应形式发展的关键,是旅游管理基础教学质量的保证。

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没有什么像旅游管理这样发展迅速,这样令人应接不暇。学校在发挥老教师作用的基础上,应当大力吸收和培养青年教师,实现新老教师的优势互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师的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对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完成和目的的实现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在职学习、参加进修和培训等方式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深入企业接受实践能力的锻练,提高动手能力,使自己站在本学科的技术前沿。专业知识不深影响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该具有与本专业有联系的知识,能够将专业与其他相关知识进行相互渗透,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还应该在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反思、教师间相互学习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这对于旅游管理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二)坚持实践教学

职业学校是以培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劳动者为目标的。旅游管理基础课是为使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理论为目的。因此,学校的旅游管理基础教学必须以学生掌握知识、加强应用、提高实践型教学为目的。

(三)硬件设备是旅游管理基础教育的物质保证

旅游管理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使用旅游管理,绝不能搞“纸上谈兵”的教学。应在充分认识旅游管理基础教育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旅游管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尽量大可能补充和更新旅游管理设备,提高使用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旅游管理教学质量。

(四)降低难度,分层次指导学习新知识

减少部分理论课,强调应用课程。《旅游学概论》与《旅游管理学》可以合并,并且降低要求。旅游管理的知识比较复杂,如何使差等生学进去,优等生学得好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老师讲新课时,不是无谓地讲授同一难度的内容,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五)不同程度的指导实践模拟导游练习

一次模拟导游课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训练目标。对于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指导他们熟练准确地完成对景点、景点历史等知识,并提出较高要求;对于一般的学生,指导他们顺利完成实习;对于差等生指导他们分解单项练习,对每一个极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这样经过不断地反复操练,学生的实践模拟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结论

学校管理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2008年,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那么如何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中国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绝大部分财务与会计没有实现分离,财务管理人员更多从事的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基础工作;其次,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对企业资金需求的预测、筹措、投资、企业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等方面的能力,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根据财务管理本科学生的生源基础、知识水平和在校的受教育时间,这实现起来相当困难。最后,不同地域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也有所不同,为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同地方的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一、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学生生源、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及周围经济环境都有明显不同于内地高校的特点,作为一个新设专业,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务必要考虑其地域特色,从而建立起符合学校特点、适应学生水平、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色财务管理专业。

1.适应生源特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其生源结构与疆外一些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若盲目照搬内地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必然出现排异效应。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因材施教,本着“大众教育”方针,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般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从而使目标定位与其生源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此方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2.适应就业趋势培养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的生源以新疆考生为主,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在新疆就业。据塔里木大学学生工作处统计,自2003年以来,毕业生留疆趋势日益明显,2003年有大约43%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南疆,2008年以后,这一比例则扩大到8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布在基层的各个团场,为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将其定位于主要从事比较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社会评价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3.2010年中央决定实施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工作,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为新疆和兵团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财务与会计岗位划分不明确、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必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在未来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实现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严格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适度,拓展投资领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加强预算管理等。此外,这一战略机遇必将加速推进新疆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财务管理人员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要求将日趋提高。对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当前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适应时代要求,使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具有前瞻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基础,熟悉财经法规,能够熟练应用管理信息化的理念和技能,将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工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应用性、创新性人才,具有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地方特色、本位特色。从中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都差不多,部分院校甚至照搬一些重点院校的课程体系,这是不尽合理的。须知不同的院校其生源特点有所不同,具体培养目标可能也有所区别。各高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务必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去向,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那么作为边远地区的高校,塔里木大学的生源质量、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等明显区别于疆外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

2.各高校课程设置大都过分关注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的重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复杂的管理工作,它不仅仅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他们的文学修养、品德素质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对基础课给予适当的关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生非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塔里木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新疆地方和兵团输送人才,结合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将来的发展前景,企事业单位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会计及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宽泛的知识面等,而这就需要通过相关的基础课程来培养。

三、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充分地发挥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上述问题,制定出适应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公共基础课程。如前所述,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汉语写作、数学逻辑思维、计算机操作及外语写作表达能力,从而为其后续学习以及将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主要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基础、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等。

2.学科基础课程。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审计学等,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对培养学生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分析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的设置旨在通过系统的教授与指导,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的专业素质。专业方向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必修课包括:高级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证券投资学、战略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税法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选修课包括:高级财务会计、电子商务、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保险学、预算会计、资产评估、经济应用文写作、会计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4.专业实践环节。相较于以上的文化理论课,专业实践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同时实践过程中企业现状一定程度的展示,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一些专业方向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专业问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促使学生在下一步更加努力的学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和周边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安排了校内和校外两种实习方式。校内实习主要以实验的方式体现,包括会计学原理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即用友u8的系列操作应用)、审计软件的应用、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即手工和电子erp沙盘模拟)实验、以及校内毕业实习等。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性质的特殊性,校外实习则主要由学生自主联系进行。通过校外实习,使学习亲身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认识书本知识与现实的一定差异,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样一个完整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素质好、知识面广,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阴丽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考[j].会计之友,2010,(3).

[2]邱婷.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

学校管理基础知识篇6

计算机作为高职单招院校的重要课程,已经成为高职计算机教学管理的重点。在对计算机教学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培养。教师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当前的高职单招院校中,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匮乏,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应加强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管理能力,增强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

教学管理;高职单招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

由于高职单招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薄弱,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时有一定的难度,难以实现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高职单招院校中,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教学,能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这对高职单招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计算机教学管理对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社会中的各个行业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计算机技术逐渐更新和发展,使得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计算机教学也成为各个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这一学科的开设,能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综合性人才。在高职单招院校,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能够快速地提升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还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效的教学管理,需要结合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进行有效针对性的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1]。

二、高职单招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在高职单招院校,在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难以与计算机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性,难以将当下最新的应用软件及理论知识融入到计算机教学当中,最终导致学生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这种教学内容不完善的状况,难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2]。此外,高职单招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所制定的教学方案并不合理,且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本身就较为枯燥,教师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难度也相对较大,由于教师教学方法较为落后,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不重视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相对较差,尤其是教学方法上,过于陈旧,没有进行实践操作,阻碍了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3]。

三、提升高职单招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意识

笔者对高职单招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教师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存在在着很多的不足,这些都是教师和校领导对计算机教学管理意识薄弱的表现。在这些高职院校中,教学方面的管理很难与高等院校进行比较,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计算机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学科,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校领导和计算机的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意识,对计算机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提升计算机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从而制定出高效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

(二)丰富教学管理的内容

计算机的技术和理论的更新速度较快,在当前的高职单招的院校中,很多计算机教材和技术较为陈旧,已经无法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所以,教师应结合当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理论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新型的计算机技术和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工作当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此外,教师应在进行实践教学时,结合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计算机教学[4]。例如,在教学时给出学生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水平。

(三)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综合的应用水平

最好的教育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这就使得教师应对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实际的应用。只有在进行实际的操作时,才能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鼓励学生自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组成讨论的小组,对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能做到举一反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社会中各个行业的工作带来了便利,因而被广泛地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在现今的很多高职单招的院校中,开设了计算机这门基础课程,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由于高职单招院校自身的原因,使得计算机的教学开展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有效的教学管理能改善当前的这一现状,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因此,在高职单招的院校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意识,使校领导和教师认识到,计算机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计算机教学内容。从而促进高职单招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

作者:雷琳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魏素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9):56-57.

[2]念营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107-108.

学校管理基础知识篇7

论文摘要:在阐述了知识管理内涵及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谈了蒙医学校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途径。

蒙医学校图书馆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是学校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服务机构,积极构建知识管理机制,加强知识管理,能有效的增强图书馆的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学校教学、科研及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管理科学的哲学式发展,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理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认识,其中狭义的知识管理及对知识本身的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的核心内容。所谓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①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客观知识和组织管理活动;②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管理;③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管理,即对知识变换的管理,体现为知识的应用或创新的过程。

2实现知识管理的内容

知识管理有4个主要组成部分:①事物:与知识有关的东西,例如文本,图画,录像带和录音等;②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电子通讯、储存技术;③人员:创造、保存和使用知识的人;④过程:知识的产生、储存、获取或使用。实施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要检测这4个组成部分在4个应用领域里的作用,这4个组成部分在实施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

知识管理的逻辑起点是知识,知识的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知识的创造和使用过程进行系统、合理的控制,使知识能够顺利地交流、传播和利用、创新,促进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2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知识创新是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核心和基础,制度创新是知识管理的前提,管理创新是知识创新的保障。对知识资本的有效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知识,提高学校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图书馆的发展来源于知识的创新,这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和目标。

2.3人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人是知识的载体,无论是知识的获取、加工、转移,还是知识的利用、创新,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人的核心作用还体现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知识管理对人的管理包括提供广泛的知识来源,建立良好的组织形式,促进知识的传播。知识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体现在人才教育,人才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蒙医学校的知识用户为教学第一线教师、学生及教职员工,图书馆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阵地,是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图书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知识管理,对知识用户的管理不可忽视。

2.4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工具

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极大地提高图书馆手工编码、储存、传播、利用的速度,简化了手续,降低了成本,使知识共享成为可能。知识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得到发展,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因此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必备的条件和工具。

3蒙医学校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途径

目前,许多图书馆都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实施知识管理,以求得图书馆在新世纪的更大发展。但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实施知识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施知识管理涉及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知识管理具有以下原则和特征: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人与技术的混合解决方案,知识管理与人事密切相关,知识管理要求专门知识管理人员。因为共享和使用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行为,知识管理意味着改善知识工作的流程,而获取知识只不过是开始,因此知识管理没有尽头。

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管理理念;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联系起来,以实现知识共享。它致力于将智力资本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新价值。蒙医学校图书馆属于专业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服务于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的现代化要求图书馆持续发展,图书馆的持续发展要求引进先进管理模式。

3.1构建蒙医、蒙药、蒙护知识库

知识库不同于数据库和信息库,知识库中既储存结构化的内容又储存非结构的内容。从技术角度看,知识库可以定义为“信息十相互关系十有关背景的信息库十先进的搜索功能。”构建知识库并使其发挥作用,是知识组织管理的基础。

从蒙医学校的特殊角度出发,构建蒙医、蒙药、蒙护知识库是学校组织和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步骤。馆藏文献必须有特色,为特色服务奠定知识资源保障基础。立足本校,对于学校的学科设置重大科研项目等进行充分调研,除日常的文献外。还要注重古籍文献、各种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网络等,及各种学术论文、专题会议文集、科技报告等非正式出版物的收藏和管理,特别是新型的、动态的信息资源更应收集,保证学校知识增长的延续性。

3.2为蒙医学校的发展提供支持

知识的创新和教学水平提高的每个过程都离不开信息,离不开对已有知识的利用。学校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传播信息的专门机构,是知识[Cm(22]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利用师生员工最容易接受的手段,如网络、电话、传真等为他们服务。为知识创新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是蒙医学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中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和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是最好的途径。

3.3构建蒙医学校知识管理的团队

对图书管理人员智力开发的投入是构建知识管理团队的重要手段。把管理人员视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这也是知识管理的中心思想。图书管理人员是知识工作者,是知识的导航者,是知识资源与知识用户之间的桥梁。图书馆的作用依靠馆员才能得以扩大和增强,高质量的知识服务必须以有效的知识管理为保障,其中知识工作者是最活跃的因素。构建高效的创造型和智能型的知识管理团队需要在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等多方面进行合理的搭配,充分发挥其才能。

3.4促进医学知识交流和共享

学校管理基础知识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正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突破口,也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大举措。“先进制造业”的“先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业的先进性、技术的先进性和管理的先进性。对于制造企业来讲,要实现管理的先进性,急需一批既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流程,又具备一定工科背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即管工融合的管理类人才。

 

工管融合是指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迁移与互补共进,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创新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要求。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应用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1目标共性趋同,难以满足差异化的人才需求

 

不少高校制订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致相同,甚至有些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对培养目标本身不进行考察与评价。

 

1.2知识结构单一,适应能力差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育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行业教育或岗位教育,无论在教育基本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开设以及课程结构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计划经济色彩极浓的“专业”性质,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各种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满意度也偏低,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普及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挑战,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因此,急需加快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统改造,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1.3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实践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各个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对工商管理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工商管理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面却明显落后于实践发展,除课程设置外,教材和教学内容问题相当突出,虽然现在大多采用的是面向21世纪的优秀教材和国家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但多数理论性过强、实践性较差。在教学手段方面,虽然不少老师已经运用多媒体手段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仍然属于课堂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模拟实验室与实际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进行深入的研宄和改善。

 

2基于“三位一体,管工融合”理念的工商管理类应用人才规格定位

 

按照“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融合、区域特色鲜明”的原则,吸收世界先进管理教育理念,我们积极探索基于管工融合理念的工商管理类创新性应用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对基于管工融合理念的工商管理类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定位的分析,构建基于管工融合理念的工商管理类创新性应用人才的“知识一能力一素质”结构为基础的能力本位体。

 

2.1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包括三块:理论知识、通用知识和职业知识。理论知识包含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两块。学科知识包含与管理类专业有关的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共通的,以及一定的产品设计、材料加工、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工科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专业核心课程,因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异,除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沟通、运筹学等共通知识外,还包括各专业自身的核心知识。通用知识是普通高等学校所有专业学生都应掌握的基础性知识,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职业需要的非专业工作能力。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通用知识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法律知识和工具技能知识。职业知识是围绕理论知识在具体职业岗位运用而形成的实践知识,针对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与职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理论知识是基础,通用知识是保障,职业知识是依托。

 

2.2能力结构

 

基于管工融合理念的工商管理类创新性应用人才的能力结构划分为专业技术能力、通用技术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三块。专业技术能力与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紧密相关,总体反映学生在特定职业岗位上具有的专业业务能力,它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通用技术能力主要反映学生在工作活动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强调适应性和规范性。社会发展能力主要反映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强调迁移性。

 

2.3素质结构

 

基于管工融合理念的工商管理类创新性应用人才的素质结构包含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三块。专业素质指在所从事的职业或承担的专业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人文素质指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即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的气质和修养。身心素质指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它是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得以建立和提高的基础。

 

3“三位一体,管工融合”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3.1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应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强调管理理论与工科知识相融合,注重管理与工科教学模块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与渗透,力求教学内容既要突出知识的应用,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打造“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工科技术课程模块和应用性专业课程模块”四大教学平台。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含科学人文与基本技能工具性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相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含专业核心主干理论课程,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所应具备的能力来设计;工科技术课程模块围绕先进制造业相关工程技术知识设置;应用性专业课程模块含实务操作内容较多的专业课程,以管理体验和实践为基本特色,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加大选修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增设一些拓宽基础和专业口径、有明显时代特征、体现学科交叉等的课程,专业教学总学时控制在一定的幅度。

 

3.2设计“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打破原有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在课程设置和训练方法上融合系统工程的原理,通过与工科知识相结合,构建知识、实训与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公共基础课是专业的基础科学,围绕专业课程展开教学。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群的纽带,专业基础课要注重综合设计实验的教学内容,为课程设计做前期预备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课程设计中所学到的知识来参加各类创新大赛,以此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课程群的教学要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真正让“做中学”贯穿整个专业课程群的教学之中,将多门课程关联起来做课程设计。工科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先进制造业工程技术知识,结合工科技术实训,分组做综合设计项目,培养专业知识运用和团队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校企合一实践则为最终的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3.3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工学良性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管理基础知识篇9

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岗位能力的主要内容是指针对某一行业中的某一工作职位提出的相关在职实际操作能力鉴定。即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某一岗位工作人员的在职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判定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岗位能力还包括相应的针对新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协作等内容的教学,因此岗位职业能力教学的进行需要大量基础课程的知识作为基石和铺垫,从而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问题

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影响教学效率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学内容规划缺乏合理性、基础理论过多,实践较少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问题进行了分析。1.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学模块相对单一是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因素。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越来越热门的专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因此这意味着该专业学科教学的进行需要渗透进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理论的新型人力资源教学,但是在我国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在这一模式的影响下高校很难培养出复合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从而较为严重的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2.教学内容规划缺乏合理性。教学内容规划缺乏合理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众所周知高校人力资管理教学的基础课程需要涉及到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企业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四班分析法,德尔菲法、相关因素法、劳动定额法等基础内容。但是在我国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其教学内容规划缺乏合理性,从而导致了基础课程教学难以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基础理论过多,实践较少。基础理论过多,实践较少是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经验往往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储备水平。基于这种情况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进行就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但是应当看出我国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理论过多并且模式实践和体验实践太少,这严重的影响到了学生动手解决实际能力的问题,从而对于人力资源基础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三、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提升学生对岗位职业能力和课程基础知识的了解。以下从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划、增加实践内容、学生潜在能力开发、注重专业知识讲述、案例分析的有效运用等方面出发,对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进行了分析。1.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来说教学内容的合理化构建是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划来使学生对任职资格体系构建、招聘面试技巧、结构法招聘面试技巧、岗位评价评估等内容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使其在步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后能够具备指导用人部门组织开展招聘面试工作的能力和其他HR工作所需的必要能力。2.增加实践内容。增加实践内容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HR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经验往往是需要通过数年的工作来进行积累的,因此针对这一情况,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在提升学生对岗位职业能力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增加相应的实践内容。例如通过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合理的假期实践,从而使其对企业的人员配置、员工职工能力、新进员工试用期淘汰率等内容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从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3.学生潜在能力开发。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潜在能力的有效开发。正如名言所说的那样,人的潜力是无穷的。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潜在能力进行合理的开发能够促进其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最终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4.注重专业知识讲述。专业知识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常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企业薪酬体系、企业分配方式、企业职位基准、职位升迁规则等内容。在这些重要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应当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等相关知识的有效穿插,从而使学生对于以企业绩效工资体系等方面的知识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有着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了解。5.案例分析的有效运用。案例分析的有效运用即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实际存在的操作案例进行分析,来让学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在激励理论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可以通过结合企业实际的情况对激励理论应用后一线生产系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效果进行阐述,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激励理论应用的必要性和具体应用方法,最终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对企业的实际HR工作和工作的具体方法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

四、结语

学校管理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3)01-0098-02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ComputerRank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察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考试共设四个等级:一级考核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办公软件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技能。二级考核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四个类别:“pC技术”考核pC机硬件组成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pC机使用、管理、维护和应用开发的基本技能;“信息管理技术”考核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基础知识及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维护的基本技能;“数据库技术”考核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及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基本技能;“网络技术”考核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四级分为“网络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和“软件测试工程师”三个类别:。“网络工程师”考核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知识及中小型网络的系统组建、设备配置调试、网络系统现场维护与管理的基本技能;“数据库工程师”考核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以及数据库设计、维护、管理、应用开发的基本能力;“软件测试工程师”考核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软件测试的规范及标准,以及制定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选择测试工具、执行测试并分析评估结果等软件测试的基本技能。

1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各高校报名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加,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准备计算机等级考试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也是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砝码。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之间是既存在明显区别,又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不同。计算机等级考试着重考核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恰好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对应,两者不可分割。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2.1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各高校并没有完全按照本院校的特色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大纲,而多是随波逐流,盲目效仿其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设置,照搬照抄其它院校的教学模式。此外,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融入到了各专业的专业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肯定不能满足各专业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特殊需要。

2.2教学内容难统一

由于各高校生源分布极不均衡,导致大一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新生中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操作,而部分学生还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良莠不齐增大了教学的难度。

2.3教学手段较落后

从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的成绩分析,机试成绩要远低于笔试成绩,这充分说明了各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目前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上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2.4评测标准不科学

目前,依然有部分高校采用笔试考试的方式评测计算机基础课程,这就存在试卷不规范、内容不严谨、缺少统一标准等问题,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分析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关系。应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积极改革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大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训练,这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3.1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环节,而目前各高校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不合理。因此,各高校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力度,并要从体制上提高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的地位,适当地调整理论课与试验课的课时比,完善实验室相关人员配置。此外,实验室在管理要实现统一,优化实验设备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3.2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改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通过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补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以致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3.3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的考试模式是以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而像计算机基础这种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课程,这种考核方式无疑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因此,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核模式来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即将考试成绩分为40%的理论考试和60%的上机考试两部分。通过以上两种考核模式的结合,达到正确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目的。

4结束语

通过积极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作用,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相互融合,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而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催化剂,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能力,为今后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宇海萍.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