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5:38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外阅读初高中衔接

初高中衔接是我国当前中学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中考后,大批的初中毕业生都涌入各种初高中衔接的培训班。高中开学之初,教师也都会花一定的时间与精力给刚跨入高中的新生进行初高中衔接辅导。在这种大环境下,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历史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初高中历史衔接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课外阅读辅导,以及帮助学生实现初高中历史的顺利过渡等问题并未受到应有重视。

一、历史课外阅读在学生初高中历史衔接中的重要性

1.历史课外阅读是高一新生亟须弥补的一项功课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道出了广泛阅读对学习的重要性。历史课外阅读对于学习历史也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历史囊括古今,包罗万象。仅仅依托教科书是很难学好历史的。鉴于此,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初高中历史课程对于课外阅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在课程资源方面强调:除了历史教科书外,图书馆、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网络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指出:学生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课程资源方面强调:除了历史教科书以外,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存等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当前,教育部的历史课标研制专家们在多个场合透露: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简而言之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显而易见,要落实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深化初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就离不开在学生中推广历史课外阅读。然而,众所周知,当前中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十分匮乏。历史课外阅读是广大中学生亟须弥补的一项功课。而高一阶段则是学生改变旧习惯、重视历史课外阅读的一个契机。

2.历史课外阅读是高一新生克服初高中衔接障碍,顺利适应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途径

初中历史课程从宏观角度入手,按照时序编排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侧重于识记。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基本掌握知识,应对中考。高中历史课程兼顾宏观与微观,按照专题编排教材,教学内容的时空跳跃性很大,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也远远超过了初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上升到了侧重理解与应用的层面。高考更是突显能力,对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高层次能力的考查。习惯了初中历史的高一新生,一跨入高中,就面对着迥然不同、难度骤增的历史课,往往很不适应,难以顺利实现初高中历史的衔接,进而影响了学习,而历史课外阅读能帮助高一新生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一些可读性较强的历史课外读物能帮助高一新生缓解畏难情绪,重拾学习历史的兴趣与信心。其次,与教材相关的历史课外读物能帮助高一新生适应教学内容跳跃性大的特点,有利于拓展知识面,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此外,广泛的历史课外阅读以及相应的交流探讨有助于高一新生领悟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与方法技巧,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史证能力、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二、改进高一新生历史课外阅读状况的策略

历史课外阅读对于高一新生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是很重要的,但他们却对于历史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如何改变这一羁觯帮助高一新生养成历史课外阅读的习惯呢?

1.开门见山,讲明为什么读

历史课外阅读对于初高中历史衔接的重要性,教师很容易明白,但学生就不一定能明白。所以,在学生刚跨入高中,刚接触历史时,教师就应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历史课外阅读对于读好高中历史的重要作用。我习惯于借助高一新生的第一堂历史课上一节《导言课》。在这节课里,我会简单介绍初高中历史的差别与联系、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学习高中历史的建议等内容。我会向学生强调历史课外阅读对于学好高中历史的重要作用。

2.推荐书目,指明读什么

由于历史包罗万象,历史类读物汗牛充栋,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读完。由于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书籍琳琅满目却又良莠不齐,高一新生在阅读历史课外之初应由教师推荐阅读书目。适合高一新生阅读的历史读物有以下几类:

(1)优秀的历史通俗读物。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谌旭彬的《汉朝:被掩盖的真相》《中国:1864―1911》,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历史的底稿》,(美)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带一本书去巴黎》等。这些优秀的历史通俗读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可读性强,有助于学生提升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增长知识、提升历史素养。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市场上的历史通俗读物鱼龙混杂,各种穿越、戏说、秘史充斥其间,低俗化、娱乐化的倾向较为严重,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甄别优劣。

(2)名家名著。历史课外阅读应重点读名家名著。但历史类书籍多,名家名著也多,切忌贪多求全,要从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际出发,精选与高中历史教材相关、与高中生认知水平相契合的名家名著。值得推荐的中国史方面的书籍有:钱穆的《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葛剑雄的《统一与分裂》,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美)徐中约的《中国的奋斗》,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王奇生的《革命与反革命》,(美)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等。世界史方面的书籍有:陈哲衡的《西洋史》,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钱乘旦的《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李剑鸣的《美国的奠基时代》,(美)帕尔默等合著的《现代世界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以)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等。

(3)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学杂志。《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这些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数不胜数的历史类文章充斥着网络与各类报纸杂志,令人眼花缭乱,难以辨别,又因高一新生的认知水平与辨别能力尚显稚嫩。鉴于此,我认为,学生要阅读历史类文章应首选优秀历史杂志中的文章,专业的学术杂志论文对他们来说过于高深。上述四种刊物中有很多的内容都适合学生阅读,能对他们学习高中历史以帮助与启迪。

3.言传身教,教会怎么读

首先,大多高一新生由于长期不注重历史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应加以辅导,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课外阅读习惯。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先有一桶水。而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师就要喜爱阅读,通过榜样作用去影响学生,通过渊博的学识去感染学生。我就很喜欢购书与阅读,家中藏书近千册,长期保持着每月精读两本书的习惯,工作之余也常常手捧一卷,埋头阅读,虽然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难以在知识层面上给予学生深刻启迪,但我爱读书的习惯还是影响了部分学生。

其次,要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例如,一讲到课外阅读,很多学生马上就会说:“学习任务那么重,作业那么多,根本没时间读。”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利用零散时间来阅读,让阅读代替玩手机、玩游戏,使之成为一种消遣的方式。面对茫茫书海,动辄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大著作,学生往往容易退缩,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选读与全读、精读与略读等阅读技巧。有的学生说:“教科书都记不牢,课外书更是看了就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不追求过目不忘,只要书看多了,就会有一定积累,自然会润物细无声般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应有所问、有所思,当有想法时要及时记录下来,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但如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对于深入探究此问题的学生可阅读美国学者艾德勒的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

最后,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历史小论文比赛、读报告会、优秀读书笔记、读后感评选、历史辩论会和编排历史话剧等都是很好的活动。当然,很多交流探讨无须大张旗鼓,只要随时随地、轻松自由地进行即可。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发地交流探讨。如学生向教师借书,教师可适时询问“读到哪里”“有什么感受”等。当碰到两位同学交流问题时,教师也可以加入其中,给予他们以鼓励与肯定,并解答疑问。

三、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课外阅读是学生初高中历史衔接的重要桥梁。教师应重视历史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高中教育的实际与高一新生的特殊学情出发,对他们的历史课外阅读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历史课外阅读习惯,让历史课外阅读在学生的初高中历史衔接中以及以后的学习中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2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教学主要思路

1.引言

历史,是高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祖国,认识世界,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为祖国崛起而读书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历史课程所包含的德育、智育,以及对人生的启迪,是其他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但长久以来,高中历史教学一直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开展,课堂枯燥乏味,教学模式单一,大量的习题作业充斥了大部分教学环节,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原本生动形象的高中历史教学变得效率很低,学生大部分都是被动学习。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优质的课堂教学应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使学生能运用历史智慧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1,2]。在教育背景、教育理念迅速转变的今天,教师应以新课标为契机,不断改革与创新高中历史的教学方式方法,多措并举,以提高教学质量。

2.新课标导向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的主要思路

2.1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而且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应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的实践中,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他任何形式的教学方式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才能终身受益[1,2]。对于高中历史这样的课程而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其实是比较容易的,因为高中历史中所包含的奇闻异事、历史故事很多,很多故事都是既有教育意义,又有拓展知识的功能。所以,教师要充分借助这些知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如学中国古代史宋朝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宋哲宗的故事,一位大臣奏曰:“陛下宫中何以消日?”帝曰:“并无所好,惟是观书。”对曰:“圣学须在积累,积累之要,在专与勤。屏去它事,始可谓专,久而不倦,始可谓勤。”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既能了解宋代的一些人物,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即“积累之要,在专在勤”。

2.2加强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随堂统计显示,在45分钟的课堂上,有50%以上的学生不能坚持连续30分钟的注意力集中,有26%的学生超过20分钟就开始走神。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长篇累牍地讲解,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厌学,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等,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让演讲、知识竞赛、辩论、讨论等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陆续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设计思路中来。一方面这是对“新课标”中要求的展示学生“自主学习、自发探索、形式多样”教学宗旨的充分响应,另一方面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渗透进学生的脑海有着显著的意义。比如,学习唐代历史时,可以针对李白、杜甫等名家的诗歌开展朗诵比赛的方式;对于清代的小说,可以让学生采取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感情投入;对于历史的年代、大事等可以采取知识竞赛的方式;学习有关地方民俗、地方风土人情的文章,可以通过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的素材相互展示;也可以让班里的学生分组,定期将自己组里阅读的心得整理并展示给大家,让组与组之间互相打分,看哪个组的收获最大。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一次非常适合于锻炼组织、协调、口才与展示其他才华的机会。

2.3加强多媒体教学的使用。

传统历史教学都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圈圈点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视觉与听觉冲击的不足。尤其是在powerpoint技术、Flash技术、photoShop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历史课堂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地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之中,让图片、动画、声音立体式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这对于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拓宽知识的传播渠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比如中国现代史中,新中国成立是一件重大的事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一系列经典的影片,或者展示建国前后祖国面貌改变对比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们参观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等地方给学生们以更加直观的认识。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图片、请老红军座谈等一系列的活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4提高阅读质量与数量,丰富知识面。

阅读,是让学生认识知识、体悟知识、提炼历史学科价值性的重要途径,而且在很多知识上是必要途径。尤其,历史中涉及的很多诗歌、词曲等,阅读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当然,阅读还包括一切形式的读书,“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历史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要想真正学好历史,必须多读书,通过读书学生会对祖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逐步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要充分关注学生对每本书或者每个历史故事阅读后的感觉,及时纠正学生理解的偏差,合适的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这也是对新课标的充分响应[4]。另外,教师可以将一些成功的阅读经验、方式方法首先介绍给同学们,以减少他们摸索与培养兴趣的时间。也可以推荐一些史书、典籍读物,这样的过程能初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结语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是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传播知识的途径之一。所以,课堂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而新课标作为新时期高中历史课程开展素质教育的指导性制度,恰恰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导向,而且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多样化,不断变革课堂教学方式”[2,5]。历史课程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不仅是高考的课程,而且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了解祖国的历史,热爱祖国的历史,做好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同时,在新课标导向下开展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探讨,不仅可以提高历史科目教学效率,而且是高中其他科目开展有效教学的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黄淑贤.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5,(1).

[2]梁院平.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作法与体会[J].改革与开放,2011,(2).

[3]胡泽宇.以问题为载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现代交际,2011,(2).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3

关键词:高中课堂;历史教学;阅读能力;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054-03

“有效教学”是一个教学论的概念,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要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就必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必须在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原来冷冰冰的历史文字跳动起来。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课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具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而且要灵活地运用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非常重要。

一、历史课堂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既是新课改和高考改革的要求,也是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实施,高考的逐渐改革,现在的高考题已不再是简单、具体的选择题、问答题,而更多的是对学生能力考察的新型材料题。它往往变化灵活,涉及选择题、主观题,常以丰富的材料呈现,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阅读和鉴别史料的能力。如2011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考试大纲说明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就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因此高中历史课堂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就顺应了现在高考改革发展的趋势。

高中学生的历史课学习本来就是要面对大量的材料,然后从中鉴别获取有效的信息和知识,要使学生更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显得很重要。进入高中的学生已有三年初中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就更应该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会终生受益。笔者就新课程实践中探索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和做法与大家探讨。

二、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现有效教学的一点做法

作为高一高二学生,各科学习任务重,课外时间一般都会给中英数作业占用,课外学习历史时间较少。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我们只有用最少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怎样做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下面就结合高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岳麓版)一课为例,说一说做法。

1.让学生带着目的读教材(或材料)。我们知道历史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单元说明、课题及导言、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下面是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1)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主张?想一想: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经济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同时却有那么多思想家、改革家要探寻“公正的理想国”?

(2)试结合教材归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你还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吗?

(3)我们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呢?

(4)你能说出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意义吗?

(5)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6)巴黎公社是在什么样的特殊条件下诞生的?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自由讨论,用约十分钟时间找到了粗略答案。然后老师再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重点分析。

我们知道高考是结合考纲课标再综合几个版本教材出题的,因此在分析一些具体问题时还要找很多的相关资料,最好同时结合人教版教材互为补充。如要学生归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时又同时展示下面阅读材料:

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材料二: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材料三:共产党……消灭私有制,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这样学生就更进一步加深对《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的理解了,从而又会更加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了。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4

【关键词】课外读物;教学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120-02

一、高中历史课外读物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基于教师成长

(1)与历史专业有关的读物。对于教师来说,仅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大量地阅读历史课外读物能够帮助教师不断进步、与时俱进,使教师对于历史教材中的一些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一些其他的元素,使课堂更加丰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比如,教师可以阅读《简明中国历史》《中华史纲》、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纲要》等著作,这些著作可以帮助教师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了解和体会融入课堂中。同时,教师渊博的学识能够使学生产生敬佩、敬仰之情,使学生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适合教师兴趣爱好的历史读物。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通过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历史读物,能够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在课堂教学中,单纯的以口述的方式传授学生知识未免显得有些空洞乏味,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讲述一些自己喜欢的历史事件,并分享给学生,就能激发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欲望,使传授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吸收。

(3)历史专业教学杂志。历史专业教学杂志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以及专业性,符合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使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很大的提高,也可以直接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像《文史知识》《中学历史教学》等专业性较强的杂志,其中的文章言简意赅,教师通过对这些历史专业教学杂志的阅读,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积累教学素材,让历史课堂更加丰富充实。

2.基于学生成长

(1)通俗性历史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适合通过阅读一些通俗性历史读物来增强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自身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如一些历史故事、历史常识和历史小丛书等。这类历史读物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阅读的渴求,同时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了解到一些课上学不到的历史知识,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使学生以最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历史课堂中。久而久之,能够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得到实现,对历史教学的改革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历史辅导资料。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阅读大量的历史课外读物,历史辅助资料就成了学生历史课外读物的阅读重点,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例如,一年更新一次的《5年高考3年模拟》、王后雄系列的历史教材完全解读和《世纪金榜》系列等书,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历史辅助资料,对课上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巩固理解;对于课上没有理解透彻的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这些历史辅助资料寻找解答。充分地利用好这些历史辅助资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及理解、提高其历史成绩。同时在考试中,如果遇到一些开放型题目,可以将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应用在考试中,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3)其他历史读物。其他历史读物包括人物传记、回忆录等。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还会对某个历史人物产生崇拜敬仰之情,这能够促使他们积极向伟人学习,立下自己的志向,对其以后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高中历史课外读物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逐渐提高了对历史课外读物和历史学习的兴趣,为课外阅读指导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及可能。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压力很大,教师要使用合适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对历史读物的渴求和期待,进而指导他们阅读历史课外读物。与此同时,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形成持续、长久地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教师要对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进行相应的指导,主要有:①善于挖掘既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又能帮助学生学习的历史课外读物。②对学生的阅读给予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历史课外读物的方法。③适时开展一些能够提供学生探究及交流机会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将其阅读的成果展示出来。④正确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

1.寻找合适的阅读资料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材内容讲解的同时,还需要借助一些课外资料来丰富自己的课堂,使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知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资料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延伸,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2.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得特别深入。因此,学生要在掌握了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课外阅读来加深自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帮助自己不断进步。但由于很多学生自觉性较差,因此,在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家长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平时多注重学习,多补充一些历史知识,还可以适时地与孩子进行关于历史知识及历史人物的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3.构建正确的历史观

课外阅读除了可以丰富知识储备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学生可以认识到各种各样的历史观念,通过这些观念进行认知,从而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课外读物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丰富知识体系,了解到各种各样的观念。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一些课外资料来丰富教学,使教学更具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刘海涛.高中历史课外读物在教学实践在的运用与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2]梁敬党.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几点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4).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5

   一、立足教材,教会学生文本阅读

   新课程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历史课程内容中最重要的文本资源,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利用好教材。高考考核目标强调命题要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学生要能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而教材设计从引言到正文到链接阅读,甚至插图、中外对比、课后练习都是任何教辅材料难以比拟的文本精品;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新材料、新情景”再现。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深意,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提高了解读材料的能力。方便、有效、一举两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面对一段材料,如何去断句,如何抓住主干,如何分清层次,如何掌握中心思想,都是摆在学生面前的现实问题。不能理解材料就不能结合历史发展,深入地分析事件实质,并从历史事件中找到对现在的借鉴。能力的提升不仅在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史实,更重要的是看懂为什么、怎么办,如何解决实际问题。面对教材学生该去读什么、怎么读呢?历史学科常用的解决问题方法是“解读—复述—概括”,从做材料题说,阅读材料时除了主干知识,还要注意材料标题、出处、所给的时间等信息。材料中的表面信息(显性信息)是可以直接阅读或观察到的信息,而深层信息(隐性信息)则是把表面信息与己学的已知的有关信息相联系,做出正确推理才能得到的信息。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通过课堂使学生养成文本阅读的良好习惯,掌握文本阅读的技巧。要指导学生:读题目,读引言,读段落,读句号,读层次;尽量简洁而全面的复述文本;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概括本节知识。通过文本阅读,学生要能掌握本课在历史发展中的位置,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连贯性,挖掘历史事件普遍性和特殊性,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二、教师要当好总导演,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的真谛,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说学生自学了,教师就可以解脱了,而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改变以前上课的随意性,对于一个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要他一节课讲上45分钟不是难事,而真正说精讲、把时间还给学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就难了。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不仅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更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巧妙的教学设计,激发和诱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增强文本阅读的有效性,我认为至少要做到:导入新课要宏观,问题设计要准确、合理、巧妙,引导学生回答是关键,课堂总结要精辟。布鲁纳曾说:务必教给学生以基本结构。在我们导入新课时,必须把新课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从本节课设计的意图,知识的连贯性,历史知识的结构性等方面,对教材和知识点加以重组,最大限度的揭示其内在联系,使新课成为历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规律及时代特征,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文本阅读兴趣和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归纳概括文本的能力。例如《欧美的工业革命》一节,开课导入从新航路开辟使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殖民掠夺和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真正使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动力来自于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工业革命的发生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不仅点出了本节在这一章中的位置,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去探求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所起的作用;对此后的学生阅读本课文本内容也提供了历史大环境。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6

新课程改革促使新的课程理念产生。原本考试问题从教材出转变为“问题从材料出”。近三年来苏州中考试题关注新课程理念,考查的问题来源于材料而非直接来源于教材。即强调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是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识记。

1.通过图片资料呈现问题,要求学生准确获悉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

表一

从上述表格不难看出,新课改以后的中考内容对于图片资料的运用相当频繁。试题的内容不再是直接取材于教材文字,而是以图片史料的形式呈现。这就启发我们教师要懂得从课本内容中挖掘出可能涉及的图片资源,真正做到举一引三。

2.通过史料引出问题,考查学生研读历史资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表二

从表格可以获得以下信息:中考历史对于史料的分析与运用的要求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识记教材内容,更要了解与教材相关的史料。另外,对学生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

二、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具体考查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中考紧紧围绕这三个目标来组织试题。其中,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和价值观要求尤为突出。

1.重视学习能力和方法的考查

表三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是新课改以后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学生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从而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做到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综合运用。从中考试卷中可以看到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考察比较突出。此外,近年来中考的材料题与时事政治的联系愈加紧密。2012年卷32题,分析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是一道典型时政题,与今年的全球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时,教师可以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历史。

2.重视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要求历史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学生主动去追求知识,教师只是充当知识引领者角色这样的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所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比灌输学生历史知识更为重要。从近年来的历史中考中,我们也可以充分感知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察。

我们从近三年历史中考题目的设置上,来探究此层涵义。

表四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近三年苏州历史中考材料题所选择的话题与我国当前的国情、局势以及整个世界所共同关注和要应对的问题密切相关,这与历史新课程理念“坚持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遥相呼应。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合作,,我国的各项改革,这些话题都是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密切关注的,这就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也实现了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

三、中考历史命题方向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近几年苏州中考历史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史料和时政知识,试卷的难度也在逐年增加,问题的解答都需要对图片及材料进行正确的解读,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解读图片的能力、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时事政治敏锐的嗅觉。

1.努力提高解读图片的能力

通过对近几年中考历史题目所选择的图片进行分析(见表一),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图片来源于教材或者依托于教材。因此,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教材图片的解读,要把与图片相关联的历史知识点一一点出,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

2.加深对史料的研究

每一年的中考历史题目中,都选用了史料(见表二),而且都有文言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且要对比较著名的史书都进行研读。只有丰富了自己的史学内涵,才能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时事政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7

一、借助课本素材,教师导读带动

课本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料,阅读课本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科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帮助学生高效、省时的阅读,牢固掌握历史知识,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把阅读教材方法介绍给学生,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引导,收到良好效果。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我先告诉学生,学习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把它分成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评价)四大块来学习,让学生通过看书把反映这些要素的内容找出来。接着我又告诉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背景的方法,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客观、主观等方面分析,结合这个方法,学生逐渐从课本的第一段里整理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济根源――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人们渴望到东方寻金;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商道,使东西贸易受阻;思想根源――人文主义倡导冒险进取精神;宗教因素――教会主张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条理化,而且便于理解和记忆。通过这种阅读指导和训练,学生逐渐具备了基本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精心编写学案,创设阅读情景

近两年来,我校推行“教学案一体化方案”,改变传统“教师――教材――学生”的教学模式,实行“教师――教材――学案――学生”的新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逐渐实现新课标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在学案编写过程中,我认真阅读教材和课程标准,深刻解读文本,把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以填空、问答、图表、概括,并解决问题。以此来改变多数学生面对教材时,往往只满足于看懂内容,记住知识,很少关注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领会其中的规律性认识的毛病。通过“教学案一体化方案”,使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形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三、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约翰・洛克说过:“阅读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些知识素材,是思考把所读的内容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带着问题读书,能让学生的阅读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解决问题,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也能提高阅读的兴趣。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每单元开头都有“学习建议”,提出两三个统领整个单元知识的问题。许多课里设置了“学思之窗”,针对某个知识点,设置新情景提出问题,在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中,引用《史记・殷本纪》中“伊尹放太甲”的历史典故,让学生思考“从这段记载,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在课后的学习延伸里介绍了中国人姓氏的由来,提出问题“你能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吗?”这些问题既增加了学习历史的趣味性,又把历史和生活现实联系一起,很自然的让学生对课本有了亲切感,有了去阅读探究,去解决问题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注意学科间的联系,扩大阅读面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文史不分家”,“政史地是一家”只有拥有过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评议表达能力,才能迅速准确地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历史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历史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解答好历史材料题,学习历史离不开政治的基本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内因决定外因等,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是常用的基本原理,如果说历史是时间的话,地理就是空间,学习历史要“胸怀天下”――心中要有一幅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诸多的空间概念离不开地理知识,借助地理知识可以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强化记忆,深化理解。注重学科整合,将历史学科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打破学科壁垒,树立“大知识观”,对学生今后的自学和终身学习是大有益处的。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材上介绍的只是历史的主线,学生要想更详细地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的去阅读一些课外书,比如名人传记、历史小说等。通过阅读历史作品,学生心中的历史知识丰富,眼中的历史鲜活起来,学习历史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不是难事了。

五、培养历史学科阅读能力应该注意的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化;素养;教学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历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集合,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懂得历史情怀,不断培养个人的文化素养,才能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因此,教师积极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重视课堂教学实际成效

当前,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历史是培养学生历史观念的主要科目,可从主观意识方面培养学生的先进理念,引导其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结合有效教学思想内涵,从课程教材、历史素养、结构组合等方面,提出高中学习历史教法调整对策,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可行性指导。为了避免早期教学平台造成的不利影响,高中学校开展历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教学思想应用的实效性。树立科学的教学原则,坚持教学方法多样化,实现教学形式创新化,这些都是有效教学思想的新方向。有效型教学是现代高中课堂常用方式之一,可从多个角度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辅助教师全面开展思想历史教学活动。面对日趋更新的历史教学准则,高中学校必须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实效性为核心准则调整教学平台,这些是当代高中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思想。基于有效教学思想引导下,高中历史教法改革将朝着多样式方向进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路径等,均是有效教学思想改革重点,对学生未来高中化转型具有促进作用。“实效性”是衡量历史教学的硬指标,体现了课堂教学实效与质量水平。随着教育模式不断改革与调整,高中学习历史过程中更加重视有效性原则,从而为学生创设更具高效率的教学平台。

2广泛开展历史课堂阅读

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历史是一门文化性极强的学科,历史知识通过你的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的,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新课标下,高中学校历史教学模式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才能从高中化角度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锻炼学生掌握高中历史学习要点。“阅读教学”是现代高中历史教育改革要点,其通过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教师需联系历史阅读教学特点,从学习思维、阅读策略、网络教学等方面,对历史阅读教学法改革提出建议。历史阅读是高中教学难点之一,教师与学生要转变过去的学习思维,及时适应新型教学模式创造的优势,为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历史阅读教学是高中课程主要内容,教师需重视阅读教学模式改革与调整,以学生为中心设定科学的阅读教学流程。总体来说,历史阅读教学涉及面十分广阔,教师要结合多种角度展开教学工作。既要考虑高中生的学习思维,也要融合阅读教学特点,这样才能创设符合高中生学习需求的历史阅读教学平台,从多个方面实施一系列的教学调整,满足不同区域内历史教学目标的改革要求。阅读教学模式是新课标提出的新方向,依据师生课堂学习需求调整原有的授课模式,发挥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力。为了进一步落实历史阅读实践教学改革,教师需以科学发展观为衬托,深入学习“历史阅读”内涵,共同实施高中学校历史阅读教学改革工作。

3全面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历史文化素养需要长期积累,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为历史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现在学校教育传授的历史课程中,学生所接触的知识更具有局限性特点。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转变教学思维可实现教学方式创新改革,为学生创设更为精彩的学习课堂。引入项目教学法,不仅体现了历史教学改革方向,也是实现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提升的保障,成为当代高中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教师要深入理解项目教学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思维,从而体现出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理论+实训”是现代教育体制的新模式,借助理论指导实训工作,以实训验证理论知识,进而促进历史专业教学的一体化发展,这些都是带动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引导者,必须从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促进历史教学体制优化改革。高中教育在社会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历史是一门融合历史、人文、文化等多种元素学科,重视历史教学是高中学校教学发展的一部分。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引入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缺陷,体现出新课标改革理念。教师要尊重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按照历史教学大纲拟定课堂教案,以项目教学法带动教学模式创新,实现教学质量水平提升。鉴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教师需积极引入新方法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实现优化改革。

4结论

总之,文化素养是学习历史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具备了文化素养,才能深入地学习与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更为有序的学习平台。历史文化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成效,历史阅读、方法革新等方面,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

作者:王泉水单位:衢州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美凤.科任教师需涵养“班主任情怀”[J].班主任之友,2009,(9).

[2]胡晓.德育课程中历史教学的困难[J].思想•理论•教育,2006,(6).

[3]张凤飞.论历史教育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2).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9

1.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史学功能。试题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以三维目标立意,凸显理解和应用能力,将三维目标有机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追美,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使命感,对中学历史教学减负增效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2.重视过程方法,突出能力考查。如从第14、第21题的文献,第22题的漫画,第17、第19题的报刊等材料中解读与获取信息,运用知识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15题考查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并须详加考辨的史学方法;又如第38、第39题考查了概述、评价、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意义等基本能力。总之,试题渗透着从整体上分析认识历史现象,“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等史学基本方法和历史的、辩证的、逻辑的学科思维能力。

3.关注历史通感,尝试设问创新。试题引领考生塑造历史通感的意识,形成古今中外历史的融会贯通。如第39题旨在考查学生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大事的能力,在历史的脉络中去理解历史变化及其各种可能性,让考生在思考作答中习得、养成一种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的学史悟性。第39题还要求考生“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来回答问题,在设问方面进行了新尝试。

4.材料新颖多样,关注学术动态。试题选用了如李贽《藏书》、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943年欧洲地图的漫画等原始文献,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屈勒味林的《英国史》等著作中的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背景等情境材料,让学生在新情境、新材料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使知识活化,融会贯通,体现了历史学科特性。

5.基于学术新视野重新理解历史事件。如第39题从亚洲建立了最早共和制大国和用不流血手段也能改变政体等角度重新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表明中学历史教学既要从教材编者视角去理解文本,还要关注史学界研究新动态,学会运用研究新成果来解读教材,理解历史。

二、学生平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知识基础不扎实。对基本概念、结论理解不深、不透,对历史概貌和阶段特征的认识相当模糊;缺乏时空概念,缺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2.审题能力差,阅读、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薄弱。不会分析试题的构想成分,未能紧扣题目关键词,准确把握题意,严格按设题要求作答。

3.答题缺乏规范,表述不当。无法准确总结特点、整体概括能力差;不善于使用学科语言回答问题,作答缺乏层次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无纲无目,段落不分,答题详略不当,没有序号化等。

三、从高考历史命题趋向看复习备考的教学思路

1.在考查内容上,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的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的知识。(1)再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①从课程目标上看(三维目标),一是核心的教育理念,二是明显的学科特征。②从课程内容上看,具有鲜明的层次性、选择性。③从实施建议上看教学、课程资源、评价。(2)“课程观”取代“教材观”,明确高考价值取向的变化。教材提供了考试测量的最基本知识;教材为考试内容提供了背景;通过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2.在考查思路上,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方法和过程的考查。历史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人民版教材的编写体例: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模块。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如主题教学与探究式学习。

3.在考查目标上,突出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4.在考查题型上,注重试题的能力层次定位,追求测试的规范与精确。

四、高三复习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问题思考

1.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与教学研究能力。研读课程法规文本,领会课程与测试要求;了解当前新的史学观点、学术成就;熟悉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特别是新课程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刊物。

2.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建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把握概念,学会反思和论证历史的技能,掌握粗线条的时间线索(时序与整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历史知识、历史概念,掌握主要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课标的核心价值观。

3.重视提高过程性教学策略的设计水平,最大限度开启学生思维。课堂不要一讲到底,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激活学生思维为目标,帮助学生把知识学活、用活,内化为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读写训练,强化学科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提取材料信息、解释历史事物、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

4.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加强备课组活动,借助集体智慧来克服教学困难。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篇10

一、细读历史教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读书指导法,应从几个方面展开。目前新编的历史教科书编排体例包括开头语部分、正文部分、小字部分、历史地图、自由阅读卡、图表、活动与探究等。教师在开展读书指导时,应指导学生从目录、正文、插图及图表、小字部分来阅读文本。第一步,阅读目录。通过目录的大小标题,知道书中的大概纲要、主要内容,以及所涉及的问题等,这样在阅读教材的具体内容时就不会盲目,并能从整体上把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第二步,阅读正文部分。正文不仅是教材编写的重点,也是历史知识的主要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重点和难点,有效接受历史信息。第三步,阅读小字部分。这是教材正文部分的有力补充,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学习小字部分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的认知,丰富历史知识,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第四步,阅读插图及图表。插图及图表是教学的直观材料,运用插图和图表讲述历史知识,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人教课标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这一课所在教材的框架结构。通过观看目录,知道本册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标题(即一级标题)对主要学习内容进行介绍,二级标题是对学习内容的分别介绍。然后观摩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发现,它是上一单元《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以及本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开端,这样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第二步是读正文。在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查找相关信息。如“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五四运动的领导主力是谁?运动提出的要求是什么?结果如何?”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捕捉关键的信息。第三步和第四步,是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和插图及图表,如“中共一大览表”“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奋斗目标”,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补助性的了解。

二、品读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知识的要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品读历史人物的时候,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中的重点人物;在讲述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和关键思想。需注意的是,教师应在再现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的思想,评价历史人物的具体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人教课标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把禁烟运动与林则徐这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并让学生通过其言论和活动以及所写的诗词去思考其人,这样才能对林则徐的爱国行为有全面的了解,明白林则徐禁烟活动的意义,由衷地认可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辩证地分析林则徐这一历史人物,既要肯定他的爱国禁烟运动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他作为一个封建文人的思想局限性,以此帮助学生全面分析人物。

三、研读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是串联历史知识的重要元素。因此,研读历史事件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事件具有严密性、确切性、系统性等特征,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一定历史阶段去认识历史事件,这样才能分清事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从而形成科学、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同时还应该明确历史事件在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地位,把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结果和所产生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