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5:29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篇1

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就是指某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思路、过程、效果中表现出的与其他院校同类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结果是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比同类院校该专业建设好,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好的素质与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分析的意义

(一)专业建设特色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要点

现实情况下,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大同小异,很多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相互借鉴,在建设中忽视了自己的建设特色;很多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要么参照综合性大学建设模式要么参照高职高专建设模式,没有找到自己的建设模式。这两种情况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缺乏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建设好,要在专业建设中脱颖而出,必需有自己的建设特色,在有特色的建设中培养专业特色。以建设特色促进专业特色的发展,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将创新理念、特色理论、专业建设理论等有机结合,打造有特色的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模式。

(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是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就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而言,专业建设特色是一个重要切入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在能力、素质、规格等方面不完全一致,已成为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这种状况原因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作为各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南,比较粗略,并且更新速度慢,实效性不强,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比滞后;另一方面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方面根据市场热点一哄而上,专业缺乏积累,造成简单重复建设,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非常不利。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企业需要大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大量学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只重视开办,不重视建设,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一)定位不精准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多定位于高素质工商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高素质要求学生具备哪些条件,达到何种程度;应用性是指在那个领域哪个环节应用等都比较模糊。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区别不大,定位目标不精准,建设没有针对性。

(二)特色不鲜明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基本相同,建设特色不鲜明,建设条件、方法等基本一致,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对学生的目标、要求大致相同,没有体现学校的定位、没有体现学校所服务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没有体现学校所依托的行业特色。

(三)理论不够专

工商管理专业是按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培养要求中一般要求学生学习的核心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这些课程是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涉足的领域较多,对每一个领域如市场营销又不可能很深,所以出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不够专。

(四)实践性较弱

工商管理专业涉及到的理论较多,一般在课程结构上理论课在学时和学分中占比较高,实践课占比小,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实践课时比例不低于35%,但实际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授课环节没有很好的落实,原因主要有:

1.许多课程中的实践环节由于缺乏环境条件在实际中难以开展,老师以讲授为主,逐渐变成了理论课;

2.工商管理专业许多课程使用模拟软件,在机房上课就作为实践课,但实际上运用模拟软件上实践课效果非常不理想,一方面是软件设计水平一般,另一方面是软件程序化较多,而工商管理艺术的成分不能在软件中完成;

3.一些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的知识广,不能准确对应企业某个岗位,到企业后,企业不能提供相应实践内容,学生容易产生怨言,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4.工商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事、战略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往往只在某个岗位,学生实习中涉及到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相对较少。诸多情况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偏弱。

四、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企业的需要,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围绕区域经济、地方企业需要进行。如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题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都应围绕地方经济进行,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有针对性进行建设,要有一定的建设特色。具体的建设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体现专业定位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中首先确立专业目标,然后进行专业建设。一般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以能够在盈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专业定位没有特色,好像任何机构、行业、部门都可以胜任,如果每个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这样定位,围绕这个定位进行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没有特色。在进行专业定位时要经过对本专业面向的行业、岗位、用人市场等多方调研,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面向需求对象,然后分析其他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定位,在给本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差异化定位,这样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才能体现特色。

(二)符合区域经济特色应用

型本科院校建设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学专业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在制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区域经济特色和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学专业建设中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硬技能的培养环节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适当增加有关地方企业的相关知识,形成不同地方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特色。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交通、地理、风俗、生产力等的差异,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模式等出现较大差异,比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发展汽车与医药,其定位上与武汉其他区域的定位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其主要集中在汽车生产与贸易和医药物流,因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应反映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专业课程中可以加入汽车、医药方面的课程或者在平时学生学习或实习中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三)突出行业特色

许多学校在建校中有浓厚的行业背景,如湖北经济学院有银行背景,武汉商学院有商业背景,有些院校本身就是行业中的院校,如电力院校、农业院校、水利院校、交通院校等类学校,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和行业结合有自身的优势。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与行业发展紧密相连,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结合行业特色来进行差别化竞争。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中要依托行业、结合行业、突出行业,才能有建设特色,行业定位取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不同行业特色,例如城建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结合当地城市建设培养人才;交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结合交通行业培养人才;电力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结合电力行业培养人才。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结合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医药、物流行业。

(四)实践与就业结合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就体现了实践和就业结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尤其应重视实践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涉及的知识面广,在实践中可能只涉及到所学知识的少部份,许多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实际情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有自身的优势资源,在安排学生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形成不同院校学生实践过程、场所等不同,提升的能力也有所差别。如果实践和就业结合,学生在实习实践后,对实习实践单位熟悉,在实践单位就业非常顺利,企业和学生相互了解、磨合得时间就减少了,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为学生减少了就业风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就充分考虑了自身优势、区域优势、环境优势等,安排学生实践的环节、场所,重点有选择性的培养学生能力,这些学生将来的就业选择就会有差异,避免了激烈的竞争。

(五)创新与创业结合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学经营、学管理,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创业素质。在专业建设中结合创新、创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结构的工商管理人才,即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根据这样的目标,在建设工商管理专业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构建3个部分。

1.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角度来看,其主要着眼点应该是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即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志向、创新创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并提供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等。首先阅读创业者的经历,使他们从小接受创业者的熏陶;其次参观工厂企业等场所,让他们对各行业有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

2.从创新创业知识看应该是创新创业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得初步的商业、金融、公司管理、市场营销、投资理财、创新思维与技巧等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知识、礼仪知识等。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篇2

近年来,有关人士建议应该“取消”高校中的本科管理类专业,其中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两类:其一是要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工商管理高级论”;其二则是强调大力发展“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从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无用论”观点。

前者认为:“一些学科,比如管理学,在研究生目录中有,但在本科不应该设置。”原因在于,“(学习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的)本科生刚刚入校只有十八九岁,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没有一定的阅历,对社会对公司都不甚了解,上来就学这方面的东西确实有点空。”对此,有学者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经过50年的管理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从本科培养管理人才是行不通的,不管是清华、北大、南大还是哈工大,本科毕业生直接到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基本上是不能很快适应的。”这类看法提出,应该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因此可以称之为“工商管理高级论”。

此外,另一些人士则认为,仅仅通过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公司,纯属有点理想化,因为几乎每家学校都只是纸上谈兵?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必要花四年的时间学习工作后几个月就能掌握的知识。因此,不如突出对“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发展,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这类观点本文则称之为“工商管理无用论”。

2当前大力发展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1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从引进到现在历史并不长,1982年开始有学校引进欧美的mBa教育,1993年工商管理学科才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50到100万,为实现社会主义“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一方面,从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现实需求来看,自1998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连续十年在全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榜上位居前五名,年需求量15-20万。另一方面,潜在需求量更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同时对管理人才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也在裂变。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工商管理专业是有着广阔市场就业前景的热门专业之一。首先,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加入wto必将进一步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正全力拓展中国市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其次,从国内经济形势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功转变就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2.2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主体

一般的,社会人才的需求层次是符合“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即就整个社会人才分布来说,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数少,低学历和低学位的人数多;当然,就学习的基本规律来说,从低到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因此在数量上也体现出了同样的低多高少的现象,即社会总体意义上的人才层次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具体从企业的管理层次看,一般管理层从高到低的设置是: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副总经理(负责专项工作)———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一个职能的专项工作)———部门工作人员(职能的具体工作)。此外,还存在项目管理经理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很显然,相应的人员数量配备上也是明显的“基础宽厚、上层窄小”状。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一般需要”的占51.9%,“较需要”的占23.1%。因此,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同时,在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类型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占57.7%;“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占34.6%,以及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因此,不难看出中、基层管理人员作为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其市场需求是非常有潜力的;因此,试图将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金字塔尖端的“企业高管”,而对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视而不见的看法,实在是舍本逐末了。

2.3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今天我国市场对于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有着长期而稳定的需求的,且需求的主体对象为中、基阶层的工商管理人才。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工商管理……等11个热门专业连续3年就业难”的现象呢?

首先,从教学体系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由于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环节,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缺乏创新精神。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往往脱离工作实际,这些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个问题在人才市场需求上体现十分明显。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体,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然而,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结果导致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学生只能了解一些理论的皮毛。最终反映到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形成,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3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与特色

当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已经开始注重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局,理论与教学界首先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并认识清楚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3.1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在于“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

首先,未来中国的企业家(大部分为自我“创业者”)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教育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完全指望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才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半路出家”的形式来供应是不切实际的;恰恰相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管理人才,必须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最佳的培养时机当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当然,我们并不否认“mBa教育,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企业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读书”的意义,这的确是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的是:

第一,今天,管理学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近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其的充分学习绝对是有利于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的;甚至可以说,越早了解相关的理论,就越能够在实践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第二,如“管理伦理道德”等教学内容,如果在学习者工作若干年后才进行“回炉”的话,对于思想认识早已固化的成年人而言,其效果不外乎“对牛弹琴”了。

第三,管理学知识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国际上对于“创业教育需要趁早”的观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本科创业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冲击。其次,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中“高”的含义。现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提出的时期,本科生在我国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因此那时的本科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将在单位或企业中承担高位的“高级人才”。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得到了缓解,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除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外,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而非高层部门。因此从毕业生就业趋向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显然不切实际。问题的实质在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这一“高级”的表述。本文认为这里的“高级”应该是指“高水平、高素质”———即理论方面的“高水平”与实践能力上的“高素质”;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这个“高级”误等价为是“高职位”。所以本文认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即指“高职位”)管理人才———已经不再适合,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中、基层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3.2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是“一专多能”

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列出来,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对待。目前,我们大体上可将该学科的内涵体系分成四个领域,并将这些学科的关系用图1来表示。图1工商管理学科的体系宽泛的学科特点使得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国家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要开设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必修课程。本文认为这正是工商管理专业优势与特色。首先,有广阔的知识面是每一个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其次,从经济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到管理伦理学。这种宽幅的课程设置,对充满求知欲望的大学生客观地说是件好事。当然,在对各种管理基础学科均有涉猎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所学的课程中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从某个自己兴趣所在、相对小而实际的切面入手,集中精力攻读相关课程,让自己在毕业前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这样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某方面“专才”的专业来说,它培养的是具备优势“一专多能”的“通才”。

4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4.1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中的“塔基”部分

本文认为从企业管理的层次和职能来看,任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分三个级别:高层管理者———把握战略全局,要求知识和经验技能必须全面;中层管理者———分管某一职能部门或具体项目,要求同时具有专业技能和整体视野;基层管理者———作为中高层的后备,执行具体职能工作,应有扎实过硬的具体专项工作知识和能力。其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来源,或者说,对企业初级管理人员的教育,应该由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来承担。实际上有一个观点必须转变,很多人一谈到“管理”,首先想到的是“管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管理不仅仅是管人,对于大多数基层的管理人员而言,“管理”其实是“管事”。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来看,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学校必须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科学分析,结合自身办学实力的估价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自身实际的层次化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说,国内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层次化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实践就业导向,即注重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硕士生———应用和研究能力,即侧重工商管理研究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博士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即重点在于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

4.2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首先,市场对基层管理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专多能”的“通才”上。根据中国管理教育报告课题组在2000年9月所做的调查显示,54%的企业需要全面型管理人才,而需要专才型和技术型管理人才的企业分别为35%和10%。因此不难看出,“工商管理无用论”所认为的,应该大力发展“会计”、“营销”、“报关”等“实用专业”以“取代”工商管理专业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但是,如何解决市场对于“拿来就能用”的人才引进要求呢?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化”转变———即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根本上改革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篇3

关键词:行业背景;工商管理;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49-02

一、前言

我国工商管理学科从1993年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到2007年已有356所高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是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开设率达到53%,在2007年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上工商管理专业曾经为最热报考专业排行榜中的第三名。但由教育部委托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进行的2010年度主要本科专业就业能力调查显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没有进入前50名,这一调查说明,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还难以满足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目前,农业、交通、矿业、电力、建筑、医药等诸多行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工商管理人才,但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却呈现出“大一统”的状态,未体现各高效的行业特色,缺乏针对性,体现在定位不明确、相似度高、过于偏重理论等方面。行业背景高校相比其他普通或综合类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方面有许多的优势,如何利用行业背景的资源,培养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使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本行业企业的需求,同时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题,是目前行业背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以及实践环节四个方面提供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途径。

二、行业背景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途径

利用行业背景的优势资源,把行业特色融入到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应该从行业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目标,构建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有行业特色的师资队伍,创建有行业特色的实践环节四个方面入手。

1.确立行业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目标。学科建设目标体现了学科建设的基本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同一所学校对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应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基于行业背景的工商管理教育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以及行业背景、学科特色,确定不同的办学目标,准确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规划,特别是充分体现出其培养的人才的差异性与行业个性。应确立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背景行业特点,了解背景行业生产运作流程、熟悉背景行业管理体系的特色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2.构建符合背景行业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背景行业行业主管、用人单位共同研究课程设计,根据行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行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调整改革已有的课程体系,将行业特色融入课程模块,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工具技能课程的比例。应重点构建两大课程体系:一是以工商管理专业管理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行业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结合行业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注重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境和应用方式的研究,尤其要注重结合背景行业的管理环境特征以及管理方式,注重吸取校外专家、企业人员、政府官员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加强理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传统课程。二是以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建设由专业教师、实践导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实验模拟课程,为学生营造高效运转的仿真环境,提高学生的模拟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还可以创办企业管理综合实践课程,充分调动学校和背景行业企业的资源,使学生能够直接与实际部门人员沟通,接受实际部门管理人员的点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以及自主创新的平台。

3.利用行业资源,打造行业特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基于行业背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十分重要的一环,为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师资队伍,可以采取以下两点:一是引进行业企业资深人才,从合作企业中遴选专业人才充当兼职教师,同时可利用行业背景构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聘请各部门优秀专家对学生进行相关辅导、开展讲座,来自于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从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知识与辅导,提高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二是选派专业教师去行业企业学习,丰富专业教师实际应用能力,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了解社会需求、具有操作能力的高水平行业特色教师队伍。

4.创建行业特色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锻炼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环节。首先,利用所拥有的行业企业背景资源,依托行业背景举办和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比赛或计算机模拟大赛,如管理决策大赛、营销策划比赛、eRp运用大赛等,让学生在比赛或模拟中深化理论知识,了解行业背景。目前几乎国外所有商学院在战略管理课或市场营销课中都在使用“企业竞争模拟”这种游戏软件,结合行业特色,举办相关沙盘演练,有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其次是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可通过建立行业企业实地考察合作研究机制,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对行业企业进行调查或实习。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者参与到老师的课题中去,研究是实践的核心,深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也可鼓励帮助学生举办学术交流会,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讲座者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也可以是企业家、同行业资深人士,甚至是政府官员。课程讲座改变能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本科生知识面的拓展与相关知识的理解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鼓励并帮助学生举办学术交流会,在交流与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

第三建立行业实习基地,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机制。行业实习基地对学生提高实践工作能力以及熟悉行业背景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能将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业务中来,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使理论知识得到了升华。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毕业后能定向就业,缩短了社会适应期,易于被用人单位接受。校企联合办学机制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对学校而言,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对企业而言,既可利用高校人才优势,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也可依托高校为企业培养岗位需要的人才,提高用人效益。

三、结束语

基于行业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关键点就是切实的将行业特色融入到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全面强化行业意识,把为行业服务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的修改与完善,立足于行业特色,但不能固步自封,不断优化学科资源,增强学科实力,强化学科特色。切切实实的把行业背景与资源优势融入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内涵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行业背景高校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

[2]朱平利,魏想明.地方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217-218.

[3]余晓钟,苑霞霞.基于行业适应性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7):29-31.

[4]王振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0-52.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篇4

特色是大学的立足之根,也是大学的竞争之本,如何培育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战略抉择(李枭鹰,2010)[1]。现代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在于培养人才,而现代管理教育主要体现在两大技能或能力的培养上,一是管理“硬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投融资、供应链管理以及会计等,这些基本技能的适用性非常广泛,因而也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二是管理“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领导力、与其他人协作以及通过其他人执行任务的能力。具有这些技能的管理者,应当具有较强的批判性以及分析性思维的能力,能够担任组织的领导职责,真正推动组织的快速进步,并且是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适应变革的领导人(GarthSaloner,2010)[2]。因此,管理不同于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学科的主要特征,其更加强调管理者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和管理团队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组织外部人员相互交往的需要,因而管理是一种具有较强策略性的行为。财经类院校一般具有较好的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相应的工程技术学科、理科和人文科学学科的基础比较薄弱(夏寒,2009;杨学义,2003)[3][11],这给管理者的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诚信品质、人文素养的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此外,随着产业结构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型经济结构转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趋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也朝着国际化、知识化、信息化和风险化的方向发展(黄国菊,2006)[4],这也对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如何适应这种管理职能和管理对象的演变,结合地区社会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核心,从而形成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大学本科教育中开设最为广泛专业,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向、课程模块的设置、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极易形成相应的特色(王鲁捷,2003;胡永铨,2006;张进,2006)[5]-[18][13]。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办学特色的解释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因此,一个具有特色的专业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专业经过长期发展所积淀出来的稳定的特色优势;二是专业特色要对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三是专业特色最终要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符合社会需求。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目前财经类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现状与特点,财经类高校专业特色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学科专业过于单一,并且不能很好的和管理实践相结合,因而不能够对专业建设形成有力的支撑(陈婕,2009)[9],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建设的成果不能够及时转化为专业培养方案以及专业教学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作用不大,另外专业建设和地方社会经济以及行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及时反映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1.学科综合化水平比较低

经过1998年教育部的专业学科目录的调整,财经类专业得到较大的压缩,学科专业比较单一,延续单一学科人才培养的思维定势,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和经济学,尤其是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这两个一级学科及相关专业上,缺乏其他文、理、工等学科专业的有力支撑(韩玉志,2004)[10-11]。财经类院校往往具有比较完备的经济管理的专业教师队伍,并且在市场化以及综合管理职能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具有比较强的市场意识。而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强调“综合型、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在培养相关管理人才方面,财经类院校往往不具备相关科学理论、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由于缺乏这些学科、专业的支撑,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很难形成比较稳定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这会对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杨学义,2003)[12-13]。

2.专业趋同化,缺乏专业特色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定更多地受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财经类高校的主要专业设置基本雷同,基本每一所财经类大学均设置工商管理专业,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基本以教育部的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专业培养方案基本相同,专业特色不够明确。此外,培养方案不能够根据管理实践的变革和培养对象特质的变化及时调整更新,学校在培养方案和目标的制定中处于主导地位,缺乏对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和考核反馈;课程和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深化,专业课程重理论轻应用能力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落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对现代管理及其问题的了解,教师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符合专业课程的目标设计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或者缺乏或者与管理实际相脱节,起不到培养学生相关管理能力的作用[14]。

3.缺乏行业背景且和地方经济结合不够紧密

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基层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以便指导和监督下属的工作[15],而财经类院校一般缺乏工科院校的行业背景和技术优势,因而在培养基层管理人才方面,并不具有核心竞争力。此外,工商管理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部分财经类高校原归属于不同的部委,以满足金融、财政、商业经济等行业的人才需要为主,因而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的特征缺乏了解,因而这些院校下放地方之后,在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就失去了方向。此外,地方性的财经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主要是面对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具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上海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管理人才的特征。因此,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根据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灵活设置相关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陈婕,2009)[9]。

三、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分析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也是现代大学的一个主要服务目标。良好的社会影响是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而办学的社会影响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因此,在产业结构转型和企业管理模式演变条件下,其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建设必须结合服务对象(地方经济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以高等教育目标为核心,反映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市场特征的变化对其带来的挑战,形成相应的特色。

1.以服务管理为核心,体现“应用型”特色

随着市场分工的深化,企业内部职能的市场化和企业选择更多的服务外包,普通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也应该转变专业建设的思路,从传统的注重企业管理职能向面向市场的经营流程的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从以生产管理为主向服务管理为主转变,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来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此外,与行业背景较强的工科院校相比,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理、工、文等学科和专业的支持,在选择以现代制造业和工程技术行业为主的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上缺乏比较优势,因此,以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为核心来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是财经类院校的必然选择。对于部分财经类院校来说,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学科专业优势可以和管理相结合,培养面向现代金融业、管理咨询业和商业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管理人才。

2.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基础,形成专业特色

“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也是大学的特色所在,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主要切入点”。不同层次的财经类院校在学科特色以及发展水平上存在不同,因而在人才培养层次、培养方案、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存在差异(张玉利、卫,2003)[14]。一些高水平的财经类院校,以研究型大学作为其办学的主要目标,在学科建设上,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在地方服务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一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的普通财经类院校,其重点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以实用作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并且这些院校往往会根据其所具有的专业特色优势来进行差别竞争,比如在商业服务、中介业务、金融服务等方面具有的不同学科特色来进行相应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建设。以上海的四所地方财经类院校(上海外贸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上海商学院)为例,这四所院校本科专业的设置基本一致,但是在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建设的主要方向来看,却存在非常大的差别,比如上海外贸学院更加强调国际化、立信会计学院以会计为核心、上海金融学院以金融为特色、商学院以商业服务业为主要特色,这些学校的定位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了自身的服务管理导向的特点,并且相关特色学科的定位均围绕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来进行。在服务经济占社会经济比重越来越大的发达地区,对服务管理的需求也很大,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发展,不仅是服务业企业,一些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对管理外包以及服务创新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形成独立的管理服务需求。因此,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以服务管理为核心,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和制定过程中,适当考虑企业的这些服务需求以及服务社会化的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及职工培训、财务分析与统计、物流管理等“硬技能”的培养环节上,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适当增加有关管理和服务的创业教育与培养,形成相应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张克非,倪东生2009;夏维力,路艳,2008)[15-16]。

3.以人才培养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区域功能分工的差异,往往在发展服务业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比如上海在发展服务业的定位上与其他城市的定位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其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以及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上,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及其特色必然反映出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定位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其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当然,办学质量和特色最终体现在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上,毕业生的社会竞争优势以及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也是专业特色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田恒平,2009)[17]。

四、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对策分析

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必须以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国际化为根本,围绕服务管理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科学研究方向,培养管理人才,在特色建设上必须考虑到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特色,并且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进行。而这些特色建设内容最终还必须落实到相关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课程以及实践和实验教学建设中来,通过专业教学最终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和内涵。

1.建设多学科、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专业特色的建设,更多的取决于专业背后的教师团队,这些专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其团队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特色的形成将决定专业特色的形成,一个没有相关专业教师队伍支撑的所谓特色是不存在的。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学科、专业特色也会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形成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最终形成一所学校和专业所具有的社会竞争力。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财经类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结合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有利于增强专业特色的角度来合理规划教师队伍和人才引进。一方面,在财经类学校学科比较单一的情形下,适当引进一些具有工程技术、理科以及人文学科专业背景的管理专业教师,实现对工商管理多学科知识交叉和融合的需要,形成工商管理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学科特色,比如立信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专业教师一半以上均具有多个学科的教育背景;另一方面,进一步创造条件,促进教师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向流动,加强教师的国际交流,吸收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加入工商管理教师队伍,使得教师不仅能够充分了解地方经济、行业发展的特点、企业管理发展方向和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而且能够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从而有利于促进工商管理学科的综合发展,形成专业特色,为培养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服务。

2.形成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培养方案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在体现本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应该合理划分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强化基础理论和管理能力的培养。比如,立信会计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有关会计的基本知识模块是专业的核心模块之一,体现出学校优势学科的特色及影响。在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工商管理的管理教育要使得将来的管理者形成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理论基础。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培养方案中,强调实践和实验教学的作用,通过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实践设计,加强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校企联合,提高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平;另一方面,在一些主要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工商管理类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几乎都会选择在课余或者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通过实习,这些学生初步了解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特征和面临的问题,这也会影响其对专业的理解,从而在专业学习中会形成某种导向性,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高年级学生管理能力训练,必须考虑到这种开放式的办学环境的影响。

3.加强管理问题导向和国际化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

管理的问题导向和实践环境的千差万别,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环境导向的特点,因此,在相关专业课程建设上,必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合理的确定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形成教学大纲,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加强案例教学和综合训练,打破传统的以课程为界、单一教师组织实施的课程教学组织模式,形成问题导向的多课程联合的教学和实践分析方法,加强不同课程和知识点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上,传统上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过程管理模式,但是随着学生专业学习和管理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教师设计相关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互动设计,将学生在管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入课堂,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形成教师和学生两个中心,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和现实管理问题三结合,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经济全球化要求管理以及管理教育的国际化,管理教育需要为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提供高级管理人才,满足现代企业对全球性的管理人才的需求。管理教育的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进行结合的过程。这种教学设计上的国际化,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引入国际化的课程和案例来实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培养的国际化(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国际化思维训练以及多元文化的学习)来实现。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篇5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工商管理专业

1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Sowt探析

1.1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优势

民办高校建设的最显著的优势是其特色专业技能有着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我国现存的各类民办高校中的特色专业教育均是高校长期发展中的传统与沉淀。民办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积累教学经验,在不断提高高校实力的同时,也沿袭了特色化专业发展。在此发展基础上的民办高校可以为专业建设提供丰富的实操经验和充足的知识理论基础,这一点也是民办高校的特色学科建设的优势所在。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内容还与所在区域的人才需求建立了密切联系,民办高校会结合所在地区的区域特色来创建相应的特色专业,并且专注和加强对所需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为地区发展提供大量的适用性人才。民办高校与地方政府形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良好合作关系,不断完善与加强自身优势来发展特色专业教育。

1.2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劣势

民办高校建设的明显劣势是其特色专业教育竞争力较差,虽然民办高校以教学为主体,但是科研水平仍然较弱。即使民办高校录取且培养了大量社会人才,但是若想建立起专业的学术研究队伍和专业学科,还需要许多方面的努力。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的教育资源与地方高校相比要少很多,教育资源不够充足也使民办高校的专业特色发展速度缓慢,并且收录的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也相对较低,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建设。另外,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也十分有限,其招生选择、资源供给、人才培养等也受到了限制,延缓了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进程。

1.3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机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各高校要加速“双一流”建设,打造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大学,不仅限于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内涵发展。特色专业建设正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此教育建设背景下,可以推动民办高校完成生源扩招和提高教育质量等重要转变,为进一步培养满足新时代需求的就业型人才建立了良好基础。民办高校应当把握此次“双一流”建设的机遇,积极发展和建设自身特色专业学科,着重培养与所在区域相适应的就业型人才,为早日实现“双一流”建设发展目标而努力。

1.4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

随着各大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民办高校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各类用人机构、学生和社会对民办学校的各方面建设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民办高校更加需要尽快提高自身教育质量,积极进行专业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质量,以此提升自身在众多高校中的竞争力。并且高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在步入社会后会出现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较差的情况,这也会严重影响民办高校特色学科的建设进程。

2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路径

2.1打造科学的特色学科建设体系

在“双一流”建设的教育推动下,民办高校应当完善并优化当前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创建此社会需实操的教育环境。另外,学习结果的检测方式也要进行适当调整,增加社会实操需求方面的考核。教师要先学生一步走入社会工商管理市场,深入了解当今工商管理行业对人才的各方面需求,了解不同工种、不同专业需要把握的技能,再对比自己之前的教学思路进行有侧重点和有针对性的调整。只有教师的授课思路足够清晰,将需要掌握的专业内容不断地精简和更新,将工商管理、管理的主要策略等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讲解内容,才能带领学生高效地进行专业技能学习。民办高校也可以妥善利用自身积累下来的社会资源,开设一些开放性社会课程,与固定企业联合并建立固定合作关系,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输送专业人才,可以有效推动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1]。

2.2建立专业的工商管理教师团队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与文化水平对高校的特色专业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专业的教师团队对高校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开展高质量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工商管理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工作能力;民办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团队进行严格的入职筛选是组建优秀教师队伍的基础,同时加强对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专业教师专业素养。专业教学团队的职业化、专业化能有效推动民办高校教学水平的发展与提高。除此之外,民办高校也可以组织工商管理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地调研,教师在调研时不仅能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也能收集更多实际案例和教育资料,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有利于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2-3]。

2.3增加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训教学

良好的实训教育环境是做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需要设立提供专门进行实践操作的场地(如eRp模拟实验室),同时在实训场地中必要的使用设备也需准备齐全(如信息管理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更清晰地讲解使用方法和专业知识。教师需要熟悉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学生实操的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指导,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要保障学校设施的完整性,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还要为学生适当安排相关工作岗位的试训,让学生可以提前接触社会工作内容,适应工作环境,从而更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方向。此外,高校也应当建立科学的实践检验标准,做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安全与质量保障。

2.4加强民办高校与社会间的交流协作

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向专业对口的社会企业输送适用性人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会尽量满足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民办高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获得政府的支持,并且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加强与企业间的协作关系来促进工商管理特色专业的发展。民办高校可以联合知名企业共同建立专业发展平台,在该平台中进行人才资源与社会资源的高质量共享,举办学校与社会企业间的工商管理专业交流活动,如聘请专业讲师为学校和企业管理人员开展专业讲座,可以使高校和企业获得与更新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并且明确双方合作发展的方向,实现共赢。民办高校在社会企业的支持下进行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发展建设,满足国家提出的“双一流”建设的教育发展需求。

3结束语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提出,各高校的教育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质量快速提升,民办高校也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学科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高校应把握“双一流”建设教育模式带来的机遇,在专业体系、教育资源、专业教师团队及企业交流实践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努力打造更完善和高效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向企业输送更多适用性专业工商管理人才,最终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与民办高校共同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罗婉菱.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方法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5):126.

[2]曾凡辉,邓华杰.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0):131-132.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篇6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状况基础上,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探讨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建设问题。提出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应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确立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创新结合的专业特色,同时分析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新型高等教育力量,受到来自重点高校、老本科和高职高专三个方面的挤压,正处于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重要转型时期。专业的特色建设不仅仅是基于新建地方本科自身的生存需要,更重要的是规避劣势、错位发展,获取竞争优势使其可持续发展重要举措。本文拟就对吉林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建设进行探讨,以对我国同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一、国内外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状况

国外很多大学已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美国各大著名院校都开设了e-Commerce研究方向和专题,计算机方面和管理类的师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主办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目前国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硕士学位、本科、e-learning、电子商务课程选修以及岗位认证。美国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专业和课程设置注意前瞻性,以适应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应用需求;第二,扬长避短,依托学校学科背景,发挥专业群优势;第三,课程设置模块化,注意个性化培养;第四,课程内容更新快;第五,与著名it公司联合培养,以其主导产品授权设课。[1]

我国的高等院校也在电了商务的教育领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清华大学mBa于1998年在国内首开电子商务课程,并在2002年开始了电子商务方向。教育部2000年开始批准在全国部分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首批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于2001年开始招生。2002年1月召开了新一届教育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有110多所高校申请设置电子商务专业,新批准83所高校。[2]并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简称中国高校eC协作组,来协作完成国内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设立电子商务本科的院校早已经超过100所,而国家公办院校和民办大学设立的大专、中专层次的电子商务专业更是层出不穷。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特色趋同

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升本时间短,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存在办学水平不高、师资力量弱、经费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为了生存发展,为了提升竞争优势,出现了明显的盲目模仿和赶时髦现象,导致“千校一面”,特色不特,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3]特色趋同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办学定位趋同。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定位、功能定位及服务定位上依附、模仿重点院校,克隆、追赶老本科,没有结合地方、结合自身进行特色定位,放弃了身边的市场;第二,办学理念趋同,许多高校在进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时都打出“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模仿的成分多,追求形式的东西多,体现不出地方高校自身的特色和地域特色;第三,课程设置趋同。大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习惯性地以资深老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作为蓝本,稍做改动即成。这样进行课程设置,只着重考虑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影响因素,而对学习者、地方社会需要则考虑的很少。对于新建地方院校来说,学习者的层次和水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需要恰恰是比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更现实的对课程设置合理性及课程质量高低的影响因素。

2.由战略兼顾到战略迷失

电子商务是由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法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学科交融而成的学科,是人们创造性地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对商务活动的创新,具有内容综合性、结构多样性和知识体系复杂性的特点。以上特点决定了该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既不同于已有学科的既定模式与成果,也不是各种学科的简单拼凑和组合。目前国内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该专业建设中采用的竞争战略是“做大、做强”,电子商务的核心课程开设过多,提出了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既通晓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既熟悉金融、贸易领域的规则又具有维护电子系统和建设电子商务网站的能力,要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其结果因为战线拖得过长,摊子铺得过大,最后主次不分,缺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实施特色化战略中战略兼顾,结果顾此失彼,形成战略迷失。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抵御诱惑,保持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过程中思路的清晰和独特,特色建设应“专一”。

3.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前身大都是高职高专,由于历史的原因,普遍在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环节上比较薄弱。目前许多高校都意识到了该专业实践教学途径的重要性,基本上都不同程度的开辟了一些实践渠道。但是,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高校采用一些软件公司开发的电子商务专业通用模拟教学软件,一方面模拟软件和实际应用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由于不同高校教学重点不同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条件不匹配的问题,或者是造成实践环节特色趋同现象。此外,有些地方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还没有形成体系、时间分配比例偏低、实践层次偏低等问题。使实践教学“走马观花”,难以落到实处。

三、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的策略

(一)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特色定位

1.确立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创新结合的专业特色

吉林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最早是由原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开始正式招收专科学生,随着学校升本之后,该专业也将会招收电子商务本科学生。和所有学校一样,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只有办出特色,才会有生命力,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因此,随着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从专科向本科的转变,势必需要对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发展方向准确定位、特色定位。

目前我国专业指导委员会还没有拟定出该专业完整的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专业基本要求,而且国内高校开办的历史都不长,因此,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定位上还缺乏统一的认识,电子商务这个专业到底归属到哪一个学科门类,目前尚无定论。有些学校把它放在计算机院系,有些学校把它放在工商管理院系,甚至还有学校把它放到了法学院系。这个专业授予何种学位,是管理、经济、工学、法学等仍未确定。因此这个专业方向的定位也显得异常模糊。各高校均需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和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方向定位。但不管是哪种情况,目前各高校都在寻求电子商务教育与自身特色的结合。例如,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并将专业方向定位于根据学校的优势,培养集商务、经管、计算机应用技能于一身的面向it、电信等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北京交通大学则依托运输专业的传统优势,将电子商务专业设在交通运输信息管理工程系,其特色在于,以运输为物流主体,在此基础上开展电子商务服务;江西财经大学将电子商务专业设在国际贸易学院,旨在培养能开展电子化国际贸易的专门人才。[4]

目前国内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办学方向大致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1)工科类型,面向工业企业的电子商务,重点突出网站设计与管理,eRp,CRm等课程;(2)财经类型,面向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管理,重点突出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等课程;(3)商贸类型,面向贸易营销的信息管理,重点突出商务运作、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物流与供应链等课程;(4)技术类型,面向电子商务系统研发,重点突出软件工程、网络数据库、操作平台等课程。[5]

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室由原来放在计算机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商务工程系,改为现在商贸师资力量比较强的经济贸易系,因此,笔者认为,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方向定位也应逐渐转型。由属于上述四种类型中的第四种——技术类型转轨为第三种——商贸类型。这符合目前人们认为“电子商务应该重商务、管理”的主流观点,专业的技术开发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更应强调具备根据企业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完成传统商务流程改造和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同时随着中国电子口岸系统在全国的推广和应用,外贸成为电子商务应用的重要阵地,而我院的经济贸易系国际贸易专业具有很强的师资力量,具有不少优秀的专业教师和实践经验,可以将国际贸易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的资源优势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国际贸易专业的优秀资源,结合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重点课程,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eDi等。培养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电子商务人才。

2.确立面向地方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面向地方,服务地方,针对地方的需要确定自己的专业特色,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发展的优势和立足点。“在服务中求发展,在贡献中求支持”,明确专业方向,直接为地方培养所需人才、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地方经济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追求发展得到支持的明智选择。

(二)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篇7

专业设置和建设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相同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课程等资源配置也大体相同,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但由于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及其侧重点的理解、设定不同,即使相同专业,其学科、课程、师资等资源配置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相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持久、稳定、系统、规律性的特点集合而成为特色,即相同专业的不同特色。

一、专业特色的形成条件

1.历史条件和因素

许多专业的产生和形成,都是应当时社会实践包括生产、管理、军事、政治等急需而设置的。以后的发展、延续和壮大往往都蕴含着起初的历史痕迹,并渐进凝结为特色。

2.环境资源因素

专业的成长、发展和演变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完成的。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院系的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和浸染专业的成长。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差别性的特点。

3.时间因素

专业特色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色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需要酝酿、产生、更新、变异,经历无数大大小小的生生息息、重组再造、演化整合等,最后由每一代变异留存下来的富有生机的因素凝结为新的变异体并呈现特色。www.133229.com这里有两点:第一,特色是在特点上形成的,是由诸多特点有机组合而成;第二,特点与特色的不同,在于特点可能是暂时的、短期的,而特色是特点在不断地更新、变异、整合中最后形成系统、持续、稳定的状态,是特点之有序集合。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时间,特色是很难形成的,或很难称其为特色。

总之,专业特色应当在一定的历史延续中和特定的环境资源里,经过较长时间和几个阶段的发展,逐步融合而成。

二、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

1.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

以政府为管理主体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特点。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的一般过程,是行政管理研究的传统,相应地,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传统搭配方式形成了政治学背景和倾向的特点。然而,随着行政管理向法治化、科学化的扩展和推进,以及行政与法、行政与管理技术的日益融合,行政管理开始告别传统时代。同时,与政治相对分离的行政管理开始向各领域的分部门管理延伸和扩展,出现了教育行政、卫生行政、文化行政、军事行政等,行政管理衍生、推进至公共管理阶段,步入公共管理形态。经济行政正是在这种格局下独具形态、在理论及理论实践的发展中蔚为壮观。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尤其是当今时代的主体活动,管理经济一直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另一方面,在专业行政部门日益分化、发展的格局中,经济行政也成为独立的领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壮大。何况任何领域无不包含和渗透经济活动而成为行政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使得经济行政不仅具有不断壮大、相对独立的领域,而且具有广泛的覆盖性。

2.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含义和支撑体系

经济行政是指以经济活动和领域为对象的政府行政管理活动,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是指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在遵循传统、保持行政管理专业基本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和突出经济及经济管理课程、师资、实验等资源配备,以培养懂经济、知法律、擅行政、会管理的经济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在实践中,经济行政与公安行政、司法行政、人事行政、军事行政、教育行政、文化行政、医疗卫生行政、社会工作行政等并列存在、相互区别。

专业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时空因素,一个是时间维的历史传统因素,另一个是空间维的资源环境因素。这里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在历史渊源上,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由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演变而来。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创建于1981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设立该专业的高校。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及其交易、竞争行为和有形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过程。既是政府行为,又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市场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是经济、行政、法律融合一体的经济行政管理,具有突出的经济性。

1998年,教育部组织调整高校专业目录,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不复独立存在,学校的相应专业转型、扩展为行政管理专业,设于公共管理系下。整个专业的转型经历了名义阶段、板块阶段、覆盖阶段,目前正向融合阶段发展。这个过程中,在探索和保持行政管理专业一般特征的同时,工商行政管理由课程、师资、周边专业学科、相关社会资源支撑的经济行政特色保留了下来。

在环境资源上,学校以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见长,相应的师资、课程等资源丰富。学术氛围也以经济学、经济管理学为主调,同时,又有较为齐全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和历史较长、特色鲜明的法学学科专业。这个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显体现。学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与规范。分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和文法4类提出学科基础课课程设置方案,原则上统一执行。学校结合专业和历史等情况确定专业课设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原则下融汇了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因素,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并反映了专业特色。例如,公共基础课中有“高等数学”课,学科基础课中有“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政学”、“统计学”等经济管理课程,在专业课中有“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同时,行政管理的核心课、基础课诸如“政治学”、“行政学”、“领导科学”、“公共政策”、“公务员制度”、“行政伦理学”、“公共管理”等数量和理论知识比重充分,功能不减,既保证行政管理专业的本色,又具有经济行政特色。

在时间因素方面,学校有17年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并赢得较高声誉;行政管理专业也有了11年

的办学历史,并于2000年建立了北京市属院校第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2007年成为北京市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第一个重点建设学科。经济行政特色在历史延续和探索中日趋成熟、稳定。

在社会资源方面,学校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学会、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与交往,包括会议、调研、课题研究、咨询培训等方式。近年来,与北京市发改委、市政管委、城市科学学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社会工作委员会等建立新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了经济行政的社会根基,进一步扩展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管理空间。

在学术研究和专业建设比较交流方面,有可供分享的成果和可资借鉴的经验。经济行政的研究著作有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蒋云根教授编著的《经济行政管理概论》。学校工商行政管理研究领域,自80年代后期,陆续出版了《企业行为规范》丛书、《工商行政管理》系列教材以及多部单本著作;完成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委社科基金以及国家部委有关经济行政方面的科研项目。近10年来,各高校的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都依托所在院校的资源、历史等,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以其历史和经验获得独特优势。

三、行政管理专业的价值评估

1.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公共经济与市场经济比肩在我国呈后发之势。公共管理在后市场经济时代是维护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强烈。作为北京市重点大学和人才培养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拥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公共管理资源,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属院校处于前列,应当发挥学科优势,为北京市培养经济、行政、法律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

2.行政管理专业在学校的地位

公共管理学科与工商管理学和经济学并驾齐驱有益于丰富学校学科类型,完善学科结构,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实力较强,公共管理学相对较弱,但具有良好基础并在北京市属院校居于前列,搭建了学科结构有力、专业齐全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平台。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的母学科,历史长、特色显、有优势,应当成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增长极。

3.学院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后盾和平台

行政管理专业依托的城市学院,是为专门和更好地服务于首都而建立的。学院依托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设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以及首都经济研究所、不动产研究所。这种专业学科环境既具有复合型、交融性,又不失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宗旨,有利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学科发展,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塑造和体现;同时,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筋”,对相关专业的发展具有粘合、伸张的作用。

四、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路径

1.在既有体系中巩固特色

一是丰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从课程上体现特色。保证专业通行的基础课程。“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必备的学科基础课不缺门;通过课程建设,增强课程针对性,力求精要;通过沟通研讨,达到课程之间相互了解、互补和融汇。保证体现特色的经济学课程。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外,还应坚持开设“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通过考试与考查、必修与选修的制度设计,优化经济行政效果。开设“法学原理”、“行政法”、“经济法”课程,满足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功能需求。进一步完善以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为核心的政府监管和经济监管课程板块,实现理论、政策与实践的贯穿,经济、行政与法律的融合,凝结和强化监管功能的专业设计。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特色。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讲解、案例政策分析、参观考察相结合;选聘校外、政府、企业的专家,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或储备,在专职教师组织下,穿插搭配兼职教师的专题和讲座;通过“数字城市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条件,加强软硬件功能开发和综合利用。同时,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控制教师选聘结构,充分调配现有资源,形成学术型、讲授型、实操型师资的有机搭配。

2.将特色的基础拓宽,触角延长

拓宽与之交往的经济行政部门范围,由工商行政部门扩展到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进而扩展到发展改革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市政管理部门、社会工作部门,建立制度性联系;在上述政府部门和系统建立实习基地,形成持续联系,延伸触角;通过科研和教师纽带,与上述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增强教师对实践的了解,增加学生直接、间接的实践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聘任、聘请兼职教师、指导教师或吸收为团队成员,增加互动通道。

3.在学院复合学科环境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生

学校的城市学院是系、所合并的学院,学科专业较为宽泛,教师的专业领域更加复杂。学校规划城市学院建设发展两大学科——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院、系、所,学科、专业、方向相互交织,对学院的组织管理和业务规划提出挑战,同时也提供机遇。处理不好,各种要素混杂交错,内耗互扰;处理得当,相互倚重,相互交融,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实际上,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两个学科具有新兴和开放的共同特点,又有在区域和公共方面的融汇之处。两大学科的交融为各自学科及其之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富营养的土壤。行政管理应当借助公共管理寻求应用空间,借助区域经济管理增强经济行政特色。

4.在国际交往中检验调整,发展壮大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篇8

关键词: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题体系优化;实践能力

一、引言

关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颇多。舒波和陆军认为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依托设施先进的教学设备、特色鲜明的教师教法、应用强的教材选择、丰富的教学资源、人性化的辅助网络资源等。何静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利用“四层五块一贯穿”的结构来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龙海军认为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的调整应适应职业经理人胜任各维度和要素的要求。史宝玉和邵仲岩将我国现行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全面细致的分析,认为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为目标,其中开拓创新意识与品质、指挥才能和领袖胆识、忧患意识和实干精神、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沟通技巧与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创业能力等尤为重要。李军霞和冉春艳认为可以通过以赛促教来推进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改革,他们结合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软件,探讨如何利用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为载体,通过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黄福华通过对中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课程理念、课程评估的比较,从贯彻以生为本、优化教育思想与培养目标、注重课程评估的实际价值等方面探讨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思路。苏世伟和沈杰介绍了南京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三位一体”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欧阳峣和杨水根认为可将“优化”和“融合”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两大基本方向,并构建了六大课程体系改革路径和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动态调整机制。吴玉宁认为构建并实施“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实验实训项目为载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可使学生的素质和技能更加符合岗位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易松芝认为地方商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人才培养定位,以知识整合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改革目标,抓好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动校内外资源、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等四个节点,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成效。众所周知,地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上研究从多个角度研究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原因与对策,但很少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来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使得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结合市场需求,课程设置忽视了高校所处区域的特征以及分层分类特色人才培养的导向,未能将学科优势、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特色课程资源,难以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本文拟从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阐述如何结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来优化课程体系。

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1.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背景。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中明确提出,将整体推进连片特困区扶贫工作。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发[2011]10号),明确提出把集中连片特别困难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并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2011年11月15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会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举行,标志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的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国家战略正式实施。随着国家这一战略的实施,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据相关部门初步统计,目前该区域(71个县,国土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年末总人口3645万)迫切需要本科层次以上的工商管理人才5000名以上。本文认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以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为前提,只有如此,才能使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用得上的专业人才。吉首大学是武陵山片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工商管理专业为了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上力求避免培养模式同质化竞争,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2012年入选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吉首大学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滞后,不仅属于西部地区,同时又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克服人才瓶颈,特别是迫切需要大量懂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学校以将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成为武陵山片区(湘鄂渝黔四省边区)一流的品牌专业为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国际视野和务实作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中小企业基层经营管理工作做起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具有职业经理人潜质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管理人才。据调查,目前国内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三低”:一是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偏低,相比于国外近50%的比例,我国大致在20%左右。专业基础课所占学分远大于专业课,导致专业特色不突出;选修课学分占比太低,一般在10%~20%,而欧美发达国家选修课比重一般都在30%以上,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和积极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偏低,所占总学分比例不足20%,严重影响了学生知识向素质和能力的转化。因此,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课程教学改革,结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验(实训)教学等五个方面。2.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优个性”的原则,构建起“平台+模块”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平台划分为三大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教育课程等两大模块,“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任选课程等四大模块,培养学生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优化学生个性;实践教学课程平台包括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公共实践课程等两大模块,培养学生实践能力。3.设置丰富多彩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了《发展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国际企业管理》等41门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培养口径。尤其是设置了《职业经理人素质专题》《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题》《商务礼仪》《创业管理》《管理沟通》《管理伦理》等6门特色课程,依托课程编写完成了《职业经理人教程》《贫困地区创业管理案例研究》《企业战略管理》《管理沟通》等教材,出版了《两民企业发展研究》《贫困地区大学生创业:来自武陵山区的调查》《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3)》《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4-2015)》等特色教辅资源,这些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经理人素养。设置了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要求学生必须在人文科学类、科学素养类、创新能力类和本土特色类等4大类课程修满11个学分。4.开设两个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面向行业、面向地方、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及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未能及时进入课堂,学生很难及时掌握不同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影响了学生的管理技能和学习效率。修订后人才培养方案将工商管理专业拓展为运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入学后就按照培养方向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在每个方向分别开设了4门专业选修课,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培养方向。5.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非常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建立了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培养过程的比重较大。首先,设置了《企业经营决策模拟》等3门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其次,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等6门课程的实验(实训)比重;第三,把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到学生的必修课程体系,分别设置了社会调查、创新实践、专业见习、就业实践和毕业综合实习等多项实践训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为42.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25.7%。6.创新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按照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思路,构建由学科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基础实验(实训)、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学科综合实验(实训)和创新与创业模拟构成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如下图所示),实现“熟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行业运作技巧、增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素质”的实验(实训)教学目的。

三、课程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

一是推进“教师主讲+经理人参讲+专题讲座”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挑选了《职业经理人素质专题》等部分课程,开展开放式教学,邀请校外既懂现代管理理论、又富有经营管理实际经验的企业家、高管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担任课程教学任务。二是推进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空间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践。一方面,以项目带动的方式,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2012年以来,《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生产运营管理》等3门课程先后实施研讨式教学方式改革,并获吉首大学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专项项目;《管理学原理》设立了网上空间课堂,开展空间教学、翻转课堂,并获省、校两级空间课堂立项;工商管理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小组还专门立项支持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商务谈判》《公共关系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开展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三是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工商管理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小组立项支持了《广告学》《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物流沙盘模拟》《市场营销策划》《SpSS》等课程开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讨基于学科竞赛、企业模拟、课程设计等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作者:刘芳龙海军彭耿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舒波,陆军.美国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特色研究[J].教学研究,2012

[2]何静.以能力为本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13

[3]龙海军.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13

[4]史宝玉,邵仲岩.工商管理专业市场应用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3

[5]李军霞,冉春艳等.以赛促教推进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验式”教学实践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

[6]黄福华.中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

[7]苏世伟,沈杰.“三位一体”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篇9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多元智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2-0107-03

目前我国存在两大基本类型的高校: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其中,地方院校包含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两种基本类型。部属院校是属于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注重学术性人才的培养,代表着精英教育的价值体系;而地方院校属于教学型或者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代表着大众化教育的价值体系。在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中,高职高专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强调技能实用性,而地方本科院校则是结合学科和行业分设专业,理论和实践并重,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一线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强调应用性、创新性。特色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地方本科院校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离不开相应的特色专业建设。那么,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又该如何来进行相应的特色专业建设呢?本文试图以此来展开分析。

1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是指高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显著特点,它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我国教育部在其的《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中指出:国家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旨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引导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和紧缺型人才的需要。可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就是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培养相应的人才。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来说,主要是培养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然而,这种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又具有什么内在特征呢?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直接去企业的生产经营一线工作。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工作的性质往往是属于组织战术层面而非战略层面,这些毕业生一方面要直接面对复杂的市场微观环境;另一方面要能高效地完成组织的任务,贯彻组织的战略意图。这就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执行力,能持续地、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他们在大学时接受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iQ)、情商(emotionalintelligenceQuotient,eQ)和财商(FinancialintelligenceQuotient,FQ)融合发展的培养。

智商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商数,它有先天遗传的成分,同时后天的培养也可以促进它的发展。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合理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进行各类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的积累,当积累到一个临界点时,就会发生质变,头脑中的知识就会通过整合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认识世界的能力,进而促进自己的智商不断得到开拓。智商扩展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融合发展的过程,这两类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可以引导链式创新,而且转化程度越高,行为主体创新能力就越强。可见,较高的智商能使学生在企业一线工作中,往往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任务时,一般总能够创造性地设计有效率的工作思路,把握和控制好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智商主要有助于处理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情商则有助于处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认为,情商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应对,以及对人生乐观的程度和面对挫折时的承受能力。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直接身处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的市场经济之中,需要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意志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以保证他们在工作中能够适应、坚持,受得了委屈;能够与他人沟通合作,整合资源,等等。因而,对情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较高的情商,还能很好地促进人的创造力。创造不仅与一个人的智商有关,更与情商有关,情商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在人的创造力中具有很强的驱动功能。

可见,智商和情商为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处理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的能力保证。但是,它们不能为他们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热情和创造性提供持续的动力,而财商在塑造这种动力方面却具有很好的效果。所谓财商,是指一个人认识和驾驭金钱或财富运动规律的能力,是理财的智慧。一般人进行工作最直接的目的是使自己和家人能生活得更好,因此,追求财富就成为一般人工作的基本动力,这对工作于企业一线的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来说,尤为如此,因为他们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亟需要创造财富来为自己的未来提供保障。而财富的有效获取离不开财商的支撑,对他们来说,较高的财商,一则能树立强大的财富意识,以该意识来驱动和引导自己的工作;二则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较强的理财能力,严格进行个人成本——收益核算,有利于积累财富和利用财富;三则通过对财富运行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来制订自我长远发展规划,以实现自我财富和组织财富的最大化。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篇10

关键词:工商管理;动态;人才培养

随着的召开,进一步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了新的要求,既能够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能够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力资源是国家未来培养的目标。而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这是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下首要培养的人才模式。当前工商管理人才就业低,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培养模式中的不足。

1.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国内专业发展的要求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对外开放,以及对内容和理念的实施,促使了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完善。基于这种情况下,国家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迫使许多高校纷纷开展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根据近些年的统计,已经有80%以上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更是随着近些年的发展,逐渐扩大了招生规模,一方面这样扩大招生规模给学校的师资力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人才的就业率也逐渐下跌。

1.2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转型的现在,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渐上升,不仅是在数量上,在质量上也更有所提高。在中国经济逐渐与世界经济相接轨的同时,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同时更要具备其他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要求是许多工商管理人才进企业的敲门砖。

1.3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发展的要求

在地方特色高校发展的当今,很多高校在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下不断扩大自己的专业范围和特色范围,尤其是向工商管理专业这种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更是很多高校在培养过程中重点培养的人才方向,使得毕业生既能够适应高等的专业需求,同时又具备各种条件的专业素养,而培养模式也在逐渐从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

2.当前国内高校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2.1创新性不足

相对于国外比较,国内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中,主要培养目标是单一的专业特色,而缺乏对创新型管理。在国外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力求在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加入探究的元素,一方面是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国家科学研究当中,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2.2创业教育层次低

虽然国家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就业人才,但是在高校内部,师生的大规模的创业水平较低,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也没有输入创业的观念。

2.3跨界培养模式单一

很多学校在培养工商管理就业人才的过程中主要对接方向是企业,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只是在企业和学校两者之间流动,但是国外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更注重他们向社会的实践,在社会中学到的东西,往往比在学校和企业学到的都多。

2.4实践性不足

很多教师在向学生传达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的灌输,很多教师也是从一毕业就直接做老师,没有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能力,因此国内在工商管理人才实践性上略显不足。

3.基于动态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3.1“资源流动”概念和应用

资源流通运用于企业管理的概念指的是在企业生产生活过程中,资源通过空间和时间上的转移,在各种不同的组织之间的流动。它包括资源的转移和资源的转化两个部分。而将流动的概念运用到人力资源培养模式中,可以把人作为流动的一种资源,准确地来说指的是横纵向流动耦合下的信息和人员流动。例如在流动的过程中,学生作为流动的资源,而专业知识作为流动的信息,学生在流动的过程中可以将其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后期运用的过程中进行吸收和转化。在流动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资源,其本身的信息在不断的转化和上升,这也实现了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从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内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质量。

3.2培养模式

首先,以学生为主的交互式培训模式,教育部门、教师学校、海外高校、企业和团体、国内其他高校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关系。其次,将知识、能力和素养三者动态培养的过程。首先要将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掌握牢固,其次在知识培养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3.3培养特点

(1)学生为主体。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培养模式的特点。无论是将人力资源信息在横向还是纵向的转移和转化的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培养模式提高的综合素质,例如能力,一方面是当前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驱动,另一方面也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方向,而社会则和企业一起交学校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趋于完善。(2)综合素养培养为主。在当前国内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般是以单项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为主,而在当前社会的需要中,要求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充分地掌握综合素质。学生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发展方向,有不同的培养需求,避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同质化的现象,静态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动态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当前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考量。

4.结论

构建动态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和融合的需求,你是高校特色化专业培养的目标。而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最终受益者不光是专业的学生,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浦玉忠.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