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5:56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篇1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主要手段。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是能否顺利完成地理教学任务的关键条件之1。

   教学语言由语音、语调、语速、音量、词汇等要素构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表现为操纵和运用上述要素的协调性、娴熟性和技巧上。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在运用上述教学语言要素时,符合相应的标准与要求。语音方面,要求教师发音准确、规范,吐字清晰,运用普通话。语调方面,要求有抑扬顿错、不平淡、不低沉,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合理控制语调高低及语气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节奏感与韵律美。语速上,要求快慢适中,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调控语言快与慢的转化,使学生感到快慢适度,易于接受。音量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音高、音强、音长控制在最适地的程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听到教师所讲的每句话、每个音节、并且耳感舒适。词汇方面的要求包括:①用词准确、科学。即传授的知识信息正确无误,没有科学性错误,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②用词规范,准确使用地理术语。即用词遵守语法规则,符合逻辑,能够正确运用地理名词术语授课,能够处理好通俗语言与地理专业语言的关系,有较强的地理学科色彩。③用词生动、形象。即教师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运用丰富优美的词汇及各种语言修辞技巧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形象贴切,深入浅出,生动易懂。

   教学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导语、提示语、承转语、分析语等;教学语言还有不同的说明类型,如叙述性说明、描绘性说明、论证性说明、解释性说明等。灵活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恰当的语言说明类型,是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又1重要方面。其总的要求是:组织严密、条理清楚、节奏明快、清晰流畅、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富于逻辑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具有感染力和美感。各种语言表达形式和说明类型还应符合1定的要求,限于篇幅,不11赘述。

   2.灵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于地理教学实践的能力

   地理教学不能离开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中许多理论并没有被广泛应用于地理教学实践,有些地理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经验探索阶段。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能力。在提高的过程中,要注意如下要求:①较为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理论知识,做到应用过程中的及时提取和及时应用。②善于按地理学科的逻辑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定律、原理等进行有意义的改造,并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应有的灵活性与创造性。③善于捕捉最新的理论信息,应用新的理论解决地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④善于将自己的教学体验和经验用理论进行加工,使之能上升为理论。

   3.分析和组织地理教材的能力

   地理教材的分析与组织包括深刻的教材阐释与有效的教学策略两个方面,是1种研究性的教学行为。要求地理教师能够依据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分析地理教材的整体结构、编者意图;能够准确区分地理教学课题的知识构成与层次,深刻分析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智力价值与思想教育价值,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能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材内容特点,灵活地处理教材,注意弥合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能对教材作必要的补充、修正。

   4.优选和运用地理教学方法的能力

   地理教师在对教材、学生、教师自身条件、教学设备等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选择适宜这些要素本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所选择的地理教学方法(或方法的优化组合)的结构、适应范围、运用步骤与要求进行地理教学。要求地理教师熟悉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功能、适应范围、实施步骤、运用要求;能够根据地理教学课题的特点,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水平,教学设备状况等,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设计所选择方法的运用程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地理教学方法完成地理教学任务。

   5.设计和调控地理教学过程的能力

   设计地理教学过程的能力,是指地理教师为实现地理教学目标,顺利地制订地理教学方案与进行决策的活动方式。调控地理教学过程的能力,是指地理教师根据地理教学方案及教学实际,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式与课堂管理方式,使教学过程富于节奏、秩序与效率的能力。具体要求是:①能够准确、科学地制定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掌握导入、提问、板书、作业等的设计方法与技巧;②能够根据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学的顺序与课堂教学结构。③能够创设积极的地理课堂气氛,会控制地理教学过程的节奏,采用恰当的课堂管理手段,使地理教学富于效率与秩序。

   6.运用地图进行教学的能力

   要求地理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正确选择各种地理教学挂图,掌握规范的指图技巧,熟悉各种类型地图的识读方法;能够用地图灵活地讲解和提出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获得地理知识,形成读图能力;掌握编绘常见的地理教学挂图的方法。

   7.速绘、设计和运用地理略图、板画及各种常见地理图表的能力

   要求地理教师能够快速、准确地默绘各种地理略图,运用简易的绘画技巧绘制常见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板画;掌握地理统计图表与联系图表的设计与绘制方法,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已有地理知识水平与认识水平设计地理略图、板画与图表,并运用它们准确、形象地阐述和分析地理教学课题。

   8.选择、运用和制作地理直观教具的能力

   由于地理知识具有较大的时空跨度,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难于直接感知。因此,地理教学离不开地理直观教具的辅助。要求地理教师必须熟悉地理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像等直观教具的教学功能、适应范围和运用方法,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的年龄和智力发展水平,恰当选择地理直观教具,设计地理教学过程,能够制作常见地理模型、标本、会制作地理幻灯片,掌握初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知识、能进行常规操作。

   9.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

   除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外,地理教师还担负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如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地理调查、参观、进行气象观测、天象观测、水文观测、环境监测等,要求地理教师能够制订实践活动计划,确定实践活动的场所、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具体方式;能够正确指导和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能力。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笔者是一位高中的地理教师,面对地理新课程的改革,有如下的认识或见解:新的地理课程改革,起点高、前瞻性强,强调转变课程功能,改变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或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方式,以崭新的理念、体系、结构与教学运作方式展现在地理课堂上。地理新课程在内容设计上,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坚持可持续性的教育发展观念,以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因此,要求加强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每位地理教师,都感到任重道远,责任重大,因而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那么,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将如何贯彻新的课程理念呢?

一、刻苦夯实地理基础知识

有道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更加需要长流水。地理教师应自觉充电,夯实基础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完整掌握地理知识体系,建立属于自己的地理知识库,传授给学生系统的地理知识。在新课程地理知识中,各知识点,和谐相处,互相交融,有助于学生接纳,容易把新知识纳入已形成的旧的知识系统中,扩大知识视野,提高知识层次;也有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学生掌握了气候、水循环等知识结构后,可引入“厄尔尼诺”现象及“拉尼娜”现象。这样,学生就会轻松自如地掌握该内容的知识。这说明,要作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就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建立一个良好的地理知识结构,具有“专博”的地理知识,这才能驾驭地理教材,让地理教学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所谓“专”,就是“精”,指的是知识的纵向或深度;所谓“博”,就是指知识的横向或广度,除地理知识外,还包括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不受固有的传统观念和方法的限制与束缚,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勇于按照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地进行新的教学探索与试验,不故步自封,不夜郎自大,不满足现状,永远开拓进取。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点的传授,人为地割裂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封闭性大,机械训练多,学生往往机械重复地做着一些摧残学生灵性的试题,缺乏超前性和创造性,这与培养创新人才是不相符合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把崇尚地理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兴趣或爱好,在地理学习中,独辟蹊径、标新立异、求实创新,养成终身学习地理的好习惯。

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于“是什么”而不求“为什么”;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其实是一种“死读书”的表现。它无助于创新教学的发展,反而成为创新教学的累赘。

当前,科技发展,知识爆炸。学生的学习资源丰富,吸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强,学习环境优越,想学到“是什么”的地理知识并不难,而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果不引导学生深入探求“为什么”?学生就会缺乏“问题意识”,即缺少凡事要问一个“为什么”的意识,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转变旧观念,树立新意识,引导学生多对“是什么”提出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如讲授“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时,我便先从风的运动入手,利用逆向思维方式(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差异温度高低高低纬度间热量差异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不均正午太阳高度角地球是一个球体)来启发学生,使教学形成出乎意料或超乎常规的创造性效果。

三、创设课堂情景引导学生创新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很多,但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所以,教师要注意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培养学生的“创造火花”;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问难、动口读书、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更好地作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握时机,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也要把握时机,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地理自然现象和地理社会现象,如让学生走出校园,到野外和工厂去考察,即时提出问题让老师解答,让学生的创造热情变成具体的创造行为,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开展地理课题实践活动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篇3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25-02

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是教学型大学,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基础教育学校培养师资。大学教师既是从事学术活动的研究者,也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但终归从事的是专业化的教师职业,因此,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组成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教育者”。在当前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专业化的“未来教师”要依靠专业化的“教师教育者”来培养。发展地方师范院校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未来教师”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是保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一、教学能力的概念

高等学校的教学是以学科理论为媒介,应用教育教学原理,采用艺术化的方式和手段,将学科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心智产生影响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师生之间复杂的情感和认知的双边交互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知识再生产和再加工的过程,它是以教师的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践性思维等构成的智力为基础的认知性活动。教学活动因涉及到教师、学生、课程、环境、交流和手段等诸多因素,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心理特征、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师生双向间的交互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显得纷繁复杂。综观近年来学术界对教学能力的研究成果,对教学能力达成共识的定义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中,为顺利实施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质量,是由特殊专业能力和一般能力组成的复合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特殊能力则是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构建起来的、开展教学活动时拥有的专门能力。

二、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大学教师拥有知识“研究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其教学能力着重体现在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教师职业精神和道德等三个方面。从实施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来看,可分为设计与准备、组织与实施、评价和反思三个主要阶段。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是“教师教育者”。他们的教学能力对未来教师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教学行为影响未来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对其他类型高校的教师,要求专业化程度更强、教学能力更高。据此,本文提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核心要素如下所述。各能力要素相互之间紧密联系,构成完整统一的教学能力有机系统。

1.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反映了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研究的每个环节中都要求教师具备创新能力。当今时代的教育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才能。真正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才能提高教学能力,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①学科科学研究能力。教师开展本学科科学研究,不但要求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还要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所以,开展学科科学研究是教师更新学科知识、实现终身学习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教师学习获取学科新知识,再加以分析加工新知识,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把教学变成知识再生产的过程。②教学科学研究能力。教育科学自人类历史开始,以探索人类教育活动中的基本规律为对象,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为成熟的学科,指导着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今天,教学学术研究已成为大学学术活动的主要内容,更是构成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

2.理论统驭能力。理论统驭能力在这是指运用科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操作、控制、统筹教学内容和活动,实现教学目的的能力。①学科理论统驭能力。深知本学科历史和发展趋势、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及相互联系,能够开展知识再创造的能力。具备娴熟的学科理论统驭能力的教师,能够采用艺术化的方法,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再生产。②教学理论统驭能力。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学习教书育人的理论知识,而且会自觉地以研究者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还会主动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③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将理论发展成果应用于教学,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学科教学中,通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可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促进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心智发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可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学中产生的实际问题,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以教学活动作为认知对象,深刻认识教学活动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理解和概括学科的概念、法则和规律,洞察和把握学生心理特点,深度了解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的能力。反映着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①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教师准确把握课堂、课程和学科教学目标,使三类目标之间相互影响、多维衔接、彼此渗透。在教学中准确地实施和实现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成长起到积极作用,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这是衡量教师教学认知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②教学资源认知能力。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教学资源,理解和把握教学资源内在的构成特点与外在的形式表征,透彻理解教学资源的内容,内化成自身知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实现学科的有效教学。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好各类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③教学对象认知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心智发展水平和课堂表现等背景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教师只有对学生学习境况进行全面的、整体性的感知、认识和了解,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客观性、可行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能。(4)教学情境认知能力。作为教师的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反映了教师对课堂信息的理解和加工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抓住课堂教学本质,从课堂教学现象中辨别与教学有关的关键信息,发现关键问题和重要线索,即能够灵活地运用一些课堂教学规则,掌握课堂教学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4.教学实施能力。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效果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规划、检查、反馈、控制和调节,是教学实施能力的反映。①教学方案设计能力。所谓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指教师应用教育科学理论详细谋划具体教学过程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正确把握学科理论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再生产,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教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②艺术化的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用艺术化手段再生产的内容,配合以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加以表达,可增强教师的个性魅力和教学吸引力。教师精练的语言、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可极大地开启学生的心智和陶冶情操,使艰繁的教学活动变为艺术享受。③教学方法应用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确定、娴熟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媒介,使教学方法多样性和多样化,避免教学模式单一化和僵化,增强课堂的艺术效果和吸引力。④教学组织监控能力。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监控能力,面对错综变化的教学环境,能够灵活自如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可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⑤交流与沟通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与学生进行心理互动的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学术思想和见解充分传授于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过程中,既可以培养他们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也可以用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未来教师”的发展。

5.教学反思和评价能力。教学反思和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批判性的思维评价自我主体教学行为及表现的过程。教师通过回顾、分析和检查等方式,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从而努力提升教学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和评价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会促使教师将日常教学中积累的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升华为教育智慧和思想。教师通过反思可将自己的自发教学行为变成自觉行为,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使教师全面成长发展。

6.基础教育实践能力。为使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学现状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相衔接,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应当走出“象牙塔”,深入基础教育学校,亲身感受基础教育改革现状,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及实施过程,理解新课程的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能够对基础教育教学和研究进行指导,实现“理论―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以增强学科课程对“未来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性条件。因此,进一步探寻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对构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强化有效教学,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篇4

论文摘要:定位了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内汤,从优化原则、优化途径、基本功优化的评价等方面探讨了优化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探索,对于加速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而大面积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是教育的希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教师发展现状的要求。教师的成长过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因而,对这个过程的优化研究是现实的。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在这种课程环境下,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需要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某种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在行动中反思,在研究中提高,在课改中成长,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

地理教学基本功是中学地理教师为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反映地理教师队伍和地理学科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力加强中学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调查研究,对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给予科学的评价,对于加速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从而大面积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基本功的内涵

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以一种新的理念重新审视“三字一话”,语言表达及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基本功,还需要广大教师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练就新的教学基本功。

传统意义上教师单向语言输人的教学方式被新课改理念下强调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学语言应该幽默而机智,富有启发性。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使用文字板书,应全面发挥板书、板演和板画的综合功能。课堂设计一更注

重学生的参与、互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学习,需要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与技能。

(1)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基本功。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基本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境界”:教学演示一.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一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达到这三种“境界”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技能高低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

(2)地图教学基本功。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运用教学地图组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熟悉有关教学地图的一些基本知识,把握好使用教学地图的时机,运用多种教学地图的组合使用,同时要注意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到地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如:有的学生在读“城市工业布局图”时,觉得很困难。原来,其中有一个关键:对风向玫瑰图是否看得懂。如果看得懂,对风向与工业布局的关系就容易理解,其它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图1)。

(3)地理学养基本功。所谓学养:是指学科方面的修养。地理学养基本功,是指地理专业知识的修养。包括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理念、基本素养等,还要学会在专业上自我探索、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学术上的功底厚了,教学起来才能触类旁通,得心应手。作为一个地理教师,还必须经常r解地理教研教改的动态,优化地理的教法,提高教学的效益。

(4)地理野外综合实践。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实验是学生认识、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事象和实践理论的必须之路。地理学科的特点体现为空间区域性、多要素的综合性。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方向是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充分利用、组织、设计

和完成好地理实践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野外实践能力既包括教师白身的野外能力,也包括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习的能力。

如:2009年7月22日上午,我和一部分高中学生在汕头市图书馆,参加了由汕头市图书馆、汕头市春苗学校、汕头市天文爱好者协会联合主办的“2009国际天文年暨汕头日食观测活动日”,观赏了500年一遇的天象奇观—日偏食。主办单位提供天文望远镜及日食观测镜给我们现场观测日食的全过程,汕头地区的整个日食时间从上午8:17初亏至10:52复圆,持续有两个多小时,大概9:30的时候看到日偏食,这时的太阳将被月影遮盖超过3/4,变成弯弯的月牙形。

这次活动,增强我们的天文知识,提高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激发学生们对天文地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丰富他们的暑假生活(图2)。

(5)关心学生地理学习心理,优化课堂教学。学生对待地理学科主要有厌学心理、恐惧心理和应付心理。地理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好中差三类学生分类要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会和学生“心理换位”,课堂上师生才能达到感情共鸣、心灵共振。要善于从孩子身上捕捉闪光点,发现其长处并予以充分的开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才能,每个学生都会在不同的方面取得成功。

(6)组织管理与合作交往基本功。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及课程整合、校本课程开发等新的课程实践,都需要教师之间的协作。另外,在建构教学的范式之下,不仅需要教师与教师的协作教学,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7)教学科研与反思能力。新课程对地理教师基本功有了新的要求,在具体操作

和实施过程中还会受到传统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因此,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为此,地理教师需要反思和研究的问题也很多。地理教师只有经常性地、针对性地考察、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深人地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有效地结合和思考,才能够确实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8)创新基本功。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素质,而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都影响着学生。地理教师需要创新精神,学生期望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氛围,大胆选择多种煤体进行优化组合设计教学,这正是新时期地理教师努力的方向,也是地理教师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

(9)终身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教师一切能力的前提和根本,是教师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通过专业学习和相关培训,不断丰富和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底蕴、内涵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自身价慎,已经成为教师们的普遍共识。

2优化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探索

2.1优化原则

借鉴国内外对教师基本功的研究,依据“学习化社会”思想、主体性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新课改形势下地理教师基本功的内涵与特点,从对教师基本功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出发,提出以下优化地理教师基本功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确定为优化中学地理教学基本功的研究指标,既要有利于贯彻中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针对当前中学地理教师的实际和中学教学的实际状况,根据高中不同阶段教师及不同阶段地理教材的特点和要求,提出相应的优化项目与要点,突出优化的重点要求,以便充分体现优化的针对性。研究设计教学墓木功优化内容,在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学校的实际和办学特色出发,从教师的专长出发。在当前,特别强调对新课改下的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掌握,以及这些基本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优化,防止脱离教学过程孤立地教学基本功的倾向。

(2)可行性原则。优化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指标的确定,既要符合中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从本市中学地理教师与教学的实际出发。在提出优化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途径之前,通过座谈或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地理教师的需求,充分体现不同层次教师和任教不同学段教师的知识水平、心智发展水平和能力要求。做到要求明确具体,方法简便易行,使广大地理教师都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仁,从而有利干调动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基本功与课堂教学的水平。

(3)实践性原则。遵循认识一卖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原则,激发地理教师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热情及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从传授知识向知识与能力并重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教师的单向传递向师生间的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全面发展与注重个性发展转变等,组织和指导地理教师从地理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校与教师个人条件,把有关教育思想转变的具体内容落实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地理教师能不断发现并总结教育规律,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教育理论水平,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创新性原则。知识创新和信息、获取的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己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在优化地理教师基本功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地理教师的创新意识,让地理教师在受培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而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在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信息文化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培养地理教师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

(5)终身学习原则。要把优化的直接效能和潜在效能相结合,教师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建立优化教师基本功的长效机制,并积极推进长效机制的不断创新,培养学习型教师使教师认清形势,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不追求短期效应,而是坚持长期性、长效性,培养地理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激发终身学习的动力。让每位受培教师都主动接受相关培训,主动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6)系统性原则。从优化基本功的体系、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地探索基本功的知识。它包括基础的基本功和专业的基本功两个方面。优化方法包括优化培训、优化内容和优化评价等三方面。让每位地理教师都能从优化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2,2优化途径

2.2.1基本功优化的培训

中学教师的基本功培训没有现成的模式,要靠在实践中摸索探讨。按照上述原则,结合实际,提出图3所示的教师基本功系统化的培训方式一一校本培训六结合。

2.2.2墓本功优化的内容

(1)关于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提高课堂有效沟通能力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新性。地理教学过程中,授课时沟通的方式很多。地理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提高授课质量;重视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

(2)关于创新教学的基本功。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也带来了地理教学法的变革,地理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学地理教师首先需要观念的创新,然后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3)关于读图用图的基本功。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能力和读图习惯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读图技能;学会一图多思、多图并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

2.2.3关于教师学养的基本功

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挑战,地理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1)形成全新的教育观念;(2)做一个学%1型教师;(3)做一个生活型教师。

2.3基本功优化的评价

(1)优化评价的目标。教师评价目标是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掌握一线教师的工作成绩、工作表现,加强学校教学工作宏观调控的手段这种教师评价,目的仅满足于判断教师做了什么、做得好不好,对教师评价过于看重“控制”,忽视了教师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评价目标必须坚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优化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必须尊重教师的差异,实现多层次标准。根据教师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发展阶段和背景的教师,其评价的标准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从时间上可以分成探索期、适应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进行评价,从内容上可以分成基础的基本功和专业的基本功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标准既能面向大多数教师,又可以通过“个体标准”来鞭策教师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

(3)优化评价的方式。教师评价方式必须建构全员参与的开放模式。全员参与的教师评价模式,既有教育行政领导的教育性评价,还包括同行的形成性测评、学生的层次性评价、教师自己的反思性自评以及家长和社区的动态性评价。

(4)评价的反馈。评价的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出等级,而是为了让评价对象知道自己基本功的缺陷和缺失,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接受培训,实现优化基本功的目的。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篇5

一、专业情意

中小学地理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指教师对中小学地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和情感,是中小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驱动力。它由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构成。

教师的专业理想,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精神。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小学地理教学的实际,一个有专业理想的中小学地理教师应该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具有敬业、乐业的职业道德观念;第二,具有勤业、精业的职业道德精神。

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倾向,从内容上看,教师的专业情操包含理智情操和道德情操,前者是由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和光荣感和使命感,后者是由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我国教育部师范司对专业性向定义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教师的专业性向包括心灵的敏感性、爱的品质、交流沟通的意愿、对教育工作的兴趣等人格特征和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基本能力在内的职业品质。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包括自我意向、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足感、任务知觉、未来前景等。

二、专业知识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中小学地理教师应具备的一定专业知识,中小学地理教师的应然专业知识结构包括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等方面。

通识性知识指教师所拥有的有助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广博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通识性知识是教师的文化底蕴,是为师之基础,是“传道、授业、解惑”所必须的。教育说到底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活动,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文化人。

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教学科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叶澜指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一是教师要对学科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二是教师要对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有基本了解;三是教师需要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四是教师需要掌握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

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来说,中小学地理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本体性知识是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地理学科本身是一门既文又理的综合性学科,跨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地理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才能拓宽视野和角度、旁征博引,把地理课讲的生动形象,饶有趣味,通俗易懂,才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创造出个性化的教学氛围,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地理教师应不断加强地理学科之外的其他知识的学习。地理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地理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统揽全局地处理教材。地理教师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四个层次:(1)熟练掌握地理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掌握其地理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如地球、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或系统的地理知识。(2)熟练掌握地理专业的主体知识及把握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不受教材编排、所任课程的隔离和局限,如熟练把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理信息技术等系统知识,并融会贯通。(3)地理教师要有较为扎实的方法论知识,包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与思维方法,以及不同的地理课题的认识步骤、认知策略等知识。(4)了解地理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如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地理学科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内部分支学科间的发展更新,宏观研究领域、应用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全球性、区域性重大问题的解决等等。地理学科专业知识范围很广,包括地理语言学、文学、翻译、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教师从教的必备知识。要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中小学地理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教师的策略性知识和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中小学地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核心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会在地理课程实施、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会影响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方向和路径,影响教师教学决策的实施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他往往会采用“填鸭式”教学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名词、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等知识,导致课堂沉闷、教学过程枯燥;如果把学生看作是“合作伙伴”,他就有可能采用活动教学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课堂气氛会很活跃,教学过程也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实践性知识掌握是我国中小学地理教师有效从事教学活动的充分必要条件。

三、专业能力

随着小学地理课程在全国的普遍开设,中小学地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日益受到关注,中小学地理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分为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两大类。

教学能力是中小学地理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指“教师运用教科书、其他有关教学材料或采用某种特定方式从事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等多重角色,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因此,中小学地理教师就必须具备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体态语运用能力、简笔画能力、歌曲教唱和游戏组织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等等。中小学地理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有操作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还要有制作教学所需要的教具与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一定的理论,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比较,从而揭示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小学地理教师最重要的教研能力应包括: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能力、研究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研究中小学生心理的能力、教育调查与教学评价的能力等。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篇6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课程改革;地理学科知识;教学能力

一、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

教师资格制度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资格制度起步较晚。1986年《义务教育法》首次规定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应由国家建立,强调教师为专业技术人员。1993年《教师法》以法定的形式强调实行国家教师资格制度,确立了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的身份[1]。1995年,国家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条件进行了进一步细化。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对教师资格制定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补充[2]。由此,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基本形成。本阶段的教师资格制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考试对象是非师范类学生和其他人员,师范类毕业生在毕业时修满学分后发给教师资格证书;第二,虽然考试大纲由教育部审定,但是命题、组织和考试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各地方在试题编制、考试组织、考试时间安排等方面各自为政;第三,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以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基础理论为主,很少涉及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第四,虽然建立了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认定门槛较低,除了学历要求外,其它的培养要求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教师资格终身制,没有年限和任期的限制,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对于教师教育的指导性作用不强,缺乏针对性。

为加强国家教师资格制度建设,使之更为科学、规范,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由国家统一制定考试标准,提高入门条件,加强教师道德建设[3]。2011年,国家颁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对中小学国家教师资格制度进行改革,教师资格实行全国统考,并颁布各等级考试科目的大纲[4]。2011年首先在浙江、湖北两省进行试点,2012年试点省份增加了河北、上海、海南、广西四个省区,2013年又增加了山东、安徽、贵州、山西四个省区,按照规划争取在2015全面执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此次改革主要有三方面特征:第一,笔试内容包括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方式进行。本次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专业性和理论性更强,更强调概念和理论记忆基础上的理解应用,特别是面试,侧重实践操作。第二,以往师范生修习完相关课程后,在大学毕业时直接颁发教师资格证。在新的制度下,师范类学生也要参加并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第三,对已经取得的教师资格进行定期审核,每5年一次,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和师德建设。

二、《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内容结构与特征

中学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在“国家标准、省级考试”制度下应运而生,大纲规定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地理教学基本知识和理论以及基本地理教育教学能力。

1.中学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结构

中学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由考试目标、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试卷结构与题型示例三个部分构成。

考试目标规定了中学地理教师资格考试要达成的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维度,知识维度包括地理学科知识和地理教学知识,能力维度包括地理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地理教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与地理教学设计的能力。大纲中采用“了解”、“运用”、“掌握”、“会初步运用”等动词进行表述,清晰地说明申请者对地理科学知识与地理教学能力的把握程度。

考试内容模块部分从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学设计三个部分对每个模块的内容与要求进行具体、明确的说明。大纲中规定中学地理教师申请者首先应具备较好的地理专业知识,包括掌握与中学地理课程相关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运用地图和其它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掌握地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如观察、调查、实验等,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如人地关系等。教学知识一方面涉及中学地理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教材的编写,另一方面涉及中学地理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技能、教学评价等一般地理教学知识与技能,从地理课程、地理教材、地理教学三个方面对地理教学知识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说明。教学设计从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形成完整的教案五个方面加以具体说明(见表1)。

试卷结构分配,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所占比例为44%,教学知识与运用占21%,教学设计占35%,考试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四种题型。客观题占33%,主观题占67%,说明此次考试大纲更加注重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见表2)。

2.中学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特点

关注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

考试大纲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对于地理新课程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情况的考查,增强考生适应地理新课程与新型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大纲明确要求考生了解中学地理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主要内容要求;熟悉中学地理课程设置和设计思路;明确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能够运用地理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地理教学实践。

重视地理教学基本技能考查

考试大纲对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提出较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大纲中要求考生具备准确、恰当的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运用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评价、编写教案等教学设计能力;具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正确处理地理教学中各种问题等教学实施能力;能够采用不同方法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等教学评价能力。从多个视角全面考查,给予考生充分展示其对于地理课堂教学把握与理解的机会,从中也可有效地考查考生地理教学素养的状况与潜能。

凸显地理科学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随着地理学的不断发展,地理学的思想方法日显重要。本次教学大纲在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能力方面,加大了对考生地理科学基本思想与方法的考查力度。大纲要求考生熟悉地理实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6]。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和方法观察、分析、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

三、地理学科教育类课程改革方向

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渠道,针对教师资格制度的变化,为使师范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确保师范生优势特色,应密切结合国家教师培养“专业标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育实习等方面对师范生培养模式做出相应调整,突出“实、新、用”,积极与“国考”对接,进一步突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优势。

1.完善地理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

切实增加地理学科教育类课程

在以往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技能、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基础上,应增加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教材分析研究、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地理典型课例剖析课程,增强地理教育类课程必修的比例,将地理教育类课程分为理论、技能和实践三层面课程(见表3)。

科学配置各学段地理教育类课程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地理教育类课程多数均从大三开始设置,集中高年级学段开设,这种安排格局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进行学习,应从大一开始,系统规划、统筹布局,逐步提高。大一开设地理教材分析研究与地理教学技能课等基本地理教学素养课程,大二开设地理典型课例剖析、地理课程标准理念解读、地理教学评价;大三开设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地理教学设计与微格教学;大四开设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教育实习等。这样设置可以使多数学年既能学习地理教育理论,同时配有地理教学技能或地理教学实践课,形成地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的时序序列(见表4)。

2.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方法

倡导“咨询―探索”教学模式

“咨询―探索”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师先提出总教学课题作为任务,学生在围绕课题活动中,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开展尝试性乃至探究性学习研究活动,最后由教师总结评议。该模式教学程序为:提出课题―设计活动―收集资料―研究课题―总结评议[7]。该教学模式注重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加深理解,发挥创造性。

探索“问题―任务”教学模式

“问题―任务”教学模式即先将学生置于实际问题中,课程、教材与资料等内容都围绕问题进行组织,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处理问题,其责任是决定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并进行探究,教师对学生活动侧重观察组织和积极引导。该模式教学程序为:问题阶段―初期分析―研究阶段―报告成果。该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提高综合思维、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尝试“案例―研讨”教学模式

“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即选取真实教育问题事件作为典型案例,教师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讨论,并根据案例进行演练,学习运用地理教育理论全面分析地理教育教学问题。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展示案例―合作讨论―讲解分析―演练展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联系教学内容和教育实际,列举针对性、实践性等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研讨,深化学习。

试行“模拟―演练”教学模式

“模拟―演练”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播放优质地理教学录像,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在师生深入讨论评价基础上,编写教学案例并进行课堂模拟教学演示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程序为:观看录像―分析讨论―模拟演练―反思总结。该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熟悉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并根据各种教学情境进行模拟授课,以提高师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

3.强化各学段教育实习

师范院校常规的实习一般为7周,试教课为12节。但由于实习时间过短,学生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此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改革重视学生教学综合素养,加大对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及地理教学设计能力考查,与之相适应应加强考生实践环节,从师范生进校起,就应整体设计四年实践教学计划,加强组织师范生观摩中小学课堂、进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开展教育专题调研[8]。根据不同学段可以将实习制度分为初始实习、基础实习和强化实习(见表5)。

综上所述,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地理教育类课程从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实习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才能有效提高师范生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确保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竞争优势与创新特色。

参考文献:

[1]蔡国英.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J].宁夏教育,2002.

[2]高交运、李淑贞.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现状及相关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3]刘志红,胡兴昌.教育生态化与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体制建设[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

[4]魏永刚.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J].教育评论,2014.

[5,6]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S].2013.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篇7

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中,教学技能指的是能够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智力或者活动方式。其中,智力方式又称为认知技能,比如阅读、理解等心理活动。活动方式又被称为操作技能,比如写字、绘画等实际动作。因此,人在生活中,顺利完成一件事情,就需要一定的技能,这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活动技能。智力技能和活动技能是相互调节的,也是相互合作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智力技能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活动技能。我国学者认为,教学技能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教授给学生基本学科知识和学习技能,并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这样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教学技能是一个教室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是教室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教学技能能够使教室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成长,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技能是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经验累积,在后天不断学习和训练中逐渐巩固和稳定。

2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技能

高中地理的教学的顺利实施要求教师要掌握地理教学技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技能能够体现地理教师的基本素养,从中能够看出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本领,也能看出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智力技能。通常情况下,教学过程技能分为导入技能、讲解技能、解答技能、承转技能和总结技能。因此,教师要理性给学生讲解地理自然规律。讲解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举出例子事实性讲解,另一种是总结原理概括性讲解,对于教师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须掌握的。解答技能就是在课堂的提问环节能够回答出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具有很强的应对能力和快速思维能力,这也是高超的专业知识保证的。承转技能是其中比较灵活的一个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同的问题和过程中间要自主的转换,才能让学生更好沉入到课堂中来,便于教师更好的教学。有的教师只能机械的交给学生知识或者解答学生的疑惑,而总结技能要求教师能够在讲解知识,答疑解惑之后,运用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教学大纲的理解,甚至对高考考点的分析,对知识进行细致严谨的总结,能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水平。

3高中地理教学多媒体技能

高中地理教学技能包括语言技能、图表技能和现代多媒体技能。子啊任何教学中,语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好的语言教学对于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由于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容易失去兴趣,因此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更好。教师如果能用生动灵活的语言将枯燥的地理知识讲解得生动有趣这都要靠教师的语言技能。图表技能就是地理教师对图表的掌握能力。高中地理用到表格的地方很多,很多地理知识都需要使用图表进行表述,教师能顾合理分配和绘制表格才能方便课堂的讲解和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现代多媒体技能是近些年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技能,高中地理教师已经能灵活地运用电子技术媒体,通过影像、音频、动画等方式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率。

4高中地理教学管理技能

高中地理教学管理技能包括组织技能和调控技能。组织技能表现了一个教师的整体组织能力,能够在规定的时间组织好各部分学习内容有序进展,还要保证学生能够跟上又不觉得学的吃力,可以说,这项技能是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只有组织好各部分的关系,才能不给学生混乱的感觉,在条理清晰、不知不觉中学会知识。要想提高组织技能,首先要求教师要提前备好课,只有对课堂知识有了足够的熟悉才能更好的组织知识内容的学习。其次,要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在课堂上学得容易,教师教课也就不那么吃力。第三,就是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的教学,也是教学的中心阶段,由于时间比较长,学生很可能出现松懈和疲倦,这个时候教师要调整教课节奏,活跃课堂氛围。第四,要做到灵活结课,不拖堂,拖堂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老师的反感,久而久之对该门学科的厌学。教师要做到以上四点就是掌握了组织技能。

5结语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篇8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需求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18-03 

21世纪是信息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利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1]。因此,建设一支适应时展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任何的教育改革都是外在的,只有教师的积极有效参与,才能够将外在的教育改革目标内化为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活动[2]。因此,我国于2013年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旨在通过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但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以201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探讨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培训需求,以使新一轮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本手段[3]。目前,大多数教师比较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阻碍了学校乃至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为此,笔者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主要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及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三方面了解城市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培训需求,希望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提升培训中,切实提升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地理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2.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所用问卷是在分析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基础上,参考大量文献后编制的。问卷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教师个人基本情况、学校基本情况、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培训需求,最后是一道开放题“在信息技术培训中,您最希望提升哪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对前面调查内容的补充。 

3.问卷的实施 

笔者于2014年11月-12月主要对洛阳市和开封市的城市中学地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18份,回收118份,有效问卷112份,问卷有效率为94.92%。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对多媒体教学常用设备操作比较熟练,需求度较低 

由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投影仪、幻灯机、触控电视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六种常见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现状方面,操作较为熟练的是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和投影仪,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而在所列多媒体设备的培训需求方面,排在前两位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触控电视,需求度分别是32.61%、26.52%。 

2.检索获取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较强,对优秀数字资源的需求也较高 

据调查可知,经常下载地理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师比例最高,达到了60.71%;想尝试但不会和从不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地理教师仅有10人。可看出,大多数地理教师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也具备搜索和下载地理教育资源的能力。但现有网络资源存在商业化较强、共享度较低的问题影响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因此,高达97.33%的中学地理教师希望在信息技术培训中了解一些获取优秀地理数字教育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以帮助其提升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地理教学的能力。 

3.教学通用软件的掌握状况不太乐观,但其需求度较高 

问卷主要调查了文档处理、动画制作、音频与视频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六种通用软件的掌握情况。统计结果表明,地理教师普遍对文档处理显示软件(如ppt、word)操作较为熟练,比例高达91.87%,而对其余软件使用现状并不乐观,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如flash、authorware等)和动画制作软件,一半以上的教师几乎不会使用。 

关于地理教师对上述软件的培训需求情况,按照需求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动画制作、音视频编辑、图片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文档处理显示软件。此外,在访谈过程中,地理教师认为,他们目前对word文档的操作水平能满足其教学需求,无需加强培训,而对于信息化教学使用最多的ppt,他们希望能进行较深程度的培训,如插入动画、超文本等,提高其制作高质量课件的能力。 

4.地理学科专用软件的掌握状况很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如图1教师常用地理教学软件的情况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最多的地理学科专用软件是谷歌地图,应用频率达到了30.42%。谷歌地图因简单易学、上手快得到了大部分地理教师的青睐,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得较多。其次是word(绘图功能)、Googleearth和photoshop(绘图功能)。而在地理教学中使用较少的是GiS、3Dworldmap和marble,所占比例之和仅为9.16%。从整体来看,地理教师对地理学科软件的应用现状很不乐观,缺乏主动使用地理学科软件的意识。 图1教师常用地理教学软件的情况调查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91.96%的地理教师希望信息技术培训能够提高其操作地理学科专用软件的能力。而少数地理教师选择不需要培训地理学科专用教学软件的原因,主要是受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影响。 

5.简易多媒体环境下地理教师教学能力较强,需求度也较高 

在访谈过程中,大多数地理教师认为,他们能够在简易多媒体环境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仅有部分教师认为其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方面。但由进一步调查得知,高达91.96%的地理教师仍然希望自己进一步提升简易多媒体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能力。 

6.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能力较差,但需求度较高 

调查得知,在教学中能较熟练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基本功能的地理教师所占比例为20.53%,而79.47%的地理教师不能熟练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表明地理教师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能力普遍偏低。此外,大多数地理教师不能熟练操作交互式白板的交互功能,更不熟悉白板的内置资源与地理学科软件。而教育信息化越来越重视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运用,大多数地理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高达90.17%的地理教师希望加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相关培训。 

7.教学各环节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良好,需求度高低不一 

对地理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使用信息技术情况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所有地理教师都有在教学各环节使用过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其中,课件制作和课堂讲授环节使用信息技术频率最高,所占比例分别为21.52%、19.07%;而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较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评价与反思。经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对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课堂讲授、总结与复习、教学评价以及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培训需求层次不一,其中,对信息技术支持课堂讲授的需求度最高,达到了96.43%。 

8.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状况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61.61%的地理教师不了解“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的概念和功能,仅有10.71%的教师对其比较了解,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地理教师不具备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有关培训需求的调查中,82.14%的地理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己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能力,但由于学校不具备相关教学条件和多数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他们仅想对其基本的操作功能做些许了解。 

9.数字化环境下构建新型教学活动的现状不太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数字化环境主要指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从调查的数据可看出,地理教师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现状很不乐观,63%以上的地理教师没有组织过相关的教学活动。又经分析可知,地理教师对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中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需求度均较高,所占比例分别为81.25%、77.68%。 

10.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是支持教师进行学习、研讨、交流等活动的网络平台,保障了教师开展常态化研修。调查可知,完全不了解两者概念和功能的地理教师有86人,占总人数的76.79%,而对其了解的地理教师仅占总人数的7.14%,可看出,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并没有引起大多数教师的关注。统计发现,地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需求较高,83.03%的地理教师认为需要加强这方面的信息技术培训。 

三、调查结论与反思 

在上述具体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城市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和对信息技术培训的需求,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从整体来看,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现状不太乐观 

对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大部分地理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比较匮乏,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尤其是应用地理学科软件进行地理教学的能力、教学通用软件的熟练操作程度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等方面。 

2.地理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需求较高 

总结与分析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知识需求情况发现,信息技术知识需求度排在前两位的是优秀地理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而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需求度普遍较低,如:网络学习空间、数字化环境下新型教学活动的构建等。 

3.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未深入人心 

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是目前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大部分地理教师对其不了解,也很少有人参与。这表明教师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教师常态化的专业发展手段仍停留在了传统的继续教育方式上。 

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执行者,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培训机构需坚持以受训教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为导向,分析不同学科教师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使培训达到预期目标[4][5]。关于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研究还需要系统的分析所有的地理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而构建适合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内容体系,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Z].教师厅[2013]13号文件. 

[2]armstrong,p.teacherpayinSouthafrica:Howattractiveistheteachingprofession[R].maitland:Southafrica,2009,15-18. 

[3]worldBank.iCtinSchooleducation(primaryandSecondary).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foreducationinindiaandSouthasia[R].washington,DC:infoDev/worldBank,2010.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篇9

关键词:中学化学;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17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111

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过程中,中学化学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进而采用形式多样的管理方法,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约束自己。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自主管理的途径,从而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新课程对中学化学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角色,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并且结合学生的时间情况,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策略。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实际上自主学习是主要体现在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自我行为的约束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学生学会如何科学地进行知识的获取,当然自主学习也是为学习者进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其今后的发展铺下良好的基石。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现状

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的现状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占据主体地位,并不断地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化学知识,这不仅影响到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调查显示,部分化学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学习形式中,这样,学生则很难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传统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和新颖性,进而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当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时,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充分说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是大家长久思考的问题,结论莫过于两点:一是学生兴趣的培养;二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单独谈谈对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现象运用相关化学原理来解释,但这个解释的过程必须要求学生做到认真思考、深入探讨,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就要注意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实践与锻炼,从而达到培养、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中学化学教师会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所研究的化学知识,对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而当学生在探索和分析化学问题时,其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会被激发。因此,中学化学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在此过程中,有效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有助于教师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中学化学教师要想有效地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就需要深入研究自主管理的方法和性质,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学生的训练和指导。而且,教师在研究自主管理的方法时,也会随之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这样教师就能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拥有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能引导学生掌握自主管理的结构,使学生与教师共同发展和进步。而且,提升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能让教师在教学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针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出的策略

(一)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于教师而言,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教师可以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认可,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沟通交流,这样教师就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从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协调好师生关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管理工作,并确保学生在学习时能听从教师指挥。此外,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使教师采用合理的方法弥补学生学习时的问题和缺陷。只有教师提前做好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准备,才能提升培养效率。

(二)完善自主管理能力结构

在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约束自身的行为举止,并使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互动,研究出科学的自主管理模式。其次,教师再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互相交流,这样学生就可以完善相关的自主管理能力结构。

(三)以学生为主体,听取学生提出的建议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辅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时,教师应征求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尊重学生的权利,进而结合学生提出的自主管理意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从而让学生有效地自主管理。

四、结语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因材施教,然后再组织学生探索和研究自主管理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自主管理方法。其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样学生才能形成合理的自主管理观念。因此,中学化学教师要合理创新自主管理方法,在教学时采用创新性的自主管理方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正斌.浅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抽象思维的培养[J].中国教师,2009(S1).

[2]高红菊.浅谈中学化学新课标下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4).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篇10

一、社会积极支持减压

字典是这样界定“社会”的:“以物资生活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这个“社会”,包括政府及其部门,也包括其他群团组织。“社会”行动起来,就能为教师“减压”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相关政策,再“给力”一点,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维护教师身心健康的相关政策。比如,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教师工作量标准和计量方式,不让教师“任课过多”;合理控制教师在校时间,不让教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尊师重教,再“合情”一点,就是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要让教师职业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让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收获幸福并实现自身价值。既要在氛围上营造这种风气,又要在待遇上让教师得到真正的实惠。

监督指导,再“到位”一点,就是要监督和指导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在教育多少被异化的今天,不少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卓越”“优秀”,极端功利化地给教师加码,让学生苦学,监督到位,就能适度“解放”教师。

评价教育,再“合理”一点,就是要建立学校良性竞争的评价机制。以偏概全的“唯升学率”评价,就会造成畸形的考试生态,给学校和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若用发展性、差异性、多元性评价,则会给教育带来新的生机。

宣传导向,再“辩证”一点,就是要辩证地宣传教师。如果只宣传教师的“高、大、全”,教师是容不得半点差错的“完人”,就会给教师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教师实则是食人间烟火的“常人”,师德是其底线。

批评责问,再“善意”一点,就是要敬畏教育、善待教师。对教育问题,多一分理解,少一些责难;多一些客观善意的批评,少一些过于理想的要求。更不能为了获得新闻效应,而随意放大教育中的失误与不足。

二、学校有责合理减压

从某种角度上说,学校是“增负加压”的“大户”,因此,学校在为教师“减压”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从办学理念到教育实践,从管理境界到具体操作,从合法维权到服务意识,都可以设法为教师“减压”。

学校管理,再“文化”一点。理想的管理,应从人治过渡到法制进而走向文治。“文治”是学校管理的文化境界,管理人是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而不是驾驭人。“有情”的团队,师者心不累。

维护师权,再“合法”一点。《教师法》明确确认教师的基本权利,规定教师应享有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规定侵害教师合法权利的法律责任。学校首先“不违法”,同时,还要运用“法”来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校长站位,再“向师”一点。所谓“向师”,就是校长要站在教师的立场说话。对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要说平和的话;批评教师“偶错”时,要尽量用幽默、宽容、智慧的语言说出得体的话;对外界不公的责问,也要基于保护教师而作出理性的回应。

评论议论,再“包容”一点。对实施教改的教师,他们承受了更大的压力。要减学生之“负”,教师可能要增“负”。在重“分数”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舞台上,教师能不“戴着镣铐跳舞”吗?学校应以包容心态,支持教育改革者。

育人境界,再“高远”一点。学校要有“远视”的眼光,少些浮躁与功利,多些恬静与守望。让教师从“追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追求教育的本真之道,遵循学生的成长之道,让教师专业地幸福成长。

干扰影响,再“减少”一点。学校要尽量减少可能干扰和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之事,比如,少开会,开短会,不开虚无之会;尽量不让教师参加与教育无关的活动,避免出现“应付主业,忙于副业”的不良现象;等等。

服务教师,再“多元”一点。学校要创造条件,积极而多元地为教师服务。这种“服务”要主动、要广泛、要长期、要艺术,比如,与社区合作,帮助解决教师某些困难;建立学校互帮互助机制,同舟共济过难关。

三、师者当会自我减压

教师自我减压,是教师个体自觉主动的调适,是教师完善自我、战胜自我的精神追求,也是教师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

教育信念,再“高远”一点。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高远的教育信念赋予教师无穷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教师就会变压力为动力,就会“不计辛劳乐于奉献”。

教学技能,再“强化”一点。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强化教学技能,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和教学压力。

教育智慧,再“修炼”一点。面对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准确迅速地作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从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就是教师的教育智慧。修炼教育智慧,就能走向“省时――高效――省时”的教育境界。

抗压能力,再“提高”一点。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压力,“减压”不是不要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教师要正确对待工作中出现的挫折和困惑,唯有练就抗压能力,才能做到精神不倒、信心不败、奋斗不止。

时间管理,再“科学”一点。时间管理的核心,就是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又要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有计划地使用、合理地安排时间,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预见一些“可用之时”并加以利用。

锻炼身体,再“持久”一点。教师有了健康的身体,就能高效工作,就能提高抗压能力。许多教师都曾锻炼过,但绝大多数教师因种种原因不能坚持下去。身体锻炼,贵在坚持,坚持下去,必见成效。

心理调适,再“优化”一点。面对压力,教师还要训练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或适当分解,或寻求支持,或适度宣泄,或娱乐放松,或“阿Q”一下,或上街购物,或接触自然,或静心读书,或出外旅游,等等。

合理借力,再“主动”一点。可借同事之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可借朋友之力,珍贵的友情也许是最“给力”的;可借学生之力,适度放权,做一个会“偷懒”的教师。个人的能力终归有限,主动借力,就能帮助减负。

四、学生适度配合减压

教师的压力,也可能源于学生。学生学习成绩好,教师压力就少;学生听话守纪,教师就减少了麻烦事;师生关系融洽,校园就是乐园,班级就是家园;学生配合教师做些班级工作,既锻炼了自己,又帮助教师减了些负担。

尊敬教师,再“入心”一点。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学生也要尊敬和热爱老师。学生“入心”地尊师爱师,教师就会缓解心头的忧愁和疑虑,就会焕发无穷的精神力量,就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学生。

遵纪守法,再“自觉”一点。遵纪守法,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就要警示学生不再犯错,这是教师的职责。如果更多的学生能更“自觉”地遵纪守法,既利己又益师。

学习功课,再“认真”一点。学生学得好,教师压力少。学生学习成绩的取得,既要靠教师的精心施教,也要靠学生的认真学习。认真,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课堂听课,再“微笑”一点。“笑意写在脸上”,笑是两个人之间最短的距离。学生听课时的微笑,是天真的流露、善良的表达、灵性的涌动,恰到好处的微笑能激活教师的教育潜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教师的压力。

接受批评,再“诚恳”一点。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成长中人是难免要犯些错误的。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就怕犯了错误不想改正或改得不彻底。个别顽皮的学生,屡教不改,真会耗去教师不少精力。

班级工作,再“参与”一点。班级工作,既是教师的工作,也是学生的工作,教师只不过是工作的指挥者。作为学生,要力所能及地积极参与到班级工作中去。让教师“偷下懒”,学生也许成长得更快。

五、家长理解协助减压

教师的压力,也可能来自家长。现在,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也高。面对“众说不一”的家长诉求,教师时常“一筹莫展”。为了孩子,也为了教师,家长可以帮助教师减压。

家教观念,再“提升”一点。家长要进一步提升家教观念,比如,品德比成绩重要,德智体美劳心(“心”指心理)都重要,不能只顾“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有了正确的家教观,就会对学校教育有更多的理解。

家庭期望,再“理性”一点。现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这样也就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理应更好地教育学生,让学生快乐成长和差异发展。理性的家长,应把期望值调到“适合孩子发展”的指向上。

配合学校,再“积极”一点。家长对学校合理的教育教学活动,应积极“配合”。可配合班主任,全面教育孩子;可配合科任教师,抓好学科学习;可配合学校,让孩子参加合适的社团活动。有家长的积极配合,教师就能顺利开展相关活动。

对待教师,再“理解”一点。孩子学习成绩与家长愿望出现差距时,有的家长将此归罪于教师;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纠偏时,有的家长会迁怒于教师。家长要多换位思考,站在理解的角度与教师沟通,共探育人良策。

出现矛盾,再“妥处”一点。师生之间可能产生一些矛盾,也可能发生一些“偶发”事件。师生矛盾,能直接与当事教师沟通的,家长可“坦诚妥处”;若不方便直接沟通的,家长可与学校领导分析具体情况,共商“妥处”之策。

六、亲友关爱帮助减压

“一个好汉三个帮”,作为一名教师的亲朋好友,在教师的成长中,也可以伸出亲情友情的援助之手,帮助教师渡过难关、减轻负担、减少压力。来自亲朋好友的帮助,更多的是带有情感的帮助,暖意浓浓。

家庭港湾,再“温馨”一点。事业,是我们不断发展的基础;家庭,是我们疲惫时休憩的港湾。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理应为作为教师的“家人”营造一个更加温馨的“家”。师者,有家庭的支持,身心更易得到修复。

亲人关爱,再“助力”一点。教师的亲戚,虽不一定和这位教师住在一起,但在教师繁忙或遇到困难时,是完全可以“助力”的。比如,帮助做些家务,帮助照料教师父母和孩子,帮助教师处理一些燃眉之急的事等。

朋友帮助,再“真诚”一点。教师,不要把自己禁锢在自我的小天地里,要适度交好友。师者之朋友,应是教师牢骚的倾听者,应是教师不良情绪的疏导者,应是教师疑惑困惑的“解套”者,应是教师具体困难的帮助者。

社会资源,再“巧用”一点。对于社会可用资源,教师还要学会“巧用”。比如,可以利用社会心理咨询中心,帮助教师调适心理;可以利用社会慈善资金,帮助边远农村学校教师解决办学压力问题;可以利用社会“支教”团队,缓解教师兼课过多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