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投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8:11

经济学的投资篇1

实施一个专利技术组需要企业载体。或者说,需要一个企业来实施这个专利技术组。一般而言,这样的企业是中小企业,按照当前的公司法,通常以有限公司形式设立。因此,这组专利技术需要融资其实就是这一项目公司需要融资。该公司对外债务融资如获得银行信贷的能力受其股本大小影响。如果该公司的主要资产是一组专利技术,那么由于资产-负债比是影响债务融资的关键因素,它不可能获得太多债务融资,所获得的资金通常不足以让项目公司正常运转;或者即使获得大量债务融资,因风险大,债券利率也高(通常发行垃圾债券),企业利息负担加大,容易财务破产。当前各地政府动用地方财政资金为这些企业提供信贷担保,但是依靠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的专利权比重依然很低的原因就在这里。因此,要让这些公司获得充足的资金,同时承担的债券利率低的唯一解决方案是,这些公司首先必须获得股权融资,然后通过财务杠杆放大进行债务融资,这是本方案的第一个出发点。

2能降低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

这些实施知识产权的公司要获得股权融资,必须走向资本市场,因此知识产权数量巨大,它们需要的资本量也非常巨大。但是这些公司都处在创业之初,都很小,没有良好经营业绩,甚至没有经营业绩,破产风险也非常高,它们直接进入资本市场会搅乱资本市场。正因如此,早在1997年国际上就出现了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但是难以蓬勃发展,只能解决极少数非常优质知识产权的融资问题,不能大规模解决问题。解决这些公司面临的资本市场门槛相对太高的困难的唯一方案是设立一个金融中介。该中介先到资本市场融资,然后将所获资金投资这些公司。该金融中介扮演着从中小投资者那里获得资金,然后以股权投资的形式投资设立大量以知识产权为依托的项目公司。这一点与传统银行机构的职能类似,银行扮演着从大量中小投资者那里吸收存款,然后将其以信贷形式借给大量企业的职能。这个金融中介需要向项目公司委派董事乃至高级经理以行使所有权,改善项目公司的运营;同时,它也需要让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相信,它投资的那些以知识产权为依托的项目公司是能盈利的,能够带来正常回报、乃至超额回报的。即使某些项目公司会破产,但是另外一些生存下来的项目公司的盈利除弥补破产公司带来的损失外还有丰盈的利润。该金融中介的声誉源自它能识别高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以及将相关项目公司经营好。它的识别技术与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类似,但是不同。该金融中介识别的是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而银行识别的是信贷项目的违约风险。

3第三条理由在于时间动态上的效率积累优势

中国每年授权的专利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每年需要借助外部融资的知识产权也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因此,市场需要有大量市场声誉良好的金融中介为知识产权提供融资服务。声誉是建立在对大量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和管理大量项目公司基础上的。借助统计分析,它能够将这些长期积累的经验转化为专门的知识、技能与商业秘密,服务于知识产权投资者和融资者。这种金融机构每年需要为大量新成立的项目公司融资。但是,如果不退出大量的项目公司,日积月累,这种金融中介管理的项目公司数量就极为巨大,管理效率会降低。从经济学上讲,公司管理项目公司的边际收益递减而边际成本递增,存在最优管理公司的数量。潜在解决方案有两种。第一种是这类金融中介退出一些项目公司。但是它们如何退出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售这些巨量项目公司显然不是解决之道,因为市场上没有那么多买主,因为出售还可能导致大量公司正常经营的中断。另一方面,投资者通过金融中介持有大量项目公司的股权,经过项目公司长期经营,优胜劣汰之后,投资者通常愿意持有这些项目公司的股权。因此,解决的方案是在金融中介退出后,依然有一个金融载体替投资者间接持有这些项目公司的股权以保持大量项目公司的稳定。因此,存在一个金融载体可以从该金融中介分离出来。该金融载体就是创投基金,而该金融中介除去创投基金剩下部分就是创投基金管理公司。接受项目公司的创投基金成为一家控股公司。因此,创投基金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股份公司的特征,这意味着有相当多投资者投资其股权或基金份额,因此,创投基金应该在资本市场发行基金份额。创投基金管理公司具有知识产权经济技术评估职能,这是其核心技术。为了经营好一个个项目公司,创投基金管理公司还应该有很好的管理咨询技能。第二种是该金融中介不退出项目公司,那么它最终不再专业为新设立的项目公司融资,而最终演变成控股公司,失去为大量知识产权融资的职能。它积累的评估知识产权市场价值的专门知识作用不大,对知识产权融资是一种损失。为了让管理公司专注知识产权评估,应该立法强制其在一定条件下退出。

4通过构建竞争性创新市场来提高知识产权融资的效率

单单上述三方面理由是不够的,并不总是能保证解决绝大多数知识产权融资的问题。只有在有许多家创投基金管理公司竞争的背景下,发行许多创投基金才能彻底解决绝大多数知识产权融资难问题。吴欣望和朱全涛(2012)在考察近300年来典型国家经济发展经验后总结出,一个国家的新技术交易市场越具竞争性,这个国家经济增长越快;反之,一个国家新技术交易市场越具垄断性,这个国家经济增长越慢。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如果中国需要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其新技术交易市场必须更具竞争性。当前中国知识产权融资难问题实质上是知识产权市场具有买方垄断性特征以及卖方具有竞争性特征的共同产物。或者说,能有效为知识产权融资的机构太少,具有垄断性,而国内供给知识产权的机构与个人(包括个人、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非常多,具有很强竞争性。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可行方案是提高这一市场买方的竞争性,大量引入市场买方———创投基金管理公司,大量发起设立创投基金,在它们之间形成竞争性。该方案将深刻改变中国科研体制格局,只有在这种格局下才能实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国共产党的十报告语)的目标。由于大量专门投资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创业投资基金进入创新市场构成买方,它们之间的竞争不仅推动它们改进遴选高价值知识产权的技术,并改善管理效能以实施这些知识产权,而且也推动它们为了获得高价值知识产权直接投资从事知识产权研发。大量创业投资基金从事知识产权研发和实施的必然后果是企业成为中国创新主体,创新人才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5有利于对知识产权创业投资行业进行市场监管

朱全涛和吴欣望(2012)提出如下定义:政府是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结构的管理者。“知识产权创业投资基金交易所”是一个市场,而且可以预见,随着大量知识产权在该市场融资,该市场能发展成一个交易额非常巨大的资本交易市场。政府必须管理这个市场。创投基金及其管理公司的投融资模式完全不同于既存的银行业模式和证券业模式,对它们的监管自然就不同于既存的金融监管模式,因此政府需要设立新的金融监管机构来有针对性监管,避免金融欺诈和防范金融危机。这个机构应该称作“创业投资基金监管委员会”。在该方案下,知识产权创业投资基金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普通投资者,甚至可以不需要政府投入财政资金,政府只需扮演好市场监管者的角色,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防范金融诈骗和控制金融风险。

经济学的投资篇2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投资;开发;科学性

当前,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已进入产业扩张和行业整合的新阶段。面对行业内的激烈竞争和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投资开发经济型酒店尤其要注意做好投资前期各主要环节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以做到科学投资,理性开发。

一.我国经济型酒店投资开发的特点

(一)规模增速快。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上海出现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型酒店——“锦江之星”以来,这种新兴的酒店因其具有方便、快捷、舒适、卫生、性价比高的特点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从而迅速成为我国住宿业市场的投资热点。因此,这种酒店业态不仅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而且吸引了众多社会投资者对经济型酒店进行投资开发。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型酒店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速之快在世界经济型酒店发展史上也是少有的。

(二).竞争压力大。在经济型酒店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洗牌序幕已经拉开。面对国内强势品牌的规模扩张和行业整合,以及国外一些知名经济型品牌连锁酒店相继进入我国,使得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因而投资开发经济型酒店更应注重其科学性。

(三)市场前景好。尽管行业竞争激烈,但是我国幅员辽阔以及大众旅游业的发展和异地商务、公务、经济文化活动交往频繁的市场需求,还是给经济型酒店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有关部门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住宿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型酒店全面、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经济型酒店投资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开发的盲目性。部分投资者认为经济型酒店市场需求量大,只要位置好、房价合适,就会取得良好的效益。因此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只注重酒店位置的选择,而对于市场定性、方案策划、项目评估等环节的分析和论证却不予重视,急于盲目开工,这种做法势必会给酒店的工程建设和经营带来被动。

(二)决策的随意性。部分投资者认为自己对经济型酒店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在投资开发过程中,并不对项目开发方案进行科学的专业分析,而是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进行市场定位和以个人喜好确定酒店的风格。由于其过于主观、随意决策而忽视了经济型酒店的基本特征和开发成本的合理控制以及专业化论证,往往会造成投资决策的失误。

(三)投资的近利性。在经济型酒店投资热浪的涌动下,部分投资者把投资开发经济型酒店当作“快速创收”的项目进行投资,认为其工程施工简单、投资少、回报快;因而在实施过程中以省钱为首要原则,且过于注重酒店的外观模仿而忽视工程的内在质量,以致于在酒店开业之日也是工程返工维修之时,这种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到酒店的正常经营运作。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部分投资者初次涉足酒店业,并且在对经济型酒店的实质理解有所欠缺、概念模糊的情况下就急于盲目地投资;二是部分投资者对经济型酒店投资开发项目论证的科学性、专业性、重要性认识尚有不足,过于主观和简化;三是部分投资者投资理念不能够及时跟上酒店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其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规范意识、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等还有待加强。因而综上所述,投资者只有在认知本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真正理解经济型酒店的特点及其投资开发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其规划开发的各个主要环节进行科学而有效地控制。

三.经济型酒店投资开发的主要环节

提高经济型酒店投资开发的科学性,需要在投资前期对酒店的选址、市场定位、方案策划及项目评估等主要环节上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和论证,进而作出优化方案的选择。

(一)酒店选址。这是关系到经济型酒店项目投资成功与否的首要环节。因为酒店的位置和物业的选择是否适宜,将直接影响到投资成本的经济性和酒店的综合效益。

由于近些年经济型酒店的不断开发,在经济发达、人流密集的一、二线城市优势聚集区的可选余地已越来越少,且地价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酒店选址,首先应适时调整思路,把眼光从高价位的区域向地价相对校低、市场空间较大的区域展开如中西部地区和三、四线城市,从而提高选址布局的前瞻性。其次,对城市发展新区、城郊结合部以及周边旅游景观区、新开发的综合性生态养生文化主题大型社区等区域,进行不同档次的经济型酒店布点。由于这些区位不仅具有地价优势,而且环境优美,易形成酒店的特色卖点。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快捷交通的特色优势,在通往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景区(点)、以及有特色的养生娱乐体验项目的目的地沿线,选择有利地段进行布点,开发不同功能特色的休闲度假经济型酒店,如汽车旅馆、青年旅舍、农家客栈等。

总之,经济型酒店的选址要以方便入住者为宗旨,并及时跟进城乡发展的步伐,在交通方便且具有吸引游客游览体验、休闲养生项目的区域范围内,都可先行布点,抢占市场先机;同时还要综合权衡区位、价位和物业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出与市场定位和投资目标之间的平衡点;切不可只对其中某一项单独进行可行性评估,从而避免顾此失彼。与此同时,还要了解所在地的整体发展规划情况,以使酒店的选址与当地规划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二)市场定位与方案策划。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酒店的选择也更加理性。当前现有的经济型酒店产品单一、风格雷同的格局已不能适应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因而投资者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市场定位和开发方案的创意策划。

一是要从市场调查入手,把握市场需求动向。经济型酒店竞争的关键是品牌特色,而品牌特色的建立则是建立在对客源市场的细分以及对同类酒店的充分了解、分析和研究基础之上的,进而形成有别于其它同类酒店产品的新模式和特色定位。

二是要针对物业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产品。这样做的优势是: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改造成本;另一方面也突出了酒店的特色和个性,易于形成品牌差异化,使入住者耳目一新,从而更具有吸引力。这些都有利于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增强酒店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是根据酒店所处位置,把握好酒店产品特色与市场定位之间的关系,以营造具有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酒店风格,突出酒店的文化品味。由于当前的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酒店的服务特色和入住体验的舒适度、愉悦感,因而经济型酒店仅仅具有相对低廉的价格是不够的,还需在安全、卫生、舒适的条件下,具有一定品位的较高性价比。因此,这就需要投资者通过与酒店专业设计师、经营管理者共同研究与创意策划,以合理整合酒店环境、市场和物业条件等各方面的要素,形成酒店市场定位清晰、产品特色突出、功能布局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整体开发方案。

(三)项目评估。这个关键环节主要是对方案的科学性、经济性进行分析评估,使新开发的酒店项目能充分体现出现代经济型酒店所具有的经济性、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的特点。

经济学的投资篇3

[关键词]养老金;养老保险;微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42.6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各种福利待遇机制也渐渐走向了成熟。尤其是养老金,它作为一种退休金,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挥着巨大作用。众所周知,养老金是我国现行的一种能够保证年老或失去能力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收入的保险待遇。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后,我国政府已开始对养老金进行了积极的改革,通过充分考虑社会贡献率和参与保险的资格等因素,力求缩小各地区、各行业的养老金水平差距,减少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发生。

1养老金、微观经济相关定义和概念

1.1养老金的定义

养老金隶属于投资范畴。它是国家、集体、个人三方一同承担一定的费用,通过一定的积累原则和运作机制,对未来生活收入的一种规划。养老金能够保证每名参与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在年老或失去劳动力后,得到相应的投资收益。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一些发达地区和一些不发达地区,在养老金上有着明显的差距,再加上受物价和货币的双重影响,致使养老金水平差异进一步扩大。

1.2养老金的作用

养老保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险种。它主要体现了四大价值作用。第一,养老保险能够保障老年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的基本生活,它对稳定社会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我国老龄化已变得日益严重。老年人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在我国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如果不能解决他们的生存与生活问题,就会严重损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此可以看出,养老保险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第二,养老保险能够推动劳动力的更新换代,以及保证社会化再生产。老年人退休,能够使新生劳动力进入劳动岗位,从而保证社会化再生产,以及保障再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进而稳定相应的就业机制和结构。第三,养老保险能够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实现多层次收入的公平与公正。众所周知,养老保险一直与职工的在职薪资,企事业单位缴费的比例,个人缴费的多少,以及国家相应的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养老保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带动在职职工的工作意识和工作积极性。通过奖升的激励机制,能够提升劳动者的劳动质量和劳动效率。这对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无疑是极其有利的。第四,养老保险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之一。国家发展是否稳健,社会结构是否合理,个人生活是否幸福,都可以从养老保险的力度和水平中看出。总而言之,发展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升养老金的作用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3微观经济学

一般情况下,研究经济可以从宏观和微观经济两个方向出发。微观经济简称小经济,它所体现的是个体经济行为情况。在整个经济学中,微观经济也占有重要地位。微观经济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主要包括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意向,生产商生产产品的供给情况,以及相关的收入分配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现代经济学者对微观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微观经济对市场资源配置、市场价格拟定,以及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有着一定的作用。

2养老金投资模型相关思想

2.1关于模型的假设

在这里,我们拟定人物模型。假设某座城市存在两个极有理性思维的退休老人。通过逻辑事例,对他们的养老金收入进行对比。老人a不同于老人b,他没有子女,但对保险事业十分认可,且有着超前的意识。他在平时省吃俭用,辛勤工作,积累了一筆财富H元。他将H元中的一部分G元购买了K商业银行相应的信托计划业务。信托计划按照规定给他支付m元。按照推算可知,老人a养老金收入由基础养老金,信托计划业务收益,国家相应的服务津贴,以及H-G的剩余资金四种。老人b只认可国家硬性的基础养老保险,并不认可其他金融养老保险。且老人b有一子女,对他一直承担赡养责任和义务。因此,老人b的养老金收入由基础养老金、国家相应的服务津贴、子女的赡养费三种。

2.2关于模型的构建

众所周知,基础养老金的收入与社会平均工资、社会贡献率等因素有关。建立此模型的目的在于更直观地分析出老人a与老人b收入的本质差距。政府向老人提供的社会服务津贴是依照税收手段来实现的,它是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来进行相应的财富转移的。通过相应的公式可知,老人a比老人b的养老金收入更具活力,且更稳定。老人b的养老金收入相对缺少活力,且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基于此可以看出,投资商业银行相应的信托计划业务是一种重要的收入手段,它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具有经济弹性。为了平衡养老金收入的差距,商业银行相应的信托计划业务始终保持着一个健康平稳的可调系数。

2.3关于模型的分析

根据老人a与老人b模型所提供的信息,对其进行更加详细的计算。通过把握影响养老金相应的因素,不断分析正式与非正式的健康护理服务津贴的边际效用,从而确定投资养老保险的实际价值。另外,我们可以从劳动力、养老金融、健康服务三个市场对养老金收入进行研究。从某种程度上分析,这三大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如果劳动力市场缺乏张力,且处于平均水平,健康服务市场就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从而保证老人的养老金基本收入。如果养老金融市场不景气,且社会平均工资呈现弱势,那么老人子女的工资必然会受到影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人的晚年生活。此时,老人的收入不得不偏向于国家的健康服务津贴。如果健康服务市场不景气,养老金融市场能力差,老人则不得不依托于劳动力市场,只有提升相应的工作效率和社会贡献率,才能保障基本生活需要。

3养老金投资模式的讨论与总结

3.1养老金投资模式的讨论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事业的不断完善,养老金投资模式不断的增多,给老人提供了更多的养老收入取向。由相应的经济行为现象可知,当老人b在消费非正式健康护理服务时,该项服务费用会随着其子女的收入增加而降低,会随着其子女收入的降低而增加。这是一个负相关的函数。子女获取更多的收入,需要通过加班来实现,这就使他们必须要缩短照顾老人b的时间。子女想要有更多的时间来照看老人b,就需要牺牲掉一定的工作时间,从而就减少了相应的经济收入。另外,当老人b在消费非正式健康护理服务时,在没有超过相应的系数值的条件下,其信托计划投资收益会随着非正式健康护理服务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非正式健康护理服务减少而减少。当老人b在消费非正式健康护理服务时,在超过相应的系数值的条件下,其信托计划投资收益会随着非正式健康护理服务的增加而减少。老人如何去选择养老服务,这就成了一种经济直觉。

3.2养老金投资模式的总结

老人的养老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十分重视和关心的问题。为了帮助老人更好地选择养老模式,本文通过相应的模型范例,对老人a与老人b的养老金收入和养老服务进行分析,可以明显区别子女赡养养老模式和居家养老模式。在不考虑整体因素,单从个人情况上看,购买养老金融产品的老人,是建立在个人经济能力基础上的,他的购买情况取决于基础财富、养老金、健康服务的价格。不购买养老金融产品的老人,他们更加倾向于子女的赡养费、基础财富、基础养老金。不论使用哪种养老模式,老人都需要充分考虑个人的实际经济情况,生活的诉求性和自由性,以及养老效用最大化。

4对养老金投资的一些思考建议

4.1政治层面上的建议

首先,政府应大力推进养老改革,充分发挥自身的干预和主导作用。借助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保证养老投资实业的有效运行。其次,政府应严格划分相应的养老职能,不断引导养老金融市场。通过对养老金融市场进行严格的把关和监管,不断规范养老金融产品,充分体现养老金融的实质性作用。再次,政府应全面推动相应的市场发展,全力建设养老金融市场。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激励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在国家发展的大环境下,通过让养老金融产业自行竞争,不断淘汰劣质的养老金融产品,从而使养老金融市场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最后,政府应支持相应的金融机构,通过给予和放宽一些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用养老金融产品发展其自身经济。这不仅能使养老金融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也能有效解决养老保险体系独占鳌头所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

4.2企业层面上的建议

挖掘市场消费需求,刺激市场消费,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开发新的养老金融产品,促进形成良性的养老金融市场,企业必须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企业应不断迎合市场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運作能力,提高自身的风控能力。以保障资金安全为宗旨,以合理运作产品服务为核心,通过相应的激励策略,不断扩大消费者的养老投资与消费需求,从而增添自身的发展动力。第二,企业应充分考量随机波动和通货膨胀。通过进行精准的市场调查,给予正确的市场分析,不断深化养老金融产品服务,从而使老人晚年生活更有质量性和效率性。第三,企业应主动强化养老市场的协同能力,不断优化和升级相应的市场结构。养老服务不是单一的问题,需要更多企业共同协作,全面推进养老体系发展,从而促进养老投资的计划性、规模性等全方位发展。

4.3个人层面上的建议

养老投资是一个理性的话题,每个人都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养儿防老”错误观念。通过对社会趋势、市场环境等因素进行全方位的思考,选择适合自身的养老策略,从而保证每个人都能享受优质的晚年生活。

经济学的投资篇4

关键词:投资基金委托信息入世

一、引言

从1992年第一家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设立至今,我国投资基金已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与探索,以1997年11月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为界,中国投资基金进入“新基金”时代,基金的设立发行,投资运作以及外部监管逐步走向规范化,各基金的投资风格日趋多元化,多数基金表明了市场定位,成长型、平衡型及重组型等品种相继问世,基金管理公司在外部压力和内在激励之下,积极扩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研发力量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地位。2001年开放式基金的发行工作也排到了证监会和基金管理公司的日程表上,《投资基金法》在经过四稿修改之后也即将提请通过,为我国投资基金的进一步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00年底,我国一共批准设立了10家基金管理公司和34只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银行5家,累计发行基金单位562亿个,基金净值847.35亿元,约占到深沪两市流通市值的7%。

二、中国投资基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投资基金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虽然成绩喜人,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基金业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现存的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金大发展,概观现实的发展情况,我国投资基金矛盾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症结为以下四个问题:

1、基金规模偏小,缺乏机构投资者。

基金的规模大小包含三个意思:一是投资基金的资产总额,二是单个基金的融资量,三是单位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数量。我国目前基金总资产净值为847.35亿元,而在基金业发达的美国共同基金的资产为6.8亿美元,是美国金融市场上的第一大金融中介,英国共同基金的资产规模到1998年底也达到了4191亿美元。基金资产规模的大小决定了基金在证券市场乃至整个经济运行中的影响力,规模偏小将使基金难以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根据国外研究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规模占股市流通股总市值比率为33%时,才能发挥良好作用,我们如果引用美国基金在机构投资者中的份额——30%~40%进行计算,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资产规模必须达到33%×30%≈10%,才能发挥其证券市场导向和稳定器的作用,所以目前7%的比率还远未达到这个要求。

单只基金的资产规模方面,1998年以来发行的新基金规模大都为10~30亿元,而美国基金的平均规模却达24亿美元。从投资组合理论来看,单个基金资产规模偏小限制了基金的投资范围,无法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弱化了基金分散风险的功能。从规模经济理论来看,单只基金的平均运行成本随着规模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当每基金单位的边际成本为0,即每基金单位用分摊后的最小成本获得了最大收益时的规模才为单只基金的最佳规模。根据国外基金单位收益远超过我国的经验来看,中国的单个基金资产规模虽处于平均成本下降阶段但还未达到边际成本为0的那一点,应进行积极扩容。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基金业的集中趋势更为突出,美国的400多家基金管理集团管理着7000多只基金,英国2100多个单位信托基金则仅由152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但我国一家公司平均只管理3个左右的基金,在抵御风险,降低成本和提供全方位服务和多样化产品上都没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事实上我国基金管理管理公司“一拖二、三”正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增加基金管理数量所带来的管理费收益、信息及人力资源共享等收益要大于由此带来的人事管理、行政协调等成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有当公司的规模增长率与运行成本增长率相等,即规模收益不变时,我国的基金公司才达到最佳管理规模。

英美国家基金资产规模日渐庞大还主要得益于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养老基金构成其重要资金来源。197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共同基金的主要投资者也一直是中小投资者,基金规模发展缓慢,但随着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在1993—1999年期间,基金资产增长了近231%,其中养老基金所持有的共同基金占到基金总资产的36%。我国的基金业一直以来都缺乏机构投资者,随着三类企业入市以及保险公司连接类帐户的出现才有了一点改观,但要完全起到扩大基金市场规模的作用,力量还十分微薄。从委托理论来看,由于缺乏机构投资者,基金持有人多为中小投资者,因此对基金管理公司监督的成本内化和收益外化问题更加突出,这会加剧持有人在监督上的“搭便车”行为,从而不能有效监控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当机构投资者比例上升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监督成本内部化和收益外部化,降低信息搜集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改变基金持有人的信息劣势地位,有利于基金市场的健康发展。

2、以封闭式为主的基金类型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降低基金管理公司的风险。

基金管理公司作为投资基金的人在基金的运行发展中地位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的各家基金管理公司侵害投资者利益,沉淀基金资产的现象十分普遍,主要原因是资金全封闭的投资基金无法对管理者形成有效的约束与激励。

在基金持有人委托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资产运作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风险,包括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前者是持有人不可能在事前准确地甄别管理人的真实经营能力,有可能接受基金管理人的错误信号而选择劣质管理者。后者是基金管理人的最优行为选择与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从委托—理论来看,投资基金的这两个现象是必然会存在的。基金管理公司比投资者拥有更多的信息,最清楚自己的素质和经营能力,为了吸引投资者的资金多赚取管理费用,管理公司将隐蔽不利信息,甚至不惜以错误信息误导投资者,投资者以投资收益率来甑别管理者的经营能力只能算是事后的判别,逆向选择出现。在确立了委托—关系之后,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决策之间存在某些偏差,这主要是由于者即基金管理公司与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也各不相同,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中投资收益i是唯一变量,即U投=U(i),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基金管理者的效用函数U管=U(t,ie),t为工作时间,ie为预期收益,工作时间的减少和预期收益的提高都能增加管理者的效用,但预期收益提高的前提是管理者花更多的时间来努力工作,因此管理者会面临闲暇时间与投资收益的选择。如果选择前者,将与投资者的目标函数发生偏离;如果想同时实现,只能是管理者将希望寄托在运气上,采取过度投机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两者均会导致道德风险问题。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必须有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约束管理公司隐蔽真实信息,激励管理者选择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从而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封闭式基金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投资者一旦选择了封闭式基金,如发现其不能满足自身投资意愿,只能在二级市场上转手基金份额,基金的资产丝毫不受影响,管理公司按资产净值提取的管理费用也分毫不少,这样很难约束基金管理公司在募集发行时公布真实的投资素质和潜在风险因素,吹嘘隐瞒的“圈钱”行为将加剧逆向选择问题。封闭式基金不存在因经营不力而导致基金管理费减少的问题,管理费比例一般比较固定,因此掌握资产的经理们缺乏外部赎回压力和提高投资收益的激励,会采取更有利于自身效用的行为,如“偷懒”,“交叉持股”等,逐步侵蚀基金持有人的本金。而在开放式基金的运作过程中,管理公司面临基金份额随时会减少的压力,以上这些行为都将得到遏制,风险将大为降低。目前世界上基金业发达的国家都以开放式基金为发展主流,美国开放式基金占到了基金总额的93.9%,英国为76.6%,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封闭式基金的不足和开放式基金的优势。

3、基金管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独立性差。

由于我国现行法规的条件限制,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均为有一定资本实力的证券公司,这一方面也考虑了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和公司的资金要求,但同时导致了基金管理公司组织制度的重大缺陷。“一家控股,多家辅助”的发起形式使基金管理公司的人事安排、投资运作均受制于控股股东的意志,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股权集中而导致的“权力放大”。

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奥村宏的研究,控股股东的权力放大会引起公司内在结构与公司基本形式相比产生较大的偏离,表现在投资基金上即基金管理公司原来代人理财的形式偏化为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机构。权力放大效应还将极大地改变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原有利益格局和相互关系。我们应注意,基金管理公司不同于一般的股份公司,还管理着非公司所有的基金资产,控股股东的出现改变了基金持有人与管理公司的利益格局,根据控制权理论,掌握控制权即获得剩余索取权,证券公司将取代持有人的索取者地位,成为真正的基金获利者,管理公司的运作目的不再是获取投资收益而是通过关联交易将利益输送给控股股东。因此,在过去几年中,基金管理公司屡屡出现违规的关联交易行为,基金管理者动用基金资产为控股股东的新股承销,配股甚至自营业务服务,以及通过高买低卖方式向其输送利益。在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十大股东中投资基金与其管理公司的大股东并列出现的情况并不罕见。此外,证券投资基金通过频繁的交易来增加证券公司的利润,如1999年基金兴华上半年股票交易量就达116亿元,部分资金周转率高达743%!仅支付给华夏证券的佣金就有2317.58万元,数目十分可观。基金管理公司“控股型”的股权结构削弱了其独立性,不利于基金管理公司成为真正的利益独立体,严重制约了我国基金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比国外的基金管理机构,公司型几已日渐成熟,股东即为基金持有人,有机构也有中小投资者,“相对分散型”的持股结构更有利于基金的独立运作,再加之独立董事的特殊监督,构成了一个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4、信息披露及外部监管力度不大

我国在1999年出台的《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指引》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及时、准确地向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在初期,基金管理公司基本上按要求进行较透明的披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公司信息披露的时间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空,并且存在严重的信息误导。如在年报、中报和投资组合公告的截至日到公告见诸于公众之日中间的90、60、15日工作期内,各基金会对持仓作重大变动,因此投资者看到的所谓投资组合早已成为“过去时”,获得的信息将误导投资者的分析判断。对于新增、剔除股票明细的披露,各基金往往采取保留象征性余额的方法逃避披露,至于关联交易更是不可能在会计报告书附注中得到解释说明,由此可见,我国信息披露的及时、准确可靠在基金的实践过程中往往都有不少问题。与此同时,证监会往往无法深入到基金的具体运作细节进行实质性监督,法规条例的不完善也让基金有“对策”可用,因此这种信息披露已经不能对基金管理公司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有效制约。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看,正是由于信息传递机制的缺陷,会造成委托—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导致人的偷懒,内部人控制,机会主义倾向等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因此基金管理公司为了自身利益,逃避持有人监督,必然会延迟或破坏有效信息的传导,加剧信息不对称。通常委托人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必须收集信息,以对人进行监督,但是信息的搜寻和监督是有成本的,并且与人行为被发现的概率成正比,越隐蔽的行为为之付出的监督成本就越高。在基金这一组织形式中,由于专业知识和时间的缺乏,投资者发现基金管理者的道德风险行为较困难,因而监督成本较高,加之成本的完全内部化和收益的外部化,投资者搜集信息进行监督的动机几乎为零,这时就需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以督促基金管理者主动披露信息。而我国目前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已不能使投资者及时地得到来自基金公司的有效信息,基金的效率损失现象十分严重。同时政府强制性监管和中介机构对信息进行审核、公证等外部监督的不力也使基金管理人主动传递信息失去可靠性。

三、入世后中国投资基金的发展策略

上述几个主要问题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投资基金业亟待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压力,同时对外还面临着中国入世后国际基金业的潜在威胁。根据wto有关协议,一旦入世,外资可进入中国的基金管理行业,参股比例可达33%。三年后增至49%,五年后51%,国外基金业届时将凭其丰富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本实力向国内基金业发起挑战,加快解决中国投资基金发展中现存的主要问题,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我国投资基金的竞争实力已迫在眉睫。

1、积极扩容,加速基金持有机构化。

扩大基金规模即能达到规模经济又能改变我国投资基金“轻量级”对抗国外基金“重量级“的局面,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在条件合适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基金的设立、发行,扩大基金的总体规模;已发行基金在扩容条件具备时,可选择扩募,以增加单个基金的资产规模;积极开展基金管理公司的增资扩股工作,同时鼓励优势突出的管理公司增加基金管理的数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基金品种的多元化。国外基金投资风格多样,各种投资方法组合形成了品种齐全的投资对象,满足各类投资者的偏好,在吸引投资者方面颇具优势。因此我们除了继续明确各投资基金目前的投资风格外,可引入成长价值复合型、新兴成长型等新的风格,并从投资对象上发展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对冲基金等。

此外,还要加速基金持有人的机构化,增加基金的资本来源,迅速扩展投资基金的资产规模,并能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增强与基金公司的谈判能力。具体来看,可以将保险资金和三类企业作为突破点,尤以前者为重点。保险资金自1999年10月间接入市以来,到2000年末,已投资证券投资基金134亿元,保监会批准的三家保险公司投资连接类帐户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最高帐户也从30%增加到100%。今后可以逐渐放大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的范围;还应适当考虑私募基金的合法化,定向向机构募集发行基金。

2、尽快推出开放式基金,降低风险。

封闭式基金的实践已证明了它的运行机理无法构成一套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因此我国应尽快推出开放式基金,以降低风险。目前国内已确立第一家开放式基金由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推出,除了尽快做好各项技术、人员系统的安排与测试以外,我国推出开放式基金还应注意:(1)起始规模不宜太大。在试点初期鉴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品种、规模有限,基金管理公司还未形成一套成熟、完整的开放式基金运作经验,规模过大不利于其顺利运行。(2)起始定位可考虑向机构投资者倾斜。由于国内投资者第一次接触开放式基金,证券市场又不稳定,中小基金持有人的投资分析能力不强,投资理念不成熟,极有可能盲目认购和赎回,易引起开放式基金的剧烈波动。(3)可以考虑在试点初期设立非严格意义的开放式基金作为过渡,如当基金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停止发行或申购,延长赎回期,形成一种“易进难出,半开半闭“的局面,以便使投资者和管理者都有一个适应期。在推出开放式基金之后,基金管理者在收益率方面的压力会大大提升,而同时又要面临基金资产高度流动性的要求,因此还需采取措施分离投资基金获取收益和规避市场风险的双重职能,发展基金套期保值和对冲风险的手段,适时推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衍生交易品种,如股指期货等。

3、加快完善基金管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针对目前基金管理公司被大股东绝对控股的弊端,下一阶段要重点进行对现存基金管理公司持股结构的改革。从华安基金管理公司的扩容工作来看,公司通过增资扩股不仅增加了资金实力,而且重新调整了股权结构,5位股东出资额差距不大,改变了“一家控股,多家辅助“的情况,也为基金管理公司投资运作的独立性打下了良好基础。其余各家公司也不妨可以在增资扩容时对股权结构进行调整,完成从“控股”到“相对分散”的变革,逐步脱离各大证券公司,成为利益主体。除此之外,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基金管理公司必须要实行独立董事制度,今年1月19日证监会已经发出通知,要求各管理公司实行此制度。独立董事要承担起保护基金持有人权益的特殊监督责任,必须真正完全独立。为此,应在《投资基金法》中明确规定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应大于2/3,以确保对董事会的投票过程有充分的监控能力,任期可以连任,但不能无限期。

⒋加强信息披露和外部监管的力度。

信息披露是敦促基金管理公司向公众提供有效信息,接受监管的最直接途径,它在实践中的执行情况至关重要,因此要保证基金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严格要求各基金的年报、中报按照“三公”原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要求进行规范处理,督促各基金管理公司修改有关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和具体标准,聘用会计、律师等中介组织对信息的可靠性作权威认证,加强其准确程度。

此外,还有赖于外部监管力度的加强。除了尽快出台《投资基金法》,证监会需加强在基金具体运作中的监管,如对大额交易对手进行调查和监控等,变被动的、应付突发事件的监管为经常性的、主动的监管;托管机构要改变“无为而治”的现象,采取由基金持有人或监管机构而非基金管理公司选择托管人的方法,或则增加“基金管理人选择托管人的限制条款”,使托管人真正成为“三权制衡”中的重要一角。同时,行业公会和社会公共基金评级机构要尽快成立,以完善基金监管体系。

5、发展中外合作投资基金。

要切实提高国内投资基金的竞争力,还需实行“请进来”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中外投资基金业的合作活动,使国内的基金管理公司学习到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与经验,借鉴他们的产品设计和销售模式以及投资理念和技巧等,全面增强管理的综合水准。中外合作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聘请海外基金管理公司为国内公司的投资顾问;组建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引入中外合资基金,即海外基金收益人的介入。

考虑到现阶段的外汇政策和投资法律,且便于管理,目前我国可以组建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即狭义的中外合作基金。组建模式有两种,一是选择现场的国内基金管理公司出让一部分股权,另一种是重新在国内注册一家全新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资金的募集可以先在国内募集,等时机成熟后再向海外募集基金,为引用外资开辟新径。募集的中外合作基金应鼓励多投向实业项目,发展成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并且当局应该在投资法律、产业政策和外汇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关的监管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1、林义相等著,《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分析和运作》,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许占涛著,《投资基金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王彬著,《公司的控制权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蔡晓曙,“加入wto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影响及政策”,《国际金融研究》2000.5

经济学的投资篇5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直接投资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是基于国家利益基础而进行的,按照要素划分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禀赋是不同的,也正是这种差异性才有了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纠纷的出现。资本雄厚的国家(比如欧美国家)主要以出口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原材料和劳动力富足的国家则主要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但事实上美国这个资本雄厚的国家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国这个劳动力富足的国家也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这一现象冲击了旧有理论,同时也催生了基于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的诞生。本文将以此为例,从而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相关现象的存在。

一、公司成本效益构成分析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如果他们主要以经营海外市场为主,那么他们有三种经营途径可以选择:第一,是将生产环节放在国内,然后将产品在国外进行销售,这就是出口;第二,将生产放在本国,同时还在海外建设新公司来负责销售产品,这就是直接的国外投资;第三,跟国外某公司签定特许权合约,授权这家公司在海外生产并销售该产品,这就是特许权贸易。一家公司选择出口时,它的成本除了管理成本、研发成本、宣传成本外这些固定成本外,还需要承担关税和运费。在海外直接投资办厂虽然能够节省运费和关税,但会产生更多的成本,比如信息成本、政策性成本。一个公司是选择出口还是国外直接投资,主要是衡量哪种方式能够产生更大的利润,是商品资本流动还是货币资本国际流动成本较高是决定选择出口还是直接投资的根源。对于一些比较重、体积大、单位售价低的产品,比如矿石、原油等这些产品不管哪种运输方式,其运输成本都比较高,就不适合出口而更适合直接海外投资;对于一些单位售价内关税比较高的产品,比如烟酒、化妆品等,这些也不适宜出口而适合直接投资。中国为了吸引外资而采取的优惠政策,就是为了能使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成本降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少生产经营科技产品的公司都实施了海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运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

二、市场结构分析

产业经济学理论指出,市场结构包括企业的规模及分布、壁垒和进入条件,产品差异及企业成本结构和政府管制的程度,用于衡量市场结构的因素有市场集中度、进入和推出壁垒及产品差异化程度,这些因素是决定直接投资和贸易流的动力。当国内经营一家工厂的固定成本越来越大时,就会出现公司级别的规模经济,导致公司的经营决策向海外直接投资倾斜,又由于有工厂这一级别的规模经济存在,这又会使得决策向出口倾斜。对小国经济而言,企业出口的规模经济意义重大,只有通过出口才能有机会获得经济性强大的规模生产,若在国内市场中大规模出现规模工厂,那么出口就要比直接海外投资更有优势。其次,产业经济学中,将产品差异与规模经济糅合在一起来分析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的作用,产品差异化更倾向于对单种产品进行多样化生产,规模经济则倾向于在某个国家进行多样化产品生产,并在各个国家各个公司专业化生产基础上进行贸易。因此可以说,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的结合是鼓励国际贸易,但并不鼓励外国直接投资。

三、交易成本是贸易和投资的决定因素

交易成本理论是产业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在国际产业经济学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解释特许权贸易和垂直一体化投资活动的现象。在上文中,我们就有提到过,特许权贸易是一个企业将特许权授权给国外的公司,让国外公司在该国市场上生产并销售该产品,这个企业按照销售情况的一定比例来计提特许权费用。特许权贸易,它的优势是能够让该企业不需要为进入到国外市场支付较高的费用,能够提升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但在实际操作上,获得特许权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其次,跨国公司时常会面临一些国际贸易纠纷,为了在这些贸易纠纷中能够占据优势,就有了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投资的出现,利用垂直一体化方式来组织生产,可以对交易成本进行讨价还价,从而获得交易成本优势。

四、市场绩效、汇率波动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产业园经济绩效的过程中,习惯于局限在国内经济范围内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国际经济关系,在实际中,投资流和贸易都会对国内市场绩效产生影响,其影响途径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进出口、投资流和贸易对国内市场产生绩效影响;第二,通过汇率的波动来影响国内的价格以及国内市场绩效。我们假设有存在美国和英国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在美国市场上进行古诺寡头竞争,两者都在常数的平均与边际成本的条件下各自在国内生产该产品,美企的产品用美元标价,英企的产品用英镑标价,汇率指的就是用一美与阿奴可以购得的英镑数量,如果能购的英镑数量越多,那就意味着英镑对美元贬值,当用美元等价物进行边际成本衡量时,汇率的增加的就意味着美元的升值,如果英国企业的产品用美元来标价,边际成本越低,其产出就会随利润的变大而变大。如果英国企业在产出占主导地位,美元的升值会使得美国的均衡价格下降,其所表现出的另一个现象就是美国在均衡价格方面下降程度要比美元升值幅度小。

五、国际贸易对国内市场绩效的影响分析

当国外的供应商参与到本国市场竞争来时,本国产品在外国产品的冲击下,竞争力必然会有所下降,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可以提升利润额,那么主导性厂商将价格控制在编辑成本以上的能力就会被追随性厂商扩张产量的行为给限制住,而那些可以在其他市场完成生产力转移的各国外供应商就会全部变成这种带有追随性质的厂商。

六、结束语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已成为世界产业分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是选择国际贸易还是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还是取决于如何优化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市场结构的评估及相关贸易及市场绩效的考虑,因此,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有着现实指导意义。(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文静.产业经济视角下的国家贸易与直接投资分析[J].全国商情,2014(07):28

经济学的投资篇6

关键词:教育投资,流动性约束,效用函数

作者简介:张辉(1970-),女,内蒙古赤峰人,中国传媒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经贸大学数量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统计与计量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2.2;F0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031-04 收稿日期:2007-01-10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家长们都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很大的财力,但是在教育投资以及转移支付(in-tergenerationaltransfer)的方式以及类型这两方面,不同国家的家长们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不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着从孩子到父母的转移支付;而在发达国家中,却很少观测到这类现象。也就是说在不发达国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更像借钱给孩子(因为孩子不能从资本市场借钱来支持自己的教育),即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交易的动机,因此父母期待子女能够在未来成年期进行自觉的转移支付;而在发达国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主要是由父母对孩子的利他行为动机导致的,因此孩子不存在主动转移支付的压力。

关于教育动机,国外学者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的结果一般把教育动机分成两类:交易动机和利他动机,相应的模型也建立起来了。

1.建立起了从父母到孩子的财力转移支付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父母对孩子是利他主义的,而孩子的情况是非利他主义的。从父母到孩子的转移支付是由父母对孩子的利他行为所促使的;

2.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是以交易为目的模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转移支付可以看成是非市场服务的货币交易,因此这类发生在两代人之间的从父母到孩子的转移支付,可以被看作是以一种贷款的形式去帮助在生命周期早期、受流动性约束的孩子们的一种特殊方式,父母期待年老时,能够得到孩子给予的服务性回报――这种回报是由模型外的社会标准或其他机制而决定的。

本文以成熟的教育投资动机的主要数理模型为基础,根据我国的相关数据做了实证性分析,以此来探究我国居民家庭子女教育投资的主要动机问题。

一、家庭子女教育投资动机的理论模型

1974年Becker提出了关于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知识;1982年Behrman,pollack和taubman建立起父母投资偏好的理论体系;1995年mcGarry和Schoeni针对家庭内部之间的转移支付做出了详细的分析;1992年Cox和Rank着重研究了两代人之间的转移支付与交易问题;1990年Becker,murphy和tamura研究了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些理论研究为家庭子女教育投资动机的理论模型建构奠定了基础。

在家庭子女教育投资动机研究中,交易动机和利他动机一般采用下面两种行为模型。

第一种模型,交易动机模型。父母充当委托人(theprincipal),孩子充当人(theagent):父母决定着孩子学校教育投资贷款的具体条款,其中也包括日后孩子可能偿还给父母多少;孩子尽管是被动的,但这种贷款方式不会使孩子的未来变得更糟,所以这种模型是可以通过家庭机制或社会标准执行这份“合同”的。

第二种模型,利他动机模型。父母在利他行为的促使下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反之,孩子也相应地受到利他行为的影响,在长大成人之后,对父母自愿进行转移支付。这一模型可以用“纳什均衡”解释:父母早期对孩子的教育投资量和父母年老时从成年的孩子那里收到的转移支付数量可以达到一种自然的平衡。

目前,我国处于发展中阶段,家庭子女的教育投资动机主要适用于交易动机模型。下面我们从交易动机模型入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来研究我国居民家庭的教育投资状况。

1.准备工作

假设父母的生活状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以母亲为例):成年期(第一个时期)和老年期(第二个时期)。

事实上,父母效用函数的幸福指标U依赖于孩子的数目n;类似地,孩子在乎父母多少主要体现在孩子的效用函数V中,同时也依赖兄弟姐妹的数目n。

假设父母没有流动性约束,孩子在第1期有流动性约束,则母亲的预算约束为

2.交易动机模型

在交易动机模型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与年老时孩子的转移支付之间形成了纯粹的贷款关系,假定父母是委托人,孩子是人,父母可以决定s,t1,t2,那么,父母在自己的约束条件(4)式和孩子的约束条件(5)式以及孩子的参与约束条件(6)下,对效用函数(1)式进行最大化。

其中,孩子的参与约束为

是父母没有给孩子投资教育情况下,父母第2期的消费。孩子的参与约束(6)意味着接受父母教育投资的孩子的效用函数不小于没有接受来自父母教育投资的效用函数,即父母决定的教育贷款合同(t1,t2),是在孩子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制定的。对父母的效用函数,按照cp1,cp2求一阶最优条件,可得

从(8)式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结论:

a、可以得到父母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教育投资量t1;

B、父母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投资恰好是:孩子收入中多挣一元钱的边际增加等于市场利息率;

c、教育投资量依赖于两个因素:市场利息率,孩子所不能观测到的能力参数t。市场利息率越高或孩子天分水平越高,则他的学校教育投资越高。并且我们从(8)式中还可以发现父母的教育投资量与父母的孩子数目无关。如果父母把孩子教育看成一种贷款,那么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论;

D、如果父母不受流动性约束(资本市场对父母是完美的,但是孩子不能从资本市场借钱去帮助自己教育投资),那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仅仅依赖于利息率和孩子的天分水平。然而,在不发达国家,一般父母如果受流动性约束,那么在孩子的教育投资上就需要较高的成本。

这样,母亲的社会经济背景,借钱的容易程度(工资收入ep1),母亲本身的教育水平以及所持有的资产都会影响t1。

因此,可以设定以下回归方程lnt1=βo+β1z+e1 (9)

其中,z是指家庭背景;是指不能观测到的孩子能力及影响t1的所有因素;通过估计这个方程,如果我们发现z的回归方程估计参数对很敏感,这说明父母受流动性约束。

一般情况下,我们无法写出(孩子长大后对父母的转移支付)的显式表达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设定效用函数,来了解t2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例如,效用函数u是可分的并且具有Cobb-Douglas形式(柯布-道格拉斯形式)。通过这样的设定,我们发现

3.模型的解释

在这个模型中,由于父母投资孩子学校教育先于孩子给父母转移之前,因而可以用Stackleberg(斯坦克尔伯格)子博弈完美均衡来描述这个行为更为准确。

描述如下:父母首先做出投资孩子学校教育的决定t1,其次,孩子长大成人后做出对父母转移支付的决定,而孩子的决定将随着父母的决定t1及父母老年的收入(1+r)而变化。这种来自孩子的反应可以称作反应函数。当父母不能直接告诉孩子他们投资学校教育的数目时,他们可以通过将收入的较大部分投资在学校教育上,为年老时只留下较小部分,就可以控制这种情况,将来孩子给予父母的更多的转移支付。隐式合同在纯粹贷款合同结构模型中,是根据家庭的某种机制或社会标准执行的,但是,模型本身不能直接告诉我们机制是什么,也许是孩子在乎父母老年的消费或幸福,这样父母收到孩子们的转移支付是孩子的自愿行为。

二、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的子女教育投资动机的实证分析

根据前述模型,本文通过整理国家统计局城调队主编的《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1994年~2004年)中我国主要大中型城市(范围包括各省省会、重要经济城市和直辖市)居民家庭的消费数据。根据所需要的数据,整理出父母年龄,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水平,孩子受教育水平,孩子收入等数据,获得有效样本1290个。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主要城镇居民家庭的子女教育动机进行实证分析。

1、我国城市居民家庭教育投资是否受流动性约束的检验

据前面的理论推导,可以建立模型

其中,z是指家庭背景,根据所获得的数据,笔者用的是家庭的收入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的数据;是指不能观测到的孩子能力及影响的所有因素。

从表1、表2数据的估计结果来看,模型的拟合度不高,这可能与我们选择的样本截面数据有关,但是t统计量在95%的置信水平的显著成立,所以模型结果可以接受。从而说明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的教育投资确实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这一点也比较符合我国属于不发达国家的国情。

2、教育动机贷款合同模型检验

假定孩子对父母的转移支付为t2,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GRaDe---孩子的教育水平

CY――孩子的收入

pY――父母的收入

paGe――父母的年龄

从表3、表4估计结果来看,虽然模型的拟合度数值不够大,但是模型中的参数估计值所对应t统计量在95%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这就可以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投资比较符合贷款合同模型。

3.模型检验结果说明

综合上述实证分析,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在教育投资方面往往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当家庭在高收入预期下却无法借款来对孩子进行当前教育消费支出(即教育投资)时,家庭就存在了流动性约束;家庭收入暂时下降无法借款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这时家庭也受到了流动性约束。流动性约束导致了低收入家庭不能帮助孩子完成正常的教育,而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投资又出现了盲目的教育投资现象。在流动性约束影响之下的家庭,父母的当期收入会影响到对子女当期教育的投资,同时,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投资的动机主要符合贷款合同模型,即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投资是暗含后期的回报的合同,这一合同主要通过家庭的某种内在机制和社会道德标准来执行的。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一种,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经济和个人收入的提高,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效益,所以教育支出既是当期的消费,又是一种投资活动。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为支持教育事业了大量资金,目的是增加大多数人受教育的机会,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社会公平度,实际上却存在着另外一种方式的不公平现象。现在我国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成本是由国家和个人共同承担,这样家庭就成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投资主体,但是透过旺盛的教育需求仔细考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时,会发现有一些违背教育投资规律的现象。例如,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也越来越大,有时候投资超过了家庭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值得关注的负面社会问题。特别是,目前我国阶层之间的差异较大,这就意味着一些低收入家庭可能仍然没有能力支付由家庭所承担的这部分教育支出。

因此,建模的目的就在于可以科学分析父母对孩子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复杂动机,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

三、结论

在国外利他模型中,父母的教育投入目的是可以减小他们的孩子在未来挣钱的不平等性、或者减小因为教育投入问题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幸福,因此他们的教育投入往往不是由交易目的所促使的。本文通过建模研究了我国家庭教育投资的动机问题,比较国外在利他模型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投资情况,可以使我国政府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提升对我国家庭教育投入的指导和影响作用,例如引导家庭正确面对家庭投资问题,帮助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家庭正常完成对子女的教育投资问题等,这样可以使更多的人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此外,与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模式不同,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还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社会教育需求,国家实施了教育收费政策,家庭随之也成为了教育投资的主体,承担着大量的投资风险,这是目前我国处于发展中阶段所面临的一个必经的阶段。

基于上述研究,为了扩大父母对子女教育方面的合理投资,国家应该建立健全教育方面的金融渠道,提供符合国情的教育贷款或保险,使父母对教育的投资更加平滑。这样,即使收入还不高的父母也能给予子女较好的教育,而不是等到生活环境改善再去弥补。鉴于父母与子女在教育投资上的贷款合同形式动机,国家应在法律上将这一受社会道德约束机制控制的行为更为法律化,将赡养作为法定义务更进一步的明确下来,从而促进国民的充分受教育和社会的稳定、健康、和谐发展。

经济学的投资篇7

关键词:产权摩擦;软预算约束;恶性增资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全世界为之震动的成就,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顺利过渡,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并存发展,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相比,我们有自己的特色,作为过渡时期宏观经济的稳定者,技术移植和扩散的中心,社会福利的提供者,国家控制转轨进程中的工具和系统性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协调器,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却不是那么的令人满意,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政企不分,内部人控制,所有者缺位,财务状况恶化,等等。虽然国有企业的投资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拉动作用,但是30%的国有企业却占有几乎70%的国家信贷,并且国有企业投资欲望过于强烈,恶性投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造成战线过长,效率低下,浪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目标只能有一个,那就是获得利润甚至是超额利润。那么国有企业为什么总是会发生投资决策失败或者明知道可能会发生亏损还要进行投资的现象呢?这是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所为呢?我想答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

1.国有企业目标错位直接导致其投资行为的变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没有解决好投资的控制边界、收益边界和责任边界的错位问题,使企业可以忽略投资的基本原则要求,结果必然是投资活动效益低下,乃至亏本。国有企业本来就不同于市场经济中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它具有多元性目标,加上政企严重不分,企业主管部门与经营者作为直接的投资决策者,就能够偏离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的目标,而优先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目标。国有企业一直患有投资饥渴症,一味地追求扩大企业资产规模,从中享受由投资扩张带来的各种利益,但是,却不必承担因投资扩张造成的亏损,因为在既有体制下,它们可以把投资失败的责任最终推给中央政府,国家银行和企业职工来承担,于是企业追求扩大资产的目标在投资决策成本能够外部化的情况下,投资活动失去了应有的约束,最终必然造成投资行为与结果偏离资产所有者的理性要求。

2.投资体制转轨期的产权摩擦,使国企盲目扩大其投资规模

所谓转轨期产权摩擦,是指国有企业用银行或其他渠道贷款进行投资后形成的资产归属纠纷问题。按理说,企业在还本付息之后,这部分资产应直接归属企业,它不是由国家财政投资形成的,所以不应该归属国家。但是实际做法不是这样,而是将它与国家财政投资形成的资产一样看待,所有权都归属国家,于是产生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产权摩擦,产权摩擦使国有企业失血过多,再加上改革以来市场竞争不断增强,国有企业越来越失去原有的垄断地位,特别是那些非国有企业大规模进入的行业利润率走低,因而这些企业的国有企业亏损状况也就更严重。这时贷款投资规模越是扩大,亏损也就越严重。在产权摩擦造成企业失血过多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投资的收益、权利与责任错位的体制因素有发挥作用,使企业经营者仍要继续扩大贷款投资。

3.软预算约束使国企恶性增资投资成为可能

所谓恶性增资是指缺乏投资过程中的纠偏控制机制,面对失败的投资无法终止而继续投入资源,甚至大大超出原来的投资预算,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恶化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投资者决策者预期在企业财务困难时会经常地得到债权人提供贷款的帮助,就会在投资之前依赖于这种预期,于是形成软预算约束。因为国有企业特殊的产权关系,政府作为所有者很难有效监控企业管理,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相当严重,并且几乎一直就处于软预算约束状态。由于国有企业与银行的特殊性质以及其他各种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企业即使不能如期履行偿还借款本息,仍然不会破产清算或转交给贷款银行控制,而且政府为了维持国有企业的存在,会继续指使国有银行对财务状况明显恶化的企业提供大量的贷款支持。在债务不能作为重要的破产约束机制后,企业的投资决策更加没有什么限制,即使投资结果是失败的,企业也会进行投资。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样的投资决策必然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阻碍了国家经济和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怎样把国有企业的不良投资转化为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投资,把不利转为有利,针对以上的问题以己之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明确经营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合理确定国有企业的投资目标

政企真正分开,权利和责任真正明确,国有企业虽然身份有其特殊性,但是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主体,国有企业必须有其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这样才能有效监督经营者的投资行为。经营者必须明确其应尽的责任,如果经营者以手中的权力来为自己或者既得利益集团服务,必须使其受到严厉的惩罚。目前我国监督体制很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给全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国企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只有在经营者权、责、利充分明确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合理的国企投资目标,基本的投资原则要求在合理设计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的基础上,投资净现值大于或至少等于零的项目,否则应该放弃。并且经营者必须充分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和体现投入产出效果的相对指标要求。

2.真正意义上理顺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和国家财政的关系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就像是为国家财政打工的两个好兄弟,在盈利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利润都要上缴给国家财政,在企业亏损的情况下有国家财政来拨款或者指示国有银行贷款给国有企业来进行投资。国有企业从国有银行贷款与从国家财政那里得到补贴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实质性区别,这样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行为就会肆无忌惮,因为它后面有国家这个强大的政治武器做后

盾,如果说国有企业会和非国有企业一样小心翼翼行事的话,我想没有人会相信了。所以说如果国有企业投资失败,投资资金无法收回,结果就会导致国有银行严重亏损,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亏损必然要求国家财政予以支持,结果导致国家财政出现赤字,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经济的健康运行有巨大的阻碍作用。所以说国企和国有银行必须是互相独立于国家财政之外的市场竞争主体,这样才能够独立行事。国有企业从国有银行借款必须经过银行的严格审批,签订严谨的协议,必须有抵押,银行方能借款,如果到期国有企业不能偿还,银行就要令其清算,没收抵押财产进行拍卖来弥补银行的贷款资金,或者说以债转股参与国有企业的经营(如果这个企业还有发展前途的话)。国有企业的盈利部分除以税收形式上缴财政外,其余的部分应归其所有,不应再交于财政,这样产权摩擦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了。通过这样一系列措施,国企的领导人必定会仔细思考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了,必定使其把其他可能发生的不定因素考虑进去,盲目投资的现象就不会发生了。

3.软预算转为硬预算,切断其超额投资资金的来源

经济学的投资篇8

关键词:经济周期;中短期投资;低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4.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55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22-03

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的信号频频显现,眼前的复苏到底能持续多久,复苏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等问题都摆在投资人面前,这将是影响投资收益的重要方面。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现象十分明显,抓住经济周期的本质才能抓住经济脉搏,降低中短期投资风险。

一、经济周期的内涵及阶段性特征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波动现象。这种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或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一般为2-10年,因此属于中短期经济的范畴。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周期并不具有钟摆似的精确性,相反可能更像天气那样变化无常。现在通行的四阶段划分法将一个周期分为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

在投资实践中,正确识别衰退阶段最为重要。衰退是指经济负增长或停滞的时期。学界通常将衰退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美国政府认为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即为衰退。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则将经济衰退定义成更为模糊的“大多数经济领域内的经济活动连续几个月出现下滑”。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经济衰退的普遍特征:消费者需求、投资急剧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产出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股票价格和利率一般也会下降。

笔者认为,凯恩斯关于经济衰退的定义更偏向于经济衰退的结果,因而本文采用美国政府关于经济衰退的定义。

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至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一直经历着经济衰退,这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2009年1季度,我国经济处在谷底。图1中的扩张阶段是2009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一季度,接下而来的又是两年的衰退。这一点说明了我国现在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依然在经济谷底徘徊,未来走势有不确定性,同时也佐证了关于经济周期不具有严格规律性的特征。

把握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十分重要。这不仅可以使我们对经济周期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还可以帮助我们研判现在的经济形势,为经济主体的投资决策把握方向。本文所要讨论的关键点即是这一点。

二、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的客观过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在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特别是我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了一系列内外政策的改革。这些措施进一步开放了中国市场,使得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也更易受到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

(一)美国的经济周期性波动

美国的经济一直以来经历着周期性的波动,对世界经济有重大影响。自二战后,在工业经济不断繁荣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但限于自然资源以及生产规模的影响,在高速增长30年后,基本面上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供求背离,导致了美国经济开始下行。上世纪90年代科技水平快速发展,在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大力推动下,美国的经济不但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其通货膨胀率也维持低位。这是一段长达十年的黄金时期,知识化的投入有效抵消了自然资源稀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不断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段时间美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相对稳定,经济整体也出现稳定上升的态势。随着美国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金融手段不断得到创新与发展,虚拟经济快速实现了繁荣。到2007年快速繁荣的虚拟经济终于导致了美国非常严重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海啸般瞬间击垮了美国的经济,引起了美国经济再一次急剧下滑。因此可以看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一共出现了三次中周期的波动。在这三次波动过程中,美国政府分别采取不同的金融手段来应对,从而使美国经济起伏不断。

(二)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与美国具有相似性特征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

图2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网站整理得到的我国自1978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走势图。由图可以直观的看出,自1978年开始,我国的经济一直在大幅震荡。同时具有比较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在1978-2012年这34年间,大约可分成三次经济周期。其中三次谷底出现在1982年、1992年和2000年,平均时间跨度约十年。这表明我国经济具有明显的中周期特征,与美国情况相近。

分析我国的周期波动原因,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受美国等国际影响较大。第一次周期约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而导致的美元超发和中东战争爆发导致石油危机使国际经济受到牵连。第二次周期也是由于美国引起的局部战争导致的油价飙升和美国经济的低迷而引起。第三次中周期则是以美国和日本的泡沫经济破裂而导致的经济衰退引起。而现在我们经历的周期则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经济周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必须面对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周期不单纯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也不是平稳的,而是同样会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即使在完全计划经济的极端情况下,也会存在过度投资、内需萎靡等情况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因此,在进行研究或者是实际投资时,必须将经济的周期性特征考虑进来,而不能将经济周期看作是毫无规律或者作用的随机波动。

2、经济周期协动性越来越明显。不仅各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性越来越明显,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大。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独立于世界经济周期之外,都会或多或少地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因此,在认识经济周期波动性存在于各国经济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各国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存在。在研究经济周期的定义、特征及地位和作用时就要对相关经济体的周期性做研究,这样,才能全面的把握经济周期的规律性。

三、经济周期的波动性特征使短期投资获利成为可能

(一)经济周期是短期价值投资的基础

投资学中有两种对立的投资派别:一是以格雷厄姆为代表的价值投资派,这一投资方法力图寻找被低估的资产,并长期持有以获取其投资收益。这一投资方法关注资产的长期价格趋势,而忽略其短期波动性。一是以西蒙斯为代表的量化投资派,这一投资方法将数学和信息技术运用到投资中去,他不对投资标的资产做价值分析,也不对其长期持有,而是充分利用资产价格在极短时间内的波动性来赚取差价。这两种投资方法都具有十分强的技术壁垒,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并不现实。

而经济周期给普通投资者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利用经济周期进行投资,并不是长期的资产持有,也不是极短期的投机行为,而是处于中间地带的中短期投资行为。同时,利用经济周期进行投资也与价值投资和量化投资具有相似之处:

1、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是进行短期投资的基础。波动性对于经济而言是一个中性词。波动并不等同于损失,相反,利用好波动性可以为自己的投资套利。经济周期具有的波动性,使得投资者可以在经济的谷底买入资产,持有至经济复苏乃至顶峰。这样就可以看作是较长期限的量化投资。

2、经济周期的规律性造就短期投资,而非投机。投资是指将资金投入有价证券以实现其资金增值的目的。而投机则是在证券市场短期买进或卖出一种或多种有价证券以赚取差价的行为。对于两者的风险性来说,投机的风险程度远远大于投资。经济周期的波动性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最大的不同点是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是有规律的波动,通过细致的研究可以把握。

因此可以看出,经济周期有利于投资者进行短期价值投资。短期价值投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投资,它依然着眼于对于资产价值的发现,力图在一个短的经济周期中发现经济的谷底,买进并持有相应资产。

(二)经济周期有利于投资者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投资离不开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握。而由于经济周期的存在,国家颁布的许多政策都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向性,即尽量熨平经济波动。

以我国2003年开始的这一中周期为例。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快速扩张,再度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此我国的金融政策再度转为适当紧缩,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等措施降低市场的热度。2006年我国经济热度继续升高,为此央行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大规模回收市场的流动性。2007年我国延续2006年的金融政策,持续收紧。通过连续6次提高存贷款利率和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继续回收市场的流动性。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受经济危机影响的程度日益增加,为了确保GDp的正常增长速度,政府出台四万亿投资来拉动经济。这一政策举动是放了巨大的流动性,使我国的经济形势不至于下行。

这一系列货币政策的实行,均是用来平滑周期。因此,若能对经济周期认真研究,仔细研判,利用周期规律的波动性即国家颁布的相应政策指导投资,就可以基本消除投资的风险,基本做到无风险投资。

四、结论:利用经济周期指导中短期投资

一般的经济学理论都认为,投资是有风险的,并且风险不能完全消除,收益越大则风险越高。而经济周期理论则给投资者提供了这一种低风险交易机会。这就赋予了经济周期研究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使得经济周期理论脱离了原有的纯形而上学的特性,而具有了更加实际的实用意义。本文认为:作为投资者首先要认识到经济周期实际存在且影响广泛,同时要深刻理解经济周期的地位和意义,努力学习经济周期规律,顺经济周期行事,以降低中短期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曼昆(美).宏观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孙晓娟.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与金融政策的选择[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4]熊豪、李天德.关于当前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特点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05):60-64.

[5]郭靖、肖文帅.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1,(06):111-115.

经济学的投资篇9

关键词:酒店投资;市场分析;经营模式

一、基于投资学理论的酒店投资前市场分析概述

(一)投资学相关理论概述

投资学,它是以投资领域为客体,研究投资运动规律及其管理原理的一门经济理论学科。投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投资领域的经济关系和投资运动规律以及其他经济规律在投资领域的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包括:投资与经济增长、投资主体、投资资金的筹措、投资规模、投资结构与经济结构、投资的风险与决策、证券投资、投资经济效益。

酒店投资相关理论如下:首先是酒店投资的行业环境研究,其中包括了外部一般环境研究,或称总体环境,是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于社会的各类组织均会面对的环境,大致可归纳为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五个方面,其中经济环境又分为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的研究包括了以下三点,即地理位置是制约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气候条件及其变化、资源状况则与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外部特殊环境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城市酒店需求评价、区域酒店业供给规模评价、酒店业发展趋势预测、旅游业发展趋势预测、现有竞争对手研究、潜在投资者、市场信息的充分程度。酒店选址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酒店选址考察因素、酒店选址的宏观选择因素、酒店选址的微观选择因素;最后还包括了酒店业的盈利模式,酒店业投资的策略以及酒店业投资存在的风险的研究。

(二)酒店投资前市场分析的定义

广义的酒店投资前市场分析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系统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与投资决策有关的资料、情报、数据等各种信息,以了解酒店的投资环境,市场潜力和竞争市场的大小、位置、性质及特征,以及投资酒店的区位分析和服务产品分析,并向投资决策相关人员沟通分析结果,以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狭义的酒店投资前市场分析就是酒店投资前的市场调查研究。它是以科学方法收集目前酒店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酒店产品的事实、意见、动机等有关材料,并予以研究分析的手段。在全球经济发展强国,酒店投资前市场分析研究已成为非常成熟的服务行业。由于统计学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发展,促使酒店投资前市场调查与分析工作飞速发展。

(三)酒店投资前市场分析与可行性分析之间的关系

酒店投资前市场分析主要研究投资酒店的潜在供需状况及市场竞争状况,以判断市场需求是否足够大,从而确定能否投资及投资的具体方向。可行性分析是关于酒店的潜在需求和经济可行性的研究,包括市场分析和一些附加步骤,考虑了建立酒店所需的全部投资以及预期的经济收益,市场和可行性分析针对的都是处于筹划过程中的酒店。

二、酒店投资环境分析

酒店投资前市场投资环境只对那些产生于酒店外部,且组织行为无法改变和控制,而又对酒店产生较大影响的不容忽视的社会因素和力量,如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法制的、技术的、文化的等各个方面。例如,如每个周末、每年的法定假日就是非旅游的宏观环境因素变化而给酒店业带来的发展良机。因此,研究酒店投资前的市场环境对于投资决策和投资后酒店的正常运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很多学者对投资环境都有一定的研究:付晓东、胡铁成将投资环境定义为:围绕投资主体、投资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因素)的集合,也是影响或制约投资活动及其结果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与一定投资项目相关的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是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成的有机整体。因此,投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陈康幼认为投资环境是指投资的一定区域内对投资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的外部条件的总和。这些外部条件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自然地理、基础设施、服务等。戴园晨指出投资环境的科学内涵是指资金得以有效运营的外部条件,它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作为一个系统总是由作为部分的子系统所组成,具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黄东兵,刘尔成认为投资环境就是指环绕直接投资形式的投资主体和投资地点的一切时间、空间领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中影响投资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根据以上观点,本文所指的酒店投资前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环境

从目前的国际大环境来看,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延续,如家等酒店连锁集团最近在财务报表上出现了亏损,因此,人们对于酒店的投资也开始谨慎起来。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呼吁理性面对酒店的投资,防止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情况的出现。然而,由于中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人们的旅游需求在金融危机后仍然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另外,金融危机后美元不断贬值,而人民币则升值比预期强烈。因此,从国际大环境看,中国有望因为其杰出的经济表现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赢得国际投资者的青睐,国际投资环境前景看好。

(二)国内环境

目前,我国的酒店业虽然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数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且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我国酒店业的市场需求依然很大,市场前景广阔。一般来说,国内投资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学的投资篇10

【关键词】民间投资;经济增长;Gran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民间投资增长迅速,民间投资总量不断扩张,比重持续上升,在全社会投资中的份额己超过了国有经济投资,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在推动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间投资无疑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以辽宁省为例,1980年辽宁省民间投资仅有6.73亿元,占GDp的2.39%,2009年辽宁省民间投资已达8043.29亿元,占GDp的52.85%。在此期间,辽宁省民间投资年平均增长27.68%,比国有投资高出12.41%,民间投资已成为推动辽宁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的配套措施,2010年5月7日,国务院再次《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进一步落实民间投资的具体政策措施。可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文献综述

在经典投资理论中并没有民间投资及相关的概念划分,较为接近的只有关于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划分。国外的私人投资即我们所指的民间投资是与政府投资相对的。目前,在我国对民间投资的范围还有所争议。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统计部门对民间投资都尚无明确的定义。马富萍(2003)认为民间投资是相对于政府或国家经营的角度而言,将民间投资定义为非政府或“非官营”的民间经济投资,包括集体、个人、私营、联营、非国有控股企业。钞小静、任保平(2008),宋瑛、杜跃平(2006)认为,民间投资包括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及其他投资。而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本文讨论的民间投资是指非国有经济投资中扣除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的部分,包括联营、股份制、集体、个体、私营和其他经济类型的投资。

在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领域中,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做出了大量的研究。aschauer(1989)采用总量生产函数的方法以西方7国的数据为分析基础,得出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且政府投资中的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而Khan和Reinhart(1990)采用动态生产函数的方法在对24个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考察后却发现,民间投资比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更大的促进作用。钞小静、任保平(2008)利用我国1978-2005年的样本数据来研究民间投资在短期和长期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发现民间投资在短期对产出的贡献不明显,但在长期民间投资对产出有较强的正影响。马富萍(2003)对1993―2001年我国的民间投资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民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大体呈现上升趋势,而民间投资的增长率则基本呈回落趋势。张洁等(2007)对我国1981-2004年民间投资和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民间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经济增长对民间投资没有影响作用。宋瑛、杜跃平(2006)通过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1978~2004年间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间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相关关系,民间投资也是引起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于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以国家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地区经济的有关文献少之又少,目前研究辽宁地区的结论还没有。本文从短期和长期研究了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民间投资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提出建议。最后,我们期望研究结果对辽宁省政府财政政策的制定有所帮助。

3.实证研究

3.1变量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年度数据,实证分析的样本区间为1990-2009年,数据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1991-2010》,由于2002年以前的数据没有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所以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其他投资代替。本文所使用的变量有GDp: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人民币),pi:民间投资(单位:亿元人民币),Ge: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单位:亿元人民币),RoaD: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单位:平方米)。

为了消除物价影响,以1990年为基年,选取各年物价指数,分别用GDp、pi和Ge除以当年的物价指数。另外为了消除时间序列数据中异方差的影响,使数据更易于建模,对处理后的数据取自然对数,得到数据LnGDp和Lnpi。

3.2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3.2.1LnGDp和Lnpi的单位根检验

表1中给出了变量LnGDp和Lnpi的aDF检验结果,从检验结果看,两变量的水平值均接受单位根假设,表明这两变量并非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对其作一阶差分后再进行aDF检验,发现LnGDp和Lnpi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两变量都是1阶单整。因此,可认为LnGDp和Lnpi之间具备进行协整性检验的前提条件。

从表2可以看到aDF检验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所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从而证明变量LnGDp和Lnpi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即说明我们所建立的模型不是伪回归。

3.2.3对GDp和pi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由协整检验结果得,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检验。故做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由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pi不是GDp变化的原因的检验值为0.01119,而GDp不是pi变化原因的检验值为0.07306,所以,在10%的显著水平下,它们在滞后期1的情况下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就是说辽宁省的民间投资有着推动辽宁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辽宁省经济增长对辽宁省民间投资也有促进作用。

3.2.4对民间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建立模型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LnGDp和Lnpi做回归,并借助eViweS5.0得到回归方程回归结果。

从估计模型可得,在民间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中,民间投资的系数为0.32,即民间投资(pi)每增加1个单位,GDp将增加0.32个单位,体现了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并且二者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3.2.5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由变量GDp与pi的协整关系可知,两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为了研究两者在短期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所以建立变量GDp与pi的eCm模型如下:

通过对、、Dw统计量的判断,认为该模型通过了各种显著性检验。由模型估计结果可得,民间投资增加1%只引起GDp增加0.053%;从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估计值0.995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995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4.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1)民间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成为近年来和今后辽宁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民间投资在短期和长期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民间投资在短期对产出的贡献不显著,但在长期民间投资对产出有较强的正影响。

(2)由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民间投资加速了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对民间投资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

(1)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应制定一些有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有效政策措施,发挥投资与增长的乘数作用。例如,拓展产业空间,放宽民间投资准入制度;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更新融资工具;探索组建地区链民营股份制银行和民营中小银行,为民间投资服务;建立金融中介组织和机构,加速资本转化和流动。

(2)在强调民间投资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时,还必须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技术进步。理论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的增长不能完全的依赖资本积累,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不仅要从数量上加大民间投资的投入,还要从结构上进行调整,加强民营企业创新和规模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汇简.关于民间投资的评述[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21(3):249-252.

[2]钞小静,任保平.经济转型、民间投资成长与政府投资转向―投资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8(2):5-15.

[3]刘金全,于惠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1).

[4]张静.甘肃省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甘肃科技,2009,25(24):

102-104.

[5]张洁等.我国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

12(6):64-67.

[6]程永文,张亨明.安徽省私人投资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7):19-2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