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十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十篇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1:48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篇1

【关键词】教育脉络教学效果策略探析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驳杂无比的历史知识而言,脉络梳理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在高中,同学们面对浩如烟海般的历史知识,总是会觉得无从下手,然而,通过对历史进行脉络梳理,就能够很好的将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在基本的框架结构下能够使同学们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历史,最后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一、脉络梳理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1、历史知识汇总,构建基本的结构和框架

和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历史知识囊括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形成的一切记忆,都可以归结为历史。思想文化、军事政治、朝代更迭、发明专家、医药百科等,也就是说,历史是一切过去概念的总结。面对浩如烟海又杂乱无章的历史,如何进行学习和记忆就成了每个高中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然而在高中课堂中,通过对知识的脉络梳理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以往,同学们面对历史枯燥的讲义时,总是昏昏欲睡。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历史的教学方法逐渐完善,整个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已经初步被构建起来。历史教师通过这些框架,可以让同学们顺着该结构很好的学习,十分利于达到教学效果。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当其真正对一个学科感兴趣时,才能真正走进这个学科的大门。对于高中历史而言,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就是其知识的复杂性。而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通过将历史知识进行汇总,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极大的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中国朝代自古以来更迭了多次,同学们在记忆朝代更迭顺序时,经常会出现问题。因为很多朝代名字相仿,例如两周、两宋、两晋等朝代。而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将中国古代的所有朝代,按照其更迭的时间顺序将其编成一首押韵诗。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于战国,一统秦两汉。同学们通过背诵一首诗就能够记住过去朝代更迭的顺序,这就极大的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3、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知识梳理本身就是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其中找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汇总,以便于记忆。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要同学们去记忆历史知识,更是要锻炼高中生独子对于知识的分析和汇总能力。其中每年高考中,都存在历史材料分析等题型。而历史课堂的知识脉络梳理工作,就是在锻炼学生培养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其对于知识的理解。试问: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就十分考察学生对于三场战争知识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必须要从这三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选择出共性和个性,并且将其分别阐述。因此,知识梳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二、对于通过知识梳理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

1、避免枯燥讲义,以兴趣主导课堂

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源动力,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同学们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该将历史知识进行汇总,找出其中容易引发同学们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在授课时应该循循善诱,以有趣的知识点带动同学们自主思考,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2、突出重点,环环相扣

在通过知识梳理来提高教学效果时,教师应该注重突出高中历史知识中的重要部分,这就需要教师有长期的教学经验,只有具备丰富的历史教学经验,才能发现历史知识中的重点部分并将其汇总整理。在构建的历史知识整体框架中,应该将这些重点知识分门别类,环环相扣。分门别类,就是将历史知识中属于一类的归纳在一起,例如可以将《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梦溪笔谈》等书籍归纳为生活杂谈类。将牧野之战、长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鸦片战争等归为战争类。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之归类,将十分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师生之间应互相沟通,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不应该只通过枯燥的讲义来授课。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可以通过发问等方式来促使学生自主发言,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思考的积极性。试问:中国宋词中流派众多,小资喝花酒,老兵我床头,说的是宋代那两位词人?这种问题十分富有趣味性,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教师可以从旁引导,最后公布答案。小资喝花酒指太平宰相晏殊,老兵我床头指的是壮志未酬的辛弃疾。

4、教师之间应该不断沟通,交流经验

历史教师都是一些知识渊博的学者,因此,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教师之间应该不断的进行经验交流,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在知识增长方面,作为教师更不可闭门造车。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升个人魅力,才能为人师表,起到一个十分良好带头作用

结束语

历史课对于高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习历史知识,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更能够提升一个人生活的品味。因此,为了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应该引进和创新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知识梳理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十分重要,对于驳杂无比的历史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更是无可比拟的。

参考文献:

[1]丁立田.浅谈知识梳理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篇2

一、同学之间的互动学习

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逐一指导既费时又费力,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大组进行互助学习,即同学之间互动学习,在课堂自习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历史知识增加一节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旁观察引导,引导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研究和讨论,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当遇到解决不了的历史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教师便可以让学生通过互动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总结出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这种方式使高中生在学习历史时更加积极主动。

二、教师的课堂交流和准备

教师的准备工作是一节成功历史课的关键因素,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其总体素质和教学能力至关重要。教师首先需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脉络,找出简单的内容,难懂的知识点,同时,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交流,高中生的压力很重,历史教师要让学生觉得历史并不是很难学习的课程,而是像故事书一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时间概念,所以只要学生理解了知识架构,便不会感觉很难。比如,讲到秦朝的时候,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学生通过网络、书本查询有关秦朝的人物和事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自己对秦朝的理解自行言论,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可以做记录,然后结合学生的理解,和学生交流,对于某位皇帝的成就和朝代灭亡的原因,教师要用通俗的语言向同学进行讲解,就像讲故事一样。在课堂上,教师也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教师说出本节课的重点,让各组学生自行讨论,然后,安排小组组长进行总结和归纳,说出本组这节历史内容需掌握的知识点和疑难点,最后,教师通过各小组的汇报,总结归纳,这样既能节省课堂讲解时间,又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课后交流与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篇3

一、三个教学阶段

1.自主学习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阶段。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出示学习目标,明确达到的学习要求,按自学提纲要求进行学习。

2.导学达标阶段:学生学习目标的形成阶段。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或讲解点拨,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引导归纳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结构,完成学习目标。

3.效果检验阶段:学习目标的达成检验阶段。通过基础训练,反馈目标完成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的提高。

二、“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的六个基本步骤

1.导入新课,出示目标:简洁、有效导入新课,准确出示学习目标。

2.设置提纲,引导自学:教师设计自学提纲,指导学生阅读自学。

3.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分组讨论解决学生自学尚未解决的问题。

4.自学反馈,精讲点拨:各小组根据讨论情况由本组代表面向全体学生公开讨论结果,启发学生的思路,教师归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指导方法,补充知识规律,实现整合和升华。

5.巧设练习,完成目标:通过基础性训练,检验学生达标情况,弥补缺欠。

6.拓展训练,提高能力:设计综合性题目,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例如《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根据“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我们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首先播放配乐诗《七律・长征》,并在大屏幕上同步展示关于长征的视频,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并且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长征经过,知道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2)掌握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3)体会长征的艰辛,感悟长征精神。

其次,出示自学提纲(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艰难的长征?(2)根据60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说一说长征的经过;(3)遵义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历史意义?(4)说出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自学。学生根据问题读书找答案,通过自学环节解决基础知识问题。然后以提问、学生默写、上台表演、分小组汇报等方式解决问题,老师做适当引导,梳理,最后读书巩固基础知识。

第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先出示问题:(1)我讲长征经过;(2)重走长征路,我当小导游;(3)我会说。再播放长征片断;学生分组讨论,。

第四,自学反馈,精讲点拨。学生汇报展示学习成果,老师作适当归纳。

第五,巧设练习,完成目标: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练习题目,如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读图回答问题,进行教学效果达标过关。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篇4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课堂;学习能力;对策

1前言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记忆、理解、概括等能力,课堂教学中常采用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上述要求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更多给予学生引导和启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实现和谐发展。

2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高中历史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阅读是获取知识与深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能力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进行自我选择与加工,在此过程中获取知识。

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来了解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等,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达到一定的认识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的讲解也就更有针对性和更富成效性,对于那些学生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偏差也可以及时给予纠正。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阅读速度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加工能力也会显著提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探究能力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探究对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主动获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当下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教师应引导着学生主动走向知识,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探究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历史学习的主战场,教师首先应转变课堂的教学方式,最终才能收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欲望。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变强制性学习为学生主动的学习。第二,要摒弃以往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一种优良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对探究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参与性,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让学生拥有一种科学的态度精神,促进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4利用图文资料,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新课程的历史教材中,存在着丰富的图片、表格、等资料,还设立了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板块。教师可有效利用这些图文资料为学生创设一种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和发现问题,这不仅为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提供了便利,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可以利用《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的商标》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高中新课标必修Ⅱ)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推导出中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及纸币使用利于商品交换和发展的作用的结论。

在对学生阅读图文资料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史学方法的传授。比如在清楚图文反映朝代和地域的基础要对资料进行有效区分,如划分史实与史论、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等;还有联系前后所学构建起连贯的知识网络,并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广泛联系。

5引导学生学会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与归纳,也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一项基本要求。让学生把最初的历史现象知识转变为对历史规律与本质的把握是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历史教学不是单纯历史史实的学习,而是从中挖掘出事件的前因后果,透过表层现象看到本质。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教师诱导和启发,进而转化为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能力,这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生以后分析问题时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获取历史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前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过程,也是塑造学生思想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历史事件进行梳理之外,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史实进行归纳总结更加重要。相比于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体验更加重要,也更易于提炼和形成他们自己的认识。

6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历史是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关联性,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纪,在此背景和趋势下,教师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之外了解世界的历史和格局,培养他们的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新课标也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历史教学实际中适当扩充一些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学习唐宋家时可适当添加一些语文知识,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学习世界历史课的内容时可适当引入一些英语知识,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视角与思维来看待问题。

在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时也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平时要广泛涉猎,收集一些典型性的学科资料,并且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密切性。第二是要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还是要偏重于历史教学,不能鸠占鹊巢。最后要讲究教学的方式。可通过互动教学、合作教学等方式,采用讨论、质疑、研究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小结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上述要求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更多给予学生引导和启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归纳、综合等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实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梅;新课标下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现代阅读;2012-02

[2]杨竹芬;中学历史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探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3]赵莉莉;论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论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科教文汇(中旬刊);20010-12

[4]邢秀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教育教学论坛;2012-13

[5]王文彦;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2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篇5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例谈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03-01

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的课改要求,需要教师积极投入新课改中,认真学习普通高中新课标,深入研究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和新理念,积极探索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近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关于历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一、尝试学案导学法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基础的,每节课教师要精心制作一个学案,课前发给同学们。一个学案一般包括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配套练习等环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又有导课激疑、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归纳总结许多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本节课的结构框架,以填空(基础知识部分)和问答(能力提升部分)的形式表现出来,课上引导同学们完成。下面结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来说明这种教学方式。

(一)创设情境、激疑导入

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特别是一些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激疑导入新课,调动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不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针对本节课,可播放歌曲“七子这歌DD澳门”或视频“香港回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七子是如何离开母亲的,又是如何投入到母亲怀抱的?”

(二)自主控究、合作学习

此环节一般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学案,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部分的填空部分,重点难点部分、能力提升部分、同学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难题。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这样通过讨论、辨论,同学们完成了思维升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了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在这一环节,让同学们把上一环节所获得的成果通过书面报告或多媒体展台形式展示出来,然后就其成果,老师及时订正、引导、鼓励、评价,以避免同学们误入歧途。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在本环节,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的经验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或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

(五)典题训练

针对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对学生进行典型习题训练,学生们完成后,课下教师全批全改,及时发现问题,对教学查漏补缺,及时订正。结合训练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并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探究情境模拟法

情境模拟法就是让学生在学到哪一节时,努力去模拟当时的情境,以身临其境。历史也是生活,只不过是过去的生活,情境性很强,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明白历史为什么这样发展而不是那样发展,历史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

情境模拟的一个典型手段就是编演历史剧。编演历史剧就是针对教学中故事性强的内容,把它编成历史剧本并让学生通过表演,把昔日的历史再现出来。用这种方法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选题

应该选故事性强的重点部分的内容来编演。。

(二)写剧本

可以让几个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协同完成。

(三)排练

可让一个组织性强的学生和一个对导演艺术了解的比较多的学生用课余时间组织、排练。这其中要把全班学生都发动起来,分别充当演员、化妆师、剧务、主持人、音乐指导等。

(四)上演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选定时间和地点把剧本表演出来。

(五)总结

在历史剧演完之后师生要共同总结成败得失。在这一过程中,开发了学生们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存在智能。

三、研讨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是以历史基础知识为题材,提出众多形式的历史问题,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以“挑战无极限”的形式进行,让同学们在兴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准备工作如下:教师首先根据同学们的历史知识水平,准备一系列的题片,这些题片就是在游戏中同学们要回答的问题。游戏形式很多,每个小组组长都可以自己设计,我不一一列举了。

这种游戏形式比较适合单元复习课,它的优点是:

(一)

以历史知识为内容,从而让同学们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

(二)学习形式多样化

以游戏形式出现,以竞争为机制,以现代流行歌曲的名字为线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锻炼了组织语言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推行参观日记法

参观日记法就是让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历史展览等,让学生写参观日记。参观时,完全开放,学生愿意看什么就看什么,看后,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参观想到的都可以写。优秀作品可以在校刊上发表出来,或推荐给大型的历史刊物。这样开发了学生的语言智能、内省智能、存在智能。

五、试用自由论坛法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为本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72-01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此要求既能构筑高效课堂,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及个性化的发展。目前教育改革的特点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的重视,主张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致力于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我觉得在中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采用问题设置,以问导学,在此基础上的课堂将成为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那么,如何进行问题设置,以问导学呢?我认为重在教学

设计,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设计成这样的教学活动:新课导入――课标展示,设计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

题――合作探究、方法点拨――知识迁移、巩固应用――学习反思。

新课导入,通过课前检测检查学生已学内容,了解学情,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高新课教学的针对性。

课标展示,分解课标,布置任务。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教师设计的问题阅读课本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快速全面阅读课本,整体感知教材知识;其次,有侧重点的阅读,学生发现问题,小组汇总。教师分类列出问题,教师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分解目标自学,自学后存在疑问的内容进行汇总,如属于简单知识点方面问题的老师可以现时解决,而涉及到教学重难点问题进行呈现。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时,明确各组学生任务,问题要细化,精准。小组讨论中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也可进行全班集体讨论。此阶段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升华阶段,学生讨论时可以生生互动,也可以师生互动。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方法点拨,以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知识迁移,巩固应用,高一阶段可选择历年学业水平测试的选择题,检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知识运用的能力,重点是阅读材料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题目的选择要精巧,采取多样化的做题方法,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的目的。在此同时,教师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细节,适时有效的调控课堂的节奏。

设置问题的流程安排关乎到整个课堂的节奏,而问题设置的类型关系到课堂的效率,它是整个课堂的命脉。问题设置的种类分为哪些呢?首先是判断型;这种问题是对教材内容、新知识概念等作出判断或其它问题,问题设问有“对不对”、“是不

是”等问法。述理型:这种问题是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原因、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归纳,通常设问“为什么”。叙述型:设置这种问题是指对历史知识事实、结论或者是对历史事件基本线索及过程等进行叙述,通常设问是“是什么”、“怎么样”等。运用型:此种问题是对设定的情景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设计问题有“当你……你该怎么办”。评价型:这种问题主要针对历史人物及现象进行评价。通常可以设计成“对……你有怎样的认识”。

以问导学,建立高效课堂是教者一直探索努力的目标,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并不是设置问题种类、数量越多越好,质量才是最重要的。结合实际,我觉得问题的设置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未来的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处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要能具有开放性。明确的说就是指在课堂问题设置上,不要求答案整齐划一。注意两个方面:首先,结论多样化,言之有理即可;其次,问题设置注重思维的扩散。高中学生的思维抽象概括性、理性思维已经具有,对史料分析和理解能举一反三,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得出结论,而不再像以前盲从教师的归纳。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问题设置时,要进行组织教学,侧重引导、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各抒己见。比如“自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下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实体的形势下,它是否还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呢?”开放性的设问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也激发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知识,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国热情及社会责任感。

二、设置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水平

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有关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篇7

一、精心设计导语,吸引学生“上钩”

课堂导语是一节课的第一环,导语能否吸引学生,能否抓住学生很关键,虽然仅仅是几句话,但我认为导语设计好了,代表着这节课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因此,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导语,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如:故事导入、成语导入、歌曲导入等。故事导入最直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针对不同课节内容讲一个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久远的历史中去,不仅吸引了学生,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信心和勇气,如讲“三国鼎立”一课,问同学们想不想听“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学生顿时兴趣大发,个个聚精会神,老师神采飞扬地讲,学生静静地听。歌曲导入也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音乐嘛!令人陶醉!课前放上一首歌曲,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愉快、轻松的环境。如讲“改革开放”一课时,先播放“走进新时代”这首歌,在高亢激昂的旋律中,把学生带到了意气风发的创新的新时代。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主人”的快乐

为适应课改要求,课堂上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积极开发和利用学生自身的能量,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体验学习的快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课堂上采用了“学生阅读归纳,教师重点精讲”的教学方法,即给学生一定时间阅读,找出自己认为的重点知识点,小组讨论、确认在阅读过程中找出疑难问题,汇总后向教师质疑,老师做最后的重点精讲,这样,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有培养了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更节省了大量时间,时间长了,很多学生都可以作为“小老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寓“学”于“乐”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成功了一半。为了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在课堂上经常创设各种情境,使干瘪枯燥的文字内容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小品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如讲到世界历史上册《新航路的开辟》时,我设疑:“为什么西方人要开辟新航路呢?同学们愿意听个故事吗”?学生们个个瞪大眼睛,迫不及待地听我讲起《马可?波罗行纪》的由来,我讲得生动有趣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儿。再如讲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大变革的时代》一课时,说到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时,让学生即兴表演小品,谁来扮演商鞅?谁来扛木杆……学生对每个角色都兴致勃勃,几分钟内完成了表演,课堂活跃而热烈,学生们高兴极了,下课铃已响,大家还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

四、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历史融入生活,让历史感动生活

我认为学生学历史不仅是学书本,更主要的是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曾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回归现实,让现实明鉴黑白与真假,从中受到教育和鼓舞,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感动先进,控诉罪恶,让历史课堂有血有肉,让历史巨轮在新的时代,新的时期劈波斩浪,激励人们前行。如讲到“南京大屠杀”,唤起学生对日寇的憎恶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努力学习,敢于拼搏,为洗刷国耻而再现当代中学生的风采。

五、以微笑面对学生,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转变传统教育中教师“唯我独尊”的师生观,构建新时代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教与学的积极作用,老师和学生做朋友,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把老师当亲人,当朋友。我一贯地以温和的目光对待学生,鼓励、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在课堂上,学生没有顾虑,没有胆怯,师生互帮互学,平等交流,其乐融融。为了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学习,我一直坚持谁说的对听谁的,我不轻易批评任何一个学生,更不用说讥笑、讽刺、挖苦了。有问题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学生犯错误,和他们讲道理,论情理,以情服人,以理服人。教师做到了这些,学生们也深深体会和理解,愿意上历史,愿意学历史,也正是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了我教的热情,更唤起了学生们学的激情,历史课堂活跃而充实,学生们想往而企盼。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篇8

增加大脑中英语词汇的储存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中国境内学习英语,学习者要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意识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资源,经常接触英语,靠自身不懈的努力。讲究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在词汇量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的思想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词汇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言交际中,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那么,要想学好英语,究竟应该怎样学习词汇呢?

1.注重语音读法。英语单词的读音虽然复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字母a在重读开音节中读/ei/,在重读闭音节中读//;字母b在单词中一般发/b/音等。按照这些规律,有些单词则可依形读音,根据读音再把单词拼写出来。抓住音、形,摸清规律,再翻一翻词典即可查出词义和词性,根据语音知识识记单词,此举是扩大词汇量最基本的方法。

2.注重联想记单词。为迅速扩大词汇量,有些人喜欢背词典或是词汇手册,其实这种记忆方法是不科学的,它既费时费力,又枯燥乏味。遗忘率很高,孤立的单词是不容易记忆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就便于认识和记忆,并且词义记得准确、清楚。记忆词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毅力而很多同学只是习惯性地,按照单词书的字母表顺序记忆,这样的背单词方法很难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

3.利用构词法。英语的构词方法有三种,即合成、派生和转换。学习中可充分利用构词法,扩充词汇。如moon和cake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单词,由此可猜测mooncake一词的词义。形容词可通过加后缀-ly转换为副词,由quick便可知quickly的词义;前缀un-表示“不”,unhappy,untrue则不难理解。有些单词一词多义,我们可根据具体语境及语感,摸清其转换规律。

4.熟记词语搭配。英语单词搭配非常灵活。一个词,尤其是动词可与不同的介词、副词、名词搭配,表示不同的概念。如getaway(离开、逃脱),getdown(下来),getin(进入,抵达),getoff(下车,脱下)等等。同学们学习时可通过分析、归纳来熟记这类习语与固定搭配。

5.同义词与反义词归纳法。英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有很多。如big与large,begin与start;right与wrong,hot与cold等。同学们学习时要认真类比和区分它们的细微差别,可通过分类归纳、比较等方法扩展这类词汇。

6.通过阅读扩大词汇量。通过阅读,一方面可以不断增加我们和英语单词的接触机会,使所学的词汇得到巩固,另一方面还能潜移默化地增加自己的词汇积累。toreadwell。youneedastrongvocabulary.tobuildastrongvocabulary,youneedtoreadwel1这句话说明了阅读和词汇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词汇,为提高总体语言水平打下扎实的基础。大量阅读不仅可以复习已掌握的单词,而且把单词、词组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发现单词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掌握词意的引伸和演绎,从而提高英语词汇的活用能力和理解能力。在阅读时还需要正确处理好精读与泛读间的关系。精读和泛读是阅读时两种主要方法,两者相辅相存,不可偏废也无法代替。对一些有一定难度写得较好的文章要精读,对之进行剖析,要归纳、总结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路及中心论点,最后达到获取详细信息和深层次内容的目的。如果说精读是点,泛渎即是面。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积累大量词汇、结构和句型,才能扩大知识面.培养语感,提高对文字的反应能力。在泛读时,要多积累英、美等国家的社会、历史、地理、文化及风俗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阅读水平。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要从意群上去看,不要逐字读,更不要用笔或手指边指边出声读,这样有碍理解文章的意思,而且影响阅读速度。可以选择英语报刊作为泛读材料,报刊中的文章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等各方面的内容。会引起学习者极大的阅读兴趣,从而可自由选择阅读材料。有针对性地扩大某一方面的词汇量。

6.增大课外阅读量。阅读是获取语言信息,提高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同学们可选取难度相当、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文章进行阅读。这不仅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不断扩大词汇量。

7.适当了解构词法。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学习英语就好比建筑高楼大厦需要砖石一样,它也需要大量的词汇。不断扩大词汇量,有利于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学习英语就好比建筑高楼大厦需要砖石一样,它也需要大量的词汇。不断扩大词汇量,有利于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能力的提高。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篇9

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在高一年级历史教学中进行了一次以《鸦片战争》为课例的学生“自主学习”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围绕学生主体性发挥,以自学为主要方式,做了如下设计:

一、布置预习作业

在此环节中,我们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下事先预习教材内容,提出他们感兴趣或有困惑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这些问题为引子,导入课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行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二、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应更多来自于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教学实验中,我们把这一过程分为四步。

1.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材基础上,把自己感兴趣、有疑问的内容记录下来,并提出相关问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2.学生归纳问题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不同,所以提出的问题水平不一。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形成有关教材重点内容的问题系列。在归纳问题系列的基础上,形成由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去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构不成问题系列的、不是教学重点的小问题,可由学生或教师当堂解答,或布置给一些同学通过课下学习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可以存疑。归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把知识进行逻辑联系的过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思维形成了自己的问题,通过小组学习归纳问题并探究问题,使自己成了课堂的主人,给课堂学习带来了生命力。

3.学生搜集资料

学生可以利用教材、课外书籍,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以前是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现成资料思考分析。这种做法忽视了培养学生在寻找资料过程中进行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在实验中,我们把收集资料的过程留给学生。

4.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在学生收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在深化、对问题的解答在形成,学生完成了从听答案、记答案到自己理解答案并得出答案的转变。这个过程既可以是学生个体的活动,也可以是学生合作的活动。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对每一方面的问题形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由小组向全班同学做小组学习汇报。

三、教师反馈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判断活动,这种判断建立在学生记住教材和教师结论的基础上,以教材和教师结论为标准进行判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反馈分解为重点引导、个别指导和学习过程评价等。重点引导是为了突出重点内容。由于整个学习过程是由学生独立进行的,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涉及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内容,教师的重点引导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个别指导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学习。由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就必然使学习成果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就每一个具体学习成果进行指导,协助学生完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评价是对学生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得出结论这一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生“自主学习”实验给了我们一些有益启示:(1)所谓教材是“权威”,在实验中,我们认识到:教科书可以作为学生认识、探索历史的素材,但是不能被历史教科书所束缚;(2)所谓教师是“权威”。通过实验,我们看到:学生知识面和思维能力,冲击着长期以来形成的师道尊严的观念,所以在教学中,要勇于突破,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3)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要考虑如何辅导个别学生,怎样引导学生分类归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活力。

从实验反思中,我们也发现了―些问题:(1)这种课型更多地突出了学生个体思维及活动,具有鲜明个性化特点。这使学生在把握问题时缺乏对整体的认识,因而,教师在课前引导及课后点评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2)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一定条件,如时间、书籍、网络环境,在学生反馈意见中,有的就提出:“利用课余时间找资料要花费很大精力”,如何做到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发挥这种课型优势,我们要继续深入探讨;(3)这样的实验需要更为宽松的教育环境和多元的评价机制,这是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深层次问题。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篇10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在历史学科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们越来越感觉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要想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成绩和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思考,去分析,只有具备了思维能力这把钥匙,学生才能把历史学好,学透彻。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教师要意识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足以可见,思维能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而现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教师就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播着,更应是学生的潜能、素质和能力的培育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越到位,学生的逻辑及思维能力就会发展的越快,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和领悟、自学能力就越强,且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判断一个人智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一名传道授业的解惑者,就应该意识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二、要讲究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层次并讲究方法的。历史教学中,至于对那些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史实、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的变迁和多样性的探究,是最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那么在探究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呢?

1.让学生养成灵活的思维方式。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思维方式能否灵活运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方向。思维方向正确。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达到问题的实质,并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做题速度,做题质量。

2.教学中要积极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的智慧和能力的增强,都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讲知识,积极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途径。例如,在讲基本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顺向思维,对历史发展的进程做出一个表格,非常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个别情况最好能辅之历史故事来结合记忆,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果讲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和归纳总结时,要培养学生使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甚至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转换的能力,以更好的掌握知识结构。

三、在探究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从全新的视角,增加大量历史材料,辅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挖掘其有效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出所学知识点。其实这些步骤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过程。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并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进行探讨和研究。

众所周知,疑问是思维的前提。只有学生产生了疑问,才会激发他们的思维的动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设疑并展开课堂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但是教师要掌握思维培养的“度”。不及会达不到思维的目的,过及就会失去思维培养的意义。例如,我在梳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个知识点时,就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学生有的从政治上来回答,有的从经济上来回答,有的木事上来回答,但很少有同学能从外交和文化上来回答,针对这一现象,我便让同学们组成互助组来自由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积极交流。最后得出了答案。这就从很大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全方位思维能力。

其实,思维能力就是在讨论中、参与中培养起来的。有的高中学生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好意思像初中生那样“初生牛犊不怕虎”地敢于发言,敢于展示自己。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敢说、敢讲,学生才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成功的一半。”那么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首先,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和保障。例提纲挈领的找材料或课本的重点语句,文段的首句或结句往往是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是文段的纲;阅读时不要放弃或忽视重点词汇,这些词汇有事恰恰就是题意的暗示,要仔细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