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物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十篇生物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十篇

生物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2:52

生物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篇1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生物科学专业;专业建设;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99-02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中,区域间特别是省际间的边境区域多为贫困山区,有的同时也是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传统上被称为“老、少、边、山、穷”地区。由于历史与地理方面的原因,这里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相对落后,因此被称为“欠发达地区”。国家非常重视这些区域经济及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在这些地方多开办了地方性的高等院校。这些高校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做出特色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吉首大学地处湘、鄂、渝、黔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地区,该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著名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吉首大学肩负着区域发展的使命,发挥着“三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做出了特色。生物科学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是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根基专业,近30年来,其自身不仅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且还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支持,2008年被批准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现将该专业的建设特点归纳总结如下。

一、立足湘西,自立自强,以独特的教育理念教导学生

吉首大学的校训是“凤飞千仞,薪传八方;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然而,“以什么样的人名校,以什么样的业报国?”“凤飞薪传”的本领如何练就?却是吉首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的每一位师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经过近30年的积淀,学院的内涵不断提升,凝练出了独特的院训“至诚致用,创新创业”。基于院训,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滋生润物,厚天济人”的专业训导。学院立足湘西,面向基层,放眼世界,始终坚持“为地方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生物科技及环保事业发展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激励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胸怀宽广、志承高远、勤勉博击。因此,院训和专业训导与校训一脉相承,正确地诠释了校训中所隐含的深刻内涵。

二、将区域生物与环境资源特色转化为因地制宜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特色

武陵山地区既是“老少边山穷”地区,也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保存了许多珍稀古老生物及众多具有特殊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生物。另一方面,武陵山地区山势陡峭,土层瘠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近年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锰三角”的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并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及广大民众的普遍关注。本专业紧紧抓住武陵山地区环境教育与生物资源优势这一特点,因地制宜,在高年级教学计划中开设了系列选修课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通过这些应用基础性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切实地感受到当地所普遍面临的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积累知识并掌握一些针对性的实用技能,为其毕业后自主创业,指导当地群众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近年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95%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对武陵山地区生物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题材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取得了较好的专业技能培训效果。特别是,2004年3~4月学生自主申报并获得了“关注西南生物多样性全国大学生电影月”的承办权,结合湘西的实际学生开展了“寻访绿色之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过程中毛泳渊同学撰写的“大自然做得最好”一文被评为“优秀影评奖”(全国仅颁发了两块“优秀影评奖牌”),获得了由中国青年报社、保护国际中国项目办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共同颁发的奖牌。课程体系建设是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更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如2003生科班的毛泳渊、于志海、彭军、粟荣江等同学在参加了小溪部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野外实习之后,通过调查,并应保护区的要求,提出了“湖南小溪部级自然保护区民族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该项目获得第二届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竞赛二等奖;张静等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了《小溪部级自然保护区蝶类资源》,该图谱获得湖南省第七届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学校自然环境优美,自然植物资源丰富,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植物学教学实习基地,邓涛同学就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植物资源,编写了《吉首大学校园植物志》,并获得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学生野外实习、教师科研和学生科技创新等形式,本专业所属的植物标本室收藏了近3万多份武陵山地区的珍贵植物标本,植物标本室被《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收录,并予以编号JiU;动物标本室收藏了1万余份标本。动植物标本室凸显了武陵山地区生物资源的收藏特色,先后有国内外的同行专家前来查看标本或寻求合作,近年还承担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植物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平台建设”专题子项目――中国虚拟植物标本馆(CVH)整合建设――湖南维管植物野外生态和分类特征研究,以及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专题子项目――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标准化整理与数字化表达。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能为本地的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推进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很多机会。2006年,在学校的支持下,依托动植物标本室和当地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本专业专门筹建了动植物标本制作、鉴定与实习基地,许多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在基地内学习和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在我院考察实验室建设情况时,认为这是吉首大学实践教学的一个亮点。

三、关注贫困生,将学生的科技活动与贫困生能力培养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地处边远山区,贫困生居多,即使来自外省的学生,也以贫困生居多。因此,学校贫困生问题特别突出,其中月生活费在150元以下的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40%左右,月生活费在120元以下的特困生占20%左右。为此,学校构建了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其别积极地探索了贫困生解贫脱困与成才相结合的助学之路,变单纯的“输血”为“造血”,以提高贫困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2003年上半年,学校自筹55万元经费实施“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项目,2005年下半年,成功争取到了美国福特基金2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以提高贫困生能力。对于学校的贫困生工作,本专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示范作用,在2003年学院新组建初期,学院领导和本专业老师就率先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与贫困生的能力培养相结合,率先自筹到了2万多元贫困生科技创新基金,设立了20多个贫困生科技创新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氛围很好,成效显著,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一等奖和多项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竞赛和科技作品竞赛奖励,这不仅在全校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带动了学校其他院系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而且也引起了省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学院在贫困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和独特的专业教育教学理念非常符合福特基金理念“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得到了美国福特基金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赏、大力推崇和连续两期的资助。

四、科技扶贫,将武陵山地区生物资源的科研优势转化为关注“三农”的区域服务优势和学生专业学习的活版教材

武陵山地区地处云贵高原向东部平原的过渡地段,是乌江、沅江、澧水、酉水等长江重要支流的源头区,是我国一个特殊的生态区域,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多年来,本专业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对武陵山地区一些重要的资源生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科研积累,形成了以武陵山地区的生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研优势和特色成果,有些已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由老一辈专家石泽亮等选育的美味猕猴桃优良品种“米良1号”,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大面积引种栽培,还带动了20多万地方农民的脱贫致富,为大湘西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专业老师还进一步地把学生特别是贫困生有计划地组织起来,把学生带到农民的果园、田间或养殖场,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农民利用生物科技脱贫致富的事实,从而增强其刻苦学习生物科技的信心和动力。今后,本专业的科研方向仍将继续指向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遵循“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走“学―研―产”联动发展的路子,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湘西及武陵山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努力将本专业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地方生物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根本资源。

参考文献:

[1]游俊.西部地方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吉首大学的办学实践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15-17.

[2]王永义,刘志霄.院训“至诚致用创新创业”内涵探析[J].今日科苑,2009,(8):213.

[3]刘志霄,陆升合,吴玉先,彭献忠,罗南书.地方性大学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9,(6):84-87.

生物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篇2

关键词:吉林;豆科;区系

中图分类号:Q949.751.9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20.031

豆科(Leguminosae)是双子叶植物灌木、乔木、亚冠木或草本,直立状或者攀援状,常有能固氮的根瘤植物。豆科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按照恩格勒分类系统,豆科植物可以分为3个亚科,748属,约2万种,我国有184属,1234种,13亚种,153变种,16变型。东北科的草本植物有28属,110种,9变种,11变型。通过对吉林省豆科植物的种类,生态习性,分布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分析、总结,进一步明确吉林省豆科植物区系组成,生态分布规律,为合理开发豆科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国与我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几何中心地带。属温带季风气候,有比较明显的大陆性。形成了丰富的植被类型,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

2材料与方法

2.1调查时间和地点

在2014年~2015年之间多次对吉林省境内的豆科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和采集。

2.2调查方式与内容

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对吉林省豆科植物进行准确定位,并拍摄照片详细记载每种作物的来源、产地、分布、生境以及主要性状特征和分类名称;采集植物,对于珍贵、稀有、濒危的种质,拍摄照片和压制标本。查阅相关文献和书籍,对所调查的植物归类,并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吉林省豆科植物区系组成

吉林省豆科植物共有28个属,分别是含羞草属(mimosaL.)、决明属(CassiaL)、野决明属(thermopsisR.Br)、野百合属(CrotalariaL.)、胡卢巴属(trigonellaL.)、扁蓿豆属(pocockiaSer.)、苜宿属(medicagoL.)、草木犀属(melilotusadans.)、车轴草属(trifoliumL.)、苦马豆属(SwainsonaSalisb.)、米口袋属(GueldenstaedtiaFisch.)、黄耆属(astragalusL.)、棘豆属(oxytropisDC.)、甘草属(GlyeyrrhizaL.)、岩黄耆属(HedysarumL.)、田皂角属(aeachynomeneL.)、小冠花属(CoronillaL.)、山蚂蝗属(DesmodiumDesv.)、落花生属(arachisL.)、鸡眼草属(Kummerowiaschindl.)、野豌豆属(ViciaL.)、山黧豆属(LathyrusL.)、豌豆属(pisumL.)、大豆属(GlycineL.)、两型豆属(amphicarpaeaell.)、菜豆属(phaseolusL.)、豇豆属(Vignasavi)、扁豆属(DolichosL.)。

3.2吉林省豆科植物生境

由表1可知,吉林省豆科草本植物生境分配比较均衡,没有过于悬殊的差异。生于沙丘的豆科植物共有7种,占总数的10.77%;生于河边、湿草地的豆科植物共有8种,占总数的12.30%;生于草甸草原、沙质草原的豆科植物共有12种,占总数的18.46%;生于路旁、荒地、园田的豆科植物共有9种,占总数的13.85%;生于山坡的豆科植物共有10种,占总数的15.38%;生于碱地的豆科植物共有6种,占总数的9.24%。

3.3吉林省豆科植物资源属、种的分布类型(见表2)

世界分布有2属10种,分别占调查总属数和总种数的7.15%和15.38%;泛热带分布有3属5种,分别占调查总属数和总种数的10.71%和7.69%;热带亚洲、非洲和中至南美洲间断分布共有1属1种,分别占调查总属数和总种数的3.57%和1.54%;热带亚洲至热带澳大利亚分布共有1属2种,分别占调查总属数和总种数的3.57%和3.08%;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共有1属1种,分别占调查总属数和总种数的3.57%和1.54%;北温带分布共有3属11种,分别占调查总属数和总种数的10.71%和16.92%;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共有2属7种,分别占调查总属数和总种数的7.15%和10.76%;东亚至北美间断分布共有3属3种,分别占调查总属数和总种数的10.71%和4.62%;欧亚温带分布或旧世界温带分布共有1属2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3.57%和3.08%,欧亚和南非分布共有2属5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7.15%和7.70%;中亚,西亚至地中海分布共有1属2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3.57%和3.08%;温带亚洲分布共有1种1属,分别占调查总属数和总种数的3.57%和1.54%;地中海区至温带―热带亚洲分别共有3属7种,分别占调查总属数和总种数的10.71%和10.76%;中亚分布共有1属2种,分别占调查总属数和总种数的3.57%和3.08%;东亚分布共有3属6种,分别占调查总属数和总种数的10.71%和9.23%。

4结论

豆科是吉林省植物区系组成中的大科之一,种类丰富、分布广泛,吉林省豆科植物共有28属65种。

吉林省豆科草本植物生境分配比较均衡,没有过于悬殊的差异。生于沙丘的豆科植物共有7种,占总数的10.77%;生于河边、湿草地的豆科植物共有8种,占总数的12.30%;生于草甸草原、沙质草原的豆科植物共有12种,占总数的18.46%;生于路旁、荒地、园田的豆科植物共有9种,占总数的13.85%;生于山坡的豆科植物共有10种,占总数的15.38%;生于碱地的豆科植物共有6种,占总数的9.24%。

按照吴征镒对于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划分,吉林省豆科植物共有14个分布型。

生物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篇3

关键词:森林公园;种子植物;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03-04-24-03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日益减少,森林资源发挥的多种效益备受关注。小兴安岭地区的阔叶红松林为北温带地区特有的森林类型,林内植被类型多样,群落结构基本完整,丰富的森林植被和独特的自然气候,其在群落组成和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1]。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小兴安岭南麓,保存有大面积的原始阔叶红松林,该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的重要区域[2]。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外貌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3-4];对不同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空间分布格局、干扰、演替和稳定性等也进行了深入研究[5-6]。森林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它可为进一步揭示植物种群动态、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及维持机制等提供重要信息。因此,研究不同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对阐明群落形成和演替具有重要意义[7]。笔者通过对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内乔灌草不同层次植物多样性展开的调查,掌握了该地区植物种类组成、数量特点、分布格局和多样性保护等,为全面深入地研究开发、合理利用、保护以及管理该地区森林植物资源提供科学指导和决策依据。

1研究区概况

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小兴安岭南麓汤原县红松母树林场境内,地理坐标为129°37′11″~129°45′22″e,46°57′47″~47°03′25″n。位于小兴安岭南坡,地处深山区,地形起伏较小,山体大而平缓,最高海拔741.4m,最低海拔333m,平均海拔为500m。地势东高西低,平均坡度10°,最大坡度40°。系属松花江水系,汤旺河流域。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最高气温达34℃,最低气温达-34℃,年平均降水量650mm,无霜期105~115d,年积温2400℃,年日照数为2500h。主要土壤可分为3个土类,分别是暗棕壤、草甸土、沼泽土,以典型暗棕壤为主。

2研究方法

通过多次对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的实地考察,并查阅有关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和植物资源学方面的文献,全面收集、整理有关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的资料。野外调查中直接对植物种类进行鉴定,对野外难以识别的植物种,采用工具书进行鉴定。

调查主要采取全面踏查、样地调查等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方,进行典型抽样。乔木层样方面积设置为20m×20m,每个乔木层样方内沿对角线设置4个5m×5m灌木层样方和5个1m×1m草本层样方。按乔、灌、草不同层次分别进行调查,其中乔木调查对胸径2cm以上、树高1.5m以上进行每木检尺,分别记录乔木种名、数量、树高、胸径、冠幅等,灌木及草本记录种名、高度、盖度等;同时记录各样地的坡向、坡度、坡位、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最后对该区乔、灌、草层的植物科、属、种分别进行统计[8]。

3结果与分析

3.1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数量分析

3.1.1乔木层植物科的物种组成经野外调查及资料统计发现,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有野生种子植物73科245属454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4属7种,被子植物72科241属447种。乔木层植物种类按植物学系统分类分属13科22属52种,其中含4种以上的科有5个,即松科(7种)、杨柳科(8种)、桦木科(8种)、蔷薇科(5种)、榆科(5种);含2~4种科为5个(共含16种),分别为:豆科(4种)、槭树科(4种)、鼠李科(4种)、椴树科(2种)、木犀科(2种);含单种科3科,为胡桃科、壳斗科、芸香科,占总科数的23%(表1)。

从科内属一级的分析来看,乔木中仅包含1属的科有8科8属22种,分别占总科数的62%、占总属数的36%、占总种数的42%。含2~4属的科有5科14属30种,分别占总科数的38%、占总属数的64%、占总种数的58%。

从科内种一级的分析来看,乔木层中仅包含1种的植物科有3科,共计3种;含2~4种的科有5科,共有16种;含4种以上的科有5科,共计33种。5个多种科含33种乔木,占乔木种数的63%。可见,该区乔木种类分布于少数科内,具有优势科现象。根据科所含种数的多少,研究区种子植物优势科主要为松科、杨柳科、桦木科、蔷薇科、榆科等。

3.1.2乔木层植物属的物种组成由表2可知,乔木层植物共有22属。其中,单种属8属,占总属数的36%,所含种数8种,占总种数的15%;含2~4种的属有12属,占总属数的55%,包含34种,占总种数的66%;含大于4种的属有2属,即柳属、榆属,包含10种,占总属数的9%,占总种数的19%。乔木层植物中的优势属主要有柳属、榆属、桦木属、槭属、鼠李属、杨属等。

3.2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数量分析

3.2.1灌木层植物科的物种组成由表1可知,灌木层主要包含13科20属44种(含木质藤本植物)。从科内种一级的分析来看,其中含4种以上的科有2个,即蔷薇科(10种)、忍冬科(10种),共计20种;含2~4种的科8个(共含有21种),分别为:虎耳草科、五加科、卫矛科、豆科、小檗科、猕猴桃科、桦木科、茶子科;单种科3科,为杜鹃花科、葡萄科、木兰科,占总科数的23%。2个多种科蔷薇科、忍冬科共含20种,占灌木种数的45%。可见,该区灌木种类主要分布于少数科内,其中蔷薇科、忍冬科等是森林灌木层的代表科、优势科。从科内属一级的分析来看(表2),灌木中仅包含1属的科有9科,占总科数的69%,共计9属17种,分别占总属数的45%、占总种数的39%;含2~4属的科4科,占总科数的31%,共计11属27种,分别占总属数的55%、占总种数的61%。

3.2.2灌木层植物属的物种组成由表2可知,灌木层植物共有20属。其中单种属5属,占总属数的25%,所含种数5种,占总种数的11%;含2~4种的属有13属,占总属数的65%,包含29种,占总种数的66%;含大于4种的属有2属,忍冬属和绣线菊属,共包含10种,占总属数的10%,占总种数的23%。20属中忍冬属、绣线菊属、卫矛属、接骨木属含有种多,为灌木层优势属。

3.3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数量分析

3.3.1草本层植物科的物种组成由表1可知,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内草本层植物共58科202属358种。其中,含20种以上的较大科3个,即菊科(70种)、毛茛科(28种)、百合科(25种),共123种;含11~20种的多种科6个(共含有87种),按含种数多少依次排列为别为:伞形科、唇形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蓼科;含2~10种的科28个(共含有127种),包括玄参科、石竹科、桔梗科、十字花科、荨麻科、茜草科、莎草科等;单种科21科,包括马齿苋科、凤仙花科、千屈菜科、香蒲科等,占总科数的36%。6个多种科和3个较大科,共9科就包含了210种,占总种数的59%。可见,草本层植物种类分布于少数科内,具有优势科现象。草本层优势科主要为菊科、毛茛科、百合科、伞形科、豆科、蔷薇科等。草本中野大豆(Glycinesoja)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从科内属一级的分析来看,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草本层中仅包含1属的科有30科(占总科数的52%),共计30属50种(分别占总属数的15%、占总种数的14%);含2~10属的科有24科,共计100属167种;含10属以上的科有4个(占总科数的7%),共72属含141种(分别占总属数的36%、占总种数的39%)。

3.3.2草本层植物属的物种组成由表2可知,草本植物共202属。其中,单种属122属,占总属数的60%,所含种数122种,占总种数的34%;中等种属(2~4种)有71属,占总属数的35%,包含181种,占总种数的51%;多种属(>4种)9属,占总属数的5%,包含55种,占总种数的15%。草本层植物属按含种数多少依次排列为:蒿属、乌头属、蓼属、拉拉藤属、萎陵菜属、风毛菊属、野豌豆属、蓟属、鸢尾属。草本层含大于5种的优势属共有3属,包括蒿属、乌头属、蓼属。

4结论

经过查阅大量资料、现场调查和样地调查,对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乔灌草不同层次植物种类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科的类型较为齐全、种类多,植物多样性较高,草本植物丰富。乔木层和灌木层科属种数基本相似,分布种数不足。该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73科245属454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4属7种,被子植物72科241属447种)。乔木层植物种类共13科22属52种;灌木层共13科20属44种;草本层共58科202属358种。

(2)优势科、属较明显,种数在科、属内分布不均匀。乔木层5个多种科含33种乔木,占乔木种数的63%;灌木层2个多种科含20种,占灌木种数的45%;草本层含6个多种科和3个较大科,共9科共包含了210种,占草本层植物总种数的59%。乔木层植物中的优势有4种以上的属共包含10种,占总属数的9%,占总种数的19%;灌木层优势属有4种以上的属包含10种,占灌木层植物总属数的10%,占总种数的23%;草本层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占草本层植物总属数的1.5%,占总种数的7%。

(3)大部分科内属、种贫乏,单种及单属科所占比例大。乔木层植物含单种科3科,占总科数的23%;含单属科共8科8属22种,分别占乔木层植物总科数的62%、占总属数的36%、占总种数的42%。灌木层植物含单种科3科,占总科数的23%;含单属科共9科9属17种,分别占灌木层植物总科数的69%、占总属数的45%、占总种数的39%。草本层植物含单种科21科,占总科数的36%;含单属科共30科30属50种,分别占草本层植物总科数的52%、占总属数的15%、占总种数的14%。单属科和单种科数量占有较大的比例,这种现象说明研究区植物地理环境分布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曹伟,李岩,王树良,等.东北阔叶红松林群落类型划分及物种多样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1):2406-2411.

[2]宋厚娟,叶吉,师帅,等.长白山区阔叶红松林残留片段木本植物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5):1239-1249.

[3]赵淑清,方精云,宗占江,等.长白山北坡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J].生物多样性,2004,12(1):164-173.

[4]王世雄,王孝安,李国庆,等.陕西子午岭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与环境解释[J].生态学报,2010,30(6):1638-1647.

[5]程瑞梅,肖文发.三峡库区森林植物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J].林业科学,2008,44(4):20-27.

[6]王乃江,张文辉,陆元昌,等.陕西子午岭森林植物群落种间联结性[J].生态学报,2010,30(1):67-78.

[7]翁东明,郭瑞,张宏伟,等.浙江省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4,41(5):600-610.

生物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篇4

关键词:常州科教城园区物质文化景观文化

广义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所谓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与人的行动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建筑、服饰、饮食、交通、城市和人类的言行举止等。

一、常州科教城园区概述

常州科教城亦称为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位于武进文教区,远景规划2万亩,学生规模10万人。截至2003年9月,常州科教城已建成65万平方米建筑,完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中央环境景观、道路骨架系统和校园初步绿化。常州科教城既是一个以资源共享、集约发展而闻名遐迩的高职教育园区,又是常州市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的最重要平台。作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整体规划和布局,体现了大学传承文化与创新文化的特性,展现了科教城独有的高校文化和园区文化特色。本文谈及的园区物质文化在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承担着环境美化、文化熏陶等重要功能。

二、科教城园区物质文化现有优势

科教城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打破传统的建校模式,突出“城”的理念,校际间没有围墙,在基础设施、场馆等硬件资源上实行统一规划、整体建设,大大节约了土地、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园区的景观建设主要着眼于园林学和生态学的视角,体现江南特有的园林景观和生态环保等文化特色。

(一)园林之城。

园区的景观设计别致典雅,中央的香樟大道,纵贯科教城的东西,中间种植香樟,下面配有绿篱,两边的行道上对称排列着香樟树木,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打造出“十里科技长街”的宏伟壮观。其他的主要干道,包括含笑路、樱花路、玉兰路、银杏路分别规划在每两所院校之间,干道两边绿化设计科学合理,乔木、灌木、绿篱呈现立体搭配。比如玉兰路,乔木采用的是常州市的市树――广玉兰;灌木采用的是紫荆来点缀;绿篱采用的是黄杨来搭配,立体感十分明显。

占地600多亩的公共景观区设计建筑的一个个园林景点,犹如一串串耀眼的珍珠,独具一格、特色鲜明,把整个园区烘托得色彩斑斓、秀美无比;那一条条曲径小溪、一片片园林小区,错落有致,浑如天成。宽阔的水面、漂浮的小桥、摇曳的亲水栈道、晨读的走廊和小栈等,使科教城成为了令人留恋忘返的休闲纳凉的绝佳境地。

(二)生态之城。

常州科教城,这里是绿树的海洋和鸟类的天堂。视野超前的规划理念,营造了花团锦簇、如诗如画、活力四射的自然环境;大气磅礴的整体布局、恢宏壮观的建筑群落和错落有致、占地600多亩的300余种的花草树木构成了和谐协调生态环境,俨然一处天然的氧吧。

三、科教城园区物质文化潜在不足

尽管园区的设计规划科学合理,但由于设计者的个人局限性,以及时间的推移和需求的不断增加,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物质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一)营造便于大学生学习的环境氛围。

在园区香樟大道两边的公共景观区域,设有木凳、长凳等休闲坐椅,给休闲散步的人群带来很多的便利。大学校园主要服务的群体是大学生群体,因此,学习氛围的营造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有必要在整个景区内部合适的位置设计一些圆桌或方桌一类的设施,以便于学生在上面看书、学习。

(二)名人雕塑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名人雕塑集中在一起,有其整体的效果。但是针对性不强,有罗列之感。应该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在名人雕塑集中地之外,在每所院校和研究机构的附近,设计一些针对所学专业有密切联系的名人雕塑,效果会更为明显一些。

(三)预留空地荒化严重。

科教城个别高校内部预留有部分空地,出于多种原因,未能进行绿化建设,里面野草丛生,既影响了整体的环境美化,又闲置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比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4号公寓北边的空地、10号公寓北边的空地等。对于大学城这块相对宝贵的地段来说,闲置土地实在是很大的浪费。

(四)立体绿化有待开发。

园区内墙体绿化、垂直绿化、房顶绿化有待进一步开发。首先,科教城六所高校的院墙,对内的部分用绿篱遮挡起来,但是有的地方依然用铁栅栏,就此可以在铁栅栏上作点绿化的文章。其次,各个楼宇的外墙面及楼顶都是绿化的忽视点,这些地方的绿化都存有大量的空间。当然,立体绿化,就其难度来讲,要比平面绿化大得多,这需要学校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五)绿化养护质量有待提高。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在绿化行当中,绿化植物的后期养护比起种植还要重要。一旦管理养护不到位,获得的成果也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前功尽弃。比如,当前园区内一些绿地水肥管理不到位,有的缺水缺肥严重,植物长势不旺;有的植物治理不及时,生病现象严重,尤其是杜英树,由于施药不及时,树的枝条和叶子上长满害虫,不仅影响景观效果,而且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因此,园区绿化的后期养护工作不可小觑。

(六)水体治理需要常抓不懈。

由于条件的限制,园区内河水流动性较差,内部水体与外界水体更换不及时,容易出现腐臭现象,尤其是在夏季。同时,园区内设有众多小的水域及水池,由于是不流动的水,水质恶化的现象经常发生。比如名人雕塑群下面的水池,由于是死水,垃圾处理不及时,水体更换周期长等原因,水面发黑发臭的现象时常发生。试想一下,名人站在一汪臭水潭上,那种环境熏陶和美化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四、完善园区物质文化的探讨

所谓景观文化,我认为,是运用各种造景手段营建的景观文化氛围,是用一种景观表现一种地域文化,让步入其中的人能感受到当时当地特色文化的一种景观。因此,园区在物质文化建设上应创新校园景观文化理念,凸显“城”的理念,发挥“场”的效应。

(一)坚持“绿色、生态、人文”的校园景观文化设计理念。

园区的六所院校应进一步加强绿色生态型校园的建设。结合自身需要与发展的实际,以植物生态为主,大力度开展校园绿化,丰富校园的树木植物品种。按照乔木、灌木、爬藤植物、地被植物、水生植物;按照花木、果木、观赏树木;按照速生木、用材木、落叶树、常绿树、遮荫效果好等不同的树木品种科学安排,合理种植。并根据园区的土壤条件,有计划地种植四季分明、季相表现明显的植物品种,使其有随季节性的变化欣赏效果;引进一些适合于常州地区驯化生长的植物物种,科学适量搭配;此外,还要注意对地被植物的绿化覆盖与空间绿化覆盖的恰当处理。

(二)拓宽园区景观文化的多元功能。

园区内的景观,不仅要成为学生休闲、放松、娱乐的好去处,而且要开放成为周边群众的天然养生、锻炼的场所。同时可以在适当的位置设置一些圆桌、圆凳等方便学生学习的设施,便于学生在闲暇时间进行交流或自学。还可以利用园区优越的景观条件,进一步挖掘园区的旅游文化功能,开发旅游、休闲等功能。这样既有利于达到宣传科教城的效果,提高科教城的知名度,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比如,“科教城一日游”旅游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三)空地开发,实现土地增值。

园区内个别院校内部留有大量空地有待开发。实际上,在空白地段,可以种植合适苗木,一方面空地得到了绿化,种植的苗木还可以作为学校将来绿化建设或绿化改造使用,另一方面,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对外出售苗木,获得相应的经济价值,可谓一箭双雕。比如,纺织学院充分利用空地种植蔬菜,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

(四)草坪插播草籽,保持草坪四季常绿。

大学城景观的草坪多选择天堂草,相对来讲,天堂草比较合适做草坪,因为其生命力强,但是在冬季容易枯黄,影响景观效果。因此,可以在冬季适当插播冬季可以生长的草籽,以使冬季草坪依然是一片碧绿,充满生机。比如香樟大道两边的草坪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美化效果。

(五)借助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知识,加强园区植物绿化养护管理。

所有植物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把握这些特征有利于对其实施正确科学的养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植物的后期养护是形成良好景观的重要环节。设计和布置的各种造型的绿化图案,需要经常的人工修剪以控制其形状和高度,同时定期修剪也可以促进植物枝叶生长茂盛、利于通风,减少疾病的产生,对其健康成长十分有利。一般来说,较为湿润的空气土壤和通风的小环境,能保持叶片鲜艳并延长挂叶期,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六)巧用攀援植物,建设立体景观。

建筑外观一般为硬质景观,如果配以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既可以增添绿意,使之富有生机,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又可以有效遮挡阳光,降低建筑物内外温度。垂直绿化可以将具有攀援能力的树种,如扶芳藤、地锦、南蛇藤等栽植于墙面、楼面、廊架等部位,可以增加绿化面积,丰富竖向景观效果,美化学校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校园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是拓展绿色空间、提高整体绿化水平、改善校园生态的有效途径。当然,不同的攀援植物适应于不同的场地,较矮的栅栏以及花墙,可以选用小型耐阴观叶攀援植物、稍高的景墙绿化,其攀援植物一般多用具有吸盘的种类,如地锦、五叶地锦、络瓜等。

(七)实现水体流动,提高水体质量。

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实现城内景观河道与城外面河道的畅通,使得水体内外能够即使交换,保持水体的流动性,避免死水发臭现象的发生,提高河水水体质量。通过河道内放养有利于清洁水体的植物和鱼类,提高水体的清洁质量。同时,注意园区个别区域水池内水体的及时更换与卫生保洁,放养合适的观赏鱼类和植物,提高园内水体的整体景观效果。

生物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篇5

[关键词]教学方法;树木学;实践教学

一、传统树木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原有的树木学实习是由教师主导,教师在现场引导学生识别植物叶部、花部、果实特征。由于实地树木种类很零散,现场教学往往很艰辛,学生实习只能走马观花,持续性较差。受到经费的限制,实习场地主要以校园及校内基地为主,这虽然能部分满足实习的要求,但其营建模式多为人工绿地,植被群落仍与天然次生林有较大差别,而且实习地点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往的考核方式一般以植物识别和实习报告的形式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存在部分学生不认真实习,最后东拼西凑完成实习报告的情况。学生实习结束后知识点遗忘率高,难以与后续的相关专业形成联系。

二、树木学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一)确立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应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不断深化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加强管理,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科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在野外实践教学前召开动员大会,强调野外实习的安全问题,强调纪律、团队精神;布置研究内容,划分学习小组,制订学习计划。应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野外实习不是去游山玩水,要做到团结互助,不畏艰苦,这是野外实践教学顺利展开的保证。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调整

1.树木学的理论知识往往较枯燥,而树木的特征需经反复练习巩固才能熟记,如脱离现场教学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知识的遗忘率会相当高。针对该情况,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4-5人,以组为单位让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植物专科或专属树种标本的采集,并利用课余时间拍摄校园周边该专科或专属植物的照片,制作成ppt或彩色展板,在课堂上讲解,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所拍摄到的质量较高的植物素材,也可充实到网络植物图片库中,为日后的信息平台建设添砖加瓦。2.由于课时的安排,以往的教学实践课与理论课的间隔时间较长,这造成学生知识的遗忘率较高。因此,树木学课调整为4节连上,2节理论课后立刻安排2节的校园实习课,理论知识和校园现场教学顺利衔接,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为配合其他课程教学,树木学的教学实践课往往集中在夏末或冬初进行,这时野外植物不处于理想的物候期,很多树种的花果都无法观察到。因此,我们缩短了期末集中实践教学的学时,在春季和秋季树木花果盛期尽量安排学生到植物园、郊野公园进行短途的实习。另外,树木的生长往往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极端气候往往会对树木造成灾害性的损害,但也为树木学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实践教学中也可根据气候的异常变化调整实习计划,安排实践教学活动,这样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2008年南方地区发生严重的冰雪灾害,广东地区树木受损严重。灾后我们组织了部分学生在校园、广州市区以及粤北山区进行树木受灾情况的调查,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亚热带地区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的应用和选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思考。3.树木学是很多理科和农科课程的基础学科,因此实践教学可与1-2门其他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如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在这类综合实践教学里学生可以了解树木学在这些应用学科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能更系统地了解树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更深入地对森林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制定森林经营方案。这样既节省了实习的经费开支,又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率。4.在野外植物识别过程中可充分发挥研究生助教的作用。研究生的植物学分类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他们掌握了初步的科研方法,且都有一定的野外森林群落调查经验。因此,在野外实地讲解过程中,他们除能讲授各种树木的名称、树木种群的特征、优势种等知识以外,也能向本科生传授树木调查方法和科研经验,并引导他们注意植被与环境的关系,让本科生从中了解植物物种资源的状况、环境干扰对森林群落各方面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拓展本科生的科研思维。此外,研究生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能很好地调动本科生的学习热情。5.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尽量改变以往有问必答的教学方法,引入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先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树木的根、茎、叶、花、果特征,碰到关键的识别特征,如有无特殊的气味、叶是否对生、有无乳汁等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让他们根据这些特征判断植物是属于哪些科,通过适当的提示再让他们鉴定到种,在提示过程中可以穿插讲解相似特征的科。或者通过不同植物间的比较,让学生归纳出环境因子和气候因子对植物形态的影响,如高海拔植物与低海拔植物特征的异同;或归纳不同植物科间的进化关系,如豆目三科,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6.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实习活动开展前先安排好研究小课题,如某地资源植物的调查,然后以实习小组为单位根据相应的研究课题到图书馆和期刊网查阅科技文献,并利用植物志等工具书,针对所研究植物类群的生存环境、习性、分布和应用价值进行思考,并撰写初步的研究计划,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此外,还可以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或毕业论文,或根据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方向,给学生提出相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去完成,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我校有植物标本室(Cant)、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园艺基地、中草药园和杀虫植物园等专类园区,学校附近有华南植物园、白云山风景区等科普场所,具有丰富的观赏、药用、用材、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这些资源能较充分满足树木学实践教学的安排。另外,我校与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这两处实习基地交通便利,有丰富的次生天然植被,生境类型多样,这也为我院开辟了多条实习线路,还为野外实习在食宿、教学场地使用和植物标本的采集提供了便利,能保障1周的野外实习能顺利进行。目前,广州市多所农业、中医药院校都在此两地建立了实习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编写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教材

近年来,我们针对野外实践教学的内容汇编了《华南地区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针对校园树木的实践教学,与兄弟院系合编了《华南农业大学校园木本植物图鉴》。这两本书对华南地区常见园林树种的生长习性、识别特征、应用特性等进行了描述,并配以植株、叶片、花、果实的高质量图片,图文并茂,深受学生的好评。近年来,《广东植物名录》《广州野生植物》《广东植物志》《深圳植物志》等植物工具书的逐步出版,为华南地区植物的研究提供了应用性很高的参考资料,这些书都能很方便地在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查阅,为学生检索植物、撰写实习报告提供了便利。

(五)实习考核方式的改变

1.教学实践课程作为一门单独的考试课程,期末的植物认知考试只占期末总成绩的40%,而平时成绩的比例占60%,包括教学ppt或电子彩图展板制作10%、标本制作20%、实习报告20%以及实习表现10%。2.植物识别考试内容除了考核识别野外植物鲜标本外,还可以在野外进行现场识别考核或以一道没有具体科学答案的综合论述题的形式来进行考核,让学生根据树木学的思维去探索结果,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突击应试。3.在实习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把学生有代表性的标本、照片以及实结制成展板作为实习汇报展览的内容,也可将其作为新生入学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方式,并对有贡献的学生进行奖励或加分。

三、结语

教学实践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树木学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实践锻炼了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新型的教学实践课也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科研活动打下基础。另外,该教学实践模式也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要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指导教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庄雪影.关于林学专业“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2(6):22-23.

[2]袁俊琦.高职园林花卉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18-20.

[3]杨晓杰,王斌,刘敏,王昌河,于天飞.生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0(4):111-113.

[4]张秀华.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4):47-48.

生物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篇6

关键词:校园绿化;植物配置;树种调查;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S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04-03

1引言

南京是我国的教育文化名城,高等学校数量较多。校园绿化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物质环境的保障,为学生提供了富有自然美的绿色生活环境,让学生在人际交流、学术研究等活动中获得更加优美广阔的自然空间。因此,对南京高校校园绿化进行调查分析显得尤为必要。

2南京高校校园绿化调查

2.1调查地点分析

南京市位于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园林绿化树种组成反映了南京地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的地带性植被特色和乔(竹)、灌、草(地被)、藤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结构的特色。

此次调查选取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共8所院校进行调查。其中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和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由于建校时间较长,所以作为老校园的代表;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作为新建校园代表;南京林业大学作为农林类院校的代表;南京工业大学本部作为理工类院校的代表;南京艺术学院作为艺术类院校的代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大专院校代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和江苏教育学院草场门校区作为师范类院校的代表。

2.2调查时间与方法

2013年2月至4月期间对8所高校进行实地调查,对校园内的重点绿化区(校园入口区、教学科研区、运动区、生活休闲区和校园道路)进行绿化植物物种的调查统计,对其进行采样、拍摄,通过参阅文献或询问指导老师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南京部分高校校园绿化植物的利用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

3调查结果与结果分析

3.1绿化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这8所高校9个校区约有238种植物,隶属69科、149属。其中有48种树种出现频率在75%以上,且种类多为南京市的乡土树种,因经过长期栽培和自然条件考验,形成了南京高校校园绿化的基调树种。此外,部分高校也有个别特色树种,为其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具体结果如下。

这8所高校校园绿化植物主要集中在杨柳科、木兰科、蔷薇科、豆科、槭树科、木犀科等,常见的裸子植物有苏铁、银杏、雪松、水杉、侧柏、龙柏、罗汉松等,常见的被子植物有枫杨、白榆、广玉兰、玉兰、含笑、腊梅、樟树、悬铃木、石楠、红叶石楠、月季、海棠、蔷薇、红叶李、梅花、日本晚樱、紫荆、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鸡爪槭、红枫、爬山虎、石榴、常春藤、八角金盘、桂花、小叶女贞、女贞、迎春、泡桐、栀子、日本珊瑚树、棕榈等这些植物。

为充分利用校园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塑造符合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绿化艺术形象,许多学校种植有独特的树种。南京林业大学为凸显其作为农林类高校的特色,研发和引进了较多新品种,如阔瓣含笑、金叶含笑、洛德夫海棠等。在南京林业大学发现了一种特别的植物——“橙色的梦”(图1),属于鸡爪槭的一种改良品种,其特别之处在于幼叶成橙黄色,成叶为金黄色,这种颜色在观叶树种中较少见。另外,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宿舍区的花坛中有多株山麻杆(图2),早春嫩叶初放时橙红色,醒目美观。此外,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作为百年老校,裸子植物种类较多。如柏科的伏地柏只在南京大学有种植,南洋杉科的锥叶杉和柏科的羽叶花柏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特有。

3.2树种组成分析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整理、统计(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这8所高校的乡土树种运用率在33%~54%之间,对比其他学者调查的湖南长沙市多所高校的乡土树种所占比例大体在50%~80%,不难看出南京市的高校绿化树种中乡土树种的应用比例偏低。8所高校中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树种都超过了百种,所以推测其代表的综合类、师范类、农林类院校也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但是上述三所高校的乔灌木比分别为1:0.78、1:0.59、1:0.57,这表明3所高校灌木种类低于乔木,应适当增加灌木种类种植的比例。

此外,由于高校建成时间、办学特色、所处位置、规模不同,物种丰富度差异较大。南京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都建成于20世纪初,都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沉淀,校园绿化在较好地保存原有古树的同时多采用复层混交种植,这就为引种外来树种提供了良好的小气候条件,使物种丰富度较高。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作为新校区的代表,由于追求植物造景的速成效果,所以多以花灌木和小乔木组合,缺少高大的乔木和地被层植物,有些树木仍处于培植期,过分密植,这样既无法达到预期的造景效果,也制约了校园的植物多样性。在调查中还发现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西北角因要进行绿化改造,未良好规划而成为一大败笔,所以学校对校园绿化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

3.3绿化植物配置现状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合,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校园在规划建设中常分为校园入口区、教学科研区、运动区、生活休闲区和校园道路等区。由于各区的功能不同,绿化也应因地制宜应利用植物创造环境,挖掘校园植物配置的新意,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美。

3.3.1校园入口区

高校大门至学校主体建筑之间的空间一般较大,该区是展现校园的风格面貌、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所以植物配植应重点突出高等学府的文化氛围及校园的特色。

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校园入口区采用对称式的植物造景,以香樟和鹅掌楸分别作为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的行道树,周围有大片开阔的绿地,用精心修剪的大叶黄杨和颜色鲜明的红枫、小叶女贞加以修饰,形色兼备。江苏教育学院本部虽然面积较小,但门口还是有一个别具特色的花坛,以一棵寓意坚忍不拔的雪松为中心,有迎春围绕,花坛前部有用雀舌黄杨修剪成的“为人师表”四个大字,以列植的侧柏为背景,整个大门的氛围显得明快生动。到达南京林业大学的入口花坛需要先穿绿荫,过桥梁。它是唯一一个将雕塑与植物造景相结合的主花坛,透过雕塑和旁侧的几株樱花,看到的是校园的主要绿地群落的一角。一角已有如此丰富的物种,就更让人有深入一探究竟的冲动。

3.3.2教学科研区

该区是学校的主体建筑群区,也是校园绿化的精华所在。在植物配置时要协调好植物与建筑、植物与道路之间的关系,形成幽静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同时要考虑室内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南京大学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北大楼,已成为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其四周有6株古爬墙虎环绕,干围粗50cm,已把整幢楼妆扮成“绿楼”。楼前栽植了高大的雪松、名贵的日本榧、古老的紫薇以及铺植了数千平米开阔的草坪,使这所百年老校显得庄重又不感过时。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大楼前的广场则简单的布置了一个不规则的花坛,以一棵巨大的雪松为中心,缀以零星的碎石,简约但不乏艺术气息。南京工业大学新模范马路校区教学区除了注重各教学楼周围的植物景观配置外,还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主教学楼后设立了诗情画意的一角,整个植物配置以鸡爪槭和紫荆为主,配以假山、石桌椅及鹅卵石路,情景相融、简洁典雅。

3.3.3生活休闲区

生活休闲区的绿化以给师生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休憩环境为目标,该区植物配置时主要讲究简单、实用、抗破坏,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应注意选用一些树形优美的常绿乔木、花灌木,使宿舍区的景观具有四季景色。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活区有一个布满紫藤的圆形长廊,有木槿、玉兰、山麻杆等布置成的小花坛,花坛周围有木质长椅供人休息,长廊围成的中央区域以雪松为主,空地铺上碎石,人性化的布置了桌椅,适于学生活动,据说也是同学们夏天乘凉的首选去处。对比之下江苏教育学院宿舍楼区植物种类不多,绿地较少,仅仅是围绕楼区进行了基础栽植,植物景观特色不突出,学生的交流空间也比较有限。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的宿舍楼区,主要植物有红枫、海桐、香樟等植物,楼间有小叶女贞和小叶黄杨围绕凉亭形成的绿化活动空间。

3.3.4运动区

活动区是校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学生锻炼的场所。周围绿化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或阻隔噪音的干扰,吸附尘土、净化空气。所以在植物配置上要从多方面考虑,同时也要考虑为师生们的运动提供方便,绿化形式以规则和简洁为主。

南京大学运动场主要种植有高达悬铃木、棕榈、桂花、金边大叶黄杨等植物,形成了绿色屏障,起到了滞尘和隔音的作用。同时枝繁叶茂的乔木下是天然的乘凉地,是运动完休息的好去处。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体育馆坐落在学校的最西面,与教学区之间有一片香樟围成的绿地作为衔接,师生可以在此学习、锻炼,起到了很好的过度作用。

3.3.5校园道路

校园的道路通常分为主干道、支路和绿地小径。主干道绿化除了突出校园的特色,还要兼顾到遮阳的目的。绿化时必须根据具体道路的特点满足其功能需要。

南京林业大学的主干道选用了柏木、悬铃木、杨树、杉木、香樟等高大的乔木。道路外侧留有带状绿地,配植麦冬、草坪草等地被植物或花灌木,打破了道路的规则平直。但是柏木一般种植于陵园、墓地较多,过于庄严肃穆,不宜作为校园主干道树种。支路及小径的路旁绿化较灵活,根据路段不同可分段种植不同品种,组成不同的景区。一般选用常绿树与花灌木间植,而绿地中的植物种植多为自然式,也可孤植、对植、群植,既具有观赏性也有引导、分隔的作用。

4南京高校校园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中发现这8所高校都已注意到对植物进行合理地规划配置,体现其园林造景功能,并烘托出校园文化。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①植物多样性的匮乏,影响园林美学效果,例如绿化中秋冬季节的观叶观花植物奇缺,使季相、色相变化不明显。②有些学校的绿化养护仅进行一些简单的拔草、修剪、除虫工作。也体现出了高校对于校园的绿化美化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③有些学校校区涵盖山体,如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等,调查时发现山区的现有绿化没有很好利用。④中国传统文化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山与水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系统。而有些学校的水体有着与山体相同的命运,水质差、有杂物、疏于管理,与周围的绿化格格不入。⑤某些植物的造型过于简单,纯粹是为了填补空洞感而种,没有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未能形成好的景致来丰富校园景观。⑥选择植物时未考虑植物生态适应性,如女贞、竹类等耐寒植物,应栽植在墙阴处;桂花等应栽植在背阴处,略受阳光的地区;垂柳、水杉等应栽植在池沼低洼地等。

5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校园建设步伐的加快,校园面积因重组而成倍扩大,或另辟新址建造新校区。而校园绿化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①注重科学引种和新品种的开发,增加物种多样性。如南师的生命科学院在仙林校区后山成立了植物教学与研发基地,同时将其建成植物园,可供师生参观学习。②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力度,增强师生参与校园绿化的参与意识。如南大仙林校区因为是新校区,有许多树苗需要精心的呵护,学校创新性地在全校开展了校园植物认养行动,并建立了认养网站,便于科学管理。③近几年在开拓旅游业的浪潮中,高校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备受推崇。南京作为江南名城,六朝古都,旅游发展迅速,可以将高校的校园绿化作为一种旅游观赏资源加以利用。因为校园中既有具观赏价值的人工经济林木,又不乏古树名木珍稀树种。既具有开拓和发展南京旅游资源的现实意义,又可形成南京市的特色旅游。④可对植物进行挂牌,几乎每个学校都有生物专业,所以对植物进行挂牌应该不是难事。如南京林业大学校园面积较大,奇花异木较多,对每棵树进行了挂牌。一块白底红字的金属牌上包括植物名称,所属科属及生长习性。通过这些植物名牌,师生认识了一些“熟悉却陌生”的植物,这样使师生享受美的同时增长了知识。⑤个人认为可以将老校区一部分生长良好、适应性强的树种移植到新校区,加快新校区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老校区进行绿化改造。

参考文献:

[1]雷泽湘,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2002,15(2):16~17.

[2]潘红,玲王利.校园景观中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J].中国西部科技,2009,8(8):40,46.

[3]苏有文,俞建妹,王凌晖,等.大学校园绿化空间布置浅析——以广西财经学院校园绿化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248~5250,5265.

[4]陈剑.高校校园绿地分析与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华中建筑,2009(27):138~140.

[5]颜路平,肖焕.高校校园绿化中植物配置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7):115~116.

[6]许志丹,王欣欣,詹旺.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调查与评价——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03~107.

生物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篇7

关键词:普通高中;物理教师;实验教学

自2004年我国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科学探究教学的理念已逐步深入到高中物理课堂中.已有研究表明,理论性科学探究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应占主导地位,且科学的社会性活动特质应该在课堂上充分体现[1].新时期高中物理实验实际教学现状如何,需要研究者用客观的调查研究数据来说明.随着我国新时期高考综合改革工作的展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完善,也需要以目前的教育教学调查现状为依据,因此,在我国高中物理课程进入深入改革发展阶段的今天,特别有必要对一线教学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文献[2]为重庆地区高一年级师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实施状况的研究,但文献并没有对重庆地区不同区县、不同年级实验教学状况展开深入研究,因此本文着重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客观呈现高中物理教师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为深化普通高中物理教学改革、高中物理教师能力提升以及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和过程

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2]的基础上,根据物理学科特点,从学校物理实验仪器配置、教师实验课备课与上课、教师课外实验指导3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无论教师调查问卷还是学生调查问卷均包含28个调查题目(20个封闭式题目,6个半开放式题目,2个开放式题目).本调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域、学校级别、教师学历、教龄、职称、年级等分布的代表性,采取分层抽样法,选取重庆市11个区县的11所普通高中的110名教师和1100名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收回的有效问卷数分别为:教师卷93份,学生卷949份,有效回收率分别约为85%和86%,并选取部分师生进行访谈.利用SpSS19.0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分别采用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法和相关样本Kendall协同系数法对调查样本的差异性和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

2研究结果

2.1学校物理实验仪器配置

本研究从实验仪器满足程度和先进程度、实验室开放程度、实验仪器闲置程度和闲置原因这5方面调查了教师和学生对物理实验仪器配置情况的看法.1)多数学校物理实验仪器不完全满足实际物理教学需求.表1显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几乎一致,约50%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学校实验仪器只有少部分满足实际需求,认为学校实验仪器完全满足实际需求的的教师和学生均不到10%.进一步调查哪类知识实验仪器缺乏最多时发现,电磁学类、振动、波和分子物理学类以及光学类仪器不能满足需求的学校最多,部分区县中学和非重点中学对于力学类仪器也缺乏.2)多数学校物理实验仪器不够先进.表2显示,30%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先进的实验仪器,39.6%的学生认为学校实验仪器只有少数较先进,不到10%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学校全部实验仪器是先进的.3)约一半学校物理实验室不开放.表3显示,13.3%的教师和21.2%的学生认为学校物理实验室是在规定时间开放,35.3%的教师和29.1%的学生认为学校物理实验室是在申请时开放,说明学校物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总体不高,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利用物理实验室的机会并不多.访谈结果表明,多数学校物理实验室不开放的主要原因是专职管理物理实验员人数不足.4)多数学校物理实验仪器存在闲置现象.调查结果显示,26.2%的学校实验仪器有大量闲置,47.7%的学校实验仪器少量闲置,24.6%的学校实验仪器没有闲置.进一步调查学校物理仪器闲置的原因发现,实验仪器老化和实验效果不好是物理实验仪器闲置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仪器损坏及与教科书内容脱节.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可知,实验仪器满足程度(p=0.000<0.05)和实验室开放程度(p=0.002<0.05)在不同地区学校间存在差异显著,通过比较平均秩次发现,主城区中学物理实验仪器的满足程度高于区县中学,重点学校物理实验仪器的满足程度高于非重点中学,主城区中学物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高于区县中学.实验仪器闲置程度(p=0.076>0.05)和先进程度(p=0.156>0.05)在不同地区学校间没有显著差异.

2.2教师实验课的备课与上课

本研究从实验教师备课时间、备课选用参考资料和改进已有实验情况这3方面来调研教师的实验课备课情况.从教师选用的上课教学方法、讲解时间、探究实验开展频率、实验预习、完成实验报告、对各项科学探究要素的重视程度、实验成绩评定方式、影响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因素这8个方面来调查教师的实验课上课情况.在教师备课方面,多数教师准备实验时间一般为3~5h.国家物理课程标准是多数教师选择的实验课参考资料,教师还会参考配套教参和优秀教案图书.也有部分教师会选择网络资源、练习辅导书和高考考试说明等作为实验课参考资料,但所占的比例较小.约70%的教师基本不会改进实验室仪器或教科书上的实验.在教师上课方面,84.1%教师在物理实验课上讲解时间低于20min,多数教师安排物理实验课时,以2~4名学生1组,且多采用讲授法和直观演示法,并作为学生的物理实验引导者.多数学校学生实验在高一、高二开设,演示实验和多媒体是高中物理教师常采用的物理实验课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和学生关于探究实验开设频率的看法不一致,如表4显示,61.5%的教师经常开展学生实验,而只有18.8%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开展学生实验,教师对学生预习实验和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频率均高于学生的认识.教师对各个科学探究要素的注重程度均高于学生对各个科学探究要素的注重程度,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是高中物理教师和学生最注重的内容,其次是制定设计实验、合作交流、分析和论证、评估这4个要素也是高中物理教师和学生较重视的.猜想假设和提出问题这2个要素的重视程度相对要低.说明教师普遍不太重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表明,教师实验开设频率(p=0.077>0.05)、对“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p=0.066>0.05)和“合作交流”(p=0.187>0.05)这2个科学探究要素的重视程度在不同地区间没有显著差异.以上结果均表明,多数教师已有科学探究的意识,但是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还没有深入,即教师的教还没有完全转换为学生的学.学生实验成绩评定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操作表现和综合各种因素是高中评价学生物理实验课的2种主要方式,也有部分教师会采用实验报告和实验题纸笔测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物理实验课成绩.调研结果还表明:模块课程与课时安排以及学校实验配套设施是影响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主要因素,而教师实验能力、教师教学能力、考试评价方式和学生水平是影响物理实验课程教学较次要的因素.

2.3教师课外的实验指导

本研究从课外小实验、科技小制作、社会资源利用、创新活动和物理竞赛课程开设这5方面调研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外的实验指导情况.教师对学生课外科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太重视.如表5所示,教师对学生课外小实验、科技小制作、社会资源利用的指导频率并不高,且教师与学生对这3项内容的看法是几乎一致的.一半以上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有时、极少、甚至从不开展课外小实验、科技小制作和利用科技馆等社会资源.约85%的教师从不开展学生创新活动或开展物理竞赛课程,说明教师普遍只关注学生科学探究基本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创新性要求较高的能力培养不太关注.

3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多数学校具备基本的物理实验条件,教师也具备基本的科学探究意识,但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普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体现在:缺乏足够的专职物理实验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学校实验仪器缺乏应有的日常维护且不能完全满足实验教学需求,物理实验室的使用均较封闭,教师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明显,教师缺乏自主研发和改进物理实验仪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利用社会各类科技资源的引导.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3.1加强物理实验室建设

学校实验室建设是保障物理实验课程有效实施、中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往往也是在与各类实验仪器的长期接触下,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物理实验室建设必须适应新时期学科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调查结果表明,实验室缺乏专职实验管理人员,实验效果不明显和仪器老化现象普遍,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利用实验室的机会非常少,因此,应增加实验室实验员的编制,坚持日常实验室仪器的维护,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从而为落后实验室仪器的改进和更新以及增加学校实验室开放程度提供外在保障,对于无法再改进的实验仪器,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重新购置,使学校的物理实验室符合最新的课程和教学需要.重视对区县和非重点中学物理实验室的建设,调查结果也显示,区县和非重点中学物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教师开展学生实验的个数、实验仪器的先进程度均低于主城重点中学,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学校物理实验室本身的建设比较落后的原因,因此,应更加关注区县和非重点中学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应有的支持.

3.2提高教师实验教学能力

一线教师是将国家课程转化为学生习得的经验课程的最终实践者,一线教师自身的科学探究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由调查结果可知,多数教师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和三维目标,注重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推进了高中课程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实施的科学探究课程与学生获得的科学探究课程具有一定差距,只有少部分教师会重构教科书中实验,教师对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中,欠缺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和猜想假设能力的培养,以及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机会也很少,还没有真正实现从被动地“教教材”向主动地“用教材教”转变,多数教师不会指导学生应用各类社会资源,对自己学校实验室仪器进行改进的教师也很少,另外,教师对已有实验仪器进行改进或对已有实验进行改进的频率也较低,这一切都说明教师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不断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努力寻求改进策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通过校本教研、专业引领和系统培训等方式,让教师主动地依据课程标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需求和客观把握教学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创造性地开展实验课,提高教学能力,真正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3.3提高教师社会资源开发能力

在教学媒体日益丰富且更新迅速的今天,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偏向于静态的封闭性既有资源,缺乏随时代更新的、动态的开放性资源.调查发现多数学生仍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在社会和知识均在不断发展的今天,到师生们手上的教学资料难免落后于时代,因此,应该加强教师对社会资源开发,有效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改进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社会的探索性和开放性资源,以不脱离学生所处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道理的能力,同时,培养其在知识暴涨的时代对信息的甄别能力.

3.4学业水平考试应平衡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

在面临我国区域和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时,学生物理实验学业水平测试应充分兼顾城乡实验仪器差距和学生差异,不应避重就轻,哪种能力好测试就多考察哪种能力,不仅要考虑处于不同经济水平、级别或位置的学校条件,平衡各种实验能力的考察,特别是注重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猜想与假设能力等基本能力的考察,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教龄的教师和不同成绩的学生特征,以发挥减轻教师负担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测评的区域间公平.

参考文献:

[1]唐小为,丁邦平.“科学探究”缘何变身“科学实践”?———解读美国科学教育框架理念的首位关键词之变[J].教育研究,2012(11):141-145.

生物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篇8

实践美学的人学观不但表现出对于现代人类学成果的滞后,而且表现出对于一百多年前恩格斯人类学研究水准的滞后。而将“劳动”这一概念绝对化和神秘化,是其集中表现。他们常常借着哲学的模糊性和抽象性来掩饰这种滞后。他们坚持这种滞后,是因为以科学的进化论为基础之一的人类学观,会动摇他们的以神化的人性为基础的美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绝对化的劳动观神化的人学观进化的人学观科学美学观

张玉能先生以《劳动与人》(以下简称《劳动》)一文,对笔者的《必须正视马克思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以下简称《必须》)一文提出了商榷。[1]感谢张玉能先生赐教。为了相互切磋,以利于学术的进步,笔者认真地考虑了张玉能先生的意见。现在作几点回复如下。

对“区别”性质的辨析 

           

在笔者展开自己的观点前,有一个事实看来需要明确一下。在张玉能先生的《劳动》一文中,有不下三、四个地方,以引用“笔者”的语言(“本质的区别”)的方式,来作为笔者对马克思恩格斯之间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的性质判断。这使笔者有些惊讶。笔者在《必须》一文中,确实几乎通篇都在讨论马克思恩格斯在此问题上的区别,但在对于他们的区别的定性上,却是谨慎而注意分寸的,记得自己并没有用过“本质的区别”这一提法。带着这一疑惑,笔者又重读了几遍自己的文章,终于发现,确实有“本质的区别”这一词组,但其内涵,似乎与张玉能先生所说的无关。出现这一词组的情况如下:笔者的文章中引用了恩格斯关于动物与人的区别的一段话。然后就恩格斯的这一段话,笔者写道:“甚至在恩格斯所指明的、作为‘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的对自然是‘利用’还是‘支配’这一点上,我们看到的也可以是某种意义上的量的区别。例如,和‘支配’有更根本性的质的区别的应该是‘被支配’。而‘利用’和‘支配’却都是主动地向自然的索取,都是必须使用智能的行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也‘只是在程度上不同而已’(一句恩格斯用语)。一种角度上的量的区别,也会是另一角度上的质的区别。我们这样说,只是为了防止对这里的‘本质的区别’的绝对化的理解。如此而已。”[2]不知张玉能先生是否把上文中的“本质的区别”,就当作了笔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区别性质的定性?那实在是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的。但除此之外,拙文中就再没有出现过“本质的区别”这一提法。由此看来,张玉能先生对笔者的“语录”的“引用”,多半出于“误读”了。

           

当然,笔者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观点区别的性质,虽然并没有作“本质的区别”这样的定性,但和张玉能先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定性,毕竟是大相径庭的。张玉能先生曾经承认:马克思恩格斯之间关于动物与人的区别之界定的确是有一些差异,汪济生同志所做的分析完全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却又就此“差异”,提出了一些自己迥然不同的判断。他认为这些“差异”的性质“主要是一种类似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以及哲学思考与科学实证间的区别,但是结论都是一样的……”[3]“只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论述更具有哲学性质,而恩格斯晚年的论述就更具有科学实证的性质,二者不仅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相互不同的,倒是可以相互生发、相互印证、相互阐发的……”[4]对于张玉能先生的这种“定性”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不过为了避免那种论争中常见的因为没有具体统一参照物而不可能有结果的抽象的词汇之争,我们还是通过罗列事实先建立起具体的“语境”,那问题的性质就可能有不言而喻之效了。

           

我们还是先选几段青年马克思的论述来考察一下他如何划分人与动物之界。第一段:“他(指人——引用者)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5]第二段:“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6]第三段:“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原始动物的本能的劳动,……

           我们现在谈的是人类所特有的那种劳动。蜘蛛结网,颇类似织工纺织;蜜蜂用蜡来造蜂房,使许多人类建筑师都感到惭愧。但是就连最拙劣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要高明,因为建筑师在着手用蜡来造蜂房之前,就已经在头脑里把那蜂房构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他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改变,同时还在自然中实现了他所意识到的目的。”[7]

           

我们也选几段恩格斯的论述,看看他如何划分人与动物之界。第一段:“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动物通过它们的活动也改变外部自然界,虽然在程度上不如人所作的那样。”[8]第二段:“但是,不用说,我们并不想否认,动物是具有从事有计划的经过思考的行动的能力的。……动物从事有意识有计划的行动的能力,和神经系统的发展相应地发展起来了,而在哺乳动物那里则达到了已经相当高的阶段。在英国猎狐的时候,每天都可以观察到:狐是怎样正确地运用它关于地形的丰富知识来躲避它的追逐者,怎样出色地知道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地势来中断它的踪迹。在我们的那些由于和人类相处而有比较高度的发展的家畜中间,我们每天都可以观察到一些和小孩的行动具有同等程度的机灵的行动。因为,正如母腹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的动物祖先从虫豸开始的几百万年的肉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一样,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的动物祖先、至少是比较近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只是这个缩影更加简略一些罢了。”[9]第三段:但是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10]第四段:“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11]第五段:“整个悟性活动,即归纳、演绎以及抽象(狄多[恩格斯所养的一条狗的名字——引用者注]的类概念:四足动物和二足动物),对未知对象的分析(一个果核的剖开已经是分析的开端),综合(动物的机灵的动作),以及作为二者的综合的实验(在有新的阻碍和不熟悉的情况下),是我们和动物所共有的。就种类说来,所有这些方法——从而普通逻辑所承认的一切科学研究手段——对人和高等动物是完全一样的。它们只是在程度上(每一情况下的方法的发展程度上)不同而已。只要人和高等动物都运用或满足于这些初等的方法,那么方法的基本特点对二者是相同的,并导致相同的结果。”[12]

           

现在,让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论述中提取几组“关键词”。我们看到,在马克思那里,作为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区别的主要几对关键词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全面的和片面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和本能的、无目的的。这几组关键词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相互对比、甚至对立的关系。在恩格斯那里,关于这些区别的主要几组关键词是——有意识和“发展起来了”的“达到了已经相当高的阶段”的有意识;能够在自然界打下“意志的印记”的有计划行动和不能打下“意志的印记”的有计划行动;“发展程度”较高的悟性活动和“发展程度”较低的悟性活动,等等。而在这几组关键词之间,呈现的却明显的是一种发展程度上的区别关系。把前后两者进行比较,在笔者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区别,虽然未必是象“金属”和“木材”之间的那种“本质的区别”,但象檀香木和水杉木之间的那种“质地的区别”总还是明显存在的。(笔者并且在《必须》一文中,还对这种区别的产生之因,作了较具体的探讨。)而张玉能先生却还要说两者之间构成那种“相互生发”、“相互印证”、“相互阐发”的关系。按照张玉能先生的“逻辑”来演绎,马克思关于动物的行为是“无意识的”、“本能的”的“哲学”界定,可以“自上而下”地不矛盾于、甚至等同于恩格斯关于动物的行为可以是“有意识的”“有计划的”的“科学”界定。在张玉能先生那里,“哲学”和“科学”、“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竟然可以这样的对事物的性质进行反向“转换”!我们看不出这种“转换”与逻辑和学理有什么关系,只能使人想到一个词汇——“魔术”。按照这种“魔术”,在恩格斯这里的关于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有计划的”的“科学”定性,“自下而上”地到了马克思那里,是否也能够等同于可以说人的行为在“哲学”上是“无意识的”和“无计划的”呢?

对“自由自觉”的辨析

           

那么,在张玉能先生那里,人和动物的区别是怎么样的呢?

           

他是这样说的:“……人与动物的区别,最终表现为实践的自由及其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就是说,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使得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为能够审美的人,审美的人越来越离开动物界,成为真正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13]张玉能先生在他那篇不长的《劳动》一文中,将这一说法重述了好几遍,其中最主要的关键词就是“自由自觉”。他的这种主张当然是有“根据”的。根据就是他所反复引用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如下论述:“……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4]在这一段话以后,马克思进一步发挥他的观点,在和动物的一系列对比中,阐述了人和动物的区别。如我们前面已经罗列过的行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有计划性和本能性、全面性和片面性,等等。可以说,在这些描述中,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具有判然分明、两极对照的特点。时年26岁的青年马克思做出这些界定是在1844年。人非“先知”、人非“圣贤”,在达尔文的进化论诞生(1859年)以前15年的时代、知识背景下,做出那样的界定,是十分正常的,更何况在那样一本非自然科学性质的论著中。没有必要为尊者讳,那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恩格斯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不是偶然的。进化论诞生后,人们在人和动物的属性之间,确凿地看到了两极之间的联系、对比之间的融合、低级简单与高级复杂之间的动态演进。我们在1886年时年66岁的恩格斯修订完成的《自然辩证法》中,基本上就看不到“自由自觉”“与否”那样的判然分明的提法。相反,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提法:“……[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是和进化论不相容的——甚至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界限,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了,鱼和两栖类之间的界限也是一样;而鸟和爬虫类之间的界限正日益消失。”[15]“‘非此即彼!’是愈来愈不够了。”[16]“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对自然观的这种发展阶段来说,旧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就不再够了。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17]在人和动物的区别问题上也是如此。并不存在什么绝对分明的“自由自觉”与“不自由自觉”。

          

其实,也不必把所谓的“自由”、“自觉”神秘化。张玉能先生在他的《劳动》一文中,引用过恩格斯的这样一段话:“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18]从这里,我们起码可以看到,行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是达成“自由”的一种“可见表征”、甚至“衡量尺度”。姑且从这一角度来观察,我们就可以看到:动物的行为就未必是完全“不自由”的和“盲目的”,也会有一定的“自由”和“自觉”;而人类的行为未必是完全“自由”和“自觉”的,也会有甚至相当大程度的“不自由”和“盲目”。不必舍近求远去找例证,我们就在恩格斯的文章中找。(为了看准问题,有些引文笔者不得不重复地引用。)关于动物,恩格斯写道:“动物从事有意识有计划的行动的能力,和神经系统的发展相应地发展起来了,而在哺乳动物那里则达到了已经相当高的阶段。在英国猎狐的时候,每天都可以观察到:狐是怎样正确地运用它关于地形的丰富知识来躲避它的追逐者,怎样出色地知道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地势来中断它的踪迹。在我们的那些由于和人类相处而有比较高度的发展的家畜中间,我们每天都可以观察到一些和小孩的行动具有同等程度的机灵的行动。”[19]请问,动物(狐还远不是具有最高智能的动物)的这些表现,不是一定程度的“自由”和“自觉”,是什么?再看看恩格斯对人类行为的描述:“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20]请问,人类的这些表现(这些表现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愈演愈烈),不是相当程度的未获“自由”、未达“自觉”、甚至“盲目”和“愚昧”,又是什么?           

应该说,恩格斯的治学轨迹,是紧跟时代的脚步、并合乎科学发展的规律的;表现在他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得出的就是合乎当时科学水准的、经由形而下的考察而确立的两个具体的区别“尺度”——动物是“利用”自然界,而人则是“支配”自然界;动物(具体为猿)在“劳动”中最多只会“使用(天然)工具”,而人则还会自己“制造工具”去进行“真正的劳动”。恩格斯没有再采用在“劳动”中是否“自由自觉”这种含义既宽泛而又绝对的“界限”,来区别人和动物。他的这些研究,无疑实质性地推进了当时的学术思想。但张玉能先生及许多实践派美学的学者们似乎不愿意循着恩格斯这一条治学轨迹走,他们仍然喜爱摆弄“自由自觉”这样的概念,而不愿、或不敢做那种“形而下”的“考订”。其实,他们并非在理论上不了解形而下的实证科学研究对于人类学和美学研究的重要性。

           

李泽厚先生就曾经这样谈到过审美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就正是要科学地实证地研究这种种问题,研究所谓‘人类天性’实即文化心理结构的审美法则问题,尽管它现在还处在如此初步的阶段,其前途却是远大的。”[21]可是,每当科学提供的实证材料,威胁到他们既有的人本质说和美本质说的核心命题时,你就往往会看到,他们已经“防范在先”似地在提醒你,他们的研究和命题的“哲学”性质。我们就经常可以看到李泽厚先生在这样强调他的学说的“哲学”性。在他们那里,“哲学”几乎成了一个“避难所”、一颗“烟幕弹”、一道“攻守自如”的“战术掩体”。他们在“哲学”的名义下,无所不谈。而一旦面临别人要对他们的“高论”进行实证性的检验、甚至逻辑规范性的检验时,他们就要举起“哲学”的“盾牌”予以拒绝,并躲到形而上的烟雾中去了。他们的这种治学态度,并不符合经典作家们的治学原则。实践派美学家们十分喜欢提到据说是马克思写的《美学》条目中的“科学的体系”,李泽厚先生也多次提到美学的“数学方程式”,但又常常连对“形而下”的接触都惧怕,不禁令人想起“叶公好龙”之典。

对所谓“常识”、“定论”的辨析

           

在张玉能先生的《劳动》一文中,反复地提到了一些“似乎也无庸赘述”的“在今天已经成了人所共知的常识”和“定论”,值得我们认真看看:“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依据至今为止的人类学、考古学、史前艺术史的材料,我们仍然坚持‘劳动创造人’,劳动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审美的人’……生产劳动是人类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此早有精辟的论述和分析。……尤其是在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关于人通过劳动自我生成有着大量的论述和分析,而且已经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常识。关于劳动生成了人类,也是人类学的定论。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在人类的史前遗迹中发掘出了不计其数的旧石器时代的各种各样劳动工具,这些石制的劳动工具——石器以及相应时期的人类化石都明确证明了,人类正是通过劳动才逐步地脱离动物界,由类人猿转变为人,并且逐步地由半猿半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智人、真人逐步生成为现代人。这在今天已经成了人所共知的常识。”[22]

           我们不知道,张玉能先生怎么一下子就端出了这些斩钉截铁的“常识”和“定论”。我们清楚地记得,即使在恩格斯的论述中,“劳动创造人说”,也不是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恩格斯这样写道:“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是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3]我们实在不知道,恩格斯的这个有明确的限定作用的用语——“在某种意义上”——怎么会被那些精通典籍的学者视若无睹。他们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名义,没有任何前提地搬用“劳动创造人说”,这实在是不严谨、不慎重的,客观上不能说就没有误解、甚至曲解经典作家原意的后果。“真理跨越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这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应该是不用笔者来提醒这些学者的。 

           还有,张玉能先生认为“劳动创造人说”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似乎主张只要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就应该为人们确信,并能够毋庸置疑地成为一个学派立论的基石。这也是笔者不敢苟同的。比如,根据日出东山、日落西山的“常识”,人们恐怕是很容易相信“地心说”,而拒绝“日心说”的。而真理呢,却在“日心说”这一边。事实上,“常识”是会追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普及,而不断变更其内容的。正如在今天,“日心说”已经取代了“地心说”成为了人们的常识一样。具体考察一下“劳动创造人说”,其中的“劳动”这一概念,恩格斯当时的定义是:“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24]他并指明“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什么呢?是劳动”。[25]所以,很明显,“劳动创造人说”中的“劳动”一词是指人的能够“制造工具”的“真正的劳动”。而猿类,显然恩格斯认为是不能制造工具的。应该说,这是符合当时人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的。但恩格斯逝世一百多年来,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已经大量地发现了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类人猿(如黑猩猩等)能够制造工具的新事实。这也几乎成为了科学界“人所共知的常识”。而这些动物能够制造工具的事实,已经存在了几百万年。这些现代类人猿为什么没有被“创造成人”呢?毋庸讳言,这些事实已经构成了对“劳动创造人说”的挑战。实践派美学家们在这种现实面前要再次认定“劳动创造人说”,起码要对恩格斯所定义的“劳动”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一番重新研究和调整。决不是重复几次“自由自觉”这种内涵模糊的语词,就能解决问题的。

           

再看看张玉能先生的所谓“定论”。如果说“劳动创造人说”在我们中国的人文科学界拥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尚问题不大;但如果要说它就是“人类学”的“定论”,那就真不知是从何谈起的了。世界科学的新进展,其中包括上面我们所提到的对高等动物“制造工具”等行为的观察和研究的新进展,早已经带来了人类学、人类起源问题研究的新局面。我们还是来看看有关专家的描述吧。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荣誉教授、被誉为“进化生物学中最耀眼的人物之一”的恩斯特·迈尔先生曾经这样写道:“人们曾经认为双足行走和使用工具是人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由于认识到双足行走的南方古猿依然保持着猿类的特征,而且由于发现黑猩猩也可以使用工具,于是人们不再认为双足行走和使用工具是人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脑量的迅速增加似乎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两项发展有关:人科动物不再生活在树上,以及语言(人类的交流系统)的发展。”[26]我们还可以看看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出身于考古世家的世界著名古人类学家理查德·利基先生的描述:“……那些认为诸如制造工具、使用符号、镜象认识,当然还有语言是唯独人类才有的行为的思想长期充斥了人类学文献。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发现猿能使用工具,使用符号以及在镜子中认识作为个体的自己,这堵‘唯人才有’之墙逐步瓦解。只有口语这个领域仍然没有受到触动。因此,语言学家成了人的独特性的最后辩护人。”[27]上述两位著名学者的陈述基本一致,世界人类学现状大抵如此。我们不知道张玉能先生的那个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有了“劳动创造人说”的“定论”的“人类学”存在于哪里?还请张玉能先生明示。

           

回到美学问题上来,我们并不先入为主地否定张玉能先生所坚持的“劳动使人成为审美的人”的命题。我们只是认为,实践美学在能够谈论这一命题之前,恐怕必须解决的“课题”是:他们应该首先对于“劳动使人成为人”(也即是“劳动创造人”)这一命题作出再认定。(道理很简单,一个学派治学就如一个人上台阶:只有踩实了第一个台阶,才能跨上第二个台阶。)同时我们要提请他们注意的是:这种认定,已经不能再靠什么一成不变的“常识”和孤陋寡闻的“定论”了。仅仅是作为准备工作,他们就必须解决他们研究基石中存在的两个“滞后”的问题,即:其一是,他们相对与恩格斯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的滞后;其二是,他们相对于今天的科学水准的滞后。概而言之,也即他们相对于与时俱进的现实与科学的滞后。其实,仅就他们命题中使用的极端重要的“劳动”这一个词,他们要拿出一个合乎现代科学水准的言之有物的界定,就已经足够艰辛了。但这却是实践美学派不能止于空谈而必须实际从事的工作。否则,他们的美学命题,就不会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

           

在通过了创立学说所必不可少的夯实现代科学基础的必由之路后,如果实践派美学家们仍然能够充满自信地把他们的命题“劳动使人成为审美的人”标明于论文或论著之前,它才是有价值的。而以“哲学”为掩体,拒绝直面科学的进展,抱定“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宗旨”,这样的学派是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的前景的;它便只能仍然陷于停滞之境,并把这种停滞带给受它影响的学派和学人,而无力直面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和人性现象,更无力承担起美学所应有的对于当代急速发展的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介入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济生.必须正视马克思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学术月刊,

           2004(7);张玉能.劳动与人——兼与汪济生先生商榷.探索与争鸣,2007(3)

           

[2]汪济生.必须正视马克思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学术月刊,2004(7)

           

[3][4][13][22]张玉能.劳动与人.探索与争鸣,2007(3)

           

[5][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57~58

           

[7]朱光潜.美学拾穗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98~99

           

[8][9][10][11][12][15][16][17][19][20][23][24][2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6、158、158、158、200~201、190、190、190、158、158、149、154、154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18]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111

           

[21]李泽厚.美学四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7

           

[26]恩斯特·迈尔,田洺译.进化是什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8~229

生物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篇9

关键词:乌兰布和沙漠;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Q94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1)05-0007-05

荒漠或沙漠环境是干旱气候环境的指示剂,在这种极端干旱、贫瘠、强风沙流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的荒漠植物,不仅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而且在其脆弱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和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乌兰布和沙漠中,不论是在草原荒漠区,还是在荒漠化草原区,不同的各类植被带内均分布着较为丰富的草本植物,这些草本植物不仅能防治风沙,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作为防沙治沙和改良土壤的先锋植物,具有在乔木、灌木无法适应的气候条件下生存的能力,其根系发达,生命力强,在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中能产生明显的生态效益,同时可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2]。李敬忠等[3]研究认为,内蒙古的植被生态治理应以草本和灌木为主体,草本植物在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荒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流动和生产力等,都与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格局密切相关,相当一部分草本植物是荒漠区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4],是荒漠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乌兰布和沙漠中,草本植物分布要比木本植物的分布丰富的多,这些草本植物的组成和特点,极大地丰富了乌兰布和沙漠的生物多样性。

1研究区自然概况

乌兰布和沙漠地处我国西北荒漠和半荒漠的前沿地带,地理区域为e106°09′~106°57′,n39°16′~40°57′。东北部以河套绿州为界,西部以阿拉善左旗的吉兰泰―图库木公路为界,西北部以狼山为界,东至黄河,南至贺兰山,总面积约1.4万km2,是我国的主要沙漠之一,也是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和影响较大的地域[5]。沙漠内气候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季风强劲。沙漠南部多流沙,中部多垄岗形沙丘,北部多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年平均降水量102.9mm,年最大降水量150.3mm,年最小降水量仅33.3mm,年均气温7.8℃,绝对最高气温39℃,绝对最低气温-29.6℃,年均蒸发量为2258.8mm,无霜期为168d,光照3181h,太阳辐射35.8kJ/cm2,>10℃的有效积温3289.1℃,年均风速4.1m/s[6]。植被以强旱生灌木与半灌木为主要生活型,并有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和一年生草本植物。中生乔木树种多为人工引种栽培,在湖盆沼泽低地分布有中生、湿生、水生草本植物[7]。地带性土壤为棕钙土和灰漠土,且具有不同程度的草原和荒漠的过渡性特征。全境以风沙土为主,湖盆、洼地则为不同程度的盐化土,为沙生、盐生植物生长的天然场所。

2研究方法

2009年8~9月和2010年8月对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梭梭林进行综合科学考察。考察期间,除对分布在乌兰布和沙漠中的天然梭梭林做重点调查外,对分布于乌兰布和沙漠中的草本植物也兼顾做了调查,调查采用样方法,调查梭梭林及灌木林地设置的是大样方,样方大小为20m×20m,在大样方的中心及4个角上再设置1m×1m的小样方,小样方内调查草本植物,主要调查草本植物的种名、数量、密度、盖度、高度、冠幅、频度等,在整个调查的过程中随时记录出现在小样方和大样方之外的其他草本植物种的种名及分布情况。另外,在调查过程中,对遇见的典型草本植物群落也设置了样方,对草本植物做了重点调查,共调查典型草本植物群落的8个样方,整个考察共调查到大样方65个(包括8个典型草本植物群落样方)。实地调查结合参考相关文献和查看标本获取草本植物资料。

考察中对调查人员有争议和不认识的植物种采集标本,请相关植物学专家鉴别并记录植物种类,对草本植物的种类组成、结构及分布进行统计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草本植物的种类组成

根据所采集的植物标本及调查统计的初步结果显示,乌兰布和沙漠中共有草本植物(包括草质藤本植物)种232种,隶属于41科120属。

3.1.1科多样性组成41个科中,含10属以上的科有3个,为菊科(19属)、禾本科(19属)和藜科(11属),共49属,占乌兰布和沙漠草本植物总属数的40.83%;含6~10属的科只有豆科,有8属,占乌兰布和沙漠草本植物总属数的6.67%;含2~5属的科有14个,如十字花科(5属)、唇形科(5属)、莎草科(5属)、毛茛科(3属)、蒺藜科(3属)、紫草科(3属)、蓼科(2属)、牛儿苗科(2属)等,占总属数的33.33%;1科1属的共有23科,占总属数的19.17%(表1)。

含种数>10的有菊科(37种)、禾本科(34种)、藜科(32种)、豆科(22种)和十字花科(13种),共有5科138种,占总种数的59.48%;含种数6~10的科有蒺藜科(9种)、莎草科(8种)和唇形科(7种),共有3科24种,占总种数的10.35%;含2~5种的科有19科,如毛茛科(5种)、蔷薇科(5种)、眼子菜科(5种)、紫草科(4种)、列当科(4种)、蓼科(3种)等,共计56种,占总种数的24.14%;仅1科1种的有14科14种,占总种数的6.03%,如苋科、马齿苋科、石竹科、芸香科、远志科等(表2)。

3.1.2属多样性组成乌兰布和沙漠草本植物中没有含种数>10的属;含6~10种的属有5属34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4.17%和14.65%,如黄耆属含10种、藜属含6种、霸王属含6种、蒿属含6种和风毛菊属含6种;含2~5种的属有48属131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40.00%和56.47%,如猪毛菜属含5种、虫实属含5种、碱蓬属含5种、沙芥属含5种、萎陵菜属含5种、棘豆属含5种、独行菜属含4种、针茅属含4种等;仅含1种的属有67属,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55.83%和28.88%,如百花蒿属、棒头草属、单刺蓬属、雀儿豆属、芝麻菜属等(表3)。

3.2草本植物的生活型组成

植物生活型是植物长期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下所形成的一种形态学上的适应类型,也是各种植物对其生态条件的综合作用在外貌上的具体反映。饶基耶尔所提出的主要生活型有:①高位芽植物;②地上芽植物;③地面芽植物;④地下芽植物,或称隐芽植物;⑤一年生植物[8]。此分类方法对草本植物来说,绝大多数由于地上部分经过一个生长期后枯死,下一个生长期又从地下芽或种子新发出,因此,按以上生活型的分类方法是无法来划分草本植物的生活型组成。草本植物在乌兰布和沙漠中的分布要比木本植物丰富的多,是组成乌兰布和沙漠植被的最基本部分[9]。乌兰布和沙漠地处荒漠化草原向草原化荒漠的过渡地带,兼有草原荒漠和荒漠化草原的气候特征,植物分布草本类要比其他类丰富。草本的高度在50cm以下,是组成群落的植物中物种最多的一类。草本植物依据其生活型组成主要可分为4大类:一年生植物、二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和草质藤本植物(表4)。

注:*中不同生活型草本植物的科、属有重复情况,本表的科数与属数合计是实际统计到的科与属的总数,而不是不同生活型中科数与属数的和

乌兰布和沙漠中共有草本植物(包括草质藤本植物种)232种,隶属于41科120属,其中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分布最多,有149种,占到总草本植物种数的64.22%,分属于33科80属,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80.49%和66.67%,其次,一年生草本植物,有16科41属71种,分别占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的39.02%,34.17%和30.60%,二年生植物只有7科7属7种,占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的17.07%,5.83%和3.02%,草质藤本植物最少,仅有3科3属5种,仅占到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的7.32%,2.50%和2.16%。

3.3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

依据《中国植被》有关植被的分类系统和方法[10],即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外貌相结合的原则,并参考《内蒙古植被》[11]、《内蒙古西部沙区荒漠灌丛植被及沙区生态建设》[12]、《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说明书》[13]等中有关内蒙古植被的组成及分类描述,乌兰布和沙漠植被中以草本植物占优势种的主要植物群丛类型见表5。

乌兰布和沙漠内的自然植被主要是沙质荒漠、草甸和水生植物3个类型,其中,以沙质荒漠为主要类型[5]。草本植物群丛分属于这3大类型,从表5草本植物群丛可见,沙质荒漠植被类型依然是乌兰布和沙漠草本植物的主要类型,随水分条件的差异,草本植物在乌兰布和沙漠中的分布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上沙漠内部地势的起伏变化,乌兰布和沙漠内呈现出植被各异的独特景观。沙漠内丰富的植被景观,为沙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同时植被的防风、固沙等重大的生态学功能为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4草本植物现状

固沙植被恢复重建,就是要在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上,根据植物的贡献率来选择天然固沙植物种,主要是灌木和草本,不能将草本忽略。在荒漠植被中,草本植物与灌木植物共同决定着群落中种群个体的分布格局。乌兰布和沙漠的植物区系属于泛北极植物区域亚洲荒漠植物区,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区系成分以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种类占主导地位,且泛北极种少,主要是戈壁种及地中海成分[9]。乌兰布和沙漠中植物的种类主要是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而草本植物的种类占绝对优势,沙漠从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到固定沙地,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增加的趋势,这种情况与国内其他沙漠中植物的分布规律是一致的,即流动沙地上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到半固定沙地上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而到固定沙地上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会显著增加,生物多样性也趋于复杂。

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南部是以流动沙丘为主的流动沙地,在流动沙地的下部或丘间低地零星生长着沙蒿(artemisiadesertorum)、沙竹、沙米等,在流动沙地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和数量均少,全为草本植物;在固定、半固定沙地多以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白刺等灌木和草本植物混生,在水分条件较好的低地,主要是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ins)、芦苇、马蔺(irislactea)等盐化草甸植物,主要分布在沙漠的西南部古湖积平原区;沙漠的东北部区域是古代黄河冲积平原,有较多的低洼地、低湿地或积水湖泊,除一些典型的盐化草甸植被外,还在积水区有香蒲、穿叶眼子菜等典型的水生植物;沙漠的东北部区域是典型的农垦区,在垦区随着种植业的逐步发展,除农作物外,农田的农田杂草也是垦区及周围的重要草本植物生长区。

草本植物在乌兰布和沙漠中的生长基本处于良好,除一年生植物沙米、雾冰藜、虫实等的生长受上一年度和当年度的降水影响外,其他草本植物特别是低洼低湿地的草甸草本植物不受降水的限制和影响,各类草本植物生长良好。

4结论

乌兰布和沙漠中共有草本植物232种,隶属于41科120属。含10属以上的科有菊科(含19属)、禾本科(含19属)和藜科(含11属)共3个科,含10种以上的科有菊科(含37种)、禾本科(含34种)、藜科(含32种)、豆科(含22种)和十字花科(含13种)共5个科。

乌兰布和沙漠中的草本植物依据其生活型组成可划分为一年生植物、二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和草质藤本植物4大类。植物生活型的组成中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分布最多,共有149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到总草本植物种数(232种)的64.22%。其次,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共71种,占总草本植物种数的30.60%。草质藤本植物种数最少,仅有5种,仅占总草本植物种数的2.16%。

乌兰布和沙漠内以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植被中,沙质荒漠植被类型依然是主要的植被类型,另外,草甸植被和水生植物也占据着植被类型中的重要成份。本次调查中调查到的典型草本植物群丛类型主要有沙米群丛、沙竹+沙米群丛、沙生冰草+芦苇群丛、沙葱群丛、芨芨草群丛、马蔺群丛、芦苇群丛、苦豆子群丛、香蒲群丛等。

乌兰布和沙漠中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占着绝对优势,草本植物在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上的种类和数量分布差异大。草本植物在乌兰布和沙漠中的生长良好,除一年生植物的生长受年度降水的影响外,其他草本植物很少受自然降水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韩瑞宏,毛凯,高桂娟,等.草本植物在防治水土流失和改良土壤中的应用[J].四川草原,2002(2):22-25.

[2]舒扬,刘兆刚,杨素芝.内蒙古磴口县沙化地区主要草本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9):42-47.

[3]李敬忠,刘永志,阿拉塔,等.论灌木和草本植物在内蒙古生态建设中的地位[J].内蒙古畜牧科学,2003(6):29-31.

[4]郝占庆,郭水良.长白山北坡草本植物分布与环境关系的典范对应分析[J].生态学报,2003,23(10):2000-2008.

[5]乌拉.乌兰布和沙漠植被及其保护[J].陕西林业科技,2007(4):133-137.

[6]马世威.沙漠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337-339.

[7]宋小琴.乌兰布和沙漠植物群落演替趋势与科学利用土地[J].现代农业,2007(11):139.

[8]李扬汉.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9]刘芳.乌兰布和沙区的植物资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0,29(3):215-220.

[10]吴征镒.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1]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内蒙古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2]徐恒刚.内蒙古西部沙区荒漠灌丛植被及沙区生态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10.

[13]张新时.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说明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CompositionanddiversityofherbageinUlanbuhDesert

ZHanGDe-kui1,maQuan-lin1,JinHu-jia1,LiUYou-jun1,ZHanGJin-chun1,

YUanHong-bo1,DinGFeng1,SUntao1,weiHuai-dong1,

ZHenQin-zhong1,SUnLi-peng2

(1.GansuKeyLaborataryDesertificationCombating&GansuDesertControlResearchinstitute,Lanzhou

730070,China;2.Gansuagriculture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生物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篇10

1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大胆提出异议,形成师生之问的多向交流,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生活垃圾如何处理、克隆及珍惜动植物的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辩论会,师生随意交流辩论,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思想交流,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想法对专业人士来说也许是陈旧的,甚至有时还显得幼稚,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创新思想的“火花”,教师应积极鼓励,支持和肯定,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课堂活动,既拓宽了思路,又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在是一举多得。

2抓好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基本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创造性思维既是由多种思维组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不能只进行某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2,1抓好悬疑探索式教学方法的设计。善于质疑问难是开始创造的第一步,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注意设计好能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也要注意营造一个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的氛围。

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设疑指导――阅读思考――共同分析――简要总结”的教学方法。我进行了“三先三后”教学方法的探索:根据计算机屏幕展示的问题和提供的材料,先由学生闯关思考,后由教师开导思路;先由学生发表见解,后由教师整理、提高;先由学生进行条块分析,探索问题,归纳要点,后由师生概括、小结。有些章节,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再共同分析这些问题。学生日常所提的具有独特见解的特别是与知识和科技发展有关方面的问题登记造册,深入分析,并鼓励、表扬有关学生。长期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创造意识。

2,2突出运用比较区别法教学,培养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和方法。在生物教材中,不管是植物、动物、人体解剖生理、细胞学,还是遗传、进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很多都可以用比较区别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例如,“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五点区别”,“脊椎动物五纲在形态、结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生殖发育等方面的区别”,“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等很多内容都可以用比较区别的方法教学。重要的是要突出学生思维分析的过程,教师千万不要包办。长期有目的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区别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释疑。?一节课上完后,教师要静下心来,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行为进行反思总结,写好教学后记。教学中经常反思,不仅能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与提升,而且易与学生达成良好的心理默契,建立深厚的情感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