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3:17

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篇1

知识管理请求企业实现知识的同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以及立异能力,使企业能够对于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映,并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在知识经济时期,企业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拥有竞争力。施乐公司深入认识到了这1点。正如施乐首席科学家约翰·布朗(JohnBrown)所说的知识经济时期的公司要能够麻利地应用知识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早在5610年代,施乐公司就已经经是世界上著名的办公装备的出产者,它出产的各种复印机名闻天下。后来,施乐公司的统治地位遭到了日本复印机的要挟,为了巩固自己在复印装备领域的领先地位,施乐公司在八0年代就最早树立起基准测试(benchmarking)轨制,向其它行业的优秀公司学习,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进人九0年代后,施乐公司又以战略性的目光,不惜投入,率先树立起较为完美的知识管理体系,展现了企业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而采用的发展战略,从而为企业的竞争以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气与动力。

1、亲密注意以及深刻钻研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

早在34年前,施乐公司就在公司内部施行知识管理,并1直在该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这患上益于施乐公司对于知识经济以及知识管理的亲密关注以及深刻钻研,该公司踊跃主动地投入钻研资金,在世界规模内探讨知识管理的作用。为此,施乐公司还启动了名为“知识立异”的钻研工作,这项工作与施乐公司的长时间战略,即“提供新的知识产品以及服务以知足客户的需要”紧密相连。该项钻研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一.对于美国其他机构的六0名知识管理工作者行进深度面访,了解他们对于知识管理的认知程度,并列出了他们认为最首要的10个知识管理领域:

(一)对于知识以及最好业务经验的同享;

(二)对于加识同享责任的宣扬;

(三)累积以及应用过去的经验;

(四)将知识融人产品、服务以及出产进程;

(五)将知识作为产品进行出产;

(六)驱动以立异为目的的知识出产;

(七)树立专家网络;

(八)树立以及发掘客户的知识库;

(九)理解以及计量知识的价值;

(一0)应用知识资产。

二.参加由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一00名知识管理者组成的钻研小组。他们大可能是世界五00家大公司中负责知识管理的高档管理人员。该小组1年展开1两次研讨流动,以沟通各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的进展情况,探讨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踊跃介入安永(emst&Young’s)咨询公司组织的“知识管理”流动。这是1个多客户知识管理项目,有一0至一五家公司介入,并在剑桥商业中心的领导下树立了互助钻研基金。到目前为止,这个小组展开的流动有会议、钻研小组流动、工作研修等。其目的是树立1个知识管理实践方面的共同体。

四.支撑3个由美国出产力以及质量

中心(americanproductivityandQualityCenter)进行的基准测试钻研项目。第1项钻研是跟踪一0家公司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并记录其利用的情况;第2项钻研主要集中在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方面;第3项是欧洲公司知识管理的基准测试。

五.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Hass)商学院树立了知识管理教位。

2、设立知识主管

知识主管的主要任务是将公司的知识变为公司的效益,他的主要职责为:

一.了解公司的环境以及公司自身,理解公司内的信息需求;

二.树立以及造就1个能够增进学习、累积知识以及信息同享的环境,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知识同享的益处,并为公司的知识库做贡献;

三.监督保证知识库内容的质量、深度、作风,并与公司的发展1致,其中包含信息的更新等;

四.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

五.加强知识集成,发生新的知识,增进知识同享的进程。

因为知识触及的规模大于信息,知识主管的作用已经大大超越信息技术的规模,进而包含培训、技巧、奖励、战略等。因而,企业在设立知识主管时应防止将知识管理视为信息管理的延伸,从而试图把信息主管过错地改成知识主管,由于这将在不知不觉中会把知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技术以及信息开发,而不是置于立异以及集体的创造力上。

3、树立企业内部网络

施乐公司专门树立了名为“知识地平线”的内部网络。这个网络在一九九七年一一月首次登亮相,“实况转播了施乐以及永安公司联合举行的“知识超出”会议,有一五00?/Font>二000名职工走访了这个网络。将这个网络取名为“知识地平线”的缘由是由于这个产业刚刚兴起,社会对于知识管理的理解以及行为刚刚开始。

“知识地平线”主要包含下列六方面内容:

一.工作空间:这是员工可以”分享文献以及思想的虚拟空间,这部份内容是可以自我组织以及自我保护的。

二.知识管理新闻:包含有关知识管理的新闻、事件、讲演、演讲以及各种流动通知。这项内容每一周更新1次,在事情较多时更新更加频繁。施乐公司聘用两名信息监测人员从1千多种信息资源中抽取知识管理信息。

三.事件:存储有关知识管理的会议、研讨、演讲等信息。

四.知识的收集:这个知识库保留知识管理钻研资料、发展趋势以及最好实践案例,其中也包含施乐职员已经经做的工作以及有关施乐公司的文章。除了此以外,还有有大量施乐的知识管理案例钻研。

五.产品、技术以及服务:该部份目前尚未开放。它将保留施乐公司及相干公司的知识产品、技术以及服务信息。

六.相干网点:连接了与知识管理有关的一五1二0个站点,包含知识工作以及知识管理站点、知识公司的站点等。

4、树立企业内部知识库

施乐公司还树立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库,用来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同享。知识库树立在企业的内部网络上,该系统由安装在服务器上的1组软件形成,它能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和1些基本的安全措施以及网络权限节制功能。员工可以应用该系统浏览公报以及查找历史事件,并彼此在虚拟的

公告板上相会。该系统解决了公司内部知识同享问题。

知识库里的内容包含:

一.公司的人力资源状态;

二.公司内每一个职位需要的技巧以及评价法子:

三.公司内各部门、各地分公司的内部资料;

四.公司历史上产生的重大事件等历史资料;

五.公司客户的所有信息;

六.公司的主要竞争对于手及合作火伴的详细资料:

七.公司内部钻研人员的钻研文献以及钻研讲演。

5、直视对于公司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同享

施乐公司无比注重对于公司内部智力资源的开发与同享。公司总经理兼执行董事长保罗、阿尔菜尔(pau一a.al一air)认为:“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首要性,强调人的工作实践及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为此,公司采用的措檀越要有:

一、将公司的人力资源状态存入知识库。这样可以利便知识主管及其他管理者对于公司员工的管理。二、让员工进行自我测评。施乐公司在内部信息系统上专开了1个网页,在网页上列出公司每一个职位需要技巧以及评价方式、每一个职员可匿名上网,应用该系统对于自己的能力作出评价,系统会匡助你找出自己以及职位上的差距,并告知你如何提高或者扭转的法子,即每一个员工可以实现自我测评;这1系统有益于员工的职业培训以及职业发展。

三、将员工的建议存入知识库中。员工在工作中解决了1个困难或者发现了处理某件事更好的法子后;可以把这个建议提交1个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评审小组对于这些建议进行审核,并把最佳的建议存人知识库中,在建议中注明建议者的姓名,以保证提交建议的质量及增进员工提交建议的踊跃性。所有的员工均可以从知识库系统中看到这个建议。

四、首创家庭式的办公环境。公司对于员工的工作环境进行了改善,员工工作空间的墙被涂成为了浅粉色、紫色、黄色以及绿色,全体的工作空间都是同等以及开放的。施乐公司认为,这样有助于创造1个充溢融洽的气氛,有益于员工之间进行公然、坦诚的交换。

6、扭转传统的营销法子

传统的营销法子是指企业与客户之间只是单纯的买卖瓜葛,现在要扭转这类单1的瓜葛,变客户为合作火伴,充沛发掘客户的有效资源,在营销进程中增进企业与客户的共同发展。

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篇2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其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想象被描述企业的情景现场,进入管理角色,以这个企业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培育出智慧的灵性,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1、案例教学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把管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管理实践,从实践中升华、提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不可能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到管理实践,就是有一两次到企业参观的机会也是走马观花式的,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很肤浅的感性认识,对企业管理到底是怎么样的、学习管理学到底有什么作用,都是非常茫然的。采用案例教学以后,由于提供的管理案例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实例,使学生进入到企业的实景之中。

2.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分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牢固地掌握知识。

运用案例教学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分析案例材料中,一方面锻炼、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使学过的理论知识得以理解和巩固,很多学生都感到通过案例教学真正学到了知识,避免了以往的传统教学中的死板。

二、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实现

1、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恰当、典型的案例不但能调动学生融入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对系统的管理理论、知识有深入的把握。合适的案例应摆脱仅依赖教材的传统模式,让案例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首先,保证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多国外案例不能引起学生兴趣,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企业的产品或者名称比较陌生,不能产生强烈的情境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搜集,分析,编写案例,也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整合,获取案例,这样的案例具有真实典型性。

其次,把握案例教学宗旨。从各种可能合适的案例中挑选出既衔接当前讲授的管理理论、知识,又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达到管理理论、知识的应用。

最后,注重案例的对比。本土化案例的缺乏,单一案例的局限性,往往难以胜任管理学教学的目的。

2、规范案例教学程序。

案例一般要提前一个星期发给学生,给他们准备的时间,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案例分析课开始,要遵循“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结论”等步骤。最后,案例讨论的归纳和总结。除了通过对学生的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简要回顾和评价,以及对学生的正确合理回答和创新观点给予积极肯定外,教师还要明确指出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有哪些不足,如何利用管理理论、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才更合理或更为有效。

三、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1、提升教师案例教学的素养和水平。

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升教师案例教学的素养和水平,是保证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高校教师应走出校园,深入到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探索管理规律和理念,找出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使自身对管理有更为直观的认识。经常和学生交流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为活跃案例教学的氛围,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达到内化知识。

2、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引入使学生感到课堂氛围更为宽松,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吸收、消化和应用。传统的“满堂灌”、学生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授课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案例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角身份,教师在课上要当好导演,包括解释案例,把握方向,引导讨论,不断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不断提出新的设想与思路。

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篇3

牡丹江市阳明区政府档案馆黑龙江牡丹江157013

[摘要]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记录,其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信息,档案部门需要将档案信息资源的各种知识进行识别、组织、创新和提炼,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知识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档案部门开展知识服务,是档案服务观念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http://

关键词]档案部门;知识服务;档案信息;知识管理

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同时又具有知识属性,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知识资源的需求不断提升,这也使档案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档案知识服务是一种全新的档案利用服务方式,其与档案信息服务不同,其是最大限度确保用户满意作为重要的目票,不仅为用户提供凭证性质的信息服务,而且在与用户信息和知识交流活动过程中能够为用户提供知识性、创新性及个性化的档案信息服务,档案知识服务更侧重于体现档案知识的价值和档案服务的价值,其不仅是档案服务机制创新的得要内容,同时也是在当前知识经济环境下档案部门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档案部门知识服务概述

(一)档案、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信息是经过采集、记录处理,并以可以检索的形式存储的事实或是数据,其是数据处理的最终产品。而知识是被人脑接受、处理、吸收和利用的信息,知识是信息和资料转化为行动的能力。知识和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两者并不能等同,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转化关系。信息在人为解决新问题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时可以转化为知识。档案虽然具有知识的属性,但在转化为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与解决的问题、提供的利用环境和知识开发等诸多因素有效的结合起来,即档案工作者发现档案知识库中蕴涵的知识,并将其提供给使用者,而且这部分档案还有效的解决了用户所面临的问题,这时档案才转化为知识。所以需要我们加快档案知识库的建立,并进一步加大对档案知识的开发和挖掘。

(二)档案知识服务的内涵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知识创新的需求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服务应运而生,档案知识服务其主要目票是为了能够解决用户的问题,通过对用户知识需求及所处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向用户提供经过智能化处理的档案信息,使其能够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知识服务的开展产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用户面临的问题,其作为一种主动服务,以用户满意作为重要目的,这是一种动态创新服务,具有集成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在知识服务中,其主要是针对用户面临的具体问题展开,通过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整合,利用集成系统及服务等多种方式来融入用户决策的过程中,可以说知识服务提供的一种过程的服务形式,属于一种目标驱动服务、全过程服务和异地服务。目前在我国档案部门,知识服务的思想正在不断的渗透,档案部门从被动服务开始向主动服务转变,以用户满意作为重要目标。做为档案馆工作人员,更需要加快对档案信息资源等知识进行集成提炼和整合,更好的确保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循环转化,以便于能够有效的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确保为用户提供有用的知识使其能够解决面临的问题。

二、档案部门开展知识服务的必要性

(一)档案部门开展知识服务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经济增长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等物质资源的提供。而知识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资源形式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更为快速的互动、交流、共享和创新。可见作为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使经济全球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档案部门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必须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开展知识服务以更好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二)档案部门开展知识服务是组织机构实施知识管理的需要

组织机构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档案部门的参与。一方面档案部门拥有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是组织机构科学决策、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因此组织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知识库的建立离不开档案部门所拥有的显、隐性知识的加入;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者的知识、技能以及档案部门在组织、管理知识方面的经验、方法等都属于组织隐性知识的范畴,因此组织知识管理的开展离不开与档案部门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三)档案部门开展知识服务是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档案部门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和发展就不能仅满足于提供档案实体、信息的服务,而要将其服务机制创新的重心转向面向用户的知识服务。加强对档案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使用,才能更好的解决用户的问题,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

三、档案部门开展知识服务的可能性

(一)档案信息资源为档案部门知识服务的开展提供物质和信息资源保障

档案部门的最重要财富即是档案信息资源,而档案信息资料也是组织机构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源泉。档案信息资源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其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这些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为档案知识库的建立及档案知识服务的玴菜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使档案知识服务的开展有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档案部门知识服务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通讯技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档案工作中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档案在利用过程中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加快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的实现,而且档案管理方式、档案工作流程、档案形态及档案来源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档案部门创新服务的开展,同时也以档案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知识管理的实施为档案部门知识服务的开展提供环境保障

知识管理的开展有利于打破原有的管理结构,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网络化的趋势,减少中间层次,这使得组织机构的知识交流和共享更为顺畅。这种向学习型组织发展的趋势有适当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大大提高组织机构运营的效率,也为档案工作者间以及档案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知识共享和创新营造了必要的氛围,为档案部门知识服务的开展提供了环境保障。

四、结束语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部门在实现服务机制创新过程中,需要做好档案知识服务,通过为用户提供知识信息来有效的解决用户面临的问题,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好的满足用户对知识的需求,提升档案部门服务的水平,为档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http://

参考文献

[1]孟歆.探析知识服务思想下档案部门的建档工作[J].兰台世界,2012(35).

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篇4

医疗保险管理涉及费用结算和年度预算申请两大方面,工作内容涉及医保政策、医政法律及法规、财务、物价、信息等方方面面。由于医保管理设置较晚,对于医保管理的定位尚不统一和清晰,医保管理在自身定位上存在许多混淆之处,单纯费用管理还是涉及到医疗质量管理,没有既往文献或经验可循。所以,对于医保管理教学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挑战。传统管理学要求的教育模式是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这也是目前为止我国高等医科院校最普遍采用的教育模式。而在医药卫生变革时代,此种教育模式所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在基础知识和理论方面有较好的掌握,但其解决问题的实践应变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获取知识主动性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医疗环境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因此探索多种方式在医疗保险管理教学中进行尝试势在必行。

2三种教学模式探讨

2.1“学案”在医疗保险管理教学中的利用

“学案”作用的特点是在基础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规范教学行为。其规范教学的特点,以专业教学重点知识要点为主要内容的,但同时鼓励学习形成探索精神和独立的学习能力,这是有别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特点;但是,医疗保险管理教学有其特殊性,知识要点较为有限、理论知识在管理学基础之上、注重实际案例分析为主要特点,同时存在各教学机构对于医疗保险管理理解认识存在差异,造成了教学内容出入较大;因此决定了更有加强教学规范的必要性。医疗保险管理“学案”设计应满足“规范性”,要求从“教案”变化到“学案”设汁,内容应相对固定,但应与时俱进;从医疗保险管理“实践性”角度看,要求教员从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角度提出教学内容。课程应作为知识转化实践的转变过程,有必要根据“学案”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举例说明。通过实践发现,了解世界各国医疗保险制度有助于更好的进行创新管理,“学案”应包括各国医疗保险制度基础知识,帮助了解发达国家成熟且运行平稳的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理论储备的基础,通过不同医疗保险制度的比对也可以深切了解制度差异和优越性,拓展知识同时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

2.2案例教学在医疗保险管理教学中的尝试

在医疗保险管理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学员应分阶段的重视自身对案例教学的参与度,教学中学员缺少管理的实际经验和教训,因此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管理问题存在困难,具有较高的参与意愿的案例教学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在有效的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充足的分析材料、提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引导均是案例教学的重点,目前医疗保险管理案例教学研究中,虽然重视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但多以评论为主,缺少实践参与,不能够较好的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在参与案例教学过程中,鼓励学员提问,参与小组讨论,思维碰撞开拓学员思路,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曾经将宁夏盐池县的“创新支付制度”改革案例应用到课堂中,案例展现了在支付制度遇到区域医疗资源消耗时所面临的问题,改革方案虽然已经是成熟的,但并不事先给出。首先带领学员熟悉案例背景,其次以讨论的形式对案例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不断提出引导性问题,对于学员的想法给予客观评论,引发更多角度的探讨,最后将真正改革方案的公布再进行评价。案例过程中学员参与积极,加强了学员实践技能。总结案例教学在医保管理教学的应用要点,发现培养与选择适宜的师资力量尤为重要,重视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带动作用;安排课堂进度并设置要讨论的问题,更好的引导学生发言、提问及争论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度。因此,教师不但要具有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经验。重视医保管理教学案例质量,对案例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案例中有些案例存在着信息不详细、不能暴露实际问题、管理目标不明确等缺点,对提高学员参与的积极性的调动有些困难。从教学实践证明,对于两难情境危机的处理等问题的探索,容易激发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讨论和思考,从而提高其参与度。

2.3pBL在医保管理教学应用中的探索

“以问题为中心”(pBL,problem-basedlearning)的教学方法,是当前国际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方法之一,对医学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随着现代医学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在医疗保险管理教学中的尝试尚处起步阶段,将pBL教学方式运用到医疗保险管理教学中可以发挥“以问题为中心”的特点,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强化刻板知识的应用。教学中将北京地区医疗保险“总额预付”付费方式实施后存在问题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医疗机构、患者三个方面进行分组讨论,每组6人,分别扮演患者、医疗机构管理者、医保经办机构管理者各2人,充分展开讨论,将三方面对同样一项改革制度存在问题及疑虑转化成问题表,再把问题标划严重程度,通过展开问题进行研究,每一个小组成员作为一个科学研究者,通过挖掘更多资料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改进解决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同时接受提问讨论,最后邀请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讲解。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高水平的教学组织安排是保证顺利开展pBL的前提,作为一种全新教学模式,从课程的开设到课程的组织与管理,都应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上做出适应性调整。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学习应将问题的选择作为教学开展的核心,问题必须贯穿所要传授的知识,同时问题贴近现实是开展教学的动力,有利于教师帮助学员进入角色才能够发挥案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作,学员的认知程度及既往是否有工作经历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采取科学的分组策略,兼顾各组中学员在既往工作经历、年龄、性别及经历背景等方面的比例,利于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因此指导正确知识的获得同样重要,引导带领学员在讨论中利用提问、讨论方式获取知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

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篇5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大学教育的根本追求,大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学习能力。课程综合化改革要求使用系统化、综合化的思想,打破学科和课程壁垒,把被学科和课程割裂开来的知识再还原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整体,强调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课程实践化改革要求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相互促进,强调学以致用,真正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课程专题化改革要求转变以条块化的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和教学方式,而以专题(问题、项目)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增加学科知识的联系性和系统性,使课堂教学向直观性和易接受性转变,提高教学效率。

航空公司收益管理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理论以及调查、统计、预测、决策方法和计算机工具,解决民航业的实践问题,是航空公司提高收入的关键管理技术之一。可以说,航空公司收益管理课程的性质要求进行课程的综合化、实践化、专题化的教学。课程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经济管理理论与专业基础知识,解决航空公司管理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对实践问题进行分解,形成一个个易于掌控的教学专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专题所研究的问题,这些均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实践化和专题化。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配套的教学方法支持,本课程探索了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1教学内容的专题化和综合化

1.1教学内容的专题化

收益管理是航空公司为了提高其座位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而开发出的从微观市场出发管理供应和需求的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体系。其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践问题不断涌现,理论研究和行业实践的相互启发与融合,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断完善,每一个问题,每一步进展都是鲜活的教学内容,最终形成一套收益管理理论方法体系。航空公司收益管理课程根据收益管理要解决的问题及其理论方法体系的形成过程,以问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把课程内容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9个专题,如表1所示。每个专题都有其核心问题,课程内容围绕核心问题展开。

1.2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专题化的教学内容需要综合化的知识应用,也可描述为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综合化要求把被学科和课程割裂开来的知识再还原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整体,强调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如表1所示,每个专题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的综合应用以前所学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航空运输经济、航空公司管理等知识以及统计、预测和运筹等定量方法及计算机工具。同时,每个专题中实践问题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条件下出现的,其解决方案也必然其制约。如在收益管理问题解决中,政府对行业的管制就是重要的制度限制因素;超售管理问题处理中,社会文化意识影响了可采取措施的可行性;在定价管理中,需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与道德;收益管理能否成功实施,更是多种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综合使用前续课程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各教学专题所提出的问题,通过介绍行业实践中对该问题的探索,结合学生的思考结果,提出系统化的问题解决方案,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问题的认识,训练学生在考虑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因素下全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实践化

航空公司收益管理课程以科研项目为基础,从课程开发开始就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不断跟踪行业前沿、分析解决最新实践问题,发挥该课程在学生素质培养、能力养成、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虽然本课程是解决实践问题的为特点的,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然认为理论性太强。究其原因,一个原因是该课程的特点是使用科学管理决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科学管理方法基础不够扎实,导致了学生认为该课程有太理论化之嫌。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少,对航空公司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学生很难接触到航空公司管理的微观部分。而航空公司收益管理又是针对微观市场管理的,故学生难以理解,认为理论性太强,这一点在跟航空公司市场管理人员上课时得到验证。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克服上述问题,该课程采取了下面的方法。

2.1使用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

通过开发系列课程案例,把复杂的方法寓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便于学生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本课程通过案例进行教学,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融入案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案例问题,一步一步启发学生去思考,启发学生使用已学过的知识逐步去解决案例问题,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课程开发了超售管理决策案例和实施案例,单航段座位控制案例,多航段座位控制案例,定价案例,货运产品开发案例,货运舱位分配案例等。这些案例随着实践的变化会不断完善并根据学生情况随时调整。案例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体会到知识的应用。

2.2使用课程实践项目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思想方法,需要学生把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全面考虑航空公司的管理问题。收益管理综合实践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某条具体航线的市场分析,要求学生对该航线的需求、供应进行调查研究。具体包括该航线的总体需求,运营公司,各公司航班计划,各公司的座位投放,各公司的产品开发,各公司各种产品的定价策略随时间的变化,航线上竞争公司的航班之间价格的相互关系等调查内容。通过对真实市场实践的调查,让学生思考,如果要在此航线上运营一个航班,应该使用什么机型、在什么时刻运营?航班有几种产品?随着时间的变化各个产品该如何定价?如何进行座位分配?如何提高航班座位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分析思考做决策的依据等。通过实践项目,较好地克服了学生对航空公司管理认识肤浅的问题,他们开始站在航空公司经营者的角度而不是仅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3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航空公司收益管理是为了解决民航产品销售问题的一套科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体系,特别适合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启发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的有关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统计、预测、决策的理论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等去解决实践问题。在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综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1基于问题解决过程的启发式课堂教学

专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实践问题的解决过程。在问题解决过程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1)在描述问题阶段,可使用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向学生展示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及其背景,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并初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在分析问题阶段,可使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问题明确后,教师不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而是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引发对学生所提多种见解的质疑与讨论,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就有可能得出正确方案。这样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自身努力便得以解决,即使不能完全解决,也会形成一定的思路和方案,此时教师再予以点拨和诱导,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究。

3)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可以演示解决问题的工具,可能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各种不同的方案,此时可使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引发学生对掌握工具的兴趣及对问题的整体思考。

4)在问题总结阶段,使用传授式教学方法,对问题解决过程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提升总结强化,使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思考问题的解决过程。

3.2基于课程综合实践项目的研究式学习

课程实践项目是本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并把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相结合。目的是促使学生能以解决问题的研究式学习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掌握收益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同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实践项目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软件应用能力也得到锻炼。收益管理综合实践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在课程开始时就对课程实践项目提出明确的要求。定期对实践项目的进展进行沟通和交流,由于不同的小组分析的是不同的航线,尽管各航线市场特征不同,但其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却是共同的,通过不同小组的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和师生交流的深入,该实践项目的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

3.3对学生的研究式学习过程给予协助

由于长期以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还不习惯进行自主的研究式学习,这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协助。最大的协助在于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并进行及时的检查与沟通。在生活目标多元化的今天,让所有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完成要求的任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总有学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的要求。这样,在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中,就可以以先进带动后进,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总会取得一定效果。

另外,本课程一直把BB平台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使用BB平台辅助课程教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丰富BB平台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学;使用通知功能,随时与学生沟通课程进展;更新课程的课件,可以在BB平台下载;更新课程参考资料,拓展学生视野;使用课程讨论功能,提供讨论、共享的机会;保留课程历史足迹,让学生可以从经验中学习。

4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通过课程的综合化、实践化、专题化教学,不仅学习了该课程的知识,也回顾了以前课程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知识得到升华和深入,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付出总会有收获,本课程在教学中得到学生认可。作为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授课满意度较高的教师得到通报表扬。以该课程为基础,为物流管理工程硕士开发了航空货运收益管理课程。该课程也成为较成熟的企业培训课程,先后给山航、深航等公司进行了培训。在中国民航大学2012版教学计划修订中,强调了工商管理专业的航空运输特色,此课程作为较为成熟的航空公司管理专业课程重新受到重视。

5结语

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篇6

关键词:管理学;案例教学;问题;对策

案例教学法最早由哈佛商学院教员于1925年引入商业教育领域,其初衷是发挥学员们在工商管理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将纷繁复杂、变动频繁的现实商业运作带进课堂。作为使哈佛商学院在一般管理领域获得崇高声誉的基石,案例教学法使学员们获得了卓越的技能、敏锐的洞察力和在现实商业环境中灵活运用多种专业知识的自信心。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学教学中实行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近年来,我国管理学案例教学虽取得一些进展,但在案例资源库、教学师资、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管理学案例教学的若干对策。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合适的案例教材

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受案例本身质量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的管理学案例教学中,较多地采用国外案例。利用国外现成的案例资料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将所学管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但国外企业文化背景与中国差异较大,致使学生对国外案例的制度背景、市场情况、人文环境等方面缺乏了解,不利于学生的案例讨论。此外,还有我国自编的一些案例。1999年,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牵头实施中国管理案例库工程,首次编写了我国特色的管理学案例库。此后,不同的机构编写了不同的管理学案例。但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相当滞后,不能反映国际企业管理发展潮流,缺乏对对企业管理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缺乏对每一个案例做出科学的设计,难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评价。总之,现有的管理学案例不太符合现代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需要,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不被学生所喜爱,因而亟待案例的不断更新。

(二)缺乏优秀的案例教学师资队伍

案例教学是现代教育中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然而现行管理学课程中真正实施案例教学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并不多。究其原因,跟我国现行管理学教学师资队伍的能力欠缺有关。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学术水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较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进行评析。但许多讲授管理类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工作,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也很少有机会参加企业调研,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以至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难以让学生信服,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欠佳。

(三)学生的素质制约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教师的知识能力外,还取决于学生的素质。案例教学法的最重要环节是课堂讨论,要求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但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学生主要是大一新生,他们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已经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加上实践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够,即使学生对管理学课程十分重视,由于能力有限也难以展开深入的课堂讨论。同时这种讨论式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意识呈两极分化趋势。那些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得非常积极,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常常是一言不发。在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下,案例教学法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二、完善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对策

(一)精心选择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的收集和编写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践中案例的来源有从国内和国外两种渠道。目前国外案例主要来自北美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案例教学这些国际知名商学院中的起源、发展趋势、创新与变革进行深入研究。来源于国内的管理学案例主要来自我国知名企业的管理实践。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甄选有针对性的、难度适宜的管理案例。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一是新颖性,选择具有时代特点,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二是针对性,不能盲目选取。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基本理论,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三是难易适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对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

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努力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深化教学改革的新形势。针对年轻教师经验不足的问题,可以让经验丰富的(下转第101页)(上接第96页)教师承担部分管理学教学的任务,一对一、手把手地传授经验,以此来带动年轻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优秀教师公开课的方式向更多的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其次,要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管理学相关的案例所涉及的企业或公司的情况、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更新发展很快,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关注,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判断能力,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科学的引导。学校也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走进企业,提高实践能力,丰富教学经验。

(三)教师要扮演好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周密安排,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角,教师是案例教学的导演。作为导演,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谋划,包括案例的选择,所选案例的背景知识等;课上要当好导演,包括解释案例,把握方向,引导讨论,不断提出问题。作为演员,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讨论中要注意与学生平等相处,还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无论合理、对错与否,允许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出新的设想与思路。此外,教师在案例讨论后应进行归纳和总结。除了通过对学生的讨论、问题的解答进行简要回顾和评价,对学生的正确合理回答及创新观点给予积极肯定外,还要明确指出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哪些不足,如何利用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才更合理等。

此外,为了防止抽象的纯理论倾向,解决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问题,作为导演的教师还应该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例如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前期与中期利用课余观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透彻理解管理理论。在课程的中后期,教师设计管理活动,指导学生模拟扮演各种管理角色去解决管理问题。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比较知名的大中型企业或本校的实习基地开展短期实习,了解企业各自的运作模式、部门划分、人力资源配置与激励、管理制度等。通过上述多种管理实践方式,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庆林.“案例教学法”及其对管理学教学的启迪[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9(2).

[2]莫姣姣.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科教文汇.2009,6(下旬刊).

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篇7

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家税务总局联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同时图家重点支持的8个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村料技术、高技术服务、新能源及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比原来的认定办法,新办法是以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与高校院所的科研创新有明显的不同《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说,高新技术余业更追求创新成果的实践性、效益性,创新是一个研究与实践互动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载体是知识,体现为设计方案、创意文案、解决方案、操作手册等:

因此,对知识的有效积累、高度共享、高效重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管理,需要从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中寻找答案。

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带来了业务模式的重大变革。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倡导的是为客户交付标准化的产品,90年代,服务业的业务模式是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打破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它们提供的是解决方案。所谓解决方案,就是针一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从产品到服务的一揽子方案,最终目标是解决客户的问题。

解决方案这一业务模式的核心是项目、如“神州数码”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碧水源”的大规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等,其主业务模式都是以项目方式运作的。

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具有项目运营模式固有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运营特点:

知识对项目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项目在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等关键环节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要求,往往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员工才能胜任;而在技术开发环节,则表现出较强的复制性,可以充分利用过去的积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低。

在这类项目中,知识对项目的贡献大于人力劳动,在关键环节的知识投人将会获得巨大的回报,促进项目的高效、高质完成。

项目复制和项目创新是关健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将第一个项目作为标杆项目,会花很大的力气去运作,然后去承接更多的项目。在后续的项目中,会延续标杆项目的做法,重用标杆项目的设计思路,一方面在继承中不断完善业务,另一方面通过继承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效率。

同时,解决方案之所以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主要在于其能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具体实施。因此,项目中还要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创新性设计,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客户目标。这种创新将不断丰富解决方案的内涵,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走得更远。

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并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大多是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三高”特征,学习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强。尤其是员工在一线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客户的具体需求会刺激员工的想法,促使员工涌现出创新性的设计。

有效吸收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成为行动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需要,也是对知识型员工价值的肯定,能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管理人员的技术性强于管理性

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背景,大多数高管都是做技术出身的,具有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很强的技术能力,但对管理的套路不熟,管理方法单一、管理工具缺乏。因此,一旦出现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上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才能解决。

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管理难题

对应于自身的运营模式和运营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一系列难点问题,管理上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从创业期平衡过渡到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三难”,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工作难管理

由于项目运作过程中知识的决定作用,对项目工作的管理直接受到了知识的影响。众所周知,员工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再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既受员工能力素质的影响,又受知识难易程度的影响,故直接导致项目工作管理的难度大,如工作进度的控制难、工作成果的质量管理难。

此外,知识型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强,个性特点突出,崇尚自由。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拥有众多知识型员工的高新技术容易陷于管理失控的境地,导致无法形成合力,企业执行力低下。

绩效难量化

在知识的高度参与下,对项目工作的绩效考核就不能忽视知识的价值,这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计件或计时方式,而要对知识贡献度、员工参与度进行综合衡量。虽然知识被认为是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知识度量方法,学术界的知识测试理论更是众说纷纭,没有可操作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一套反映知识价值的量化绩效指标难度很大,从而难以对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奖励。

知识难共享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书面的方式记载,表现为方案、手册等,隐性知识固化在员工的头脑中,表现为直觉判断、思考逻辑、工作习惯等,对知识的共享能极大地提高项目工作效率。但在实际情况中,知识依附于项目和人员,企业的知识散乱存放在员工个人电脑中,随着知识的急剧增长和员工个人知识的持续更新,知识容易随项目结束、人员变动而流失,表现出“人走活儿丢”的现象,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没有得到积累,现有的知识难以共享。

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管理体系

针对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的运营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业务运营与管理体系,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解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三大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长处。

从科学管理到知识管理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则始于20世纪初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在科学管理中,通过对工人的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广泛推广来提高效率,企业已经认识到标准化、显性化的知识对于生产效率提高的价值,并通过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一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二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作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体,科学管理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早在20世纪90年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我们正进人知识社会,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资本的比例已大于资金资本;在知识社会,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知识正日益代替权力与资本,成为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由此,知识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

知识管理概念包括,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将帮助企业形成竟争优势。知识管理是与科学管理一脉相承的管理思想,是更注重发挥知识价值的管理思想,是适合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思想。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体系设计

长城战略咨询公司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知识管理循环,即pDCa一KS,可以用于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设计。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4个循环往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改进(act),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我们在这个模型中加入2个要素,一个是K,即Knowledge(知识),指整个循环过程中要对产生的知识进行积累;一个是S,即Share(共享),指要为整个循环过程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如共享的文化、共享的平台等。pDCa一KS应用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上,首先要紧紧抓住解决方案项目运作模式,将项目管理作为业务管理体系的主线。然后,知识管理应成为业务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将由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两部分组成,以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为主要管理对象,以计划和绩效作为主要管理工具。

项目管理要将业务过程进一步规范化,抽象、总结成为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如项目开发、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验收、项目完成等流程环节,对项目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知识管理则是对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工作文档、设计报告、工作总结等)进行全流程的采集、积累、共享、交流,促进知识的有序化存储,方便公司使用己有的知识。

对于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分别描述如下:人员:围绕知识型员工,从招聘、培训、人事、薪酬、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

资金:围绕预算和支出,对项目中的资金进行全面管理,提高项目成本核算水平。

知识:以项目中产生的知识为重点管理对象,在项目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促进项目知识的重用。

为了让业务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以下2个管理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计划工具:将项目分解成计划,落实到具体时间、具体负责人,这样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执行力。

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篇8

论文摘要: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使得本科管理学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被大量采用,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缺乏有效互动、缺乏恰当案例甚至是缺乏充分开展等一系列问题,案例教学开展者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两方面成为导致问题的原因所在,只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创新制度,科学开展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才能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其积极的教学效果。//html/zongjie/

管理学课程则是向学生讲授从事现代管理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管理知识和管理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学习者管理知识的掌握、管理思维模式与习惯的养成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增强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定特定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情境下模拟开展管理工作,从而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连接,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其更多的被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mba教学所采用,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管理学的本科教学也开始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大量采用,但受传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mba教育中发挥积极功效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探究适合本科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sixianghuibao/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队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与撰写案例等方式来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引发学习者思考,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该方法起源于19世纪末哈佛大学法学院将真实“案件”引入法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这种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分析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后,哈佛商学院开始将工商业管理方面的实例整理成管理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将具体案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以企业的真实情境为背景,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来分析企业状况,解决企业问题。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出色教学效果使得这种方法被大量采用并迅速推广至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进入中国,被广泛应用于mba教学过程中。/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开题报告/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案例教学法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管理知识。/

“学”以致“用”,而“用”又能促进“学”的巩固与深入,“学”与“用”的紧密结合,能强化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教师的举例解释只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而言,知识只是老师讲授的内容,而不是直观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缺乏真实性,学习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定具体真实的管理情境之后即退出,学生成为主体,他既需要思考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又通过最终的结果来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知识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在分析、选择、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管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对管理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实现了问题与对策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sixianghuibao/

“管理学”课程不仅讲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是“出题人”,又是“解题者”,通过提问与解答实现知识的传授,这一过程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缺乏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的身份都发生改变,教师成为组织者,而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他必须开始分析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开展,学生的参与性由被动变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锻炼并增强。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后还需要恰当的语言组织以将其呈现表达出来,从而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3、案例教学法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品质。/

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其主动性得以锻炼,而依据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主动性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特征,这就使得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向成熟的“社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在分析给定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又需要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合作,这就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同时,学生需要依据小组内的分工开展工作,有助于学生发觉自身的特长与潜能,锻炼了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三、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随着本科管理学课程改革的开展,案例教学法被引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讲-听”的师生课堂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但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有效互动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

管理学案例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讲-听”的师生单向沟通模式,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渠道互动沟通模式,但在很多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依然是绝对的主体,只是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工具,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师生间、生生间”缺乏有效互动,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zuowen/

2、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恰当素材作文/zuowen/

达到理想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不仅要求给定具体案例,更要求学生能够进入案例情境中,以案例中的角色展开相关分析,这就表明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才是恰当的案例,才能导致有效的教学结果。但在当前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素材的来源主要包括两种:成型的国外教学案例和国内着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这两种案例尽管具体明确,但却存在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缺陷——与mba学员的经验背景不同,作为尚未进入社会的本科学生,其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很难清楚理解案例背景,游离于案例之外的学生在展开相应决策时要么凭空想象,要么敷衍了事,缺乏恰当的案例成为制约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3、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充分开展

实现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而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需要学生在了解案例情境的基础上,充分查阅相关资料与知识,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案例反映的问题展开相关决策,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陈述各自观点并展开讨论,最终由教师加以点评总结的完整过程。但在大部分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通常都被作为某一次的课堂任务在教室中加以完成,团队成员间、团队间既缺乏充分资料的收集更缺乏有效的讨论与辩论,“搭便车”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严重影响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html/zongjie/

(二)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简历大全/html/jianli/

案例教学法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却在本科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如上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教学参与者的原因,更包括现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案例教学参与者原因作文/zuowen/

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其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和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会深刻影响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

首先,案例教学参与者的认知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方面存在认识偏差。教师方面,部分教师将案例教学方法等同于举例讲授法,而实际上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举例讲授法强调运用列举实例的方法来向学生阐释知识,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在这种讲授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显着,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强调学生主体,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其更多的是案例的阐述者、相关知识的咨询者以及必要的纪律维护者。两种方式的认知混淆使得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中不能明晰自身定位,从而影响教学互动性;学生方面,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的教学大多开设于学生的第一、二学年,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大部分尚未从高中学习情境中转换出来,被动学习倾向明显,这就使得其很难正确认识案例教学这种更加强调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从而影响其课堂参与度,造成案例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

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篇9

[关键词] 提案改善 知识管理 知识创造 

 

改善提案制度是公司日常持续改善的活动之一,其精神在于公司全员参与下的“持续改进”。其目标为解决工作问题及发展具有效率和效能的工作方法。而知识管理是一种收集、配置和有效使用知识资源的一种过程,是促使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组织内得以共享的根本途径。提案改善有助于企业获取和归纳传承知识,对于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案改善和知识管理

1.提案改善的定义 

改善提案制度是组织内的员工,就其日常工作范围,对其所负责的事、物,进行小规模的持续改进,经过个人或团体的知识,对组织的制度、流程、机器、设备、人员…等,提出改进的建议,汇集各方面持续改进的累积,形成对组织整体的有效贡献。它在改善系统下,通过如何解决工作难题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或改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实质内容,强调全员参与,创造一种让员工觉得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人倾听的氛围,让员工将个人的经验分享,以自己的工作为自豪、鼓励他们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在撰写提案的过程中,将员工个人的经验及特有工作知识转化为书面化的数据,通过员工间的讨论,使得相关的经验与看法得以传递、转换和传承下去,有利于组织的知识管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提案改善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很密切。 

提案改善制度侧重于过程的管理,是一种渐进式的打破现状不断改进的发展过程。这种改善不同于激烈的创新和变革,但又和创新变革同等重要。wittenberg(1994)指出,企业同时需要改善与创新,改善适用于成长较为缓慢的经济中,创新则适用于成长快速的经济中,只有两者并行,企业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因为仅有革新,则无法使革新取得的新的水平维持下去,缺乏维持、向上的、持续改善的努力,任何优秀的系统都会趋向效率低下之路;好不容易实现的革新,如果不能用改善来强化,维持其成果并持续的将标准升级,则效果也将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改善和革新之间的关系如图一所示。 

2.知识管理 

知识的概念中包含了能力、才干、系统性的信息和技术的运用,能够改进产 

品和过程,它作为一种信息流动的综合体,含有许多不同的要素,其中包含结构化的经验、价值、文字化的信息、专家独特的见解和新的经验与信息之整合。知识管理的本质是建立知识分享的机制,同时也评估知识的重要性,透过信息科技赋予知识更丰富的意义,以解决组织中出现的问题。知识管理能让企业数据、竞争信息与市场统计的存取更有系统地进行,以提供更佳的决策支持。专业人员的核心能力为技术、技能、知识、经验之有效组合,为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综合体,经组织学习缓慢累积而成,为企业独有的资源,能创造顾客的价值,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知识管理必须经过知识创造这一环节, 知识创造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组织学习、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在知识创造之后,将有效的知识加以储存和适当的配置,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加以运用。知识的创造是组织强化个人所创造的知识,并将它具体化,以成为组织知识网络化,同时最终又升华创造新知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和提案改善过程非常密切,提案改善本身就是知识创造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 知识管理与改善提案间的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知识管理和提案改善在许多方面相互影响和作用,提案改善不但有助于组织知识管理,也是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提案改善首先是员工从工作流程中获取提案的灵感,这些灵感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刺激,共同相处的主管、同事,或者是由过去的经验所激发的新想法。然后实施具体的改善活动,经验证产生了一定的效益,然后透过企业内部相应的各种沟通途径(如企业网站、内部会议等)公布好的提案供全体员工参考。依据科学的方法主管审慎地衡量员工所提出的提案能为组织带来效益,并依据产生实效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奖励。衡量员工提案为组织带来的效益将会为员工带来成就感,而促使着员工更致力于改善的活动。 

员工提案制度可以看作是将个人的研究成果和知识转换成为组织知识的一种严格的机械作用。组织中提案创造包括三个流程:发掘问题、解决问题、实施解决方案,在经历了这三个流程后,才会形成一个提案。它开始就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便是思考如何提出对策解决问题。在改善过程中,因为要做好改善,除需具备对该项工作的知识、技能,并需有对问题解决的热诚与能力,以达到问题的解决。在员工创意融合与交流的同时,知识就产生于其中。 

本质上提案改善是知识创造的过程,这些提案形成的提案单通过各项活动及发表会在员工间流传,成为知识分享的来源。然后通过提取与散播等移转的程序,可以纳入组织成为资产加以管理、施行与使用。实现知识的分享与使用,带领组织更努力朝向更好的表现前进,这是知识管理的过程。从这里可知,提案改善制度在流程上和知识管理的流程具有相当程度的契合,提案改善有助于知识管理中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制度化,提案改善运作的机制,也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传承。

三、结论 

管理归根到底是通过工作去发展和完善人,提案改善制度,并不是简单追求最终结果的一种手段,而是通过全体员工的参与,以提高员工合力经营的意识,进而形成知识管理的氛围,是个人知识上升为群体知识,最终固化为组织知识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篇10

1.教学案例的正确选择

物流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选择。因此,教师应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以及授课对象所具备的实践经验和已掌握的物流管理知识,严格筛选案例,使之适于课堂研讨。

1.1物流案例的形式规范化

选择客观、真实、规范化的教学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当前图书和网络资料中的物流管理案例很多,但多数属于一般性经验介绍,或者缺乏基本事实,或者缺乏内容的提炼,真正适合于课堂教学研讨的规范化案例很少。

1.2物流案例的内容合理化

所谓合理化的案例内容,是指所选的教学案例与理论教学内容应吻合。物流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针对性强、内容合理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强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教学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某一物流管理活动作出正确决策,三是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物流管理知识解决物流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因此,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理论体系选择相应的教学案例,使两者相符。

1.3物流案例的长短合适化

受课时的限制,课堂教学的案例不宜太长,过长的案例会给学生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也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物流案例应长短合适,内容精简,案例中所包含的信息、数据要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

1.4物流案例的题材多样化

物流管理案例的选择应国内外案例并重,同时兼顾大、中、小物流企业案例。对于研讨物流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教师可直接选用国外优秀物流案例。这类案例既可拓展学生的思路,又使学生增长了见识。而对于解决具体物流管理问题的研讨,则应选用国内物流案例。因为国内典型的案例能够给学生真实感,学生容易接受。在选用大中小物流企业案例方面,笔者认为不能过于偏重大型物流企业案例中小型物流企业的案例也应该受到足够重视,因为学生的就业目标不仅有大型物流公司,而且还包括中小型物流企业。

1.5物流案例的筛选协调化

物流案例的筛选需要做到案例的数量与质量相协调,不同性质的案例相协调,案例数量过多,必然会减少案例教学各环节的教学时间,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限制,研讨案例的思路无法展开。案例根据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一是问题评审型。即案例中给出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去评价;二是分析决策型。即案例中没有给出决策方案,需要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讨提出决策方案;三是发展理论型,即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与研究,不仅能够发现新的理论观点,而且能对物流理论体系加以不断完善与发展。这三种不同特性的案例其教学难度由易到难,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应多选用问题评审型和分析决策型案例,着重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适当增加发展理论型案例的比重,提升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

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已经成为目前国内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新举措,这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挑战。能否准确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案例教学应强调学生独立、自学和互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扮演案例分析与讨论的主角,而教师则是设计、组织和指导课堂讨论的“主持者、导演者以及启发者”。

具体而言,首先,教师扮演着(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案例教学的目的与要求以及课堂讨论的发言顺序,引导他们尽早进入研讨状态。在研讨过程中,教师应控制发言的顺序和进度,使课堂讨论的中心明确、主题突出。在案例教学的结束阶段,教师对研讨的全过程要进行总结,使案例教学善始善终。其次,案例教学中教师还扮演着导演者的角色。在课堂讨论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并对课堂讨论的角色进行分配与指导,将课堂讨论置于可控范围之内,使学生的讨论热情而富有理性。最后,教师还扮演着启发者的角色。教师通过不断提问来激发学生思考,将问题由表层引向纵深,逐步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教师扮演启发者角色还体现在促进学生相互交流与沟通方面。学生应在课前仔细阅读教师选定的案例,并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针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己的解决方案――在课堂中积极发言,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观点和评论,并进一步反思和完善自己的决策方案。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角,学生既要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中掌握方法,还应从错误方案的反思中得到启发,不断从模拟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总而言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始终扮演着主角,而教师也承担了多重角色,这无疑给教师增加了压力。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教学理论,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从容应对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挑战。

3.案例教学的有效组织

一般而言,整个案例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即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总结。案例教学的有效组织就是要协调好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课堂讨论作为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效果取决于教师和学生课前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课后的总结。课前的精心准备是课堂讨论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而课后的全面总结是系统地获取课堂案例教学成果的保证。只有充分指导课前准备、有效组织课堂讨论和妥善安排课后总结,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目标。

课前准备就是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课堂讨论的方式作整体谋划,并精选或亲自编写教学案例,使之最能揭示所学的物流管理理论、同时拟定课堂讨论的题目,并确定课堂上进行典型发言的学生代表、布置课堂讨论之后学生需要完成的与案例有关的学习任务,等等。学生课前应首先对教师选定的案例进行认真预习,反复阅读,理清思路,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研究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将自己所掌握的案例中的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必要的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处理,并从物流决策者的角度将各种信息资料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首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和启发学生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同时要驾驭案例讨论的进程,维护正常的课堂秩序。学生要通过借鉴其他同学的发言,积极参与讨论,并从物流经营者的角度思考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整个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智慧语言去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即讨论中“穿针引线”,结束时“画龙点睛”,始终将课堂讨论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课后总结是指教师在课堂讨论之后,对课堂讨论的效果以及学生在讨论中各种观点及时归纳总结并形成文字性材料,为案例教学的改进与提高提供借鉴。学生在课堂讨论之后,应根据谈论的各种观点,认真归纳总结课堂讨论中的收获,并写出案例分析报告,以加深自己对案例中问题的理解与领会。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案例分析报告首先应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然后再围绕自己的观点或可行方案展开分析与论证,并引用大量的数据信息和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与可行方案。

4.案例成绩的公正评定

案例成绩的评定应力求全面、客观、公正,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案例成绩是指学生参与整个案例教学活动所获取的学习成绩。根据案例教学的三个环节,学生案例成绩的评分结构应为,课前准备20%、课堂讨论30%,课后总结(案例分析报告)50%。案例成绩的评定应在确定每个教学环节评分依据的基础上,由学生代表和教师组成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分为课前准备评分、课堂讨论评分和课后总结。案例分析报告、评分。作为课前准备评分,主要依据包括预习阅读案例的认真程度和分析问题思路的清晰程度,是否能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正确运用案例中的各种数据、信息和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有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能否从物流经营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决策,并看其能否为课堂讨论准备一份较完善的发言提纲。而作为课堂讨论的评分,主要依据是看其解决方案是否有系统的物流管理意识,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意识,是否能提出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与此同时,还要看课堂讨论中,案例分析小组所表现来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在辩论中的措辞是否得当、语言的逻辑性和形象表现是否恰到好处,思维的能力、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如何等等。至于课后总结、案例分析报告、评分,主要依据是看其对物流管理理论掌握的熟练程度,即学生是否能将已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并能正确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系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案例的分析是否全面、深入、逻辑性是否严密完整等。创新能力包括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决策能力。提供的决策依据是否有说服力,提出的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等。文字表达能力,案例分析报告是否流畅,简练和具有逻辑性、层次性,格式是否规范,语言文字是否优美,论点是否突出,依据是否充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