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和化工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4:24

化学和化工的区别篇1

关键词: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普查

中图分类号:p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036-02

1勘查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

勘查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是成矿物质在成矿过程中,在围岩中留下元素运移轨迹或在成矿以后,通过分散在四周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水、植物及气体中形成各种类型的地球化学分散模式,根据这些元素变化轨迹或分散模式去追踪和发现新的矿床。这一理论基础的体系可以从下列经典著作或出版物中得到体现。

1977年前苏联a1Beus和S1V1Grigorian的《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一书系统阐述了原生晕找矿方法和原生晕分带理论以及利用原生晕找盲矿所取得的辉煌成就。1979年谢学锦的《区域化探》一书对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2000年王学求和谢学锦所著《金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战略与战术》对金矿地球化学勘查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1970年国际《地球化学勘查杂志》的创刊,使得勘查地球化学家可以更深入地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广泛地传播勘查地球化学知识。

近几年以来,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专家在地球化学填图、深穿透地球化学与隐伏区矿产勘查、巨量金属聚集与大型矿集区定量识别与评价、难识别类型或难识别矿种勘查、地球化学块体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推动勘查地球化学进入到新的一个理论阶段。

2勘查地球化学历史回顾与发展形势

勘查地球化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历经7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矿产勘查从属地位的一种战术手段上升到能够左右整个矿产勘查全局的战略地位,并且从一门经验或技术,发展成为一门地学分支科学。

近十多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勘查地球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它也面临如下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各种介质中的地球化学基准与全球地球化学填图。(2)隐伏区三维地球化学分散模式、深穿透地球化学与隐伏区矿产勘查。(3)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与推广。随着较大比例尺矿产评价工作的开展和新领域的开拓,现有的方法技术尚存诸多问题,需要分类进行专门研究,以推进化探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例如,难识别矿种或难识别类型的地球化学勘查与评价方法;巨量金属的聚集机理、地球化学块体与大型矿集区或巨型矿床的定量评价。(4)资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5)知识及观念的更新。(6)管理体制等问题。在新的体制和机制下,针对资料利用、项目管理、人员素质、组织协调等问题,管理工作也要随之进一步改进。

3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3.1区域地球化学

我国的区域化探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一套基本工作方法。近几年,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和地球化学基准等区域性研究课题,仍是国际上的热点。专家们普遍认为,我国76种元素地球化学填图的试点已取得初步成果,坚持做下去,其意义将不亚于“门捷耶夫元素周期表”。

3.1.1区域化探资料利用率偏低

我国自1979年开始/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0(即地球化学填图),采样密度从1个样/km2至1个样/几百km2,覆盖面积从几千至上百万km2。这些巨大的面积以及所提供的巨大信息为新矿床的发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些“海量”数据及资料没有达到共享机制,不利于广泛的利用和深入研究;资料的利用程度较低,找矿信息未充分发掘,利用这些资料研究基础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等方面的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1)在战略上将全国地质工作的战略部署、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环境变化放在一块考虑,以1∶500万~1∶1000万比例尺,把区域化探资料与基础地质、构造作用,以及全球尺度的浅表部和深部地质作用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大课题来研究,可为基础地质提供更多新的信息。(2)把化探资料的区域背景与地球块体、不同构造区、大的成矿带联系起来,从地球演化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在地质理论和基础研究中发挥作用。(3)在区域成矿作用研究方面,过去利用的元素少,偏重于研究局部异常,很少从大的成矿角度来考虑问题。应该把区域化探资料与地质和物探很好结合起来,从成矿系列的角度反映大的成矿战略区。据资料介绍,近期在/三江0地区所作的勘查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种做法很好地反映成矿系列的空间分布规律,将成矿作用研究提升到了新的层面。(4)在地质填图中解决地层、构造等问题,这种工作已有了新的开端。(5)在环境、农业、林业、牧业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3.1.2方法技术的改进是实施各种战略的保证

(1)区域性地球化学资料的采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特别是覆盖、浅覆盖和中覆盖地区的信息采集需要很好的解决。目前,我们已经研制了深穿透方法、活动态、地气法等方法,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研究。(2)测量数据的真实、可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按照目前的规定及规范来执行,取得的成果有时与测区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冲突,甚至严重冲突,这涉及到野外采样的方法技术问题。(3)我国森林沼泽区的工作方法已做过6次研究,总的看来,理论研究程度较低,在如何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填图、找矿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现行规范只是从地球化学角度制定的,没有考虑其他方法的综合应用,应该走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路子。(4)对于一些特别的地球化学勘查新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方法和分析方法,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应给予支持,以利其发展;对新方法的研制,在局部试验与面上推广之间,应该设立过渡性研究,以便进行验证和完善。(5)新方法的研制应该做到方便、实用,具有可操作性。目前在区域和局部工作中开发的一些新方法,如金属活动态、地气法、偏提取等,科研单位尚可使用,到了生产单位和生产实践中,问题就很多。

3.2矿产地球化学勘查

矿产勘查仍然是我国化探工作的主要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1)

3.2.1开展与区域化探扫面相衔接的大比例尺矿产评价工作

区域化探扫面统计资料显示,自“六五”以来,区域化探完成646万km2,1∶5万化探完成121万km2,更大比例尺化探完成11.8万km2,三者的比例是83∶15.5∶1.5;自调查局成立以后,区域化探完成53.6万km2,1∶5万10万km2,更大比例尺017万km2,三者的比例是83∶16∶1,两个时期的比例大体相同。从矿产勘查的角度说,1∶20万以小比例尺工作是“战略布局”,1∶5万工作是“短兵相接”,更大比例尺工作才是“刺刀见红”。

3.2.2研制1∶5万矿产快速评价技术

与1:20万工作相比,1∶5万评价有其特殊性。由于工作区缩小,干扰因素和景观特点变化,沿用内地的和区域上的工作方法可能会出现问题。东天山和冈底斯带的试点评价工作表明,在一个成矿带内,景观有差异,工作方法不一,所获资料的真实可靠性难以判定,给1∶5万化探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与区域化探工作和更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相比,1∶5万化探工作的难度要更大一些,应该有细致的方法技术研究。此外,1∶20万化探测试了几十种元素,检查了几万个异常,但80%的精力放在了找金矿上,其余信息远远未能充分利用。由此可见对1∶5万矿产快速评价技术还相当薄弱,在今后一段时间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2.31∶5万化探方法技术研究课题设置

对1∶5万找矿,可以划分三类地区进行研究。

(1)东部中低山丘陵区,工作虽相对容易,但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只依赖于经验模式,漏矿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2)干旱半干旱荒漠区,主要指北部和西北部地区,所发现的面积大、含量低的异常应很好评价;(3)西部高寒深切割地区,这里的1∶5万异常评价方法还不很成熟。

建议在三类地区各选3~5个省作试点,把1∶20万评价得出的所有异常都做三级查证,做完以后再做1∶5万工作,逐个进行评价。把1∶5万工作阶段取得的经验向全国推广,提高1∶20万资料的利用程度。

3.2.4隐伏矿勘查和危机矿山深部找矿

寻找隐伏矿是矿产勘查的热点之一。近些年来,国内外正在积极研究深穿透地球化学找矿方法,识别大型和巨型矿的地球化学定量方法。就我国东部而言,虽然工作程度已较高,随着工作深入和观念更新,仍有可能找到新的隐伏矿床。危机矿山的深部找矿,也是一个急迫课题。在这方面,我们以往开发过不少技术,如原生晕、构造地球化学、热释汞、卤素、相态分析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这些研究工作进行得较为零散,缺乏系统和持续的研究和应用,应该采取措施继续给予支持。

3.2.5难识别矿种或难识别类型的普查评价

勘查地球化学的特点就是它借助于分析技术,可以有效识别肉眼无法识别的矿床类型或矿种,过去在发现难识别矿种或难识别类型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现在依然有些新的难识别矿种或难识别类型矿床,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找矿技术的突破。如砂岩型铀矿、黑色岩系中铂族元素矿床、稀有分散元素矿床和油田中伴生金属矿床等。其中黑色岩系区的资源调查,除找铀、钼、钒、稀土外,寻找复合微肥也有很大的生态意义。

3.2.6境内外矿产对比和勘查

近几年,有些专家指出:应加强境内外矿产对比和勘查的问题研究。如彭齐鸣专家明确指出:我国化探技术位于国际领先水平,应加强境内外的对比研究工作,特别应注重与周边国家,如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东南亚等国家的化探交流和学习,加强与境内外化探工作的对比和方法技术研究。

4结语

(1)应该把勘查地球化学数据共享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对待。80年代以来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化探数据,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难题之一就是没有共享机制。建议划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地调项目内部使用、国家使用、商业使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使用办法,形成一个机制或制度。(2)规划课题设立和成果评审应强调前瞻性、创新性,对那些“成果已经装在口袋里”的项目,不应再予立项。(3)在化探的各个应用领域中,应从立项开始,鼓励和引导化探与地质、物探、遥感及其它相关学科开展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化学和化工的区别篇2

截至2014年6月底,全区共有危险化学品企业1597家。其中,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工艺的企业69家,有危险工艺15种;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的企业150家,有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50种;涉及重大危险源的企业112家,占天津市的63.6%。

为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滨海新区以化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四化建设”为支撑(即:企业管理标准化、企业安全本质化、监管手段信息化、监管模式网格化),积极探索石化企业一体化监管模式,科学规划园区布局,分类指导园区的安全发展。

科学规划园区空间布局

结合石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以及天津市、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滨海新区按照“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东港口、西高新、南重化、北旅游、中服务”的产业板块规划。

同时,根据天津市的相关空间规划、产业布局,滨海新区在“十一五”期间,进行了天津市危化企业的产业布局规划、园区建设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如今又及时对滨海新区的石化产业发展进行了重新设计,形成了《滨海新区石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原则,在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安全现状、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基础上,对石化产业园区进行了重新布局,形成了“5+4”的总体格局,即: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开发区现代产业园区、南疆石化区、大港石化产业园区等5个政府主导型化工园区,以及中石化天津分公司、中石油大港油田及石化公司、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天津渤海化工集团等4个企业主导型独立园区。

根据空间战略发展规划和产业板块布局,滨海新区对7个功能区、19个街镇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了调整明确,并通过控制规划、详细规划进行固化。天津开发区(南港工业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空港经济区)、滨海高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东疆保税港区、中心商务区等功能区,被确定为禁化区,明令禁止从事危化企业的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按照生态宜居的要求,19个街镇作为城市生活区、人员聚集区,分别就既有化工企业的集聚转移、搬迁改造做出部署安排。

分类指导“五个化工园区”发展

按照重点支持、控制提升和转型压缩的总体思路,滨海新区对5个化工园区的发展实施分类指导。重点支持南港工业区石化产业园区建设,围绕打造世界级临港石化产业基地,集中全区优势资源、力量,通过石化项目优先摆放、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安排等方式,加快推进开发建设,尽快形成集聚效应。控制提升临港经济区和大港石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对临港经济区的化工企业重点控制规模、优化完善调整;对大港石化产业园区,在现有的大炼油、大乙烯项目基础上,控制规模、优化提升、发展石化服务业。同时,控制保障南疆石化区危化企业发展,转型压缩开发区现代产业园区危化企业发展。

在招商阶段,滨海新区建立了安全、环保与招商部门联动的机制,对于危化项目,坚持在招商引资阶段,安排安全环保提前介入、参与意见。实施安全环保“一票否决”,强化项目安全环保评价,严把安全生产标准、园区产业链安全、安全风险容量等关键因素,做到不达标决不批准,把工艺设备设施落后、本质安全水平低,以及光气、剧毒等项目挡在门外。危化项目建设中,实施全程监管。对于新建项目,严格依照有关法规标准,对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报警系统、“两重点一重大”生产储存装置的安全联锁系统,做到应备必备、安全有效,不埋下安全环保隐患。

推进园区一体化建设

滨海新区按照扁平、高效的原则,积极推进以所在功能区管委会为责任主体,相关安监机构具体负责的安全监管体系。在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大港石化产业园区、开发区现代产业园区,分别独立设置了安监机构,在天津港南疆石化区,建立了安监站,坚持机构独立化。

各园区分别配备了专职人员,并赋予这些人员行政执法权限。在管理体系设计上,坚持与美国休斯敦、德国路德维希、日本千叶、新加坡裕廊等先进化工园区对标,使管理专业化。在日常监管上,积极实践“责任关怀”,并通过定期开展安全评价,做好风险分析预警。

化工园区的一体化应急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滨海新区按照功能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原则,建成了覆盖全区的危险化学品应急平台。

通过在各园区、各企业分别设置终端并联网运行的方式,实现对“5+4”布局内企业应急工作的全覆盖,应急响应、指挥协调的一体化。滨海新区安监局组织各园区、各企业编制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实施了对全区危化品应急资源普查登记整合;编制了滨海新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手册,并坚持每年组织综合应急演练。

依托中石化天津分公司,滨海新区启动了部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同时还拥有中石油、中海油、大沽化等28支企业专业应急救援队和13支企业专业应急消防队。在南港、临港、南疆、大港石化产业园区、开发区现代产业园区,分别建设了特勤消防站。安排专项资金,采购了包括消防远程供水系统、消防坦克在内的一批消防装备。滨海新区还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应急救援中心、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开展了滨海新区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研究。

滨海新区还按照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原则,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一体化建设,包括以专用码头、水、电、汽、污为重点的公用工程岛建设。在临港经济区、南港工业区先后完成了2个5万t石化专用码头建设,启动了6个5万t专用码头建设;完成了公共管廊带、地下管网规划建设;完成了北疆电厂、大港发电厂等一批海水淡化项目,以及华能iGCC、华能燃气热电厂、北塘热电厂等一批热电项目,形成了铁路、公路、港口、管道等一体化集疏运体系,规划建设了危化品运输车辆进入园区专用车道、专用停车场,利用绿化带、景观河,实施与化工园区外的隔离。

此外,根据天津市战略东移、危化企业进园入区的总体部署,滨海新区通过承接市、区危化企业搬迁,推动本区危化企业转型等方式,加快危化企业进园入区进程。

化学和化工的区别篇3

[关键词]判别分析钠质交代SpSS软件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p62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8-187-2

0引言

数学家Fisher于1936年首先提出线性判别函数原理,后来地质工作者逐渐将这一方法引入到地质学领域[1]。1950年苏联学者维斯捷列乌斯首次应用判别分析方法研究了伏尔加河冲积物中重砂的矿物成分,用判别函数研究了三种重砂的矿物组合,由此将判别分析这一数学方法真正引入了地质学领域,丰富了地质研究方法。

随着研究深入和各种先进技术特别是一些交叉学科(如数学地质)的发展,判别分析在地质学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中所起作用最大的多变量统计方法之一。一方面地质学中存在大量数学分析问题,如地层划分,岩浆来源的判断,古生物化石的判断,矿物种类的判断等;另一方面,应用判别分析方法解决这类问题一般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再次,判别分析的数学模型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掌握。判别分析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几种:①通过判别分析对已经存在的分组的合理性进行检验;②通过判别分析将未知标本归组;③评价各变量在判别分析中作用的大小。

1技术方法分析

钠质交代岩石是一个富铁矿床的蚀变围岩。本次研究区的铁矿与晚侏罗世燕山期岩浆岩有密切关系,岩体主要侵入在中奥陶统沙塘群碳酸盐岩中。根据以往找矿工作经验,与磁铁矿形成有密切联系的蚀变矿化现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钠长石化(简称钠化),一种是矽卡岩化。本区大小型矿床矿点,在内接触带的中性岩浆杂岩中普遍发育着钠化现象[2]。

根据区内已开展的找矿勘探工作总结发现,钻孔在钻进过程中,如在内接触带遇到钠质交代岩,则继续钻进遇矿的可能性很大。因此,研究围岩的钠质交代作用对指导本区的地质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有一块未知样本需判其为钠化二长岩或强烈钠化二长岩时,可将其化学分析结果中的9个氧化物含量代入式1中,即可清楚的判别其所属类别。

4结论

多元统计方法很早就被应用于地质学领域,随着统计学科的发展以及众多新兴交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数学学科与地质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数学地质学科的发展,多元统计方法已被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地球科学领域。判别分析由于其自身许多优点如自身模型简单、易于理解掌握等而受到众多地质工作者的青睐。本区的富铁矿床钠质交代岩石中由于变质作用形成了多种亚类型,通过测定岩石中各种主要组分氧化物的含量以及借助SpSS软件得出的判别函数可以很好的判定未知岩样的所属类别,从而为找矿勘探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承祚,孙惠文.数学地质基本方法及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238-280.

化学和化工的区别篇4

中国共产党正值建党百年,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国民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不同阶层的差距依然显著,中国区域经济如何加快发展、协调和走向一体化,这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面临的重大现实依据和实践基础。

在“5·17”讲话中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要“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这无疑是摆在区域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任务,时代呼唤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学在研究和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的现实问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但总体来说,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还滞后于中国丰富而生动的区域经济实践,有待于进一步形成严密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新时代新发展条件下迫切需要重点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内涵、理论、决策和评估体系,以期进一步增强其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和一体化的指导力和解释力。

一、迫切需要厘清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内涵

区域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空间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特定空间上的发展与协调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时空。人类生产活动的时空性,总是具体地表现为在特定空间上的阶段性,这种不同的特定空间上的特定禀赋和特定阶段上的经济活动就产生了不同的区域经济。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的同质性和相互作用的强度是划分不同区域经济空间的依据,也是规划和发展不同区域经济空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也是国民经济中的、具有特定禀赋的、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空间单元,该特定空间内的经济活动及其相互作用具有某些相同的性质或功能,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区域往往拥有各自的核心区或综合的或特定的功能或取向,国家和地方治理上的区域至少是拥有一个中心城市的、适宜的行政单元区。

国外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先后涌现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826)、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霍特林的企业间区位竞争论(1929)、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1936)、胡佛的区域经济学(1937)、廖什的市场区位论(1938)、艾萨德的区域科学(1975)和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1991)等,从中可以看出,经典的西方区域经济学理论经历了近200年的发展历史。

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借鉴、吸收国外区域经济学理论,在立足于中国丰富而生动的区域经济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主要经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地域分工理论、生产力均衡布局与协调理论、工农结合和城乡结合理论、城市间分工理论等在内的区域经济理论,列宁和斯大林关于生产力均衡布局的理论,毛泽东关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思想,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和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等的非均衡发展理论,江泽民的区域协调发展观和胡锦涛的区域统筹发展观,以及关于区域发展战略的系列重要论述。

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实践基础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先后经历了沿海向内地倾斜发展、沿海区域率先突破发展、“四大板块”战略区域总体发展和国内外区域全面开放合作发展的4个阶段。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随着中国区域协调和发展战略及规划的不断实施,使得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得到了较快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城市与乡村现代化为支撑的,以区域创新驱动和区域协调发展为抓手的,以区域绿色发展和安全发展为保障的,以区域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为路径的,是适应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发展格局下的能够指导和解释中国区域经济活动高质量空间发展规律的理论和实践的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与应用创新的三个重点是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决策和区域经济评估,其理论、决策和评估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因为区域经济理论的落脚点在区域经济决策,区域经济决策的成效需要进行区域经济评估,区域经济理论指导其区域经济决策和评估,区域经济决策和成效评估又检验其区域经济理论的科学性,三者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否则都会偏离区域发展、协调和一体化的实际。

二、迫切需要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创新区域经济学理论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迫切需要构建能够反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影响的区域经济学,特别是需要探索区域经济学在逻辑起点上的及其逻辑演化中的新范畴和新理论,且要能够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和一体化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提供新思路与新框架。因为任何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或提出,都是为了寻找其内在的区域经济规律,并致力于为其区域经济决策提供建议或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加速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全球化、数字化网链、数字化生产、数字化消费加速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对传统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正在或已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尤其是网络化协同的加强、智能化制造和服务的发展、个性化定制的推广、数字化管理的实施,使得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由于交通运输和信息通信技术的革命性的突破,时空压缩、甚至不受时空的限制,“0”距离甚至“0”成本的出现,使得一些区域经济活动的生产和服务不需要集聚即可即时生产、即时服务,譬如原来厂商区位的选择即引起经济活动空间分散的运输成本和吸引其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集聚经济之间的均衡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得以弱化或消失;新发展条件下具有黏性的传统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的流动性在加强,且新兴生产要素如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具有显著的流动性与一定程度的可复制性,使得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合作、竞争及其层次和分工的效益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区位的可进入性在发生改变,区际的边界对生产要素流动的约束将不断弱化甚至消失,企业区位选择的自由度在不断提高,发展中地区和落后地区如中国中西部地区在原来传统的垂直分工中,就有可能获得水平分工;新发展条件下不同空间尺度的部分区域产业链的更替形成机制出现快速变化的趋势,使得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先进产业链成为可能等。也就是新技术革命、新区位因素和新产业链的形成和变化等问题使得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源头及其经典理论和模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区域市场结构将逐渐或快速地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向寡头垄断甚至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相结合的市场结构转变,线上空间的实时交互性、均质化趋向和规模收益递增的存在,使得传统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交易模式和交易效率、空间组织模式和形态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区位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雁形发展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核心—边缘模型,以及增长极、增长轴等理论和模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线上和线下寡头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的快速出现,客观上要求政府的战略利益协调能力、发展规划能力和有效实施调控政策的能力必须加强。

新时代新技术条件在发展和变化,要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需要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切实从中国国情和区情的实际出发,立足于中国丰富而生动的区域经济实践,借鉴新经济地理学、新贸易理论、演化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致力于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和一体化等重大问题,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

三、迫切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区划理论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各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经济类型结构,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和地方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基础。中国区域经济类型识别的理论即其区划理论要能够反映中国国情和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能够在新发展条件下识别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区。也就是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需要切实解决“真实的经济区域是什么”,然后才能谈其“为什么”和“怎么办”,也就是区域划分方案在现实中要有可操作性,因为准确识别与划分中国区域经济的类型区,是中国区域经济理论指导区域经济决策的前提条件,由此才能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战略、规划和政策,才能分区分类精准施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至少30多次提出过区域经济区划研究、建议或调整的方案,曾经经济区划方案频繁出台。仅就在十四个五年总体规划中,其中“一五”至“九五”经济区划的空间格局由“一五”的沿海与内地的两分法、“二五”的六大经济协作区、“三五”的十大经济协作区到“六五”末的东中西三大地带,以及“十五”和“十一五”的“四大板块”“十二五”的三个支撑带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到“十三五”和“十四五”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大区域划分,“十三五”和“十四五”中两次继续实施的19个城市群的划分;另外还有老、少、边、穷地区的划分,以及其他特殊类型地区如革命老区、生态退化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型地区、采煤沉陷区和独立工矿区、老工业基地、林场林区、边境地区等的划分。中国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经济的板块区、功能区和特殊类型区到底该怎么划分?譬如西部大开发的区域大不大、东北区域小不小、20多类开发型的区域多不多等问题,迫切需要系统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不同空间尺度的且能够涵盖各种功能区和各种特殊类型区的中国区域经济区划理论体系。

准确的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经济区划,就是要依据其本身的差异,按照特定的区划标准,包括同质性区域和异质性区域划分的标准来划分。当然,这种同质性区域和异质性区域的划分都是相对的,在具体的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治理中,又往往表现为各种战略区、规划区和功能区。中国的自然区划理论相对成熟,但对于经济区划的理论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特别是如何选取区域经济区划的指标体系,如何建立其不同空间尺度的经济区划的等级系统,如何采取不同的方法具体体现特定区域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的同质性和相互作用的差异,如何在其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等方法进行持续调查、监测和研究,都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区划的分类指标体系也尚未形成共识,在其方法论的层面上仍然存在较大分歧。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区划理论需要从新时代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借鉴欧盟、美国等的标准区域划分的方法,在充分考虑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并将进一步提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和经济轴带的产业链分工及其分布规律,既要考虑同质性标准区域的划分的必要性,也要考虑到异质性区域在特定区域经济发展中互补性的要求,实现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规划区和各种功能区的有机构成和融合,实现东中西、南北中、海陆边等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经济及其等级体系的相互衔接,由此才可能提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区划理论支撑体系。

四、迫切需要建立区域经济决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

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决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在其经济决策制定与实施中必须遵循和把握的规律及方法的总和。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决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主要由中国重大区域经济战略、重大区域经济规划和重大区域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构成。中国重大区域经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确定其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重大区域经济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重大区域经济战略实施的具体化,重大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对重大区域经济战略和规划的直接支撑。事实上,中国正在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40多个(狭义的)重大区域发展规划,以及相应的重大区域发展政策,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重大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区域发展政策的支撑体系,中国这个区域经济决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体系,能够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中国化和能够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问题的中国方案。

毫无疑问,中国制定和实施的重大区域战略、规划和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创造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但也存在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支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不完全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情况,还没有有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初衷和目标,一些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区域发展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甚至有扩大的趋势。有效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和一体化的重大问题,需要系统构建中国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虽然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所解决的区域经济问题很不相同,各区域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各区域发展的利益诉求差异很大,且涉及各级各类政府行政部门和相关利益主体,但客观上需要统一构建起能够指导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体系,以期为丰富而生动的中国重大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和一体化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在原来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战略相对单一,区域经济计划与政策的制定遵循的主要经济规律和理论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和综合平衡的规律等,那么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新时代新技术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规律和理论,如何在充分把握世情、国情和区情的前提下,在制定和实施中国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中更加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特别是如何体现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规律,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创新的理论课题。

中国特色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主要包括其战略、规划和政策本身的构成体系和内容体系、主要目标体系和指标体系、主要措施体系和保障体系,以及其制定和实施的程序和决策过程、制定和实施的工具和方法、社会参与和协商的机制等;包括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以及需要紧密配合的产业、投资、环保等政策体系。另外,也包括区际组织与利益协调政策体系、区际冲突与协调管理政策体系、区际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体系,以及差别化援助政策体系,流域开发政策体系,城市群一体化政策体系、大都市区和经济圈治理政策体系等。

五、迫切需要建立区域经济决策实施成效评估的理论

中国区域经济决策制定和实施的成效如何,需要基于一致性和有效性对其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评估。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决策实施成效的评估理论主要包括对中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重大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区域发展政策实施成效评估等的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要求“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任务,制定实施一批部级区域规划实施方案”,要求“健全宏观经济政策评估评价制度和重大风险识别预警机制”“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强化政策协同保障”。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重大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区域发展政策实施的成效如何,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成效评估。过去我们注重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完成成效评估的工作,特别是一些地方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有的甚至不进行评估就马上进入下一轮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不仅难以发挥其战略与规划的导向作用,而且使其相应支持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

化学和化工的区别篇5

[关键词]个别化工资制度;教师联盟;业绩评估

[中图分类号]G5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28(2008)04-0042-05

一、瑞典教师工资制度改革的原因及相关背景

瑞典教师工资过去是由政府牢牢控制,因为由中央统一制定的具有固定等级的工资制度是瑞典各地区和各市政区之间维持相似的工资和工作条件的先决条件,在瑞典这个平等和民主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的国度里又是保证教育质量均等的重要因素。但是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瑞典已经开始通过地方分权和目标管理进行教育重建,教育制度改革经历了急剧的变化。使瑞典最终决定推行个别化工资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管理合理化的需要

1991年,教育行政管理权虽然从中央政府下放到地方市政区,但是对于教师的管理,中央和地方没有进行合理的责任划分。政府和国会制定全国的学校政策、设定教育目标,而地方市政当局则负责分配资源、组织和管理学校的各项服务以及聘用师资。实际上市政府负责经营管理学校,包括提供建筑设施、课本、交通和餐饭等,而且它们要负责聘用教师,保证学校有完备的教职人员,包括教师、教辅人员和管理人员。然而,市政区对教师工作条件和教师工资并没有发言权。因为教师管理的核心部分是教师工资和工作时间,由中央政府掌管。所以,地方当局对如何分配教师的教学时间以符合地方需要没有控制权。随着财政资源的削减和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地方政府迫切要求增加市政区的权限和责任。

2.财政紧缩使效益意识突出

管理结构的转变并没有给教育部门带来更多的资金。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瑞典经历了经济增长的下滑以及自从大萧条以来最高的失业率,学龄儿童和老人的增多更是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对于地方政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政策制定者明显意识到,如果不增加公共领域的效益,扩展公共服务和提高质量不可能实现。公共部门的财政紧缩更是影响了向教育部门分配的资源总量。教师工资与同等教育背景下的其他职业相比呈停滞或下降趋势。这种情况下,明显需要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各部门的效率。教师工资是学校预算的大头。在市政区看来,推行个别化工资可以保证教师的既得利益,又是奖励有效教师的激励手段,同时还可以使宝贵的教育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3.瑞典教师联盟的推动作用

瑞典工会在劳动力市场政策形成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超过90%的教师属于教师工会联盟。瑞典有两个教师联盟,主要代表初级学校教师、学前教师的利益。瑞典的国家教师联盟,主要成员是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师。①教师联盟最初激烈地反对权力的下移,担心如果市政区权力增大,教师工作条件会更加恶化。但是教师工资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失去了实际价值,并且由于资金紧缩,几乎没有增加工资的可能。联盟已经逐渐意识到为了提高教师薪水和改善工作条件,他们不得不提高教师形象,使社会相信教师在保证高质量教育的作用。所以两个教师联盟在1992年开始携手,决定不再彼此对抗,而是在重要事情上共同合作。这个重大转变给予他们对雇主协会来说更大的讨价还价的余地。

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到中期,地方教育当局与教师联盟之间谈判陷入僵局,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如果联盟不接受市政区提出的个别化工资制度和教师工作时间的地方控制,将不可能提高教师工资。教师联盟不愿就此僵持,它们希望个别化工资制度能打破工资停滞状态,实现工资上调。

总的来说,地方决策的个别化工资制度其实是与其他改革如向地方分权、废除统一规划和地方自主相配套的。从这样的视角来看,行政结构的变化使个别化工资制度成为一种必然结果。

二、教师工资改革的实施:两份协议

1995年,有固定等级的教师工资制度正式由个别化工资制度代替,这是瑞典地方当局协会,也就是全国290个市政区政府和两个教师联盟之间几次协商和谈判之后的结果。工资改革主要通过两份纲领性协议实施。

1996年瑞典地方当局协会与教师联盟达成第一份为期五年的协议,其后又于1998年做了补充修订,使教师工作时间和工资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份协议目的在于妥善解决两种工资制度之间的过渡,因为原制度长时间的存在于学校文化氛围之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文化传统,对其改革必须慎重。所以第一份协议力图提供给地方当权者一个理解政策和应对新变化的机会,以便决定何种解决方案最适合达到目标。

第一份协议重心是明确在学校发展中哪些因素最为重要,并且如何把这些因素与奖励优秀教师联系起来。协议概括了大致的标准,如教师工资应该与其工作任务、工作质量、工作职责与难度挂钩。在第一份协议中还有两个最低工资,一个是一年见习之后的最低起薪工资,另一个是工作五年之后的最低工资(五年之后的最低工资在后来的协议中被放低要求)。协议还规定了教师工资的调整时间及增长幅度:自1996年起,每年8月调整工资。2000年协议期满之年提前于1月1日调整工资。各年工资增长幅度为:1996年3.75%;1997年1.5%;1998年1.0%;1999年0.0%;2000年3.75%。②

第二份协议是2000年4月1日投入实行的,是第一份协议的进一步发展。新协议与前者有两点明显不同之处,一是不再保证工资的具体增长数额,二是工资与个人业绩的关系得以明确地阐述。协议明令制定教师工资必须根据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工资应该与地方政府的教育目标以及行政目标相联系,聘任和留住优秀教师的同时也要考虑财政收支。第二,工资是鼓励更高生产力水平和有效地达到国家教育目标的手段之一,强调为了评价教师业绩,制订一套精心设计的标准非常重要。第三,协议突出强调了各级地方管理者,包括学校校长和市政府官员,职责相应增加。每个市政区必须与地方各利益相关者合作,共同决定在达到地方目标方面,什么标准最为合适。学校校长也要根据目标实现的结果进行奖惩。

另外,各政党都同意第二次协议在五年期间将实现教师工资总体上增加10%的意见。这也是说服教师同意接受个别化工资制度的条件之一。图1是瑞典各级教师工资在1997-2003期间的增长幅度。

从图1可以看出,引进新工资制度之后,教师工资增幅较大,大约是29%。不过同期各部门工资都有了显著提高。不同教师群体工资增长幅度不同,大多数高中教师在此期间工资涨幅为24%,而同时期校长、学前教师和初级教师工资涨幅接近32%。这足够使两个联盟及其成员愿意接受教师工资及工作条件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

三、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

在教师个别化工资制度的实施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所以评价标准至关重要。中央一级对于如何评价教师业绩几乎没有提出什么指导方针,相反认为每个市政区都应该与地方各利益相关者携手,共同制定出与地方目标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

多数市政区已经建立起某种评价体系,有些是地方各利益相关者、市政府官员和学校校长联合制定的。但是通常采用的教师评价标准都相当模糊,仅仅概念性地陈述了对教师的大致期望,包括参与学校更大的发展、提高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师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欲望、向家长提供反馈信息等。尽管协议中明令教师工资应与结果挂钩,但是对教师的评价常常是根据其努力和承诺而不是他们达到了多少教育目标。

有一个市政区做得比较到位,已经开发出一套比较完备的评价教师业绩的程序,罗列了全面而具体的评价指标。③具体来说,该区评价范围包含教师对待学生的行为表现,包括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观念,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包容不同意见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民主的价值观;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个人及集体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对学校的更大发展做出贡献;还有教师积极追求专业发展的程度以及与其他同事分享新知识的程度。并且每个指标划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都作了清晰的界定和说明。

同样在这个市政区,还制定了一些标准用以评价学校的总体绩效,包括学校如何组织以有效支持教师之间的合作,鼓励专业自治和团队责任,引进新教师以及维持良好的学校氛围,鼓励教师自身发展和扩大对学生的影响等。就如教师评价一样,学校层面的评价也划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都详细罗列了评价标准。因此,该市的行动对其他市政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也为教师确定了行动指南,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多数市政区,教师工资评议是在地方政府与教师联盟参与下,由教师和最近管理者(学校校长)之间进行对话协商。总的来说,制定教师工资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④

(1)教师的资格:高中教师要比义务教育和学前教师工资高。

(2)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教师严重短缺地区的教师工资会高一些,有些比较短缺的学科,例如数学和科学,教师工资也可以高一些。

(3)教师的绩效:中央要求工资提高的幅度与成绩的改进相联系,使学校对承担同样的教学任务但绩效不同的教师区别对待。

(4)教师的责任范围:如果教师工作辛苦,比一般人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或管理、辅导任务,校长可以奖励教师。

可以看出,实施改革后教师之间工资的差别比过去大多了,对于在师资短缺地区任教的教师以及教学卓有成效的教师来说,可以商谈的余地更大了。

评价教师的先决条件是地方教师评价标准和自我评价程序已经建立完善。根据协议的要求,制定适应本地区的评价标准应该考虑地方教育目标和实际情况,同时也要符合政府和国会制定的教育总体目标。所以大多数市政区都在尽量制定出适宜自己的评估体系。这一过程还在继续,根据瑞典国家教育署的统计分析正在逐步好转。但是,要使所有市政区都有恰当的运作,良好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体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四、推行个别化工资制度的结果

实施教师个别化工资主要目的在于打破原有的固定等级的工资制度,按照教师的工作业绩发放工资,拉开差距,以增强教师工作效率、提高效益和教育质量。那么,效果如何呢?

1.拉开工资差距并不容易

通过回顾教师工资的数据,发现自从1995年新制度生效以来教师工资差距在逐渐拉大,但是变化并不十分显著,尤其是在第一份协议执行期间。原因之一是平等主义至上的观念使拉开的工资差距又往回压缩。该观念已经深深根植于瑞典国家的文化土壤中,使地方政府和学校校长常常在奖励一部分教师之后,又被迫在以后的协商中去奖励其他教师。要使教师接受自己的同事比自己工作做得好,拿更高的工资,也有一段艰难的过渡时期。

2.对新教师有益

新工资制度使新教师受益较多,而对原有教师影响不大。根据教师联盟的统计,只是在个别市政区,已在岗的教师可从提高新教师入门工资中获得益处。因为这些市政区为了招聘和留住优秀教师,常常通过提供经济刺激来做出策略性决策。但是这要求学校校长对教师工资的拨款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实际上常常并非如此。校长们受到固定拨款的严格限制,不允许他们既提供较高的入门工资又使那些在职教师工资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根据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估标准,年轻教师在这一工资变革中比较有利。因为年轻教师精力相对来说更为充沛,比较容易接受变革,愿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些特征在决定工资时非常重要。

3.增加教师流动

在1995年之前,国家经济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并不鼓励潜在的师范生到教师培训机构注册。所以当1995年经济出现好转市政区有能力聘用更多教师时,现实中的合格教师并不多,他们还要同时与教育部门之外的劳动力市场相竞争。教师短缺现象在大城市及其附近郊区以及人口密集地区特别突出。为了招聘到够资格的教师,学校和市政区被迫通过提高教师工资来相互竞争。在有些地区,教师起薪工资几乎比另外市政区的最低工资要高接近50%。我们知道在改革之前,瑞典教师工资是相同的,并没有地区差异。工资的差异造成了教师的流动。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教师岗位的竞争和流动都增加了。从1995年以来,教师到另一个城市去工作的概率增大了一倍,在某些地区甚至更高。学校也尽可能为他们需要的教师度身定制补偿方案(包括工资、班额、工作条件)。从学校和劳动力市场的反应来看,该政策确实能够帮助学校解决教师短缺的问题,也使教师能更好地满足学校的需要。

4.教师的支持

在推行教育改革时,考虑到教师的看法非常重要。因为所有教育改革都对教师产生了重大影响,获得他们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根据2004年由教师联盟的研究结果表明,⑤最大的教师联盟超过60%的成员支持个别化工资。支持率在年轻教师中很高(70%),在40岁以下教师中很低,但是50岁以上的教师中超过一半的人支持新制度。研究人员相信如果在较小的教师联盟成员中做类似的研究会得到相似的结果。

5.个别化工资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一方面是奖励那些对学校发展做出贡献和善于激励学生学习的教师,同时也保证了教师的质量。因为随着评价标准的越发规范,少量教师逐渐认识到自己不适合这个职业就离开了。评价标准的形成是个别化工资实施的结果,这些标准在制定目标和为了实现国家标准方面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也使教师的角色定位更为集中。推行业绩工资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它迫使市政区和学校明确他们所达到的教育目标,在制定教师评价标准的时候进一步明确对教师有什么要求和期望。至少可以认为,个别化工资有助于激励教师做好本职工作,这就很有价值。

6.实行个别化工资之后有赢家和输家吗

这要在改革背景下进行讨论。当市政区对管理教师承担全部职责时,高级中学教师失去了部分特权,比初级学校教师获益要少得多。个别化工资的结果似乎对新教师更有利,至少在部分市政区。自1995年以来,教师相对工资的进展至少与各行业平均工资保持同步(瑞典科学部,2003)。虽然在新制度中资深教师工资增长有限,但是年龄在42岁上下的教师中,很大一部分在1995年之前已经达到固定工资的最高一级,按照传统他们的工资只能相对通货膨胀率得到少量增长。从这些观点来看,可以说没有真正的输家,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老教师都支持个别化工资。

就新教师的数量以及教师总量而言,教师队伍在壮大。可以说个别化工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评价这次改革的成果还为时尚早,但是很明显个别化工资所得到的支持已足以使其顺利运行下去。

注释

①Hoxby,Caroline.Howteachersunionsaffecteducationproduction.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august1996

②驻瑞典使馆教育处:《瑞典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引发争议》,《世界教育信息》,2003年第1期

③annelieStrath.teacherpolicyReforminSweden:theCaseofindividualizedpay.theSwedishministryofeducationandScience.2004

④陆:《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动态:案例7瑞典的个别化教师工资系统》,文章来源:上海教科院.见

化学和化工的区别篇6

【关键词】新校区;学生工作管理

一、新校区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新校区的短期定位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的需求

传统上的新校区,有“职能模式”与“学院模式”之分。“职能模式”,即按照年级和层次进行划分,如一些高校的新校区只有“低年级部”。而“学院模式”,即按照学院的不同来定位新校区。“职能模式”的弊端在于,校区内的学生层次比较单一,如此一来,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略显不足,而在高等教育中,老生的“传帮带”这一环节,往往是辅导员的说教所无法取代的。而“学院模式”的弊端,主要在于不同学科之间学生交流甚少,不足以让学生得到其他学科的熏陶,综合性的大学变成单一化的学院,不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而以我校为例,我校的长远目标,是将白云校区打造成主校区,但就近期而言,新校区则同时落入了“职能模式”和“学院模式”的窠臼,尤其在目前仅仅有一个年级的情况下,如何弥补这一缺失,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二)传统的校园文化氛围相对欠缺

我校已经有55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有着独特文化和历史的高校。以往,学校都会组织各种活动,来传承我院的文化和精神,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等等。而目前由于白云新校区处于“职能模式”和“学院模式”的夹缝当中,问题颇多。首先,尽管白云校区的学生组织架构也已经日益组建并完善,但相对缺乏来自己高年级的指导,则让许多活动的开展变了味儿。其次,由于白云校区只有五个学院,且均为基础文科和经管文科类专业,故而出现了男女生比例失调的现象,男女生比为1:4,部分学院接近1:10,很多活动受到性别限制而难以开展。而进行跨校区的活动,又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特别是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往往交通费用便超过了活动本身的花费。

(三)缺乏交流

缺乏交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前面已有分析,此不赘述;二是学生和老师的交流,由于新校区地处偏僻,除了常驻的政工干部和办事人员外,其他老师都鲜有时间与学生交流,一般是下课铃响,便得匆忙赶校车回市区,而仅仅依靠课间休息时间的交流,是远远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使得学生在接受到有限的知识传承的同时难以得到优秀教师的品质熏陶,更难以与教师进行多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沟通,无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处事能力。师生之间的隔膜也成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另外,刚参加工作的学生工作人员,一个人要面对多则几百名学生,很难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心灵层面上的交流沟通,造成学生的心理落差,也使学生管理工作者难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实现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实效性。三是学生和社会的交流。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白云校区为例,由于目前主要是大一新生,故而前两种交流的缺失显得更加明显,至于和社会的交流,则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日益凸显。

(四)教育配套资源短缺

高校建立新校区,其初衷在于通过合并或扩建来达到资源共享和提高原有资源利用率。但实践表明,多校区高校的各个校区很难达到资源共享,并不能达到实质的共享。新校区由于建设及管理都是从零开始,教师和学生都很难享受到与校本部相同的丰富资源。在建设初期,新校区无论在有形资源还是无形资源上都很难满足师生的需求。以白云校区为例,常驻校区的辅导员少,每个辅导员对口管理接近500名学生;校区的图书馆图书缺乏,白云校区以人文学科为主,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而图书阅览室虽然不断扩建,但图书仍然太少;校区内外娱乐设施不足;医疗保障条件不足;后勤保障设施没有校本部齐全等。

(五)交通不便

新校区大多位于城市郊区,地域偏僻,信息不畅。以我校白云校区为例,其位于白云区江高镇环镇西路,离市区较远。政工干部为了工作及时到位,常常奔走于几个校区之间,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路程上。而学生方面,暂且不论实习的问题,就课外兼职来说,就遇到了诸多麻烦,由于校园兼职机会较少,不少学生为了降低生活负担,纷纷做起校外兼职,而文科类学生的兼职以家教为主,家教市场需求较大的地方,则在市区或者靠近市区之处,这便需要辅导员特别注重对晚归学生的及时跟进,从而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和风险系数。

二、对策

(一)规范制度管理

老校区的管理制度,为新校区学生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新老校区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新校区的管理制度应该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鉴于新校区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学校应该起用一批年轻、有干劲的政工干部,配合部分有经验的同志,以老带新,在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的同时,落实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岗位责任和工作职责,实施目标管理,同时完善与之配套的考核激励机制。以辅导员协会为平台,并定期对工作队伍进行培训和交流,严格坐班制度,要求辅导员坚守岗位。

(二)增强校区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传承校园文化,是所有具有一定历史的高校在进行新校区管理时应该思考的问题,新校区就像一片“文化沙漠”,新楼,新人,但无法在空白中建设“新文化”。因此,进行新校区学生管理时,辅导员应该考虑如何将校本部业已成熟的理念,慢慢渗透到新校区,而在学校方面,无论新校区怎样定位,其管理工作都对“校区间的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校区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改善交通条件,加大投入。目前,我校有固定的教职工班车,然而,现有的班车数量,并无法满足师生的需要,建议适当增加班车次数,特别是夜班车及由新校区开往校本部的早班车,以保证师生之间,特别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鉴于班车运行将产生大量的交通费用,建议参考其他高校的办法,将班车“公交化”,对教学时间段之外的班车收取适当的费用。

第二,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增强跨校区的文化交流。学生管理工作者应积极创造条件,经常保持学生群体组织的活动,以文学院为例,该学院每年都会举行“羊城文化之旅”主题活动,该活动采取新老生结伴出行的方式,让老生带领新生参观最能代表穗城文化的建筑、景点,让新生早日融入广州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新老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可谓一举多得。此外,应该本着“全面发展、重点建设、严格管理、加强指导”的工作原则,加强学生团体的建设,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而在此中间,辅导员应当起到桥梁作用,积极指导学生结合专业实际,组建社团,并且尽其所能担任部分社团的指导老师,以此为平台,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如文学院可以组织读书会、演讲与口才协会、话剧社等等,既充实了学生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中文综合素养,从而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多部门协同互助。二级学院应该利用相关职能部门的优势,与其合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以文学院为例,中文专业需要大量的阅读来提升学科氛围,故在图书馆图书不足的情况下,文学院与校图书馆合作,以“图书馆购买,文学院管理”的方式购入一批图书,这样,保证了中文学子对阅读的需求。

(三)有针对性地加强新校区的学生心理辅导

新校区的学生特别是新生,他们面临着和广大学子一样的困惑,诸如环境、学业、就业、情感等等,相对地又缺乏老生的指引,故而容易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因此,新校区应该加强对新生的心理干预,成立心理卫生协会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组织,形成完善的心理咨询网络。目前,白云校区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资讯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在各班分别设立两名心理委员,从点到面,基本完善了心理干预的架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新生不愿意到咨询师找老师,对自己的困惑选择逃避和得过且过的态度。而班级的心理委员也缺少相关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此,应该另辟蹊径,结合专业特点,多途径地让学生寻找到开解心结的渠道。以文学院为例,学院每年都给大一新生开基础写作课,其中一项实操作业便是让学生完成一次采访任务。通过笔者的了解,由于是学业要求,学生也就为本来“畏懦不前”的心理找到了一个台阶,化被动为主动,敢于接触老师,并提出许多本来是专属于“心理问题”学生的问题,而采访的形式,也让整个过程变得自然而不会刻意。由于辅导员和学生接触密切,故学生往往会选择辅导员作为采访对象,辅导员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个体学生的动态和需求,为更好地服务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也要加强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教授,使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帮助学校及时掌握、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制定工作方案、确立工作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除此之外,建议利用网络和书信等方式和学生沟通。很多学生对辅导员和老师存在距离感,这是传统“官本位”思想的一种延伸,即“师本位”思想,学生不敢和老师面对面接触,或者一接触,便支支吾吾,表达不清。对此,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应该多利用QQ、电子邮件和微博等方式,去了解和关心学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不愿表达的学生,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则十分活跃,辅导员应当利用好网络的平台,特别是要结合形势,密切关注学生的微博。

总之,笔者认为,新校区运行初期的学生工作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整个校区的校园文化能否建立并传承下来,只有将第一届学生带好了,才能够真正让新校区的学生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欧舟.多校区大学学生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沙志平.现代高校管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刘立荣.我国多校区大学新校区管理问题考察[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5.

[4]周琳.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化学和化工的区别篇7

这次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是在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区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人口计生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1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分析研究当前形势,安排部署2012年工作任务,动员各级各部门认清形势,突出重点,争先创优,努力推动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国际化大都市新区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刚才,成小曼区长总结了2011年度全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对今年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全面安排;杨存悌主任宣读了区委、区政府的表彰决定。会议对去年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隆重表彰,并与各镇办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市人口委党组成员、协会秘书长朱东民同志就做好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讲了很好的指导意见,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性

人口问题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结构、较高的人口素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要求。去年以来,全区各级党政组织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这一中心任务,创新思路,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在全省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三,全市排名第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先进县区”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各级党政组织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的结果,也凝聚着广大计生干部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口计生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随着西咸新区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务工人员加速向新区汇聚,流动人口将急剧增加,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和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二是基层计生机构基本建设还不尽完善,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匮乏,计生服务水平偏低,不能完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需求;三是群众传统的生育观念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现性别比平衡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四是个别镇办和部门对人口和计生工作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站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区的大背景下审视工作,工作不求创新,只满足于过得去,推动工作的力度不大,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新区建设步伐的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快速推进,我区的人口总量、劳动人口、老年人口三大高峰将相继到来,人口问题带来的生育、健康、居住、就学、婚姻、家庭、养老等方面的问题将相互交织,人口计生工作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能否顺利实现国际化大都市新区的宏伟目标,人口因素至关重要。同时,我区又是省级综合改革示范区和全国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区,担负着全市乃至全省人口和计生工作的重担,今年又面临着全面评估验收,较以往而言,工作标准更高,工作要求更严,任务更加艰巨。全区上下一定要充分认识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抓人口计生工作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以科学的理念引领人口计生工作健康发展,以更高的标准促进人口计生工作提质提速,以强有力的举措推动示范区、示范点创建工作,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区创造科学和谐的人口环境。

二、努力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统筹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区,计生工作肩负的责任很大。全区上下都要按照综合改革示范区和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区建设要求,强化措施,创新理念,扎扎实实地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力争在全市、全省创经验,全国争一流。

(一)全面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立足新的起点,转变思想观念,把人口计生工作放在新区建设的大局中来谋划,以更加开阔的思维高点定位人口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健全新机制,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一要构建符合新区发展的人口结构。要按照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认真研究人口因素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切实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突出问题,及时制定推进人口城市化的对策措施,科学确定新区人口发展目标,合理调控人口规模,优化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来投资兴业,使我区的人口规模、素质、结构既符合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要求,又能够满足都市化建设对新鲜血液的需求。二要加大性别比治理力度。严禁任何医疗机构和个人进行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依法严惩溺、弃、残害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杜绝非法收养、抱养行为。特别是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镇村,要进行重点监控和专项治理,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三要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把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紧紧抓住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流动人口这两个关键点,以“三查两清一服务”工作为抓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教育、行政等手段,不断加大计生查假治假力度,严肃查处违法生育行为,坚决杜绝计划外生育势头的回潮,保证全年人口控制目标顺利完成。

(二)着力推动示范区和试点区创建工作。今年,省上将对我区综合改革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评估验收,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任务也异常繁重。各级各部门必须把评估验收和试点工作放在心上,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予以推进。一要高点谋划。要按照国家和省上的标准、任务和要求,坚持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性别比治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地谋划好创建和验收工作,尽快制定创建和验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每一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保证创建和验收工作高点起步、快速推进。要在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思路和新办法,注重把创建和验收工作与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区结合起来,使创建和验收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既符合国家和省市的要求,也符合我们建设新区的需要,努力走出具有特色的人口和计生工作新路子。二要强化宣传。要始终把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组团宣讲、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单、政府网站等方式,大力宣传综合改革和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的意义,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宣传教育,动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努力形成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三要完善设施。要按照创建的标准,配齐区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部门的法定设备,通过改造、扩建、新建的办法,加强基层计生服务站建设,努力打造符合医学规范的家庭式、人性化、温馨化的服务环境,达到“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要求,保证硬件设施符合上级的标准。四要加大投入。区财政、人口和计生部门要加大人口计生事业经费的投入力度,将创建和验收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严格按项目进行预算,保证各项奖励优待政策、免费服务项目、基础建设得到有效落实,为创建和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总之,决不能因为资金问题而影响全区人口计生工作的大局。

(三)积极发挥好计生政策的导向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的需求也面临着多元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加大投入和落实力度,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满足群众、服务群众。要结合“转作风、强服务、促发展、惠民生”主题实践活动,扎实开展母亲健康、优生促进和农村计生家庭创业“三大工程”,积极帮助计生户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动为政府分忧愁、为群众谋福祉。要抓住利益导向这一关键,认真做好普惠政策与人口计生政策的衔接,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计生家庭,特别是对独生子女和双女户,要在子女入学、父母养老、扶贫帮困、劳动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优先安排,切实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的实际困难。要深入开展生育关怀及幸福工程等活动,采取政府财政出资、社会集资、鼓励捐助等方法,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基金,专门用于解决计生困难家庭生活、计划生育户的养老保障等问题,通过解决计生家庭的后顾之忧,落实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取得关怀一人、感动一片、宣传一方的良好效果。

三、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抓好人口计生工作,关键在领导、关键在落实。各镇办、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着眼大局认真抓、尽力抓、持续抓,努力推动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各镇办、各部门的党政一把手是本部门、本单位计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不断增强对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切实把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人口计生工作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及时研究解决人口计生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充分调动机关干部、村(居)、社干部的积极性,将人口计生工作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切实把人口计生工作抓紧抓实。刚才会上,区委、区政府与10个镇办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会后还要与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这就是“军令状”,希望各镇办严肃对待,认认真真地抓好落实、不折不扣完成。

二要强化协调配合。人口计生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各部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区计生局要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加强与镇办、相关部门衔接,及时沟通信息,强化目标考核,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积极做好与市上的沟通衔接,力争我区今年人口计生工作在全市综合考评中,再创佳绩。要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单位的作用,建立健全经常性工作制度和重要事项协调机制,形成定期磋商、交流、通报制度。各镇办、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尤其是个别部门要坚决克服计生工作与己无关的思想,认真履行好责任,做到部门联动,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计生工作氛围。

三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区计生局和考核办要加强对创建和评估验收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采取重点督查、平时督查和抽查等方式,动态掌握各镇办、各部门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个阶段的任务顺利完成。要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措施不力,指标滑坡明显,影响全区计生工作创建和验收的要给予黄牌警告,指标滑坡特别严重、影响创建和验收工作的镇办和部门,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化学和化工的区别篇8

各社区党(总)支部: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镇基层党建工作进展情况,5月15日至6月5日,镇组织办采取现场看点、查阅资料等形式,对15个社区上半年基层党建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现将督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

从督查情况来看,各社区能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镇基层党建工作系列会议精神,按照镇组织室的统一部署,各项工作得到了稳步推进。

一是社区重视组织工作。各社区基础办公设施齐全,组织委员配备到位,部分社区还配有组织专干,组织工作安排、调度、督导和经费落实情况较好。

二是工作资料基本齐全。大多数社区基层党建等工作资料整理较为完善。比较突出的有老西门、宝塔、双红、中渡社区,特别是宝塔社区的网格党支部建设和志愿服务资料相当详实完整。

三是党员发展与管理稳步推进。各社区建立了党员花名册,党员信息摸底工作初显成效,比较突出的社区有观山、渫阳、荷花、老西门,均以支部为单位对辖区党员摸底,完善《党员信息采集表》。龙凤社区出台《社区居民自治章程》,进一步规范了党员管理。

四是党员冬春训、民主评议党员、社区便民服务、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效果较好。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今年以来,全镇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从督查结果来看,各社区基层党建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极个别社区认识不足,对基层党建工作重视不高。个别社区组织委员工作不落脚,整天忙于其他事务性工作,或将资料整理工作全部丢给组织专干,平时不指导、不督导、不沟通,导致资料缺口大,比较突出的有红土、龙凤社区。

2.少数社区新手上岗,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班子分工调整,初来乍到,对业务知识不太熟悉,业务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比较突出的有二天门、观山社区。

3.少数社区资料欠完整。一是工作资料只有架子没有内容,工作开展情况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比如群教活动"回头看"和"深化整改落实工作",只有上级文件方案,没有本级工作内容,特别是月分析台账和整改成效印证资料,几乎空白。二是便民服务资料不全,给群众办完事后没有及时填写登记台账、预约单、代办单,便民服务宣传图片、文字材料、新闻报道没有及时汇总。

4."599"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社区书记调查研究、交心谈心、办点示范、上党课没有资料;""、"四议两公开"记录不全,党总支对下面各党支部开展""督导不力;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记录不全,如刘家坪、永固社区。大多数社区党员分类目标管理台账未建立,没有流动党员台账、联系记录等相关资料,如渫阳、黄泥岗社区。

5.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力度欠缺。个别社区以在职党员人数少、工作忙等为说辞,没有形成在职党员志愿服务常态化的意识,如红土、双新社区。少数社区在去年一些在职党员报到亮出身份后,就进入"休眠"状态,今年过去了整整半年,还没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比较突出的如新厂、观山社区。大多数社区这项活动看成是一项任务,往往以开展活动为目的去组织实施,消耗了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取得的实效也不明显。

5.网格党支部阵地建设动作不大。除观山、渫阳、宝塔外,多数社区网格党支部无固定办公场所、社区党员在网格党支部中无活动阵地,部分网格党支部阵地建设较为成熟但仍未挂牌,影响了网格化管理、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等其他工作的开展。

6.探索创新不够,党建工作的特色不够明显。多数基层只满足于完成县、镇统一确定安排的党建工作任务,工作传统落实的多,精心钻研创新的少。特别是"599"制度和便民服务工作,没有结合社区工作实际提出富有实效、特色鲜明的党建工作载体,工作平铺直叙,特色亮点不多。

7.资料分类不明确,没有装订。部分社区对党建资料的分类不够科学、繁多杂乱,""、"四议两公开"等党建活动记录不合工作程序、不合逻辑关系,明显存在事后补记的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各社区要认真对照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和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

1.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特别是党组织负责人要主动承担领导责任,加强对党建工作的指导和督查。这次半年督查结果,将纳入日常考核项目。年终对各党组织负责人的考核首先将看抓党建的实效,考核社区其他干部时也将加大这方面的权重。

2.优配专职党务工作者。社区党组织负责人要选派出"有能力、有想法、有责任"的工作人员担任专职党务工作者。为了加强这支队伍的能力建设,避免工作中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社区要积极组织上岗培训,邀请专业人士就党史、党的业务知识、社区党的建设等进行专题讲座,帮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

3.促进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各社区要迅速行动起来,通过成立组织、搭建平台、为在职党员志愿服务提供机会和导向,以认领岗位、所在网格为单位开展活动,促进活动由"大规模型"向"精准化、细小化服务型"转变。此外,各社区要认真做好在职党员在社区的开展活动情况,做好活动记录,对在职党员志愿服务情况给予公示,并及时反馈到其所在单位。

4.加快网格党支部阵地建设。以创建完美社区为契机,各社区要迅速行动起来。根据实际选址、建立健全机构、完善配套设施,争取早日挂牌,让党员开展活动搭建平台。

5.积极推介特色与典型。坚持把"便民服务"、"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微心愿"等服务型活动作为打造服务型党组织的有效抓手,各社区要特色、实效两手抓,培育1-2个示范性强、特色明显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同时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将典型推介出去。

6.完善、规范组织工作资料。严格对照《楚江镇xxx5年上半年组织工作督查方案》要求,搞好查漏补缺,抓好各项工作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迎接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检查。

党建检查情况通报二:

局属各党支部:

今年上半年以来,局党工委紧紧围绕"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这条主线,以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为契机,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组织领导,精心部署安排,认真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为全区城管系统各项工作的协调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按照年初党建工作计划,局党工委于7月20日至7月22日,通过听汇报、查台帐、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局属7个党支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党员发展工作及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检查。通过本次检查,理清了我局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下步工作措施,现将我局上半年基层党建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落实党建工作情况

(一)切实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增强组织凝聚力

一是党建制度建设趋于完善。各支部定期组织支部成员开展学习活动,建立健全了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党员教育管理以及党的群团工作四本台帐,进一步推进了党务公开工作,支部党员干部能够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和党内活动,很好的起到了率先垂范做表率。

二是责任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议事日程。各支部及时对上半年党建工作进行了认真全面的自查,对照党建工作检查考核表,整理台账,撰写材料。主动承担起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形成齐心协力抓党建的良好格局。

三是抓班子带队伍进一步落实。各支部把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扎实推进"三严三实",强化党员宗旨意识

一是各支部紧紧围绕区委组织部及局党工委中心工作,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抓住重点,做到了精心策划动员,组织推进落实;创新活动载体,深入开展学习;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听取意见;切实查摆问题,主动分析不足;狠抓整改落实,促进建章立制。二是专题教育活动注重领导带头,体现务实作风;注重围绕中心,解决发展问题,注重群众参与,发挥民主作用;注重督导检查,加强舆论宣传;注重回头看,促进专项整治。三是通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和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作风建设和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增强。

(三)积极开展党建活动,提升党组织的向心力

上半年以来,各党支部把党建工作与本部门的中心工作、业务工作结合在一起抓。局党工委积极推进落实上级部门的要求,并组织全体党员参与"党员固定学习日"、"征集微型党课"、"党员领导干部冬训"、"纪念建党94周年系列活动"以及"征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群众工作法’典型案例"等主题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党支部自身建设和部门的全面建设。同时,各支部注重抓好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在学习制度的落实上严格坚持每月开展一次中心组学习活动和党员远程教育活动,并严格实行学习考勤和考核制度;在学习内容的设置上,在认真落实局党工委学习计划的基础上,做到联系本部门的工作任务和特点,进一步明确每月完成一个专题理论或业务学习;在学习形式的组织上,在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局党工委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的同时,依托"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组织全体在职党员到社区参加义务劳动,主动认领志愿都岗位,极大地活跃了学习教育形式、丰富了学习教育内容、增强了学习教育效果。

二、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检查,各支部党建组织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是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支部委员未履行支委分工职责,支部党建工作联络人不能及时查收文件,或未及时将文件要求反馈支部领导,致使有些工作的完成进度受到一定影响。

二是具体工作落实的质量不高。个别支部有重制定计划方案,轻抓实施过程的现象。如:有的支部是制定出了实施计划,却比较简单空洞,实际操作性不强,效果不明显。

三是党员发展工作不细致。大部分支部的《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等入党材料未按规定填写登记。个别支部台帐资料管理不规范,存在漏记或前后不一致的现象。

四是党员教育、组织生活抓的不实、不细。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存在方式单一及依赖局党工委的现象。个别支部仍存在中心组学习混同于党员学习、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出席率不达标、甚至出现个别党员连续6个月未参加党组织活动的现象。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进一步健全机制抓落实。健全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强化落实机关党建工作工作机制,落实岗位责任制,做到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不断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工作责任制的落实。

二是进一步强化责任抓规范。为全面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大力推进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党支部、党小组的工作。在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上下功夫,严格执行组织生活会制度。

三是进一步创新办法抓促进。各支部要积极探索务实有效的工作方法,加强支部建设,不断丰富工作内容和方法,提高支部自主开展活动的能力。特别是组织开展相互学习交流活动,借鉴先进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党务干部工作实务培训和工作能力。

党建检查情况通报三:

为全面提高"两学一做"活动开展以及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6月28日和29日,由水务党组成员、副书记辛书慧同志带领党群科科长薛秀娥及党务秘书杨慧对制水各支部进行实地检查,依据总公司两学一做活动要求,通过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座谈交流以及实地抽考方式对各支部两学一做活动开展以及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检查。此次检查,标准高、要求严,增进了各支部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

从检查的情况看,各支部均能结合工作实际,按照总公司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基础工作扎实。各支部班子健全,成员群众基础好,工作能力较强,团结协作,求真务实,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各支部党建工作有专人负责,各支部书记负总责,保证了各项工作制度的落实。二是制度保障到位,学习教育深入。各支部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党内""制度,制定两学一做配档表规范党员集中学习学习计划,结合实际分别成立各自党务群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开展,做到党员学习有内容,党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党员素质明显提高。

存在的问题:个别支部四簿一册组织生活手册填写不规范,党建工作资料分类不明细,关键资料留存不全,及个别党员学习笔记比较潦草,学习积极性不高,带头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等问题。

化学和化工的区别篇9

关键词:陕西社区;社区专职工作者;城市化;问题;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作为政府各项政策和制度的落实点开始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职能。为将各项职能有效的落到实处,塑造出一支职业素养高、专业技术强、工作能力突出、能够坚决落实各项政策又能切实解决社区居民困难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已经是重中之重。随着这一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一些崛起的西部城市也开始重视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培养和管理。

为了满足基层社区单位的需求,更好的发挥社区的各项功能,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就显得尤为必要。比如,2012年陕西省便首次公开招聘2000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以满足当地的社区需求。但是在深入社区工作的过程中,诸多的问题显示出了我国西部地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不足和困境。最为首要的便是必须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陕西省的社区专职工作者,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从定义上来讲,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是指:"在社区中从事特定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应掌握一定的职业或专业知识和方法"。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一般是指:"在社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或者说是从事社区事务的社会工作者。这部分人都是从社会工作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经过专门的资格认证考试并进入社区工作。可见,专业化地社区工作者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接受过社会工作或先关专业的系统化的知识学习;(2)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3)经过专门的资格认证考试,并通过其考试;(4)在社区中从事特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

二、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问题分析

关于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状况分析,必须深入到他们所从属的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状况,目前的陕西社区工作队伍主要呈现出显性和隐性的问题:

(一)显性问题

1、性别结构失衡

在现有的社区工作人员当中,往往都是一个社区一般一位男性工作者,多则两、三个,正是因为男性社区工作者是绝对的少数,而恰恰社区工作室的各项难活、杂活都得交给男性来做,但与之相对应的工资报酬却又不高,使得少数的男性工作者也因为付出劳动与所得报酬的不对应,而不愿长期待在社区工作。加之报考社区专职工作者中的男性少之又少,社区工作队伍的性别结构失衡越来越严重,陷入严重的恶性循环。

2、文化程度差别明显

本次参与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的人员,文化程度基本集中在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可是社区原有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高中生的文化水平,这样,使得一个社区内的工作者队伍出现了文化程度上的分层和人际关系上的分层,不利于新入职社区专职工作者热情的发挥。

3、调整工资福利政策缺失

在首次招录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2013届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由于必须具备毕业证和学位证条件的限制,致使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只能以本科生学历报考,即将本科生毕业的学生只能以专科生学历报考的现象,最后的学历分布层存在一定的误差。由于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实行的是差别式待遇,面对即将毕业的、达到更高学历学生和取得资格证书,需要调整工资的工作者,暂无相应的申请程序和申请路径可走,致使工资调整存在漏洞。

(二)隐性问题

1、岗位性质不明确,基本权益无法实现

2012年的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招考是由民政局一手举办,经过公务员性质的考试程序最后招录,可是,社区专职工作者仍然身处尴尬的地位:并非公务员、并非在编人员、并非社区两委会班子人员、并非社区协理人员。正因为岗位性质不明,承诺社区工作者应该享受的工资、"五险一金"待遇也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在贯彻执行中难免会打折扣。

2、职责范围不清,专业化程度不强

随着社区成为各项政策制度、服务实施的落脚点和承载体,社区工作承担者越来越多的任务:人口普查、入户调查、文明城市创建、义务打扫卫生。正所谓的居民间所有的"杂事、琐事、闹心事、烦心事"都是找社区来解决,名目繁多的实务,有的社区可以解决,有的社区便无力解决。新招录的社区专职工作几乎没有全面的接受过社区社区的相关培训,面对繁杂的实务,更是显得无从下手,备感压力。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好的塑造出一支具有专业的工作知识、充沛的工作热情、突出的工作能力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为陕西省的基层社区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例如北京、上海、南京、宁波等发达地区的有益经验。

(一)明确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定,走职业化、身份化的道路

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规范标准,给社区工作者一个明确的职业身份认定,解决社区专职工作者"四不是"(不是公务员、不是事业编、不是社区两委会成员、不是社区协理人员)的尴尬境地,逐步解决社区工作者的编制问题,亦是迫在眉睫。通过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的认定,让社区专职工作走出一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较高的社会性的清晰道路。

(二)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增强其专业化服务水平

"民间无小事",密切结合主席提出的"群众路线",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必须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基于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较少,我省招录的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知识欠缺的状况,必须在上岗之前,进行统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让工作者宏观的了解社区工作事项,再在日后的社区工作实践中加以巩固、落实和创新。

(三)完善工资调整机制

制定出完善的工资调整机制,使有调整需求的工作者有程序可依,有路径可循。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相应的工资也应越高,自然能够极大的增强社区专职工作者提升自身学历和自身职称的动力,整体性的提高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素质水平,当然,学历也不仅仅是唯一的参考指标,比如在社区工作的年限,做出的贡献等有可以作为绩效参考指标。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认真的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陕西省今年是第一次招录社区工作人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认认真真地了解他们的诉求,了解社区问题的关键所在,就一定可以更好地促进陕西省城市基层社区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克刚.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激励问题研究--以长沙市为例[D].中南大学,2010.

[2]朱胜进.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调研--以杭州市典型社区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1,(10).

[3]马吉.社区专职工作者胜任力研究[D].重庆大学,2012.

化学和化工的区别篇10

一、保持领先地位,开拓创新,突出社区服务龙头作用

社区服务是文明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区的社区服务工作在省市乃至全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为此,我们在巩固10年社区服务成果的基础上,努力抓完善、抓提高、上水平、求实效,不断拓宽服务设施建设的渠道,努力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周到的服务;不断扩大服务队伍,走出一条社区服务社会化的路子。广泛吸收社会各界成员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系统、三级网络、十大服务系列"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社会工作新格局。为了使居民的需求和社区服务的资源有机结合,我们根据辖区居民的需要,区街居分别建立了各色各样的社区服务网点、法律服务所、文化站、图书室、娱乐室等,为居民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和**年,我们在市、省分别率先开通了邻里求助电铃和社区居民求助电话。为群众解决了大量困难问题,受到了居民的欢迎。如居住在开平路的无业青年刘俊,父母双亡,且身患白血病,生活不能自理,自居委会为其安装了"求助电铃"后,每当其在生活需要帮助或者病情复发需要救助时,只要邻居听到铃声,就能及时给予救助,小小的电铃成了刘俊的救命铃。几年来,我区的求助电铃和电话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求助电话,不仅为本区居民服务,辐射到市内其他区,并在全市得到推广,我区的"求助电铃"、"求助电话"分别被评为**年、**年**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好事之一。通过开展社区服务,为下岗职工拓宽了再就业渠道。如水清沟街道办事处通过开办自立市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及各类便民利民的服务项目,使管区内89%的下岗职工得到安置。截止目前,社区服务项目已安置下岗职工2000多人。我们还在社区服务社会化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根据群众需求,如我们充分利用社会上企事业单位、个人等闲置房舍,在全区建立了8处老年人代养所,在全市托老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方便社区居民就医,我们打破了卫生工作的常规模式,在各街道办事处和部分居家委会建立了38个社区医疗服务站,开通了社区服务流动车,在全省率先组成了由107名医护人员参加的"寻呼医生"队伍。还建立了192个老年医疗服务工作点,为2万多名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并为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的老年病人,设立了配有专门医护人员的托老站,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全区社区医疗卫生覆盖面已达到90%以上,开创了为居民定期查体与疾病抢救、日常咨询与档案管理、治疗疾病与生活保健、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四结合和送医进社区、医疗在家门的社区卫生新局面。

在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中我们突出了居民参与和社会参与两个重要环节,组成了由机关、企业、院校、部队、居民、青少年近两万人参加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围绕文明社区建设,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拥军优属、救助贫困美化家园等志愿者活动。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的"百团助百户"救助特困家庭小学生、下岗事业青工再就业巡回指导服务等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孙金龙、、赵勇、原国家民政总部部长崔乃夫、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凤基、王修智、陈光林和山东省副省长张瑞风、团省委书记李群等领导同志先后视察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的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服务站、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分别获得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杰出集体提名奖"和山东省"先进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等荣誉称号。

二、坚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优化文明社区环境。

近年来,在创建社区文明活动中,我们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四个区域"的文明社区建设格局。"一个中心"即以**广场周围的南山住宅小区为建设重点,突出社区经济特色,逐步形成**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四个区域"即:南片以海伦广场周围的**实验小区为建设重点,突出社区服务特色,逐步形成社区服务标志区。北片以海琴广场周围的水清沟、洛阳路住宅小区为建设重点,突出广场文化特色,逐步形成社区文化标志区;西片以海云广场周围的兴电小区、北山小区为建设重点,突出治安管理特色,逐步形成社区治安标志区;东片以待建的海情广场周围的兴隆山庄小区为建设重点,加快村庄改造,逐步形成社区环境标志区。

以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为契机,以广场建设、绿地建设和楼院改造为重点,对社区环境进行大规模综合整治,先后兴建了海云、海伦、海琴等4处现代化大型广场,其中占地4万余平方米的海琴广场已成为**市市内四区最大的居民区文化广场,并被评为全省优秀文化广场,海云广场被评为全市十佳文化广场。我们采取见缝插针的绿化美化方式,在全区建设大型草坪、绿化带50多处,街头绿化景点20多个,绿化覆盖率达到34.2%,并建成南山文化公园、嘉禾路街心公园等一批群众休闲娱乐场地,许多新建小区成为花园式小区和绿化达标小区。为居民群众提供了整洁、优美、舒心、安全的生活休闲环境。

我们加大了文明社区形象的宣传力度,在繁华区域增设大型公益广告牌4块,在主要干路和居民区设置100余块文明用语、格言警句的文明告示牌,使"参与、互助、和谐、文明"和"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等一批文明社区建设的口号遍布全区,家喻户晓。在全区营造了创建文明社区的浓厚氛围。我们还把社区治安工作作为创建文明社区的主要内容,不断完善打、防、控联动的社会治安防范机制,实施科技创安、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使安全小区覆盖面达到90%,目前全区已有27个居家委会分别被授予省市级社会治安先进单位称号。如:四机一家委会等社区连续10余年未发生治安刑事案件,群众称为安全放心小区。

三、强化主题抓教育,寓教于乐,提高居民整体素质

97年初,我们在全市率先开展全方位社会教育。即:在社区中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根本,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融多种教育形式于一体的、齐抓共管的思想教育工作新思路。以"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区,树**形象"活动为主题,以市民文明学校、社区党校等为阵地,全面实施"文明在**"社区系列素质教育活动,组成了社区教育义务演讲团,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坚持常规教育和重点教育、文体活动与课堂教育、典型教育与全面推广、广场文化与庭院文化、自我教育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形成了全社会重视社区教育,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的浓厚氛围。

一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如围绕建国五十年、迎澳门回归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事件,及时在社区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其中,我们借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和迎接澳门回归之际,以社区新旧变化为题材,举办了"时代变迁摄影展",以此对群众进行爱国爱家教育。特别是国家做出取缔""组织决定之后,我们在全市第一个组织了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为主要内容的由我们自找素材、自编自绘的200余幅漫画下社区巡展。期间,还邀请了全国故事大王葛维河等专业人员组成的故事队,多次下社区为三万多居民举办了揭批""的故事会。该活动在中央电视台8月6日、8月8日的新闻30分栏目进行了滚动式播放。

二是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自我教育。我们立足社区,组建了1000余人的群星艺术团,各街道办事处和各居委会分别成立了腰鼓队、锣鼓队、秧歌队、太极拳队、健美队等文体活动队伍,积极开展以群众自娱自乐为主要形式的广场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还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糖球会、群众文化艺术节等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做到了一年四季活动不断,楼院、广场好戏连台。特别是"华星杯"文化衫自绘大赛,连续举办七届,涉及到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大中城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还积极开展社区群众体育活动,在全省率先举办了以社区为单位吸纳驻区企事业单位、部队、院校参加的首届社区体育运动会,促进了社区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是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搞好社区特色教育。我们在街居社区先后建立了市民文明学校、社区管理学校、社区党校、文化活动室、少儿活动园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分层次、有计划、按阶段地经常开展各具特色社区教育。如:居家委会选举工作结束后,针对新任居家委会书记主任缺乏社区管理知识经验的实际,分三批进行了政治、业务培训;对从下岗职工中招聘的社区助理和由机关下社区蹲点的干部进行了《居委会组织法》和社区管理应知应会知识的培训;我们还利用市民文明学校,对居民进行家政、科普、保健、法律常识等方面的教育。另外,根据青少年特点我们与**剧院联合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区属和驻区的45所中小学中开展了以"爱祖国、爱科学、爱学习"为主题的影视文化教育活动,该活动以童话寓言、校园生活、家庭亲情、少年英杰、名人传记、重大事件、科教片、科幻故事片以及名著改编的故事片、反映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动物世界、科普知识、军事大观及与课本有关的专题影片和戏剧为主要内容,突出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到目前为止,共放映或演出100多场次,观众达10万余人次。并适时举办了戏剧、电影、电视评论或专题演讲,激发了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占领了校内外思想文化阵地,陶冶了中小学生的情操,这种大规模连续性的教育形式为全市第一家。我们还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假日雏鹰小队"活动,组织青少年围绕住宅小区的美化、亮化、绿化主题,展开想象,提出自己对文明小区的创意和设想,并为他们创造了自己动手建

设家园的一些简易条件,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使他们的理想与道德得到了升华。

生动形象的活动极大的吸引了群众,教育了群众,提高了群众的文明道德素质,增强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我们在社区中开展的"我为社区捐本书"、"楼道卫生接力赛"、"社区公约大家评"、征集"文明格言"和"金点子"等活动,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其中"我为社区捐本书"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书刊五万余册,充实了社区的图书室。再如:我们开展的"金点子"征集活动,广大社区群众围绕创建文明社区献计献策,提出的"金点子"达1359条,对改善城区面貌,搞好社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文明格言"征集活动,提出的文明格言涉及面广、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经筛选将优秀格言汇编成册,已成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四、搞好四个配套,强化措施,保证活动健康发展

为了保证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健康发展,我们加强了组织网络、干部作风、民主政治、财力机制等四个配套建设。

在组织网络建设方面,我们建立了区、街、居三级文明社区建设领导组织,形成了以以社区党建为核心,理顺了四个关系,即:协调理顺街居党组织与社区单位党组织的工作关系、社区党组织与群众自治组织的领导关系、街道办事处与驻区单位的协作关系以及居委会与物业管理组织的互助合作关系。通过理顺关系、建立网络和工作协调,为文明社区建设的地区性、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提供了保证。

在干部作风建设方面,本着高效、勤政的原则,从方便居民、服务群众出发,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了领导干部联系点、部门包点和机关干部蹲点的"三点"结合制度,全区26名区级领导分别与居(家)委会建立了社区建设联系点,实行了机关各部门包点制度,每个机关部门至少与一个居(家)委会结成对子,为其开展社区建设实施各方面的帮扶,并每年从区机关和事业单位中选派了10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任职蹲点,既强化了基层基础工作,又促进了机关干部作风的转变。全区80%以上的机关干部参加了社区建设志愿者活动,百名机关干部在居委会任职蹲点,帮助社区居民解决了大量的生活难题,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我们还在6个办事处推行了"敞开式办公,一门式服务"成立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的试点工作。其中,水清沟办事处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设立了社区治安、社区服务、优抚优属、家政服务等20个服务窗口,实行"敞开式办公,一门式服务",该做法得到了省、市充分肯定,全省社区建设现场会组织与会人员进行了观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