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1:04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篇1

关键词:pBL教学法《食品化学》课程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的综合课程教育,后来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逐渐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pBL是基于现实世界问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

而传统教学法,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简称LBL),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大堂课平铺直叙地讲授,将系统而庞杂的知识流灌输给学生,然后以一纸试卷为尺度,检测学生对所灌输知识的掌握程度,考验学生的勤奋程度和短时性记忆力,限制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为克服多年来传统教学法的种种弊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把pBL教学法应用于《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食品化学教学实践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涵盖了食品专业的基础知识内容,同时也是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工厂设备等课程的导学课程,该课程理论性较强而又知识点宽泛,一些章节晦涩难懂。另外,随着我校教学培养方案的修订,食品化学课程的课时数由64学时减为48学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在食品蛋白质、食品添加剂等章节应用了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的基础是设计“问题”,问题是重要载体,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结合课程理论内容,与生活和科学实践的真实情景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讲解大豆蛋白质内容前,对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大豆是地里长的肉?”“所有的豆类都富含蛋白质吗?”等问题;在讲解食品添加剂内容时,对学生提出“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有害吗?”“新的《食品安全法》强调了哪些内容?”,这些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些问题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小组汇报时,由学生走上讲台讲解,然后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相关扩展问题,我们随时给予引导、更正,最后总结课程内容,指出掌握重点,做出成绩评定。

二、pBL教学法的优缺点

1.pBL教学方法的优点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BL教学法以一些开放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发解决问题的行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密切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立于讲台上,很难与有问题的学生随即对话,在pBL教学中,教师随时引导学生思考,随时与有问题的学生交流,拓展知识空间,同时也便于了解有特殊见解的学生的看法和认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pBL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形成问题的答案,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思维的宽度和知识面,加强组织及合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pBL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我国普通高中大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因此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不能积极参与其中。

(2)pBL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查阅大量资料,所以学校必须拓宽信息的获取渠道,扩大图书馆藏书量,添置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学器具等。

(3)课程教材多依据传统教学方法编撰,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与生产实际脱节,不便于采用以问题为主的pBL教学方法。

三、pBL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pBL教学法的精髓,要认识到教师的组织作用、参与作用、指导作用是pBL教学法顺利进行的关键,以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当然,教师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活动的调节,对教育影响的控制,对教育手段的改造等时也不能放弃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而且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用新知识、新见解、新信息充实自己的头脑,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

3.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转移备课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同时,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尖锐”问题的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结语

pBL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尝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教学效果较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当然,针对pBL教学法存在的某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加强与传统教学法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使之成为更加科学、高效、成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食品化学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强烈的求异思维和善学乐学、勇于实践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孙爱民,袁亚维,刘英等.pBL教学法与教师角色转变[J].南方医学教育,2008,(1):8-9.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篇2

关键词:“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食品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43-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财政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建设发展项目”(编号:51067)的阶段性教学成果之一。

食品检测专业培养从事食品检验、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营养指导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该专业的实践性和动手性很强。针对高职生特点和社会岗位需求,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提出的“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课题以食品检测专业为起点,探讨“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本专业中的应用。

一、“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尤其是在沿海地区,作为与世界产业竞争的主力军,需要更多技能型人才,到岗即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课程教学采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课后练习与复习的方式;技能课程多为教师现场演示,学生模拟教师动作,整个教学活动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从教学内容来看,并非以学生需求的技能为中心。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自己不善于思考,不去发现问题,缺乏主动性,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技能。

二、“学、做”一体化模式在食品检测专业中的应用

1.课程体系的设立。依据“工学结合”原则,按照食品行业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对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食品行业品质控制、检验等工作过程,归纳出在食品检验等岗位上的主要工作任务与应用技术。以职业核心技能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点按照“条块结合”的网络模式,重新构建“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检验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职业基础素质”、“综合专业实践”五大学习领域(课程群),如图1。

食品检测类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领域是根据职业岗位(群)或对职业技能需求而设置的应用性或技能型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职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改变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分离开来的现状,将专业理论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融合到互相渗透与交融的学习领域中,强化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贯通,更有利于“学”、“做”、“用”的有机结合。

“条块结合”网络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有利于学校按照食品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针对不同的食品类专业(方向),灵活选择课程、科学组合条块课程,实现培养目标。

(1)课程体系实施――核心课程在“学、做”模式下的运行。根据食品检测专业所对应的实际工作岗位,结合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确定“学做一体,双能导向”的人才培养内容。例如,按食品检验工的实际工作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环节,在食品微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与检测中心等监管检测机构及食品生产基地等企业合作,一起认真细致地分析、归纳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以及在不同微生物检验岗位的检验任务。此外,将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进行梳理,选择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载体,以项目来构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对课程的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均进行颠覆性重构,融教学做于一堂、课堂与实训场地为一体,如表1。

(2)实训课程在“学、做”模式下的运行。在实训课程教学中,改变教师示范、操作、讲解的传统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实践、总结,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化学检验技能实训》实训教学设计以操作技能的培养为重心,按照化学检验的工作过程分解任务,把理论教学融入每项任务,合理确定每项检验任务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目标,学习新的知识,了解检验的基本方法,掌握检验仪器装置的操作技能,熟悉检验操作的基本程序。化学检验技能任务项目安排由单一到多样,技术含量由简单到复杂,理论由浅到深,学生经过螺旋式的反复训练提高,最终在课内实现化学检验“操作核心技能的分项培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根据项目课程不同教学单元的内容与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1)实训技能训练――模拟与竞争教学法。在单项技能训练中,学生自主竞争考官职位,由教师考核,担任考官的学生在分数上给予奖励。考官对其他学生的单项操作进行考核,不仅可辅助教师,还能培养学生能力,避免学生多教师指导不到位。

(2)技能培训规范化(标准化)――四步(阶段)教学法。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的的实践型职业技术课程,化学检验技能基本功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标准、操作是否熟练等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将过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以观察、验证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实验项目,改为以单项技能培训为目的的实训项目,将实验的结果目标转变为实训的过程目标。采用行动导向的“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总结练习”四步(阶段)教学法。某一次实验或实训并不能检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必须通过不同阶段的反复训练,才能够达到目的。检验过程中,每项操作技能都必须是标准化的规范动作,否则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学中应充分利用Sop多媒体课件,从不同视角将特写画面和分解后的连续操作过程给学生反复演示,以达到示范教学的目的。

(3)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结合――项目教学法。课程以化学检验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让学生了解食品化学检验的方案设计程序,根据食品安全标准确定化学检验项目,选择相应的国标检验方法,制定详细的抽样、检验方案,学会被测样品的处理方法。此外,还应准备好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材料,按技术要求将玻璃仪器进行清洗、烘干。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完成检验操作的各个环节,通过计算或判别得出检验结论,编写检验报告。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职业适应性。

(4)基础知识学习――案例教学法。收集在食品生产、流通、储运中化学检验或监控的实际案例资料,如定位不同食品类别的化学检验案例。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收集、选编分析案例,借助课程论坛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探讨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培养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5)理论教学――讨论启发式教学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还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头脑风暴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使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课内外收集相关应用实例进行主题研究,在专题研讨和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共性的知识,通过知识的再加工使学生对抽象原理的领悟更为透彻。

(6)网络课堂――自主学习法。学生利用网络课堂平台,将视听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数字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结合,可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检验技能的掌握,还能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食品检测专业实施“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做”一体化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设计、准备实验,为了更好地完成内容,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增强主动性;其次,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由“满堂灌”转变到自己动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碰到很多不同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任务必须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各个成员之间需要协同合作,相互之间需要交流与讨论。

参考文献:

[1]文学荣.“学做导合一”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1).

[2]林苏.“学做合一”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2(1).

[3]李晓彤.“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5).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篇3

1化学技术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现状

化学技术在食品中的使用历史悠久,在现代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运和食用等过程中都有(可食用的)化学物质相伴,也正是这些化学物质在食品中的广泛使用,才使得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工业成为朝阳产业。据统计,目前全球开发的食品添加剂总数已达1.4万种以上,常用的有680种以上。这些添加剂有天然或提炼的、化学合成的和生物合成或提取的,其中大部分是化学食品添加剂。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添加剂使用量最大、使用品种最多的国家,目前允许直接使用的有2300种以上。我国实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包括食品添加剂、食品用加工助剂、胶姆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料等2314个品种,涉及16大类食品、23个功能类别,产品门类齐全,基本上可以满足食品工业的需要[1-2]。全国各类食品添加剂的年产量已达几百万吨,市场上几乎没有不用食品添加剂的加工食品。而一个时期引起消费者揪心的种种“添加剂事件”,基本上都是由于少数生产经营者基于自身利益违法违规使用非食用的化学或其他添加物所引起,也有部分是人为添加不当或滥用所致。

以往曾经发生的一些非法添加现象:一是用苏丹红(为亲脂性偶氮化合物,主要包括Ⅰ、Ⅱ、Ⅲ和Ⅳ等4种类型,如1-苯基偶氮-2-萘酚)添加到辣椒粉中,主要目的是着色,主要危害表现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苏丹红Ⅳ号列为三类致癌物,其初级代谢产物邻氨基偶氮甲苯和邻甲基苯胺均列为二类致癌物,对人可能致癌。二是用三聚氰胺(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添加到乳及乳制品中,主要目的是在检测时造成蛋白质含量达标假象,主要危害表现在:大量摄入会损害人体和动物的生殖、泌尿系统,产生肾、膀胱结石,并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三是用瘦肉精(如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添加于饲料而生产瘦肉型商品猪,主要目的是增加猪瘦肉率,并节省饲料成本,主要危害表现在:使用后会在猪体组织中形成残留,食用后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患者危害更大。四是用吊白块(化学名称为甲醛次硫酸氢钠)添加到腐竹、粉丝、面粉、竹笋中,主要目的是防腐、增白、保鲜、增加口感,主要危害表现在:损害人体的某些酶系统,从而造成中毒者肺、肝、肾系统的损害,此外吊白块也是致癌物质之一。

2认识误区

2.1误区一:食品安全事件多半是化学食品添加剂惹的祸

前一个时期,因不断发生人为在食品中非法添加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福尔马林等引发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让很多人对在食品中添加任何化学物质都觉得恐慌,尤其在某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不少人认为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多半是化学食品添加剂惹的祸。其实这些非法添加物都是化工或其他原料,并非化学食品添加剂。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的食品添加剂(包括化学的),是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和工艺必要性的评估,按规定使用不会有损身体健康。至少从目前得到的信息,无论国际国内,似乎没有一例由于(化学)食品添加剂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因此,违法添加物不等于食品添加剂,不应该把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归罪于化学食品添加剂。

2.2误区二:不含添加剂的纯天然食品才是安全的

普通民众往往以为,纯天然的食品就是最好的,看到“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剂”这样的说明就觉得很放心。其实,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多个方面,包括食品原料的被污染水平、膳食结构、饮食方式、吃进去的量、食品中危害物质毒性及毒性大小等。比如微生物就是很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前期媒体曝光的速冻食品“细菌门”以及某品牌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致癌物)含量超标事件都是实例。按照现在的科技检测水平,无法保证人们吃的食品是百分之百安全的,总能检测出一些有害物质。关键是看接触量,专家所做的工作就是评估什么样的风险是人体所能接受的。天然并不等于安全,天然的食品添加剂也并不比人工化学合成的更安全。要求食物实现“零风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否则也只会加重生产企业其实最终还是消费者的额外负担。

2.3误区三:食用化学合成的工业品一定对人体有害

化学合成的化学名称食品添加剂并非是危害人体的,在世界各地很多的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牙膏)里,都有多种这样的食品添加剂,我国每年食用的味精、香精的数量就是相当大的。以一般正规的面包制作为例,普遍加有包括抗氧化剂、乳化剂、酶制剂、防霉剂等多种添加剂成分。如加入硫酸钙可以很好地调节面包的pH值,使酵母发挥更大的功效;加入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是作为乳化剂的一种水油融合剂;加入碳酸氢钠作为膨松剂;加入脱氧乙酸钠作为防霉剂等,这些都是在国家允许使用的安全范围之内的。此外,还有方便面、饼干、糕点、糖果、口香糖之类,更是含有多种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只要不是超量或超保质期食用的,就不会对人体造成多大伤害。

3正确认识化学技术及化学食品添加剂的意义

3.1化学技术用于食品添加剂工业具有双刃性,人类可以趋利避害

人类与化工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现代生活中,几乎随时随地都离不开化工产品,甚至有些化工产品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划时代的重要作用。但化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部分危害。首先必须看到,化学食品添加剂正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工产品,它在依法使用前提下表现出很多有益作用:一是有利于食品的保藏,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二是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三是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四是增加食品的种类和方便性;五是有利于食品加工机械化操作等。其次,某些化学食品添加剂在发挥有益作用的同时,对人体也可能存在副作用。比如亚硝酸钠,被作为肉类制品的添加剂应用时,优点是可以使肉类制品呈现较好的亮红色,并抑制多种厌氧性芽孢菌生长,增进肉制品风味。但其缺点是,本身具有较大毒性。迄今为止尚未找到能够替代亚硝酸盐的新产品,原因是虽然可以找到替代品,如红曲色素,但对于如何防止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仍是一大问题,而一旦发生肉毒中毒则可能给人类带来生命危险。因此,人类要确保食品安全,不应该躲避化学食品添加剂,而是要科学把握某些化学食品添加剂的双刃性,在权衡利弊后严格控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并在有些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其用量[3]。

3.2非食用的化学物质与化学食品添加剂有天壤之别

人们一度害怕化学食品添加剂,多数是因为某些概念上的混淆,将化学食品添加剂与食品中非法添加的非食用(化学)物质统称为“添加剂”。其实,首先这二者性质完全不同,化学食品添加剂是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用于改善食物品质的可食用物质,如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孔雀石绿等都是对于食品非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其次,化学原料不等于化工原料,即使是同一名称的化学物质,因其品质指标、杂质含量等的差异,在用途上差别很大,如有些物质(原料)有试剂级、食品级、药品级、饲料级、化工级(工业级)等级别区分。化学试剂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过程都是相似的化学技术,但食品添加剂强调对人体卫生学的安全程度,砷、铅、重金属等为必检项目,毒理试验、安全评价尤为重视,所有安全性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查。而化学试剂强调对物质的化学纯粹程度,项目有含量、杂质和物理常数等。工业级与食品级的区别以钛白粉为例,工业级钛白粉(二氧化钛)是涂墙用的涂料,决不可用于食品,因为其含铅等杂质的量很高。但是钛白粉除去铅等有害物质,安全性评价证明其可以用于食品,如膨化食品、油炸小食品、果冻、凉果中都有使用。此外,既是药品原料又是食品添加剂的物质也有不少,如氨基酸类、维生素类、无机盐类等,其中的区别在于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剂量不同[4]。

3.3化学食品添加剂的标准规定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以往的面包制作中,溴酸钾是被允许使用的优良食品添加剂。这种溶于水的白色结晶颗粒,可以让酵母产生的二氧化碳均匀分布在面团内,出炉后的面包松软、内部组织细腻,达到较好的烘焙效果。但是从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业委员会认定溴酸钾为一种可致癌的有害物质后,欧盟成员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宣布了对“溴酸钾”的禁令,美国是以限量检出其安全残余量加以控制使用的,我国于2005年7月起禁止使用溴酸钾。还比如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至今仍在不少发达国家延续使用,我国是在边使用边争议多年后,于2011年5月起,禁止生产、在面粉中添加这种物质。因此,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化学食品添加剂的有些标准规定也是处于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之中。

4政府加强食品添加剂行业有效监管的责任

4.1政府管理在于有法可依、执法有责和培育守法意识

《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整体上有了法律依据。但在实际应用中,因我国食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规模较小,超量、超使用目录范围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及有关部门疲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些具体品种的使用标准、易操作的检测方法等亟需建立、更新和完善,监管机制的协调性、连续性和责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某些方面还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比如在美国,虽然某些食品添加剂的标准规定似乎比我国宽松,但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肩负的责任重大。一旦发生某种食品损害公民身体健康,消费者厂家的同时,也有权告FDa监管不力。以至于有些美国人认为,FDa的最大“罪过”就是它严格的食品加工标准,导致饮食业品种匮乏和口味单调――在美国,人们根本看不到大排档里热气腾腾的牛杂汤或者街边的烧烤小摊[5]。

培育公民特别是生产经营者的守法意识也是政府有效管理的重要方面。在一个时期社会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的影响下,生产经营者的诚信问题,即真诚这种无比重要的品格的严重缺失,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之一。培育公民的守法诚信品德、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负责人的道德意识,已是政府主导下全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4.2知法而违法使用非食用化学添加物是故意犯罪行为,必须严惩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了何种添加剂可以添加到食品中,并对此制定出目录。目录中不存在的,即使暂时证明对人体没有害处,也不能添加。《食品安全法》明确要求,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但一个时期以来,一方面有一些单位或个人,或是无意混淆(模糊)了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的界限,是不知法而没有守法,误向食品中添加了非食用的化学物质及其他物质,这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无意犯罪行为,有关部门可核实其违法无意的证据,并酌情予以处罚,并将其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载入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不良信用记录体系中,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法律、标准的宣贯再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确有少数单位或个人是知法违法。他们利益熏心,明知《食品安全法》的有些规定,却为了压低成本,蓄意在食品中违法使用非食用化学添加物。如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等一系列典型案件,以及曾经在一些农村地区肆意横行的用非食用化学物质掺兑酱油、食醋和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甲醇假冒白酒等现象,都是突出的故意犯罪行为,有关部门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可姑息迁就。

5参考文献

[1]陈敏,王军.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J].大学化学,2009(1):28-32.

[2]赵同刚.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安全性控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0(3):45-50.

[3]吕绍杰.食品用化学品的现状与发展浅见[J].中国食品用化学品,1997(4):3-9.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篇4

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意义

“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于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行业起步较晚,技术和法律法规都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例如苏丹红、甲醛啤酒、瘦肉精、蔬菜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另外由于人们食品安全知识匮乏,食品安全意识薄弱,诸如食用河豚鱼、半熟扁豆、毒蘑菇而中毒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虽然有些不安全因素并非是消费者本身可以控制的,但是如果在消费食品的过程中我们拥有足够的食品安全素养,那么我们就能加强自我保护,从而将食品风险降到最低。

在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公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公民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获取食品安全知识。而在日本和美国,食品安全教育早已经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都有涉及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1]。因而在我国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势在必行。特别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加强对未来公民的食品安全教育。而我们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就会发现新课标内容标准中含有大量的食品安全教育素材。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是很有意义的。

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1与新化学课程理念一致

现在教育界谈论最多的就是“化学为大众”,“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这一命题。今日世界各国的化学教育,尤其是基础化学教育都十分关注每个公民每天都接触到的营养和食物、环境保护、水资源和能源、材料和资源等诸多所谓的“公民问题”[2]。我国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也将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做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都具备生活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食品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是公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因素,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命与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食品安全素养也应该是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2.2化学课程含有大量食品安全教育素材

食品安全的隐患源主要是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3]。物理性因素主要是指动植物食品原料在收获或生产过程中混入一些杂质、杂物。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食源性致病菌、毒素等。如禾豆科植物中的氢氰酸、发芽马铃薯中的龙葵碱、畜产品中的肝脏毒素。化学因素主要指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添加剂等。如植物的除草剂、杀虫剂,动物的生长过程中的生长调节剂(如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等等。英国学者Fisher对当达和较发达国家提出的一张饮食风险清单,包括了11项饮食风险,六大类问题(见表1)[4]。从表中可以看出,化学因素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

我国新的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中含有大量与食品相关的化学知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含有18个二级主题,其中“化学物质与健康”主题就是针对食品安全的。高中化学新课标中“化学与健康”是“化学与生活”选修模块的三个主题之一。具体涉及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见表2。当然,中学化学新课标中涉及食品安全的内容标准远不只这些。很多食品安全的知识都隐含在各个内容标准之中。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饮用水”“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常见的化合物食盐、纯碱、小苏打”等都涉及食品安全知识。另外,因为环境污染是饮食风险的六大类问题之一,很多环境保护的知识也都隐含着食品安全知识,如“绿色食品”往往与环境绿色化联系在一起。

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建议

3.1充分利用好教材

教材是学生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并且从表2可以看出,中学化学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六大类饮食风险所涉及的知识,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意义非常大。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化学物质与健康”主题为教师提供5条学习情景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相应的辅助资料如人教网为初中化学课程提供的大量相应的素材,其中科学・技术・社会主题(省略/czhx/kxjsh/)包括“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健康”、“化学与材料”四个专题,“化学与健康”专题中介绍了很多化学与食品健康的知识,如铝、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氯化钠与人体健康、油炸食物不宜多吃等等。另外网上有大量可供食品安全教育的素材,如中国食品安全资源网(省略.cn/)有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食品安全事件集和最新食品安全信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也可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网站。

3.2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如今中学化学教育注重“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对于化学中的食品安全教育来说,这一理念也非常重要。食品安全教育应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如在讲到亚硝酸盐时,可以从我们吃的蔬菜引入课题。蔬菜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由于土壤化学成份的缘故,使某些蔬菜如芹菜、韭菜、菠菜、卷心菜、莴苣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特别是在腌制不透或腐烂变质的蔬菜中,硝酸盐含量更高。硝酸盐本身对人体毒性不大,但它在人体中经肠道细菌还原为致毒的物质――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能作为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如香肠等的生产中使用可保持肉制品的亮红色泽,抑菌和增强风味。但摄入量有严格限制。因为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使血细胞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氧功能,致使组织缺氧而中毒。另外,亚硝酸盐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也能转化为具有致癌作用亚硝酸胺。学生学完该知识后,就能将这些知识应用生活中。如在生活中不食色泽异常的肉制品,变质陈腐的蔬菜和腌制不透的咸菜,多吃新鲜的食品。

联系生活实际还包括联系社会热点食品安全事件,如苏丹红、大头娃娃、甲醛啤酒、瘦肉精、孔雀石绿浸泡鲜鱼等事件。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一定能明白这些事件背后的化学知识,但可作为常识让学生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都是有益的。

4结束语

食品安全知识是国民知识结构中的最适用、应用最广泛的科学知识之一。对它的掌握、重视的程度直接影响我国国民整体的健康程度、生活质量以及平均寿命。且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素养对食品行业具有导向和督促作用,能促进我国食品行业健康的发展。因此加强国民食品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食品安全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备的今天,在基础化学教育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现实意义很大,这应该引起我们基础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彭海兰,刘伟.食品安全教育的中外比较[J].世界农业,2006,(11):56-59.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篇5

关键词:食品工厂设计;现代食品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网络及远程控制技术;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227-03

《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质量控制本科专业教学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1]。教学过程必须紧密地将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结合为一体。食品工厂的科学设计与建设是食品营养、安全、卫生、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生产的基础[2]。现代食品工厂设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满足人们对食品营养、食品口感、食品安全、食品卫生和保健的需求[3]。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现代食品工厂建设对食品工厂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能保证食品的新颖、良好的风味和口感,具有营养、卫生、对人体安全及保健功能,同时生产企业又要求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效益高、污染少、能耗低、利用高、劳动强度低、生产人员少的特点,这就要求食品工厂设计过程中必须采取一些现代食品生产新技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考虑食品原料的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从而达到提高食品营养、安全、卫生、保健效果,降低原料消耗、能耗、劳动强度、人员需求,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传统的食品工业正向着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方向发展[4]。所以现代的食品工厂设计的市场新需求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食品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一般的食品加工技术,又要掌握与食品相关的边缘科学的新技术在食品生产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中的应用,坚持可持续发展思维[5]。这对现在的食品专业的《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大学的《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这些新的思维理念,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才能培养出更能适应新形势需求的人才,从而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稳健发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对《食品工厂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实践、教学手法等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了现代食品新技术及食品安全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实践

1.教学内容中强化食品加工新技术、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教学内容中积极探索增加和强调现代食品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自动化技术、远程网络控制管理技术、在线监测控制技术、现代生物安全控制检测技术、原料综合利用技术、新型节能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食品工厂技术人员信息化安全管理方法在现代食品工厂设计中的应用,介绍Gmp、HaCCp、iSo9000食品安全控制在食品工厂设计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在食品工厂设计课程实践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新管理模式的使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探索不同食品加工的新方法、新技术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管理新模式。真正把现代新技术应用于现代化食品工厂设计之中,减少和防止今后食品加工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为培养适应现代和未来新型食品企业设计人才从教学内容上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2.教学过程中突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应用,强化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观。随着全球矿物能源的消耗殆尽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恶化,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焦点,这也要求在现代食品生产过程中要尽力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不仅要生产出安全营养保健的食品,同时又要减少原料、能量消耗,减少和消除对环境的污染,走综合利用的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6]。食品工厂生产过程中要体现这些要求,首先要求食品工厂设计人员在食品工厂设计和规划之初就要具有这些思维理念和思想,这样才能把这种思维意识贯穿到现代食品工厂设计过程中,设计出适合现代和未来的新型食品企业。要培养有这种思维和意识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给同学们贯穿这些思维理念和思想,不断强化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在现代食品工厂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强调自动化技术、远程网络控制技术、在线监测控制技术、现代生物安全控制检测技术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作用,原料综合利用、新型节能和环境保护技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现代食品生产技术人员信息化综合管理对食品安全、企业效益、和企业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培养学生在未来食品工厂设计中主动探索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技术和人员管理新模式,从整体上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良性发展。

3.教材建设中贯穿新技术、食品安全控制和可持续发展思路。为了培养出适合现代食品工厂设计的新型人才,首先应该从教材建设做起。在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材内容建设方面,我们要把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自动化技术、远程网络控制管理技术、在线监测控制技术、现代生物安全控制检测技术、原料综合利用技术、新型节能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食品工厂人员信息化管理技术体现于教材之中,结合现代食品加工企业建设视频教学,使同学们在《食品工厂设计》课程中知道那些技术属于新技术,哪些设备属于新型设备,哪些材料属于新材料,这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在食品工厂建设中的作用,介绍如何将自动化技术、远程网络控制管理技术、在线监测控制技术、现代生物安全控制检测技术、原料综合利用技术、新型节能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及人员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于食品工厂设计过程,从而体现出食品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

4.结合现代先进工厂设计实例分析体现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食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参观各类现代化食品工厂,在现场向同学们分析该工厂在设计建造中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及生产的自动化程度,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向同学讲解和分析本企业网络化技术管理、污物处理、环境保护、原材料综合利用、节能措施、食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及人员信息化管理先进经验,同时让同学们和企业生产人员进行现场讨论,探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及自动化生产、网络化技术管理、环境保护、节能措施、原料综合利用及食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及人员信息化管理为企业生产和企业效益带来的利弊,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探索企业生产过程的改进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也为企业提供可借鉴的有价值建议,促进企业的可持续良性生产,从而建立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技术交流。

5.在教学课程设计中指导学生设计采用新技术,提高设计自动化程度和网络控制程度,增强学生设计时的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在《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设计中,积极倡导学生在生产工艺设计过程中选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将网络控制技术、在线检测技术应用于各生产工艺单元的控制和操作,同时提倡生产过程的综合利用设计,追求食品生产过程的原料利用率,同时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生产过程的废物分析和利用及无害化处理的技术设计,保护生产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和污物排放,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生产控制意识,设计过程还要体现节能思想,在能达到生产工艺要求前提下,尽量采用能量消耗低的先进的单元操作设备,以便在设计理论上减少生产过程的能量消耗,达到可持续化生产工艺设计。

6.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加客观理解现代食品新技术及食品安全控制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食品工厂设计中的重要性,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比较分析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让同学们下意识地懂得食品新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网络远程控制技术、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及食品安全控制在现代食品生产工艺及工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通过一些国内外现代食品工厂生产过程视频展示,使他们在设计中自觉地考虑利用新技术来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在脱水果蔬生产工艺设计中,通过比较分析冷冻升华干燥、真空干燥、热风干燥、流化床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微波干燥、太阳能干燥等不同干燥方式的优缺点,使学生意识到不同干燥方式对最终产品营养、保健成分及产品质量、品质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干燥方式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劳动强度、能量消耗、网络化控制管理及食品质量控制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在设计中针对不同的生产目的选用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能量消耗低、易于网络化技术管理的干燥方式,以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安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设计内容,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关键工艺能够采用的所有技术和设备,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对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各自优缺点和自动化程度、网络信息化控制程度、能源消耗情况,引导和启发学生采用某一新技术,同时让同学们探讨生产过程可能产生的废弃物及一些废弃物可综合利用情况,并在设计中考虑废弃物的无公害处理方法,让同学们分析废弃物处理在全厂平面布局中的位置和对生产环境的影响,讨论使用这些技术在自动化、网络信息化、生产工艺参数控制、节能方面的优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食品工厂工艺设计的先进性、卫生性、节能性对食品企业今后生产过程的效益、质量控制、劳动强度、能源节约、技术人员管理等的影响,让同学们通过实践设计认识到现代食品新技术及食品安全控制和可持续发展对现代食品企业建设的重要性。

二、讨论

在《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中始终贯穿现代食品新技术及食品安全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对培养适应现代食品生产方式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适应新形势食品企业发展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今后对食品工厂的总体设计和工艺改进的新型思维方式,对推进我国食品工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安全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帮柱,岳田利,袁亚宏,高振鹏,王云阳.《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陕西教育,2010,(4):52.

[2]陈良,章超桦,吴晓萍.《食品工厂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科技教育,2009,(8):157-158.

[3]金松,陈旭庚,李鑫,申慧霞.食品工厂设计审查的主要问题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4,12(20):1520.

[4]胡应华,殷平芳,赵利申.21世纪食品技术发展方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5(21):11-12.

[5]宋洪波,肖贵平,郑宝东,安凤平.食品学科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9,7(7):55-57.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篇6

【关键词】食品;化学保藏

1.食品化学保藏的定义和特点

食品保藏技术中,较为传统的保藏手段包括:加热、冷藏、干燥和发酵等技术。从20世纪初期开始食品中开始广泛使用化学添加剂以达到保藏食品的作用。食品化学保藏主要包括人工合成添加剂和天然食品添加剂。随着食品化学保藏技术的不断发展,已成为食品保藏技术不可少的一种。

1.1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54条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28条,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其中,通过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发生化合反应所得的物质叫人工合成添加剂,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得到的物质叫做天然食品添加剂。

作为食品添加剂,最为重要的条件是安全性,其次才是工艺效果。一般要求:食品添加剂本身应经过充分的毒理学评价,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证明在一定的使用范围内对人体无害。进入人体最好能参与人体的正常的物质代谢,或经正常解毒过程解毒后排出体外,或因不吸收排出体外,不能在人体人因分解或反应形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1.2食品化学保藏的定义

食品的化学保藏就是在食品生产和贮运过程中使用食品添加剂提高食品的耐藏性和尽可能保持它原来品质的措施,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持或提高食品品质和延长食品保质期。相应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是起到防腐、抗氧化和保持质构作用的添加剂。

1.3化学保藏所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使用正确的化学保藏剂,可以使得很多食品产品的货架寿命显著提高,比如,对于一些含油脂食品较高的食品,添加抗氧化剂可使得其货架期提高200%以上。通过复合使用防腐剂,可同时控制食品的化学及生物学方面的变质。

化学保藏经实践检验有诸多优点,包括:方法简单易行、经济可靠。和罐藏、冷冻保藏、干藏等保藏方法相比,化学保藏更为简便经济。

但由于近几年,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性问题的关注,化学保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一方面,出于管理的疏漏以及部分不法商贩仅为经济利益而忽视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误解,而导致“谈防腐剂色变”,这些都对于化学保藏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随着未来公众认识的不断强化,以及监管的进一步到位,化学保藏必将成为食品保藏中最为重要的手段。

2.食品防腐剂及其使用

2.1食品防腐剂的定义和作用

防腐剂是指能抑制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藏期的一类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

防腐剂的防腐原理大致有以下三种:

(1)干扰微生物的酶系,破坏其正常的新陈代谢,抑制酶的活性。

(2)破坏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干扰其生存和繁殖。

(3)与细胞膜作用,使细胞通透性上升,导致细胞内物质溢出而失活。

2.2常用食品防腐剂的性质及其卫生与安全性

2.2.1苯甲酸及其钠盐

苯甲酸(C6H5CooH)和苯甲酸盐又称为安息香酸和安息香酸盐,盐类主要为钠盐、钙盐和钾盐。其抑菌机理主要是干扰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底物传递以及电子传递系统的氧化磷酸化作用脱节,从而导致细胞新陈代谢紊乱而死亡。

实验证明,虽然苯甲酸和苯甲酸盐在体内无积累,但对于肝功能衰弱者不适宜。苯甲酸及其钠盐在酸性条件下防腐效果良好,但对产酸菌的抑制作用较弱,所以该类防腐剂最好在食品pH低于4.0时使用,以便充分发挥防腐作用。

2.2.2山梨酸及其盐类

山梨酸是一种天然化合物,是从成熟的花楸果的油中分离出来的,山梨酸及其盐类被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有效的防腐剂。山梨酸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的机制迄今为止还不完全清楚,对微生物细胞新陈代谢作用的抑制可能来源于细胞形态学方面的变化、遗传物质的变化、细胞膜的变化、酶系统或者传输系统被破坏的结果。虽然山梨酸的安全性被世界所公认,但由于其防腐机理尚不完全明确,对于其安全性仍有所争议。

3.食品抗氧化剂及其使用

3.1食品抗氧化剂的作用和特点

由于氧化反应和氧化产物的降解导致含脂类物质的食品在光线、热、氧气等作用和长时间贮藏条件下会发生变质。通过添加有抗氧化作用的添加剂,是抗氧化的一个有效方法。

常见的抗氧化剂的类别及其抗氧化机制分别如下表所示。

表1 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机制

3.2常用食品抗氧化剂的性质及其卫生与安全性

3.2.1生育酚类

该类抗氧化剂包括一组在化学机构上与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有关系的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组织内。生育酚类抗氧化剂安全性很高,Fao/wHo评估其安全性等级为a,虽然在化学合成维生素e的过程中带入少量影响其安全性的不明物质,但本身并没有安全问题。

3.2.2抗坏血酸及其衍生物

其中作为抗氧化剂的有抗坏血酸钠、抗坏血酸钙、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和抗坏血酸硬脂酸酯等。本身极易被氧化,是一类氧的清除剂,抗坏血酸类起作用时,本身被氧化并降解,同时因为广泛存在在植物组织中,因此是一类安全性较高的抗氧化剂。

4.总结

由上文给出的常用的化学保藏剂的性质及其卫生与安全性不难看出,往往来自于天然产物的化学保藏剂拥有更高的安全性,而相比之下,人工合成的化学保藏剂的安全性则相对较差。此外,关于化学保藏剂的添加剂量有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所规定,在安全的使用范围内,化学保藏剂并不会食品的卫生与安全性产生威胁。

未来,随着公众以及相关部门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化学保藏剂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挑战,不断发现新的天然化学保藏剂将对于食品化学保藏带来重要意义,同时加强化学保藏剂的机理及毒性分析,将有利于化学保藏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公众对于化学保藏的认识仍然相对片面,化学保藏对于食品安全及食品货架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媒体对于食品化学保藏的妖魔化鼓吹,导致食品化学保藏发展受到阻碍。因此,未来食品化学保藏除了本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要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化学保藏。 [科]

【参考文献】

[1]天津轻工学院,无锡轻工学院合编.食品工艺学(上).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食品质量检验;岗位能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积极探索“食品质量检验专业与食品企业质检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检验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检验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食品检验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对接的模式,在“十二五”期间让中职食品质量检验专业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我们就食品质量检验职业岗位能力调研了广西区内85家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种类涉及有:糖类(16家)、茶叶(21家)、饮料(12家)、酒(6家)、其他粮食加工品(11家)、糕点(6家)、肉制品(7家)、大米(6家)等8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调查结果与分析

食品质量检验职业岗位能力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其中专业技能指学生拥有感官检验基础知识、理化检验基本操作、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某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其他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等。

表1毕业生具备文化基础知识比率表单位:%

高中初中小学无要求

语文801163

数学722602

英语3234331

化学752500

物理4346011

注:分析表中人为设定百分比<6o%不是很重要,60%≤百分比

1.1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

据统计,企业对检验岗位中检验员的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知识与能力须达到高中以上文化基础的比例分别为80%、72%、32%、75%、43%。见表1。

1.2专业技能要求。

1.2.1感官检验基础知识。糖类、饮料、其他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糕点、大米等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对感官检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不高;酒类、茶叶类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对感官检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在90%以上。见表2。

表2毕业生具备感官检验基础知识能力表单位:%

感官检验基础知识感官敏感性(视、嗅、触、味)感官评价方法感官评价描述能力合计

糖类16126438

饮料26286464

其他粮食加工品14225647

肉制品16163439

糕点26256461

大米28164351

酒类3338101091

茶叶3640101096

1.2.2理化检验基本操作。主要是掌握分析化学原理及应用,如标准溶液的配制、滴定分析、重量分析法的运用;熟练掌握食品检验流程:采样――制样――检验数据处理――报告。除大米、茶叶类食品的出厂检验项目不涉及滴定分析外,其它类食品均涉及,特别是糖类、其他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类食品的检验岗位上应用广泛,比例在76%以上。见表3。

表3毕业生具备理化检验基本操作能力表单位:%

分析化学原理及应用标液的配制滴定分析重量分析食品检验流程合计

糖类323081080

饮料203041064

其他粮食加工品283081076

肉制品303081078

糕点202481062

大米00101020

酒类302801068

茶叶040101060

1.2.3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在食品检验岗位上,对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的要求就是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如灭菌技术、生物显微镜的使用、菌落总数的测定和大肠菌群的测定等,并能通过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对食品进行质量控制等。除糖类、茶叶、大米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不需要进行微生物项目检测外,其他食品均要进行微生物项目的检测,而大多数需要进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见表4。

表4需要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的食品岗位表单位:%

基本实验技能无菌技术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基的配制测定项目菌落大肠合计

糖类000000

饮料201010252590

其他粮食加工品2020102525100

肉制品2020102525100

糕点2020102525100

大米000000

酒类(酒精度≤20%vol露酒)2020102525100

茶叶000000

1.2.4某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食品生产出来后需经检验合格才能出厂销售,食品检验员必须具备相应检验能力和相关的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工。各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不同,对检验中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室规则和安全防护、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检验报告会有所不同,对检验人员综合性检验能力要求高。如表5。

表5部分食品出厂检验项目及检验能力合格率

大米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其他粮食加工品之谷物粉类制成品茶叶糕点其他酒(酒精度≤20%vol露酒)白砂糖蛋白饮料类

加工精度感官感官感官净含量净含量感官净含量感官

水分酸价菌落总数水分感官品质感官酒精度蔗糖分净含量

最大限度杂质总量过氧化值大肠菌群酸度水分水分(或果肉含水率)净含量还原糖分蛋白质

糠粉净含量净含量菌落总数粉末、碎茶菌落总数菌落总数干燥失重可溶性固形物

矿物质大肠菌群茶梗大肠菌群大肠菌群电导灰分菌落总数

带壳稗粒非茶类夹杂物馅料含量总糖色值大肠菌群

稻谷粒滴定酸粒度商业无菌

色泽、气味、口味甲醇浑浊度

杂醇油不容于水杂质

合计检验项目844566997

检验能力合格率364340687860405246

1.2.5其他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食品质量管理原理及实践在300人以上食品企业应用广泛;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知识在100人左右食品企业应用广泛;食品检验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知识在10人以下小型企业广受欢迎;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知识在各类型食品企业均需要。如表6。

表6毕业生具备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需求表单位:%

企业规模食品质量管理原理及实践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知识食品检验实验室建设及管理食品生产许可认证(QS)知识合计

300人以上3412202591

100人左右2028162589

10人以下128302575

2.小结

通过调查,初步掌握在食品生产企业中,食品质量检验这一职业岗位所需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技能基本情况。各类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要求检验员的文化素质学历须中职毕业,其中语文、化学和数学知识与能力要求应达到高中程度,英语、物理知识与能力达到初中以上程度。食品质量检验专业技能方面,因食品种类不同,技能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

2.1同样是执有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的检验员,不同类别的食品专业技能偏重点不同。如茶叶需要更多的感官检验基础知识,检验人员岗位技能主要有理化实验室检验中常规实验仪器使用与安全防护、茶叶水分的测定、毛茶或精茶中粉末与碎末的测定、茶叶审评室的设计与配备、茶叶感官审评技术“五项评茶法”(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对于茶叶检验岗位的人员需要执有二个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食品检验工证、茶叶审评员证。

2.2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在食品检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标准溶液的配制、常用仪器(分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使用、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的运用、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2.3大部分食品都要测定微生物项目,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在食品检验中是不可缺的一部分。要求检验人员能够合理规划微生物实验室,会微生物实验室中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具备微生物实验安全防护知识,掌握灭菌技术,会配制培养基,掌握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测定技术。

2.4某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具有很强的职业性。这是一个真实地来自于企业检验岗位的任务,要做好食品的出厂检验,必需明白出厂检验的项目有哪些,清楚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及标准的有效性,会配制标准溶液,仪器设备的合理布局与正确使用,原始数据记录与处理(科学修约),如何出具出厂检验报告,并对所检验的食品做出评价。

3.建议

坚持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为企业一线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从岗位能力需求入手,有必要及时调整食品质量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

3.1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3.1.1打破学科研究型体系,按模块化教学模式开发食品质量检验专业的项目课程与综合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食品质量检验专业课程体系。

3.1.2按照“理论够用”、“技能实用”原则,妥善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强化文化课中的语文应用文写作、数学逻辑推理及计算能力的教学;整合化学与分析化学相关内容,为食品检验专业课程打下牢靠的基础;适当减少英语、物理教学课时,加大与食品检验专业相关的选修课比例,如质量管理、计量、标准化等方面的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1.3积极推行“双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与中职学历教育相互融通为根本,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使学历证书与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让人才培养质量贴近企业需要。

3.2根据食品质量检验岗位群的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3.2.1合理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与食品检验岗位实际紧密结合,从理论教学的“学科导向”内容模式向以职业活动内容为基础的“职业导向”内容模式转化,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根据食品检验岗位群的需求,在理论教学内容中可强化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弱化对分析理论的推导论证;在实践教学中将三大操作技能(滴定分析操作技能、重量分析操作技能和基础仪器分析操作技能)分为基本操作、单项实验、综合实训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出食品检验岗位群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知识。

3.2.3建立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动态运行的理念。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及时注意本行业、本专业知识更新与应用,克服教材内容滞后、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为实现学生上岗工作能力与岗位要求的零对接提供保障。

3.3优化授课方式。

3.3.1将授课场所有针对性地从课堂转移到企业、检验机构的实验室,采取岗位见习认识(职场体验)――教学实训――专项与综合实训(实境训练)――顶岗实习阶段式实践授课方式,强化食品检测机构及食品生产企业检验现场的介入和对接,检验标准有效性和学生的检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对接。

3.3.2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设置企业岗位情景,项目任务与职业岗位完全对接,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增长。从而体现出以职业导向内容模式的特征:能力为主,应用为本。

参考文献

[1]王希平.浅谈职教实践教学的内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

[2]陈芬.高职食品分析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o07,(28)

[3]夏莹.实习教学中四阶段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6,(18)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食品添加剂消费者工业化食品崇尚自然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02(2013)06(a)-0213-01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几年来,“毒大米”、“假奶粉”、“假白酒”、“毒罐头”等一系列的假冒伪劣食品事件频出。一宗宗案例触目惊心,给个人、家庭、社会、食品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现在很多消费者简直是谈“添加剂”色变,购买食品也只找标有“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实际上这些消费者已经走进了一个误区。本文在阐述食品添加剂概念和作用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的关系,以及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

1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作用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产品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化学合成物质。天然食品添加剂是指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获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指采用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成反应而得到的物质。

目前国内使用的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属于化学合成产物。食品添加剂虽然在食品中仅添加0.01%~0.1%,但对改善食品的色、香、味,调整食品营养结构,提高食品质量档次,改善食品加工条件,以及食品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在食品中的作用归纳为以下几方面:①有利于食品的保藏,防止食品败坏变质;②改善食品的感观性状;③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④满足其他特殊需要;⑤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

2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隐患

尽管食品添加剂在用于食品之前,已在实验室中进行了多次安全性测试,但它毕竟不是食品的基本成分,因此,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些食品添加剂虽然添加的量甚微,但是它们有可能在机体内蓄积毒性,或者当与食品中的其他成分及不同添加剂之间相互作用时,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有毒物质。有些食品添加剂在加工或贮藏过程中会发生转化,另外,食品添加剂具有迭加毒性,即两种以上的化合物组合之后会产生新的毒性作用。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比较严峻,突出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中关系到食品添加剂的描述就有:①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其中豆制品尤为突出;②一些食品未标明添加的防腐剂、着色剂、甜味剂的具体名称,标注的执行标准错误;③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标签未标明蛋白含量及添加至饮料中的防腐剂、甜味剂和着色剂的具体名称。虽然我国《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规定“禁止以掩盖食品腐败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但有些不法商家,利欲熏心,如用色素对质量低劣或腐败的食品着色的手段,以次充好。

3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产生误解的原因

原因是对食品添加剂的知识宣传得不够,使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缺乏正确认识。

在很多工业化食品标志上没有注明添加剂的成分,即使有,也是一些专业性极强的化学名称,这造成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误区。误区1:只有天然的食物才是无害的,只要在食品里添加了一些非自然的东西,就是有害的,误区2:任何含添加剂的食品,都对健康有害。

一些食品生产厂家对消费者进行误导。为了迎合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不尽科学完整的认识,有些食品生产厂家明明在食品中使用了添加剂,却硬是打出“本品不含添加剂”的招牌,并把食品中不含添加剂当成一个概念来炒作。

4正确引导消费者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篇9

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营养强化食品

刘老师告诉我们,所谓强化食品,是指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人为地添加一些人体所必需的、但在日常膳食中容易缺乏的营养素,以保证人体对营养的需要,添加了营养素的食品就称之为营养强化食品,加入到食品中的营养素统称为营养强化剂。这种措施是在平素饮食中矫治营养素的缺乏症,既能大面积地覆盖人群,又能在短期见效,而且花费不多,还不用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我国最持久、最成功的强化食品的推广就是碘盐。国际上通过强化食品改善营养情况的例子也不少,比如菲律宾就在大米中强化维生素B来控制国内脚气病的发病率。

我国有一部食品强化的基础法规――《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其中详细规定了营养素的种类、品种、使用范围、每公斤使用量等等。所有强化食品都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绝对不允许超出标准。目前强化食品涉及谷类及制品、调味品、乳制品、食用油品、饮料等,其中除调味品中的碘盐为国家强制性地推广以外,其他食物强化目前都是企业自愿性强化。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营养需求,来选择适当的营养强化食品。

许多人对强化食品一知半解,面对多种多样的强化食品,应该怎样选择购买呢?刘老师告诉我们,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留意自己缺乏什么

强化食品主要是针对营养缺乏的人群设计的,那么在选用强化食品前,首先是要了解自己是否缺乏这些微量元素。缺乏什么?最好的办法是到有关医院检测一下,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补充。铁和锌是人体最容易缺乏的两种微量元素,一是因为这两种元素远比其他元素重要,二是因为它们最容易流失。所以要留意这两种微量元素的补充。如果人体缺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皮肤出现粗糙、干燥,还可能会出现皮肤湿疹。因为锌主要存在于肉类和谷物中,所以有偏食习惯的人、素食者以及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补锌。另外,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也需要补锌。但过量补锌也有害身体,婴幼儿补锌太多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力而感染其他疾病。成年补锌太多还会诱发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等等,所以补充微量元素应该适当。

维生素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但维生素的种类也很多,如何判断自己究竟应该补什么维生素呢?专家告诉我们,我国公民中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和维生素D缺乏较为严重,可以根据自己身体出现的症状选择对应的维生素补品。

维生素a:如果感觉自己出现皮肤粗糙、瘙痒的症状;指甲上出现深刻的白线;头发干枯;记忆力减退等情况,一般应该考虑补充一些维生素a。

维生素B2:如果经常出现口角发炎以及各种皮肤性疾病如皮肤炎等,则应补充维生素B2。

维生素C:如果经常出现牙龈出血、总是感到疲劳以及抵抗力低下,则应该考虑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又被称为“抗坏血酸”。

维生素D:对于生长发育期间的儿童和骨质流失比较严重的老人来说,适当补充维生素D是非常必要的,维生素D会促进钙质的吸收。但是过多地补钙也会引起副作用。据专家介绍:除了孕期妇女对钙的摄入要求较高外,一般来说,亚洲人成人每天钙摄入量达到800毫克即可满足人体的需求。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每日可耐受的最高钙摄入量是2000毫克,若食用过多的钙强化食品,则有可能超过限量。如果人体摄入钙的含量过多,则可能会干扰人体对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因此在日常饮食中,摄入钙的含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最主要是要考虑钙的吸收率。

如果经过体检结果一切正常,说明你不需要强化食品;如果确实患有某种营养素缺乏而引起的营养缺乏病,应根据情况选用适合自己的强化食品。原则上是缺什么补什么。对于每个人来说,对营养的需要和膳食的搭配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购买强化食品时,千万不要只根据广告宣传和产品介绍来选择,要有自己的针对性。

留意营养成分及含量

食物中营养成分及其含量对健康很重要,而对于强化食品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某种强化食物中的有效成分不足,那么你吃很多这种食品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果强化食品中过多的添加某种营养成分,也会给人体带来危害。所以要注意强化食品中营养素数量的总和。有些营养素摄入过量会带来新的健康危害。对于生长发育旺盛的婴儿和新陈代谢缓慢的老年人来说,应尽量选择多种营养素配方的强化食品。微量元素钙、铁、锌等在人体内消化吸收是互相竞争的,哪一种过多都会使其他元素吸收减少,因此,要注意营养素之间的平衡才有利于健康;某些营养素过多会带来危害,如脂溶性维生素a或D过多会引起中毒。而且所添加的营养强化剂有天然的和化学合成的两种,所谓天然是由天然食物中提取的,而化学合成的是通过化学的方法得到的,在选择时也应该考虑。一般来说,在食品商标上都应该显示出来。

留意商标说明

阅读商标非常重要,一个好的或品牌产品,其商标的标志都应很清楚,如包括原料名称,配料比例,添加量、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适用人群、食用量、食用方法等等,都会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在挑选和购买时,要留意营养素的成分。同样的营养素,例如钙就有多种:动物的骨粉、鸡蛋壳粉、海洋动物牡蛎的壳、养殖的珍珠贝壳、石头煅烧的碳酸钙等;维生素类也有天然动植物的提取物和化学合成的区别。比较正规的生产厂家在食品的标签上会列出所用的营养素名称和数量。另外,在阅读品牌时不妨进行牌子之间的比较,因为不同的品牌可能有不同,当你无法判断时,最好采取慎重态度,购买正规厂家的产品。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篇10

关键词:食品分析;教学改革;学生

食品分析作为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食品科学的发展和食品加工业的进步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在食品科学研究中,食品分析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能为食品新资源和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探索提供可靠的依据。在食品加工的整个过程中,食品分析起着“眼睛”的作用,通过对食品生产中的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副产品等进行检验,起到了保证和监督食品质量的重要作用,最终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卫生质量更是需要以食品分析的结果来加以确认。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食品分析”作为食品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深化“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出具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能够很快适应今后食品工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食品分析是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针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注重对食品营养与卫生质量一般理化指标检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有关理论的掌握。教师可尝试改变一贯的教学模式,即先在教室里讲理论,再到实验室去实践。将部分课堂教学搬到实验室,对照实物进行讲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对难点的理解。同时也可针对学生特点,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要会运用启发的艺术,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适时、适地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的思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始终保持很高的上课兴致。最后选择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题型既要面面俱到,又要具有代表性,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做些课外习题,使知识得到消化应用。

2.及时传授新知识。食品分析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科学性很强的专业课,也是测试手段更新换代很快的学科。随着食品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不可避免地带有滞后性。因此,我们除了介绍食品理化检验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外,还应把前沿知识及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当今,中国已经加入wto,食品的分析方法和标准与世界接轨将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增添了国际法典委员会(CaC)和美国公职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标准方法的内容。例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甜味剂、色相一质谱法和气相—热能分析仪法测定n—亚硝基化合物等。对食品中重金属的检验方法,国标中所用的仍是比色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而示波极谱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现已被广泛应用,教材应及时增加这些新方法、新技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

3.重视实验课程,加强技能素质培养。“食品分析”其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实验课教学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改革“保姆”式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将所开设的实验与其他相关课程衔接,防止重复和脱节现象产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验技能,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织学生参加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鉴定的培训和考试,使他们提前了解该专业知识在当前生产中的技能要求,在校期间就积累工作经验,缩短上岗适应期,使之成为一批学识与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实践证明,持有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以上是我对提高食品分析素质的教学改革采取的一些有益的尝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反映良好。在今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完善教学设施,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效率。

2.开放实验室,学生随时都可以做实验,弥补课堂实验受到学时数的限制实验技术训练不足的缺点。

3.吸收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使他们得到更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结束语

丰富的内容加上精彩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才能起到出神入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上好一门课,不但要掌握课程的全部内容,还要了解整个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市场的实际需要,改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大胆创新,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新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对“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