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总结归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1:19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篇1

【关键词】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教学效率建议

历史课作为知识十分丰富的课程,其在高中文科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高中的历史教师而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一直都是十分困难的问题。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归纳教学方法逐渐被高中历史教师所熟练的掌握和使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归纳教学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归纳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主动性

归纳教学策略作为一种十分科学的教学方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历史课堂中,教师通过将驳杂无比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将不重要的知识剔除,这样十分有助于同学们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以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近代史部分为例,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本屈辱史,从19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陆续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几次战争。这几次战争分别对中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陆续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对于高中生而言,对这几场战争发生的背景,时间,所签订的跳跃内容,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因此,教师所教学的侧重点十分重要,教师通过将中国近生的战争及其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汇总,便于同学们掌握和记忆。

2、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教师通过将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更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能力。历史知识十分复杂繁多,在面对如此浩如烟海般的历史知识时,同学和老师往往都十分头疼。然而,通过归纳总结法,就将历史知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归结在了一起,给同学们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个框架自行拓展知识,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高中历史课堂所培养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归纳总结能力。所谓高中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就是能够清楚的将一段文字总结为一个句子。甚至能够将一本历史教材归纳为短短几句话,这样能够使大脑中存在一个基础框架,就好像人体具备了基本的骨骼,学生可以在以后漫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丰富血肉。

二、几点建议

1、多媒体教学与归纳总结教学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媒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各样课堂之中。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所教的内容更加形象的向同学们展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赤壁之战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语言讲授。之后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赤壁之战的视频。在讲课时,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放映,这样能够使同学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赤壁之战这场战争场面的宏大,刀光剑影的壮烈场面。多媒体教学和归纳总结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够增强同学们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了解,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大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兴趣来主导课堂学习。

2、分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在以往历史课堂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拿着课本照本宣科,甚至在很多历史课堂中出现教师照读课本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历史课堂的效率极其低下。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对有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讨论。甚至教师可以将一些历史事件作为话题,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辩论。例如对曹操的评价,前人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教师可以根据这个话题进行拓展,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辩论会。这样不仅能够活跃历史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更能够提高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学习的热情。在辩论会中,还能够锻炼同学们的思维逻辑,语言组织能力。历史课程作为文化课,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3、将历史知识与时事政治结合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

唐太宗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展望未来。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应该将目前的一些事实要闻和同学们分享。培养同学们将历史发展规律与时事政治共同思考的能力。历史朝代的兴旺衰退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培养同学们的分析能力,更加有助于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4、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教学相长,作为教师,为了更好的适应教学工作,应该不断的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工作。目前很多教师眼光十分局限,在日常工作中忽略知识的学习,导致自身的综合素质停滞不前,甚至在多媒体教学中,很多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多年不换。其知识的陈旧以及教学方法呆板,都严重的影响了历史知识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增强自身文化修养。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历史文化名著,例如《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等中国古典著名史书,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

结束语

历史知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过去,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的内容。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为之努力。归纳总结法作为一种十分科学的教学方式,应该被广泛的应用与历史课堂,更应该被广泛的传播。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的意义与编制.[J]教育学报.2013.03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篇2

一、归纳概括材料主题

归纳概括材料主题类试题通常是题干给出几个史实材料,要求学生准确解读上述材料,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出它们的中心思想或共同主题。这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难度较高,是近年中考主题类试题最常见的考查方式,契合了初中历史教材的单元主题体例,需要高度重视。

【例1】(2015・山西)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一些资料。下面这一组图片资料体现的主题是()

a.唐朝经济的繁荣

B.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影响

C.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D.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

【答案】D

【例2】(2015・江苏淮安)下面是一节专题复习课,请你一起参与进来。

老师出示了下面一组图片,把同学们带到那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请你依据图片归纳一个主题。

【答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或中华民族的抗争、奋斗、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华民族求解放、求民主的历程)。

【应对策略】归纳主题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对客观历史事物再认识、理解和评价的过程,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只有掌握了比较、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共性和规律,才能更全面准确地归纳提炼历史主题。要准确解答此类试题,①必须准确理解上述历史事件的内容和意义。如例1,先结合所学知识回顾四幅图片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唐朝高僧玄奘不辞辛苦到天竺取经,加强了中印友好交流。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②归纳它们的共同属性或相似作用。例1中的四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二、归纳概括观点、结论

这类试题通常是题干给出课内或课外的史实材料,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出观点或结论,旨在考查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例3】(2015・贵州安顺)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同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底,三大改造已基本完成。依据以上史实,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C.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D.社会主义总路线取得了伟大胜利

【答案】a

【例4】(2015・安徽)大国关系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某班同学以历史上“法德两国的战与和”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活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当法国外交部部长罗贝尔・舒曼1950年5月9日呼吁就欧洲煤钢联营的建议进行讨论时,(德意志)联邦政府毫不踯躅地完全同意,并准备与之合作……对于法德两国来说,其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建立煤钢的共同生产后,法德之间进行任何战争不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物质上也不可能。

――《阿登纳回忆录》

(1)根据上述文字材料,你认为法国与联邦德国在当时有何共同愿望?20世纪60年代以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欧洲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2)从法德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有哪些?

【答案】(1)愿望:建立欧洲煤钢联营(或寻求两国关系的和解;防止两国再次发生战争;开展经济合作)。影响: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或促进了欧共体的成立;促进了欧盟的成立)。(2)合作共赢;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等。

【应对策略】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步骤是:(1)认真阅读材料内容,读懂材料表达的中心意思,多个材料还要分析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2)仔细审读设问要求,看设问考查哪方面的历史认识。(3)找出材料信息与课本内容的关联点,再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课本知识进行对接,通过归纳推断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熟悉教材很重要,它是准确答题的基础。如例3,根据材料信息,结合课本内容可知: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标志着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三、归纳概括原因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演变过程,都有它产生、发展的背景,也都有它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因时空范围广,纵横联系多,历史信息含量丰富,而成为学生学习、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归纳概括原因类试题的模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题干不给材料,学生必须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因;二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原因。后者是目前归纳原因类试题的主要考查方式。

【例5】(2015・四川雅安)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B.利用外来的经济援助

C.成立欧洲共同体

D.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答案】a

【例6】(2015・河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二1895―1898年,新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棉纺织厂最多。由于日本棉纱的大量倾销,以及资本雄厚的英、美、德等国纱厂在上海相继设立,加上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沪、苏、杭一带的华资纱厂从1898年起就开始亏损,其他各地纱厂也难以维持。

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政策。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超过8%,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封建势力的阻碍;实业家的投资;统治阶级的政策。(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应对策略】一要了解历史原因的类型。历史原因一般分内因、外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等。只有弄清设问所指,答题才能有针对性。二要构建原因分析的模型。不同的历史原因需要不同的模式来分析。如例6,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应从以下方面概况。根本因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政府政策因素:南京国民政府制定鼓励兴办实业、发展经济的政策。资金技术因素:比较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商人或企业家的个人因素:自强不息、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三要紧紧抓住历史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通过简洁的历史语言直接归纳原因。

四、归纳概括特征、趋势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这类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出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历史特性,在题干设问中往往有“说明”“表明”“反映”“特征”等词语,目的是考查学生宏观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

【例7】(2015・四川乐山)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宋元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答案】B

【例8】(2015・海南)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答案】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公平交易、和平交往。(“公平交易”“和平交往”,至少要答出其中一点)

【应对策略】历史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其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归纳概括的方法也因事而异、因问而异,我们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归纳。(1)抓本质属性法。一般来说,事物的本质属性集中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总体特征或发展趋势的基本方法。(2)角度归纳法,又叫领域分析法。阶段特征是某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总的状况,一般需要从最能反映这个历史时期的某个领域的表现去归纳概括,如初中历史教材将中国古代史划分为七个历史时期(七个单元),并将每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归纳为:远古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秦汉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3)纵横比较法。比较法是归纳事物特点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归纳,既可区分事物各自的特点,又可挖掘其共有的特征。(4)联系目的法。历史事件的特点,有时表现在其目的上,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目的,可以加深对历史特征的认识。如例8,从材料一我们不难概括出郑和下西洋“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等特点。那么,如何概括材料二中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如果联系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再结合本题题引“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很容易概括材料二中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五、归纳概括影响、作用

目前,各地以能力、素养立意的历史试题特别重视对历史事件的影响、作用的考查,而归纳概括历史事件的共同影响、共同作用则更能考查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例9】(2015・山西)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上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是()

a.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经济负担

B.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关税

C.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a

【例10】(2015・河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首先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同时下令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他见条件成熟,立即使农奴制改革进入公开化,把早先成立的秘密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他还下令让各地的封建地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可见,在1861年的改革中他扮演了重要角色。

材料二

明治维新部分史实列表

时间内容

1868年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1871年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废除全国所有的藩国,把全国划成3府72县,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这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起来

1871年政府下令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随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1871年政府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建立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其中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上学,教学内容也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教育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1873年政府颁布地税改革的法令,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使农村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同时政府财政收入稳步提高,为国家的工业化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改革在世界近代史上的共同作用。

【答案】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统治巩固和扩大)。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篇3

一、结合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pBL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问题构建。要是所设置的问题的开放性不高,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结合根据历史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创设相应的问题。并且教师的问题应该保证开放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够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思考和探讨,是学生通过类比发现知识之间的不同之处。很显然,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历史知识。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第一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采取pBL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创设问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和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相关,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比如“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也会不同。大家可以分别说说各地的风俗吗?”这个问题具有很高的开放度,同时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结论,比如“回族人民不吃猪肉”这个风俗。在学生讨论完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相互探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从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创设了相应的问题之后,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不然就使得问题的创设失去了真正的意义。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帮助学生探究所创设的问题。同时,在学生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主动参与进来。如果学生在讨论中遇到问题,或者对某些方面不太理解,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的探讨过程变得更加高效。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中第二章“追寻生命的起源”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地球上的生命是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进行提问。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生命通过演化而来,教师就可以接着问“此演变过程是怎样发生的”。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事实上融入了这部分所要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对产生了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根据这一点,进行问题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篇4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巧记历史知识方法启发

中学历史课内容繁多,时空跨度大,学生普遍反映学时容易记时难,即使当时记住了,过一段时间也会忘记。其实,学习历史只要认真分析,理解归纳,抓住特征,掌握记忆的方法,就可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介绍几种巧记历史知识的方法,以期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单字记忆法

许多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常因字数比较多而发生混淆或者记不牢固,但如果各提取一个首字或核心字(多为首字)组成一句话,多读多念,若平仄押韵,就会有利于牢固记忆,这样多念几遍,简单而且感觉很有意思,也便于牢固记忆。

例1:1931年春,总结的中共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归纳为“依联限保消灭变”。

例2:1842年,中英双方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可归纳为“割赔开议”。

例3:满清王朝的12位皇帝按顺序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忆时可归纳成:“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二、排比记忆法

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主要内容。

例1:隋唐同日本的友好往来可总结为“两往来、两人物、三影响”。

两往来:使节、使臣往来与经贸往来;两个著名人物:中国高僧鉴真与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三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城市建筑,教育方面影响深远。

例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归纳为“一牛一弹二钢,二兰三油四个人”。

一牛:成功合成牛胰岛素;一弹:1964年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二钢:武汉、包头钢铁基地。

二兰:兰新、包兰铁路;三油: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四个人:艰苦创业的大庆工人王进喜、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青年女工向秀丽。

例3:20世纪80年代美国逐渐扭转经济颓势的主要原因,总结为“一降两减”,即政府降低税率,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三、顺口溜记忆法

就是把历史知识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主要找“核心词”)编成形式对仗、平仄押韵的顺口溜。

例1:“”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段历史可以编成:“两个凡是是束缚,恢复高考是起步,真理标准是基础,三中全会立宏图,拨乱反正改错误,各族人民迈大步。”

例2: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隋朝时候突厥分为东、西突厥,明末清初蒙古族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整体可归纳为:“匈奴分裂东汉初,隋朝又分东西突,明末清初蒙三部。”

例3:中国古代农具的使用可总结为:“商农始用夏朝铜,春秋战国铁牛用,曹魏马钧翻车好,曲辕筒车助唐农。”

例4: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沙重苏杭2亿两,割让辽台开工厂,免收内税任意闯。”

例5:1901年《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4.5亿是赔款,东交民巷为使馆,驻兵北京山海关,保证人民不造反。”

四、对联记忆法

类似于“顺口溜”,如果编得有意思,更有利于记忆。

例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可总结为:“先临时后正式,散党散会;改内阁为总统,废法颁法。”

五、谐音记忆法

方法同“单字法”,但是要精选关键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诙谐生动的意义。

例1:“”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有:南京长江大桥,成昆、湘黔铁路,胜利油田建成,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对此可用“桥路有车”四个字归纳。

例2:改革开放的成就,如工业方面: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有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对此可用“大宝喝酒”归纳。

例3:康熙皇帝的主要政绩可以编为“痴哑尼姑,单名藩台”,即康熙帝赐予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派兵打败了侵占我国雅克萨的沙俄军队。1689年,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690年和1696年,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败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军队,挫败沙俄利用准噶尔贵族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叫做“更名田”,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条件。1683年,康熙帝派军队进入台湾。第二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六、归类记忆法

其方法是把历史基础知识分门别类地、按问题的性质依次归纳到一起,捋出一条条线索。

例中国近代史可归类:一次失败的变法();两个阶级的诞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四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五次重大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36-02

传统教学强调的是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所以传统的历史教师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传统的历史课堂也逐渐被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模式所取代。在因教学理念改变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目前历史课上学生能力培养水平还很不乐观。

首先,历史中考分值低,难以引起学生和家长对历史学习的重视。虽然历史也是中考科目之一,可是其分值大多是40或60分,考试的范围也仅限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所以这门课程在七年级和八年级根本得不到学生的重视,甚至有些家长也认为历史不用下功夫学,到初三突击背一下知识点就行了。

其次,传统教学观影响了一部分历史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热情。传统的历史课堂主要依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把重难点输入到自己内存里的机器。至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是否实现,都不在课堂教学的考虑范围之内。

再次,历史课没有充足的能力培养成功经验可以参考借鉴。多年来历史一直居于所谓“副科”的位置,学科相关研究也较之于“主科”少得多。很多教育研究者也多愿意把探索的目光聚焦到语数外这样的工具学科上。历史教师想要和主科教师一样,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总结和归纳能力,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在历史学习能力诸多要素中,归纳能力的培?B尤其重要。归纳能力是历史学习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学生能够把众多历史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以及探求类别内部的特点规律,或者类别之间区别和联系的能力。[1]这种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接受历史的启示、吸收历史的智慧、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是关乎学生终身发展的大事。现阶段学生历史归纳能力水平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不知道归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也根本没有认识到归纳能力的重要性;二是还没有形成归纳历史问题的学习习惯;三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归纳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呢?

一、明确内涵,提高学生对归纳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也比小学生强了很多。[2]只有对归纳能力有了相应的认识,学生才能在历史学习中主动运用它,主动接受教师的能力培养训练。因为年级的不同,教师对归纳能力的介绍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初一阶段只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归纳能力即可。教师可以采用举例子的方法来为学生演示归纳方法的含义。比如在学习完《“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课之后,教师可以把这两个时期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包括在位皇帝、背景、主要措施、产生效果、历史评价等,这样再让学生识记知识点就会容易很多,待学生感受到这样识记的效果更好以后,再告诉学生这就是归纳能力的作用。

二、培养习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经常运用归纳能力

学生的能力形成,都会伴随着一定的学习活动。[3]历史归纳能力的形成也和历史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往历史教学比较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为了给学生更多识记的时间,很多教师都是直接把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写下来,然后去背诵记忆,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非常不利。其实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的契机很多。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把不同朝代的建立者、都城、政治措施、经济措施等进行归纳分类;在学习不同朝代文化成就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成就按照天文、历法、科学、书法、文学等方面进行归纳分类。这些伴随着课堂教学进行的归纳能力训练,不仅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归纳能力的作用,还能向他们有效渗透科学的归纳方法。

三、指导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归纳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科学高效的归纳方法。历史知识相对比较零散,而且内容也比较多,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归纳方法的时候,不能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将归纳进行到底,否则将有可能适得其反。那么有哪些科学的归纳方法可以教给学生呢?

(一)明确归纳主题

初中历史课程涉及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指导学生进行归纳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明确归纳的主题是什么。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要归纳不同朝代的知识点,就要先确定是要归纳这些朝代的政治措施,还是经济措施、文化成就,再或者是这几项都需要归纳。在指导这一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同一个史实确定不同的归纳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多确定几个归纳主题。不同归纳主题侧重点的变化,不仅能让学生的归纳能力得到锻炼,还能让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设置分类标准

在指导学生设置分类标准的时候,要确保分类之间不会有交叉。比如归纳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屈辱篇”“抗争篇”和“探索篇”来进行分类,分别归纳中国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著名的战役,以及有识之士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的不懈斗争这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生在这三个分类之外又加了个“辉煌篇”,意在归纳中国近代取得的各方面成就,但在“探索篇”里也有一些内容是介绍中国近代成就的,两者内容有交叉,所以设置“辉煌篇”就没有必要了。在分类标准的设置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类别可以继续二次分类。比如上述分类中,中国近代的“探索篇”中,还可以分为“封建统治者篇”“民族资产阶级篇”和“无产阶级篇”三类。不过,虽然分类层次越多,对知识归纳也越全面,可是这也会增加学生识记的负担,所以分类需要进行到哪一步,应视学生的学习程度而定。

(三)列出归纳提纲

教学生列归纳提纲,是让学生对将要归纳的历史知识进行宏观统筹。归纳提纲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字叙述、图表等都可以。近几年悄悄走进历史课堂的思维导图,就是用图画的方式表述的一种归纳提纲[4]。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篇6

课堂教学善始善终,教师既要做到有一个良好的开头,又要有一个较完美的结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偏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怎样安排详细的教学过程,但对怎样收尾却重视不够。我们既要强调开头,也要重视结尾。对历史课堂怎样结尾,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一、提纲挈领,概括总结

结尾是对一节课内容的总结归纳,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一节课所学重点难点进一步提高认识,即将下课时一定要梳理一下当堂所讲的知识,然后归纳总结要点,当然,这里的归纳总结,不是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画龙点睛,提炼升华。试想一堂课下来,内容本来已很多,教师的结尾如果仅仅只是简单地把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列举一遍,又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呢?所以概括性的结尾意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理清,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印象。

如上《难忘九一八》这节课,如何在结束时把这节课的知识点有机地整合,最终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地记住。我就在大屏幕上打出一排字:“九一八事变三一年,日军占领我们家园。中共建立统一战线,张杨二帅实行兵谏。共产党派周去斡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几句话,言简意赅,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加深印象,深刻领会,牢固掌握。一个好的结尾对已经掌握重、难点的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对尚未完全掌握重难点的学生,一个好的结尾则将促进他们进一步自觉探索。

通过课堂的实践,这样的结尾方式可以使知识形成一个个要点,达到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以及时巩固强化,加深理解,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如果把讲授的内容无重难点地从头到尾作简单机械重复,不仅教师讲起来枯燥,学生听起来也乏味,其效果将走向反面。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德国的第斯多惠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历史,不仅中国而且世界上下五千年,内容丰富多采,知识博大精深。教师在讲课中,不仅要“撒得开,更要收得拢”。所谓“收得拢”,关键是有一个富有趣味性、艺术性的结尾。课堂教学的最后部分,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或完结,有可能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索、继续深化、继续扩展的重要一步。这里“留下悬念”是很重要的。悬念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象和挂念。它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余音不绝,耐人寻味。历史教师要善于制造悬念,让学生睁大好奇的眼睛,而好奇可能孕育着天才的发现。历史上有许多历史之谜,如北京人化石下落之谜、武则天无字碑之谜、金字塔之谜等。历史教师如能适时地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之谜,不仅能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而且或许无意中造就了未来的历史学家。

说书先生在每一个段子的结尾总有那一句“各位听众朋友,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话之所以能扣住听书者的心弦,正是他让人们先去猜测想象的缘故。那么我们历史教师不妨也来做一回说书先生,在课堂结束语中,不但可以不作定论,而且也可以来一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感觉。例如:上九年级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最后这样结束:“在争吵声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起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体系呢?它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其结局又是如何呢?欲知答案如何,且听下节课分解。这样结尾,收中寓展,隐线纤纤,造成悬念,为下节课埋下了伏笔,使此课的尾为彼课的头,为讲解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三、学科结合,开拓创新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如我们可以将音乐和美术等其它学科引入到课堂结尾中来,再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的情境,这样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激起了他们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大一统的汉朝》这课中,讲完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后就要接近下课了,怎样收尾呢,我就用了一段《汉武大帝》的影像资料,在学生的观看中结束新课,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汉武帝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学生去预习下面几节课的知识。或者可以让学生聆听歌曲《走近新时代》,通过这首悦耳的歌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和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可以来渲染课堂的气氛,使课堂再次达到高潮。

四、学生参与,师生互动

在一节课结束前,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通过归纳、概括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结尾归纳,条理分明,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值得提醒的是,这里的归纳可以是传统的教师总结,如通过幻灯片或电脑设计条目清晰的表格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我认为在新课程“以生为本”的理念引领下,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常用的可让学生作“本课小结”,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包含的知识细目,并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较好的效果。如《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结尾时我让学生上来总结,(不足之处教师补充完成,其他同学在笔记上自己整理归纳):这样结尾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从历史事件的发生中深深懂得。在课堂结尾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框架,会潜移默化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篇7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阅读能力训练策略

新课改之后,对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发生了变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课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具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而且要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非常重要。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写评注即阅读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如读到美国独立战争经过时在书上相应的空白处写6条批注:①莱克星顿枪声(开始);②大陆会议召开(建军);③《独立宣言》发表(建国);④萨拉托加战役(转折);⑤约克镇投降(胜利);⑥英美签订和约(结束)。这6条正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提纲及6件大事。在书上作符号写评注可以使同学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也可以突出要点,把书由“厚”读“北;还有利于今后复习。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增强了复习效果。

总之,要想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就必须提高高中学生综合能力,而这其中的关键是提高高中学生阅读历史课文的能力,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群,新课改后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考试周刊》2008.28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篇8

归纳整理式小结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小结方法,其方法是体系建构归纳法。它侧重于教师对知识结构、规律和方法的提炼,能将本节课所授知识加以归纳整理,理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一目了然,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体系。

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的新课后,我们就可以对这一节课加以归纳整理。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新政的背景,二是新政的内容,三是新政的影响。通过这三个大标题,学生就能形成对本课内容整体性的把握,再要求学生掌握每个大标题下面的具体的细节性知识,比如说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这样每个学生就能形成对这一节课的全面的、具体的把握。

二、史料式小结

史料式小结即在课堂结束时,给学生提供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材料,设计一些与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相关的问题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的方式。通过材料,让同学们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概括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同学们自然就能把书本的知识点找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罗斯福新政内容的掌握。

运用史料式小结要注意:①针对性。即在史料选择上,要注意与课堂所学历史知识相吻合,材料不能过多,难度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相一致,有利于学生阅读;②原始性。在材料的选取上,要注意材料原文的真实引用,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为达到教师的意图而对材料进行有意识的改造,这样不利于历史教学;③适量性。是指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精造史料。教师在补充史料时选择典型史料,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启发式小结

启发式小结即通过钻研历史教材,找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通过历史现象,挖掘历史规律和本质,给学生以启迪的小结方式。学完本课内容后,我对学生进行启发。

教师: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从哪国开始的?这次危机有什么特点?

学生:这次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从1929年到1933年,长达四五年之久;这次危机波及面广,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的危害特别严重,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减少了1/3,国际贸易缩减了2/3,失业工人达3000万以上。

教师:这次经济危机在政治上引起了什么后果?

学生: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行“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军备战,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教师:为什么美国是通过“新政”方式来缓和危机,而日本、德国是通过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的方式?

通过这种启发,让同学们认识到:①美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政权,民主政治比较完善,而日本、德国是通过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改革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②美国综合国力强大,资源、国内市场比较大,具备通过改革复苏来复苏经济力量,而日本、德国资源不足、国内市场小;③罗斯福、希特勒等个人因素的作用。

通过这一比较,使学生不仅对罗斯福新政、日本、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比较的记忆,而且对美国、日本、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西方代议制政体都可以联系起来记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启发了学生的智力。

课堂总结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概括精讲式、谈话式、联系比较式、引申式、问题式小结、承上启下式、练习巩固式、问题升华式、提问式、补充式等,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总结要为全课教学目标服务,紧扣教材的重点。一节课是一个整体,总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关于总结的设计也就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放在整节课的背景下加以考虑。总结时,必须突出教材的重点。

(2)总结时对重要史实、概念的阐述要注意深化和提高,切忌简单地重复,应比讲新课再深入一步。

(3)总结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不单单是知识的归纳,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总结时要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篇9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总结式;教学策略

明朝诗人谢榛在《回溟诗话》中说:“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是说诗歌的结尾要有余韵,好比用一根大木,撞击一口洪钟,声音响亮而悠长,久久不散,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之效。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写诗的道理,课堂教学也应如此,重视课堂小结。一个简要精当的课堂小结,能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形成知识体系;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起到提纲挈领,揭示规律的作用;能承前启后,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那么,如何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因素,精妙地设计出切实有效、生动有趣的课堂小结呢?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的课程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笔者归纳了一些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活动中常见的课堂小结形式。

一、总结式小结

这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最常用的课堂小结形式,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将课堂内容简明、扼要、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总结。此法可以引导学生来归纳总结,或师生共同归纳。比如,我们经常在课堂小结时提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要点。”要注意的是,它不应该是授课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是知识内容上提纲挈领的归纳,形成课的高潮。

二、巩固式小结

课堂结束或部分教学内容结束时,可以适时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从而更有利于获得下面或下节课教学内容。达标巩固还可以让学生做习题训练,讨论、比较解题竞赛,也可以让学习上台练习,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

三、悬念式小结

一节课好的结尾,可以使学生急于求知下面的内容,如同章回体小说或电视连续剧一样,故事情节发展到千钧一发时刻戛然而止,使学生带着“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遗憾等待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当代历史与社会教师,要注意在每一节课的课堂小结中学会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去探索新的问题的欲望。比如,在学习“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中总结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加强统治,随即话锋一转“然而强盛一时的秦王朝却转瞬即逝,是什么原因呢?”以此既强调本课线索,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四、辩论式小结

有的课结束以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辩论,教师不急于表态,在讨论中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又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教材的有关知识、巩固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习“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一课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就秦始皇的功过是非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学会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五、数字归纳式小结

讲完新课内容时,将教材文字中储存的大量知识信息,进行精心提炼、高度浓缩、重新排列组合,使之形成不同的数字信号,以全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易读易记,提高学习效率。如:小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引导学生用数字归纳出“三个提倡,三个反对,一个新发展”。这样,可起到强化记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深学生认识深度、培养学生能力等作用。

六、图表式小结

通过图示或表格形式,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一定的归类、比较,总结所学知识的一种小结方式。这种方式可使知识化繁为简、一目了然,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夯实知识基础。如:教学“秦岭―淮河分南北”一课,就可利用表进行小结。图表直观明了,通过比较,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差异。■

七、拓展式小结

把握时代的脉搏,关心社会,服务社会,培养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熟背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比如,小结孔子的教育成就时就让学生做到“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等;讲孟子时,他持有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已成为我国乃至当今世界的科学发展观问题……

八、升华式小结

“历史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重要课程目标。主题升华是历史与社会课堂常用的小结方式。例如,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的课堂小结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讨论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结论,启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展望在不久的将来一国两制同样可以解决。为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还可以播放《七子之歌・台湾》作为课堂的最后结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回味。此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对一些名人的思想品质和治学精神进行推崇,巧妙地将德育教育寓意在历史教学的课堂小结当中。

总之,课堂小结是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本节课的需要,灵活运用有效方法进行课堂小结,使之发挥回顾知识、深化记忆、拓展思维、延伸课堂、激发兴趣、提升能力的功能,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记忆方法策略利用

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历史这门课程,一些学生表示,看历史书就好像看故事书一样有趣。然而,令部分学生烦心的是,虽然自己很喜欢历史,但总是学不好它。大多数学生都被拦在记忆关卡外。历史学科中众多纷繁的历史人物、时间、事件等既繁琐又难记,一些学生往往是记了忘,忘了记,让学生倍感压力,信心大减。如果我们能够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攻克记忆难关,则能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轻松地学好历史学科。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几种历史学习中常用的记忆方法。

一、歌诀记忆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记忆方面往往更加侧重机械记忆,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把一些内容编成具有一定韵律的歌诀、顺口溜,这样不但可以减轻记忆负担,还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例如,最常用到的中国朝代记忆口诀:唐尧禹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这样六句顺口的歌诀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朝代更迭给概括了起来。又比如,在讲到“开元之治”时,我们可以这样记忆这段历史:“开元之治”唐玄宗,任用宰相名姚崇,十项建议献良策,玄宗一一都依从。重视吏治看政绩,改革图新大手笔,玄宗前期政局稳,“开元盛世”显生机。这样利用歌诀记忆,就把“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轻松地印刻在头脑中。

二、归纳记忆法

归纳记忆法是将一些具有一定联系的史实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者顺序归纳总结起来,然后进行整体记忆,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记忆量,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知识的体系化。例如,说到中国近代史,基本上就可以用侵略和反侵略来概括,我们在记忆这部分历史的时候,可以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归纳成“四三二一”这四个数字进行记忆。四指的是四次主要的战争,即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三是指三个不平等条约,即《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三个条约;二指的是两次农民运动,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一就是对整个中国近代史进行概括的一条主线,即中国如何在一次次的战争和一份份不平等的条约签订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就这样,把整个近代史用四个数字归纳概括出来,使得学生既具有整体的历史观,又能够大大减轻记忆负担,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浓缩记忆法

这种浓缩记忆法就是将一些历史知识通过删减、概括,进而浓缩成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进行记忆,一方面,对内容进行加工整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记忆和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把一堆的知识浓缩成几个字、几个词,对于减少记忆量也十分有效。例如,说到隋朝大运河中四个重要的河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我们就可以把它们浓缩成永、通、邗、江四个字进行记忆,这样就会轻松很多。又比如,在讲到“马关条约”的内容时,就可以将条约内容浓缩成“割三岛、赔两亿、开四口、设工厂”,这样言简意赅的四个词比起林林总总的一堆条约内容,记忆起来显然更加方便。

四、谐音记忆法

在历史学科中,有些内容零散且没有规律可循,完全要依靠机械记忆的方式,这时,就可以利用谐音记忆法帮助记忆。例如,记忆唐高祖李渊在公元618年建立唐朝这个史实,我们就可以利用谐音记忆“李渊见糖搂一把”。又比如,在记忆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叶挺、、时,一般只能依靠机械记忆的方法记住此类知识,既容易混淆,又容易漏记,如果利用谐音记忆法记忆“刘叶煮粥喝”,这样一总结,恐怕学生想忘都很难。

五、年代记忆法

在记忆历史知识时,历史年代是记忆难关中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大部分学生都在年代记忆上吃过亏。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要变不利为有利,利用年代记忆法记忆相关内容。我们可以把在同一个年生的事情归纳起来进行记忆,例如,1861年,在中国,慈禧太后发动,设立了总理衙门,在美国,内战爆发,在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又比如,1927年,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大事件,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发动了反革命,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等等,把一年里发生的重大史实放在一起记忆可以有效提高记忆效率。还可以按照年代的前后顺序,将具有年代顺序的历史史实放在一起记忆,如,中国共产党的三次代表大会分别在1921年、1922年和1923年这连续的三年里举行。这样利用年代的特点辅助记忆,可以有效突破历史记忆中的年代关,增强记忆的效果。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记忆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经常用到,如比较记忆法、想象记忆法、串联记忆法、图标记忆法等,还有一些学生自创的只适合自己的独特记忆法。记忆的唯一目的就是快速、准确地记住,因此,运用什么方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学生可以根据具体实际和自己的学习习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记忆能力。另外有一点需要注意,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记忆方法,都有一个需要遵循的共同原则,那就是反复记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记忆方法和策略,仅凭一次记忆很难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因此,要在采取各种记忆方法的同时,不间断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反复复习、巩固,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记忆和掌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开敏.浅谈初中历史记忆方法[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