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的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1:59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篇1

高三历史复习,大体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夯实基础知识,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首先,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夯实基础知识包括:两大线索中国史和世界史,三大模块政治制度、经济文明、思想文化。其次,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犹如一条龙的眼睛,在当今的考试中显得尤其重要。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我认为主要有: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历史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能力,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历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历史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所谓历史学科素养,在今年的高考中依旧考察五项基本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以下我将高三历史复习的各阶段工作进行总结。

一、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制定高考复习计划。

结合考纲要求和学习目标,回归教材文本,并依据两大线索和三大模块对知识点进行顺序调整、知识整合,制定小单元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和具体计划。

二、阶段复习安排

一轮复习:2017年7月-2018年2月;二轮复习:2018年3月-5月;三轮复习5月-6月。

三、复习工作中的亮点

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的基石、是高考成败的关键。

第一,对教材章节顺序进行调整,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纵向整合。具体做法:1.在宏观上,每个单元的复习先明确时间线索,宏观总结单元知识的阶段特征,并且梳理出单元知识点结构。2.在微观上,尽量挖掘教材信息,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一个个历史知识(历史现象)形成完整又逻辑严密的系统。从纵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使学生吃透教材,掌握基本史实、形成历史概念、总结基本线索、求证历史(现象)发展规律、建立完整的有深度的单元知识体系。

第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创建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复习时注重历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点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逐渐形成由小到大的知识体系网络。这种知识网络是多方面的,纵向的既有单元知识网络也有专题知识网络;横向的有中西方同一时期专题知识对比网络。比如:纵向的有: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线索,中国经济文明专题发展线索,横向的有中西方近代文明对比线索。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网络构建全面,具体做法:1.每个单元复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总结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2.每个专题复习结束后,根据时间线索整合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3.每个模块复习结束后,再专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其中单元的思维导图和专题思维导图在一轮复习笔记中呈现,横向知识点对比思维导图以a4纸张总结归纳。

第三,习题处理,每课时练习、每单元练习扣准基础知识,对错题进行纠错整理,专题练习进行选择整合,选择题精选部分真题训练,培养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

二轮复习,重在整合历史阶段特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此轮复习是对前一轮复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培养学科能力素养的关键阶段。此轮复习的基本策略是:二轮复习是横向的阶段特征知识点的复习,是不同国家、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阶段特征。复习时要做好同一时期内部知识点纵向的对比梳理,同一时期中外阶段特征横向的对比。既要注意专题与专题之间的本质联系,又要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和结合。从而形成中外历史相结合的立体网络体系,从而达到真正掌握学科体系和认识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目的。

具体做法:首先,在每个阶段特征复习时继续坚持明确时间线索,以时间轴为中心,梳理出每个阶段特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知识并构建阶段特征的模板框架。在此我给学生总结了近十年高考重大历史事件大事件表,学生人手一张,进行时代线索的背诵记忆。第二,整合阶段特征知识点框架,进行阶段特征的默写。有了统一的模板之后,重点就在于每个阶段特征的内容是否掌握,所以在每个阶段复习结束后,都进行阶段特征的背诵默写。每个阶段做到全部批改、订正纠错、个别复查等。目的是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每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征,又要训练学生主观性试题的答题思维和答题模板。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系统化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解决史实论证和历史理解的能力。第三,二轮分层复习。进入3月艺术生回归班级进行文化课备考。所以针对艺术生的特殊需求,对二班的二轮复习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1.坚持每个阶段特征的默写、批改、纠错。2.对一轮复习中的某些重点专题知识进行抄写背诵记忆。对艺术生进行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知识点复习。第四,在作业习题方面,针对高考题型进行专项训练,选择题甄选注意两个方面的选题内容,一是阶段特征内容知识选择,二是高考12题模板选择训练。将这两类选择题结合训练,尤其是第二类高考12题模板训练,每周布置两个15分钟的限时训练,让学生熟悉历史12道选择题考察顺序和知识点分布,总结选择题总体技巧和知识点漏洞的梳理。

三轮复习:注重知识点巩固、答题模板技巧总结。

三轮复习又叫“回扣复习”,是对一轮、二轮复习的巩固反馈,是对做题技巧和答题模板的总结。具体做法:第一,确立模板意识,进行模拟套卷的做讲结合。训练时间、训练答题技巧和思路、训练答题格式、弥补知识点漏洞。确立模板意识,提高应用能力,选择题训练做题时间、做题思路技巧、正误选择的命制规律。传统材料分析题整理三大类型模板,原因背景类、影响评价类、特点比较类。以及史料分析、分层信息、概括总结、答案整合的方法技巧。小论文题的三段式答题格式和论题的概述表达。第二,关注时政热点,主题考点的总结归纳。注重热点主题和历史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以及灵活应用。第三,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避免重复性知识漏洞和错题,在后期模考、大练考、限时训练中,要求学生对错题归纳整合,梳理知识漏洞和做题思维的常见错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整理错题或错题本搜集错题等。

四、复习工作中的不足

第一,在一轮复习中,知识点思维导图中,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做的比较粗略不够彻底完整,所以纵向横向立体知识体系整合复习中学生存在一定的短板。

第二,纠错本整理工作做得不够彻底,前期基本在作业练习中以作业纠错的形式呈现出来,后期才用独立的纠错本进行整理。

第三,复习课和习题课的应用。一轮和二轮复习中能贯彻应用复习课课型。习题课应用比较粗略。只在题型类上实现了习题课的讲练,应该在知识点习题课、试卷讲评方面进行完善。

第四,史料解读能力的训练不够扎实,涉及相关能力的训练时间过短。同时选择题专项训练开展的有些晚,如果在一轮复习中每周加一个选择题专项训练,那么效果会更好。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篇2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历史二轮复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水平,一直是历史教师在一轮复习后思考的问题。2010年以来,广东开始实行3+X,即语文、数学、英语3科+文综(政治、历史、地理)或理综(物理、化学、生物)的新高考模式。受这种模式影响,历史学科不仅题量大大减少,而且在高考试题导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与传统历史学科考查不同的特点。

首先,侧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知识的运用与材料解析紧密结合。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点、线、面三方面:一是对历史概念的考查(点),历史概念包括的要素有时间、空间、背景(原因、条件)、内容(表现、过程)、评价(性质、作用、影响或特点)。二是对历史线索或发展过程的考查(线)。三是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面)。

其次,能力考查侧重文字材料。由知识为立意转变为能力为立意是新高考的特点,体现在选择题中增加了不同形式的材料,考查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能力测试里侧重于文字资料的考查。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无法在实验室中再现,所以考查历史主要靠材料,但无论是广东还是全国考查的重点都是文字资料。

最后,隐性介入社会热点问题。

针对新高考的三大特点,我们在历史二轮复习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将历史知识结构化

经过细致的一轮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但不少学生仍然存在着这样的困惑:知识点能记住,但真正做题的时候又用不上,思路不够开阔,答题也不够全面。这种困惑跟我们的教材体例及一轮复习方法不无关系。教材分模块分专题的编排往往割裂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所以学生答题的时候往往顾此失彼,答题思路过于狭窄,拿不到高分。一轮复习后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犹如一堆由不同颜色组成的沙子,杂乱无章。因此,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即历史主干知识导图。这就要求突破一轮复习时的专题模块复习法,将同一时期的史实联系起来,这便是通史复习模式。

二、提升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提高获取、阐释信息的能力

历史选择题的题量少,分值大,风险大。在高考试卷中差不多要占半壁江山,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要,成为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题型,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然而考生这部分的失分现象却很严重,书背熟了,但仍然不能拿高分。

选择题分为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有材料情境、历史概念、组合型、因果型、比较型、反猜型、图表型等几种类型。从题干看,材料型(尤其是史论推理型)、概念型(提供历史现象概括出概念或给出概念作出正确判断)较难;从题支看,排列型(时间跨度小的易混)、组合型(题支对的但与题干无关的难排除)较难。近几年广东高考选择题倾向于重点考要时间、主要概念、图表信息、史学探究。对于时间型选择题,复习时重点掌握时间和阶段特征。而概念型选择题,重在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图表型选择题,重在完整把握图表信息。对于探究型选择题,重在尊重情景,史论一致,形成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选择题要想拿高分,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概念是基础。(2)审题是关键。(3)精选精练精评。

学生解答材料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审题不准、概括分析材料能力差、无法将所学知识与材料联系起来或脱离材料答题、答题不规范等。审题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答题思路正确与否。如何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除教师在讲解试题时多渗透各类题型的审题方法外,学生在实践中多思考、多总结、多感悟也很关键。由于高考侧重文字资料的考查,因此,学生解读材料,获取、阐释信息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语文功底也是重要因素,如概括材料中心思想、文言文阅读等能力,教师可选择典型例题给学生精练精讲。答题规范则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强化。

三、进行全面复习

历史试题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体现了现实问题与历史联系、历史学科的“学以致用”。但历史学科不是给政治学科做注解的,考试是从历史的角度考的。

高考倾向于隐形介入社会热点问题,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结合的切入点千变万化。因为即使能猜到热点问题,也猜不到切入点。所以,我们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去猜题,而应全面复习。加上现在历史教材内容已精简不少,所以不应有划重点的思想,最多是找出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把相同点作为复习的重点,唯有全面复习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篇3

一、教会学生自读

教学中,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总体、学期、单元、课时、专题教与学的目标,规划知识要点及应达到的能力水平。编拟预习提纲,紧扣重点难点设计出启发性问题,课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预习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使历史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学生按照提纲预习教材内容,思考预习题目,既可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新旧知识联系,发现疑点,解决一般问题,增强听课和笔记的针对性,又可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内在的规律性和高中历史学习的侧重点,掌握读书、自学的基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而规范的读书习惯和深钻、多思、善问的学习品质,提高阅读理解、综合概括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主要通过抽问、学生讲题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通过预习读书、思考后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可少讲或不讲;教师讲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精讲基本的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历史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把分析历史现象和把握历史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准确、规范地理解运用知识、技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准确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提高比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结构

1、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章节知识结构,提高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章节内容一般以事件为中心,结构相对简单,掌握较易。同时,章节内容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相对较少,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以有效地固本强基。这一步的关键是弄清史实发展的因果关系,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原因,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准确理解有关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历史结论,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再认、再现能力的提高。

2、指导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结构,提高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一是作好单元划分,根据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二是通过对单元内容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归纳,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根据单元间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3、指导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结构,提高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一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划分和专题知识归类,按专题把教材中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系统化。二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总结,即在把握专题内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通过综合、概括、归纳、比较、分析、评价,把零散的认识整理成系统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三是引导学生把握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会学生运用史料

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也就是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篇4

一、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老师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老师遇到的问题

首先,由于全国卷考试内容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三册和高中历史选修四册,涵盖的内容广且量大,并且是第一年使用全国卷,没有经验可循,很多老师是认真的完成了全部的课本教学,致使新课占用时间多,没有合理安排一轮复习时间,导致二轮复习时间很紧张。在艺体生的复习方面,这一问题尤其突出。

其次,因为全国卷分为一卷和二卷,其难度是不同的,对于四川省在使用全国卷时,其难度如何?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很多老师对于二轮的复习资料无法合理取舍。

再次,正是因为全国卷的难易程度无法正确估量,所以,很多老师还存有这样的疑问:对于二轮复习应该怎样过知识?是对重难点、延伸加做题讲题就可以吗?

第四,对于很好的把握历史框架,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是在高三一轮复习时还是二轮复习时?或者是贯穿整个高三复习?

(二)建议与对策

首先,任课老师可以在高二下期必修一、二、三新课程都结束以后,适当的逐步开展一轮复习,复习时可以将选修内容按时间段穿插到一轮复习之中,这样既可以缩短新课课时,又可以为二轮复习争取时间,同时,为保证复习中的提升,复习时可以选用高考5十3历年真题进行训练。

其次,二轮复习时主要应该是对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概括,把握总的历史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突破重点和难点。二轮复习资料中可多选用材料分析题,尤其是考察大的时代背景的题型,很适合训练综合知识。

再次,对于构建知识体系,这个问题目前是最让高三老师头疼的,因为复习过程中,发现学生根本没有知识体系的概念,一轮复习的知识点完全联系不起来,在做题时已掌握的知识完全用不上。所以,在一轮复习至三轮复习时,老师应针对学生情况,适时的帮助学生或者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二、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生遇到的问题

复习知识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因为高中历史必修课是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专题来设置课程的,其历史时间是零散的,所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记忆不清,对历史时间的延续性把握不住。其次,很多学生在复习时还停留在一轮复习阶段,对于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是零碎混乱的,没有框架和体系。再次,在知识的梳理上,学生们对老师过分依赖,不爱动手动脑。第四,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如不总结已经做错的题和复习过的知识;不及时的翻阅课本;不背诵重知识点。

做训练题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很多学生都有的通病就是在做题时喜欢做选择题,材料题随便写写,然后就对答案。其次,有些学生做题时不注重审题,不研究问题,看一遍题目就开始答题,往往准确率很低。再次,学生们做选择题时,遇到有关联词的题目,如只有……才……等,不能准确的把握住题意,而此类题型在高考题中又比较常见。第四,大部分学生看不懂文言文题,或者害怕做文言文题,而文言文材料题又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二)建议与对策

复习知识时的建议与对策。首先,对于历史时间,任课老师应该从高一开始要提醒学生记忆,使学生养成看到历史事件自然反映出历史时间的好习惯。此外,在高三一轮复习时更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时间点。其次,老师在复习时应该帮助学生构建较完整的历史时间段的知识体系,并要求他们要自己动手且要不断的复习知识体系。再次,教师在复习时可以适当的提问学生,或抽查作业,督促他们动手动脑。第四,对于高考真题或大型考试,必须要求学生总结做错的题目,可以把错题抄写在作业本上,老师按时查阅批注。此外,一定要求并z查学生重点知识点的背诵。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困生转优策略

不管在哪一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学困生,实现学困生的转优是帮助学生进步的要求,也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要求。历史虽然是一门人文学科,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一旦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积累,那么学生就会出现困难。我就高中历史学困生的转化进行了探析,在分析导致历史学困生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转优策略。

一、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虽然很多人看来,历史是一门十分有趣,是一门学习难度不大的学科,然而有的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依然感觉困难重重。为了帮助历史学困生更好地走出历史学习的阴影,首先应该对导致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转优效果。

(一)知识量的储备不够

很多历史知识点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件,在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难度不大,然而导致历史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知识量不够。对于教材上的知识点,学生只是听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没有将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缺乏知识储备,根本无从下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量不够,自然就成为历史学困生。

(二)死记硬背

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误区:一是不花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记忆,二是花费大量时间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这两种学习情况都会给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带来困难。其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会使学生的学习陷入困境。现代考试更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单纯考查学生记忆的题目越来越少,而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难以有效应对现代考试的要求,自然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

(三)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缺乏系统性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其系统性并没有引起重视,历史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时间是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线索,只有把握好这一线索,才能将不同的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排序,如果不能把握好历史学科学习的系统性,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越多,就会越混乱,从而逐渐成为学困生。

(四)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

每一门学科都是一门科学,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也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就必须掌握有效的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历史学科知识点的理解难度不大,然而知识点繁多、记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需要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而目前高中历史学困生之所以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二、实现高中历史学困生转优的策略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是一件正常的事情,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一)注重知识的积累

针对由于学生的知识量不够导致学生历史学习困难这一现象,在实现学生转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知识积累量不够而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花费时间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有些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余时间不能及时复习,这就使得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量有限。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并监督学生有规律地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历史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断扩大。

(二)将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针对由于死记硬背而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例如在学习“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这两位历史人物时,不能仅仅机械地对教材上涉及的表面知识进行记忆,还要对他们活动的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这样才算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当然学生要对知识点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因此历史学困生走出困境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学习活动。

(三)走出片面掌握知识点的误区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对某一年代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十分熟悉,而对另一时代历史知识点显得比较陌生。历史学困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片面掌握知识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麻烦。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于历史学困生的转化优。为了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出清晰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系统意识,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找到答案。

(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篇6

一、“点”的整合――每一节课的知识整合

一般说来,每一课的内容都有一个发展的主线或者线索,根据主线或者线索确定主题,构建起本节课的知识网络,这节课的内容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如复习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资本主义的曙光”时,将主题设置为“两次发现”:第一次发现为“人”的发现,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解放,掌握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相关概况;第二次发现为“地理大发现”,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开拓。

二、“线”的整合――每一个单元的知识整合

在历史的单元复习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线索,根据线索可以设置相关的主题,将相关的史实串联起来,使历史知识更系统化、线索化。如在复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可以根据第二单元的主题“近代化的探索”进行单元的知识整合。可以整合为:地主阶级的近代化探索――洋务运动,了解在近代的中国,统治阶层地主阶级如何自救,学习西方的技术,维护封建的统治;资产阶级的近代化探索――和辛亥革命,了解在近代的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如何摆脱近代中国的命运,学习西方的制度,争取民族独立;知识分子的探索――新文化运动,了解在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力求实现在思想上的近代化。

再如在复习人教版世界历史近代史“步入近代”时,可以将本单元知识整合为三个数字:一二三。“一”指一次革命,使学生系统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体会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二”指两次发现,通过知识的整合,使学生系统了解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相关概况,分析认识人类的思想解放和地理上的大发现;“三”指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列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知识点,通过分析比较整合,整合出三次革命的异同点,可以归纳为三次革命同为资产阶级革命,但因为各国情况有所不同,革命过程不尽相同,革命后建立的政体也不相同。

三、“面”的整合――每一个历史专题的知识整合

教师可以根据历年来的中考考点,总结出历史的专题复习单元。平时的历史课堂学多数是以时间为顺序,学习相关的中国和世界的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初三的复习教学设计中,可以使学生注意历史事件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理清线索,整合相关的知识点。如在复习世界史时,设置美国史的专题复习,将美国历史分成五个阶段:独立的美国――美国独立战争;统一的美国――美国南北战争;创新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三次科技革命;富强的美国――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霸道的美国――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科索沃战争。通过五个分阶段的复习将美国史专题史的知识整合,使学生从整体上复习了美国史的相关知识,了解美国史的发展线索,对于美国的发展崛起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复习中外历史重大改革时,可以设置相关的改革史专题复习,将中外的重大改革进行比较。如将中国的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较,从改革背景、改革人物、改革内容以及改革对本国的不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整合;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样也可以和俄国的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相比较,分析两次改革的异同点,可以得出结论:两次改革的性质相同,都使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篇7

   一、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提高学法指导的实效性。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基于此,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把学为主体作为施教的基本点,以“会学”为目标,抓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步:确立目标教学的核心地位,教会学生读书。教师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总体、学期、单元、课时、专题教与学的目标,规划知识要点及应达到的能力水平,编拟预习提纲,紧扣重点难点设计出启发性问题,课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预习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使历史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提纲一经列出,本章就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要点明晰、重点难点突出了。学生按照提纲预习教材内容,思考预习题目,既可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新旧知识联系,发现疑点,解决一般问题,增强听课和笔记的针对性,又可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内在的规律性和高中历史学习的侧重点,掌握读书、自学的基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而规范的读书习惯和深钻、多思、善问的学习品质,提高阅读理解、综合概括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搞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抽问、学生讲题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通过预习读书、思考已解决的问题可少讲或不讲;教师讲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着力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概括要点、提炼观点、澄清疑点、分析易混易错点、落实考点。精讲基本的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点拨历史思维。把分析历史现象和把握历史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准确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提高比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遵循大纲、考纲,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针对教材重点难点,紧扣知识要点,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贯彻教学意图的有效手段,就是把教学的内容和指导的方法,以练习的形式具体化。章节练习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单元练习、阶段性练习重在知识过关;专题练习、综合练习、模拟训练应注重能力培养。练习宜精不宜多。一般说来,好的练习在内容上要有代表性,在思路上要有启发性,既能检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巩固、深化和活化所学知识。练习中一要注意良好审题习惯及解题技能的培养,规范答题;二要加强材料题的训练,提高解答主观性试题的能力;三要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临场经验的积累;四要重视练后讲评,上好讲评课,矫正补偿,启发指导。

   第四步:根据反馈信息,做好辅导答疑。这是教学工作的弥补环节,也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出现的疑难和暴露的问题,兼顾普遍性和个体差异,通过集中辅导、个别答疑、互矫互补、错例示众、达标测评等方式,分析差错原因,指导答题方法,弥补知识缺漏,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二、加强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中学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有透彻解释,归纳起来就是:反映历史整体面貌和发展线索的内容;反映历史演变规律的内容;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内容;反映国情的内容以及建立在主体知识之上的与大学学习相关密切的学科理论和能力方面的内容,即历史资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运用基本史学原理分析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历史阐释的能力。加强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教学,使教为主导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根本保证,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一)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材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章节知识结构,提高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章节内容一般以事件为中心,结构相对简单,掌握较易。同时,章节内容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相对较少,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以有效地固本强基。这一步的关键是弄清史实发展的因果关系,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原因,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准确理解有关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历史结论,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再认、再现能力的提高。

   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结构,提高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一是作好单元划分,根据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二是通过对单元内容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归纳,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根据单元间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再次,指导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结构,提高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一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划分和专题知识归类,按专题把教材中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系统化。二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总结,即在把握专题内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通过综合、概括、归纳、比较、分析、评价,把零散的认识条理成系统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能力培养、发展和升华的关键。三是引导学生把握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专题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系统,专题之间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是系统的、有条理的、有重点的学习,既便于知识的储存,又便于知识的提取,能够有效地保证历史学习质量,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同时,把握结构、梳理线索、提取系统知识要点、归纳历史认识的过程,也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有利于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二)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首先,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中学历史教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对历史的认识贯穿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诸如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一切历史现象互相联系并受因果关系支配;人类社会在矛盾中前进,矛盾形成历史运动;历史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呈螺旋式上升运动;一切历史发展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历史事件的性质由本质决定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分析历史事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更不能主宰历史。上述基本观点在历史教材中虽无直接表述,但却渗透在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叙述与分析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篇8

关键词历史影像;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64-02

1前言

人类自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取得非常有效的进步,带动了历史影像的发展与完善。现代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水平对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和综合学习素质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历史影像在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高中历史教师提高课堂历史知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效率和水平的目的。

2历史影像可以创设优秀的历史课堂学习情境

历史影像的图片、影像展现功能可以有效地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设优秀的课堂学习情境,活跃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气氛,将高中历史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记忆与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科学提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点,积极运用历史影像来辅助教学。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展现与高中历史课本教学知识相关的影像,加深学生对于历史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苏教版高中二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中的“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由于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出现漏洞,再加上西方工业化和侵略战争的发动,作为西方拥有强大国力资源之一的英国开始向中国倾销具有毒性的鸦片来通过汇率的差价谋取巨额的利润……”由于这一历史事件距今已过去100多年,学生仅仅通过历史书本中的书面文字是无法真正体会和理解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师可以通过影像图书设备的影像展现功能将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看到历史书本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到旧社会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侵略与压迫,从而加深对高中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历史影像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影像图书设备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将较为抽象的高中历史知识点变得具体,化繁为简,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高中历史知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减轻历史学习的压力,提高学习效率。高中历史知识面涉及范围非常广,涵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中国与西方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因此,高中历史知识是较为复杂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时而会遇上一些理解较为困难的知识点,普通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会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而且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而影像图书设备的影像组织和展示功能可以直观地将高中历史知识展现给学生,将抽象的高中历史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历史影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知识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水平。

比如苏教版高中三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中的“德国的发展与分裂”这一知识点,由于学生对于德国的政治与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较少,再加上对于德国的背景与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也相对而言较为不足,因此,这一“德国的发展与分裂”历史知识点对于他们而言理解和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这时,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影像资料的展示功能,将这一历史知识点完美、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将抽象的书面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历史影像,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1]。

4历史影像可以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层面

历史影像是现代化科技的产物,它融合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技术,因此具有强大的历史信息资源库和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历史影像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范围,深化历史知识的学习层面,提高和增强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积累,促进高中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科学发展。对于学生而言,高中历史书本上的知识点毕竟是有限的,是经过高度浓缩和提取的。因此,学生要想提高高中历史知识素养,拓展历史知识学习视野,加强高中历史学习能力,必须积极拓展历史书籍的阅读、学习范围和阅读量。然而,传统的阅读大量课外历史书籍的学习方法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学习效率较低。

历史影像是学生最好的辅助学习手段。现代历史影像的历史教学资源储藏量非常丰富,涉及的历史知识面也非常广阔,可以有效达到深化学生历史知识学习层面的目的。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应用历史影像来辅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拓展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涉猎范围,深化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层面。

5历史影像的高中历史教学资源的选取要点

历史影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最为主要的目的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和水平。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历史影像来选取教学资源时,需要注意历史教学资源的选择是否合理,使历史影像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选取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严格选取最为符合史实真相的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由于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它的信息库中所包含的对于历史事件讲解的版本有很多,不同的历史事件的版本对同一个史实的讲解是不同的,而且有的历史教学资源的讲解中加入强烈的个人感彩,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而故意修改、捏造历史史实。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从众多的历史影像中选取最为符合史实,并且不会对学生造成误导的历史影像教学资源。

第二,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选取必须要有针对性。历史影像教学资源引入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是为了利用历史影像教学资源来辅助高中历史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选取必须是针对学生学习的历史课本和课程上所需的教学资源。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生与结束”这一历史事件中包含大量的历史知识点,如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战争、西方列强之间的战争、西方对于非洲各国的侵略战争和人口贩卖等知识点。这些历史史实知识点虽然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生与结束”知识点中的一部分,但是教师并不需要全部都选取出来给学生讲一遍,选择重要的知识点就可以了,不然很容易导致偏离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拖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进度。

6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影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创设优秀的课堂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层面,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篇9

一、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思想上是否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人认为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讲什么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一些历史老师也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这种思想,他们的做法是尽快将书本知识教给学生,甚至不做讲解,只要求学生打开课本,画出重点内容,然后去读去背,他们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其实质是“有了分数就有了能力”。我认为知识与能力是不能划等号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本领,知识是在一定能力作用下的结果,有了能力就容易获得知识,而有知识却不一定具有能力。社会上通常说的“书呆子”、“高分低能”就是对有知识而无能力的人的形象比喻和说明。能力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也就是智力的高度体现。因此,教师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备课时就要认真设计好注意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案,做到“有的放矢”,这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我在教学中总是十分注意设计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注意知识的联系、过渡、引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总是处在一定的体系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支离破碎的知识。

二、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学力度。

1.掌握知识结构,形成网络。历史事物和现象尽管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有着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平时学生积累的历史知识,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割裂、分散、片面等局限性。只有把有关知识从不同角度联系起来使之结构化、系统化,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才能在尽可能完整的基础上探求历史规律、深化历史知识。形成系统化的历史知识结构有三大优点:一是有利于知识的保存和长久记忆,可强化巩固知识;二是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被准确、快速地提取和迁移;三是这种知识间有机联系的网络结构,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只要触及一点就能迅速地反应联想,组成相关的知识群,有利于问题的分析解决。

2.寻觅阶段特征,提高阐释能力。阶段特征是客观历史具体存在和变化的个性的一种形态,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主要不同点。历史是一条切不断的长河,但它在进行中又有曲折缓急,显示出进程中的阶段性及阶段特征。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及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史实、史论的重要途径。如19世纪的最后40年,是德国发生历史巨变的阶段,其特点有: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又保留了某些封建残余;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和先进设备的采用,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后来居上;出现了集中程度较高的垄断组织;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成为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使德国成为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

3.挖掘内在联系,确定因果关系。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就是“原因――经过――结果”的演变过程。历史上事事不无原因,因果关系是历史演变本身的一种内在联系,属于理性化的内容。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有三“强”的特点:一是隐蔽性强,大多埋藏较深,含而不露;二是序列性强,因果对应,先因后果;三是连续性强,因果关系就是本质的联系、内在的联系。学生普遍感到内在联系很难挖掘,若能在历史教学中点拨学生深入挖掘内在联系,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内在联系有横向联系,如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如两宋时期风俗画的出现和日益增多,这一文化现象是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也有中外之间的联系,如工业革命促使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所以,它们对中国的侵略成为必然,其根本目的就是打开中国的市场,把中国纳入其资本主义殖民地体系之中。内在联系还有纵向联系,如北宋初期中央集权的加强,是导致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状况的根本原因之一。为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推行了旨在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的变法。

从巩固知识的角度看,内在联系的挖掘可起到强化知识、加深记忆的效果;从提高能力的角度看,可使思维能力更具深刻性、逻辑性、创造性;从理论思维含量的角度看,可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思想的方法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因此挖掘内在联系的能力的培养,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篇10

总复习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只是高三历史教育这一整体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能服从高三历史教育总目标。由于各指导教师对高三历史教学过程的安排不同,开展总复习的条件不同,其具体任务也不尽相同,我们无法抽象评价复习方法的好坏,也不能够盲目套用他人的方法,包括笔者这里所谈的方法。

笔者根据农村普通中学学生特点,在高三教学中通常采用阶梯式教学:第一大阶梯是章节教学辅之各时代综述,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基本知识,着重弄清主要历史现象的特征,因果及横向关系;第二大阶梯是专题国别复习,使学生实现基本知识大联网,重点是掌握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通过了这两大阶梯,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认识和历史思维都获得了逐渐提高。以此为基点展开的总复习就是要跨上第三大阶梯: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主要是运用正确史观分析历史本质、评价历史现象、概括历史特征,或运用史实说明论证历史问题,以及准确表达等能力。因此,我把全面复习工作留给学生课外完成,在课堂上只抓住一些关键性知识层层深入,纵横延展,进行理性的探讨,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笔者估且称这种方法为“中心契入——延展法”。

我想这一复习方法既适应现代高考的要求,也符合由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趋势。因为:第一,通过中心契入,可对影响知识体系形成的关键知识实施纵深突破,形成知识中心;第二,通过层层递进、纵横延展,可揭示知识间的逻辑联系,使之在一定史学思想统率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机有序有层次的系统;第三,有利于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历史,有利于其进一步提高概括、归纳、分析、评价、比较、说明、论证等基本学科能力;第四,扩大了知识面,进行了多种思维训练。总之,它能促使学生将其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在一定史学思想统率下形成有机有序有层次有中心的知识系统,并获得一套治史的基本方法,从而造成比较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成为其独立处理历史问题和继续学习历史的条件;而且通过这样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认识和思维方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不仅有利于应对高考和历史学习。

二、操作

(一)确立题材。经过前两个阶梯的教学,所剩时间已经不多了,选择哪些现象做为中心契入的题材事关复习效率。怎样选择题材呢?原则是:<1>通盘考虑全部教学内容和课时的松紧,以确定题材的数量和内容;<2>所选题材必须是教材中多次出现或历时较长或涉及范围广的历史现象;<3>须是学生似懂非懂的历史问题,

弄清该问题能起触类旁通的作用。

(三)认真设问。确定了某个现象为中心契入的题材后,就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像剥笋一样自然愉快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活动。如我们确定了以“中国的封建经济”这一宏大悠久的现象为契入中心时,可这样设问:(1)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史的学习,你能描述一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模式吗?(2)这种模式在何时已初步形成?请扼要解释它形成的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并说明这一历史现象在当时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3)试概括并简要说明这种经济模式对古代政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4)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待这种经济模式的态度与政策怎样?如何评价?(5)这一模式何时开始瓦解?试举例说明并阐述其历史必然性。这一模式的瓦解在意识形态中又有什么反映?封建统治者是如何对待这一趋势的?请用有关史实说明并予以评价。(6)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为指导学生思考,我们可对有些问题给予提示。

设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第一,要讲究科学性,不能把学生引入形而上学的歧途。从一些试题资料看,近年这种错误倾向很严重。这是一些教师自身视野有限而盲从高考形式的产物。第二,设问要让学生感到亲切而又新鲜,似曾相识而又富有挑战性。设问太难太易都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第三,围绕一个契入中所设问题要做到递进延展自然有序。第四,设计时要有明确的认识和能力提高目标。

(三)组织教学。据本法实施时已具备的条件、加强表达能力和激化学习热情的需要,加上时间之紧迫,复习时课堂形式采用“有控制的讨论式”为佳。教师已通过给定题材和设定问题已对讨论的内容和步骤实现了控制。课堂上要注意的是控制讨论进行的速度、方法和秩序。我的做法通常是让学生自由讨论一定时间后,再“点将”答问,然后师生共同纠错补漏。这是图简单的做法。笔者偶尔也试行分组讨论:将班级分成3—4组,按排时间讨论指定问题,然后指定某组回答:该组需推荐一名“发言人”答问,组员可以补充;其它组对该组回答发表看法,教师予以总结。这种方式效果好些,学生更投入,回答比较完整甚至可提出些我没预想到的见解;但也多一些麻烦,如要分组重新坐定位置,需搬动桌凳,可能造成一些混乱,而且要动脑筋合理搭配差优生,使各组之间能展开竞争。

(四)配套练习。如在复习了“中国的封建经济”后,应就中外史有关经济及其与政治、意识形态、科技发展之间关系之类的材料命制习题。这样可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增强其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其二,可在不占用更多课时的情况下扩大中心知识的辐射面;其三可检查教学效果。

三、特点

目前历史复习常用的方法有专题复习法、区域复习法、中心整合法等几种。

专题复习法是将同类知识按时间或空间顺序进行清理,基本特点是罗列知识点,主要意义在于能使学生知识线索化、板块化,掌握社会某个方面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专题复习时,人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来思维的,思维的空间被界定在某个历史领域。而中心契入延展法是对某一历史现象寻根究底,不是知识罗列,主要意义在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和运用知识处理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时的思维是不受领域限制,并按学理逻辑递进延展的。

区域复习法是对重要地域众多的历史现象进行综合考察。主要意义在于使学生认识重要地区历史发展的特点、历史地位及其复杂历史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解剖麻雀提高学生分解、综合、概括、归纳、比较历史的能力。这时思维被界定于特定的空间。中心契入延展法不是对某地域众多现象的综合考察,而是对某一历史现象的深入思考,思维不受空间限制。

中心整合法是将全部历史知识从特定的时间〈包括时期〉、地点〈包括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