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化工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4:33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1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学生社区化;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32-01

普通高等院校社区是近些年中国高等院校教育机制变革与高等院校勤务管理社会化协同发展的产物,日趋大众化的以大学寝室为基本团体的大学社区,已经成为大学活动的重要场地。其一系列的变化已经引发许多学者的热切关注。

一、艺术类高校学生社区化管理模式构建的设想、内容及组织

(一)总体设想。目前,已经有一部分高等院校开展完全学分制和导生制,尽可能满足学生自主择课的要求,并且勤务管理的组建已拥有较高水平,依据学生要求组成一系列教育,消除了按班为集体,学院科系直接管理学生的体制,建成许多学生社区,把学生寝室当成基础,分片管理,组成学生团体――学生宿舍――楼层――寝室的社区化管理模式,建立具有某种级别的学生组织,导师制与社区制相互促进,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管理。

(二)具体内容。新学期伊始,可以依据专业性质安排寝室,同一专业的学生尽可能分配在一个楼层。在校期间,所有寝室都要选出寝室长,每个楼层选出一名负责人,分别负责学生的各项事宜。

每栋宿舍楼分别设立一系列的组织、领导团体,要有专门的办公室,配备受过培训的专职人员,安排各项工作,包括文艺、卫生等,特别是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思想品德健康工作。

多栋公寓与之相匹配的食堂、活动场地等都设定相应的管理机构,直接受学生发展教育部领导,他们有责任领导学生团体的各项工作,强化管理信息系统及各个学院之间的联系,全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社区团体。学生发展教育部下层分别成立自己的工作组织,也要依据学生的要求明确自身职责,做到分工明确、尽其所能。

大学生的培训、指导工作应该由专业教师带领完成,教师不仅要在知识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还要和学生所在的社区进行联络,一起为学生服务,提高其学习能力与道德教育。

(三)基本组织。有些高等院校已经把思想政治工作带进学生宿舍,但其依旧把学生工作处作为组织机构,把各个专业的辅导员作为学生的领导集体,这些规范、形式化的程序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的发展。

以上的高校教育改革机制都是由学生来带头领导,成立了一系列管理部门,专门管理社区内学生的生活以及道德健康教育工作。社区管理委员会是由分散到各处管理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与学生处、校团委、党工部、后勤处、保卫处负责人,以及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组成。

二、构建艺术类高校学生社区化管理模式的对策

第一,转换原有观点,形成严格的服务意识与责任制意识。不论学院、系别、班级,如果在一个楼层居住,或是在同一个社区工作,就应该把他们纳入到自己的服务范围之内。要按照社区、寝室号,合理分配服务区,不要落下一个学生,尽可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第二,充分形成优质的学生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秩序。要经过多种手段强化对社区服务意识的宣传,使社区的服务功能、生活气息、学习氛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不断强化社区队伍,形成强而有力的后备军,为其匹配充足的管理服务人员、道德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规定他们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还应该配备社区专门管理人员,以完成社区监督管理、值班等机制,做到真正的社区,最高效的服务组织。

第四,在社区文化活动方面,对一些活动的组织要认真研究,以期达到最好效果,使学生每天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高校不仅要重视社区内的活动场地、道具等硬件设施,还要拥有网络等软件设施,使学校社区成为高效的人才培养基地。

第五,着重培养社区服务队伍建设。在社区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服务工作放在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本意识。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2

〔关键词〕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多截面时间序列数据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1003808

一、引言

劳动力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力资源供给和利用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的区域比较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受资料限制,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1982年和1990年的经济活动人口未包含失业人口。另外,因官方公布的经济活动人口包括了那些虽达到退休年龄但仍在工作的人,因此,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若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作分母,必将高估劳动力参与率;若以15岁以上人口作分母,则会低估劳动力参与率。粗略估算,按上述两种口径计算的劳动力参与率相差约6—10个百分点。因很难从现就业统计数据中剔除老年从业人口,因此,从吻合劳动力参与率的内涵考虑,本文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采用第一种计算方法。长期低于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这里的六大区域划分与《中国统计年鉴》的划分相一致。其中,华北区包括京、津、冀、晋、蒙;东北区包括辽、吉、黑;华东区包括沪、苏、浙、皖、闽、赣、鲁;中南华南区包括豫、湘、鄂、粤、桂、琼;西南区包括渝、蜀、贵、云、藏;西北区包括陕、甘、青、宁、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虽然也呈现同步下降态势,但低于其他区域的程度不仅未缩小,而且与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西南区的差距还有一定程度扩大。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这一结果?以及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程度如何?是本文欲重点探讨的问题。统计资料显示,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时间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不过,考虑到经济体制转型前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最低的致因相对简单,且缺乏连续而完整的统计资料,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经济体制转型后,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情况。

劳动力参与率一般受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因素影响。金剑[1-2]和裴丽霞[3]等人从宏观层面的研究认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管理制度、低水平的社会生产力、青年人就业早而达到退休年龄者退出就业迟、不完善且低水平的社会保障、滞后的教育观念以及女性劳动者的高参与水平,是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长期较高的致因,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和失业率上升则诱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陆铭和葛苏勤[4]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归因于经济体制转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和教育发展。丁仁船[5]肯定了经济体制变革对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镇非劳动参与人口增加和失业率上升也是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致因。tansel[6]研究了失业率对土耳其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失业率对失业者劳动力参与具有沮丧效应(discouragingeffect)。张车伟和吴要武[7]以及蔡昉和王美艳[8]的研究认为,在劳动力供过于求和城镇失业较严重情况下,那些长期找不到工作的人因丧失信心而退出劳动力市场,而那些准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则因就业机会减少或就业报酬预期降低而延迟进入,结果导致经济活动人口相对减少。因此,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加重特别是较高的失业率是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主因。马忠东等[9]认为,教育可通过延长在校时间而将劳动力参与强度降为零,受教育者毕业后可提高劳动力参与强度,教育对提高女性的劳动力参与有显著作用。Bloom等[10]以及aaronson等[11]的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通过减少劳动力供给而影响劳动力参与率。虽然现有成果并未论及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最低这一问题,甚至对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也未达成一致意见,但其对本文的借鉴意义却不言而喻。

二、模型设计、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取和模型设计

基于本文研究目的,这里筛选出老年人口比重、总抚养比、经济增长率、工业化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大学招生率、城镇失业率和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分别代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劳动力人口社会经济负担、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劳动者收入水平、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城镇失业和经济体制变迁,研究这些因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为避免同期内生问题,这里用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来代表城镇失业率。另外,考虑到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最低是与其他区域的劳动力参与率相对较高而言的,因而需要将东北地区与其他区域置于同一框架内来讨论。

(二)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就业人口采用区域内城乡就业人数,失业人口采用城镇失业人口(它是上年末城镇未解决就业的登记失业人数与本年度失业人数及下岗职工数之和,减去本年度解决就业的失业人数和下岗职工数),劳动年龄人口按15—64岁,由历年人口抽样数据计算得到。计算失业率时,就业人口采用城镇就业人数,失业人口与计算劳动力参与率一致时,它实际为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率虽高于城镇登记失业率,但可能低于城镇调查失业率。

为增强经济增长的区域可比性,本文以2000年价格为基准,对各省市不同年份的GDp进行指数平减,并以此计算不同年份各区域的GDp和经济增长率。

老年人口比重是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总抚养比是一种名义抚养比,可反映某区域一定时期劳动力人口的社会经济负担状况。

工业化率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是表征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指标,既可反映各区域的产业配置和发展情况,也可反映一定时期产业改造和结构调整给区域产业和部门结构以及就业带来的影响。

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对就业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讲,区域平均工资水平越高,对劳动者就业的吸引力越大;区域平均工资水平越低,对劳动者就业的吸引力越小。

大学招生率是某区域某年度升入大学人数占该区域该年度高中毕业人数的百分比。因获取每年各区域升入大学数据比较困难,这里以区域内每年高等学校招生数来替代。其结果可能会因某区域大学较多,对区域外招生规模较大,而导致比重偏高,甚至超过100%,像华北区和东北地区个别年份即出现了此类问题。但考虑到多数大学均侧重在本区域或邻近区域招生,其对研究结果虽有影响,一般不会太大。

非国有企业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比重是反映不同区域经济市场化进程快慢的重要指标,它是一定时期某区域非国有企业总资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减去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与集体工业企业总资产之和后的总资产)占该时期该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比率。一般来讲,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越高,区域经济体的市场化进程越快;反之,则市场化进程越慢。

本文的基础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因《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均未提供1995年分地区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和2006年分地区的就业人口数据,为保证数据连续性,本文进行了数据内插处理。受资料可获得性和完整性限制,除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项外,其余变量使用的数据时段均为1995—2009年;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数据时段分别为1994—2008年和1993—2007年。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对各变量数据序列的描述性统计表明,各变量的数据序列均具较高集中度,不过,考虑到截面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为避免伪回归现象,本文对各变量的截面时序数据进行了Fisher-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截面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经一阶差分后,各变量的截面时间序列在5%水平上均为平稳序列,表明各变量的截面时间序列是一阶单整的。

基于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从减少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考虑,本文用截面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回归。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工业化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城镇失业率滞后项均不显著(模型i),但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渐次消去未通过t检验的城镇失业率滞后二期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两变量后,其余解释变量均顺利通过t检验,由此得到回归模型Ⅱ,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回归模型i和模型Ⅱ均具较高拟合优度,且模型的F值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而且,对回归模型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模型i和模型ii的Fisher-aDF值均在5%水平上显著,即两模型均是平稳的,可用于劳动力参与率影响效应的分析。此外,对模型Ⅱ与模型Ⅰ的比较发现,虽然模型Ⅱ舍弃掉了两个自变量,但其拟合优度变化不大,且F值有所提高,即是说,模型Ⅱ总体上优于模型Ⅰ。

表1的回归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比重、大学招生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负效应,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及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均会拉低劳动力参与率,这与Bloom等[10]和马忠东等[9]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经济增长率、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和总抚养比对劳动力参与率有显著正效应,经济增长、经济体制市场化变迁、城镇职工平均收入水平提高和劳动力人口经济负担加重,均会拉高劳动力参与率,这与国内学者的观点[4-5]不完全相同。工业化率及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虽然在模型i中对劳动力参与率不具显著影响,但在模型ii中,工业化率对劳动力参与率有显著正效应,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则表现为显著负效应,也就是说,在体制转型过程中,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会拉高劳动力参与率,城镇失业率升高则会滞后地拉低劳动力参与率。城镇失业率滞后二期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均不显著。

四、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最低的原因分析

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各因素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本文将研究时段划分为1993—1998年、1999—2003年和2004—2009年三个分时段,如此划分时段的原因,一是考虑到1999年为全国高等学校扩招的起始年,高校扩招使各区域大学招生率迅速提高;二是考虑到2003年10月国家批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而且始于2001年的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在2003年基本结束,2004年国务院批准在吉林和黑龙江启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从全时段(1995—2009年)和分时段两个层面展开讨论。

(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

从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看,近20年东北地区正值人口快速老龄化时期,2003年前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还低于除西北区外的其他区域,2004年后则超过华北区和中南华南区。从全时段看,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除华北和西北区外的其他区域(如表2所示),而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对劳动力参与率有显著负效应,即人口老龄化可通过影响劳动力供给而降低劳动力参与率[10-11],因此,1995—2009年老年人口比重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和西北区表现为正贡献率,而对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西南区则为负贡献率(如表3所示)。这说明,人口老龄化只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和西北区有影响。

从总抚养比的全时段和分时段比较来看,东北地区均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如表2所示),较低的总抚养比使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比其他区域平均低了45%—112%(如表3所示)。而通过将总抚养比分解为抚养少儿比和抚养老年比后发现,东北地区的总抚养比较低主要因其抚养少儿比较低所致,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东北地区的名义总抚养比,而且实际总抚养比(定义为每百名经济活动人口所抚养的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数),均低于其他区域。因为无论从全时段还是分时段的抚养少儿比,东北地区均显著低于其他区域,而扶养老年比与其他区域的差距则相对较小,这表明,就总抚养比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影响而言,起关键作用的是抚养少儿比而非抚养老年比。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东北地区的抚养少儿比明显低于其他区域,与其人口出生率长期低于、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长期高于其他区域有关。通过人口出生率的区域比较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北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一直低于其他区域,这种较低的人口出生率,既表征了东北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显著成效,也对其抚养少儿比甚至总抚养比形成了直接影响。此外,受出生率持续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共同影响,东北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则保持了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维持在71%—78%,比其他区域平均高出35—72个百分点。可见,计划生育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在带来少儿人口持续减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同时,也对劳动力人口的抚养比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东北地区的抚养少儿比和总抚养比长期低于其他区域,进而,这种低抚养比又成为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直接且重要的原因。

(二)经济体制转型和城镇失业的影响

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也是重化工业和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最集中、机制和观念受计划体制禁锢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基于战略和原有工业基础的产业安排,造就了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在推动东北地区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一方面,因重化工业固有的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较高要求,以及国有工业企业用工制度的僵化及国有工业企业就业容量的有限性,而将大量城镇劳动者拒于国有企业之外;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长期从事缺乏竞争、无风险且知识技能较单一工作的结果,又使员工养成了被动、随遇而安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具有较强专用性的人力资本[12]。从改革开放到经济体制转型初的十几年中,在华南和华东区的私营经济迅速成长壮大的同时,东北地区的私营经济却成长缓慢。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4年东北地区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非国有企业资产仅占区域内规模以上企业总资产的1269%,显著低于华东区(2234%)和中南华南区(2796%)。从分区域市场化进程来看,受传统观念和计划体制等影响,2003年前东北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既慢于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华北区,也慢于西南区和西北区。2003年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战略的实施,在为东北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激活了其经济活力,加速了其市场化进程,2003—2009年间东北地区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提高了1750%。但总体来看,由于经济体制转型之初东北地区的初始市场化水平较低,加之其后很长一段时期提高缓慢,东北地区的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虽高于西北区,却远低于华东区、中南华南区,甚至华北区和西南区,并由此导致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率分别比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西南区低了1383%、4150%、3088%和059%。

而且,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国有企业改制改革,以及一些资源型城市相继陷入资源枯竭和产业转换升级困境,一方面,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特别是采掘业和传统制造业快速萎缩,大批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因市场适应力差、经营管理不善等纷纷被兼并或破产、倒闭;另一方面,由于接续产业及非国有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未得到充分培育和发展,在传统产业或国有和集体企业大量挤出就业情况下,无法在短期内担负起转移和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加之多数被挤出人员的观念陈旧、知识技能单一,以及社会未能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因而导致大量城镇职工下岗、失业,致使城镇失业率持续在高位徘徊。资料显示,1993—2003年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企业数从29695个锐减至7381个,减幅达7514%;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数则由1993年的53780个减少到2003年的4731个,到2009年,国有企业数已从2003年的3273个减少到1795个。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城镇工业部门从业人数由1993年的122270万人锐减至2009年的41940万人,15年间城镇工业部门从业人数净减80330万人;城镇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数由1993年的23804万人减少到2003年的85610万人,2004年后有所回升,2009年为100240万人,15年间城镇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数净减1378万人。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失业率基本维持在8%以上,最高时接近12%(2004年为1179%),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尽管近十多年来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了部分下岗失业者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然而,受持续高失业率影响,一方面,一些长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失业者,特别是“4050”失业人员因失去就业和再就业信心而沦为“沮丧劳动者”[7-8],被迫暂时或永久退出劳动领域;另一方面,一些年轻劳动者则迫于就业压力或难以找到满意工作而延迟就业,选择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或接受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13]。研究表明,1995—2009年东北地区较高城镇失业率的滞后负效应,约使其劳动力参与率分别比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低了562、086、039、155和484个百分点。可见,经济体制转型既通过影响经济运行机制、模式及所有制结构和经济活力而影响劳动力参与率,也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择、就业行为等影响劳动力参与率,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的重要因素。

(三)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受计划体制和传统观念影响,加之重化工业和国有工业企业“一头独大”问题比较严重,20世纪90年代后东北地区经济一度陷于萎靡和发展乏力困境,经济增长长期滞后于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华北区。2003年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到2008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率已超越除西南区外的其他区域。不过,因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除西南区和西北区外的其他区域,加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正效应,因此,从全时段看,经济增长使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率比华北区、华东区和中南华南区分别低了298、210和110个百分点。

工业化率是区域产业结构状况的具体体现,它的高低和升降变化,既反映了产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三次产业的内部比例关系,也可揭示工业部门内部轻、重工业的结构及其变化,间接反映工业生产的资源配置特征以及对劳动力或资本、技术需求的偏向度,通过影响就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而影响劳动力参与率。长期以来,东北地区较高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是制度安排和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14],以采掘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重工业部门是其工业化和吸纳城镇就业的主要部门。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原来对行政性资源配置有较大依赖性的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工业部门受到了较大冲击,采掘业、传统制造业的不景气甚至快速萎缩,在导致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特别是轻、重工业比例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引致了东北地区工业化率一定程度的下降和城镇职工大量下岗、失业。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3年经济体制转型之初东北地区重工业部门产值占整个工业部门的比重为7258%,工业化率为4600%,采掘业和制造业职工人数占城镇职工总数的4871%,到2003年,重工业部门产值占工业部门产值比重上升到8193%,资本密集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工业化率则下降到4427%,采掘业和制造业职工人数占城镇职工的比重降至3236%,重工业企业数也由1993年的29695个减少到7381个。工业企业特别是重工业企业数量的锐减,或采掘业和制造业的快速萎缩,使城镇职工人数10年间减少了90870万人。不过,由于东北地区的工业化率在经历了短暂下降后2003年即重新回复到上升通道,而且,除个别时段(2004—2009年时段和整个时段东北地区的工业化率低于华东区)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率均高于其他区域,因此,较高的工业化率无疑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与除华东区外的其他区域的差距(工业化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正效应)。当然,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工业化率的回升及其对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缩小作用并非孤立的,而是以工业经济重新恢复活力,以及劳动力供给旺盛条件下劳动者特别是“70后”和“80后”新一代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前提的。

(四)城镇职工收入水平的影响

对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区域比较发现,东北地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长期低于其他区域。这种较低的工资水平,既与中国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低工资、高福利”模式有关又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萎缩、萎靡情况下,非国有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因未得到充分培育、发展而无法发挥其在促进就业和调节市场工资率中的作用有关。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一直高于其他区域,而城镇中的劳动者又大多就业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部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稳定、高福利的“一贯制”工作模式,使人们形成了求稳定、图安逸的就业心态和观念。在再就业过程中,多数下岗失业者“非正规部门不找”、“非合意工作不干”的结果,既增加了他们再就业的难度,一些无法在正规部门找到“合意”岗位的人长期处于失业状态,靠拿失业金或低保金生活,也变向抑制了城镇劳动力市场工资率的上升,迫使那些为了在正规部门就业竞争中取胜者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可见,东北地区城镇职工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正规部门传统的薪酬模式以及城镇劳动者长期形成的就业观念等密切关联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较低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的贡献率分别为1495%、727%、346%、090%和316%。

(五)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影响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是教育快速发展的结果,它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从大学招生率的区域比较看,除1995—1998年时段略低于华北区外,其他时段东北地区的大学招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东北地区较高的大学招生率与其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人均拥有大学数量有着密切关系。统计资料显示,1993年东北地区每十万人拥有大学014所,是所有区域人均拥有大学数最多的;虽然2000年后东北地区每十万人拥有大学数略低于华北区,却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若按学龄人口统计,东北地区每十万人拥有大学数量也是全国最多的。相对充裕的高等教育资源,再加上持续较高的城镇失业率和激烈的正规部门就业竞争,是东北地区大学招生率长期高于其他区域的重要前提,而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则进一步提高了其大学招生率,使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的大学招生率基本维持在90%以上。由于大学招生规模扩张具有延迟劳动年龄人口步入经济活动领域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张在迎合人们强烈的接受更多和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暂时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表明,1995—2009年间,大学招生率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贡献率为780%—2590%。

综上可见,虽然各因素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有着不同影响,但从这些因素对东北地区低于其他区域的综合贡献率看,除西南区略低外,其他区域的综合贡献率均值均在81%以上。从整个研究时段看,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的100%、91%、100%、50%和116%均可通过上述因素得到解释。

五、结论

前文研究表明,老年人口比重和大学招生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负效应;总抚养比、经济增长率、工业化率、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正效应;城镇失业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的滞后一期负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即计划生育导致少儿人口相对减少和人口老龄化,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直观且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抚养少儿比偏低导致总抚养比偏低,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直观致因,人口老龄化只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西北区有较大影响。(2)经济体制转型,即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华东区和中南华南区的重要致因,而与经济体制转型、资源枯竭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相关联的持续、较高的城镇失业率,也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若将其影响与东北地区较高的大学招生率联系起来看,作用会更显著。(3)经济增长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华东区和中南华南区有较低的正贡献率,产业结构调整,即工业化率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北地区与其他区域劳动力参与率的差距。(4)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具有显著影响。(5)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即大学招生率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重要致因。

基于上述结论,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就业考虑,今后东北地区应着力加强以下工作:(1)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速推进市场化进程,大力培育和扶持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通过培育具有地方和区域优势的接续产业,打造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发展促就业。(2)加快建设城乡和区域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动者就业培训和就业咨询服务体系,有效降低劳动者的工作搜寻成本。(3)抓住劳动力供给旺盛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改善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结构,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4)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展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的同时,逐步推进失业保险向就业保障转变,通过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来改善劳动者就业状况,为东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金剑转型时期的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问题[J]商业研究,2006,(5):84-87

[2]金剑我国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78—2001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2):13

[3]裴丽霞我国劳动力参与率现状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8,(增刊):18-19

[4]陆铭,葛苏勤经济转轨中的劳动供给变化趋势:理论、实证及含义[J]上海经济研究,2000,(4):24-33

[5]丁仁船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城镇劳动供给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8,(3):11-19

[6]tansel,aeconomicDevelopmentandFemaleLaborForceparticipationinturkey:time-SeriesevidenceandCross-provinceestimates[R]workingpaperofmiddleeasttechnicalUniversity,turkey,2001

[7]张车伟,吴要武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人口科学,2003,(6):33-40

[8]蔡昉,王美艳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4,(4):68-79

[9]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J]中国人口科学,2010,(1):11-27

[10]Bloom,De,Canning,D,Fink,GimplicationsofpopulationagingforeconomicGrowth[J]oxfordReviewofeconomicpolicy,2010,26(4):583-612

[11]aaronson,S,Fallick,B,Figura,a,pingle,J,wascher,wtheRecentDeclineinLaborForceparticipationanditsimplicationforpotentialLaborSupply[R]workingpaperoftheFederalReserveBoard,2006

[12]赖德胜,孟大虎专用性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2006,(1):60-68

[13]赵秋成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力转移配置特征[J]经济管理,2010,(1):164-169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3

【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招生计划6260人】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招生计划,今年该校面向全国计划招收本科生6260人,其中主校区(含开发区校区)4920人,盘锦校区1340人。主校区(含开发区校区)在辽宁招生1042人,盘锦校区在辽宁招生295人。

作为全国率先开展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的高校之一,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新增以下按大类招生专业,分别是主校区的建筑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含测控技术与仪器)、化工

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招生计划,今年该校面向全国计划招收本科生6260人,其中主校区(含开发区校区)4920人,盘锦校区1340人。主校区(含开发区校区)在辽宁招生1042人,盘锦校区在辽宁招生295人。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4

[关键词]个别化工资制度;教师联盟;业绩评估

[中图分类号]G5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28(2008)04-0042-05

一、瑞典教师工资制度改革的原因及相关背景

瑞典教师工资过去是由政府牢牢控制,因为由中央统一制定的具有固定等级的工资制度是瑞典各地区和各市政区之间维持相似的工资和工作条件的先决条件,在瑞典这个平等和民主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的国度里又是保证教育质量均等的重要因素。但是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瑞典已经开始通过地方分权和目标管理进行教育重建,教育制度改革经历了急剧的变化。使瑞典最终决定推行个别化工资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管理合理化的需要

1991年,教育行政管理权虽然从中央政府下放到地方市政区,但是对于教师的管理,中央和地方没有进行合理的责任划分。政府和国会制定全国的学校政策、设定教育目标,而地方市政当局则负责分配资源、组织和管理学校的各项服务以及聘用师资。实际上市政府负责经营管理学校,包括提供建筑设施、课本、交通和餐饭等,而且它们要负责聘用教师,保证学校有完备的教职人员,包括教师、教辅人员和管理人员。然而,市政区对教师工作条件和教师工资并没有发言权。因为教师管理的核心部分是教师工资和工作时间,由中央政府掌管。所以,地方当局对如何分配教师的教学时间以符合地方需要没有控制权。随着财政资源的削减和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地方政府迫切要求增加市政区的权限和责任。

2.财政紧缩使效益意识突出

管理结构的转变并没有给教育部门带来更多的资金。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瑞典经历了经济增长的下滑以及自从大萧条以来最高的失业率,学龄儿童和老人的增多更是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对于地方政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政策制定者明显意识到,如果不增加公共领域的效益,扩展公共服务和提高质量不可能实现。公共部门的财政紧缩更是影响了向教育部门分配的资源总量。教师工资与同等教育背景下的其他职业相比呈停滞或下降趋势。这种情况下,明显需要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各部门的效率。教师工资是学校预算的大头。在市政区看来,推行个别化工资可以保证教师的既得利益,又是奖励有效教师的激励手段,同时还可以使宝贵的教育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3.瑞典教师联盟的推动作用

瑞典工会在劳动力市场政策形成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超过90%的教师属于教师工会联盟。瑞典有两个教师联盟,主要代表初级学校教师、学前教师的利益。瑞典的国家教师联盟,主要成员是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师。①教师联盟最初激烈地反对权力的下移,担心如果市政区权力增大,教师工作条件会更加恶化。但是教师工资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失去了实际价值,并且由于资金紧缩,几乎没有增加工资的可能。联盟已经逐渐意识到为了提高教师薪水和改善工作条件,他们不得不提高教师形象,使社会相信教师在保证高质量教育的作用。所以两个教师联盟在1992年开始携手,决定不再彼此对抗,而是在重要事情上共同合作。这个重大转变给予他们对雇主协会来说更大的讨价还价的余地。

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到中期,地方教育当局与教师联盟之间谈判陷入僵局,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如果联盟不接受市政区提出的个别化工资制度和教师工作时间的地方控制,将不可能提高教师工资。教师联盟不愿就此僵持,它们希望个别化工资制度能打破工资停滞状态,实现工资上调。

总的来说,地方决策的个别化工资制度其实是与其他改革如向地方分权、废除统一规划和地方自主相配套的。从这样的视角来看,行政结构的变化使个别化工资制度成为一种必然结果。

二、教师工资改革的实施:两份协议

1995年,有固定等级的教师工资制度正式由个别化工资制度代替,这是瑞典地方当局协会,也就是全国290个市政区政府和两个教师联盟之间几次协商和谈判之后的结果。工资改革主要通过两份纲领性协议实施。

1996年瑞典地方当局协会与教师联盟达成第一份为期五年的协议,其后又于1998年做了补充修订,使教师工作时间和工资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份协议目的在于妥善解决两种工资制度之间的过渡,因为原制度长时间的存在于学校文化氛围之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文化传统,对其改革必须慎重。所以第一份协议力图提供给地方当权者一个理解政策和应对新变化的机会,以便决定何种解决方案最适合达到目标。

第一份协议重心是明确在学校发展中哪些因素最为重要,并且如何把这些因素与奖励优秀教师联系起来。协议概括了大致的标准,如教师工资应该与其工作任务、工作质量、工作职责与难度挂钩。在第一份协议中还有两个最低工资,一个是一年见习之后的最低起薪工资,另一个是工作五年之后的最低工资(五年之后的最低工资在后来的协议中被放低要求)。协议还规定了教师工资的调整时间及增长幅度:自1996年起,每年8月调整工资。2000年协议期满之年提前于1月1日调整工资。各年工资增长幅度为:1996年3.75%;1997年1.5%;1998年1.0%;1999年0.0%;2000年3.75%。②

第二份协议是2000年4月1日投入实行的,是第一份协议的进一步发展。新协议与前者有两点明显不同之处,一是不再保证工资的具体增长数额,二是工资与个人业绩的关系得以明确地阐述。协议明令制定教师工资必须根据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工资应该与地方政府的教育目标以及行政目标相联系,聘任和留住优秀教师的同时也要考虑财政收支。第二,工资是鼓励更高生产力水平和有效地达到国家教育目标的手段之一,强调为了评价教师业绩,制订一套精心设计的标准非常重要。第三,协议突出强调了各级地方管理者,包括学校校长和市政府官员,职责相应增加。每个市政区必须与地方各利益相关者合作,共同决定在达到地方目标方面,什么标准最为合适。学校校长也要根据目标实现的结果进行奖惩。

另外,各政党都同意第二次协议在五年期间将实现教师工资总体上增加10%的意见。这也是说服教师同意接受个别化工资制度的条件之一。图1是瑞典各级教师工资在1997-2003期间的增长幅度。

从图1可以看出,引进新工资制度之后,教师工资增幅较大,大约是29%。不过同期各部门工资都有了显著提高。不同教师群体工资增长幅度不同,大多数高中教师在此期间工资涨幅为24%,而同时期校长、学前教师和初级教师工资涨幅接近32%。这足够使两个联盟及其成员愿意接受教师工资及工作条件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

三、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

在教师个别化工资制度的实施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所以评价标准至关重要。中央一级对于如何评价教师业绩几乎没有提出什么指导方针,相反认为每个市政区都应该与地方各利益相关者携手,共同制定出与地方目标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

多数市政区已经建立起某种评价体系,有些是地方各利益相关者、市政府官员和学校校长联合制定的。但是通常采用的教师评价标准都相当模糊,仅仅概念性地陈述了对教师的大致期望,包括参与学校更大的发展、提高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师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欲望、向家长提供反馈信息等。尽管协议中明令教师工资应与结果挂钩,但是对教师的评价常常是根据其努力和承诺而不是他们达到了多少教育目标。

有一个市政区做得比较到位,已经开发出一套比较完备的评价教师业绩的程序,罗列了全面而具体的评价指标。③具体来说,该区评价范围包含教师对待学生的行为表现,包括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观念,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包容不同意见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民主的价值观;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个人及集体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对学校的更大发展做出贡献;还有教师积极追求专业发展的程度以及与其他同事分享新知识的程度。并且每个指标划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都作了清晰的界定和说明。

同样在这个市政区,还制定了一些标准用以评价学校的总体绩效,包括学校如何组织以有效支持教师之间的合作,鼓励专业自治和团队责任,引进新教师以及维持良好的学校氛围,鼓励教师自身发展和扩大对学生的影响等。就如教师评价一样,学校层面的评价也划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都详细罗列了评价标准。因此,该市的行动对其他市政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也为教师确定了行动指南,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多数市政区,教师工资评议是在地方政府与教师联盟参与下,由教师和最近管理者(学校校长)之间进行对话协商。总的来说,制定教师工资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④

(1)教师的资格:高中教师要比义务教育和学前教师工资高。

(2)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教师严重短缺地区的教师工资会高一些,有些比较短缺的学科,例如数学和科学,教师工资也可以高一些。

(3)教师的绩效:中央要求工资提高的幅度与成绩的改进相联系,使学校对承担同样的教学任务但绩效不同的教师区别对待。

(4)教师的责任范围:如果教师工作辛苦,比一般人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或管理、辅导任务,校长可以奖励教师。

可以看出,实施改革后教师之间工资的差别比过去大多了,对于在师资短缺地区任教的教师以及教学卓有成效的教师来说,可以商谈的余地更大了。

评价教师的先决条件是地方教师评价标准和自我评价程序已经建立完善。根据协议的要求,制定适应本地区的评价标准应该考虑地方教育目标和实际情况,同时也要符合政府和国会制定的教育总体目标。所以大多数市政区都在尽量制定出适宜自己的评估体系。这一过程还在继续,根据瑞典国家教育署的统计分析正在逐步好转。但是,要使所有市政区都有恰当的运作,良好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体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四、推行个别化工资制度的结果

实施教师个别化工资主要目的在于打破原有的固定等级的工资制度,按照教师的工作业绩发放工资,拉开差距,以增强教师工作效率、提高效益和教育质量。那么,效果如何呢?

1.拉开工资差距并不容易

通过回顾教师工资的数据,发现自从1995年新制度生效以来教师工资差距在逐渐拉大,但是变化并不十分显著,尤其是在第一份协议执行期间。原因之一是平等主义至上的观念使拉开的工资差距又往回压缩。该观念已经深深根植于瑞典国家的文化土壤中,使地方政府和学校校长常常在奖励一部分教师之后,又被迫在以后的协商中去奖励其他教师。要使教师接受自己的同事比自己工作做得好,拿更高的工资,也有一段艰难的过渡时期。

2.对新教师有益

新工资制度使新教师受益较多,而对原有教师影响不大。根据教师联盟的统计,只是在个别市政区,已在岗的教师可从提高新教师入门工资中获得益处。因为这些市政区为了招聘和留住优秀教师,常常通过提供经济刺激来做出策略性决策。但是这要求学校校长对教师工资的拨款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实际上常常并非如此。校长们受到固定拨款的严格限制,不允许他们既提供较高的入门工资又使那些在职教师工资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根据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估标准,年轻教师在这一工资变革中比较有利。因为年轻教师精力相对来说更为充沛,比较容易接受变革,愿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些特征在决定工资时非常重要。

3.增加教师流动

在1995年之前,国家经济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并不鼓励潜在的师范生到教师培训机构注册。所以当1995年经济出现好转市政区有能力聘用更多教师时,现实中的合格教师并不多,他们还要同时与教育部门之外的劳动力市场相竞争。教师短缺现象在大城市及其附近郊区以及人口密集地区特别突出。为了招聘到够资格的教师,学校和市政区被迫通过提高教师工资来相互竞争。在有些地区,教师起薪工资几乎比另外市政区的最低工资要高接近50%。我们知道在改革之前,瑞典教师工资是相同的,并没有地区差异。工资的差异造成了教师的流动。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教师岗位的竞争和流动都增加了。从1995年以来,教师到另一个城市去工作的概率增大了一倍,在某些地区甚至更高。学校也尽可能为他们需要的教师度身定制补偿方案(包括工资、班额、工作条件)。从学校和劳动力市场的反应来看,该政策确实能够帮助学校解决教师短缺的问题,也使教师能更好地满足学校的需要。

4.教师的支持

在推行教育改革时,考虑到教师的看法非常重要。因为所有教育改革都对教师产生了重大影响,获得他们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根据2004年由教师联盟的研究结果表明,⑤最大的教师联盟超过60%的成员支持个别化工资。支持率在年轻教师中很高(70%),在40岁以下教师中很低,但是50岁以上的教师中超过一半的人支持新制度。研究人员相信如果在较小的教师联盟成员中做类似的研究会得到相似的结果。

5.个别化工资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一方面是奖励那些对学校发展做出贡献和善于激励学生学习的教师,同时也保证了教师的质量。因为随着评价标准的越发规范,少量教师逐渐认识到自己不适合这个职业就离开了。评价标准的形成是个别化工资实施的结果,这些标准在制定目标和为了实现国家标准方面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也使教师的角色定位更为集中。推行业绩工资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它迫使市政区和学校明确他们所达到的教育目标,在制定教师评价标准的时候进一步明确对教师有什么要求和期望。至少可以认为,个别化工资有助于激励教师做好本职工作,这就很有价值。

6.实行个别化工资之后有赢家和输家吗

这要在改革背景下进行讨论。当市政区对管理教师承担全部职责时,高级中学教师失去了部分特权,比初级学校教师获益要少得多。个别化工资的结果似乎对新教师更有利,至少在部分市政区。自1995年以来,教师相对工资的进展至少与各行业平均工资保持同步(瑞典科学部,2003)。虽然在新制度中资深教师工资增长有限,但是年龄在42岁上下的教师中,很大一部分在1995年之前已经达到固定工资的最高一级,按照传统他们的工资只能相对通货膨胀率得到少量增长。从这些观点来看,可以说没有真正的输家,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老教师都支持个别化工资。

就新教师的数量以及教师总量而言,教师队伍在壮大。可以说个别化工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评价这次改革的成果还为时尚早,但是很明显个别化工资所得到的支持已足以使其顺利运行下去。

注释

①Hoxby,Caroline.Howteachersunionsaffecteducationproduction.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august1996

②驻瑞典使馆教育处:《瑞典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引发争议》,《世界教育信息》,2003年第1期

③annelieStrath.teacherpolicyReforminSweden:theCaseofindividualizedpay.theSwedishministryofeducationandScience.2004

④陆:《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动态:案例7瑞典的个别化教师工资系统》,文章来源:上海教科院.见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5

一、领导重视,常抓不懈

哈尔滨市松北区占地总面积为578平方公里,辖区内分为5个镇、太阳岛风景区、三电街道办事处,共有社区十余所,自2004年4月建区以来社区建设发展迅速,不断壮大。区委、区政府领导重视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工作,特别是在全国上下积极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时刻,区党委、政府将此项工作更加突出地摆在社区工作的重要位置。

我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分管老科协工作领导贾连琦同志在《市老科协开展文化改革发展专项建言献策活动》的文件上批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全市都在积极地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老科协可否结合学习贯彻活动,就如何推动我区的文化改革发展组织老专家和学者作些探索,请酌。”区老科协会长韩春生、副会长裴显章于2011年11月18日,组织区老科协分会班子驻会工作人员、各局有关老科协工作人员,传达贾部长批示,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开展文化改革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座谈会。全区老科协分会领导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认真贯彻落实,走访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共收到太阳岛风景管理局、松北镇等6个分会的调研报告或信息。围绕区文化发展中心,提出文化建设方案六项,内容全面、条理清晰、依据充分,可实施性强,区老科协会长、副会长集中传阅、讨论、整理,并与区宣传部、区科协沟通联系,上报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主管老科协工作领导贾连琦同志,力求为松北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二、社区文化活动有创新展风采

(一)精心组织认真安排,积极开展文化活动

据调查,全区95%的社区成立了文化活动队、老年艺术团等文化志愿者活动团体,组成人员均为社区群众,以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为背景,主题鲜明、健康和谐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以反映农村题材的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曲艺和诗画、摄影、书法等为主要形式的各类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如万宝镇大秧歌队在90年代,曾进京表演获得部级荣誉,在市里的秧歌汇演中,也多次名列前茅。现在还有后城、万友村两只秧歌队,常年坚持活动,每逢节假日或居民家中的喜庆活动乃至社区的重大活动,秧歌队都来助兴表演。

(二)社区文化室和图书室建设发展较快,带动实施社区文化构成

社区图书室、文化室由政府主办,以街道为依托,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标,为社区居民集中活动提供场所,是构建和谐社区、建设和谐文化的共同关注点。它以规模适当、社区化,贴近居民、得民心,方便性、实用性强为宗旨。大部分社区、村内都建立建全文化室及图书室,少数社区建立文化活动室。文化室娱乐设备设施齐全,图书室分别配送了百余种图书以及书架、书柜、桌椅,连同音响设备,分别制订管理制度,配备专人管理。社区文化室和图书室的建设,同时带动了社区文化的构成及发展,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和群众性文化,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发展社区文化,可以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倡导特有的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青山社区领导积极主动请示镇领导和文化部门,启动和开放镇文化活动中心。150平方的综合活动大厅,藏书2000多册的图书阅览室,品类众多的各种乐器和上百件的演出服装,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学习、培训、和节目排练等活动的需要。

(三)积极配合学校,针对青少年、幼儿开展寓教于乐文体活动

结合中、小学生寒暑假期生活,从社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配合中、小学校,共同开展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使中、小学生的爱好、特长得到发挥和展示,进一步丰富了学生们的假期生活。万宝镇距市区较远,幼教事业发展不平衡,公办园只有一处,一百多名孩子,教师10人左右。由于成立时间短、条件所限,虽经各方面努力,但与市区公办园比较,仍有很大差距。为了丰富孩子们文化活动,“六·一”儿童节期间,老师们带领孩子们编儿歌、练舞蹈,开展文艺演出。社区领导同志多次深入幼儿园,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并为庆祝活动捐助资金,深受广大儿童及家长的欢迎和称赞。

2009年区老科协与省科技馆携手普及科普教育,联合区内中小学校,利用孩子们的暑假期间,以“关爱特殊群体”为口号,组织区内特殊群体学生到省科技馆参观学习,省科技馆为孩子们开设绿色通道,免费让孩子们参加各项科普活动,引起学生们兴趣。哈尔滨市领导参加了这次活动并与小朋友在一起交流畅谈。

2012年3月,区老科协为落户在松北区的黑龙江省超玥自强国际象棋俱乐部获得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称号和分别获世界青少年冠军赛第四名、精英赛冠军等5名国际象棋棋手,解决了入学、升学、网络等问题。体现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方针。老科协工作是老有所为,乐在其中,会长是老有所学,学在其中,学创新与实际相结合,学服务与奉献为余热而生辉,学做好老科协工作是永无止境的。

2012年,乐业镇参加了省里的三级社会指导员14个村的小学老师教师,参演的是秧歌表演,各校老师情绪高涨,学习积极,全身心的投入本村的文体队伍建设中去,另一方面,篮球队的组建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太阳岛湿地的规划、现状和湿地游展开情况

太阳岛湿地是哈尔滨市湿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距离市区最近的湿地,是城市的“绿肺”,为哈市环境的净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冰城夏都”游客必游之地。按照《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未来20年,辖区从38平方公里扩展到230平方公里的太阳岛,将建成国际一流的风景旅游胜地。通过水路、陆路走进湿地的人们,能体会到江、岛、城市根的连接,寻得寒地之都的大美之源。

“大太阳岛”概念规划至2030年,调整后范围是原来的6倍,计划投资88亿元分三期改造,把太阳岛建成“生态环境优良、四季景观魅力独特、活动内容丰富、综合效益显著地市民休闲游憩基地和国际一流的风景旅游胜地”。“大太阳岛”的深远布局,为冰城找到了自己的“根”—江、岛、城市相依,根就是湿地。“大太阳岛”采取“星河式”布局,“一江、一核、五片、十区、二十四景”,将保护、恢复和优化太阳岛原生态自然环境和湿地滩岛景观作为首要内容,恢复太阳岛“碧水、蓝天、白沙、湿地草原”的自然风貌。

去年夏天启动的“太阳岛湿地游”最主要区域是松北区沿江湿地,乘船从太阳岛“浴日台”出发,经金水河、一湖三岛、金河湾、大套子……范围东至滨洲铁路桥、西至松北肇东边界,主要包括太阳岛中心景区内的400公顷湿地景观、太阳岛西区超过1600公顷湿地、松北区万宝镇大亮子湿地等主要湿地景观。太阳岛周边湿地里的塔头墩,是湿地景观的美丽标志,这些塔头墩要经历千年才能如此繁茂壮观。因自然条件变化,太阳岛周边部分洼地的塔头墩在消失。松北区已在实施“塔头移植技术研究与推广”,太阳岛核心景区已开辟塔头苔草移植的“小区试验”,有望实现大面积推广。我市的“大太阳岛”规划提出了生态优先,湿地游的前提是生态游。太阳岛地貌特征是沙滩洲岛、江湾湖沼,湿地草甸植被、疏林草地为植物景观特色。“大太阳岛”将根据资源类型、分布、价值及敏感程度,实施分区保护、专项保护和核心景区保护,确保“大太阳岛”资源永续利用。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加速群众文化基础建设,改变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社区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当前文化工作与群众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一是城乡交接处活动场所面积小,设施少。二是农村结合部居民居住不集中,活动场所缺乏,文化基础设施、设备陈旧落后,而且数量不足。基于上述问题,区、镇、社区应设专职领导抓分工负责,并积极向区、镇党委、政府汇报工作,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对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的社区、村、屯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逐步缩小差距,最大限度平衡群众文化资源。

(二)改善群众文化经费投入存在缺口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开展工作必要的资金支撑,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二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紧缺困扰和阻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健康发展。对此,区、镇党委、政府应加大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对村、屯的经费投入,建议财政设立专项拨款,给予有力支持。

(三)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提高文化活动质量

一是基层文化队伍业务素质偏低,特别是部分农村文化工作者,经过培训只能做简单的设施管理工作,难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搞活本地区群众文化活动。二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提供的图书与群众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借阅率不高。三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氛围不浓,群众受益面不大,部分社区、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未得到有效利用;

建议考虑:一是实行聘任制,引进一批专业素质高、创作能力强、能够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的紧缺人才,充实我区文化队伍。继而对现有的文化队伍有计划地进行业务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特别要加强文化志愿管理员的培训,充分发挥其活跃地区群众文化的作用。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考核,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工作者,给予奖励。及时调整业务水平差、态度消极、业绩平庸的工作人员,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文化队伍,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二是根据群众实际需求提供优秀文化作品,将文化下乡活动落实到实处。三是组织开展群众迫切需要、参与面大、影响面广的具有普遍性和经常性的文化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各异其长,各得所乐。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6

这次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是在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区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人口计生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1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分析研究当前形势,安排部署2012年工作任务,动员各级各部门认清形势,突出重点,争先创优,努力推动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国际化大都市新区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刚才,成小曼区长总结了2011年度全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对今年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全面安排;杨存悌主任宣读了区委、区政府的表彰决定。会议对去年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隆重表彰,并与各镇办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市人口委党组成员、协会秘书长朱东民同志就做好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讲了很好的指导意见,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性

人口问题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结构、较高的人口素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要求。去年以来,全区各级党政组织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这一中心任务,创新思路,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在全省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三,全市排名第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先进县区”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各级党政组织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的结果,也凝聚着广大计生干部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口计生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随着西咸新区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务工人员加速向新区汇聚,流动人口将急剧增加,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和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二是基层计生机构基本建设还不尽完善,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匮乏,计生服务水平偏低,不能完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需求;三是群众传统的生育观念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现性别比平衡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四是个别镇办和部门对人口和计生工作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站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区的大背景下审视工作,工作不求创新,只满足于过得去,推动工作的力度不大,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新区建设步伐的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快速推进,我区的人口总量、劳动人口、老年人口三大高峰将相继到来,人口问题带来的生育、健康、居住、就学、婚姻、家庭、养老等方面的问题将相互交织,人口计生工作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能否顺利实现国际化大都市新区的宏伟目标,人口因素至关重要。同时,我区又是省级综合改革示范区和全国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区,担负着全市乃至全省人口和计生工作的重担,今年又面临着全面评估验收,较以往而言,工作标准更高,工作要求更严,任务更加艰巨。全区上下一定要充分认识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抓人口计生工作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以科学的理念引领人口计生工作健康发展,以更高的标准促进人口计生工作提质提速,以强有力的举措推动示范区、示范点创建工作,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区创造科学和谐的人口环境。

二、努力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统筹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区,计生工作肩负的责任很大。全区上下都要按照综合改革示范区和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区建设要求,强化措施,创新理念,扎扎实实地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力争在全市、全省创经验,全国争一流。

(一)全面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立足新的起点,转变思想观念,把人口计生工作放在新区建设的大局中来谋划,以更加开阔的思维高点定位人口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健全新机制,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一要构建符合新区发展的人口结构。要按照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认真研究人口因素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切实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突出问题,及时制定推进人口城市化的对策措施,科学确定新区人口发展目标,合理调控人口规模,优化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来投资兴业,使我区的人口规模、素质、结构既符合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要求,又能够满足都市化建设对新鲜血液的需求。二要加大性别比治理力度。严禁任何医疗机构和个人进行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依法严惩溺、弃、残害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杜绝非法收养、抱养行为。特别是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镇村,要进行重点监控和专项治理,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三要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把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紧紧抓住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流动人口这两个关键点,以“三查两清一服务”工作为抓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教育、行政等手段,不断加大计生查假治假力度,严肃查处违法生育行为,坚决杜绝计划外生育势头的回潮,保证全年人口控制目标顺利完成。

(二)着力推动示范区和试点区创建工作。今年,省上将对我区综合改革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评估验收,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任务也异常繁重。各级各部门必须把评估验收和试点工作放在心上,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予以推进。一要高点谋划。要按照国家和省上的标准、任务和要求,坚持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性别比治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地谋划好创建和验收工作,尽快制定创建和验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每一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保证创建和验收工作高点起步、快速推进。要在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思路和新办法,注重把创建和验收工作与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区结合起来,使创建和验收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既符合国家和省市的要求,也符合我们建设新区的需要,努力走出具有特色的人口和计生工作新路子。二要强化宣传。要始终把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组团宣讲、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单、政府网站等方式,大力宣传综合改革和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的意义,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宣传教育,动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努力形成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三要完善设施。要按照创建的标准,配齐区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部门的法定设备,通过改造、扩建、新建的办法,加强基层计生服务站建设,努力打造符合医学规范的家庭式、人性化、温馨化的服务环境,达到“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要求,保证硬件设施符合上级的标准。四要加大投入。区财政、人口和计生部门要加大人口计生事业经费的投入力度,将创建和验收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严格按项目进行预算,保证各项奖励优待政策、免费服务项目、基础建设得到有效落实,为创建和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总之,决不能因为资金问题而影响全区人口计生工作的大局。

(三)积极发挥好计生政策的导向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的需求也面临着多元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加大投入和落实力度,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满足群众、服务群众。要结合“转作风、强服务、促发展、惠民生”主题实践活动,扎实开展母亲健康、优生促进和农村计生家庭创业“三大工程”,积极帮助计生户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动为政府分忧愁、为群众谋福祉。要抓住利益导向这一关键,认真做好普惠政策与人口计生政策的衔接,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计生家庭,特别是对独生子女和双女户,要在子女入学、父母养老、扶贫帮困、劳动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优先安排,切实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的实际困难。要深入开展生育关怀及幸福工程等活动,采取政府财政出资、社会集资、鼓励捐助等方法,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基金,专门用于解决计生困难家庭生活、计划生育户的养老保障等问题,通过解决计生家庭的后顾之忧,落实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取得关怀一人、感动一片、宣传一方的良好效果。

三、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抓好人口计生工作,关键在领导、关键在落实。各镇办、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着眼大局认真抓、尽力抓、持续抓,努力推动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各镇办、各部门的党政一把手是本部门、本单位计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不断增强对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切实把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人口计生工作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及时研究解决人口计生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充分调动机关干部、村(居)、社干部的积极性,将人口计生工作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切实把人口计生工作抓紧抓实。刚才会上,区委、区政府与10个镇办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会后还要与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这就是“军令状”,希望各镇办严肃对待,认认真真地抓好落实、不折不扣完成。

二要强化协调配合。人口计生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各部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区计生局要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加强与镇办、相关部门衔接,及时沟通信息,强化目标考核,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积极做好与市上的沟通衔接,力争我区今年人口计生工作在全市综合考评中,再创佳绩。要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单位的作用,建立健全经常性工作制度和重要事项协调机制,形成定期磋商、交流、通报制度。各镇办、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尤其是个别部门要坚决克服计生工作与己无关的思想,认真履行好责任,做到部门联动,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计生工作氛围。

三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区计生局和考核办要加强对创建和评估验收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采取重点督查、平时督查和抽查等方式,动态掌握各镇办、各部门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个阶段的任务顺利完成。要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措施不力,指标滑坡明显,影响全区计生工作创建和验收的要给予黄牌警告,指标滑坡特别严重、影响创建和验收工作的镇办和部门,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7

今天我们组织区县总工会分管领导、宣教部长、文化宫俱乐部主任,到奉贤区南桥镇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观摩奉贤区职工文化建设推进会,主要是学习交流奉贤区总工会在推动职工文体场馆转型发展和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今年8月份,我与市总宣教部负责同志专门到奉贤区总工会和南桥镇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学习调研,在学习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奉贤区总工会在推动职工文化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完全符合职工文化发展的方向。

今天的会议既是观摩会,也是现场会,奉贤的经验值得大家借鉴。奉贤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奉贤区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调研,系统分析了职工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瓶颈,面对职工文化缺场地、缺经费、缺资源、缺人才的情况,他们认为职工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集聚资源,形成就近、就便、小型多样的模式去服务职工。工会建立后,怎么转起来呢?从实践经验看,更多的企业是从职工文化活动入手,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体现在技能的提升上、体现在岗位的建功立业上,着力在服务职工、促进发展、维护权益上体现工会的作用。文化活动是符合年轻人特点需求,也符合总量达95%非公企业的需求。

二是坚持“职工文化”理念。职工文化坚持“工会主导、企业主体、职工主角”的理念值得推崇。工会主导,就是工会要组织、指导、推动职工文化,加强与区县文化局、体育局等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共同推动职工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发展;企业主体,要以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关心职工文化生活,支持职工文体生活,帮助企业解决场地、资源紧缺等困难,引导企业走进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职工文化活动,让企业有积极性开展活动;职工主角,体现在以职工为本,文化活动要符合职工的需求,提供职工便利,关键是职工愿意参与。上海有____多个社区文化中心,这些资源要好好利用,特别是开放的时间要适应职工的特点,像南桥镇文化中心不是到晚上6点关门,而是到9点关门,因为很多企业的职工都在这个时间段参加活动的。

三是坚持融合发展。奉贤区总工会善于整合资源,特别是注重引导职工文化与公共文化融合发展,做到“三个借力”,通过政府的地方教育附加费,通过社区学校来开展职工培训,借用地区图书馆开展“流动书箱进企业”,特别是与社区文化中心通过签订共建协议,做到文化阵地共享、文体活动联办、文化人才共育,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并逐步实现制度化、精细化。

四是坚持创新转型。利用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开展职工文化活动是体现了创新转型和融合发展的要求,尤其是通过社区文化中心把文化送下去、把企业请进来、把职工的服务做到位,这个做法值得肯定。奉贤区正在规划建立新的工人文化宫,未来的工人文化宫应该成为“工人的学校和乐园”,成为“四个中心”、“四个基地”,在这个过程中,奉贤区总工会还提出要与政府相关方面建立职工文化发展联席会议,建立职工艺术团、建立指导员队伍、建立示范型企业,加上原有的流动书箱进企业、地方教育附加费、组织职工培训的“社区学校”,社区文化中心挂牌等,形成了推进职工文化建设新的探索和有效抓手。

以上四个方面特点,不仅是奉贤区总探索实践的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下面,我就下一步工作讲几个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更加自觉地把职工文化纳入上海公共文化发展事业。

上海正在积极打造国际文化大>!

在顶层设计上,文化场馆应该建设成什么样子呢?文化宫对于职工来说应该是教育培训中心、交流展示中心、体验互动中心、创作传播的基地;对于工会组织来说,应该是示范指导基地、组织策划基地、资源配送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建立“四个中心、四个基地”,使职工文化场馆真正成为职工精神文化家园,成长成才的学校,人生出彩的舞台,身心健康的港湾。

顶层设计后,要加强政策落地。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实施给予支持,地方教育附加费是一个方面。地方教育附加费是总工会、人社局、财政局、教委联合制定推动的,其中把职工文化教育培训纳入其中,工会负责职工综合素质提升,要结合自身特点,在人员、经费、资源等方面更好的落实,让社区文化中心更好地服务企业

,让企业更好地走进社区文化中心。要加大探索力度,适合不同职工队伍、不同人群、不同企业,把“学校和乐园”工人的要求落到实处。二、进一步加大转型发展和融合发展的工作力度。

目前,已经有文体场馆的要加强转型,不符合工会文化定位,甚至是有悖于职工文化发展方向的必须马上停止。如果存在问题,要加快转型,要解放思想,要坚持职工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坚持文化宫正确的办宫方向。

文化宫要突出公益性定位、菜单式服务、项目化运作、社会化管理、品牌化打造。同时,要抓融合发展,推动与公共文化融合发展,与社区文化中心建立共建协议,与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的融合,与体育局、社区学校和通过购买服务与社会组织的融合发展。具体抓手是“3个2”,打通20个市区工人文化宫、22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____0多家职工书屋的通道,形成有机联系和工作互动。

转型发展还要求我们在队伍建设上,打破传统的思想禁锢,探索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以职工为主体、职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工作机制。在市、区建立职工文体协会,在区县建立职工文体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工作原则,线上活动,线下展示。

三、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对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应成为工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职工文化转型发展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职工文化的繁荣发展;工会与相关部门、企业与职工、上下之间、内外之间都需要协调发展;体现绿色发展要求,从文化角度应体现在职工文化的正能量,集聚正能量、释放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开放发展就职工文化而言,应体现在面向社会、面向职工、面向企业;共享发展是要体现在所有发展都要惠及职工、惠及企业、惠及群众。

党的群团会议强调,工会要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防止和克服“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工会要服务基层、服务职工,要接地气,要防止“自弹自唱、自娱自乐、隔空喊话、封闭运行”的现象,工会组织如何更好地服务职工,各级工会要结合明年十三五的起步,认真研究,认真谋划,要形成自身推动工作的方案,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上海是群团改革的试点,一年后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希望今天会议后,大家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奉贤区的经验,在新的起点上规划好未来工作,把职工文化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发挥应有的作用。

今年8月份,我与市总宣教部负责同志专门到奉贤区总工会和南桥镇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学习调研,在学习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奉贤区总工会在推动职工文化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完全符合职工文化发展的方向。今天的会议既是观摩会,也是现场会,奉贤的经验值得大家借鉴。奉贤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奉贤区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调研,系统分析了职工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瓶颈,面对职工文化缺场地、缺经费、缺资源、缺人才的情况,他们认为职工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集聚资源,形成就近、就便、小型多样的模式去服务职工。工会建立后,怎么转起来呢?从实践经验看,更多的企业是从职工文化活动入手,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体现在技能的提升上、体现在岗位的建功立业上,着力在服务职工、促进发展、维护权益上体现工会的作用。文化活动是符合年轻人特点需求,也符合总量达95%非公企业的需求。

二是坚持“职工文化”理念。职工文化坚持“工会主导、企业主体、职工主角”的理念值得推崇。工会主导,就是工会要组织、指导、推动职工文化,加强与区县文化局、体育局等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共同推动职工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发展;企业主体,要以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关心职工文化生活,支持职工文体生活,帮助企业解决场地、资源紧缺等困难,引导企业走进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职工文化活动,让企业有积极性开展活动;职工主角,体现在以职工为本,文化活动要符合职工的需求,提供职工便利,关键是职工愿意参与。上海有____多个社区文化中心,这些资源要好好利用,特别是开放的时间要适应职工的特点,像南桥镇文化中心不是到晚上6点关门,而是到9点关门,因为很多企业的职工都在这个时间段参加活动的。

三是坚持融合发展。奉贤区总工会善于整合资源,特别是注重引导职工文化与公共文化融合发展,做到“三个借力”,通过政府的地方教育附加费,通过社区学校来开展职工培训,借用地区图书馆开展“流动书箱进企业”,特别是与社区文化中心通过签订共建协议,做到文化阵地共享、文体活动联办、文化人才共育,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并逐步实现制度化、精细化。

四是坚持创新转型。利用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开展职工文化活动是体现了创新转型和融合发展的要求,尤其是通过社区文化中心把文化送下去、把企业请进来、把职工的服务做到位,这个做法值得肯定。奉贤区正在规划建立新的工人文化宫,未来的工人文化宫应该成为“工人的学校和乐园”,成为“四个中心”、“四个基地”,在这个过程中,奉贤区总工会还提出要与政府相关方面建立职工文化发展联席会议,建立职工艺术团、建立指导员队伍、建立示范型企业,加上原有的流动书箱进企业、地方教育附加费、组织职工培训的“社区学校”,社区文化中心挂牌等,形成了推进职工文化建设新的探索和有效抓手。

以上四个方面特点,不仅是奉贤区总探索实践的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下面,我就下一步工作讲几个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更加自觉地把职工文化纳入上海公共文化发展事业。

上海正在积极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职工文化是题中应有之义。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就是推广奉贤区总工会和文化局、体育局、教育局等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在顶层上推动这项工作,通过制度设计和相关政策的落实来推动职工文化发展。之前市总工会与市教委、市文广局、市体育局联合下发的文件《关于推动本市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改革创新,促进职工文化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本市非公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我们要很好的贯彻落实。

在顶层设计上,文化场馆应该建设成什么样子呢?文化宫对于职工来说应该是教育培训中心、交流展示中心、体验互动中心、创作传播的基地;对于工会组织来说,应该是示范指导基地、组织策划基地、资源配送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建立“四个中心、四个基地”,使职工文化场馆真正成为职工精神文化家园,成长成才的学校,人生出彩的舞台,身心健康的港湾。

顶层设计后,要加强政策落地。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实施给予支持,地方教育附加费是一个方面。地方教育附加费是总工会、人社局、财政局、教委联合制定推动的,其中把职工文化教育培训纳入其中,工会负责职工综合素质提升,要结合自身特点,在人员、经费、资源等方面更好的落实,让社区文化中心更好地服务企业,让企业更好地走进社区文化中心。要加大探索力度,适合不同职工队伍、不同人群、不同企业,把“学校和乐园”工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加大转型发展和融合发展的工作力度。

目前,已经有文体场馆的要加强转型,不符合工会文化定位,甚至是有悖于职工文化发展方向的必须马上停止。如果存在问题,要加快转型,要解放思想,要坚持职工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坚持文化宫正确的办宫方向。

文化宫要突出公益性定位、菜单式服务、项目化运作、社会化管理、品牌化打造。同时,要抓融合发展,推动与公共文化融合发展,与社区文化中心建立共建协议,与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的融合,与体育局、社区学校和通过购买服务与社会组织的融合发展。具体抓手是“3个2”,打通20个市区工人文化宫、22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____多家职工书屋的通道,形成有机联系和工作互动。

转型发展还要求我们在队伍建设上,打破传统的思想禁锢,探索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以职工为主体、职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工作机制。在市、区建立职工文体协会,在区县建立职工文体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坚持“不求所有、但

求所用”工作原则,线上活动,线下展示。三、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对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应成为工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职工文化转型发展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职工文化的繁荣发展;工会与相关部门、企业与职工、上下之间、内外之间都需要协调发展;体现绿色发展要求,从文化角度应体现在职工文化的正能量,集聚正能量、释放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开放发展就职工文化而言,应体现在面向社会、面向职工、面向企业;共享发展是要体现在所有发展都要惠及职工、惠及企业、惠及群众。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8

[关键词]社区;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通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3-0101-06

社区教育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学习型组织,形成学习型社会。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社区教育得以实施的载体是课程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共享,这为社区成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因此,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设计是社区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而通用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个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积极从认知的识别网络、策略网络和情感网络着手,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字化课程资源设计,不断丰富和整合面向各方面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为社区学员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实现面向每一位学习者,努力使得人人取得成功,这与社区教育“为了每一个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因此,通用教学设计能够为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设计提供良好的视角和借鉴意义。面向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通用教学设计必将成为当前社区资源建设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数字化开放资源开创了非正式教育新时代,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学习者可以随意、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大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终身教育的需要。这对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现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现实价值与意义。

一、社区教育与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

(一)社区教育

社区是由一定的、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地缘文化的、有秩序的、有感情的人群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的地域空间。社区和教育可以结合形成开放、参与、互动和协调的社区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与社会结合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教育及其思想在丹麦人柯隆威1844年创办的“民众高等学校”有所体现,而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一般认为是在本世纪初从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随着社区教育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现代国际教育的一种现象和趋势,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并在世界各国迅速地发展。成为继学校教育之后,一种新的教育活动。

国内,叶忠海先生把社区教育表述为“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同社区民众利益和社区发展需要紧密相连,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消除社会问题,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综合体。”

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全程性、全员性、全方位和灵活多样性等特点。社区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以社区发展为出发点,以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为根本,以社区人员素质提升为目标。社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社区发展,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建设和发展网络化、数字化的和谐社区,促进社会发展,构建终身化、学习型社会。

(二)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

社区教育通过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通过设立多样的社区课程资源。为社区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作为实现社区教育目标的手段而存在的社区课程资源。是为实现社区教育目标而编制的。为人的终身学习服务的课程体系。

数字化资源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处理的各种信息资源,主要类型有数字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课件、网路课程、流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不仅具有多媒体化、超文本、交互性、虚拟现实、模拟仿真、远程共享等特性,而且媒体资源知识间的联接是网状的,能够形成多种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数字化资源有效地支持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成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因此,受到了学习者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利用。

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是为了实现社区教育目标,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流媒体技术而编制的,为人的终身学习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课程体系。数字化、网络化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共享和系统整合,促使整个社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方便社区教育的开展。与以往各种社区课程资源相比,数字化课程资源不仅扩展了人们相互交流和获取知识的渠道,而且为构建新的学习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媒体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支持社区学员更加灵活的学习。彻底变革传统的基于课堂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学习环境,构建了具有丰富资源与全新沟通机制的“课程资源-学生学习-合作交流”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在社区教育中,社区成员在需要的特殊性、智能的多元性、发展的异步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通过课程资源设计去适应这种差异。因此,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设计就成为社区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为了满足每个人独特的需要和适应个体迥异的特征,保证每个社区成员具有平等地获得学习的可能性,课程设计者需要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着手进行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设计。而通用教学设计的应用正是解决之道,强调在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设计过程中,积极从认知科学的研究出发,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多维度整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字化课程资源和学习活动设计。

二、通用教学设计概述

(一)通用教学设计的内涵

通用教学设计最初起源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残疾人建筑师梅斯(Ronaldmace),他在建筑设计中提出了通用设计思想。其理念是指为了增强产品的适用性。以适应残疾人的需要,应该在建筑设计中创建一种框架来构思与设计建筑。而不必进行特别的设计或后续的适应性改造。梅斯指出,通用设计表达了一种“尽可包容”的设计哲学,目的在于鼓励生产能为所有人使用的产品。随着通用设计高超的设计技术逐渐被行业所接受,其概念和内涵也逐渐发生着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用设计概念开始被教育研究者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中。特别是在教学设计、学习设计和教学评估设计等方面。美国特殊技术应用中心(CaSt)在结合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通用学习设计(UniversalDesignforLearning)的解决框架,该框架既借鉴了通用设计思想。也吸收了学习科学的最新发现。通用学习设计解决框架不仅能够使课堂通达顺畅,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者学而不厌,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会化地提升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机会。

基于对大脑学习的研究和对数字媒体特性的了解,通用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能够面向尽可能多的人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在课程资源、教学工具、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支持系统等方面提供多样化选择,为教师做出选择提供有效指导。近期生理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中有三个学习区域:第一个是识别网络,其主要是帮助学习者感知和确定各种事物,辨别和理解信息、观念与概念;第二个是策略网络,其主要是形成并指导认知和心理动作方面的活动,使学习者能够计划、监控和执行各种各样的行为:第三个是情感网络。其主要从情感上评价和判断事物,使学习者能够积极关注周围的世界和参与学习任务。依据学习者认知的三个学习区域,教学主要在于教会学习者认识事物的本质,使之达成熟练掌握行动策略、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等目标。而通用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支持学习者在识别网络、策略网络和情感网络三个学习方面的差异性,积极在课程资源设计中整合多媒体信息技术,使课程的灵活性增加、学习的障碍减少。从而增加学习机会并加大教学的支持力度。

(二)通用教学设计的原则

通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遵循选择性和多样性原理,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获得支持,特别是数字媒体技术具有对学生多样性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优势。实现面向每一个学习者。努力使得人人取得成功,因此,通用教学设计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如何利用多媒体特性促进三种识别网络学习的发生。

1.多元的内容呈现支持识别网络的学习

数字化课程设计应该针对学习者各自的生理和认知特点,分析其特征,选择合适的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以适应学生辨识物体和信息的能力,并尽量消除感知觉等造成的学习障碍。以帮助感知者确定各种事物。形成观念、概念。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数字化课程资源设计中尽可能地采用不同类型的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多元化的内容支持促进学习者识别网络的学习发生,以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够收益。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呈现这种教学内容的最佳工具,例如,在设计某个学习内容时,可以采用电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多元地呈现。多样化的媒体类型丰富了课程资源,加深了学习者对事物的感知,从而加速了概念、观念的学习。

2,多样的表达与控制支持策略网络的学习

课程设计要求评估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考查学生,检验学生对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积极鼓励学生用多样的学习方式表达和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限制学生用单一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这些方式必须是学生所习惯的、熟悉的并且能够自如控制的。多样的表达与控制策略使教师能够把教学内容与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优势相匹配起来,从而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参与和实践各种行为。计算机多媒体工具提供了良好的表达环境,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有各种方法表达与交流。例如,在考试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歌曲音频、图像、视频、角色表演、电脑设计、作品制作等实践性质的、学习者所习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声音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与控制程度。

3.多元参与与选择支持情感网络的学习

由于不同的学习任务或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热忱的效果是有差异的,因此,课程设计中最难的一个因素在于如何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和高动机,这也是对课程设计的一个极大挑战。通用教学设计重视学习者的特性与需求,通过构建充满学习机会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多样的参与和选择,支持情感网络的学习,使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任务。把自我的学习兴趣与某种教师对内容呈现和表达的方式自由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习者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任务和关注周围的世界。例如,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来有目的地调整教学任务的难度水平。多样化的数字资源可以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从而为适应不同学生的技能水平、兴趣和喜好而提供多种可能,确保每一个学习者都有机会达到教学目标。

三、面向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通用教学设计

社区教育是提供教育机会给每一个人,以便达成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活,以每个人的发展作为其核心理念。由于每位社区成员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受遗传素质、大脑的结构与功能、认知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社区教育的实施和开展重点落实在各种课程资源上,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情况将成为影响社区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地对社区数字化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保证社区教育的顺利实施与质量,特设计了基于通用教学设计的社区数字化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该流程强调在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以通用教学设计的三大学习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在了解社区成员在识别网络、策略网络和情感网络学习的差异性与特殊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数字媒体与三种网络的互动方式,做好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对象分析、目标确定、策略制定、内容设计、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工作,构建一种开放的、多元的、灵活的、前瞻的课程理念,使得每个社区成员都能够获得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和智能方式。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单一的课程和单一的传授方式,从而为实现“为了每一个人的发展”的社区教育理念提供一种可以积极借鉴的、科学有效的途径。

面向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通用教学设计就是要在融合通用教学设计和社区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实现通用教学设计与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充分体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和“为了一切人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具体来说,就是以实现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程资源的设计中考虑通用设计的三种网络学习差异,按照教学设计的方法步骤,整合多媒体技术。开发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把通用设计的人人发展的思想渗透到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目标、对象、策略与评价中去。这不仅为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提供了质量、实施与实现的保证,也为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提出了新思路,更为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多媒体开发提供了统一的通用设计框架。

(一)分析社区学习对象

在社区中,随着人口的流动、人口结构的变化、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社区成员在认知、情感、态度、社会性、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在这样多样化背景里进行社区教育培训,如果按照统一执行的课程标准进行,严格要求每位社区成员都达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认知水平,这毫无疑问是艰难的。因此,在社区教学资源的开发中。如何贯穿执行为了每一个人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保证每位社区成员都有发展。这是社区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而通用教学设计的教学运用为应对这种挑战提供了一条积极的途径。通用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发展,社区数字化资源的通用教学设计是为了给每位社区成员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学,其强调在课程设计中利用多种媒体、运用多种方法,使教学适合于不同背景、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认知障碍成员的需要,从而达到促进社区每位成员发展的目的。

社区教育中有青少年、成人、老年,他们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和生活经历。青少年处在成长阶段,求知欲望比较强。抽象思维逐步形成。接受新事物的兴趣较高,期望通过辨别和理解信息、观念和概念等识别网络知识:成人由于工作的需要或者技能提升的要求。在社区教育中更倾向于一些操作技能的掌握。关注各种心理活动监控、动作技能执行的策略网络知识;老年人更多是由于兴趣、爱好寻求一种学习的体验,通过社区培训与交流参与学习任务和关注周围世界的情感网络知识。因此,社区课程资源的设计不能像学校教育那样,寻求单一的课程标准体系,而要反映出社区成员的个体差异与独特需要,使具有不同认知能力的社区成员都能够获得发展。这就要求在课程资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与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实施中,关注不同社区成员对象在识别学习、策略学习、情感学习方面的差异;积极考虑社区成员在阅读、书写、注意、组织、记忆等方面的能力差异与要求。

(二)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种外部学习结果。说明的是学习者在教学结束后能够加以表现的才能。是教学设计与评价的依据。社区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阐明了所有社区成员在特定的学科领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但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由于教学目标常常是和将要达成目标的途径混合在一起,从而阻碍了学习者的学习。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通用教学设计的视角。充分运用大脑认知的三个网络学习理论。积极去分析课程标准的真实目的,把教学目标与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途径分离开来,并让学习者自己去选择与组合多媒体材料,从而实现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教学目标。

1.确定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标准与大脑中三个学习区域的哪个网络有关

由于学习者的学习是通过大脑中不同网络交互作用的结果产生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根据大脑不同网络的功能来确定教学目标。这对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识别网络关注的重点是学习的内容,注重多元表征,聚焦学习什么;策略网络关注的重点是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注重多种行为表现,关注怎样学;情感网络重点是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多样化的表达意愿,探究为什么学。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的三种学习网络是不一样的,因此,表现出对每一类型的教学媒体的喜好与偏爱也是有一定差异的。只有在理解三种网络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对社区成员对象特点的分析基础上,才可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2.整合认知的三种网络和目标分类理论,构建清晰的教学目标层次

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在教学设计系统中开展学习体验或积累学习经验的“过程”。按照豪恩斯坦教育目标整合新分类:认知领域目标涉及求知的过程及培养智能;情感领域目标涉及培养“素质”,即情感、价值观和信念;心理动作领域目标涉及发展体能;行为领域目标是对认知、情感与心理动作领域的整合。最后形成了实际的教育结果。新分类在于培养有知识、有情操和有胜任能力的人,这与认知的三种网络不谋而合,知识与认知网络联系、情操与情感领域联系、胜任能力与策略网络联系。这就要求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把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对每一种教学内容和材料进行教学目标层次分析。

在认知网络领域,课程资源设计要以描述性信息和符号性信息为主要输入,注重学习者的批判性、反思性思维能力培养。通过学习材料的学习体验之后。达到获得知识的学习结果:在策略网络领域。课程资源设计要以技术性信息和符号性信息为主要输入,在目标设定上以知觉、模仿、生产、外化与精熟为目的,注重学习者知道是什么的同时也知道如何去做。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学习体验。达到有胜任能力的学习结果:情感网络领域,课程资源设计要以处方性信息和符号性为主要输入,在目标设定上以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奉为目标层次,注重学习者如何使内在的情感品质转化为能够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通过学习材料的学习体验之后,达到有情操的学习结果。通过目标层次的分析,课程资源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强,使社区成员的习得水平在认知上能形成“概念”。在情感上能“接受”和在心理动作上能“知觉”整合。

3.利用技术支持选择不同的途径。以达成具体目标的选择

运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使语言媒体、印刷媒体和图示媒体一起整合到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中,具有多样性、可变性、可标记和网络化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多种途径来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满足不同学员的需要。例如,支持认知网络途径的多媒体类型有文本、图像、图形、表格等;支持策略网络的途径有人工智能决策、网络搜索、分类记录等;支持情感网络的途径有交互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虚拟现实的学习体验情境、开放的教学内容选择等。

4.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作为脚手架,以内嵌支架的形式循序渐进地为每一个人提出既富有挑战性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提示和支架,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各种操作,构建各种虚拟教学情境等:用多媒体数据图像分析统计出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和结果案例: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指导或控制教学目标设定。

(三)制定灵活的教学策略

课程资源设计必须与社区学员复杂、多样的特性相适应。因此,课程资源设计者必须运用多种策略和技术来激活学习者的三个网络。没有一种方法和策略能够涵盖所有可能的方面。好的教学设计能从多个角度激发学习者的经验。使其脑机能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在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设计实践中。通用教学设计需要根据社区成员的不同认知能力,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社区学员提供电子资源与工具、网络学习材料等多元化的数字资源,实现学习者三种认知网络的发展。

通用教学设计为各种学习差异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框架。使每个社区成员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课程资源。在通用教学设计的支持下,通过开发灵活的课程来支持所有的社区学员。加强教学目标的连续性,使社区成员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个别化的学习: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使用,尤其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构建各种数字化的学习形式。

1.选择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

信息并不等同于知识,获得信息只是获得知识的前提,如果想成功地将信息转换成有用的知识。还需要通过运用一定的认知策略来加工信息、转换知识。选择和加工信息可以更好地对信息进行概括、分类、排序、情境化和记忆,因此成为认知或元认知策略的重点。社区成员在认知网络上存在普遍的个体差异,例如,有些社区学员可能拥有这一系列认知策略并知道何时运用,而另一些学员并没有这样的认知能力。为了提升后一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明确地传授这些策略,并让他们自己在熟悉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练习和合理应用;通过嵌入型示范、辅导以及反馈,因人而异地设计良好的学习材料来帮助不善于应用这些策略的学员。例如:在任务设计中关注交互式示范引导、学员探究和反思活动。提供任务序列中每一步的明确提示:通过支架式由扶到放的渐进式教学辅导,支持信息加工策略;通过将信息划分为较小的内容模块、有序呈现、依次强调等方法,实现灵活多样选择教学内容,随机通达进入教学。

2.提供多样化的适应性强的多媒体材料

从认知的角度看,三种网络的划分为学习的发生提供了脑科学研究基础,但是任何一种网络表征方式都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在促进某些社区成员学习的同时,会阻碍另一些学员的学习。因此,单一性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不能让所有学员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不能让每个成员都平等地获得信息得以实现。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表征方式不仅可以支持学习者识别网络的学习,而且可以降低有认知障碍与知觉障碍学员的学习困难。例如,采用印刷文本、数字文本、声音图像、表格图形、视频动画等多样化的、适应性强的多媒体材料呈现教学内容,不同的呈现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一个学习者的发展。

为了实现课程资源信息的灵活可变显示,可以通过调整文本和图形的大小,音量高低和速度快慢,前景与背景的对比度,声音与动画的同步,图示和其它元素的版面布局,视频、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的播放速度等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视频播放、虚拟现实等技术帮助社区学员跨越学习障碍,学习复杂难懂的概念、进入情感体验、情境认知、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等。

3.运用多样的表达途径呈现学习结果

因为每个人在认知与生理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对不同的表达与交流方式有不同的偏好。一些学习者倾向于选择某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交流,因此,通用教学设计鼓励学习者运用灵活多样的表达途径,从而实现支持策略网络的学习。如通过文本书写、计算机交互、口头报告、多媒体呈现、图形表格统计等多种表达方式降低运动性表达障碍的途径:通过支持性的操作练习、持续性的反馈评价,灵活多样的表现技能降低认知性表达障碍的途径。课程资料可以以书面报告、图片浏览、文句阅读、模式示范、动画演示、程序化等出现,不断加强社区成员利用多种信息资源进行互动学习和交互操作的能力。

社区课程教学中应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与学习者年龄相适应的材料,激发学员的兴趣,需要考虑到课程内容与他们的年龄与发展水平匹配,这样才能激发认知网络的协调与发展。例如,青少年要多用图形、图像等生动形象的课程资源展示知识概念:成年人多用模拟课堂展示操作要领,提升实践运用等行为能力;老年人要多用视频、情境在线展示情感交流。通过多样化的信息组织和传递,适应社区成员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与要求。用数字化材料也可以支持社区学员通过一种内置的脚手架来协助各种学习活动,提升知识识别、情感价值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设计不同的参与方式来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和价值感

社区成员采用不同的参与方式来学习,可以进行多种交流和情境互动,从而支持情感网络的学习。因为社区成员在情绪体验、文化背景、发展经验、情感特征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造成了学习动机的巨大差异。在社区教学实践中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确保所有成员投入学习的有效方法。这就要求在多样性的选择设计中关注课程内容与支撑工具的选择、挑战层次与水平调整的选择、学习环境与奖励方式的选择等。在设计不同的参与方式时,要注重在教师的支持与学习任务的挑战性之间取得平衡: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运用灵活的课程材料,提供灵活的选择性:在工具设计上注重交互性技术开发,提升学员的参与性,让所有的成员都有机会在课程编制中增加自己的视频动画、图像文本、声音词语等,从而激发学习者课堂参与的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注重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关注那些能够与学习者个人生活、社会交往发生联系的信息,针对学习者年龄和能力特点,开发出适合不同种族、文化、民族和性别的多样化需要的课程资源;确保设计活动结果的真实性,既要求活动目的明确,又能够实现与观众真实的交流,通过设计参与探索和实验操作等活动任务,重视活动设计的个人反馈,强调评估和自我反思。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感提升。

(四)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重要特征是公平性与诊断性,当前,在相同条件下采用统一形式的标准化考试是学习评价公平性的主要体现,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很少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特征与学习差异。由于社区成员在认知能力、识别网络、策略网络、情感网络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会明显地影响每个成员的学业成绩。因此,教学评价应该根据通用教学设计三种网络的不同加工方式与个体差异,对数字化课程资源学习实施灵活多样的有效评价。

在教学评价中运用熟悉的表征方式。根据通用教学设计中识别网络的学习特点,学习者倾向于运用自己所熟悉的、适合自己风格的、实现自己需要与偏好的表达方式,这样能够更好地展示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应该让学员多运用平时所熟悉的表征方式进行学习,降低认知网络定缺陷对教学评价产生的影响,从而实现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对学员的学习进行公平、精确、深入的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中运用灵活的表达策略。通用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为社区成员提供灵活的表达途径,支持学习者有机会采用灵活多样的表达途径进行策略网络的学习。多样化的策略途径有助于教学评价的实施。如在具体社区教学实践中,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键盘打字、交流对话、音乐聆听、软件绘画、动画制作、录像扮演、多媒体操作等,通过灵活多样的表达策略,使评价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从而获得更加可信的教学评价结果。

在教学评价中采用多样的参与方式。学习是一种体验,个体的情绪往往会影响各自对学习的投入,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学员的情感网络会影响到教学评价的准确性。而持续性的过程评价能够降低情绪的消极影响,因为过程性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了评价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够使学习者通过评价学会评价,让教师了解学习者的兴趣之所在。实现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反馈。从而为持续不断的学习提供支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通用教学设计采用谈话、观察、档案袋、自我评价、反思记录等灵活多样的持续性教学评价方法,体现对学习者的动机态度、过程与效果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思想。由于全面地了解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信息,从而确保了评价的准确性。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9

一、党员责任区

党员责任区是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在党支部(总支)的领导下,围绕党支部(总支)的中心工作,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针对教工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引导、培养和管理的工作范围,是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深化学院“党员示范岗”活动的一项具体制度。

二、党员责任区的设置

党员责任区按分级划定、对口取向、组织协调、相对稳定的原则来设置。

1.党政机关的党员中层干部分别以所在处(室、中心)为工作责任区,其他党员分别以一名或几名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为工作责任区。

2.各党支部(总支)书记(副书记)分别以所在党支部(总支)为党员责任区,并同其他委员分别以教研室、学生年级为单位划分责任区;其他教工党员一般以所带班级或任课班级的一名或几名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为工作责任区,并随所带班级或任课班级的变化而重新确定;学生党员分别以所在班级一名或几名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为责任区。

三、党员责任区的主要任务

1.分析和掌握责任区内师生员工的思想状态,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情况,每学期至少向党支部(总支)书面汇报一次;

2.具体指导和带领责任区的师生员工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经常深入责任区与师生员工开展谈心活动,启发觉悟,激励进步,协助支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工作;

4.积极维护责任区的政治稳定、生活秩序稳定和治安稳定;

5.参与师生员工的评优、入党等事项并提出意见或建议。

四、党员责任区的管理和要求

1.党员责任区建设作为深化“党员示范岗”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各党支部(总支)要经常研究党员责任区工作,加强领导,不断总结经验,求真务实,抓出成效,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

2.各党支部(总支)要认真落实党员责任区制度,制定落实方案,建立党员责任区建设管理档案,学院组织人事处将与5月下旬组织各党支部(总支)交流学习;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10

abstract:accordingtothefirstnationalpollutioncensusdata,thispapermadesummarystatisticstothewaterpollutantemissionsformtheindustrialsources,livelihoodsourcesandagriculturalsourcesincludedinthescopeof2007Xinyangcensus,analyzedthemainpollutantsinwastewaterdischargeandmainsourcesandproposedthecorrespondingcontrolmeasures.

关键词:水污染物;普查分析;控制对策

Keywords:waterpollutants;censusanalysis;control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5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085-02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国目前对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1]。尤其是近年来,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3]。污染源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省情、市情调查。开展污染源普查,就是要全面掌握各类企事业单位与环境有关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通过对种类污染源的调查与分析,提出控制污染的综合整治对策,为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4-6]。

1工业污染源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表明,全市各类工业废水污染物共有9种,按照排放量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总铬、铅和砷。其中主要污染物种类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氨氮;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是六价铬;主要有毒有害污染物为煤化工行业产生的氰化物。

按行业类别分析,本市工业废水排放主要集中在有机化学原料制造业、纸浆制造业、啤酒制造业、氮肥制造业和畜禽屠宰;化学需氧量排放主要来源于煤草浆类化学制浆造纸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工合成氨(醇)行业;生化需氧量排放主要来源于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煤草浆类化学制浆造纸行业;氨氮排放主要来源于煤化工合成氨(醇)行业。

2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水排放在普查基准期内,经调查研究总结,全市各类生活源的水污染物有11种,按照排放量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动植物油、总磷、石油类、铅、汞、氰化物和总铬。生活源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和动植物油。

3农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主要是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产生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和锌6种污染物。农业源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氨氮,而其中畜禽养殖业主要污染物的贡献率分别为98.97%、98.91%、98.92%和98.92%,反映出我市农业源中废水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业,而畜禽养殖按其规模可以分为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

4水污染物综合分析

结合上述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水污染物排放情况综合分析,按污染物排放总量由高至低分别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动物油、总磷、石油类、锌、铜、挥发酚、氰化物、铅、总铬、砷和汞。

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和动物油的排放主要来自城镇居民生活排放;总磷、铜和锌主要来自农业源排放;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铅、总铬、砷和汞则主要来自工业源排放。废水中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的贡献率生活源和农业源分别为45.46%和43.34%,工业源仅占11.19%;氨氮排放量的贡献率生活源和农业源分别为75.39%和12.21%,工业源仅占12.40%;而总氮排放量的的贡献率则为生活源58.25%,农业源50.02%。体现出我市的“农业大市、工业小市”的实情,反映出我市废水污染物排放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

5控制对策

5.1继续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继续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同时,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巩固和深化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大力推进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社会化,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它绿色认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环境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管网运转体系,并根据城市发展水平适时进行扩建,逐步实现污染物集中治理。实施城市内河的生态修复工程。在污水截流,集中处理的基础上,通过调水、驳岸、清淤和河岸陆域整治等工程措施,实现城市内河的全面治理,提高城市河道的自净能力,做到面清、岸洁、有绿,恢复内河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

5.3切实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依据本地环境容量,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以综合利用优先为原则,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粪便还田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大力推广干湿分离、厌氧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生产和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制度,达到国家规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申领排污许可证。

5.4加强农村污染防治,防控农村地区工业污染要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推广无害化农业生产技术,实行农业废弃物再生利用。从工业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向工业点源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相结合转变,从以城市污染控制为主,向城市与农村污染控制相结合转变。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提高粮食生产核心区、菜篮子基地等区域工业企业的环境准入条件,坚决防止发达地区和城市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杜绝“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在农村死灰复燃。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和产能过剩项目在农村地区建设,加强对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加大对皮革、造纸、肉制品、淀粉加工、酿造等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力度。

6结论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对信阳市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及水污染物进行了综合监测分析,并对其提出了控制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①结合上述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水污染物排放情况综合分析,按污染物排放总量由高至低分别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动物油、总磷、石油类、锌、铜、挥发酚、氰化物、铅、总铬、砷和汞。②针对上述污染物排放情况,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继续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环境;切实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村污染防治,防控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参考文献:

[1]杨仙娥,何延新.城市污水水质水量变化及生活污染源污染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27(11):164-166.

[2]冉丹,李燕群,张丹,杨坪,但德忠.论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现状及特点[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2:38-42.

[3]宋国君,马本,王军霞.城市区域水污染物排放核查方法与案例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2):7-10.

[4]张忠祥等.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