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大全十篇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大全十篇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大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4:41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大全篇1

近几年来,由于中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力度,减少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降低了分值。因此,一些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提高能力。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其实,就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空中楼阁,忽视能力片面强调知识,知识只能是一堆代工之料。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做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如果没有全面、准确、扎实地掌握有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则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架没有血肉的骨骼。2012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颁布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程度;重视‘新材料、新情境’;注重考查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初三历史复习必须纠正忽视基础知识的现象,必须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物、数据等只需记忆的“死知识”。历史的基础知识,除基本的历史史实外,还应包括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线索和发展过程。这六部分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全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

那么,在初三历史复习中,怎样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一、强调学生精读

在初三复习中应强调学生精读教材,由厚到薄,由薄到厚,认真细致地阅读,不留死角。具体说,精读应包括目录、读章节子标题、读课文正文和小字、读地图和图片、读材料、读句释、读大事年表等。通过阅读,学生能全面、系统、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五本教材和大量的史实。如果能掌握历史教材中的知识,能够充分地再认再现,就算其他方面有所欠缺,也能够在中考中得到80%以上的分数。

二、强调教师精讲

在初三指导复习时,教师精讲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发展过程和基本线索。讲历史概念时,首先要讲清楚历史概念包括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物的主要内容、性质、影响、评价等。其中影响、评价是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属于概念的外延,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物的主要内容、性质是概念的内涵。教师在讲历史概念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包括哪方面的内容,掌握概念的外延——影响及与相关的概念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其次要讲清楚历史概念形成前后的历史环境,在动态的发展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讲历史结论时,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结论与历史史实的因果关系,对已有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学会在无疑之处生疑,从而透彻地理解历史结论。另一方面,教师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介绍后,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评价、判断后对历史事物下一个正确的论断,历史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讲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时,首先讲清掌握这三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如阶段特征,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内表现出的若干历史事物的基本共性。它成为这一时期内历史的突出特点。学生牢固掌握了阶段特征,就能区分不同阶段的特点,认识历史演进的过程,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共性。其次,要求学生在复习完每章内容后,一定要动手总结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历史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最后,教师总结讲解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再以近年中考题中的典型题型做示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三、强调师生的画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大全篇2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效果思考与探索

一、以掌握历史知识要点为目标的课前指导教学

新时期的历史教学,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广与深的问题,需要教师在精心研究教学大纲和历史新教材的同时,完全掌握自己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状况,做到教学历史基础知识整体推进,教学历史知识难点的逐步提高。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如果让学生平均使用精力,去把教科书制定的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都同样对待,教师是比较轻松的可以照本宣科,依据传统教学方案计划,可学生落实起来是多吗的困难啊!笔者认为,历史教师需要科学而准确的为学生规划出每一阶段的知识要点,为学生设计新鲜的趣味性的预习提纲,紧紧围绕基础教学重点,设计有利于掌握基础知识的课前预习方案、课后阅读计划、课堂中心问题,并且在教学每一章节前先印发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核心问题、有目标有计划地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这样能够极大地突出基础教学目标的指导定位,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历史教学的稳步进行。学生逐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所学基础知识的要点是必须掌握的,但又不是完全的,于是有了新的发自内心的求知渴望,这就自然为过渡到下一阶段的问题探索开辟了道路,明确了新旧知识要点的联系。

二、以解决历史知识难点为中心的课堂辅导教学

课堂教学是传统学科教学方法最重要的几乎是唯一的表现形式,我们这里却把它定位为课堂辅导教学,这也正是当前进行教学改革面临的难题。传统的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舞台,而我们现在关注的是如何把有限的课堂高效利用起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对教师划定的基础知识要点有了充分的了解,课堂上就可以有针对的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教师要组织学生分几个阶段进行愉快而热烈的课堂讨论,幽默而奇怪的问题提出,严谨而科学的问题解答。教师在综合大家的提问与讨论后,再进行归纳梳理,便有了实际的情况掌握标准,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然后通过抽查了解学生对知识难点掌握的程度,并有选择有针对的引导个别学生进行专题讲解,做到课堂教学的查漏补缺,进而让全体学生充分了解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教师讲的难点应该是历史教学目标中要求深刻理解和应用的重点内容,它的功效作用立足于关注重点、攻克难点,对于基础知识部分,教师在课前指导提纲中已经为学生进行了必要而准确的要点概括,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提纲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课堂上教师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传授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开拓解决历史知识与问题的思维。进一步把研究历史现象原则告诉学生,把掌握历史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科学地运用历史知识,深刻理解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探索历史知识疑点为核心的课外阅读教学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大全篇3

【关键词】历史信息内驱力

历史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是一门十分枯燥无味的学科,一是由于历史知识涉及古今中外、纷繁庞杂,如果形不成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仅靠死记硬背难度很大,使得不少学生望而却步;二是由于历史教科书限定了学习的内容,这之中很多内容一般都理论性很强,而且大多数都已经给出了固定的论断,很多学生认为没有发挥的余地,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对历史学习毫无兴趣。在今天素质教育全面开始实施的形势下,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享受学习历史的过程,形成对历史理性的认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成为历史老师们的共同心愿。

一、传递历史知识信息

所谓历史知识信息传递,是指由历史教育工作者将历史科学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已经基本形成统一认识的信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经过一定的讲解、双向交流活动让学生得以掌握的一种教学活动。由于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我们将这一类以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为主的教学过程称为历史常规课。正是由于这类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因此,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应侧重于以归纳历史知识点为例教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在基本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础上构建的,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阶梯,没有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谈不上具有积累历史素养的基础。

同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功能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信息的要求并不矛盾。如果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忽视了历史基本信息的掌握而单方面地追求现代教学技术,那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历史思维、历史分析与综合能力都会成为一句空话。

《历史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中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为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教学课堂,就必须要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在这一方面上,忌讳只是勾划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这又恰恰是历史教学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如果在的历史教学中不摒弃让学生完全地记诵知识点,不教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方法和技巧,那就绝不是新理念下新课程的历史教学。

2、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侧重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已经大大减少,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绝大多数是基础性的、普及性的,其难度大为降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愿意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强调,这恰恰违背了新课程注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求能够让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没有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也没有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从某种角度上讲,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很难让学生的困惑之处主动地表现出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体现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及时使学生学习的状况表现出来,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参与到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等,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能够比较迅速地反馈给教师,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重复的或无谓的讲解。这样通过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

3、教学较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任何一节不管基于何种能力培养的教学,其涉及的内容、教师指导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都不是单一的,作为以历史知识信息传递为主要目的常规课,显然也是如此,不同的是这类教学较侧重于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和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基石,既是学生由感知历史到逐渐加深对历史认识的基础,又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是常规课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常规课)的设计并不排斥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不排除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呈现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在设计这类课时,必须注重它所具有的特点,才能在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大全篇4

一、盯住目标,把准方向

目标是复习的方向和指针,高三复习的方向就是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而高考出题的依据是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这就是我们要盯住的目标。因此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界定知识和能力并实施教学是科学和准确的,它能使我们对每节课、每个专题的重点内容和涉及的具体能力要求一目了然,从而把准复方向。例如在复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时,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从中可知本节课需掌握的主干知识是“宗法制和分封制”。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深化理解,分析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而达到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关于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情境材料,渗透三维目标的培养要求,即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管齐下,夯实基础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着力加大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但千万不能以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否则会吃大亏的。历史基础知识实际上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

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真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我在指导学生梳理、整合知识的过程中,因生而异,因课而异,因材施教,灵活应对,取得明显成效。

首先,要重视指导学生读书,把书读好、读透、读精。学会读目录、课文、地图、插图、年表、题目,提高阅读能力,做到准确、快速地提炼有效信息;教师重点讲线索、阶段特征、结构、历史概念,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让学生学着去分析、挖掘、整理。其次,借助学案提高复习效率。要求学生在课前把某节课或某个专题主干知识的整理作为自己预习的依据,在课堂上直接提问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或者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梳理和完成等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使知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节省课堂的时间。再次,使用设计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准确记忆知识要点,理清知识内在联系。此方法是直接将书本中的某节课或某个专题知识进行问题化设计,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展开小组讨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各种思想得以充分交流,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得以增强,学习的兴趣也得到提高。

三、纵横拓展,有效整合

作为一轮复习,教师在引导学生准确掌握、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拓宽主干历史知识,进行适度的纵横联系,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十分必要。教师要认真备课,找好联系的切入点,引领学生思考、联系,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

要加强历史主干知识的纵向联系。如在复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时,教师可引领学生提炼出这一制度在2000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七个时期即萌芽(战国)、形成(秦朝)、巩固(汉朝)、完善(隋唐)、加强(宋朝)、发展(元朝)、强化及终结(明清)的发展演变及阶段特征,再从中央和地方机构的变化史实来印证上述阶段特征。通过这样的联系,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一重要史实的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弄清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结合相关史实思考这一制度演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个趋势:弱相权,强皇权;弱地方,强中央。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该制度的特点及实质。

要加强历史主干知识的横向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关联的知识点,通过纵向联系提升学生的比较问题能力,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内涵的理解,拓展历史知识的外延,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很有帮助。如在复习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应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比较分析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近年来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比较注重对文史常识的考查,目的主要是考核文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知识面。如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公元纪年法“对时间段的界定”,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艺术素养“书法的类型”,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第12题考查文史常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史地常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此类题目看似容易,但考生得分率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面窄,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有必要对一些历史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我在一次回答学生提问“为什么在不同历史阶段关于历史时间的表述有很大不同,有距今多少年、公元前多少年、民国多少年、辛亥年、贞观多少年”等问题时,专门介绍了几种纪年法及计算方法:干支纪年法(尾数定天干,余数定地支)、皇帝年号纪年法、民国纪年法、公元纪年法,另外,还介绍了谥号(后人对皇帝的评价,如汉文帝)、庙号(皇帝死后在家族内的排位称号,如唐高祖)等。

四、精选精炼,提升能力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大全篇5

《课标》要求"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基础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每次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测试中,基础知识一般在80%左右,能力考查一般在20%左右。

1.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突出重点,夯实基础知识。每次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测试中,基础知识一般在80%左右,能力考查一般在20%左右。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夯实基础知识尤为重要。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抓实抓细基础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史实、最基本的概念,按照章节过关、单元过关、讲练结合的方法,讲清每一单元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关键史实、重要概念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2.注重基础知识专题化、综合化复习,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在教学课本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接触了大量信息,但不容易掌握。为方便学生掌握,迫切需要将这些知识系统化、专题化整理,用一根根线索将众多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清晰的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二、专题能力突破——专题练习,攻克难点的冲刺

掌握了基础知识,还要注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线索就是联系,历史线索就是历史联系。历史线索纷繁复杂,要引导学生在复习中能以简驭繁。如中国古代史可分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五大专题进行复习。

1.在专题训练时,要做到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查漏补缺,狠抓基础落实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

2.针对专题中的考点,结合各地近两年的中考题,命制专题能力突破测试卷。

3.利用自命专题能力突破测试卷进行考查,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对比。

4.找出出错率较高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

5.留给学生一些时间、空间内化基础知识。“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内化才有可能”。在日常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一点时间、空间,让他们自己梳理、内化知识,以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书本、带着问题走向老师,是一个主动消化、真正内化的过程,这比教师从头至尾滔滔不绝地讲,一味地强灌,效果要好得多。

6.重视学法指导,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学法指导要贯穿自主学习过程的始终,但是各个阶段应有所侧重,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把提高阅读、理解、应用材料及比较分析的方法与作为重点,注意培养多种记忆能力和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第二阶段重点培养训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侧重于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训练。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把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要努力做到以下三方面:

(1)反复记忆、重点记忆,理解记忆结论。转贴于

(2)精选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整理重点专题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每周进行一次“模拟仿真”演练,并适时回归教材。

三、在自主课堂中让学生自信发展

1.变“教案教学”为“学案教学”效果好。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够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有所参照。使用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特别牢固,而用语言表述的,效果往往比较差。教学建议: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学案进行教学,把知识落实到纸上。我在编写学案时,紧扣历史主体知识,习题体现出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每堂课最少留出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学案的内容进行巩固、充实、提高。

2.练习巩固及时。在教学中,我设计10分钟左右的习题,做为课堂巩固练习使用。基础性的题目约占80%-90%左右,开放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题目约占10%-20%左右,按先易后难的顺序排列。开放性的题目应让学生有话可说。在课堂巩固练习时,注意及时检查,当堂反馈,对学生出错多的地方,进行纠正性的变式训练。

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4.“精讲多练、有讲必练、讲练结合”。

5.重视单元复习检测与综合复习。每个单元我都自拟两套单元检测题进行单元检测,检测后的每份试题我都全批全改,并把易错题目进行变式练习,加以强化。综合复习按专题进行训练和复习,使所学内容更加系统化、网络化。

四、在教与学中不断反思。

1.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还要根据不同的班级及时改变原来的计划。要因班而宜,因人而宜,因时而宜。

2.千方法,万方法,落到实处就是好方法。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大全篇6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457―6241(2012)09―0022―05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修订稿)的课程设计,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以及实施建议,在实验稿的基础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特别是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的明确提出和阐述,体现了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一、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

课程定位是课程设计的首要问题。只有了解一门课程的属性、特点以及功能和作用才能把握它的基本面貌,也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的目标,并据此精选和组织学习内容。

实验稿虽然也有课程性质的专门论述,但由于观点不明确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深,修订稿对此作了较大的调整。

实验稿的表述:

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修订稿的表述: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 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 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 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对某一门学科课程性质的说明,一般要从其在学校课程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对学生成长发展的独特作用,以及课程实施的特点等方面展开。最好以特点相标识,以便于实施者把握。实验稿所表述的,只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任务,而不是历史课的性质。这样的定位,实际上没有明确历史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没有说清楚历史学科的独特价值。有关“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的定义也不甚妥当,因为“必修课”不能说明历史课程性质的本质问题。

修订稿对相关内容作了新的表述。首先将历史课定义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并在说明其地位和设置意义的基础上,从“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历史课程的基本特点。

1.思想性

历史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尤其是本国史,能够较全面具体地了解自己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并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本国的国情和政策。在现代国家,由于公民对形成国策的影响日益增大,而对史实的考虑又影响到公民对国家政策的态度,所以没有哪一个国家会不关心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正是从这个意义说,“公民的历史意识对未来具有政治上的意义”。1996年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5~12年级)的开篇就明确地指明了这一点:

历史知识是一个人在政治方面具有明智才能的前提。没有历史,一个人无法明智地研究社会中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或道德问题。而且,没有历史知识以及它所支持的历史研究,一个人无法成长为见多识广、独特的公民。这些恰恰是有效参与民主制管理与我们所有公民履行国家民主制理念时所必需的。

近代“国民意识”的形成,无不以公民们对其民族、国家和历史所具有的认同感、尊严感为基础。因此,培育对国家的忠诚一直是历史课程的主旨。即使在倡导多元文化视角和营造世界公民氛围的今天,任何国家的学校历史教育都未在这一点有所松懈。著名史学家吴晗早在1934年就说过:“我们不希望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是史学家,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是社会上的健全公民。但在中学或大学时期应当给他们以充分的关于国家和民族的常识。”

2.综合性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既有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内容,也有中国和外国的内容,并涉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其特性就是在联系中确定的。历史现象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如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基本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通过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历史分析的方法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历史的因果联系分析则是其主要的方式。因为历史的产生与发展、延续与变化、渐进与突进,都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受到时代、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到阶级、集团以及个人利益的左右,还受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因果联系有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和互为因果等多种形式。只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3.基础性

从学校系统的地位而言,初中历史课程与其他学科一样承担着基础教育的任务。从课程系统的地位而言,历史课程不仅以其知识的综合性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以其思想性和人文性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17和18世纪,许多教育先驱者都强调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认识到了历史教育对提高人的基本素养的价值。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强调,“熟悉历史是整个人生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终身的眼目”。洛克认为历史是“持重与公民知识的主宰”。卢梭则把历史作为“爱弥儿”的第四期,即教育的最后一个时期(15岁以后)的最重要的学科。

4.人文性

与自然科学相比,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课以具有独立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为认识对象,关注的是人的思想境界建设,主要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从这一属性出发,修订稿提出了历史课程在增长学生的社会见识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的关系”,以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历史课程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形成人的道德品性的最优良‘的学科。在他所设计的课程中,历史是“作为间接的社会学和实验的伦理学来予以重视的”。他坚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都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找到典范,并由此作出结论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

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是课程的灵魂。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稿对历史课程理念的阐述更为清晰而准确,凸显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价值。

1.普及历史常识的理念

蕴含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历史常识的传承,无论对个人、民族还是国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历史常识的普及,关系到一代新人的知识底蕴是否丰厚,中华民族的文化能否传承,关系到未来民族发展的前途。

所谓“普及”,一是规定历史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以此达到普及的目的;二是指有关课程内容和要求的确定面向全体学生,能让学习这门课的所有学生都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标准的制定,既考虑了我国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条件,也考虑到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内容标准的设计,体现了统一要求与灵活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如多数学习要点只是“对学习内容和基本目标提出了原则性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酌情处理。

“历史常识”是相对而言的。与高中和大学相比,初中的学习内容只是常识性的历史知识。即知识相对浅显通俗,课程难度较小,初中学生都能认知和理解。修订稿课程内容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使相关的内容贴近现代社会、贴近学生的生活,避免了抽象历史概念和理性知识的堆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相比,初中课程的历史知识有_定的系统性,修订稿在实验稿的基础上补充了必要的框架性知识和主干知识,使初中历史课程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

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相比,初中的“历史常识”无论是知识的范围还是内容都有较大的扩展。从知识范围看,《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六大板块的内容,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历史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和地域范围相对较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内容上看,既有与政治制度、战争和改革有关的政治史,也有与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有关的思想文化史,还有经济史、科技史和社会史,涉及的领域较广。同时,历史常识不单指与基本的历史事实和评价有关的历史知识,还包括与收集、利用历史知识的程序有关的基本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的历史意识。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修订稿提出了“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

2.公民教育的理念

修订稿从时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出发,将“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作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前提,将培养“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作为基本目标,并从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国际意识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首先,在培养民族意识方面,通过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初中的历史课则进一步告诉学生: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哪些?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它们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通过本民族及其文化传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对世界文明贡献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生成并强化民族意识,振奋起民族的精神,进而提高捍卫民族利益的责任心。修订稿安排了相关的课程内容,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一方面要求在学习中国文明史内容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求在了解我国民族关系史内容的基础上,“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认识到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相影响与融合的重要性。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当代中国,爱社会主义与爱祖国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修订稿通过中国史内容的组织,呈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爱国主义的传统。其中,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反映了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则反映了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与特点,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的责任感”。

拓展国际视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要求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各国的历史课程都强调有关国际意识的培养问题。国际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处理爱国主义与国际意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修订稿既关注民族认同感的培育,也关注其他异质文化;既注重在全球化时代表现民族自豪感,彰显自身的民族特色,也注意“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3.育人为本的理念

修订稿在提出历史课程人文性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人格教育、增长历史见识和增强历史思考力则是其基本内容。

健康的人格,一般包括自信、友善、有责任感、有抗挫折能力和善于自我管理等几个因素。这些因素在历史课程中有大量鲜活的事例,学生可以在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完善健康的人格。修订稿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几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提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指出了相关的学习要求:“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历史课程中的人格教育,是一个以相关历史现象的情感体验、历史思维的发展和主体意识的成长综合而成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社会性生成和完善的过程。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大全篇7

关键词:高三复习更新理念策略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在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的实验、新课程的实施、新理念的运用进入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而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全面推进,高三历史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标》中蕴涵的思想,大胆而又谨慎地审视和深入地探讨,关键还在于转变理念,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夯实基础,立足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善于结合各种版本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来适当整合教学内容,全面提升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的实效。下面笔者从高考备考的主导思想、新课程理念渗透、复习手段方面,谈谈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以期抛砖引玉,求得方家指教。

一、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里涉及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和属性特征,即它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并依据上述原则,及时调整更新了课程内容。基于此,教师的理念更新正是关键。

广大历史教师应抓住机遇,及时调整、更新理念,改变方法,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知识建构为基础,以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抽象说教为兴趣教学;变机械的死记硬背为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变单一知识传授为知识、能力、觉悟全面提高;变注重书本知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师还应学习其他版本的教材、教参,在比较中学习相关知识,丰富备课资源;学习相关杂志文章和专业著述,掌握史学主流发展方向,如当前史学界的三大主流观点,即生产力标准、整体史观、现代化理论,以生产力为基本标准,以整体史观为新视角,以现代化理论为主线认识历史;认真研做近几年江苏高考试题,思考其命题思路与设计技巧,归纳出指导我们教学的注意事项与方式、方法,让历史教学熠熠生辉。

二、更新方法,合作互动,迎接挑战

高三历史教学建立在深刻理解“文明史观”、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历史教育本意的基础之上,对知识点重新进行认识与建构,这样才能较为彻底地解决“把握哪些”、“如何把握”等技术性问题。我认为,高三新课程历史复习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分析有所欠缺,复习中面面俱到,有的老师甚至又补充了很多的内容,使得复习的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有突破。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细化,针对课程标准设计出问题,然后明确落实,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程标准。凡是课标中没有的,包括整节课的内容,可以大胆删除;以人教版教材为主,参考其他各种版本的教材。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史实”描述比较完整,对“特点”则没有表述;又如,“了解希腊自然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教材中只是叙述了希腊城邦的形成与内容,没有对相关规律性内容的解释。因此,要根据其他版本的教材补充相关知识,以全求面、准确理解课标内容。

(二)辩证看待课标与教材、教参的关系。

我们知道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它的灵魂是历史课标;历史教参是对历史教材的解读与补充,是教学的辅助材料。在教学中,老师们应依托课标和教材,但要敢于跳出教材看教材,多思考课标、教材、教参相互衔接是否合理,可探索、选择、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和教参。依据课标,把握重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探索性教学活动的亮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历史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教学活动,对教材、教参要相信但不要迷信,要依托但更要探索与创新。

(三)处理好必修与选修、通史与专题的关系。

从2007年高考方案看,试卷结构兼顾必修和选修,而且在Ⅰ卷、Ⅱ卷中区别对待。教学中要明确必修、选修在试卷中的不同地位,明确考查的方向和训练方式。必修部分既要准备选择题,又要训练主观题,选修部分突出训练主观题。考虑到对选做题的灵活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要灵活,同时要注意,选修部分在教学中要突出本模块知识的联系,不搞跨模块、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要明确教学侧重点,根据必修、选修模块所占分值,突出必修模块的主体地位,以求全面、细致、扎实、灵活地掌握,基本按照已往高考的要求进行;选修模块要突出重点,不在琐碎的知识上下功夫,在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等方面有所侧重,强化教学与训练。

(四)处理好通史与专题的关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是模块单元体专题形式编排,其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其一要注意通史与专题史的有机整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某一类别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其二要依据新教材的有关问题,探寻更高层次、更严密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其三要在教学中不能就教材讲教材,就模块讲模块。历史的发展有因果性、关联性,但新教材各模块之间没有严密的因果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整合一些模块内的单元内容,以更有历史的特色。

(五)注意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

视察中我们没有发现一个学校能够注意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依据人教版的新教材来进行复习,有的复习中紧扣人教版的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而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各种版本的教材只是帮助理解和求证课程标准的材料而已,因此,我们在复习和教学中要注意理解和分析课程标准,“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同时,要注意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哪个版本的教材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到位,我们就采用哪个版本的教材,决不能按照一个版本的教材一路讲下去,以免贻害我们的学生!

三、研讨实施方案,提高教学实效

(一)夯实基础,搭建历史专业知识结构。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托课本,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并力图结合新课程理念,突破重点难点,讲深挖透。如果我们不能努力贯彻落实这些考查点,不能在每一个适当的环节将新课程的理念进行适度的渗透,那么理念的更新就是一句空话,学生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也是一句空话,应对高考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高考作为对学生学业成绩最常态的评价,以考查主干知识与书本知识为主,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为基点,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结论的认识能力。纵观近几年高考,尽管历年的题目千变万化,五彩缤纷,但不管怎么变,不论什么题型,如材料选择、材料问答、热点焦点问题等,它的知识来源、结合的考查点,始终离不开“课本”,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故夯实基础,落实考点,是高考备考的“万金油”和取胜的“法宝”,以不变应对万变。这是所有高三历史教师的共识。

新课程在历史学科内容体系上的最大变化就是将原来的通史体例改为学习模块和专题,即在初中形成了系统的清晰的通史历史发展线索的基础上,高中阶段进行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学习模块的专题内容学习。学习模块好比树干,学习专题好比树枝,学习内容好比树叶,三者密切相连。在深入理解模块、专题的基础上,辐射相关内容,对知识内容进行整枝,以树干、树枝带动树叶,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棵树的知识网,前后呼应、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目的。它摒弃了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呈现历史知识的范式,以世界文明演进线索来叙述历史的发展,从纵向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代文明(知识文明)发展;从横向来看,人类文明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视野更开阔,内容更丰富,而且知识系统更合理新颖。

(二)关注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把握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

中外关联,就是注意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古今贯通,就是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是新课程体系的另一新亮点。它打破了旧课程体系的中外割裂、古今分列的局限,在同一个模块中既有中国史的内容,也有世界史的内容,既有古代的内容,也有近代和现代的内容,使我们能够从时间、空间上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整体把握。如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如果把古代、近代、现代贯通起来,就展现了一个从专制到民主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这样来观察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思路就豁然开朗了。

(三)渗透课标理念,结合热点,把握材料取舍,进一步活化教材。

新课标强调历史课程要关注学术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亮点之一。作为高三历史教师,在高考复习中,必须反复研读新旧教材,对比其中的变化,不能“另砌炉灶”,即不能丢开旧教材完全跟着新教材走,切忌将新教材的所有新材料都提供给学生,无谓加重学生负担,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新教材中获取一种启迪。新教材在论述一些重要历史问题时,对旧教材中很多小字内容演变为新课程教材必须掌握的大字内容,也呈现了很多新提法、新论断,譬如增加插图、材料、史料、探究与学习等,这些方面要特别关注。

(四)重视反思性教学要求的落实。

从教师看,反思的途径一是从自己中来,积累资料;二是从学生中来,发现问题;三是从同行中来,共享资源;四是从理论中来,审视发展。从学生看,反思的途径一是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是否得当;二是学习中有何感、有何悟;三是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沟通。要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五)坚持适时、适度、适中的原则,优化训练过程。

目前,由于新课程刚刚推行,配套新课程的教辅资料很少,能够较好地服务于我们新课程教学的教辅材料更是凤毛麟角!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选择,优中选优。有的学校老师手中有大约10多本教辅材料,学生手中也有两种材料,大多数材料都抄袭了旧版本教材的材料,许多习题根本没有办法去做,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较重的负担,教师和学生都无所适从。因而建议教师最明智和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剪刀加浆糊,先选出来,然后剪贴,印制成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尤其是练习题的选择更要慎重,建议教师绝对不要采用现成的成套的试题。另外,学生手中的材料不宜太多,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同时建议老师要注意批改学生的练习,知道学生错在哪里?为什么出错?等等。做到讲评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我们还建议教师要注意明确落实问题的详细答案,尽量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能够较好地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再去吃回头草!

(六)倡导合作、和谐,优化资源利用。

1.精心备课

个人备课要备到点子上,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强化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加强对《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研究,把准考点,理清知识点,找准关键点,寻找突破点,确定复习重点;二是加强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找出规律,指导教学;三是沟通教材各部分的联系,构建结构,引领方向,宏观把握,微观处理;四是整合教材,归类知识,发现规律,用活教材;五是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在此基础上,把理解准确、方向对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加强集体备课

目前,由于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比较陌生,再加上新高考的压力,单靠一个老师的孤军奋战很难去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加强集体备课成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建议备课组长要注意分工合理、到位,谁负责选择练习,谁负责比较各种版本的教材,……尤其是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讲解的知识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设计和答案,等等都应该明确到人,认真落实,形成书面的知识内容。然后资源共享,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高三历史教师要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夯实基础,立足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善于结合各种版本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来适当整合教学内容,以“文明史观”贯穿复习进程,引用新教科书的某些史料来优化练习,并强化校本教研和网上交流,切实进一步提高高三历史备考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徐赐成,杜江涛.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立足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6).

[2]谢芳青,梁仁华.关注新课程改革,提升高考复习质量.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0).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大全篇8

摘要:改革与创新是当今初中历史教学喊的最多的口号,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达到学科教育和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成为摆在了广大初中历史教师面前的棘手问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教育

1应用多媒体技术参与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最令教师们振奋的莫过于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集视、听、触多感官作用于一体?,丰富了学生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其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担当更为主动的角色,从而使其学习变得更赋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多媒体技术还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经验的总结、积累,延长知识的存储期限。

多感官结合的多媒体技术是历史教学最佳手段。这是因为,历史教学同其它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在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的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之一。

2用多种方法展开历史再现教学

历史教学的基础功能是通过描述基本的历史史实,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概念,而历史再现教学的实施则能以文字材料、视听辅助材料为载体,把握历史的时间、空间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从而出色地完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任务。

历史教学的一般规律是借助各种手段使历史现象再现,然后从历史现象中抽象出历史概念,再从历史事件或概念的联系中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的教学如果不能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史学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认识,那么,学生不能算是认识了历史。因此,充分研究历史教育的作用,提出能使学生切实了解历史,获得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历史课的教学方式,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课题。历史教育的功能要通过历史教学来发挥,历史教学不仅是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辩证的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是通过历史教学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讲授,从中挖掘出相关人物的光辉思想和优秀品德,促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和建立健全的人格。

3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历史学科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不同的学科都有特定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特点,素质教育应结合各科的知识体系和特点进行。所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着手打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体系,重新构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系,把落实和完成历史学科三大教学任务放到首位。即: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重视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智能;重视德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科学的历史基础知识,不仅包括具体的历史史实,而且也包括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的进行,都是在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是完成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基础。

其次,历史课要进行能力培养。第一类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类是指那些普遍性的能力。具体说有如下方面的能力:时间方面的能力;空间方面的能力;编制运用各种图表的能力;运用历史文献及历史材料的能力;评述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思维操作和各种逻辑分析的能力;确定阶段性及因果联系的能力;再创性的想象能力;历史的思维能力;编写各种提纲和纲要的能力。

4采用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等特点,是师生共同完成初中阶段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面对新大纲、新教材,教师要真正改变传统课程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新人。

历史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现实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科研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根据这一定义,我们觉得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基本要求及基本特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能够引起意见冲突,能够展现自己独到见解,能真正展现自我才华的学习素材会更感兴趣一些,而这些又主要来源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所闻、所见。因此,这种学习方式会使学生从现实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去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积极性。

5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同志曾说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保障。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关键要在优化常规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才能把学生素质真正落到实处。

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优化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也是起始和归宿。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确定落实教学目标的最佳方法措施。教学目标一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二要具体,即要提出课堂教学结束后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和目的;三要恰当,要保证教学大纲、教材基本要求的掌握,又要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四要完整,既要有认知目标,又要有智能目标,还要有情感目标。也就是说,既要教给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线索,又要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史实的能力,以及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将三项目标整体优化,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刘丽敏.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切入点[J].中国科技博览,2009(3):231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大全篇9

一、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

纵观历年的高考历史题,考察形式始终处于持续变化当中,并且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始终脱离不了最基本的教材知识,因此基础知识的复习相当重要,历史基础知识可以说是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源泉。

1.牢固把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源泉,历史教材是学生积累历史基础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解答问题能力的程度,因此学生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首先,学生要认真梳理教材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标准来梳理:一是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来梳理,这是最常用的方法,这个方法线索比较清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把教材熟悉一遍,然后准备笔记本,把教材上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务必要注意条理清晰,字迹整洁,认真整理之后保存好笔记本以便日后翻看,这项工作做完之后接下来就是按照笔记本的整理认真背诵,为了防止遗忘要经常翻看自己的笔记本。二是按照历史事件来梳理。这一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整合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敏感性。学生在进行这项工作之前必须认真听教师的讲述,课后经过自己的理解,对教材上所讲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整体认识,才能自己总结出全面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线索来整理: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事件的时间,历史事件的意义,历史事件的影响,历史事件的启示等。以辛亥革命为例,学生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先从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入手来总结,在笔记本上列出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的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梳理和总结,学生脑海里就有了一个整体框架,更有利于记忆以及理解。

2.灵活运用历史事实

有些学生平时记忆力很好,上课也能够认真听讲,课后也能够耐心背诵,可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类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只注重教材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教材知识的运用。高中历史成绩的提高不是单靠死记硬背来提高的,它需要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对历史有一个敏感度。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应经常做练习题培养历史思维,灵活运用历史事实解答难题。在做题过程中可以进行模拟演练,提高考场应变能力。在此学生要注意购买高质量的,口碑好的练习题来进行练习,不要搞题海战术,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另外,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除了要牢牢记住史实之外,还要注意学习反思,学生学习的不只是历史学科本身,还应当学习到用历史去说明问题。经常与教师和同学探讨历史问题,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运用历史事实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历史长效热点的复习

除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长效热点的复习也至关重要,根据历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命题人总是在基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再添加当时社会最热点的问题来出题,让学生运用史实来解答热点问题,学生把握当今长效热点已逐渐成为历史复习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1.搜集长效热点

随着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搜集手段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关注社会热点,利用报纸期刊,新闻媒体,电脑网络等手段搜集长效热点,并对这些长效热点进行分类整理,类别主要有:国内的长效热点,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环境,人口等,国际长效热点,主要涉及我国与外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交流等。

2.探讨民主法治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大全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61-01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迈进,新课标教材在我国高中教育中广泛普及开来。在新课标教材的教学目标设定下,针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标准,概念教学手段逐渐被众多教育者重视和具体应用起来。高中历史的教学任务是培养高中生的综合历史素养,能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以科学、客观、中立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基础概念需要学生能够较为透彻的理解和记忆,概念教学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手段,它是建立在理论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概念开发,帮助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和清晰的记忆概念、理解概念、比较概念以及应用概念,从而通过概念看出历史现象的特征,探究出历史事件的本质。下面就从概念教学的角度来思考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具体应用概念教学手段。

一、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我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中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育需要以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综合掌握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历史概念的应用,从而培养出全面性的历史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汲取历史事件带来的智慧,达到提升自己内涵、开阔自身视野以及丰富内心情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目的。历年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对考试能力有如下要求:“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高中历史实行概念教学是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基础概念传授,让学生以规范的、可理解的框架入手,来达到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概念教学方式的应用更加注重了学生对客观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来发表自身的言论和看法,以提升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和敏锐力为目标,让学生通过掌握历史概念来把握住时代变迁的节奏,学习其中的奥妙与大智慧[1]。因此,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应用概念教学,形成教学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知识积淀,通过对抽象的历史概念进行理解和探讨,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良好的根基,使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过程及基本原则

1、高中历史概念教学过程分析

概念教学主要分为两大过程:首先,对学生进行原则提示,教师对学生进行历史概念的论述,引导学生自主对历史概念进行自主解读和分析,在把握自然发展规律的进程下,让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基本原则和学习要义准确把握,从而促进教学活动有效进行。接着,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对既定的历史概念进行问题的设计、提出以及探讨,以学生对当前历史概念的掌握程度为基础,结合学生对疑点、难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式的探讨和方法选择[2]。

2、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基本原则

概念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总共有五点:渐进性原则,是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对概念理解的复杂程度为基础;选择性原则,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目标设定,制定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案;主体性原则,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挥对历史概念的看法和思考;系统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对每节历史课、每个学期、每个专题、每个章节中历史概念进行规划和设置,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目的性原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读历史概念,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教学。

三、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具体应用对策

首先,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概念进行梳理,处理好每个阶段历史概念的衔接,总结各阶段历史概念的特征本质。实行概念教学时最重要的就是对历史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把握,为学生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并在当前阶段的学习之后,为学生指出该历史概念的前后背景是如何发展和变化的。其次,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以及认识规律为前提,处理好概念教学浅入深出的节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的历史概念掌握要求应该有所区别,以认识规律为基础,制定符合不同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概念定位,从而达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目的[3]。最后,遵循历史概念的客观性,处理好每个概念之间的环节联系。在概念的引入和分析中,要帮助学生从表面入手,建立起直观性更强、理解性更深的教学方式,引用具体实例来降低历史概念的抽象意义,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历史概念的客观性。

结论:综上所述,高中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单纯教学,更是对历史的解读和思考中,发现和探索人类进步的精神以及时展的先进意义。而在我国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标准,概念教学手段逐渐被众多教育者重视和具体应用起来。概念教学对于高中历史来说有着很好的点拨和开发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客观科学素养来对学生进行概念式的启迪,基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对教学方案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达到学生能够从概念入手,更加准确和透彻的了解理论知识。总的来说,概念教学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手段,其建立在理论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概念开发,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综合形成,概念教学对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多元智力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宁.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2,0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