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记忆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7:03

初中历史记忆法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因果关系记忆5w1H1R串联记忆口诀记忆数字归纳记忆精简浓缩记忆顺序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90097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学到很多智慧,无论对历史学科进行什么样的改革,熟记史实仍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要掌握好历史史实,必须增强记忆力。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就成了历史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慢慢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因果关系记忆法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其历史背景、具体原因的,一旦原因形成,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也就是有因必有果。比如在记忆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治国政策、统治阶层昏庸腐败、妥协退让是历史背景,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根本原因,那么通过“清政府为什么会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就可以迅速牢牢地记住该事件的前因后果。

二、5w1H1R串联记忆法

5w1H1R记忆法即七个英文单词:when、where、who、what、why、how、result(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什么事、为什么、如何做、结果),其实就是相当于语文记叙文中的“六要素”再加结果。分析一个历史事件,只要对这七要素进行提问,得到的答案几乎就是该事件的全部内容。比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下册《》这一课,其内容根据5w1H1R记忆法分析就是:1950年(when);新解放区(where);中国共产党(who);进行(what);因为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why);首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然后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how);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等等(result)。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该方法对内容先分析后记忆,效果不错。

三、口诀记忆法

把需要记忆的内容编成口诀、顺口溜等进行记忆。在讲述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可以将八国联军记成“英法意每日饿得嗷嗷叫”,即知道这八个国家是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俄国、德国、奥地利。比如说在讲述中国古代史关于唐朝建立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李渊见糖搂一把,即李渊在618年建立唐朝。在讲述中国新文化运动时,可以这样记忆:两位先生要救一下我,从而可以记住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两位先生即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在讲述中国改革开放时,一共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可以这样记忆这些特区:在海南生下三头猪,即海南、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四、数字归纳记忆法

将所需要记忆的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可归纳为“四三二一”记忆,即四次重大战争,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二次农民运动,一条主线(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比如九年级复习阶段,可将部分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如“二二三三记忆”,即二次世界大战,二次思想文化运动,三次科技革命,三次资产阶级革命。

五、精简浓缩记忆法

人的大脑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负担的记忆量是有限的。想要记住大量东西的好办法,就是设法将复杂的记忆内容通过抓要点的方式进行简化,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这样就容易记住了。比如记忆科举制诞生的历史意义只需记住“两促进,一改变”;中共成立的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即,“开天辟地”“焕然一新”;遵义会议的意义可简化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只要记住“转折”“开端”“新时期”。

六、顺序记忆法

初中历史记忆法篇2

【关键词】历史;初中;教学;记忆方法

历史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育,历史学科的考试方式也由闭卷变为了开卷。这样一变,是不是历史教学不再需要强调基础知识的记忆了呢?其实不然。不管怎么变,熟记史实,仍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要掌握好历史史实,必须要增强记忆力。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就成了历史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自己从教多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种适合学生使用的记忆方法。

一、因果关系记忆法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其历史背景、具体原因的,一旦原因形成,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如在记忆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其历史背景,秦的暴政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那么通过“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导致的后果是什么?”两个问题,分析该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就能够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记住该事件的前因后果。

二、“5w1H”记忆法

“5w1H”记忆法是指六个英文单词:when、where、who、what、why、how(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什么事、为什么、如何做),其实就是相当于记叙文中的“六要素”。通过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分析,对这六要素进行提问,得到的答案几乎就是该事件的全部内容,这是对因果记忆法的必要补充,因果记忆法有助于你对历史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有深刻了解,但是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等问题不一定记得清楚,这就需要通过“5w1H”进行总结,然后记忆。当你将这“5w1H”的六个问题回答对了,那么这个历史事件你就记住了。

三、简化记忆法

人的大脑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负担的记忆量实际上是有限制的。想要记住大量东西的好办法,就是设法将复杂的记忆内容通过抓要点的方式进行简化,这样就容易记住了。如记《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时,可将其简化为:

思想文化方面: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兴办太学;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方面:①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②实行盐铁专卖。

军事方面:打败匈奴,平定南越叛乱,在西北、南方、西南等地重新设置郡,管辖边疆,开发边疆。

四、时间轴记忆法

时间轴记忆法是指将一个历史阶段上的历史事件先进行简化,提取关键词,并将这些(下转59页)(上接57页)关键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在一条数轴上,以突出重点,强化记忆。采用时间轴记忆法,有利于对单独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记忆,也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历史的整体变迁,使相互的历史事件发生时间不容易混淆起来,搞出关公战秦琼之类的喜剧。

五、多媒体记忆法

多媒体记忆法又可以称为形象记忆术。一般人闻到煎鱼的香味,会马上想到鱼的形象,而不是“鱼”这个字;听到飞机的声响,会马上想到飞机的形状,而不是“飞机”这两个字。这都说明人的记忆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形象的东西易于记忆。如在讲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边讲边用红箭头在红军长征路线图上灵活标明红军行军路线,学生在看到该图后,就会对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一个直观、形象的了解,深刻记忆。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截取电影《甲午风云》中有关海战的场面进行播放,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加深学生的印象。课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在娱乐的同时对历史史实进行记忆,但需注意的是,多数影视作品含有艺术加工,部分情节有脱离史实的情况,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学生被误导。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够多角度地调动学生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是学生最喜欢的记忆方法之一。

六、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种:①把性质相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较等。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④中外比较。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之比较,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比较,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

以上几种记忆法,在历史史实的记忆中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每种方法不应该是独立使用的,相互之间要互为补充。只有将这些办法融合到一起进行记忆,才能将历史史实记得清晰、明了、牢固,才能为历史科目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取得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牛晓红.谈多种记忆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青海师专学报,2004(4).

初中历史记忆法篇3

   那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怎样让学生有效地记住历史,使他们既能对学习历史有兴趣、充实、故事化、情境化的愉悦感受,又能树立历史好学、好记、好考的坚定信念呢?历史记忆方法很多,为了使这些历史初学者有效地记住历史,达到上述目的,下面就几种常见的方法举例如下:

   一、顺序记忆法

   这是最常见、最普通的方法,是指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记忆。如当我上初三历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就这样让学生记战争进程:⑴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⑵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合众国宣告成立。⑶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⑷1778年,战争中心转移。⑸1781年,英军投降,战争结束。⑹1783年,英国承认合众国独立。

   二、以诗歌形式即顺口溜记忆法

   即以“核心字”为基础,使之于成押韵的歌谣以进行记忆,例如,在初一上《中国古代史》之初,我叫学生按顺口溜记朝代:“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秦汉三国休,两晋南北隋唐后,五代宋元明清走”;讲到唐代文化一节:我概括为:“一行和尚子午线,李春巧把赵州建,思邈着写千金方,大唐西游是玄奘,李白杜甫白居易着有唐诗五万章。”

   三、字头记忆法

   这种方法主要指取历史事件的字头成核心字,组成一句话,从而记住某一历史知识。例如: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可记忆为“广厦福宁上”,即从南到北依次为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城市。

   四、“浓缩”记忆法

   就是把一些纷繁复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点,从而方便快捷地记住知识,如果将这些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历史内容的原貌。例如,在讲到初三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让学生记数字组合,“112344”,然后解释说明即为:“1条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一个战争性质(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2大阵营(同盟国和协约国)。3个阶段(第一阶段:1914年;第二阶段:1915-1916年;第三阶段:1917-1918年)。4大重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战役)。4大影响(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结果,学生很快便将大战进程有了大概的把握,也很容易记忆。

   五、谐音法

   即采取和历史人物,事件现象中相似或相近的字取代原内容,进行记忆。如在初二讲《洋务运动》时,为了让学生快速记住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奕昕和地方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沈葆桢、丁世昌,我将用谐音编为:“新(昕)翻(藩)泽(李)坐(左)洞牢(沈)丁世昌”。在初三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知识时,让学生将马克思生日(1818年5月5日)谐音联为:“马克思一耙一耙地将资产阶级呜呜哭泣”。

   六、方位记忆法

   指通过东南西北中等方位来记住所学历史知识。例如,在讲到《中国古代史》上的封建王朝疆域大小时,往往让学生记“东到何地,西抵何方,北达哪里,南接何处”。又如讲到初二历史“同盟会的成立”这一知识点时,对同盟会在国内设立的上海、重庆、香港、烟台、汉口五个国内支部我便让学生按“东西、南北中”五方来记。

   七、板块记忆法

   又称网络记忆法、专题记忆法。我们知道,零碎的珠子容易丢失,但如果同一根线把珠子穿起来则不然,记忆同样如此,零碎的知识点容易被忘记,如果把所学知识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构建成框架,就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完后,我便按“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近代化的历程”、“中国思潮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几大板块归类学习,使学生形成条理清晰的网络体系。

   八、奇思妙想法

初中历史记忆法篇4

关键词:知识网络;初中历史;运用

知识网络就是许多知识互相联系而形成的网络,在这个知识网络当中,从某一个知识点着手,就能回忆起整个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其中一个知识,来复习整个初中历史知识。

一、初中历史学习的特点

初中历史的特点决定了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历史的方法跟其他科目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历史的时候,要根据历史学习的特点来进行教学。

1.缺少逻辑思考

历史一直被归为文科,其教学方法也跟文科差不多,很少需要逻辑思考。这主要是因为历史测试以回忆课本知识为主有关,历史并不像物理那样需要分析条件,然后通过逻辑思考,再回忆相关知识得出答案。

2.侧重基础知识记忆

历史学习特别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对基础知识进行明确记忆,学生就很难得出试题答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记忆,以使学生在考试紧张的时候,也能够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同时,学生也要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来进行记忆,以达到熟能生巧。

3.知识内容多

初中历史知识点较多,学生经常在记住新的知识的同时又忘记旧的知识。所以,学生要合理分配好复习历史知识的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记忆众多的历史知识点。初中历史的这个特点就要求我们要把历史知识串联成一个网络,要确保所有的内容都出现在这个网络上,并且网络的任何一点都能通到另一点。

二、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困难

初中历史的教学,要注意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遇到的困难,学生哪里觉得难,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一个前提,而初中生学习历史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难题。

1.容易忘记

笔者经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发现,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历史时还觉得轻松,到了初三进行全面复习历史知识时,学生就开始出现遗忘前面知识的问题。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本来过目不忘的人就极其稀有,大部分初中生对于较久的知识都会忘记。学生在增强记忆的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复习才是巩固记忆的王道。可言说,让学生轻松复习所学的知识是解决学生遗忘的有效方法。

2.不同知识难以串联

学生在学习当中,没能站在高的角度纵览整个系统的知识,因此看不到不同章节知识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很难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就造成了各个知识点孤立存在的现象,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思维也就比较局限,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这些困难困扰着不少渴望学好初中历史的学生,而知识网络的构建的教学方法恰好能解决这些难题,能给初中生学习历史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既方便了学生记忆,又方便了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

三、知识网络的优点

1.包含初中历史所有知识

知识网络不是只包含一部分知识,而是能够把整个初中的历史知识都包含进去,做到不重不漏,既减轻了学生记忆的压力,又保证了知识的全面复习。整个初中历史的知识网络不需要一下子就构建成,这样会很辛苦,教师可以教学一节内容便构建一节内容,并且与前一节内容进行联系,相对来说,这会让教师觉得其工作量减少了很多。

2.不同知识之间的串联

知识网络构建的关键是把前后两部分知识串联在一起,就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家建立》为例,该单元包括从“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诸暴君”到“大一统的汉朝”。其实要把这三课的内容串联起来非常简单,这三课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首先秦国统一了中国,接下来秦国君王暴政,引起百姓起义,然后秦国被,建立起汉朝。学生复习完秦国统一中国之后,便可以联想到秦国暴政,接下来可以联想到秦国被。这样,不同的知识通过一定的规律进行串联,便能构建起知识网络。同样的道理,针对不同的书本,我们也可以找到他们相关的联系,把知识串联起来。知识的串联是从一个知识回忆起全部知识的关键,如果知识网络某一个环节串联得不好,学生便难以回忆相关的知识。

3.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回忆

知识网络的构建是为了方便学生在空闲时间,并且手上没有任何历史资料的情况下进行复习。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浪费了很多的空闲时间,例如,在饭堂排队时,在来回学校的路上等。如果历史教师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那么,学生则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进行复习,并能反复多次地复习历史知识,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四、总结

知识网络的构建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初中历史教学和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利用其他人浪费的时间一遍遍地复习所学的知识。此外,该方法的先进性还表现在能够找到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把所有的知识都串联成一张网络。

参考文献:

1.王建.初中历史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方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

2.王潮华.夯实历史基础构建知识网络[J].信息教研周刊,2011(11).

3.张艳彬.完善知识网络深化历史思维[J].神州(上旬刊),2011(10).

初中历史记忆法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方法;学习效率

一、注重历史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如,近代西方主要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可归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导火线、革命爆发标志、领导人、重要战役、重要文献、结束标志、意义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每一历史事件又都有前因后果、前后发展、依次交替。如果我们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如中国近现代史的线索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以不同历史时期为经线,以每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特征为纬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并先后相承的。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律性的知识。

二、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结合

现行初中教材中,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分别编写的,讲授新课时也基本是彼此独立的。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对中外历史不能很好地衔接,顾此失彼。复习课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尽可能把教材里的中外历史内容结合起来,相互呼应比照,力求学习中国历史时看到世界,学习世界历史时联系中国;特别是近现代史,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反侵略、不同国情的形成等能达到整体的把握。比如,我们在复习“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联系同一时期我们中国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和英国有联系。

三、注重史实与理论的联系

史实和理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本身的一个特点,也是学习历史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复习课中要在综合、分析、归纳、内化历史知识结构的同时,要做到兼顾历史理论的复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活的认识与结论,形成知识迁移能力,近几年的中考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样一个理论知识可以换各种各样的题型来考,掌握史实的同时,联系理论,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单纯堆砌史实,也就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考试。

四、注重讲解与练习的结合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能力是练出来的。长期以来,初中阶段一直把政治历史作为所谓的“副科”、“小科”,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不重视历史复习课,初一、初二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学习一下,到了初三,面临中考的压力,这时候才想起历史的重要性,这时候才去重视,就出现了学生普遍不喜欢历史课的情况。所以,这个时候如何提高学生的复习水平,当然靠看书做题了,当然做练习要有计划性、针对性,要进行有质、有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练后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评,只练不评,等于半途而废。作为教师练后讲评,一要及时,趁热打铁;二要有的放矢,重点针对出错比较集中的问题;三要扩展讲评宽度,发掘讲评深度,增加讲评厚度,收举一反三之效;四要点拨思路,讲透方法,强化知识重点、难点和弱点,启发思维,培养能力;五要建立易错题和典型题记录,重视反思借鉴。还有,初三阶段,历史练习一下子多起来,这让那些以前几乎没有什么历史作业的学生手忙脚乱起来,不知道该做哪本好,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去做题,可以选择一到两本作为主要的练习来讲练,其他的可以适当参考。因为几乎所有的资料,内容和题型都差不多,重复讲练,浪费时间。

五、注重记忆的策略和方法

中考历史复习的效果如何,还得看学生知识巩固的程度。学生对历史知识反映最大的就是难记易忘,因此历史教师要研究记忆的规律和方法。告诉学生:

1.有效记忆的条件。(1)目的明确。(2)注意力集中:适当的环境、适度的紧迫感、善于控制自己、有坚强的意志等等。(3)观察仔细。(4)积极思考。(5)信心策略。(6)复习及时。

2.记忆的策略。次数、顺序及时间间隔与其他学科的合理搭配等。不能一节早读课只读历史或者其他某一门学科,可以几门学科交叉阅读,这样记忆得更深刻。

3.记忆历史年代、内容、意义的各种方法。如,特点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分类记忆法、口诀诗歌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巧合记忆法等。

4.读记的目标:重点记忆,准确无误;理解记忆,左右逢源;联想记忆,举一反三。除此,还要经常有意识地进行记忆力的训练和竞赛,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快速持久地记忆。

我相信通过以上几点要求结合起来进行历史知识的复习,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

初中历史记忆法篇6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复习课上,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旧知识上出新意,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复习课效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建议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等以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有效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听、看、说、想,充分解放学生的眼、耳、口、手,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例如在复习《三次科技革命》时,可展示有关三次科技革命的图片进行串讲,也可以组织看图说话,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历史知识。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献材料,既可以加深理解,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又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

当然,我们也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它仅仅是上课的形式和手段,形式永远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它替代不了教师地位。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条件、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

(2)联系实际生活,激活历史课堂。为现实服务是历史学科的功能之一,初三历史复习课融入时事热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历史课堂就能活起来。如2013年3月22日国家主席首次外访选择俄国,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中俄关系专题复习。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签署“购买”合同,中日关系再次恶化,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中日关系专题复习。联系现实,关注时事热点,就可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更加愿意接受历史复习课,就可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条件。在课堂上,切忌“有教无学”和“有学无教”,这两种做法都会使学生疲倦,效率低下。传统的复习课往往是“教师讲解考点――学生当堂训练”,似乎避免了上述两种做法,但学生仍感到了无兴趣。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存在内在的局限性。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学生活动。

二、减负增效,指导历史复习方法

21世纪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关键在于学习能力的“较量”。教师需要深刻认识“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学会了复习历史的方法,就能轻松掌握历史知识,学习负担自然就会减轻。

(1)指导学生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苏州中考内容多,共6本书,包括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因此合理安排时间,制订详细的复习计划必不可少。尤其是中考前100天,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

(2)指导学生自主复习,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新授课学生掌握的知识很牢固,但要把所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就会一头雾水,前后混淆。原因就在于学生课后不会归纳、整理知识,把每课的知识点孤立起来。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整理知识、梳理知识的方法。

实践证明,学案导学是有效的复习方法之一,它可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复习,梳理知识。如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专题复习时,可按照时间顺序归纳整理17世、18世纪的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20世纪初的中国辛亥革命,在学案上适当留空,引导学生思考。课前的预习工作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大有裨益的。

课后的复习工作更不能少。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时常回忆,归纳重点,消除疑点。复习完一个单元、一本书或一个专题的内容后,应善于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列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经常整理笔记,做好当天学习小结。按周、月、学期总结知识,不断充实和完善知识体系。

(3)指导记忆方法。苏州中考历史学科虽然只有50分,但所考内容浩如烟海,纷繁复杂,让很多学生不自觉地产生畏难情绪。虽然现在的中考注重能力的考查,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记住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并准确灵活地运用知识成为历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指导记忆方法,提高记忆能力也就成为初三历史复习课的重要环节。记忆方法有关键词记忆法,如《南京条约》的内容可记“割、赔、开、关”四字;谐音记忆法,如《辛丑条约》的内容可记“前(钱)进(禁)宾(兵)馆”。采用这种方式记忆,学生感觉记忆很轻松又很有趣,知识要点不容易遗漏,记忆深刻且持续时间长;表格记忆法:如17~18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均可列表归纳,一目了然,方便记忆;比较记忆法:如比较中国和日本明治维新等。记忆方法还有很多,如理解记忆法,公式记忆法,图示记忆法等,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也会创造一些记忆方法。

初中历史记忆法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历史观是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在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历史学科长期以来都被教师和学生视为无关紧要的“副课”,再加上一些教师长期实施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历史学习更显枯燥乏味。所以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往往十分缺乏,没有了兴趣作为动力,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被动,影响了历史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让学生在对历史产生兴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好。

一、建立和谐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的效果往往会产生直接影响,很多学生不喜欢某一学科的直接原因就是不喜欢该学科的任课教师。由此可见,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要注意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在喜爱教师的基础上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然而,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观中,教师与学生很难打成一片,学生对教师往往是又敬又怕,在严肃的师生关系下,整个课堂氛围也显得严肃呆板,这样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倘若教师能够改变严肃的面孔,换上亲切的面容,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在讲课的时候注意语言的风趣幽默,这样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在,而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自然会对学习内容心生好感,从而提高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二、设置趣味化的导入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在新课开讲之前,通过导入环节的设置,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果教师设计导入环节时注意导入内容和形式的趣味性,则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趣的导入引导下,很短时间内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学生的主动学习打好基础。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小故事、一则小笑话,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等各种方式来进行导入教学,通过几分钟的有趣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就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剧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首先笔者问道:“大家看过电视剧《天龙八部》吗?”听到《天龙八部》,很多学生的眼睛立刻焕发出光彩,大家争先恐后地说道:“看过。”很多学生还忍不住讨论起其中的剧情人物。接下来,笔者接着问道:“那你们知道《天龙八部》中讲的是什么时代的故事吗?”这时候,很多学生开始思考起来,有的说:“电视剧里说到辽国、金国,还有宋朝。”这时候,笔者说道:“电视剧中提到很多的国家,就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那样,有辽国、金国、西夏、还有南宋,看起来是一个十分混乱的年代,事实上,在我国的历史上的确存在那么一段时间,就是辽、宋、西夏、金并立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整个国家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那个时代的内容,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天龙八部》所描绘的那个纷乱的年代!”就这样,借着一部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剧导入本节课的知识,使得原本有些无聊的内容瞬间变得吸引力十足,在导入内容的引导下,很多原本完全不听课的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页也表现出了十足兴趣。

三、传授学生有趣的记忆方法

历史知识难记难背是很多学生的共识,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之所以缺乏兴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历史学习中众多知识的记忆很反感。要想学好历史,一定的基础知识记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历史知识偏偏又十分零碎繁多,给学生的记忆带来了很多困难,在记了忘、忘了记的反复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就被逐渐消磨殆尽了。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克服记忆这一关,教给学生一些有趣的记忆方式。在历史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有趣的记忆方式很多,包括歌诀记忆法、形象记忆法、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带有趣味的记忆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记忆的难关,同时还有效提高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例如,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记住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及东汉灭亡的时间220年这些史实,笔者让学生采取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一鸭下蛋一鸭看,刘邦建汉定长安,两鸭下蛋汉完蛋。”这样有趣的联想立即逗得学生哈哈大笑,在笑过之后,这些史实也就被学生轻松地记在了头脑中。一旦类似这种记忆的技巧被经常用到,那记忆将不再是让学生头疼的事情,反而会增添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这样自然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的参与,学习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要想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初中历史教师要注意结合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点,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开展历史学习活动,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逐渐引导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这样,有了兴趣这一大内驱力,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就不再是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会有所增强,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再把知识的掌握作为唯一目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就能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潘帅锋.初中学生历史兴趣培养技巧[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5).

初中历史记忆法篇8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初中历史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98

历史知识涉及历史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多个方面,包含东方、西方多个地域,跨越古代到当代多个时期,涵盖广泛,内容丰富。中学历史课本主要以单元和课为单位进行编排,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专注单元个体的知识内容而忽视历史内容之间的联系,无法形成一个完整而多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混乱、记忆模糊等。因此,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图示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那么图示教学是怎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呢?怎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图示教学法呢?对此笔者进行简单的探讨与分析。

一、图示教学法的内涵

图示教学是指运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浓缩的文字和线条等构成板书来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它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展现知识的整体性;使用符号代替文字,使课堂表达简洁生动。图示教学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条理性,能将比较零散的知识串联在一起,使得知识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在历史教学中使用结构图示,能够清晰展示知识的结构框架,明确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数轴型的图示,能够以时间为发展线索,在时间轴上尽现历史巨变,展现历史发展的脉络;方位图示,能通过简单的表述明确地域的相对分布;比较式图表,通过对事物的异同、性质、特点的归纳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避免学习过程中相似知识点的混淆。

二、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理清知识脉络,加强知识联系

记忆就像是一颗有许多分支的树,我们要理顺知识的脉络。如使用如下时间轴图示,能清晰展现历史发生的时间顺序,让学生能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明确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之间的时间界线,了解与记忆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时期,抓住关键的历史事件。将历史知识通过简洁明了的图示表现出来,让复杂繁琐的知识简单化,学生可以根据图示脉络反复记忆,不断深化与了解知识。同时,在学习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时,可以以西方的历史制作一条时间轴,比较同一时期东西方历史的异同,在知识点上建立相互的联系。这样的图示对比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的印象,对历史知识进行一个多维的理解与认识,拓宽思维。

2.突出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一般情况下历史课本有许多的知识都是使用文字进行表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哪个才是学习的重点。这时,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结构图示给学生展示重点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课中,关于《凡尔赛和约》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有:签订的时间、目的,会议的中心议题,和约的性质等,笔者通过板书的形式,用结构图将其简洁明了地列出来,让学生自己根据提示在课文中画出重点内容,列出知识提纲并加以记忆。这样将大块的知识分成时间、目的、议题、性质四个分支,每个分支再对应相应的知识内容,有助于学生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

3.加强知识联想,加深知识记忆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们能够产生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被迫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时,教师可以整合《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内容,对关于赔款、割地、开通港口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图示可以清楚展现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于各个不平等条约内容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运用图片内容,展现历史内涵,通过各种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加强知识联想。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运用图示教学法,通过各种图形、表格、图像等形式展现历史知识内容,实现历史教学的图文并茂。图示教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简单明了地理清知识脉络,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准确高效的记忆,进而在无形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小兵.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初中历史记忆法篇9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应用

一、图示教学法的优势

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它的教学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图示教学法主要是应用各种图例,包括自制的历史图解以及历史图片,培养学生构建并回顾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从历史图解或者图例的解读中,读取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便于记忆和应用。比如说,著名的记忆树,即是将历史信息按照层次结构分布在树干和树枝中。图示教学法融合了系统性和形象性,让学生从图示中直观地记忆繁多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动手编制图示,更是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理解,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的措施

结合上面所说的图示教学法的优势,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结合图示教学法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1.教师编纂历史图示,展示图示教学法的精髓

图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大量历史图示和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解读历史图例,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和重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繁多的历史知识点,将它们进行有序的归纳和记忆。比如说,教师在教到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由于工业革命的内容十分繁琐,学生容易记得这个又忘记了另外一个知识点。而工业革命又向来是历史考试的重点内容,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细,这就要求学生记诵的内容非常多。这个时候,图示教学法就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示范如何编制树状图,将三次工业革命的具体知识点都囊括在树状图中。比如说,珍妮纺纱机的树状图图解可以是这样一个层次: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手工工场―棉纺织部门―飞梭织布速度快―棉纱需求增加―“珍妮机”的发明。最后的结论是:珍妮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2.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历史认知

通过教师对图示教学法的演示,教会学生如何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即常说的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方法,解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看似繁多实则有序的历史知识点以图示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可以重新将历史分为多个层次,比如说,在时间的纵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现代历史等;在空间的横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图示编纂方法,比如,应用性最广的树状图,能够将历史知识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最好地展现出来,或者是概念图,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或者相似的概念的根本区别,比如,改革和革命的区别,改革是在一定条件下变革,采用温和改良的方式,基本保留原来那些制度、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原来的制度进行不触及根本的修修补补;而革命是旧的制度或者环境,除旧布新,脱胎换骨,基本上与过去决裂,用暴力的形式进行的。举个例子,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没有用暴力方式;商鞅变法改变了社会制度,但没有用暴力,保留了原来较多的东西。而法国大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用暴力形式,了原来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3.引入各类新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图示教学法除了应用图示外,还有许多有效的应用方式。比如说,由于个人的总结有限,可能占用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各自完成一部分的编纂图示的工作,最后将图示汇合起来,选择出其中优秀的部分,复印给全班学生使用。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历史图示,分享自己编纂图示的过程和从中获得的经验和心得,给予学生一些记忆的心得和建议,提高整体学生应用图示教学的效率。而其他同学通过学习优秀的编纂图示的方法,在编纂的过程中,掌握了初中历史的知识结构体系,梳理出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于考试考查的内容了然于心。在反复地记诵图示的时候,根据历史顺序,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得到最好的初中历史知识效果。

三、总结

图示教学法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十分有效,是因为它与历史学科需要大量记诵知识的特点很切合。图示教学中应用到的树状图和概念图、历史相片等,都是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的工具,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应用有效的记忆方法,记诵必考的历史知识点。

图示教学法不仅以一种较为轻松简便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牢记繁多的历史知识,更是让学生在自己编纂历史图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体系的理解,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积极地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盲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志锋.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8).

初中历史记忆法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初一新生刚刚入学时对历史很感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新鲜,大部分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所呈现出来的内容与情节多十分感兴趣,所以兴趣自然会很高。二是老师,老师的授课方式,在孩子们的眼中是新的,多会注意去听。三是同学们是新的,尽管有些同学是小学的同学,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很陌生,还不能形成“捣蛋集团“所以课堂还是很遵守纪律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同学对历史渐渐失去了兴趣,因为一种新鲜事物过了新鲜劲,就会显得乏味,很多要记的东西已经完全失去了他的趣味性,可爱的老师也变成了“刽子手”。觉得历史要死记硬背,很难学得好,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就越觉得很多历史知识混淆在一起,经常搞错。那么怎么才能学好初中历史呢?

一、用历史的思维去思考和学习历史知识

每一门社会学科都有自己的学习思维,作为历史来说也不例外。如果要想从根本上学好历史,就要从历史的思维上去思考历史问题。那么怎样才是历史思维?

在了解历史思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历史。一般来说,历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就其性质而言,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因此也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我们所熟悉的史学巨著《史记》就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后,历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学科开始跻身于各类社会学科之列。它以探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本的宗旨,利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研究历史。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在教材的编排上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进行安排。

另外马克思主义史学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历史教材的时候或者是在看历史书籍的时候总会接触这样的编排顺序: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结果、意义这样一个顺序。这个顺序从形式上给我们一个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我们这里所说的历史思维指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过程)。这个基本的思维过程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一个基本的历史思维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历史思维。

掌握了这两个基本的思维规律,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要从这两种思维出发,系统的去掌握所学到的知识。

二、用好课本

教材是历史学习的主要来源。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在前面已经说明,你只需把每一部分按部就班即可。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最好达到复述,找出每一部分之间的联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部分来看。这部分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教材的内容。课本出现的插图也是需要关注的内容,这些插图有助于帮助我们有效的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课本中涉及到的练习题,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三、注意一些记忆的方法

很多同学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把历史作为死记硬背的科目来执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低下,失去了历史学的学科意义。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方法来解决这种尴尬,并且还能够增加学习者的学科理解能力。下面就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比较法。把一系列相同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比较记忆,制成表格,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统计记忆。这样来一方面增加了记忆的牢固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加强。

编辑历史歌谣。结合一些历史名词的特点,编辑一些容易记忆的歌谣,增强记忆。如:“1863明建立,1644清入关”等等。

当然这样的方法有很多,如:结合历史图册记忆法等等。在学习中,应该结合自己的记忆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这里了不再赘述。

四、做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