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经济学的七大分析方法十篇经济学的七大分析方法十篇

经济学的七大分析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7:31

经济学的七大分析方法篇1

三七是名贵的中药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七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也经常出现大幅度波动。历史上,三七价格出现过多次的大幅度涨跌,直接原因是人们在三七价高时盲目扩大种植,而在跌价时不惜血本抛售。从根本上看,三七价格大幅度涨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不透明和交易手段落后造成的,因此,推进电子化交易是三七流通的必然趋势。但是,另一方面,三七规格品种分类太多,价格体系复杂给三七电子化交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电子化交易要求交易品种标准化,通过大量交易客户进行集中交易达到发现价格的目的,而太多的规格品种则会造成交易的分散。因此,以两种规格品种为代表,通过一定的关联关系确定其它品种的价格,对于促进三七电子化交易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法研究三七各规格品种价格之间的内在联系,试图构建一种价格关联标准为买卖双方提供价格指导。

虽然目前尚未有学者对三七不同规格品种间的价格相关性做过具体的分析,但国内已有了不少研究价格相关性的成果。如:刘秉乾在《我国金属期货与现货的相关性研究》中,采用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我国铜和铝的期货与现货进行了研究;孔红丽、刘磊根据有关方面的数据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定量分析贵州与东盟进出口贸易额与贵州省经济增长之间关系。

基于对以上文献的参考,我们采用了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一元回归模型,并对这些回归方程做了残差分析,定量地分析了各品种三七价格之间的联系。

二、实证分析

1.数据处理及各三七品种的价格走向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是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文山三七交易市场各三七品种的交易价格,对缺失数据的处理是:如果数据有缺失,我们直接删除整行的观测值。我们共有243个样本。然后主要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和利用经济学软件eviews分析各三七品种价格间的关联。

为了降低数据的异方差性但不改变数据的趋势性,需要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故接下来我们研究的数据皆是变量的对数形式。

2.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检验变量序列是否平稳,即是否具有单位根。我们一般常用aDF检验方法。本文采用含有截距和时间趋势的aDF单位根检验变量的平稳性(表1),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检验变量中aDF值都小于临界值,则可以认为该序列没有单位根,是平稳的序列。运用eviews6.0对各变量的单位根进行检验,结果可从表1反映出来。

从表1可以看出,在1%的置信度下,各个序列均为平稳序列。

3.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前面的平稳性检验中,我们知道各种三七品种价格的序列为平稳的。下面我们对它们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鉴于篇幅有限,我们只对部分变量的对数进行检验。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1%的置信度下,概率p值0.0012小于0.01,所以拒绝原假设“40头三七的价格不是20头三七价格的因”,即40头三七的价格是20三七价格的因。同理从上表又可以看出20头三七的价格也是40头价格的因,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对其他的变量进行因果检验,得到类似的结论。

4.各品种的三七的价格的回归方程及分析

鉴于篇幅有限,我们只给出了其它三七规格品种价格与40头三七价格的函数模型(函数均化成了指数形式),所有的函数取值范围都为(x>0,y>0)。

注:其中为40头三七的价格,为其他各品种的三七价格。

结果分析:

对于拟合优度r2,其一般取值在0与1之间。其越接近于1,就说明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点的拟合优度越高。而在上述所得的回归方程中,拟合优度r2值大多数都大于0.9,说明上述大部分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都很高。

在上述回归方程中F统计量下的p值均为0,故在1%的置信度下,上述模型均可以反应各种三七品种价格之间的关联性。由于eviews软件只能精确到四位小数,此时为了更好地反映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最好参照F统计量的值。在prob(F-statistic)均为0.0000的前提下,F统计量的值越大越能说明回归系数与零有显著差异。此外在一元回归分析中,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和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作用是相同的,两者可以互相替代。因此,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即函数模型恰当。

5.残差分析

在此,我们仅对以40头的三七价格为自变量,毛根的三七价格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的残差做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

(1)分析残差序列是否服从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

我们用eviews6.0得到了该方程的残差序列的基本统计特征:平均值为-4.80e-16,JB统计量为21.54477,以及此时其对应的概率为0.000021。

原假设为时间序列服从正态分布。在原假设下JB统计量服从自由度为2的卡方分布。以检验水平1%为例,对应的临界值为9.21,即p(X>9.21)=0.01。若计算的JB>9.21,则拒绝原假设,分布不是正态分布。否则接受原假设。在excle中输入chiinv(0.00002,2)得出自由度为2,概率为0.00002的临界值为21.64,由图2中的JB统计量和其对应的概率值知,该残差序列的分布与正态分布无显著性差异。所以残差总体上服从以0为均值的正态分布。

(2)残差的独立性分析

残差的独立分析可以通过绘制残差序列图实现。我们用eviews6.0对其残差进行绘图,发现残差随着时间推移无规律性的变化,因此该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

(3)异方差性分析

回归分析中,要求残差的方差是一个常数,或者说,不受自变量取值水平的影响。如果残差的方差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称这一现象为“异方差性”。

首先生成残差平方序列e5,然后绘制其散点图。发现残差平方项e5的散点图主要分布图形中的下半部分,少数几个值起伏很大。所以残差的方差不为一个常数,模型很可能存在异方差。由此说明我们的原始数据中存在着奇异点。

三、结束语

本次研究利用统计计量方面的理论尝试研究出三七各品种价格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得出了一系列三七品种之间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为纯理论性的模型,三七交易者们在实际交易中可以适当参考。

我们旨在建立一种标准,来为三七行业服务,促进三七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此对给予本次研究大力支持的云南省文山州三七特产局等一系列单位表示衷心感谢。(本文数据来源于文山三七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经济学的七大分析方法篇2

方法:采用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中文版(QoLie-31中文版),对87例成人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对可能影响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研究发现,性别、婚姻、职业类型不是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影响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是发作频率、学历、经济情况、发作类型、抗癫痫药物数目、年龄和病程(p

结论:①性别、婚姻、职业类型不是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②发作频率、发作类型、经济情况、学历、抗癫痫药物数目、年龄和病程是影响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③发作频率、发作类型、经济情况和学历在多个方面影响生活质量。

关键词:癫痫生活质量量表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42-05

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癫痫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身心损害,长期服药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也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且社会歧视等使患者不能正常的融入社会。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80年代,目前对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对可能的影响因素没有较全面的进行调查与分析,本研究本研究采用QoLie-31中文版[1]对成人癫痫患者进行调查,可能影响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10个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方面、临床情况方面、社会经济学方面)进行较全面的调查和分析,试图发现影响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而采取综合治疗全面提高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病例: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湖北省中山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确诊的成人癫痫患者为病例组。

入选标准:以“198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公布的癫痫发作分类及诊断要点[33]”为诊断标准而确诊的癫痫患者。年龄满18岁以上;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上;无严重心肺疾病;病程1年以上;服药期间。

1.2研究方法。

1.2.1一般情况。资料收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职业类型(无工作、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发作类型(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发作频率、服用抗癫痫药物数目(单药、多药)、病程、经济情况(较差:≤5000元/年、一般:5000元/年-50000元/年、较好≥50000元/年)。

1.2.2调查表格。采用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QoLie-31中文版)调查:发作担忧、生活满意度、情绪、精力/疲劳、药物影响、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七个方面的得分情况。

1.2.3评分。按QoL-31的评分规则评分:以百分制算出生活质量七个方面的各自的得分,然后将这七个方面的得分乘以各自的权重,算出这七个方面的分项得分,将分项分相加得出最后总得分,七个方面得分及总得分越高,各方面生活质量越好。

1.2.4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forwindows)统计软件,所有检验标准a=0.05。

1.2.4.1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别计算出频数、百分数、数据波动范围、均数、中位数。

1.2.4.2用单因素分析,筛查出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对筛查出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影响生活质量各个方面的因素。

1.2.4.3对筛选出的因素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中的逐步回归法,分析可能影响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也就是将筛选出的可能影响因素作为多个自变量,生活质量总得分及七个方面的得分分别作为应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从而得出对各应变量有影响的因素。

2研究结果

2.1一般资料。研究共调查87例成人癫痫患者,其一般情况如下:

性别:男:48人,占55.2%;女:39人,占44.8%。年龄:18-83岁,中位数为28岁。病程:1-34年,中位数为5年。发作频率:0-30次/月,中位数为1次/月。婚姻状况:未婚:36人,占41.2%;已婚:51人,占57.8%。学历水平:小学:16人,占18.4%;初中:34人,占39.1%;高中及以上:37人,占42.5%。职业类型:体力劳动:23人,占26.4%;脑力劳动:44人,占50.6%;无工作:20人,占23.0%。经济情况:较差:15人,占17.2%;一般:56人,占64.4%;较好:16人,占18.4%。发作类型:部分性发作:22人,占25.3%;全面性发作:65人,占74.7%。药物数目:单药:63人,占72.4%;多药:24人,占27.6%。

2.2生活质量各方面得分。生活质量七个方面得分和总得分见表1,从该表可以得出发作担忧方面得分最低,而精力/疲劳方面得分最高。

2.3影响生活质量的各因素分析(a=0.05标准)。

2.3.1通过t检验,分析性别、婚姻状况、发作类型、药物数目对生活质量各方面的影响,结果如下:

性别:如表2,男性和女性在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得分都没有统计学差异。

婚姻状况:如表3,已婚与未婚在生活质量各个方面得分都没有统计学差异。

经济学的七大分析方法篇3

关键词:antcone词频《党代会报告》平行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11

1文献综述

1.1研究目的

全国党代会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旗帜、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典型的政治语篇,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向作用,而且可从中体现出社会的变化。本文通过自建小型多语种平行语料库,利用antConC软件提取、分析《中共党代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的高频主题词,从而阐释社会变化,以及在社会发展过程语言的动态本质。

1.2研究现状

目前基于语料库的政治文献研究不多,有基于数十万字的大型语料库,如狄艳华、杨忠的研究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主题词,剖析语言使用与社会发展的共变关系及规律。陈建生的研究基于语料库方法,从平均词长、词汇密度和名词化方面比较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的《国情咨文》,探讨了词汇翻泽问题。也有研究是基于自建的小型语料库做浅层对比,如钱颖针对《十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做了字频统计对比研究,也有学者做了中外政治文体所体现出的主题词差异。基于语料库,以政治文献作为文本的研究基本上多为翻译研究、话语分析、语体色彩等,而从社会表征分析的,即从词汇使用视角来剖析社会发展的研究不多。

本文的语料来源是中共十七大、十报告的中英俄三种文本,词汇总量12万,属小型语料库,可以更细致地分析文本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其特点和规律。

1.3研究意义

认知系统的一种形式就是社会表征,它有自身的逻辑和语言,是成员之间共享的观念、意向、知识及实践系统;社会及社会之间的沟通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社会表征主要来源是人的经验,同时传统观念、文化教育和交流共享的信息、知识、思维模式也被认为是这一体系的来源。语言是社会表征的一种方式,人们借助语言沟通,逐渐形成对社会的集体认同。有代表性的语言载体可以体现社会的现状及发展变化。《报告》作为中共工作的航标,具有政策性、指导性、权威性和纲领性等特点,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报告》作为社会表征形式之一,能体现出中国的变化、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国内以各种方式被了解、认同,使社会群体达成共识,合力促进中国的发展;在国外被解读、评判,是各国了解中国政策方针分析中国未来走向的必读文件,也有助于他国认识和了解中国,发展同中国的关系。

2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antcone软件对十七、十的中、英、俄三语党代会报告文本进行词频统计,得出高频词,然后将统计结果与LeipzingCorpora及CQpweb中的词频表进行比对,分析得出文本的主题词。本章将对文中所提及的工具以及词频统计的过程和成果进行介绍呈现。

2.1工具及研究过程

2.1.1antcone

本文所使用的软件版本为antconc3.2.4w。软件由英国语言学家Laurenceanthony开发,有关键词检索、检索文本中词语的搭配、词频统计等功能。笔者使用软件对十七大报告以及十报告的中文文本进行词频统计发现,在十七大报告中“发展”排在第三位,“社会主义”排在第六位,“人民”排在第七位;十的报告中,“发展”排在第三位,“社会主义”排在第五位、“人民”排在第九位,两个报告中这些实词的重要性几乎没有减弱,都排在前十。

2.1.2莱比锡语料库

莱比锡网络语料库是一个免费获取的多语种网络语料库,语料库的主要是以未标注的数据为主。该语料库为每一种语言收集了三种不同的文本:新闻报道,随机选取的网络文本以及维基百科中收集的文章。在该库中,中英俄文词的词频分别是与“的”、“the”以及俄语前置词“B”进行比较的。

笔者利用莱比锡语料库,对中英俄三类十七、十党代会报告都进行了高频实词统计。整理出文本中高频词语在该语料库中的词频并记录,方便与下一语料库中的词频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哪些词在这三个平行语料库都属高频词,并提取出这些高频的词,这类词笔者称作主题词。

2.1.3CQpweh

CQpweh是在线语料库分析工具,可通过http://124.193.83.252/cqp/进行操作。该语料库的俄语语料为《红楼梦》的翻译文本,与政治文献进行对比并不合适,因此并未使用其俄语语料。笔者将统计的中文高频词与CQpweh收录的LancasterCorpusofmandarinC.hineseversion2(LCmCv2)中的词语进行比对。对比了该语料库中前五百的中文词,得出中文关键主题词。同理通过两英文子语料比对得出英文主题词,其中两个英文子语料库分别为:ChinaDailypoliticalnews2011以及CrownCorpus(Brownfamily,ame2009)。

3数据分析

3.1主题词提取

本研究语料库分析软件是antconC3.2.4w,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主题词提取的思路和说明如下:

第一,将十七、十报告的中英俄三种文本进行转换,建成一个小型语料库作为观察语料库。净化后,存为纯文本文件,处理后的观察语料库共有133602字符;

第二,建立观察语料库词表数据库。生成词表数据库,内含词形、词性、频数等信息;

第三,选择并处理参照语料库。研究采用CQpweh语料库(其中中文语料1021037字,英文语料2110686词)和莱比锡网络语料库中的中英俄文部分作为参照语料库,利用软件生成参照语料库词表数据库;

第四,建立主题词表。本文通过揭示主题词使用特点、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阐释其表征的社会变化,并进一步揭示语言的动态本质,因此我们的主题词选自有实际意义的实词。在党代会报告的中英俄文三种文本中出现最多的词一般是虚词,但这些词与本文的研究无关,所以舍弃不用。通过与四个参照语料库的比较,在LCmC中,“发展”、“建设”、“社会”名列三甲,在ChinaDaily,2011中“development”,“party”,“people”占据前三,CrownCorpus中“people”,“govemment”,“system”列位一二三,在俄语词汇中,“pa3BHtHe”,“crpaHa”“)KH3Hb”处在前三的位置。

3.2主题词分析

通过笔者的统计分析,得出十七大、十报告的关键主题词如下:发展、建设、社会、社会主义、人民、中国、改革、加强、制度、经济、文化、提高、基本、国家、开放、管理、实现、教育、群众。这些实词在十七大和十报告中出现的频率靠前,在LCmCv2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也很高。词频统计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发展和建设一直是党工作的重点。无论是十七大报告还是十报告中,“发展”出现的频率都排在实词的首位,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依然是现阶段党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吻合。而“发展”多与“社会”、“经济”、“科学”同时出现,这些搭配词也佐证了我国仍旧处在发展阶段。“科学”一词多出现在“发展”的左边,由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汪明“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政策方针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且十七大报告中“科学发展”出现的频数高于十中的频数,恰好,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十七大中正式得到阐述,其指导地位也是在十七大中得到确立。

另外,由于使用政治报告作为研究的文本,其语言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因此英语以及俄语的翻译文本也带有中国特色的烙印。在CQpweh语料库中的ChinaDailypoliticalnews2011统计词频,发现“development”位居实词第六位,出现了2603次。而在Crowncorpus(Brownfamily,ame2009)(以下简称crowncorpus)这个子语料库中,其出现的频数只有252,远远低于前一语料库。这说明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本中“发展”是一个主题词,其出现的频率远超日常语言中的频率。同样,“人民”作为中国政治文本的一大主题词出现的频率也名列前茅。从中可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指导思想,“人民”一词的大幅出现表明了其重要地位。但与“发展”所不同的一点是,“people”一词在Crowncorpus中出现的频数远大于“development”,是该语料中一个高频词,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这一概念不仅是中国执政者关注的重点,在美国这个词语或者说这一概念同样得到广泛关注。由于CQweh库中缺乏俄语语料,于是笔者将“Hapo”(人民)一词输入LeipzigCorpora中进行检索,查看其在网络中出现的频率。在网络语料库中,该词出现的频数为52413次,也属于高频词,由此可见人民这一概念在中美俄三国中都受到重视。

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必然会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中共也将经济建设作为一个中心任务,因此笔者期待在文本中“经济”会是一个高频主题词,且在语料库中该词的出现频率会靠前。通过软件分析比对,如笔者猜想,“经济”一词在两个中文文本中,频数排名一致,位列18;在ChinaDaily以及Crowncorpus这两个语料库也都属高频主题词。同样的统计情况也出现在以下词中:“开放”、“制度”、“国家”等。这些词语的英俄对等词:“opening”、“system”、“country”、“otKpbitoCtb”、“CHCtema”、“crpaHa”在网络语料库中也属高频词,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俄三国都重视对外开放,制度建设以及国家建设。

综上所述,我国仍然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经济依然是我党的工作中心。而人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其重要性也在党代会报告中高词频率上得以体现。

4结论

本文使用antcone软件对搜集的中英俄三个语种的十七、十报告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得出文本中较为高频的主题词为:“发展”、“人民”、“经济”等。CQweh下的ChinaDaily政治新闻的子语料库也证实了这些词语在政治文本中的高频性,这些主题词在自然语境的语料库中也属频繁出现的词语,所以可以被认为是关键主题词,而与之相关的问题可被认为是全球都较为关心的问题。在词频统计处于低位的词语,可以被认为是关注度相对较低的问题,譬如“法律”一词在笔者自建语料库中词频不高,但在网络语料库中属高频词,所以笔者认为党代会报告对于法律问题的关注不及经济发展高。

本文语料中的英俄文本是中文版的翻译文本,不能真实反映英俄两种语言在自然语境中的情况。且由于条件的限制本文并未对词语进行词性标注,词频统计准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笔者发现语料库对文本的分析虽不能完全折射出社会政策走向,但一定程度上为政策走向预测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材料。因此,将语料库与党代会报告相结合,可以使政治文本研究更加理性,从而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政策走向。

参考文献:

【1】陈建生,崔亚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词汇特征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0,(6):39-43.

【2】狄艳华,杨忠.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核心主题词研究【J】.外语学刊,2010,(6):69-72.

【3】李娜.2004-2009年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J].情报科学,2011,29(4):583-587.

【4】李响.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的主题词对比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26(3):107-109.

【5】王倩飞,宋国建,苏学,吕少妮,田永晓,朱启贞.关键词词频分析透视2003~2007年情报学领域研究热点【J】.情报探索,2009,(8):33-34.

经济学的七大分析方法篇4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主体内容来源于经济学理论发展史的两次革命(第二次和第三次)。其中“边际革命”(第二次革命)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凯恩斯革命”(第三次革命)产生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二战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对这两大理论体系进行了综合,将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归纳为《微观经济学》;将主要研究总体经济运行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归纳为《宏观经济学》,由此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体系引入国内后,为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相区分,我国理论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

在我国大学本科高等教育阶段,《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逻辑、思维范式。当前,《微观经济学》已成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基础课,甚至成为很多其他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微观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性理论体系,对逻辑推演和数理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该课程教学中,普遍感觉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对这样一门体系严密、逻辑关联性强的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师通过框架式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理论体系,掌握各部分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路,为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二、《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与结构

《微观经济学》研究稀缺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涉及的概念、理论繁多。国内本科教学中该课程课时安排一般在48~72课时之间,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普遍感觉课时不够,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不降低课程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提纲挈领的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主要理论框架的搭建,而不是一味地追究某些具体理论问题的细节。从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结构的整体来看,《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内容包含“七大主要理论”。

1.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以微观主体行为分析为出发点。经济运用涉及两类市场:产品(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市场交易双方是相同的两个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在产品(商品)市场上,企业生产并销售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供给方;消费者购买并消费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需求方。在要素市场上,消费者拥有并销售原始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类),是要素市场的供给方;企业购买并使用要素进行生产是要素市场的需求方。两类市场上这两个微观主体的关系如下图1所示。

2.七大主要理论。《微观经济学》内容丰富,包含众多的经济学理论,但如果围绕“微观主体理性行为及其结果”这一逻辑主线,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七大主要理论:供求均衡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者均衡理论、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要素市场需求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其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行为;生产者均衡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产品市场的供给行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要素市场的供给行为;要求市场需求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要素市场的需求行为;一般均衡理论探讨所有市场同时均衡的可能性和条件;市场均衡理论阐述了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下供给规律和需求规律的相互均衡。这七大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分析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及其后果,从而得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各个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内容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其核心问题是分析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对应“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这一研究对象,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消费者通过将既定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二是生产者基于成本收益决定要素的最优使用量(即决定产量)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三是消费者将拥有的既定原始生产要素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四是生产者通过将既定成本在要素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四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即《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主要内容包括均衡的决定和均衡的变动。以消费者均衡理论为例,消费者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分析及消费者均衡的变动分析。消费者均衡理论通过构建一个简化模型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假定收入既定,消费者将全部收入分配于两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效用最大化。这部分分析存在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种理论。

1.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是指如何得到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的最优商品消费组合。(1)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水平可以具体衡量,可以构建相关效用函数,通过求解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效用函数最大值,并可得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结论为消费者均衡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消费者花费在每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水平必须相等。(2)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水平不能具体衡量,只能相互比较高低,因此不能构建相关效用函数。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个分析工具,得到消费者均衡条件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其价格之比相等,即两种商品按照效用水平的交换比例与按照价格水平的交换比例必须相等。无论是基数效用还是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关注的是达到均衡的条件,以及均衡条件下的均衡状态。对于均衡取得的过程,以及非均衡状态的特征并不关注。两种理论下消费者均衡决定都是采取了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2.消费者均衡的变动是指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会引入消费者均衡状态发生一些规律性的改变。(1)基数效用论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1价格下降,消费者均衡条件要求商品1的边际效用相应下降,意味着消费者将增加商品1的消费数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得出结论,商品1的价格与消费数量反方向变动,这就证明了需求规律。(2)序数效用论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1价格下降,预算约束线以纵轴交点为圆心逆时针旋转,导致均衡点右移(一般情况),商品1消费数量增加,商品1的价格与消费数量反方向变动,同样证明了需求规律。此外,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者收入增加,预算约束线往右平行移动,导致均衡点发生移动,进而可以分析消费者收入变动与商品消费数量两者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恩格尔曲线。无论是基数效用还是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变动都是分析外部条件改变后,新的均衡状态与初始均衡状态下相关变量的变化规律。关注的是不同均衡状态的比较,而不是关注均衡改变的过程。两种理论下消费者均衡的变动都是采取了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七大分析方法篇5

[关键词]区域品牌;形成流程;行为主体;文山三七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7-0053-04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三七产业化与三农问题”(批准号:04Y661F)

[作者简介]杨爱民,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云南文山663000)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对地区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企业集群[1],但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又依赖于区域品牌的建设,而区域品牌的形成和经营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既缺乏具有强大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又没有产品市场优势,因此,区域品牌的创建面临更多的问题与困难。

一、区域品牌的内涵和特征

1.区域品牌的内涵

区域品牌特指某个行政或地理区域内某一优势产业的“产业集群”,经过长期努力而形成或创建的为该产业内企业所共同拥有的在产业市场具有较高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它象征着该产业集群的历史与现状,是区域产业集群的代表;同时,区域品牌也是一个识别系统,这个识别系统是由区域(地名)和产业(产品)名称为核心构成的;它在法律上表现为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

2.区域品牌的特征

(1)公共产品特性。区域品牌的内涵决定了区域品牌并非为一个企业所有,而是区域产业内多家企业共同拥有,集体受益,是产业集群的共同资产,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特征。

(2)管理主体非惟一性。区域品牌是多个企业共同拥有的无形资产,但因其为区域产业共同拥有,其管理主体除了区域产业中的各个企业,还有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中间组织。成功的区域品牌管理实践证明,地方政府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作用可替代性很低,因为政府在公共政策资源供给、知识产权保护、区域营销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

(3)准统一品牌性。统一品牌是企业品牌管理策略中的一种,指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产品均使用一个品牌。区域品牌是区域内某一产业中的企业共同向买方提供的价值、利益与承诺,每一企业从该品牌受益的同时也承担着品牌风险。风险指品牌向买方承诺的利益和价值不能有效实现而发生企业信誉受损、品牌满意度或忠诚度下降、买方对区域产业整体不信任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品牌是一种统一品牌,它对区域产业整体的生产、运作、质量、服务等环节的管理有标准化的质量要求,以确保区域品牌的价值。[2]

(4)产业优势特性。具有较高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是区域品牌形成的物质和价值基础,离开这一基础,区域品牌就是空中楼阁。作为区域品牌价值基础的这一产业,其优势来源可以是产业比较优势,也可以是竞争优势,更经常的情况是基于比较优势上的竞争优势。

二、区域品牌理论

1.区域品牌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种结果,相对于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更加强调企业间关系的系统化。产业集群虽然也强调企业间的合作,但更多的是强调从相互竞争中提高各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客观上是通过抢占集群外企业的市场份额来达到集群内企业的“共赢”效果。但如果企业间的分工合作所获得的好处不能弥补恶性竞争所带来的损失,则很难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而区域品牌虽然也强调企业间的竞争,但更多的是强调企业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建立一种秩序来规范其竞争行为。区域品牌作为一种公用的无形资产,它的价值能为每一个集群内的企业所分享,这样就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期望利润,而期望利润的提高能有效地减少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的减少意味着企业更愿意参与协作与分工,这样就能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2.区域品牌与创新理论。区域品牌的建立不但不会减弱企业间的竞争,相反,它引导企业从恶性竞争进入到良性竞争阶段,这种秩序化的竞争会激励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去获得市场的认同。区域品牌内各企业竞争行为的有序性,为知识的积累和其在区域内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区域品牌内的企业能比较快地获得丰富的社会资本,在一定范围内集聚的供应商、制造商、客商以及当地的劳动力市场、社会文化等,使得企业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以及在信任基础上实现的非契约形式的合作,不但有效降低学习的社会成本,同时加速了难以复制的隐含经验类知识的扩散和转移。此外,区域品牌的形成还有助于实现内部的多样化,并通过诞生企业、分工协作、分包或转包等形式,使知识、信息、技术、价值等由一个企业向另一个企业转移和扩散,及时适应瞬间变化的技术和市场环境。[3]

3.区域品牌与区域竞争优势。按照H-o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区域间要素加速流动时,不同区域间的产品贸易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地区优势将会在贸易中逐渐消失,区位替代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而区域品牌效应的发挥能够提高内部企业的期望利润,在某种程度上会对H-o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产生“挤出效应”,区域品牌发挥的效应越大,这种“挤出效应”也越大,而且它还能吸引其他区域要素的流入。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的获得是产业的集群发展。区域品牌是集群升级的一种手段,是集群升级的助推器。区域品牌效应的发挥使产业相关的更多企业受利益的驱使向集群区域内聚集,同时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信息等企业需要的要素也会源源不断涌入区域,这为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张与技术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4]

三、区域品牌形成的分析框架

区域品牌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无形资产,在产业集群发展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区域品牌的形成和经营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经济不发达地区必须由政府主导区域品牌的创建,集群内的企业群体和中介协会等主体积极参与,科研单位、大学对区域品牌的形成也会起辅助作用。如何协调各方力量,促进区域品牌的形成,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具有较高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形成的物质和价值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建构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区域品牌的理论框架,如下图所示。

上图说明了创建区域品牌的两个紧密相连的构成要素。第一个构成要素系统是区域品牌的形成流程,即创建区域品牌的步骤,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第二个构成要素是区域品牌的行为主体系统,由政府、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集群内企业组成,是创建区域品牌的主要部分。

由于政府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资源的整合、经济活动的组织,掌握经济信息的动态和优势,制定产业政策,更由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气候”,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政府在区域品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承担着主导作用。

1.区域品牌的形成流程分析

经济不发达地区在政府主导下选择好主导产业并形成产业的集群发展之后,就进入了创立区域品牌阶段,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区域品牌定位。品牌定位就是要在特定的目标群体中树立一个独特的、个性化的品牌形象。区域品牌的形象往往是以区域和产业为载体的识别系统,其定位应主要以区域识别要素与产业识别要素为主。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区域品牌定位,要突出产业的历史与文化和区域的资源优势,这些识别要素往往是该区域所独有的,能够形成长期的识别差异,也是其他区域或产业短时间内难以赶超的。[5]

(2)区域品牌的营销与传播。品牌营销沟通模式要解决品牌识别信息如何传达到目标客户以及如何让目标客户理解与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要开发品牌与目标消费者进行沟通的渠道与形式。作为公共资产,区域品牌在与目标公众沟通时,应将政府渠道与市场渠道结合起来多头推进,充分发挥政府等公共部门的主导作用,如通过在本地举办博览会等会展进行宣传,也可建立专业市场提供大型交易场所进行宣传;区域品牌在与消费者沟通时,重点应突出区域品牌的证明性作用,能够起证明作用的品牌识别要素包括:区域知名度、产业历史与文化、独特的生产工艺、产品的质量风格等。为此。在针对消费者的传播与沟通模式设计,将地方文化、产业文化、独特的制作工艺、产品的特征等作为主要的诉求和表现形式,容易形成与其他地区的差别。

(3)区域品牌的管理与维护。由于区域品牌资产不归某一企业所有,品牌资产的建立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使得相当部分企业产生搭便车的想法,作为公共资产的区域品牌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最长久也最复杂。各区域品牌的行为主体要树立区域品牌维护意识,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甚至可以对区域品牌进行商标注册,全方位维护区域品牌。

完成了区域品牌的创立阶段后,就进入到形成品牌经济链时期。所谓品牌经济链就是由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品牌产业以及品牌市场、品牌管理、品牌营销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经济链条。品牌经济链并不是区域品牌发展到高级阶段才能产生的,而是在区域品牌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与产业之间的一体化进程越来越明显,区域内的品牌经济链开始出现并越来越紧密,从而使品牌经济链对区域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6]

在品牌经济链中,主导产业和它的前向、后向、水平产业所组成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之间,以及企业与当地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等系统之间,逐渐形成密切网络,并在网络中不断进行着产品服务的交易、信息的交流以及彼此的互动学习。这是一个创新的、学习型的网络结构,它必然推动区域品牌的升级,最终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2.区域品牌的行为主体系统分析

区域品牌的行为主体是一个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产业内企业等构成的一个系统,各自在区域品牌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同的职责和作用。

政府是区域品牌建设的主导者。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明确区域品牌战略、制定维护区域品牌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区域品牌发展、发挥人才培养和引进的优势等方面,尤其对经济不发达地区而言,完全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推动区域品牌的形成是不现实的,因此,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建设区域品牌的重中之中。

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区域品牌的建设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中介机构应该配合政府,以专业化功能接受政府授权,承担行业自律、维权、宣传、服务、协调、管理等任务。

集群内的企业是区域品牌形成最主要的活动主体,也是区域品牌最大的受益者。区域品牌作为品牌资产只是起到证明产品原产地的作用,而不能够单独使用,必须与企业的商标共同使用才有价值,因此,企业通过优化自身经营行为为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基本保障。

总之,政府、中介组织和集群内企业这三者在区域品牌的培育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同时发挥作用。其中,企业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品牌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中介组织有效发挥,三者合而为一,以“政府主导地位,协会中介作用,企业参与角色”的分工模式进行建设。[7]

四、“文山三七”的实证分析

1.文山三七的产业历史

三七是文山的传统产业,生产历史悠久,产品质量上乘,文山三七因得天独厚的药效而享有盛名,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也因此被誉为“三七之乡”。产业的形成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三七产业的兴起是三七资源、区域社会经济基础、区域产业构成等因素促成新的社会分工而形成的。依托庞大的市场需求,云南省、文山州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云南文山的三七产业顺势而起。

2.培育主导产业

三七产业是一个技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在一个财困民穷的地区发展这样的产业,政府的作用无可替代。早在1985年,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就成立了文山州三七科学技术研究所,为三七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996年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把三七产业列为“18”重点项目,随后又把它列为全省生物资源开发的首选项目,并从政策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扶持。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不仅把三七产业定为主导产业,而且在传统种植业和加工业的基础上,拉长了产业链,视为高新技术产业加以培育。1997年还成立了文山州三七特产局,作为州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行使三七产业发展的行业管理权,“三七强州”战略基本形成。

3.三七产业的集群发展

云南文山三七药物产业园区是2000年6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项建设的云南省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工业园区,是集三七加工、研发、交易、物流、展示、推介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生物科技园区,它为文山三七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了载体,园区的建设使三七产业步入集群发展的轨道。

4.区域品牌建设与提升

在文山州三七特产局的具体运作下,文山三七的区域品牌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同步进行。文山州三七特产局按我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要求,从历史渊源、气候条件、地理特征及人文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证,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申请,于2002年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文山三七是第一个申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中药材;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申报《文山三七》国家质量标准,并于2002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2005年申请注册的“文山三七”证明商标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核准注册,“文山三七”成为云南省首个证明商标。“文山三七”证明商标的所有者是文山州三七特产局,使用者必须向三七特产局提出申请,由特产局委托专门机构对申请者的产品进行鉴定,符合要求者方可使用这一商标。

经济发达地区的行业协会是区域品牌形成的经营者与管理者,以专业化的功能接受政府授权,承担起制定行业标准、对区域品牌进行注册、维护区域品牌和提升区域品牌等任务,行业协会的作用有时比政府还重要。但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行业协会组织不健全,或者尚不具备担当这些重任的条件,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缺位的情况下,政府还必须行使行业协会的职责,加速产业发展进程。为此,文山州相继成立了三七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三七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委员会等行业管理机构。根据三七Gap、文山三七原产地域保护、文山三七证明商标、文山三七国家标准等标准化实施的要求,研究制定保护三七产业的法律法规,以全面贯彻实施三七标准化,实现三七产业管理保护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在加强三七研究所建设的基础上,成立了专家学术委员会、三七质量检测中心、三七信息中心、三七种植指导中心、三七行业协会等产业服务支撑体系,为区域品牌的管理和维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府强力推动区域品牌的整合营销传播。作为产业集群内部的制度与政策要素提供者,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十多年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三七工业园区建设、产业制度建设、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产生了积极效果,营造了三七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成功举办了三届文山国际三七节,定期举行三七产业发展研讨会,在三七工业园区兴建展示中心和产业博物馆,提高了地区的区域形象。

区域品牌是一个沉淀的结果,区域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自然和人文历史,都会影响该区域的形象,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区域形象,无疑对该区域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有着积极的影响。“文山三七”是一种集典型地理特征、自然条件、人文因素、传统配方和精湛工艺为一体而形成的地方名优产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积极开展三七文化研究,提炼产业文化,使“创新与发展,诚信与和谐”成为区域内企业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为三七产业发展战略的推进提供生生不息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孟庆红.区域优势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徐鹏,赵军.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资产增值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8).

经济学的七大分析方法篇6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补短弥新

abstract:the137teaminpromotinglearningorganizationconstructionprocess,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closelywithteamineconomicdevelopmentneeds,daretoreflectonJieDuan,thenfillshort"new,inordertorealizethethoughtpoliticalwork,economicdevelopmenttopromoteeachother.

Keywords:thelearningorganization,short"fornew

中图分类号:D44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三七地质队,是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下属队,地处达州市。他们在对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过程中,没有象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学习一样,被动的接受、被动的开展,而是首先让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弄清楚对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与重要目的,一句话:就是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解决思想统一、明确努力方向、解决制约发展难题。为此,他们确定“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是对自己查不足、查存在的短板,搞清楚:为什么要学?让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解决学习动力问题。第二步,学习什么?结合实际工作、“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需要,从思想观念转变、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业务素质提升、人才培养、新领域人才预培养等方面,确立方向。第三步,结合队经济建设项目的缓急,确立:参、送、请、传统等多种远近兼顾学习方式,采取以重点组织学习为主,交流沟通、队《地勘情怀》、队网站、宣传橱窗等载体刊载:大是大非释疑、学习体会等为辅,以征集论文、自学成才奖励等多种学习形式来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以期尽快提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实现补短、弥新,以满足一三七队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具体实施是:

一、查不足、激发学习动力

2011年是四川煤田地质一三七队“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如何能实现持续稳步发展?这是一三七队面临的重大问题。“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一三七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使一三七队后续经济发展遭遇难以逾越的瓶颈,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出现衰退、国内经济大转型的大环境下,高位求进,面临很大的挑战。其体现在以下方面:

挑战1:观念滞后:1)、有不少的党员干部,安于现状,工作不主动,难深入,对问题绕道走,缺乏迎难而上的信心;还有的则是发展思路僵化,缺乏应形势而变的能力、缺乏与时俱进的信心与魄力。2)、享乐思想抬头:有的党员干部面对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认为自己付出了许多,给职工的收入增加了,自己立了功,享乐思想有点抬头,忘了艰苦奋斗的老传统,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松劲现象,缺乏再接再厉的韧劲。3)观念禁锢:有的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生硬,工作方法老套,不能与职工们打成一片,干群关系僵化,员工队伍涣散、凝聚力低下,不能调动、发挥员工的才智,不能以群策群力去攻坚克难。

挑战2:人才不足:规模的扩大、新领域的拓展,人才问题暴露无遗。具体表现在:1)、能独挡一面的综合性人才,严重不足。一是,能承揽项目并能胜任项目实施运作的人才,捉襟见肘;二是,能支持“走出去”战略布局实施并能进行战术拓展的人才缺乏。2)对非煤矿种资源领域进军,人才匮乏。3)、进军民生热络行业和投融资行业,人才匮乏。4)、打造集团公司,缺乏高端战略筹谋的领军型人才。5)、人才培养上,传统方法、机制无法突破人才培养瓶颈。

挑战3:区域环境限制:具体表现在:1)、野外工作环境对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具有一定的限制和影响。2)、主业业务实施多属野外作业,因此,一是吸引人才不具优势,二是,想要留住人才也成问题。3)、由于一三七队地处达州,区域环境承载队主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张有限。

挑战4:发展后劲不足:具体表现在:1)、人才不足,制约发展。2)、项目储备不足,制约发展。3)、观念、素质未能与时俱进:一是,部分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二是,业务技术素质的提升未能跟上新形势,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观念、素质滞后于形势,制约发展。

认真的反省感知上述短板,党员、干部形成共识:这些不足必须要弥补,要弥补不足,只有学习。并且,应是党员干部带头学习。这不仅是党中央的号召、上级的要求,同时也是因我们自身不足并无法满足“高位求进”的发展需要。通过自找短处,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感到了压力,通过正确引导,使压力转变为党员干部、职工学习、提升自己的动力,解决了为什么要学的问题,使以往对思想政治学习、业务技术学习消极应对、遇到困难、问题就找领导的消极、依赖思想得到明显改观。

二、明确学习内容与学习目的

一三七队《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137队党字〖2010〗18#文)和《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安排部署》(137队〖2011〗12#文)对学习内容确定为三大类,一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方面能把握方向的能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导党员干部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适应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以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本单位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以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党风甚至党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推动经济建设科学发展的骨干力量。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二是,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学习科学知识上走在前面,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开阔思路、把握发展规律,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三是,学习成功经验,加强调查研究,虚心向职工群众学习,总结职工群众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丰富、拓展自己的改革发展思路和办法,围绕推进各项工作、围绕解决突出矛盾、破解发展难题,在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深化规律性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多途径学习方式提升党员干部、职工素质

一三七队为了尽快收到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效果,在学习方式上,采取:

1、参:参加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等培训,培养高层次的企业家人才和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领军型人才;参加mBa、mpa等研修班培训,培养经营、管理、技术、投融资等高素质人才

2、送:一是,选送干部参加省委党校、省直机关党校干部轮(培)训,组织干部参加社会化选学、在线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二是,选送职工参加与专业相关的业务培训学习,着力培育“一岗多能型”人才;三是,送流动书箱到基层,为基层员工提供学习书籍,为营造学习氛围提供硬件保障。

3、请;一是,外请专家开讲座授课,提升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业务技术水平;二是,聘请专业型成熟人才,拓展新领域发展空间。

4、传;通过传统的方法开展学习:一是,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学习方式上采取:学习重点,组织集中学习。将队党委中心组学习平台、各支部组织生活学习平台作为学习重点的支撑平台,并要求做到:有学习制度、有学习记录、有学习体会、有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中,要坚持“四个结合”,即:将学习与运用、创新相结合,与推动业务工作相结合,与推动党组织建设相结合,与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相结合,确保学习效果。二是,在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提升学习方式上采取:1)、导师带徒,培养技能型人才。2)、鼓励自学成才。3)、鼓励立足岗位,及时总结工作过程的感悟、创新体会、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方面的工作总结,撰写论文,以提升自身素质的边工作边学习方式。4)、总结学习先进经验。5)、外出考察,向先进的兄弟单位取经学习。

通过上述方式,以期尽快实现观念转变、素质提升、人才补备,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难题。

四、学习型组织建设正在进行中

一三七队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敢于面对自身不足,这说明他们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重要目的领会较深。2011年8月19日-21日的一三七队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一三七队经济工作会义上,传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赴江苏、江西考察学习报告》、周局长在局第三季度党委中心学习(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让全体与会党员干部感受新形势下改革推进的压力和提升素质、改善工作作风、振奋精神的必要性。在经济工作会议上,不以总结成绩发言为主,而是以找不足、找问题、围绕“如何使我队走出去发展”为主题的谏言、献策为主。学以致用,这是一三七队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目的。2011年,两次发文征集:促进一三七队发展的政研论文和经研论文,收集了《对地勘单位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看法》、《强化全员安全意识、确保十二五规划实施》、《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几点看法》、《浅析我队测绘工程院的发展之路》、《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浅析钻探施工项目风险及规避》、《对“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思考》……等十余篇论文,其中《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几点看法》、《浅析钻探施工项目风险及规避》论文分别获得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二等奖。同时,在《地勘情怀》、一三七队网站,开设学习型组织建设专栏,刊载学习体会、工作感悟等心得。为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造便利的学习条件,一三七队还投入十数万元资金,配置流动书箱及各种书籍,送书下基层。

经济学的七大分析方法篇7

【关键词】中学教师tpaCK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81-02

一、前期准备研究

1.背景和目的

2005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punyamishra和matthewJ.Koehler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信息技术远没有给教育带来人们预想中的变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成功整合所需的知识[1]。这种知识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根据他们的研究,教师若想在教学中成功地使用技术,必须把三种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知识[2]。这必备的“三元素知识”就是技术知识(用两个英文单词首字母tK表示)、教学法知识(pK)、学科内容知识(CK),而它们之间的交集就构成了新的知识。其中,三者的交集就是tpCK,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由于这四个辅音字母无法连读,于是便在其中加入了一个不影响词意的“and”,就成了tpaCK(读作“t?鄄paCK”)[3]。目前国内的研究基本是集中在对概念的阐述和国外研究的介绍上,在这个背景下,tpaCK对国内教师的影响依然具有其积极意义。

2.研究工具

目前国内对教师tpaCK水平的测量缺乏系统完整的工具,我国教师对自己的tpaCK能力、技术和信心都进行自我评估的方式[4][5]。鉴于archambault和Crippen的评估细目[6]已经经过实践探索,具有足够的可靠性,笔者将其进行改编而得到本次调查的量表。

(1)测量工具的来源

在考虑分析了大量工具[7][8][9]后笔者采用了archambault和Crippen开发的基于tpaCK框架的量表,因为该量表是在内华达的一个在线教师培养项目中设计的,在之后的两年进行了修改并测试,有较高的可靠性。该工具包含七个维度24个题目,采用里克特五点计分形式(优秀=5,很好=4,好=3,还行=2,不好=1)。其中tK、CK、pK、tCK、tpaCK各有4个题目,pCK、tpK各有5个题目。archambault和Crippen对教学法、内容和技术领域的可靠性水平进行了检测,各自的内部一致性分别为alpha=0.738,0.911和0.928,这些水平均在可靠范围内。

(2)测量工具的修改

因为原量表是根据国外在线教师设计的,因此笔者除对量表进行翻译之外还做了适应陕西地区现状改进。对不符合中学实际情况的项目进行修改[10]。经过和现任中学教师分析讨论,重点修改了原量表中的技术知识题目,将其中涉及的技术改为我国中小学日常教学中使用较为普遍的项目。接着征求多位高中教师初稿的意见,主要考察两点,一是题项表达是否有歧义,二是对题项内容的理解程度。最后利用形成的量表进行小范围(30人)施测,依据项目分析再进行局部修改,最终形成调研所用的tpaCK量表。

(3)信效度检验

为保证测量工具的有效性,笔者对修改后的量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主要采用稳定性系数(重测信度)与a系数(同质信度)作为信度指标。分量表与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与稳定性系数具体数值见表1,可以看出,除tK维度alpha系数为0.546外,其他六个维度的alpha系数均在0.7之上。其中,最高的tpCK维度为0.917,而全量表的alpha系数为0.958,说明该量表内部一致性较高,较可靠。检验发现tpaCK七个维度重测信度范围为0.634―0.919,全量表信度为0.965,均处于较高水平上,说明此量表具有较好的跨时间稳定性。

表1tpaCK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a系数与稳定性系数

3.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以陕西地区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学教师作为研究总体,通过调查样本的分析来评估陕西地区中学教师的tpaCK水平。调查实施时间为2013年5月到2013年7月,并要求教师独立填答。问卷发放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地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40份,回收率为91.4%,其中有效问卷616份,有效回收率为88.0%。调查涉及延安,榆林,安康,宝鸡,渭南,西安六个地区的二十所中学。在问卷发放过程中,尽可能考虑调查对象的性别、教龄、任教学科、学历及学校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做到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另一种方式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在问卷网平台问卷调查,实际投票人数178人,鉴于网络的可信度问题,在进行分析时的数据以实际问卷发放为基础进行研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考察陕西地区中学教师tpaCK框架中七个元素的整体情况,对所有调查对象tpaCK七个维度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2。

表2tpaCK七个维度的总体情况

陕西地区中学教师tpaCK的总体水平从表2可看出,七个维度平均值m=3.204,说明被调查教师的tpaCK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七个维度上的均值有差异,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pCK>CK>tCK>pK>tpK>tpCK>tK,其中tK维度得分最低,只有2.730,表明教师的技术知识相对较为欠缺;平均值最高的为学科教学法知识,其值为3.134,说明教师们的pCK水平较高;超过平均值的要素依次为pCK>CK>tCK>pK;其中与技术有关的tK、tpK和tpCK维度的得分均低于3。由此可见,虽然教师们的pCK水平较高,但tpaCK不尽人意。这说明,在新技术介入教学后,教师无法将技术很好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在与技术有关的四个要素中,教师的技术知识、技术教学法知识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等三项水平较低,尤其是技术知识水平,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相对较高,超过了临界值3。

相关研究标明[11][12][13],不同背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行为存在差异,本研究从地区、学历、学科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探明不同背景教师的tpaCK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从而寻求有针对性的tpaCK培养方案。

1.中学教师tpaCK地区差异分析

根据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教师在信息技术的价值认同、应用意愿、应用的行为(应用频度、应用阶段)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不论是作为教的工具还是作为学的工具,中学所处位置的历史,人文素养,民俗习惯,经济发展状况等都对tpaCK的影响巨大,其中以经济发展状况为主。经济发达地区的应用都比较频繁,而经济落后地区则应用较少。且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各维度上的平均值均高于经济落后地区教师,即经济发达地区教师的tpaCK水平明显高于经济落后地区教师。该结果与教师们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差异有密切关联,经济发达地区教师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频率和机会较多,因而在养成的tpaCK水平相应也较高。

(2)中学教师tpaCK学历差异分析

笔者对占绝大多数的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进行了分析以判断学历是否对教师tpaCK水平存在影响,相关数据见表3所示。

表3tpaCK学历差异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陕西地区中学教师学历基本上为本科,硕士研究生比例较低。不同学历教师的tpaCK在七个维度上均有差异,硕士生学历教师tpaCK各维度的平均值都高于本科教师,在pK、pCK、tpK维度上的差异显著,在tK、tpCK维度上表现出临界显著,在CK、tCK两个维度上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硕士生阶段的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养成。

3.中学教师tpaCK学科差异分析

为鉴别不同任教学科教师的tpaCK是否存在差异,笔者对被调查教师的任教学科差异进行了分析,如表4:

表4tpaCK学科差异分析

在表4中不同学科教师tpaCK各维度的均值存在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各维度均值都高于其他学科教师,政治教师的tpaCK各维度的值相对较低。仅就tpCK维度来看,在被调研教师中,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信息技术>历史>化学>数学>物理>英语>语文>政治。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1.陕西地区中学教师tpaCK特点

(1)当前陕西地区中学教师的tpaCK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在各维度上均值分布不匀,与技术相关的tK、tpK、tpCK三个维度的水平较低,技术知识水平最低。

(2)陕西地区中学教师tpaCK在地区上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不同地理位置中学教师tK、pK、pCK、tpCK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教师的tpaCK水平明显高于经济落后地区教师。城市教师在tpaCK各项指标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3)不同学历中学教师的tpaCK水平存在差异,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的tpaCK水平高于本科学历教师。

(4)不同学科中学教师tpaCK存在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信息技术教师的tpCK最高,政治教师最低。

2.研究启示

(1)陕西地区中学教师的tpaCK总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有关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加强技术知识、基于新技术的教学方法、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的培养,以弥补高中教师tK、tpK和tpCK三方面的不足。

(2)对不同地理位置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应各有所重。城市的教师应侧重pCK的学习与提升,重点关注农村教师,在全方位焕发其工作热情的前提下,着重从信息技术应用意愿入手,激发其学习tpCK的动机;而城乡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城市和村镇之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3)针对教师继续教育中教育技术能的培训应分学科进行。尽管不同学科教师的tpaCK差异不显著,但差异是存在的,而且除了通用信息技术外,还有专用的学科信息技术工具。因此针对不同学科教师的培训内容应融入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深层次应用的内容,以体现不同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特殊性。本研究抽取的样本仅来自陕西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中学,因此研究结论适用的范围有限,也是本研究的局限性。

(4)职前师范生培养方面在课程设置中加大it方面课程比例增强师范生教师技能的空间如华中师范大学进行的体验式教学间。

(5)加强中学硬件配套设置的配备也是提高教师tpaCK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6)相关课例,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十分重要。

在tpaCK不断融入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教学实践的今天,关于tpaCK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研究概念框架的精细化和tpaCK研究角度的多样化使得研究正在向更深更广的程度发展。希望本次的调查能够为tpaCK在我国推行的道路上增砖添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ngeliC,&Valanides,n.(2005).preserviceelementaryteachersas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designers:aninstructionalsystemsdesignmodelbasedonanexpandedviewof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JournalofComputerassistedLearning,21,(4):292-302.

[2]焦建利,钟洪蕊.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研究议题及其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0,(1):39-45.

[3]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下)[J].

[4]电化教育研究,2012,229(5):5-10;2012,230(6):47-56.

[5]卢强.tpaCK视域下职前教师教育模式的重构[J].信阳师范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68-72.

[6]Leannaarchambault,KentCrippen.examiningtpaCKamongK-12onlineDistanceeducatorsintheUnitedStates[J].Contemporaryissuesi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2009,(1):71-88.

[7]Hadley,m.&Sheingold,K.Commonaltiesanddistinctivepatternsinteachers’integrationofcomputers[J].americanJournalofeducation,1993,(101):261-315.

[8]Becker,H.J.Howexemplarycomputer-usingteachersdifferfromotherteachers:implicationsforrealizingthepotentialofcomputersinschools[J].JournalofResearchonComputerineducation,1994,26(3):291-321.

[9]marcinkiewicz,H.R.Differencesincomputeruseofpracticingversuspre-servicesteachers[J].JournalofResearchoncomputingineducation,1995,27(2):184-197.

[10]阮士桂,李卢一,郑燕林.tpaCK框架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8):36-41.

[11]郭桂周,于海波,孟昭辉.整合技术的科学教学法知识(tpaSK):基本内涵与提升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139(1):69-75.

经济学的七大分析方法篇8

按照南开区委津南党发[*]44号文件《关于在全区深入开展“建设科技南开,实现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的安排意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九届七次、区委九届十一次全会部署,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确目标,坚定信心,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南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局党组会决定,集中两个月的时间,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以“建设科技南开,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区委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五个下功夫、见成效”的重要要求,按照区委“把握一个定位,抢占三个高地,打好五个攻坚战”的总体部署,把思想认识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建设科技南开,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任务上来,抓住新机遇,打好攻坚战,全力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城区建设,努力实现南开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提高思想认识,认清建设“科技南开”的重大战略意义。建设“科技南开”,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我区功能定位,推动南开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规划;是巩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城区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迫切需要;是充分发挥我区资源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全系统人员要站在天津和南开全面发展的高度,运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的成果,充分认识建设“科技南开”的重大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的意识,在全系统内树立起建设“科技南开”的旗帜,使“科技南开”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头脑中深深扎根,形成高度共识。

(二)认真分析形势,增强建设“科技南开”的信心和勇气。在大讨论活动中,引导大家认真分析“建设科技南开,实现科学发展”所面临的国情、市情、区情,既要认清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形势,又要看到全市三个层面联动发展、竞相发展的紧迫形势;既要认清我区建设“科技南开”具有的特殊优势和有利条件,又要看到在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要认清本单位在建设“科技南开”中应发挥的职能和作用,又要看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形势,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固确立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扬长避短、迎难而上的思想意识,进一步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全身心投入到“科技南开”建设中去。

(三)理清思路举措,明确建设“科技南开”的目标任务。建设“科技南开”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全区上下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在大讨论活动中,发动全系统人员集思广益,献计献策,明确“科技南开”的基本内涵,研究“科技南开”建设的目标任务,理清“科技南开”建设的思路和举措,为高水平制定南开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科技南开”建设规划打好基础。全局各单位都要按照区委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实际,认真研究本单位在“科技南开”建设中所处的位置,明确担负的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科技南开”做出贡献,在全局上下形成“建设科技南开,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坚持真抓实干,以扎实的作风推进“科技南开”建设。全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切实把建设“科技南开”摆在突出位置,体现在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中,体现在各项事业发展上,运用科技成果支持科学发展,充分体现“科技南开”建设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紧紧围绕“科技南开”建设,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搞好调查研究,促进项目建设,扎扎实实解决问题。要自觉树立工作高标准,始终保持不甘落后、争创一流的旺盛斗志,把大讨论的成果转化成建设“科技南开”的坚强意志、谋划“科技南开”的思路举措,转化成领导“科技南开”建设的实际能力,有利于“科技南开”建设的体制机制,取得“科技南开”建设的实际成果。

三、方式方法

大讨论活动从*年1月初至2月底,集中安排两个月的时间。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方法:

(一)是区分单位,深入搞好思想发动。在区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动员部署的基础上,全系统各级党组织要通过组织学习、会议传达、专题党课、宣讲报告等多种形式,对全体人员进行思想发动。通过学习动员,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了解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区委全会精神,了解国内外发展形势,了解*年全区工作主题、任务、基本要求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对建设“科技南开”形成思想共识。

(二)是创新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全系统各单位要围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查找差距、分析原因,征求意见、整改落实等关键环节,广泛开展座谈讨论、专题讲座、深入调研、征询民意、走访企业等活动,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是领导带头,深入基层。领导干部要结合贯彻落实市、区委全会精神和“两节”期间检查慰问等活动,深入基层联系点和社区居民群众广泛宣讲,同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一起学习讨论,一起查找差距、分析原因、研究措施。要加强对大讨论活动的督促检查,认真总结推广大讨论活动的经验做法,指导推动面上工作。

(四)是加强宣传,营造建设“科技南开”浓厚氛围。按照区委宣传部编发的《大讨论学习专刊》,开设大讨论专题信息报道工作,各单位指定专人负责此项信息工作的撰写和上报。由局政治处进行汇总、上报区委宣传部。并对典型事例采取专访形式,通过南开有线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在全系统内努力营造“建设科技南开,实现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系统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大讨论活动,认真落实大讨论活动的实施办法,明确分工。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带头学习讨论,带头解放思想,带头查摆问题,带头落实举措。

(二)突出讨论主题。各单位要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准确把握“建设科技南开,实现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重点内容,认真查找并解决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着力解决在思想观念、发展思路、领导方式、精神状态、作风转变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济学的七大分析方法篇9

【关键词】经济区域划分

一、引言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合理划分经济区域,无论是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决断,还是对经济的更好协调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对于经济区域划分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弗(edgar.m.Hoover)指出:“把区域视为一个聚合体,可以减少所掌握和处理的事件,这有助于描述区域。”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区划方法主要是聚类分析法。国内学者对于经济区划的研究主要有:遵循全国生产力分工的区划模式。刘再兴(1985)把全国划分为六大一级经济区;胡序威(1994)将全国组合成六大经济区;邹家华(1996)提出了七大经济区的划分;厉以宁(2000)给出了现行的中国经济区域打破省、市、自治区的界限,以专区或县为单位的区域划分结果;在《中国发展研究报告》(2003)一书中,作者将中国大陆划分为经济区。顾朝林(1991)提出了九大城市经济区;杨建荣(1996)中国分为“都市圈”;王建(1996)提出到2010年在我国建设“九大都市圈”的设想。总的来看,在这方面的研究往往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本文在对经济区域划分时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各省市综合竞争力的分值,再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划分,最后确定最佳方案。

二、经济区域划分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评价体系设立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省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用一两个指标全面地反映出来。因此,需设置相应的具体指标来反映各方面的具体效果,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2)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的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方法为依据,这样才能证明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选取、相应指标量化的计算与合成、体系结构的建立应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数据资源要便于获取,准确可靠,尽量利用现存数据和已有的规范标准,以便于计算。

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构建原则,主要从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基础设施以及能源优势四个方面,通过12个单项指标构建省市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框架。

(注:①交通便利指数=(运输线路总长度/地区土地面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②资源综合优势度=(资源数-地区数-资源排名之和)/(资源数?鄢地区数-地区数);资源包括:水、煤、石油、天然气。)

三、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方案设计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中国是国内地区间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和社会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东部沿海省市在全国所占比重过半,并且增长速率也比较大;中部六省所占比重约为1/5;西部省市所占比重不足1/5。

2、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

区域划分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方便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中国的区域划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地域相邻。在空间上应互相毗邻,自然条件相近。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同时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积聚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民族自治区的完整性。(2)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各成员在经济上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社会结构相仿;(3)中心城市。城市具有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每个经济区至少应给有一个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4)规模适度。每个区域的成员个数不宜过多,规模过大则不利于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3、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具体方案设计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为:先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各省市每个层次的因子得分,然后采用距离聚类的方法遵循以上划分的原则得出经济区域划分的结果。之所以没有采用把四个层次的因子综合计算得出综合得分的方法是因为把四个层次的因子综合计算得分的时候,由于像GDp这样的因子在诸成分分析计算时所占的比重较大,这种计算方式会忽略所占比重较小的因子如:自然资源的对衡量省市实力的影响,但是这个因子在衡量省市实力的时候又是不可忽略的,因而,本文采用分层次计算因子得分的方式得出各省市在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得分。

本部分共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作为样本,收集了2000-2004年各省市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对原始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实现。数据的标准化最常用有两种方法,一是平均数法,一是中位数法。这里就截面数据而言,采用平均数法,并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从表二所描述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综合竞争力评价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每个方面的因素又是由若干因素决定的。对照该表,我们建立了由两个层次的因素所构成的综合评价因素集,即第一层次的因素集为U={U1,U2,U3,U4},第二层次共有4个子因素集,它们分别为U1={x1,x2,x3,x4,x5,x6,x7,x8,},U2={x9,x10,x11,x12},U3={x13,x14,x15,x16},U4={x17}。

对上述指标的数据采用SpSS14.0分析,可依次获得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共同度、方差贡献率和正交因子旋转矩阵(详见附录),样本数据全部有效,最后算出各层次因子的得分。

然后采用距离聚类方法,根据以上划分原则,考虑到目前各种划法的弊端,我将中国大陆分为如下七个区域:

第一组:新疆,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西,青海,宁夏

第二组:,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

第三组:北京,天津,河北

第四组: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第五组:广东,福建,海南

第六组:山东,江苏,浙江,上海

第七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

以上各组的中心城市分别为:西安、重庆、北京、武汉、广州、上海、沈阳。这里有如下几点说明:一是由于内蒙古省东西绵延距离较远,结果把该省分划为东西二部分,分别与地理位置接近的省份合并为一组;二是传统观念上认为的中部不再包括山西省,而是将该省与西北部的省份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三是在分析的过程中,河北省理论上的结果应与湖南、湖北等省份划分在一个区域,但考虑在现实发展中,中部地区的区域面积过大,不利于其发展且河北省本身就与北京、天津二个直辖市地理位置上包容在一起,故在确定最后结果时将该省与北京、天津组合成一个新的区域,以北京为中心城市。

四、结论

鉴于目前关于中国区域的各种划分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本文在了解西方和我国经济区划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基础上,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金融角度,对我国经济区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建立了经济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模型,并经过实证分析,提出了划分中国区域的一种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

[2]安虎森:《区域经济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9

经济学的七大分析方法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10—03

党的十七大以来,尤其是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笔者所在的四川文理学院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四川文理学院对大学生的形势宣传教育取得了明显的实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高校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本质和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教育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强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因此,搞好对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正确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维护稳定大局,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具有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的高素质人才。《通知》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明确了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二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的教育;三是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四是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五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

二、精心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参考资料,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

《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理论课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其他各门课程教育部或省教育厅都统一编写了教材,而每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部只了国际国内形势的讲授要点,无统编教材,这在实际讲授过程中造成了困难。我校根据中央和省委“定期编写形势政策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资源库”的要求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任务,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每学期组织校内专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的讲授要点和学校实际,编写《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着手建立四川文理学院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

2004年—2005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五讲: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及重大意义;二是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三是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四是国际形势与展望:2005年的世界;五是我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对策。前两讲主要给学生讲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5年—2006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学习新《规定》,践行新《规定》。主要给学生讲解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二是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永恒主题。主要讲授当时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背景、内容及大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讲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四是努力解决“三农”问题。主要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状况以及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五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主要讲授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和中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和措施。六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七是2005年—2006年国际形势综述。

2005年—2006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主要讲授“十一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等。二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讲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及特点。三是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势。主要分析“十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2006年的重点工作。四是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主要讲授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驳斥西方国家“中国”。五是当前的国际形势。六是为了这片热土的呼唤——与时俱进的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讲授我校近30年的创业历程和学校在“扩校升本”过程中的政策措施。

2006年—2007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先进性常在,生命力永存。主要讲授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讲话精神。二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讲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介绍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依据、意义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四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讲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形势及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五是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六是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

2006年—2007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把四川文理学院尽快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思考。主要给学生介绍我校升本后如何把学校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政策与思路。二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主要讲授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三是当前的国际形势问题。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是关于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六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现状与展望。

2008年—2009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四川省、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析;二是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三是弘扬奥运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四是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五是正确判断当前的物价上涨和宏观经济形势;六是坚持科学发展,推动文明创建;七是国际形势及我国。

2008年—2009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及川东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困境与出路;二是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三是我国三次思想解放的历史回顾;四是国际金融危机与当前经济形势展望;五是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六是当前的国际形势。

2009年—2010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二是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三是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四是深刻认识“门徒会”的反动本质和严重危害;五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六是我院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综述;七是国际形势与我国。

2009年—2010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二是办好世博会,展示新形象;三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纲领性文献;四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五是国际形势问题;六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2010年—2011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伟大的历程,光辉的成就;二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四是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五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及特征;六是当前国际形势问题。

2011年—2012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三大事件”彪炳史册,“三大成就”继往开来;二是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和“四个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三是解读达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四是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五是科学重建,伟大壮举;六是当前国际形势综述。

2011年—2012年下学期,我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九讲:一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二是大学生涉入非法传销的危害、原因及防范对策:三是吹响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四是新时期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五是探寻伟大的李林森精神;六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七是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八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九是其他地区问题。

从综上内容可以看出,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包含了三大部分;一是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涉及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政治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就业形势与政策、社会形势与政策以及地区问题。二是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涉及中国与各大国、各地区联盟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世界热点问题概述以及我国对外交往政策。三是爱校教育。主要涉及学校艰辛创业历程、扩校升本和创建合格本科院校的政策措施以及加强学生管理的一些政策措施。从目前我校建立的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中,可以清晰看出最近几年国际、国内和我校发展的脉络,为我们讲好《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整合学校形势政策教育资源。为讲好《形势与政策》提供时间、地点、师资保证

在以往组织形势政策教育过程中,我们深感形势政策教学组织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学习时间长。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大学三年或四年,学生每学期都要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这是其他任何课程所没有的;二是涉及学生广。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要上《形势与政策》课,全校性与全员性是形势政策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可以说,在同一时间,只有《形势与政策》课才具有如此的广泛性,涉及全校各年级的每一个同学。上述这两个特点,给《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实施造成了一定困难,使《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难度大。一是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现在的高校几乎都是万人以上大学,如果采取听报告的方式。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几场报告,固然可以解决师资问题,但每场报告学生都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偶尔一、两次还可以,但时间长了这种报告方式效果不理想。如果采取分班教学,则需要上百个形势与政策教师,师资无法保证;二是上课地点和时间不好安排。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时间长和涉及学生广,无论采取固定时间、地点和临时时间、地点,都有一定的困难。

针对《形势与政策》的上述特点与困难,我校整合学校教育资源,采取领导形势报告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的办法。领导形势报告就是请市委领导和学校领导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每期给新、老校区学生在学术报告厅作一场形势报告,由党委宣传部贴海报,分配各系名额由各系组织学生参加;考虑到《形势与政策》在教师、时间、地点安排上的难度,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加一节作为《形势与政策》上课时间,这就解决了教师、时间、地点问题,当然,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都是专职教师。对于没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四,由于毕业班课程本身就少,就安排兼职教师兼任。

四、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大范围”与“小范围”相结合的集体备课制度。所谓“大范围”,就是每学期开学前,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学校全体《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对本学期形势政策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提出具体要求;所谓“小范围”,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和各系为单位,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使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专题都有深入的了解,这样讲起课来就得心应手。

2.教学要与大学生实际利益与发展紧密联系,促进其对课程兴趣的增长。《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一般都是影响和关系世界及国家发展的所谓“大事”,似乎与个人利益没多大关系。但是,每个人都具“趋利避害”的心理倾向,因此对大学生而言,与自身利益和发展有某种关联的事情常常会非常关心也很感兴趣,而对与自身利益及发展无关的事情不会十分关心。因此,如果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对这些“大事”的讲解脱离大学生实际,而不与其利益及发展直接或间接联系起来,则他们会认为这些“大事”距离自己太遥远,对于课程的兴趣就会减弱。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求在教学中真正讲清楚国际国内大事对国家、对社会意义何在,对个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从而使学生真正认清形势、把握政策。

3.在教学中重视对分析问题方法的传授,重视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了之后感到有用。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当成一般“新闻”,将课堂教学变成“传播新闻”,无疑会使大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除了尽可能地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深入浅出地作出分析外,还应重视对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对某一热点问题的讲授,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问题的一些常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分析这一热点产生的背景、来龙去脉,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为什么坚持这一态度等。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感到这一课程对他有用。

4.在教学中重视对现代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传媒技术等现代技术的优势,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国际、国内大事;我们每年都要购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形势》影视资料,定期在学校录像厅给学生放映,增进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了解。

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密的组织纪律,而且对学历和职称都有明确要求。我们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必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80%以上的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

总之,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会议精神,把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这一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努力推动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