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生物学科活动方案十篇初中生物学科活动方案十篇

初中生物学科活动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8:03

初中生物学科活动方案篇1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运用生活案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基础环节。教师只有以引人入胜、吸引眼球的教学内容或方式手段,才能将学习对象的内在能动情感充分激发,主动探知的潜能充分挖掘。认知发展学指出,初中生作为特殊时期的学习群体,其认知特点既呈现积极性、能动性的一面,又呈现波动性、不稳定性的一面。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初中生更为喜爱,更为亲近。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要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做实“铺垫性”工程,为有效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开好头”、“布好局”。在导入环节教学内容设置中,教师应将现实生活案例融入其中,引导初中生在真切体会感悟中,形成“认同感”、“亲近感”,情感得到“共鸣”,欲望得到挖掘,为课堂教学深入推进做好“铺垫”。如“重力”一节课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在课堂导入内容设置中,利用初中生对生活案例的亲近特点,将“月球绕地球运行”渗透其中,设计出“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为什么月球绕着地球运转时不会飞出去呢?”教学氛围,让初中生在真实、亲切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心态上得到“放松”,学习情感得到“提振”,保持积极情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设置现实生活案例,是情景式教学方式的形式之一,教师在设置过程中,要紧扣认知实际,不能设置高于初中生理解力的现实案例,避免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在新知讲解过程中设置生活事例

在新知讲解过程中,教师经常借助于典型案例,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向初中生“讲清楚”物理知识点的内涵要义,帮助初中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物理新知内容。笔者发现,在新知讲解过程中,很多初中物理教师经常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案例,引导初中生将现实事例与新知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将新知内容要义“反射”在所呈现的生活真实事例上,让初中生能够对新知内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以为,初中物理新知教学环节,设置典型生活事例,不失为推进新知讲解活动进程的有效“手笔”。初中物理教师应根据新知内容要义、注意点以及教学要求,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典型事例,以事例讲解新知,以事例映衬新知,推进新知教学进程和成效。如“压强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分析教材认识到,“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效果,初中物理教师设置“在冰天雪地里,有一个小姑娘穿着普通棉鞋站在雪地里,双脚陷入雪里;而一个大人穿着雪橇站在雪地里,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事例以及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初中生结合事例进行探知分析。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压强与哪些因素存在关系?”、“如何增加或减小压强的大小”等问题,初中生在认真研析案例的过程中,认识到“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以及物体的重量之间存在关系”。这样,初中生所探析得到的“压强的大小关系”内容,认知和理解时,更加真切和深刻,有利于初中生对该知识内容的灵活运用。

三、在物理案例探知中设置生活实例

初中生物学科活动方案篇2

昨天,《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根据方案,未来本市中考将采取科目“多选”考查方式,考试科目从原来固定的五门科目,改为语数外3科必考加3科选考加体育的模式,总分保持不变。

具体来说,从2018年起,中考考试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体育共计9门课程,总分580分。其中语数外为必考科目,英语增加了听力、口语考试,计分为40分,英语听力、口语有两次考试机会。其他科目实行选考,即从除体育外的5门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1门。体育满分依然为40分,其中现场考试30分,过程性考核10分。

据了解了解,三门选考科目将按照分数从高到低以100%、80%、60%赋值折分,共出现54种折分方法,给考生更多选择空间。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五门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每科都包含10分开放性科学实践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分数。

变化一:

“五选三”提供更多选择性

此次中考改革,之前所谓“小科”的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全部纳入考试科目,学生可以在这些科目中“五选三”,给学生更多了选择性。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中考方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具体而言,科目可以选择,尊重学生的强项,尊重学生学习特点,同时命题时答案具有开放性。

对于这样的变化,北京109中学校长封学英认为,新中考方案把更多的选择权赋予了学生,兼顾各层面的学生需求和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改理念。此外,新中考方案中化学和生物合在一起,允许学生在除语数外的5科中任选三科,选项中至少有一科为理科,体现了国家对自然学科的侧重。

变化二:

按比例折分让考生不再怕偏科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新中考方案在考试科目和分值设置上做了大胆改革,为考生提供多种选择,从而促进考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按照新中考方案,考试科目为3科必考加3科选考加体育,选考科目从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5科中进行选择,其中物理和生物(化学)中选择1或2门,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中选择1或2门。所选的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成最后分数。三科折算后的实际满分为100分、80分、60分。因为分值折算权重可选择,实现了同分不同质,即便考生选考科目的原始分相同,折算分也会出现12分的分差。

除了必考的语数外三科,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强项,进行9种科目组合,可以有54种分数折算方式。对此,朝阳区某示范高中校长表示:“以往理科好的同学占优势的局面将发生变化,在其他学科有建树的同学也将有展现的机会。”该校长表示。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新中考方案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就是支持考生按特长选择多种组合,充分尊重考生的个性化发展,让考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这样一来,考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

变化三:

考试分数包含10分的实践内容

在新中考改革方案中发现,开放性科学实践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将成为学生的考试内容,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每科均有10分为开放性科学实践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将学习搬到社会大课中,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京源学校副校长孙清亚表示,每次外出实践都是几个学科设计教学方案和任务单,保证外出学习有所收获。不过,孙校长称,学校目前还没有成型的操作方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记录和评价问题,也是学校需要解决的。

据悉,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是北京市教委2015年秋季学期推出的新举措,2015年秋季学期共有约43万人次学生参加活动。2016年春季学期自3月17日正式实施,已经有3万余名初一学生来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资源单位进行科学动手实践。

变化四:

贯通培养确保各初中均有指标

根据新中考改革方案,招生政策向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比较短缺的远郊区和一般初中校倾斜,从而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考提前招生的贯通培养项目指标会分配到各区和学校,确保所有的初中校都有机会获得指标。

统筹计划一、二、三包括的指标也会分配到所有初中,让留在本区读小学、初中的考生有更多的机会,同时控制示范高中跨区投放招生计划。

变化五:

英语考试增两次口语考试机会

初中生物学科活动方案篇3

三门选考科目将按照分数从高到低以100%、80%、60%赋值折分,共出现54种折分方法,给考生更多选择空间。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五门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每科都包含10分开放性科学实践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分数。

变化一

“五选三”提供更多选择性

此次中考改革,之前所谓“小科”的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全部纳入考试科目,学生可以在这些科目中“五选三”,给学生更多了选择性。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中考方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具体而言,科目可以选择,尊重学生的强项,尊重学生学习特点,同时命题时答案具有开放性。

对于这样的变化,北京109中学校长封学英认为,新中考方案把更多的选择权赋予了学生,兼顾各层面的学生需求和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改理念。此外,新中考方案中化学和生物合在一起,允许学生在除语数外的5科中任选三科,选项中至少有一科为理科,体现了国家对自然学科的侧重。

变化二

按比例折分让考生不再怕偏科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新中考方案在考试科目和分值设置上做了大胆改革,为考生提供多种选择,从而促进考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按照新中考方案,考试科目为3科必考加3科选考加体育,选考科目从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5科中进行选择,其中物理和生物(化学)中选择1或2门,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中选择1或2门。所选的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成最后分数。三科折算后的实际满分为100分、80分、60分。因为分值折算权重可选择,实现了同分不同质,即便考生选考科目的原始分相同,折算分也会出现12分的分差。

除了必考的语数外三科,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强项,进行9种科目组合,可以有54种分数折算方式。对此,朝阳区某示范高中校长表示:“以往理科好的同学占优势的局面将发生变化,在其他学科有建树的同学也将有展现的机会。”该校长表示。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新中考方案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就是支持考生按特长选择多种组合,充分尊重考生的个性化发展,让考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这样一来,考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

变化三

考试分数包含10分的实践内容

记者在新中考改革方案中发现,开放性科学实践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将成为学生的考试内容,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每科均有10分为开放性科学实践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将学习搬到社会大课中,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京源学校副校长孙清亚表示,每次外出实践都是几个学科设计教学方案和任务单,保证外出学习有所收获。不过,孙校长称,学校目前还没有成型的操作方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记录和评价问题,也是学校需要解决的。

据悉,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是北京市教委2015年秋季学期推出的新举措,2015年秋季学期共有约43万人次学生参加活动。2016年春季学期自3月17日正式实施,已经有3万余名初一学生来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资源单位进行科学动手实践。

变化四

贯通培养确保各初中均有指标

根据新中考改革方案,招生政策向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比较短缺的远郊区和一般初中校倾斜,从而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考提前招生的贯通培养项目指标会分配到各区和学校,确保所有的初中校都有机会获得指标。

统筹计划一、二、三包括的指标也会分配到所有初中,让留在本区读小学、初中的考生有更多的机会,同时控制示范高中跨区投放招生计划。

变化五

英语考试增两次口语考试机会

初中生物学科活动方案篇4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中涉及到的生物情境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进而全面引导班级中学生对此种学习情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生物知识结论,逐渐形成自我的学习见解,增长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同理,生物教师需要依据新课程教学改革对于生物学科的教学要求,精心进行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行为。

二、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现有的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规划进行集体形式的教学形式。大部分的教师认定其教学内容是一个教学标准,不允许出现变更的。为此,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中,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材作为教学切入点,以教师的守旧教学方法来教学核心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切实有效的体现到学习的快乐,必定也无法有效的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变化,部分教师逐渐意识到并开始进行改变这一教学僵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创造能力却并没有被完全的激发出来。

三、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有效的提出学习问题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八年级生物北师大版《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课时,需要合理的进行应用案例教学。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动物。在动物园中学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老虎、狮子、孔雀、猴子等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但是你们知道这些动物是如何一代又一代的繁殖的吗?

首先,教师此时需要及时的案例教学活动中的学习问题:

(1)细致的进行陈列你所了解到的动物繁殖方式;

(2)具体阐述一下动物克隆的繁殖的方式属于当前的那种繁殖类别;

(3)哺乳动物与非哺乳动物自身存在什么样的区别;

(4)简答的谈一谈你见过的哪一类的动物直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繁殖方式。

教师需要为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限定时间,使学生可以学习时间内进行学习思考,再要求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互动。在班级中学生将自我的学习想法进行全部阐述后,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判断。学生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同时还进一步的掌握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属于“生命的延续”这一主题中的重要部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是生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则需要将学生的回答全部进行收集,并予以学习肯定。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行为,对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具体的评析,并总结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收获,最大限度的鼓励学生不断进行鼓励学生在案例教学活动中进行学习思考、交流互动。

2.合理的应用教学实例

(1)大雁在进行集体迁徙途中,一部分身体不健康的“孤雁”为进行“站岗放哨”的工作。在遇到实际敌害时,此群体进行会用自我的语言进行警报,让其他的雁迅速做出反应,准备还击或逃生,而这一部分不健康的大雁则会成为敌害的食物。

(2)在蜜蜂中的雄蜂长大后,需要与雌蜂进行交配。在那之后雄蜂进行会逐渐死去。教师则需要要求班级中学生对于此案例进行深入的学习分析。

文中的孤雁“放哨”这一工作,对其他雁具有何种的现实意义;雄蜂为交尾而奉献出自我的生命地方意义是什么等。

3.科学全面的进行总结教学案例

生物教师需要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意识一旦被调动,学生就会自主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实际案例分析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学习思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这一良好的教学成效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情境中不断进行知识的学习,进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初中生物学科活动方案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实际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活动是最重要也是最为符合物理学科不断探索自然探索未知的学科特点的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不断贯彻新课程精神的过程中,物理教学有必要将新课程自主学习的探究精神融汇到实验活动教学之中,使得学生的实验探究不再是走过场的“知识再现式”探究,而是真正在疑问中探究知识,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有的以观察为主,有的以测量为主,有的以推理分析为主,有的以调查为主,有的以科学探究为主,不同活动能力训练的内容有所区别,辅助学生从感性观察逐步增加理性分析。

1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原则

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在物理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发现并解决问题的体验中去,从而培养他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进行物理原理和概念的学习时,由教师进行简单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验、观察、讨论和思考等途径进行探究,最终发现并理解相关的结论和原理。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1主体性原则

物理教学的重点不是教,而是学,在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时,应该对学生的地位重新思考并界定,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选择,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1.2多元性原则

安排教学内容时,在选择能锻炼学生操作能力的基础实验的同时,应该安排具有合理难度的实验,通过逐级递进的方法促进学生的阶段性发展。

1.3激励性原则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主动探索,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1.4目的性原则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物理知识的掌握,更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增强,技能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拓展,人格得到培养。

2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运用

2.1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安排

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过程的核心是问题,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问题的选择非常关键,教师不应该局限于物理课本,而需精心思考,选择有一定难度且能引发学生探究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选择好问题以后,物理实验教学应该以假设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教学中心,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并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在假设的基础上,探究式教学的重点是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利用各种证据,通过逻辑性和批判性的思考,在不断的质疑中论证做出的假设,并得出最好的实验方案。当然,虽然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的主观性较强,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非常严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不可以凭借主观臆断来设计实验过程。

2.2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的效果评价

对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采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与以往的终结性评价不同的一种评价体系,传统评价体系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比较缺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而形成性评价能对学生的能力形成过程、操作过程、情感态度和认知过程进行公平的评价,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契机,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在评价方式上,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的评价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学习状态,在评价中通过互动来让学生参与,根据他们的变化来进行多次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应该注重实验中学生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的提高程度,按照物理实验中学生的参与度、实验方案的周密性和学习态度等综合评价。还应该发挥形成性评价的激励特点,使学生发挥特长并展现才能,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2.3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的实际运用

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的实际运用有以下几方面:(1)应该创设相关的情境,提出物理问题。利用多媒体来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播放,例如,篮球比赛、汽车加速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出如下问题:影响物理动能的因素有哪些?物体动能和力对物体的功之间有什么联系?(2)应该进行创造性的猜想和假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3)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师首先提出一系列问题: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是什么?力对物体做的功如何测量?学生在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后,有目的地选择几组实验方案并分组进行实验。(4)实验数据的收集。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方案,选择相应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5)物理实验的论证和分析。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将实验的初步结论与自己的猜想进行对比,然后给出合理的解释,判断自己的结论的可靠性,最后进行小组的交流、评价和合作。

3初中物理活动课的重要性

3.1有利于塑造积极探究的氛围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物理课堂上,教师必须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学生提供不同思维层次的探究空间。在制定活动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3.2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越贴近学生的日常经验的范畴,就越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度就越高。例如在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相关物理原理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人工制霜”的实验探究。操作性强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对霜的形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原来霜不是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在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就是这样一个有趣而又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在欣喜自己实验成果的同时,突破了日常生活的惯性思维,更激发了对物理学科的热爱。这样,会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很好地融合。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已经和现代教育不相适应,教学效果差且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而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恰好解决了以上问题。探究式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和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陆焰,黄树清.浅谈新课改下的物理实验探究教学[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51).

初中生物学科活动方案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初中生物教学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或几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表达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讲授法一直是我国生物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师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授课,教材知识被认为是权威,是天经地义,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生则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目前部分教师对以讲代导,以灌代启的陈腐教法有所摒弃,启发式、讨论式已为他们所接受,但课堂的开放度仍不够,学生的思维与动手能力仍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潜意识中教师仍只是引导学生朝预先设计好的圈套式标准答案里钻,变相将教参、教师的观点推销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亲身实践、独特体验与独到见解。

三、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案例的选编

案例教学的准备既包括教师的施教准备,又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我们在此主要探讨教师的施教准备,其具体操作环节是选编案例。案例应贴近社会,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写案例。要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少数典型案例。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借助分析少数有代表性的案例,从而得出整体性结论的方法。

2.案例的运用

第一,提出讨论的基本要求。讨论不同的案例会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但教师应注意提出讨论的一般要求。例如,学生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在平等的气氛中展开争论或辩论等等。

第二,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氛围。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对于社会现实问题,教师不应回避。

第三,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少数学生包场”或“教师与学生的针锋相对”是讨论之大忌。它不仅会影响讨论的深入开展,而且会影响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讨论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切忌发号施令和批评指责。

3.总结生物案例

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一般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补充与提高性讲授、使学生由感性的、零散的分析上升到理性的、完整的认识,得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以案例为示范,加以比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联想、拓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升华,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第一步,提供和呈现生物案例

美国的“生物圈2号”实验为了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的试验,美国花费2亿美元建造了完全封闭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这是一个占地1.3×104m2的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温室。温室里有麦田、草地、鱼塘和微型“海洋”等;室内还放养着猪、牛、羊和其它家禽。从1993年1月,8名科学家和家人入住以后,科学家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2年中只给他们提供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其余的一切都需要自己解决。能源取自太阳能;氧气,由自己种植的植物制造;粮食,全靠自己在里面种植收获;肉类和蛋白质,取自自己养的鸡、鸭、猪;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也由自己控制。并尽可能地模拟地球气候。1年以后,科学家们只能靠吃种子勉强度日。最后,不得不提前撤出实验室。更令人意外的是,“生物圈2号”运行3年后,其中的一氧化碳量大幅度增加,足以使人体合成维生素的能力减弱,从而危害人体的健康。

第二步,分析和讨论生物案例

(1)“生物圈2号”模拟的是什么?“生物圈1号”呢?

(2)请讨论它与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不同?

(3)设想科学家们是怎样维持“生物圈2号”的生态平衡?

(4)分析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5)请你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分析一下这项实验的意义

第三步,总结生物案例

学生就有多种答案:钢架结构的玻璃透光性不好;太阳光提供的能量不足;食物网的结构比较单一,容易被破坏;系统的各种成分的比例搭配可能不合理;内部气候的调节不好,粮食歉收,饲养动物死亡,无其他的食物来源;氧气与其他化学成分发生了反应(如Ca、Fe);等等。问题5学生的意见明显地分成了两派,激烈的争论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案例为示范,加以比较(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结语

在生物课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利于改变传统生物课重理论轻实践、枯燥乏味的状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骏.新课标理念下初中生物案例教学法的探讨与应用.成才之路,2007,(09).

初中生物学科活动方案篇7

新课程改革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该做出及时的转变,从而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根据研究得知,当学生学习的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相似度,而且相似度越大,他们的学习效果越浓厚。因此,为了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效果,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必须要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要将学习主动权转移给学生,积极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生物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真切地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并且获得积极的感情体验。比如说,在学习“生物的变异”这一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创造这样的学习情境: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遗传现象。但是,我们也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夫妻两人都很矮,但是生出来的儿子却很高;父母都是双眼皮,生出来的孩子却是单眼皮,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的生活案例的引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性,积极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进行知识的探讨和学习,而且还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掌握和运用程度。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有利于学生们去探索、发现和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挖掘和发现身边的生物问题,设计巧妙的生活化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知识。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亲身经历,逐渐形成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比如说,在讲“植物蒸腾”的作用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在树荫底下乘凉要比在房屋阴凉处乘凉凉爽得多,这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当水分子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在讲“美的催化作用”这一节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联系一下,用加酶的洗衣粉清洗有牛奶污渍的衣服时会洗得相当干净,但是,用一般的普通洗衣粉,还会有污渍留下。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生物知识与学生平时生活的经验和现象联系在一起,深入浅出地讲解,不仅让学生顺利地掌握生物知识,而且还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生物非常“有用”,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去。

三、练习与作业生活化

通过“生活化”作业的优化和布置,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实践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实践活动更加合理化、理性化。不再是片面的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的题海战术,让学生们不再觉得作业就是沉重的包袱,而是自己非常愉快地去完成的一件“小实验”。在这样的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练习自己已有的生物知识去实践自己的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成功地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让学生们更加热爱生物学习,逐渐养成从“生物学”的角度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比如说,“环境污染对于生物的影响”这个课题的研究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们自己去调查、分析,了解学校周周的主要污染现象以及环境污染的原因。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研究小组,然后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研究课题。比如说,噪音污染对于动物正常生活的影响、汽车尾气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各个小组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开展各项研究方案和研究活动,在经过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后,最终撰写出研究方案与研究报告,并且可以提交给相关部门,作为改善环境的主要依据。通过“生活化”作业的布置,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在设计、研究、探究、合作、反思、想象、体验中,发现和解决自己周围的问题,感受和体验自己的生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针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初中生物知识特点与学科规律以及初中生的认识发展水平,从三个大的方面,即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内容生活化、练习与作业生活化,详细分析了新课改下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1]黄都,程亮斌.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初中生物学科活动方案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逻辑思维;培养方法

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考方式,是指人们在理性认识过程中,根据定义、判断对认识的事物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只有运用逻辑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完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不仅能指导学生学好物理,还能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学生成为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自然学科,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只是按照课本讲解概念、规律,方式简单枯燥,课堂呆板压抑。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教师提出将物理与实验结合,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物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采取了一系列优化教学方案,从物理学的各个角度入手,探索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最佳年龄段是10?20岁,这一阶段人的大脑发育速度快,如果正确培养训练,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提高各学科的学习效率,对个人综合素质及适应社会能力的增强都大有益处。物理由逻辑推理知识组成的学科,在教学中的反复应用逻辑思维方式,可以增强初中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之一,积极探索优化的教学途径是当务之急。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优化策略

1.设立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

学生需要养成主动的学习习惯,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加强合作学习品质。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对物理产生兴趣,再通过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阶段,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讲内容,运用比喻或实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愉快情绪和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讲解重力的存在和方向时,将皮球从高处自然落下,皮球竖直下落,说明皮球受到重力的作用,竖直下落说明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教师可以一边演示一边提问题,学生积极考虑问题,也可以自己动手试验,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重视物理实验,将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

培养具有严密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物理人才是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课程讲解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物理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现象,锻炼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导体和绝缘体的问题,将铅笔两端削好,先将铅笔芯和灯泡连入电路,铅笔芯发光,说明铅笔芯是导体;将外部木材与灯泡连入电路时,灯泡不亮,说明木材是绝缘体。还有液体遇热蒸发、鸡蛋在盐水中漂浮、光的折射现象等生活现象,都需要用严密的物理逻辑思维来解释,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3.学生是物理课堂的真正主体

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前依据大纲准备教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内容设计问题,提供实验材料,组织、帮助学生分组讨论,边实验边探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学生把自己的疑问、想法说出来,师生共同质疑、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

在学习初中物理时,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实验现象及生活常识才会主动思索、探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变被动听课为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状态下,怀着对知识的向往和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并获得知识。所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桥梁,是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月.初中物理课堂中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5.

初中生物学科活动方案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活动教育方法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各阶段学科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人“明智”,更重要的是让人“树人”。教育性,是知识学科教学的根本特性。因此,学科教学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做人”。教学活动的实施,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更要培树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品质,不仅要完成“智”方面的教学任务,还要达到“德”方面的教育功效。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念和个人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加强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之,新课程标准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深入实施,培养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的学生,成为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发现,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需要教师点点滴滴逐步渗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下,实现德育、智育的同步提升。下面笔者简要论述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放大数学学科发展历史性,增强初中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数学学科知识内涵是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完善和发展形成的。历史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性之一。现在所学的初中数学知识点内容中,有许多内容都是我国古代学者刻苦研究出来的,并且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抓住数学知识内涵的悠长历史性和丰富发展性,将这些内容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观念教育的有效题材,在新知教学或问题解答中进行有效运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三角形三边性质”教学中,在讲授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勾股定理”的发展形成史,并着重向学生讲述我国在研究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方面的卓越成就。这样能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学习知识的情感得到有效激发,主动学习成为内在要求。又如在“圆周率”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指出:“祖冲之对圆周率二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等等,教师通过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能够激起强烈的爱国情和自豪感,积极进取精神自然产生。

二、放大数学学科现实应用性,培养初中生实事求是的作风。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性是数学学科的根本特性。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找寻到数学知识的“踪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就是为了掌握学习技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数学学科的这一特性,正好为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作风,提供了帮助和条件。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感知认识,从内心产生认同感,形成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知识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不愿学习、厌恶学习的情况,在问题案例的设置上,创设了“汽车由重庆驶往相距400千米的成都,如果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00千米/时,那么汽车距成都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小时)的函数关系用图像怎么表示?”生活性的问题案例,在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基础上,向学生指出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要应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答活动。不锻炼、不实践,就不能掌握解题精髓,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进行问题案例的有效解答。

三、放大数学案例探究合作性,培养初中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解题技能、解题素养的提升,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致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个体之间的合作互助,共同实施。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合作能力逐步提高,有效掌握探究技能,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显著增强。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在问题案例探究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析、讨论、解答活动,共同找出问题解答的有效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真谛,集体主义观念显著增强。如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物体的平移特征和旋转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个体进行自主探知知识内涵活动,教师在课堂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个体在探知活动中不能够对物体平移和旋转有深刻的理解。此时,教师要求学生个体组成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各自特征。学生借助于小组合作和他人的有效互助补充,对物体的旋转和平移特征有了准确的掌握和认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并向学生指出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特征。这样,学生在合作性的探知活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了合作探究的强大功效,不仅团结协作的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集体主义精神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四、放大评价教学活动辨析性,培养初中生的辩证思维观念。

辩证思想是数学学科的重要内涵,在知识点教学活动中有着具体而广泛的运用。评价性教学活动归根到底就是培养学生反思辨析的能力水平,培养辩证思维的学习理念。教师在问题评讲活动中,可以开展评价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反思、辨析、评价等活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效掌握,数学方法有效领悟,数学品质有效树立,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

总之,德育教育是初中数学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能力培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数学教师应将德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中,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真知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素养和品质;通过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学科活动方案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教学;策略探究;问题;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结果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以后物理知识的学习,因此重视初中物理的教学是各初中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如何有效的处理好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任课教师应从自身着手,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吸收和掌握物理知识

物理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很难使学生吸收和消化知识,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渐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真正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初中生在刚刚接触物理之际,会有很大的抵触心理,毕竟不是自己的母语,再加上初学生的分辨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够完善,难免会处处碰壁。所以,针对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压力及其他种种因素,应提倡合作创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学习和巩固物理知识和能力。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不仅包括力学还有电力学,同时也有各种发明制作的原理,可谓是包罗万象。学生要想学好物理这一学科,就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学会物理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实验活动进行知识巩固,在不断进行的实验活动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前提。

二、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硬件跟不上,实验室设备陈旧且数量少

在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知识过程中,进行物理实验是物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直观的表达出语言无法描述的现象,更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这门课程的兴趣。但是从目前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因经济状况或思想守旧,对学校的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投入到教学用具方面的资金不足,使得物理实验设备不充足,从而导致物理实验课进行的较少。除此之晚,有的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不够重视,认为学生只要学好理论知识、考试能得高分就可以,做不做试验无所谓。教师的这种想法使得本没有多少的实验课进一步减少,从而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更难学懂,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对初中物理的重视不够,课业多学时少

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决定,初中物理这门课在中考中分值比例不高,因而在升学率决定学校好坏的环境中,学校对物理的重视程度难免的会低于语文、数学和英语这几门高分学科,甚至于有的学校会把物理边缘化。正是由于学校的这种轻视物理的态度,使得一些任课教师也对物理产生了轻视,从而导致学生对物理的轻视。这也是导致初中物理课业多却课时少主要原因。

3.教师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落后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物理这门学科的教材增加了新的内容,因此对物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了新的要求。一部分教师不能透彻理解新课改的要求,对新的知识的教授方法也不熟练,还是采取老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在下面边记边听的老旧教学模式。但这种方法却不能有效的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更使一部分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丧失信心,从而造成学生的成绩下降等一系列不良问题。

三、初中物理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明确整合方向,对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反思,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互联网的应用、教学课件的制作等。对初中物理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营造学习氛围找到问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初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探讨,实现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主要是将对知识的侧重转化为对知识的研究,将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实现对初中学生创新思想、科学探讨以及实事求是能力的培养。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初中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等实际情况,形成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问题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初中学生求知的兴趣。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他们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和观察找到问题。

四、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测定盐水的密度。

方案一:(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用量筒量出5ml盐水;(3)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

方案二:(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2)倒入量筒中5ml盐水;(3)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比较两种方案,方案二最佳。因为方案一中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质量减少了。因为玻璃对盐水来说是浸润的,一部分盐水附着在量筒的筒壁上,没有倒入烧杯中,所以选择方案二。

这样,让学生去设计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在实验中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在初中物理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当前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器具构建一些小型实验,将那些可以实现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实地的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开展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物理思维和素养,提高动手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例如,讲解"声音的传播"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声音有关的小物品,比如"土电话"等。学生根据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是振动以及固体传播声音等知识,结合教材中"土电话"的制作过程,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土电话",在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进行"通话"后,他们会深深感受成功的乐趣。又如,学习"光的折射"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同学布置一个课下动手实践任务,让学生借助光的折射原理制作出人工彩虹。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有的同学会用三棱镜折射出彩虹,也有的同学用装有水的杯子折射阳光等。通过这些简单的生活实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初中物理创新教学的策略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性

要想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就要首先从学生入手,因为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我们可以将学生推上讲台,将一些不是很复杂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课下来“备课”,然后上课时将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做“小老师”,将自己对该节内容的认识通过各种方法表达出来。这样不但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学习不是老师的事,而是自己的事,也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充满了新鲜感。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把一些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搜集资料,对于一些“为什么”,自己去解答,去思考。若是不会,则可以问家长,可以去网络上寻找答案,也可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研究。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对于新课的学习首先要学会预习,学会自己找到问题,质疑释疑,然后在老师上课时得以解决。很多方法都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看教师敢不敢放开手,有没有摆正师生角色地位了。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物理学习中,学生的学情和个性特点是不同的,对于物理知识的领悟和理解也会不同,所以我们就需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才能有针对性地教学,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高效性。我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了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按照教学课标将教学目的进行了分层,着重关注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降低对他们的教学目标的要求,立足中等生,照顾后进生,提高优等生。其次,在教学时我也进行了分层教学,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多找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督促他们锦上添花;对那些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以鼓励为主,鼓励他们追赶优等生;对于后进生则给他们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表扬和赞赏,让他们体验成功,表现自我。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也采取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将作业按照难度分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做硬性要求。这样一来,每个阶层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范围内的提升,整体教学效率就会得以提升。

3.教师应更新理念,把握物理学习的实质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初中物理课堂要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我们物理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尽快把握物理学习的实质。我们可以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学习活动,采用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习“自主学习、生本教育”等理念,从意识形态上转变教育理念,促进教师实现由师本到生本的最大转变,从而大大提高物理课堂的学习质量。

4.激发学生预习兴趣,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足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对知识感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如果学生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如在讲述“杠杆”一课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杠杆,看谁想得多。如跷跷板、抽水机的摇柄、缝纫机的踏板、吃饭时用的筷子、开瓶时用的起子、人体的前臂骨等,课堂交流预习结果时,可以先让一个同学来回答,由其他同学来补充。搜集得多的同学,在补充答案时,就会充满自信,就有成功的体验。

六、总结

总之,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就是创新,教学策略的创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不断地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不再受制于呆板的教学模式,而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磨练了学生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的积极进取,从而不断地进行突破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冯海燕.论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开展[J].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09,(02).

[2]朱长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