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8:11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篇1

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标准化工作会议和全省质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和部署全市质监和标准化工作。刚才,会议表彰了质监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部分企业作了交流发言,省局李壮副局长对我市质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对我市质监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小兵局

长作了很全面的工作报告,对新形势下全市质监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我完全赞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全市质监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刚刚过去的,是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市积极应对挑战,切实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发展目标。一年来,全市质监系统的同志们,积极履行职责,主动服务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各项工作均有明显进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三大服务”大显身手。在服务大局方面,积极推行县区政府考评质监工作的做法,切实把质监工作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安排的招商引资任务和其它重点工作。及时提供了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分析报告,认真提出了地方优势产业、特色经济发展以及地理标志、名牌创建等工作的建议,为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建言。在服务企业方面,充分发挥质监部门质量、计量、标准化、安全监管等工作职能作用,真心帮扶企业强管理、创名牌、争效益、渡难关,并深入企业排忧解难,受到企业好评。在服务公众方面,加大了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安全防范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在农资打假、家电下乡、“两大安全”以及计量惠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查处了一批假冒伪劣、坑害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违法案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为全市实现“三大跨越”、推进“三大战略”、保障“三保”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质量兴市扎实推进。自省政府启动“质量兴省”活动以来,我市超前准备,积极谋划,完善机制,营造氛围,扎实推动**“质量兴市”活动的全面开展。目前“质量兴市”工作已经成为推动全市质量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市质监系统以“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名牌评价活动、质量奖争创活动和技术标准战略为抓手,全市总体质量水平明显提升,“质量兴市”活动通过了省级阶段性验收。

四是中心建设大有突破。建成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力保障了我市农产品安全安徽省茧丝绸和麻类羽绒两个省级检测中心积极筹建,其中安徽省茧丝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质监部门、霍山县政府和源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于去年5月份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实验室,并已投入使用,并按照规划申报部级中心。两个省级质检中心落户**,不仅是我市质监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全市经济发展领域的一个创举。

五是“两大安全”确实保障。全市质监系统以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为主线,创新监管手段,做到底数清楚,监管有效,重点企业落实了重点监控措施。制定的食品添加剂监管办法得到了省局和国家总局的肯定和推广。重点围绕重要场所、重点行业、重要设备、重大隐患开展了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完成了省局“4个100%”和国家总局“七个100%”的重点任务。

二、提高认识,努力提升我市标准化工作水平

近几年来,我市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标准化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推进,我市特别是工业生产企业标准化意识明显增强。二是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加强。10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结合我市产业实际,明确了工业、农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等标准化工作目标和工作推进措施。三是标准化示范试点顺利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及以长江钢构为代表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以天堂寨为代表的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四是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江淮电机多次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安徽源牌集团、**永达机械公司、**索伊电器公司等一批企业在制定国家标准中都是主要负责制订者,体现了在标准技术领域中的话语权。

在肯定成绩,坚定信心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差距和不足。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着力完成以下五项任务,切实推进我市标准化工作再上台阶:

一是围绕工业强市推进标准化工作。要切实紧贴企业需求,强化标准化服务,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工作。坚持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路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要适应产业振兴的需要,着力推进标准化示范带动工作。积极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争创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以示范带动、标准创新促进我市企业标准化工作全面发展。

二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标准化步伐。以创建“特色、绿色农产品大市”为主线,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质检体系、认证体系,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我市农业标准化水平,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到2012年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标准体系。要通过建立农业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产品检测制度,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严格执行现有农业标准。力争在建设各类标准化专业生产基地方面努力走进全省先进行列。

三是围绕旅游发展推进旅游服务业标准化工

作。要围绕旅游业发展,建立以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全方位、高标准地开展旅游标准化工作,努力提高我市旅游服务质量,树立**旅游产品的对外品牌形象。制定并实施相关旅游产品标准,确保旅游产品质量,不断促进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能力。

 

四是围绕保民生促消费促进服务业标准化有新进展。要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入推进服务标准化工作。重点加强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居民服务、社区管理等民生性服务业领域标准的研制,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

五是围绕技术服务提高标准化技术服务能力。通过多途径搭建标准化技术平台,有效提升标准化技术服务能力。支持和引导我市行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修订工作。加快我市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技术研发、质量检测平台建立步伐,推进科技创新,催生“**创造”。

今后一个时期标准化工作的任务已经明确,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明确责任,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取得实效。一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各地要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参加的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将标准化工作的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质监部门要发挥综合牵头作用,强化宏观管理,指导有关部门和行业做好标准化工作。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培养,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构建多层次、多元化专业人才队伍。要加强对基层标准化管理人员和中小企业标准化技术人员的培训,为标准化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媒体,多层面、多视角宣传标准化工作。要紧紧抓住“3·15国际消费者保护日”、“世界标准日”等重要节庆活动,加大标准化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标准化意识。

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发挥质监部门的职能作用

(一)树立“大质量”观念,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要紧扣投资项目建设,积极开通绿色通道,切实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和招商引资主战略的实施。二要立足企业需求,全力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发挥质监部门人才、信息和技术优势,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夯实质量基础,提高核心竞争力。要围绕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广泛开展为企业送技术、送服务活动。三要着力优化消费环境,加大执法打假力度。进一步完善12365投诉举报工作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快速处理能力。坚决查处“家电下乡”和“农机下乡”活动中制假售假行为,确保扩大农村消费目标的实现。深入开展计量惠民行动,满足居民放心消费的需求。

(二)围绕“调结构”要求,增强质量管理的效果。一要继续深入推进“质量兴市”活动。按照国家总局提出的质量提升年为契机,持之以恒地推进“质量兴市”活动,推动**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市政府将加大对“质量兴市”活动的督查力度,进一步推动“质量兴市”各项措施的落实。二要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精心培育和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安徽名牌、**名牌产品。积极推进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叫响**制造,推出“**创造”。三要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完善技术检测机构基础工作,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建设一批适应地方产业特点,能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公共技术检测项目。重点完成省级麻类羽绒中心和质监综合技术检测楼建设任务,争取省级茶叶检测中心落户**。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篇2

一、基础工作稳步推进

1、标准化工作:

备案企标218家,国、行标登记286项,标准覆盖率保持在99%以上;新培育采标产品40只;完成省农业地方标准立项2项,苏州市农业地方标准6项,16项农业企标复审工作。

2、计量工作:

检修各类计量器具5万多件,其中强制检定15000多件;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受检率98%、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受检率96%、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受检率均达到92%以上;抽查商品定量包装265批次,合格率83%;25家企业通过了计量保证确认,45家企业通过了计量合格确认,47家加油站计量合格。

3、质量监督工作:

完成上级下达的定检任务209批次,完成各类产品质量检验3400批次;进行农产品农残检测6325批次;处理上级交办的不合格产品企业41家;申报国家免检产品28只(含4只复审)。

4、食品质量安全监管:

组织完成46家食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申领和到期复审工作,对17家食品添加剂使用企业进行了备案登记。

5、质量管理与认证工作:

积极做好企业iSo9000质量管理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技术咨询服务和认证工作,企业完成贯标50家。

全市共有8只产品申报中国名牌,申报省名牌和苏州市名牌150只。完成许可证年检98家,新申办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20家;为110家企业办理了电子监管网入网注册手续,9大类69种产品涉及企业已有52家入网,其中赋码上市21家。

6、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

接受锅炉安装开工告知190台,锅炉发证220台。接受起重机械安装开工告知420台,接受电梯安装开工告知190台,接受压力管道开工告知110项,压力容器发证600台,数据库外新纳入管理的压力容器350台。

对各类特种设备管理、操作人员培训考核、发证5392人次。

7、两码一卡工作:

办理代码证书3696张,办理iC卡2135张;条码新发展成员单位21家,续展60家。

8、执法、打假工作:

出动执法人员1479人次,检查生产经销企业1086家,立案107件,结案93件(其中08立案中结案的58件),案值10万元以上大案要案18件;查获假冒伪劣产品标值813.34万元,取缔制假售假窝点5个。提出稽查建议、责令企业整改250家。

二、围绕一条主线,推进三大战略

围绕“把*打造成名牌产品和优质产品制造基地”这一主线:

一是加快实施名牌战略。根据中国名牌评价目录,举办企业申报材料说明会和走访动员,对符合条件列入申报计划的企业实施专人跟踪指导服务;同时,抓好名牌梯队培育,积极动员企业申报省名牌、苏州市名牌以及国家免检产品。

二是稳步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对全市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了标准化管理数据库,5家主导和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的企业受到了市政府的奖励;推荐东南塑料有限公司申报酚醛模塑料标准化技术工作组,指导开展高新技术标准化试点项目3个、自主创新标准化项目1个并申报省级立项,循环经济标准化项目1个并被列入省级试点;指导2家企业申请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完成了三家企业3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的确认工作。加快服务业标准化推进力度,启动了滨湖风景区标准化试点工作。

三是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深入开展质量兴市回头看,编写了“*市质量兴市活动持续改进报告”,提出了更新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加快推进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入网工作,不断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2家企业积极争创江苏质量奖、4家企业列入复评,12家企业争创苏州市质量奖。

三、确保两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

一是全力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制订了《*市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主管责任制度》,强化食品生产企业质量责任的落实。高度重视涉奥食品质量安全,制定《供应奥运城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办法》,抽调食品生产监管科、稽查大队以及质检所的食品监管人员对21家涉奥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驻厂监管。继续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完成55家食品生产企业的年度报告的审核,现场核查7家;组织开展了茶叶、食品包装材料专项执法检查以及28类食品安全大检查。

二是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全面开展小锅炉专项整治,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小锅炉安全管理的有关意见》,并由市政府转发,对服装城和虞山镇莫城、方塔等小锅炉集中使用地区开展了重点整治,目前已进入全市各镇的全面整治。全面落实排查出的有隐患的129台吊运熔融金属的起重机整改;切实做好了内河码头吊起重机械专项整治回头看工作。加强对使用环节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出动监察员、专业技术人员262人次、对开展节日和部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安全检查,抽查企业140家,查出事故隐患82起,发出监察通知书17份,落实整改70起,有效防止了事故的发生。

四、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市场秩序

一是开展重点产品专项整治。重点抓好了地方特色产品红木家具的专项整治,对企业在执行标准、质量监控、出厂检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整治。在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的基础上,督促企业做好产品标准制修订备案工作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指导企业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严把原料进货关,实施产品诚信自律承诺,并对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以此促进全市红木家具的健康发展。在全市开展了家具、玩具、服装、油漆涂料、仿真饰品5类重点产品专项整治,目前已完成前期的普查摸底工作。上半年,我局还相继开展了一镇一品的扶持和治理,对超市货架、缝纫机台板等一些区域性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基础工作的指导和产品质量的监管,不断提升区域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二是实施重点产品重点监管。开展了食品、特种设备、建材等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相关产品的专项检查。查处了艾迪科食品(*)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过期的原辅材料案、海福钢金属贸易有限公司经销以不合格品冒充合格品的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案等案件,有效的规范了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三是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商品。我局狠抓源头、抓大案,重点打击严重危及人身安全与健康及假冒国内外名牌商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先后查获*支塘食品城销售假冒“大白兔”奶糖等名牌食品案、辛庄镇张桥违法印刷“今世缘”等名酒包装案等一批大案要案,从速从重给予了严厉惩处,使违法犯罪活动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保护了广大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利益。并对近年查获的约25吨货值60万元的假冒伪劣产品进行了集中销毁。

五、落实惠民措施,促进民生改善

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惠农。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品牌农产品培育,开展咨询服务,落实推广措施,开展了省级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积极配合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及产品的申报工作,推动品牌农业向纵深发展;推荐上报了市常客隆公司承担农村连锁超市的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

二是加强民生计量惠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医疗卫生领域在用计量器具、民用“三表”(电表、水表和煤气表)首检和周期检定监督管理;对市民关注的集贸市场计量器具、加油机、出租计价器等加强监管;继续做好了米、面粉、食用油等定量商品生产企业的计量抽查,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其次是净化农资和粮食收购市场。重点监督检查农药、化肥、种子、农膜四类农资以及粮食收购市场计量器具的配备、强检和预包装商品计量情况,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

三是认真处理投诉举报维权。全力推行“首问负责”制度,以政务网、局长信箱、12365等途径接受投诉举报,查处了夏粮收购计量、超市食品质量等投诉举报129起,帮助消费者挽回了经济损失,维护了群众利益,为社会和谐贡献了力量。

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和业务水平。集中开展了学习十七大、市委工作会议、省、苏州市质监工作会议等精神,组织新职工进行上岗业务培训,开展法律法规教育和执法岗位知识更新等培训,各科室、所还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共外派20余人次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习。

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和行风效能建设。首先是完善制度建设。组织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大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的意见》精神,制定了《*质监局党风廉政与政风行风和效能建设责任考核细则》,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其次是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大对制度执行的督察,积极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第三是创新执法举措。实行首查不罚制、公告整改制、处罚下限制,从今年5月开始全面推广“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

三是提高技术机构检测能力。质检所根据本市产业特点,扩项认定了安全检测项目,取得乙级安全实验室资质,开展了企业标准制修订的咨询服务、验证工作。计量所加大投入,实现了部分设备的升级换代,完成新建标项目和实验室项目检定员考核取证,加快四个新建标项目的落实;组织开展了医疗器具、拉力试验机和酸度计能力比对工作。

上半年,围绕年初既定工作目标,通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下半年,我们将在上级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围绕把我市打造成名优产品制造基地这一工作主线,加快实施三大战略,全力服务三大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强化忧患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依法行政意识,恪尽职守,增强质监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性。

加快实施三大战略名牌战略我们将对申报三级名牌和国家免检企业在基础管理工作、生产现场管理、申报材料组织等方面加强指导服务,确保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技术标准战略。切实做好东南塑料有限公司酚醛模塑料标准化技术工作组和*市汽车饰件有限公司循环经济标准化省级试点申报工作的指导;做好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和省执行标准优秀乡镇验收、复查工作。以质取胜战略。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将货架、红木家具、钢结构、建材烧结制品专项整治引向深入,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确保我市国家、省、市三级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位于苏州市前茅。

确保5类重点产品专项整治圆满完成深入推进家具、玩具、服装、油漆涂料、仿真饰品5类重点产品的专项整治工作,对备案的企业标准100%进行复审;完成企业质量建档工作,确保重点产品生产企业100%建立质量档案;稳步推进“属于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产品100%取证、对新获证产品100%监督抽查一次;边检查边督促存在问题的企业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确保10月底完成第一批5类重点产品专项整治4个100%目标任务完成。

确保两大安全食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形成市场准入、质量监督、执法打假环环相扣的监管链条,主要是抓好三个管理制度和三本台帐,出台《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实现食品生产企业安全信息的可溯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推进小作坊监管,建立区域限售标志、承诺书年审以及定期公告制度;组织业务培训,提高乡镇质监员监管能力;进一步落实奥运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和供应奥运城市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全力保障奥运食品安全。特设安全。抓住“迎奥运、保安全”和安全生产月这两个契机,加大宣传,积极引导企业争创标杆单位,确保“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的落实;进一步健全特种设备监管网络,加大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的覆盖面,巩固小锅炉专项整治成效。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为重点,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大力推动品牌、科技、质量、生态、和谐创新,提升我市质量总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5年,率先建立“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和科学、高效的质量监管体制。通过实施“345”质量计划,即深入实施以质取胜、品牌发展、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全力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四大工程,扎实推进质量安全保障、质量技术服务、质量信用体系、质量管理基础、质量惠民工程五大建设,推动全市质量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质量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总体质量水平省内领先。

1.产品质量目标

(1)品牌培育和质量管理方面:重点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领域名牌产品,每年新增省名牌产品5—8只,2010年—2012年保持全省第2位,2012年开始争创全省第一位,到“十二五”末达到140只。指导企业贯彻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争创各类质量管理奖项。卓越绩效推进工作保持全省第一位,每年评定市市长质量奖1家,争创市市长质量奖1家(确保获奖企业居市第一),并积极争创省长质量奖。

(2)技术标准战略方面:全市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少于60项,其中主导制定的比例不低于40%,新制定企业联盟标准3项;加大对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的管理,推进优势领域进军国际标准化、计划提交国际标准提案3项;加快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对已建示范区的管理,组织制(修)定农业地方标准40项,满足市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确保采标数每年增加15%以上;继续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工作,新建15家标准化良好企业试点;深入开展服务标准化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基本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

(3)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方面: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保持全省领先;国家监督抽查我市产品质量合格率及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争创国家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1-2个,省级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3-5个。

(4)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力争新建1个世界领先、国内权威的国家检测中心和2个国内领先、省内权威的省级检测中心,并有效运作好品牌平台。国纺中心争取成为a级水平的国家质检中心。国纺中心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承担5-10个省部级科研项目,1-3个部级科研项目。

2.工程质量目标

全面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竣工的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争创8-10个省及省级以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工程。”

3.服务质量目标

推进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化服务业及重点领域发展要求的服务标准体系,促进服务业标准化、系统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服务品牌建设,着力培育扶持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服务业龙头品牌企业。服务用户满意度指数逐年上升并继续位居市、省领先水平。力争建立服务标准化基地和试点1-2个,制定服务业标准3-5项,省服务名牌产品3-5个,省服务质量奖2-3个。

4.环境质量目标

落实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绿色和生态文明建设。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重点流域水质加快好转,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公众环境满意率不断提高,全市生态环境实现由“污染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向“环境质量根本好转”转变,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2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达到全省领先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工作重点

(一)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切实促进质量强市大发展

1.以质取胜战略。大力开展质量强市活动,牢固树立“大质量”概念,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质量强市”活动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大力开展质量兴业活动,按照主导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的总体思路,围绕全市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引导推动全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模式向产业汇集、效能集聚、品牌集群转变;广泛开展质量兴企活动,推动企业继续抓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质量诚信体系等基础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2.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名牌战略推进机制,加强对名牌企业的分类指导。按照培育储备一批、巩固发展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对名牌产品培育与保护力度,培育具有地域产业特色和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名牌,要培育电子信息、现代装备、生物技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物联网等领域高新技术名牌,积极开展境外商标及专利注册、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争创出口名牌,加强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跟踪管理和服务。

3.技术标准战略。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标准战略,逐步健全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标准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新材料、新能源和物联网等关键产业中标准引领作用的形成,发挥标准化在保护产业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竞争起点,带动产业规模有序扩展中发挥作用。大力推进服务领域标准化进程,把标准化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融入城市运行、服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城市的科学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结合全市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继续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满足农产品发展和食品安全需要;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平台,确保信息支撑准确有效。发挥特色农业优势,加快品牌建设,做好标准的制定、宣贯和推广工作,不断扩大农业标准化的覆盖面。

(二)全力提升四大工程,着力夯实质量强市基石

1.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突出监管重点,优化监管资源的配置,以安全、健康、环保、节能等产品为重点,建立市、镇、村三级产品质量监管网络,提升监管效率和有效性。坚持从源头抓质量,综合运用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注册备案等手段,对涉及健康安全的产品严把市场准入关。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原料进厂、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加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型设备和现代纺织等产品的抽查力度。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强化地方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质量的监管,切实提升我市制造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2.工程质量提升工程。继续提升住宅工程质量,确保住宅工程通病防治工作、分户验收、铭牌设置的落实率达到100%,真正做到任务到纸、质量到户、责任到人、实惠于民。加强建材检测监管,做到按单位工程现场抽检建材,从源头把控工程质量。进一步强化见证取样制度,加强对现场见证取样和送检工作的监督。提高检测技术和管理水平,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把建筑节能作为监控重点,鼓励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积极运用,严格控制其进场准入要求,坚决制止不成熟技术、不合格材料在工程中使用。

3.服务质量提升工程。突破发展现代物流业、城市经济、现代旅游业、服务外包、新兴服务业等五大服务领域。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培育软件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商务、文化旅游等领域服务业名牌。通过服务质量提升推动商贸零售、旅游休闲、餐饮消费等生活服务领域更具活力,进而带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大力推进服务领域标准化进程,积极开展生产业领域的标准化,在港口物流、科技园区等领域树立标杆,扩大辐射范围;继续拓展传统服务领域的标准化,不断满足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探索社会公共领域的标准化,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4.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完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脱硫脱硝工程、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治污能力。强化深化污染物减排、水污染、城乡大气环境、固废污染、噪声污染、农村环境等方面的防治,改善环境质量。强化重金属污染、核与辐射环境、土壤环境等综合治理,保障环境安全。优化生态功能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城乡绿色屏障,建设生态和谐的绿色城市。到2012年,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5%,2015年达到50%。

(三)扎实推进五项建设,努力实现质量强市新跨越

1.质量安全保障建设。进一步构建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行业协会和群众广泛参与的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完善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加强对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建立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完善和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提高质量安全防控能力。完善打假责任制度、奖励举报制度和专项检查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

2.质量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质量检测、计量检测、标准化技术服务三大平台。依托地区产业集群优势,把国家纺织中心建成纺织品检测专业、检学研结合紧密、技术支撑力强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在建成省船舶金属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基础上建成国家船舶金属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塑料及塑料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基础上建设成以食品包装为主体的各类包装材料检验中心。提高质检科研水平,合理利用社会科研资源,多方参与科研学术交流,通过与企业、高校等开展产学研合作来拓展科研视野,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检验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检测能力,扩大影响力和权威性。

3.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整合质量安全信息资源,推进质量信用平台建设。全面实施以企业质量档案为基础,产品质量记录为重点,分类管理为核心的企业质量信用监管制度,完善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和信息制度,建立质量信用“红黑榜”制度,加大对违法、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倡导企业开展诚信文化建设,树立质量信用形象。

4.质量管理基础建设。鼓励推行六西格玛、5S、零缺陷、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广泛宣传和普及《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组织宣贯培训和交流,利用各种媒体和方法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继续推行市市长质量奖评价工作,积极组织申报省长质量奖、市市长质量奖。继续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专家库,要发挥好专家库作用,组织管理人才到企业进行讲座、指导,有效推进全市管理水平上新台阶;要利用好卓越绩效管理示范基地这个平台,推广卓越绩效管理先进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提供国内外最新的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动向,使之成为卓越绩效管理的培训基地、人才基地和示范基地。

5.质量惠民工程建设。要下决心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每年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切的质量问题,开展产品质量惠民行动、工程质量惠民行动、环境质量惠民行动。着力解决好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和工程质量上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市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质量强市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业务指导、工作协调、检查督促和目标考核等具体工作推进。建立质量强市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质量活动。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制,统筹安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大力推进质量强市各项工作,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强化政策扶持

建立质量工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保障质量工作经费投入。要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相关激励和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标准、质量改进、品牌培育和技术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促进企业形成稳定的质量提升经费保障机制。鼓励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银企合作,加大对品牌产品生产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对符合政府采购政策的市级以上品牌产品、自主创新产品和省级优秀新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加大对部级质检中心等检测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实施工作考核

根据开展质量强市活动的目标任务,加快制定质量强市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将“质量强市”工作目标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由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办公室组织实施考核,确保质量强市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质量强县为中心,围绕培育一批质量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我县工业、农业、建设工程、环保、服务等主要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打造“诚信保亭”县域形象,推动我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主要目标

1、产品质量:防止行业性、区域性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的发生,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在85%以上;全县生产企业杜绝无产品地标准组织生产;进一步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大对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宣传,新增1个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强化食品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至少新增一家食品企业取得QS(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无食品安全事故;培育省级名牌产品1个,争创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主要消费类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指标95%以上达到国家或行业强制性标准。

2、工程质量:各类房屋建筑和附属配套设施的安装工程,所有工业、交通、电讯等项目的新建和改造工程都应按国家和省有关工程质量的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执行,应符合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新建工程竣工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受监覆盖率100%,优良率达到25%以上;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率继续保持为“零”,基本消除一般质量通病;竣工交付使用的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综合试车和验收一次合格,确保连续生产或正常使用。

3、服务质量: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医疗卫生、金融保险、邮电通讯、供电供水、旅馆餐饮等服务行业,都应在拓宽服务空间、提高业务技术和服务质量有所提升;进一步巩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工作,严格评选“放心店”;有选择性的在条件较好的超市、旅馆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以带动全县流通领域的服务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4、环境质量:辖区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辖区内水资源执行ii类水质标准,一般水域执行iii类水质标准,城区饮用水源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1、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农业标准化工作。

一是加快农业标准制定步伐。按照我县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框架要求,组织制定我县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标准、生产技术规程2项。(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局)

二是抓好部级、省级红毛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实施相关农业标准,对示范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实施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工作重点是采取各种方式做好标准宣贯、组织指导农民按技术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牵头单位:县农业局;责任单位:县质监局)

三、继续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在抓好红毛丹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着手申办三月红荔枝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

2、加强工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工业标准化工作。

一是印发采标目录,加强宣传,积极引导2家生产规模较大、标准化基础较好的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

二是督促和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对于家庭作坊式企业,采取标准引导的措施,把国家强制性标准送上门,使这些企业明确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按标准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三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完成我县企业食品标准的清理审查工作,解决食品企业标准水平低,与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不相符合等突出问题。(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食品药品监管局)

3、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环保工作。

一是围绕国家已建立的旅游标准体系,组织制定保亭特色旅游产品的地方标准,提高保亭旅游产品质量,提升旅游形象。(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旅游局)

二是在旅游规划、旅游区景点管理、旅游酒店管理、旅游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严格实施国家、行业已颁布的旅游服务标准。组织制定县旅游服务地方标准,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县质监局、县旅游局)

三是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和治理为重点,加大对城区生活污水、垃圾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对生活用水的水质监控。。(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国土环境资源局)

(二)加强质量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质量卫生安全。

1、加强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启动对全县农产品质量状况调查工作,分类建立质量档案,摸清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底数;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管,保证农业投入品质量;指导、教育农民和农业生产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保证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牵头单位:县农业局、县畜牧水产中心;责任单位: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卫生局、县国土环境资源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

2、加强食品质量卫生安全体系建设。严格实施食品生产、销售市场准入制度,严把食品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关;强化发证后的日常监管,加大生产、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卫生监督抽查,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不法行为;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的标准化、计量等技术基础,帮助、指导其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质量管理,加强自律,把好原料进厂质量关、生产过程质量关、出厂产品质量关、进货验货质量关、销售质量关,对没有内部质检能力的生产企业,督促其委托有资质的质检机构对产品进行检验。(牵头单位: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任单位:县卫生局、县质监局、县工商局)

3、加强工程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严格建筑工程审批程序,加强对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启动对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状况调查工作,建立施工企业工程质量档案,指导、将不具备质量保证能力的建筑工程队清除出市场;完善施工图纸审查制度,确保施工图纸设计、勘察质量;完善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把好工程质量验收关。(责任单位:县建设局)

4、加强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开展锅炉、压力容器、机电类特种设备、压力管道、气瓶普查整治摸底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拾遗补漏,全面掌握特种设备的底数、分布及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快推进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实现动态监管全覆盖,提高安全监管的到位率,确保特种设备注册率达100%,定期检验率达98%以上,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加大现场监察力度,加强对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危险源实施重点监控,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实现“零事故”运行目标。(责任单位:县质监局)

(三)以实施名牌战略为抓手,增强全县经济核心竞争力

1、制定实施名牌战略计划,加大名牌培育力度。

进一步加强对争创名牌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积极选择符合或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培育对象,科学制订规划,实行激励政策,促进名牌战略的顺利推进。广大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名牌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走质量兴企、名牌兴企的路子,以质量育品牌,以品牌占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争创名牌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精选一至二个生产经营条件过硬、质量意识较强、管理水平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将其作为培育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以及海南省名牌产品、海南省著名商标、优质工程的重点对象。(牵头单位:县工商局;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2、强化认证意识,为实施名牌战略打基础。

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强化企业争创名牌的内部管理基础,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责任单位:县质监局、工商局、县农业局)

(四)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质量技术支撑。

1、加强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质监局)

2、加强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县建设局)

3、加强计量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县质监局)

(五)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提供优质行政服务。

1、监管与服务并重,建立重点企业质量共建责任制。

选择县水泥厂、五指山茶叶加工厂等一批产品质量稳定的企业,开展产品质量共建工作,与企业签订质量共建协议,明确部门监管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企业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各相关企业主管部门)

2、监管与指导并重,规范小型企业质量行为。版权所有

对生产经营条件差、质量工作基础弱的小型企业,统一确定其从事生产经营的基本规范,通过日常监控,严格把握其生产经营活动内容和范围,确保其生产经营活动不出现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方面的事故。(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各相关企业主管部门)

3、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一是切实落实打假责任制,由县政府(县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对打假工作负总责,协调各相关部门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执法信息采集系统,初步建立起部门之间联合行动、信息互动的打假工作机制。(牵头单位: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各相关部门)

二是各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强化打假工作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打假工作制度,加强打假信息综合分析,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区域性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妥善处置质量安全事故、假冒伪劣严重案件和区域性问题,集中突破一批涉及面广、数额较大、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完善举报制度,落实举报有功奖励。(牵头单位: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各相关部门)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篇5

一、产品质量监管工作

(一)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服务高质量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结合江阳区实际,开展食品相关产品行业质量提升行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实施质量分析、标准比对、技术培训等质量提升措施,指导帮助生产企业发现和解决产品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推动产品从“合格率”向“满意度”跃升,打造质量提升标杆企业。

(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守住质量安全底线。

1、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针对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的消费品、建筑装饰材料和监督抽查合格率不高涉及质量安全的产品为重点。积极配合国抽、省抽、市抽工作,并严格落实抽检不合格后处理。制定并实施我区针对性的产品监督抽查,有效保障质量安全。对江阳区生产许可证产品全覆盖抽查,并做好不合格产品后续处理工作。

2、开展重点产品专项监督检查。针对质量安全风险较高的产品,加强专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危险化学品、食品相关产品、防疫物资产品、消防产品等的专项监督检查,及时将情况通报相关部门。对江阳区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全覆盖监督检查,并以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整治为抓手,不断强化重点工作产品质量风险隐患整治力度。

二、计量工作

(一)夯实计量监督,服务民生计量。

1、加强市场计量器具检查。围绕江阳区重点场所,以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建立健全“元旦”、“五一”“端午”、“中秋”、“国庆”、“春节”等节假日计量监督检查制度,继续加大计量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计量违法行为,维护良好市场计量秩序。

2、加强民用三表监管。认真落实总局和住建部加强“民用三表”监督管理要求,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摸清在用“民用三表”底数,不断提高供水、供电、供气企业计量法制意识,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对到期和失准的计量器具及时更换,探索智能电表状态更换方式及监管措施。

(二)夯实计量保障,助推经济发展。

1、推进“优化计量提质增效”活动。深入开展工业计量标杆示范活动,整合计量检测资源,不断完善企业需求和计量供给的对接平台,组织开展“计量精准服务企业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计量基础能力提升计划”等活动,聚焦民营企业计量难点和痛点,为民营经济提供计量精准服务。

2、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依法做好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强制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从维护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出发。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化工等领域,以及锅炉、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领域安全防护所使用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工作。

三、标准化工作

(一)夯实业务基础,完善标准化工作的体系

1、强化标准化公共服务。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完善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服务,积极发挥各行业协会对标准实施的作用,了解各行业对标准化工作的需求,及时提供标准化服务。

2、加强标准化宣传。充分利用“质量月”、“世界标准日”等重大活动,开展标准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加大标准化工作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全面宣传展示标准化工作及成效,营造用标准、守标准的良好环境。

(二)狠抓监督管理,提升标准化工作的水平。

强化标准引领,完善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企业标准化自我声明公开,并定期开展监督检查,保障企业标准的合法性、先进性、适用性。着力服务企业,抓好“洁阳物业”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推进我区更多先进技术向专利和标准转化。

四、产品认证认可工作

(一)严格资质认定监管,规范检验检测服务市场。

加强资质认定获证检验检测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管力度,组织辖区内获证检验检测机构专项检查不少于1次,开展机动车检测机构专项检查不少于1次,完成省级检查计划。同时完善检验检测机构监管基础数据,促进检验检测机构努力提升检测水平。

(二)创新认证监管方式,提升认证认可有效性。

加强辖区内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愿性产品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的执法检查,规范认证市场。严厉打击整治认证认可乱象,充分发挥品质认证作用,引导规范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着力提升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工作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篇6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并非单一体系、单一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44200多个乡镇以上监管部门,2273个县级以上质量安全检测机构,100多万家规模化生产企业和合作社,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共管共治。从“快监管”模式所需要的外部条件看,监管、检测、生产三大实体领域均存在诸多亟需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一)监管体系建设推进较快,但适用工具相对缺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以来,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后,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目前100%的省,63%的地市,48%的县,97%的乡镇已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仅全国的乡镇就已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5万余人。按照《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14年底,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将实现全国行政区域全覆盖。按照法律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将对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但事实上,主要的监管压力在于县乡两级,特别是县级政府的农业部门。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一方面县级专职监管人员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推进制度措施落实的工作方式和工具手段还很落后。主要表现在4个主要方面:(1)农业标准信息的下行通道很不通畅,缺乏数据全面、更新实时的权威数据库,基层监管部门、检测机构特别是生产企业不能及时掌握标准法规和政策动态。(2)质量安全监测数据还不能快速传递交互和多维度智能分析,传统的人工计算会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苗头性和趋势性问题较难早期发现。(3)监管执法和督导巡查缺乏合适的信息平台和适用的执法取证及数据传输设备,基层执行部门与省市管理部门间“管办脱节”,不能做到整体协同。(4)应急管理方面既缺乏对舆情的实时自动监测分析,又缺乏能即时调度监管队伍的指挥系统,以至于“记者干着质检的活,微博干着媒体的活,有关部门干着跑龙套的活”。(二)检测体系设备配备较强,但检测能力相对较弱《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已进入二期,两期总投入将达到140亿元,建设重点之一是县级质检站。截至2012年底,国家共对1739个县安排了建设资金。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火焰分光光度计等大型精密仪器得以在县级质检站配备,基本具备了对蔬菜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等高毒农药、动物尿液中盐酸克仑特罗、孔雀石绿、重金属等危害物质的定量检测能力。但客观上讲,检测体系目前尚有3个问题较为突出。(1)投资建设的多,实际运行的十分有限。截至2012年底,在1739个县级质检站建设中,完成建设任务的有845个,其中完成项目验收的329个、通过计量认证的169个、通过资质考核的51个,可出具公证数据的仅有20%。(2)能熟练使用精密仪器的检测人员严重不足。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2010年调查显示,全国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中,平均每家机构专职检测人员不足4人,每2.5个机构才有1名高级职称检测人员,每7家机构才有1名研究生学历检测人员。(3)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严重滞后。尽管《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对人员培训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但目前看,基本上属运动式、临时性和个案性,还未建立系统性、持续性、全员化的培训机制,现有检测人员检测技能很难与危害物质的发现、技术方法的更替、仪器性能的升级保持同步。(三)对生产企业监管要求多,但帮助服务相对较少从监管部门职责看,核心就是要监督生产企业,使其生产销售的农产品中农药、兽药、重金属、保鲜防腐添加剂、生物毒素、致病性微生物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对生产企业而言,就是要对生产加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上述物质进行全面管控,并将具体操作和合格证明记录在案。尽管生产企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但在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挂钩”县乡政府政绩的大背景下,监管与被监管间已无界限,在质量安全责任上政、企其实是一体的,政府只有尽责才能免责,企业只有不出事政府在政绩考核时才能不丢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监管部门只有组织力量帮助企业管控好质量安全风险,才能规避自身被问责的风险。从现实情况看,企业层面的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技术性强、专业性强、需要分解落实的规定繁杂,目前仅有少数国有大型农业企业才设立有专门的质量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质量安全,绝大多数生产企业尚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解决方案。现阶段迫切需要政府监管部门深入挖掘社会力量,引导帮扶生产企业落实好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3]。

二、信息时代质量安全“快监管”模式框架

质量安全监管就是对风险隐患查找、确认、处置、预防的过程。在质量安全持续高压态势下,对监管部门而言,需要的是主动监管而不是被动应答,其关键是看监管行为由谁启动以及如何进行。因此在质量安全问题上,迫切需要改变过去媒体发现、中央发起、逐级推动的工作方式,建立多点交互、中央统筹、整体协同的“神经网络式”监管模式。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围绕“规范生产防范问题、全面监测查找问题、全程追溯定位问题、快速反应处置问题、应对舆情消除问题”的工作思路,在现有监管体系、检测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三大实体基础上,围绕提升监管部门、检测机构和生产企业管理能力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省市架构、县乡配备,平台支撑、社会运行的方式,建设三大功能集群,构建质量安全“快监管”新模式。(一)建设“省为枢纽、县为单元”的“快监管”决策功能集群该功能集群包括风险监测、应急管理、执法监管、舆情监测4个核心功能模块。1.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协作系统,使监测数据能快速交互,苗头性和趋势性问题能快速发现。监测是发现苗头性和趋势性问题的“眼睛”,要对庞大的即时监测数据进行快速运算处理并作出预判,则需要借助信息系统这个运算“大脑”。要构建可与国家标准相同步的样品信息、判定标准、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出限等基础标准数据库,在确保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监测方案在线编制、监测任务批量定向下达、检测结果批量上传、监测结果的自动判定和多维度智能统计报表,以帮助省市决策部门快速发现质量安全趋势性和苗头性问题。2.集成应急管理决策指挥系统,使监管资源能快速调度,监管任务能快速部署。“快监管”的核心在于对质量安全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快速反应、快速布控。要保证省内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快速协同反应,就需要构建信息化决策指挥系统。决策指挥系统是“快监管”模式下质量安全监管行为的“神经中枢”。该系统要对区域监管体系内的相关部门、人员实行组织化管理,同时集成即时通讯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短信(彩信)群发系统和手机端应用,实现区域内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各部门和人员间的点对点交流、集体会商和即时视频会议,使监管体系扁平化,切实提高快速反应能力。3.建设质量安全移动执法监管系统,使执法信息能同步交互,巡查督导成为常态。常态化的巡视检查是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各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落到实处的关键举措。该系统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构建服务器端管理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平台,实现生产主体备案、产地位点精确定位、现场执法取证、日常巡查督导、对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综合评价和绩效管理等基本监管功能。同时,还要能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实时查看执法巡查人员的工作位点、工作状态和巡查路径,保证本区域监管人员真正履职尽责。4.集成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及手机端应用,使媒体反应能实时掌控,突发事件能快速应对。随着人民群众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公众对消费安全的内在需求和关注度越来越高,质量安全问题在社交网络和自媒体下越来越表现为极易发酵性和极易传播性,任何一个微小问题都有可能快速发展成为公共事件,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严重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因此,及时掌握舆情,做到“耳聪目明”至关重要。该系统一方面要能实现对质量安全舆情的全网监测,同时也要能对监测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自动生成舆情传播趋势图供决策参考。要充分考虑各部门人员的地域分散性,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发手机端应用软件,实现舆情及其分析报告向区域内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实时定向推送,以促使各部门监管行为的“自启动”。在运行逻辑上,首先是各级监管部门通过风险监测系统、舆情监测系统(包括公众举报)、移动执法监管系统发现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线索,通过应急管理决策指挥系统上报上级监管部门。上级监管部门在应急管理决策指挥系统组织会商形成决议,并通过该系统分派地县级监管部门办理。地县监管部门通过追溯系统定位问题源,并通过应急管理决策指挥系统以及移动执法监管系统(呼叫中心),通知乡镇监管机构巡查。乡镇监管人员使用移动执法监管系统,对照标准信息应用系统内的标准数据,对辖区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巡查督导,并将巡查信息上传执法监管中央端。在检查现场则通过移动执法终端和便携式打印机将违规记录打印输出,双方签字确认,完成执法。(二)建立“行政引导、市场运营”的“云检测”服务功能集群加快检测机构特别是地县级检测机构建设运行,是当前的当务之急。要通过该功能系统,使检测机构从实验室认证、人员培训、技术交流、检测运行管理、社会委托业务接入、试剂耗材采购等检测运行支撑工作实现全面信息化和专业化。1.建设检测实验室运行管理系统及“云服务”平台,使检测过程规范受控,检测运行快捷高效。通过检测实验室运行管理系统,实时掌握区域检测机构从样品登记一直到报告结果的流程、数据和资源运行情况十分必要。国内外经验表明,检测实验室运行管理系统是规范检测流程,提高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省部级检测机构由于检测任务量大,网络、服务器等基础条件较好,可采用本地部署的方式。“云平台”是不需要软件、硬件建设,基于互联网即可开启应用的实现模式即“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SaaS)。对于地县级中小检测机构来说,由于业务量小、预算少,“云平台”较为适合。该系统要以检测任务受控和提高效率为目标,除了实现任务可追踪、数据可溯源、审核可掌控等基础功能外,还应考虑目前普遍存在的因标准数据初始化工作量大、基础配置多、操作繁琐而出现的建而不用、资源浪费现象,使用专业的标准数据服务软件自动生成基础标准信息等数据。同时要充分挖掘检测数据价值,实现检测数据的多维度自动统计报表,为委托检测单位质量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2.建设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培训系统,使新知识新技术能快速传播,检测人员的整体检测技能能快速提升。对管理部门、检测人员、生产人员的质量安全量化培训是《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具体要求。目前虽有“全国检测技能大比武”等组织形式,但基层监管部门、检测机构、生产企业更需要需求驱动、随时发起、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培训系统要采用o2o(onlinetooffice),即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导流线下的运行模式。线上主要解决需求收集、课程、线上报名、视频同步、课件上传下载等问题;线下主要解决课程编制、场地安排、师资聘请等问题。检测技术培训系统应可适用于质量安全监管和生产管理培训。线下培训时,要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线上同步播放,供不能参加线下培训的人员学习。3.建设面向全国的检测接入系统,使生产企业与检测机构能快速对接,产地准出检测能快速落实。产地准出检测是实现食品全程监管,确保产品安全的重要一环。正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企业原料检验查验和食品出厂检验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一规定势必倒逼农产品生产企业开展产品检验。然而目前一方面检测机构及其检测能力不透明,另一方面检验检测技术性强,检验机构数量多,生产企业和检测机构均面临巨大的搜寻成本和沟通成本。而通过检测接入系统则可以实现生产企业检测需求与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无缝对接。4.集成交流协作、物品采购、实验室认证等服务,使机构建设能快速推进,技术难题能快速解决。重点实现文档上传分享、在线问答、检测人员及检测机构空间展示宣传、在线专题讨论、检测能力规划与实验室认证、标准和仪器使用测评等社区服务功能。要同时充分考虑检测机构购买和支付特点,搭建电商交易平台,借助现有物流配送体系,向全国检测机构特别是地县级检测机构提供小型设备和试剂耗材的选型配送服务,使各级检测机构试剂耗材和标准样品能快速补给,检测成本能大幅降低。(三)建立“政府扶持、社会服务”的生产企业“安全链”托管功能集群生产企业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帮助扶持生产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管理好安全风险,对于保障全国农产品和食品消费安全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借鉴欧盟于2003年建立的旨在促使农场生产符合产地环境要求、食品安全规定、动植物卫生标准的“农场咨询系统”(FarmadvisorySystem,FaS),以及从补贴咨询服务机构入手帮扶农场生产合规的做法,推进3项服务。1.建设农业标准信息应用系统及数据共享服务,使标准法规动态能实时获知,农业标准能快速“落地”。农业标准化,标准是核心;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是基础。然而从实际操作看,由于标准制定部门多,标准信息分散,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快捷、不准确,查找标准难、选用标准难、更新标准难,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主动推送数据内容,既涵盖全文标准和法律法规,又涵盖项目指标和检测方法,数据准确有效、更新实时全面、查询便利精准、推送快捷多样,可以让标准使用者无需网上搜寻即可实时获知标准信息的数据系统。该系统应能实现4个核心目标。(1)信息内容要能包括国家的农业食品标准全文以及项目指标数据,同时涵盖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标准化组织农产食品分委会(iSo/tC34)等国际组织标准,以及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数据。(2)要实现全库数据的主动推送,国内标准之间引用关联关系要清晰,历次版本及修改信息要完备,项目指标与检测方法关联配套,可多角度便捷查询。(3)要有交互功能,一方面要能实时统计各标准的使用频次数据、使用者的地域和行业分布数据,便于主管部门对标准的实施应用情况进行多角度统计分析,开展标准化绩效评价;另一方面要能实时收集使用者对标准的反馈意见,便于向有关部门反映以及时修订标准。(4)要能提供开放接口(api),供各农业相关部门官方网站调用标准数据,通过多点辐射,最大程度推广应用标准。2.建设基于产品营销的生产档案采集管理与追溯系统,使生产信息能全程透明,产品销售能优质优价。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明确要求。但鉴于目前政府层面的信息化追溯系统,一方面定位于责任追究,另一方面也无上位法依据,同时又需电脑、标签打印机、标签等硬性投入,而且可追溯产品尚不能优质优价,生产企业缺乏加入的积极性。因此,当前应转变建设思路,从产品营销和生产管理服务的角度进行设计。该系统应在可追溯农产品宣传营销平台作保障的基础上,重点实现对人、事、时、地、物五大关键要素的全程管理,实现全过程信息透明。要通过该系统实现“两个预警”:一要能在生产节点对药物的违规使用情况进行自动预警;二要能在准出节点对药物检出及超标情况进行自动预警,以帮助生产企业快速定位问题,改进管控措施。3.集成质量安全管理托管服务,使企业生产合法合规,质量安全源头保障。要挖掘、引导和鼓励专业咨询服务机构、质量标准研究机构、风险评估机构、技术推广机构开展质量安全帮扶行动,重点帮助生产企业解决5个问题。(1)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围绕企业农产品品种,重点针对重金属、农药(兽药)、添加剂、污染物、多发病虫草害等开展全面风险诊断,集成整合国家现行标准法规,遵循良好农业规范框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规范,重点包括风险管理表、日常检查表、各环节生产操作规范等。同时组织对农场员工开展全面质量安全管理培训。(2)指导记录生产档案,协助建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定期开展技术巡查。(3)利用区域检测资源,协助开展产品产地检测。(4)定向监测企业质量安全舆情,协助开展分析研判和定向推送。(5)借助第三方可追溯农产品运营平台,从产品品质、安全角度协助企业做好产品宣传推介,扩大销路。

三、运行保障机制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篇7

.

嵌入式服务已成为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的新趋势。本着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设计学科服务内容,再创学科服务流程,创新学科服务机制,优化学科服务策略,开展个性化和交叉融合的知识服务,提出学科馆员将食品安全学科服务嵌入到用户课堂和网络教学平台这样一种贴近一线用户的新型服务模式,以期能为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

学科馆员嵌入式学科服务食品安全学科图书馆服务

2003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始实施“资源到所,服务到人”的战略,2006年进一步实施“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的战略,建立专职的嵌入式学科馆员团队,直接嵌入用户的科研过程之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的信息服务[1]。2007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在其123家成员馆中开展了大型学科馆员服务调查,各馆学科馆员大都认为其服务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建立与教员间的合作关系,保持与学院的持久联系,这体现了美国学科馆员对于融入用户、嵌入学科的关注[2]。2008年,中国计量学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标准化学院,培养食品安全标准人才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之一。图书馆学科馆员从标准化学院用户的需求和利益出发,与标准化学院任课教师密切合作,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2009年,国家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作为食品领域法规中的“宪法”,将食品安全标准内容特别作为一章加以说明,可见其重要性,而且在全文(共104条)中就有34条与食品安全标准有关。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检测、食品进出口、食品监督和处罚等各个环节的重要依据,我国已在2010年底前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了统一整理。

1.1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

首先,严格实施农业标准化是保证食品原料源头安全的有效途径;其次,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组织生产是保障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第三,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管理是保障流通和消费领域管理和监督的有效途径。

1.2加速培养食品安全标准化人才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

农产品的生产、食品加工制造、食品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全过程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就是食品安全标准(国家强制标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只有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来管理,食品安全才有保障。食品安全工作关键在人,尤其是大量懂得食品安全标准的人才是前提,而人员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因此,食品安全标准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整个食品安全工作中需优先考虑的问题,培养食品安全标准人才也成为国家战略目标之一。

1.3标准的竞争,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原本仅作为技术基础的标准及标准化,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重要的因素之一。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国际竞争中已形成了“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的趋势。目前国内对标准化工程人才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在计量、标准、质量三方面研究基础雄厚,加之拥有特色馆藏资源,中国计量学院的标准化工程专业与其他高校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

网络环境下,用户获取信息要求方便、快捷、简单[3]。高校用户的信息需求本质上是知识需求,但知识常常遗失在信息的大海中[4]。而嵌入式学科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以有机融入用户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为用户构建一个适应其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信息保障环境为目标,主要以学科为单元提供集约化的深入信息服务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机构重组、资源组织、服务设计、系统构架的全新运行机制[5]。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用户满意和用户忠诚[6]。

2.1嵌入以标准化学院用户为中心的食品安全标准学科服务

2009年2月,由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牵头,中国计量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这五家单位共建的浙江省信息与质量安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正式开通。中国计量学院图书馆承建的是标准文献电子阅览室,可进行国内外标准查询和在线阅览。

中国计量学院图书馆学科馆员主动与标准化学院任课教师密切合作,针对标准化学院用户对食品安全标准专业知识的迫切需求,充分利用特色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精心编制“食品安全标准”专辑并放在图书馆主页上,同时与标准文献电子阅览室有机结合,使标准化学院用户能够轻松、便捷、快速、系统地检索到食品安全标准(国家强制标准)和食品行业标准等内容。此举使标准化学院用户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2.1.1系统提供国内农业、食品技术法规和标准目录及标准序号

主要有中国农业、食品工业、粮油以及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糖果及巧克力制品、冷冻饮品、白酒、茶叶、食用香精香料、淀粉及淀粉制品、食品加工机械等标准汇编,还有最新中国绿色食品标准、常用农药残量检测方法、常用兽药残量检测方法等。使用方法是:用户只要先在上述提供的标准目录内用鼠标一触标准序号,就可以直接跳入标准文献电子阅览室,即能快速地检索到所需要的标准。

2.1.2选择提供国外农业、食品技术法规和标准目录总览

重点介绍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alimentariusCommission,CaC)、国际乳品业联合会(internationalDairyFederation,iDF)、国际谷物科学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CerealScienceandtechnology,iCC)等国际标准组织和美、英、日及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农产品、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目录,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一个借签国外先进标准的途径。

2.1.3全文提供国内外食品安全标准主要工具书目

主要有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汇编、FDa食品法规、国内外食品标签法规标准实用指南、国内外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和限量标准、国内外有机食品标准法规汇编、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食品中微生物限量标准、世界各国食品中化学污染物限量规定、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食品中农兽药限量标准等。

2.1.4重点推荐食品行业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指南

为拓展用户视野,提供检索网站、网址和网络资源的服务。主要有国内食品网站104个、国外食品网站40个。有些食品网站还提供了电子商务平台,为食品的网上交易提供了技术支持。

2.2嵌入以完善教学内容为目标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人才培养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中国计量学院图书馆学科馆员与任课教师不断地商议如何采取有效的资源组织、优化设计、系统构架等方式来进行食品安全标准知识的合理嵌入,让用户具备扎实及渊博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化人才的培养。例如食品安全标准化人才涉及大食品产业,需要具备经济学(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和管理学两方面学科的基础知识并且学习技术监督领域的三大基础课程(计量、标准、质量)等。

2.3嵌入以扩大国际视野为目标的社会博才的培养模式

为教学服务就需要进行深度的跟踪和嵌入。因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与社会和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人才,在学科嵌入服务过程中,就得考虑提供一个借签国外先进标准的途径来扩大国际视野。例如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汇编在标准文献电子阅览室里能检索到的标准是英文版的,为方便用户中英文对照学习,“食品安全标准”专辑就增加提供了对应的中文版的标准。同时还提供国内外食品标签法规标准、国内外有机食品标准法规等,其目的是使用户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与中国的法规和标准进行对照、比较、融合并完善之。

2.4嵌入以科学的方法来设计用户实践环节的创新教育模式

让用户全面了解企业层、中间层、监督层、宏观层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同时为提高教育中实践环节的效率,对前三层采用医院培养医生的科室轮转的实习模式对用户进行教育。这样,通过“宽口径、有特色”的专门训练,在通用性、专业性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食品安全人才培养模式。

2.5嵌入以特色专业为标杆的其他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中国计量学院开设了国家首个食品安全标准化工程第二学位,其办学理念之一就是使第一学位是理工科学生再学习标准化管理的知识,成为复合型管理人才。该培养方向会涉及许多其他学科领域,这些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与食品安全标准化工程人才培养存在共性。因此可为其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2.6嵌入以教学实践和科研互动的方式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过程

要使用户在技术和管理手段两方面都具有竞争力,就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让用户开展教学实践的同时参与科研,以提高用户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用户通过“食品安全标准”专辑的学习,不断完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开展实践环节的训练,提升科研能力,可逐步成为能够准确把握国家标准、灵活运用行业标准和专门制定和捍卫食品安全标准的复合型的“懂技术的管理人才”和“懂管理的技术人才”。

2.7嵌入以重视食品安全标准为宗旨的科普宣传活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可以说是当前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一项名为“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的调查显示:北京市民最关注的是食品安全问题。而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等多个城市公众的电话调查也发现,食品安全的热点度达到86%。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成为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的里程碑,国家出台了食品安全法,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2013年3月国务院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说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学科馆员用心收集资料并与用户合作办好科普宣传,不断提高用户的科普意识和责任意识(见图1)。今天所培养的用户正是明天捍卫食品安全和进行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的生力军。

嵌入式学科服务在以学科为单元的嵌入过程中,既是独立的,又是交互的,可以说是贯穿于学科交叉与网络化过程中的有机嵌入。图书馆员可以嵌入到院系的物理空间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也可以将院系部门嵌入到图书馆空间进行嵌入式学科服务[7]。中国计量学院学科馆员在主动将食品安全学科服务嵌入到用户课堂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同时,也配合教学实践,积极将标准化学院用户吸引并嵌入到图书馆空间进行嵌入式学科服务,拓展了学科服务的内涵。

3.1注重创设文化氛围

精心进行特藏室内环境布局,考虑到文化氛围和情景的嵌入,把中国计量学院的办学方针按质量、计量、标准三方面内容特意刻画在特藏室六根柱子的东西两面,有内涵,配识图,体现出国计、民生、国际化;还在四周墙面绘有质量、计量、标准化的大事年表,让用户一进入室内,就有感于文化与历史的熏陶,进而潜心学习研究。

3.2积极创建实践园地

在特藏室内,开辟让用户练习、讨论的实习场地,将强制性国家标准摆放在低柜上,旁边放上阅览桌,方便用户随手拿取和查阅。同时还把那些用户常用的标准汇编集中摆放,尤其是把最新版本排放在最前面,让用户快速了解最新信息,产生良好阅读体验。

3.3竭力打造研究场所

创建适合用户讨论、辅导、合作的学习小间,促进用户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可获取性、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动态性、协作性及创造性等特点的发挥,实现用户能力、情感和时空嵌入的随时迸发。同时,让用户专心进行研究或讨论,达到服务与研究性学习融入一体的效果。

3.4嵌入用户科研环节

学科馆员应努力嵌入用户的科研过程,在选题阶段尽力辅助用户提升选题立足点;在研究进展阶段与用户密切配合,推动课题研究进度,为研究成果的发表、奖励申报、专利申请提供支持;在成果转化阶段,则对课题创新性和科学性进行客观评价,以确保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

3.5加大社会服务力度

早在2006年11月,中国计量学院图书馆就与十几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至今已为企业、协会推送和查询标准上千个,为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各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开了先河。2007年,中国计量学院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共建首个“国家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无疑,中国计量学院图书馆特藏室今后将继续为这些基地提供更为宝贵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科研环境。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篇8

一、总体目标

加强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构建与凤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标准体系;推进凤阳企业及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到2011年,力争使我县技术标准成为促进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技术支撑。

(一)农业方面: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申报和建立部级、省级、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分别为1个、2个和3个;申报省级、市级、县级农业标准分别为1项、2项和3项;力争农业产业化生产企业100%实现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主要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推广和实施有机、绿色农副产品技术标准,制定和申报《凤阳山土鸡》、《藤茶》、《无公害双孢蘑菇》等标准;争取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积极推广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认证);促进农副产品安全质量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业生态明显改善,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工业方面:全县规模以上企业100%完成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其中争创aa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3家;引导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3项;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争创国家名牌产品1个,实现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争创安徽名牌产品至8-12个,促进我县工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全县企业标准化人员培训率力争达到100%。

(三)服务业方面:继续拓展服务标准化建设领域,重点加强旅游休闲、商贸流通及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对服务标准的研究、制定、推广和实施工作,创建2-3个服务标准化示范点,组织制定3个以上服务标准化省级地方标准,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努力打造凤阳品牌旅游产业,力争鼓楼、明皇陵和韭山洞等风景点通过aa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大力提升凤阳旅游产业档次。

二、重点工作

(一)加强凤阳县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建立适应我县经济发展的标准化组织管理体系;引导鼓励企业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新型发展道路,鼓励企业将先进的技术创新及时转化为地方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逐步实现以企业研发为导向、以自主核心技术为基础,以先进技术标准为支撑的技术标准战略。

(二)建立完善技术标准社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以各类专业技术机构为支撑,成立石英砂专业标准化委员会、非金属矿产品专业委员会、玻璃制品专业委员会等技术机构,着力解决企业在获取国际、国内相关技术标准、技术法规信息上的滞后问题;建立安徽省乃至部级石英砂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检测能力不足和检测水平低的问题,推动企业由单纯被动地执行标准,到利用先进的核心技术自主制定并运用标准,实现技术领先和市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

(三)加大实施农业标准化力度。推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强化农业标准化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中的桥梁作用。以农业科技化、产业化、标准化为基础,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出口农业。

(四)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积极拓展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产业标准化、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强化服务标准化试点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我县服务业总体质量水平。

(五)加快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技术标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造就一批能够主持或参与国家、地方和企业标准研制、实施的优秀人才队伍。实施标准化工作继续教育工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和培训,对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全体员工实施全员标准化培训,全面提高全民标准化意识。

三、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长任组长,质监、经委、发改、旅游、农业、商务、财政、工商、卫生、药监、环保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质监局,负责日常工作,指导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篇9

摘要:

安全工作是服务部生存、发展的基石,安全教育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员工的思想认知、安全行为,提升服务部的工作运行水平。

关键词:安全教育;安全工作;安全文化;安全管理

1引言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首先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安全和生产是相互联系的关系,生产是发展的基础,安全是生产的保障,因此,要先安全再生产,也就是说在所有的生产活动中,要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预防为主”做到防范于未然,制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构建安全文化、安全制度推进管理措施落实,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为服务部可持续安全运行打下坚实基石。

2落实安全教育,强化员工安全素质

安全生产培训是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生产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治本良策。

2.1宣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专题学习,提升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XXXX服务部加强领导引领力,领导班子成员及党员利用中心组学习,学习了在党的五中全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内容等学习材料;同时学习油田党委扩大会精神;学习牛栓文同志在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第四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专题学习了刘为民经理在地面工程维修中心一届三次职代会的“勇担责任使命,奋力创先争优,持续推进中心专业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工作报告;冯金忠书记在地面工程维修中心一届三次职代会结束时的讲话;结合学习情况将学习贯彻的深刻认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和措施。半年来,组织学习了重要讲话7次,“中石化两册”“油田三册”全员学习宣讲会2次,组织停工停产安全学习6次、视频警示教育12次,以点带面,层层传达学习宣贯,强化教育干部职工当前的安全生产严峻形势。通过学习贯彻,让“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升了全员安全环保意识,领导干部履行安全绿色生产政治责任的责任感、使命感明显增强,安全绿色生产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2.2强化直接作业环节施工现场安全教育,综合地进行安全意识、知识、技能和提升队伍凝聚力的培训。

服务部领导带领机关人员积极开展“两特两重”活动,深入承包班站、工地,同岗位员工一起劳动,面对面交流,增进了解,拉近距离,切实掌握职工思想动态,为强化安全管理打基础,在现场调查职工思想动态、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为服务部班站安全工作的有效运行奠定了基础,固化了广大干部职工在直接作业环节依法合规施工的习惯性养成,提高员工安全操作技能,强化他们安全意识,避免事故的发生。

3培育安全文化,强化员工安全行为

随着胜利油田的发展,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可能发生的事故危险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文化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文化通过教育的传播、继承和发展,才能积累成一种精神;当员工在这种精神下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逐步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气氛,在不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XXXX服务部在保油上产面临严峻的安全生产环境下,以安全文化为载体,以风险管控为手段,依靠全体干部职工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构建安全体系长效机制;确保人、设备、物料、环境、管理的高度统一,实现体系无缺陷、管理无漏洞、环境无污染、物料无瑕疵、设备无故障、安全无事故;提出“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口号,不断培育安全文化,重塑自己的“铁军”文化理念。“铁军”文化内涵:团结进取,铁军之本;拼搏奉献,铁军之基;优质高效,铁军之巅。

3.1团结进取,铁军之本

XXXX服务部发展必须要依靠服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致,积极进取才能推动发展,是服务部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源泉,离开了人的因素,所有保油上产工作的开展就无从谈起。服务部工作是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团结一致来完成,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工作任务的,因此,服务部要开展好工作,推动服务部发展,必须要团结进取。也是服务部发展生存的根本。

3.2拼搏奉献,铁军之基

服务部工作性质多为野外施工作业,工作不分早晚、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必须做到随叫随到,快速处理。因此,队伍作风必须顽强,必须具备顽强拼搏的精神,必须具备无私奉献的意识。多年来,服务部在生产工作中,干部职工不管是气候条件多么恶劣,不管是白天黑夜,都做到了24小时随叫随到,心系保油上产,正点服务,做到了舍小家、顾大家,表现出来顽强的作风和无私奉献精神。

3.3优质高效,铁军之巅

作为油气保障服务单位,服务质量是服务部站稳市场、谋求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服务部工作的发展目标,只有优质高效服务采油厂,才能更好的扩大服务部的发展空间,才能提升服务部形象。“优质高效”作为服务部的目标,同样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热情、增强作风建设,有利于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抓实安全制度,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管理在安全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服务部三年来认真学习宣贯中石化、油田、中心安全生产条例,提升干部、职工红线意识、规范体系制度建设运行、强化安全责任落实、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安全隐患、确保依法合规,有效提升安全绩效,工作开展期间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到安全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作风问题,结合服务部“三年安全行动”、“大排查大整治”及年度重点工作,将“五查五严”保安全专项行动落实到全年安全工作中,并作为贯穿全年的首要任务、重点工作,打好隐患治理攻坚战,将各项重点工作抓实抓牢,切实达到“六个促进”的工作目标。

2021年一季度截止目前,迎接设备大检查自查暨油田设备年审工作检查排查2次,共检查发现问题8项,其中5项问题现场及时进行了整改,剩余3项问题,于3月20日前整改完成,服务部对直接作业环节现场,设备设施开展了专项排查,共排查出一般类隐患问题41项,已整改完成41个隐患问题,实现了闭环管理。服务部领导结合QHSSe管理实际亲自部署,研究制定硬措施,带头在专项行动中履行职责、承诺践诺,突出现场风险隐患的查摆与整改,促进全员标准化行为的自觉性,带队组织参加各类专项排查,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实现服务部安全、文明、绿色生产,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5建立安全管理,确保服务部高效运行

5.1强化安全管理,抓实QHSSe管理,风险管控水平提升

安全管理核心是人,即是管理者又是安全管理的对象,强化安全管理的本质是人要安全,发挥人的本质安全动力就是安全管理的本质问题。服务部加大安全管理力度,组织员工切实做好安全隐患自查自纠行动,广泛开展“全员隐患排查”“举报重大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等行动,积极号召广大员工针对直接作业环节事故易发多发、易造成人员伤亡的领域进行全面细致的自查,加强对销项类隐患问题排查自查,举一反三,切实将月度销项问题的落实作为提升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抓细抓实;严格执行“7+1”直接作业环节管理制度,加强作业票办理、作业安全分析(JSa)、作业全程视频监控等各环节的监管,强化现场“三标”管理,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对查出的突出问题、屡查屡犯的低老坏问题、违反月度销项类问题提级、加倍考核,切实对违章行为实行强势管理、高压管控,努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强化机具设备管理,夯实设备管理基础,认真做好设备的资料统计和运行管理,逐台排查落实设备的风险隐患,切实抓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开展设备检查,狠抓隐患排查,做到问题早发现、隐患早处理,确保设备完好。加大修理过程的质量控制,注重厂家购进料的质量验收、修理过程监管、接车验收及设备修理后的质量跟踪检查等环节,保证了设备修理质量,确保设备安全正点保障服务部生产。

5.2加大规范管理,推行看板管理,现场管理标准化

规范维修施工现场管理,严格现场看板管理的推广和应用,对照看板的流程和标准进行操作,实现现场布置规范化、现场操作标准化,促进全员标准化行为的养成,强化风险全过程控制,实现安全文明生产。同时按照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部署要求,推进“绿色发展、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服务、绿色科技、绿色文化”行动提升,强化施工现场清洁生产,配合甲方抓好施工现场跑冒滴漏处理,集中回收产生的生活垃圾,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实现了滩海油区施工的绿色、低碳、环保。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扬帆起航,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胜利油田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对员工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强化安全管理必须有员工安全教育作为支柱,加强安全教育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国家工程战略方针措施,是安全管理,确保服务部高效运行发展的保障。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篇10

尊敬的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政协委员,按照大会的安排,今天在这里就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作专题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坚持依法行政,保障质量安全》。

一、正确认识我市质量安全工作现状,认真找出差距和不足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下,我市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初步形成政府重视质量、部门监督质量、企业提高质量、社会关注质量的良好氛围,质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质量技术基础工作全面加强。建议市政府出台了《全市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不断加强计量检测体系建设。据抽查统计,我市企业的采标率、认证率都比较高,产品质量一直稳定在90%左右。先后启动了“能源计量工程”、“千家重点节能企业行动方案”,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节能型企业的建设。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计量检定体系和量值溯源体系,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6%以上,550家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和食品安全认证,各类检测机构78家。二是知名品牌和优质产品持续增加。我市已拥有7个中国名牌,93个山东名牌,13个山东服务名牌,14个国家免检产品,8个山东农产品名牌,获得1项全国质量管理奖和5项山东省质量管理奖,曲阜、邹城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称号。我市已有11个县(市区)政府制定了名牌奖励制度,兑现名牌奖励资金1100余万元,今年,曲阜市被评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示范市,如意毛纺科技集团、山推工程机械公司获得山东省政府质量管理奖。三是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认真做好监督抽查、工业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强制计量器具的检定、标准技术的推广适用、质量安全环境等认证认可、市场秩序的整治等各项工作,严把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市场准入关口,常年组织开展系列专项执法打假活动,重拳出击整治了食品、药品、农资、建材等领域的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制假售假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实现了质量安全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四是检验检测能力不断增强。*质检中心较好的发挥了质检高地的作用,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质量保障,该中心规划起点高,标准要求严,实际效应大,3个部级实验室和6个省级实验室的技术装备、人员构成、检测能力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目前,中心二期工程----国家煤及煤化工实验室及*煤化工研究院筹建工作已经就绪,近日将开工建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正处在一个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跨越的经济战略转型关键期,全市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总体质量水平还不够高,产品档次低,名牌产品相对较少;二是部分企业技术基础建设投入不足,检验检测设备、技术手段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三是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对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标准低自我满足意识较强,缺乏创新的手段,有些企业重产量、重速度,重利润、轻质量的观念模式还没有得到完全改变,甚至一些中、小加工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不抓管理创新、不按工艺要求,不讲产品质量,有的甚至以次充好,进而引发质量安全问题。

二、切实抓好新形势下的质量安全工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加剧,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稳定造成的冲击越来越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工作方针。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特别是鲜明提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大力度推进思想解放,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推动经济发展赢得了主动权。面对复杂形势,应按照“牢记责任、明确目标、工作细化、认真落实”的工作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培育主导产业、扩充名牌产品群体上下功夫。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以推进全市经济战略转型为切入点,切实把优势产业培育、精品名牌带动作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的一条主线,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和著名企业靠品牌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立足我市优势产业,逐一制定完善培育规划,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细化落实相应的工作方案,梯次推进、重点突破,努力形成提质量、多申报、早创牌、快扩张的运作机制,不断放大产业、品牌带动效应。

二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上下功夫。以《全市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为指导,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的标准研究、制定、实施和监督体系;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标准化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培育一批参与研制先进标准、采用先进标准的优势企业群体,造就一批有竞争力的国内、国际知名企业。

三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在健全质量监督检验体系上下功夫。依托*质检中心和部级实验室的建设规划,按照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建立装备设施精良、检测手段先进、技术水平领先、服务功能完备、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公共检测平台。充分发挥先进科技手段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生产经营全过程,强化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建立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管控制,健全质量监督抽查通报制度,不断提高企业自律意识,加快推进企业主打产品的优质化、品牌化进程,使龙头企业在产业化标准化进程中更好地发展带动辐射作用,解决企业生产加工小、散、差的问题,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优势产品为重点、技术创新为动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生产加工生产新格局。

四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在深化质量安全领域执法监管上下功夫。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工作涉及质监、卫生、农业、工商、药监、商检等多个部门。这就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严格依法行政,结合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充实行政执法力量,创新执法监管方式,运用法律手段,严把市场准入关口,始终保持对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确保人民群众用上放心产品,吃上放心食品。建立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完善政府、部门、基地、企业、市场五位一体的质量监管体系,形成一个工作高效、监管到位、老百姓信得过安全监管网络。

三、切实发挥职能作用,质监部门要在三个方面主动谋取作为

去年,“三鹿奶粉”事件警示我们,一些人唯利是图、不讲道德是事件的祸根,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给消费者带来的极大的伤害,甚至发生了连锁性的恐慌。我市正处在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关键所在,根本所在。作为全市质量、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食品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等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市质监局坚持用更高的标准审视工作,用更新的境界谋划发展,围绕在更高层次上推进跨越发展,着力查找解决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发展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树立新的质监工作理念,体现服务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这个“三服务”,才能真正履行职责,并通过服务提升质监部门有效作为,提高依法行政和服务经济的水平。

一是在落实政府中心工作上主动作为。我们认为,当前质监工作必须突出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三服务”新理念,即“围绕政府的战略决策,服务于政府的中心工作;着眼企业的发展壮大,服务于企业的迫切需要;关注社会的民生问题,服务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走出机关、办公室,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探索解决政府、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