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化学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8:31

化工化学分析篇1

以往的分析教学,而实验教学只局限于验证性,这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从业能力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我们尝试从教学内容入手进行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讲义上。依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编写出符合现代中职教学要求的分析化学教学讲义。教学讲义的编写以理论教学内容“必需、够用”、深浅适度为原则,就打破了原有学科体系,解决了某些教学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的问题,达到了各专业所需要的内容要求。如,教学内容突出定量分析、仪器分析的知识。实验教学内容改变过去实验课只是为了验证理论上的知识,去掉验证性的实验,大幅度增加应用方面的实验。再如,定量分析实验内容增多,定性分析实验内容减少。改革后,理论知识大大减少,而实验课有所加强,现如今,教师“包”得太多的现象普验原理遍存在,从实,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处理都有教师深刻细致地讲述给学生,学生只要按照教师讲述的步骤和方法按部就班就能完成实验。这样的结果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因该主动把“包”得过多的那部分交给学生自己处理。具体做法:在做某个实验前,给出指定参考书和思考题,学生通过查,看,思考来完成,教师通过对预习结果的检查和把关后,对实验应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重点讲述后,学生就可进行实验,这样,讲课时间减少了,学生实验时间增加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再如:缓冲溶液,标准溶液,指示剂等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配制。在教学中,在基本操作和训练的同时要经常穿插设计性实验,使能力的分解培养和综合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依次按基础训练,综合实验,研究试实验推进教学进程。

二、改革教学方法——从单一到多样

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就教学方法而言,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必须因学生的基础,因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由于当代中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而自主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因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方法传授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学,学会查阅所需的分析化学知识,将所学的分析化学知识运用在专业上,解决一些问题,解释一些现象。其次,我们将引进一体化教学,就是在课堂上除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外还要求学生边学理论边进行实验操作,尤其是在仪器分析教学过程中,打破了过去一块黑板、一张挂图、一支粉笔的课堂教学形式,而是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仪器的现场操作来完成教学内容。第三,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注重采用启发式、课上讲重点、难点,随时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或留一定量的课后思考题,下一节课由同学讲解,鼓励同学们展开讨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且通过讨论还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突出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

化工化学分析篇2

经过调查统计,我国共有100多所高校招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该专业研究方向过多,一个专业出现87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划分有的甚至是跨学科的。如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属于工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属于理学,可应用化学居然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同属于一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名称也是多样化的,缺乏统一标准,如安徽大学、南昌大学的绿色化学工程,上海大学就称为绿色化学与工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请教了化工领域的专家,给这87个研究方向做一个归类,分为9个大的方向(表1)。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存在学科集群现象的,表现在: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经不单是化学工程的问题,而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应用化学、环境化工、工业催化、资源与材料工程、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过程系统工程、油气加工及石油化工等。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力度较大,表现在:各个高校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比较多,如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其研究方向都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传统化学化工的研究方向所占比例较大,如化学工程,包含的研究方向较多。部分代表21世纪化学化工发展方向的研究方向,在很多学校都受到重视,如资源与材料工程,研究方向也比较多。

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

本文选择山西省高校做研究,分析其师资力量情况,以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山西省作为我国化工3大生产基地,化学化工产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化学化工专业是山西省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之一。选择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为样本(见表2),按照前文对学科集群的认识,这些学院都有9个以上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集群规模。其中论文指该学院教师被SCi、ei、iStp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中北大学的数据包含了Ca论文。山西大学的数据不包括iStp论文。专著指该学院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数,不包括教材。项目及奖项指该学院教师申请的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及省部级以上奖项。发明专利指:该学院教师申请并且授权的发明专利。3所高校的化学化工学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占到了较大比例。3所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较为可观,被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出版了一定数量的专著,申请了一定数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攻关项目,以及“863”项目,甚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中北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承担过“973”项目,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北大学和山西大学还拥有发明专利十几项。从师资力量来看,应该说学科集群让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领域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

山西大学至今已与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日本岩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单位签订协议,开展交流。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天脊集团等大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岗位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化工研究所建立了山西省化学工程技术中心,还与山西焦化集团公司等6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北大学安全工程系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项目合作。从产学研合作角度来看,三所高校都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企业合作的视角来看,在研发方面,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合作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技术、环境化工、生物工程与技术。3所高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集群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构建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围绕着山西省的产业特色,为山西省地方经济服务。

四、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路径

从以上3所高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在3所高校内部相关专业之间建立了学科集群,集群的方式是建立化学化工学院,统筹化学化工各个专业,从多学科、多专业、多研究方向的角度,进行学科集群。关于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3所高校都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集群的方式是产学研合作,与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关于跨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之外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中北大学有一定的建树,却没有进一步深入。中北大学之所以能够有一定建树的原因是该校原来是部属院校,与其他部属院校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北大学的跨区域学科集群,仅仅局限于与兄弟院校的合作,还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与其他省份企业的合作上。

化工化学分析篇3

一、制度层面

1、激励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内容简单化,存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度把握不准的问题。评价目标功利化,忽视教师感知度。评价标准忽视学科差异性和教师类型多样性特点。评价动力依靠外在压力和行政权力,忽略了教??积极性的内部动力。2、教师培养缺乏长效机制,特别是各类培训中后期的质量控制缺少跟踪管理。结合本地特色和教师特点进行分专业、分层、分项目进行个性化、菜单式培养;企业锻炼与课程任务有机结合,以带头人带骨干,以骨干团队来影响教师形成工学一体化教师培养的长期性。3、没有依据职业成长规律设计专业课程,学生的职业成长是从简单工作到复杂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课程范围就应该从定向和概括性知识向学科系统深入化知识递进,从定向性任务向无法预测结果的任务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教师因素

工学一体注重课堂中的交流沟通以及指导实践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获取技能时,在技能和理论知识合理把握方面存在疑虑;“名师出高徒”教师应具备引导学生完成高水平的项目和任务的能力,对学生的过程指导有较强的掌控力。

对课程培养目标理解不到位,没有认识教学目标决定着课程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课程教学模式由课程改革与教学目标的内在统一性决定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在课程教学组织设计、方法、评价的选择上才能达到目标。教学设计应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难易适度,兼顾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掌控;处理好任务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个性、能力、基础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因材施教、自主学习。现实中教师在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后,“穿新鞋,走老路”,工与学没有真正融合,不能建立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脱离具体职业情境学习,难以实现知识迁移。

三、学生因素

职校生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效率低下。多数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要求较低,导致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差。热衷于网游、享乐,无心学习。独生子女多,意志薄弱,怕吃苦、怕困难、心理脆弱、学习惰性强,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但他们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追求时尚,有梦想。注重“因材施教”发掘他们的潜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

四、教材因素

教师应提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关键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统一的学材。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重视对工学一体化课程学材的引导功能、知识的应用性功能,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建设有直接指导性的案例、示范性的视频、仿真性的训练更显重要。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工学两张皮”,在计划阶段和实施计划阶段超出学生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导致学生积极性受挫,好的越来越好,差的不愿参与,甚至捣乱。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允许学生犯错误,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制订计划和掌控学习的过程,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评价标准并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包办”。行动导向学习,教师应照顾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如何组织协调、解决问题。自我管理式的学习,通过一起分析工作任务、如何分配任务、怎样协调工作过程、如何评价和怎样展示成果等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团队协作共同解决专业和突发问题,勇于承担责任,体验和判断自己的行为对小组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六、教学模式

“班主任管理下的包班制”模式,既是班主任又是专业任课教师,承担该班级每学年所涉及的所有专业课程,同时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管理。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评、做中考、做中进步”以3~5人学习小组为宜。“营盘与兵”模式,一体化教师在固定工作站授课,学生根据课题任务在各工作站间学习,既保障了质量又减轻了教师负担,还节约了材料。

化工化学分析篇4

1.乙醇发酵工艺简介

发酵方式有直接发酵法、间接发酵法、混合菌种发酵、同步糖化发酵法(SSF法)、非等温同步糖化发酵法和固定化细胞发酵法(nSSF法)。这里只介绍典型的SSF法和nSSF法。

SSF法:当纤维素生物质作为原料的时候,纤维素酶对于纤维素生物质的水解被水解产物——葡萄糖和纤维二糖所抑制,从而发展了同步糖化发酵法。同步糖化发酵法是将酶水解和乙醇发酵结合起来,在同一发酵罐中进行,而且因发酵罐内的纤维素水解速度远低于葡萄糖消耗速度,从而使葡萄糖的浓度保持很低。乙醇对于纤维素酶的抑制作用不如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的抑制作用大,所以水解的同时将糖转化成乙醇会为动力学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并且会提高纤维素酶的效率。

nSSF法:ZHanGwenwU等于1998年提出了利用非等温同步发酵法(nSSF法)生产乙醇的工艺流程。这个工艺流程包含一个水解塔和一个发酵罐,不含酵母细胞的流体在两者之间循环。该设计使水解和发酵可在各自最佳的温度下进行,可消除水解产物对酶的抑制作用,但显然也增加了流程的复杂化。

2.乙醇纯化的化学工程分析

传统的从发酵液中分离乙醇-水混合液一般分两步:先用普通精馏方法得到质量分数为92.4%的乙醇,再用共沸精馏、萃取精馏、液液萃取、吸附或其它方法得到无水乙醇。但是,但由于溶液较高的蒸发热,精馏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很高的能耗;并且随着原料中乙醇浓度的提高,精馏塔中回流比必须相应地提高,进一步提高了成本。

新型的乙醇纯化方法包括萃取法、超临界流体法和渗透蒸发膜分离法。萃取法使用多种溶剂从低含量乙醇的水溶液中萃取乙醇,但其所使用溶剂大多具有毒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超临界二氧化碳和乙烷作溶剂分离乙醇-水溶液,由于乙醇在气相相对较低的溶解性,超临界流体法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而naa-沸石膜蒸发分离乙醇-水,120℃下可生产530L/h浓度高于99.8%的乙醇。这部分的工艺几乎等同于化学工程的分离工艺技术,而这些化工分离工程技术趋于成熟,因而可完全加以应用。

采用吸附脱水分离乙醇-水共沸物也是研究热点,无机吸附剂如分子筛、氯化锂、硅胶已成功应用于发酵乙醇工业。然而对吸附床的流场特性及放大规律认识还不是很清楚,这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生物吸附剂,如谷粒、淀粉和纤维素以其良好的吸附性能、高的乙醇收率,引起人们的关注。科学家研究了使用生物吸附剂进行乙醇脱水研究,结果表明淀粉和纤维素可选择性的吸附水蒸气,可得到高于质量分数为99.5%的乙醇。另外实验研究了使用玉米粉作为固定床吸附剂打破乙醇-水的共沸点,然后再经流化床重生。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吸附量的因素包括蒸汽流过固定床表面的速度、床层温度、玉米粉的粒径分布,玉米粉对水的吸附能力为0.14~0.025g水/g吸附剂。

另一方面,传统的分离经历了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再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设备的结构和效率上,仍在不断有所创新,目前呈现出分离与反应过程耦(增加化学作用对分离过程的影响)、分离过程的集成以及多场耦合等趋势。一种新的乙醇除水技术路线,采用了反应+精馏同时进行的方式除去乙醇-水共沸物中的水。

3.存在问题及相关措施

科学家在泡罩塔中研究了加入乙酸钾萃取精馏乙醇-水共沸物的过程,结果表明加入少量的乙酸钾即可消除共沸点。CaCl2的加盐萃取精馏过程与使用苯、戊烷、二乙酯的共沸精馏过程和使用乙二醇和汽油的萃取精馏过程,结果表明以CaCl2为盐的加盐萃取精馏过程优于其它技术。从降低能耗角度而言,加盐萃取精馏更适用于从发酵液中制得无水乙醇;与只用乙二醇的萃取精馏相比,溶剂比减少了75%~80%,塔板数大幅度减少,能耗显着下降,然而加盐萃取精馏中盐的加入,不可避免导致对设备的腐蚀,盐有时会从溶剂中析出,使管道堵塞,这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乙醇纯化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的模拟,其分离过程的耦合可以采用商品化的流程模拟软件(如aspenplus,proⅡ等)。然而这些商品化模拟软件在进行过程设计时,一般采用“二步法”。而采用该种方法设计操作困难,耗时耗力,各种单元操作方式通常依靠经验决定,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过程合成或集成。在乙醇的纯化中,工程模拟的重点在于根据指定条件对各种单元操作和分离流程耦合筛选。这就要涉及到人工智能方面的理论,无疑当采用专家系统后,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它能够根据人设定的要求(目标函数),自动选择合适的流程组合,而不在需要工程师去依靠经验来选择流程、确定工艺了。这方面的研究对于进一步优化乙醇分离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具有重要意义。

化工化学分析篇5

关键词:化学实验课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考核

目前,我国技工教育蓬勃发展,相对普通高等院校及中高等职业院校而言,技校在教学中更强调实用性。因此,要根据技校教育教学的特点,结合技校实验实训教学实际,充分利用技校实验实训成果,进一步通过实验实训教学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深化企业劳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分析化学实验课的特点及作用

分析化学是研究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一门以实践为指导、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实验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依据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为了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较能考核的想接,我们调整了教学计划和进度,以实现学生在修业期间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重构课程体系,调整课堂内容,按照“三加两减一穿插”(即增加岗位认知能力学习内容,增加职业资格证书相关教学内容,加大实验实训课时比例;删减合并理论课程内容,减少课堂授课比例;拆剪教学计划的实训课时,将实验、实训与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穿行)的原则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目标。

三、操作能力技能考核评分表制定的指导思想

参加技能考核的人员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在考核过程中主要考核人员在短暂的时间内通过规范化的操作,熟练准确地完成实验操作,正确合理地处理实验数据,所以考核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便于考评人员操作的详细评分标准。

1.技能考核评分标准要有体现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评分项。

2.技能考试评分标准要体现出操作的规范化。

3.技能考核评分标准的设置要考虑是否便于监考人员评分。

4.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分数要详细、均衡,技能考核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要体现操作技术全覆盖面的评价体系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四、细化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标准

目前,国家化学分析工技能鉴定考核标准已十分完善,各项评分标准十分具体,实施起来比较方便,如基本操作中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技能操作评分标准。但是国家化学分析工技能鉴定考核标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不够细化的问题,因为在实际实验教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操作错误。所以有必要结合教学实际对考核评分标准进行细化,以达到规范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细化之后,国家化学检验工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会更详细,更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掌握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更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掌握情况;更有利于教师全面、客观、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分析化学实验成绩。有利于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例如,在酸碱滴定管操作中的“滴定速度和滴液速度(半滴和一滴溶液)的控制”这个操作项,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滴定速度和滴液速度的具体含义和标准。教师可细化讲解并演示滴定操作过程:(1)滴定速度指滴定操作中总体上对滴定速度的控制:前快后慢;快时似线不是线、慢时稳定控制一滴或半滴流出;(2)滴液速度指在滴定快接近终点时,采取慢速滴定,一次放入一滴溶液或靠入半滴溶液,此过程根据终点颜色褪去速度来判断。如此学生可很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并根据细化要求进行实训操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使用细化考核标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实训重要性和规范性的认识更深刻,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实验操作都能按标准化进行,实验数据结果准确度高,实习报告质量有所提高,实习讨论更深刻。

五、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绩

学生的基本操作不过关,基本功不扎实,不仅直接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考核制度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评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六、技能考核评分表的编制

根据化学分析工操作技能考核命题技术要求,从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操作技能要求的本质入手,以职业操作技能的技术内涵为基本原则,采用模块化结构,按照各个具体分析模块的要求,编制具体操作能力技能考核评分表。

七、结语

通过化学分析工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实践,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工作规范,加强操作示范与辅导相结合的技能操作训练使学生培训后的操作技术和操作方法符合技能鉴定的标准和规范。对培训进度和中间效果进行监测与科学评估,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评分标准,保证技能考核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方国强.探讨参照pt的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卫生职业教育,2008.

[2]肖薇薇.培训化学分析工的心得体会.江西化工,2007.

化工化学分析篇6

一、化工滴定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滴定分析,是凭借物质的化学计量关系,通过滴定操作实现定量分析的化学分析方法。可以这样说,滴定分析是建立在综合平衡、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等基础之上的,这四大溶液平衡是其理论基础。依据所需的化学反应类型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滴定分析分为四类,即:配位滴定法、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

近年来,笔者发现,在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滴定分析存在着计算上的复杂性、知识点的芜杂性、实验上的茫然性等现象。概括来看,化工滴定分析教学面临的问题无非就是学生对知识体系的不明朗,对实验与理论二者关系的不确定。

二、提高化工滴定分析教学效果的途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动力。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药。并且在教新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使化学教师用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课堂学习时间要充分利用,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课下探讨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见的化学现象、化学问题。举个例子,化学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成立实验小组,测定分析冬瓜的含量。并且鼓励同学们自行探究解决方案、改进方案,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当然客观上也会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除此以外,化学教师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争取培养同学们在前面所学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分析新知识的能力。这些当然需要借助实验来完成。例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有的学生认为较难理解。这时,如果教师让其应用之前学过的酸碱反应规律进行分析,就很容易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了。

(2)梳理化工滴定分析所需的知识体系。其实,只要做到弄清化工滴定分析的内涵以及所包含的关系,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滴定分析的形式及内涵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谓滴定分析,就是试剂与待测成分刚好反应完全时,用所耗试剂的量来确定待测成分含量的方法。滴定分析方法,主要有四种,即:配位滴定法、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这四种方法都是平行开展的。化学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内涵和滴定分析纵横关系上下工夫,寻求通俗易懂的方式,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是理论加实验。在学生充分理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通过一些典型的化学分析实验,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实验过程中,第一,树立量的意识。在化学定量分析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上,量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在定量分析中,以下情况容易出现一些误差:溶液体积量取、吸光度读数、质量称量,等等。所以,确保测定结果准确度的关键,是学生规范严谨地进行操作,不能出现错误的操作。平时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从主观上重视量的概念,这对于日后的教学极其重要。第二,对于实验数据,一定要及时记录,记录要准确,同时,要科学地处理好这些实验数据。记录数据时,一定要按照有效数字规则,并且关注有效数字的位数。第三,滴定反应的速度要多留意。一般来说,滴定反应速度很快,若反应慢就应采取一些办法。沉淀反应与酸碱反应,是滴定分析中常见的两种滴定反应。正确的滴定条件如果符合了,其反应会在很快时间内完成。但是,有些氧化还原反应,虽然符合正确的滴定条件,其反应速率仍慢。这时,就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快反应,比如不停搅拌、加催化剂、预热。这样,反应速率能够提高,滴定分析的要求也能够达到。

(4)将分析化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当今时代知识大爆炸,知识更新快,使化学与其他科的关系更加紧密。适当将分析化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适当提高教师自身及学生的素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要帮助学生分析化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就可以利用物理化学中的动力学理论、各种实验方法、溶液平衡理论等。同时,也可借助一些基础的化学学科知识来理解滴定分析的内涵。

化工化学分析篇7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材从内容到结构都已经无法满足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施的需要。要想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采用科学地、系统地组织学习内容的新载体即学材。高职学材建设应突出主体性,强化情境性,促进对话性,有利探究性,实现合作性。

论文关键词:工学一体化;高职;学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教材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办出高职院校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对高职教育的研究特别是教材的研究相对滞后,导致各学科缺乏成套的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高攀”与“低就”的现象严重。

高职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高职教材现状,较多学者进行了分析评价,从总体情况来看,存在较多问题。李辉、吴博通过对高职教材建设基本现状的调研,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高职教育教材建设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沈海娟、申毅等人指出现行高职教材缺乏特色,没有从根本上反映高职教材的根本特征;王婉芳指出高职教育缺少符合高职特色的“对口”教材,具有独创性、能体现高职特色的教材很少;吴剑、金立群等人认为现行的高职教材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教材内容陈旧、平淡,知识重叠,缺少创新,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目前各类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总体水平不高,大部分内容陈旧,只是对原来中专、专科、本科教材的简单删减;基础理论知识过多、过于重复,内容缺乏灵活性;实践环节涉猎较少,与企业行业的最新技术、工艺流程联系较少,学生所学的教材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服务,与将来的岗位群无法实现“零距离”对接;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与“双证制”脱节。可见,传统的教材从内容到结构都已经无法满足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施的需要。

工学一体化对高职教材(学材)的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专家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开发的包括哲学的指导思想、教育学的理念、具体的操作方法等等的一整套教学方式,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和专业之外的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传统教材主要呈现和传授显性知识,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对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要想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采用科学地、系统地组织学习内容的新载体即学材,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关键能力,特别是与自我发展关系最紧密的学习能力。

针对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许多学者提出要产学结合共同编写教材。赵居礼、王艳芳认为教材内容应尽可能以技术问题为中心加以设计和组织,注意以问题引出概念知识。蒋晖指出学校与公司共同承担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思路,要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双料教材建设。赵志群在开展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研究的同时,也开始进行职业教育特色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如学生工作页的内容及其结构实现了学习内容与职业工作要求的有效对接,体现了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工作页的编写与出版为职业教育教材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丰富了职业教育类教材库。

工作页是以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为一个课业编写的,其基本内容包括课业(学习情境或学习任务)名称、学习目标、课时数、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描述、学习内容引导、背景介绍、评价建议、学习建议与说明等。工作页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成果的主要物质载体,也是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施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材料,是从学生的角度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工具。工作页通常以引导课文的形式出现,引导课文中应涵括工作要求、操作规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丰富的职业信息和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一段段的引导课文承上启下,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控制质量、评价反馈的进程中了解未来的职业工作,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有效完成工作任务,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工作页没有像传统教科书那样,向学生提供系统而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是遵循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和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及完成任务的需要编写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与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教科书、工作手册、操作规程等学习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信息占有者打交道的沟通合作能力。

基于工学一体化高职学材的特点

“学材”是广义的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旨在从学生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产生问题和疑问,促进学生思考和反思;突出学生的职业活动,让学生通过在工作情境中的经验性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突出主体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自主建构的过程,因而以“建构”观取代以往客观主义认识论指导下学习的“反映”观,更符合学习的本质。反映是从客体角度而言,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观性与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与选择性,指出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成主体性的视野和思维空间。根据这种学习观点,教育关注的焦点应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形成,从而唤起对学习者主体性的真正关注。高职学材应定位于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明确学材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不仅仅是教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提供机会并创设条件。

强化情境性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相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正是据此对眼前的事物或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解释,建构自己的意义。即使有些问题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高职教育是为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必须能够有效地完成所承担的职业工作任务。对职业教育课程而言,情境化是吸引学生、联系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当学生积极地完成具体任务、努力地思考其中的实践性问题时,知识才有可能在其认知结构中与工作任务建立有机联系。因此,学材内容的选择不能脱离学生的经验世界,否则学生很难在新的知识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所选用的素材要尽可能地来自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听到、见到和感受到的现实,也可以是他们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所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上的现实。学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要尽可能地与真实的问题或类似的生活情境相联系,并从素材编排的结构这一角度对其进行重组与再加工,着力表现出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和包含工作过程知识、更多体现“教、学、做合一”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概念的复杂性,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充分调动学习动机。这是因为对学习者而言,在事件展开的顺序中,深度理解性的建构通常是由一个好的问题激发的,并且这种激发要比那种号称是一条条介绍概念的认真安排好了的顺序授课更有效。另外,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认知结构产生冲突,发生变革重组,从而突出学生的职业活动,让学生通过在工作情境中的经验性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促进对话性促进对话是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的唯一途径。学习只有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能通过传递来接受,只能通过建构来获得。这就要求学材内容要避免直接呈现结论的权威的观点,在陈述方式上要避免绝对客观的描述,要留给学生自主建构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体验知识探究的乐趣,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呈现方式上应做到丰富多彩,版面生动活泼,多运用启发式问题、参与性表格、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易于学生接受的表达方式隐蔽教育意图,着力凸显学生与教材之间开放式、互动性的交流与对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做好自身与学材之间互动对话的基础上,拓宽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渠道,为其创造更多与同伴、与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甚至是与自身原有知识经验等进行对话与互动的机会,从而为其交流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营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化工化学分析篇8

关键词: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发展趋势

前言:

简要的说,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反应过程为化学过程,而化学工程则是研究化学工业和其他过程工业生产中有关化学过程以及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规律。这些工业不仅仅包括了传统化工制造,同时也包括了现代化工制造,像向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以及以及相关的纳米技术等。化学工艺是以化学方法以化学方法、改变物质组成与组织结构合成新物质为主的一种生产过程与技术。而化学工程与工艺就是一种优化产品加工、生产的过程。在化学工程领域之内与之相关联的行业特别多,同时也与许多现代高新科技领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影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进步,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1.化学工程与工艺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现阶段,“绿色”这一词汇已经逐渐被人们所熟悉,而环保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普遍所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态度。实现环保节能这一生活方式、生活理念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对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研究。化学工程与工艺相对程度上而言是一门比较具有显著工业特色的学科,其所研究的范围相对程度上也比较广,同时应用范围也特别宽。对于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研究,一方面需要降低污染、节约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实现人类利益的最大化。据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国内外的企业都在进行一些与绿色环保方面的相关研究。

2.相关新兴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技术研究

2.1绿色化学工程

绿色工程即无污染、无化学、无害物质。绿色化学就是研究、利用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在化学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加工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消除会对人类健康以及环境的影响的一门科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的运用化学工程与工艺去减少一些有害的原料、催化剂的产生与使用,尽可能的从根本上阻隔污染源的产生。绿色化学的主要作用就是从源头上对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减少或者消除,同时可以利用绿色化学生产出来一些对环境的保护有利的材料,然后经过回收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绿色化”。

2.2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分离过程

在现代社会,蒸馏法是最主要也是用的最多的一种分离工程方法。相对而言,我国在蒸馏分离工程方法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对程度上相比较丰富的理论依据以及实践经验,但是在很多方面依旧需要进行完善。现阶段,有许多国家的科学家认为膜分离技术(就是吸附分离——运用一些气体的干燥、废水等污染物的处理等等)是现在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一项分离工程技术。它具有节能、高效以及易于清理等特点,但是同时它也具有一些问题需要去防治、改善。

2.3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Fluid,SCF)

超临界流体是一种温度还有压力,都在临界点之上的无气体液体的相界面。最近几年,超临界水氧化法(SCwo)在环境治疗以及保护方面的应用、研究在相对程度上较多,而在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相对研究比较少,依旧处于研究实验期。

2.4提高反应选择

化工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化学反应,原料由反应得到产物,因此,便可以选择相对程度上更为合理的反应途径去实现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的效果。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有很多,像反应温度、反应条件以及反应时间等。比如在氧化反应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热,因此原料就会因为受热而发生质变,进而导致产品的质量降低。

3.总结

现阶段,世界不仅面临着资源的短缺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能源短缺的问题,全球国家都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的节约以及保护环境的要求。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在化学工程和工艺的配合上要紧密,发展上应该实现协同性发展。就这一方面,我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化学工程工艺的融合,这样,将化学工程和工艺技术相关的联系在一起,重视其发展的绿色化,推动了传统的化学工艺和工程的发展,降低了其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实现了资源的节约,环境污染的降低,综上所述,开发新的能源对我国未来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一条道路,同时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1]杜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石油化工应用,2008(27):136

[2]姜兆华,赵力,宋英等.面向国家需求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53-55

化工化学分析篇9

[论文关键词]化工原理 “教学做”一体化 项目化教学 实训基地建设

“化工原理”课程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过程规律,进行设计优化和操作优化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工程性、应用性的化工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起着主要支撑功能。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把整个学习内容归纳分解为“流体输送系统的认识”“液体的压力测量”“管子的连接和阀门的安装及使用”“列管换热器的选型”等16个项目,科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强化应用能力的训练,突出本课程的应用性、工程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师到企业生产岗位调查,对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访谈,完成化工单元操作岗位核心能力工作分析表,然后在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情况下,针对工作分析表分解出任务表,确定化工单元操作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主线,并据此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它是从生产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并且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模式,在理实一体多媒体教室,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分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设计、策划、完成、评价整个工作任务。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在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制定操作规程、操作等完整实践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根据“行为导向”原则,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运用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问题。在每个项目教学内容完成后,选用实际工程案例对其综合分析、解剖和总结,由此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增强工程应用的意识。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课程追踪企业对岗位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根据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定期开展岗位工作调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努力追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技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模式

本课程主要是将“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计算机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参观实习”“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先进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为一体。构建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技能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为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化工单元操作实验,探索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化工课程设计包括: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填料吸收塔工艺设计、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计算机化工仿真实训技术,开发了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转贴于

1 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学院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化工生产实训基地”,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拥有雷诺实验、柏努利实验、流体流动综合实训装置、阻力综合实训装置、离心泵性能综合实训装置、管路拆装实训装置、传热综合实训装置、过滤综合实训装置、精馏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吸收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流态化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气体膜分离综合实训装置、洞道干燥实验装置、板框过滤机及过滤实验装置、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箱式干燥器、水环式真空泵、结晶器、DCS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等实验实训装置一百多台套。经过多年的建设,综合实训室现具有符合要求的各种设备,功能齐全,实训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化工原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2 化工仿真实训室。学院建设了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室及化工装置仿真实训室,配置了200台计算机和北京东方仿真公司的化工仿真实训软件。通过形象、科学、简易、安全、经济、有效的化工仿真模拟技术,可进行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和模拟真实的化工生产操作。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包括:离心泵、精馏塔、换热器、液位控制、吸收解吸、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压缩机等。化工生产仿真实训操作包括:乙烯、聚丙烯、乙醛氧化制醋酸、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装置,具有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现象的处理,再现真实生产过程的实施动态特性。达到了既能对生产实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又能亲自动手进行反复操作,更全面、具体、安全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化工生产操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3 先进辅助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配套了先进的辅助教学设施,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片以及教学模型等。围绕教学内容制作课程的ppt、Flash动画素材、Cai教学短片,以及网络教程和习题训练等,利用人机相交界面的多媒体效果,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提升了教学团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能力,显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施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优势和成果。《化工原理》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习题、授课录像、实训指导书及参考文献目录等都已经在校园网上开放,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加强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是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学院大力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并且根据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泸天化、四川天华等二十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建设适合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以校企合作为模式,进行参观实习,师生共同参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多元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和配置,充分考虑了专业教学对双师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建成有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专任教师都成为“双师型”教师。并且聘请20位校外兼职老师,他们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程的实训实习的指导、课堂教学、项目开发等工作任务,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化工化学分析篇10

一、典型试题分析

例1.(2009年江苏省扬州市)下图是氧化沉淀法生产复印用高档Fe3o4粉的工艺流程简图,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铁的另两种常见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2)加水溶解过程中,在实验室里通常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操作a的名称是。

(3)副产品p是,由溶液n获得该副产品的操作顺序是bd。

a.过滤

b.加热浓缩

c.冷却结晶

d.晶体加热至完全失去结晶水

(4)通空气时的化学方程式是4Fe(oH)2+2H2o+o2=4Fe(oH)3,由沉淀m获得Fe3o4的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Fe(oH)2+2Fe(oH)3ΔFe3o4+4H2o,控制“一定量空气”的目的是,沉淀m中Fe(oH)2和Fe(oH)3的最佳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Fe(oH)2―90,Fe(oH)3―107]

解析:本题考查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考查学生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有用信息并与已有知识和能力整合,重组为解决问题的新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工业生产为背景,提供了氧化沉淀法生产复印用高档Fe3o4粉的工艺流程简图,生产的关键是除杂和Fe(oH)2的生成与氧化,最后获得产品和副产品。第一小题要学生写出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o、Fe2o3。第二小题考查的是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溶解过程需要烧杯和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根据流程图分析操作a得到了沉淀m和溶液n,所以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第三小题根据流程图可以得出溶液n中溶质为FeSo4和naoH反应产物中的可溶物质na2So4,而根据获得副产品的操作顺序第一步和最后一步可知中间的顺序为c、a。第四小题是本题的难点,由题中的信息可以看出Fe3o4是由Fe(oH)2、Fe(oH)3反应制得的,所以要将Fe(oH)2部分氧化为Fe(oH)3,所以控制“一定量空气”的目的是防止Fe(oH)2完全转化为Fe(oH)3,又根据第二个化学方程式,Fe(oH)2和Fe(oH)3的最佳质量比应该是恰好完全反应时的质量比,这样原料利用率最高,所以答案为90∶214。最后一问主要考查了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可运用所获信息与质量守恒定律整合获得答案。

例2.(2009年山东省青岛市)海水经过晒盐后得到粗盐和苦卤,重结晶后的食盐中还含有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他们在溶液中主要以So2-4、Ca2+、mg2+的形式存在,为将这些杂质离子除净,应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物质将其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再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最后经蒸发即得精盐。以下是某化工厂对海水进行综合利用的示意图:

(1)在苦卤制镁的过程中加入了石灰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石灰乳是用生石灰制得的,请写出制取石灰乳的化学方程式:。

(2)在制备精盐的过程中,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是否可以颠倒?,理由是。

(3)在利用粗盐制备精盐过程的第⑥步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酸碱盐性质的掌握及化学方程式书写能力、物质提纯和除杂的能力。本题提供了海水综合利用的工艺流程图,这里有两条工艺流程,一条为海水得到粗盐并进行除杂提纯得到精盐的过程,另一条流程以苦卤为原料制备镁和氯气。生产精盐的过程主要是除杂,题目中给出信息杂质是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物质,分别加入过量的BaCl2、naoH、na2Co3等物质将其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再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最后经蒸发即得精盐。其中BaCl2除去So2-4,naoH除去mg2+,na2Co3除去Ca2+和过量的Ba2+,过量的目的是确保将杂质除尽,所以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不可以颠倒。最后在滤液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第一小题与流程关系不大,答案为Cao+H2o

Ca(oH)2。

二、突破策略点拨

1.审题分析

化学工艺流程题实际上是考查考生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及相关知识来解决工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解此类型题目的基本步骤是:①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了解生产的产品。②分析流程中的每一步骤,从几个方面了解流程:a.反应物是什么;B.发生了什么反应;C.该反应造成了什么后果,对制造产品有什么作用。抓住一个关键点是一切反应或操作都是为获得产品而服务。③从问题中获取信息,帮助解题。

2.规范答题

了解流程后着手答题。认真分析试题,寻找关键词,逐题推敲,一定要弄清下列问题:命题人的意图是什么?有哪些依据?解答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要点是什么?如何解答才能拿全分数?然后认真回答问题,要使答案有针对性,切忌答非所问,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规范、准确,尤其在说原因时要做到思路清晰、思维缜密、条理分明、直奔主题,切忌拐弯抹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