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总结十篇高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总结十篇

高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2:19

高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总结篇1

一、学生在历史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了解和记忆仅仅停留在表象,仅仅知道一些感兴趣的、孤立的人或事件,而对具体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不全面、不系统,对一些历史概念、阶段特征也把握不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框架。

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史料能力差,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意思,断章取义,以偏盖全,审题不准不透。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答题泛泛而谈、空洞,不够准确、规范和具体,也不能够准确应用历史术语,逻辑性差,缺乏技巧。

学生知识面较狭窄,课外知识尤其欠缺,综合素养欠佳。

学生答题不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散性思维,思维“一根筋”,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尤其不容乐观。

二、针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依据考纲,回归课本,梳理和夯实基础知识。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并不是每一课孤立的知识,而是按照某一核心线索系统和整合后的知识,这里所说的梳理和夯实也不是简单的背诵和记忆,而是分门别类,把相类似的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和区分。在总体梳理和了解的基础上,我着重解决课本重点和难点,依据考试大纲,明确考点,以关键词的的形式突出圈划,并着重让学生理解各知识点间的关联,理清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背景、结果以及它对下一个历史事件发生所产生的影响。在复习小结中我更刻意训练学生自己“推理、复述历史”,甚至“脱口而出”说历史,以达到把各知识点融会贯通的目的。

2.理线索,列框架,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高考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举一反三,发散和迁移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历史发展的线索,把握各历史阶段本质性的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把历史“学活”,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我在复习别强调学生理清线索,抓住主干列提纲、画骨架、树状图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从大目标上把握知识体系,再进行细节的补充和记忆,使历史知识达到“有血有肉”,也不至于在复习'中主次不分“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3.依据课本,针对考点,加强试题的训练和反思。在回归课本、熟悉课本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已有了表象的理解和记忆。但要想提高审题能力、综合概括和归纳能力,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题型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做题方法和应试技巧。所以,在复习中,联系考纲,针对考点我精选了一些习题,在课堂或课后练习巩固,力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在精选试题的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意对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的分析,把常考的主干知识梳理出来,进行重点复习和训练。力求在这些重点主干知识上“深挖洞”,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另外,还应该特别突出对材料题的训练,因为近三年高考中大量题目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尤其是比较拗口的外国史料,学生更一知半解,无所适从,有发“懵”的感觉,更由于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欠佳,这些题型学生普遍比较害怕。所以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就很有必要。以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论从史出”。而在题目讲解中,我不只讲答案,更不主张让学生先看答案,更重要在于和学生一起分析出题的意图,涉及的考点。引导学生自己多问“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作用”等等,“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解题方法,而当学生思路受阻的时候“捅破窗户纸”,让学生恍然大悟,加深印象,提高能力,领悟方法。之后再要求学生仔细研究参考答案。反思、总结出某个知识点可能怎样考,围绕这一知识点应该从哪些方面总结答案,这种题型怎样下手,语言应该怎样组织等等,之后再对答案做适当的记忆。总之,力争使学生审题深入,答题全面,书写规范,并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4.重视学生、关注学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复习。在复习中,我经常采用课前谈心或小纸条等多种反馈形式。及时发现学生不足,学生欠缺什么,突出讲解什么,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另外我还采用学生分小组知识整理。疑难问题对讲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时我还把由老师包办讲述的复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学习,自己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收获。实践证明,这远比老师“填鸭式”地告诉学生效果好得多。

5.重视阶段检测、以考代练。提高学生实战能力。学生定期总结复习成果,有效提高成绩,考试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适应考场氛围,学会思维变换,把握答题节奏并增强对考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通过试卷评析,把握学生对各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策略,以便于指导后期工作。所以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这种认真主要表现为在考试后的分析和反思中,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设置“错题本”,把每一次考试中出错的知识都认真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并总结启示,要求类似的错误决不可出现第二回。而对于具有共性的某些弱项试题,我则加强训练力度,重视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思路的指导,并举出相关的题型,帮助学生总结答题规律。

高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挖掘教材解决问题创造性

一、探索有效的知识掌握法

(一)探索知识点记忆的便捷途径

知识的获取速度、记忆的持久性及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重要体现。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概念具有对应的记忆方法,如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处理信息并探究其记忆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此时不但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记忆技巧,引导学生学习,更需要学生举一反三,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掌握有效的知识点记忆技巧,熟练并准确地记忆各历史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我国近代史侵略战争史时,可通过总结的方法,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史连成线,通过不同条约的不同内容,了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二)探索知识点掌握的基本要领

历史也是故事,因此不同的历史事件往往都具有不同的背景、原因、经过、影响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善于总结,提取要素,掌握重点,通过了解不同事件的中心思想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掌握不同事件的基本要领。

(三)探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方法

历史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并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善于对不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点连成线,线连成面,进而掌握整个知识体系。这需要学生做到如下两点:掌握专题线索和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特征。在专题线索方面,学生应该善于分出不同的专题并对不同专题进行归纳总结,例如经济专题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在历史阶段特征方面,学生可通过对不同专题的概括,了解不同的阶段特征。

二、深入挖掘教材,了解其中关联

(一)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学习教材时,学生不仅要了解各部分文字、图标等内容所展现出的显性知识,还要深入挖掘其在某种程度上所反映出的隐性知识。例如1865年前苏联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表面上显示的是美国1865年正在进行领土扩张,隐性则体现出前苏联在1865年之前是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国。

(二)探究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首先,要进行历史原因的探索,包括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多个方面;其次,要学会由表及里,通过事物的表象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并归纳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袁世凯的篡夺和对革命的背叛;具体原因,包括纲领、政党农民、军队等多个方面;根本原因,中国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革命的失败还可得出一条结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总结知识的内部关联

对历史学科知识内部联系的整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关键,是历史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考试时命题的重点之一。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从横向、纵向等多方面对不同区域、不同方面、不同专题等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其关联和异同点,并尝试对各部分内容进行重组,充分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探索知识的渗透关联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应对考试,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学科知识的内部关联,还要重视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历史知识为立足点,联系其他学科并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并正确运用到不同问题中。例如教学改革开放时,可以联系如今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思考改革开放在当今是如何实施的这一时事问题。又如教学美国西部开发时,可联想到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时事问题。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难题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检测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锻炼一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中遇到的难题。

(二)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是为了通过历史把握现在、了解未来。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等多方面问题,加深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认知,并作出正确判断与合理预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通过历史经验剖析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学会自我分析评价

在解决了考试难题与现实问题之后,学生应多进行自我评价与分析。通过分析考试与生活中的错误和问题,总结失败原因,为自己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

(一)学生自己设计能力训练题

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善于将思考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自行设计能力训练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命题者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开发创造能力。设计训练题时,学生可先参照相关考试题进行改造,熟练后再自行设计题型,突出题型的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可增强题型的趣味性。

(二)编写研究报告与论文

在锻炼学生创造性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让学生编写历史研究报告与论文,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在报告或论文中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异同点,理清不同历史事件背后的必然规律,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研究,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综合能力。

五、打破权威

(一)对教材、资料与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

由于历史教材、资料等编制体制及编制者知识水平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原因,历史教材与资料并非完全正确,有时存在错误或者某些观点上存在质疑。同样,有时由于教师认识的局限性,不免会出现错误。因此学生应该敢于打破权威,对教材、资料和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

(二)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在对书本观点或教师提出质疑之后,学生要将认识提升到某一高度,敢于大胆做出推理与假设,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总之,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考虑问题,通过双方努力,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02:45-49.

高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总结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课;培养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尤其加强对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心理智能素质的教育,这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为了在教学中加强重点问题的讲授与研讨,加强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因材施教,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即“实践”课教学。

所谓“实践”课,即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己收集资料,和其它同学共同交流的历史课。每月两次由学生自己设计一堂历史课,选择与历史教学进度相关的历史主题,由学生自由组合,课前自己寻找史料、归纳总结;课上登台阐述观点、组织讨论、质疑解困;课后小结心得、撰写论文。此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地主动学习,达到拓宽知识面、深化教材内容、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本着立足现实、了解过去、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通过学生“自助式”教学,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探求历史发展的轨迹,考察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寻找历史与现实的撞击点,争做学习的主人、时代的主人。

“实践”课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如对历史材料的搜集能力,对历史现象的再认再现能力,对历史事实的理解阐述能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分析历史客体,揭示历史本质,把握历史发展进程,预见未来。

初中一年级每月进行2到3节“实践”课,每节课由4位学生自由组合。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精心选题。学生广泛阅读、查找、收集、摘抄与课题相关的历史史料,包括文字材料、音像材料等。在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学生拟订文章结构,编排设计与课题相关的板块(黑板或电脑辅助教学)。课堂教学采用全体学生参与和个别学生重点主持,通过阐述、设问、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让全体学生对此课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课后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得失,并撰写相关的小论文。

课题的选择是一节“实践”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课题一定要遵守“以小见大”的原则,切忌空而大的主题,在这方面,学生不易掌握,需教师课前指导。

当学生在准备课题时,教师要强调“论从史出”原则。学生在应用史料论证问题的过程中,一来让其通过实践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再现,遗留下来的历史是有空白的。史料的编写受其时代的局限,可能有真伪之分,作为学者要尽可能全面地检验史料的真伪,切忌断章取义,就如《文学报》的一段话所说:“历史,你可能接近它,却休想复原它,能做的是不讳过,不溢恶,不夸饰,不虚美……”二来,在“论从史出”中,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并得出结论,其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以史启智”的目的。

学习历史不该是“为历史而历史”,否则学生对历史将失去兴趣。历史课要发挥它的实用性和社会性,体现它的时代性,赋予它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实践”课只有贯彻“联系实际”的原则,其活力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地要尽可能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注重历史知识与历史理论纵横迁移。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本身,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是对僵尸的临摹,而是对生命活力的鉴赏。”

“实践”课并非是四人一台戏,而是台上台下师生呼应的一台大戏。只有让学生发挥强烈的参与意识,使他们敢想、敢讲、敢挑错,调动全体学生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体现“实践”课的价值。“实践”课虽由学生唱主角,但教师应在整堂课中发挥核心的作用。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课题的同时,要给学生推荐与课题相关的参考资料。在课堂上则把握方向,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指出学生评价的不足,及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力,激发学生主动地汲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它落实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高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总结篇4

着力点一: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1.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使知识网络化。

2.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3.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去认识历史。

4.强化专题史复习,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主干。

例如:

――中国古代史:从宏观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的“大逆转”

――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9)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史后期(1919―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创建新中国的基本历程

――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现代化”是理解世界近现代史的总纲:世界近代史部分要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怎样形成的:世界现代史部分要注意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三个体系、两次大战为主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

――中外历史的比较与联系

着力点二:学好基本理论,初步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理论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初步理解和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应包括: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生产力标准。所谓生产力标准。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二是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实践标准。所谓实践标准,就是要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立论。一要“贴近史实,接近科学”;二要“实事求是,不囿于某些非科学的结论”;三要“具体分析,避免绝对化”。

③微观研究与宏观认识相结合。“微观”主要指具体史实,分析、评价历史现象时只会“就事论事”仍属微观;“宏观”主要指一个时代所面临的主要课题、主要矛盾、主要特征和根本的发展趋势。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一方面“宏观认识必须建立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没有宏观认识,仅仅是就事论事,很难作出正确的结论”,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④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首先要认识到“文明演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纲”;其次要认识到“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与文明所取得的巨大进步相比仍然是“微小”的。

著名史学家刘宗绪先生说:“实事求是是原则,是总的精神,生产力标准是认识评价历史的根本尺度,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从文明演进看历史是必须具有的境界。”

⑤阶级和阶级斗争。

⑥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应包括: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现象和本质;偶然性与必然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

着力点三:掌握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重视解题能力的训练,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高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总结篇5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反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满足了历史学科新课改的要求。多媒体在历史课堂上教学的优势日益突出,充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不断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尽可能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多媒体教学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的历史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利用多媒体,组织高效课堂

历史教学在不断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历史高效课堂是对历史教学的一种创新和有益的探索,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开展高效课堂,是对多媒体教学的深入发展,高效课堂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使课堂更加高效。在高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把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反映出来,而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学习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也可以不断地利用多媒体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也可以播放相关图片视频,一步一步按照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对历史信息加以提取、整理、加工,然后进一步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反复研究比较,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多媒体高效课堂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交互,能够使学生由过去单纯的“接受式”学习知识,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结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分析综合概括,学会了学习。这是多媒体条件下高效课堂所具有的优势,教师既能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又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这比单纯地在普通教学方式下展开高效课堂要有效得多。

二、多利用情境还原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仅仅用多媒体上课,虽然和传统的一张嘴、一根粉笔式的教学有很大区别,但其实本质上还是一种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总有学生感觉历史很遥远,特别是很多学生根本不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对于一些历史情节,教师讲的是口干舌燥,而学生往往听的是昏昏欲睡。使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扭转这一尴尬的教学局面。教师可采用动画、电影录像剪辑等形式以形象的画面和生动的解说,给学生以形象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应多利用情境还原,让学生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从而还原了历史事实,并利用设问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图片影像等,不断还原历史真相,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历史情景剧。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加透彻,对历史事件把握更加准确,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简单的幻灯片放映然后讲解要好得多。

三、在多媒体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历史导学案的预习作用

由于现代历史教学多媒体高效课堂的引入,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容量大的特点,能做到图、文、声、像并茂,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一节普通历史课下来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容量很大,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目的性和更加具有效率,必须要让学生在课前对所学内容先进行预习,对课本主要知识有初步了解,掌握一些重点难点。课堂上也就更加有针对性,学生听课效率自然会高很多,而不是一堂课下来学生完全被动接受,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所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做好预习工作,这样更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否则就算多媒体教学本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可是学生不一定能够把课堂内容消化,过大的知识容量反而成为学生的负担,无法实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每一课时要及时进行课时总结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堂教学。由于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图片、图像甚至影像被引入课堂,这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也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但非常容易造成一节课下来历史知识容量过大,在走马换灯式的幻灯片放映中,学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学生一节课下来似乎都懂了,可事实上还是不知道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又是什么。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进行课堂总结,而课堂总结又可以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把整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主干知识通过图表和框架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再次明白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搞清楚整节课的历史脉络和历史线索,对整节课的知识结构有清晰认识。可以说最后几分钟的总结是在为整节课画龙点睛,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高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总结篇6

历史是高中学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学科。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比较讨厌历史考试,因为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比较繁杂琐碎,课下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记忆,但试卷上大部分题目都是以材料的形式呈现,背诵的知识点用到的相对比较少,面对大量的历史材料学生不知如何作答,因此高中历史成绩普遍偏低。而史料教学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通过史料教学,学生可以直观的感知历史课本中的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历史课堂当中,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在历史课堂上引入史料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发展现状

高中历史试卷命题中对史料的应用要求比较高,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对历史史料不够重视。高中历史课时相对较少,为加快课程进度,很多老师忽视了课本史料的讲解,课堂上以课本知识为主体,课本中的史料经常被赋予例证的角色。此外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认为补充课外的史料太劳神费劲,进而导致学生对课外史料了解太少,这难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拓展。在新课标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提高对非课本上历史史料的重视。高中阶段,学生有独立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历史教学中贯穿史料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二、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教学,不仅能对老师的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还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史料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学生所生活的时代与课本中所讲的历史事实之间有一定的时代差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感觉历史对现代生活没有什么作用,加之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不恰当,使得历史课堂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史料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还能让历史知识更形象生动。通过史料,学生能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这可以缩短学生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进而活跃历史教学的课堂气氛。其次史料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老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史料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让学生对史料的内容与核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三、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史料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提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历史老师需要对课本知识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课本中提及的史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因课堂时间有限,老师需要对课文中的史料进行合理筛选,所选史料要更贴近课本的历史知识。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老师主要讲解课本主要的知识点,而忽视了史料的讲解。在课堂上引入史料教育,老师可以将历史史料放在知识点之前,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并对材料中提及的答案进行圈点勾画,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结合史料进行深入分析,进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探索历史,进而参与到历史课堂上来。

(二)及时调整教学史料随着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对历史的接受能力与思考能力也会逐步上升,这时老师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适量引入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历史材料。老师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依靠课本教材上的历史资料,因为课程的局限性和延伸度只能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知识点,不能让够帮助学生完全理解这段历史。合适恰当的历史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一些课外的史料来帮助老师的教学,不断调整自己的史料教学计划,根据所学内容所需选择一些图片史料、视频、音频史料,通过不同形态的史料,把一段历史讲解的更全面,更真实、更通俗易懂。

(三)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评价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自己总结,老师可以纠正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偏差,这对提升历史教学效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时应做好以下几点:所选取的历史材料是否具有代表性,如同一历史事实的史料较多时,尽可能选择最为典型的历史材料,这样的材料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在借助史料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关注史料教学的高效性。除此之外,老师的讲解结束后,可以设施相应的提问,问题围绕史料进行。通过对史料进行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历史事件。

(四)尊重学生发展,布置个性化课后作业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意识不以老师的意识为转移,因此对同一段历史,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关注点与兴趣点。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学生合适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材料,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究一些史料,找出一些历史的分歧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的历史疑点,老师需要客观、真实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解读,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这一点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来实现。学生在课堂上已经系统的学习了教材中的内容,课下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拓展,通过自己查阅历史资料,寻找新的发现。

(五)提升历史老师的学习能力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历史,同时促进学生的延伸阅读发展。首先高中历史老师需要在整体教学思路上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自我完善学习史料内容、扩充历史知识延伸度、细化历史知识点结构。其次,高中历史老师运用不同教学模式,设计不同的历史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应用好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124-02

历史教学内容博大精深,涉及面较广,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有效识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机械、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出发,结合所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安排,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省时省力。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识记更有效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借助图片识记;二是前后勾连识记;三是找准规律识记;四是多样比较识记;五是借助框架识记。下面便就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借助图片识记

初中历史教材大都配备了许多精美的插图,相较于语言文字来说,这些插图可能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记住历史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来识记知识内容,这样图文并茂的教学,可以为学生熟练识记所学知识提供丰富的素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效果更显著。

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涉及的历史知识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完全掌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远古居民的外貌、生存特点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插图入手,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居民的外貌特征和活动特点,然后结合图片理解课文中呈现的知识点,这样教学既符合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规律,又可以化枯燥为有趣,化静为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真正获得历史知识,对知识的记忆也将更深刻。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历史学习不仅包括历史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历史学科素养、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有价值的插图或图片,学会图文对照,进而深化历史学习效果。

二、前后勾连识记

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一定联系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前后勾连起来进行识记,将所学的知识串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整体,这样一来,就会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因果更明确,为系统地掌握历史发展脉络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人教版历史《近代列强的侵略战争》这一章节中关于侵略战争的历史事件较多,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这些侵略战争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到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等事件入手,让学生将历次战争发生的时间、背景、结果以及产生的影响联系起来,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这样前后勾连,有助于学生纵观全局,整体感知与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让学生能够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如此一来,学生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将会更深刻。采用这种前后勾连、有效识记的方法,学生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就不再是零碎的、单一的,而是完整的、系统的,学生由一可知百,学会了举一反三,有效提高了历史学习效果。

三、找准规律识记

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其规律对于学生快速识记历史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人物、历史朝代、历史事件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熟悉教材,找出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这样一来,学生在识记时会感到更轻松,记忆效果也会更好。

如在教学人教版《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时,众所周知,从古至今,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尽管这些农民起义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归根结底无非有以下几点:一是残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二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衣不裹腹;三是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农民无法生活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找出这些农民起义的规律,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内在规律入手进行提炼、总结、消化、吸收与运用,那么,学生识记和掌握历史知识会感到更简单和轻松。

四、多样比较识记

比较一直是学生学习和认知事物的好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分辨所学历史知识之间的具体区别,还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增强对知识的记忆。

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三大战役》这部分内容时,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战争,三大战役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部分历史事件发生的共同背景是:人民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军队200多万,主力军队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课堂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记住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比较识记的方法,让学生分别就三大战役发生的时间、重要地点以及战术、重要特征、意义、作用等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对三大战役的情况了解会更透彻,记忆起来不容易混淆出错。由此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当某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等比较相同或者类似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比较识记的方法引入教学,让学生进行对比记忆。

五、借助框架识记

“框架”在历史教学中主要是指以知识树的形式,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使其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借助框架识记就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依照单元框架或者同类框架等形式巩固或者复习历史知识,从而达到高效识记的目的。

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识,在教学中,笔者主要引导学生采取框架结构图进行识记,让学生以亚非拉国家为总框架,分别写出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非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拉丁美洲捍卫民族斗争、中东战争的主要内容,以框架的形式对各部分知识进行细化,如此一来,学生在记忆时条理清楚、目的明确。由于有了具体的框架作基础,学生对于本章节或者本单元需要理解与掌握的内容层次清楚、印象深刻,记忆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

高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总结篇8

一、专题教学模式概述

专题教学模式,就是以某一个理论知识、考试题型或社会热点为中心而开展的专项教学方式。其主要特点为跨教材章节,以学生为本,是落实历史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将零散的知识归类、贯穿并融合,更加详细、系统地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强化、巩固历史基础知识,便于形成良好的整体历史观,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

专题教学模式利用概述、分析、归纳、讨论及比较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重组,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回顾,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其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专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专题的主线,进行专题要点的提炼和历史知识的深化;专题教学可实现历史与社会热点的密切练习,加强历史与政治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社会现实、热点等的关注。

二、初中历史课堂中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从内容、方式上呈现专题教学

(1)专题内容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比如,专题以人为中心,如武则天等;以事件为主题,如南京大屠杀等;以一个地区为专题,如等;以一系列事件为主题,如历史上成功的变法,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专题教学的独特视角。

(2)灵活呈现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学中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是可以很灵活的,比如,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典型成语故事中的历史事件,以知识竞赛的方式列举历史上的第一个和第一次,也可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影视播放与欣赏,如《三国演义》等。将历史知识灵活地呈现于学生面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培养初中生历史学习的专题意识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看书方式。初中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课本编排的先后顺序了解基础史实,在单元标题的引领下进行内容的阅读,关注其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对整体框架实现把握,同时也要注意单元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与比较等。

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围绕“近代列强发动的几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为题名,将近代中国各个阶级人们的反抗斗争以及学习西方、探索救国富强之路的历程为核心,深入了解每一场战争及运动的前因后果,然后再对各个事件进行具体的比较。这样,学生会更容易对这个知识体系有清晰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把握。

(2)善于总结并归纳历史问题。初中历史中专题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保障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与考试说明的结合点等,对历史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出清晰的历史知识线索和逻辑条理。例如,以工业革命为专题,则应用列表归纳的方式将时间、事件原因、标志、重要发明、能源、技术领先国家、意义、影响及结论等实现清楚总结。

初中历史教师也可有效利用一些小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改变孤立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方式,增强其知识的迁移能力。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总结:古代史中,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国历史上历代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古代医圣、诗圣、画圣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与治世,台湾、、新疆自古就是中古领土的证明等;近代史中,20世纪中国的三次巨变与三位伟人,中日、中美关系变化,等等。

(3)引导学生对专题问题进行探析。专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整体、系统地了解某方面的历史知识,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感受与认知,达到以史为鉴的效果。所以,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析。例如,在对我国古代一些重要迁都事件进行归纳的同时,教师可提出问题:“统治者迁都的目的是什么?是否相同?”对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教师可提出问题:“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走的弯路,你作何感想?对美苏、美日等大国关系的变化史实中,你认为这些国家关系变化的基准是什么?”等等。这样开放式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增强学生历史问题思考与探索的精神,提高其历史思考能力,将学生的历史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三、结语

高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总结篇9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67三个班的历史课,依旧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的组织、教研组的支持及自己的辛勤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能在新的学期中争取把各项工作做的更好,有必要按照学校统一规定,客观、实际地认真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思想道德方面,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我主动配合学校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各种会议。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自己寻找热点,及时领会和用于教学辅导;顾全大局、服从学校、年级组的教学安排,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能力用于教学过程,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向同事学习、请教,共同研究业务使教学水平提高。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制定计划,研究高中教学理论,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认真写好教案,主动与同事切磋,交流学案。课前先对该课的思路作出总结分析,明确重难点,课后及时写好后记,总结优点及不足,下一节有所改进!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活动,经常听级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基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出现在教室,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多方面适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俗话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也要不断的跟进,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以及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主动积极的阅读书刊网文,充分利用、借鉴、吸取名家的精华,提升、发展自己。积极参加教研备课组活动,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互相交流上课的思路,互看教案,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争取每节课都是自己上的好课。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形势,引导学生适应教改要求,我经常上网查阅、储存资料。同时积极与同行交流学习,参加相关教学培训。经过努力,我的知识水平有了提高,指导了教学工作。

  历史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利用试卷评讲帮助学生学会求知。

  课程教材跨度大,我基本能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之间的关系,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专题史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理解困难,对此,我在坚持新课标的前提下,对每课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大胆取舍,深入浅出,编辑系统性的课件。选择灵活多样的教法,以一些知识点为切入口,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图片音画视像,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是联系现实,利用知识容量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多参与,以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枯燥的知识。

  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探索、学会合作,让学生先掌握学法、再掌握知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继续运用传统教学中的优良教学方法,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生成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贴近时代的步伐和精神,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本质。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尽快适应课改后的教学,每节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再听课,后练习,这样对于容量大的教学就容易一些,学生学习起来也不感觉太吃力。

  课程强调合作意识,我与同组的老师经常一起备课,有问题一起探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历史知识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利用进行探讨,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资源共享,怎样处理好教材、如何导入、讲授新课采用哪种方式合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史兴趣、怎样落实课标要求进行切磋,收到了效果。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学习本领。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学习,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扎实、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历史能力。写了《历史综合题的语言表述要求及其培养》一文获得三等奖。

  我知道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学生的考试问题多多:审题不仔细,题意不清,理解不到位,盲目下笔,导致答案偏离要点。说明学生做题缺乏审题的习惯,重视不足,不知怎样抓住题中的关键词,怎样寻找答题途径,是依托材料还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课本知识相结合,脱离材料,一味只依照课本知识,盲目的答题,则会离题远;而一味只依照材料信息,会使答案空洞无力,得分不全。一些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要点让人分辨不清。一些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得分。

  我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力争改正不足: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已经开始必修三的学习,要主动、及时把新课知识跟必修一、二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学会初步构建各课知识体系。要重视做题技巧的积累,且要主动将技巧应用于日常的练习题中。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2

  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4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教学情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

  一方面,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习,而且是开卷考试,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较弱,到了高中学生还有些不适应,初中的观念加上高中课程很多以及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想学生投入学历史的确有些难度;另一方面,有些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讲得太深,较多同学接受不了,所以说没有照顾到整体。

  我备课时也较少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有时不太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经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认认真真地备课,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业余时间,看一些有关师德方面的书,拓宽自己的业余知识。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教学生会学,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给学生爱和鼓励,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步步提高。

  二、教研情况:

  本人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教研活动,主动和前辈学习,各尽所能,共同探讨新教材。本人坚持听课并做好记录,写好教案。积极参加学校为新教师组织的培训活动,并且积极参与名师公开课的学习,收获不少。

  在向本学科及其它学科和班主任的请教中钻研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管理,教学组织等等,这些都对于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平时还注意在网上搜寻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课件,听网络课程,努力充实课堂。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之前先就自己不是很明白的问题向组内老师请教或上网查资料解决,就知识,方法,技巧,思维等给学生予以指导。

  本人深知“学习无止境”,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本人将继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更多的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挑战。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的历史任课教师,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加之珠海市历史科目是不记录中考成绩的科目,而只是参考科目,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不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是专题式的,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历史基础。现在是高中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已经习惯了专题式的教材编排。某些同学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也在增加。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本学期我认为自己在历史教学方面做的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张快乐教学。

  历史课绝不是听故事的课,但是在课堂中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故事,或者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历史课堂更具活力。班上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也有一些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课外看了很多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就会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榜样和带动作用。上开学初有一个学生在历史课上非常活跃,他在课上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历史史实,尤其是世界史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准确细致。我也借机给了他一个“历史小王子”的称号,在之后的历史课上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就增加了不少。在历史课上通过分享式的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起,也让课堂快乐有活力。

  二、对学生“低起点,高要求”,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本学期还未分文理科,所以历史学习的最重要目标仍然是抓基础。基础知识反复巩固和练习,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要高要求。在课堂中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谈话,和设置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增强其历史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搭建历史知识网络的能力。

  在学期学习前就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的目录,了解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框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会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构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在每节课和每个单元结束时,由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包括几方面,相互之间有何关系。培养学生“大历史”的意识。

  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个学期听了北大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在我校举办的讲座中讲到,如今中国的中学教育不重视情感教育,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有发生。这更加坚定了我在历史课上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心。

  五、抓紧时间为自己“充电”,多看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历史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属性。优秀的历史课堂应该传达有深度的历史思想,要达到这个高度,要依靠老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的热情和教学经验。我现在是热情有余,所以这个学期主要从后两个方面去努力,本学期看了《民主的细节》、《中国近代史纲要》风书籍,每周都去听一堂优秀历史教师的课,每周参加历史组的教学活动,向有经验的前辈们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有: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后,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高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总结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多年来,广大老师们都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本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始终坚持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对自己的教学不断进行反思,以期能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师生之间互动

教学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两者要完美地融为一体,营造一种积极、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学生,学生必须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开展辅助教学时,忽略了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讨论都被音视频、图片、文字所代替,学生已不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看客,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欣赏精彩画面上,忽略了实质内容,逐渐脱离了学习活动,历史课慢慢变成了单纯的观赏课,这就使多媒体教学的本意丢失。如在教学《郑和下西洋》时,教师用电子地图来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出发点不错,但过于亮丽的画面误导了学生,再加上缺乏适当提问和互相讨论,就造成台上热闹,台下冷清,时间一久,学生很容易开小差。所以,在利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时,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特点和授课类型,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巧妙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科学运用多媒体,使之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设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如涉及人机对话形式的思考题与讨论题,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和讨论,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最终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创造力,所以教师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实行素质教育,开展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通常会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制定科学的探究教学方案,以教材为依托,注意前后的内在联系,让思考问题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注意总结知识规律,课程编排上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握知识前后脉络,为探究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地位,不能一味的放任学生自由思考,以学生的学识、思维方式和应变能力,无法达到任何事都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地步,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难点上面,需要教师的指导讲解,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主探究实践,深入理解把握知识点,保证探究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探究效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课后认真总结归纳,以求“推陈出新”“温故知新”,及时的总结可以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对知识拥有更深刻的理解,产生新的体会,同时最后教师还要帮助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知识网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不但要具备渊博的历史知识,还要善于研究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到从教材出发,但是却不完全依赖于教材。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不断补充知识、更新知识,注意从周围的生活中收集与历史相关的素材,尤其是那些与历史有关的时政新闻,例如,我国的党和政府每年所举办的重大会议或纪念活动,电视新闻、报刊杂志上的历史文章,都可以拿到课堂上实施教学。当我们教学“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这部分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两项举措的特点与效果,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三农政策”中的一个惠农举措是什么?学生们纷纷回答:“取消农业税、中小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这样就使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中的时事政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历史服务于现实,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历史知识的重要意义。因此,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善于将历史教育和现实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真正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综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杨风英,舒励.问题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