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6:19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古典诗词选文;文化价值;现实向度

一、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古典诗词选文研究的必要性

(一)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文化,古典诗词便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绚烂的瑰宝。泱泱古国,历史悠久,拥有灿若星辰的诗人、词人。如椽巨笔,历史的盛衰变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得到印证;斗转星移,诗人、词人对人生的深刻洞悟穿越时空依然引发回响。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中华古典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学习古典诗词从个人方面而言,可以陶冶情操,滋润心灵,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社会角度而言,可以增强社会的文化底蕴,构建良好的文化气氛,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二)选文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1、选文在语文教材编纂中的重要价值

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一百多位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它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选文标准,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这便是以选文为主体的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是按学期分册,以不同的文体为依据,划分出相应的单元,选文是语文教科书组合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部分,语文教材的编纂经过实践检验,逐渐加入了导学、作业等环节,但选文在语文教材中的主体地位从未被撼动过,足以证明选文在语文教科书编纂中的重要价值,选文质量也成为决定语文教材质量的关键因素。

2、选文质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宋文翰在《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一文中说:“教材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其选择标准,应以儿童是否有兴趣与需要为定;因为兴趣与需要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增加教学的效能。”一本好的教科书应该是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从学生的角度来确定选文。当然,这并不是说要一味地迎合学生的趣味,而是强调要从成人立场走向学生立场,从学生的心理、趣味以及发展角度思考教材的选文意义和价值。毋庸置疑,语文教学在学校教学环境中一般而言是以教科书为主要依据,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语文教学的任务则主要通过对教科书中选文的教学来实现。高质量的教科书是以学生为立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古典诗词选文研究的必要性

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古典诗词选文数量、时代、单元排列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更加透彻的了解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古典诗词部分,用以指导学生提高古典诗词欣赏水平,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继而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古典诗词选文分布情况

(一)古典诗词在各册中的分布状况

必修一共有12篇课文,没有安排古典诗词;必修二共有13篇课文,古典诗词安排在第二单元,共4篇,包含7首古典诗词;必修三共有14篇课文,古典诗词安排在第二单元,共4篇,包含7首古典诗词;必修四共有13篇课文,古典诗词安排在第二单元,共4篇,包含8首古典诗词;必修五共有13篇课文,没有安排古典诗词单元。我们可以看出袁行霈主编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典诗词主要集中于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这3本教材,以下将着重从这三本教材入手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分析。

(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三、四中古典诗词选文的时代分布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袁行霈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按时代先后来安排古典诗词在各册中的分布。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选入的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必修三第二单元进行的是唐代诗歌的学习;必修四第二单元选入的皆是宋词。

三、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古典诗词选文基本向度

(一)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

叶圣陶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有着七十余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他对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建树。1962年叶圣陶先生在写给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书面指示中提到:“所选为语文教材,务求其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助益。”至此“文质兼美”便成为了当代语文教材选文中一以贯之的标准。

叶圣陶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第一是要实现教材的“文质兼美,贴近对象”,好的教材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实现“和谐互动,万物皆书”的教学理想,进而教师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超越教材,变死教材为活教材,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二)古典诗词选文的基本特点

1、文学性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选文中“文学性”要求是指,语文教材选入的古典诗词应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又要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具体而言就是要具备文学美、人文美。

(1)文学美。古典诗词选文时注意选择“文质兼美”的经典诗词,让学生体会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具备了文学美的古典诗词选文教材才能够滋养学生的肌肉与骨骼,充盈学生的灵魂与血液,成为联系学生与教学环节的纽带。

(2)人文美。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知识语言教学的重任,更是学生获得人生观、价值观启示的载体。高中语文教材编纂者旨在通过所选的古典诗词让学生领略关怀民生、忧国思家的情怀,体会至真至情、至爱至美的人性,收获解读人生、品味生活的哲理顿悟,感受坚忍顽强、浩然坦荡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充分感受那一道道超越时空、沟通心灵的人文景观,为学生勾画出一道生命的底线。

2、典范性

研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选文,可以看出所选诗词皆具有典范性。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古典诗词,或是在所处时代中具有恒久的示范性,亦或是知名诗人、词人作品中毋庸置疑的经典作品,无论是美学价值、审美意蕴,还是思想内核、文化内涵、情感精神都能历经时间检验依然熠熠生辉,具有共时性、恒常性和耐读性,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存在的价值。

3、渐进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选文的编排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古典诗词选文的难度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慢慢从易过渡到难。顾黄初先生说:“教材教材,是用来教学生的材料,而‘教’的规律是离不开教学双方的心理规律的,就以课文的选择为例,课文不仅是‘范例’,而且还应该是‘适例’,也就是说适宜于某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选文的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上是顺应了学生的年龄特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关照了学生不同年级的理解程度,如此分布与编排可以调动学生求知的热望和情感以及审美的期待,让学生减轻对教材的畏惧,产生出亲切感。

四、古典诗词部分教与考的联系

(一)古典诗词填空题

古典诗词填空题在高考试卷中表现为古典诗词中名篇名句默写,分析近年来的此类题型,高考对于该考点的考查具有以下特点:

1、考查形式稳定,以填空题为主。考试大纲将其考核目标定位为“a.识记”。试题选句有以下的四种情况:第一:揭示人类社会或其他事物发展规律的句子。第二:抒发爱国情怀、壮志理想的句子。第三:意境优美、艺术性强的句子。第四:宣扬传统美德的句子。

2、试题内容涉及广泛,重点选句。考查兼顾初中、高中篇目,其中《诗经》、唐诗、宋词,为名篇名句考查的重中之重。

本题型难度较低,学生在备考时需注意:

1、记忆问题。(1)学生在记忆此类知识点时应回归课本,课本作为最权威的版本,可以避免错漏。(2)注意篇、段、层、句的关系,在前后联系中背诵,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诗词,避免死记硬背。(3)理解句意、文意,先理解后背诵。(4)化整为零,分散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古典诗词背诵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诗词经验。

2、书写问题。(1)注意生僻难写字。在备考时学生应加强对生僻难写字的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强化记忆的目的。(2)注意同音异义和同义异形词。读音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即同音异义,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幽”常常会被望文生义的写成“忧”;意义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即同义异性,《论语》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的“长”容易误写成“常”。这两类词是高考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备考时教师应提高学生对该类型的重视性。(3)注意通假字。(4)留意虚词等细微处。

(二)古典诗词鉴赏题

分析近年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表现出如下的特点:1.诗歌鉴赏题的选材,多源于很少有争议且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多为名家诗歌。2.选材形式多为唐诗,间或少量宋词。3.设置的考点为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随着各地自主命题的增多,高考试题的命题也随之出现了新变化:1.考题的选材多样化的趋势,不再仅仅局限于唐诗,宋词、元曲也在各地的试题中出现。2.命题的角度翻样出新,诗歌的比较阅读也不断的出现。3.诗歌答题过程中,文学常识、历史典故往往被自觉不自觉的融入其中。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篇2

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练,想象力丰富,情愫真挚,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情感陶冶的最佳素材,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和考试大纲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解读古典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因此,强化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合理有效组织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读懂不太难理解的古代诗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以及尝试诗歌创作。

1.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教材,精讲与比较阅读相结合

因课时限制,教师与学生要将教材所选古诗词全部精讲精练不太可能也没必要。教师应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教材。教师可以将同题材的诗词、同时代或同风格的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寻找契合点,编成组合,将诗词重组,如根据诗词内容可分成送别诗、边塞诗、思乡诗、爱情诗、登高诗、抒情诗等等,根据结构形式可分格律诗、自由诗,按句式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育诗、杂言诗等,按体裁分为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相同主题或题材精讲一首,其余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完成,精讲与比较阅读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帮助学生了解诗词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理解诗词的文化内涵、社会意义与时代意义。

例如,抒情诗中的咏史诗与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词创作的人文背量,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诗歌大多短小精悍,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我们无法仅从诗歌字面上看不出来作者的感情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古诗词作品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借助于标题、作者简介、注释、细节等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风格、创作思想及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为学生的自觉自主阅读做好准备。如苏轼,我们在课文中学习过他的作品,那么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坎坷的人生经历,复杂的思想都应该被同学们了解掌握,这对于理解苏轼的作品很有好处。

3.古诗词教学要进行整体规划,强化必修课的主导性,增强选修课程的自主性,拓展活动课的多样性

教师应注重必修课程实施过程的互动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活动与反馈中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与需求,让学生有扎实诗词阅读鉴赏的基本功,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进行学习,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教师应利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如举办朗诵会,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和修辞等方面对诗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4.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古诗词鉴赏技巧的训练

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学生古诗词鉴赏技巧的操练。在诗歌内容的理解上引导学生抓主旨,抓关键句,抓诗眼,抓对诗人了解,抓诗题,抓注释;在诗词表达方面,抓意象、意境,抓表现方法、表达方式,抓修辞等等。要练出感觉,练出方法,练出对诗词鉴赏的最准确表述。

5.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深远意境,仔细品味古诗词的语言魅力

(1)在意境中品味词、句

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倍觉故乡的月更明。

(2)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

为了合乎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3)要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常见的有: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通感(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还有设问、拟人等。

(4)要了解典型的语言风格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之分。

6.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进音乐及影视与作品,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进音乐及影视与作品,创设丰富多彩与生动形象的古诗词教学情境,具体可感的形象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激发求知欲望,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听课时的枯燥感和疲劳感,使积极参与审美鉴赏活动。

三、结束语

古诗词鉴赏是综合性较强、能力层次高的创造性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改进自己的教法,重视学生古诗词知识的积累,并培养学生养成多读名作和有关赏析评价的文章的习惯,开拓思路,找准鉴赏的切入点,扩展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语感,提高素养,同时要求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鉴赏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其林.《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9,(05下).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篇3

笔者有幸聆听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两节同题异构课,两位执教者同样出彩,更重要的是,两节公开课以不同的解读角度设计课堂,呈现出迥异的教学风格,引发了众多听课者对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考。

思考一:古典诗歌教学意义何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散曲各领风骚数百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余秋雨先生是这样评价古典诗歌的:“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确实,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寓所,而诗歌则是灵魂的最深处,它常响彻于你的生命,愉悦心灵,传递情感,寄寓思想,教育后人,令人无法自拔。当我们研究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时候,不能不把目光聚焦到这汗牛充栋如繁星般美丽而深沉的古典诗歌上。

即使从教学层面看,诗歌教学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恢复高考后的1985年的高考,“诗歌”题正式进入全国语文试卷。尤其是2002年《考试说明》增设诗歌阅读专项要求以后,诗歌题由知识型客观题向能力型主观题不断发展变化——考查知识,品味语言,欣赏意象,评价情志,鉴赏风格……命题深度层层推进,测试难度节节攀升,审美特色日益显著。可以说,高考语文命题推出诗歌鉴赏题,高举起“诗教”大旗,不仅优化了语文试卷的结构,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境界;而且对学生国民素质的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建构,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引导他们“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因此,我们教师需要通过古典诗歌的教学,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延续民族血脉,光大民族伟业,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沉重又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思考二:应如何制订古典诗歌的教学计划

1.充分了解生情学情,谋定而后动

在这次公开课中,郭、涂两位老师都未在诗歌字面义上花太多时间,只是点到即止。这是了解学情生情的表现。学生早已具备了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字词的自觉性和能力,所以这部分内容可弱化,不必占用课堂时间。但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而言,恐怕就不得不在这方面狠下功夫,毕竟,鉴赏的基础还在于字面义。如果不解决这个拦路虎,学生必然会在这里摔跤。

除此之外,知识的连贯性也应成为教学重难点定位的考虑因素。就诗歌阅读而言,学生在必修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数量较多的古典诗歌,且对其内容特点已经拥有了初步的鉴赏基础。上到高中,老师既需要调动学生在“必修”时所学到的有关基础性内容,让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去发展对诗歌的认识,使得“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在教学中得到有机的结合。同时,也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作出相应的补救措施。

2.准确定位,构建知识能力模块

高中的学习重点不在感知,而在“类”化。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整合背诵一定数量的诗词名篇,将单篇的、局部的、零散的知识进行勾连,进行“类”的总结提升,构建关于诗的知识能力模块,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同时,也要适当联系高考,让学生在理解诗作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法力争得分,给学生一把解读诗歌的钥匙,授人以渔,并且培养他们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总之,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计划制订要考虑“承前(必修、选修)启后(高考、终身)”,一方面关注与必修选修的联系,盘点必修选修学过的知识、掌握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关注高考的能力考查的要求和方向,积极备考。同时,也必须超功利性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思考三: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古典诗歌鉴赏活动

1.披文入情,登堂入室

诗人创作的过程,大致概括为“生活积累——选材立意——艺术构思——语言表达”。观赏者“沿波讨源”,可从“语言表达”入手,追溯到诗人的“艺术构思”、“选材立意”和“生活积累”。即先从作品的“语言形式”入手——谓之“披文”,进而探讨其他——艺术、情感等。

从操作层面看,“披文”都是鉴赏的前提。当然可以从诗题入手,从具体的意象入手,也可从整体印象入手,但终归都要过语言关。然而,诗词用语与散文不一样,既有韵律的限制,要求精炼、含蓄,留下“空白”,又可在叙述时跳动进行,因此诗词的结构是特有的。如果用散文的眼光去读诗词,可能会摸不着头脑,甚至是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正确理解诗人的意图情感,自然也体会不到它的好处。

概括来说,诗歌的语言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精炼含蓄有味,其中有很多地方需要填补;二是跳跃性(形象、情感);三是要突出形象。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家语”的特点,从字词句入手,关注意象的固定含义,“因文施教”,才能为下一步的鉴赏作好充分的准备。

叶嘉莹先生认为:“在一个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的民族中,有些语言的符号经过长久的使用往往形成了某些固定的联想,而且只有属于这一文化传统之内的人,才熟悉这种联想。”所以,老师要抓住“意象”,向情感深处漫溯。

意象是蕴涵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平时就应让学生养成分组分类整理意象及所表达的含义的习惯,同时,注意教给学生评点意象的方法。如:(1)抓住修饰意象的词语进行评点;(2)体会修饰词语描述出对象的什么特点:颜色、动作、神态、心理、质感、层次等;(3)可以用其他修饰词语替换,运用比较法来对修饰词语进行体会感悟和评价。

“披文”之后就要“入情”,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然而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古典美学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主张含蓄,不主张情感的直接宣泄,往往要通过一定的形象、景物来表达,因而,古人特别重视情与景的关系。“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一语道破了古人与自然景物的关系。历代诗人更是从与山水的感情交流中领略山水风景丰富多彩的美,激发人们人世沧桑的浩叹,以及关于时光永恒的思考。从手法上看,中国古典诗歌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诗人在与自然的对视中获得一种生命的体悟,他们借山水洗涤世俗的尘埃,消除胸中的块垒,从中启发进取的意趣。正因如此,诗歌鉴赏最难过的就是“入情”关,学生常常烦恼自己无法准确把握具体而微的情感,总觉得有一道无形的屏障把自己与诗人阻隔,对面而不相识。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有时,即使不是太理解某个字词,但如果能利用已知充分联想想象,将文字转换成一幅幅连续的画面或场景,融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中去,现诗中未尽之意。也就意味着“读懂”了诗歌。

2.以读促学,授人以渔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中,要令学生与文本对话,重要手段就是读,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精读,诵读……不一而足,不同的读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学生只有经历这些读才会读。不同的授课内容对读有不同的要求,但最终是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多种阅读方法。

诗词欣赏是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交织,有时是从生理——心理,有时是从感性——理性,有时是从情感——思想,有时是从社会——历史……反正,“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在不同形式的读中,学生走进、投入、品味语言,咬文嚼字,感受文章的字字珠玑,继而领略、倾听、感受、认识、了解、发现,从而受到愉悦、陶冶或得到启示,拓宽自己的视野。这次郭、涂两位老师的课堂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注重“读”,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尤其是涂老师,以身作则,全情投入,大声吟诵,极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朗读热情,营造出高昂的课堂氛围。

只有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语文教学应该激励学生多读,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使其读有所得。学生爱阅读、会阅读,才会带来语文教学的碧海蓝天。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篇4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存在问题教学对策

中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古诗词犹如浩瀚大海中那最明艳的朵朵浪花。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学古诗词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教学地位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高中语文教师发扬和传承古诗词的精华是责无旁贷的,可如今大多数语文教师古诗词底蕴不深,对古诗词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如很多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依然是“老三步”即作者、翻译和背诵。有的教师为了应付高考,把一些题材类似的古诗放在一起讲解,但这样教学破坏了古诗词的美感。其实,古诗词的美就美在炼字上,而多数教师只讲古诗词的翻译,只注重学生对字面的理解,却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2.学生方面

就教学现状看,大多数高中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他们错误地认为古诗词单调、枯燥、难理解。在学习时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记不熟,记得混乱,错别字等现象频频出现。另外,迫于高考升学的压力,学生只是夜以继日地背诵一些考试范围之内的名言名句,对古诗词的名句名篇都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些原因导致学生不愿读古诗词、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自主分析、鉴赏古诗词的能力逐渐下降。

3.教学方面

(1)重串讲、轻吟诵。在教学古诗词时,很多教师并没有明确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把古诗词依然当做文言文讲解,进行字词的解释甚至是翻译。这样的教学方法把古诗词的美感“讲碎了一地”,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词,吟诵是必然的途径。

(2)重传授、轻感悟。古诗词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较大的距离,学生很难理解其内涵。而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该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等。这样学生很难从古诗词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很难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特点。这样的教学只是让优秀的学生变成被动的课堂记录者,让学困生变成课堂的“游离者”。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

1.以读促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学生整体感悟古诗词的基础,还是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关键。所以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在读的时候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比如首先教给学生按节拍读古诗。古诗词在读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节拍,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都要按照自己的节拍诵读,如2/3节拍、4/3节拍、2/2/3节拍。其次,读出韵律。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重视重音字、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内涵与魅力。

2.鉴别赏析

古诗词表情达意,在抒发感情时,有的是直接抒情,有的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反写他人等。常用夸张、比拟、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凝练简洁,意境深远。教学时教师宜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首先,从抒情角度鉴赏古诗词。在此只举古诗词中情景交融的鉴赏,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一般来说乐景是色彩亮丽,生机盎然之景,如花红柳绿、鸟鸣、日出等。而哀景则是色彩暗淡,萧索悲凉之景如日落、花落、落木、秋风、残阳、猿啼等。在孟郊的《登科后》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用“春风”、“春花”写乐景的。在杜甫的《蜀相》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哀景。

其次,从炼字角度鉴赏古诗词。指导学生从精妙的字词中欣赏古诗词,让学生学习古诗词准确、形象、简洁、凝练的语言,体会它的语言美。例如2014年全国语文高考卷中,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中的“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可引导学生赏析。诗人用一“过”字表示雨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同时,“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凸显出,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简洁,随山转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令人遐想无限,一“过”、一“随”真可谓是意境深邃,妙不可言。

再次,从修辞角度鉴赏古诗词。比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就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易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响彻云霄。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另外,古诗词中常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修辞角度学习与欣赏作品,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3.趣味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这一点。由于当今社会,古诗词在生活中出现和运用的几率比较低,报刊书籍、影视网络对古诗词的运用有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习古诗词,老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进行古诗词背诵比赛。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牢记古诗词,这符合考试要求。其次,将古诗词改编为课本剧。比如,《长恨歌》、《孔雀东南飞》都比较适合改编为课本剧。在改编课本剧的基础上,学生更容易理解古诗词的主要思想及情感。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不能为了高考而教,而要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着手,做到趣味引导,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爱上古诗词。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与观察发现,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尚未完美贯彻新课程的教学要求,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哪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

1.学生缺乏兴趣

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古诗词,从《悯农》《静夜思》《山行》到《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离骚》,学生对古诗词并非越来越喜爱,而是越来越厌倦。针对高中生展开问卷调查,不少学生表示:现在的古诗词越学越难,感觉听不懂了,没意思,不想学。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大汗淋漓,学生在讲台下面昏昏欲睡,课堂气氛低沉,学生不配合教学活动。

2.教学模式落后

高考的到来使得高中古诗词教学趋向功利化,考试说明重点要求的,教师就要求学生背诵;考试说明没有要求的,教师就简单讲甚至不讲。课堂教学以考试为主要导向,看不见学生与诗词、学生与课本间火花的碰撞。课堂是教师的主场,教师将诗歌鉴赏简化为考试技巧,学生在下面狂记笔记,师生缺少互动,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二、如何转变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困境

1.引入流行元素,激发鉴赏兴趣

事实上,很多流行歌曲都与古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周杰伦的《东风破》、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王菲的《但愿人长久》等,无不与古诗词息息相关。有些流行歌曲直接改编自古诗词,有些歌曲借用古诗词某几句。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深入挖掘教材与流行歌曲的关系,利用流行歌曲激发兴趣,就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诗词学习中来。

例如,高一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伊能静所演唱的歌曲《念奴娇》的mV。这首歌曲完全改编自苏轼的宋词,歌词一模一样。利用优美动听的歌曲导入课堂教学,可以在正式上课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本次课诗词学习的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采用流行元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可以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强烈反应,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2.诗词赏析大会,营造诗韵氤氲环境

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高中古诗词教学,为学生创建自由交流、互动和谐的交流环境,在诗韵氤氲的课堂环境中陶冶学生情操,熏陶学生诗词情感。语文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不是一句空话,教师要切实在古诗词课堂上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古诗词的意蕴绵长,培养个性鉴赏体验。

教师可在班级开展古诗词赏析大会,组织学生对所学诗词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学高二语文必修四《锦瑟》一诗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李商隐借助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是一首“情诗”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并结合诗中具体意象说一说理由。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两组,开展辩论比赛,就“《锦瑟》主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古诗词时,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缺乏深入探讨,鉴赏诗歌停留在字词、背诵等皮毛知识上。开展诗词鉴赏会,组织学生就诗词主题进行辩论,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诗意浓郁的学习环境,还可以让学生深入挖掘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拓展古诗词教学的深度与宽度。

3.诗词改编大赛,提升学习质量

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是情感性、画面性和凝练性,通过意象的巧妙组合,短短几十个字可以勾勒出无限精神空间。语言的简练和意象的跳跃一方面为古诗词鉴赏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少学生表示高中古诗词难学得多,没有学下去的欲望和勇气。

例如,高二必修三《离骚》一课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觉得古奥难懂,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较陌生。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同学联系屈原生平经历,以诗人的口吻,将《离骚》改编成现代抒情散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改编古诗的过程中,代入作者角色,就能深刻体会屈原满腔愤恨、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篇6

【关键词】教材重构诗歌教学

很多老师有一个误解,认为新课改就是改教材,教新教材就是实施新课改。所以,新课改之后,许多教师还是一本教材当家,“一本教参打天下”,满足于把教参搬到教案上,再“贩”到课堂上,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其实,新课改最根本的是教师改变观念。那种过分依赖教材、以教材为圭臬的做法,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在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在课程野的关照下对教材进行重构,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才能更有效地落实课改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具有开放性,“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则对“课程标准”的新内涵做了更为明确地说明:“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这些论述,令人耳目一新,无疑将对旧的教材观形成有力的冲击。作为一线教师,对这些新的理念,不能熟无睹,更不能抱残守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更新观念,形成新的教材观。

“用教材教”不是抛弃教材,而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审利弊,大胆取舍,合理补充,有效重组,以更科学、更有效地“教教材”,是谓“教材重构”。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诗歌之部”,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开创了全新的体例,对于实践新课改的理念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功不可没。但毋庸讳言,教材编写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教材的建构方式脱离高中学情,也不太符合诗歌教学的基本规律。

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教授们不一定熟悉中学的教学现状,也不一定了解当代高中生古诗词修养所达到的程度。从实际情况看,高中学生古典诗歌的积累非常有限:初中阶段绝大多数学校只是要求学生背诵基本篇目,很少有具体的鉴赏实践和鉴赏方法指导;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必修2和必修3中的古代诗歌总共只有13首。以如此薄弱的古诗积累,在高中匆忙进入古典诗歌选修课的学习,很明显先天不足。

选修教材“诗歌部”以诗歌鉴赏的理论和方法为主线建构教材、组成教学单元,将教材分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三个单元,分别将“把握诗歌的意境”“探究诗歌的意旨”“体会诗歌的声韵”当作每一单元的学习重点,这一构想的意图是,在诗歌鉴赏基本方法的指导下,引领学生尽快进入鉴赏状态,掌握鉴赏方法,以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其用意固然是好的,也把握了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就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而言,应该是由感性而理性,先有大量的鉴赏实践,然后才可能领悟个中三昧,这个过程是“举三反一”,甚至是“举百反一”;同时,高中生毕竟不同于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的学生,基本积累有限,对他们来说,大量而具体的鉴赏实践对提高鉴赏水平更为有效。正如著名学者周啸天先生所说:“正如学习游泳不能单靠书本一样,提高鉴赏力也不能仅凭读点文学理论可以凑效,具体的阅读与欣赏才是不二法门。”

与其他几个版本的古代诗歌选修教材相比,也可以看出人教版这一部分建构所存在的问题。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分为“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龙腾虎掷”的稼轩词等单元,是以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文学风格和文学流派为依据编写的。

粤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分为“唐诗之旅”“漫步宋词”“聆听元散曲”三个部分,每部分又分若干单元,比如“唐诗之旅”中的盛唐诗分为“基本阅读”和“拓展阅读”两部分:基本阅读的主要内容是“王维诗四首”“李白诗四首”“杜甫诗五首”,拓展阅读的主要内容是“即景抒情诗四首”“山水田园诗四首”“边塞战争诗四首”。管中窥豹,可见此教材也是以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文学风格和文学流派为依据编写的。

语文版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分“山水胜色”“边塞军旅”“咏史怀古”等十一个单元,是以题材和风格流派为依据编写的。

从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后三种选修教材更符合当前高中生的学情,也更有利于实施教学。如果不对人教版教材进行重构,学生很可能对古典诗歌发展的脉络以及主要题材、风格、流派等印象模糊,一派混沌。

因此,尽管注重理论建设的想法为中学语文教育界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笔者以为,这种建构模式“可爱而不可行”,至少离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比较远。

(2)诗歌选篇偏少,名家名作缺席,选修教材的特质不鲜明。

一本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选修教材,选篇首先要达到一定的量。不好说具体数量为多少最合适,但可以通过比较说明问题。比如,同样是诗歌选修教材,上述四种版本诗歌选修教材的选篇数量(不包括课后练习中的诗篇)就有很大的差距:

不难看出,人教版诗歌选修教材选篇的数量远远低于其他三种版本。选篇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如何让学生在具体的鉴赏实践中学习鉴赏的基本方法,“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从而最终达成选修课的教学目标?

笔者以为,一本好的诗歌选修教材应该是一部出色的诗歌选本。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其影响为其他唐诗选本望尘莫及。主要原因是:(一)入选的诗人主要是大家、名家,以及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有一定影响的诗人。这样,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二)入选诗篇都较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和诗味,诗歌有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激情,优美的意境,浓郁的诗味,因而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诗品序》)。

以上述标准衡量,人教版教材很明显是有不足的。比如,教材没有选欧阳修、辛弃疾、柳永等宋词名家的作品,宋诗则只选了陆游的《书愤》一首,元曲只选了睢景臣的《高祖还乡》一首,而这两首均非宋诗、元曲的代表作,选黄遵宪的《今别离》则有凑数之嫌。名家名作缺席,对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段蜻蜓点水,所选非人,难免使这本选修教材的品质大打折扣。其他诸如风格流派、诗词格律等,尽管偶有涉及,但基本上是语焉不详。可见,教材存在着巨大的重构空间。

(3)诗歌散文合编,内容庞杂,课时紧张,很难落实课程目标。

按照使用该教材的多数中学的教学计划,《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在高一下学期的第二学段完成。即30首诗歌和18篇古文要在9周内完成,这样的教材和这样的安排很明显严重脱离中学教学实际。结果只能是教师拼命赶进度,学生马不停蹄地换思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只能说开过这门课程,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从平时教研活动学校间的交流来看,老师们关心最多地是“进度”,即如何把教材上完。这固然有教师自身教材观没有改变的原因,但深层原因还是教材编写本身不合理。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高中学生的薄弱环节,更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与其将诗歌散文搅在一起煮成一锅夹生饭,还不如将二者分开,作为两门课程,分两个学段完成。其实,其他版本的选修教材都是这样做的。如苏教版除《唐诗宋词选读》外,还有《唐宋家散文选读》,语文版除了《唐宋诗词鉴赏》外,还有《唐宋家散文鉴赏》,粤教版除了《唐诗宋词元曲选读》,还有《唐宋散文选读》。后三者的设置很明显更合理,教师学生都能很从容地应对,教学效果当然更好。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篇7

【关键词】吟诵;文言诗词;诗词创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91-02

高校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一直以来是只重视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批评史及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重文学史论和作品解读而不重视甚至不关注文学创作的教学现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而在高校学科应用化的趋势下,相比秘书学、新闻写作、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古代文学课程在文科专业中正处于日趋被排挤和边缘化的趋向。古典诗歌教学作为古代文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也处于重作品解读和批评史论而轻诗歌创作教学的现状,在功利化学习的潮流下学生学习兴趣正日趋下降。为改变古典诗歌教学这种尴尬局面,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古典诗歌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我们应加强古典诗词吟诵和诗词创作的教学,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在高校推广文言诗词吟诵与创作结合教学是十分必要和极其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提升古典诗词的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吟诵教学的理论依据及目前高校吟诵教学的现状

吟诵是中国传统诗文特有的诵读方式,又称为“中国式读书法”。“吟”,许慎《说文解字》说:“吟,呻也,从口今声。”段玉裁释为:“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别也。”[1]“诵”,《说文解字》说:“诵,讽也,从言甬声。”《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信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2]南京师范大学的陈少松教授在综合研究古代文献后明确指出“吟诵是指拉长声调像歌唱似地读”。[3]因此,“吟诵”就是拖长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文,是古代诗文的传统教学方式。

由于历史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吟诵教学在中国大陆沉寂了半个多世纪,在近几年,由于在一些包括专家学者的有识之士的大力提倡和实践下,古诗文吟诵有日渐复兴的态势,但高校对于吟诵的教学观念认识和教学实践还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吟诵应是古典诗文唯一的且是最有效的诵读方式。吟诵因为是采用汉语言文字四声的发音规律,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有节奏地诵读,并且往往使用某个吟诵曲调像歌唱一样吟唱,因此能更好地体现古典诗歌的韵律,展现诗歌的音乐美,能更好地引导学习者产生兴趣,并让学习者入情入境,并加快对诗歌的理解与记忆。而这是采用常规的朗诵方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但目前高校教师多数还是采用普通话朗诵的方式教学古典诗歌,并着重于通过对诗歌字词章句的理解去解读和鉴赏作品。而大学生对这种沿袭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感到乏味,从而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其次,受目前课程安排内容的限制,一些高校教师进行吟诵教学时也往往流于形式。很多情况下,教师仅仅是播放一首古典诗歌的吟诵录音或者是示范吟诵一遍就了事,没有花时间去教学生吟诵,导致学生没能具体掌握吟诵的法则,没能通过吟诵提升对古典诗歌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大学生进行文言诗词创作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言诗词”,是相对于白话新诗而言,指我国从古至今所有以文言为语言载体进行创作的诗歌体式,也即通常所说的“古诗词”、“旧体诗词”、“古典诗词”,但现代人创作的诗词不宜指称“古诗词”、“旧体诗”、“古典诗词”,而统称为“文言诗词”较妥。文言诗词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学的重要瑰宝,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大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可以陶冶大学生高雅的性情,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的人格精神。但长期以来,高校诗词教学偏重于作品解读与鉴赏,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的教学与训练。这导致诗词教学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具有的让大学生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和健全人格的作用。因为学习文言诗词如果仅停留在观渔者的角色,只是临渊羡鱼,而没有退而结网,终究是浅尝辄止。唯有通过学习和实践诗词创作,才能深入体会诗词的文学特质,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知识和技法,从而在诗词创作实践中得到陶冶性情、疏泄情感,实现修身养性的功效。

要学会文言诗词的创作以及提高创作水平,需要创作者具备较好的文学修养,需要熟悉诗、词这两种文学体裁,掌握诗词的语言特点、格律要求、音韵知识及意境创造等;并需要作者具备较高的思想境界,因为作品的立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质量的高低;这势必能促进创作者阅读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探索诗词创作的规律和技巧,在这过程中既可以提高创作者的理性思维,也能提升形象思维。而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提升必然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大学生相比中小学生,其语文能力和文化素质有了质的提升,其在中小学学习阶段已打下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通过在大学里继续学习文言文及古典诗词作品,提升其对诗词作品的解读和鉴赏能力,然后再学习文言诗词创作完全是可行的。因此,高校开展文言诗词创作课程,通过引领大学生学习古今优秀的诗词作品,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法,并进行诗词创作的训练,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的人格精神,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在今天高等教育提倡通识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文言诗词吟诵与创作相结合进行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学方法和教学作用

(一)理论依据

在高校开展文言诗词创作教学,必须引入和加强诗词吟诵教学,因为诗词吟诵与诗词创作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没有“诗词写作”或“写诗”的说法,只有“吟诗”或“作诗”的说法。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志乎!”[4]贾岛有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苦吟诗》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有:“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可见,古人作诗都是一边进行艺术构思,一边吟咏推敲,铸字炼句。[5]“吟咏”一词,最早出现在《诗大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吟咏”一词时说:“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6]《说文解字》也说:“咏,歌也,从言,永声。”可见,“吟咏”与歌唱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将“吟咏”定义为按照一定的音阶旋律有节奏地吟唱文言诗歌。“吟咏”相比一般拖长声调有节奏地诵读,是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音阶旋律去吟唱,因此“吟咏”可作为“吟诵”的其中一种高级的诵读方式。而“吟咏”式的吟诵更适合古典诗词的文学体制,因为中国古典诗歌是抒情文学的传统,吟诵古典诗词不仅有利于把握诗词的字音、韵律,也有利于把握诗词的感情脉络、体会诗词的意境。故古代诗人进行诗词创作,皆是边吟诵、边推敲字句。明白此,我们就应该提倡文言诗词的创作教学必须结合吟诵教学,方能符合文言诗词的体制以及创作规律。

(二)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在高校进行文言诗词吟诵与创作相结合教学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文言诗词学习要坚持吟诵、鉴赏和创作三者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并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吟诵方式大量学习文言诗词作品,并提升鉴赏诗词作品的能力,然后大胆尝试诗词创作,加强诗词创作的训练和实践。

首先,学会吟诵是学习文言诗词创作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中,按不同的诗词体裁精选古今一些优秀的诗词作品作为范例供学生吟诵学习,让他们通过吟诵了解诗词的字音特点,学会辨别平仄四声,了解不同诗词体裁的格律、押韵规则,进而理解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诗词的感情脉络。

其次,鉴赏作品是学习诗词创作的有效手段。指导学生在吟诵学习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进行鉴赏学习,通过分析诗词作品的遣词造句、章法结构、意象构造和意境创造,让学生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技法。

再次,加强诗词创作的训练是学习文言诗词的升华。在吟诵和鉴赏学习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后,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的训练,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主学习和创作实践进一步学习文言诗词,提升其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三)教学作用

笔者在进行文言诗词吟诵与创作结合教学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采用诗词吟诵教学,能激发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的兴趣。通过吟诵教学,让大学生掌握吟诵的基本规则和一定的吟诵曲调,能充分展现诗词作品的音乐美,让大学生对学习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因声入境”能更快地理解诗词的思想意境,从而更好地记忆诗词作品,激发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的兴趣。笔者在某一诗词体裁的吟诵教学结束后进行作业布置时,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很高,并没有将其作为学习的负担看待。

其次,通过诗词吟诵与创作结合教学的方式,能让大学生学会吟诵构思的创作方式,从而更好地掌握诗词创作的技法,提升创作诗词作品的质量。文言诗词因其讲究平仄节奏、音韵协调,故适合于吟诵,而一首诗词作品是否优秀,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其是否符合平仄节奏、音韵协调以及意境是否高雅、气韵是否生动。故构思成一两句诗或完成一首诗词作品的初稿后,必须通过反复吟诵来检查诗句或作品的质量,考虑是否需要修改。因此,我们推广诗词吟诵与创作结合教学的方式,其实是为了让大学生掌握诗词创作的最佳方式,即边吟诵边构思的创作方式,并学会通过反复吟诵来修改诗词作品,从而提升诗词创作的水平。

文言诗词因其特有的音韵美以及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使吟诵和创作诗词具有情感疏泄、陶冶性情和健全人格的作用。在高校开设文言诗词吟诵与创作课程,让大学生掌握诗词吟诵与创作,不仅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诗词文化,也有助于大学生修身养性,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2](汉)许慎.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0+95

[3]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3).

[4]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5).

[5]华锋.吟咏学概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47).

[6](唐)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篇8

一、高中文言文的“教”

毋庸讳言,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总是不以为然的。“对‘教什么’‘学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认识模糊、理解偏颇或把握不当”的,大有人在。所以,高中文言文的“教”,就是指教师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只要明确了“教什么”,才能有效实施“怎么教”。

1.高中文言文“教什么”

“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必须认识清楚、理解透彻、把握恰当。所以,“课程标准”才是教师实施高中文言文“教”的根本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高中文言文的“教什么”作了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教师必须明确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一是“读懂”,就是教学生读懂文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恰当选择“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受学校体制机制、高考压力、统一教材版本、教师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或学生可供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不大,只是在选修教材上,教师还是有一些自主选择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权利。只有符合“浅易”的标准,学生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二是“梳理”,就是梳理文言常识。具体而言,就是要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不考不教”的基础上,高中的梳理虽然显得枯燥乏味,但是,词类、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却成为初高中衔接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三是“诵读”,虽然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有一定的诵读基础,但是,高中的诵读要求也必然比初中的高得多。不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且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要理解感悟、积淀语感以及展开联想、想象等等。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就选修课程文言文“教什么”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悉心研究“课程标准”,就不懂得高中文言文应该“教什么”,那么,就只能依照给定的教材照本宣科,难免会落入“教教材”的俗套,课堂低效甚至无效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教”也就无从谈起。

2.高中文言文“怎么教”

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才具备了必要的前提。“怎么教”,往往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于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学生诵读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外,教师在“怎么教”上主要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

(1)整合教学内容。众所周知,高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在三年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模块内容(含选修模块)的教学,着实不易。况且,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选修课的教学,只能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罢了。鉴于此种状况,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安排,有效地选择、取舍文言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课程标准”推荐的文言文诵读篇目,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一般情况下都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模块,可作为重点阅读的篇目。此外,高中文言文教学还要求选修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及“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就需要对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师据此实施教学,将使学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等等。至于“课外读物”的《论语》《孟子》,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抽取部分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2)传授学习方法。“怎么教”,归根结底就是传授学习方法。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习压力大的高中学生,教师除了采取诵读、整体感知等常规教学外,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有效的应试方法。常见的有:比较,就是要学会辨别异同,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推断,就是根据已知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推出一些疑难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如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质疑,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如对一些不太确定的字、词、句、篇,要敢于与同学、教师探讨;评价,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论、发表看法等;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如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

当然,“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的具体要求,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加以有效落实。因此,教师既要研究“课程标准”,又要研究学生,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方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释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培养中学生诵读古诗文为主,进行语感熏陶,但不是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有表情地吟诵,既要语调上读出抑扬顿挫,也要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其次,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教”,是教师的主导活动,是前提;“学”,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之后,就得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1.高中文言文“学什么”

“学什么”,往往离不开“考什么”,虽然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但教师的教学也不能无视考试。“考什么”,由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规定的,因此,教师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理解并把握“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就高考“考什么”说明得更具体:“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接着,“考试说明”具体规定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内容。该规定不仅明确了高中学生高考“考什么”,而且明确指出了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应该“学什么”。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的考试内容无非是:名句默写、文言实词、内容理解、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福建等个别省份还考了文化经典,但文言断句福建省至今未出现过(个别省份有出现)。高中教师研究“考试说明”,就是研究“教什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不至于出现“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当然,教师应当具备考试意识,绝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教”、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否则,“教”与“学”都将走向极端,以至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2.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教师“怎么教”,往往决定了学生“怎么学”。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虽然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也知道了应该“学什么”,但“怎么学”还需教师的精心点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既要“记诵积累”语言文字,又要运用所记诵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于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记诵积累”的古诗文,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后,如利用晨读、课堂上的朗读、课后诵读等,学生才能够有所积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升华;对于古诗文大意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但必须遵循“自主—合作—自主”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合作,或凭借注释、工具书,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质疑、探讨,取得共识;至于“文言常识”“词法、句法”“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等内容,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探究学习,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期获得内化、升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高一年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当以必修课为主,重在夯实基础,不但只是“记诵积累”,而且注重“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二学生则应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文言文内容有一定的记诵、积累,并且有能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进行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优势,重在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和散文。在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古诗文、自主积累实词、自主梳理文言语法;合作鉴赏古诗词、合作品味古诗文的语言、合作感受古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探究古诗文作品的内容价值、探究古诗文作品的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等等。高三则应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紧扣高考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梳理、总结等方法进行复习,注重知识视野的扩展、辨析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应试水平。教师切忌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等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东西,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至于《论语》《孟子》的选读,虽然要求在课外选读,但是学生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探究,甚至可以“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形式,以充分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篇9

一.初中语文开展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弘扬我国古诗词文化的需要

古诗词有着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我国古文化的精髓,学习古诗词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特性和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特色,了解当时诗词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生活的场景,了解诗词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此外,古诗词作为我国的文化精髓,必须继续传承下去,古诗词教学是弘扬我国古文化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国家汉语语言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喜欢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并主动学习汉语,古诗词是我国古文化的精髓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语文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工作既满足我国汉语语言发展的需要,也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的需要

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但是人口素质不高,提高国人的文化修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初中语文开展古诗词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言的运用能力,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应用“少教多学”的策略

1.“少教”能解放教师的教学时间,使教师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

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应用“少教多学”教学模式,能够解放教师的教学时间,使教师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充分思考运用哪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师可以利用自主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古诗词的教学方案和计划;还可以反思整个教学工作,完善古诗词的教学,保证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发展。

2.创设更多的情境教学,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

我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典故和文学知识,拥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背景、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工作就是弘扬文化的精神,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应用“少教多学”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更充分地创设不同的情境,再现古诗词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和当时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的掌握古诗词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3.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的“多学”

由于初中生的古词汇储备有限和古诗词深奥的文化内涵,加上语文教学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使得初中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工作中,要缩短教师教的时间,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快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在古诗词的学习活动中,感受、感知、理解并掌握古诗词内涵,实现学生的“多学”。

4.制定明确的古诗词学习方向,保障学生的“多学”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不是放羊式的教学,而是要求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启发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点拨工作,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补漏和纠错,提供学习支持和解释复杂的学习内容,把学生的思考逐步引向更深处,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的能力,保障学生的“多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代诗歌;教学策略

时代的变迁,使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现代汉语的普及,更拉大了与古汉语的距离。古代诗歌因其自身的特点,对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在用字遣词方面,古代诗歌受到诸如篇幅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极为凝练,字字珠玑,非经细细咀嚼品味,难解个中滋味;又如,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典,虽经注释,但短短几句平白的注解,岂能尽解其中妙意?同时,古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多数意不在表而在里,其意境深远,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想用当前“快餐”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学生,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对古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笔者在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在基础上,结合大量搜集整理的优秀教案,经过教学实验,归纳出一些既便于实施,也卓有成效的教学策略。

一、故事引路,渐入佳境

我们看到过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拿到新课本时,往往最先看的便是课本中的小说。小说的故事性强、趣味性浓,学生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实很多古代诗歌或者其作者背后也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古代诗歌教学中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既有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加深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帮助诗歌的欣赏和理解。

例如,一位教师为《虞美人》教学准备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阴云低垂、细雨蒙蒙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位面容苍白、泪眼蒙■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脱去穿了15年之久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

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恶运还是在他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降临了。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遥望南方“三千里地山河”,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诵了一曲千古绝唱,喝下了宋太宗赐予的毒酒。

实践证明,在课前呈现这样的一个故事,有助于学生在把握这首词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体会和感悟词人亡国后的愁苦之情,体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切悲哀。

二、吟咏吟唱,悦耳悦意

古诗的原生命就是吟唱。而吟咏吟唱又不同与一般的诵读,它需要一定的节奏和韵律。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种诵读是读者完全将情感投入文本之中,完全的忘我,可以说是一种“无我之境”。如果古代诗歌的诵读能够达到这一点,那么学生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

三、咬文嚼字,体会诗味

古代诗歌语言简洁洗练,要求诗人在选词用字上下工夫。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咬文嚼字,就是分析在用字上的胜人之处,尤其分析成为诗眼字词的丰富表现力,领悟诗人在炼字上的技巧。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诗歌鉴赏的关键。

另外有一种情况:由于传抄或印刷等原因,古代诗词中常出现某字因版本而异的现象。虽然异文中一定只有一种是正解,但错传的字存在了这么久,必有其合理之处,往往体现了传承者炼字的功夫或不同的审美情趣,耐人寻味。

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这些变化,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置于知情义结合的语境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遣词造句、修改文章的能力。这种方式比较开放,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不受书本的约束。

四、联想想象,再现情境

国画中的泼墨写意,十分注重“留白”,这与古代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寥寥几笔,却留下了大片的想象空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无羁无绊,岂不快哉!

意味隽永的作品总是以其特有的情感力量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使其释放出所有的生命力量与作家拥抱,古典诗歌的这种魅力尤其浓厚。这种魅力的获得,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因为艺术作品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之处,需要鉴赏者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人生经历出发,通过想象、联想去丰富和补充,赋予作品现实的生命力,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例如,在教杜甫的《登高》时,调动学生以自己的感觉知觉去触摸、品味杜甫的遭遇与情感,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这样,学生的悲悯、同情、仰慕等情感才会被激活,他们才能走进诗歌中感受到那动人心魄的生命的哀伤。

五、比较异同,透视风格

比较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非常普遍,背景相同的诗可比较,题材相同的诗可比较,风格相同的诗可比较,手法相同的诗可比较,同一作者的诗也可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可以突出其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诗歌鉴赏能力以及文学修养程度。当然,诗歌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应当严谨,不可滥用。一是要有可比之处;二是每首诗歌比较的方面不要太多,以防不深不透,流于形式。

如教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时,可以紧扣两首词所写的“愁”进行比较阅读。《一剪梅》描写了诗人早期生活的闲愁,抒写了相思之情;《声声慢》则是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宋室南渡,国亡家破,丈夫去世,此时的词人年老体衰,孤苦无依,全词所写虽然也是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此时的愁已经变得厚重和苦涩了。

六、引入诗论,鉴赏理趣

我国有很多睿智精辟的诗论词话,如欧阳修的《六一词话》、李清照的《易安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等。有的诗作蕴涵哲理,有的诗论充满情趣。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撷取的诗论应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咀嚼、品味、感悟,而不是现成的结论,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苏教版必修四《蜀道难》课后的文本研习:“明代诗学家高在《唐诗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列举诗句,对以上三句话加以说明。”三句话概括了《蜀道难》结构上的特色,表现手法的多样以及语言上的特点,可以说,把握好这三句话,就基本能够进行《蜀道难》的教学与鉴赏了。

七、改写再创,抒发心灵

改写前人的诗歌是古代文人常玩的一种文字游戏,诗歌经过改写常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情趣,吟诵起来也饶有趣味。大家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一诗,就曾被人们改编成了五绝(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和剧本(时间:清明时节。地点:路上。人物:行人、牧童。情节:行人询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花村)。可以看出,这种方法不仅对开放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好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改写可以很灵活,不必局限于文体,也不必像古人那样字字落实。当然,改写诗歌在教学中的运用应当注意方法,并不是每首诗都可以像杜牧的《清明》这样任意改变的,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受所学内容及所教对象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