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7:32

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篇1

关键词:物理思维障碍;科学思维;牛顿第一定律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18)1-0032-4

物理规律是一类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內容,物理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然而,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存在着思维障碍。因此,笔者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以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以达成学生主动探寻规律的目的。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符合其认知规律的学习活动沿着科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发现并总结规律。如果将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比作“藤”,科学思维就是“藤”上结出的“瓜”。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突破,引导学生沿着探寻物理规律的过程,发展科学思维,力争将科学思维的培养融入物理规律的探寻过程中,实现“顺藤摸瓜”的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物理思维障碍指的是学生由于物理思维中心点不明确、思维对象不确定、思维方向不正确、思维逻辑不连贯、思维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等原因,导致在认识客观物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以及物理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时,思维出现偏差或中断,从而造成了物理学习困难。[1]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突破,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究的过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思考并自主探寻规律,并将科学思维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培养用科学思维探求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机械运动、运动快慢、力的基础上,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深入思考,是初中建立运动和力关系的基础,是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理论基础,也是高中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两部分组成。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力学的基础,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纽带。能否正确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本章的学习,还会影响运动和相互作用物理观念的建立和形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培养科学探究以及质疑与创新、解释与论证等科学思维的知识载体,“牛顿第一定律”是培养科学推理、科学建模的科学思维的知识载体。通过实验、观察、思维建构知识的过程,则是培养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探索自然、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良好载体。

1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思维障碍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笔者设计前测题,对117名学生进行前测。解答前测题时需要学生自己构建模型。通过对前测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

知识、经验与技能方面:73%的学生认为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现象的观察,混淆了运动和运动状态的变化,对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认识停留在识记层面;35%的学生知道如何控制从斜面上自由滑下的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初速度大小。

思维、方法和能力方面:73%的学生缺乏分阶段研究物理过程的方法;61%的学生缺乏运用证据反驳或说明观点的科学论证能力;84%的学生缺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实际情境中提炼物理概念、物理过程的科学建模能力和意识。

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分阶段研究物理过程的方法,存在逻辑思维障碍。在思考问题时,缺乏目的性、条理性,对于复杂问题,往往不依据现象、数据分析,而是凭感觉去判断,不依据理论按照一定逻辑关系去推理,而是主观臆断。

2突破思维障碍,“顺藤摸瓜”培养科学思维的教学策略

“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内容隶属于“运动与相互作用”部分,反映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教学中必须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为目标,考虑学生探寻规律的“思维关键点”,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循序渐进地探寻规律。

笔者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围绕学生学习的“思维关键点”,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探究、论证、推理、建模过程,纠正错误认知,从有限次实验结果过渡到理想实验规律。教学策略如图1所示:

这一过程,笔者围绕反映教学内容逻辑的知识序这棵“藤”,引领学生摸到了科学思维的“瓜”,“顺藤摸瓜”的学习过程,有效地达成了引领学生在探寻规律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的目的。

3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顺藤摸瓜”的学习活动设计

探寻规律的过程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以“思维关键点”为依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突破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促进其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总结、理解规律。所以,围绕“运动和力的关系—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序,笔者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时空顺序——教学序,实现引导学生自主探寻规律、发展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

3.1【环节1】运动和力的关系

活动一(实验):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推小车,运动一段路程后松手,小车又运动一段路程,最后停下来。

提问:看到什么现象?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并区分物体运动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引导学生将小车的运动过程分阶段描述,分析其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

活动二(播放视频):用力踢足球,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继续滚动,最后停下来。

提问:看到什么现象?想到什么?

活动三(演示实验):小车在气垫导轨上的运动。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的观点。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实验、事例分析等活动,结合分阶段研究物理过程的方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有效突破了学生混淆运动与运动状态变化的思维障碍点,纠正了“物体受力才运动”和“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前认知,使学生初步认识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炼物理概念、物理过程的科学建模过程,实现了依托“运动和力的关系”,通过运用证据反驳或说明观点的方式发展科学论证、科学建模、解释的科学思维,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了尊重事实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2【环节2】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引出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将问题转换成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探究阻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影响。

(2)引出探究实验装置

提出问题:怎样用斜面、水平长木板设计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动力的小车?

展示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每组三个装置的斜面部分完全相同,水平面由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构成,小车在水平面运动受到的阻力分别为3n、2n、1n。

(3)设计探究实验

引导学生从变量识别、操作变量的角度思考,设计探究实验。学生认识到:

①自变量是小车在水平面受的阻力大小,需要改变、知道大小;

②控制变量是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初速度大小,控制其不变的方法引导过程如下:

展示图1所示的装置,问运动的小车在哪个水平面停下来快?学生预测后演示,遮住斜面部分,让相同的小车从斜面不同高度自由滑下(用摄像头拍摄),使小车在摩擦力大的水平面停下。学生推测原因,播放实验拍摄的视频。

演示:将两个图2所示的装置并排放在水平桌面上,两端对齐,让完全相同的小车分别从两个轨道最高点由静止开始同时自由滑下,观察两小车是否一直并排滑动,直到轨道零刻度线处。对调两小车,重复上述实验。

③因变量是小车在水平面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对其测量转换成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时间。

④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如表1所示。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5)分析论证,交流合作

【设计说明】

引导学生“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通过“引出探究问题—转化科学探究问题—引出探究实验装置—引导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保证了科学探究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科学探究过程,促进了学生科学论证、质疑与创新、解释的科学思维的发展,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不断探索、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形成。

3.3【环节3】牛顿第一定律

(1)从有限次实验结果过渡到理想实验规律

如果做第4次实验,让小车在水平面受的阻力更怎样?小车运动时间比第3次怎样?小车速度变化快慢比第3次怎样?

如果做第10次、100次、1000次、10000次实验,甚至更多,如果每次让小车在水平面受的阻力比上次更小,小车运动时间会比上次怎样?小车速度变化快慢比上次怎样?

假如小车在完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一点阻力都不受,小车在水平面运动时间会怎样?小车速度变化快慢会怎样?小车运动方向会不会改变?小车将会如何运动?

(2)牛顿第一定律

介绍物理学史

①伽利略的观点

介绍伽利略理想实验,引导学生科学推理。明示以实验为基础,结合科学推理得出结论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②笛卡尔的观点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运动下去。

③牛顿的补充

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解读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引导学生从如下层面思考,并解答相关问题:

①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分析:研究对象、條件、观点。②能否用实验验证?③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会不会改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物体一定受力吗?维持运动需不需要力?

【设计说明】

在实验条件不允许的条件下,师生共同演绎从假如做第4次实验,到假如做第10000次实验,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顺利从有限次实验结果,通过科学推理过渡到理想实验,促进了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与创新、科学建模、解释的科学思维的发展。

总之,物理规律的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基于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突破,结合认知目标和科学思维两个维度安排学习活动,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科学推理等论证的过程,达成从物理视角循序渐进地认识客观规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认识的目的。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反映教学内容逻辑的知识序这棵“藤”,引领学生摸到科学思维的“瓜”,通过“顺藤摸瓜”的学习过程,有效发展其科学建模、科学推理、解释与论证、质疑与创新的科学思维。

作者:张羽燕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篇2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创新;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001-02

一、工科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和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教育部对非物理类理工科的大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该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当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并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物理学领域中的重大突破都是建立在理性批判性思维基础上的。因此,大学物理教学在培养的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批判性思维和精神的培养普遍缺失,就以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为例,在大学阶段,对考试分数看待相对弱化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仍然是为了考试过关、修满学分为目的在学学物理知识。学生在大学物理课堂上仅仅充当听众和受众,在问题面前显得无力和迷茫,不知从何下手去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对老师讲的内容不假思索地机械化记忆,没有加入自己的独立思考,所以就不具备用批判的思维去审视所学的物理知识。概括起来就是对于书本知识不假思考地赞同,对权威和主流思想的盲从以及对现有研究方法的依赖。这些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二、注重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原因

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精神伴随在我们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做出恰当的决策的过程中,因此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批判性思维也是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必备条件。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贯彻培养学生具有灵活性和灵活的批判性思维,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当今时代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海量的知识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增加。“知识经济”业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正在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良好知识基础又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拥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强盛的有力保证。而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使得学生在抓住知识要领的基础上,敢于和善于质疑辨析,在事实和逻辑的基础上理性思考,合理推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成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质疑和科学判断力。很多人不敢质疑,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不会质疑,不知道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思维,不论对问题的怀疑还是对客观事实的评价都是建立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学生要对所怀疑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推理,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对自己提出问题全盘否定,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们在讲解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过程中,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上时,一些学生就结合有些报道说发现超光速的物体进而提出问题,提出超光速真的存在的话,现有的以光速为极限的理论是不是都得坍塌?甚至一些学生在学习了狭义相对论后,武断地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就被淘汰了。这说明学生也提出了问题,但是缺乏合理质疑和对科学的判断。这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理性的批判思维思考问题,给出正确的答案。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要根据直观的感觉接受已有的知识或者结论,不受外部环境的暗示干扰,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不断分析解决问题的依据,反复检查已拟定的假设、计划和方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明辩事非曲直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合理推断和科学的批判精神。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在人类知识发展的长河中任何一条固有知识都可以被质疑,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够成为知识向前发展的不可动摇的基石。知识的新旧更替过程绝不是新知识的简单叠加在旧知识之上,而是伴随着对旧知识进行合理修正和扬弃的过程,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就是运用批判性思维在旧知识基础上推陈出新的过程。例如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一些学生发现了书本上有些知识的不足之处,却不能提出解决或者进一步完善的方法,就不利于推进知识的进步。而批判性思维就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旧知识提出合理的质疑,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理性探究,最终找到可靠的知识和真理。这一过程必然伴随有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大胆质疑前人的学说,提出合理的假设和推断。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必然有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

三、大学物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途径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发展和变革时期,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关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这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工作者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在我国一些大学的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成为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物理学是在人类对自然界的规律的认识和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利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精神理所当然地充当重要的角色。我们认为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在以下方面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

1.必须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授学生学好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反思,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反思自己思维的不足之处进而更好地获取知识。例如讲解麦克斯韦的位移电流假说的时候,很多学生对此概念的提出要么就不去想物理本质,要么简单地从字面上把它和传统的传导电流混为一谈。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安培环路定理在非恒定电流情形下遇到的矛盾,面对这样的困难,提出我们是否存在对一些物理概念理解的误区或者不足。然后讲解麦克斯韦为了解决这个困局,并且利用电流的连续原理和高斯定理导出了非恒定情形下的安培环路定理,认为变化的电场也产生磁场,提出了“位移电流”概念,并且进行了有效论证。这样使学生明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批判性思考的巨大价值,启发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

2.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质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特别是在讲解物理历史中一个新理论产生的过程时,教师要注重向学生展现这些大物理学家们在遇到问题时所突现出来的敢于突破固有观念束缚的批判性精神,引导激励学生尝试去建立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例如讲解量子论的诞生过程的时候,首先把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与经典物理给出的结果的矛盾展现出来,陈述很多物理学家在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上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但遭到失败的事实。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评判,然后讲解普朗克是如何批判性地提出与经典物理学概念格格不入的能量量子化假设而使得问题得以解决,能量量子化概念冲破了经典物理框架的束缚破茧而出。这样彰显了勇于向传统理论提出质疑的批判性精神的重要性。

3.教师要注重培养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愿和技巧。有的学生善于用批判性的思维去思考物理问题,但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技巧,相反有的学生掌握了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却没有运用批判性思维的主观能动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所以老师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培养起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意愿和技巧,因为二者的相互促进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所在。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例如讲解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运动的个性和共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的主观能动性。然后讲解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是在光的二象性的启发下提出的,他是以科学类比的方式提出一个科学命题,并对此命题展具体论证。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类比等方法思考问题,逐步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技巧。

四、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师生共同建设的过程。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在学好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敢于大胆质疑,不迷信,不盲从。培养学生积极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在尊重经验和客观事实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所怀疑事物给出合理的诠释和合理论证。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如果忽略或者弱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在抑制其创新能力的生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激发、鼓励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钱颖一.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的作用[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03).

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分析

对学生的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认知过程,中学生正是处于思维急剧发展的阶段,所以教学不仅是灌输学生知识,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物理这门课程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学科的基础,现在每个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其他学科的教学要有效的多,物理教学更能胜任素质教育中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

要想学生具有很好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物理与思维能力的关系

1.1、物理为思维提供领地

学习物理,就是学习研究事物的基本结构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探究物理运动的规律,掌握得出结论的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可以说物理的知识很广泛,小至分子大到宇宙,涉及到世界很多等地探索的领域,这些知识具有很浓的未知神秘色彩,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物所以说理教学更能胜任素质教育中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

1.2、物理方法迁移其他领域

物理是一门注重方法的学科,学习物理要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进行分类和比较,利用科学的推理和抽象的概括得出结论。其中用到的方法思维可以运用迁移到其他的领域,也就是说,物理教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高中时期思维最为活跃

在人的思维发展中,都要经过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成熟时期,我们一致认同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初中阶段,而成熟期则是高中时期。所以,高中生处于思维定型的时期,正是思维能力和水平提高的黄金时期。

2、高中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分析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想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1、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物理的形象思维具有三维性、整体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分析运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首先是利用形象思维的三维性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公式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造出运动情景,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例如在研究物理追击相遇的问题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演示车辆相遇和追击等情景,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其次,要做到学生的举一反三,让学生做到知识点的迁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在进行归纳总结,指导学生解决物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举一反三。有些问题是很抽象的,仅仅凭借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是不够的,而要在思维上不能受到常规思维的束缚,要打破陈规,在主观上去创造,这就需要在教学上教师提出创新性问题,提出创新性题目,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和分析。教师可以留一些有创新点的习题和课题,让学生们互相讨论研究,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2、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物理的学习中有很多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总结的知识,而且,有很多抽象的知识是无法直观的体现出来的,所以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习物理的方面,是以物理的定义概念为基础,通过物理的概念的分析,物理的判断和物理的推理来得到结论。在老师的指导些,学生应该分析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总结,然后构建概念,获得物理概念和定理,这样让学生在科学家的探究道路上走一遍,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用抽象的思维转化成直观的知识,比如在物体之间的力的分析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建立物理模型,例如质点模型等,能够在系统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3、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体制中,缺乏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但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高中生思维能力定型之前,在物理的教学当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运用逆向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认得思维分为两种,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有的问题用正向思维是不好解决的,需要用逆向思维,例如在进行光的研究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光路的逆向思维进行研究。第二,要采用开放式教学和提出开放式问题,在很多问题中,是没有固定答案的,而有的教师只给出一种答案就完成教学了,而在高中生的物理教学中,要采用开放式教学,要让学生提出不一样的想法和答案,进行探讨,进行民主、公平、公正和合作的开放式教学。教师要出一些高质量的题目让学生用创造性思维进行解答。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形的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扩大学生的思维广度,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范围的宽广,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要锻炼学生的灵活性和延伸性,让学生把物理问题延伸到其他领域,使其发挥合理的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结束语

高中生正是处于思维能力定型的阶段,而且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进行长久性的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学为学生的思维提供领地,物理的很多方法都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让学生适应现代化的学习,而且,为学生进行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泉坤.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7):57-58.

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应当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等各方面入手。首先,教学理念的更新是前提,只有教师意识到创新思维培养对中学生的重要意义才有可能从教学中出发,将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教学中来;其次,是教学手段的优化,中学物理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物理教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从摄取知识的途径学生有所长,能够通过物理学习形成良好的探究能力,使得他们能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善于突破,敢于创新的思维习惯。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

1.进行试验教学,从动手中创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能具体形象地展示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因此,中学物理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实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教学。在中学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物理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进行物理实验,可以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验证物理学的理论,这样经过检验的物理理论,学生获得的是真知,知识的可信性增强了。因此,物理实验不但可以使中学生进一步掌握物理理论,而且还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中学生的思维。

2.培养综合能力、巩固创新基础。物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物理教育是科学素质的摇篮,对创新型学生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培养。首先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拥有善于观察的习惯能够增加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记忆,积累素材。物理知识常常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与判断才能获得,而这其中,观察能力是影响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因素。在物理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要让他们拥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在课堂教学上,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都要引导学生去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通过这样逐步建立他们善于观察、勤于观察、能够仔细彻底观察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周围的事物所产生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通过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将实际生活中的观察与理论相结合,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其次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凝聚的注意力是进行科学思考和创新必要的前提,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因此,在教学中要利用“环境的创设”、“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外知识的穿插”等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较长的兴奋状态;再次,是对信息资料的检索与积累能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理资料层出不穷,指导学生运用“读书目”、“读目录”等方法,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所需要的有关信息,培养学生的检索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是发现、创新一种重要的能力。

3.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的间接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最终达到认识知识,解决基本问题的目的。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应该重视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谈话交流给学生以提示,激励学生继续思考,这样就开启学生的智慧,打开学生思维定势的枷锁,引导初中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物理理论,解决物理难题。这些启发思维教学内容架设了通往抽象思维的路径,对初中生的物理学概念规律的掌握以及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事物隐蔽的本质属性,以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总之,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良好的人格品质等等。实践证明,在物理教学中,灵活运用以创新教学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让他们在教学中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多创造让学生发挥他们想象和创造能力的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否则可能就慢慢地扼杀了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各种能力,才能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劲头,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大自然的未知的奥秘。

二、教学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要发展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之中。在每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时,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还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春生.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J].成功(教育),2008(03).

[2]廖志敏.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08).

[3]周飞龙.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途径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

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篇5

【关键词】思维能力;物理教学;抽象思维;创新思维

近年来,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著述颇多,在物理教学方面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物理教育是青年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定律的发现,还是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科学思维能力。

1.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高中物理实际上还是和初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关键是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引入不当、推导呆板、僵化,就可能变为老师武断地把学生往前“拖”,“拖不动就可能抱着学生或背着学生“走”,从而使学生变为死记结论。所以“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如果老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入和推导,则“话不多”而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

“引入”的方法有:实验引入法(实验要求明显、新奇、巧妙)、类比引入法(类比要恰当、生动形象)、现象引入法(现象要典型、充分,这种方法也叫举例引入法)、问题引入法(也叫提问法,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推理引入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2.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用逆向思维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们的思维活动,按照思维程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按事物发展的过程先后,从起因分析推断事物发展的结果,称为正向思路;按相反的程序称为逆向思维,即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追溯起因。牛留信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了从五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研究对象的逆向思维;条件的逆向思维;思维程序的逆向思维;因果关系的逆向思维;光路可逆的逆向思维。笔者认为,这确实符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其实逆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处处时时都可进行,并结合正向思维开展,效果会更好。下面,我们以《曲线运动》一节的教学案例来说明:

2.1 引入新课时的问.

师(引入):前面第二章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如果运动物体不是沿直线运动的话,那将做什么运动?

生(回答):作曲线运动。

师:肯定吗?是不是一定得作曲线运动呢?

学生(犹豫):有回答坚持说一定做曲线运动,还有的说是静止。

师:请注意我们指的是“运动物体”。

在学生终于搞清后,我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来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给机械运动分类,即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2 对课堂教学中得到(归纳总结)的结论进行反问.

例如,当得出“一切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后反问:“一切变速运动都是曲线运动吗?”

2.3 在巩固应用知识时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问和反问.

可见,通过课堂上这种反问式的逆向思维陪养,不但上课效果明显了,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采用开放题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传统教学,其中改变唯一解题方法的传统题(或封闭题),但适当地采用和引入一些更具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理由是:①按照“马登理论”,学习的本质就是鉴别,又由于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扩展变异维数(或者说,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而,又由于开放题不仅具有多种可能的(正确)解答,也具有多种可能的解题方法,因此开放题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空间。②另外,由于常规的物理教学主要集中于收敛思维,因此,这就凸显出开放教学的一个明显的优点,即特别有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叫任何好的题目,如果没有适合形式的教学去保证,这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可能性就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性。

例如,一质量m的小物体(可看作质点)以vo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沿倾角为e的斜面冲上去,当它静止时离斜面底端的距离为多少?已知物体m与水平面及足够长的固定斜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p,且近似认为m可能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

可见,教师要进行思维教学,必须本身是问题解决(当然包括解物理习题)方面的高手,并且能够根据各种资料上的习题或网上的习题,结合生产、技术和生活等方面的物理情景编制出一些高质量的题来。

3.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对于名家千锤百炼编写的教材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要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结论,不轻易就相信。学生作业中有错误,老师批改后找出来归类,然后让学生相互评定,找出错误原因。也可尝试学生互批作业,然后让学生报告发现的错误之处。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互成1200角的两个力fi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分析:此题其实只要一提醒,学生很快就清楚它的“缺陷”了,可提问:“该物体受几个力呢?”学生自然会提到重力,再问:“f1与f2的方向是竖直方向、斜向上或下还是水平方向呢?”最后问:“按这样一分析本题能求出其合力吗?”然后,介绍教材编审者的意图,指出其编题粗糙。这样的习题如果想当然地按教材去解,势必束缚学生的思维。

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篇6

[关键字]民族地区思维能力物理概念教学抽象思维创新思维

近年来,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著述颇多,在物理概念教学方面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普遍的重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学生的物理基础大都薄弱,理解能力低下。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物理概念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定律的发现,还是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科学思维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诸方面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是其重心所在。

一、物理概念学习中常见的思维障碍及原因分析

第一,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淡漠

形象思维在中职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的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

第二,因果思维条件的制约

物理问题的因果联系总是受条件制约,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以进行这样的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

第三,逆向思维不能逆转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

第四,不善于比较导致概念混淆

比较思维是中职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中职学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混淆概念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求同存异。

第五,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堵塞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思维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思维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后续思维活动的特殊的心里准备或反应倾向。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对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

二、物理概念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中职物理实际上还是和高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具体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是否切中要害。所以老师要在课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第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概念是建立在感性的物理知识基础上的,直观、形象的讲述比枯燥的说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何物理规律都必须与某类物理现象相联系,实验定律尤其如此。学习和掌握物理规律之所以不能死记硬背,是因为它必须与某类物理现象对应起来。所以要善于引导学生建立丰富的、准确的物理表象,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类的思维活动,可分为两种: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本人认为在物理教学中逆向思维结合正向思维随时都可以使用,这对民族地区物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不但上课效果明显,而且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

许多学生学物理只顾拼命死背概念,整天做题目,对学过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等较深的层次很少提出问题和疑惑。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辅导联系中教师应经常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使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开发和培养。

第五,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篇7

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解决物理难教难学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要从思维的品质、方式、方法等方面来潜心引领方可成就学生最终的思维智慧。创新思维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创新思维中的各要素是密切联系、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

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用身边的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正处于迅速成长时期,接受能力强,对周围事物好奇心重.因此,物理教师应利用这一点,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加强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来说,如何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极其重要.人生来就好奇,对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都想知道为什么.在常态的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不断纵深理解、全方位理解的习惯,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所有内涵及外延要有全面精准的理解;在常态的物理现象分析上要引导学生养成由表及里、层层剥壳的递推式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纵深发展。教师只有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张开思维的双翼,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手脑并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在看书、做题等学习过程中养成很抠推理细节的习惯,让学生在一次次严谨的推定论证中学到深刻的思维.这样,就不会再轻易出现一些“想当然”的错误了。培养学生开发物理错题的习惯。剖析自己的理解以及分析过程中的细节,对所出现的错误进行特别的对比、归因和概括,学生自己会发现许多问题的要害和规律,这既是对思维活动的修正、批判,也是思维活动的再深刻。

三、打破常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物理教学是学生探索物理新知的过程,更是学生培养、演练创新思维的过程。抑制、淡化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思维的培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师一定要恰到好处地扮演好“主导”角色,要让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好地为凸显学生创新主体作用服务。实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创新.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台阶,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尝试,拾级而上。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引发其对知识的兴趣,更要创建一个和谐、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一个压抑、死板、严肃的教室中,学生的心情受到压迫,思绪不敏锐,难以有自己思考的空间,提不出新颖的科学问题.因此,创建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作口头陈述.探究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表现在敢于提出问题.有的学生习惯了填鸭注入式的教育方式,懒于动脑筋想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回应,使学生获得质疑的自信.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开展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论习惯

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篇8

   1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意义

   1.1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也包括熟悉世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到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要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即科学素养主要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学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就个人而言,个人对决策、参与公共和文化事业以及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知识及理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提出、发现和解决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他们能够描述、解释和预言某种现象。总而言之,科学素养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意识、科学品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

   1.2有利于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标要求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必须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物理知识形成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熏陶。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究中既学到基础知识,也培养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工作态度,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1.3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必须通过科学教育途径。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都经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飞跃过程,在物理教学中所形成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离不开科学的抽象,因为从感性的材料中———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本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离不开理性的思维。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培养,更要注重一些非逻辑性思维培养,这需要我们教师经过勤奋努力厚积薄发才能在教学的常理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从而引导学生产生灵感思维———顿悟,产生心灵共鸣,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策略的探索

   2.1引导、指导学生自学深思

   要高起点地把学生领进门,我们教师必须有真功夫,下大力气备课,对教材做到融会贯通,抓得住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然后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地把学生教好。培养学生应体现于“五”教学环节:读、做、议、问、评。即“读”———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做”———独立完成作业;“议”与“问”———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解答问题;“评”———我们教师要高屋建瓴地讲、少而精地讲、有针对性地讲。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对书上推导的定理、公式,要求他们尽量自己推导,书上例题,要求学生先不看,而是自己先做,哪怕是三思不得其解也比先看会了强得许多。对于学生“难懂”的知识点,不是我们教师给学生讲通的,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想通的。因此,对领悟性较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先自学新课,自己做习题,记下学习后的重点和难点,待教师讲新课时,就在学懂融会贯通上用力气。这样先学一步的做法,学习效果好、效率高,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们的考试也很轻松,而且能腾出时间去广泛涉猎课外知识,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风气。对于“差生”,要指导他们看书,提问题答不上来,再接着去看书,好好地去想,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强调自学、自学、再自学,思考、思考、再思考。

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篇9

[关键词]生物学科教育价值课堂教学

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生物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事实上,生物学科的高考说取消即取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即使在属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学科也并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价值。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增加,社会对人才标准要求也与日俱增,已经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更是对创新性的要求。不管在哪门学科都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生物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记忆,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高考,甚至包括学业水平测试也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适应越来越严峻的考核要求。结合日常教学中的体会,要去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科的思维的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生物学科问题,强化学生对生物问题拥有独特新颖见解的能力。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修养与能力。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引路人,如果教师本身不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必须准确把握生物教材内容结构的层次性和联系性,能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识结构。同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每个课题教学中设计出目标测试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思考途径多、解决方法多、结论非唯一的生物问题,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生物教师还必须懂得思维发展方面的知识、原理和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思维的顺利发展。

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利用各种方式创设多样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勾勒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措施。一个人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没有创造性问题,也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好奇心是一种潜能,只要很好地“挖掘”,就能变为极强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必然带来一连串的思维活动,这种情况如果及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则必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持久、更深入,从而达到促进其智力发展、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这就从根本上为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动力。

再次,加强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生物知识并不能说明就有了生物创造意识能力。要把知识转化为创造意识,还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其中加强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综合练习,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综合训练,学生能突破常规,加强生物知识的纵横联系,把头脑中所贮存的生物知识与生物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思维的训练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训练逆向思维,促进思维的流畅性;训练求异思维,实现思维的灵活性;训练发散思维,激发思维的求异性;训练集中思维,强化思维的综合性。这些都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纬度,进而升华出创新思维。每个学生天生都有一种探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思考的氛围,把学生的头脑当作火把点燃,而不是当作容器灌输知识,培养并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思维,提倡他们自我探究、体验学习过程,从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勇气,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