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十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十篇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9:29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篇1

关键词: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高考语文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在整体上呈现的倾向是弱化处理,知识动态性、能力上的考查逐渐形成。根据笔者对几届高考学生语文分数的比较分析,凡是超过120分的同学,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项上丢分较少至多丢6分,凡基础知识项丢分超过50%的同学,其总分很难到达110分。目前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安排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多结合教学内容拓展知识,学生对这种繁琐的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化的认识,往往是学一点记一点、在整体分类和系统化总结归纳上很难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且,许多基层高中把高考基础知识的积累放到高三上学期中,利用一个月就复习完了,这就是蜻蜓点水,学生理解不透、积累不足,考试中学生多数是碰运气,分数自然高不了。当下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在题型、内容、形式上不断改革,稳中求变,是对学生发展的时代变化的调整,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基础知识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学习中提高基础知识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之一。

二、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现状

语文基础知识从内涵上来说,具有工具性、传承性、个体性、稳定性特征,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帮助学习者在思维、交流、工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相关活动内容,这也是语文作为工具性载体的重要因素。语文基础知识中多是从传统文化中积累下来的,在文化传承、弘扬的过程中,基础知识是主要的内容基础,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也将成为未来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目前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基础知识教学的重点多是围绕高考考纲考点要求展开,基础知识的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是当前教学中以高考命题标准为参考的重要因素。语文教材知识零散,在基础知识总结上多是通过单元导语和小结串联较为全面的知识点,这种形式在系统化知识构建上还有很大差距。在教材的练习思考中存在一些比较内隐化的知识点,通过问题思考呈现,这种知识往往需要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积累总结,对这种知识很容易忽略。课程改革在教材编写上也出现很多变化,这种内隐的知识增多,直观展现出来的知识点逐渐减少,对学生探究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教师知识系统化高效教学的难度。教师在语文基础知识素养上的不足也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积累中,偏重知识的针对性,在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泛度上没有较全面的系统的积累,对学生知识运用引导也会有所局限。

三、基于高考基础知识考查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对策

1.改进教学理念,注重实际运用

语文基础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相对隐性的特点,传统教学中的内容逐渐积累成越来越多的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也会不断增加。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集中在成语、古诗文名篇名句、文化常识性考查、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等内容上,相对稳定。针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进行专题教学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会进行的一项内容,这种教学主要是在题型、内容范围、解题技巧上进行,对基础知识的文化价值教学没有深刻的体现。改进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下的遗留影响,在认识上明确基础知识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将语文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真正落实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构建更为先进的教学体系。例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第19小题,考点是表达得体,该题的出现就要求一线教师把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加强积累方法的引导

在教与学的问题上,要改变过度依赖高考基础知识考查要求的教学指导,切实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辩证看待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教师在教学引导上给予重视,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善于观察、归纳总结收获,比如引导学生们在看新闻、读报刊和新媒体时,要注意其中语言基础知识运用是否得当。语文教学本身是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是应是学生根据学习兴趣指引积极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认识上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及时更新,不能一味针对高考灌输大量的基础知识积累方法和要求,努力构建师生价值观的共同导向。如在文化常识性知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的教学方法上,一般结合具体文本阅读进行,古诗文的学习首先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翻译文本,其后再做题,在这一形式上应给予重视,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一定的积累,很难实现综合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对文化常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在文本中的应用,应进行适当结合实际教学安排进行专题教学,提高基础知识的系统化。

3.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注入课堂教学新元素

除了利用传统的早晚读、课前读等积累方式外,还要探索新的方式,比如翻转课堂,网络微课、智能手机积累等。语文基础知识在经典文本阅读中的运用较多,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进,融入新的元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基础知识学习现状。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当下热点文学时政话题,高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实践。教育立足长远,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体系庞杂,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不断更新,为基础知识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结语

语文教学立足当下,在发展的历程中坚持教育教学初心,为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途径和空间,基础知识教学融于语文教学点滴之中,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观念,教师在语文教学探索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艳.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问题与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王广杰.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反思[J].语文建设,2012(5):56-58.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篇2

关键词:积累;新大纲;课程标准;语文教学

积累本是寻常一词,进入语文教学词汇中便有了丰富深远的寓意,它蕴含传统的和时新的理念、方法和价值,理应对语文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理论的召唤未必伴随现状革新的及时跟进。由于积累概念的深广性、模糊性和游移性,语文教学界对它的理解多有分歧,它被运作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中,即进入具体操作层面,就变得飘忽不定,令人把捉不准;何况理论本身的阐述还有待明确和完成。新大纲和课程标准对积累的阐述并不很清楚,甚至有自相矛盾之处,即一方面提倡积累,另一方面又有反积累倾向。笔者特撰此文,既献疑又求教。

一、厘定名目

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2000年版初中大纲)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下简称2000年版高中大纲)中,均有“重视积累、感悟、熏陶”等表述,这是“积累”的最早出处,也是对它的最粗略的表述;此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义教课标)颁布,对积累概念作了较多的运用性解说;2002年版新修订的高中大纲对积累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又有了新的发展;2003年新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对积累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入,运用得更为广泛,尤其是将“积累·整合”作为“课程目标”的一大项并列说明。总而言之,对于积累可以有如下几种理解。

1.语言积累。将积累认做语言积累,主要指阅读行为,强调它是形成语感的基础,如义教课标提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1](5)有个别地方指写作行为,如高中课标关于写作的教学要求:“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2](9)

2.古诗文积累。新大纲和课程标准后附有背诵或诵读篇目,其实,附录中还有“常见文言词”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按说也应算在积累的范围内;课外阅读可视为泛积累。着眼于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但是2000年版高中大纲首次将积累认做背诵古诗文,[3](5)实际上起着误导作用,使许多教师将积累仅仅局限于背诵古诗文;义教课标则有“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1](17)“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1](20)“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1](21)等论述,也强化了这种误导作用。

3.语文积累。指整体性积累,既包括语言积累,也包括古诗文积累,还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积累。这种语文大积累、泛积累的思想在新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可以普遍体察得到,如2000年版初中大纲提出:“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4](5)新大纲和课程标准常常以“积累”来指称整个语文积累,如2002年版高中大纲在开篇“教学目的”中提出“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5](1)义教课标“总目标”中,“有较丰富的积累”[1](4)等论述都属此类用法。另外,新大纲和课程标准中与“感悟、熏陶”并列使用的“积累”也都指这种“语文积累”。

4.文化积累。指与语文相关的古今中外文化知识的基础性积累,体现语文之树要常青必须根深须厚、广延阔伸的特点,这在高中课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直接的表述如“课程的基础理念”中的“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2](2)“选修课程”中的“丰富传统文化积累”,[2](10)选修课“中华文化寻根”中的“积累历史文化知识”[2](35)等。

5.生活积累。指语文以外甚至学习以外的积累,如义教课标3~4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提出“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1](7)又如高中课标阐述“表达与交流”时说:“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2](9)但这种用法较少。

新大纲和课程标准多次提到“积累、感悟、熏陶”,这是语文教学界长期探索得到的几个核心理念,其中积累处于起始位置,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反映了新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编订者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界对它的高度重视。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当前对积累概念的理解越来越趋于宏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舍弃微观,对具有基础性、基本性积累的要求仍遍见于新大纲、课程标准文本中。第二,积累的内涵和外延究竟是什么,在新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没有真正说清楚,甚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如2000版初中大纲关于教学评估有如下论述:“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4](5)将语文积累与语文能力、语文水平并列,没有看到它们彼此有交叉重叠的关系。再如,一方面提倡积累,另一方面又有反积累倾向,后者主要表现在淡化知识、削弱基础上。义教课标有意无意地回避“知识积累”,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中的知识一减再减,几近于无:不仅陈述性知识(如文学史、文体知识)没有了,连程序性知识(如概括要点、理清思路、筛选信息)也没有了;不仅“共同知识”(客观的、逻辑的、共享的知识)弱化了,连“个人知识”(主观的、情境的、默会的)也被忽略了。语文知识是语文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础性的,缺乏知识基础的积累势必薄弱,或呈畸形发展。回避知识积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二、把握定义

到底什么是积累,要不要下定义,又怎样下定义,这是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把握积累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积累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的概念,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即使很费劲地概括了,恐怕也难以周全,所以新大纲、课程标准未曾对积累稍加定义。第二,积累应分出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的层面、层次。上述“语言积累”“古诗文积累”“语文积累”尽管可大致包括积累的几个方面,但过于简略,论述不够清晰,没有触及积累概念的底蕴。第三,积累的宏观层面、层次,应提升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高度。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都具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素,积累亦莫能外;也只有提升到这一高度,它才能获得深泓的理论源泉。第四,积累的过程和方法应被高度重视,强调有序和渐进、梳理和弥补,随时调整远中近期的目标,确定每个时段的积累重点,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第五,积累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呈现有机联系的状态,它们彼此沟通、贯穿、交叉、包容,相互促进推动,以实现共同的丰富和深化。

有感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意义上的积累有别于成人的专业积累。成人的专业积累或许狭窄一些,主要限于知识和技能的增加、进步;学生的积累则呈现广泛、多层的态势,除学知识长技能外,还要习得许多学语文的方法、习惯,要培植健全的心理品质,奠定文化的精神的底蕴。从这个角度上说,积累可以定义为:积累是一种过程和趋向,是指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表达能力以及与语文学习相关的习惯方法、意志品质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经年累月地递增、进步和提高。从语法学上说,积累可以看做名词,即把积累当做行为的结果;也可以看做动词,即把积累当做行为和过程本身。作为行为本身的积累更为复杂,本文的定义主要着眼于积累的行为和过程。

只谈“定义”似嫌空泛,有必要再推敲这定义的具体内容。积累可以看成是一个由三层意义交叉、扩展和深化形成的复合概念,它的具体内容从狭义到广义可以进行如下排列。

a.狭义的

现代白话文字、词、句等认知的积累

文言文字、词、句等认知的积累

篇章句段背诵的积累

文体知识、文章学知识的积累

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史知识的积累

文化常识、文化史知识的积累

语法、修辞知识的积累

写作知识的积累

口语表达知识的积累

……

B.较为广义的

较广义的积累不仅包括狭义的a系统所指内容,还包括:

阅读能力、方法和习惯的积累

写作能力、方法和习惯的积累

……

C.最广义的

知识系统、能力系统、方法系统(智力因素系统)的积累

情感系统、道德系统、价值系统(非智力因素系统)的积累

其中a系统可称为知识系统,包含的范围最小;B系统可称为知能系统,包括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包括范围适中;C系统可称为知情意综合系统,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包含范围最大。从a到B再到C是逐步递增扩大、逐步丰富完备和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

三、认定方向

在改革中,一切事物和规则都被重新加以审视。然而,并不是所有现存的事物和规则都应当被打破、否定,那些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必须被保留继承并发扬光大,也必须以革新的面貌进入当代社会。语文课程改革同样如此。当务之急一方面是宏观把握,整体描述,认清改革的方向、原则、方法和步骤等;另一方面则是实证分析,个案解剖,展示微观实验成果。对于后者本文鞭长莫及,这里仅就前者作一番粗略的描述。

(一)追寻传统语文教学的恒久价值

中国历代教育理论中有关积累的意义的论述甚为可观。孟子曰“不盈科不行”,意思是说流水遇到坎坷时,得蓄满之后才能继续前行;《学记》里说“学不躐等(超越等级)”和“不陵节(亦即不躐等)而施”,与孟子之见一脉相承;《中庸》里的著名论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博学之”可视为积累,而五者相属成系列,也有不断积累进步的意思,体现一种由学致用的大积累观。在传统语文教学词汇中没有积累一词,但“积学”可替代表述。《文心雕龙》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将“积学”比做“储宝”,是形象化的说法。另外,历代著名学者文人对积学或积累的现象和规律也多有论述,在此不赘述。

顾黄初先生概括传统语文教学总体特点时说:“传统的语文教学,讲究的是义理、考据、辞章。”[6]此论是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内容而言的,概括得准确而精要。在“义理、考据、辞章”中,积学或积累的特点非常明显,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付出极大的精力甚至毕生的精力打基础,完善学问。古时语文教学将积累性学习视为童子授业的起始和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有学问”是童子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文人治学和成就事业的较高境界。“有学问”无非指积学好、积累厚,“有学问”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尊重并被树为楷模。

因此,新大纲、课程标准反复倡导学习的“积累”和“积累”式学习,可以说,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二)确立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目标

尽管我们的语文教学传统中有丰厚的“恒久价值”,我们必须确保这些“恒久价值”不沦丧、散失,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的语文教学及其研究亦有其局限和不足,例如视域狭窄、观念陈旧、方法简单,学生没有主体性、独立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合作性,不讲过程和方法,只讲死记硬背,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脑子里填装了许多虽曰系统却无多少实际用途的东西。因此,现代语文教学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途径之一就是拓展语文积累的“疆域”,力求语文积累在坚实深厚的同时又广泛全面。

在上述三个系统中,a系统是语文教学的古老范式,过去人们习惯说的积累应该指称a系统的建构和发展;B系统的产生更新了积累的概念,在现代社会教学环境里,a系统向B系统转化是必然趋势;C系统是新时代的产物,也是语文积累的最高境界。由a系统和B系统向C系统转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转化并不是简单的弃旧图新,而是扬弃、兼容、蕴含,也就是说,C系统中兼有a系统和B系统,自成一种“全面”“浑然”的状态。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词汇里,积累具有窄化的倾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力、过程、方法、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全应以积累的眼光看待,应视做积累范围内的事,具体地说,C系统可作如下理解:

从语文素养内部组成要素来说,既积累语文知识,也积累语文能力,还要积累学习语文的方法、习惯、态度,培养热爱语文的情感态度等;

从科际联系方面说,开拓、延伸语文教学的视野和触须,关注被遗忘的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边缘地带,积累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养成自觉进行科际联系的习惯、方法、态度;

从培养人的素养方面说,不只是积累特定的语文素养(知识、能力等),而且积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即积累全面成长的基石和台阶。

总之,应该突破语文积累仅是语文知识的广博和坚实这一习惯性认识,更新语文积累的观念、视野和方法,这是今天的积累观有别于传统积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所谓积累就是语文素养的全面积累。

(三)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正如积累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话题一样,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话题。其实这二者可以互相融合,并不矛盾。虽然在上面所示的三个系统中看不到创造、创新的字样,但创新、创造作为一种原则、一种驱动力,贯注在积累行为的各个方面,贯注在积累主体的能力、习惯、情感、意志、品质的形成培养之中。从目标来说,积累固然是正确目标,而更大的目标是创新;积累是浅近的目标,创新是更长远的目标。如果光积累不创新,那是死积累、笨积累,于己身无益,于社会无用。从过程来说,创新可以而且应该伴随积累的全程,激活旧积累,开拓新积累,给积累注入新鲜的活力。创新性积累或积累的创新向学习者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学习者具有宽广的视域和对新事物灵敏的反应,用以建立跟进时展的全新的积累模式,尤其注重建立富于创造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学习者有意识地在实践中调动、运用已有的积累,以实践的目标来规范和指导自己的积累方向,以实践作为检验、证明自己的积累是否正确和厚实的标尺。

学习者在积累过程中体验、探索积累的过程和方法,为获得更多的积累和再积累创造条件,使知识能力的积累和过程方法的改进并驾齐驱,通过过程和方法的改进创新实现积累的规模和速度的递增。

学习者养成严谨务实的良好态度和不断进取的意志品质,养成热爱语文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积累的创新和创新性积累奠定良好的心理条件。

学习者树立明确、正确的知识观,重视知识的个性化积累和运用。在当今强调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时代,学习者在积累实践中要探索并形成个性化积累的方法,体验个性化积累的过程,确定个性化积累的方向,尤其要重视化共同知识为个人知识,立志用个人知识发展、革新共同知识。

甚至可以说,所谓创新性积累或积累的创新,是今天的积累观有别于传统积累观的一个最重要最突出的方面,也是最难实现的一个方面;然而它的实现,意味着拥有广博丰厚的知识基础并激活全部知识、发挥知识最大效用的新型人才的培养成功。这正是新时代的召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篇3

关键字:高中语文;语文知识累积;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33-02

高中语文知识的累积能够有效帮助高中学生应付高考,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修养,提高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而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也能够让高中学生语文知识累积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推进,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累积和思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1.语文知识累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对高中学生来说,面临最严峻的高考考验,很多高校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也会考虑到高考,所以在高中语文知识累积方面的教学手段就会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会显得比较单一,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有厌学心理,最终使得语文知识累积效果不理想,学生一旦有了厌学心理,可能还会影响整个高中学科的学习,所以在对语文知识累计教学的时候不妨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欲望。

语文知识累积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累积,当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就能够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不要只关注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改革,还要注意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和理解语文学习内容,保证他们具有更丰富的知识累积体系,这样也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除了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外,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能力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在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在对学生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创新,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帮助他们,适当的引导和纠正,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的对语文知识进行累积和巩固,也能够提升他们对语文知识累积的精准度。

除了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语文知识的累积,还可以多组织些实践活动,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文化学习,比如可以组织一些阅读分享活动,指定适当的几类书籍供学生阅读选择,然后让他们分享自己选择的书籍读后感,这样一来就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和沟通能力,也能够加强他们的理解能力。采用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打破课堂上教授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活动中提升知识储备量,拓宽知识面。此外,还可以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观看《汉字英雄》等语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从传统的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观看的同时,累积语文知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2.思维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知识累积很重要,同样思维能力也很重要,所以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加强思维能力的创新与培养。高中学生为了应付高考,他们每天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而语文学科中的背诵、默写等学习任务也往往占据了他们很多时间与精力,所以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方面,并且认为这些都是为了应付高考而需要的,方式也只是死记硬背,在思维培养方面往往就会被忽视,而这种重复的背诵、默写,对学生来说,会觉得学习枯燥乏味,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就要根据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分配,比如在进行《师说》教学时,因为文中出现很多通假字,学生会觉得有一定难度,学习的兴趣会受到折扣,这时候,教师就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教学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激情和活力,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不能因为学生不敢兴趣,就放弃学习要求,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感受到学习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加强学生语文知识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加深深度与广度,对思维深度培养来说,是要强加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不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要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自信心,深度挖掘语文内容要表达的深刻含义。比如在进行古诗词讲解的时候,除了对古诗词字面意思进行解释以外,还可以对作者的所在背景、时代进行解释,通过背景来联想作者创作的含义以及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而对思维广度的培养,最好的方式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可以创设教室图书角,让同学们自己带书,进行好书推荐与交流,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穿插一些课外的知识内容,提升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结束语

高中语文在高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高中语文知识的累积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拓展,而思维培养又能够提升高中语文知识累积的质量,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稳固基础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08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科,生活中人人会说,人人能说。所以很多学生对于语文并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认为语文成绩一般都不会太差,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虽然语文在生活中有很大的普遍性,但语文同时也是一门优美的语言,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生要学习它的优美及涵养。将来在生活中,工作中也要做到说话适宜,用词恰当着。语文是初中学习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影响着学生的总体成绩,语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必要性的。语文教师更应该积极地去采用一些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提高语言方面的技巧和语文能力。下面,我就初中语文的教育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一、课前认真做好备课工作,确保课堂的流畅性与活跃性

要想讲授一节高质量的课程,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教师由于经验逐渐积累,而往往忽略了备课部分的工作,或者是对备课只是粗略的进行准备。而我认为,备课工作应该做到认真、精细。确定好课堂进度和课堂内容,也要对所讲的课文内容做出一定程度的钻研。由于初中学生年岁尚小,往往会对一些有趣的内容表现的较为集中,所以教师还要在备课时适当准备一些趣味性内容,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在学习《观沧海》一课时,提前准备好一段《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经典故事给学生进行讲述或者借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还可以准备朗诵版的《观沧海》音频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播放。通过这些备课时准备的材料,更好的辅助学生理解这些较为难懂的古文,会对学生的认知程度有较大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备课工作的重要性是教师所不能忽视的。

二、督促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部分,以便于学生得到不断提高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众所周知,语文的基础知识部分是学习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学生应该在初中阶段打好应有的语文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适宜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以便学生能够更快的获得提高。语文基础知识较为繁多,而且记忆性较强,没有规律可寻。所以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比较吃力。我个人认为,学习语文基础知识除了依靠学生个人的勤奋努力之外,一些必要的技巧和方法也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比较有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

基础知识的积累不在于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而更多的是依靠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创立一个语文积累的本子,一天十个知识点或者二十个知识点的进行积累,不会给学生造成负担和学习压力,又能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对自己所整理的内容进行记忆。日复一日的进行积累,总会达到滴水穿石的最终目的。而身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进行引导和督促,避免学生出现懒惰的情况。教师可以选取一定时间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本进行抽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保质保量地进行语文基础的积累,更好的稳固自身的语文基础能力。

三、根据模块特性的不同,分模块进行讲解和提高

虽说语文知识是融会共通的,但是语文也分有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个模块适用的解题方法和考察学生的能力各不相同。例如:基础知识部分、阅读理解部分、实际应用部分和最后的作文部分。教师应该根据这些模块的特性,分模块的对学生进行专项的训练,以求提升学生的总体成绩,使学生对于任何一个模块的学习都不出现纰漏。

基础知识模块来源于学生日常的积累和记忆,而阅读理解部分则需要学生日常多读书多看书,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考试过程中做到细心、耐心,真正扎下去把文章读懂、读透,两者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对文章的用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实际运用部分则需要学生记住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场合性词语,掌握一些标语的基本形式等等。而作文部分就更需要教师单独强调了。学生不仅要对一些文学作品多加积累,方便在实际作文中合理的加以运用,还要注意作文的形式,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确定主题。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作文模块中多加强调和练习的地方。作文课上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传输一些写作方面的技巧,让学生交流彼此的优秀作文,让学生将交流和讲解相结合,从中得到自己对于写作方面的感悟,学习优秀作文中的闪光点,在自己写作时学习着加以运用,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通过分模块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提升自己各个部分的语文水平,并且能够针对自己的弱势模块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以便学生达到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派一些任务让学生自己去钻研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篇5

首先,丰富的语言积累是个性化语言表达的基础。

语言积累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过去的语文重在“学习语文知识”,而现代语文教学则强调积累运用,比如各种修辞方法,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白觉地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语言的运用要以语言的积累为基础,同时又在运用中丰富,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语言。

其次,丰富的语言积累是想象的基础。

丰富的语言积累为学生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更加为他们个性化作文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个性化作文需要人的独特的感悟、联想和构思,体现了运用文字的创造性,而这种联想是在积累较丰富的基础上才能具有的。个性化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本身就有创新的特点。要顺利地进行想象,首先要有丰富的语言基础,并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在原有的理解中进行“再造”,形成新的表象――即创新的结果。例如学生在作文构思时,特别是作文的谋篇布局、开头结尾的方法等方面,常常会受到某种“原型”的启发,并由此“茅塞顿开”,产生新的想法,写出新颖的作文。

语言的积累是个性化作文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那又该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积累呢?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着重引导。

一、在课堂教学中积累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绝大部分是文质俱美的,因此在课堂上要淡化分析,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积累,例如通过遣词造句、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促使学生掌握较多的词汇及句式。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背及仿写强化记忆,通过仿写尽量使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还有就是我坚持一周尽量上一堂美文推荐课,并让学生谈体会和看法,使学生获得启迪和陶冶。这种积累体现于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表现出来的语言个性。

二、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首先背诵大量诗词、成语警句。古代诗词所蕴涵的深沉思想、宽广胸怀、婉约情致、挺拔风骨等永远放射着璀璨的魅力,同时,古诗由于富有情趣、节奏、意境具有突出的语感特点,学生喜闻乐见,吟诵成趣。我在古诗中精选了优秀诗词上百首,成语警句200余条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吟颂背诵,在日积月累,渐染成习的过程中,我组织了几次“漫游古诗园”、“成语故事大比拼”等诸如此类的语文活动课,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积累的兴趣。作文中,孩子们也非常乐于用古诗成语来表达。

其次,阅读大量书籍。中学生学习阅读,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从读不懂到读得懂,从读得不熟练到逐步读得熟练,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语言的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课文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但课文的内容并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而是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例如,我每天晚上总是尽量不布置课文中的作业,而让出时间给学生去背名言警句,背古诗,看课外书。暑假期间,我推荐了五十几本中外优秀文章,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并写个性化读书笔记。开学后,我上了一堂作文课《推荐一本好书》,孩子们推荐的好书竟达三十几种。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学生就不会有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

三、在生活中积累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习效率;基础;积累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充分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机械的在背诵记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确的有效率的学习方法。英语要想学得好,就要让学生重视英语课程,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英语课程。只有学生对待英语课程的学习态度端正,并且愿意为之努力学习,结合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的高效率的学习英语课程。在这里,我主要想讲一下初中英语教学中最基本的几点教学方法。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在引导学生重视英语课程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英语学习方法。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掌握

英语是一门学习范围广阔,内容极其丰富的学科。英语知识零散琐碎,特别是在初中阶段。英语课程的学习就像在建一栋高楼大厦,必须要打下坚实的地基,也就是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才能不断地为高楼大厦添砖加瓦,不断地更深层次的学好英语知识。在初中英语学习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目前的学习教育中,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英语其实主要是最基础的对话,直到初中才全面的接触英语学习。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注意做好小学到初中的衔接学习部分的工作。学生在初中阶段是要更加全面深层次的接触英语学习,但是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却是他们更熟悉的。诚然,初中英语的学习模式就和小学英语的学习方法不一样。但是,老师还是要给学生适应的时间,让学生适应初中英语的学习模式,也要适应新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在这其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引导,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学习印象,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就是要注意学生学习新的英语知识的学习方法。因为有很多学生可能在学习初中英语之初还会用他们熟悉的学习方法。例如:重点是能够熟练的对话,然而却忽视了单词、词组以及涉及到的句子结构。如果老师刚开始就在这方面没强调过或者学生并没有完全把老师说的话放在心上还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学习,而老师却没有及时发现并帮学生改正的话,那么很可能就会导致学生养成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所以老师可以采取一些奖惩措施来帮助学生进行基础阶段的学习,逐渐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例如:表扬或者奖励一些表现好的学生,并且及时帮助还没有适应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认识到积累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英语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学好英语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英语学习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积累。在英语学习中只有不断的积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所以老师要想让学生更有效率的学好英语课程,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积累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积累。

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注意积累。积累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储备量,拓展视野。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激发学习积极性。那么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学生应该如何积累呢?我认为主要注意积累的就是这几个方面:词汇量和基础知识,丰富的英语材料和答题技巧。词汇量等英语基础知识是日常的英语学习中最常见的,学生也应该重视这种细节问题。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积累是最容易最基础的,就我来说,我会让学生准备专门的积累本,让学生将日常英语学习中一些常见的、重点的词汇、短语和语法句子抄写下来。这一部分内容经常就是课本上没有的,但是考试却最常考的部分,学生积累下来只需要经常拿出时间来背诵记忆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对于英语材料的积累部分则是因为初中英语很多题目,尤其是阅读理解部分的很多题都是摘选自一些英文杂志报刊。如果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有阅读过这些英语材料,将其积累下来,那么在遇到这则材料就会很熟悉,答题的正确率也会有所提高。最后一点就是要积累答题技巧,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之下,归纳总结日常学习中常见题型的做题方法和答题技巧,那么在以后遇到同类型的题目的时候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例如在英语书面表达中常见的写作形式就几种,那么就可以据此归纳作文模板和同类型作文的万能句子,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充分会主观能动性,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课程。所以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帮助学生将这种学习兴趣不断地提高与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就是要学生从自身上培养,找到自身的优点,树立学习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这样自然会比学生被动接受更加有效率。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例如:每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或者观看英文电影,让学生通过课本教学以外的方式来学习英语,并且还能帮助学生放松紧张的学习压力。或者是多进行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潜能。

四、加强练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篇7

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运用应该包括对字词、名句、名篇和名著的积累和运用;而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则是在了解掌握各种语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运用这些知识的实际能力。

积累和运用的方法要求有很多,我们在这里着重谈一谈“抓住规律”和“养成习惯”。

什么是抓住规律呢?比如说汉字字音的复习。在对汉字字音考查的千百道试题中,我们不妨归纳一下,主要都考查些什么呢?只有“七类字”。为什么考这“七类字”呢?因为这“七类字”学生们常常把握不准,在积累和运用的过程中常常出错。一是习惯性的误读,如把“混淆”的“淆(xiaó)”读成“yáo”;“麻痹”的“痹(bì)”读成“pǐ”;“发酵”的“酵(jiaò)”读成“xiào”等等。二是形声字误读。虽然汉字有80%以上是形声字,但由于长期的语音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与声”已失去了直接的关联。所以“见字读半边”就不可靠了,不能见了“唾手可得”就把“唾(tuò)”读成“垂”;把“拈轻怕重”的“拈(niān)”读成“占”;“酗酒”的“酗(xù)”读成“凶”等等。三是形近字误读。如见了“戊(wù)”、“戌(xū)”、“戍(shù)”、“戎(róng)”便像见了多胞胎的兄弟,搞不太清谁的“痦子”长在哪里了;“己(jǐ)”“已(yǐ)”“巳(sì)”哥儿几个探头多少的区别也分不清了。四是多音字误读。如“拓片”的“拓(tà)”读成“tuò”,“扁舟”的“扁(piān)”读成“biǎn”,“星宿”的“宿(xiù)”读成“sù”等等。五是方言的误读。如东北的沈阳地区常把“日本”的“日(rì)”读成“yì”,“褥子”的“褥(rù)”读成“yù”等等。六是异读字的误读。有些字曾有旧读音,这好比某人有过“曾用名”,但国家颁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之后,就有了统读的规定,再读旧音就错误了。如“打更”的“更”旧读“jīng”,现已统读为“gēng”,“呆板”的“呆”旧读“ái”,现已统读为“dāi”等等。七是生僻字的误读。如“卷帙浩繁”中的“帙(zhì)”,“刚愎自用”中的“愎(bì)”,“摭谈”的“摭(zhí)”,由于平时使用的频率不太高,有些人又没有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便常常读错。这就说明,复习时要抓规律,字音问题就在这七类字之中;还说明语文学习要重在平时养成习惯,养成遇到叫不准的字便查字典的好习惯。但这些习惯需要在长期阅读活动中养成,因为它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再比如“语言的得体”。语言的得体是修辞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语言的得体是指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对话方的特点,像年龄、身份、职业等等,正确地运用敬语、称谓、术语;要讲究说话的方式,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还是委婉含蓄、劝谏诱导、谦恭礼貌;要注意场合,注意讲话时间的长短,不同的场合适于不同的话题:人家急着赶车你偏站在那聊起没完,在人家悲伤时你讲笑话,在人家高兴时你偏讲令人扫兴的话,这些都不利于交际。在面陈与转述中,人称、时间、地点都发生了变化,也要有能力准确恰当地调整。这些都是在“语言的得体”中要抓住的规律性的东西,在复习时都要梳理清楚。复习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在平时交际中能够养成“语言得体”的习惯,正所谓“场上一分钟,场下三年功”“用兵一时,养兵千日”。此外,在书面语中,语言还要有文体感,记叙、议论、说明,表达方式与文体相应,应用文合乎格式,语言地道;还有,不论口语还是书面语,语言都要准确,有分寸感。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篇8

积累是实际运用的基石,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奠基”,就会成了“空中楼阁”。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积累能力,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激发学生的自主积累的兴趣。背诵是积累的基础,入情入境地来理解背诵,这样会事半功倍,即使是课下完成背诵任务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我们不难看出,积累与运用相互产生作用是以“感悟”作为桥梁的。“悟”就是学生积累时理解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去主动积累,提高语言感悟能力。“悟”的能力提高,记的多、牢,那么学生自然会增强信心,从而激发出其学习兴趣。

第二,培养自主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积累的内容,或者自主选择积累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积累能力。这样也会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积累是慢功夫,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语言,只要扎扎实实积累一些知识,学生自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运用起来。

语言积累要源于实践,实践积淀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搜集,学会运用,学会交际。只有学生积累的东西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领会了,并可能实践用过了,才有可能积淀为他们自己的东西。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篇9

关键词:字词;积累;应用;认知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179-01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的现状

1.初中阶段,学生掌握的字词难度增加。这些字词的难度除了字型复杂外,字词意义也呈现多样化。而我们的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认知上,叫学生读几遍就放在一边了。

2.在作文和语言表达训练时,不太注重对字词错误的纠正。在习作中,师生往往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表现手法的思考上,而对文章中的字词应用这一基础环节忽视,不注意纠正学生习作中的错误和运用不恰当的字词。或许教师也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度,但是在指导上往往不到位,常以“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表达生动,用字传神准确”等套话带过。

从这两种现象中发现,在对字词学习的认识上,师生都极为重视语文字词的认知方面而忽视综合运用。

二、研究策略

针对字词教学的特点和在现实教学中的不恰当做法,我觉得要使初中字词教学摆脱低效率的训练,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其根本途径是以应用促进认知,把应用和认知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应关注以下一些方法:

1.在链接现实生活世界中积累字词。

现实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时的参照物和体察揣摩的情景场。我们可以利用电视、广告、商标等帮助学生积累字词,这种途径自由、分散,随时随地都可学习。比如每周安排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写出自己见到的商标名称或广告用语,以此帮助学生积累词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的交流中不断培养识字兴趣,不断丰富字词积累。

2.在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中积累字词。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民族先进文化、民族优秀品质的过程,识字教学同样具有传承、积淀文化的功能。学习语文离不开诸如课文一类的语言材料,而这些语言材料往往积淀着丰厚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由于语文学习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在教材、课程中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渗透于语文教学、识字教学之中,从而让学生在积淀民族文化底蕴中积累字词。

3.在实施大量课外阅读中积累字词。

在众多识字教学体系中,“字不离词,词不离旬,句不离文”的特点符合识字与书面语言学习互相促进的规律。生字新词的出现和讲解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为记忆提供了一定的线索。我们应善于利用课外阅读积累字词,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注意通过图画内容揣摩旬意,积累不认识的字,并通过请教别人、查字典等办法认识生字,以此达到积累字词的目的。

4.多读、多写是抓住问题的根本

学生对新的字词的最初认知还是由说写开始。适当的读写是识记的最直接方法,这是掌握字形最直接的途径。

5.加强作文评改中的字词纠正。

习作是学生对字词的具体应用,忽视习作中的字词纠正,等于放弃了对字词应用的检验。重视学生对字词的“认”、“辨”,而忽视“用”,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6.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字词教学与课文内容教学联系起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在课文讲解结束后,可以将文中的关键字词挑选出来,让学生积累这些字词,如在讲课时出了以下题让学生做:填字组成词或短语。

( )然泪下 ( )然发动进攻 ( )然若揭

( )然悔悟 ( )然若失 ( )然无声

填写首尾的成语

精( )( )精神( )( )神痛( )( )痛

贼( )( )贼举( )( )举防( )( )防

做了这些题,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字形,是否真正掌握了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

7.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积累记忆法。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大部分知识的获取都要靠平时的积累,所以应该教会学生用积累记忆法来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字、词和一些诗词的记忆。此举的主要做法是,将平时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时遇到的一些字词的音、形、义和一些名篇名句随时记到自己的笔记本上,然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总结,将这期间积累的东西进行归纳,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掌握很多零散的、不容易集中记忆的知识。

8.对字词的把握要放到具体语境中。

听过很多课,有的教师一上课就检查字词,尤其是文言文,学生还没有走进文本,教师一上课就进行2吩钟的字词大检查,学生’能会吗?即使是会,那也是一种机械记忆,效果很差。教师的关键作用是怎样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怎样开启思维,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如笔者在教读《范进中举》时,文章的结尾部分胡屠户收银子时的几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分析这几个词时就要和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结合起来。这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

9.以课本为依托,适当拓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

在学习“寒喧”一词时,笔者引导学生去联想与“暄”相似的字,如“宣泄、喧哗、渲染”等词,然后引导学生区分这些词。“寒暄”是问寒问暖的意思,所以偏旁是“日”等。这种方法不只用于课本,学生在读课外读物的时候也可以做这种梳理。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自行梳理的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10.引导学生掌握造字法。

妙趣横生的汉字有它特殊的造字法,引导学生掌握造字法有助于对汉字的掌握。笔者在讲解“好高骛远”的“骛”与“趋之若骛”的“鹜”时,让学生知道“骛”是追求,“骛”是“野鸭”,因此下面是“鸟”。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可以说受益匪浅,默写中的同音字就用这种方法解决,事半功倍。文言文、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学生可以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这种方法推敲,这也是很有效的。另外,为了让学生对字词有兴趣,还可以给他们讲合字、拆字的妙处,就是猜字谜。如“地方话”就是“访”;《说岳全传》中写到:岳飞接到12块金牌后,梦见“两条狗面对面坐着说话”,问卜吉凶,卜卦人说恐非吉兆,将军回京凶多吉少。“两条狗面对面坐着说话不就是“狱”吗?牢狱之灾啊。”这样一来,学生对汉字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之,字词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初中语文字词教学不应封闭于满足考试的局面中。只有掌握了字词,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这只是初中语文字词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不应被弱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抓好并抓牢学生对字词的积累这一教学环节,这是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基础,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篇10

摘要:语文是一项庞大的知识体系,既有基础的知识积累,也有学生的认知教育,对于学生的当前阶段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意义。中学时期正处于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积累。

关键词: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359-01

语文既是一项工具学科也是一项人文学科,这就要求知识积累的时候既要注重显性、工具性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隐性、人文性知识的积累:显形积累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学生通过对于这些知识的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文素材库”。隐性知识主要包括学生的个人思想的积累,学习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等等,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个人价值观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意义。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这两方面知识的积累,以便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

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内知识积累

现行的课本内容是经无数专家学者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经典佳作,既符合当前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也符合学生的情感态度认知。同时课本也是学生知识学习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进行知识积累的第一手素材,引导学生做好课内知识学习对于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意义重大。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加强对于学生学习感知、学习认知技能的教育,让他们能够做好课本知识的学习。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他们的学习认知度。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便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说‘世外桃源’,其实是指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桃花源记》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形象、直观的‘世外桃源’场景。想要清晰掌握文章中描述的内容,首先就要进行相关文言文知识的学习。”通过趣味化的引导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知识的积累,例如古今异义字,“缘溪行”的“缘”在文中其实是“顺着、沿着”的意思;“阡陌交通”的“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的意思;“无论魏晋”中的“无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的意思……理解了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够科学地进行课文的分析与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章的分析就能够得到全文的行文脉络: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场景,让人感受到宁静的田园生活。至于作者的写作初衷、写作目的,在文章中很难得到完整的体现,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知识积累与拓展,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

二、引导学生做好课外知识拓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课文只是语文知识的典型代表,语文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还需要充足的课外知识拓展与积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例如《桃花源记》只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世外桃源的形象,而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既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也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受文章的写作目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下材料搜集,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运用网络搜索引擎等途径了解到作者的相关基础素材: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够使课文显得更加立体、更加易懂,进而感受作者的情感寄托、理解文章的写作内涵。